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设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3:3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建设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建设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

第一篇:试论建设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

试论建设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

朱 金 龙

最近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在对我国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设定了新时期的工作方针与目标,提出了“因地制宜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健全殡葬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强化殡葬重点事项监管,进一步提高基本殡葬服务水平”等重点任务。学习和领会会议精神,可以认为在国家领导和主管部门如此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在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同时,一定会更加努力地推进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更加周到的规划和充分的财政支持,以更加贴心的服务和严格的市场规制,使人民感受到民政部门的努力与进步,从而提高人们对于基本殡葬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对殡葬行业的美誉度。

一、分析健全我国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各项文明的进步,在上一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快速推进,殡葬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殡葬惠民政策得到广泛推行,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资源注意,我国已经具备了健全的、可让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

首先,经过近20年的设施建设,多数城市的殡仪馆通过改建、扩建或者迁建,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服务设施。期间,广州、上海等地在政府领导与民方便理念的支持下,将殡仪馆保留在城区,并斥出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南京等地由政府首长牵头重点工程,在各部门的协调动作下快速地完成了大规模的殡仪馆迁建工程。在殡仪馆设计规范、等级评定标准以及各种专业标准的指导下,很多大中城市的殡仪馆的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并且配置了先进的运尸车辆、火化系统与计算机管理系统。公墓也在这个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各种社会资本的加入,不少数量的公墓建设可以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其二,殡葬服务机构伴随着硬件的改善,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也在日益提升。殡仪馆针对民众的意见主动转变经营理念,改善经营方式,通过开展ISO体系认证,开展优质服务月、创建示范单位等活动,认真规范服务流程,积极创新服务形式,满足了各种消费层次的服务需求。通过行业间的交流,各种富有文化内涵、使用先进科技手段、体现人文关怀的新式文明的殡殓葬祭礼仪出现在更多的殡葬服务机构的服务菜单中,而诸如全程陪同、上门服务、遗体沐浴等各式体贴周到的服务更是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由此也推动了社会公众对殡葬行业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其三,公立殡仪馆回归和坚持公益属性,实行了各种殡葬服务的惠民政策。在各地殡仪馆普遍实行对困难群体减免费用的基础上,河北迁安首先对辖区内的全体居民实行了免收基本项目收费的政策,并且在民政部的赞赏和推动下,有更多的省、区、县实行了类似的政

策。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社会保障或“新农合”等对非职工居民发放丧葬补贴费,解决了这部分居民治理丧事的后顾之忧。殡仪馆严格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深圳率先推出全套基本服务低价菜单,得到各地效仿。针对骨灰安置的需求,很多公墓开辟经济型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乡镇的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各种非公立机构也响应政府的号召承担了部分的殡葬公益责任。

其四,经过广泛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在提供基本殡葬服务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理论与经验。中国殡葬协会和上海等地多次组织的国际殡葬理论研讨会,还有举办过数届的清明论坛、龙华论坛及各种论坛,加上国际间的行业交流,开阔了殡葬服务机构的视野。通过吸引和调动社会智库及业内专家关注和研究殡葬行业,上海坚持10多年出版殡葬文化研究杂志,民政部101研究所每年出版殡葬绿皮书,还有各种有关殡葬的研究著述、科研报告不断面世,已经出现了理论领先的可喜局面。各地在提供基本殡葬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比如很多地方乡村与社区的红白理事会,各地组织的海葬仪式与公祭活动,一些城市对小型殡葬服务机构的规制以及开展的殡葬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等,已经创造了许多可供复制的宝贵经验。

其五,政府、公众和媒体特别关注殡葬行业。由于行业的封闭和低透明度,公众对殡葬的事情特别敏感,往往一个个别的事件经过报刊与网络高频度的广泛传播,就会变成一个特大新闻,殡葬被称为暴利行业就是一个例子;也正是因为行业的高关注度,殡葬行业的种种善行经过适当的宣传也会感动公众,上海殡葬行业公众满意度在近

几年快速递增即是一个例子。伴随着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对关乎民生的殡葬服务更加关心,最近中办国办针对殡葬改革发出文件,并由国务院召开座谈会,由民政部召开专门会议,体现了领导的关心,也给出了殡葬上了政府议事日程的信号。

其六,基本殡葬服务的社会需求,正在吸引和集聚各种资源投向殡葬事业。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政府对于土地的集约使用有了更大的动力,为了妥善安置墓地和满足居民治丧需要,各地政府开始主动规划殡葬用地和安排建设项目,并且把相应的任务纳入了干部考核的项目。而前阶段率先进入殡葬服务业的私人机构,看到了更好的经营前景,已经或正在通过上市、转移资本投向等进行攻城掠地,以占据更多的殡葬市场份额。这些资本注意方向的变化,对于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完善应该是一个利好消息。

在建设我国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些经过民政人较长时间的努力而形成的基础。我们完全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起让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

二、探讨我国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内容

同所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样,基本殡葬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要提供某阶段的基本服务项目以外,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全体人民在殡葬事宜中的多种服务需求;基本殡葬服务体系也应该有相同的目标,这就是: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

第一是基本殡葬服务的供给要实现有效扩大。就全国目前普遍状态而言,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的,在政府极少投入和行业仍有壁垒的状态下,殡葬服务供给是不足的,目前有很多非公立机构进军这个行业,经营着很多公立机构不能提供的业务也说明了这一点。达到供给有效扩大应该双管齐下,积极创新供给方式,实现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一方面,政府要还欠账,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基本殡葬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规划和落实殡葬设施用地指标,并且着手制定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和健全这些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按照政府-市场复合型体系的模式,构建由公立的、非营利的和营利的殡葬服务机构组成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公立的殡葬服务机构由政府直接投资举办并接受政府直接管理,非营利的殡葬服务机构由慈善团体或者某个组织管理,营利性的殡葬服务机构由政府或者私人投资兴建,交由私人机构经营。这样的体系中,公立的和非营利的是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主角,营利性的是这个体系中的“鲶鱼”,除了基本殡葬服务以外,主要提供各种高规格高质量的殡葬服务以及特殊的殡葬服务,以加大系统中的竞争,提高服务体系的效率。

第二是基本殡葬服务要实现均衡发展。目前我国的基本殡葬服务不仅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也存在相当差距。这种区域、城乡、不同阶层之间在接受殡葬服务方面的不均衡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往往漠视这些不均衡的状

态。以往民政部也曾通过转移支付对边远地区的殡仪馆建设给予支持,但盘子太小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各地方政府财政力量有限,基本殡葬服务也极少“饮得甘霖”,因此还有很多地方设施非常落后甚至没有设施。根据我国的国情,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应当遵循社会公平、以人为本和底线均等的原则,注意克服城市偏向型供给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在现阶段,要通过调整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基本殡葬服务的投入力度、培育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稳定财源等途径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实现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考核制度,引导各级政府自觉地把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的基本政策、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除了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在某些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应当重视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对基本殡葬服务供给的作用,通过建立多元供给模式来缓解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殡葬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使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之间加强竞争与合作,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衡发展。

第三是基本殡葬服务要做到让人民满意。我国殡葬服务总体上处在进步的状态之中,在民政部以及各地政府的重视和全体殡葬从业人员的努力下,殡葬服务机构正在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殡殓葬祭服务。但是,由于多数公立的殡仪馆和公墓无法取得政府财力相对应的支持,要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运行成本,这就导致了非营利的殡葬服务体系的功能错位。这种非营利服务机构的

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所得的制度安排,必然驱使殡仪馆和公墓趋向利益最大化,也就必然受到诸如“垄断”、“暴利”、“天价墓地”等批评。在现阶段,除了尽快实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外,要按照公共产品定价原则整理服务价格,使公众个人负担的服务成本比率合理下降。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价格预期是其满意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民政部门必须认真对待。当然,基本殡葬服务网络健全,网点服务半径合理,设施标准化,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城乡居民可以有效地表达基本殡葬服务需求,可以就近方便地获得基本殡葬服务等等,也都是人们所期待的。为了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民政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度,以促使社会满意度的不断提高。

按照上述目标,我国基本殡葬服务体系已经明确的内容有:设立能够提供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殡殓仪式等基本殡葬服务的殡仪馆,国家计划在“十二五”期末,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县城所在地都将有殡仪馆,民政部也提出火葬区每个县至少设立一个殡仪馆,并且要在市区、街道、乡镇适度增加殡仪服务站;在实行总量控制和发展节地生态葬式的前提下规划和设立骨灰堂、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重点发展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实行面向困难群体直至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措施以及殡葬改革奖励补贴措施;民政部还提出要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殡葬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殡葬公益事业的投入,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殡葬设施建设。

但是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扩充,应当有基本殡葬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按此要求,我们还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仔细规划,尽早建立起完整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

三、建立我国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基本殡葬服务已经纳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它是基本社会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的一项公共服务,提供这项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以下的几点建议是向各级政府部门提出的。

第一,认真办好事业单位性质的公立殡葬服务机构。民政部对于殡葬事业单位的管理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既有专门的管理办法,也有各种专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规定对于端正事业单位的公益方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形势下,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分类推进殡葬事业单位的改革即将启动,提供殡葬服务的事业单位,将要强化公益属性,其中承担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的划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以及其他非营利服务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项改革启动以后,殡葬事业单位将要真正转变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和基本殡葬服务提供主体,为此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配

套推进机构编制、国有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改革,要预先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很多有异于先前的诸多制度,以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

根据对基层情况的调查,民政部在《事业发展指导意见》和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中提到了建立完善殡葬事业公共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将殡葬事业经费纳入地方预算,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能力。这些在经济上保障公立机构履行公益职能的提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尽快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尽快转变殡葬事业单位现有的建设与运行方式。

除此以外,特别要重视公立殡葬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以各种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引进和留住人才,保持队伍的稳定;加强职业教育,促进理论和科技进步,提高队伍的水平。

第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基本殡葬服务供给方式。

根据现在的经济、社会环境,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基本殡葬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殡葬服务供给模式。

社会资本参与殡葬公共服务,可以极大地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使政府能够将有限的财力投放在纯公共产品上,同时社会资本的追求目标会刺激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可以改善殡葬公共产品提供,在总体上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殡葬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在政府实施有效监管、机构严格自律、社会加强监督的基础上,应当扩大基

本殡葬服务面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各地在制定规划和配置殡葬公共服务资源时,要给非公立机构留有合理空间,特别是配置新增资源时要统筹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服务机构和提供服务。

已经在其他领域实践证明有效的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也值得政府在决定基本殡葬服务供给模式时参考,诸如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管理委托、服务外包、BOT(建设-经营-转让)等,都是有可能在殡葬公共服务领域得到认同和采用的。这些合作协议方式可以避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殡葬公共服务完全放开而形成的市场乱象,能有效地保护殡葬消费者的权益,也可以使政府和社会资本共享双方的能力和资源,同时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利益,从而使政府、社会资本、公众三方都感到满意。

如果照此发展,我国的基本殡葬服务将会出现多种供给模式,如国有公营模式、国有私营模式、私有私营模式等,并且可以预想,未来的殡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主体中,由私人营利部门组成的市场供给主体将是资源配置的第一层次,政府供给主体将是资源配置的第二层次,由非营利部门及个人组成的自愿供给主体将是资源配置的第三层次,这三者之间协调配合,组成政府、市场和自愿供给优势互补的殡葬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框架。

还有,在现有惠民政策的基础上,要研究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合理利用政府补贴供给方和补贴需求方的调节手段。除了财政支持公立机构以外,探索财政资金对非公立基本殡葬服

务机构的扶持,并积极采取财政直接补贴需求方的方式,增加公民享受服务的选择权和灵活性,促进基本殡葬服务机构公平竞争。

第三,尽快建立基本殡葬服务标准并开展绩效评价。

为了确保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目标的实现,要特别重视标准建设。基本殡葬服务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殡葬服务活动所制定的技术和管理等规范。当前要依据国情来设想和设计我国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及其具体的内容,这个体系必须符合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民政部需要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及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实施有关基本殡葬服务体系投入水平、提供能力、服务效果等类别的评价指标,有关基本殡葬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资质认定、登记审批、招投标、服务监管、奖励惩罚及退出等具体规则和办法。各省(区、市)应遵循实施国家相关标准,并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提高标准。各级政府可以依据这些标准来评价有关部门的工作状态,来规范基本殡葬服务机构的管理。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争取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能够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殡葬服务的差距,基本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能够让殡葬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进而得到更高的公众满意度。

二〇一四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一、试点目标

积极探索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模式,完善建设标准,积累项目组织和实施管理经验。创新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机制,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和管理、监督体系。加快编制和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研究试点养老服务业扶持政策,进而推动发展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地方承担自己要建设任务,探索可行的建设方式和运行模式,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保障试点项目发挥作用、持续运营,并及时总结和报告试点经验。中央统筹试点建设工作,以补助投资形式支持试点项目建设,负责项目的监督和检查。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试点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制度建设、统筹规划、资金投入、服务监管等方面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试点任务顺利完成。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社会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又要根据实际需要,适量新建,以利于运行模式的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打破行业界限,共同建设和运行养老服务设施。

(三)创新机制,保障运营。探索分类管理方法,选择不同区域、相关部门和行业、各种建设方式、多种运营模式进行试点,尽可能覆盖各种类型。要认真研究和配套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建设运营模式,搞活经营机制,避免政府包办,确保健康发展,持续运营。

(四)明晰产权、规范建设。所有新建、改扩建项目,均需满足《物权法》要求,明确产权性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

三、试点内容

(一)服务对象。试点项目应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服务。在床位有限的情况下,重点保障优抚对象、城市“三无”老年人、农村五保老年人和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

(二)建设内容。试点项目应涵盖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设施。机构类型以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为重点,兼具培训和示范功能。社区类型以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乡镇中心敬老院为重点,提供养护、照料等综合性服务,探索建设公益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中心。

(三)建设方式。包括整体新建,利用现有设施改建和扩建,在缺乏建设用地和公共设施的社区适当购置改造。设施的建设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考虑未来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

(四)运营模式。2010年中央补助试点项目必须坚持公益性质,鼓励通过招标方式选择非营利机构负责运营。试点地区在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管办分离。探索和完善以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对公办和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规范进行。

四、项目遴选

(一)试点范围

1、在区域选择上,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覆盖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但不在全省铺开,不按地区平均分配标准。

2、在城乡分布上,应统筹考虑城乡不同的服务需求,结合城镇化发展布局试点项目。

3、在工作基础上,应优先考虑有配套能力,积极性高,执行能力强的地区。

(二)中央补助投资优先安排以下类型的项目建设:

1、以长期护理床位为主要建设内容;

2、跨行业对医院、学校、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等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盘活存量资产;

3、对机构类项目,明确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非营利机构运营,或在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有典型经验;

4、对社区类项目,探索建立公益性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中心,鼓励发展新型社区养老服务业态和组织形式;

5、公办机构探索改革运营机制、努力实现管办分离。

申请优先安排的上述类型项目需单独提交说明,供遴选项目参考。

五、资金安排

中央投资补助试点项目建设。原则上,暂以床均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为基准,参考当地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造价,根据项目的实际

情况予以适当补助。总体上,中央补助东部地区投资部超过总投资的30%,中部地区不超过50%、西部地区不超过70%。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投资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安排更多投资。

六、工作安排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成立由发展改革、民政部门(含老龄)牵头、有关方面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门人员,明确责任分工,协同工作,并共同遴选项目,提出建议方案,按基建程序审批后,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由两部委共同审核后,由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补助投资。

2、研究标准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各试点省份民政部门牵头,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配合,继续开展本地区的养老设施建设标准、老年护理服务标准、入住老人甄别标准、机构运行管理制度研究,并分别形成建议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供制定国家标准和指导意见参考。此外,各地还应认真总结不同类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

3、出台配套政策。试点项目所在地,可结合当地情况出台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运营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由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加强管理和督察,跟踪项目实施情况,按要求提交试点项目实施进度报告和最总总结报告。

4、及时总结经验。各地要同步开展制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出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

第三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印发规划

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记者朱剑红)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要按照“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政府主导,坚持公益;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改革创新,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着眼制度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取向是: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

《规划》较为全面系统勾勒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主要内容有七个方面。

一是明确“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确定了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公共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免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

二是按照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旨在体现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目标,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的管理和技术规范。所有标准的内容均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出。

三是实施一批保障工程,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改善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健全服务网络。

四是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机会均等。

五是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六是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七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责任分工,加强评估、监督和问责。

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规划》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扩大内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仅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既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为颁布和实施《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尚为滞后,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失衡、可及性差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多方面探索和实践。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要实现“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确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布局。着力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通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等实施路径,使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可衡量、可评价,切实解决好社会发展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贯彻好落实好《规划》,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和重大任务。要深刻认识颁布实施《规划》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责任分工,完善监测督促机制,抓好进度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编制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问责,全力确保规划完成。

第四篇:在全县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暨灾后重建

在全县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暨灾后重建

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张海龙

(2010年8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暨灾后重建工作调度会,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8月12日市委、市政府在上犹县召开的全市科学文明列葬服务体系建设第二次工作调度会精神,结合我县科学文明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暑。刚才,春红局长传达了全市科学文明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第二次工作调度会议和省、市有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精神,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布臵,县政府向各乡镇政府下发了科学文明殡葬服务体系建设责任书和各乡镇政府向县政府递交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责任状。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县这两项工作都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以建设赣江源头生态石城为目标,在推进殡葬改革、治理乱埋乱葬、树立科学文明的殡葬理念和殡葬文化上确实下了真功夫,我县虽是一个边远山区县,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火化率多年来保持了100%,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探索骨灰处理多样化上也有新突破,全县已建成各种形式的骨灰存放堂(塔)6座,可存放骨灰5万余盒,建成了农村公益性墓地22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县还大胆试行对农村未建成公益性墓地的村分散建墓试行墓地用地登记管理制度,这是具有重大探索创新意义的一件大事,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张明亮司长、左永仁巡视员先后来我县调研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称此举在全国具有“破 冰”作用的示范意义,今年还实行了全民遗体免费火化制度。可以说我县殡葬陋习得到了逐步改变,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我县在过去的灾后恢复重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就如何解决“建设资金难、建设用地难、建房难”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其经验在全省推广。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工作中的不足,在殡葬改革方面:很多县、市的工作不仅赶上了我们而且已超过了我们,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按县里面出台的三年规划,明年将要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达100%的行政村建有公益性墓地。到目前为止,全县131个行政村只建起了22个公益性墓地或骨灰存放堂(塔),意味着全县欠帐很大,特别是有个别乡镇没有一个村建有公益性墓地。这就充分说明个别乡镇领导对该项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在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建设主体、建设资金、土地、山林权属等难题,对这些难题不是主动去破解,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强调种种客观理由,造成推进难度大,进度缓慢。三是村、组作用,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目前我县在“三沿六区”乱埋乱葬,建大坟大墓,丧葬游街扰民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对建设绿色生态石城和“三城同创”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四是今年的灾后重建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但目前各乡镇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作不大,进度缓慢。针对我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省市的工作要求,对如何抓好下一步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破解工作难题,努力开创科学文明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更高的定位认识科学文明的 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全县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是一项既惠及全县群众当前利益,又影响子孙万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在全市仍至全省启步都较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但自去年11份全市第一次工作调度会在我县召开以来,我县的工作反而落后于其它县市。我想,问题的关键还是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殡葬改革工作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还没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角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立足点来认识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因而在不少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决策意识中,对这项工作并不打算真干,不想动真格,导致执行落实层面的积极性不高,稍有困难便束手无策,一遇阻力就表现得顾虑重重,实际上,这也是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树立得不牢的一种表现。近几年来,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文明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我认为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普惠型”社会,建设和谐新石城的需要。据我所知,我县农村大操大办丧事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一些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家庭,“因丧致贫、因丧返贫”并影响到基本生活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由于传统的丧葬习俗程序复杂,不少丧主为了显示对死者的孝道,不仅扎灵屋、设灵堂、吹吹打打,还请来礼生道士为死者超度灵魂。还有的因建坟讲风水,导致邻里争地纠纷等。这些封建迷信的陋习不但影响丧主自身的生产生活,也常常成为影响邻里、亲 属关系的诱因,有的甚至引发争斗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就是要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公共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普惠性”社会,减轻群众丧葬负担,让人民群众共享各项改革发展成果。近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这为我们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全民福利事业奠定了基础。二是大力崇尚科学,革除各种殡葬陋俗,建设文明新石城的需要。自新中国成立后, 我县同全国各地一样,消除了许多封建迷信的殡葬陋俗,但是一些愚昧落后的殡葬意识和现象还在很大的范围内存在,甚至影响到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都知道,目前仍有很多丧主笃信并热衷重金请风水先生勘定墓地墓穴方位,请道士做道场功课。这些封建陋俗至今仍盛行不衰,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损害了社会风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绊脚石。当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就是要通过推行遗体火化和安葬公墓化,转变人们传统的殡葬观念,改革传统的殡葬方式,革除丧葬活动中的陈规陋习,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使殡葬方式的文明进步成为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从而不断提升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品位,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是节约自然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新石城的需要。目前我县走的是追赶进位、跨越发展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但是,我县的殡葬活动从总体上看还未进入依法有序的状态,在广大农村 普遍没有开辟公益性墓地,乱埋乱葬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县城和乡镇圩镇周围国道沿线、风景旅游区内散建的坟墓随处可见,殡葬方式中建大墓、豪华墓的现象还非常突出,殡葬活动中对资源的浪费还相当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乱占滥用耕地、林地,加剧青山“白化”、江河泥沙化,破坏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我县的投资发展环境以及生态旅游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就是要以全面推行火化和彻底整治乱埋乱葬为突破口,通过全面实行遗体免费火化和推行安葬公墓化,杜绝土葬和乱埋乱葬,消除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留住青山绿水,实现生态资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明确任务,用更实的举措推动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落实。

殡葬改革是一项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的原动力必须是来自政府的推动力。当前影响我县殡葬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推力不足,少数乡镇的主要领导对推动殡葬改革认识不到位,导致政府职责履行不到位。在下一步工作中,各乡镇政府工作任务重点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把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坚持政府为主原则,解决好殡葬事业的投入问题。坚持殡葬服务公益性原则,是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提出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的基本取向,将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实行遗体免费火化,扶持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这既是政府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的一种政策导向,也是建立“普惠型”社会,惠及全县人 民群众的一项基本福利,这既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推行遗体免费火化政策,这在国内外早有先例,西方发达的福利国家早就有“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实行遗体免费火化政策,这是“普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人民政府的责任。所以说,管好死人的事,是为了让活着的人生活得更加美好,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虽然我们现在的财力还比较薄弱,拿不出很多的钱办更多的福利公益事业,但中央财政已经越来越多地投向与民生有关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明确地把目标放在构建“普惠型”社会上来,我们的地方财政也要逐步改变以往的支出格局,把有限的可用资金优先投向能够让全体人民共享的基本福利政策上来。

2、依靠村民自治力量,解决好农村公益性墓地的用地问题。

在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工作中,各地普遍反映存在用地难的问题,我想这里可能有个主体认识问题。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究竟主体是谁?应该依靠谁?我说只要坚持村民自治的原则,依靠村民自治的力量,真正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需要靠自己来办,就一定能办好。解决用地难的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到历史上山林土地“队为基础”的实际,过去的“队为基础”存在着重要的社会基础,即亲缘性、地缘性联系很紧密,因而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应坚持以村落屋场小组为主,在过去“生产队”的范围内去协商、调剂解决用地问题,在这个范围内,只要大家达成一致,很多很难办的事都容易办到。二是不能按照建设用地征用土地那 一套来办,各类问题要多引导农民群众自己协商解决,如补偿问题,我县个别地方的办法就很好,即每安放一个墓穴,由墓主拿出20-50元作为对山地经营业主的补偿,这样既不要一次性拿出钱来买地,也使山地经营业主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另外,公益性墓地应坚持小型、分散、简易的原则,不能搞大而全、大而洋,只要开挖出水平带,修个简易便道,注意种好树绿化好就行。当然,我们讲主体是农民,农村公益性墓地用地依靠村民自治的力量来解决,这并不是要推卸我们政府自身的责任,农民需要我们去组织,村民自治也需要我们政府去引导,去帮助。

3、上下联动,抓好农村墓地用地管理制度的落实问题。

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它的前提是推广火葬,改革土葬,核心是安葬方式的改革,把生态环保理念引入殡葬领域,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绿色生态型社会。安葬方式的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集中治理乱埋乱葬,规范人民群众的安葬行为,杜绝人民群众在安葬行为上的无序性、随意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对墓地用地的管理是治本之策。我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对农村分散建坟的墓地用地实行登记审批制度,这一做法得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对建坟用地,历朝历代的政府都不管,除城市有相对集中安葬的公墓外,广大农村自古以来就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意状态,过去是因为人口少,安葬方式简陋,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还不很突出,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人与活人争地、乱埋乱葬影响城乡规划建设的矛盾开始日益显现。建国初期全国总人口4亿多,现在已超过13亿,人口不断增长,土地永远不会再 生,建坟用地也不可能永远处于不管的放任状态。我县自去年8月实行农村墓地用地登记审批批制度的一年时间来,大部分乡镇执行得较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有个别乡镇执行不到位或根本就没有执行,从206国道可视范围内是否建有新坟就可以看出该制度执行的情况

加强墓地用地管理,对农村墓地用地实行登记的制度,这一做法符合《土管法》的立法精神。《土管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但是,现在农民群众普遍有一种认识误区,就是把山林土地承包经营等同于私有化,认为在承包经营的山林土地上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使用,所以有的为了讲排场,摆阔气,在自己承包经营的山地上毫无顾忌地建大墓、豪华墓和毁林建墓,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都管不了。《土管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改变土地权属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基于上述精神,农村墓地用地应当属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我县农村的传统习俗,墓地一经建立便具有长期性、永久性,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墓地建设的质量越来越高,建大墓豪华墓现象日趋增多,混凝土浇铸、花岗岩用材也越来越普遍,导致墓地用地成为无法恢复土地原貌的永久性用地。长期以来,农村墓地用地由于点多面广,单个占地面积不大等原因,一直未列入政府管理范围,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再生性和墓地用地不断增长的矛盾开始日益显现,本着“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 度”的精神,对农村墓地用地实行登记管理,这是完全符合《土管法》的立法精神的。

(三)进一步转变作风,以更大的力度保证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容丰富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的压力,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方式、完善制度,要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一项一项抓出成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必须敢于碰硬,善于碰硬,在不违反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非常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要善于抓住要害,逐个进行击破,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规范化和长效化建设。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殡葬改革是一项触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思想道德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综合考验。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民生工程的高度,强化推进意识,切实抓好殡葬服务公益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依法推进殡葬事业改革。县政府成立了殡葬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县的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当地的具体工作。要将殡葬管理和殡葬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殡葬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基本建设计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今年起,县政府将把殡葬改革工作列为乡镇目标考核和各级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县里将依据全县殡葬改革的总体发展规划,分给乡镇下达殡葬改革目标任务,并同各乡镇政府签订工作责任书。刚 才向各乡镇下发了科学文明殡葬服务体系工作责任书,俗话说:一诺千金,请大家按照责任状的内容认真抓好落实。下一步,县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将建立跟踪督查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各乡镇的工作情况进行督促通报、排名。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将给予全县通报批评;对敷衍了事、推卸责任、工作不力、群众意见大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适当的时候,县政府还计划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地的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一次专项视察。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群众是殡葬的主体,也是殡葬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让群众摈弃旧的殡葬陋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殡葬改革的关键是让多数群众转变观念,树立文明丧葬新风。我们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标语、宣传栏、宣传单等宣传载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正面宣传报道,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让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殡葬改革的有关情况;要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和国家殡葬改革的政策法规,宣传丧葬陋俗的危害和文明节俭办丧事的好处,宣传火化是当今社会最好的遗体处理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为更好地推动工作提供有关的参考和借鉴;要及时收集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结,搞好舆论监督。我县每年4月为全县“殡葬改革宣传月”,要求各种媒体在此期间集中进行强势宣传,使殡葬改革的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都关心支持殡葬改革的大环境,进而使文明丧葬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3、严格执法,齐抓共管。殡葬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才能顺利推进。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具体负责殡葬事务的管理、执法、监督和检查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各医院、卫生院的管理,住院人员死亡后,医疗单位要及时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并按规定办理好遗体移交手续。交警、交通部门要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对非专用车辆偷运尸体的,要按有关规定对车主及驾驶员进行处理。工商、林业部门要加强对丧葬用品市场的管理,对非法出售丧葬用品等要给予有力打击。国土、林业等部门要依法加强丧葬用地的管理,对不按规定、未经登记审批在公墓以外建坟的,要坚决进行查处。城管部门对在公共场所进行各种丧事活动的,要提前劝告,责令纠正或查处。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新闻宣传及舆论导向工作,及时报道殡改动态,对典型违法案例要公开曝光。财政、审计、劳动、人事、社保等部门要加强对丧葬补助费的管理,对违背殡葬规定的,一律不发放丧葬补助费用。政法部门要依法为殡改工作保驾护航,对故意阻碍殡改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围攻、殴打、谩骂殡改工作人员的,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增强现代殡葬意识,提高遵守殡葬政策法规的自觉性。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从事风水地理、道士等职业活动的人员要进行登记造册、签订责任状,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对违反规定从业和骗取群众财物的,要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实现部门协作和整体联动,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和加强管理,使丧葬陋习失去滋生的土壤与条件,收到牵住“牛 鼻子”、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县、乡、村、组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着眼长效,完善制度。

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是以改革传统落后的殡葬文化和殡葬理念为前提的,这是一项工作难度很大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工作,光靠宣传不行,光靠倡导也不行,应当十分重视和充分利用政策导向的推动作用,要靠政策导向的巨大力量,才能逐步扭转传统的落后观念。比如,我们县、在实行火化初期,其工作难度各乡镇是深有体会的,现在不是好了,群众接爱了,工作走上正轨了。其它殡改工作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下决心、来硬的,坚持长期抓下去,科学文明的殡葬新风就能在全县形成,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的各项目标就能实现。

二、强化责任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同志们,今年我县遭遇了五次洪涝灾害,特别是6月18日全县普降特大暴雨,各乡镇普遍受灾,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全县有253户灾民的住房全部倒塌。今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也非常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一个月前就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今天县委、县政府又在这里召开工作调度会,可见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刚才,春红局长根椐省市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就灾后重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进行了认真的 传达部暑,我完全同意,要求各乡镇认抓好落实。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我们必须把这项党和政府对灾民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因此,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紧扣一个目标、强化两个责任、坚持三项原则、做到四个必须”

一是“紧扣一个目标”,要紧扣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就是要确保2010年12月底前所有“全倒户”建好新房,并搬入新居。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时间只有四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会后,各乡镇、各部门要立即行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没有成立领导小组的要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制定本乡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要实行倒排工期,同时充分发挥村组在重建工作中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凡全倒户重建符合新农村建设、深山移民、残疾人危房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条件的各相关部门应给予相关的补助政策,共同努力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城建部门要负责做好规划设计;供电部门负责输电线路布设安装;财政、民政部门要及时调拨重建补助资金,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林业部门要做好木材砍伐指标的安排,国土部门要负责宅基地清查与审批工作;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为建房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建材市场物价的监管。要深入开展结对救助活动,要把资助全倒户恢复重建作为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帮助解决重建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困难。只有举全县之力,才能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是“强化两个责任”,就是强化乡镇直接责任主体和部门监管责任主体这两个责任。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上级 明确规定乡镇是责任主体,灾民为建设主体,县直有关部门为监管责任主体。县、乡、村三级要齐心协力,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充分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是确保建设质量及进度的关键,也是我们三级干部工作能力水平的充分体现,大家一定要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从行政层面来讲,乡镇政府要对县里确定的灾民住房建设的进度、质量、数量负直接责任。规划、建设、国土、民政、新村办、财政、审计、监察等县直有关部门要对恢复重建工作的规划选址、土地利用、建筑房型及结构、质量安全、资金使用、纠纷调处等负监管责任。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监管责任,真正履行好职责,尽职尽责地把监管工作完成好。只有这两方面的责任都靠实了,灾后重建工作才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是坚持“三个原则”。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经济实用”的原则。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注重避灾减灾,注重符合农村群众基本居住需求;其次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自主”的原则。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依靠群众力量,以群众自建为主,群众自建确有困难又有主动意愿的可由政府代建;再次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执行个人申请、村民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工作程序,并严格要求张榜公示,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做到“四个必须”,必须准确把握灾后重建的政策。灾后重建是一项政策很强的工作,如果把握不准,就很容易引发群众的意见,因此在工作中要严格把握对象的确定政策、规划选址政策、分类施救政策和操作程序上的相关政策等,政 策是指导我们灾后重建的纲领,是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关键问题、首要问题。如果脱离了政策,脱离了原则,灾后重建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必须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关键和难点。灾后恢重建的关键是“三公开、三公示、三满意”,即做到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村民代表会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民政局审批公示,达到救助户满意、群众满意、上级组织满意;难点主要是:灾民建设资金难筹措、灾民异地建房建设土地难的问题。必须确保灾后重建的进度和质量。一方面要抓质量。质量分二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房屋本身的质量,用有资质的建筑队伍、用合理结构、合格建材和强力监管抓质量,通过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保质量;另外是选址的质量,要避开地质灾害区、水患处,尽可能与新村点建设相结合、与山区移民点相结合、集中建房与分散建房相结合,确保不再出现因质量或灾害性倒房。另一方面是要抓进度。按照有关规定,“因自然灾害倒房应当年重建,当年没有重建将不列入扶持对象”,这就意味着今年全县253户“全倒户”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如待下年建房将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因此,我们要抱着对党政和灾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动员灾民极早开工建房,要把县、乡、村三级干部包扶到每一户重建房,要把责任落实到建房户,帮助建房户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确保如期完成建房任务。必须切实加强灾后重建的调度和督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量大面宽,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各部门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互相协调配合,把重建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县委、县政府将适时召开工作调度会,同时成立专项工作督查组,对全县各乡 镇的恢复重建工进行每月督查一次,并将督查情况通报全县,调度督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质量和进度三个环节,对救灾款和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要专款专用,严格把关,做到及时、准确、透明、足额、专用、实效,坚决杜绝挤占、截留、挪用以及优亲厚友等现象。要切实抓好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坚决杜绝“豆腐渣”、“半拉子”工程,确保实事实办,好事办好。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对建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同志们,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要革除几千年形成的封建陋习,建立新的科学文明的殡葬文化和理念,这是一项有难度、有压力、有挑战的工作,社会习俗改革不能依靠社会自发进行,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势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关系到灾民住有所居的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我希望大家站高一些,看远一些,做实一些,不屈不挠,攻坚克难,努力把这两项大事做好,做出成效,为全国殡葬改革工作现场会在赣州市召开、为灾民早日住上新房,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摘要]文章介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谐文化

[作者简介]黄燕熙,广西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2-0082-0004

近年来,为了加快广西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作出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策,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抓热点、攻难点、出亮点,通过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大力实施“共享工程”、“知识工程”、“边疆文化长廊”、“文化先进县”、“文化致富工程”、“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生机勃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打造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一)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基层,对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基层服务点重新布局,实行规范化建设:县级支中心按照68万元标准配置,乡镇基层点随着国家乡镇文化站建设统筹安排,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至2010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100%覆盖县、乡、村,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至今,中央和广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722.6万元,新建10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按照每站5万元的标准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

(二)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力度最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资金39.4亿元,按照填平补齐、改扩建为主的原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规模不低于300m2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广西在“十一五”期间新建514个面积不低于350m2的文化站,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55个,非国家级贫困县359个,每个文化站按照32万元标准建设。为了改善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完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及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每站10万元的标准,为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必需的各种设备。至2010年,广西得到中央、自治区两级财政补助资金101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128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2032万元),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购置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音响、乐器、活动器材等,极大地改善了广西乡镇文化站设施简陋、设备缺乏的状况。

(三)与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

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积极与自治区农村党员现代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合作,参与调查研究、模式选择、编制方案、资源建设等工作。同时投入人力、财力,参与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的工作,先后参与制作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部乡土”、“百村百品”、“百名新型农民”等三个“百部系列”电视片和一大批深受农村党员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为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大量数字资源。同时,经过积极争取,至2010年文化部下达广西14353个村级服务点设备完善经费5524万元,用于为各基层服务点配备投影仪、数字播放器等设备。

二、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流向日益合理

让公共文化资源在整个社会合理流动,使人民大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不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几项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及农村基层合理流动。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模式

主要内容是创建和培育以下五种典型模式: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以各级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渠道,帮助农民增长科学技能的文化知识致富型“横县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切入点,实施科技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工程的实施,对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作用,有效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柳州市将工程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07年将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选定为柳州市开展“文化致富工程”的试点之一。之后在条件较好的雨卜村东兴屯建立了苗族坡会传承点,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资源,重点开发苗族民间传承手工技艺如编织、蜡染、百鸟衣等项目,苗族坡会展示如芦笙、斗马、民俗等内容,既强化了苗族传统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旅游内容,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送书下乡工程是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项长效惠民工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购书经费,由设在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配送中心集中采购一批农村实用图书,配送到贫困地区的县图书馆、乡镇和村图书室,逐步解决基层图书馆(室)图书缺乏、新书数量少、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同时,自治区财政每年下达2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拉动的方式为部分乡镇、村图书馆(室)配送图书。从2006年开始,我们结合实际,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部署,调整了送书下乡的方向,将文化部配送的图书有计划的送到更多的贫困县、乡镇、村以及边境地区的图书馆、图书室,加大送书下乡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县、乡图书馆的藏书,把广大农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家门口,对农民学科技、用科学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以贴切实惠的文化服务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从2004年起,每年坚持实施自治区级“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评选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我们每年都组织举办各类农村文化能人骨干培训班,指导各县、乡镇文化馆、站举办各种针对农村群众的文艺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指导各级图书馆坚持开展各种农民读书活动,帮助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培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积极指导或者组织策划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每年开展全区“村屯优秀文艺队”评比工作,扶持和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健康发展。这些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利用节假日或农村庙会演出,平时的闲暇时间或农闲季节,在广场、社区、村头适时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推动着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此外,在各级政府扶持、文化部门指导、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广西农村出现了农民互相帮扶自办文化群体性兴起的强劲发展势头。来宾市政府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调整思路,提前规划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 “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的目标,做到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迫切需求,达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健康丰富、农民群众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目标。来宾市领导亲自率队,到国家有关部委申请项目资金,邀集来宾籍成功人士会商恳谈,向广大农村的经济能人发出了动员。“三求”工程建设激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到2010年10月止,来宾市计划建设“三求”工程项目724个,计划总投资37229.71万元,地方配套到位8221.8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07.71万元。已竣工篮球场856个,戏台754个,综合楼209栋。已组建文艺队1155支,篮球队850支。2011年来宾市计划完成138个综合楼建设,最终实现村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的目标。

(四)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

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2010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全区60名群众艺术馆专业人员、500名县文化馆专业人员、600名文化站长、600名分管文化的副乡镇长、250名村级两委干部和优秀村屯文艺队骨干得到系统培训。学员们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开阔了眼界,明确了目前全区及全国农村文化工作的形势和任务。2011年将继续开展培训大行动,开展对文化馆长、文化馆部分专业人员、部分文化站长的专业培训,努力培训一支基层文化队伍。

(五)开展“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的精神,遵照国务院提出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组织开展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引导、辅导各乡村、各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队利用自己的场地及文化广场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演示的“周周演”活动。

一年来,各市、县文化局充分利用 “三八节”、“五一节、”、“七一节”、“十一节”等节假日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季季赛”。政府及各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费投入上给予适当补助,文化部门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广西全区5553个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和演练,演出64000场次,演职员达到10万人次,观众达到1600多万人。吸引了各层面的群众参与到“千团万场”活动中来,有城镇居民、有学校师生、有农村妇女、有个体老板、有农民工。精彩的文化活动每周都会吸引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参与。这种不是一场、一时、一周,是长期的,持久的,日复一日的活动,其宣传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也是非常惊人的。它为提升各县、区全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思想觉悟产生深远影响。2010 年底,各市根据各县“月月比”、“季季赛”情况,向自治区推荐优秀业余文化活动团体,经各市评选、推荐,广西区文化厅对南宁市西乡塘区万秀村文艺队等338支“优秀村屯文艺队”、杨兰兰等321名“优秀文艺骨干”、李小春等137名“优秀辅导员”给予表彰。通过授匾、以奖代拨等形式鼓励各个业余文化活动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农村和社区的文化生活,掀起广西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

(六)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建设5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2010年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自治区文化厅和体育局为牵头单位。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五个一”,即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人口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等),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3月份,各市人民政府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 5月底各市确定建设点名单后,自治区文化厅汇总上报自治区政府; 6月13日财政厅下拨补助经费0.8亿元;8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建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制度;8月23日,成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广西文化厅;10月25日广西文化厅组织召开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厅际联席会议;10月底11月初,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6个督查组在分赴14个市45个县100多个建设点,采取实地考察、查阅台账、会议汇报的方式进行督查;12月6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召集召开厅际联席会议,决定将广西卫生厅列入2011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牵头单位,提出进一步整合卫生室、农家书屋、计生、体育等部门的资金和资源要求;12月24日,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工作会议,总结当年的工作情况,部署收尾工作和2011年的工作。

截至12月底,2010年全区500个建设点有497个100%完成建设任务。其中13个市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区共组建篮球队655支,文艺队545支。北海市还在元旦期间,组织村民在建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篮球、气排球、乒乓球和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竣工后的村级服务中心成为村民喜迎新年的舞台。

三、“十二五”期间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构建适用、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精神,切实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研究制定广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经费使用范围。到2011年底,实现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2.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乡镇和村级基层服务点,进行网络知识推广和技术培训。2010年,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为了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做好实行免费开放工作。

3.加强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进行村级服务中心建设的部署,整合优化配置资源,以村级篮球场和戏台建设为突破口,继续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建设规律和方法,探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便利、规范的公共服务。

4.建立人才培训机制,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并使之常态化。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市级辅导老师培训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县级辅导老师培训辅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屯文化骨干。

5.积极培育和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达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的。文化厅将与财政厅密切配合,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积极培育示范区(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下载试论建设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建设人民满意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则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完善......

    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7.9-2012.7.30调研地点:调查对象:农村村民调查主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查人员:导读本次调查报告显示建设社......

    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建设交流材料 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 2012年6月26日 大医院爆满而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配臵不当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最终定稿)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荐]

    关于加强滨海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探析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已进入了人......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托克托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经济发达地区情况来看,由政府行政职能和政策法律在内的有......

    浅谈加油站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金湾加油站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石油广西销售分公司加油站管理处 研究小组人员:周亚明 经过最近10余年的快速发展,现在成品油零售行业面临的竞争已日趋多元化和白热化,买方市......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河北经贸大学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