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支农政策【新2016061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
19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哪些?
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含示范平台试点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扶持)、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省级集中科技推广等项目、示范平台试点项目(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带)、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示范园);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类。
194、土地治理各类项目扶持对象、申报条件、投入政策是什么?
答:(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含土地整理)
①扶持范围:耕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项目区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②申报主体:乡镇、村、新型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
③申报条件:
A.乡镇、村申报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集中连片治理,原则上不低于2000亩。鼓励和引导项目区收益主体筹资筹劳。符 合立项条件的可直接向县级农发机构报送项目建议书。
B.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其设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际运行1年以上(其中龙头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和实际运行2年以上),财务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具备必要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项目申请立项面积为200亩以上。龙头企业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总额;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20%。立项申请须提供项目区内合法有效的土地流转租赁合同、工商管理经营执照、落实自筹资金承诺意见、项目区面积、主要建设内容、投资计划等内容的项目建议书,经县级农发机构审核后逐级上报。
④投入标准:
A.乡镇、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投入1600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0元。整理区亩均财政投入不超过3000元。
B.新型经营主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投入按1100元至1300元标准执行。
(2)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①扶持范围:在一定的流域范围内对山下耕地、山上经济林地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扶持山上经济林地。
②申报主体:乡镇、村、新型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
③申报条件:A.单个项目原则上不低于5000亩(注:新型经 营主体申报不足5000亩的可纳入所在地乡镇统一规划申请立项);B.自筹资金:乡村集体鼓励和引导项目区收益主体筹资筹劳;龙头企业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总额;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国有农场、华侨农场自筹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20%。符合立项条件的可直接向县级农发机构报送项目建议书,审核后逐级上报。
④投入标准:亩均财政投入1120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00元。
(3)省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
①推广内容:A.经审定(认定)国家级、省级粮食、蔬菜、茶叶、中药材、瓜果等农业种植新品种;B.经设区市级及以上相关主管部门审定的农业种植生产集成新技术成果;C.福建省农业厅发布的农业“五新”名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②实施主体:A.设区市级及以上农业科研院所、省属高等院校、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单位可以申报实施科技推广任务;B.依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县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单位可以申报实施科技推广任务,但必须以”A”所述的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
③申报要求:需报送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即新品种审定证明、设区市级及以上相关主管单位审定的新技术成果证明、示范用田块的租赁合同或权属证明、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的工商注册证明、技术依托单位协议等)。县级农发机构审核后,逐级申报。④投入标准:单个任务申请财政资金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由省级以上财政资金安排,鼓励实施主体安排自筹资金。
(4)示范平台试点项目扶持类型、申报条件、投入政策是什么?
答:①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园区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国土面积10000亩以上,其中粮食和优势特色大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现有至少2家以上县级有权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功能区类型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完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政策的通知》(国农办[2014]256号)文件相关规定设置,除必须具备粮食生产核心或优势特色种植功能区外,可因地制宜地再规划设置2个以上(含)其它功能区。建设期限2—3年,每年度计划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1200万元。
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带)。优势特色产业集中,规划种植面积相对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现有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至少有3家以上县级有权部门认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扩大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空间和条件。鼓励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鼓励省级集中科技示范推广任务。建设期限2—3年,每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以内,其中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占50%以上。
③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
A.实行整县推进的,以灌区或流域统一规划设计10万亩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3年实施。可根据条件和需要每年从中 建设2000—5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
B.非整县推进的县,申报1片2000—5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发挥粮食高产核心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
④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示范园。园区规划面积200亩以上,农产品初深加工企业、仓储物流企业比较集中,现有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建设期限2—3年,每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以内。
195、产业化经营各类项目扶持对象、申报条件、投入政策是什么?
答:(1)财政补助项目
①扶持范围:重点扶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优先扶持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项目。
②项目申报要求:A.每个县扶持的优势特色产业类型原则上应符合《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即:新罗区(粮油、畜禽蜂)、永定区(水果、畜禽蜂)、上杭县(水果、畜禽蜂)、武平县(茶叶、畜禽蜂)、长汀县(笋竹、粮油)、连城县(粮油、中药材)、漳平市(茶叶、粮油);B.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C.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显著带动农民增收,预期效益好;D.建设方案先 5 进科学,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E.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获得相关环保部门审批(登记)意见或证明材料;农业面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能得到有效利用;能够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种养业生产过程减少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相关农业生产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达到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F.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G.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有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合同(应有出租人合法土地权属证明)或设施农用地审核意见等。
③项目单位申报条件:A.必须在工商部门依法注册,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B.设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C.经营业绩良好,盈利且资产负债率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应提供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D.资产优良,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龙头企业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净资产不低于申请的财政补助资金总额。
④投入标准:龙头企业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200万元;专业合作社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100万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申报(持股)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3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省级财政按中央财政资金的60%配套投入。
⑤项目及资金管理:实行“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按国农办〔2015〕52号文第五条规定要求执行),即先自行建设,竣工后申请县级验收合格,再给予报账。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⑥具体申报要求以每年福建省农发办发布《申报指南》为准。(2)贷款贴息项目
①贷款贴息方式及范围:采取“先选项后结算”的贷款贴息方式。贴息范围为已签订银行贷款合同或贷款协议、意向报告的项目。
②项目申报要求:A.优先支持符合《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的产业(同上)。对于未列入规划,但市场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其他产业,也可列入扶持范围;B.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C.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D.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E.申报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
③项目单位申报条件:A.必须在工商部门依法注册,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B.经营业绩良好,盈利且资产负债率低于70%,申请贴息资金结算时应提供财务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予结算补助;C.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县级 以上主管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④投入标准:A.单个贷款贴息项目的贷款额度:单个项目中央财政贴息资金规模为20-2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要求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要求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B.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一般为2年。C.贴息率不高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⑤具体申报要求以每年福建省农发办发布《申报指南》为准。196、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如何实行报账管理? 答: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具体要求:(1)土地治理项目
①资金拨付至财政农发专户,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农发机构负责报账基础工作;②项目采取直接报账方式,报账资金直接支付给项目施工单位、物资设备供应商等开具原始票据的单位;③报账应提供合法有效的报账凭证,除提供报账申请单、税务发票外,还应根据项目不同阶段提供施工单位中标通知书、承包合同、开工报告、阶段性工程结算单、监理报告、物资购销合同及签收单、工程竣工决算及审计报告等材料;④报账实行银行转账结算,禁止现金支出。(2)产业化经营项目
①项目投资应当在项目单位的合法有效账户中核算,含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应统一纳入该账户。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农发机构负责审核建设支出中所列的支出细项,包括工程量、设备型号和数量等报账基础工作;②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先建后补”的报账管理方式,项目单位根据批复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先筹集资金组织实施,竣工自验并通过县级验收合格后,按批复的财政补助资金的90%以内给予报账,其余10%以上待设区市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复查复验通过后再给予报账;③报账应提供合法有效的报账凭证(开具日期应当在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正式行文上报项目日之后),财政补助项目报账应提供报账申请表、自验报告、项目建设支出正式票据、支出明细表、银行转账原始凭证、施工合同或协议、购销合同或协议、中介机构出具的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贷款贴息项目报账应提供报账申请表、银行借款合同原件、借款到位凭证原件、利息结算单原件、利息支付凭证原件等;④除按现金管理制度规定可使用现金支出外,应实行银行转账结算,禁止现金支出。
注:以上政策是2016年申报标准,具体政策需以当年省农发办发布的最新政策为准。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解读
背景解析:农业综合开发
一、定义: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标志
标志及其含义:“ACD”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英文缩写: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图型含义:(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1、周边四个三角形代表山地(山丘资源);
2、中间一滴水代表水利设施(节水灌溉);
3、中间田字格代表农田整治(格田成方);
4、周边四棵树代表林业措施(农田林网);
5、田的十字线代表机耕道路(四通八达)。
二、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蔬菜、畜禽、名优经济林(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水产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
(三)依靠科技,注重效益;
(四)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自下而上申报。项目管理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正式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各级农发机构应依据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定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治理项目库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库。
3、存入项目库的项目应达到项目建议书的要求。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治理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及条件,建设范围、规模及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含农民筹资投劳计划),效益预测。
(2)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
项目建议书经省级或地级农发机构实地考察合格,可存入项目库,拟扶持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或组织有关专家编制。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治理项目: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水土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工程量及主要工程、农艺措施;项目区现状及工程平面布置图;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经2/3以上农户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及自愿开发证明材料;综合效益评价;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
(2)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项目组织与管理。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在上申报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对象
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扶持方式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财政补助为主。4 投入: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政策。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解读
一、政策解读
农业综合开发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业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等。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确定的区域范围内,为获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批准,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实施,通过综合投入,运用综合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投资活动。
国家自1988年起开始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988—1993年统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199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两类,即土地治理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自1999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三类,增设科技示范项目;自200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两类,即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不再设立科技示范项目。
二、政策问答
1.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机制是什么?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3)集中投入,不留缺口;
(4)奖优罚劣,激励竞争。
农业综合开发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2
财政部依据各地财力状况分别确定各省地方财政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
省级财政承担的配套资金总体上不低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80%。市县级财政承担的配套资金不小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20%。
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乡级财政不承担资金配套任务。财务管理的原则是: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经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并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含银行贷款、各种经济组织资金以及个人自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分为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三小类项目,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原则,对灌区、流域或某一连片耕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其整体建设任务可分年连续实施。
5.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的投入,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已经成为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本意义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项目区达到了路相通、渠相连、田地平整、排灌有保障、机械作业标准化,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惠民(支农)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越来越大,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而更好的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服务。6
以“农民要办”为前提,采取民主方式征求农民是否自愿筹资投劳,项目申报单位(一般为乡、镇政府)提出立项申请,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初步论证,逐级审核上报;由省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评估论证,审核认定后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7.为什么要进行农民筹资投劳?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筹资投劳是项目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比重的农民筹资投劳,对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正常实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积极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开发资金的大量投入,目的就是为了使项目区农民富裕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只有农民全程参与进来,才能使农民真正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积极支持项目的实施,主动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保证了农发土地治理工程建设高标准、运行高效益。8
凡是立项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均采取统一招标方式,择优选择项目施工单位;项目实行监理制,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对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实行公示制,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对公示的真实性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管护费用,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9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10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重点产业包括: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专用小麦、马铃薯、名优经济林、蔬菜、名优花卉、蚕桑、畜牧、淡水水产等。11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企业应是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有利于培育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项目用地手续合法、符合规划要求;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申请立项前两年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经营业绩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300万元以上;
资产负债率低于6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财务规范、管理严格;与农民以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了比较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
申请立项前一年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合作社通过社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合作社不亏损;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独立核算,盈余返还;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农民社员80户以上。15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对项目进行扶持。财政补贴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在50-200万元之间,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相应落实配套资金;贷款贴息项目,可以对固定资产贷款进行贴息,也可以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贴息,申请贴息的贷款起点是500万元,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项目批复后,可以对一个内贷款所支付的利息进行贴息。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
16行申报?
项目单位向所在地农发办事机构申报财政补贴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财务报告,银行信用等级证明,土地使用批准文件,环保部门审批意见等;项目单位申报贷款贴息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银行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等。
《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内容摘要:为更好地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现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13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国农办〔2013〕92号),为更好地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现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通过财政扶持,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组织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扶持范围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一般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1.一般产业化项目扶持范围为:农产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扶持对象为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一般安排在农业综合开发县。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料项目建设。
2.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及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农业污染物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体系及品牌建设,支持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合作化组织开展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
三、主要政策
1.一般产业化项目包括财政补助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中央财政下达的2014年一般产业化项目资金,80%以上用于扶持财政补助项目,20%以下用于扶持贷款贴息项目。
用于安排财政补助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60%以上(含)用于扶持龙头企业;40%以下(含)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为100万元至3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为50万元至15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按现行政策执行。项目单位按政策规定落实相应的自筹资金投入。其中,龙头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的财政补助资金总额;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50%。具体比例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有关规定执行。
贷款贴息项目资金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单个项目中央财政贴息资金规模不低于50万元,优先扶持粮油加工及“菜篮子”产品贷款贴息项目。贴息范围为2012年1月1日以后签订贷款合同(包括2011年签订贷款合同、申请连续贴息的贷款)、在2013年会计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贷款贴息要求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贷款贴息期限一般为2年;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项目连续贴息期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贴息率不高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2.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在2013年基础上适当扩大试点。2013年已开展试点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2014年的试点项目比2013年增加1倍;2013年未开展试点工作的省(黑龙江、西藏除外)和部分中央农垦(兵团)企业,2014年的试点项目个数比照2013年试点省个数安排。2014年试点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为500万元至800万元、“一县一特”产业发展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为300万元至500万元。
四、项目申报要求
(一)一般产业化项目。1.财政补助项目(1)项目基本条件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
--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预期效益好;--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
--建设方案先进科学,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
--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获得相关环保部门的审核或批复;农业面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能得到有效利用;能够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种养业生产过程减少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相关农业生产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达到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2)项目单位条件 龙头企业:
--2010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经营业绩良好,2011、2012年连续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11、2012年资产负债率一般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企业资产优良,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2012年固定资产净值300万元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倍;
--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企业一般应不欠税、不欠员工工资、不欠社会统筹保险金;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财务管理规范,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与农民以多种形式,形成联结紧密、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实施的项目一般应直接带动农户200户以上,加工项目所需原材料的70%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流通设施项目能够带动注册区域农产品进入市场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般为2011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合作社法人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具备相应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
--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产权明晰,章程规范,运行机制合理,盈余返还。
--经营状况良好,实力较强,财务管理比较规范,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50%。
--运营规范,农户社员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强。2.贷款贴息项目
(1)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
(2)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3)项目申报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经营状况良好;(4)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5)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6)申报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3.不予受理的事项
(1)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的相关项目(参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动植物加工流通项目。
(3)中成药深加工、木材深加工、纺织品深加工等项目。
(4)截止到2013年底,同一项目单位(包括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不同公司但同一法人代表)已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连续扶持(含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满3年的(合作项目除外),不在2014年申报范围。
(5)已申报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的,不在此次申报范围。(6)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企业和使用有偿资金的企业,2012年未上缴国有股权分红收益和未偿还到期借款的,不得申报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7)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监管黑名单的企业不在申报范围。(8)上市企业(含控股公司、母公司、子公司)不在此次项目申报范围。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原则上执行《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申报指南》(国农办〔2013〕115号)及《关于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若干政策规定解释的函》(国农办函〔2013〕41号)立项条件和申报要求,并对相关事宜进一步明确如下:
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要求符合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相关农业生产规范,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2.“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要求列入地理标志产品或原产地保护产品目录及省级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优势农产品。
3.试点项目均要求“三废”排放及处理措施可行,获得相关环保部门的批复或审核;水资源供需平衡、利用合理,新打机电井获得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批复。
4.试点项目均要求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处于同行业中等以上水平。5.试点项目能够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资产(本)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建立起与农民股份合作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财政资金的30%用于农民合作社或农民持股,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选择固定分红、利润分红或股权保底分红等方式,使农民获得收益。地方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能够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起股份合作制公司治理结构,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持股人享有股权分红收益。
6.如申报单位属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企业和使用有偿资金的企业,2012年未上缴国有股权分红收益和未偿还到期借款的;以及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监管黑名单的,不得申报2014年试点项目。
五、其他要求
(一)申报程序和时间要求。
1.具备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本指南相关要求,向所在地农发机构申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其中,财政补助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于2013年10月31日前申报;贷款贴息项目于2014年1月10日前申报。
2.同一项目单位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3.越级申报、逾期申报,不予受理。
(二)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1.财政补助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龙头企业申报须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2011、2012财务审计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须提供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2012财务审计报告;同时须提供电子文档(PDF格式)及附件资料彩色原件扫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及相关附件要求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已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企业可研报告及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书编制参考大纲。
2.贷款贴息项目:贷款银行批复文件、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到位凭证;银行贷款卡复印件;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利息支付原始凭证、还款凭证;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2012财务审计报告。上述材料须提供完整、清晰复印件或扫描件电子版。
(三)其他要求。
1.产业化经营项目原则上由省级农发机构统一组织专家评审、竞争立项,经国家农发办抽查或审核后,予以备案确认、立项实施。2.省级农发机构对经过规定程序拟立项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须在省级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3.项目申报单位和地方各级农发机构要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可靠与完整。如发现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等规定严肃处理。
4.项目申报单位所需的有关资料,请向当地农发机构索取,或在财政部门户网站下载。其他不明事项,可向当地农发机构咨询。
5.各省级农发机构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指南有关要求进行细化,指导各地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第三篇:支农政策与农业增长
支农政策与农业增长
学生 姓 名:周金海 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层次及形式:专科(函授)年级: 2012 级
成绩:
目录
摘要„„„„„„„„„„„„„„„„„„„„„„„„„„„„3
Abstract„„„„„„„„„„„„„„„„„„„„„„„„„„„„4
前言„„„„„„„„„„„„„„„„„„„„„„„„„„„„5
一、财政支农的含义„„„„„„„„„„„„„„„„„„„„„„5
二、农业财政政策的历史发展阶段„„„„„„„„„„„„„„„„„„„6
(一)改革初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78—1993)„„„„„„„„„„6
(二)改革深化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94—2002)„„„„„„„„6
(三)新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2003—至今)„„„„„„„„„„„„„7
三、我国财政支农历年规模与农民收入变动分析„„„„„„„„„„„„„7
四、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10(一)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10(二)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10(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10
五、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建议„„„„„„„„„„„„„„„„„„„11(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二)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12(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12
结 论„„„„„„„„„„„„„„„„„„„„„„„„„„„13 参考文献„„„„„„„„„„„„„„„„„„„„„„„„„„„13 致
谢„„„„„„„„„„„„„„„„„„„„„„„„„„„14
一、前言
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按其贡献比例来说一次为投资、消费、出口,虽然近三十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但其贡献主要来自对外出口和政府投资,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大明显。尤其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消费占我国居民消费很大的比重,中国的农民消费水平不高不能得到有效的扩展,与不断上升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形成差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总消费的提高。201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继、03年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九个一号文件,其中2004、2008、2009年三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到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金融危机后我国重新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希望增加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支出来扩大内需,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举措相继实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乃立国之本,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主要依靠农民,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转向以国内需求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这是今后财政支农政策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要求。
一、财政支农的含义
所谓财政支农,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资、补助、补贴等,一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等。从统计口径上讲,财政支农资金通常有大、中、小口径之分。其中小口径的财政支农资金只计算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即通常所说的“两类资金’’;在小口径的基础上加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以及农村救济费,就构成了按中口径计算的财政支农资金;在中口径的基础上加上财政通过其他间接渠道对农业实施的种种支援与补助,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采用财政补贴办法优惠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和大型农业机械、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等等,就构成了按大口径计算的财政支农资金。
二、农业财政政策的历史发展阶段
农业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农业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国家财力状况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改革初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78—1993)
1978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同时,针对农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状况,国家的农业资金分配政策及财政支农政策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中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有所改观。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逐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国家与农民的“取”、“予”分配差额大大缩小,体现了新的财政政策目标取向。为了改变工农业交换不平等的状况,首先是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其次,国家财政的支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不仅支农力度加大,而且拓展了支农范围,完善了支农手段,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二)改革深化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94—2002)
这一阶段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付诸实施的重要历史阶段。特别是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这既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大改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1)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迅速增加。(2)财政支农资金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公共财政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等的支持
(三)新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2003—至今)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到新世纪初,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经济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2003—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1%;全国财政支出累计约17.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9.6万亿元,年均增长17.6%。这就表明当前我国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主要特点包括:(1)取消农业税,增加转移支付,为农民减负;(2)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促进农民增收(3)调整和优化政府基建投资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逐步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
三、我国财政支农历年规模与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支农资金从2003年的2000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12000多亿增加了6倍,而且每年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07-2008年间增加的幅度最大,这也说明了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为降低金融危机影响,扩大内需所采取的4万亿元投资投向“三农”资金的大幅扩大。表明了中央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为改善农民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家电下乡”和”农机补贴”等。
财政支农由这四类组成,一是农业生产支出,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三是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支出,四是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农村居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从各个来源渠道获得的总收入,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余下部分,计算方法为:农村居民纯收入=农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缴承包费,农民纯收入更能反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所以我们采用农民纯收入而不用总收入农村居民人居全年总支出分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财产性和转移性支出四类。这样划分目的在于考察财政支农、农村居民纯 收入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图一反映了财政支农、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农村消费支出的变换情况。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到,10年中总体上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随着财政政策支农规模变动而变动,财政支农大体上在政府总支出中逐年递增,同时我国财政总支出也是从2001年15887亿元增长到2010的89874.16亿元,而农业支出的大幅增长的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快速增加,充分显示了我国嘉庆支持三农事业和关心农民福利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也随着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上升而增加,2005年农民纯收入的同比增速只有7.4%,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速却高达11.5%,说明刺激消费政策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增大财政支农很明显能够对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产生显著作用
财政支农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作用机制。科技兴农,财政支出的农业生产支出和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增加了农作物产量,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性收入。公共服务兴农,财政,财政支农的农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等补贴,直接以货币形式给农村居民的生产和消费给予支持,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物品给农村居民,不再挤压农户的消费需求,变相的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兴农,财政支农支出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大力改善了过去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农民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农村居民就可以放心的消费了。
四、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
(一)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长,但由于财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在财政支农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目前,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约1/3是农产品政策补贴,农产品政策补贴多数还是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不足50%。
(二)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滞后性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实施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且内支农资金支出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使用效果差,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
五、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建议
(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长期扭曲的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填补税费改革中发生的财政收支缺口,减少改革的阻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二)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很大。因此,我国要重点支持那些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科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包括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研究;加强重大的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利益驱动成为农民吸纳科技的动力。
(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方面手段。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扎扎实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鼓励以县为主,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整合支农资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性措施,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结论
总之,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扎实做好财政支持“三农”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
李焕彰 钱忠好 《中国农村经济》 2004年08期
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基于支农资金总量和结构的分析
刘汉屏 汪柱旺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财政支农政策效应研究
张鎣 福建农林大学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宁国良;罗立;刘弘 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
财政支农政策与支农资金效用:重庆个案
李琼;严伟涛 重庆社会科学
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黄黎平农业经济
314-
第四篇:农业综合开发
**镇召开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领导成员,**镇主要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施工方项目经理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镇党委书记***强调,各有关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群众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清楚了解这一民心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进度,抓紧在明年春耕前完工,避免影响农民耕作灌溉。施工过程中,要与当地村委和群众沟通、协调好工作,取得群众配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推进,保质保量、如期圆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据了解,这次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涉及**、**、**、**等*个村委,总投资达**多万元,水田受惠面积过万亩,受益群众两万多人。工程完成后,实现涝能排、旱能灌,有利于机械化耕种,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随着项目的建设完善,将极大地改善**镇水利环境和耕作条件,为**镇的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和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问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将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确定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关系密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类及构成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地治理项目,一类是产业化经营项目。
1、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等 中低产田改造是针对那些产量较低的农田,通过到水或打井,疏通灌排渠道,改良土壤。配肥地力,整修田间道路,营造农田防护林,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综合盖在措施,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它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四项。
1、水利措施又包括排灌站、机电井、输变电线路、衬砌渠道、埋设管道。配套建筑物等小项;
2、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内容;
3、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
4、科技推广措施包括技术培训、仪器装备和示范推广等建设内容。
2、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指通过扶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以外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快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项目从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实现增收的措施。它包括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设施三类小项。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设置。实施上坚持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比例及构成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滚动开发”。即中央财政资金是“引子”,地方财政(省市县三级)要配套,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构成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体比例为中央财政投入要占到总投入的4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到20%,群众自筹资金35%(其中投工投劳折资必须占到自筹资金的5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2004年为每亩410元,其中对财政资金280元。投资标准及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递增。
(二)产业化经营资金构成
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来源也为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企业自筹三类,各种资金比例为中央财政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为1∶0.5,地方配套资金中省级占80%,地市占20%,财政资金中有偿与无偿比例为75∶25,自筹资金必须占到中央财政资 金的70%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项目管理
(一)土地治理项目立项条件及程序
1、立项条件
项目实施区水土资源条件好、乡镇村组领导重视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及搞开发积极性高并主动筹资。
2、立项程序
①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项目库。县办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县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阶段性开发方案。各乡(镇)在申请立项之前,应编制初步选定的项目建议书,存入项目库,待国家投资可能时,再从项目库调为逐级上报。
②编制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开发的必要性;建设范围、地点、规模;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分析等。并附项目村组、乡镇对项目实施中及筹资投劳进行承诺。
③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项目规划图;主要工程措施及布置图,工程量和工作量;投资概算及筹资意向,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方案、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等.④评估论证。项目评估是对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 查和评价,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资金配套与偿还能力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提供决策依据。项目评估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进行综合分析的论证,力求客观公正。评估论证主要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估范围仅限于新增和调整开发区、新增中央财政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项目。
⑤组织扩初设计或制定实施方案。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是制定项目计划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设计图纸等。扩初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审批。
⑥计划报批。项目计划由下向上逐级上报审批,而后由上向下逐级批复下达。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条件和程序
1、立项条件。
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要与土地治理项目密切协调,原则上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安排,对带动项目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增加收入有直接和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②项目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地区的农业整体发展规划。③要实行产业化 经营。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⑤要集中投入,规模经营。
2、立项程序
①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要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的中长期规划,按照多种经营项目的立项条件,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初选,形成项目建议书。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③项目评估。④计划编报。⑤计划审批。
(三)项目实施
1、项目计划经批复下达后,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的建设地点、期限、规模、内容和标准、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要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
2、项目建设标准。
(1)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连片开发。
(3)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 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4)项目区及主要工程建筑物设立永久性标志,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各项工程设施保持完好,能较长时期发挥效益。
对各措施具体要求参照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范。项目建设中严格推行资金“直通车”、目标责任制、竞争立项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大宗物资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县区动态管理制等、末位惩罚制、计划变更处罚制、验收责任追究制、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制、县级报账制等13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细化操作程序,坚决杜绝项目和资金按部门分配、分割的老机制和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现象,掌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动权。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
1、报账程序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资金直通车,项目实施单位申报、农发办组织验收。县财政一句验收结果补助标准直接将项目建设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2、有偿资金使用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汇集核算,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财政有偿资金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签订有偿资金借款合同,切实落实还款责任。对用于各类项目的有偿资金,应区分不同情况,把债务分别落实到最终受益人;二是要全面掌握债务落实和债务人的变动情况,对债务人发生变更的,要及时办理债务变更手续;三是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还款保证措施,包括:在借款时办理必要的抵押、担保手续;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还款好的地区予以奖励,对不按时还款的地区加收与其占用费、减少投资、暂停立项直至取消开发县的资格;四是要逐步建立还款保证金,例如,可从效益好、建设期短的项目上提前收回的资金和水利工程拍卖试点收回的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建立还款保证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自筹及投工投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