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漾历史文化村解说
清漾历史文化村解说词
解说内容:概况——清漾祖祠——厅门埂——清漾祖宅——毛子 水故居——碑廊——清漾毛氏名人馆——凤尾池——休休亭
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来到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考察指导。【概况】
清漾村位于江山市城南21公里处的石门镇,西南紧依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全村335户居民共1135人皆为毛姓。自始祖毛元琼定居到此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清漾毛氏谨遵先祖重文崇仕,廉洁勤俭的家风,创下了8位尚书,80多位进士的辉煌历史,繁衍了江西毛氏、奉化毛氏、韶山毛氏等上百支派系,是江南毛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一个盛门。一个不显眼的小山村竟能承负起这样厚重的历史,相信一定有其非同寻常之处。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去追寻毛氏先祖的足迹,亲自领略博大精深的毛氏文化吧!【祖祠】
祖祠是中国人供奉祖先,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清漾毛氏祖祠是本村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朝,重建于清朝,由于年代久远,只留下一些遗存建筑。2010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斥资1860万开始祖祠的复建工程,10月20日,这
里举行了盛大的第二届毛氏文化旅游节。
清漾毛氏祖祠是本村的标志性建筑,根据清代的建筑特色和风貌在原址上复建而成的。从外部看,青砖黛瓦马头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在细节上又融合了浙、闽、赣式风格,总占地面积2043平米,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
1、大门
祖祠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斗拱挑檐,融汇了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大门两侧的“抱鼓石”与大门上方四根门桩,不仅起着稳固楼柱的作用,同样也是古时地位等级的象征。“门对通衢愿处士率由大道,堂开沃野后人勤服先畴”,作为浙闽的必经之道,清漾人每天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往行人,他们不仅送出了美好的祝福,也给后人留下了勤劳致富的警示。毛氏家族人才辈出,跟清漾得天独厚的风水不无关系。大门柱上“挹郎石之奇三台万仞砥后德镌先猷,南峙崔巍脉脉冈陵皆顾祖;绕文川之秀百折千回溯同源衍异派,东流迢递滔滔波浪尽宗朝”,不仅描绘了神奇的清漾山水,还歌颂了毛氏文化的源远流长。
2、前厅
门屏上展示的是一张中国版图,清晰地描绘出清漾毛氏的迁徙分布情况。江南毛氏以清漾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南方各地伸延,不仅孕育了本省的奉化毛氏、平阳毛氏,还延伸到了江西吉水、湖南韶山、广西贺州、云南澜仓等地,形成了上百条源于同一血脉的毛氏分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江南毛氏发祥地,中国南方90%以上的毛氏都源自我们清漾。
除了进行祭祖活动,这里也是历代毛氏族人举行娱乐活动的场所。正中这高高的平台,便是演出者们施展才艺的舞台。戏台背景是深受百姓喜爱的“福、禄、寿”三星,藻井则为“八仙”彩绘。
“农圃村居业,弦歌盛世音”、“休迷雪月风花试观其后,莫羡勋名事业须问厥初”,从这两副台联中,我们不难看出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是清漾人心目中的太平盛世和理想社会。
3、中堂
众多的楹联和匾额是清漾祖祠的一大特色。中堂横梁“西河望族” 为仿古贴金匾额。望族,即有声望的姓氏大族。“西河”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毛姓堂号,一直以来,清漾毛氏便以西河郡为自己的郡望,并载入族谱。
中堂又叫“合敬堂”,“合敬”即合族同敬的意思。每年正月初一祭祖日,祖祠便会敞开大门,接受族人的顶礼膜拜。时至今日,清漾之名已声名远播,全国的毛氏宗亲都会不远万里前来祭拜、缅怀先祖。
接下来让我们着重来看一下“清漾毛氏衍脉简图”。整个江南毛氏要追溯到西晋的一位将军——毛宝,在毛宝之前,毛姓都是居于长江以北,西晋末年,毛宝随司马王氏征战一路南迁到了江南,从此毛姓有了“北毛”和“南毛”之分,毛宝为西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征虏大将军”,也成为了江南毛氏的一世祖。毛宝的儿子毛穆之、孙子毛璩以及曾孙都是在南方四处征战,战死沙场,没有定居下来,真正地定居下来的是第
八世毛元琼。毛元琼在梁武帝大同年间,举家迁往清漾,成为了清漾毛氏的始祖,毛元琼是号清漾,所以整个村子是以祖先的号来命名的,从毛元琼开始,清漾毛氏就开枝散叶了。到了第24世毛让,他就迁到了江西吉水,因为儿子毛休在那边当官,于是把父亲接过去养老,所以毛让成为了江西吉水的始祖。沿着毛让这一支继续往下看,到第37世毛太华,他就是湖南韶山的始祖,毛太华是从吉水到韶山,中间还经过了云南永胜,因为当时毛太华为了避陈友谅、朱元璋之乱,逃到了云南,在云南参军因立战功被拨入湖南,又因为路途遥远,他就带走了他的两个儿子清一和清四,沿着大儿子清一这一支,到第56代就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清漾是毛泽东的祖居地,江西吉水是毛泽东祖籍地,湖南韶山是毛泽东的故居地,三个不同的定位。
4、后堂
中华毛氏的象征物——“毛公鼎”,1850年在陕西岐山县出土,内刻铭文499字,在中国近7000件出土文物中,享有青铜器铭文之最的美誉。现原物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青铜器展厅,并作为该馆三件镇馆宝物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按实物1:1比例铸造而成的仿制品。
后堂是毛氏族人追思远祖的地方,所以又叫“追远堂”。这里供奉的69位神主均具有特殊地位。他们中有的是各派分系的始祖,有的是家族地位特别崇高者,所以受到毛氏族人的特别尊重。两边画像是中华毛氏历代杰出名人,其中有家喻户晓的毛遂等等。楹联“古树拥云峰凭眺时当思木本、清溪环月沼瀠洄处并
忆水源”、“镐京锡姓氏派衍文昭蔚起醇儒名宦,晋代封公侯源开清漾篤生孝子忠臣”、“忠孝振家声西蜀麾旄南阳捧檄,文章貽世泽高斋辑韵秘阁校书”,均摘自《清漾毛氏族谱》,表达了后人对毛氏先贤的赞赏与敬佩。
清漾人把家族有功之人,放在报功祠供奉,而享有功名和声望的祖宗则放在崇德祠供奉,以此区分各人生平地位。292个牌位代表了毛氏家族史上292个杰出人物。其中部分历史人物的故事还被编绘成壁画,如毛注——搞疏十六劾、毛附凤——草民举义遏元兵等等。【毛氏文化林】
这片以桂花树为主的花园式绿化带为毛氏文化林,其中这棵高达9米,冠幅8米的丛生桂花价值人民币30万,有当地桂花王之称。桂花树因根系发达深长,枝繁叶茂,在此象征清漾毛氏人丁兴旺、子孙繁衍。【厅门埂】
大家所站的位臵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厅门埂。厅门埂占地2000平方米,清漾村四面环山,是一块四龙聚首之地。(风水解说见附1)
各位团友,我们正前方看到的这座白色砖塔就是清漾祖塔——文峰塔了,它是整个清漾村的灵魂所在。始建于宋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建塔的目的一般是在于镇煞压邪,补足形势。而文峰塔的建造则是为了兴文运、昌科举。在南宋天僖元年(1205年),清漾毛氏第三十一世孙毛自知高中状元,成为江山历史上
第一个状元。毛自知在政治上支持韩胄北伐金兵,北伐失败后以“首倡用兵”之罪被革去状元之名。此后数年一直郁郁不得志,年仅36岁便于世长辞。为改变这种“文人不利”的状况,清漾毛氏族人在祖宅对面的山上建造了这座七级六面楼阁式的空筒砖塔。说来也怪,该塔建好之后,毛氏文人在仕途上又重新兴旺起来,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该塔底层设有一拱券门,高1.6米,宽0.6米。塔体西面无窗,其他五面每层均为假设窗。整座塔的高度大约为12米左右。1982年被列为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面圆形山丘的中心位臵就是清漾始祖毛元琼的墓穴。毛元琼,字公远,号清漾。江南毛氏第一代始祖毛宝的八世孙。祖坟坟头正对祖宅大门,背山依塔。1996年由清漾毛氏后人出资修葺。
清漾毛氏祖先巧妙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塔为笔,以池为砚,以袤野为纸,以桥为墨;顺天道,应人理,营地灵而蕴人杰。构筑成千古人脉,孕育出百十文才豪士。从而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至美境界。
【清漾祖宅】
1、门口
各位领导,在您身后的就是清漾祖宅,这座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也是整个清漾的精华建筑。它是江南毛氏迁居到此所建的第一所住宅,后经历代扩建,已成为毛氏宗族议事的场所。现在
我们看到的祖宅重修于2003年,面积330平方米,为三进两天井结构。正门两旁的圆拱门上分别写着“礼门”、“义路”。取于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意思就是说只有君子才能从这条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
请大家抬头看,悬挂在大门上“清漾祖宅”四个大字是由我国近代学者胡适先生于民国廿二年(1933年)亲笔题写。各位或许会感到有些不解,胡适先生怎么会为这样一座貌不惊人的祖宅题匾呢?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国学大师毛子水就是胡适先生的得意门生,这块匾额是胡适先生在了解了清漾毛氏家族史后感叹不已而提笔写下的。门厅两边“孝友睦姻族规依旧,信义和平宗法常新”的对联,由毛子水先生所撰,写出了他对家族家规的深切体会,此联是由清漾毛氏发掘人,第57世孙毛永国亲笔所题。各位请看大门柱上的这幅“天辟画图星斗文章并灿,地呈灵秀山川人物同奇。”为苏轼所题,“地灵人杰”就是这位中国北宋文坛领袖对清漾文化的最好诠释。
祖宅门前是一对抱鼓石,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另外,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宅第门前的抱鼓石也是显示功名的标志之一,就这点而言,毛氏家族“立鼓无愧”。
2、前堂
踏进祖宅大门,前堂两边的橱窗里展出的是近年来各级领导莅临清漾参观指导的照片。清漾村开放以来,已经接待过习近平、吴官正、曾培炎、华建敏等20多位国家、省部级领导。(介绍习近平照片见附2)
毛氏宗祖历代仕宦恪守清正廉洁,耕读传家的家风,“莫把欺心承祖考,要留好样与子孙”,使得人才辈出,绵延昌达。“室有诗书庭有礼,处宜孝友仕宜忠”,毛氏以诗书名世,清白传家,这或许就是毛氏宗族能够兴久不衰,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吧。
3、中堂
中堂又叫合敬堂,寓意“合族同敬”。正中太公画描绘了清漾毛氏族人为先祖毛元琼贺寿的场面。“醉发狂言醒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长时悔”;“和顺为齐家之本,循礼为保家之本,读书为起家之本,勤俭为治家之本”,乃中国历代名家关于齐家戒躁的格言,为历代清漾族人所遵循。“亲其亲,长其长,彝伦攸序;读者读,耕者耕,古道常存”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毛氏家族伦理。国学大师毛子水曾说过:“在欧美各国的乡村文学中,都没有像清漾祖宅中的联语这样美善的。”清漾毛氏的千年家教和族规祖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毛氏儿女,于古于今也都是很好的范本。
3、后堂
现在请大家随我绕到祖宅的后堂。后堂即追远堂,在这里依然可以看到众多悬挂于梁的联语,大家不妨去读一读,细细体会一番。“事不瑜规矩外,存心常在太和中”是历代清漾子孙所铭记的做人做事准则。接下来咱们再把目光放到后堂的正前方。这
是清漾毛氏家族的太公龛,“百代瞻依”的匾额下,供奉的是清漾公毛元琼及夫人的彩塑。所谓“追远”即追思远祖的意思。后堂的左厢房里展出的是清漾8位尚书的画像,右厢房陈列的是该村80多位进士及其他历代著名人物的简介,展柜里摆放的则是珍贵的《清漾毛氏族谱》。《清漾毛氏族谱》是毛氏最早又较完备的族谱,由宋代清漾毛氏第27世孙龙图阁侍制毛渐始修,相继续修12次,共记107代。2002年3月已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现在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修撰的版本。
两壁墙上悬挂的是毛伯郑等6位清漾先祖的画像,其中包括成语“毛遂自荐”的 主人公毛遂。
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的,一个家族出一个人物不难,不易的是这里出了8个尚书、80个进士。一个地方出一个清官也不难,可贵的是这里代代出清官、人人守廉洁。【毛子水故居】
聆听完毛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之后,让我们走进国学大师毛子水的故居。
毛子水(1893-1988),名延祚,字子水,又名隼。清漾毛氏第五十六世孙。毛子水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台湾大学教授,北大图书馆馆长。深受北大原校长蔡元培的赏识。先生6岁入村塾习三字经、千字文;8岁
时跟从父学,诵习《四书》、《诗经》、《左传》等,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故居占地478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两进三天井结构。始建于清朝末年。该宅完好地保留了毛子水先生的卧室、书房,及其父母的卧室、客房,室内家具、摆设全为原物、原样。上、下堂左右厢房现为毛子水故居陈列展厅,分别陈设着毛子水家世、生平事迹、著作、遗物及日常交往的名流名人介绍。上堂正中摆放着毛子水先生雕塑,“虚静恬淡”正是其一生性格最精辟的概括。
先生一生只有两件事情—读书和教学,这个展厅展示的是他与老师胡适先生的资料。毛子水被称作是“胡门四大弟子之首”,与老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胡适先生去世100天后,毛子水用100个字为老师写的墓碑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对于胡适的尊敬与赞扬。
先生是个无党派人士,学术不涉政治,可他在台湾政界也颇具影响力,连战、马英
九、王金平、吴伯雄、蒋孝严等政坛名人都以先生的学生自居,在纪念馆开馆之时,他们都纷纷寄来题字。
先生有六十几岁的教龄,这几张照片就是他桃李满天下的见证。下面这张是他和第二任夫人张菊英女士结婚时的照片,我们的纪念馆有很多资料都是张女士提供的。【碑廊】
走出毛子水故居,继续我们的文化之旅。古人喜欢以文会友,清漾先贤与当时名人交往也留下了众多的诗文、书谏,为此我们
专门建造了这座碑廊。成“之”字形的碑廊里依次陈列了20块石碑,上面篆刻着苏轼、苏辙、陆游等历史文化名人与清漾先贤交往的诗文,甚至还有宋徽宗、宋孝宗、乾隆三位皇帝为清漾子孙留下的赞文,碑文全部由国内著名书法名家书就。这座碑廊其实就是一座文化长廊,从中可窥视出清漾先贤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碑廊里面走一走,清漾名人知不少。【清漾毛氏名人馆】
感受完诗文的魅力之后,请大家继续随我继续参观毛氏名人馆。
大家抬头看到匾额上的金漆大字是由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元庚亲笔题写的。清漾毛氏名人馆于2009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展馆分为毛氏起源、毛氏名人、毛氏迁徙、一代伟人四部分详细记载毛氏的家族历史和名人轶事。
据《清漾毛氏族谱》载:“毛姓始于文王姬昌第八子姬郑,因建国有功,列官爵位,故称伯郑,被分封在毛地,成立毛国(今陕西、扶风一带),以国为姓。自伯郑始至五十二代孙毛宝均居长江以北,毛宝为西晋征西大将军,西晋末年随司马王室征战南迁成为毛氏始祖。自此便有了“北毛”和“南毛”之分。毛宝之孙毛琚因平定桓玄有功,朝廷追封为“归乡公”,食邑信安(今整个衢州地区)。直至八世孙毛元琼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4年)定居江郎山北麓,因号清漾,清漾村因此得名。至毛元琼第十六世孙宋工部尚书毛让因子毛休任江西太守又迁
往江西龙城,开创了江西吉水毛氏。元朝末年,吉水茶乡人毛让第二十一世孙毛太华因避朱元璋和陈友谅战乱赴云南从军,明朝初年因军功从云南拨入湖南湘潭定居,为韶山毛氏始祖。韶山毛氏繁衍到了第二十世时,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
“江山代有人才出”,清漾毛氏曾出过8位尚书,80多位进士和200多位毛氏名人。尤须一提的还有人称“明朝包青天”的“三部尚书”毛恺。毛恺,字达和,号介川,清漾毛氏第二十七世孙。自嘉靖十五年(1536年)起进入仕途,先后四十余年历官廿四任,其一生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人称“毛尚书”。别人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却是两袖清风,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为“毛青天”。四百多年来,关于毛尚书的佳话一直在江山民间广为流传。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毛尚书清正廉洁的故事。据说当年他家人为造一座府堂,因地界问题与邻里发生纠纷,便写信给在京做刑部尚书的毛恺,毛恺回信说:“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那位邻居得之此事后大为感动,主动提出无偿奉送所占用的角落,但家人怕受毛恺谴责没敢要,就这样好好的一座府堂就缺了一角,四百多年来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被毛尚书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着。
清漾毛氏分支派系繁盛,遍布全国,江南毛氏十有八九都是清漾的分支,其中要数韶山毛氏的名声最大。
各位领导,清漾村的游览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清漾村的毛氏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您觉得意犹未尽的话,欢迎您再次莅临指导!
附件:
1、清漾祖宅风水解说词
2、领导考察照片解说词
附件1:
清漾祖宅风水解说词
在《礼记》中曾有记载:“凡在宅左有流水谓青龙,右有长道谓白虎,前有污池谓朱雀,后又丘陵谓玄武,为最贵之地。”大家请看,在我们的左前方有一条文溪,它望祖宅而来,绕村而去。右前方是一条通往赣、闽的千年古道即风水中的所谓白虎。“前有污池谓朱雀”,祖宅前面的这个莲花池就是污池。“后有丘陵谓玄武”,我们对面的一脉丘陵即玄武。这样就应和了有依、有靠、有辅、有弼的风水格局了。若抛开吉凶贵贱等传统观念,单就景观和功能来说,祖宅左边的淙淙流水,既解决了平时饮用洗涤的问题,也给住所平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草木以无限生机。您再看右边,这条长道一直通向远方的坦途,这不仅解决了出行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人际交流和经济收入的来源。宅子前边的一洼“污池”,让排水不成问题。最后,在我们的正前方看到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就是仙霞山脉。仙霞山脉是武夷山的余脉,也是清漾的龙脉所在。整个村庄俨然是一座天然园林。按照传统的风水理论,村落选址最理想的模式是:枕有主峰来龙山,亦称靠山,且来龙山后要有龙脉,即与大山形式相连通。村落的左右有略次于龙山的山冈或土丘,俗称扶手。村落前有月牙形池塘或弯曲的水流,水流对面有一座对景山,也称案山。接下来让我们把清漾村的选址与最佳风水模式进行对照一下吧:清漾村背靠的是仙霞山脉,而仙霞山脉正处于绵延不绝的武夷山脉
上,仙霞山脉即是清漾村的龙脉。再来看看前面的圆形山丘,圆形山丘左为卧龙岗,右称凤凰山,这就是扶手了。如果把中间圆形山丘比作是一颗明珠的话,这里就形成了龙凤抱珠、龙凤呈祥的格局了。前方的莲池再加上其对面的塔山,理想的风水格局也使这里的山水呈现出无比的和谐之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臵,人才辈出的毛氏家族,早已验证了清漾风水的独到之处。
附件2:
领导考察照片解说词
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江山考察,当时平未安排到清漾村,听了介绍之后,他多次提出要到清漾村走一走、看一看。现场考察后,总书记指出:江山要加强对清漾村保护与开发,把它建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并与江郎山景区联成一体,发展乡村旅游。之后,习近平同志不断升调主要岗位,及直国家领导人。清漾自此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江山市也立即把开发清漾村列为工作重点,重金投入,开发工程全面上马,2008年4月,清漾毛氏文化村初具规模,对外开放。所以清漾村能有今天的发展,也得归功于各级领导对清漾的关怀。
第二篇: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推荐)
篇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一、石佛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北纬34 42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 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
1、气候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
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
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
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
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二、历史文化资源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
1、石窟
鸿庆寺石窟群位于石佛村白鹿山南侧山崖,坐西朝南。石窟开创的确凿年代无法考证。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和有关资料考察,应是始建于北景明年间,唐代续凿。据现存碑刻记载:“鸿庆寺由来久矣,考之金石,创始于六朝间,迨唐景龙五年,□□□□华龛六,虽古式不全而遗迹犹有存者,斯地也。”“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偷修数龛„”。石窟群现存洞窟5座,佛像120余尊,飞天12个,佛教故事4幅。鸿庆寺石窟具有总体上规制严整,布局适当,设计精巧的特点。其中第一窟当属窟群中的精品。西壁两侧有天幕龛,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更是精华,北壁的“出城娱乐图”乃是研究中国古典建设筑难得的历史资料。其它几窟亦不乏精工之作,第二窟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等,巧妙地将主题、形式与装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之杰作。文革期间,石窟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政府两次拔款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1963年首次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正处崤函古道,居历代交通之要冲,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有、特别是北魏阶段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石窟的艺术美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情趣,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礼拜祭祀的场所。
2、文物建筑---鸿庆寺西厢房 据史料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后周圣历元年,(公无698年)圣主御驾亲临,观此佛境,改名鸿庆寺,历代赐修数次,不记年矣。”金元时期,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每年向村民收取稞子。明清两代,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寺内殿宇曾多次损毁重建,现石佛村年长村民还记得陇海铁路之南的鸿庆寺山门。鸿庆寺内建筑破坏比较严重,现只有当初寺院的西厢房保存相对完整,依然香火旺盛,寺院山门及大雄宝殿都已不复存在,东厢房只剩下残垣断壁。1982年建了保护围墙,1994年进行了清理修补。
3、白鹿山佛塔
佛塔位于石窟北侧的白鹿山上,原塔现已完全损毁。
(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义马市区东南15公里常村镇石佛村,鸿庆寺石窟东侧。李家大院建筑群创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李家大院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由东而西命之一号院至五号院)。其中一号、二号院为石佛村李氏九代李一元所建,李一元“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三号院至五号院为其子李景阳所建,李景阳,安心葵,号太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5岁,史料记载“邑庠生,议叙武信骑尉,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性简易,虽素处蓄厚,无骄矜气”,“虽俭朴,而事涉义举无不乐为„„..施义塜,里人立石,舍桥梁,近村树碑,他如修理佛殿(鸿庆寺)、建议奎楼、赈贷亲邻,种种善行,难以枚举”。石佛村南洼坟茔现存有“敕赠”墓碑一通。三、四、五号宅院主人依次为:长兄李鸣鹤(贡生)、掌门李景阳、四弟李鸣盛(武略骑尉)。自李景阳而后三代间,历仕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数人,家业累聚,有地400余顷,传有“从义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称。至十三世以后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家业颓败,现除个别房屋土改时调整给其它村民居住之外,大部仍有李氏后裔居用,至今十七代。篇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附件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篇三: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报 告
门村是天涯镇一个纯黎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天涯镇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下辖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080户,5275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水田2740亩,旱地1120亩。该村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家家户户都种有槟榔、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共有槟榔树20多万株,椰子树约10万棵。文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当今的文门村,在天涯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亚发展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挥天涯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三亚旅游的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天涯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渔村文化、热带生态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使天涯镇由“农业小镇”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镇”,使文门村成为文化名村。
一、文门村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完好,具有突出的历史 文化价值。
(一)以古远的历史与历史名人遗事
据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相传南朝、隋初洗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委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立坛,会一方黎首歃血盟誓。隋文帝特赐临振县(今三亚市)为洗太夫人汤沐邑(封地)。由此可以推悉,文门村史至少有一千四百年以上,而且这个村庄在冼太夫人的功勋史册中有位臵。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等三人奉御命来海南,巡视至文门,但见:四围青山怀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他们认定此地为福地,决定驻节其中,并定“文门”为村名,以敷扬文教。古与今,山与海、黎与汉,封闭与开放,蛮荒与文明,都要通过这座“门”来吐纳、转化。文门村名象征意义极强,是具有历史地理的实感的、诗意化了的地名。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程哲来守崖州,又骑马从崖州府(今崖城镇)出发,再循着苗、曹、汤 钦差的足迹来到文门,重申保护芒果林的禁令,并鸠工把它修整成可以游憩的风景园林,同时建一山居,取名为“程公庐”,程哲随风化俗居此庐中。后又沿着天涯古道到“海判南天”石刻处,在一块巨石上镌“天涯”二大字。清光绪末年,发生山林雷火,文门芒果林被击坏一部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崖州太守范云梯从崖州启程,同样循天涯古道到文门,再从文门沿踪到“天涯”刻“南天一柱”。在文门期间,他见芒果园林遭雷火之灾,深怕朝廷追问责任,故召集黎民补植一些林木。现在,这块园地中的果木,树龄长短不一。这种差别的形成,据说是由于钦差立禁封园之后,再经过两任太守相继保护更新所产生的结果。由于有地方史志资料作依据,再加上世世代代民间传说的史话,上辈村民一般都称这块古老果林为“钦差林,太守园”,也有人叫“贡果林”的。新中国成立后,文门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先后莅临视察,留下一个伟大时代的足印。二十一世纪起,文门村成为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行点,被誉为“天涯第一村”。现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陈列这许多照片,记录着许多珍贵的镜头,对后代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二)连结天涯海角的石刻与古迹
文门村现存的石刻、古迹,有石门子、天涯古道、“惊天石”、“钦差读书石”、“熊石”、“闺妹石”、“钦差林”等。这与天涯海角的“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等著名石刻,在文史脉络上有直接关连。它们或为同一历史名人所题刻,或镌载着同一重要的历史大事,它们一头靠山,一头滨海,互为补充,互作应证,相成相辅,连作一体,都是天涯石文化的代表。透过它们的历史影迹,人们发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段山道,每一座山崖后面,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具有巨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二、文门村独一无二的生态保护村史
从古至今,文门村民悉心保护着村庄周边的1000多亩古林。其中700亩在山上,300亩在山下,山下的300亩即前人传说的“钦差林”,今人辟建成生态园。园中有很多名树,如乌墨、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山荔枝等。树龄最长的有300年,一般也有近一百年,最大的树高18米,胸径538厘米,树冠15米,这片古老的果木林,自从清代钦差苗曹汤封园示禁至今垂300年,村民们自觉地保护更新,禁绝任何破坏行为,相约不在此地砍树、割草、垦殖、创土、葬坟。即使在“大跃进”和“文革”年代,毁林开荒。烧炭炼铁,伐木建房的狂热中,也无人敢破例越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良好民风村风,已经形成历史传统,深入人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门村特殊的政治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先后来文门村视察过,使文门村几乎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视察海南时必到的黎族村庄。省领导及外国考察团也经常踏访,对文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凸显在文门这个黎族村响应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而建设好文门新农村、文明旅游生态村,无疑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全国性示范效应。
三、古朴而灿烂的黎族文化和风情习俗 文门村是一个纯黎族村庄,文门的黎民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船形屋”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住宅建筑,这种草顶、高架于空中形似船篷的房屋,作为山区旅游客舍,使人感到新鲜好奇。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她们用简单的“踞织机”织出有美丽图案花纹的筒裙、花带、花包等是很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黎族人民性格开朗,豪放自由,人人能歌善舞,歌词情意绵绵,歌声优美动听。上山劳动、婚礼宴席、家族盛典和节日聚会都要引吭高歌,抒发情怀,特别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三月三”盛会,男女青年聚会于山林旷野,以歌声来表达情意,寻找伴侣。黎族的舞蹈更加丰富多彩,如“打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打鼓舞”、“竹竿舞”等都是全国优秀的舞蹈。参观黎村、观赏民族歌舞、选购民族工艺品等,是项十分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民俗学家及民间艺术家在这里发现和搜集整理很多黎舞、黎歌、黎服、黎锦,以及传统的黎族民间体育、黎族酿酒技艺、黎族婚丧礼仪等丰富多彩,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天涯文化遗产一笔重要的财富。
四、旅游特色鲜明
(一)休闲乡村游
文门村毗邻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纯黎族村庄,人文历史悠久,是海南著名的“千年古寨”。在这里启动集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是三亚市委市政府为了提升农村价值、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农村建设举措,也是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模式,向“农业+旅游”多样化模式转型的一次探索。开发休闲乡村游,文门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奇特的异景奇石。山上山下,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绿荫如盖的林木与肖形状物的奇石。同时,文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闻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种果木,尤其是椰子、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家家如园林,户户花果香。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先后到文门村视察,对文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庭院经济给予充分肯定。
1、叹为观止的石头世界
文门村处于小盆地中部,四面“崇山峻岭如桶形”,通过石门子,形态各异的奇石、美石、顽石、灵石扑面而来,仿佛臵身于石头的世界中,它们点缀着文门的青山绿水,成为文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惊天石,文门石族之王,鼎峙在文门村天涯古道旁一个秃露的山岗上。其高约11米,周长约85米,石身后部约三分之一处被雷火震裂,形成约2m×11m的长方形大裂口。裂口两壁平直如刀切,从西面向东眺望大石,可以透见裂口衔着背面一幅青山,状如一屏画幕,镶挂在石头上。旁有狮子石,此石酷似一头狮子,日日夜夜依在惊天石旁,看护着文门美丽如画的田园和村寨。
阵石,土龙湖边小山包上的石头,最为集中,保护得很好。山顶左侧大石为“双桅帆”,右侧石似“海豚”,海豚在为双桅帆下水远航喝采。它们之下,一群黑黝黝的巨石错乱堆垒,仿佛一群水牛争先恐后奔下土龙湖。
钦差读书石,传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到崖州,在马岭海滨巨石上摩刻“海判南天”几个大字,后在天涯古道旁忽见此巨石奇特,有石床二张,便在石上休憩。钦差大人看见山峦环抱,田野秀美,一片明媚,不禁生出读书人的那份雅趣,一边读书,一边养神,悠悠然自得其乐。后召来文门黎家儿童,倚石教书,传授知识。钦差大臣的雅兴与风范,在古时蛮荒的崖州,着实让这奇石披上几道光环。
官帽石,传说北宋时期,一位官员因上书变法新政而触怒宋神宗,最终遭贬海南岛。贬谪路苦。路前方,是无尽的落寞;身后方,是天下苍生。一日,他踽踽独步到天涯海角,路过“官帽石”,发现该石高大雄壮,巍峨耸立,犹如一顶威严的官帽。于是,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石头。突然,一道亮光从石缝中闪出,飘向北方,很快消失。没多久,朝廷一道圣谕让该人官复原职。从此,“官帽石”披上一道神奇的霞光,由此得名。
2、褪却浮华的生态园
文门生态园地理形胜甲海外,得水藏风,垂史逾三百载。传说清康熙年间,钦差苗曹汤巡边,入文门驻节,率黎民种
第三篇:博雅历史文化协会成人礼串词及解说稿
博雅历史文化协会成人礼串词及解说稿 主持人:赵文丽全宗强
全宗强:《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衣冠之美,华夏礼仪之大,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历程,成功地诠释着礼仪之邦的胸襟,衣冠上国的气度。今天,我们将进行的,是一场华夏民族传统的成人礼仪式。古代男子满20岁,女子满15岁,家族中将为其举办一场盛大的成人礼仪式,男子称冠礼,女子为笄礼。冠、笄之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对于个体的成长与文明的传承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将为大家重现一场盛大的华夏汉民族女子成人礼,又称及笄礼。
赵文丽:华夏民族是一个敬天法祖的民族,我们相信祖先的精神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历史上,天下、诸侯国和家族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要举行拜祖请祖仪式,把事情告知祖先,祈求保佑或宣誓决心。而我们是师范院校,我国的文化根基也是立足与儒家文化之上的,那么下面我们有请先师孔子,在孔子的见证下,进行这场成人仪式吧。
全宗强: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我们用迎来了先师孔子,下面,有请为本次成人礼加冠和及笄的主人入场。有请陈世英老师和宋明宋书记
(胡叔叔下台迎接,两位老师上台)
赵文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良辰美景,贤主嘉宾,古人所谓四美也,下面有请本次成人礼的正宾,钟顺秋书记,以及来自乐山嘉州汉风社的青衣
(胡叔叔又下台迎接)
全宗强:也欢迎观摩本次活动的各系部领导和社团负责人
赵文丽:主人和嘉宾已经入场,下面,请加冠及笄者入场
全宗强:加冠及笄者入场~~~~~~~
(十位同学排成两列分别进入两边,男左女右站好)
赵文丽: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人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
全宗强:成人之礼,实际上是成人社会给予新的成年成员的礼物。有什么可以给他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衣冠”与“礼仪”是最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也是民族所能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
全宗强:下面有请主人致辞
(宋书记致辞)
赵文丽: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群体,在于她的不同之处,两个文化昌盛的民族的不同之处,除了他们的皮肤,血统,无非是那些强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的外在表现,便是那博大精深的衣冠和礼仪。
全宗强:华夏衣冠,今天,我们称之为汉服,意为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装。襦裙,为女子常服,是华夏衣冠体系的其中一个款式。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起,一直到明末,华夏衣冠几千年绵延不息,华夏汉人一直不改其服饰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上衣下裳,衣带系结,庄重大方,飘逸灵动。周边四邻为华夏中国的衣冠之美与礼仪之大所震撼,纷纷效仿,直到今天,日本、韩国的民族服饰,就仍然保留着我们华夏衣冠的大致模样。(停顿一小会)
赵文丽:然而,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博大精深的华夏衣冠和礼仪的时候,我们却再也找不到她们的身影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衣袂飘飘,今在何方?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韩国、朝鲜,在历史的某个的角落,被我们遗忘了三百多年的黑暗角落里。作为一个尊重历史、奋发图强的民族,我们是不是应该铭记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一种承古拓新的华夏气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全宗强:在今天的华夏大地上,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兄弟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中华大家庭的全家福里,我们看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唯独看不到华夏汉族的民族服装,难道说,文化越发达,就越要放弃自己的文化吗?几经沧桑,几度彷徨,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下面就让我们重新穿起属于自己的衣裳,唤醒我们最崇高的回忆。加衣~~~~~~~~~~~~~~
(互相加衣,第五位同学又书记和陈老师代劳)
赵文丽:汉服是一个服装体系,款式多种多样,适合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之人穿着。深衣,为华夏衣冠中上衣与下裳相连的一种礼服款式,被体深邃,典雅大方,常作为礼服和贵族服装出现。深衣多广袖博带,行走起来,衣裾飘飘,神采飞扬。
全宗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汉服并不只是简单的一套服装,她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理念,浸润了华夏祖先对天地万物的思考。男士所用的朱子深衣,是朱熹根据《礼记。深衣》所复原的华夏深衣体系的一种,上衣用布四幅,象征天之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地之十二支,外裳用布十幅,象天之十干,中间以腰带系结,人穿上之后以象天地人三才合一,衣后有一背中缝,象征人道中庸正直。
赵文丽:而女子所着的齐胸襦裙,是成年女子所着的正式服装,象征着笄者将放弃顽性,开始学习和担当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全宗强:在古代,成人仪式之前,孩童无须束发、不着礼衣,天真烂漫,然而,经过了庄严肃穆的整套礼仪之后,孩童束发加冠、穿上礼服,行止仪节皆要遵从华夏文化规范,预示着华夏民族对于新的成员给予了庄重的文化接纳。故此,作为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选择了将“衣”与“冠”,“礼”与“仪”作为我们民族的成人仪式,这就是“冠礼”与“笄礼”。主人为冠者筓者加冠及笄~~~~~~~~~~
(经行加冠及笄)
赵文丽:在儒家经典《论语·先进》中,曾点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浴沂风雩的礼乐之治图景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在这里,曾点把“冠者”与“童子”并列,冠与未冠成为了划分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志。冠者,即已加冠的成人,他们都已经越过成年的门槛,完成了一场极其重要的人生礼仪——冠礼。
全宗强:成人礼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标志性的礼仪,源自是远古氏族时代的“成丁礼”。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成丁礼至今仍然在世界部分民族中存在着,但更多已演变为各种更具各民族特色的成人礼仪。对于华夏民族,则以“冠礼”“笄礼”的形式存在了两千多年。
赵文丽:成人礼丰富多彩,形式殊异。它是一个人类个体完成“幼年走向成年”过程的社会性确认仪式,正如有人所说,成人礼“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通过简单或者复杂的仪节,成人社会对一个刚刚越过成年门槛的孩子的成人资格、能力进行检验和确认,由此,一个新的成人即获得社会性的认可,获得各种成人权利,承担起各种成人义务。
全宗强:笄就是把头发梳理好,插上发簪,笄者要改变以往的发型,梳理起适合成人的发饰,从此告别垂发总角的孩童时代。而冠者也是带上冠冕,以承担成人的义务。
赵文丽:男子所加的冠为万字巾,也是宋代大儒朱熹所提倡的一种冠冕样式,也是宋明两代士大夫流行的头巾之一。
全宗强:请冠者筓者展示服饰(稍等片刻)醮冠者~~~~~~~~~~
赵文丽:醮礼指的是正宾与成人礼参与者互相敬酒,以庆祝成人,并且教会其谦让的品德
全宗强:醮礼毕,命字
赵文丽:古代人有名有姓有字有号,字不仅是表达其志向的方式,有了字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姓名,而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互相称呼也是以字代名。对于现代人来说,取了字号,不仅仅是对古代的追思,也是对志向的树立和勉励。
全宗强:冠者三拜
赵文丽:冠者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全宗强:冠者拜师长,勉力求学、发奋进取
赵文丽:冠者拜皇帝,传承文明、报效祖国
全宗强:请成人礼代表发表成人宣言
赵文丽:聆训。请主人向冠者示训辞
全宗强:冠者拜有司及众宾
赵文丽:冠礼成,冠者携主人拜右侧的众宾、左侧的众宾、摈赞执事等有司、正宾、赞礼、乐者。众答礼
全宗强: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见证!十位已正式同学步入成年,既已成年,便要担负成年之事,砥砺品格,自强不息,发愤图强,合理的自我规划今后的人生道路,以期成才之后能为社会,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谢谢大家!另外,请所有到场的汉服同袍以最快的速度,走上我们的舞台,与笄者、笄礼父母以及所有礼仪人员合影留念!
第四篇:东风村生态村解说
东风村地处建宁县伊家乡西南部,与黄埠乡山下村毗邻,村部所在地距离乡政府约5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有农户375户,人口1513人。山高、路远、林深,农户居住分散,最远的自然村离村部近9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608亩,山地面积13107亩,其中:毛竹山面积1553亩,果园面积500多亩,油茶林面积1668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400亩。境内植被良好、物种繁多、水质优良清澈、自然景观等资源丰富,绿化覆盖率达81.43%。近年来,东风村依托山林资源的优势,大力做好山上文章,努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加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配套设施投入,2009年在全乡农业农村工作评比中荣获第三名,2010年村财政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8元。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使现有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三年来,东风村级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村及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使村庄环境初步达到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的“五化”标准。环境建设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基本达到环境整治示范村和文明村标准。村民文明向上,邻里和睦,干群关系融洽。村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为加强创建市级生态村的组织领导,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东风村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黄燕平为组长,支部副书记张光崇为副组长的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责任到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制定的每一项创建工作计划,抓好落实,保证各项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积极群团组织、老年协会,县乡代表参与创建。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宣传标语、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市级生态村的意义、目的和创建的内容,做到生态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增强村民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卫生意识。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监督机制。村里成立了以村民代表、老年人协会会长等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创建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和检查。
大力发展绿色立体经济。围绕打造“生态环境示范村”这一主线,聘请有关林、农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建立毛竹丰产示范片500亩,低产油茶林改造200亩,低产果园改造200亩,充分合理利用森林优势资源增加群众收入。建立300亩莲子基地发展。大力发展山林畜牧养殖业,改良黄牛等牲畜品种80头。山地饲养家禽1万只,同时,抓好主导产业500亩烟叶基地,烟后制种200亩。形成以竹果收入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近几年来发展的绿色立体经济,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东风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无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近几年来,村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多万元,完成全村12个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和十八坑500多亩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兴修了刘家湾、牛牯栋、严塘等小组的通组道路,形成了路通、沟畅、水田种植有保障的良好格局,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改善了村民耕作条件。
东风村林业资源丰富,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东风村严格按照省集体林权改革的政策,通过人均2亩林地的林改方案,把部分林业资源合理地流转到村民手中,这样,既加强了林地资源的保护,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加强生态公益林和试验林的管护,落实林区秩序综合整治方案,加大管护力度。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1%,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安全饮水工程得到了保护。投资30万元完成村部周围、十八坑、刘家湾、等200多户人饮工程。聘请了3名护林员,对全村山林进行巡视保护,杜绝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使全村10个村民小组的人饮水源得到保护,实现了生态的、健康的水源。
大力开展环境美化工作和村容村貌整治。投资40万元实施十八坑新村点环境整治。投资55万元完成刘家湾通组路西硬化1.6公里。投资4万元,新建水泥篮球场1个,购买各类实用技术书籍300多册,开放农家书屋30㎡一间、电脑6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投资5万元为7个小组安装有线电视网络程控电话普及率达80%。加强了信息通信网络,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桂花、香樟、红豆杉、罗汉松等珍贵树种2000多棵。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东风村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明显改变。
通过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被村民所接受,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笔架村,距县城3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与宁化县安远乡东桥村、江山村毗邻,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
一。全村辖有10个村民小组358户人口1458人,其中党员人数33人。全村耕地面积1402亩,山地面积12300亩,2003年至2010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县级文明村,2010年在全乡农业农村工作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连续五年计划生育被评为合格村。2010年村财收入突破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43元。每年都以300至400亩的速度扩大毛竹和高产油茶林面积。投资12万元,完成排上新点宅间道硬化1800平方米和500米入户道建设,投入18万元全村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垄下段机耕道硬化,东坑机耕道整治和富家坵护岸建设,投资12万元完成720亩灾后林地补植,投资23.4万元推广建设家庭复用型沼气池78口,投资20多万元,共清理拆除脏乱猪牛栏、厕所109间。清除垃圾污泥400多车,清理污水泡1000多米,布设排污管道900多米,新建或改造三级化粪池126个,笔架村。
第五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一、石佛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
北纬34 42
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
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
1、气候
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
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
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
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
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二、历史文化资源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
1、石窟
鸿庆寺石窟群位于石佛村白鹿山南侧山崖,坐西朝南。石窟开创的确凿年代无法考证。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和有关资料考察,应是始建于北景明年间,唐代续凿。据现存碑刻记载:“鸿庆寺由来久矣,考之金石,创始于六朝间,迨唐景龙五年,□□□□华龛六,虽古式不全而遗迹犹有存者,斯地也。”“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偷修数龛…”。石窟群现存洞窟5座,佛像120余尊,飞天12个,佛教故事4幅。鸿庆寺石窟具有总体上规制严整,布局适当,设计精巧的特点。其中第一窟当属窟群中的精品。西壁两侧有天幕龛,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更是精华,北壁的“出城娱乐图”乃是研究中国古典建设筑难得的历史资料。其它几窟亦不乏精工之作,第二窟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等,巧妙地将主题、形式与装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之杰 作。文革期间,石窟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政府两次拔款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1963年首次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正处崤函古道,居历代交通之要冲,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有、特别是北魏阶段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石窟的艺术美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情趣,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礼拜祭祀的场所。
2、文物建筑---鸿庆寺西厢房
据史料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后周圣历元年,(公无698年)圣主御驾亲临,观此佛境,改名鸿庆寺,历代赐修数次,不记年矣。”金元时期,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每年向村民收取稞子。明清两代,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寺内殿宇曾多次损毁重建,现石佛村年长村民还记得陇海铁路之南的鸿庆寺山门。鸿庆寺内建筑破坏比较严重,现只有当初寺院的西厢房保存相对完整,依然香火旺盛,寺院山门及大雄宝殿都已不复存在,东厢房只剩下残垣断壁。1982年建了保护围墙,1994年进行了清理修补。
3、白鹿山佛塔
佛塔位于石窟北侧的白鹿山上,原塔现已完全损毁。
(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义马市区东南15公里常村镇石佛村,鸿庆寺石窟东侧。李家大院建筑群创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
李家大院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由东而西命之一号院至五号院)。其中一号、二号院为石佛村李氏九代李一元所建,李一元“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三号院至五号院为其子李景阳所建,李景阳,安心葵,号太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5岁,史料记载“邑庠生,议叙武信骑尉,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性简易,虽素处蓄厚,无骄矜气”,“虽俭朴,而事涉义举无不乐为……..施义塜,里人立石,舍桥梁,近村树碑,他如修理佛殿(鸿庆寺)、建议奎楼、赈贷亲邻,种种善行,难以枚举”。石佛村南洼坟茔现存有“敕赠”墓碑一通。三、四、五号宅院主人依次为:长兄李鸣鹤(贡生)、掌门李景阳、四弟李鸣盛(武略骑尉)。自李景阳而后三代间,历仕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数人,家业累聚,有地400余顷,传有“从义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称。至十三世以后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家业颓败,现除个别房屋土改时调整给其它村民居住之外,大部仍有李氏后裔居用,至今十七代。
李家大院建筑群中以五号、四号院保存最为完整,除上房塌毁,四号院外院东厢塌毁外,其它房屋台基、构架、屋顶及门窗均保存完好。文革期间破四旧,屋脊兽,大门门枕及个别屋门木刻遭不同程度损坏。
李家大院为典型的清式“硬山小式四合住宅”,其建筑严格循依清代《工程做法则例》。选址上,依照中国古代风水学说布局:李家大院背依白鹿山之“港湾”,南遥与涧河相望,涧河之滨为平川良田,谓之“前朱雀,后玄武”,堪为清代民俗文化的特写。李家大院建筑用材十分考究,屋顶梁架,一律为成年桐木,可保持构架经年不变形,又能减少屋顶负荷。大小椽子直径统一,正面墙壁青砖到顶,以白灰勾缝。宅院大门开于院落东南巽位,院大而门小,取其“聚气”。大门楼与倒座(南屋)露檐墙保持齐平,东侧借用山墙,墀头上有手工砖雕,门为双扇,门枕为青石雕刻抱鼓石,大门里侧用青砖圈成拱门,迎面为照壁。顺倒座(南屋)前檐廊迂回进入外院,院内布局依次为外院,垂花(过庭),里院,上房,地势逐级抬升,有“高山仰之”之势。
院内通用青砖铺地,屋内用方砖铺成。外院建为二层结构,东厢三间,西厢二间,里院则东西厢各三间,厢房屋门均双扇,窗为槛窗。倒座、垂花、均有前檐廊,檐柱柱基为青石雕刻,造型别致,刻工精良。屋门为四扇格扇门,中间双开,左右两扇背后装有销子,可开启。屋门木作十分精良,上部格心棂子为细木套榫组合花型,四周有仔边,供裱防风纸用。上中下条环板刻有灵芝福寿图。裙板为桐木质手工雕刻图案,风格淳朴,造型逼真,成为李家大院建筑工艺一大特色。
李家大院建筑集木作、木雕、瓦作、砖刻、石刻于一身,构思纯熟,工艺精湛,充分反映着清代制度、思想、习惯、工艺等时代文化背景,代表了清代建筑工艺的卓越艺术成就,更是研究清式建筑的实物性范例。
(三)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位于石佛村河南组,常盐线义马与宜阳交界处,属国家一家古树,估测树龄500年以上,属柏科侧柏树种,古树高7米,冠幅10.5米。2001年,义马市政府在古树四周设立栏杆,对古树进行有效保护,2006年公布为古树名木,并设立保护牌,现古树生长势旺盛,当地村民把古树当作神灵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