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农家乐考察报告
成都市农家乐考察报告
(市局种植业科 黄维敏 王旭涛)
为借鉴农家乐旅游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12月22日—26日,省发展一村一品指导中心组织各地市一村一品办主任、部分农家乐示范村主任(书记)52人,赴四川省成都市对农家乐旅游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我市扶风美阳村、凤翔六营村、渭滨大散关村和市上及岐山县一村一品办共6人随团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是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起地,在农家乐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方面成绩突出,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之路。截止2005年底,全市农家乐已达5596家,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达29万人, 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乡村旅游收入占远郊农民年纯收入的30%以上,占近郊农民年纯收入的70%以上。目前,已形成多种经营形态,且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避暑山庄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川西民俗型。这次我们考察的重点是成都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乡。
农科村位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占地4000余亩,人口2310人,花卉种植面积2300余亩。全村共有农家乐常年经营户30余户,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该村农家乐旅游兴起起于20世纪80年末,农户依靠种植花卉、盆景致富后,成功嫁接出农家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农民致富不离土的新路。农户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农家乐旅游逐步兴起。自87年开展农家旅游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总量己超过700万人次,旅游和花木的年收入一直保持在千万元以上。农科村集花木销售、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于一体,堪称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融合之典范。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中国盆景之乡”、“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由于起步较早、特色脱出、效益明显,带动性强、推广价值大,因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三圣乡位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总面积达12.8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余人,涉及五个村(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乡内农村区域资源丰富,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农村生态景观优美,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2003年开始,三圣乡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性的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招牌,形成了春游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看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锦江四季旅游休闲旅游景观。五朵金花农家乐经营户320多家,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46.9万人,收入1.9亿元。如今的“三圣花乡”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二、成功经验
成都市发展农家乐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政府注重引导和扶持。农科村和三圣乡在农家乐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扶持。农科村是第一个办起“农家乐”的地方, 为鼓励农民自办“农家乐”,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减免各项税收、进行财政补贴等措施,提高了农户经营农家乐的积极性。三圣乡“五朵金花”的打造,由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农民实施,采取“政府拿一块、银行贷一块、农户出一块”的方式,成都市与锦江区共投资1.2亿元,利用“花博会”的契机,改造三圣乡的五个村庄,乡村道路硬化和房屋立面改造90%的资金由政府投入。第二次改造区政府按人均35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积,每平方补助100元的标准投入,以买一把遮阳伞送一把遮阳伞,买一套餐桌送一张桌布等方式引导农民对设施升级换代。与此同时,工商、税务、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最大限度的给予政策减免和服务支持,实行农户贷款“五户联保”,解决投资不足;并配套完善路网、通讯、引水、供电、供气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农民投资农家乐的困难少了、顾虑轻了、信心足了、积极性高了。
2、坚持高规格规划建设。农科村专门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农科村总体规划,从建筑风格、文化主题、饮食风味、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进行功能配套,一户“农家乐”就是一个小景区,众多的小景区整合成农科村这个大景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照应。县、镇两级采用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投入资金千万元,实施了整体提档升级工程和建筑单体风貌改造,改扩建旅游环线公路,进行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等景观营造,同时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村内道路平整干净,接待设施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三圣乡则严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对“五朵金花”的旅游设施、文化设施、配套设施进行打造。农户要进行房屋修整、改扩建必须要向政府审批,保证修整、改扩建后的房屋与整个景区融合。建筑风格在保持原有“农家习气”的基础上,突出川西民居特点,使其文化底蕴得到完全的保留和延续。
3、突出特色提升产业内涵。农家乐旅游依托的是当地的农业生态资源、乡村人文资源,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必须从当地乡情、民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开发,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农科村农户本业是种植花卉、盆景,政府因势利导,引导农户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农家乐旅游才逐步兴起。如今农科村旅游已归结为三个层次,即:观赏(观农家景、品农家菜、住农家屋),体验(种农家地、摘农家果、享农家乐),回归(回归大自然)。同时,他们又提出了 “五个坚持”,即坚持以自有花木生产基地为旅游观光景点不变,坚持以自有庭院为旅游接待场所不变,坚持以自身既做花木生产者又做旅游接待者不变,坚持历史文化自然注入保持浓郁的民俗氛围不变,坚持以本村农户为主鼓励外来投资共建农家和谐大景区不变,再次体现了“立足本地实际,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决心。农科村利用是西汉文学家、辞赋家、哲学家扬雄故里的文化品牌,积极挖掘扬雄文化,规划建设了扬雄文化博物馆、修葺子云亭,丰富农科村的旅游文化因素。
三圣乡在开发农家乐旅游时,同样坚持“保持乡村本色,凸现文化特色”的开发原则,依托原有花卉种植产业优势,创造性的打造出“五朵金花”,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朴实的乡村文化,还可以亲身体验参与收种的乐趣;“幸福梅林”充分挖掘梅文化内涵,在景区内打造“精品梅园”、“岁寒三友”、“梅花三弄”等主题梅园,建设梅花知识长廊、咏梅诗廊和咏梅诗碑,跳“花重锦官城”歌舞,饮梅花酒、梅花饮料,吃梅花糕和梅花宴,整个幸福梅林充满了浓厚的梅花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崇尚自然,喜爱梅花的人观光休闲。“荷塘月色”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著名画家、音乐家建设艺术博物馆、音乐厅,或租用农房开设画廊、摄影室、雕塑创作展示室、乐器工坊、音乐创作室等,进行创作交流、作品展销,乐器制作展示演奏,形成了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艺术家聚集区合为一体的特色田园“艺术村”。三圣乡景区到处渗透着文化元素。每处景点、每个宅院、每个花圃、每条道路都是请艺术家、文学家再三斟酌起名。像“红花坞”、“梅花阁”、“岷山蕊园”等农家乐院名,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农科城、三圣乡不仅注重从经济上投入,改单
一、低档的农家乐为休闲、采风、娱乐、体验于一体的高档田园旅游,而且注重挖掘当地文化的外延,引导多元文化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培育起了以农民为生产源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种以文化为灵魂、以农村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表现形式,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创造的农村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
4、不断加强推介和宣传。好产品离不开强势的宣传促销。农科村加强与专业主题策划机构联系,对农科村进行整体包装和推介,相继承办了2005成都国际美食节、中国乡村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古蜀文化节、首届乡村风情游文化节等活动。三圣乡也全力争取和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主题活动,借助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进行强势宣传,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得到扩大,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前往观光体验。
5、探索建立集约化运作方式。农科村和三圣乡的农家乐旅游都兴起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逐步规范,已经从单一农家乐型向乡村综合型、一般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从自然生态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三圣乡在不改变村民原有生产习惯的基础上,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整体再开发和设计,范围扩大了,规模效益实现了。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参与支持下,已经形成了以公司为龙头,以100多家种植大户为纽带,以3500户松散型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花卉产业模式。“花乡农居”由村委会组建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原有花卉资源的基础上,把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花卉种植的龙头企业,农民成了花卉公司的工人,实现了就地专业。“江家菜地”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耕地出租方式,将农民的自耕地出租给游客,游客认种一分地交800元管理费(其中200元交给合作社,进行田间基础设施维护;350元是农民工资;150元是土地流转金;100元是农资费用),可以自己来种植,也可以委托农民种植,收获的农作物由游客支配,也可以由村合作社代卖,收入全部归游客所有。乡村通过集中连片开发、打造产品集群,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倍增效益,品牌知名度更加响亮。
6、实行规范化管理。成都市发展农家乐坚持“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为规范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使农家乐旅游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成都市专门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评分标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分与评定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成立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农科村和三圣乡分别建立景区管理局——景区旅游接待中心——景区农家乐接待点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对景区设施、从业人员、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实施精细化、标准化的维护管理。邀请旅游、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礼仪礼貌、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不定期组织农户赴国内外进行参观考察,通过系统的培训,经营者诚信经营的意识得到了提高,经营行为更加规范,服务态度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经济改革试点镇的“三圣乡”,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流转,以及全面农村社保、医保体系的建立。政府整体规划规定了三圣乡的所有土地,只能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能搞建设性开发。三圣乡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对农地土地出让权的转让协议,规定时间不等,并设上限(国家规定为30年)。使用年限满期以后,原则上政府对于甲乙双方的租赁关系是农民自愿流转给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再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市场方再次流转。农民流转了土地,但是土地经营权并没有丧失。农民可以把土地经营权折算入股,每五年递增10%。可以通过分红来取得回报。三圣乡还着力构建农民经营和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保障,即“土地流转、农宅出租的租金”,“经营农家乐或到村里龙头企业打工赚取的薪金”,“参与村集体经济、土地入股、建乡村酒店等经营企业可保底分红的股金”,“达到社保条件后按股领取的养老金或低保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
三、启示和建议
成都市农家乐是在花木生产基地上嫁接起来的旅游,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三产业就地融合方面,在实行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方面,在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发展模式,对我市发展农家乐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我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针对目前农家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这次考察的体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1、加强政府扶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完善促进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农家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政策、机制、资金、财税、规划、培训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减免农户经营相关税赋等。指导帮助农民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
2、科学规划布局。通过逐级规划,引导我市农家乐旅游有序发展,逐步改变目前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较小、分布散乱、经营单
一、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市县农家乐发展规划要与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规划,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的基础上,把建设休闲旅游设施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适度开发,有序发展,打造靓点。村级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自然人文环境,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下功夫,做精“农家乐”品牌。要防止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农民主业,脱离朴素、自然、协调,紧紧依托特色产业,认真挖掘总结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开发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北郭村围绕周文化、美阳村围绕佛文化,将民俗工艺品制作、林木栽培、插花技艺、农家劳作体验等与农家乐结合起来,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让游客在“悦目”的同时,达到“益智”的目的。
3、培养树立典型。农科村和三圣乡的农家乐都是由村支书或主任带头开发,并取得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市在发展农家乐中,应注重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富有挑战精神、具有创造力的产业带头人,加强扶持,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本地农家乐产业快速转化升级。
4、进行规范化管理。结合发展一村一品,联系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地方性的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强化农家乐旅游的安全管理、卫生管理、诚信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和生活环境。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树立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思想观念,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具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同时也要为农家乐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知识、服务规范、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等等,有利于农家乐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
5、打造农家乐品牌。以建立我市农家乐旅游品牌为目标,制定农家乐旅游宣传促销方案,把农家乐景点与周边的景区景点进行联合营销。在规模发展的前提下,引导农户寻求新的经营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企业投资,进行整体包装、系列开发,农户以房屋或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年终分红。联合旅行社共同推出农家乐旅游产品,形成“农家乐+旅行社”的合作模式。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结合各种文化节日,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做大做强农家乐品牌,使我市农家乐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第二篇:成都市温江区农家乐调查报告
温江区农家乐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由于城市人追求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娱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方式,所以农家乐这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应运而生。温江作为一个田园式的生态旅游城市,农家乐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所以农家乐也成为了温江人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农家乐的发展也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温江一些农家乐的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农家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对农家乐的家禽的品种、来源以及销售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分析家禽市场的价值链。
三、调查对象
温江地区农家乐经营者及普通市民
四、调查地点及时间
地点:四川农业大学附近的农家乐
时间:2013年5月25日
五、调查结果
六、数据分析
七、调查结果分析
1、经营品种:大多数的农家乐的经营品种比较齐全,包括了鸡、鸭、鱼、兔等主要家禽产品。
2、品种来源:自家饲养为辅,市场购买和农户家购买为主。
3、价值链:
4、销售量
农家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且以家庭或单位集体消费为主,平时的销
售量都比较小。由于现在温江的农家乐数量过多,除了本店的特色菜和招牌菜销售量较好以外,其他菜品的销量都一般。
5、经济效益
总收益=总收入—总成本(人工工资、原料成本、加工费用等),从上面的图
表中可以看出,鸡鸭鱼兔等的售价都要比进价要高出几倍。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农家乐,客源量大,其经济效益可观。然而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农家乐来说,扣除了人工费、原料成本、房租等费用,其经济效益不是很好。
6、影响农家乐经济效益的因素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影响农家乐经济效益的额因素主要有:(1)原材料的成本(2)配料、配菜的成本(3)客源的多少(4)劳动成本,即工人的工资
(5)房租(6)时间,即淡旺季之分的影响(7)地理位置(8)菜色及味道(9)服务态度等
八、解决对策:
(1)、科学规划。应对当地的资源、环境、文化、市场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适合游客需要的农家乐产品并完善农家基础设施。
(2)、增强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是农家乐的灵魂,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
(3)、创立品牌。品牌是一种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要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培育出农家品牌。
(4)、搞好培训。农家乐的主体是农民,须加强其业务经营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5)、加强经营管理。一要制定农家乐旅游的地方行业标准;二要凭照经营;三要制定质量评定标准。
(6)、加强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道路建设;改善用水、排水、用电、通讯、上网等条件;改善厨房、住房、庭院及厕所卫生条件。
(7)、加强市场促销。一是进行网上促销;二是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促销;三是编制农家乐宣传手册促销;四是制作宣传标语牌促销;五是举办农家乐主题会推销;
六是借助名人效益开展促销。
九、联想与想象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熊彼特
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旦墨
守成规、思想僵化,就无出路。这是我在此次调研中最大的感触。
第三篇:赴成都市考察报告
赴成都市考察报告
9月24-28日,市农业局副局长沈洪学带领点军区、猇亭区农林水局负责人及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一行5人对四川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学习。先后听取了成都市农委的经验介绍,到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实地考察,认真学习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资料,深刻感受到了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通过学习考察,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启发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辖9区4市6县,1.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5万,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点。2003以来,成都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到统揽全局的战略位置,在发展理念、思路目标、工作措施上大胆改革创新,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坚持重点突破,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抓规划引领,抓示范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突出改革创新,以市场化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激发城乡发展活力;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打造高效政府,努力提高服务城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2007年6月,成都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近六年的实践,成都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重要历史时期。2008年与2003年相比,成都市的GDP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6倍。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90元,同比增长1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经验有:(一)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个集中”,谋求规模化发展,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科学的实践路径是指引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构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保护环境。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成都市调整了全市工业布局规划,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归并为21个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着力发展电子、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石化、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推进了工业集中集约发展,2008年,工业集中度达68.2%。如双流县为鼓励乡镇向集中区招商引荐项目,实行对招商引荐镇的“全分”政策,即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计入该镇,对各镇引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项目实行奖励。同时,还引进成都蛟龙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蛟龙工业港,农民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按工业地产经营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共引进企业440家,户均占地不足10亩。
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为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规划建设14个中等城市、90个新型小城镇、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3000个聚居点,形成了“特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五级完善的现代城乡体系。通过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每年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10万人以上。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按照城市社会标准建设新型社区,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居住问题,推动农民向城镇
居民转变。在城郊区,以建设大型社区为突破口,实现农民就地城市化。锦江区引导7.4万农民向3个集中居住区集中,走出了一条“不征地、不失业、不失利”就地城市化的新路子。目前,成都市6个近郊区建设了20多个大型集中居住区,65%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在远郊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都江堰市探索了社会资本联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城乡联建等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8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成都市龙泉驿区探索的“龙华实践”模式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一个成功缩影。2004年,龙泉驿区大面镇龙华村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试点,该村利用土地整理政策将农民的宅基地转换到成龙路旁,修建农村新型社区“西博苑”,从此龙华村正式变成龙华社区。2006年初,8个居民小组、700余户龙华人入住花园小区西博苑。每人按35平方米的标准分配住房,并有10平方米的虚拟铺面——所谓虚拟,是指村民将配置的10平方米铺面交由合作社经营,获得分红收入。合作社引进投资商,经营安置后节余的宅基地。在“龙华实践”基础上,龙泉驿区将目标拓展到偏远山区大兰村的农民变“市民”的探索。大兰村位于龙泉驿区山区万兴乡,共有485户村民,1654人。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饮水、就业、就医、购物、上学等都十分困难。2007年,龙泉驿区将首批50户233人移民下山,入住西博苑,拉开了生态移民的序幕。如今,龙华社区的居民人人脸上都洋溢幸福快乐的笑容。78岁的李代模就是其中的一位,置换土地后,全家分到了4套花园小区的房子,他和妻子单独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时里。去年,他带着爱人到泰国去旅游了一次。2008年,成都市新建城乡新型社区602个,总面积2503万平方米,入住38.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三是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到2008年,实施规模经营235.6万亩,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11个,带动农户面达65%。
如锦江区引导三圣乡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驸马村、万福村等5个村大力发展花卉观光农业,采取“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企村合作经营”等模式,创造性地打造出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花香农居等“五朵金花”,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品牌。2008年,“五朵金花”接待游客1220.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16.48万元,同比增长15.46%,区域内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8元,农民工资经营性收入占比超过70%。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改变传统体制下以城市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构建“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管理指导思想,将农村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管理框架之中。为了尽快改变农村发展落后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制约,大量的政策向农村倾斜,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政府主导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城乡融通的管理体制和为农村地区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一是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成都市规划建立了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和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镇体系。加快县城和区域中心镇建设,优先发展一批重点镇,增强了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的能力。
二是推进城乡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实施了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加密乡村公路网等“五网”建设,启动了连接一、二、三圈层的“三轨九路”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三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成都市先后投资19.73亿元实施了农村410所中心学校、223个乡镇公立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以及农村文化站(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
四是推进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水、电、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行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都市和锦江区两级财政共投资1.2亿元,对三圣乡5个村的乡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刷黑,对房屋进行了统一改造,完善了通讯、引水、供电、供气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将城市文明成果向乡村延伸,改善了涉农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快了涉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三)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科学的统筹规划是奠定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成都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大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成都市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城乡一盘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精心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体现了“三个集中”的原则,为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规划的约束力。成都市在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统筹、全方位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手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成都市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了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较好地解决了政府管理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着眼于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后进行了规划、农业、水务、交通、林业和园林等涉及30个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城乡一体、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
2、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就业制度改革。成都市先后三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起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狠抓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制等体系,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被劳动部列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试点城市。三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促进了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分别在成都市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3、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于建立健全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一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定登记确权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土地发放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对农村房屋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全面启动了确权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222个乡镇、1703个村(社会)启动了农村产权确权工作,涉及农户122.4万户,已完成确权颁证37.2万户。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制定了《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由市、县两级财政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制定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促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权流转。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形式的市场流转。探索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各区(市)县根据自身实际,在制定相应流转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产权流转有形市场。截至2008年末,产权实现流转21120宗,流转金额150987.6万元。
4、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等量挂钩到规划建设用地区有偿使用,所获收益必须全部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意见(试行)》,规定“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进一步强化财政对“三农”的刚性投入。2003年至2008年全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增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三农”的资金达到402.3亿元,年均递增63.6%,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32个百分点。二是改革对财政“三农”投入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了市级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平台。三是健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农业的机制。发布《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的积极性。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62家。
5、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参与。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锦江区政府依托城郊优势,因地制宜,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2005年实施了第二次改造,区政府按人均35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积,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餐饮用具“买一送一”等方式补助农民,引导农民对农家乐设施升级换代,促进了当地农家乐快速发展。2008年,三圣乡农家乐经营户达320多家。其中,红砂村占地4000余亩,人口2310人,全村共有农家乐常年经营户30余户。在红砂村,我们参观了300多平米的曾家大院,园内花木扶疏,小桥流水。店主人曾华美,以前在成都打工。2003年,曾华美被父亲请回家当老板,响应政府号召建农家乐,改造外墙和装修厨房、卫生间,政府补助80%,个人只需要承担20%。当年10月,“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在三圣乡举行,旅游业顿时红火起来,带活了农家乐。曾华美第一天就收入
600多元,这是以往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初试成功后,曾华美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不断加大投入,改造提升农家乐档次。2008年,她经营的曾家大院,除了楼房,其他固定资产总额近30万,每年纯收入10万元。
6、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在全市推行了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远、开放“三会”(党委常委全或全委全、人大常委全、政府常务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村“两委”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乡村治理机制,逐步改“代民作主”为“农民自主”。
二、几点启示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前景,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推进宜昌市主城区和郊区统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明确功能定位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有效途径。2003年,成都市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此战略,成都市把主城区和区(市)县所在地作为工业经济区域予以重点支持发展,与此同时,特别强调在中心城市和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注重业态转换和结构的升级。按照此要求,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9区4市6县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明确了本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近郊区突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发展二、三产业,在远郊区(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则积极发挥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走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沃野千里的都江堰灌区优化种、养业布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农业的产业化来具体落实和有效夯实城乡一体化进程。相比之下,宜昌做得还不够,各区在推进城郊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功能不明确。对此,宜昌市城郊各区要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近快明确各自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成都市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即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政策措施一体化。把“三个集中”原则贯穿在规划思路中,将城乡统筹的思想在规划中加以体现;把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在规划管理中加以落实。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成果向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例如,锦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做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从而使规划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打造了国家4A级风景区“五朵”金花。借鉴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探索和经验,宜昌四个城郊区一要坚持规划先行。有了规划可以避免政府工作的盲目性,也可以通过规划引进智力资源,提升政府和地方的工作水平。二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在“小区域、多元化”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的合理性体现于是否发挥了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是否有利于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同时,要注意把握规划和“计划”的本质差别,“规划”是对各个地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它不应超越政府和市场分工的边界。三要坚持落实好规划。规划就是城市的“宪法”,要坚决执行,稳定推进,确保见成效。
(三)树立统筹城乡新的工作理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成都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了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他们使用最多的词汇,就是要实现“城乡满覆盖”、“全域成都”。从“城市劳动局”到“城乡劳动局”,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这些称谓上的细微变化,折射出了成都市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指导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已成为成都市广大干部的共识和努力。通过近六年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都市已形成了城、郊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我们在成都考察时,看到成都市主城区和近郊区一个样,没有差别。反观宜昌相差甚远,城乡发展很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郊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宜昌主城区的道路越来越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越来越齐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而郊区的广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猇亭区农村电网改造由于容量受限,部分地区农村家电下乡买回的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不能正常工作使用,抗旱及排水灌溉也受到影响。农村道路交通不畅,部分地方和基地的农产品运输仍需要牛车、拖拉机转运,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与现代农业建设不相适应,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据统计,宜昌市辖区共有99个行政村,只有79个村通自来水。二是城市支持农村与农村服务城市缺乏双向互动的意识。近年来,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指引下,宜昌逐步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面貌逐渐得到改观。但广大农村服务城市发展的意识淡薄。如宜昌城郊的农家乐价格比较高,超出了一般的市民消费承受能力,拒市民千里之外,而在成都锦江区三圣乡“农家乐”消费一次,包括吃和玩,每人只花销三十元左右,一桌宴席平时要258元,周末358元,很实惠的乡村假日休闲,非常符合当地大众消费需求。再比如宜昌城郊菜农对出售的蔬菜希望长得越漂亮越好、生猪长得越快越好,对自食的蔬菜病虫再多也很少打药,自食的生猪长得再慢也不喂饲料。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与农村服务城市的意识反差很大、不协调。借鉴成都经验,宜昌要加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大力扶持城郊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郊农村要大力服务城市,让市民有一个好的休闲度假娱乐消费环境,能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等安全农产品。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市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在农村投(融)资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勇于实践创新。在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成立了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投资公司、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聚集各种资金扩大对农业投入,仅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一家就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和授信149.3亿元。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各级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提高了农村资产资本化程度,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成都锦江区先后出台耕保护管理、集体建设用权确权登记管理与流转管理等九个配套办法,按照“农民——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锦公司——项目业主”的流程,打破农村土地的村组界限,推进土地流转,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市各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放在战略和全局的位置,学习成都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加大创新探索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
(五)强化产业支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突出产业支撑,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夯实了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成都市锦江区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成都郫县的农科新村,成都邛崃的花楸村等,都是立足自己的特色资源禀赋,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转换业态,输出长项,成功地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立足多元化特点,适度低层次起步,汇集多数农户参与,取得良好效果。而宜昌城郊产业配套发展比较滞后,城郊蔬菜、花卉、都市观光农业、农家乐餐饮业、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业等产业虽有发展,但其规模、建设档次都不高,有待提高。要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垂钓园”等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农家乐”内涵,提升层次,丰富内容,促进农民增收。要注重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建设特色产品批发市场,促进产品销售。
考察组成员:沈洪学
李建军
刘远高
第四篇:上王村农家乐考察报告
上王村农家乐考察报告
为了充分借鉴农家乐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促进我县晚霞湖库区农家乐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1月30日(即古历正月初八),我镇组织镇领导干部一行8人,赴西安市长安区滦镇上王村,就该村发展农家乐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就考察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上王村农家乐基本情况
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位于秦岭清华山下,北有省道107线,西临210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秦岭野生动物园、黄峪寺、翠微宫等景点近在咫尺。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63户,总人口596人。自2003年开始抓住秦岭旅游业的发展机遇,鼓励和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将农家乐作为主导产业,通过编制产业规划、制定帮扶政策、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做强做大农家乐产业,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农家乐经营户已达到98家,占总户数60%以上,以经营农家乐为主的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经营农家乐已经成为该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该村被评为“陕西省农家乐明星村”。
二、农家乐考察的几点体会
通过实地考察,总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1、坚持“高规格规划建设,低价格消费”的发展理念。好的产业项目离不开高水平的规划设计,上王村在发展农家 1
乐的过程中,围绕发展农家乐这一产业的软硬件建设,对村容村貌、建筑风格、饮食风味、文化主题、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按照“吃、住、行、游”四个要素进行功能配套,一户农家乐就是一个小景区,众多的小景区整合成上王村这个大景区。村内“两纵五横”主街道全部由政府投资进行了硬化,建设了供排水设施,安装了路灯,街道两侧全部是整齐划一的农家小院,并结合当地建筑风格,对每户农家小院建筑单体外观进行了整体改造,所有农家小院外观均以瓦青色为主,改造资金由农户自筹,村上统一聘请专业技师进行改造。为方便游客,修建了大型停车场和公厕,同时,为打造上王村农家乐形象,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门楼,村内有购物超市,有健身活动场所。
上王村位于西安市郊,秦岭清华山下,从市区出发约半小时车程,每到周末前来这里品尝农家小菜和踏山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当然,最具吸引力的还是这里的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的农家小菜。山野菜、自制酸辣菜、农家土鸡蛋,寻常百姓家餐桌见到的这里都能品尝得到,每位游客只要花上18元钱,在任何一家农家乐都能品尝到满满一桌地地道道的农家小菜。农家乐还带动了这里第三产业的发展,住宿每位只收取30元,只要花上不到50元,就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舒适、惬意的农家之旅。十分实惠的食宿消费,吸引着城市居民乐此不疲的来此休闲消遣。
2、坚持“规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王村农家乐的制度较为健全,发展环境相对稳定。一是该村制定了“农家乐经营户自律公约”等各类村规民约,为符合农家乐经营条件的农户实行挂牌经营。二是为防止恶性竞争发生,该村制定了严格的价格参照,规定每人每餐18元人民币,住宿每人每天30元人民币,吃住费用不到50元人民币。三是 政府通过规范管理,加大了对农家乐经营户的服务力度,定期邀请 旅游、工商、卫生、食品监督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户讲解服务规范、礼仪礼貌、饮食卫生、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常识,提升农家乐经营水平。四是通过开展评级活动,进一步引导农家乐经营户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3、坚持“政府引导、集体运作,追求规模化效益”。上王村农家乐蓬勃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适时引导和重视是促进该村农家乐发展的基础,广大农户的参与是推动农家乐发展的强大动力,一项产业只有实施规模化经营,才能追求到效益的最大化。
三、几点建议
结合这次考察的体会,针对我县晚霞湖库区农家乐发展现状,建议下一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的工作:
1、加大政府主导和投入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在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上
加大投入力度,在规划上将库区农家乐建设纳入晚霞湖旅游开发和新一轮造景建设的规划当中,农家乐是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旅游带动农家乐的发展,以农家乐促进旅游业发展。
2、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充分借鉴上王村农家乐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姜席镇政府为主体,工商、卫生、旅游、物价等相关部门配合,对现有农家乐进行整顿,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农家乐挂牌公示,限期整改。同时,制定“农家乐经营户自律公约”等各类村规民约,加强农家乐经营户和从业人员培训,实行挂牌经营,大力提倡和引导在饭菜经营上以当地农家传统小菜为主,防止脱离地域饮食文化特色,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过规划引导,保证库区农家乐的有序发展,逐步改善库区农家乐经营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
一、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规划设计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在房屋外观改造、环境营造、对外推介等方面下功夫,做精库区农家乐品牌,同时,要还农家乐以“农”字。
4、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根据目前库区农家乐现状布局和发展空间,依托第四届乞巧艺术节、博宥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园建设和演艺广场建设,今年重点将姜窑村一、二、三、四号新农村建设点进行打造,作为库区农家乐开发示范点,按照“政府投一点(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银行贷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模式,鼓励有条件、会经营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充分借鉴上王村农家乐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并逐步在库区周围全面推广。
5、精心包装,提升档次。以乞巧文化为背景,策划设计统一的农家乐标识,实行统一的挂牌经营,做到店面整洁干净。同时,为促进农家乐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定期开展评级活动,并对评级结果在库区显要位置进行公示。
第五篇: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市旅游局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步伐,市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市旅游局、农业局及甘州区、山丹县等六县区旅游局负责同志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龙泉驿区山泉镇、洛带古镇、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重点对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目前,成都市郊共有农家乐5596户,直接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30万人,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亿元。近几年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郫县的农科村、龙泉驿区的万亩桃花果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已经被培育成为高品位、多功能、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家乐庄园。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模式。
1、“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2100多亩、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菊花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则以池塘荷花、榕树成荫、川西小镇和田园风光为特色,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规划先行,城市化建设,推进农村建设景观化。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投资,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标准,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改造农房,打造了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了农村户户通光纤,在行政村建成村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公益设施配套。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迁建牛王庙,举办花卉时节、梅花节、菊花季节、荷花开了等节会活动,营造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五是土地开发集约化。对土地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
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规范,使其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花”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手段,吸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三是以项目促进发展。围绕花卉市场的改造提升,启动了“成都国际花卉产业园”项目,以上海大地公司为龙头,加大种苗组培室、设施化栽培和“飞地农业”的扶持建设力度,将“东篱菊园”打造成为垄断西南、全国甚至成为国际市场的非洲菊种苗供应地。以成都金港赛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育发展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续市场,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的同时,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以旅游致富农民。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2006年三圣乡的“五朵金花”300多户农家乐经营户,接待海内外游客747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
(二)农科村农家园林型模式。
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全村有旅游接待景点100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据了解,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售自家种植的盆景。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能够满足家庭、公司、会所和高档饭店等各类消费者需求。二是依托自家的园艺美景经营“农家乐”项目。农家小院里设臵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供游客休闲娱乐。这种经营机制非常灵活,有游客时可商,无游客时可农,从事旅游服务和务工务农两不误,不但利用了闲散劳力,而且可将农副产品直接作为商品出售,这种“农家乐”即成为销售盆景苗木的经营平台,也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消费场所。
(三)龙泉驿风景旅游区观光果园型模式。
龙泉驿风景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以花果山为美名,以万亩观光果园为旅游主导产品,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该区域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以“桃花文化”为主题,春季赏花节为主要载体,已形成影响颇广的成都世界桃花节主题旅游活动。
二、主要经验
(一)政府支持是关键。为了打造“五朵金花”,三圣街道办事处所在的锦江区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吸引民间投资,改善农村环境,建成了市民休闲的开放式公园,成功走出了一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从“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来看,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能够最先在这里诞生,其中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郫县集
中交通、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先后投入2600多万元,改扩建农科村旅游环线公路,完善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绿化、亮化、美化景区。龙泉驿风景旅游区,政府投资修建盘山环行观光公路、桃花诗歌广场、诗歌墙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文化配套设施。五朵金花、农科村和龙泉驿风景旅游区的实践证明,政府的参与支持是农家乐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产业支撑是基础。所考察三地均以花果为主导产业,花果基地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旅游发展促进了花果产业的发展。由花果产业嫁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既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三产业就地融合的创新模式,又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范例。目前农科村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1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7.5%;村内有5家园林绿化企业,年产值2800多万元。村内成立了花木协会,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组织花木生产和销售。“组织+协会”的发展模式,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科学规划是前提。考察组所考察的农家乐项目大多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不仅特色突出,而且环境优美和谐,市、区政府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新村建设规划,起点高,档次高,为农家乐的有序发展把握了方向。
(四)规范管理是保证。加强农家乐的管理,规范农家乐经营所需手续,是引导农家乐健康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成都市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先后发布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两项地方标准,明确了办证内容、手续和收费标准。在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工作中明确规定市、区(县)两级评委会职能,市评委会具体受理四星级、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的等级评定,三星级以下由区(县)评委会受理,并报市评委会备案,聘请专家撰写导游讲解词,并由专业导游进行讲解。
(五)人才培养是根本。为了提升农家乐行业管理水平,四川组织了大规模的培训班,直接培训乡村旅游业务骨干1000名,带动培训各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万人次。自2005年以来,成都先后办班300期,培训从业人员5.3万人次,有力的提升了农家乐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针对我市农家乐园普遍还存在的档次不高、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政府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合理引导,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进一步调动农家乐经营业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良好氛围。
(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市“十一五”期间一个新的旅游增长点来培育,坚持科学规划,邀请民俗旅游规划专家,尽快编制我市农家乐旅游总体规划和相关乡镇村农家乐详细规划。规划要突出地方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及文化特点,建筑风格要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风格显明,布局合理。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把农家乐旅游村入口建筑、农家乐经营户房屋作为重点,从水、电、路、环境等方面着手,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净化庭院、美化房舍,实现农民人居环境改善的全面突破。
(三)因村制宜,抓出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和示范户。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旅游农业格局。我市粱家墩镇、新墩镇、长安乡等乡镇交通方便、区位条件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条件,而且农家乐旅游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当前,要积极引导、扶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游
客接待能力,提高档次和水平,发展农家乐示范户,打造我市农家乐旅游强村。
(四)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形成浓厚舆论氛围。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重点进行宣传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旅游部门要适当推介自然景点、乡村旅游一日游线路,将乡村旅游与大旅游融为一体。对在农家乐旅游乡镇、村、户建设经营中涌现出来的示范村、带头户、带头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农户自觉参与到农家乐建设工程中来,带动全市农家乐旅游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农业、劳动等部门联合制订农家乐培训计划,抓好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针对农家乐操作员工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家乐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培训和业务发展培训,提升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组织引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解决困难、贯彻标准、典型推广等工作。旅游部门要着重做好开发指导、完善服务、市场开拓、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工作。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制定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推动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