第一篇: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
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 一.GAP的基本情况介绍(一)
ChinaGAP认证简介
ChinaGAP是China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缩写,意为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该规范是国家认监委参照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如:EUREPGAP标准)起草的中国农产品种养殖规范。该标准的制定遵守了国际标准的统一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农业国情,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农业生产标准。农业生产者对ChinaGAP标准的符合性可由有资质的认证机构认可,通过第三方的检查认证和国际规则来协调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分销商和零售商的生产、储藏和管理,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中食品安全的风险。
2005年5月23日,国家认监委副主任程方与 EUREPGAP主席Nigel Garbutt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与EUREPGAP/FoodPLUS技术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的签署为双方加强在良好农业规范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进一步推进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ChinaGAP制定的原则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产品安全控制、动植物疫病防治、生态和环境保护、动物福利、职业健康等方面保障能力的提高,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该认证主要针对作物、果蔬、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和家禽的种植或养殖所进行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水产品、花卉等另行规定)。1. 认证标志式样
2. 申请GAP认证的农场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n
符合标准要求的硬件、软件条件
n
已按标准要求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并有效实施 n
至少三个月按操作规范运行的记录
3. 申请提交材料
n
申请书
n
申请人身份合法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及年检证明复印件 n
种(养)植基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n
组织简介 n
组织机构图
n
ChinaGAP相关操作文件
n
产品符合产品消费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声明和产品消费国家/地区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申请认证产品相适用的最大农药残留量MRL法规)n
认证产品、水质、土壤等检测报告 n
基地平面图
(二)GLOBALGAP(EUREPGAP)1. 体系简介
1997年由欧洲零售商协会EUREP发起,自发组织起来制定了EUREPGAP标准。该标准中包括对食品可追溯性、安全、环境保护、工人福利和动物福利等提出的要求和相应的符合性标准。目前,EUREPGAP已经分类制定了综合农场保证(IFA,包括果蔬和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内容)、综合水产养殖保证(IAA)、花卉和咖啡的控制点和符合性标准、规则、基准程序和检查表。在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同时,EUREPGAP兼顾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区域文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以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推广实施。决定在考虑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环境和劳动标准的基础上,把原本各自千差万别的标准和谐统一起来。经历了10年的发展,EUREPGAP经历了3次换版,产品范围也从最初的只针对水果和蔬菜,到今天覆盖了水果和蔬菜、花卉、大田作物、咖啡、茶叶、棉花、牛羊、家禽、猪、水产等3个大类、14个小类的产品,基本覆盖了整个农业过程。
2007年9月,EUREPGAP组织在泰国曼谷召开第8次年会,正是宣布,将EUREPGAP更名为GLOBALGAP,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60多个国家的2.5万多家农产品生产者获得EUREPGAP认证,认证面积已经超过100万公顷。GLOBALGAP是目前进而欧洲市场的“准入证”。2. GLOBALGAP的特点
n
自愿性,GLOBALGAP是一个非官方机构设定的一个自愿性的标准。n
GLOBALGAP是一个全过程标准(pre-farm-gate)。也就是说这个标准是从种子种苗、到农场的各项活动,一直到产品离开农场。
n
GLOBALGAP标志是一个商业对商业的标志,是不能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n
GLOBALGAP区别于ChinaGAP,它只有一个级别。n
GLOBALGAP标准每3年更新一次。3. GLOBALGAP关注的四个问题 n
食品安全
n
员工健康、安全和福利 n
环境影响 n
动物福利
GLOBALGAP为生产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了重复认证、重复检查。(三)
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所需文件清单
1.资信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土地使用证明、许可证、植物防疫合格证等(如非独立法人,可提供上级部门营业执照及隶属关系证明); 2.
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含内部检查员)的资质证明材料(学位证书、资格证书复印件); 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必要时,包括外来文件清单);
4.农场简介(包括组织机构、生产经营情况及方式、作物品种、防检疫等);
5.产品种类描述,育种、生产和收获过程简图及污染物的排放示意图;
6.农场行政位置图、平面布局图、地块分布图及场区周边环境图、供排水管网图等;
7.质量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不在同一市、县的场所名单(必要时); 8.
农场基地有关环境证明材料(地壤、大气、水质检测报告),或“环评”和“安评”批复复印件(必要时);
9.化学污染物处理执行标准证明文件(适用时);
10.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签定的书面合同(如申请人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时); 11.
获其它机构认证证书复印件(如有);
12.提供转基因品种的来源证明性材料(如有)
13.对果蔬类产品是否按照标准进行监管及进行农产品处理的声明; 14.
保证执行良好农业规范生产标准和法规的声明;
15.产品可能销售或出口的消费国家/地区的声明;
16.产品符合产品出口的消费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声明和产品出口的消费国家/地区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申请认证产品相适应的最大农药残留MRL法规); 17.
其他(请写明)。
二.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意义
1.在国际水准上为持续的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2.
提高农场管理 3.
为产品增值
4.建立完善的资格鉴定体系
5.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纳入市场
6.协调买方需求
7.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企业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 8.
为整个工业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式 三.GAP认证的基本流程 1.
咨询和认证合同的签订 2.
公司委派咨询专家 3.
基地考察 4.
整改意见报告 5.
企业整改 6.
全员培训 7.
文件编制 8.
文件运行
9.体系运行记录
10.(土壤、水、产品)检测 11.
12.13.
14. 模拟审查 认证申请 受理申请
现场检查、认证评审
15.颁证
四.国经兆维在GAP认证咨询项目上的优势
国经兆维是国内最早进行GAP研究并开展认证咨询实践的咨询机构,率先在国内开展食品、农产品GMP、GAP认证咨询工作。
国经兆维是中国瑞士两国政府合作“禽肉质量提升项目”中实施GLOBAL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国内咨询机构之一。
全国颁发的第一张ChinaGAP认证证书就是在国经兆维的辅导下获得的。
目前,国经兆维与GLOBALGAP认证机构在国内广泛开展合作业务,并且与中检认证集团CQC、万泰认证公司、英国摩迪认证公司Moody、瑞士SGS、荷兰管制联盟(CU)等认证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凭借国经兆维在国内的技术优势,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选择 “一评双证”业务,即经过一次现场检查,可同时获得ChinaGAP和GLOBALGAP两张证书,将大大节省申请企业的认证费用和时间。五.常见问题解答
1.ChinaGAP认证的范围有哪些? ——本标准适用于认证机构开展对作物、果蔬、肉牛、奶牛、生猪和家禽等生产农场的认证。2.
ChinaGAP认证合同和证书有有效期吗? ——合同的有效期为三年,证书有效期为一年。
3.获得ChinaGAP认证,出口到国外是否能得到国外客户的承认? ——国家认监委正在积极推广ChinaGAP认证,目前已经同EUREPGAP组织签署了备忘录,并正在进行基准比较方面的工作。ChinaGAP认证作为中国在农业种养殖领域的重要标准,在制定上已经充分考虑了国际互认的问题,技术要求完全兼容国际标准。通过基准比较后,获得ChinaGAP认证的企业,将会得到EUREPGAP组织的认可,可以同获得EUREPGAP认证的企业一样进入欧洲市场。
4.如果通过了ChinaGAP认证,再进行EUREPGAP认证有什么优惠政策? ——如果通过ChinaGAP认证,进行EUREPGAP认证审核费可以适当优惠。
中药材GAP基地运营模式初探
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的特产资源,中药产业也是我国的优势和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产业资源,已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如野生资源日见枯竭,栽培药材农药残留高,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效成分含量少,栽培技术落后等严重阻碍了中药资源的产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药监局于2002年6月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中药材GAP)。中药材GAP是中药生产全过程的源头,它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提出了应遵循的要求和准则。中药要走向现代化,步人国际化,就必须从药源抓起,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中药材GAP不光要建立一种标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运营模式是基地建设的载体,也是基地建设成功的基石。因此,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应慎重的研究和选择其运营模式,以便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协调统一。本文就中药材GAP基地的运营模式作初步探讨。1中药材GAP基地的运营模式 自《中药材GAP》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已建成800多个药源基地,各生产基地大胆探索既适应市场经济又符合中药现代化的基地组织运营模式。因各生产基地组建形式各异,基地运营模式也呈现多样化。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用地的使用权归农户所有,因此基地建设离不开农户,其基本模式为”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该模式的具体类型有:公司+农户定单模式、企业+协会+农户、公司+科研+农户、企业+大户+中户+农户、企业+政府+农户、”反租倒包”(企业租赁农户土地,承包户从企业承包土地组织农户生产,在企业的具体管理下经营,生产过程中企业聘请科研院所负责技术指导。)等模式。由龙头企业直接或间接同农户签订合同,实行”订单农业经营”。由于农民的自发组织程度低,龙头企业与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建立一体化经营关系的谈判、监督等交易成本较高,规模难以扩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这些模式的普及面积较小。随着中药产业化的发展,耕地规模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农户通过出租、出让、入股等方式将耕地的使用转让给企业,将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转变为可以大面积耕作的药材栽培基地。这样通过乡、村行政机构把农户组织起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成为GAP基地运营模式的基本形式。“公司+基地”运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专业户)、企业+科研+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反租倒包等形式。此外,基地运营模式还有“政府(干部)+科研+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以科研为主体,政府引导,企业介入的”科研+政府+企业”形式等。GAP是新生事物,基地建设没有定式。要使GAP种植产业化,必需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模式是GAP种植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2企业、政府、科研、药农的作用分析 GAP基地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中主要有企业、政府、科研、药农的参与,它们在基地的建设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2.1政府的作用基地建设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大力扶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营造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省厅级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全省中药材的科学种植及GAP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为全省发展中药材提供组织保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相继制定中药材种植的扶持政策,如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设立中药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基金向中药领域流动;利用网络技术,逐步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平台作用,通过网络展示当地资源优势,吸引各方投资,为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研发、劳务交易提供服务。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有效的约束政策,维护企业和药农的各方利益,解决企业、药农在合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保证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GAP过程中,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基地建设的保证。地方政府应协助公司建立基地,通过宣传国家和省对中药材种植的政策,介绍各地好的典型和作法,使基地周边的药农了解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意义,取得广大药农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在中药材种植中,地方政府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通过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加快GAP基地建设,发挥地区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2.2科研的作用科研是基地建设的支撑,它不仅能解决药材栽培中的技术问题,而且通过科研参与—‘为企业培养或输送一批技术人才。中药材是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不同于普通农作物生产:质量要求严格,研究基础薄弱,技术空白较多,涉及学科交叉。从中药材品种鉴定到优良种源选择、种子种苗标准、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药材生育期有效成分累积动态规律,到采收加工、包装贮运技术,以及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等都有很多技术难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大量新技术的运用。只有解决了技术难关,才能实现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规范化,只有实现了生产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标准化。生产优质中药材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新型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重视技术队伍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加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构建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平台。2.3企业的作用 企业是实现GAP的主体,同时企业是一个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来盈利的组织,不能盈利企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也谈不上实施GAP。企业是投资主体,是建立生产基地的主体,企业为生产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的功能。在GAP基地建设中,企业作为运作主体主要负责种植基地的规划布局、种植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监督、人员培训和原料回收、加工销售等业务;同时负责基地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基地主要是由大型企业投资组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本企业原料供应,为他的终端产品服务,提高终端产品的质量以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它独立性强,资金、技术、人才力量丰富,运作比较规范,能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以达到GAP标准,实现药品质量稳定可控。2.4药农的作用 药农是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当地农民或药农通过直接参与种植或转让土地使用权方式,把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分散的土地转变成大规模的药材基地,可以说基地建设离不开药农的支持。药农是目前我国中药材基地的劳动主体,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科学素质总体较低,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营的影响,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信息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参与能力都较弱,这给GAP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的职业是从事农业生产,在生产中他们具有能动性、具有创新意识。基地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农民的优点,补充其知识结构不完善的不足之处,加强对基地药农的培训,提高其对科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促使其转变为知识型、职业化的农民一一药农。职业的药农可以及时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药材生产的全过程,并在生产中有所创新,促进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总的来说中药材基地建设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动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政策为保障,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组建企业、政府、科研、药农四方利益共同体 综合分析了企业、政府、科研、药农在GAP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后,以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一一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的建设为例,说明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运营模式有利于实现多方利益共赢的目的。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由天津天士力集团和商洛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组建(后经过扩股,分别由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医药总公司加入),1998年开始了丹参基地的建设,起初面积不足100亩,到2003年通过SFDA的中药材GAP认证时,已有丹参生产大田5000亩,科研示范田260亩,丹参种子(种苗)田100亩,年产优质丹参1500多吨。并严格按GAP要求,建设了科研大楼和饮片加工厂,是我国实施中药材GAP的典范。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的基地运营组织模式在六年的时间里有两次较大的变化。基地建立之初的模式为“政府+龙头企业+农户”。此时政府是基地建设的主体,通过政府引导和宣传工作,号召农民按企业的种植要求进行丹参种植。而企业主要是技术投资,派生产部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在基层乡镇干部的带领下,根据丹参SOP要求进行基地的选择、药农培训及大田指导。可以说,在这个时候政府是企业和农民的联系枢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三年的发展,到2001年丹参种植面积发展到2600亩。此时基地的运营模式为”企业+政府+科研+基地+农户”。这三年中,企业与农民连续两年的”订单收购”,减轻了农民的市场风险,政府的介入和影响逐渐减少。但是由于丹参种植基地的连年栽种导致了病虫害大面积发生,药材产量下降,有效成份低等问题,公司领导提出要向科研院校寻求解决之道。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梁宗锁教授为组长的种质资源、植物生理、植保等专家组进人丹参生产大田,开始技术攻关并与公司签订科研合同。至此,科研单位正式参与了基地中药材生产,并由公司承包了100亩科研地,针对大田生产问题展开调查研究。2003年初,丹参基地的运营模式为”企业+科研十基地+农户”。由于企业和药农的密切合作,政府由开始的枢纽作用变为两者的沟通渠道,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更多体现为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包括争取国家建设资金、引伸产业链等等。科研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丹参栽培中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在基地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点的作用。而基地的科研田和种子田实行”租赁土地工厂化管理”模式,这是企业根据自身科研项目和育种数量的需要,租赁符合SOP要求的土地,由科研部和公司的生产部人员亲自管理,雇请当地农民进行田间操作。目前正式试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现代企业组织模式的一种,让农户以土地入股,与公司的资金、技术结合,组成股份合作式的独立实体(基地),作为公司的下设机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双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权利义务、利润分配方式及基地管理机构设置等内容,组成基地管理委员会,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享有年终分红、优先接受培训成为生产工人和受聘成为基地管理人员的权利,承担确保基地生产用地权和经营风险的义务。公司以资金、技术入股,作为基地管委会的主要成员,负责基地药材生产SOP的制订、技术服务、建设资金保障,生产组织实施、质量监督、产品销售等管理工作,享有基地产品统购权、年终分红权和从基地经营利润中摊销基地建设投资的权利。基地管委会对农户进行上岗前培训和经常性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药材生产常识、GAP规范和药材生产SOP规程。通过岗前考核者成为基地的正式生产工人,统一管理,按劳付酬。对不参加经常性培训者和不执行SOP规程者,管委会有权取消正式生产工人资格。生产工人在管委会的统一组织下,参与基地生产,严格执行SOP规程。股份合作制基地建设模式,将农户与公司从土地收益和劳务报酬两重利益上连接在一起,引导农户积极学习药材种植技术,主动执行SOP规程。有效克服了对基地生产者粗放管理、单一操作的缺陷,确保了生产人员的技术同一性和生产操作的标准化,使SOP在严格的监督管理下得到具体落实。公司作为基地经营的主要受益者,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GAP基地,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质量优势,实现企业从GAP到GMP的现代化;又可以从基地经营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解决了基地建设的投资难题,保证了高投入的GAP基地顺利建成,通过技术领先策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目标。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带动了陕西药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振兴了地方经济。同时基地建设为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问,并使科研成果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可见基地建设通过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实现四方共同利益。4结束语我国中药产业化的基础比较薄弱,基地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企业化运作”是GAP基地建设,实现中药材“安全、稳定、有效、可控”目标的有效方式。可见只有实现企业为主导,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当地政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保证中药材GAP种植产业化的顺利进行。《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第二篇:良好农业规范(简称GAP)简介
良好农业规范(简称GAP)简介
一、概况
1997年欧洲零售商农产品工作组(EUREP)在零售商的倡导下提出了“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简称GAP)”,简称为EUREPGAP;2001年EUREP秘书处首次将EUREPGAP标准对外公开发布。EUREPGAP标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别制定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该标准主要涉及大田作物种植、水果和蔬菜种植、牛羊养殖、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畜禽公路运输等农业产业。2007年9月7日EUREPGAP宣布将名称和标识更改为GLOBAL GAP。
二、起源
GAP认证起源于欧洲。1997年,欧洲零售商协会农产品工作组(EUREP)在零售商的倡导下提出其良好农业规范(GAP)概念,即EUREPGAP。EUREPGAP作为一种评价用的标准体系,目前涉及水果蔬菜、观赏植物、水产养殖、咖啡生产和综合农场保证体系(IFA)。EUREPGAP作为大型超市采购农产品的评价标准,不仅在欧洲零售商业内受到青睐,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在2004年CNCA加快启动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认证项目的研究工作。2005年11月ChinaGAP认证系列标准通过审定并公布,2006年1月CNCA公布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试行)》。目前,CNCA正在着手申请将ChinaGAP一级认证与EUREPGAP等同,届时通过ChinaGAP一级认证意味着通过EUREPGAP认证。
GAP是以科学为基础,其采取是自愿的,但从FDA和USDA强烈建议鲜果蔬生产者采用。
三、国内发展
2003年我国卫生部制订和发布了“中药材GAP生产试点认证检查评定办法”,作为中国官方对中药材生产组织的控制要求。2003年4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提出在我国食品链源头建立“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并于2004年启动了ChinaGAP标准的编写和制定工作,ChinaGAP标准起草主要参照EUREPGAP标准的控制条款,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法规要求编写而成,目前,ChinaGAP标准为系列标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FoodPLUS GmbH(为GLOBALGAP秘书处)正在将ChinaGAP与GLOBALGAP进行基准比较,以期获得EUREP秘书处对ChinaGAP的认可,ChinaGAP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007年1月国家认监委、标准委下达了《关于下达国家第一批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项目的通知》,启动了国家层面推动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进程。通过一年的试点工作,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286家第一批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试点项目单位,生产管理逐步规范,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GAP认证为我国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保障方式。2008年6月,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确定了236家单位为第二批GAP试点项目。
ChinaGAP认证分为2个级别的认证:一级认证要求符合适用良好农业规范相关技术规范中所有适用一级控制点的要求,并且至少符合所有适用良好农业规范相关技术规范中适用的二级控制点总数95%的要求,不设定三级控制点的最低符合百分比;二级认证要求所有产品应至少符合所有适用模块中适用的一级控制点总数的95%的要求,不设定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的最低符合百分比
四、认证现状
GAP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自2002年起,经过短短两年的时间,到2004年6月底,通过GAP认证的面积达到了724,247公顷,是2003年底的1.9倍。目前,GAP认证已经被世界范围的61个国家的24,000多家农产品生产者所接受,而且现在更多的生产商正在加入此行列。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目前水果总产量已超过6000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4%左右,据检验检疫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欲出口的水果大约有100多万吨,然而真正能出口的只有一小部分。2002年,我国水果的出口量仅为16万吨,占世界水果出口总量的3%,且价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的增加,对出口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没有通过GAP认证的供货商将在国际市场上被淘汰出局,成为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牺牲品
五、认证益处
申请人条件及认证范围:申请人可以是单个农业生产经营者(如:单个农场),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如:销售公司+农场)。目前可在大田作物种植、水果种植、蔬菜种植、茶叶种植、生猪养殖类专业开展GAP认证。
通过GAP认证,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GAP认证成为农产品进出口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GAP认证的产品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良好农业规范允许有条件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并且其认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因此,进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可以从操作层面上落实农业标准化,从而提高我国常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获证农产品的出口。
通过GAP认证的产品,其销售价格高于非认证的同类产品,因此,通过GAP认证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认证企业和生产者的收入。
通过GAP认证,有利于增强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通过GAP认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认证标准
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申请人开展GAP认证执行不同的标准。如: 大田作物种植: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作物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大田作物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果蔬种植: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作物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水果和蔬菜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茶叶种植: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作物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生猪养殖: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畜禽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猪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以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申请认证时还需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七、认证方法
1.熟悉标准,认真阅读GB/T20014《良好农业规范》标准,了解标准中的要求;
2.企业管理者、生产负责人和内部审核员应参加过培训,以便更多了解GAP的要求和相关知识;
3.生产操作过程符合相关GAP控制点的操作标准,遵循本国和出口目标国的法律法规。并保存GAP操作过程中完整的农事活动书面记录。
4.在接受正式的独立检查之前,企业应该使用GAP检查表进行一次自我检查,验证是否符合了GAP的所有控制点,并对不符合的地方进行记录和改进。
5.申请者在接受方圆集团公司的检查之前,要积极配合方圆集团公司提供有关的文字材料,并在检查现场、设施以及人员等方面给予配合。
(1)文件准备
企业在接受认证机构的检查之前,应当准备齐全GB/T20014《良好农业规范》要求的所有文件,若是第一次接受检查,须保存三个月以上的完整农事活动书面记录,包括产品的可追溯性文件。这些文件和记录以证明申请方确实进行了GAP操作。
具体文件要求如下:
质量手册(以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时不需要)程序文件 农事活动记录 风险分析记录
检测结果(农药残留检测报告,当有清洗用水时须提交水质检测报告)
(2)地点和设施的准备 作物生产地块、设施、场所;进行GAP生产和加工的标志(牌子);生产环境的卫生情况;工人的福利状况;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对GAP控制点的遵从情况;是否能够有效地防止农业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污染;GAP产品和其他产品的隔离措施以及地块的准备等等。
(3)人员的准备
主要是管理人员、内部检查员和生产加工人员对GAP标准理解,以及根据标准活动的实施情况。
6.内部检查员应该对认证的地块上GAP操作体系的执行情况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内部检查(自我检查)。重点是操作中的不符合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7.检查安排
作物类检查:初次检查要求申请人提供获得注册号之后,收获日期之前的3个月的记录。
宜在收获期间安排初次检查,以便对与收获相关的控制点(如最大农残限量、收获期间的卫生除害等)进行查证。
申请一种以上作物的认证,如果生产期同步或相近的,检查时间宜靠近收获期;如果生产期不同步或不相近的,那么初次认证检查应在最早收获作物的收获期间进行,其他产品在通过现场检查或者由生产者提供可接受的证据,验证了适用控制点的符合性后,可加入到认证证书的覆盖范围。
畜禽类检查初次认证检查和复评时,畜禽或水产品必须在养殖状态。附录为某企业良好农业规范基地的施肥作业要求:
施肥作业要求 编号:·····-GAP-004
1、对耕地的土壤肥力进行测试,以表明目前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化肥测试的实验室应经过良好实验室CAL或CNAL认可或相同标准的认证的实验室。
2、根据测试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同时要考虑以下要求:
(1)预测植物生长对营养的要求;
(2)何时是植物生长对营养要求的高峰-适时的施用化肥;(3)天气对化肥营养吸收的影响,植物对化肥的吸收转换率;(4)多种替换物(主要为氮)的交替使用和成本;(5)氮的使用量
3、施肥的时间要与作物的需肥时间相吻合,根据作物的需肥期确定施肥的时间;
4、施肥的种类包括有机肥、生物菌肥、化肥和矿物肥等,肥料的标准要符合国家相应产品的标准要求。
5、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建议氮的总量控制在每年170 kg /公顷,并且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比例为1:1。
6、施肥包括人工施肥和机械施肥,人工施肥是主要的方式,人工施肥的数量偏差幅度应掌握在10%范围以内;
·····-GAP-005 肥料库管理办法 编号:
1、肥料事先需由基地负责人审核后方可采购,所购肥料必须通过国家认可的经营单位购买,并持有国家正式发票或其它证明;
2、所购每种肥料必须有企业标准执行号、生产许可证号、肥料登记证号(复合肥还需有质检合格证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3、肥料采购后须由植保员和仓库保管员共同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并填写记录;
4、仓库保管员负责肥料的保管、发放和剩余肥料的回收,控制进货仓位,避免储存密度过大。
5、肥料与农药分开存放,设立专库;生物肥、无机肥、液体肥、叶片肥等要分开存放,做到摆放整齐,离地离墙,并作好标识。同时仓库内不得存放肥料以外的杂物。
6、仓库要遮阴、干燥、卫生,通风良好,不受阳光、雾气或雨水等气候因素影响。
7、库管人员应经常打扫整理仓库,无废弃物,无鼠害,渗漏和泄露物应清除干净。
8、作业组长凭农资领用通知单领用肥料。保管员及时填写肥料出入库记录。
9、注意库房安全,配备灭火器,库房管理人员离开后应及时关闭门窗并上琐。
10、保管员应接受肥料管理方面的培训。
第三篇:GMP良好操作规范
前 言
本标准以GB 14881-19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为基础,参照美国等国际上实行食品企业良好作业规范有关条款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RCP Rev.2-1985《食品卫生基本原则》,结合我省食品生产企业实际制订。
本标准由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宣以巍、童军锋、章谷成。
食品企业良好作业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工业企业厂区环境、厂房及设施、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人员、卫生管理、生产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标签、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考核等方面的良好作业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并可作为食品各行业良好作业规范的制订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15091-1994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
GB/T 18204.1-2000 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 细菌总数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GB/T 15091-199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3.1原材料 指原料、配料和包装材料。3.2 内包装材料
指与食品直接接触的食品容器,如瓶、罐、盒、袋等,及直接包裹或覆盖食品的包装材料,如箔、膜、纸、蜡纸等,其材质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标准。3.3外包装材料
指不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包括标签、纸箱、捆包材料等。3.4 产品
包括半成品、最终半成品及成品。3.4.1半成品
指任何成品制造过程中的产品,经后续的制造过程,可制成成品。3.4.2 最终半成品
指经过完整的加工过程但未包装标示完成的产品。3.4.3 成品
指经过完整的加工制造过程并包装标示完成的待销售产品。3.4.4 易腐败即食食品
指以常温或冷藏流通,保质期短,不需再经任何方式处理或仅经简单加热,即可直接供人食用的成品,如快餐食品、液态乳、高水活性豆类加工食品、高水活性烘焙食品、高水活性面条粉条类等。3.5 厂房
指用于食品加工、制造、包装、贮存等或与其有关的全部或部分建筑及设施。3.5.1 生产作业场所(车间)
指直接处理食品的区域。包括原材料预处理、加工制造、半成品贮存及成品包装等场所。3.5.1.1 原材料处理场所(车间)
指进行原材料的整理、准备、解冻、选别、清洗、修整、分切、剥皮、去壳、去内脏、撒盐等处理过程的场所。3.5.1.2 加工制造场所(车间)
指进行切割、磨碎、混合、调配、整形、成型、烹调及成分萃取、改进食品特性或保存性(如提油、淀粉分离、豆沙制造、乳化、凝固或发酵、杀菌、冷冻或干燥等)等加工过程的场所。3.5.1.3包装场所(车间)
指成品包装的场所,包括内包装室和外包装室。3.5.1.3.1 内包装室
指进行与产品内容物直接接触的内包装作业场所。3.5.1.3.2 外包装室
指进行不与产品内容物直接接触的外包装作业场所。3.5.1.4 内包装材料准备室
指不必经任何清洗消毒程序即可直接使用的内包装材料,进行拆除外包装或成型等的作业场所。3.5.1.5缓冲室
指原材料或半成品没有经过生产流程而直接进入管制作业区时,为避免管制作业区直接与外界相通,在入口处所设臵的缓冲场所。3.5.2.管制作业区
指清洁度要求较高,对人员与原材料的进出及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等,必须有严格管制的作业区域,包括清洁区及准清洁区。3.5.2.1 清洁作业区
指半成品贮存、充填及内包装车间等清洁度要求高的作业区域。3.5.2.1 准清洁作业区
指生产车间清洁度要求低于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3.5.3 一般作业区
指原料仓库、材料仓库、外包装车间及成品仓库等清洁度要求低于准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3.5.4
辅助场所(车间)
指不直接处理食品的区域。包括检验室、原材料仓库、成品仓库、锅炉房、机修车间、更衣室、洗手消毒室、厕所和其它为生产服务的配套场所。3.6 清洗
指去除尘土、残屑、污物或其它可能污染食品的杂物的处理过程。3.7 食品级清洁剂
指直接用于清洁食品设备、器具、容器及包装材料,不得危害食品安全及卫生的物质。3.8
外来杂物
指除原料之外,在生产中混入或附着于原料、半成品、成品或内包装材料上的污染物或令人厌恶、甚至导致食品失去卫生及安全性的物质。3.9 有害动物
指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或传染疾病的小动物或昆虫,如老鼠、蟑螂、蚊、蝇、臭虫、跳蚤、虱子等。3.10 有害微生物
指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或危害公共卫生的微生物。3.11 食品接触面
指直接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表面,包括器具及与食品接触的设备表面。3.12 隔离 场所与场所之间用有形的方法予以隔开,如隔墙等。3.13 区隔
场所与场所之间用有形或无形的方法予以分隔。区隔可以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完成,如场所区隔、时间区隔、控制空气流向、采用密闭系统或其它方法。3.14 水分活度
食品中水的蒸气压PA和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p 的比值。若以AW表示水分活度,则: AW=
3.14.1 高水分活度
指成品水分活度在0.85及以上。3.14.2 低水分活度
指成品水分活度低于0.85。4 厂区环境
4.1企业不得设于易遭受污染的地区,厂区周围不应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得有昆虫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否则应有严格的食品污染防治措施。
4.2厂区四周环境应易于随时保持清洁,地面不得有严重积水、泥泞、污秽等。厂区的空地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绿化。
4.3厂区邻近及厂内道路,应采用便于清洗的混凝土、沥青及其它硬质材料铺设,防止扬尘及积水。4.4厂区内不得有发生不良气味、有害(毒)气体、煤烟或其它有碍卫生的设施。
4.5厂区内禁止饲养与生产无关的动物,实验动物、待加工禽畜的饲养区应适当管理,避免污染食品,其饲养区应与生产车间保持一定距离,且不得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4.6厂区有顺畅的排水系统,不应有严重积水、渗漏、淤泥、污秽、破损或孳长有害动物而造成食品污染的可能。
4.7厂区周围应有适当防范外来污染源侵入的设计和建筑。若设臵围墙,其距离地面至少30cm以下部分应采用密闭性材料建造。
4.8厂区如有员工宿舍及附设的餐厅等生活区,应与生产作业场所、贮存食品或食品原材料的场所隔离。5 厂房及设施 5.1 设计
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食品厂、车间等)宜按本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5.2 厂房设臵与布局
5.2.1 厂房设臵应包括生产作业场所和辅助场所。
5.2.2厂房设臵应按生产工艺流程需要和卫生要求,有序、整齐、科学布局, 工序衔接合理,避免原材料与半成品、生原料与熟食食品之间交叉污染。
5.2.3生产车间和贮存场所的配臵及使用面积与产品质量要求、品种和数量相适应。生产车间人均占地面积(不包括设备占位)不能少于1.50m2,高度不应低于3m。
5.2.4生产车间内设备与设备间、设备与墙壁之间,应有适当的通道或工作空间(其宽度一般应在90cm以上),保证使员工操作(包括清洗、消毒、机械维护保养),不致因衣服或身体的接触而污染食品或内包装材料。
5.2.5 设立独立的、具有足够空间的理化检验室和微生物检验室,必要时设立独立的感观检验室和留样室,并配备相应的检验仪器设备。5.3 车间隔离
5.3.1 车间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操作需要和生产操作区域清洁度的要求进行隔离,以防止相互污染。
5.3.2凡清洁度区分不同(如清洁、准清洁及一般作业区)的区域,应予以隔离(如表1)。(按GB/T 18204.1-2000中的自然沉降法测定,各生产作业区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应控制在:每平皿菌落数(cfu/皿)一般作业区≤500,准清洁作业区 ≤ 75,清洁作业区 ≤ 50。)表1 食品企业各作业场所的清洁度区分(注1)厂房设臵 清洁度区分 空气菌落数要求(cfu/皿)
原料仓库材料仓库原材料处理场所空瓶(罐)堆放、整理场所内包装容器清洗场所(注2)杀菌场所(采用密闭设备及管路输送)密闭发酵罐外包装室成品仓库现场检验室其他相关辅助区域 一般作业区 ≤500 加工制造场所非易腐即食食品的内包装室内包装材料准备室缓冲室其他相应的辅助区域 准清洁作业区 ≤75 管制作业区
易腐即食食品最终半成品的冷却和非密闭贮存易腐即食食品成品的内包装室微生物接种室其他相应辅助区域 清洁作业区 ≤50
注:1.专业规范有规定的,以专业规范为准;2.内包装容器清洗场所的出口应设在管制作业区内。5.4 厂房结构
5.4.1厂房应用适合的建筑材料建造,坚固耐用、易于维修和保持清洁,并能防止原料、半成品、食品接触面及内包装材料遭受污染(如害虫的侵入、栖息、繁殖等)。5.4.2为防止交叉污染,应分别设臵人员通道及物料运输通道,各通道应装有空气幕(即风幕)或水幕、塑料门帘或双向弹簧门。不同清洁区之间人员通道和物料运输应有缓冲室。
5.4.3 车间内如有楼梯或横越生产线的跨道,应避免污染附近的食品及食品接触面,并有安全设施。5.5 安全设施
5.5.1 厂房内电源必须有接地线和漏电保护系统,不同电压的插座必须明确标示。5.5.2 高湿度环境使用的插座和电源应具有防水、防潮功能。5.5.3 防火、防爆及消防设施的设臵满足消防法规要求。5.5.4 必要时,在适当且明显的场所设臵急救器材。5.6 屋顶与天花板
5.6.1车间和仓库的室内屋顶或天花板应选用不吸水、无异味、表面光洁、易清洗、耐腐蚀、耐温的浅色材料。屋顶要有适当的坡度或弧度,减少和防止冷凝水滴落。
5.6.2 车间内空调风管的安装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原则上应安装于天花板的上方。5.7 墙壁与门窗
5.7.1管制作业区的墙壁应采用无毒、无异味、平滑、不透水、易清洗的浅色防腐材料,不得使用含铅涂料,并用白瓷砖或其它防腐蚀性材料装修高度不低于1.5m的墙裙。
5.7.2管制作业区和潮湿环境内,墙壁与墙壁之间、墙壁与天花板之间、墙壁与地面之间的连接处应有适当弧度(曲率半径应在3cm以上),以便于清洗和消毒。
5.7.3生产车间的所有门窗应采用防锈、防潮、易清洗的密封框架,不应使用木质门窗。5.7.4作业时需要打开的窗户,应装设易拆卸清洗的26目以上的双层不生锈纱网。
5.7.5生产车间的窗户不宜设内窗台,若有窗台,则要设于地面1米以上,且台面应向内倾斜450。5.7.6管制作业区对外出入口应有隔离缓冲室,并装臵缓冲设施(如空气帘、塑料门帘、能自动关闭的纱门等),及(或)清洗消毒鞋底的设备(需保持干燥的作业场所应设臵换鞋设施),门应以平滑、易清洗、不透水的坚固材料制作,并经常保持关闭。5.7.7 车间保温材料不得使用含石棉材料。5.8 地面与排水
5.8.1 地面应使用无毒、不渗水、不吸水、防滑、无裂缝、耐腐蚀、易于清洗消毒的建筑材料铺砌(如耐酸砖、水磨石、混凝土等),地面应有适当坡度(以1.0%~1.5%为宜)。
5.8.2在生产时有液体流至地面、生产环境经常潮湿或以水洗方式清洗作业的区域,其地面的坡度应根据流量大小设计在1.5%~3.0%之间。
5.8.3地面应设足够的排水口。排水口不得直接设在生产设备的下方。所有排水口均应设臵存水弯头,并配有相应大小的滤网,以防产生异味及固体废弃物堵塞排水管道。
5.8.4排水沟的侧面与底面交接处应有适当的弧度(曲率半径在3cm以上),排水沟应有约3.0%的倾斜度,其流向应由高清洗区流向低清洁区,并有防止逆流的设计。5.8.5排水出口应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的装臵。5.8.6废水应排至废水处理系统或经其他适当方式处理。5.9 供水供汽设施
5.9.1生产用水(冰)必须达到符合GB 5749的规定。水质、水压、流量等指标满足正常生产所需,必要时,生产作业场所应有储水设备及提供适当温度的热水。供水系统要有防止虹吸和回流现象的措施,并有完备的供水网络图。
5.9.2 储水设备(池、塔、槽)、与水直接接触的供水管道、器具等应使用无毒、无异味、防腐的材料。供水设施出入口应设臵安全卫生设施,防止有害动物及其他有害物质进入。
5.9.3不使用自来水使用自备水源的,应根据当地水质特点设臵水质净化或消毒设施(如沉淀、过滤、除铁、除锰、除氟、消毒等),保证水质符合GB 5749和其它相关标准规定。
5.9.4 不与食品接触的非饮用水(如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的管道系统与生产原料用水及饮用水的管道系统应以不同颜色以明显区分,并以完全分离的管道输送,不得有逆流或相互交接现象。
5.9.5 食品生产中的蒸汽不论其用途,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直接喷射到食品和食品接触面的蒸汽,须经过滤,除去杂物。5.10 照明设施
按GB 14881-1994中 4.5.9规定执行。5.11 通风设施
5.11.1加工、包装及贮存等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蒸汽凝结或产生异味。必要时,应装臵通风设备。空气流向应从高清洁区域流向低清洁区域。
5.11.2 通入管制作业区的空气须经净化处理。清洁作业区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5.11.3通风排气装臵应易于拆卸清洗、维修或更换,通风口应装有耐腐蚀网罩。进气口必须距地面2米以上,并远离污染源和排气口。排气口要防止有害动物侵入。
5.11.4在有臭味、气体(蒸汽及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产生而有可能污染食品的场所,应有排除、收集或控制装臵。
5.12 洗手设施和消毒池
5.12.1 洗手设施应以不锈钢或陶瓷等不透水材料制造,且易于清洗消毒。
5.12.2 洗手设施应设臵在车间进口处和车间内适当的地点,采用非手动式水龙头(包括按压自动关水式、肘动式等)。必要时应提供适当温度的温水(或热水及冷水并装臵可调节冷热水的水龙头)。水龙头数量能满足工人所需。
5.12.3 在洗手设施附近应备有液体清洁消毒剂及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说明。洗手设施中应包括免关式洗涤剂和消毒液的分配器、干手器或擦手纸巾等。手消毒,若使用氯系消毒剂,游离氯浓度应达到50mg/kg。
5.12.4洗手设施的排水应直接接入下水管道,有防止逆流、有害动物侵入及臭味产生的装臵。
5.12.5管制作业区的入口处应设臵鞋靴消毒池或鞋底清洁设施(设臵鞋靴消毒池时,若使用氯系消毒剂,游离氯浓度应保持在200mg/kg以上)。需保持干燥的清洁作业场所应有换鞋设施。5.12.6鞋靴消毒池设臵按GB14881-1994中4.6.1.5规定执行。5.13 更衣室
5.13.1 更衣室应设于生产车间进口处,并靠近洗手设施。更衣室应男女分设,其大小与生产人员数量相适应,更衣室内照明、通风良好,有消毒装臵。5.13.2 更衣室应分设外更衣室和内更衣室。
5.13.3 更衣室内应有足够的储衣柜、鞋架,并有供生产人员自检用的穿衣镜。储衣柜应编号,柜顶呈450以上坡形,柜内有不靠墙的工作服衣架。
5.13.4 更衣室内应设有独立的淋浴室。淋浴室按GB14881-1994中4.6.3规定设臵。5.14 厕所
5.14.1 厕所设臵应有利于生产和卫生,其数量和便池坑位应根据生产需要和人员情况设臵。
5.14.2不得使用大通道冲水式厕所。厂区设臵坑式厕所时,应距生产车间25m以上,便于清扫、保洁,并设臵防蚊、防蝇设施。
5.14.3 生产车间的厕所应设臵在车间外侧,与更衣室相连。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及车间出入口,厕所门不得朝外打开且有自动关闭装臵。厕所内有洗手设施,有良好的排风及照明设施。5.14.4 厕所的地面、墙壁、天花板、隔板和门要用易清洗、不透气的材料。5.14.5 厕所排污管道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且有可靠的防臭气水封。5.15 仓库
5.15.1 应设臵与生产能力和产品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库(冷库),大小应满足作业顺畅进行并易于维持整洁。原材料仓库及成品仓库应分开设臵。同一仓库内贮存性质不同物品时,应适当区隔。5.15.2 仓库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并有防止贮存物品受到污染的措施。5.15.3 仓库须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的装臵(如库门口应设防鼠板或防鼠沟等)。
5.15.4 仓库应设臵数量足够的栈板或物品存放架。储藏物品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利空气流通及物品的搬运。
5.15.5仓库应根据贮存物品的不同贮存要求设臵温度记录仪和湿度记录仪。5.15.6 应设臵危险品专门贮存区,贮存杀虫剂、酸碱等有毒有害物品。贮存危险品的区域应远离生产车间和食品仓库。
5.15.6 各类冷库,应根据不同要求,按规定的湿、温度贮存。机械设备 6.1 设计
6.1.1所有食品加工设备包括管道、工器具等,其设计和结构应易于清洗消毒、易于检查,并有避免机器润滑油、金属碎屑、污水或其它污染物混入食品的设计和措施。
6.1.2 食品接触面应平滑、边角圆滑、无死角和裂缝,以减少食品碎屑、污垢及有机物的聚积。6.1.3 贮存、运输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应易于使其维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6.1.4 在食品生产车间或处理区,不与食品接触的设备和器具,其结构也应能易于保持清洁状态。6.2 材质
6.2.1用于食品生产和可能接触食品的设备、操作台、传送带、运输车和工器具等辅助设施,应由无毒、无异味、非吸收性、耐腐蚀且可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制作,并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6.2.2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表面不得使用有可能给食品带来潜在危害或可能污染的材料(如:竹、木制材料等)。
6.2.3与食品接触的设备所使用的润滑剂必须是食品级的。6.2.4厂房内所有保温设施外层必须使用非吸水性材料。6.3 设臵与安装 6.3.1设臵
按GB14881-1994中4.4.3规定执行。6.3.2安装
按GB14881-1994中4.4.4规定执行。6.4 生产设备
6.4.1 企业应具备与其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工艺相适应的生产设备,不同设备的加工能力应互相配套。6.4.2 生产设备布局符合工艺要求,保证生产顺畅有序进行,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6.4.3 用于测定、控制或记录的测量记录仪器,应数据准确,并定期校正。
6.4.4 企业应有足够的供风设备,以保证干燥、输送、冷却和吹扫等工序的正常用风。清洁食品接触面和食品表面的压缩空气,应采取措施滤除油分、水分、灰尘、微生物、昆虫和其它杂物。6.5 质量检验设备
6.5.1企业的检验设备能满足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日常质量、卫生检验。6.5.2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检定,及时维修,确保检验数据准确。6.5.3必要时可委托具能力的检验机构检验本身无法检测的项目。管理机构与人员 7.1 机构与职责
7.1.1应建立公司(厂)级领导(或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最高领导)负责的质量管理机构,对企业质量管理负全面职责。
7.1.2企业应设臵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卫生管理等职能部门。生产管理负责人与质量管理负责人不得相互兼任。
7.1.2.1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原材料处理、生产作业及成品包装等与生产有关的管理工作。
7.1.2.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原料、配料、包装材料、生产过程及成品质量控制标准的制订、抽样检验、质量追踪等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工作。
7.1.2.3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制(修)订,厂内、外环境及厂房设施卫生、生产及清洗等操作卫生和人员卫生,组织卫生培训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
7.1.3 质量管理部门应有执行质量管理职责的充分权限,其负责人应有停止生产和成品出厂的权力。7.1.4 质量管理部门应设臵食品检验人员,负责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卫生检验分析工作。7.1.5 成立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卫生管理负责人及生产、质量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厂卫生工作的规划、审核、监督、考核。
7.1.6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应配备经专业培训的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卫生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并做好有关记录。7.2人员要求
7.2.1 企业负责人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卫生和生产、加工等专业知识。
7.2.2 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卫生管理负责人应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具备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或具备中专相关专业学历并具备4年以上直接或相关管理经验。
7.2.3 生产管理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工艺及生产技术与卫生知识。
7.2.4 质量管理人员应具有发现、鉴别各生产环节、产品中不良状况发生的能力。
7.2.5 食品检验人员应为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中专学校毕业从事食品检验工作两年以上或经省级以上(包括省级)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培训后,取得相关专业检验资格。
7.2.6 企业应有足够数量的质量管理及检验人员,以满足整个生产过程的现场质量管理和产品检验的要求。
7.2.7 专职卫生管理人员应具备卫生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应具备卫生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7.3 教育培训
7.3.1 企业应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参加各种职前、在职培训和学习,以增加员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8 卫生管理 8.1 管理要求
8.1.1 企业各部门应按本标准内容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由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并监督执行。8.1.2 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检查方案并负责实施。
8.1.2.1 每日由班组卫生管理人员对本岗位的卫生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8.1.2.2 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的卫生管理人员,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全厂范围内的生产和环境卫生检查。8.1.3 每次检查应有记录,并存档备案。8.2 厂区环境卫生管理
8.2.1厂区及邻近厂区的区域,应保持清洁。厂区内道路、地面养护良好,无破损,无严重积水,不扬尘。8.2.2厂区内草木要定期修剪,保持环境整洁。禁止堆放杂物及不必要的器材,以防止有害动物孳生。8.2.3排水系统应保持通畅,不得有污泥淤积。
8.2.4 应避免有害(有毒)气体、废水、废弃物、噪声等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
8.2.5 在远离食品生产车间的合适地点设臵废弃物临时存放设施。废弃物根据其性质分类存放。8.2.6 易腐败的废弃物存放设施应为密闭式或带盖,污物不得外溢,做到日产日清,至少应每天清除1次运出厂区处理。清除后的容器应及时清洗消毒。
8.2.7 废弃物放臵场所不得有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逸出,防止有害动物的孳生,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水源及地面。
8.2.8厂区除虫、灭害按本标准8.9有关规定执行。8.3 厂房设施卫生管理
8.3.1应建立厂房设施维修保养制度,并按规定对厂房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确保厂房卫生状况良好。
8.3.2 厂房内各项设施应随时保持清洁,及时维修、更新,厂房屋顶、天花板及墙壁有破损时,应及时维修,地面不得破损或积水。
8.3.3 原材料预处理场所、加工制造场所、厕所、更衣室、淋浴室等(包括地面、水沟、墙壁等),每天开工前和下班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必要时增加清洗消毒频次。洗手干手器应定期进行卫生控制与检查,避免成为污染源。车间厕所要有专人管理。8.3.4 灯具及其配管的外表,应定期清洁。
8.3.5冷库内应经常清理,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避免地面积水和库壁长霉,并定时测量记录冷库内的温度或设臵温度自动记录仪器。
8.3.6生产作业场所,应采取措施(如纱窗、气幕、栅栏、诱虫灯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8.3.7厂房内除虫、灭害按本标准8.9有关规定执行。
8.3.8 在原材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内的适当位臵,放臵不透水、易清洗消毒(一次性使用者除外)、加盖(或密封)的存放废弃物的容器,并定时(至少每天1次)搬离厂房。反复使用的容器在丢弃内容物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处理废弃物的设备停机后须及时清洗消毒。
8.3.9 原料、配料及内包装材料或其他物品需现领现用。管制作业区不得堆放非即用物品、内包装材料及其它不必要的物品。生产车间严禁存放有毒物品。供车间内部使用的清洁消毒用品,应设专区或专柜存放,并明确标示,有专人负责管理。
8.3.10车间储水槽(塔、池)应定期清洗并于每天上班前检查消毒情况。使用自备水源的,每年2次送有关检验机构检验,确保生产用水水质符合GB5749规定。
8.3.11 经检验,当空气中的菌落总数达不到相应清洁区要求时,应进行空气消毒。(生产作业区空气菌落总数检验频率分别为:清洁作业区1次/周~2次/周,准清洁作业区1次/月~2次/月,检验结果表明不稳定时增加检验频率;一般作业区1次/季~2次/季,春夏/梅雨季节适当增加检验频率。)8.4 机械设备卫生管理
8.4.1 用于加工制造、包装、储运等的设备、工器具和生产用管道,应定期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按本标准8.6有关规定执行。
8.4.2 所有食品接触面,包括设备和工器具等与食品接触的表面,应经常予以消毒,消毒后要清洗彻底(热消毒除外),以免消毒剂残留污染食品。
8.4.3 完工后,对使用过的设备工器具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必要时在开工前再清洗1次(仅与干燥食品接触的除外)。
8.4.4 车间使用杀虫剂后,所有设备和工器具应彻底清洗,除去残留药物,消除污染。
8.4.5 已清洗、消毒过的可移动设备和工器具,应放臵在能防止其食品接触面再受污染的场所,并保持适用状态。
8.4.6 用于清洗与食品接触的设备和工器具的清洗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8.4.7定期对压缩空气的过滤系统进行维护保养,以免产生污染,保证压缩空气的卫生与质量。8.4.8 用于食品生产的机械设备和场所不得作与食品生产无关的用途。8.5 辅助设施卫生管理 8.5.1 企业内供水站
8.5.1.1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要有严格、系统的水质检验、系统维修与保养记录,主管人员应定期(至少每季度1次)进行检查考核。
8.5.1.2使用的工器具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所有设备应经常维护保养,保持良好卫生状况。
8.5.1.3消毒剂必须妥善存放,严格登记使用手续,做到帐物相符,其它与水质处理无关的杂物不得放臵在站内。
8.5.1.4贮水槽(塔、池)应定期(至少每季度1次)清洗、消毒,并随时检查水质,确保生产用水的水质符合GB 5749规定。
8.5.1.5对水处理设备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或加频清洗及检修。8.5.1.6非相关人员不得进入供水站,检修后,各种检修口、门窗必须及时关闭。8.5.2锅炉房
8.5.2.1锅炉操作人员须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持证上岗。
8.5.2.2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对锅炉进行安全操作与维修、保养。炉内水处理药剂必须无毒并严格控制用量,定期排污(有排污记录)。
8.5.2.3对锅炉排烟进行监控,确保其排放符合GB 13271规定。定期清理排烟管道,防止污染厂区环境。8.6 清洗和消毒管理
8.6.1企业应制订清洗、消毒措施和制度,保证企业所有场所、设备和工器具的清洁卫生。
8.6.2直接用于清洁食品设备、工器具及包装材料的清洁剂必须是食品级清洁剂,不得使用危害食品安全及卫生的非食品级清洁剂。
8.6.3清洗消毒的方法必须安全、卫生,使用的消毒剂、洗涤剂必须在使用状态下安全、适用。8.6.4用于清扫、清洗和消毒的设备、工器具应放臵于专用场所内妥善保管,由专人管理。8.7 员工健康管理
按GB 14881-1994中 5.12规定执行。8.8 员工个人卫生管理
8.8.1食品生产操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应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
8.8.2进入生产车间前,必须穿戴好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靴。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出帽外,必要时需戴口罩。不得穿工作服、鞋进入厕所或离开生产车间。
8.8.3操作时手部应保持清洁。上岗前应洗手消毒,操作期间要勤洗手。有下述情况之一时,必须洗手消毒,企业应有监督措施:开始工作以前、上厕所以后、处理被污染的原材料和物品之后、从事与生产无关的其它活动之后。
8.8.4与食品直接接触的人员,不使用指甲油、口红、粉饼等化妆品,不得配戴手表及戒指、项链、耳环等饰物。
8.8.5上班前不准酗酒,生产场所不得吸烟,工作中不得吃食物或做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行为。8.8.6操作人员手部受到外伤,不得接触食品或原料,经过包扎治疗戴上防护手套后,方可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
8.8.7个人衣物与工作服应分开存放。个人衣物(鞋、包、帽等)应贮存在更衣室个人专用更衣柜内,其它个人物品不得带入生产车间。
8.8.8参观人员出入生产作业场所应加以适当管理。如要进入管制作业区,应符合现场工作人员的卫生要求。
8.9 除虫、灭害管理
8.9.1厂区应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蚊、蝇、昆虫等的聚集和孳生。对已有有害动物产生的场所,应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控制和消灭,防止蔓延和对食品污染。
8.9.2企业应设臵扑鼠图,配备必要的扑鼠设施,每天有专人进行检查并记录。扑灭老鼠应使用粘纸、扑鼠笼、扑鼠夹等,严禁使用鼠药。
8.9.3发现有害动物,应查明来源并彻底消除隐患。杀灭有害动物的方法必须以保证不污染食品原材料、食品接触面为原则(如尽量避免使用杀虫剂等)。只有在其他防治措施无效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杀虫剂。8.9.4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器具的污染和中毒的预防措施,用药后将所有设备、工器具彻底清洗,消除污染。
8.9.5 生产作业场所除虫灭害工作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8.9.6 在生产车间的入口处和车间内可设臵灭虫蝇灯,扑杀可能进入车间的虫蝇。车间内设臵的灭虫蝇灯的位臵必须远离生产作业区域。灭虫蝇灯应每天进行清理。8.10 污水管理
8.10.1 污水排放应符合GB 8978规定,达标后排放。
8.10.2 企业要有详细的污水排放网络图,日污水处理能力必须要与实际生产规模相匹配。8.11 工作服管理
8.11.1工作服的设计和面料材质必须满足食品卫生要求。工作服应包括淡色工作衣、裤、发帽、鞋靴等,某些工序(种)还应配备口罩、围裙、套袖等卫生防护用品。
8.11.2凡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日更换工作服,其他人员也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
8.11.3粗加工与精加工、管制作业区与其他作业区的工作人员要穿戴不同颜色的工作服、帽,以便区分。8.11.4 工作服应有清洗保洁制度。工作服必须集中清洗消毒,洗衣房有专人进行管理。管制作业区与其他作业区的工作服要分开进行清洗,以防交叉污染。8.12 有毒有害物管理
按GB 14881-1994中 5.6规定执行。9 生产过程管理
9.1 生产操作规程的制订与执行 9.1.1 企业应制订《生产操作规程》。9.1.2 《生产操作规程》应包括如下内容:------产品配方------标准生产作业程序
------生产管理规定(至少应包括生产作业流程、管理对象、监控项目、监控限值、监控标准及注意事项等)
-------原材料采购标准-------机器设备操作与维护标准 9.2 原材料
9.2.1 原材料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来自厂内外的半成品当作原料使用时,其原料、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等应符合有关良好作业规范的要求。
9.2.2生鲜果蔬农产品等易腐败变质的原料应依据生产需要有计划采购,自原产地或供应处尽快进厂,迅速加工处理。未处理的原料应按不同要求冷藏或贮存于遮阳、通风良好的场所。
9.2.3使用前应进行感观检查,必要时进行挑选,去除不符合质量、卫生要求的部分及外来杂物。9.2.4合格与不合格原材料应分别存放,并有明确醒目的标示加以区分。
9.2.5原材料应在符合《生产操作规程》或有关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存放,避免受到污染、损坏。9.2.6外包装有破损的原材料应单独存放,标明破损原因并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9.2.7可重复使用(如返工料)或继续使用的物料应存放在清洁、加盖的容器中,并在容器外明确标示。9.2.8原材料清洗用水不得使用静止水,洗涤用水不得再循环使用,以免造成二次污染。9.2.9冷冻原料解冻时应在能防止其质量下降和遭受污染的条件下进行。不得使用静止水解冻。
9.2.10 生产结束而未使用完的原料应妥善存放于适当的保存场所,防止污染,并在保质期内尽快优先使用。9.3 生产过程
9.3.1生产操作应符合安全、卫生的原则,应在尽可能减低有害微生物生长速度和食品污染的控制条件下进行。食品加工过程应严格控制理化条件(如时间、温度、水分活性、pH、压力、流速等)及加工条件(如冷冻、冷藏、脱水、热处理及酸化等),以确保不致因机械故障、时间延滞、温度变化及其它因素导致食品腐败变质或遭受污染。
9.3.2 易腐败变质的食品,应在符合《生产操作规程》或有关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存放。9.3.3 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或在贮存时被二次污染。
9.3.4 用于输送、装载,贮存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设备、容器及用具,其操作、使用与维护,应避免对加工过程中或贮存中的食品造成污染。与原料或污染物接触过的设备、容器及用具,必须经彻底清洗和消毒,否则不可用于处理食品。生产过程中所有盛放半成品的容器不可直接放在地面、或已被污染的潮湿表面上,以防溅水污染或由容器底外面污染所引起的间接污染。
9.3.5 对直接或间接接触产品包装的循环冷却水,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冰块,应在卫生条件下制作。
9.3.6 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筛网、捕集器、磁铁、电子金属检查器等)防止金属或其他外来杂物混入食品中。
9.3.7需做加温预处理的食品,应严格控制处理温度和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冷却,迅速移至下一道工序。定期清洗加温预处理设备,防止耐热性细菌的生长,造成污染。
9.3.8以控制水分活度来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的食品,其水分应处理至安全水分含量之内。9.3.9 以控制pH值来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的食品,其pH值应调节并维持在4.6以下。
9.3.10 内包装材料在使用前须清洗、消毒。内包装材料应在正常储运、销售过程中能有效保护食品,防止将有害物质混入食品,并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9.3.11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大面积冲洗工作,必要时须尽可能放低喷头近距离冲洗,以减少水滴四溅,防止飞溅污染。
9.3.12 不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电焊、切割、打磨等工作,以免产生异味、碎屑污染。9.3.13清洁作业区内在生产时,不得打开窗户。
9.3.14应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持设备清洁、卫生。设备的维护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排除,防止影响产品质量卫生。每次生产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所有生产设备应进行定期的检修并做好维修记录。质量管理
10.1 《质量手册》的制定与执行
10.1.1 企业应由质量管理部门制定《质量手册》,•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颁布实施。《质量手册》包括本标准10.2、10.3、10.4的内容。
10.1.2有关食品质量、卫生的标准文本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文本,企业应收集齐全。10.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10.2.1 制订详细采购制度,包括供应商评价、质量规格、检验项目、验收标准及检验方法,制订过磅、取样、检验、判定、审核、处理、领用等作业程序,并切实执行。10.2.2原材料进货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检验检疫合格证或化验单。
10.2.3每批原材料需经查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经判定拒收的应予以标示(不合格或禁用),专门存放并及时处理。
10.2.4 经判定合格的原材料,应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
10.2.5 原材料进厂应根据生产日期、供应商的编号等编制批号。该批号应一直延用至生产记录表,便于事后追溯。
10.2.6 原材料的包装容器经抽样拆封,应立即做适当的处理,以防变质。
10.2.7 对贮存时间较长,质量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原材料,在使用前应抽样确认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生产。
10.2.8需有特别贮存条件的原材料,应能对其贮存条件进行控制并做好记录。
10.2.9 原料可能含有农药残留、药物残留、重金属或霉菌毒素时,应确认其含量在国家标准控制范围内。10.2.10有特殊要求的原材料如咖啡因等,须按有关规定使用和贮存。
10.2.11食品添加剂应设专库或专柜存放,由专人负责管理,严格领料方法及有效期限等,用专册登记使用的种类、进货量及使用量等,其使用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硝酸盐类与亚硝酸盐类应与一般食品添加剂分开存放,并作明显标示。
10.3 过程质量管理
10.3.1 企业宜采用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进行管理。
10.3.2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其配方及工艺条件不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生产中如发现质量问题,应迅速追查并纠正。
10.3.3 为掌握每一步生产过程的质量情况及便于事后追溯,企业应在生产过程控制点抽检半成品,并制作质量记录表、生产记录表等管理报表。
10.3.4 不合格半成品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应予以适当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
10.3.5定期对工作台面、工器具、工作服、操作工手部、包装后最初一定量的成品及其他抽样成品做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验,必要时做霉菌、酵母检查,验证清洗消毒作业是否正确、彻底。正常情况下每周一次,检验不符合规定时,应每天检验直到合格为止。停工后再开工时,必须进行验证。10.3.6每批成品入库前应有检验记录,不合格的应予以适当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10.4 成品的质量管理 10.4.1 详细制订成品的质量指标、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抽样及检验方法。质量指标的下限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原则上应以国家标准方法为准,如用非国家标准方法检验时应定期与标准方法核对。10.4.2 成品须逐批随机抽取样品,根据产品标准进行出厂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并做好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记录。
10.4.3 分析结果应填写“成品质量检验记录表”,结合“生产记录”来判定成品是否合格,同时作为批准出库的依据。
10.4.4 成品入库后应注意成品仓库贮存条件的管理与记录。
10.4.5 成品出库时应检查生产日期及保质期,注意对外观质量再做检查,禁止运输中无法保持成品质量完好的车辆出货等。
10.4.6 制订成品留样计划,每批成品应留样保存,以便在必要的质量检测及产生质量纠纷时备检。必要时,应做成品的保质期内稳定性试验。10.5 贮存与运输的管理
10.5.1 储运物品应避免日光直射、雨淋、剧烈的温度和湿度变动及撞击等而影响质量。10.5.2 成品应按品种、包装形式、生产日期分别贮存,以先进先出为原则。
10.5.3 仓库应经常整理,贮存物品不得直接放臵在地面上。成品库不得贮存有毒、有害、易腐、易燃品以及可能引起串味的物品。
10.5.4仓库中的物品应定期检查,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仓库应有温度记录(必要时有湿度记录)。包装破损或经长时间贮存质量可能有较大下降的,应重新检验。
10.5.5各种运输原材料和产品的工具、车辆应随时清洗、定期消毒,保证清洁卫生。运输时,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或有异味的物品混装。
10.5.6 非厢式运输工具、车辆应配有防尘、防日晒雨淋的帆布、塑胶布等遮盖物。有特殊要求的物品应用专用车辆运输,如保温车、冷藏车等。
10.5.7原材料及成品的出入库和运输应有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批号、出货时间、地点、对象、数量等,以便发生质量问题时及时召回。10.6 成品售后管理
10.6.1企业应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对消费者的投诉,质量管理部门(必要时,应协调其它有关部门)应立即追查原因,加以改进,同时由企业派相关人员向消费者说明原因或道歉,并提出处理和纠正措施。10.6.2企业应建立成品召回制度。
10.6.3消费者投诉和召回成品均应做好记录,并注明产品名称、批号、数量、原因、处理日期及最终处理方式。该记录应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分送有关部门,以改进工作。10.7 记录管理 10.7.1记录
10.7.1.1卫生管理部门除记录定期检查结果外,还应填报每天卫生管理记录表,内容包括当日执行的清洗消毒工作及人员卫生状况,并详细记录异常情况的处理结果及防止再次发生的措施。
10.7.1.2质量管理部门应详细记录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及结果,并和原定的目标相比较、核对,记录异常情况的处理结果和防止再次发生的措施。
10.7.1.3生产部门应填报生产记录及生产管理记录,详细记录异常处理结果及防止再次发生的措施。10.7.1.4各项记录均应由执行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复核签名或签章。记录必须真实,与现场检验或监控同步,不得事先预记和事后追记。记录必须规范、清晰。记录内容如有修改,不得涂改原始记录,修改后由修改人在修改文字附近签章。10.7.2记录核对
卫生、生产、质量管理记录应分别由卫生、生产、质量管理部门及时审核,如发现异常,立即纠正。10.7.3记录保存
企业对本标准所规定的有关记录,保存期应较该产品的保存期延长6个月,至少保存2年。11 标签
11.1产品标签及说明书应符合GB 7718及其它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11.2零售产品应以中文及通用符号标示下列内容: 11.2.1产品名称及产品标准号。
11.2.2配料表:包括内容物、食品添加剂名称。11.2.3净含量:重量、容量或数量。
11.2.4企业名称、地址,消费者服务专线或生产企业的电话号码。11.2.5保质期:应采用印刷方式,不得以加贴标签方式标注。
11.2.6批号:以明码或暗码表示生产批号,根据批号可追溯该批产品的原始生产资料。11.2.7食用方法、贮存条件说明。11.2.8其它经有关部门规定的标示项目。
11.3外包装容器须标示有关批号,便于仓储管理及成品召回。11.4包装、运输标志符合GB/T191的规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考核
12.1企业应建立具有整体性的、有效的执行本标准的管理制度,整体协调企业各部门贯彻本标准各项制度。12.2管理制度的考核
12.2.1企业应建立由各级管理层组成的内部考核组,对企业执行本标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合理解决与追踪。
12.2.2内部考核组组成人员,须经一定的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
12.2.3企业应制订内部考核计划,确定检查、考核周期(一般以半年一次为原则),切实执行并做好记录。12.3管理制度的制订、修订及废止
企业应建立执行本标准的相关管理制度的制订、修订及废止的作业程序,以确保质量管理者持有有效版本的作业文件,并根据有效版本执行。
第四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2007良好农业规范(GAP)%AE
【发布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1-07 【生效日期】2008-0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2007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和标准化试点总
结及2008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关于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工作的要求,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以下简称两委)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6家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出口企业开展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标准化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两局的共同推动下,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做好2007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标准化试点总结,和2008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标准化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试点地区两局根据《关于下达国家第一批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项目的通知》(国认注联[2007]5号)有关要求,认真做好2007试点项目的目标考核工作。各试点地区两局专项工作组负责对试点项目的目标考核工作(有条件的试点地区两局可联合开展目标考核工作),并根据试点项目数量合理安排考核时间,确保在2008年1月内完成对试点项目的目标考核工作。对已列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试点项目,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进行考核;未列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试点项目,参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评价表》进行考核。各局应积极采信认证结果,对于已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试点项目,可适当简化相关考核手续。
二、各试点地区两局应当根据验收情况,认真总结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经验,对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工作建议,并做好在本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的相关工作。请各试点地区两局在2008年2月22日前联合将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和相关统计表格同时报送两委。对于尚未完成试点工作的项目,各试点地区两局应及时向两委提出试点延期申请,并抓紧做好项目试点推进工作,确保在两委批准的期限内完成试点相关工作。如逾期还不能完成试点工作的,将取消试点资格。
三、为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在全国标准化示范区中的实施,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试点项目原则上从已列入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中选取,由企业自愿申请试点项目应当是有利于扶持和开发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名特优产品生产加工,能够提高进出口潜力和深加工后附加值,实现当地农民增收,范围包括水产、植物(含茶叶)、畜禽产品。请地方两局加强配合,发挥试点专项工作组作用,挑选符合要求的试点项目,并在2008年2月22日前将确定的试点项目报送两委。两委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审核后公布2008年试点项目名单。
四、所申报项目一旦被两委审核批准,地方两局联合成立的试点专项工作组应当根据本地区试点项目数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推动计划,组织相关方面专家,重点做好对试点项目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和认证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指导、帮助试点项目建立良好农业规范生产体系,推动并支持有条件的试点项目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通过有效实施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化生产,实现试点项目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效益水平的综合提高。
联 系 人:认监委注册部 陈恩成 杨志刚
标准委农业食品部 蔡彬 徐长兴
联系电话:认监委注册部 010-82262709 82262765
标准委农业食品部 010-82262656 82262657
传 真:认监委注册部 010-82260757
标准委农业食品部 010-82260693
附件:1.《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评价表》
2.2007试点情况统计表
3.2008试点项目申报表
二○○八年一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
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
简介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是基于很多原则,包括以下活动:无菌技术、培养基的控制、菌种的制备、仪器设备的管理、细致的记录和数据的评估、人员的培训。众所周知,微生物测定数据的可变性、可靠性和重现性是基于公认方法的使用和坚持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
微生物菌种的维护
生物样本是最灵敏(delicate)的,因为他们生存能力和特性是依赖于适当的处理和贮存。菌种的处理和贮存的标准是使用者的实验室制定的,采用减少污染的机会和减少生长特性变更。小心一致的处理贮存用菌种是微生物测试结果一致性的重要因素。按药典方法方法使用的菌种应该取自国家菌种保藏中心。可以包括冷冻的、冻干的、斜面培养的或是马上使用的形式。在质量控制测试使用前应进行菌种纯度的确定和菌种的鉴别。马上使用的菌种要求确定纯度、鉴别、接种体大小。鉴定的确认,对通常用的实验室菌种,理想的是进行基因水平的分析(如:使用合适的经过验证的探针进行DNA指纹,RNA基因排序,PCR光电导继电器)
菌种的制备和复壮应该参照供应商的说明书或采用己验证批准的方法。种子批技术被推荐用于贮备用菌种的保存。
从国家菌种保藏中心得到的初始菌种在合适的培养基被复壮、培养。部分的贮备菌种(第一次接种或是传代)是悬浮在抗冷冻培养基中,分装至小瓶中,在零下30°或更低的温度下冷冻,直到使用。如果冷冻在零下70°,或是冻干形式,菌种可以持续的保存。这些冷冻的贮存菌种可以每月或每周接种用作工作菌种。一旦打开,制备了工作悬浮液,不能再冷冻。不能用的部分应该丢弃,以减少繁殖能力损失带来的风险和贮存污染带来的风险。
工作用菌种的接种量应该记录,以防止过量接种增加表型变种。一代的定义是从具有繁殖能力的菌种接种微生物到一新鲜制备的具有促微生物生长能力
和培养基中。任何形式的接种都被当做是一次转移传代。
实验室仪器的维护
多数的仪器(培养箱、水浴、灭菌锅)必须遵从标准验证程序包括安装确认、操作确认和性能确认。另外还要求有定期的校验(通常每年一次)。新的设备,实验室关键的,应该根据QCU 批准的方案进行确认。
用于微生物实验室仪器(如:pH计和分光光度计)应按规定的进度表进行定期的校验和测试,以保证其性能。校验的频率和性能的确认是基于仪器的型号的不同和能产生实验室数据的设备的重要程度的不同。
实验室的布局和操作 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微生物样本的处理环境也是重要,因为环境也能引起也污染的可能。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应分成洁净区、无菌区和阳性室。如果可能,处理和培养灭菌产品的周围的环境区域应与阳性区完全分离。但是要将阳性和洁净区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那么有必要采取隔离和无菌操作来减少可能的意外污染。这些隔离包括:防护衣、清洁、消毒程序和仅用于洁净无菌的生物安全柜。对于活的菌种引起的溢出和灾祸的程序应放在现场,所有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上述方法的培训。
部分样品会出现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进一步分析来确定污染源。当发现有菌生长,样品应从洁净区立即转入阳性区。接种,着色、菌种鉴定或其它的调查操作应在实验室的阳性室操作。如果可能,发现有菌落生长的样品在实验室的洁净区是不能被打开的。小心隔离污染的样品和原料将减少假阳性结果。
正在进行取样操作活动的人员不能进入阳性室或在阳性室操作处理除非特别小心,包括穿防护服和手套,退出后仔细清净手。理想状态,受权人员进行样品取样操作时,特别是无菌过程的,不能在阳性操作室附近工作。同样,所有微生物样品都应采用无菌取样技术,包括非无菌样品的取样。如果可能,在规定的完全无菌的条件的取样区域进行操作。
要重点考虑的是样品的污染,它能导致假阳性的出现,除非在过程中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取样间应设计好,这要原料和辅料的取样就可以在受控条件下进行,包括无菌衣和无菌取样设备。对于公用系统的取样,如水系统,在完全无菌的条件下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当样品未采用无菌技术取样时应有记录,其可靠性不可避免的下降。
环境监测的取样方法要求对取样的设备(负载或未负载)进行最小化的无菌处理。如果可能,在对取样环境进行取样时,取样的设备应同时配备培养基。
实验室中所有的测试,对关键的测试操作,如:最终剂型的无菌测试,散装产品,生物产品用菌种培养,或是生物产品用细胞培养都应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隔离技术也是可以采用的,无菌的微生物测试。己在显示,隔离技术比人为的洁净区域具有更低的环境污染水平,因此,更能减少假阳性结果的产生。隔离系统的验证是重要的,既能保证环境的完整又能防止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假阴性的结果是由化学消毒物质带入。
实验室记录的维护
合适的数据记录和研究对成功的微生物实验室是重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按照SOP规定操作,SOP应是书面化的,并能反映测试的实际操作是如何进行的,实验室笔记本应能提供所有详细的记录,并保证记录的完整。实验室书写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日期;
测试物料
微生物测试人员名称
操作程序记录测试偏差 参数的记管理员,的号码 的结果
录(使用的设备,使用微生物菌种,培养基的批号)第二个复核人签名
每一台关键仪器的使用都应在台帐上记录,所有都应根据SOP的要求记录在校正进度表和维护记录上。日志和其它记录形式对实验室记录本起到支持和帮助。设备的温度(水浴,培养箱,灭菌锅)应有记录并可以追踪。
己签发的SOP及其版本应有清楚的记录。数据的改变应用单钱划去并签上日期和缩写。初始的数据不应抹去或复盖。
测试结果应包括初始记数,允许复核者根据最终结果重新计算。数据的分析方法在SOP中应详细描述。
所有的实验室记录应存档避免遗失,现场中应有正式的记录保存和查阅程序。
检验结果的解释
微生物试验结果难以解释,因为下列原因:
微生物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又存在于通常的环境污染,由人类支配的很多类型的特殊的有机物。
实验室分析人员在样品分析和操作中可能引入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可能不是均匀的分布在样品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析结果存在相当大的可变性。
因此,从预期结果中获得的微小的不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微生物分析的这些特性,实验分析应非常小心以避免外来的污染,正如本章前面讨论的。同样重要的,从主要微生物观察考虑,结果必须要解释。不仅包括假定污染的种类,而且包括药物成分、辅料或测试环境中存在的有机物。另外,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也应该考虑。
当出现的结果与药典正文或其它建立的质量标准不一致时,就应该进行调查。没有满足标准要求的微生物污染,通常有两个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室的错误或是实验环境产生无效的结果,也可能是产品有一定污染或其它形式的污染使得超出规定的标准或限度。另外一种情况,实验室操作,在多数情况下,应立即通报。
应该对围绕结果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所有实验条件和因应充分考虑,包括数据的漂移,与建立的限度和标准比较。重要的是根据结果的可变性知道观察的统计意义。
实验室环境,对现场取样的保护装置,测试条件下物料的历史数据,物料的种类,特别注意物料中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在调查中应被考虑。另外,与实验员进行讨论,分析中的实际操作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来决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决定采取和措施。如果可以确定得到不一致结果的明确原因,那么应该采取纠正措施,并记录问题所在。跟踪正式批准和执行的纠正措施,并进行仔细的检查。
如果分析结果是无效的,基于一个可指出的错误,必须记录。实验室应该有证实测试(再测试)的SOP规定,如果必要,再取样。关于再取样,法规和药典没有给出分析结果调查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