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垄断法》引发的思考
【热点综述】
历经14年打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律规定了三种具体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简言之,国家制定实施《反垄断法》,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的秩序。
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国务
院成立了反垄断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研究拟定有关竞争政策;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等。国家工商总局成立“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负责《反垄断法》实施的相关具体工作。
中国的《反垄断法》是与国际接轨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反垄断法》明确规定企业可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的《反垄断法》并不反对企业大和强,而是反对企业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等涉嫌垄断的行为。同时,《反垄断法》并不反对垄断企业的客观存在,反对的是垄断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推行垄断的行为。
《反垄断法》不仅是针对所有企业的相关行为,而且还有对政府的要求。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可见,中国《反垄断法》的特征之一就是反行政性垄断。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维护经济领域公平、平等竞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大中小企业的平等市场地位和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当然,《反垄断法》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法律制度,不可能解决市场秩序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相关案件的判断专业性非常强,需要大量的技术性文件支持。今后我们还要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总结、调查审理案件的经验,并借鉴国际上一些成熟的立法和执法的做法,逐步地制定配套的细则和指南。
【教材分析】
结合经济生活
1.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竞争规则维网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牟取暴利等违法行为。
2.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遏制非法的垄断性经营行为,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反垄断法》的实施,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它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企业要守法诚信经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网竞争力。
4.《反垄断法》的制定实施,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入世的要求,有利于更好地贯彻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经济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5.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价格垄断侵害消费者及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反垄断法》明确规定禁止企业利用其市场控制地位侵害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柄新的维权武器。
结合政治生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立法机关坚持民主决策,充分听取民意,实行民主立法。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实施《反垄断法》,规范政府行为,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树立政府权威,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体现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十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反垄断法》,体现了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反垄断法》的实施,有利于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结合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针对我国垄断经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时实施《反垄断法》,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有重要作用。
2.坚持尊重规律客观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贯彻实施《反垄断法》,要坚持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既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又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3.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贯彻实施《反垄断法》,既要尊重我国社会的客观条件,又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
4.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反垄断法》。
5.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又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贯彻实施《反垄断法》,要坚持循序渐进,既要相信光明的前途,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6.矛盾具有
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贯彻实施《反垄断法》,要适应当今中国国情,切忌“一刀切”,照搬一种模式,照搬别国的做法。
7.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贯彻实施《反垄断法》,要正确判断经济活动的性质,注意区别合法垄断与非法垄断,保护企业做大做强,反对垄断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推行垄断的行为。
8.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要求勇于创新。贯彻实施《反垄断法》,必须尊重实际,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细则和指南。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反垄断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
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深化改革,完善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价格垄断是消费者感触最深、也最深恶痛绝的经济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反垄断法》列举了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从事价格垄断行为的三种表现形式,即实行垄断价格、低价倾销和价格歧视。企业实施低价倾销的根本原因是()
a.挤跨其他竞争对手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d.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为配合《反垄断法》的实施,顺利开展反价格垄断的执法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已经完成《反价格垄断规定》的起草工作,使《反垄断法》有关反价格垄断的部分更具有操作性。这表明()
a.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机关
b.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强立法工作
c.依法治国就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d.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中国《反垄断法》跟其他国家一样,包括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经营者集中,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主要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二、简答题
4.1月,生产电视机及电脑显像管的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子公司——mt映像显像装置公司,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被查。
有人说,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头号敌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保护各种形式的竞争,反对一切形式的垄断。请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说法。
三、综合探究题
5.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某校高三(1)同学开展了“走近《反垄断法》,关注经济生活”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对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垄断经营现象,同学们特别关心,他们从网上获悉,《反垄断法》并没把国企垄断排除在管辖范围之外,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同时,禁止经营者借控制地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⑴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你从《反垄断法》对国企垄断的态度中发现了什么?
情境二:毫无疑问,《反垄断法》的实施将在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经济运行以及我们的生活。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⑵你认(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为《反垄断法》的实施会给我国企业、政府、消费者带来哪些影响?(请各举一例)
情境三:同学们了解到,7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某网站新闻中心对3232人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认为不合理收费的前4项都是在电信运营范围,手机和固定电话月租费(30.5%)、电信商擅自开通服务收费(30.4%)、手机漫游费(29.9%)、手机双向接听费(28.9%)。某市电信企业由于其垄断经营,引发与消费者在价格、服务上的矛盾不断升级,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该电信企业“坚持”垄断经营的重要原因。
⑶针对该电信企业的垄断经营行为,请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公民应当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参考答案】
1.a2.b3.d
4.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垄断排斥竞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⑵经营者的垄断行为,不仅破坏市场规则和交易原则,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而且会妨碍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不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⑶垄断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必须预防和制止各种非法垄断,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反垄断法》并不反对垄断企业的客观存在,反对的是垄断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推行垄断的行为。所以,笼统反对一切形式的垄断是不科学的。
5.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对国企存在的垄断经营问题不应该视而不见;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国有经济,既要保护其合法经营活动,又要禁止其非法垄断行为。
⑵例如:①反垄断法作为保护市场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法律,要求企业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③《反垄断法》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护,对于企业垄断经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消费者应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⑶①理论:公民应当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敢于、勇于、负责、依法行使监督权,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②实践:公民可以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等形式,实现对电信等公共服务部门的监督。
第二篇:《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今天正式实施 被批为“无牙无爪老虎”
酝酿了14年之久的《反垄断法》今天正式在中国实施,但它的实际效益却备受争议,有说法指它只是“无牙、无爪的老虎”,甚至认为它“保护国企,歧视外企”。
这部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宪法”的法律明确提出,将禁止多种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王传辉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反垄断法》并没有大家想象得这么新,实际上,它里面超过一半的内容早在93年以后就在其他几部法律中出现。过去有关反垄断的法律并没有什么成效,你认为今后会有所不同吗?《反垄断法》的出台更多的意义是‘口号性’的,它(在现阶段)不会什么实际的效益。”
王传辉表示,《反垄断法》目前根本“管制”不了大型国企,有如“无牙、无爪的老虎”。执法机构的地位只是商务部工商局中的一个部门,连部委的级别都达不到,怎么敢去对抗有后台的大型国企?此外,触犯《反垄断法》最多也只是罚款,不像在美国是要负起刑事责任的,罚款对大型企业又算什么?
王传辉认为,《反垄断法》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提升执法机构的地位和权力、提升这个部门的官员的专业能力,目前政府部门每月3000多元人民币的薪金,根本吸引不了法律和经济知识兼备的人才、以及加重触犯此法律的刑罚。
《反垄垄断法》立法专家小组成员之
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教授日前在接受广州《南方都市报》访问时坦言:“《反垄断法》目前最大的不足是过于原则化、过于抽象化,可实施性比较差。《反垄断法》在很多国家很成熟,依赖专业化的调查和处理、依赖法律和众多的文件,而我们只有57条、8章内容,太原则性了。中国下一步需要加紧制订相关细则,研究执法经验。”
也是《反垄断法》立法专家小组成员之
一、北京大学教授盛杰民则说:“《反垄断法》里面当然也有一些缺陷。它的不完善正是我国市场不完善、不成熟的反映。计划经济的烙印还存在,加上我国中央和地方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博弈,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也会影响这部法律。但我对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和完善充满信心,它有无奈的地方,但是它本身是非常灿烂的。”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有近90个国家实施了这一法律。
上星期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一篇分析中国《反垄断法》的文章中说,《反垄断法》的背后有一股强劲的保护主义势力,尽管这股势力最终妥协了,所有大型国企都必须受到《反垄断法》的约束,但它们也成功争取到在《反垄断法》里加入一条规定:涉及经济或国家安全的国企可以例外,“这个漏洞几乎和中国一样大”。
对于这一规定,黄勇解释说,部分垄断国企,特别是央企,他们的形成有中国的特殊国情,例如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涉及经济安全的行业、及专营专卖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中国实行的是另外一种经济模式,即管制的经济模式,而《反垄断法》规范的是竞争行业的企业行为,因此《反垄断法》适用这些企业时就会打折扣。
广州《新快报》日前也引述业内专家的话报道,这一规定成为业界质疑的焦点之一,由于没有明确的企业名单,国内几乎所有的垄断企业都可以适用这一规定。如果反垄断的主要目标只是微软等外资企业,而不是大型国企,放着大型国企垄断市场的行为不打击,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市场歧视。
近期也有评论文章说,“大型国企容易成为此项法律的“治外之地”,令人有„只反贪官(具垄断地位的民营与外资企业),不反皇帝‟之感。”
当然,《反垄断法》也不是完全看不到效益的。有一些法律界人士和企业就已准备行动。法律学者郝劲松告诉《新快报》:“我们的法律公益研究中心正在做准备,8月1日后就将陆续对一些涉嫌垄断行为的企业和部门提起诉讼。”
他举例说,电信、铁通和网通在部分地区对宽带进行统一定价,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无疑是一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垄断行为。
对此,中山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在广州《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评论中说:“反垄断法生效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微软、英特尔和谷歌被起诉;中石油、中电信等被几位„好事‟的律师告上法庭。但尘埃落定之时,大家会发现江山不变、霸业依旧。”
第三篇:“大接访”引发的思考
“大接访”引发的思考 夏先禄 胡甲文
公安研究2006年第4期
摘 要 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活动,不仅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效果,更反映出了公安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指明了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方向,留给人们对公安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 大接访 问题 启示
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带来的效应不仅是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密切了警民关系,而且多方位、深层次地反映出公安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必将对推动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说“大讨论”
重点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大练兵”重点是解决综合素质问题,那么,“大接访”就是重点解决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方向路子问题。事实证明,抓“大接访”就是抓和谐稳定、就是抓公正执法、就是抓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次“大接访”虽然告一段落,但“大接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和思考是深刻的。
一、“大接访”必然要求执法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湖北省公安机关这次接处八千多起信访案件,绝大多数信访问题的发生与旧的执法观念密切相关,如疑罪从有、有罪推定、特权思想,执法简单、粗暴、随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公平正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使民主法制进程加快,执法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当前应解决好“三个转变”。一要进一步增强人权意识,由简单执法向文明执法转变。由于执法简单、粗暴引发的信访案件占有一定比例。以管人者自居、我就是法等特权思想在一部分民警心中仍占有重要位置。有的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冷硬横推;有的对行政相对人作风粗暴,吃拿卡要;有的对案件当事人无视人权,行为野蛮。
群众无难不上访。执法是为民谋利的公权,执法者要心系群众,绝不能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当作司空见惯的小事。要在公安队伍中长期进行人权思想、人性理念、人本意识的灌输,使法治文明的思想扎根在每一个民警的头脑之中。二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由为钱执法向严格执法转变。从“大接访”暴露的问题看,为钱执法带来的执法不公不严不廉的现象突出,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法律负责”的理念,把忠于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作为执法准则,切实做到不唯上、不唯利、只唯法。公安机关的主要活动是执法活动,只有忠于法律,才能体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才能体现执法为民。三要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由失信执法向诚信执法转变。为什么有些群众信“访”不信“法”,奉行“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思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公安机关执法不守信。处事不公,伤了群众;开“空头支票”,害了群众;压案不查,误了群众;结案不退赃,失信于民。执法工作中每一个细小的疏漏和不公正,都埋下了当事人日后上访的“种子”。讲诚信,这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法治的内涵。“一次不公正的执法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对执法,要有根有据,力求公正;对过错,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取信于民。真正践行执法者“法无规定皆禁止”,执法相对人“法无禁止皆自由”,执法者必须守法等现代法治的诚信理念。
二、“大接访”必然要求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公安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公正执法上,“大接访”中群众反映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执法不公上。执法工作只有在规范的状态下运行,才能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全国政法机关部署开展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找准了“症结”,抓到了“关键”。湖北省公安机关把“接访”与“整改”结合起来抓,针对“接访”中的问题,源头治理,加强制度建设。仅湖北省公安厅就制定了《关于制止公安涉农违规收费的五条规定》、《办理劳动教养案件适用标准规定(试行)》、《公安民警执法资格认证办法》、《信访事项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试行)》等十几个规范性文件。目的是:首先用制度保障执法规范。每一项执法行为既要靠制度来体现规范,更要靠制度来保障规范。针对“大接访”
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并把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制度化。为了减少执法引起的信访问题,湖北荆州、钟祥等地公安机关参照检、法部门的做法,建立了内部执法监督委员会,对案件实行集体审核把关;十堰等七个市全面推行了“网上办案”系统;有的地方与当地检、法部门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疑难信访案件。这些代表着公安机关执法发展方向的好作法,既要推广,更要形成制度。其次是用程序促进执法规范。执法规范的重点是程序规范。“大接访”反映出的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接处警、扣押物品管理、办证时限等方面缺乏明细规定,民警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单位在执法办案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程序规定。没有程序的公正,就没有实体的公正。要从立案、破案、办案到结案都严格规定程序和时限。最后是用监督落实执法规范。执法规范的关键在落实。“徒法不足以自行”。
再好的制度不落实,群众还是看不到效果。近年来,湖北省公安机关把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取消全省其他综合性检查评比,在全省坚持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先后对21个执法质量基本达标、不达标的市县公安局主要领导集体进行诫勉谈话,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同级党委政府。对连续两年不达标和发生重大执法问题的,通报党委政府,共调离、免职了4名公安局长,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这是督促执法规范落实到位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但从长远看,除了加强内部执法考评、专项督察等监督外,最广泛、最深入的监督还是实行警务公开,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三、“大接访”必然要求基层执法的进一步加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接访”情况表明,执法问题主要在基层,82%的信访问题来自派出所和刑侦、交警、治安、经侦等五大警种,派出所占据了整个信访问题的“半壁江山”。这说明基层工作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软、硬件建设要一起抓,而且重在抓好“软件”。首先,在政策导向上要体现“基层优先”。2005年湖北省公安机关专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派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公发[2005]11号),从班子配备、经费保障等12个方面对加强派出所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已争得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每年安排2.4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解决县级公安机关的经费的保障;省财政还将用两年时间安排1250万元,帮助解决1O0个无房、危房派出所的办公用房建设。总之要切实做到从政策导向、制度设计、警力资源配置上体现“基层优先”,在晋级晋职、教育训练、从优待警上向基层倾斜,努力把一线阵地建设好、巩固好。其次,在“硬件”建设上要着重解决好“警力不足”
问题。基层警力不足在湖北省较为普遍。为了解决警力总量不足的矛盾,湖北省委省政府同意按全国现有平均水平配备警力,增加编制,分三年逐步到位,重点是充实派出所。同时也要看到,完全靠增编不现实。湖北省公安厅决定从厅机关派百名民警下基层,实行“警力非正式转移”,一年一轮换,形成制度。首期100名民警已于2005年9月份下到了基层所队。以此带动市、县公安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另外,县市以下50岁以上的公安局领导、科所队长不再担任实职,过早休息是个普遍问题。一方面警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警力大量闲置。解决这个问题,湖北省石首市公安局将退居二线的领导反聘为特派员放在派出所调处纠纷,效果很好。第三,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软件”建设。从现在的情况看,基层“硬件”建设近年来进步很大。相比较而言,“软件”建设是“短板”。一些基层领导指出:许多因治安纠纷引起的上访,不是由于“硬件”
不行,而是由于我们出警、调查、取证、调解等工作不及时,工作作风不扎实造成的。因此,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必须把苦练“基本功”,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勤务制度,深化素质培训,规范执法办案等“软件”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以基层基础建设年为契机,重点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四、“大接访”必然要求执法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大量的信访问题是执法水平不高引发的。
没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执法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问题,关键是执法者素质的提高。一要在长效练兵机制建设上下功夫。练兵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经途径。湖北省坚持全警“大练兵”,使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出台《关于建立全省公安机关练兵长效机制的意见》,推动全员练兵;还举办了全省命案指挥员培训班、经侦支、大队长培训班,提高专业素质。下一步,还要从实战需要出发,把练兵的重点放在各级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身上,重点加强基本法律知识的培训和业务素质培训。二要在优化领导班子建设上下功夫。“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提高队伍素质,关键在班子,在“一把手”。湖北省公安机关坚持“治警先治长”,督促各地认真选准配强带队伍的领头人。目前17个市州中有16个公安局长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98个县市区局长中,有57个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其余的全部高配。同时,省厅选拔两名45岁以下的年青同志进厅党委班子,选派2名同志到市州公安局任“一把手”。近期厅机关60名处级干部大轮岗,使厅党委班子结构更趋合理,中层干部优化组合,提高了厅机关工作活力。公安基层的头选不好,后果难料,甚至会成为“乱源”。
省公安厅还责成地方对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的县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所队长及时撤换。同时,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四个能力”和“两个水平”。
三要在强化纪律作风建设上下功夫。从群众信访问题看,既有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有责任心不强、纪律松弛、作风不实等“非能力因素”的影响。有的群众说,“你们案件一时破不了还可以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推来推去、不理不睬的作风”。有的民警把收集的证据弄没了,个别民警甚至把案卷遗失了,导致案件结不了。鉴于此,湖北省公安机关从2004年10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纪律作风教育整顿,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全省公安队伍纪律作风建设的意见》(鄂发[2004] 19号),并与“大接访”结合起来抓,对纪律作风问题,敢于揭短亮丑,动真碰硬。既解决了工作软懒散、管理稀拉松、内务脏乱差等表层问题,又着力解决了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执法创收等深层次问题,更重点解决了“家丑不外扬”、“出事就摆平”、“空喊虚抓不落实”等领导层面的思想作风问题,切实改变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压案不查、治警不严”等状况,警风明显好转,“守规矩、尽力干、敢负责、说真话、办实事”的氛围初步形成。四要在激励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基层反映,“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个别地方基层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不主动,甚至“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因此,既要正向激励,更要负向加压,实行责任倒查、强化责任追究。“大接访”中,湖北省公安机关对12个工作相对滞后、进京上访量较大的市州提出批评,震动很大。2005年底争取省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因公伤亡和困难民警家庭生活补助,并研究出台相应办法,激励广大民警建功立业,反响很好。只有构建“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咎”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民警积极性,凝聚警心,激活队伍。
第四篇:“小金库”引发的思考
“小金库”引发的思考
今天,观看了《小金库引发的大案》这部教育片,受益良多。片中的主人公受到法律的严惩,实在是咎由自取。近年来,检察院查处的一些贪污贿赂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都是“小金库”惹的祸。小金库,这一经济领域内的毒瘤,已成为滋生腐败的“黑洞”。这些犯罪行为无一例外的是循着一个固定的轨迹在运行:设立“小金库”以后,开始用于处理一些单位不好直接下账的非正常开支。随后,由于这部分资金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和管理混乱,就出现小数额的化公为私的贪污行为,并且数额逐渐加大。慢慢地一些领导干部胃口越来越大,中饱私馕。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以党性原则要求和规范自己,需要始终把开展学习实践 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加强学习,时刻严以律己,时刻警钟长鸣,从“小事”防起,努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廉洁自律。
首先,应加强教育,巩固思想防线。对“小金库”的危害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把它作为惩腐倡廉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小金库”的设立者通常把“小金库”看成了“臭豆腐”,它闻着臭,吃着香,能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才乐此不彼。说到底,这是从小团体利益和极端个人主义出发,是只图眼前一时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利益造成的短期行为,设立了“小金库”,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资金使用上的问题。只有加强教育,认清其危害,才能更新观念。应强化对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党风廉政教育、财经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全局观念,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自觉抵御狭隘部门利益和个人不正当利益得侵蚀。
其次,应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堵塞漏洞。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制度,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又给予经营管理者适当的管理自主权,赋予其必要的机动财权,规范其运作,协调好国家、集体、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国有单位的上级部门和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应继续强化财务监管,管好单位“大金库”资金使用,使“小金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推行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如会计委派制度和厂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内部监督制度,应继续坚持,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予以完善,使财务运作真正做到“阳光作业”。此外对“小金库”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小金库”者,经调查属实予以重奖,也起到了发动职工群众和社会力量对“小金库”进行监督的作用。
再次,应加大查处和惩治力度,形成打击合力。“小金库”虽然隐蔽,但总会在运作的相关环节留下蛛丝马迹,发现它并不难,有关职能部门,只要多一份责任心,认真一点,“小金库”总是能够被揭露出来的,所以对“小金库”不仅要严令取消,而且要敢于动真格,对检查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认真审查,而不是走过场,发现“小金库”问题,严肃查处,决不姑息。每年的财务检查是必要的,但例行的检查不能流于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应有所变化,检查要做到经常化、不定期化、抽查化,才能更有成效。财务、审计、国资、纪检监察和检察等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小金库”的查处和治理中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同步合拍,相互支持,结合各自职能,相互配合联动,实行联合执法,形成打击合力,才能有效的遏制“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最后,应加强立法,断其源头。“小金库”顽症,久治不愈,与立法上的滞后不无关系。特别是刑法上无具体明文规定,一般只有在发现了贪污挪用、行贿受贿、私分国有资产等犯罪行为后,有关当事人才被追究责任。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犯罪行为都被“小金库”的外衣掩盖着,“小金库”发现容易,但查处中通常因账目混乱,有的甚至因无账可查,证据缺乏,以某项具体的犯罪行为予以惩处时难度很大,难以定罪处罚。因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现象,在刑法上可增设“擅设账外资金罪”,即任何单位,违反财经制度的有关规定,以虚假支出套取资金或隐匿收入不入账,以单位名义放在账外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该罪的直接以该罪追究该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既擅设“小金库”,又有贪污、挪用等犯罪行为的,应予数罪并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加强学习,时刻严以律己,时刻警钟长鸣,从“小事”防起,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是我们华夏民族千年以来总结下来的宝贵“警世长钟”,同时要想坚决取缔“小金库”,需要廉洁自律,更需要标本兼治。
第五篇:“临时工”引发的思考[范文模版]
“临时工”引发的思考
如今政府聘有大量临时工、协管员、辅警员、协警员、协税员,社会上还出现了这样一些种论调:“政府出事了,都是临时工干的”,“政府有两种干部,一种是正式工,一种是临时工”,“协警是正式的临时工,协管员是非正式的临时工”等等。
这种二元体制值得我们深思,它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不仅滥用了政府的财力,还是某些部门单位滥用公权力的一种体现。
一是人为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聘用临时人员的同时,众多部门单位的正式人员却是人浮于事,他们领着国家工资,拿着临时人员享受不到的津补贴,过着一杯清茶一张报,轻轻松松每一天的日子,甚至有些正式工长期占编不在岗位。人为地造成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矛盾,人为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制造了不和谐,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是滥用政府财力。地方政府的财力本来就有限,很多地方还处于“吃饭财政”的温饱阶段。大量聘用临时人员对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压力。同时,有些正式工却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甚至长期不在岗,消耗了社会人力资源,滥用了地方政府财力,滥用了纳税人的钱。
三是滥用公权力。某些部门单位为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只顾向政府要求增加人权、财权,只考虑自己部门单位的利益。明明正式工可以完成的工作,却偏偏要招几个临时工来“补充”队伍。遇到突发事故,正式工就把临时工推到前台,逃避责任。社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