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时间:2019-05-14 13:5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第一篇: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关于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修改稿)

一、历史沿革及村名来历

(1)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治水,称此地为翠妫州。《河图挺辅佐》记载:“黄帝乃祓斋七日,至于翠妫州,大鳊鱼折溜而至,乃天老迎之,五色具备。”

(2)尧舜时,这里仍名翠妫州。

《龙鱼河图》记载:‚尧时与群臣贤智到翠妫之渊,大龟负图来出授,尧敕臣下写取,写毕,龟还在那里。‛

(3)西汉时,在此设县,名潘。北齐至隋朝改怀戎县。唐改妫州治。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汉初在此设县治,名潘县。东晋十六国时撤销,改属广宁郡。建县约五百年。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置州志,称妫州。‛

《涿鹿县志》涿鹿建制篇中记载:‚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这里属涿郡怀戎县(县治在保岱)。公元618年至907年,唐贞观八年,怀戎县改为妫州。‛

《陕西桥陵整修纪要》记载:‚(涿鹿建制沿革)北燕时,属燕州广宁郡,州郡治下洛县。仍置涿鹿、潘县。北魏末废潘县。北齐改怀戎县(治在今保岱)同时废广宁、涿鹿县。隋为怀戎县。唐代初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那时涿鹿县被废,一切由妫州怀戎县管理,妫州治在保岱。截止唐穆宗长庆二年,保岱古城仍然是妫州治所在地。‛

《辞海》妫州条:‚州名,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怀戎(今涿鹿西南,长安中移治清夷军城,今怀来县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怀来、涿鹿及北京市延庆县地。‛

(4)唐、宋时改宝带。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中《唐代河北道南部妫州》与《宋辽时代西京道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妫州迁移到旧怀来,妫州改称宝带。

(5)元朝时改保岱。

《元朝时代中书道上都路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宝带改称保岱。(6)明朝时称舜乡堡,清朝恢复保岱。

《保安州考辩》记载:‚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在协阳关山谷的北口……‛

据当地老辈知识分子张宇希介绍,古城中的古堡里在明朝时名舜乡堡,南北一条大街,东西六条小巷,注册为舜乡堡。堡门口上写“舜乡堡”三个大字。清朝时把其余四个自然村(拐角、后庄、坝口、南五村吸收到一块)统称保岱。岱,绿色。保岱二字,意思是像泰山一样长留、安定。

二、该村的姓氏来源与来历

据老辈人记忆,保岱村的古舜乡堡,是由朱、谢、董、张四大富户建起来的,一户一面墙。因为舜都古城被水刮后,人烟稀少,从湖广一带迁来朱、谢、董、张四大户。他们在高台上垒墙筑堡,并在堡下面挖有储藏物品与躲避战乱的暗道。所以,保岱的朱、谢、董、张是较早的大姓。而陈、杨、刘、李、丁、温、王、赵等都是后来从山西或本地西山一带迁来的。具体起源没有记载。

三、古遗址遗迹及有关故事

舜都古城内外炎黄与尧舜遗址遗迹众多。上古尧舜时,舜都古城北还没有窑子头村,釜山、历山、鸿蒙寺、尧、舜庙、瞽叟祠等都属于古舜都。

(1)历山,又名烈山(炎黄焚林垦田处,大舜耕田处)

《史记》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不苦窊。一年居成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括地志》记载:‚舜耕历山。‛《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2)釜山(黄帝合符处)

西汉《史记》记载:‚轩辕之时,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釜山在怀戎妫州北。‛唐《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记载:‚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宣府通志》记载:‚黄帝合符釜山。‛察哈尔《通志》记:‚釜山在涿鹿县西南,距城三十一里。‛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中说:‚……从而也就可以肯定釜山应是保岱古城北几里处的某山。揆之情理,所谓‘合符釜山’这一政治活动,即使是在山上举行某种仪式,而其主要实质性的活动也应在山下平地。可以推测,现保岱古城这片地方,乃远古时黄帝与各部族集会、活动的所在。‛‚又表明,釜山之下的一片地方,不但沃衍宜耕,且扼交通要路,因而开辟甚早,到了汉代乃于其地设置潘县。‛

(3)古潘城(尧舜时都城名)

《水经注》记载:‚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涿鹿县志〃古城遗址》记:‚古潘县城,传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时的都城,夏以后,潘城为冀州地域。‛曲辰著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记载:‚古之尧舜都潘城,在前后汉置为潘县治……取妫水之名为州名,曰‘妫州’,领县一,为怀戎。州、县之治都在潘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在古城东南土崖下挖出绘有花纹的古房墙,埋在地下三米处。

(4)潘泉(妫水之源头,舜时饮用与浇灌水泉)又名龙湫、龙潭

《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妫州有妫水,水出于城中。‛《保安州志》:‚龙湫,即潘泉……在保岱堡,为州八之一。‛‚保宁山塔不可毁,保岱龙潭不可开。‛

传说黄帝时,妫州有九个大海眼往出冒水,洪水泛滥。黄帝带人到此治水,他们用大石头凿出九个大石盘盖住了海眼,水治住了。然而,第二年天大旱,此地又寸草不生了,黄帝立即叫人在大石盘上凿开一个海眼,即盘泉、潘泉的由来。

当地有不少关于潘泉的传说,一种是说蚩尤的剑是水做的,蚩尤和轩辕黄帝打仗,被轩辕黄帝追赶到潘泉边,一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泉中,立即化成了水,不见了,没有了武器,蚩尤吃了败仗。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只金马驹被歹人追赶跳进了潘泉,歹人伸手去捞,水中伸出一只簸箕大的红手掌把歹人拉进了泉中,再也没有出来。从此,人们不敢走近潘泉跟前去,只能远远地观看。

(5)妫水(舜都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城内一条河流)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嬀字去女字边上面加草字头)国,食黍,使四鸟,虎、豹、熊、罴。‛《山海经校注》记载:‚(同上)国或当做妫国。妫。水名,舜之居住地……舜为庶人,尧妻子二女,居于妫汭(妫水边弯曲地方)。‛《史记》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魏土地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

潘泉水形成的河流。此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现在成为一条主村路,即保栾路村内段。那时山环水绕,气象万千。

传说舜在历山上耕田时,他的两个妃子也来拉犁。那时野象很多,二妃帮着制服野象。妫字就是女子牵象的意思,即妫字的由来。(6)舜井

《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宣府《通志》记:‚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传说舜的后母怂恿其父瞽叟陷害舜,让舜下井去掏井。舜刚下去,他们就往井里填土。而舜早就做好了准备,在井旁挖了另一个出口逃了出去。古城有古井多眼,都深不可测,因为早已不用,大多都被覆盖。

(7)舜乡堡(虞舜的出生地)

宣府《通志》:‚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清代杨桂森在他的《保安考辨》一文中指出:‚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今涿鹿县城)。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一文中,曾多次提到保岱是清之舜乡堡。‚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在协阳关的北口、西侧。‛‚清代舜乡堡有镇潭寺……‛‚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古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8)尧庙(9)舜庙

《魏书〃世祖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三年五月已巳,幸漯南宫,遂如广宁,遣使者以太牢祠历山帝尧、帝舜庙。‛‚拓跋焘于神(此字鹿下面一个加字)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尧、舜庙。《魏书〃礼志》记载:‚拓跋睿于和平元年正月,东巡历山、桥山、祭黄帝、尧、舜庙。‛……《辽史〃圣宗纪》:‚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祭之。奉圣州永兴县桥山黄帝庙、历山尧庙、舜庙并得修缮。‛《涿鹿县志》:‚夏,建舜庙于历山(今窑子头村北山)。‛(10)瞽叟祠(舜父祠)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庙,瞽叟祠存焉。‛

(11)二妃坛(二妃,即尧二女,舜二妃)祭祀处

《史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12)舜宅(虞舜旧宅)

《史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13)汉潘县城(古舜都城西南)(14)唐妫州城(古舜都城旧址上)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黄帝史迹考》中记载:‚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址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15)清神台(舜帝祭天地山川的大石桌)

从西汉到辽宋时的区域图上,潘县北都标有清神台。到元朝时清神台改成辛庄子村。《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辛庄:秦代建村,因此地原有祭祀尧、舜的神台,建村后名‘清神台’,神台后被兵贲所毁,改名辛庄子。”据辛庄老年人讲,此神台为一丈多长的大石桌,在旧小学院中,神台有护法神,很灵验,后来被居民盖房埋没。

(16)蚩尤墓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传说今潘县古城西侧那个黄土丘为蚩尤墓。‛

传说蚩尤被轩辕黄帝斩杀在历山下,就埋在这里。所以窑子头村原名要斯头,要子头。蚩尤墓原来有四个高大的封土冢,称东四疙瘩。

(17)鸿蒙寺

《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釜山,又名历山,位今涿鹿县保岱乡保岱村(古潘县遗址)西北三里,窑子头村背倚处,因山中诸峰状似覆釜而得名。斯山上早年建有舜庙(据废墟中砖瓦纹饰断为秦汉以前建筑。)历朝帝王将相多往祭祀,尤以北魏拓跋氏诸帝为频。唐时扩建改设‘天齐’、‘玉皇’、‘太极’等庙殿,总称鸿蒙寺,僧众数百。香火鼎盛。明初戏于灾火(潘城同期被山洪冲毁)该遗址周遭10余亩,人称‘转香壶’,其上瓦砾成堆,庙迹可辩,龙雕石块俯拾可见(先为合符地,后为舜庙遗址)。其上有一块宽长米余的古板和一块边长1〃8米的正方形大石(柱础)……‛

附传说故事《涿鹿城是一条船》

涿鹿县有两句古话:“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鸿蒙寺的三百六十个和尚与保岱城的三百六十家员外因为炼银砂发了财,开始奢侈腐化,天天轮流摆宴,转一圈正好一年,倒出的红汤流到十几里外。他们有了钱不积德行善,反而拿白面馍给孩子揩屁股,放出恶狗咬人。天上的玉皇知道后发了怒,就放火烧鸿蒙寺,发大水刮保岱城。但是天帝不忍心让无辜的百姓受害,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来泄密给人们,他挑着枣、梨和烧饼沿街窜巷地叫卖,“枣梨(早离),大火烧。”叫人们赶快逃。可人们听不懂。保岱城里有一家心眼好的老婆婆,也去买枣梨,太白金星见四外无人,就悄悄对她说:“这里早晚要发一场大火灾,你该早早离开呀。”老婆婆吃了一惊,为难地说:“我有儿子在给县衙应官差,我每天得给他送饭呀。”接着又问:“你知道发洪水的时间吗?”太白金星说:“你们村南有一尊石猴,待它的眼一发红,就下暴雨,淹城池,你事先造一只船,可保无恙。”又再三嘱咐她,此是天机,不可泄露。又说,那时救人,千万别救三百六十家员外,上天正是为惩罚他们才降灾的。不想这秘密被她的儿子泄露给他的一个朋友,那朋友不但不相信,还嘲笑他。然后跑到城南,用红颜料涂红了石猴的眼睛。他刚一涂完,天上就铺开了黑云,刹时雷鸣电闪,大雨如注,平地起水,房倒城倾。三百六十家员外正大吃大喝,全被冲进水里,泡进滔滔的洪波里。老婆婆和儿子摇着事先做好的大船,来往在水中救百姓,就是不救任何一个员外,那三百六十家员外就葬身在水底了。木船载着满满一船百姓,在水中漂荡了三天,水退了,才在桑干河北岸搁浅。人们就在这儿定居下来。过了许多年,官家见此处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就筑城立县,仍称涿鹿县。至于老涿鹿县,早已被水冲光了。

(18)丹墀地

《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转香壶‛下有一片叫做‚丹墀地‛的平地,传为当年举行合符仪式时万国诸候朝拜黄帝之所。(庙殿前的院落)

(19)舜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保栾路称舜道。

(20)银砂石,又名硫球石(古道路上、田地里到处皆有,尤其以西边为多)七十年代曾有人开大汽车来收走许多,现在仍然俯拾皆是。

附传说故事《银砂石》

很久以前,古舜都保岱是一个米粮丰足的风水宝地。有一年青苗长得十分喜人,满川青翠。忽然在一天早晨,不少人发现自家地里的青苗被啃,开始人们以为是谁家的牲口没有拴牢跑了出来,没有太在意。后来,天天有人的青苗大面积被啃,并发现有脸盆大的蹄印,十分恐慌。村里胆大的男人们便自动组织起来值更看地。当夜,值更人看见一头黑色的巨牛在风卷残云般地啃吃剩下的青苗。人们敲锣打鼓一齐来追巨牛,巨牛引着人们向西北方向走去,人们追到西山脚下,巨牛一声大吼钻了山,人们纷纷议论是神牛显灵,西山必有宝。便挖山不止,果真挖出了大量的银砂石。于是,保岱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人们都拥到西山下,家家砌炉,户户盘灶,不再种地,一齐挖矿炼银。从此保岱古城每日火光冲天,浓烟蔽日,人们炼出了纯度很高的银锭,又雇上外地银匠,把银锭打成银器和首饰。不久,古城出了三百六十家腰缠万贯的员外,历山鸿蒙寺的僧人们也因为炼银发了大财。就开始腐化堕落,互相宴请,为富不仁。被上天知道后水刮了保岱城,火烧了鸿蒙寺。古城人都四处逃难,大部分逃到河北,建起一座新县城,即现在的涿鹿城,只留下一地的银砂石,还有几个黄土台,现在的保岱都是后迁来的。

(21)镇潭寺遗址(西城墙一带)。泰山庙遗址(现在粮库占用)。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又据《保安州志》载,清代舜乡堡(保岱堡)有镇潭寺,其下有泉,保宁塔下也有四口暗井,泉与井通。虽然寺、泉、塔、井早已不存,但这些记载表明古城内过去的泉水量比现在丰富的多,其穿城而出的小河正相当于潘泉故渎。‛ 镇潭寺建筑年代不详,但是保宁山上的明三暗四井七口据说是战国时修道成仙的黄伯阳挖的,保岱镇潭寺也镇的是明三暗四七口井,或许与保宁山有关联,有待考证。

(22)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城东南的崖下出土过红陶盆、灰陶缸、一尺宽的大瓦。城内出过唐代铜镜。有人捡到过金锭。还有供60花甲子老人活葬的砖砌窑。

四、所属地理位置、人口、面积 保岱古城位于涿鹿县城西南二十里处,有700户,3100口人,耕地6305亩。

五、当地特别习俗、方言、饮食起居、戏曲文艺。

明朝初年,由于水刮火烧,古城残破。大部分人是从湖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习俗带有湖广与山西习惯,主要有烧柴禾睡火炕。方言是桑干河流域的主体语言,地方性很强。戏曲是晋剧为主。饮食从前以黍子黄糕、小米饭、玉米饼为主。制做有编苇席、打渔、白铁匠、木匠多。

六、种植业。

古代以种黍、谷、高梁、玉米为主,现在以种植玉米为主业,有少量豆类、土豆。树木从前以大黄杏、黄果为主,种桑养蚕,现在有少量苹果、桃、李、枣、香椿、黄果树。有大面积仁用杏树。

七、古树

从前,《竹鹿高照》大照壁旁有大槐树,四人合不住。砍树后的树墩上,四人坐着下棋还富富有余。原泰山庙有古树后被砍,现在已没有古树。

八、历史人物

(1)上古时轩辕黄帝在此治水,神农炎帝在此采药、开荒。

唐尧、虞舜在保岱建都,耕田、打渔、烧陶。

娥皇、女英都是本地人,专家认为此二妃是拐角人。

(2)司马迁写《史记》前曾来此考察。

(3)及至北魏几位皇帝、即拓跋氏兄弟们都到此祭尧、舜。(4)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高开道。

(5)原北大教授王北辰曾到此考察,他认为历山下的保岱村确为上谷郡潘县和唐妫州城旧址,并在他逝世前建议:“要在保岱旧城立‘汉·上谷郡潘县、唐·妫州·怀戎县早期故址’的标志牌。因为证实了保岱是妫州,就证实了保岱自古就是一处重要的古城。(6)清朝堡里董家曾出过多名秀才文人,两代清朝庭曾赐有匾额。董二秀才,是原保岱镇中教师董连仲的祖父。

(7)上世纪的张玉民(县委书记秘书)又名桑南野人,嘲葫芦,双手能打算盘,会画下山虎,唱上百首老歌,知识丰厚,写了大批歌颂舜都与二妃泉的诗。王尚信,伪国民党察哈尔政府秘书

李大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乐团大队长

朱占武,抗战时期区委干部,后转到台湾,任国民党上校军官。

等等

附:该申报县、市、省、全国级的文物

(一)保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口头民间故事,代表人物:刘义成、张宇希、王尚玉、赵义贵、安喜贤、张明园等人。

(二)物质文化遗产

1、有百年历史的保岱高小学堂。

民国初年桑干河南42·5个村子共同出资办起该高级小学。培养出大批人才。民国建筑风格,该校大礼堂两门门槛下压着两块大石碑,即从镇潭寺搬来的,现在仍然铺在脚下,已经磨得光滑,只剩角上有几个字。

2、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国办中学遗址(该校西墙即古城墙东墙)

3、商店旧址(现精英学校)、供销社旧址。

4、保岱人民公社遗址(中学对面,原为古城东花园)

5、四千多年的古城墙、古舜乡堡及地道、古井(上头街)、古潘泉遗址(大口井)

6、陈家大院(朱秉来家)及果园地道、全家大院(原朱家)、张家大院(堡里张学谦家),董家大院(董连仲家,堡里老院)、温家大院(坝口)、马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李大公家)、赵家大院(赵义贵家)等及泰山庙遗址(粮库)

7、古道与银砂石、8、汉代石猴(庙门口)、汉代上马石(文化站门口)、砖雕影壁(阎家大门口)、窑湾河(古窑址)等

9、清神台(辛庄子,舜帝祭拜处)与百草地(炎帝采药处)

10、潘城古城门。(坝口村)

11、大量的石器,石碾、石槽、石臼,石滚。

12、大量的陶器,家家户户都有陶瓦缸、陶瓦盆、陶酒瓮。

2014年3月31日

(注:小候书记,我把我所了解的保岱历史都装了进来,肯定还有遗漏,也有错误,因为时间太紧,不能再等,赶快上报。

另外你把东南西北残城墙、庙门前的石猴、小学旧房、石器、礼堂门前的石碑、古潘城门、银砂石、清代建筑的几处大院,砖雕影壁、石头街,文化站门外的上马石都拍下来。如果有旧标语、旧庙墙与彩绘更好,总之,越古老的东西越能证明保岱的历史古老,尽量多地挖掘。

不要错过这次上报,让上级了解保岱的重要机会。后面还附着尤秀兵、刘建贵等人寄过来的材料,都要一起附在报告后上交。如果照片没有拍完,先把这份文字材料报上去,再补交照片。

尽快组织刘义成、王尚玉、安喜贤、张明园等老人讲述保岱故事,让陈建明代笔,把传说故事整理出来。如果故事多,可以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秀兵:这份报告已按时上缴,唯恐错过这次上级了解保岱历史的机会。由于时间太紧,我就按我的想法整理了,或许还有遗漏,先这么做吧。我把它转发过来,希望你和刘大哥与李老师补充完善,做为以后向上级报告的基础素材。只供内部参阅修正,不对外或上网,一则以免引起麻烦,二则不想失去文史资源。杨素梅

第二篇:岱鳌村社会观察报告

关于故乡岱鳌村的社会观察报告

前言

中国有千百个乡村,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潜移默化或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一场通向未知的运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如此迅猛的今天,很多延续千年的一不留神就真的成为了历史,一直在观察,思索着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这几年、几十年乃至百千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无法冷眼旁观,总是在想,我能做些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

设身处地去思索打造这篇观察报告,也是为了完成我的一个夙愿,因为我是她所养育的孩子。

一、调研背景

1、地理位置

岱鳌村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安庆市枞阳县,位于枞阳县麒麟镇最北,北邻庐江,西接桐城,南有枞阳,三县相会之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麓。北纬31度,东经117度附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以致林木丰茂,鱼米飘香。

2、人文历史

岱鳌村,以山得名,人文依山而兴。岱鳌山主体盘踞,山脚下即是人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开拓,历史延续,至今绵延不息,政治区划或有分别,然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总人口3900余。

二、经济发展状况

1、产业结构

(1)农业

之前粮食作物主要为稻米、玉米、油菜、花生、红薯、马铃薯等,一年两季,种植历史达数千年,务农之民赖以生存。山坡林地众多,适宜生长的水果主要有橙子、橘子、枇杷、草莓、西瓜、柿子等。阔叶、针叶乔木,终年常绿,罗汉松、马尾松、水杉、香樟树遍布山坡上下。蔬菜以时令出产,主要有枞阳萝卜、白菜、莴笋、芹菜、豆角、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以前农家冬季主要以白菜、萝卜等耐贮存蔬菜为主,现在由于反季节蔬菜、大棚蔬菜逐渐增多,餐桌上也多了许多绿色蔬菜。

最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本地农业的种植结构也有所变化。由多种农作物共同种植,转为现在的单一农作物种植。许多村民由于没有时间打理自家田地,转而将其包租出去,或直接撂荒、或种植一些林木。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本地的农业发展,同时造成耕地资源浪费。

畜禽种类主要为鸡、鸭、猪、牛,羊则不多见。以前多为农家散养,现在逐步发展为规模化养殖。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带来丰足的水产,枞阳地区鱼类有150余种,四大家鱼为主、同时还有鲫鱼、鲤鱼、鲶鱼等养殖,每年都有大量出产,不仅供应本地需求,并远销外地市县。因地处丘陵地带,山坡之上还有大量的竹子资源出产,主要为粗大毛竹,原多为自用,用于建材,现在也成规模化并远销外地。土质气候适宜,优质茶源生长,茶经采摘、农民加工后,风味独特,但因没有自己的品牌且量不大,主要是自产自销,仅供本地人饮用。

(2)外出务工

由于本地农耕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利润率低,从90年代开始,本村村民便开始外出打工。他们的足迹近则遍布合肥、安庆、芜湖等本省较发达城市,远则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杭沿海城市,行业涉及建筑、装修、加工制造、运输、餐饮服务等。大约90%的中青年均有外出务工经历。以前,限于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他们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普通体力劳动者、雇员,由于本地人的勤劳、智慧,经历一二十年的发展现在也有些已成为公司老板、技术、管理人员。年轻人则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多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

(3)本地经营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本村也涌现起一些产业。现在有预制板等建材生产、蔬菜水果加工、肉牛养殖,还有外来投资兴建的电子元器件组装等企业。

(4)商业及服务业

以前本地的商业主要是乡村生活用品零售业,现在还出现了服装店、饭店、理发、洗浴、机动车维修等服务性商店,农产品集中流通、运输业、农产品农用资料批发业也在兴起。

2、收入水平

在村务农者平均年收入水平在3-5万/年,其中包括农产品产出,农副产品出售及平时在乡务工收入;普通外出务工体力劳动者平均年收入在3-8万/年,从事技术、管理活动的收入水平更高,在外从事经营活动的老板,甚至达几十至几百万元。收入水平与个人能力、工作经验及从事行业有关。总体收入水平与前些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乡自经营者收入水平与规模有关,村中普通零售超市年收入水平在20-30万元,当年关、节庆时消费量较高,收入也较多。

在乡务工者,主要为农闲时务工,忙时做农活。也有人专门承包常年外出务工者的土地,进行农业种植,由于扩大了规模,也有较为可观的收入。

3、消费水平

目前村民的主要消费方面为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娱乐、婚丧嫁娶等。目前该村温饱问题已解决,正在向小康水平发展。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衣、食、孩子教育,占据消费的主要部分,教育消费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用品,对于有高中生、大学生的家庭来说主要在于学费及学生生活费。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都建了新房、大部分都是二层或三层小楼,格外漂亮气派,很多家庭也买了小汽车、面包车等作为代步工具。对于部分家庭来说,其中医疗、婚丧嫁娶则占据消费的主要部分。因病致贫,因婚致贫的现象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样严重。

三、社会结构

1、社区组织

岱鳌村人口总数约3900人,由岱鳌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协调管理,党支部2个,党员60余,构成岱鳌村基层管理组织。

2、社会组成

社会成员组成以农民为主,兼有私营企业老板、小手工业者,有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工,在乡耕地转租他人耕种,或直接种植林木靠天生长。土地撂荒,利用率低的趋势逐年增长,约有70-80%的中青年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在乡村民主要为老年、中青年妇女、少年及儿童,每到春节及农忙时期在外村民才会返乡,因此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村中还有愈来愈多的外出务工者,已在外地定居,节庆时候也难以回乡,他们逐渐将家中老小接往定居地生活,因此岱鳌村人口非但未发生增长,反而有下降趋势。

3、社会问题

留守人员问题逐渐严重,由于中青年外出务工造成,老人、儿童在村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各种体力活难以完成,儿童疏于管理,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再加上祖孙隔代失去父母教育和关怀,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好在本地民风淳朴,违法犯罪情况并不多见,留守人员生活相对平静、安全。

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增长,计划生育导致青少年人口得到控制,平均每家一至二个子女,因此导致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青少年人口比例减少,老龄化问题导致养老问题逐渐突出。

老年人养老问题逐渐凸显。由于本地养老主要由子女负担,农民普遍没有养老保险和完善的养老管理机构,中青年人一方面要赚钱在外务工,另一方面还要照顾父母老人,老年人医疗、赡养问题往往限制了中青年的发展和经济来源,照此形势下去,将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需要国家重视、统筹安排,保障老年人生活和中青年人的发展。

本地青少年的减少在学校入学人数上也有所反映,在2000年左右,岱鳌村小学在校学生有三百多人,现在却只有不到一百人,有的年级仅十几个学生。这既有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也有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将子女带走的原因。

四、文化风俗

文化风俗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岱鳌村民风淳朴厚道,待客热情,奉行勤劳致富的原则,鄙弃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行为。

1、历史传说与遗迹

历史传说大多关于岱鳌山,最出名的是关于东海龙女出嫁,与秦始皇三鞭打不走岱鳌山的传说。另有康熙年间,张氏三姐妹结庐修行建成“小围净土庵”,后遇强盗而不屈,死后传为佳话,由其十世孙清康、雍、乾三朝大学士张廷玉为其立祠扩建并更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至今山上还有鸿钧老祖庙和三贞庵,供后人膜拜瞻仰。每逢初一、十五,当地中老年人之间还保存着上山拜佛的习俗,通过叩拜神灵来保持内心的信仰与宁静,获得生活的希望与信心。

2、传统文化

现在仍流传的文化形式包括黄梅戏、枞阳胡琴书等,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等吉庆活动之时,还会邀请本地有名的表演队伍进行现场表演,并吸引当地很多村民聚集观看。

3、娱乐活动

当前农村最流行娱乐活动主要是打麻将,枞阳麻将另具自身特色与我国其他各地区均不相同,此种玩法牌技固然重要,输赢更凭运气。牌友也多是自己相熟亲戚、邻里、朋友之间,打牌仅供消遣、娱乐,并不构成赌博活动,往往几个熟人凑成一桌麻将之后便开始谈天说地,家长里短、奇事异闻,无所不包。

社区活动由于大多数中青年村民在外务工,很难组织。主要的社区活动集中在婚丧嫁娶等事件上,之前往往是一家有事,邻里守望相助,全靠邻里自觉帮忙组织,现在社区服务的方便以及红白理事会成立,使各种事情更加程序化、简捷化。

4、民间风俗(节日、婚丧嫁娶)

民间风俗与多数汉族居民相似,现在主要的民俗活动集中在春节前后,几乎全部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往往从腊月二十之前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年夜饭。大年初一开始拜年,接着就是走亲戚,走亲戚的习俗是客人提着烟、酒等礼品前往,主人家则一定要留客人吃饭,而且每家的饭菜都极尽丰盛,因为越丰盛的饭菜就代表着主人越加诚恳的心意,饭桌前主人会祝酒、散烟,给客人夹菜,十分热情。除了鸡、鸭、鱼、肉,有一道菜则是必上的,名为“元宝”,实是卤鸡蛋,这种鸡蛋的做法非常讲究,一般为家养小鸡、散养长成,常年自行觅食,不喂任何含有人工添加剂的饲料,因此煮出的鸡蛋,晶莹雪白弹性十足,蛋黄个大,黄中透红。再与卤肉肉汤混合煮出,添加了白芷、当归等中药药材,几经火候,滋味营养皆蕴藏其中,尤其被赋予元宝的寓意,送给客人吃即意味着恭喜发财,同时由于中药药材及鸡蛋本身的营养也颇具滋补功效。

但丰盛的宴席也带来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容易形成攀比奢侈之风,并造成浪费。人们由于暴饮暴食,以及饮酒过量也容易造成身体健康的风险。经过近几年村委会的宣传倡导,风气已有所扭转。

5、风味食品 本地所产各种特色风味食品主要有腊肉、腊肠、卤鸡蛋(元宝)、风干鸭、咸鱼、汤圆、米面、糯米粑、方片糕、山粉圆子、山芋粉丝等。每年过年时节,这些食品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腊肉、风干鸭、咸鱼等由于属于腌制风干食品往往保存时间很久甚至达到一年。而米面、山粉圆子则是岱鳌村特产,米面是大米磨成粉之后做成面条状,然后晾干,十分筋道爽口,山粉圆子则是红薯粉经煮制后产生的块状淀粉凝胶物质,吃的时候经过再次煮制,与肉骨头、香调料等一起烩制,既可作菜又可当饭,弹性十足、滋味浓厚,是原来本地人一种美食。糯米粑粑则是本地的糯米磨面与田野中的一种野菜混合,之后经本地所产的菜籽油炸至金黄,捞出后外脆里黏,很有弹性,并且散发着菜籽油的芳香和野菜的清香,味蕾在多重刺激下更为敏感,令人食欲大开。

五、教育状况

1、教育资源

岱鳌村共有1座小学,一座中学,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几乎达到100%。小学及中学均是当地教育部门主管的公立教学机构。

2、学历构成

本地青年人学历构成研究生、本科、专科、职业高中、初中毕业都有,其中本科以上高学历人群不多,很多年轻人初中、高中毕业之后就外出务工,隔几年之后就回乡结婚生子。但最近几年由于本地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加重视,很多初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即使不读大学也会选择在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技术培训,其中多数文化水平都在职业高中以上,其实本地人对知识文化很久以来就有一种敬仰和追求。在本地,知识改变命运并非一句空话而有着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例证。

岱鳌山人文气息一向十分浓厚,山下即为清代桐城派文豪姚鼐故居及墓地,供后人瞻仰凭吊。岱鳌山脚下,即为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故居,不过因年代久远,建筑失修,仅余残址,供人凭吊。人杰地灵,因此本地人也特别注重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在儿女身上不吝投资,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人生轨迹。

虽则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成年人多定居外地,但与故乡总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因此仍计算在岱鳌村实际人口内。

3、继续教育

在成年人继续教育上,由于思想意识及观念的不足,还未形成具规模的发展。不过在上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宣传,在本地相继有一些仍在当地的村民参加了一些关于农业种植及养殖业技术的培训,也算是继续教育的一些成果。

六、特色资源及开发建议

1、农业资源(农、林、牧、副、渔)

本地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水域面积能占到地区面积的30-40%,因此从事水产养殖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地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山林资源,村落依山而建,房前屋后即是山林,林木种类众多,既有果树也有经济树种,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种植,多数山林并未进行规划,如果经过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之后也必是一种极其可观的经济来源。

本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未经开发,大量外流,究其原因在于本地并没有明显的致富路径,所以劳动力只能通过在外务工来释放其潜能,并带来收入。但这种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导致留守妇女、儿童及老人问题,另一方面劳动力外流导致了本地可开发资源的浪费。

2、生态资源(山地资源、林地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

本地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经过工业污染与破坏性开发,一切都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态资源,如果进行原生态开发、综合利用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无污染、无破坏的优美环境,将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污染的土地与工业区隔绝的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便利的交通设施,使本地与城市的距离迅速拉近,这种景色宜人的田园风光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可以在有机农业基地里建造农业观光园和体验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体验田园生活提供一片净土。

山坡林地未经开发,这里适宜多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生长,可以进行相应开发进行经济林建设,统筹规划管理形成具规模的果木林、木材林,观光林地,林地中间可以进行中草药种植、畜禽放养等,形成立体种植养殖结构,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系统。

同时岱鳌山作为一片奇石林立、峰峦锦绣的山脉,借助本地流传已久的传说、文化,赋予其更加生动、丰富的文化底蕴,极易开发成一座旅游胜地。

3、文化资源

本地的文化资源包括岱鳌山的传说、鸿钧老祖庙、三贞庵、民间的黄梅戏、琴书,民间风俗、农家宴等。通过一定的包装、宣传,打造成岱鳌村名片,向附近城市及周边省市推广,将会给岱鳌村的旅游业、制造、加工业带来更多的宣传。

通过历史名人遗迹及故事的发掘,将桐城姚鼐故居、朱光潜故居等进行保护和开发也可以将岱鳌村的形象进行提升和推广。利于形成本地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旅游景点的名片效应。

4、美食、美景

通过对风味卤鸡蛋(元宝)、风干鸭、咸鱼、米面、糯米丸子、糯米粑粑等美食小吃的宣传可以形成一系列食品加工产业,向周边县市及省市乃至全国推出具有岱鳌村特色的小吃、食品,改变当地人在外务工为主的现状,提升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第三篇:关于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县政协2018重点民主协商活动安排,县政协于今年4月份成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重点民主协商课题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及县城的历史文化概况

(一)我县置县历史悠久,自古有汉家旧县之说。官方记载泾县为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泾县汉属丹阳郡,三国吴析地置安吴县,晋时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属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泾县属新设的猷州,武德八年废猷州,属宣州,唐天宝元年(742)以后,渐次析泾县置青阳、太平、旌德等县。宋元明清均属宁国府(路)。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废道、府,泾县属安徽省直至今日。

(二)我县县城有数百年历史,历来为我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泾县自汉迄今,四迁其城。最初时,跨泾溪而筑,后为水圮,移至赏溪之西。北宋崇宁年间,泾溪泛滥,城为水啮。南宋嘉定三年(1210)县令王栐移县治于溪东,相传留此以为治所,故名留村,后圮于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县尹施正大移治于宋县治东门敬天坊,即今县城。县城居于皖南山区,旧时陆路交通不便,因县城紧临青弋江,故而水运成为旧时主要的货运方式。当时青弋江上游各县和县内的竹木柴炭、茶叶、宣纸、丝、麻等货物运往外地,从南京、上海、芜湖等地购进的白纱、棉布、火柴、胶鞋、煤油、粮食等均由水道运输进县城。县城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三大码头商店作坊很多,晚间帆船林立,十分繁忙,南街、北街也就成了县城最繁华的地方。

(三)我县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仍保留着一些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县城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众多,虽历史上因人为和兵火缘故大多消失,但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存和历史文化。

1、历史遗存主要有:泾县古城墙。位于县城西青弋江东岸,从南门口至青弋江大桥,全长1060米,城墙以条石砌筑。自护堤至顶部高约10米,设南门口、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四个下江石阶。该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4),至清时相继增设谯楼、石埠、炮台,期间屡毁屡修。民国28年(1939),为避免日机轰炸,方便人员撤退疏散,泾县国民政府拆除县东、南、北三面城墙,西城墙因其防水功能而得以保存。解放初期,南、西、北城门因县城建设需要被拆除。1954年、1973年、1999年共三次对西城墙进行加固维修,目前仍完好少有损坏。荷花塘。古称明堂池,与古城墙外的青弋江相通,城中可通过池水判断青弋江的水位。明代嘉靖年间又在池中建有二层八角小亭,名曰“洗心亭”。荷花塘附近原有县衙、夫子庙、泮池学宫、考棚等,解放后几经修复,目前仍是县城内市民休憩地之一。甄塘。座落在原县小东关。相传道士晨出见婴儿卧荷叶上,怜而取育于邻。既长,有殊色,归袁氏。文帝平邺纳为后,遂以是为甄后生处(宋《泾川志》)。水西双塔。宝胜禅寺50米处各有古塔一座,其西为大观塔,亦称崇宁塔,北宋大观二年(1108)建,昔时游人可从筑梯登塔顶,清时遭战火,塔内楼层尽毁,仅存塔体。塔上嵌有宋代碑刻。北为小方塔,亦称乾应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此两塔2001年被列为国保单位。

2、历史文化主要有:佛教文化。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佛教徒刘英墓就在水西。现在高铁站一带早在汉顺帝年间就建了佛庙——万寿寺,可能是南方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庙。南北朝至隋,水西先后建了宝胜、崇庆、白云三座佛寺。曾有高僧大德黄檗禅师、宗泐、伏虎、守讷等,特别是黄檗禅师,其法嗣临济,为五宗之一。理学文化。以水西书院讲会为载体,明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理学的传播在此形成两个高潮,最高人数一次可达千人以上,王龙溪、钱绪山、罗洪先、邹守益等理学名臣(省部级高官达十几位,如泾县的查铎、萧良干、萧彦、萧雍、赵士登、赵睿、赵健、徐榜、赵善政、张应泰;

宣城的沈宠、太平的周怡等)在此风云际会,因此水西书院也名闻遐迩,直追全国四大书院。

诗歌文化。李白、杜牧有诗歌记游,开水西诗歌文化之先河,唐以降,诗人络绎不绝来缅怀歌咏,一时水西成了诗人聚集之地。生态文化。水西生态优良,古代就有珍稀动物碧鸡,明大学士许国有《碧鸡》诗、释元理有《碧鸡赋》咏之。唐以来的贡茶——白云茶,汪伟、胡耸孙先后有《白云茶记》、《白云茶赋》咏之。赏溪,县城的母亲河,从李白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歌咏之。赏溪的桃花洲,自古以来是泾县人踏春的去处,文人多有文字记之。在水西的湖山,尚有赤乌二年的水文标识。亭台文化。从水西至响山(狮子山),先后建有白鹭亭、清湍亭、东峰亭、熙光亭、烟雨亭、溅玉亭、领要亭、回波亭、响山亭,凌云台、清居台,除响山亭外,其它亭台皆已毁圮,但其蕴含的文化(由来、楹联、诗歌、文章、传说)至今传芳。

3、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位于泾县县城的南门老街和位于泾县城市规划区内的赤滩老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老街位于县城西侧,是旧时漕运的重要节点,呈丁字形,路面由青石板铺成。早在唐代,泾县的宣纸、蚕丝、茶叶、竹木碳等商品就远销县外,到清代时,这些产业颇具规模,经商者遍布8个行省之多,固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目前,老街的商业功能已经被居住所取代。赤滩老街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目前已作为我县成熟的旅游景点对外经营。

二、我县在保护、挖掘、利用县城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县城虽然历史上作为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建筑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一些历史遗存遭到破坏;还有部分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我县对现有的县城历史文化研究基本是断代、碎片式的,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受人力、物力及编制影响,尚没有设立或配备专门从事研究县城历史的机构和专业人士,缺乏整理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历史遗存保护不够有力。因没有专业部门进行研究,致使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把县城内历史遗存当作普通的建筑,予以拆除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注意保护和利用。如老北街的拆除,除县城之外,章渡吊栋阁的逐年坍塌也让人痛心。

三、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县厚重历史文化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

我县在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和旅游提质大会战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价值,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我县历史文化内涵,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建设好美丽县城,也要在保护、展示和利用历史文化上下工夫,做好保护规划,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提升县城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县城历史文化韵味。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文旅委、县志办负责(或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士和文史爱好者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并将其成果融入全域旅游实施当中,更好地提升城市品味和旅游质量。

(二)适时启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对于延续文脉、保持特色、凝聚人心至关重要,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目前,全省已有寿县、歙县、绩溪、安庆、亳州这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和县、宣州区等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县是安徽省旅游大县、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泾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脉的传承。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涵养的重要标志,能有效增强市民文化认同和乡土认同,激发市民工作和生活热情,提升文化自信。同时,申报成功可以获得上级的部分财政支持,用于遗产保护、文物修缮、城市建设。二是有利于提升泾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我县的综合竞争力。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深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旅游实力,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对县城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的保护和修缮。

根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要求,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即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我县保存较为完整、能算得上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赤滩老街因纳入赤滩古镇旅游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保护较好;

南门老街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岸老城墙上的历史街区”,有古街道、古商铺、古民居、古城墙等众多古建文物,饱含着沧桑变迁的厚重情感,是泾县“汉家文化”的遗迹,也是泾县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泾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已将南门老街纳入保护规划,并启动了南门老街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南门老街因却年久失修,加之部分拆迁,损毁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当务之急是严禁对南门老街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行为,对其开展抢救性保护,并在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资金对南门老街进行仿古修缮,尽量恢复和保持老街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古街风貌。在此基础上,先行申报南门老街、赤滩老街为历史文化街区,再谋划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而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尽管我县以现有的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不一定肯定能申报成功,但是如果仅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对南门老街进行商业开发或其他利用,导致老街消失,那么对泾县和本地居民来说,将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损失,也将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带来很大困难。

第四篇: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推荐)

篇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一、石佛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北纬34 42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 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

1、气候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

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

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

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

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二、历史文化资源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

1、石窟

鸿庆寺石窟群位于石佛村白鹿山南侧山崖,坐西朝南。石窟开创的确凿年代无法考证。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和有关资料考察,应是始建于北景明年间,唐代续凿。据现存碑刻记载:“鸿庆寺由来久矣,考之金石,创始于六朝间,迨唐景龙五年,□□□□华龛六,虽古式不全而遗迹犹有存者,斯地也。”“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偷修数龛„”。石窟群现存洞窟5座,佛像120余尊,飞天12个,佛教故事4幅。鸿庆寺石窟具有总体上规制严整,布局适当,设计精巧的特点。其中第一窟当属窟群中的精品。西壁两侧有天幕龛,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更是精华,北壁的“出城娱乐图”乃是研究中国古典建设筑难得的历史资料。其它几窟亦不乏精工之作,第二窟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等,巧妙地将主题、形式与装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之杰作。文革期间,石窟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政府两次拔款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1963年首次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正处崤函古道,居历代交通之要冲,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有、特别是北魏阶段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石窟的艺术美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情趣,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礼拜祭祀的场所。

2、文物建筑---鸿庆寺西厢房 据史料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后周圣历元年,(公无698年)圣主御驾亲临,观此佛境,改名鸿庆寺,历代赐修数次,不记年矣。”金元时期,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每年向村民收取稞子。明清两代,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寺内殿宇曾多次损毁重建,现石佛村年长村民还记得陇海铁路之南的鸿庆寺山门。鸿庆寺内建筑破坏比较严重,现只有当初寺院的西厢房保存相对完整,依然香火旺盛,寺院山门及大雄宝殿都已不复存在,东厢房只剩下残垣断壁。1982年建了保护围墙,1994年进行了清理修补。

3、白鹿山佛塔

佛塔位于石窟北侧的白鹿山上,原塔现已完全损毁。

(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义马市区东南15公里常村镇石佛村,鸿庆寺石窟东侧。李家大院建筑群创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李家大院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由东而西命之一号院至五号院)。其中一号、二号院为石佛村李氏九代李一元所建,李一元“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三号院至五号院为其子李景阳所建,李景阳,安心葵,号太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5岁,史料记载“邑庠生,议叙武信骑尉,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性简易,虽素处蓄厚,无骄矜气”,“虽俭朴,而事涉义举无不乐为„„..施义塜,里人立石,舍桥梁,近村树碑,他如修理佛殿(鸿庆寺)、建议奎楼、赈贷亲邻,种种善行,难以枚举”。石佛村南洼坟茔现存有“敕赠”墓碑一通。三、四、五号宅院主人依次为:长兄李鸣鹤(贡生)、掌门李景阳、四弟李鸣盛(武略骑尉)。自李景阳而后三代间,历仕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数人,家业累聚,有地400余顷,传有“从义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称。至十三世以后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家业颓败,现除个别房屋土改时调整给其它村民居住之外,大部仍有李氏后裔居用,至今十七代。篇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附件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篇三: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报 告

门村是天涯镇一个纯黎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天涯镇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下辖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080户,5275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水田2740亩,旱地1120亩。该村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家家户户都种有槟榔、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共有槟榔树20多万株,椰子树约10万棵。文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当今的文门村,在天涯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亚发展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挥天涯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三亚旅游的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天涯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渔村文化、热带生态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使天涯镇由“农业小镇”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镇”,使文门村成为文化名村。

一、文门村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完好,具有突出的历史 文化价值。

(一)以古远的历史与历史名人遗事

据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相传南朝、隋初洗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委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立坛,会一方黎首歃血盟誓。隋文帝特赐临振县(今三亚市)为洗太夫人汤沐邑(封地)。由此可以推悉,文门村史至少有一千四百年以上,而且这个村庄在冼太夫人的功勋史册中有位臵。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等三人奉御命来海南,巡视至文门,但见:四围青山怀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他们认定此地为福地,决定驻节其中,并定“文门”为村名,以敷扬文教。古与今,山与海、黎与汉,封闭与开放,蛮荒与文明,都要通过这座“门”来吐纳、转化。文门村名象征意义极强,是具有历史地理的实感的、诗意化了的地名。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程哲来守崖州,又骑马从崖州府(今崖城镇)出发,再循着苗、曹、汤 钦差的足迹来到文门,重申保护芒果林的禁令,并鸠工把它修整成可以游憩的风景园林,同时建一山居,取名为“程公庐”,程哲随风化俗居此庐中。后又沿着天涯古道到“海判南天”石刻处,在一块巨石上镌“天涯”二大字。清光绪末年,发生山林雷火,文门芒果林被击坏一部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崖州太守范云梯从崖州启程,同样循天涯古道到文门,再从文门沿踪到“天涯”刻“南天一柱”。在文门期间,他见芒果园林遭雷火之灾,深怕朝廷追问责任,故召集黎民补植一些林木。现在,这块园地中的果木,树龄长短不一。这种差别的形成,据说是由于钦差立禁封园之后,再经过两任太守相继保护更新所产生的结果。由于有地方史志资料作依据,再加上世世代代民间传说的史话,上辈村民一般都称这块古老果林为“钦差林,太守园”,也有人叫“贡果林”的。新中国成立后,文门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先后莅临视察,留下一个伟大时代的足印。二十一世纪起,文门村成为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行点,被誉为“天涯第一村”。现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陈列这许多照片,记录着许多珍贵的镜头,对后代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二)连结天涯海角的石刻与古迹

文门村现存的石刻、古迹,有石门子、天涯古道、“惊天石”、“钦差读书石”、“熊石”、“闺妹石”、“钦差林”等。这与天涯海角的“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等著名石刻,在文史脉络上有直接关连。它们或为同一历史名人所题刻,或镌载着同一重要的历史大事,它们一头靠山,一头滨海,互为补充,互作应证,相成相辅,连作一体,都是天涯石文化的代表。透过它们的历史影迹,人们发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段山道,每一座山崖后面,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具有巨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二、文门村独一无二的生态保护村史

从古至今,文门村民悉心保护着村庄周边的1000多亩古林。其中700亩在山上,300亩在山下,山下的300亩即前人传说的“钦差林”,今人辟建成生态园。园中有很多名树,如乌墨、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山荔枝等。树龄最长的有300年,一般也有近一百年,最大的树高18米,胸径538厘米,树冠15米,这片古老的果木林,自从清代钦差苗曹汤封园示禁至今垂300年,村民们自觉地保护更新,禁绝任何破坏行为,相约不在此地砍树、割草、垦殖、创土、葬坟。即使在“大跃进”和“文革”年代,毁林开荒。烧炭炼铁,伐木建房的狂热中,也无人敢破例越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良好民风村风,已经形成历史传统,深入人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门村特殊的政治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先后来文门村视察过,使文门村几乎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视察海南时必到的黎族村庄。省领导及外国考察团也经常踏访,对文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凸显在文门这个黎族村响应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而建设好文门新农村、文明旅游生态村,无疑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全国性示范效应。

三、古朴而灿烂的黎族文化和风情习俗 文门村是一个纯黎族村庄,文门的黎民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船形屋”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住宅建筑,这种草顶、高架于空中形似船篷的房屋,作为山区旅游客舍,使人感到新鲜好奇。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她们用简单的“踞织机”织出有美丽图案花纹的筒裙、花带、花包等是很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黎族人民性格开朗,豪放自由,人人能歌善舞,歌词情意绵绵,歌声优美动听。上山劳动、婚礼宴席、家族盛典和节日聚会都要引吭高歌,抒发情怀,特别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三月三”盛会,男女青年聚会于山林旷野,以歌声来表达情意,寻找伴侣。黎族的舞蹈更加丰富多彩,如“打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打鼓舞”、“竹竿舞”等都是全国优秀的舞蹈。参观黎村、观赏民族歌舞、选购民族工艺品等,是项十分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民俗学家及民间艺术家在这里发现和搜集整理很多黎舞、黎歌、黎服、黎锦,以及传统的黎族民间体育、黎族酿酒技艺、黎族婚丧礼仪等丰富多彩,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天涯文化遗产一笔重要的财富。

四、旅游特色鲜明

(一)休闲乡村游

文门村毗邻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纯黎族村庄,人文历史悠久,是海南著名的“千年古寨”。在这里启动集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是三亚市委市政府为了提升农村价值、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农村建设举措,也是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模式,向“农业+旅游”多样化模式转型的一次探索。开发休闲乡村游,文门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奇特的异景奇石。山上山下,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绿荫如盖的林木与肖形状物的奇石。同时,文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闻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种果木,尤其是椰子、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家家如园林,户户花果香。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先后到文门村视察,对文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庭院经济给予充分肯定。

1、叹为观止的石头世界

文门村处于小盆地中部,四面“崇山峻岭如桶形”,通过石门子,形态各异的奇石、美石、顽石、灵石扑面而来,仿佛臵身于石头的世界中,它们点缀着文门的青山绿水,成为文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惊天石,文门石族之王,鼎峙在文门村天涯古道旁一个秃露的山岗上。其高约11米,周长约85米,石身后部约三分之一处被雷火震裂,形成约2m×11m的长方形大裂口。裂口两壁平直如刀切,从西面向东眺望大石,可以透见裂口衔着背面一幅青山,状如一屏画幕,镶挂在石头上。旁有狮子石,此石酷似一头狮子,日日夜夜依在惊天石旁,看护着文门美丽如画的田园和村寨。

阵石,土龙湖边小山包上的石头,最为集中,保护得很好。山顶左侧大石为“双桅帆”,右侧石似“海豚”,海豚在为双桅帆下水远航喝采。它们之下,一群黑黝黝的巨石错乱堆垒,仿佛一群水牛争先恐后奔下土龙湖。

钦差读书石,传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到崖州,在马岭海滨巨石上摩刻“海判南天”几个大字,后在天涯古道旁忽见此巨石奇特,有石床二张,便在石上休憩。钦差大人看见山峦环抱,田野秀美,一片明媚,不禁生出读书人的那份雅趣,一边读书,一边养神,悠悠然自得其乐。后召来文门黎家儿童,倚石教书,传授知识。钦差大臣的雅兴与风范,在古时蛮荒的崖州,着实让这奇石披上几道光环。

官帽石,传说北宋时期,一位官员因上书变法新政而触怒宋神宗,最终遭贬海南岛。贬谪路苦。路前方,是无尽的落寞;身后方,是天下苍生。一日,他踽踽独步到天涯海角,路过“官帽石”,发现该石高大雄壮,巍峨耸立,犹如一顶威严的官帽。于是,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石头。突然,一道亮光从石缝中闪出,飘向北方,很快消失。没多久,朝廷一道圣谕让该人官复原职。从此,“官帽石”披上一道神奇的霞光,由此得名。

2、褪却浮华的生态园

文门生态园地理形胜甲海外,得水藏风,垂史逾三百载。传说清康熙年间,钦差苗曹汤巡边,入文门驻节,率黎民种

第五篇:恢复陶岱屯村长寿寺报告

恢复重建陶岱屯村长寿寺

申 请 报 告

尊敬的县、镇两级领导:

我等自愿恢复重建陶岱屯村长寿寺,为弘扬佛教文化,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陶岱屯村长寿寺遗址在村西小岗处,距东五线公路北500米。

长寿寺因庙前有一口长寿井而得名长寿寺,(此井至今保存完好)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三台子王姓蒙古族人出资修建,专程从北京采样、设计,共81间,砖木结构,全部用铆榫,雕梁画栋,是康平县三所大庙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座庙。常住寺庙的僧人最多达上百人,每年正月十五、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庙会”,周围几百里的人来烧香拜佛、祈祷消灾。同时商贾云集,进行商品交易,甚是热闹。

重修恢复长寿寺院对社会稳定、对抵制各种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人心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恢复古文化遗产、教化人心以及带动我们东关屯镇、陶岱屯村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更为积极开发以卧龙湖为中心的环湖经济区带动康平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长寿寺的遗址刚好坐落在环湖经济区的边缘地带,这样重建

后的长寿寺将与卧龙湖遥相辉映,这样会为我县的人文景观、文化历史以及旅游观光增加一道新亮点。

恢复重建寺院的资金来源由我县信教群众邀请锦州市义县双龙寺的寂弘法师组织信教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于佛教事业的各界人士捐资。

我村群众对重修恢复寺院给予大力支持,并且为建庙积极自愿捐献串换土地,在原寺庙遗址上重建该寺,此举大大显示了我们陶岱屯村村民为恢复寺院的积极的、强烈的、迫切的愿望。

我们相信:寺庙建成后,其恢弘雄伟的建筑以及佛教文化的博大渊深将成为卧龙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将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的和谐共融、更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以爱国、爱党、爱教,利益有情为宗旨,弘扬佛教文化,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旅游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们陶岱屯村村民强烈希望县、镇两级政府体察民情、作合民意、顺民心的大好事情。恳请县、镇两级政府领导给予批复。

陶岱屯村全体群众强烈翘首企盼:谢谢!!

(后附陶岱屯村全体村民的拳拳热心联名签章)

长寿寺筹备委员会

2012年2月20日

下载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一、 石佛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 北纬34......

    河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全)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1~6批) 为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文化,促进河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等法规,经申报、评选得出......

    清漾历史文化村解说

    清漾历史文化村解说词 解说内容:概况——清漾祖祠——厅门埂——清漾祖宅——毛子 水故居——碑廊——清漾毛氏名人馆——凤尾池——休休亭 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来到江南毛......

    走进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13} 指路 自驾:从宁波城内至龙宫村约80公里,自驾车从沈海高速宁海梅林下,经梅林街道、深甽镇往马岙、新昌方向,在龙宫村下。 公交:从宁海汽车总站有去马岙......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雄村 徽州歙县雄村,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雄村依山傍水,自晋即有多姓居住,每姓各自散占一处,后渐集居。有宋时期,洪氏兴旺,曰“......

    岱堡村互助幸福院资料大全

    岱堡村互助幸福院资料 路井镇岱堡村 岱堡村互助幸福院简介 合阳县岱堡村位于合阳县南边20公里处,距路井镇七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460户,1760口人,其中党员69人。全村耕地总面......

    金岱村党支部书记述职述廉报告5篇

    金岱村党支部书记述职述廉报告 -----XXX 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2005年我任金岱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支持下,我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坚持一切从......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精选5篇]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摘要:《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体现汉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与尊祖敬宗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