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一、简介
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部、古琵琶洲的东南面,总面积60公顷,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黄埔古港位于黄埔村的南面,地理环境优越,自古就是“海舶所集之地”。古黄埔村和黄埔古港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埔村尚存大量历史建筑,共有文物建筑51处,其中祠堂16处,家塾2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民居29处,商业街2处。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范围约18.60公顷(279亩),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分为两期实施,第一期建设范围约6公顷(90亩)。主要工程包括:旅游石板路铺设约2万平方米,立面整饰约8万平方米,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等市政工程共约3千米,景观节点建设包括公园2个、水体整治7个、绿化小景十余处,古建筑修缮9个(包括有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楼、子牙居、潮江胡公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新建南门楼和展览馆,水利河道整治约2600米等。
二、各古建筑和景观节点简介
(一)南大门牌坊
南大门是黄埔村的大门,当年的门楼就在此地,现状有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匾额为梁广尭先生所赠,原有的古代的“凤浦”匾额立于牌坊边上。牌坊两侧有两个考古遗迹,是当年的村落围墙和门楼的遗迹。经过考古挖掘,门楼是一个面阔9.2米、进深7.2米的建筑,建筑的墙体是由灰砂、蚝壳、黄泥夯筑而成的。对于门楼予以复原,采用古代的样式,利用原有的“凤浦”石匾额,梁广尭先生所赠的匾额则用在门楼的后面,以记录捐赠的这一段历史。
修缮拟在门楼的两侧各建一组建筑用于导游、存包、旅游管理等旅游服务,建筑的形式采用传统样式,遮挡形状两侧杂乱的现代建筑。
(二)黄埔公园
改造黄埔公园为岭南特色园林,经过改造后仍作为开放公园,另沿主游线和水上游线开辟一系列公共绿地,供村民、游人休闲、娱乐。
(三)梁氏宗祠
位于阜康里7号东侧。是清代建筑。尚存一进(尚存头门及天井),砖木石结构。坐西向东,面街为宽敞广场,北侧青云巷。面阔18.4米,一进深7米,天井10米,占地面积312平方米。梁氏宗祠后座已毁,另建为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
(四)胡氏宗祠
位于黄埔村保昌大街东侧,埠康里8号。清代祠堂。坐南向北,三间三进两廊,砖木石结构建筑。主体建筑面阔12.40米,连两侧青云巷、衬祠总面阔33.36米。总进深44.85米。主体三进面积540平方米,衬祠面积160平方米,合700平方米。面前广场,临莲花塘。
胡氏宗祠为黄埔村胡姓开基祖祠堂,现为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会址。建筑总体良好。
(五)黄埔直街
为清代建筑,大部分结构保持完整。黄埔直街北面民居民房的门牌号包括(44、42、40、38、56、32、28、24、22、20、18、16、10、8),黄埔直街南面名居民房的门牌号包括(21、23、29、33、35、37、39、41、43)。黄埔村曾有东市,西市两条商业街,而东市即黄埔直街,是当时最繁荣的商业街。
(六)申明大街(祠堂街)
又名祠堂街,在该街有祖祠36多座,现存有19座,有17座被毁。现存祠堂建筑中较有代表的是:化隆冯公祠――位于黄埔村乐善里,其也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云隐祖冯家祠――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建于清道光9年(1829),其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共有99个门;胡氏宗祠――该祠始建至今约有270年,祠堂内阔三间,深三进,是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祠堂。还有梁氏宗祠、梁晃亭公祠、罗氏宗祠。黄埔村祠堂建筑极具岭南特色,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结构宏阔、装饰考究。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碌屋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博古纹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樑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其中的一些内部结构和造型为市内陈家祠所不及。从单体建筑上看去,展现了浓郁的“康乾盛世"的遗风。但部分祠堂内部损坏严重,祠堂与周边的一些新民居也极不协调。
(七)夏阳大街
包括民居四号、八号(梁兰芳故居,部分门窗已封)。属清代建筑,整体保存完好。
(八)沙洞大街(日本楼)
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建于1925年。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青砖、木结构,阳台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门夹及趟栊大门。在院墙及大门和其他细部装饰显示日本建筑风格,院墙及其大门为红砂岩砌筑,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形式,有拱卷、涡卷,线脚等细部,山花以圆洞中空,寓意日本的红太阳。在第二层阳台栏杆上也有相同的寓意,细部为
放射状的太阳。
日本楼大门及院墙面阔14.8米,总进深16.19米,主建筑为三进两层。楼顶为绿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主楼硬山碌灰筒素瓦顶,檐饰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首层五房两厅,木楼梯,二楼五房两厅,三楼两边有露台。整座建筑占地240平方米。
室内楼梯的栏杆出现破损,部分楼梯踏板已变形腐朽。
(九)北帝庙
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凤浦公园内。又叫玉虚宫、水月宫、张王爷庙。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凤浦公园内,坐南朝北,建于清代。由主体建筑偏殿、广场、风水林组成。主建筑三间二进,面阔16.48米,左侧偏殿总面阔24.6米,总进深22.4米,占地面积95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整座建筑基本完整。偏殿为水月宫、张五爷庙,建筑布局与北帝庙同。北帝庙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曾被破坏,上世纪60年代后一度被用作卫生院。
三、工程建设情况
目前旅游石板道路的铺设、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立面整饰及大部分征拆工作都已基本完成,古建筑修复工程已完成南门楼、展览馆主体新建,完成胡氏宗祠、梁氏宗祠(一进)的修缮工作。
下一阶段继续推进部分影响古建筑景观的房屋拆迁、景观节点建设及左恒家塾等七处古建筑的修缮。努力为文物保护作出我们应尽的责任,让黄埔古村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四、水利河道整治
黄埔古村南城河综合整治是黄埔古村古港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内容包括水系连通、堤岸整治、码头、桥梁及水闸泵站建设。工程设计理念尊重周边环境长期以来形成的当地风土人情,保护和重现南城河的风采,将河道恢复其自然属性。通过南城河综合整治,恢复古护城河萦绕黄埔古村景观,把古村和古港河道连在一起,再现“黄埔”这个岭南古村落的古村遗韵和水乡风情。
海珠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一月五日
第二篇:黄埔历史文化古村6-22古建新闻通稿
黄埔古村古建筑修缮工程即将启动
历经千年的创造传承,黄埔村不论从整体布局、建筑型制或建筑用材,工艺制作水平等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的上乘之作,它是出色的岭南特色古村落的活博物馆。继立面整饰工程进场施工后,古村内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程也将于近日启动,第一期工程施工主要修复9个古建筑。
一、古建筑基本情况
黄埔村尚存大量历史建筑,目前查明的共有文物建筑51处,其中祠堂16处,家塾2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民居29处,商业街2处。2002年黄埔古村历史建筑群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本次要修复的9个古建筑分别为梁氏宗祠、胡氏宗祠、潮江胡公祠、左垣家塾、端生家塾、日本楼、子牙居、姑婆屋、梁询故居,其基本情况如下:
1.梁氏宗祠(阜康里7号东侧):清代建筑。据梁氏族谱记载,梁家祠始创年代久远无考,选址原在黄埔村东隅,乾隆四年(1739年)曾经进行修葺;至道光元年(1821年)在该村选现址重建,如今仅剩首进。黄埔村人和梁氏后人都加大了保护宗祠遗物的力度。梁氏旅港传人梁广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捐资对家族宗祠进行了有效维护。在馆前楼梯入口旁,收集了黄埔村一些景点的遗物。如石狮﹑天后宫的石柱门框﹑以及刻有“惇庸街”等
字样的道光年间所使用的石匾等文物。
2.胡氏宗祠(黄埔村埠康里8号):清代建筑。胡氏宗祠为黄埔村胡姓开基祖祠堂,据胡氏族人胡永湛先生介绍,胡氏宗祠原来只有正中的三进三间,两侧青云里旁的房屋原来分别属于梁氏和胡氏族人,后来在胡栋朝的推动下,胡氏族人经过内部协商,与梁氏族人友好协商,最终把青云里两侧的房子买下来,扩建而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胡氏宗祠的规模。
3.潮江胡公祠:黄埔村得时里1号,据黄埔村民介绍,潮江胡公祠为黄埔村胡姓分支祠堂,长期是族人聚会议事之所。曾用作托儿所和商业游戏机室。今空臵,祠堂内部结构有改动,已相当破旧。
4.左垣家塾(夏阳大街荣西里7号):左垣家塾为清代书塾,“左垣家塾”由梁经国开办,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梁经国于清乾隆年间入广州十三行冯氏洋行做伙计,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创立天宝行,至嘉庆末年已发展为鼎盛一方的十三行行商之一。在梁经国时代及以后,梁家一共出现七代名人。该家塾1990年—2002年11月为电影放映厅。
5.端生家塾:吉辰大街3号,清代建筑。三间两进一院,坐东朝西。整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据村民介绍,端生家塾乃胡氏三杰之一的胡耀庭之子所建,原为胡氏后人宗族聚会之所,现空臵。
6.日本楼(冯佐平故居: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俗称:“日本楼”。建于1925年。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青砖、木结构,1900年黄埔村冯佐平到日本求学期间认识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侄女,不久结为夫妇。1924年,四十岁的冯佐平携妻儿一家四人回黄埔村定居,翌年兴建了这座富有日本风格的小洋楼。
7.子牙居(位于黄埔村惇慵街4号):为三间二进二层砖木结构,分前厅、中庭、正厅及后院。建于清代。为冯氏族人大型宅第产业。曾被作为百花社使用,现保存完整,一直空臵。
8.姑婆屋(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1号):建于清代。为古黄埔村姑婆(即终身不嫁的单身妇女)聚居之所。建筑规模三间二层一院,坐西南向东北。总面阔17.07米,总进深12.7米,总高8.78米,占地面积220平方米。
9.梁询故居(位于黄埔村吉辰大街5号之一):梁询故居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廊二层砖木结构。梁询又名梁恒,曾任职清政府驻墨西哥领事,回国后出任广东省汕头银行行长。清末驻美公使梁成是其胞兄。其兄弟二人的祖父梁韬早年游历美国,为中国引进牛痘第一人。
二、修缮基本情况
(一)修缮内容
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计划对黄埔村进行保护性修缮,经过
多次的反复研究和论证,保护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了胡氏宗祠、梁氏宗祠、姑婆屋等9栋古建筑需要在第一期进行修缮,并由设计单位出具了9栋古建筑的修缮方案,交由专家审定。第一期工程施工面积约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配套工程1600平方米,这些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充分显示了广州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特点。
(二)修缮指导思想
此次修缮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好这一文物古迹,以展示后人。
以《文物法》“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建筑的原真性为指导思想。考虑到建筑的耐久性及使用上的要求,对于残损的结构构件及功能构件,详细考证后进行复原。对于残缺的建筑装饰部分,视情况而定:若残存部分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且不影响结构和安全,则保留或只做简单的加固,尽可能地保存建筑的古色古香的韵味,以见证建筑饱经风霜的历史;若装饰部分的缺失影响到建筑的整体效果,且根据现状可以复原,则对其进行修复。
(三)修缮原则
1.保存较好的建筑遵循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则,以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2.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原则: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3.慎重重建原则: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作为博物馆,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及防止被破坏。
(四)修缮工程施工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1.前期筹备工作,首先对图纸认真贯彻、领会,对整体结构材料进行勘察,并对各种构件进行编号、登记、拍照和录像,准备所需材料并加工。
2.搭排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揭瓦件时对瓦件进行量尺、记录、编号,检修安装方便,防止同类构件错乱,放在指定位臵妥善保存。
4.恢复屋盖时根据每幢建筑物各部位构件破损程度及其数量进行修复或更换,在此过程中应对各构件的损坏程度、数量、尺寸进行详细记录,并按照设计图纸及现场实物加工制作。对于正脊、垂脊上的灰塑,损坏或残缺部分原样修复。现场需要复原时,按照设计图纸或参照本村内其它同时期建筑的风格。
5.墙体、墙面及地面的修复:对于墙体开裂情况,我们一般分两种情况处理,裂缝在5mm以下情况,直接将砂浆压入缝中,随手抹平即可;裂缝在5mm以上则拆除裂缝两侧各一块青砖,再用扁铁做成连墙件放入其中,然后将青砖原样砌回,抹平灰缝。对于墙体倾斜情况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对麻石地面,先将石块编号、拍照、拆除归堆,重做基础垫层,原位复铺,缺失的原样添配。
6.木门窗的修复:对于现场原有构件损坏、糟朽的,我们将按照设计图纸及现场实物更换残损构件原样恢复,对于现场已缺失的,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恢复。
7.木构件油漆:对原有木构件先清理后刷熟桐油两遍,新构件先满刮桐油腻子一遍,待干后用砂布全面打磨,再用腻子填补缝隙、打磨,然后刷熟桐油两遍。
8.清理、清洗,进入验收程序。
(五)推进情况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范围约18.60公顷(279亩),建设范围约6公顷(90亩)。本次修缮内容包括有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楼、子牙居、潮江胡公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等9栋古建筑及仿古南门楼,梁氏宗祠第一进作为施工工程样板,计划7月底前完成,由设计和文管专家确认并总结经验后,再对胡氏宗祠、左垣家塾等8个建筑物进行修复,其中新建仿古南门楼和古建筑梁氏宗祠、胡氏宗祠计划9月底前完成,其他六项古建筑计划在今年底前完成。
在修缮过程中,项目组将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遵循“尊重历史,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文物”等原则,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四保存”原则进行修复,同时将尊重村民,做到文明、安全施工,尽好责任,让黄埔古村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第三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佛山市碧江古村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佛山市碧江古村
我一向喜欢古村落,喜欢它的质朴,向往它的原生态,陶醉于它的历史沉淀。但是由于城市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等,这些古村落保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我的家乡佛山存在的古村不算多,现在想要介绍一下我们漂亮的碧江古村。
碧江村位于广东省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古称“迫岗”,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属顺德四大圩镇之一。从古至今,碧江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
碧江保留了泥楼、职方第等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民居,以及慕勤堂苏公祠、肖岩苏公祠、五间祠等岭南祠堂建筑。村心街、泰兴大街更集中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金楼等16处保存较好的明清历史建筑。为珠江三角洲民居、祠堂标本部落、传统宗族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物证。
碧江村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岗称碧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最鼎盛时期曾有3万多人口。该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现存的祠堂、宅第、民居、书塾、园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万多平方米。由于经济与科名、文化的发达,碧江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古建筑资源。祠堂、书塾、古桥等处处可见。清咸丰《顺德县志》留下“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费数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记载。现在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较完好。其中金楼及古建筑群包括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等建筑,已于2002年7月17日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泰兴大街祠堂群、村心祠堂群、德云桥等古迹成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它是我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审核,正式获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碧江金楼,其原名赋鹤楼,为碧江苏氏望族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所建。这座楼原为职方第中的藏书楼,楼体为三间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屏门、门坊、檐板、厅壁、天花藻井的木质雕饰均以真金镶贴,因而得名。
楼底层门枋,由一屏宽近4米的大型博古花罩镶嵌而成,上面的花鸟禽兽,瓜果蝶蜂,无不呼之欲出,点睛可破壁。楼上一片金碧辉煌,雕饰更为精美。正厅前的葡萄花罩与上檐连接,融为一体,但见上面葡萄连串,藤蔓交绕,甚为逼真。上檐浮雕,有“寒岁三友”、“松鹤延年”、“兰桂腾芳”、“犀牛望月”等寓有吉祥如意的图案,有一种富丽堂皇,祥和雍肃之感。另外,天花板中央藻井的雕刻为“云蝠灯影”,一只只蝙蝠在灯光下金光四射,蔚为壮观。金楼内还雕刻着刘墉、王文治、宋湘、张岳崧等众多名家的珍贵墨迹,极具历史价值,楼内陈列的原套清造红木家具,也是广式古家具的代表作,身临其境,更令人不禁神往于它昔日的尊荣。
金楼附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和极具岭南水乡风格的园林,让人在步移景换中展现出来。难得一见的干打垒,蚝壳墙,水磨青砖,镬耳山墙等明清建筑,在此也随处可见。各款精美传神的木雕、灰雕、砖雕,在此处也俯仰可拾,而祠 堂、大宅、家塾、书斋、园林等各种功能的古代建筑,通过一条条极具岭南特色的“耙齿巷”次第相连,折射出当时碧江的富庶难匹与人们安闲富逸的生活。碧江的祠堂更让人叹为观止,“慕堂苏公祠”等皆一时之选,充分体现了史书所说的:“俗以祠堂为重大,其宏丽者莫过于碧江”的说法。漫步碧江,仿佛回到书声悠扬,鸟鸣花艳,商贾如云的景象之中。
碧江金楼除了雕刻难得一见外,还保存有清朝大学士刘墉、湖北督粮道宋湘、云南临安太守王文治、翰林学士张岳崧、军机大臣戴鸿慈等众多名人的真迹墨宝。此外,清代官轿,千工床、梳妆台等古董家□同样一应俱全,保存完好。曾到过金楼的多位国家级、省级古建专家均给予极高的评价,碧江金楼现已列入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者,佛山是“美食之乡”,因此这里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小吃包括: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等等。佛山的柱侯食品和顺德的“凤城炒卖”也是声名远播,值得一尝。佛山金牌菜式包括:燕奶金丝球、荷香豉蒜肉、佛宾清香鸡、金菊蟠龙鳝、煎焗钳鱼、鸳鸯彩虾彩、玉兰吉品鲍等……试想想,走在美丽宁静的碧江古村,领略这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人文风光,品尝佛山的特色美味佳肴,是多么写意和享受!
目前,碧江的街巷格局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新建建筑数量较多,使部分街巷的完整性和空间尺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主要表现在建筑层数过高破坏街区尺度,建筑材质的现代化与传统街区氛围的不协调,建筑外挑占用街巷空间,建筑封堵街巷,石板路面损毁等,这些都对街巷的传统尺度、色彩等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并且,虽然大多居民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深层次保护管理,如何在具体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工作中去切实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还缺乏相当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好碧江村。
对于碧江村的风貌:对整体风貌的保护,应结合碧江古村落的现状特点和保护要求,通过划定环境协调区、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保的保护范围等,规定各个保护层次内的保护内容和保护要素,以实现整体风貌的保护;对于街巷机理和尺度的保护是古村落保护中的重要部分,应该通过建筑的退线控制、高度控制、环境要素保护等来实现;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往往是村落保护的有效措施。一般而言,重要历史走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是重点保护的范围,它往往集中着村落的精华和价值所在,对重点地段的严格保护是必要的。在碧江古村落的保护中,划定重点地区并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来实现保护的目标。
对于文化保护,我们要注意继承地方文化特色、传承当地精神,在保护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第四篇:关于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09-08-04作者:【来源:】
一、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资源状况
我市(常武地区)曾经拥有建制乡镇70多个,由于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现有建制镇19个,行政村628个,其中部分村历史上曾是乡(镇)建制。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常武地区的古镇古村已所剩无几,目前尚存的具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孟河古镇
孟河位于常州西北30公里处,由小河与孟河合并而成的建制镇。孟河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开凿通江运河而得名,又因明代嘉靖年间筑城抗倭俗称孟城。镇区内著名的小黄山,延绵数公里,山上曾有九龙禅寺、棋檀禅院等古迹,是我市北部不可多得的风景和人文资源。镇域内有文物点84处,古遗址13处,孟河老街尚存300多米,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其中,东亚饭店、衙署官邸图公所、顺来园茶馆、益泰酱园基本完好,保持了比较完整的街区风貌。特别是孟河医派马培之、马伯藩、费伯雄、巢崇山,著名画家马万里等名人的故居幸存,费伯雄故居已经修复,丁甘仁的故居正在修复之中,是难得的众多名人集聚之地。万绥距离孟河3公里,原为乡级建制,现为孟河下属的村。万绥素有“兰陵古县、齐梁故里”之称,尚存古迹较多,东岳庙、渡善桥、罗妃桥、北街、志公井、古银杏、古戏楼以及齐梁萧氏皇帝的家庙等遗迹历历可数。目前,孟河(万绥)古镇的整体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之中,规划突出了齐梁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要素,并得到海内外萧氏宗亲的支持,部分文物开始修复。
2.焦溪古镇
焦溪古镇位于常州东北部,距离市区25公里,地处江阴、武进交界,鹤山、舜过山、芳茂山座落镇域,三山港流经镇区。古镇临龙溪河而建,店铺沿龙溪河而筑,素有“九桥十八弄”之说,石板街道、弄堂码头和青龙、中市、三元、咸安等古桥基本完好,“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是焦溪的真实写照。目前,古镇实际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1106户人家,2765间房屋,大部为清与民国时期建筑。现存古街3条,全长1650米;弄堂18条,长1200米。焦溪民居别具特色:黄石砌成半墙高,黛瓦粉墙临水照,显得更为古朴。另外,名人故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近10处,如奚日宗的“进士厅”现存三进,规模较大。焦溪历来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富,传说中的人文世祖舜帝曾到过这里(有舜过山为证,山上曾有舜庙等古迹);春秋吴国君子季札曾躬耕于延陵山(焦溪周围的丘陵);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里留下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著名诗句;明清期间有进士4人,秀才36人;五代儒医承槐卿留有医案6卷,民国时期焦溪号称“中医之乡”。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
3.杨桥古村
杨桥村位于常州市南25公里处,民国时期为武进与宜兴交界处的一个乡,形成市镇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为武进漕桥镇下属的一个村。杨桥古街形制保持基本完整,前街后河,前店后屋,临水而筑、临水而居,水乡特色十分显现。村域内拥有古建筑30多处,市级文保单位6处。南杨桥、五洞桥、百岁庄、太平桥、风情院、牧斋院、朱宅、丁宅、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历史建筑虽然破败,但旧貌尚存,有的基本完好。历史上,由于南杨桥地处东太湖与西太湖之间,是常武地区通往宜兴、无锡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街市繁荣,目前尚存部分酒肆茶楼和码头港湾等遗迹,水体仍然保持清澈。南杨桥地处太滆湖网地区,抗战时期曾经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区域,“中共太滆工作委员会”就设在这里,陈云、谭震林、罗忠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指挥过这里的斗争,地下交通站等历史建筑仍在。同时,南杨桥地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较多,著名的《火烧红莲寺》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二、我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古镇古村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3次会议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按照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修缮维护、保护利用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了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和相关配套政策。《条例》出台后,我市规划部门会同市法制办、建设局、文广新局、房管局等相关部门,在认真学习《条例》精神和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迅速出台了《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案》,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
2.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机构。根据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由市分管领导任主任,相关区和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设规划和保护利用两个专业组,主要负责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申报、建档、规划编制工作及负责保护修缮维护的技术支持、政策研究、计划制定等工作的组织协调,从而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
3.开展了历史建筑和文物普查工作。规划局会同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于2007年6月起组织开展了历史建筑的普查工作,目前在核心区范围内共普查出175处有价值的老建筑,已按照《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中的认定程序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33处。文广新局精心组织进行了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通过开展乡村拉网式普查,新发现1000多个有保护价值的文物点,并新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1处(杨桥村)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68处,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4.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规划。我市规划部门按照2005年2月2日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城市紫线规划》、《孟河镇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武进区杨桥村保护的详规也正在制定之中,这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三、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城市如果缺失江南水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城市的韵味。2001年我市已经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却忽视了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至今,我市尚未有一镇一村列入省级保护的名录。由于历史文化镇(村)长期没有列入保护范围,加上人们对古镇古村保护的意识淡薄,因此,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我市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逐渐在现代化浪潮中淹没,如果再不加重视,仅有的少量遗存可能在5-10年内也不复存在。我们呼吁政府和有关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没有及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长期以来,我市有关部门比较重视文物(点)和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而忽视了农村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主管部门也仅重视村镇的现代化改造和建设,缺乏对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指导。加上过去缺乏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法律支撑,致使这一工作相对滞后。《文物法》颁布以来,人大、政协虽然进行过一些调研,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过相关的提案和建议,但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一度游离于我市城镇建设的规划之外。
2.普遍缺乏历史文化村镇需要保护的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在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历史遗存的古街老镇是落后破败的象征,有碍地方形象。有的甚至认为保护古村古镇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有许多地方领导不愿意向上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创建卫生村镇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领导还把历史老镇当作改造的重点,石板街道统一浇成水泥路,木质门窗换上金属框,街后的河道有的干脆填埋掉,改变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3.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村镇已经遭到破坏。我市历史文化镇村的资源与苏州、无锡、湖州等沿太湖地区相比,本来就显得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低,再加上缺少统一的规划,仅存的又一再遭到破坏,进而使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显得更为短缺。湖塘桥、雪堰桥、横山桥、戚墅堰、奔牛镇等地曾经是我市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上世纪80年代时历史风貌保存的还比较完好,进入90年代才开始在核心区域内进行改建,老街改成马路,弄堂变成新巷,百年古桥纷纷拆除,明清建筑变成水泥楼房。
杨桥、焦溪、孟河等地有些历史建筑包括古桥、古庙、古祠、古宅非常具有保存价值,有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缺乏修复的资金,正处于危在旦夕之中,有些富有特色的古宅更是摇摇欲坠,如南杨桥的6处文保单位和焦溪的“进士厅”、孟河的马伯藩、巢崇山故居等都已成危房,仅杨桥一地在去年的特大雪灾中就倒塌老宅数十间。
四、对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几点建议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2000年已经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创建虽然相对滞
后,但毕竟在全市的区域内古镇古村存在的历史长、数量多、积淀厚。特别是近几年的乡镇合并,有些古村古镇处于边缘化,居民纷纷向中心村镇集聚,这给规划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了机会,只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搞好规划,逐步开发,一定能成为常州文化建设新的亮点。
1.迅速制定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根本宗旨,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键的是要从规划抓起。如果说过去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上还有职责不明的话,那么,国务院这次制定的条例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根据这一精神,建议我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确定部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和历史建筑列入名录,通过政府向社会公布;特别有价值的如焦溪、孟河建议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或名村。同时,由规划与文物部门会商后详细做好名镇名村的规划,并拿出具体的实施意见。一经确定,就要加大保护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名义破坏。
2.重点保护开发若干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古镇古村。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利用。我市可以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先保护一批,后开发一批,特别是重点选择2-3个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无锡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视作城市发展中的一次转型,把城市的竞争视作文化的竞争,因此,在2006年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力度,全市上下重点抓好四大历史街区和一个历史古镇的修复,同时,江阴与宜兴也各抓特色和重点;苏州除周庄、同里、甪直、锦溪、千灯外,也再次公布了一批市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我们建议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启动一些项目的保护和建设。上店为恽氏故里,阳湖古镇,区域内尚存春秋时伍子胥所掘运河、百米老街、古桥、清代常州画派恽南田故居及墓园等。南杨桥地处淹城与滆湖周边,现已列为常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否在制定西太湖建设的过程中,将上店、南杨桥的保护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由武进区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建议南杨桥保护面积适当扩大(目前仅为4公顷),历史文化街区也应改为历史文化古村,这样更为合理。孟河是我市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重镇,齐梁文化、孟河医派是其文化特征,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政府与民间的投入,启动部分项目的建设。焦溪是我市东部的历史古镇,保存的文物古迹较多,古镇古街的形制最为完整,又是舜帝驻足之地、常州文化始祖季札躬耕之乡,境内有延陵山,常州第一个名称延陵就源于此。建议市和武进区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并着手编制具体的保护规划。
3.建立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运作模式和协调机制。
我市对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已落后于周边城市,目前还仍处于规划阶段,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如何保护和利用,目标尚不明确。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大古镇古村的抢救保护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在科学合理编制古镇古村保护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料、材料的收集工作和前期策划等准备工作;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和城市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运作模式,防止已定规划因长期未能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也防止不依规划而任意破坏或改造。是否可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使古镇古村既能妥善保护又能取得良好效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综合协调机制,成立古镇古村保护开发机构,组织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综合开发,以更好地协调解决在古镇古村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确保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继续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过重大进展,2000年已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一定基础。虽然在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出现过一些挫折,但我市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条件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以上条件我市基本符合。只要市委和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继续加大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的修缮力度,创建的目标是能实现的。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围绕市委提出的五大建设而齐心协力,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一个个在实现,如能继续提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能推进我市的文化建设,改善我市投资的软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文化的竞争能力。
第五篇: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白鹭古村保护工作自查报告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白鹭古村保护工作
自查报告
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南客家中部地区赣县的北隅,距县城63公里,与兴国县和万安县接壤,有着87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白鹭古村有13个村民小组,600余户,总人口2700多人。古村落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分布,南北走向,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面积约0.5平方公里。2006年参加中国十大古村结盟活动,为中国十大古村结盟村之一。2007年参加了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的评比,进入了二十选十范围。2007年1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3月举办了第一届“白鹭古村正月十五迎彩灯、抢打轿活动”并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0月成立了白鹭古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制定了古村保护规划。
为了更好地维护古村原有村庄布局,切实有效地保护开发好白鹭古民居群。?年聘请了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白鹭古村保护规划——《赣县白鹭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2008—2022年〉》、《赣县白鹭古村旅游修建性详规》、《白鹭新村(圩镇)总体规划》以及《白鹭古村环境林相改造规划》。其中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科学合理,保护原则、内容和范围的确定适合古村实际。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建设控制要求能有效促进古村发展,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分清晰准确,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有效。保护规划的编制是经过设计人员在一线深入,充分调查、了解、统计、分析的情况下制定的,规划编制期间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社会人士、村民意见,进行了多次专家评审和听证会,以求古村的整治和拓展能全面彰显古村的文化特色。
规划期限为2008至2022年,近期至2013年,远期至2022年,规划建设控制区总面积约 ?公顷,保护区范围总面积?公顷,环境风貌控制区范围面积 ?公顷。
2008年9月,白鹭古村保护规划方案由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9月下旬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实施。保护规划批准实施后,政府及时将规划图在村民各主要入口醒目位置予以公示。
二、加强古村文物保护
为了切实保护古村历史风貌和其中的历史文物及古建筑群,县、乡、村三级相关单位对白鹭的文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自2007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后,赣县文化局博物馆对白鹭古村68处明清建筑进行了登记造册,并于2003年公布兴复堂、兰善堂、王太夫人祠、绣花楼、葆中堂、四逸堂、书箴堂、书升堂、文庆堂、兰胜堂、世昌堂、毓祯堂、景福堂、致敬堂、广庇堂、佩玉堂、保善堂、福神庙、洪宇堂、仙娘阁、东河戏台、福字照壁等22处古建筑为县保单位。2006年兴复堂、王太夫人祠、葆中堂、佩玉堂被申报为省保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赣县博物馆普查人员再次对其重新确认、丈量、照相、绘图、建档等工作。古村古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2010年,拟将福神庙、洪宇堂、兰善堂三处古建筑申报为省保单位,目前初审已通过。
三、出台古村保护规定
2009年2月,县政府制定和印发了《赣县白鹭古村保护规定》,于同年5月1日起实施,此为古村保护第一个管理规定,明确了古村保护意义、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维护修缮等建设活动审批要求,特别是明确了古村保护规划范围内严禁的活动及违反规定将依法追究责任。
四、落实古村保护措施
县政府高度重视古村保护工作,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国土、乡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规划建设局负责古村的规划建设业务指导、服务;文化局负责对古村建筑、古村文物的普查、登记、申报、保护标志、档案管理工作,并确定博物馆为古村保护的具体机构,落实保护管理人员6人;旅游局负责古村的旅游开发;白鹭乡政府负责古村的日常工作,牵头做好古村的保护、维护、修缮、管理等工作;古村成立旅游工作站,负责古村保护工作宣传,村规民约制定,生产生活管理,环境卫生养护,防火安全保护,维护修缮建设管理等工作。村庄制定了保护区和新村建设计划,在核心保护区内重点以维护、修缮为主,对已形成并需改造的村民建筑,由规划建设、文化、乡政府等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后实施,对新村内建房的村民建筑,则根据古村传统建筑风格和现状村落风格进行规划设计,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五、加大古村保护开发投入
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整合资金49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改造资金200万元,历史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资金200万元,日常管理经费1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是:建设旅游接待中心1处,共拆除破旧杂房80余间,搬出古建筑居民40户,整修道路800米,新砌水沟520米,设立垃圾、果壳箱26个、垃圾池5个,建设公厕2座,投资2万元建设占地200平方米的农民健身中心,设立警醒保护标识牌16处,建成文物陈列官1处,建立保护规划,管理办法,修复建设,保护信息,村规民约等公示栏。接通自来水户103户,开发旅游农家菜馆、宾馆2个,引进客家钟氏宗亲在村庄附近投资1200万元兴建钟氏文化园,鼓励民间筹资100多万元恢复文峰塔。
六、白鹭古村保护现状
近年来,古村内违章建筑日益增多,居民不听劝阻、违规抢建之风甚行。据统计,古村内违章建筑共有14栋,其中核心保护区内2栋,核心规划区内12栋。为遏制违章建筑之风,乡政府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个别上户谈话、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古村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力度,消除居民违章抢建的错误意识,但是收效甚微,居民违章抢建之风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为此,乡政府也组织过乡干部对违章建筑进行强拆,但是受到当地居民的强行阻拦,并诱发了群体性事件。
此次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县委、县政府临时成立了一支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法制办、城建局、博物馆、旅游局等多部门组成的白鹭古村保护与开发宣讲组,与白鹭乡乡村干部一起,上门入户了解居民思想状况,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并根据上户调查了解的情况,制定了既符合村民代表的意愿、又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和运作流程,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动员群众自主申报维修和整治。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修建性详规的编制进程,邀请了专家对古建保护的相关政策、立面效果要求以及白鹭古村整体规划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组建古建维修专业队伍对倒塌和濒临倒塌的危房进行了及时的抢救。此外,在白鹭乡河背建设了安置新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古村居民搬迁至安置新村居住,有效地缓解了古村居民的住房压力。
尽管在应对此次群体性事件中,县乡两级政府都付出了不少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政府与古村居民的矛盾趋于缓和,但由于规划编制慢、土地调规尚未完全到位、古村旅游及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乡镇财力无力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古建维修、古村违章执法乡镇有责无权等因素影响,古村内违章建房、违法抢建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治理,违章建筑仍然是影响古村旅游开发进度的一大障碍。
七、白鹭古村旅游发展下一步工作打算
1、尽快编制《白鹭古村修建性详规》、《古建筑维修方案》和《古村旅游线路整治方案》,早日争取上级维修资金。
2、创造条件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进度。主要是破解土地、资金等难题,尽快组织实施。针对汽车站和游客服务中心属永久性建筑,且要占用耕地,我们采取以土地“增减挂”指标覆盖的办法,加快建设。同时利用土地“增减挂”指标搞好停车场周边土地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3、组织力量抓紧相关资料的准备。
4、选聘具有旅游运作经验或市场化运作经历的干部充实到旅游开发公司。
5、尽快启动白鹭新村建设,解决好移民安置和资金回笼问题,加快旅游开发建设进程。
二0一一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