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件优先权核实案例引发的思考
摘 要:核实优先权判断“相同主题”时,涉及在后申请将在先申请的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概括式修改,在确定技术方案是否能够从在先申请文件中“直接和毫无疑义地得出”时容易出现分歧。本文结合一个具体案例,从优先权的立法本意出发,并借鉴“上位概括”式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判断方法,探讨了涉及概括式修改的在后申请如何判断是否属于“相同主题”。
关键词:优先权;相同主题;概括;修改
引言
优先权“相同主题”的核实中涉及判断在后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能够从在先申请文件中“直接和毫无疑义地得出”[1],但由于“直接和毫无疑义地得出”这一概念十分抽象,在实践中判断原则和方法容易出现分歧和争议。另外,在专利实质审查程序中,需要核实优先权的情形较少出现,其中,在后申请涉及概括式修改的情形更少,关于涉及概括式修改的在后申请如何判断是否属于“相同主题”鲜有研究探讨。
优先权“相同主题”的核实和修改超范围的判断中均需要确定技术方案是否能够从原申请文件中“直接和毫无疑义地得出”,笔者以为两者在判断方式上可相互借鉴。在实践中,针对“上位概括”式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审查一度执行严格的标准,但近年来法院审结的涉及“上位概括”的案件中有数件并未得出修改超范围的结论,例如“江苏先声”案、“墨盒”案,可见一定范围内的“上位概括”是可以允许的,并不必然超范围。由此可以推测,在优先权“相同主题”的判断中,在后申请涉及概括式修改并不必然能得出不属于“相同主题”的结论,对于经过概括式的在后申请如何判断是否属于“相同主题”值得商讨。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对于涉及概括式修改的在后申请如何判断是否属于“相同主题”。
一、案例介绍
专利申请号201110245093.0,发明名称为“用于燃料喷嘴的频率调节的装置和方法”。权利要求1为:1.一种燃烧衬套帽组件,包括:柱形套筒,悬臂式燃料喷嘴安装在所述柱形套筒内;和多个支承杆,每个支承杆具有由所述柱形套筒支承的第一端和构造成接触所述悬臂式燃料喷嘴的第二端,每个支承杆能够调节有效长度以对所述悬臂式燃料喷嘴提供可调节压紧力。
审查员检索到三篇对比文件:cn102052679a(d1),us2011/0100019a1(d2),us2011/0100016a1(d3)。d1、d2、d3的申请人与本申请相同,均为通用电子公司,d3是本申请的优先权文件,d2是d1的优先权文件。本申请与d1、d2、d3的时间关系示意在图1中,从图1中可以看出,如果本申请不能享有d3的优先权,则d1、d2、d3的公开日均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将构成本申请的现有技术。d1是在d2的基础上直接翻译过来的,可以明确d1能够享有d2的优先权。若本申请的优先权成立,则d1构成本申请的抵触申请,若本申请的优先权不成立,则d1构成本申请的现有技术。因此,本案中首先需要核实本申请是否能够享有d3的优先权。
本申请是在d3的基础上直接翻译过来的,可以明确判断本申请与其优先权文件d3相比,符合“相同主题”的条件。要核实本申请是否能够享有d3的优先权,还需要判断d3是否是关于“相同主题”的首次申请。d2的申请日早于d3的申请日,本申请和d3均是在d2的基础上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概括后得出的,如果本申请与d2也属于“相同主题”,则d3不是关于“相同主题”的首次申请,本申请不能享有d3的优先权,否则,本申请能够享有d3的优先权。本案的重点在于判断本申请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方案是否能够从d2中“直接和毫无疑义地得出”,如果能,则d3不是关于“相同主题”的首次申请,本申请不能享有d3的优先权。
将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d2对比发现,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d2相比,区别在于其技术特征“每个支承杆能够调节有效长度以对所述悬臂式燃料喷嘴提供可调节压紧力”在d2中并无直接记载。但是,d2说明书第3、17-20段记载了“支承杆20的第一端34通过带螺纹的凸缘32可调整的固定,支承杆20的第二端36可调节的接触悬臂式燃料喷嘴2,向悬臂式燃料喷嘴2提供可调节的阻尼”。由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直接毫无疑义地得出“每个支承杆能够调节有效长度以对所述悬臂式燃料喷嘴提供可调节压紧力”的技术方案吗?
二、案例分析
1.结合优先权立法本意分析
专利法第29条规定了国外优先权和国内优先权制度。国外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本意在于:为申请人在多国获得专利保护提供便利。国内优先权的立法本意在于:申请人可以利用本国优先权的规定,实现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相互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自己利益的保护 [2]。
由此可见,优先权制度为申请人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为平衡公众利益,其进一步限定要求优先权的在后申请必须满足“相同主题”的要求,如果申请人借助优先权制度修改在后申请以扩大保护范围显然违背了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本意,违反了先申请原则。
具体到本案,本申请在d2的基础上将“支承杆20的第一端34通过带螺纹的凸缘32可调整的固定,支承杆20的第二端36可调节的接触悬臂式燃料喷嘴2,向悬臂式燃料喷嘴2提供可调节的阻尼”上位概括为“每个支承杆能够调节有效长度以对悬臂式燃料喷嘴提供可调节压紧力”,其涵盖了支撑杆调节有效长度的所有情形,例如支撑杆的第一端与凸缘之间采用弹簧勾与弹簧扣之类的弹性连接或配合方式,或者支撑杆的第一端采用类似步进滑动的连接方式与凸缘连接。而根据d2记载,支撑杆20是通过调节与带螺纹的凸缘32的螺合长度来调节有效长度的,上位概括后,明显扩大了保护范围,对社会公众是极其不利的,违背了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本意。
2.借鉴“上位概括”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分析
“相同主题”的判断和“修改超范围”的判断中,均涉及“直接和毫无疑义地”确定,可借鉴修改超范围审查标准中对“直接和毫无疑义地”理解来辅助判断“相同主题”。我局在审查实践中曾经采用“新颖性判断法”审查“上位概括”式修改是否超范围,具体方法是:从该上位概念涵盖的范围中排除该下位概念的内容,然后判断排除后所剩余的内容相对于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是否具备新颖性。如果具备新颖性,则说明修改超出了原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是不允许的,反之,则是允许的 [3]。欧洲专利局审查指南 对“上位概括”式修改的判断主要采用修正的“新颖性判断法”。具体步骤如下:1.将修改文本同原始文本相比较,找出被“上位化”的概念;2.研究原始申请文本,判断该“上位化”的概念在原始申请文件中是否被直接或隐含地公开;3.如果该“上位化”的概念被原始申请文件公开,则修改是允许的,否则,不允许[3]。
“墨盒”案中,最高人民法院采用了类似于欧洲专利局关于“上位概括”修改的判断方法,认为虽然原申请文件中并未直接写明含有“存储装置”的技术方案,但是“存储装置”这个技术特征在本申请的发明目的部分有记载,对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通过综合该原始专利申请公开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很容易联想到可以用其他存储装置替换半导体存储装置,并推导出该技术方案同样可以应用于使用非半导体存储装置的墨盒,因此作出修改不超范围的决定。
具体到本案,借鉴欧洲专利局的操作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判断是否属于“相同主题”:将本申请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d2的申请文件比较,找出上位化的概念“每个支承杆能够调节有效长度以对悬臂式燃料喷嘴提供可调节压紧力”;该上位化的概念并没有在d2中被直接或隐含地公开。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申请与d2也不属于“相同主题”。
3.考虑被概括的技术特征在技术方案中的地位
“墨盒”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被上位化的技术特征“存储装置”与其发明目的的关联很小,从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实现的技术效果的角度,其发明构思并不限于“半导体存储装置”,而是所有存储装置均可以通过其发明构思来解决技术问题,申请人的上位化修改并不涉及实现发明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对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通过综合该原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很容易联想到可以用其他存储装置替换半导体存储装置,并推导出该技术方案同样可以应用于使用非半导体存储装置的墨盒,因此,含有存储装置的技术方案是与申请人的贡献相匹配的保护范围。由此可见,被上位化的特征在发明构思中的作用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具体到本案,其发明构思是通过支撑杆向燃料喷嘴提供可调节的阻尼以调整其频率,“支承杆20的第一端34通过带螺纹的凸缘32可调整的固定,支承杆20的第二端36可调节的接触悬臂式燃料喷嘴2,向悬臂式燃料喷嘴2提供可调节的阻尼”是d2中记载的实现燃料喷嘴阻尼调节的唯一一种技术手段,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本申请在d2的基础上将与发明构思关系紧密的技术特征“支承杆20的第一端34通过带螺纹的凸缘32可调整的固定,支承杆20的第二端36可调节的接触悬臂式燃料喷嘴2,向悬臂式燃料喷嘴2提供可调节的阻尼”上位概括为“每个支承杆能够调节有效长度以对悬臂式燃料喷嘴提供可调节压紧力”。可见,与“墨盒”案不同,本案中被上位概括的技术特征在技术方案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印证,本案中判断本申请与d2不属于“相同主题”更为合理。
三、总结
优先权核实中“相同主题”的判断与修改超范围的判断中均涉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和毫无疑义地确定”这一抽象概念,在实践中,存在较大的争议和分歧。本文结合一个涉及概括式修改的优先权核实案例,从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本意出发,借鉴“上位概括”式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分析如何判断“相同主题”。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上位概括”式修改是不允许的,但也存在如“墨盒”案的例外情况,本文中的案例虽然最后也倾向于不属于“相同主题”的结论,相信实践中也会存在例外的情况,判断概括式修改的在后申请是否属于“相同主题”时需要谨慎对待。
第二篇: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管忠发
案例:新副总的三项变革调整
前段时间,一位创业办厂的同学为笔者讲述了他企业的一个案例。这是一家小型的塑料制品厂主要业务模式是OEM,即为其他企业代工。该企业常年员工规模在20-30人之间,同学作为老板主要负责原材料采购和市场业务,而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技术则外聘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担当副总进行管理。这位副总曾在其他大型塑料制品企业任职,对工厂管理和生产技术都比较精通,因此自他加盟公司后,就沿用了他在以前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创业之初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在这位副总的领导下,生产逐步走上正轨。没想到在后来某年的春节前后,工厂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在职员工纷纷以回家过春节为由辞职;其次是员工普遍没有激情,上班迟到、旷工和产能下滑、品质不良等现象日益增加。春节结束后,同学满以为工厂会有好转,但却发现员工流失得越来越厉害,几个主操手等关键人员也不稳定。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副总感到无计可施,最后也辞职走人了。
在这关键的时刻,同学重新招聘了一名副总经理。这位副总入职后并没有做很大的调整,只是做了以下三项决定:
第一,改变员工的作业时间。该工厂以前的工作模式是完全按大中型工厂的作业模式设计的:即每天白天工作8小时(上午、下午各4小时),晚饭后再加班2—3小时。新来的副总通过了解发现很多员工的离职与工作时间有关,于是对此做了调整:早上提前一小时上班,午休压缩半小时,从而实现了在员工日工作时长基本不变的同时,保障员工可以在晚上六点半之前下班的目标。这一招效果很好,员工流失得到控制,新员工招聘也渐有起色。
第二,员工在保障生产任务能完成的前提下,具体的下班时间更加弹性化,且可以自主调休。
第三,在薪资模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对优秀员工的激励,每月奖励先进员工100—200元。
在这些改变的影响下,该工厂渐渐走出危机,员工思想情绪和工作状态迅速好转,工厂重新同到了以前井然有序的状态。
案例看起来很简单,新来的副总经理制定的对策也不是什么重大的政策调整,但是认真琢磨,却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和启示。
从管理的本质看经理人的使命
关于现代管理,理论界有很多定义。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概括,都不能忽略管理的本质一一即通过整合组织的资源、规范组织个体成员的行为以及动态的监督控制和持续的调整,使组织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状态,从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一项管理活动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管理者制定计划和达成计划的措施,并将资源输入以获得预期输出的过程。
经理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主体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所谓经理人,就是那些受组织授权为组织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以专门的管理技能为职业,并通过提供这种管理技能获得报酬的人。从管理的本质及经理人的角色定义来看,经理人在组织中大致包括如下三项使命:
一是组织目标分解和达成。经理人在组织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目标的达成。将管理职责放在首位,将完成目标视为本分,竭尽全力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经理人的基本心态,因为组织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着经理人在组织中的生存状态。在一个系统里,经理人可以根据组织的分工将组织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到组织的个体成员,以达到分工明确,提升组织效率的效果。在做好分工的同时,经理人还必须做好有效的监督,督促组织成员按计划完成分解下去的工作。
二是组织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管理是一个将资源输入转化为成果输出的过程。经理人是组织资源的配置者,有责任建立一套有利于目标达成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通常包括组织运转的程序流程、奖惩措施等。这项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目标达成使命的引申和拓展。经理人首先要承担目标达成的责任,同时要寻求方法努力去完成。这里所说的方法即管理措施和手段。一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和实现离不开和组织相匹配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没有这些作为保障,完成组织任务将无从谈起。
三是组织服务。经理人要及时了解组织的需要和诉求,并做好沟通协调和指导帮助。经理人对组织的服务程度通常可以影响组织的氛围和效率,组织的需要和诉求得到的回应越及时,其组织氛围就会越协调,工作效率也会越高。
上文的案例中,生产副总作为该企业负责生产和技术的经理人,其使命和职责应该是协助老板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的生产任务,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前一任副总在工作中主要的失误在于没有较好地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策略调整,同时也没有了解或者忽视了员工的诉求,导致原来的管理措施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从而造成了企业的危机。第二任副总在了解企业需求及问题后,做了一些策略性的创新,适应了企业的管理需要,结果让企业重返生机。
管理模式要因需而变
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采用的管理理念、方法、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回归到案例本身,针对同样一个企业实体,管理模式只要做出细微调整,就能使企业有很大的变革。这给了我们很多管理启示。
首先,大企业的管理模式未必是最好的。案例中第一任副总简单地将以往大公司的管理模式照搬到一家新企业,可以说一开始就为后来的管理危机埋下了伏笔,大公司的管理模式一般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提炼而成的,一般比较成熟,值得业内其他企业借鉴,但是却不能盲目照搬。通常小企业具备人员少,管理灵活的优势,在制定管理模式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案例中,第二任副总对作业时间的调整就是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因为人少,就可以在工作时间方面做得弹性化一些,以更人性化的措施留住员工。
其次,管理模式应该随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受宏观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在案例中,同样是工作10-11个小时,先后不同的安排却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管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收益。
再次,管理模式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是组织的需求。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一下案例中第二任副总三个方面调整的出发点。改变作业时间和实现更弹性的工作制就是为了解决小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为企业获取所需的人力资源;实现激励措施则是为了在组织中树立标杆,激励员工,振奋士气,解决企业士气和活力不足的问题。这些调整都是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的,因为这种调整是企业需要的,所以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来源:《HR经理人》2011年第7期
第三篇:由一件小事引发的关于师德的思考
由一件小事引发的关于师德的思考
我讲的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刚结束了育红班的放养式教育,开始了正规学习。教学目的和形式的改变使我刚开始的学习并不顺利,但是我依然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努力着。
在一次上数学课时,老师提问我:“树上有12只鸟,猎人拿枪打掉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鸟?”当时我很激动,这个题我会,于是我站起来大声地回答:“还剩11只鸟!”但是老师很严厉地对我说:“你回答的不正确,树上1只鸟也没了。”然后还罚我站了一节课。那时候我很伤心、很沮丧,连着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妈妈发现后,很郑重的对我说:“你回答的是对的,但你也要知道,枪声一响,其它的鸟肯定都吓跑了呀!”
我又开朗起来,但是我对那个老师却再也喜欢不起来了。当时我虽然很小,但这件事却牢牢地被我记在了心中,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忘记。我很庆幸有一个好妈妈,才没有使我钻进死胡同,但我却不赞同那位老师的做法。
2008年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地提出了六点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我小学一年级老师的做法明显违背了师德,他至少应该给我解释一下正确答案。他的做法严重的打击了我的积极性,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回答问题。教师就是教书育人的,学生不懂不会的时候,应该耐心的讲解,不能只教授知识,还应该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像我的这位老师,他不仅严厉的批评了我,还罚我站了一堂课,没有执行关爱学生这一条。教师既然为人师表,那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时,教师的引导更显得至关重要。在我的心目中,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教课中,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学生又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该谨遵职业道德,为祖国的未来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篇:案例审计风暴引发的思考
案例
审计风暴引发的思考
2005年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在十届人大常委会上作了2004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报告稿一公布,李金华再度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审计风暴又来了!
李金华说,审计38个中央部门2004预算执行情况,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金额的6%。
——12个部门存在预算编报不真实的问题。一些部门的下属单位通过多报人员、虚拟项目、重复申报、随意调高预算标准、夹带非预算拨款单位等方式,虚报多领预算资金4.91亿元。
——26个部门违规转移挪用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14个部门向下属单位或相关单位转移财政性资金9.35亿元,其中有些资金被用于不符合规定范围的财务支出。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设置账外账、“小金库”共3.5亿元,主要用于发放福利性补贴及其他不合理开支。如2003年至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决定,由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向所办的两家公司支付体育彩票发行费,用于彩票印制、发行,但支付的发行费超过实际需要,在扣除全部成本费用后,两公司获利高达5.58亿元。经体育总局批准,两公司已支出1.3亿元购买综合楼拟部分用于出租,按资金额125%的比例向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各省(区、市)体育局等投资单位分配2003年现金股利3750万元;另提取个人奖酬金1.31亿元。在彩票印制过程中,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负责人还弄虚作假,指定所办公司将代理进口电脑彩票专用热敏纸业务,转手高价采购,致使彩票发行费在2003年2月至2005年1月流失2341万元。
——31个部门挤占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21.42亿元,主要用于对外投资、弥补经费不足和发放福利等。
——3个部门违反规定擅自建设办公室和培训中心。2002年,国土资源部未经国务院批准,自行立项建设投资规模2.4亿元(全部为自筹资金)的航遥大厦,目前已完成投资6760万元。2003年,民航总局所属空中交通管理局为回避审批,假借所办公司的名义,挪用资金2.1亿元购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银通大厦,然后又以年租金1350万元向该公司“租赁”此大厦作为办公楼。2003年至2004年,国家旅游局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在河北涿州违规建设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和后勤基地,占地168亩、投资5600万元。
——有些部门当初预算未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造成资金滞留闲置,影响使用效益。2004年3月,科技部在部门预算中安排科技专项资金76亿元,年初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的仅18亿元,占24%;12月25日以后拨付的资金达19亿元。截至2004年底,11个部门单位累计滞留闲置财政资金137亿元。
——截至2004年8月,国家物质储备局尚有1994年以前累计借出的各类储备物资14亿多元未收回,部分已经损失。截至2004年末,国家累计拨付中药材储备资金2.66亿元中,有2.27亿元基本形成损失或被挤占挪用。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每年6月的审计报告都会引发一场“审计风暴”;而审计报告所列问题能否一一得到整改,同样引人关注。
在2005年的“审计风暴”中,有关方面已向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移送各类案件线索114起,已有12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76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者判刑。
200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后,将常委会的审计意见函送国务院办公厅转请有关部门结合审计意见,对报告所提问题认真进行整改。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去年审计报告所列问题的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书面报告。
根据这一报告,2005年审计报告所列问题的整改情况是好的。截至2005年10月底,已上缴财政各项资金11.83亿元;各类被挤占挪用的资金已追回或者归还原渠道41.64亿元;滞留、闲置的资金已按规定拨付使用117.62亿元。此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472项。
用“一石激起千层浪”之类的词句,根本不足以概括这次“审计风暴”产生的深刻影响。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李金华以及由他发布的审计报告,已经或者正在“击碎”着什么。
首先,审计的不断强化推动了“阳光政府”的建设,促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公开、透明。有人评价为,审计报告本身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比报告更重要的是它的公开性。这次报告在报纸上进行了公开的报道,在不同的网站上公开传播。伴随着报告的公开,是舆论界公开的报道,专家学者们的公开分析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公开议论。由于有了这种公开性、案例
透明性,公众更多地了解到一些政府机构在怎样行使权利,纳税人的钱又是怎么花的。如此,政府机构不得不面对公众的审视,不能不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正如李金华所言:“惩治腐败也好,惩治官僚主义也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这是全世界都认同的看法。”
其次,“看门狗论”从另一个角度表述了公仆的责任。有人说,李金华自称“看门狗”是用自嘲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李金华说“看门狗论”不是他的发明,是德国前审计长扎威伯格的名言。而从西方的审计观念来说,“看门狗”不仅表现为一种忠心,更表现为一种责任。事实上,这次审计报告公开后,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应该追究谁的责任和怎样追究责任的问题,提出必须将审计结果与问责制联系起来的合理要求。人们心里在比较,如果李金华能当好“看门狗”的话,难道其他部门机构的领导们就不能当好公仆,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吗?
其次,审计署的作为是执政为民观念的具体化。李金华感慨地说,审计公开主要是揭露了一些问题,老百姓感到为他们说了话。其实,审计报告是受国务院委托而作的,通常可以看作是审计机关的“例行公事”。然而,由于这份审计报告认真、尽责,揭露的问题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其分量就不一样了。据了解,李金华正在酝酿“审计变法”,决心从“收支审计并重”向“支出审计为主”的方向转化,加强效益审计的力度。这意味着,审计工作不再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只是监督下面的工作,而是站在纳税人的角度上监督政府怎样把老百姓的钱用到位、用得好。
最后,李金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潜规则”,在因循相袭、彼此默契、厚幕重重、盘根错节的官场中扔下了一颗炸弹。中国的官场规矩多,潜规则更多。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各有各的利益。尽管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利益冲突,但在不少人看来,既然同在官场上“混”,彼此就要心照不宣,自己有了问题别人少管闲事,别人出了问题自己也闭口不言。正是由于这种官场 积重难返,国家政法体制改革步履维艰。恰在此时,李金华毫不留情地向一批同僚开火,用于揭露政府自身的问题,让人顿感耳目一新。人们不禁期望,如果我们认清战略机遇期稍纵即逝的形势,如果下定“再干一个20年”的决心,那就必须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打响改革的攻坚战。
担心和争论集中在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出现矛盾的时候,人们相信谁?审计署有关官员曾表示,审计有两种风险:一是查错了;二是查不出问题来。实际工作中查不出来的情况主要问题,差错的情况也有。为此,有学者建议,应该建立一种“报告—申辩”机制,允许被审计单位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申辩,把问题说清楚。
其二,问了问题责任由谁承担?在现行体制下,明明是一把手或主要领导起决策的主要作用,但“集体决策”这一形势往往成为事后推卸责任的借口。为此,有学者建议应加强决策的科学化,解决领导责任界限不清的问题。同时严格实行问责制,使主要领导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其三,审计机关能否独立于政府之外?在欧美一些国家,审计机关独立于政府之外,只对议会负责,通过公开、透明的审计报告和舆论的力量发挥监督作用。我国目前的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审计机关可以联同司法、行政监察等部门一道工作,而且审计机关还拥有一定的处罚权,但缺少独立性,当审计涉及到政府强势部门,涉及到政府相关领导时,不免遇到阻力。
其四,谁来监督审计机关?李金华说,他在任期内想做的事情之一是加强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同时,在即将进行的《审计法》修改中,建议激昂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审计机关进行监督,以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思考题:
1.行政监督可以区分为行政内部监督和行政外部监督。审计监督属于什么监督?结合案例事实,谈谈审计监督的性质、内容和特征。
2.案例中的“审计风暴”是如何发生的?其促成因素主要有那些?存在那些问题?在市场经济下,审计监督有何特殊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3.结合具体案例,谈谈我国审计部门实际职能运行状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
分析健全我国审计监督的可能途径。
第五篇:由案例引发的管理思考
由案例引发的管理思考
案例:在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贾老师的状态非常不好,我径至走到她的办公室,毫无保留的把我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她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但贾老师显得异常冷淡,说:“我就那样的能力,我已经尽力了,讲不好也实在没办法。”看到她这样,我突然感觉异常愤怒。为了你的成长与进步,我在细心的指导,你却以这样的态度回击。但我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看到她心不在焉,我说:“那你好好反思一下今天的课,过后咱们再聊”。
过了几天,我又一次把贾老师叫到办公室,这次没有聊课,而是关心的询问她是不是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她不说,在我的再三开导下,她哭着说出家里的变故。我有点震惊,更为她难过。她也告我,那天心情不好,再加之那么多老师跟前她实在接受不了我与她直白的沟通,更何况她心里有事状态不佳,问题她自己已经感受到了,也不是有意要要以那样的态度拒我于千里之外。并为此向我道歉。
从那以后,我也时不时邀她来我的办公室开导她,关心她的生活,问
她有什么需要帮助就尽管开口,我会想办法帮助他,她非常感激。至此以后,走到哪都夸我是她见过的最好的领导。
通过此案例,我觉得做为领导,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维护教师自尊是管理核心
在学校管理中,人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元素,学生的培养发展都需要教师的执行,如果执行力不到位,那么学校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发挥人的作用,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校管理者服务,管理者首先得尊重教师,尊重是管理的核心。上述事件中的贾老师在内心深处认为我不尊重她,在那么多人面前说她的不好,所以她的态度冷淡。甚至让人感觉有点顶撞的味道。因此要解决管理中的高效首先得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帮助教师,从情感上多给予教师支持。
(二)以退为进往往会事半功倍
校长在管理中碰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做冷处理,甚至于退一步的处理,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大家争锋相对,最后必定两败俱伤,对于后续的管理将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教师在学校中是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元素,她对于学校是有着比校长更深厚的感情,但是在冲突的时候,她往往只会关注自己只是老师,而你是校长,校长就必须比我老师的境界要高等等,所以如果我们也跟老师一样针对芒,那么就会不仅失去这位老师的支持,也会在其他老师那里失去威信。校长在冲突现场的退是一种管理的智慧,在退的时候可以思考更好的处理办法,急解决不了问题,退、静、思才是出路,以退为进是管理的上上策。
(三)细节决定学校管理的成败
有人说,学校管理无小事,事事处处都要紧。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学校管理中,因为孩子集中,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安全,他们的健康,他们的成长是等不起的,是更不能有失误的。一个细节的失误,影响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在上述事件中我对于老师的背景没有及时了解,在评课时对细节的不注意,如果换一种思路,评课时是在我的办公室,或者在其他没有老师的地方,估计贾老师也不会心里“发毛”。所以事件中我对于老师的了解不够多,对于不同老师在处理问题上没有重视细节,没有分开处理,最终导致出现事故。
(四)包容是学校管理的好办法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长官”。虽然没有权,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决
定着老师对于他管理的支持力度。校长必须像个“大人”,善于包容老师的过错,善于把老师的过错转化为老师工作努力的动力。上述事件发生后,我自己也在积极反思,把对贾老师的不满,转化为对贾老师的生活的关心,对于评课事件所引发的不愉快我“忘记”得很快,这对于普通老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得好“大人不记小人过”。我不计前嫌,让贾老师心里得到了满足。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过错行为的认识。因此也有了后面的道歉和一路的“追随”。
管理无痕,是不断超越的智慧,是细节决定成败,是尊重胸襟的体现,是爱岗敬业的情怀,是善待真诚的引领……只要有心、用心、耐心,再难以管理的老师也会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