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9运动的历史背景简介
129运动的历史背景简介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而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
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由王明起草《八一宣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宣言在莫斯科和巴黎发表,并迅速传回国内,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涛等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周小舟负责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工作。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这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运动发展过程总说 一二九运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接着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1935年5月,日寇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并以武力相要挟。国民党政府对日寇完全屈服,与日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使中国在河北、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10月,日寇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1月25日,日寇指使汉奸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20多个县的国土便脱离了中国的统辖。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竟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寇“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9日,北平学生3000余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反动军警进行镇压,许多学生被捕或受伤。第二天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以示抗议。9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准备成立的日子,学生和市民2万多人在天桥和前门火车站广场分别召开市民大会,通过了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东北失地、争取抗日和爱国自由等决议案。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再次镇压,学生30多人被捕,400多人受伤。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主义,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杭州、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学生相继举行示威游行,各地爱国人士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抗日,形成全国人民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二九运动成了推动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涨的起点。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第二篇:南沙群岛问题的历史背景简介
南沙群岛问题的由来
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直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而70年代后,风云骤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整个南沙或其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最近中菲美济礁之争又将南沙争端推向一个高潮。
南沙争端的关键是主权归属问题。避而不谈主权,而对某一主权国家(如中国在美济礁上建立设施)的行为进行攻击,往往是不公正的。
为了否定中国对南沙拥有主权,其他争端各方曾提出如下要求:
(一)用南沙距离本土的远近以及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如菲律宾和越南)和大陆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等现代概念提出主权要求。(距离远近不能改变主权归属)然而,即使根据1992年制定、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包括以往的国际法,岛屿距离某一国土的远近不能用来改变该岛屿的主权属性,就象关岛和夏威夷群岛遥距美国本土,福克兰岛(或称马尔维纳斯岛)也遥距英国,但它们分别属于美国、英国一样。
同样,经济专属区这一现代概念,也不能用来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即如果在某一国家200海里的某一岛屿,其主权已属于另一国,那么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用200海里经济专属区这一概念来改变这一岛屿的主权归属,而应由这两国在这一岛屿与另一国的海基线之间划出边界。
据此,美济礁虽离菲律宾165海里,但并不属于菲律宾。若在菲律宾和中国在南沙的太平岛(目前由台湾控制)中间划线,美济礁在中方一侧。同样,根据有关海洋法,越南常常强调的大陆架的概念也是不能用来改变岛屿的主权属性的。
(二)从历史角度看,其它国家远远晚于中国人发现并拥有南沙。(中国首先发现并拥有南沙)菲律宾只是在1956年才有一个名为托马斯•科罗码的菲律宾人,登上并声称“首次”发现南沙,宣布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范围约为64.976平方英里包括33个岛礁的新国家,称此为“自由之邦”。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菲律宾政府对此事并不热心,也没有正式书面支持这一行动。1974年科罗码才将这一大片地区转让给菲政府,其价格仅为一个比索(现在约为4美分),这种仅以个人名义,而非国家名义的“发现与占领”,在国际法中是没有份量的,更何况菲律宾的“首次”发现竟晚于中国人1000多年。只是在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才用总统条例的形式,正式对南沙提出主权要求,要求领土的范围与当年科罗码提出的大致相仿。越南也从历史角度来否认中国拥有南沙,声称其公元7世纪首先发现南沙。即使该说法能成立,也明显晚于中国人。更何况越南声称所发现的“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实际上是越南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沙洲,并非真正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越南染指南沙的由来
越南另一理由是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期间曾占领南沙。因而越南应承袭南沙主权。然而这一理由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
本世纪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当局曾偷偷侵占南沙7个岛礁,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二次大战结束后,当中国派兵收复日本占领的南沙岛屿后,法国人一直没提任何抗议,更没有提及他们的主权要求。况且,法国人离开越南时,在所有两国之间所达成的条约和协议中,均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法国将南沙移交越南(南越)。值得提起的是,当南越在50年代开始对南沙提出要求时,法国公开宣布,法国从未将南沙移交给越南,更何况法国只是在30年代曾一度占领7个小岛礁,而现在越南却要“承袭”整个南沙近300个岛礁和沙洲。至于北越,在50年代和60年代,北越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承认中国对南沙诸岛享有领土主权。1956年6月15日,北越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在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属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藜禄也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早在宋朝就已经属于中国了。”1958年9月14日,北越总理范文同照会中国总理周恩来,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9月4日重申享有南沙和西沙领土主权的声明。越南教科书直到1974年仍承认中国拥有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越南只是在1975年统一后才改变政策,宣称其对西沙和南沙拥有主权。从国际法来看,北越推翻南越(北越至今没承认南越政权的合法性)而统一越南,北越以前的文件在今天仍具法律效力。
(三)一些国家利用国际法中近来出现的新概念来否认中国对南沙的主权。他们承认中国最早发现南沙,但强调中国没有“持续有效”占领南沙,认为二战中日本人占领南沙便意味着中国人失去南沙主权,南沙因此成为“无主地”。(国际法不能否认南沙归属)
这一论点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二战后,日本为战败国,理所当然归还其所侵略的中国领土(包括南沙)。由于在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中,日本在其所放弃的被占领土中没有明确提到南沙,因而中日两国单独谈判,日方公开正式宣布放弃南沙。虽然日本没有同时宣布将南沙交还给中国,照常理,尤其只是中日两国是这一谈判的唯一谈判者,而中国战前拥有南沙,南沙的归还对象当然是中国。
即使南沙成为所谓“无主地”,中国国民党政府亦先于其他任何各国于1946年12月派军舰占领南沙(即南沙的最大岛太平岛),宣布恢复行使主权,其他国家只是在六七十年代才占领一些岛屿。有些人强词夺理,说国民党只占领了太平岛没占领其它岛屿。那么,试问,二战中日本也只是占领太平岛,并未占所有南沙岛屿,为什么就视为日本人获得整个南沙主权;而中国人重新驻守太平岛,则仅能视为是对太平岛而不是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呢?
马来西亚只是在1979年才首次通过出版大陆架地图的形式,将南沙的12个岛礁划入自己的疆域。其理由是这些岛礁在其大陆架上。文莱于1988年10月对南沙的南通礁提出主权要求,其理由是该礁邻近文莱,然而,如前文所述,根据国际法,“大陆架”以及“邻近”等理由,如同“200海里经济专属区”一样,是不能用来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性质的。
南沙群岛的目前情况
综上所述,从纯法律角度来看,其他争议的各方是找不出像样的理由为自己的南沙主权要求辩护的。但是,目前许多舆论甚至国家,不是以公正的态度,而是出于私利来渲染南沙冲突,并指责中国。一些国家担心迅速发展的中国将会构成对他们的威胁,因而利用南沙来挑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而达到分裂亚洲、遏制中国的目的。而有些南沙争端国家则乘机扩大事态,制造舆论,利用国际压力,迫使中国承认他们侵占南沙的现实,以捞取在南海中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中菲美济礁之争中,国际上许多舆论偏袒菲方。但是,如以公正的眼光来看,以国际法而言,如同上文所述,美济礁不可能属于菲方。一些舆论指责中国在一步步地“蚕食”南沙。但是,事实是菲律宾、越南等率先从60年代末起就“蚕食”南沙。
菲律宾于1970年和1971年派兵占领3个南沙岛屿。到1975年增至6个,截止1978年菲律宾占领南沙岛屿的海军陆战队人数已达千人。
越南则跟踵而至,后来居上,1975年统一后,越南就派兵抢占南沙岛屿,并从70年代末起,与前苏联石油公司在该地区联合勘探开采石油资源。
从80年代起,岛屿抢占日趋激烈。菲律宾又占领了4个。越南到1988年止抢占了20个岛礁。马来西亚则于1983年和1986年占领了弹丸礁、南海礁和星仔礁。
80年代末,菲律宾空军在其占领岛屿上修建飞机跑道。1991年9月16日,马来西亚也宣称将在其占领的南沙礁上建筑飞机跑道,还从本土运输泥土扩大其所占岛礁,建设成观光旅游点。越南也派人去南沙考察,建渔港,建灯塔。这些国家纷纷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南沙地区的油气资源。
中国以大局为重采取克制态度
从美济礁冲突中方的反应来看,中国一直采取自我克制态度。中国自1990年起,对南沙争议正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这并不是由于军力不及其他争端各国。中国之所以采取自我克制的南沙政策,看来主要是由于国内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需要一个友好合作的东盟,同时也由于中国担心西方及其他大国借机插手南沙,破坏目前这一相对缓和的周边环境。
中国认为在南沙问题上,以及在其它一系列问题上诸如香港、台湾、钓鱼岛以及朝鲜半岛所谓核危机等问题上,急功近利,感情用事的作法都是与中国的长远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
从这个大战略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不会在南沙问题上大动干戈,因而目前种种关于南沙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的猜想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中国能稳得住,南沙目前得相对稳定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证。
然而,南沙问题目前似乎也不可能根本解决。双方都认为对方缺乏诚意。争端的有关国家在六七十年代,乘机占领南沙岛礁,而目前他们想使南沙问题国际化、谈判多边化。但是,拉日本、美国、俄国卷入南沙争端的做法,恐怕只能使北京更加怀疑他们的诚意。
所以目前的最好出路是缓和紧张,避免冲突,搁置争议,同时发展争端各方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将来随着这些国家之间经济相互关系的加强,彼此理解的加深,相信南沙问题将获较为妥善的解决,而不致影响整个东亚(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第三篇: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一、简介
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部、古琵琶洲的东南面,总面积60公顷,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黄埔古港位于黄埔村的南面,地理环境优越,自古就是“海舶所集之地”。古黄埔村和黄埔古港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埔村尚存大量历史建筑,共有文物建筑51处,其中祠堂16处,家塾2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民居29处,商业街2处。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范围约18.60公顷(279亩),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分为两期实施,第一期建设范围约6公顷(90亩)。主要工程包括:旅游石板路铺设约2万平方米,立面整饰约8万平方米,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等市政工程共约3千米,景观节点建设包括公园2个、水体整治7个、绿化小景十余处,古建筑修缮9个(包括有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楼、子牙居、潮江胡公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新建南门楼和展览馆,水利河道整治约2600米等。
二、各古建筑和景观节点简介
(一)南大门牌坊
南大门是黄埔村的大门,当年的门楼就在此地,现状有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匾额为梁广尭先生所赠,原有的古代的“凤浦”匾额立于牌坊边上。牌坊两侧有两个考古遗迹,是当年的村落围墙和门楼的遗迹。经过考古挖掘,门楼是一个面阔9.2米、进深7.2米的建筑,建筑的墙体是由灰砂、蚝壳、黄泥夯筑而成的。对于门楼予以复原,采用古代的样式,利用原有的“凤浦”石匾额,梁广尭先生所赠的匾额则用在门楼的后面,以记录捐赠的这一段历史。
修缮拟在门楼的两侧各建一组建筑用于导游、存包、旅游管理等旅游服务,建筑的形式采用传统样式,遮挡形状两侧杂乱的现代建筑。
(二)黄埔公园
改造黄埔公园为岭南特色园林,经过改造后仍作为开放公园,另沿主游线和水上游线开辟一系列公共绿地,供村民、游人休闲、娱乐。
(三)梁氏宗祠
位于阜康里7号东侧。是清代建筑。尚存一进(尚存头门及天井),砖木石结构。坐西向东,面街为宽敞广场,北侧青云巷。面阔18.4米,一进深7米,天井10米,占地面积312平方米。梁氏宗祠后座已毁,另建为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
(四)胡氏宗祠
位于黄埔村保昌大街东侧,埠康里8号。清代祠堂。坐南向北,三间三进两廊,砖木石结构建筑。主体建筑面阔12.40米,连两侧青云巷、衬祠总面阔33.36米。总进深44.85米。主体三进面积540平方米,衬祠面积160平方米,合700平方米。面前广场,临莲花塘。
胡氏宗祠为黄埔村胡姓开基祖祠堂,现为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会址。建筑总体良好。
(五)黄埔直街
为清代建筑,大部分结构保持完整。黄埔直街北面民居民房的门牌号包括(44、42、40、38、56、32、28、24、22、20、18、16、10、8),黄埔直街南面名居民房的门牌号包括(21、23、29、33、35、37、39、41、43)。黄埔村曾有东市,西市两条商业街,而东市即黄埔直街,是当时最繁荣的商业街。
(六)申明大街(祠堂街)
又名祠堂街,在该街有祖祠36多座,现存有19座,有17座被毁。现存祠堂建筑中较有代表的是:化隆冯公祠――位于黄埔村乐善里,其也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云隐祖冯家祠――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建于清道光9年(1829),其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共有99个门;胡氏宗祠――该祠始建至今约有270年,祠堂内阔三间,深三进,是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祠堂。还有梁氏宗祠、梁晃亭公祠、罗氏宗祠。黄埔村祠堂建筑极具岭南特色,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结构宏阔、装饰考究。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碌屋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博古纹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樑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其中的一些内部结构和造型为市内陈家祠所不及。从单体建筑上看去,展现了浓郁的“康乾盛世"的遗风。但部分祠堂内部损坏严重,祠堂与周边的一些新民居也极不协调。
(七)夏阳大街
包括民居四号、八号(梁兰芳故居,部分门窗已封)。属清代建筑,整体保存完好。
(八)沙洞大街(日本楼)
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建于1925年。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青砖、木结构,阳台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门夹及趟栊大门。在院墙及大门和其他细部装饰显示日本建筑风格,院墙及其大门为红砂岩砌筑,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形式,有拱卷、涡卷,线脚等细部,山花以圆洞中空,寓意日本的红太阳。在第二层阳台栏杆上也有相同的寓意,细部为
放射状的太阳。
日本楼大门及院墙面阔14.8米,总进深16.19米,主建筑为三进两层。楼顶为绿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主楼硬山碌灰筒素瓦顶,檐饰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首层五房两厅,木楼梯,二楼五房两厅,三楼两边有露台。整座建筑占地240平方米。
室内楼梯的栏杆出现破损,部分楼梯踏板已变形腐朽。
(九)北帝庙
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凤浦公园内。又叫玉虚宫、水月宫、张王爷庙。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凤浦公园内,坐南朝北,建于清代。由主体建筑偏殿、广场、风水林组成。主建筑三间二进,面阔16.48米,左侧偏殿总面阔24.6米,总进深22.4米,占地面积95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整座建筑基本完整。偏殿为水月宫、张五爷庙,建筑布局与北帝庙同。北帝庙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曾被破坏,上世纪60年代后一度被用作卫生院。
三、工程建设情况
目前旅游石板道路的铺设、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立面整饰及大部分征拆工作都已基本完成,古建筑修复工程已完成南门楼、展览馆主体新建,完成胡氏宗祠、梁氏宗祠(一进)的修缮工作。
下一阶段继续推进部分影响古建筑景观的房屋拆迁、景观节点建设及左恒家塾等七处古建筑的修缮。努力为文物保护作出我们应尽的责任,让黄埔古村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四、水利河道整治
黄埔古村南城河综合整治是黄埔古村古港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内容包括水系连通、堤岸整治、码头、桥梁及水闸泵站建设。工程设计理念尊重周边环境长期以来形成的当地风土人情,保护和重现南城河的风采,将河道恢复其自然属性。通过南城河综合整治,恢复古护城河萦绕黄埔古村景观,把古村和古港河道连在一起,再现“黄埔”这个岭南古村落的古村遗韵和水乡风情。
海珠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一月五日
第四篇: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目的:
《宣言》的问世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德国也已开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 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斗争的 规模越来越大。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两次起义,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 宪章运动,自1836年开始,持续了12年之久,吸引了成百万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年发动了大规 模的武装起义,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 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首先要从组织上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其次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行动纲领。
1846年,马克思和恩 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如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 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进步青年组 成的半秘密性组织,受魏特林主义的影响,奉行“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 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恩格斯还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 主义信条草案》。草案以问答形式写成,这是在当时易被接受的形式。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 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 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除德国代表外,还有瑞士、波兰、英国的代表。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 的基础上,根据大会通过的纲领原则,认为应当把党的纲领写成一篇充满战斗性的宣言,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 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付印,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正式发表。《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 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
《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同资产阶级、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
第五篇:历史背景
背景——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结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于1936年年底在西安挟持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抵南京后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随后被特赦,张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期软禁,由于抗战期间国军不断失去领地,张被软禁的地点也经常变迁,其被软禁的设施环境也随之变化。
杨虎城被送到国外后,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并于1949年,杨虎城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军统局人员杀死,后被证实这次屠杀行动的直接指使者是毛人凤。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后背重伤,终身不愈,后半生依靠拐杖或者要人搀扶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