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邻日本的九州和琉球群岛、北濒黄海和韩国的济州岛,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称“尖阁列岛”)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宝地”之一。从此使中日两国间关于东海的海底资源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端浮出水面。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
一、中日东海争端全景
早在1968年,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外一个波斯湾,这个海域拥有着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然而,中日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还很少利用这近在咫尺的财富,两个国家的所需石油大部分都来自波斯湾和东南亚。
东海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在于它惊人的油气储备。据日本方面的数据称,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则认为,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1.5倍。而这一大陆架的原油储量则大概为1000亿桶,与之相比,沙特的原油储量大概是2671亿桶,美国的原油储量则只有220亿桶。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据了解,春晓气田每年可以生产大概1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2010年,产量则将达到99亿立方米。在它西北部的平湖气田,据信储备量在107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事实上,东海最为富裕的油气产地应该位于冲绳海沟,在中国大陆架延伸的最东端,拥有一个沉积许多个世纪的矿床。另外一个油气聚宝盆则位于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据哈里森分析,它的南边和西北边的海床里,蕴藏着945亿桶左右的原油。
中国勘测东海石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随后,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成功龙井一号井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经过最近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了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
在中国开发春晓油田前,日本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或者表示不满,有专家分析说,由于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的包袱,所以一直没有任何表示。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日本人眼看着着急了起来。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还有5公里,但是日方仍然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中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被吸过去了,并将中方命名的“春晓”油气田更名为“白桦”、“楠”和“桔梗”。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问题专家梁云祥副教授反驳说,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第一,在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时候就是这个理论,我们说已经在国际社会站不住脚了。第二,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今年以来,日本更是因中国正在东海勘探的三个天然气田中,有两个位处日本声称拥有的专属经济海域而大动肝火。今年1月,中方派遣解放军导弹驱逐舰现身春晓天然气田附近保护勘探工作,而日本则声言要派军舰去驱逐中国的勘探队伍,指责中国政府准备独占东海资源,对日本造成了“冲击”。日本也批准民间企业,前往东海开采石油。并要求中国停止所有气田开发活动和尽快向日方提供天然气田资料,比如地质构造、开发的情况。当遭到中国政府拒绝后,又要求中国政府给与金钱补赏。近几年,由于媒体大量报道东海问题,东海在日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日本人只要提起日中关系,东海争端必居其中。2005年日本防卫厅抛出一份“防卫警备计划”,甚至将中国列为“可能性较小的入侵国家”,它还设想了中国可能“入侵日本”的几种情况:一是在两国东海争端恶化,二是日本随同美国卷入台海争端。无论是哪种情况,中日冲突的地方是东海。东海争端一时陷于紧张状态。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
中日东海争端的核心是划界争端,划界争端的关键在于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而这些都与战后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有密切联系。
1958年4月,第一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并通过了《大陆架公约》、《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等四个公约,首次在国际法上确立了有关大陆架的法律制度。但是,由于《大陆架公约》关于大陆架的定义包含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标准,且对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原则也不具可操作性,从而引起各沿海国家的不满和批评。1960年3月,联合国又召开了第二届海洋法会议,由于各国在海洋权利方面的主张分歧太大,会议无果而终。1973年12月,联合国召开第三届海洋法会议,经过长达9年、11期共15次会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2年12月10日由119个国家和组织签字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17部分320条和9个附件构成,内容涉及海洋法的各个主要方面,包括领海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争端的解决等各项法律制度。其中,第1条规定,“各沿海国可享有12海里的领海和24海里的毗连区”;第57条规定,“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第76条规定了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算起超过200海里的情形下,则大陆架外部边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500米等深线各点连线以外100海里《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了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以及专属经济区的界限,但是,具体到中日间的东海海域,其大陆架最大宽度为325海里,最小宽度167海里,一般宽度为216海里,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两国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部分重叠。再加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海洋划界原则过于笼统,且缺乏可操作性,使得中日两国分别提出了有利于己方的划界原则和主张。
1、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的立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之日起,中国即一直坚持“公平原则”和第76条“自然延伸原则”并按此原则对东海宣示主权。1998年中国依据《公约》正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该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以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缘的距离不足二百海里,则扩展至二百海里。”
2、日本在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的立场
日本一直主张和坚持海域划界。日本认为,相邻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应以一条其每一点均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线为基准而划定;“等距离╱中间线”是1958年《大陆公约》所确认的划界的“一般原则”,是最“公平、合理”的客观标准;“大陆架划界应适用中间线方法,中日在东海的大陆架是中日共大陆架”,应该使用中间线划界。日本于1996年制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从其领海基线量起向外延伸到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等于200海里的线以内的区域。如果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中间线,中间线(或日本与其它国家议定的其他线)将代替那一部分线。
中日双方的认知与利益诉求如下图表所示:
中国
中日在东海的利益诉求
双方利益诉求 日本应得 中国应得 中方观点 ———— A+ B+ C 日方观点 B+ C A
面对争议,中日双方从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始就进行划洋谈判,至今已进行到第六轮,但始终没有多大进展,主要原因就在于双方在划界原则上存在上述分歧。并且,随着中方对春晓油气田的开发及日本对其民间企业在东海中日争议区域试采权的执意授予,双方在东海的争端已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三、东海争端的实质
1、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与200海里距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一款设定的两项大陆架权利的标准,即自然延伸和200海里距离有两层意义:一是对国家的单方面行为体来说,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是彼此独立的。也即,国家可以采取任何一个标准来主张其大陆架权力范围;二是在两者的关系上,自然延伸居于首要地位,距离标准则处于从属地位。
根据《大陆架公约》的有关规定,划界应首先考虑有关国家间的协议,其次是特殊情况,最后才是等距离中间线。这项规定并非单纯地强调中间线,而是要求把三者即协议、等距离和特殊情况结合起来,以便达到公平的划界结果。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专属经济区必须经沿海国通过特定的法律行为即程序加以宣告才能确立;而大陆架则基于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这一事实,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固有的排他性的权利。这种权利无须沿海国通过国内法律程序或履行特定的法律行为加以宣告。
2、中日“共架”说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依海岸基准线向外延伸200海里的海域为该国的经济专属区。而东海最宽处仅360海里,自然产生了至少40海里的大片争议海域。
日本方面一直以来认为,东海划界应该采取中间线原则,一国一半的解决办法,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大陆架交错的国家应该经过协商解决划界问题,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则依照中间线原则。
对此,中方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在中日的问题上并不需要依照这个原则,因为中国的大陆架一直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中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大陆架的边缘是2500米的等深线,而东海大陆架是一个广阔而平缓的大陆架,向东伸延到冲绳海槽,即在水深2940米的断层戛然而止,所以所谓的共享大陆架根本就不存在。
紧接着,日本又提出了新的理由,认为其东面的海槽马里亚纳海沟10000多米深,所以它的外边才是真正的西北太平洋。因此,冲绳海槽其实是大陆架上的一个凹陷,并不是陆架的终点,马里亚纳海沟才是终点。这样一来,日本和中国就是共大陆架的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切断大陆架的标准深度为2500米,而冲绳海槽深达2940米。从地质学角度看,冲绳海槽东西两侧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其西面是稳定的大陆地壳,东面则是琉球岛弧,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频发。并且,海槽东西两侧的沉积物分别属于琉球岛架和东海大陆架两个物源区。东海大陆架边缘或海槽西坡的沉积物性质与长江的物质类同,而海槽东坡沉积物性质则与琉球群岛相类似。至于海槽本身,则属于陆壳向海洋的过渡带,既不同于堆积沉积型的平坦陆架,也不同于洋壳型的洋脊海盆,而是一个独特的地貌单元。这样一来,冲绳海槽便成为当然的中国大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架之间的分界线。这一点,就连日本学者也不抱异议, 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冲绳海槽是大陆架的边缘,海槽的西边是大陆架”。由此可见,中日之间不存在共有大陆架问题。东海大陆架止于冲绳海槽西坡坡角,琉球群岛岛架止于冲绳海槽东坡坡角。根据自然延伸原则,我国对直至冲绳海槽的东海大陆架享有不可剥夺的主权权利。
3、国际法法理与实践对于东海争端的启示
国际法专家指出,解决东海大陆架问题应当重视六点原则:(1)公平原则是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任何其他划界原则和方法,只有符合公平原则才能适用。(2)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法律制度的基础,对东海划界将起着主导作用,为东海大陆架扩展到冲绳海槽提供法律依据。(3)等距离中间线不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规则。等距离方法不适用东海大陆架划界。(4)成比例原则是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应当拥有同自己的海岸线成适当比例的大陆架区域。(5)冲绳海槽是中国大陆架与日本岛架的天然分界线。(6)男女列岛和鸟岛不应被用来作为测算东海大陆架疆界线的基点。
从国际判例来看,国际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将自然延伸作为大陆架权利的唯一基础;在1982年利比亚——突尼斯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再次提到“自然延伸是所有权唯一基础的原则”,并明确指出“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是主要标准,200海里“在一定条件下”是沿海国的权力基础。1985年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案的仲裁裁决认定,距离标准并没有背离自然延伸标准,而只是缩小了它的范围。英国、挪威北海大陆架之争和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划界之争,都是按「自然延伸」原则,以海沟作为划界标准,而完全没有考虑所谓「中间线」。日本之所以只字不提大陆架,而一味强调「中间线」原则,正是因为日本知道自己的要求按国际法中的大陆架划分原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中日东海之争表面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两条规定在东海的实施之争,背后则是日本对这一地区的领土、能源、资源的觊觎。日本作为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列岛国家,南北长、东西窄、资源有限的特征一方面造成其陆地战略纵深很短,内陆防御的回旋空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使日本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海洋交通对其举足轻重。为弥补陆地空间的不足,日本把海洋作为其战略纵深带,把拥有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视为其中的一个关键,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海上经济命脉。这直接促成了日本传统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即日本及世界的未来取决于海洋。
由于岛屿在大陆架及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上的巨大作用,日本认为应把大陆架、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与日本周边有争议的岛屿作为整体加以考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的海洋战略及其新走向——日本开始由强调以海上军力及海上安全为主的传统海权观,向海上军力、海上安全与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并重的新的综合海权观转变。
四、解决争端、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邓小平曾一再强调,要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在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一直坚持的处理中日双边关系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下,如何灵活贯彻“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成为现实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有争议的区域,撇开主权谈合作都是不现实的——国家间合作的目标在于谋求国家利益,而主权直接关系到利益的分配。同时也应该看到,主权理论在发展,主权的内容在变化。同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和日本,应当在国家合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做出自己的的贡献。对中日两个大国来说,任何单赢的方案都是另一方不能接受的;用非和平的方式解决东海问题更不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共同开发是世界上海域较大的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一般来讲,争端海域的共同开发是划界之前的一种过渡安排,它不妨碍最后协议的达成和最后界限的划定,不意味着任何一方放弃其权利或权利主张,也不意味着承认对方的权利主张。在过渡期内,共同开发活动不构成支持或否定任何一方对有关区域及其石油资源的权利或权利主张的基础,也不创设任何新的权利或扩大现有的权利。共同开发在有关国家优先利用争议区域资源的实用考虑与维持各自权利主张或立场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平衡。从国际判例看,北海大陆架案判决指出,在重叠海域,可“通过共同开发的协议来解决”。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案同样肯定了共同开发的方法。
共同开发是双方可以接受的最现实可行的争端解决方案。日本在东海有与韩国共同开发的实践与经验,中日也曾就东海共同开发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政治上,共同开发有助于维护东海地区的稳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只要日本不预设前提,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将共同开发作为一个议题,通过对话协商,双方完全可以把已有的陆地合作项目逐步拓展、延伸到海洋合作之中,由易到难、分层次的展开。
从制度保障来看,中国政府早在1982年就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并于2001年11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该条例规定:“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的投资、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外国企业的合作开采活动。”“外国合作者可以将其应得的石油和购买的石油运往国外,也可以依法将其回收的投资、利润和其他收益汇往国外。”中外企业“都应当依法纳税”,“为执行石油合同所进口的设备和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减税、免税,或者给予税收方面的其他优惠”。毋庸置疑,有此条例保证,只要中日经济界真诚合作,东海大陆架的开发就会取得双赢的结果。
五、中日东海合作的路径建构
中日两国都应当明确,双方要想摆脱对方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是不现实的。只有双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务实精神,加强官方交往和民间交流,当前两国“政冷经凉”的现状才有望改善。
1、中日双边层面的能源合作
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中日两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互补,共同发展。当前,双方可以以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石油运输线和石油战略储备、核电站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先主后次,分层次地拓展合作领域。
对于东海争议区域的能源合作与开发,中日两国政府的争议如图所示:
目前中日两国在共同开发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共同开发的范围和对象方面。日本方面强调要将“中间线”两侧,包括中国已经建成即将投产的春晓、天外天、断桥等四个油气田也拿出来进行共同开发。中国方面坚持认为,东海划界应当遵循大陆架原则,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沟。所谓的“日中中间线”是日本单方面划定的,中国并没有承认。但是为了避免争端,中国所建的油气田均在“中间线”西侧,这部分地区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因此,共同开发区域不包括中国正在开采的几个油气田。中国方面只同意对那些具有争议的、“中间线”东侧海域的油气资源进行共同开发。
目前,中国政府同日本的谈判就是坚持的这一方案。
2、中日多边层面的合作: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中日两国都是在亚洲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对维护亚洲的和平和稳定、推动亚洲的繁荣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地理上看,东北亚的中、日、韩、朝、蒙、俄6国是近邻,其中中、朝、俄、韩、日五国水路相通,中国成为联系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亚、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的纽带。这些特殊的地理因素无疑为建立以中、日、俄为核心并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东北亚能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的大国,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一直都是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在总面积为472.2万平方公里的四大海区中,属于中国海区的面积有300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约有120万平方公里与8个邻国存在着争议。和平发展理论为中国实现积极推进与邻国的海上合作,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合作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只要双方、多方共同努力,公平合理地协商划定海洋管辖权界限,就一定能在合作中实现经济共赢,建立政治互信,提高合作层次。循序渐进地解决海洋争端。
令人可喜的是,围绕着东海油气田问题,中日双方于2004年10月、2005年5月、200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2006年3月、2006年5月和2006年7月举行了六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就各自共同开发方案坦诚交换了意见,认为尽管双方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六轮磋商是有益和务实的,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进程。双方还就建立旨在应对东海不测事态的海上热线联络机制达成原则共识。双方代表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中日双方的真诚合作,能让东海变成“合作之海、友好之海”。相信经过双方艰难的谈判,两国之间定会达成双赢的结果。
第二篇:东海问题讨论
前言:
中新网5月24日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4日在就中日东海问题磋商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所谓“中间线”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中国从来没有接受过,今后也不会接受。中方不会接受以“中间线”为前提讨论共同开发。
第八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将于明天在北京举行。有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今天下午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问到:“中方是否会在第八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中提出新的方案?中方认为哪些海域是可以共同开发的?中方一直强调,日方所说的“中间线”以西的海域是没有争议的海域。这一立场是否会发生变化?”
姜瑜回答说:温总理访日期间,两国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两国领导人就东海问题达成了五点重要共识,其中包括双方坚持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作为最终划界前的临时性安排,在不损害双方关于海洋法诸问题立场的前提下,根据互惠原则进行共同开发;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较大海域进行共同开发等内容。
姜瑜指出,关于所谓“中间线”问题,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非常清楚,没有变化。所谓“中间线”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中国从来没有接受过,今后也不会接受。中方不会接受以“中间线”为前提讨论共同开发。
Ⅰ、东海问题的现状:
其实关于这个中间线问题,日本人早在2005年10月1日就东海油气田开采问题在日本外务省召开的中日两国磋商中就第一次提出。
据日方称,会上日方提出了在所谓“中间线”两侧进行共同开发方案,中方对此表示将于本月在北京进行的磋商中提出中方的看法。
1、钓鱼岛问题:
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黄淮海大平原的自然延伸,它的冲积沉淀物都是来自属于欧亚版块的中国古地台。而地处大陆架边缘的钓鱼岛目前被日本实际控制着。在地缘政治上,钓鱼列屿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西太平洋第一岛链。是外国进入中国的跳板, 也是防止中国海军向太平洋纵深地区进出的屏障。如果日本完全控制了该海域,不仅中国海军被扼住了咽喉,而且也使日本获得进攻中国一理想前进基地。
另外,按照199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钓鱼列屿海域还拥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专属区”,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南沙群岛领土领海争执的总和。如果日本窃土成功,日本人就获得一个大陆架,他们会进而要求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日本若以钓鱼岛为基础,可以与中国分划东海大陆架,并且至少可以攫取东中国海油气资源的一半。
日本由于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其防御纵深十分有限,战时易受来自空中与海上各个方向的袭击。日本若占领和控制了我钓鱼岛,即可以将其所谓防卫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多公里,而我防御纵深却相对缩短了300多公里,使我东部沿海以及台湾地区直接暴露在日(美)近距离的监视侦察和空中打击的威胁之下,战时则大大减少了防敌突袭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日本若在钓鱼岛设立军事基地,将使我在台湾方向的军事行动受到极大威胁和牵制,其可从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对我登陆台岛部队进行空中和海上打击,侦察监视更是无处不在。
2、关于中国东海中间线划分问题:
在中日东海之间的界线划分上,从地形图确实可以看到它的特殊性。和中越、中韩之间在北部湾、黄海因为双方的大陆架是自然延伸故采取中间线的方式还是可取的;而东海的大部分是中国黄淮海大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冲积物的堆积所造就的。而钓鱼岛就坐落在大陆架的最东方的边缘,所以无论从历史和地理上来看,中日之间我们就是要以东海大陆架最东的边缘的弧线作为中日两国在东海划分上的中间线。
日本之所以坚持要以它的所谓中间线来划分,一是想窥视东海的海底矿产和油气资源;二是日本的经济能源大动脉的东西航线均在钓鱼岛左右。其实从地图上看日本本土离东海只是挂了一个角,而整个琉球群岛到是绵延几千里,日本人真正垂涎的是东海哪比他本土大几倍的海洋国土。中国的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重新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和海上强国。而中国要成为新的海洋大国挺进太平洋,东海是最好的突破口。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哪种躲避矛盾的态度是决不可取的,也是避免不了的。美国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的对手;而日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到未来永远是中国的敌人,这是历史发展将给予证实的真理。Ⅱ、关于东海问题未来走向的预测:
1、中日东海问题的两处热点:
由于事发地点春晓油田在中日地理上的中间地带,对双方来说都有1000公里的作战距离,一是都不在双方的陆基雷达作战指挥作用范围内;二是在双方主力作战飞机的有效作战半径之内,所以中日双方对东海上空制空权的争夺将是取得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但是如果事发钓鱼岛,由于钓鱼岛距离中国大陆只有不到六百千米的距离,可是距离日本本土则有1000千米以上的距离。不仅日本空军在作战距离上和战场留空作战时间上处于劣势,而且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将完全处于中国对海精确打击机群的精确打击范围内。
2、中日间海空军事力量对比:
经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近十年的海军建设,随着一批国产先进驱护舰艇和从俄罗斯引进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等海军主力舰艇投入现役,中国海军确实正在快速缩小与日本海军的差距。可以说:在中日海军现在的主力舰艇作对比中,只有在舰队抗饱和攻击方面、以及在舰队综合反潜系统上和日本海军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舰队水面舰艇攻击作战、水下攻击潜艇反舰作战方面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打击优势。
当然如果中日明天就在东海开战,中国海军两个特混舰队的整体实力上是比不上日本海军的四个八八舰队的作战实力。但是中国海军一是有日本人谈之色变的核潜艇作战编队;二是可以进行远程对舰精确打击的轰炸机部队。三是中国海军有可以对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进行毁灭性打击的中程战术导弹。
随着中国空军歼十A/B、歼十一A/B战机投入现役,一是中国空军现在由苏30-MKK1、2战机领军由苏—27Sk、歼
十一、歼十等三代战机的总体数量以380:256。总体已经开始超过日本空军能够飞到东海的参战的F-15J、F-2机群。二来在它的护航下由中国海空军的中华飞豹和轰六等轰炸机组成的空中对舰打击集群则可以放开手脚。发挥强大的空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给任何敢于来犯我华夏神圣领海的日本海军给予最有力的打击。
在中国二炮部队战术导弹的强力支持下,哪怕日本人将它海军的四个八八舰队一齐全开来东海,也将一样没有任何胜算。通过以上分析,在东海问题上中国人在中国海空军、二炮力量的拱卫下中国的东海海洋权益将永远属于中国,日本人如果敢于来犯中国军队将干净、彻底的消灭之。中国军队取得这场发生在中国东海的常规战争可以作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日本如果敢于对中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进行挑战。中国海空军将对任何敢于来犯者给予干净、彻底的毁灭性的沉重打击。对于这一点本人是充满必胜的信心。
3、未来中日东海问题谈判的走向:
尽管日本人摆出要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姿势;同时中日之间有关东海问题的谈判还是一轮接一轮的谈。但是现在看来东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原先估计的哪种一战定乾坤的想法看来是不实际的,而可能情况是一种双方斗志斗勇的长期斗争,而各种武力对抗的形式也是一种逐步升级的武力冲突,可能战争的爆发形式的起因就是一架飞机和一艘军舰所引发。
由于近百年来日本对华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中国社会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现在二战已经过去60年了,日本领导人从来就没有对它在二战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过真正深刻的反省,对在战争中对中国劳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和非人道待遇给予一笔赔偿。日本人现在既然投票支持这个右翼政客组成的现政府,那么就是对现政府实行的对华政策的完全认可。
虽然近年来日本领导人对中日关系作出一些调整,可是就是今天还有不少日本当权的右翼政客,把改变日本作为二流政治国家的地位在那里冥思苦想打翻身仗。他们看到由于在对待靖国神社问题上的一再参拜引起日本和邻国关系的高度紧张,而且日本一直把日美关系作为日本外交的重中之重,并把对美关系并作为日本外交的基石。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日本只要抱紧美国这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大腿,日本就可以充当美国人在亚洲的小兄;同时日本有资本对亚洲邻国采取强硬态度。现在日本新领导人大概看出美国人对日本和东亚大国的紧张关系的不满,同时也感觉到:无论日本怎样讨好美国人也不可能使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因日本而发生疏远。这也反映了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无长远外交政策的国家地位的无奈认可。侃侃这次在中日首脑会谈中麻生那一脸无奈的表情,实际上他是那种只要一天日中两国没有问题就寝食不安,在想方设法维护日本帝国利益的好斗分子。既然日本首相、日本选民可以容忍像麻生这种对中日关系一直大放厥词的人物存在;可是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他这种人的不时发出的狂妄叫嚣。
4、总之在中日东海问题上那种主张放弃谈判、以武力相拒绝、采用中日间马上在东海开战方式不现实的。大国关系外交做前奏曲,在未来的中日东海问题谈判中主要牵涉的问题是:中国将采用什么方式谈、中国在谈判中的原则立场是什么、什么又是中国的谈判底线。通过这次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依笔者之见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今后的中日东海谈判是轮流在两国首都慢慢谈、议题也有来有往轮流出;联合开发不反对、地点只有双方均接受才能定;日式中线以西海域免谈联合开发,我看在中国东海在那里搞联合开发地点、海域面积最合适,最好选在钓鱼岛附近海域。
那种在中日之间因东海问题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目前并不具备。也就是那种日本人派出它全部的主力舰队和作战飞机来和中国在东海上进行战略大决战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只有在谈判的同时加大军事准备力度,对敌人不要抱任何幻想。飞机、军舰不到,敌人决不会自己跑掉。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作后盾的国家是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取得任何进展的!日本人是一个最看中现实的民族。它是一个奉行崇拜强者、欺弱怕强的实用主义国家。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走向强大的国家,是一个让日本从内心深处感到惧怕的国家。日本已经从内心深处对中国的重新崛起感到万般的无奈和无所适从。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可以保证中国在东海大胆采油运气回我中华。现在的中国已经到可以明确的对日本人说:“不”的战略崛起时代,东海永远是中国的东海!
第三篇:南沙群岛问题的历史背景简介
南沙群岛问题的由来
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直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而70年代后,风云骤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整个南沙或其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最近中菲美济礁之争又将南沙争端推向一个高潮。
南沙争端的关键是主权归属问题。避而不谈主权,而对某一主权国家(如中国在美济礁上建立设施)的行为进行攻击,往往是不公正的。
为了否定中国对南沙拥有主权,其他争端各方曾提出如下要求:
(一)用南沙距离本土的远近以及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如菲律宾和越南)和大陆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等现代概念提出主权要求。(距离远近不能改变主权归属)然而,即使根据1992年制定、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包括以往的国际法,岛屿距离某一国土的远近不能用来改变该岛屿的主权属性,就象关岛和夏威夷群岛遥距美国本土,福克兰岛(或称马尔维纳斯岛)也遥距英国,但它们分别属于美国、英国一样。
同样,经济专属区这一现代概念,也不能用来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即如果在某一国家200海里的某一岛屿,其主权已属于另一国,那么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用200海里经济专属区这一概念来改变这一岛屿的主权归属,而应由这两国在这一岛屿与另一国的海基线之间划出边界。
据此,美济礁虽离菲律宾165海里,但并不属于菲律宾。若在菲律宾和中国在南沙的太平岛(目前由台湾控制)中间划线,美济礁在中方一侧。同样,根据有关海洋法,越南常常强调的大陆架的概念也是不能用来改变岛屿的主权属性的。
(二)从历史角度看,其它国家远远晚于中国人发现并拥有南沙。(中国首先发现并拥有南沙)菲律宾只是在1956年才有一个名为托马斯•科罗码的菲律宾人,登上并声称“首次”发现南沙,宣布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范围约为64.976平方英里包括33个岛礁的新国家,称此为“自由之邦”。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菲律宾政府对此事并不热心,也没有正式书面支持这一行动。1974年科罗码才将这一大片地区转让给菲政府,其价格仅为一个比索(现在约为4美分),这种仅以个人名义,而非国家名义的“发现与占领”,在国际法中是没有份量的,更何况菲律宾的“首次”发现竟晚于中国人1000多年。只是在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才用总统条例的形式,正式对南沙提出主权要求,要求领土的范围与当年科罗码提出的大致相仿。越南也从历史角度来否认中国拥有南沙,声称其公元7世纪首先发现南沙。即使该说法能成立,也明显晚于中国人。更何况越南声称所发现的“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实际上是越南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沙洲,并非真正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越南染指南沙的由来
越南另一理由是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期间曾占领南沙。因而越南应承袭南沙主权。然而这一理由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
本世纪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当局曾偷偷侵占南沙7个岛礁,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二次大战结束后,当中国派兵收复日本占领的南沙岛屿后,法国人一直没提任何抗议,更没有提及他们的主权要求。况且,法国人离开越南时,在所有两国之间所达成的条约和协议中,均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法国将南沙移交越南(南越)。值得提起的是,当南越在50年代开始对南沙提出要求时,法国公开宣布,法国从未将南沙移交给越南,更何况法国只是在30年代曾一度占领7个小岛礁,而现在越南却要“承袭”整个南沙近300个岛礁和沙洲。至于北越,在50年代和60年代,北越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承认中国对南沙诸岛享有领土主权。1956年6月15日,北越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在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属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藜禄也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早在宋朝就已经属于中国了。”1958年9月14日,北越总理范文同照会中国总理周恩来,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9月4日重申享有南沙和西沙领土主权的声明。越南教科书直到1974年仍承认中国拥有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越南只是在1975年统一后才改变政策,宣称其对西沙和南沙拥有主权。从国际法来看,北越推翻南越(北越至今没承认南越政权的合法性)而统一越南,北越以前的文件在今天仍具法律效力。
(三)一些国家利用国际法中近来出现的新概念来否认中国对南沙的主权。他们承认中国最早发现南沙,但强调中国没有“持续有效”占领南沙,认为二战中日本人占领南沙便意味着中国人失去南沙主权,南沙因此成为“无主地”。(国际法不能否认南沙归属)
这一论点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二战后,日本为战败国,理所当然归还其所侵略的中国领土(包括南沙)。由于在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中,日本在其所放弃的被占领土中没有明确提到南沙,因而中日两国单独谈判,日方公开正式宣布放弃南沙。虽然日本没有同时宣布将南沙交还给中国,照常理,尤其只是中日两国是这一谈判的唯一谈判者,而中国战前拥有南沙,南沙的归还对象当然是中国。
即使南沙成为所谓“无主地”,中国国民党政府亦先于其他任何各国于1946年12月派军舰占领南沙(即南沙的最大岛太平岛),宣布恢复行使主权,其他国家只是在六七十年代才占领一些岛屿。有些人强词夺理,说国民党只占领了太平岛没占领其它岛屿。那么,试问,二战中日本也只是占领太平岛,并未占所有南沙岛屿,为什么就视为日本人获得整个南沙主权;而中国人重新驻守太平岛,则仅能视为是对太平岛而不是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呢?
马来西亚只是在1979年才首次通过出版大陆架地图的形式,将南沙的12个岛礁划入自己的疆域。其理由是这些岛礁在其大陆架上。文莱于1988年10月对南沙的南通礁提出主权要求,其理由是该礁邻近文莱,然而,如前文所述,根据国际法,“大陆架”以及“邻近”等理由,如同“200海里经济专属区”一样,是不能用来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性质的。
南沙群岛的目前情况
综上所述,从纯法律角度来看,其他争议的各方是找不出像样的理由为自己的南沙主权要求辩护的。但是,目前许多舆论甚至国家,不是以公正的态度,而是出于私利来渲染南沙冲突,并指责中国。一些国家担心迅速发展的中国将会构成对他们的威胁,因而利用南沙来挑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而达到分裂亚洲、遏制中国的目的。而有些南沙争端国家则乘机扩大事态,制造舆论,利用国际压力,迫使中国承认他们侵占南沙的现实,以捞取在南海中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中菲美济礁之争中,国际上许多舆论偏袒菲方。但是,如以公正的眼光来看,以国际法而言,如同上文所述,美济礁不可能属于菲方。一些舆论指责中国在一步步地“蚕食”南沙。但是,事实是菲律宾、越南等率先从60年代末起就“蚕食”南沙。
菲律宾于1970年和1971年派兵占领3个南沙岛屿。到1975年增至6个,截止1978年菲律宾占领南沙岛屿的海军陆战队人数已达千人。
越南则跟踵而至,后来居上,1975年统一后,越南就派兵抢占南沙岛屿,并从70年代末起,与前苏联石油公司在该地区联合勘探开采石油资源。
从80年代起,岛屿抢占日趋激烈。菲律宾又占领了4个。越南到1988年止抢占了20个岛礁。马来西亚则于1983年和1986年占领了弹丸礁、南海礁和星仔礁。
80年代末,菲律宾空军在其占领岛屿上修建飞机跑道。1991年9月16日,马来西亚也宣称将在其占领的南沙礁上建筑飞机跑道,还从本土运输泥土扩大其所占岛礁,建设成观光旅游点。越南也派人去南沙考察,建渔港,建灯塔。这些国家纷纷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南沙地区的油气资源。
中国以大局为重采取克制态度
从美济礁冲突中方的反应来看,中国一直采取自我克制态度。中国自1990年起,对南沙争议正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这并不是由于军力不及其他争端各国。中国之所以采取自我克制的南沙政策,看来主要是由于国内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需要一个友好合作的东盟,同时也由于中国担心西方及其他大国借机插手南沙,破坏目前这一相对缓和的周边环境。
中国认为在南沙问题上,以及在其它一系列问题上诸如香港、台湾、钓鱼岛以及朝鲜半岛所谓核危机等问题上,急功近利,感情用事的作法都是与中国的长远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
从这个大战略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不会在南沙问题上大动干戈,因而目前种种关于南沙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的猜想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中国能稳得住,南沙目前得相对稳定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证。
然而,南沙问题目前似乎也不可能根本解决。双方都认为对方缺乏诚意。争端的有关国家在六七十年代,乘机占领南沙岛礁,而目前他们想使南沙问题国际化、谈判多边化。但是,拉日本、美国、俄国卷入南沙争端的做法,恐怕只能使北京更加怀疑他们的诚意。
所以目前的最好出路是缓和紧张,避免冲突,搁置争议,同时发展争端各方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将来随着这些国家之间经济相互关系的加强,彼此理解的加深,相信南沙问题将获较为妥善的解决,而不致影响整个东亚(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第四篇:中日东海开发问题之我见
中日东海开发汽油田争端之我见
摘要:在东海油气田之争中,中日双方的矛盾其实在于春晓油气田和东海分界线这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中日间的东海大陆架之争由来己久,早在2004年中日两国就曾对该问题进行磋商,但矛盾逐渐升级;2006年以后中日关系明显改善,为两国就东海问题达成共识和谅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8年,中日两国此次通过协商,本着互利双赢的宗旨并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的原则,就东海问题达成谅解。虽然达成一些共识一同开发一部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由于东海大陆架事关两国的核心战略利益,而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与主张截然不同,即使到现在两国很难就这一问题取得一致。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争端
法理分歧
自然延伸原则
等距离原则
国际判例
共同开发
正文:从古至今,中日可谓纠缠深重。日本在封建时期是中国的附属国,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中日友谊曾发展鼎盛。但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过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了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道路。逐渐强大的日本野心勃勃妄图侵略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二战时期与中国殊死交战。加之两国是邻国隔海相望,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纠缠可谓错综复杂,同时矛盾重重。随着世界资源的日益短缺,各国都在为自己寻找最大的能源利益。
其中,蕴藏着大量天然气的东海就是近几年中日两国矛盾焦点。最近更加火热的钓鱼岛问题也与之密切联系。当然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导致争端的直接导火索,1969 年,美国海洋学家埃默里等人所著的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一文发表。文中提出在东海存在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资源,这对资源短缺的岛国日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1974年,[1]日本在东海中间线以东的争议海域与韩国订立共同开发协定,遭到中国的抗议。长期以来,日本无视东海存在争议的客观事实,将其单方面主张的“中间线”作为东海的“既定”边界线强加给中国,这是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中日东海油气争端源
注释:参见《海洋法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3页,第67-70页。
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逐步升级的反应。2004年5月28日,日本“对中国在紧贴中日中间线中国一侧的东海海域设置天然气开采设施一 事”表示关注,并打算“就中国之举是否侵害了日本的权益展开调查”, 2005年中日第三次油气田局长级谈判月日至月日结束了,日方第一次提出所谓的共同开发案,但双方的分歧未见缩小。由于该地区不仅事关两国的能源大计,也与国家主权息息相关。一时间,东海再度成了中日关注的焦点。2008年6月19日,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就中日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向中外记者发表了谈话,解释了中日双方达成三项共识: 一是要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二是在不损害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在东海选择一个区块进行共同开发。三是日本企业按照中国法律,[1]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参加春晓油气田的合作开发。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两国对东海汽油田归属和开发利用的争议。[2]此次中日双方就共同开发问题达成的原则共识是一项过渡性措施,是一种临时性安排。中方在东海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不受影响。
这里我从潜层次分析下中日深层次的分歧。首先,从简单的中日对大陆架的划界原则开始。我国奉行自然延伸原则而日本奉行等距离中线原则。分歧在于他们均受到各自法律的支持。国际上对该两种划分方式也颇有争议。
自然延伸在大陆架概念中的重要地位在首次真正提出大陆架这一法律概念毗连国家对大陆架的海床和底土行使管辖权的《杜鲁门公告》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该《公告》认为:“由于可以把大陆架认为是沿海国家的陆地在海下的延伸,因而自然地属于它;美国政府认为,是合理的、公正的。”这同样也是中国的中国的“底牌”--自然延伸原则延伸的概念。[3]其中第76条规定:大陆架是沿海国陆
注释:[1] 来自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就中日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向中外记者发表了谈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号
[2]摘自外交部长杨洁篪就东海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春晓油气田开发是不是共同开发取决于共同开发的定义,叫不叫共同开发并不重要,中方对此有何评论?”《人民日报》2008年6月25号第三版
[3] 鄂晓梅.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外部界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20期,22-23页
地领土自然延伸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由陆架、陆坡和 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但不包括深海海底及其洋脊。在自然延伸到大陆边外缘
的距离不足200海里时,沿海国可享有200海里的大陆架。如果超过200海里,则不得延伸到大陆边外缘的地方,最大为从领海基线起350海里或2 500米等深线100海里。
自然延伸原则能作为大陆架划界基本原则的主要理由有三点。
第一,自然延伸揭示了大陆架概念的本质特征。这里涉及的地理知识上文已经略有说明,这里不多加描述,其核心是法律上的大陆架位于领海之外,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下的自然延伸。正是这种本质的特征,体现了大陆架法律概念同其地理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把它同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区别开来。
第二,自然延伸原则是国家对大陆架主张权利的依据。正如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中所述:“一定的海底区域,如果其不构成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或者说最自然的延伸,那么,即使该区域距离其比任何其他国家更为接近,也不能被认为属于该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要对一定的海底区域提出主权方面的要求,为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而对其行使主权权利,必须基于该区域是陆地领土在海下的自然延伸。如果不是种延伸,这种要求便是不合法的。
第三,自然延伸原则是指导大陆架划界的根本原则。于国家对大陆架的主张权利是基于国家对陆地领土的主权,这就决定大陆架划界实际上是确定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一种法律程序。国家通过这种程序来具体确定特定大陆架区域的位置和方向,而这些区域早在划界之前即已属于特定沿海国,是其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而行使主权权利的空间范围也就是说,它是该国主权权利的客体,而不是相邻或相向国家共同权利的客体。因此我国确定自然延伸原则是指导大陆架划界的根本原则。
但是在日本他奉行等距离中线原则。1996年6月14日, 日本国会通过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该法第1条第2款规定,“日本的专属经济区是从其领海基线量起向外延伸到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为200海里的线以内的区域, 包括海床、底土和上覆水域(不包括领海)。如果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中间线(中间线是一条其每一点同日本领海基线的最近点和与日本海岸相向的其他国家的领海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线), 中间线(或者是日本与其他国家协商同意的其他线)将代替那条线。”第2 条第1 款规定, “日本的大陆架包括从日本的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到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等于200海里的线以内的海域的海底及其底土。”第2 条第2 款规定, 日本的大陆架还包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 条由日本内阁另行规定的、200 海里范围以外的海床和底土。日本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是以大西洋的地形地貌为参照而制定的, 并不适用于地形复杂的东海及太平洋海域。
同时作为佐证,根据琉球大学海洋系教授木村政昭的研究,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属于共同大陆架, 冲绳海槽只是两国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 不能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为此, 日本主张中日东海划界应忽视冲绳海槽的法律效力, 而具体划界方法应该是从两国领海基线量起, 超过200海里的重叠部分按照等距离标准以“中间线”确定界线。似乎也没错。
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在共识法律上,东海海洋划界争端所涉及的海洋划界究竟是大陆架划界、专属经济区划界还是同时包括大陆架划界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显然,日方主要强调专属经济区划界,中方主要强调大陆架划界。因此各自奉行自然延伸原则和等距离中线原则。[1]
最终,该问题还是算和平解决了。在有争议的海域中划出一块“共同开发”的区块,本身就是双赢的,中日暂时搁置主权或主权权利争议,在相互间协定的基础上,以某种合作方式勘探和开发重叠主张海域的石油资源。它是世界上各个海域的很多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共同开发”的关键是“共同”,双方的政治意愿,谅解与合作精神是达成共同开发的关键因素。在有争议的地区经过双方协商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确定一个共同开发的区域,这本身就是互利双赢的体现。中日双方达成一个意见,在这个区域中进行共同开发,那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个区域之外的有争议的海域不可以擅自行动,否则就是对共识的破坏。反过来讲,双方在有争议地区达成局部的某种共识,就意味着争端的平息。此次共识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它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援引的
备注:[1] 贾宇.海洋划界:大陆架具排他性固有权.环球时报,2004年7月21 日第五版
先例。
久拖不决只会令问题更加复杂,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所规定的时限,两国尤其是中国怕失去主张权利的机会。在此情况下,全面理解国际法规则,并在处理争端中,乃至在可能的国际诉讼中,正确的运用规则,就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共同开发只是一项暂时性的妥协性的行为,因为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以对这个时间作出明确的判断。随着国际法律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全,这个问题将有机会得到解决。
在我看来要解决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采用国际仲裁的方法。在和平解决海域纠纷的问题上,国际上是有不少先例的。比如1969年,德国与丹麦荷兰、1977年英国与法国的大架陆纠纷,1984年美国与加拿大的渔业纠纷,1982年突尼斯与利比亚、1985年利比亚与马耳他的大陆架纷争都通过国际仲裁得到解决。
国际上通行的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的大陆架原则,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挪威的北海大陆架之争和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划界之争,都是按自然延伸原则,以海沟作为划界标准,完全没有考虑所谓中间线。
另一方面,我国虽然拥有令日本避之不及的大陆架依据,但却不敢轻易使用它。因为中国东海问题与中国南海问题有连动效应,而中国在南海与东盟诸国的争议海域中,几乎所有的大陆架都不在中国一方。如果中国动用大陆架原则解决东海问题,那么大陆架原则也必将成为南海问题解决的主要依据,并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于是乎我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我高中是学地理的,对于中日共大陆架这种说法实在不能苟同。中国作为一个沿海国家无疑会拥有大陆架。但日本只是一个岛国,要说它与亚洲大陆共大陆架恐怕有些牵强。专属经济区以公开宣布为形成要件,同时专属经济区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海洋资源,还包括底土。而大陆架则仅包括底土而不包括海水生物等资源。故二者难免会产生重叠。大陆架所包含范围内均因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但是,大陆架上的钓鱼岛尚属两国争议领土,要解决大陆架的问题应先解决钓鱼岛归属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热议又重新加深了我们对中日东海油气田的关注,此处我们不多讨论。
现今将国际争端提交司法裁判的例子并不鲜见。中国在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庭都拥有本国国籍的法官具备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的条件。而且联合国规定的各国申报大陆架资源的日期日益临近。已有学者提出要警惕日本在申报报告中夹带钓鱼岛借此掠夺中国的大陆架资源。因此,我们也应当提前做好法律上的各种准备。以便哪一天对于划分有了明确适用的法律特别是国际法,我们可以有根有据的夺回属于我们的权利,而不再颇受争议,这条法律发展的路任重而道远。
其实,中日双方的努力才是关键,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我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目前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现今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紧张的时代,中日两国共同开发东海对两国应对能源危机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和日本都是在世界排名靠前的能耗大国,但中国拥有自己的能源产出和蕴藏,而日本能源匮乏,基本上是一个完全靠购入能源发展经济的国家。两个相互毗邻的能耗大国,如果能够通过合作开发有争议地区资源来解决能源危机,对双方或者对整个区域、对全球都是一件好事情。
参考文献:
(1)余民才:中日东海油气争端的国际法分析——兼论解决争端的可能方案,《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2)张新军:中日东海争端中自然延伸原则的重要地位——基于权利和划界规则之间关系,《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
(3)金永明:论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与发展趋势,《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4期。
(4)于辉:《共同开发海洋矿物资源的国际法问题》,载王铁崖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4年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3页。
(5)云霞:《日本恶意炒作我开发东海汕气,向中国施加压力》,《扬子晚报》2004年7月1日。
(6)陈兴华,陈晓景.中日“春晓”事件的国际海洋法思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3期(2):10-11页
(7)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8)李文涛.从国际司法判例和国际海洋法看中日海洋区域的划界.海洋湖沼通报, 2001年7月14 期。
第五篇: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目的:
《宣言》的问世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德国也已开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 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斗争的 规模越来越大。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两次起义,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 宪章运动,自1836年开始,持续了12年之久,吸引了成百万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年发动了大规 模的武装起义,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 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首先要从组织上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其次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行动纲领。
1846年,马克思和恩 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如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 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进步青年组 成的半秘密性组织,受魏特林主义的影响,奉行“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 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恩格斯还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 主义信条草案》。草案以问答形式写成,这是在当时易被接受的形式。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 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 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除德国代表外,还有瑞士、波兰、英国的代表。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 的基础上,根据大会通过的纲领原则,认为应当把党的纲领写成一篇充满战斗性的宣言,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 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付印,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正式发表。《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 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
《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同资产阶级、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