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市政部分
厦门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市政部分
第五章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市道路
第一百一十一条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各级公路进入城市规划建成区即成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其布局和设计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第一百一十二条各级城市道路的设计行车速度应符合表二十一的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行车速度表表二十一
第一百一十三条在城市道路上空建设建(构)筑物时,主干路以上(含主干路)通车净高不得小于5.0米,其它机动车道净高不得小于4.5米。
第一百一十四条城市道路的最小纵坡应大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设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主干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5%,快速路不宜大于4%。
第一百一十五条城市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其交叉角不得小于45°,且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第一百一十六条在立交道路口、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口50米范围内不应设置平面交叉口。
第一百一十七条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中,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合理布设各种车道、交通岛、交通标志与标线。路口渠化进口车道宽度一般为2.8-3.25米。第一百一十八条未进行渠化的平面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一般按以下要求控制:主干路20-30米,次干路10-20米,支路5-10米。第一百一十九条城市主、次干路平面交叉口应根据车辆流量、流向设展宽段并增加车道数;进口展宽段长度应根据灯控时间内停候的车辆数决定,一般不小于自外侧缘石曲线末端向后50-80米。出口展宽段长度一般为自外侧缘石曲线末端向前30-60米。展宽段的宽度不应小于一条车道的宽度。
第一百二十条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两条道路相交,次要道路服从主要道路;
2、主、次干路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宜小于或等于2%;
3、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周边场地标高协调;
4、合理安排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
第一百二十一条市内公共交通应处理好与对外客运交通之间和不同性质的公共交通之间的接驳关系,以方便旅客换乘。第一百二十二条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市区公交停靠站间距一般按400~600米控制;
2、长途客运站、火车站、机场、客运码头的主要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公交停靠站,有条件时应尽量与对外客运站(场)相结合;
3、立交道口、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口外50米范围内,严禁设置非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4、主干路上的公交停靠站宜采用港湾式,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能满足公交车辆同时停靠的需求,并不应少于两个公交车停车位。第一百二十三条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城市道路与铁路交叉宜采用正交,斜交时交角应大于45°;
2、干路与铁路相交时应采用立交;
3、城市道路与铁路平交时,道路线形应为直线,且直线段长度从最外侧钢轨外缘起不应小于30米;
4、道路平面交叉口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不应小于30米。
第一百二十四条建设项目在城市道路上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设项目宜只开设一个机动车道出入口(消防专用道除外,但消防专用道不得破人行道路缘石);当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则应向较低一级城市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相邻建筑应尽可能共建机动车出入口通道。
2、城市主干路上机动车出入口间距不宜小于300米,次干路上不应小于100米。
3、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设机动车道口时,不应设置在交叉口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范围内,受地形限制或交叉口无展宽段时,主干路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80米、次干路上不应小于50米、支路上不应小于30米(自外侧缘石曲线末端起)。
第一百二十五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停车场(库)的选址应符合厦门市停车场规划要求。
2、停车场(库)出入口宜设置在次干路和支路上,如需设在主干道上,则应设专用通道与主干路相连。
3、室外公共停车场绿地率不应小于20%,其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15米的绿
化隔离带,与其它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5米的绿化隔离带,停车场内应按停车方式和间距种植高大乔木,停车场地面宜选择网格式绿化铺地。
4、独立建设室内公共停车库时,绿地率不得小于25%,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
5、当室内公共停车库与其他性质的建筑合建时,停车库面积不得小于总建筑面积的50%,绿地率不得低于30%,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
第一百二十六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
2、出入口至桥隧坡道起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米,出入口至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符合本规定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要求。3、50~1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必须采用双车道;10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米。
第一百二十七条城市道路绿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2、道路绿化与市政公用设施及地下管线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既要保证树木有必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又要保证市政公用设施与地下管线有合理的位置。
第一百二十八条城市公共步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行人活动要求,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和交通连续性,避免无故中断和任意缩减人行道。
2、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要求。
3、人行天桥净宽不宜小于3.5米,人行地道净宽不宜小于5米;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集散区,面积不宜小于50平方米。
4、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不得大于160米;商业步行区和大型超市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商业步行区和大型超市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停车库,其至商业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
第一百二十九条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道在交叉路口、单位出入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和隧道等路口应设缘石坡道。
2、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用地条件特别困难时,可设垂直升降机取代轮椅坡道。
3、城市道路、广场、步行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连续的盲道。
4、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公交停靠站及须改变行进方向的位置均应设提示盲道。第一百三十条在商业繁华地区,大型超市、会展中心、机场、火车站、长途车站、客运码头等公共建筑附近,应设置出租汽车候车专用场(道)和社会车辆停车场。
第一百三十一条城市人行道上的各种地面设施(如:消火栓、电话亭、广告灯箱等)必须统筹安排,不得影响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第二节城市用地竖向
第一百三十二条城市用地竖向标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各项工程建设场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
2、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和广场的技术要求;
3、满足城市地面排水及防洪、防潮与排涝的要求。
第一百三十三条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宜规划为平坡式;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台地的高度宜为1.5~3.0米。
第一百三十四条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米时,应在挡土墙顶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坡顶加设防护设施。
第一百三十五条在建(构)筑物密集,用地紧张或有装卸作业要求的台地应采用挡土墙防护;在人流密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带不宜采用土质护坡。
第一百三十六条挡土墙高度宜为1.5~3.0米,超过6.0米时宜采用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0米,退台高度以1.5米左右为宜。第一百三十七条城市用地竖向设计应有明确的景观设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留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保持和维护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区段和设施;保护和强化有特色的、自然的和规划的边界线。
2、城市用地作分台处理时,挡土墙、护坡的尺度和线形应与环境协调,尽量少采用挡土墙;城市公共活动区宜将挡土墙、护坡、踏步和梯道等室外设施与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地形复杂地带的挡土墙、护坡、梯道等室外设施较多时,其形式和尺度应有韵律感;公共活动区内挡土墙高于1.5米、生活生产区内挡土墙高于2.0米时,宜进行绿化遮蔽或艺术化处理。
3、城市滨水地区的竖向设计应规划和利用好近水空间。
第一百三十八条地块竖向设计不得造成邻近山体的破坏,也不得引起邻近地块和建(构)筑
物的安全事故;第一百三十九条地块的设计高程应比周边道路最低路段;第一百四十条设防洪(潮)堤时的堤顶高程和不设防洪;第一百四十一条广场的最小坡度不应小于0.3%,最;
2、位于建筑北侧的高度大于2.0米的挡土墙和护坡;第三节城市水源保护与给水工程;第一百四十三条具有城市供水水源功能的水库、河流必;第一百四十四条在城市水源引水渠道和输水干管两侧必;第一百四十五条城
物的安全事故。
第一百三十九条地块的设计高程应比周边道路最低路段的高程高0.2米以上;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有内涝威胁的地块应配套建设防洪排涝设施。
第一百四十条设防洪(潮)堤时的堤顶高程和不设防洪(潮)堤时的用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防洪(潮)标准和国家现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确定。
第一百四十一条广场的最小坡度不应小于0.3%,最大坡度不得超过3%。第一百四十二条挡土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内的挡土墙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住宅日照、通风及消防要求;
2、位于建筑北侧的高度大于2.0米的挡土墙和护坡的底部与建筑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建筑控制间距的一半。第三节城市水源保护与给水工程
第一百四十三条具有城市供水水源功能的水库、河流必须严格执行《厦门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有关规定。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工业项目、度假村、游乐园、疗养院及居住小区,不得向城市供水水源的保护水体内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禁止在水库流域范围内开山采石以及一切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活动。第一百四十四条在城市水源引水渠道和输水干管两侧必须严格保护,加强绿化,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城市水源引水渠和九龙江北溪至厦门本岛的特区供水管道两侧的建(构)筑物外壁至渠道外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城市其他长距离输水干管两侧不得小于10米。
第一百四十五条城市输水干管不得少于两条,配水管网宜为环状管网,树枝状管网供水区域内不允许间断供水的用户应自行设置安全水池。第一百四十六条在城市自来水厂生产区或单独设立的供水泵站,清水池外围的绿化带宽度不得小于10米,在绿化防护带内不得设立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厕所、污水坑和污水干管。
第一百四十七条严禁生活饮用水管网与非生活引用水管网连接,严禁自备水源与城市自来水管网连接。
第一百四十八条城市中水系统必须保持其系统的独立性,禁止与城市自来水系统连接,严禁使用中水的设备和器具与城市自来水管道系统连接。
第四节城市排水工程
第一百四十九条优先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实行分流制排水体制的地区,建筑物室内污水管道系统及阳台排水严禁与屋面雨水管道系统混接。住宅阳台,必须设置独立的洗涤污水立管排至室外污水管道系统。
第一百五十条在受地形条件或地理位置限制,没有敷设或暂时没有敷设城市污水管道的地区,其生产、生活污水应自行处理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第一百五十一条工业废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管道,不符合规定水质标准的,必须自行处理达到标准后方能排入。
第一百五十二条医院的生活行政区与医疗区的污水应分流,医疗污水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能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系统。第一百五十三条城市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般地区采用1年一遇;城市主干路采用2年一遇;城市快速路采用3年一遇;商业中心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广场、重要车间和重要仓库采用2~3年一遇。
第一百五十四条城市污水处理厂应考虑中水处理系统用地,城市中水处理厂(站)规模应符合厦门市中水系统规划的规定,没有规定的,中水处理规模不得小于污水处理规模的20%。城市道路建设应同步建设中水管网系统。第五节城市供电工程
第一百五十五条城市变电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避开重要军事设施、通讯电台、电信局、机场领(导)航台等,必要时应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2、应避开易燃、易爆区和严重盐雾区;
3、与电视差转台、转播台、无线电台的防护距离应符合表二十二的要求:
城市变电站防护距离表二十二电压 110KV 220KV 500KV 频段 VHF(Ⅰ、Ⅲ)第一百五十六条城市变电站的结构型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市郊变电站可采用布置紧凑、占地较少的全户外式或半户外式结构;
2、市内变电站宜采用户内或半户外式结构;
3、市中心区110KV变电站应采用户内式,220KV变电站宜采用户内式结构;
1000m 1300m 1800m 第一百五十七条变电站用地面积可按表二
十三、表二十四控制。
110KV变电站规划用地面积控制指标表二十三变压等级(KV)110/10 220-500KV变电站规划用地面积控制指标表二十四主变容量 2变压等级(KV)结构型式用地面积(m)(MVA/台)500/220 220/110及220/10 220/110 220/110 220/110
第一百五十八条城市建成区内新建110KV、220KV电力线路宜采用埋地敷设;城市规划建成区内10KV及其以下等级的线路原则上应采用埋地敷设,现有架空线路应与电网改造和城市建设、改造相结合逐步改为埋地敷设。
第一百五十九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宜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及构筑物(电力配套设施除外)。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是指边导线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区域。一般地区各级电压的架空线路边导线每侧向外延伸的距离如下:
1-10KV 5米 35-110KV 10米 220KV 15米 500KV 20米
第一百六十条架空电力线路不宜跨越建筑物,确需跨越时,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并应符合表二十五的规定。
主变容量(MVA/台数)20-63/2-3 用地面积(m)户外式 3000-5000 半户外式 1500-3000 2750/2 90-180/2-3 90-180/2-3 90-180/2-3 90-180/2-3户外式户外式户外式半户外式户内式 98000-110000 12000-30000 8000-20000 5000-8000 2000-4500 架空线路与建筑物最小垂直净距(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表二十五
电压等级(KV)最小垂直净距(m)10 3.0 35 4.0 110 5.0 220 6.0 第一百六十一条新建架空电力线路与特殊建筑物及设施的安全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同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路与电视差转台,转播台的防护距离应符合表二十六的要求: 架空电力线路防护距离表表二十六
电压频段 VHF(Ⅰ)VHF(Ⅲ)
2、不同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路与机场导航台,定向台的防护距离应符合表二十七的要求: 架空电力线路防护距离表表二十七
电压等级(KV)35 110 220-330 500 发电厂和有高频设备的单位
3、架空送电线路与甲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厂房、甲类物品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堆场以及易燃易爆液(气)体贮罐区的距离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与散发可燃性气体的甲类生产厂房的间距不得小于30米。第六节电信工程
第一百六十二条邮政支局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邮政服务网点不宜大于500米。邮政支局用地面积可按如下标准控制: 中心支局 4500平方米;一般支局 3000平方米;
110KV 300m 150m 220KV 400m 250m 500KV 500m 350m 离开导航台(m)300 700 1000 2500 2000 离开定向台(m)500 700 700 700 2000 邮政服务网点 200平方米
第一百六十三条电话局用地面积可按表二十八控制:
长途枢纽局用地面积 2(m)10000~15000 第一百六十四条电信管道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电话通信、数字及数据通信线路(含有线电视线路)应统一规划设计;
2、管道路由所需的全部管孔应一次建成,同一管位上不得分期建设;
3、支线管道孔数,除应满足其服务范围内终期通信线路的需要外,尚应预留1-2孔作备用管孔,最少管孔数不宜少于4孔;
4、大型局(万门以上)的出局管道应至少有两个引入方向。第七节燃气工程
第一百六十五条本市新建区燃气管网系统宜采用中压一级系统,旧城保护区宜采用中压—低压二级系统。
第一百六十六条城市燃气管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燃气管道不得敷设在建筑物下,并不得在下述场所敷设:高压走廊;动力和照明电缆沟道;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堆场。
2、高压A和高压B级管网宜布置在市区外缘,避开居民点。
3、工作压力大于0.4Mpa的燃气管道不应布置在桥梁上。
4、燃气管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路时应加套管。
第一百六十七条设计压力不大于1.6MPa的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及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表二十九的要求。电话局用地标准表二十八
2综合电信局端局用地面积(m)用地面积 2≤3万门>3万门(m)5000~8000 3000 4000 移动局用地面积2(m)3000
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地下燃气管道项目低压B基础建筑物的外墙面(出地面;第一百六十八条设计压力大于1.6MPa、小于等于;第一百六十九条城市燃气储罐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储罐外沿与区外建筑物的净距不得小于30米;储;
3、与铁路干线外侧边轨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第一百七十条天燃气门站应布置在市区的边缘或郊区,; 第一百七十一条高
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m)表二十九
地下燃气管道项目低压 B 基础建筑物的外墙面(出地面处)给水管污水、雨水排水管电力电缆(含电车电缆)直埋在导管内直埋通信电缆在导管内 DN≤300mm 其他燃气管道 DN>300mm 直埋热力管在管沟内(至外壁)电杆(塔)的基础 ≤35KV >35KV 1.0 1.0 2.0 1.0 5.0 2.0 0.75 1.5 1.0 2.0 1.0 5.0 2.0 0.75 1.5 1.0 2.0 1.0 5.0 2.0 0.75 2.0 1.0 5.0 1.0 5.0 2.0 1.20 4.0 1.0 5.0 1.0 5.0 2.0 1.20 0.5 1.0 0.5 1.0 0.5 1.0 0.5 1.5 0.5 2.0 1.0 0.4 1.0 0.4 1.0 0.4 1.0 0.4 1.5 0.4 — 0.5 1.0 0.5 1.0 0.5 — 0.5 1.2 0.5 1.0 0.5 — 0.5 1.2 0.5 1.0 0.5 4.5 1.0 1.5 1.0 1.0 1.0 6.5 1.5 2.0 1.5 1.5 1.5 0.7 1.0 A 1.5 B — A — 中压次高压通讯照明电杆(至电杆中心)铁路路堤坡脚有轨电车钢轨街树(至树中心)注:如受地形限制,无法满足上表规定的净距时,经采取防护措施后净距可适当缩小,但应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最小净距要求的规定。
第一百六十八条设计压力大于1.6MPa、小于等于4.0MPa的室外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符合现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一百六十九条城市燃气储罐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邻近建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储罐外沿与区外建筑物的净距不得小于30米;储罐外沿与区内建筑构物安全间距按现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规定执行。
3、与铁路干线外侧边轨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与铁路支线或专用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5米。
4、与35KV以上室外变电站的围墙或室内变电站的外墙不得小于40米。
第一百七十条天燃气门站应布置在市区的边缘或郊区,门站的用地应按规划统筹安排,门站的用地面积一般为5000~8000平方米。门站的消防设施和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第一百七十一条高中压燃气调压站用地面积3000~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600平方米。中低压燃气调压站的用地面积一般为30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一般为50~100平方米,调压站与其他建(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表三十的规定。
调压站与其他建(构)筑物的净距(m)表三十
设置形式调压装置入口燃气压力级制高压(A)高压(B)地上单独建筑次高压(A)次高压(B)中压(A)中压(B)次高压(A)次高压(B)调压柜中压(A)中压(B)地下单独建筑地下调压箱第一百七十二条燃气储配站和气化站的贮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距离应满足现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要求。
第一百七十三条瓶装供应站的用地面积一般为50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0~200平方米。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表三十一的规定。建筑物外墙面 18.0 13.0 9.0 6.0 6.0 6.0 7.0 4.0 4.0 4.0 3.0 3.0 3.0 3.0 重要公共铁路城镇道路建筑物(中心线)30.0 25.0 18.0 12.0 12.0 12.0 14.0 8.0 8.0 8.0 6.0 6.0 6.0 6.0 25.0 20.0 15.0 10.0 10.0 10.0 12.0 8.0 8.0 8.0 6.0 6.0 6.0 6.0 5.0 4.0 3.0 3.0 2.0 2.0 2.0 2.0 1.0 1.0 — — — — 公共电力变配电柜 6.0 6.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3.0 3.0 3.0 3.0 中压(A)中压(B)中压(A)中压(B)瓶装供应站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表三十一
总存瓶容积(m)建(构)筑物明火、散发火花地点多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重要公共建筑主要公路次要公路
第一百七十四条当瓶组供应系统的气瓶总容积小于1立方米时,可将其设置在建筑物的附属间内,但应通风良好,并有直通室外的门,与其他房间相邻的墙应为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
第一百七十五条当瓶组供应系统的气瓶总容积为1至4立方米时,可将其设置在高度不低于2.2米的独立瓶组间内,其与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表三十二的规定。当气瓶总容积超过4立方米时,其防火间距按现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规定执行。独立瓶组站与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表三十二
3瓶组总容积(m)<2 2~4 建(构)筑物明火、散发火花地点民用建筑重要公共建筑道路 25 8 15 5 第八节建筑工程市政配套设施 第一百七十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时,各种市政配套设施(如开闭所、变电室、污水处理站、小区清洁楼等)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第一百七十七条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文件中有关市政配套设施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说明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外部市政设施现状分析;(2)道路竖向与交通组织分析; 30 10 20 5 3≤10 30 10 30 20 10 5 >10 35 15 35 25 10 5
(3)用水、用电、通讯、燃气、及排水设计标准与总量;(4)市政配套设施及内部管线与城市管线接口;(5)防洪及雨水、污水排放。
2、设计图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市政设施现状图;(2)道路竖向与交通组织图;(3)市政配套设施方案图;(4)管线综合设计图。第一百七十八条建筑工程配套的附属设施(如开闭所、变电室、蓄水池、化粪池、燃气调压器及各种地下管线等),必须在该项目用地红线内设置。
第一百七十九条相邻地块的建筑工程,可以共建消防通道、出入口、开闭所、变电室、消防水池、泵房、消火栓和地下管线等配套设施。第一百八十条相邻建筑工程共建的附属项目必须与先建的建筑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第一百八十一条当详细规划或专项规划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块安排有公共变电所、开闭所等市政配套设施时,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应在主体建筑物内安排相应的市政配套设施,并应满足市政配套设施对建筑的有关要求。
第一百八十二条 10KV开闭所和变电室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户内式,并宜设在主体建筑物内;
2、开闭所和变电室净高不宜小于3.9米,变电室的面积应能满足远期发展要求,一般为120~160平方米; 3、0.4KV公用配电室供电半径不宜大于250米;变压器台数一般为2台,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1250KVA,新发展的永久性居民区应设室内变电所(街区变)供电,一般不再采用杆架式变压器或箱式变压器; 4、10KV开闭所的最大转供容量不宜大于10000KVA,且宜与10KV变配电所合建。第一百八十三条电信光接点用户接入单元(ONV)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大型公共建筑、写字楼、科研机构、大学校园、政府机构和住户超过100户的居住建筑等,应按光纤到楼(FTTB)考虑,主体建筑内应设置光接点设备间。
2、居住小区应按每1000个信息点(包括电话接口,计算机网络接口等)设置一个光接点设备间。
3、电信光接点设备间应与计算机网络接口设备、智能化接口设备等统筹考虑,光接点设备间不 宜与变配电室相邻。
4、光交接设备间的面积一般为20~40平方米。
第一百八十四条有线电视终端容量超过500户的,应在建筑物内设置一个电视分前端室。每个小区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电视分前端室。电视分前端室宜设在地面一层,可与电话光接点设备间合并,但不宜与变配电室相邻。有线电视终端超过50户的,应设置一个放大器箱。第九节城市环卫设施 第一百八十五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应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设置公共厕所。商业区、市场、客运交通枢纽、体育文化馆、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及风景名胜等人流集散场所附近应设置公共厕所,其他城市用地也应按需求设置相应等级和数量的公共厕所。
第一百八十六条一般街道应每隔500~800米设一处公共厕所;主要繁华街道、市中心区公共厕所间距不应大于500米;建成区道路如设置独立式公共厕所有困难时,可设置附建式公共厕所,附建式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旧城区成片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公共厕所。建成区内总建筑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新建建筑和营业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应在临街处设一座附建式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第一百八十七条独立式公共厕所的建筑面积不宜少于100平方米,其中20~30平方米应作为环卫工人作息站。独立式公共厕所应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设计和建造,并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独立式公共厕所的绿地率不应小于30%。
第一百八十八条生活垃圾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且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单独设置的大、中型垃圾转运站与周边建筑的间距不小于30米。
转运站应采用封闭的建筑形式,并符合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第一百八十九条每1~2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设置一座普通清洁楼,或每6~1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设置一座压缩式清洁楼,用地面积200~300平方米,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不小于8米。清洁楼可与公厕、环卫工人作息站(道班房)或停车场合建。第十节城市管线综合
第一百九十条城市道路下的各种工程管线应与城市道路的新建或改造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新建或改建的城市道路至少五年内不得破路埋管。
第一百九十一条城市道路下的各种工程管线必须统筹安;第一百九十二条工程管线在城市道路下面的埋设位置应;第一百九十三条工程管线在城市道路下面的敷设位置应;第一百九十四条沿城市道路布置的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第一百九十五条当电力、电信、燃气管线只在道路一侧;第一百九十六条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时,宜在道路;第一百九十七条当某些管线仅在道路一侧布置时,应在;第一百九十
第一百九十一条城市道路下的各种工程管线必须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并应与道路绿化和地面杆线相互协调,合理配置城市地下地面空间资源。各种工程管线的井盖应与所在位置的地面铺装相协调。第一百九十二条工程管线在城市道路下面的埋设位置应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当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埋设有困难时,可将雨、污水管道等埋设在机动车道下,但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快车道下不应埋设工程管线。
第一百九十三条工程管线在城市道路下面的敷设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主干管应布置在分支管多的一侧。工程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也不应从一个管位转到另一个管位。
第一百九十四条沿城市道路布置的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宜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管、给水配水管、燃气输气管、给水输水管、污水排水管、雨水排水管。
第一百九十五条当电力、电信、燃气管线只在道路一侧布置时,电力管线宜布置在西、北侧,电信、燃气管线宜布置在东、南侧。第一百九十六条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时,宜在道路两侧布置给水管;超过40米时宜在道路两侧布置给水管、燃气管和污水管;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米时,宜在道路两侧分别布置各种管线。第一百九十七条当某些管线仅在道路一侧布置时,应在道路交叉口或路段每隔150-200米预埋过街横管或过街管沟,以减少用户接线造成的破路。
第一百九十八条在城市道路下性质相同的多种管线应同沟敷设,尽量减少城市地下空间的占用。各种电信管线、有线电视管线和各种数字传输线路均应统一安排,同沟敷设,检修井可以错开布置。第一百九十九条工程管线之间及其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表三十三的规定。当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适当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第二百条各种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三十四的规定,但车行道下的10KV及以上直埋电力电缆和塑料管道的覆土深度不宜小于1.0米。第二百零一条工程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管线、电信、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三十五的规定。
第二百零二条工程管线在竖向位置上发生矛盾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1、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
2、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
3、新建管线让已有管线;
4、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三十四
注:表中0.50表示电压≤35kV时,电力管线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为0.5m;若>35kV应为1.00m。第六章城市防灾
第二百零三条室外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防通道的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得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小于9米;
2、尽端式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地。多层住宅回车场地不宜小于12×12米、二类高层住宅回车场地不宜小于15×15米、一类高层住宅及商住楼回车场地不宜小于18×18米;
3、街区内的消防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平行消防通道之间的间距不应大于160米;当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均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高均不应小于4米;
4、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甲、乙、丙类厂房,占地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乙、丙类库房,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的食堂和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储罐区以及高层建筑(四周)应设环形消防(通)车道。第二百零四条城市消火栓和消防给水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不得小于100mm;城市道路上的给水管道管径不应小于200mm;城市配水管道上每5个消火栓至少设置一个检修阀门;
2、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米;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宜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室外消火栓距建筑物外墙不应小于5米,距路边不应超过2米,其位置不得有碍行人通行。
3、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消火栓应设在防火堤外,消火栓距储罐外壁不应小于15米。
4、当城市消火栓不能满足建筑物室外消防用水流量和间距要求时,应根据所需消防用水流量和消火栓间距要求,在建筑物周边增设相应数量的室外消火栓。
第二百零五条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应当设置在合理的位置,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第二百零六条城市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消防队尽快到达火场,即从接警起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为一般原则,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宜为四至七平方公里。第二百零七条城市防涝调蓄水体宜与城市公园绿地相结合,水体岸边的绿化带宽度不应小于20米(城市设计特殊节点除外)。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侵占有效调蓄水体。
第二百零八条有排涝功能的排水口宜集中设置,并应设置泄洪闸,以防止潮(洪)水倒灌。
第二百零九条城市防洪防潮堤岸应与城市绿化和道路相结合,堤边绿化带宽度不应小于10米。
第二百一十条城市排洪沟渠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洪沟(渠)应尽量利用天然沟道并结合城市道路走向,因用地规划必须改道时,应确保水流顺畅。
2、排洪沟应尽量顺直,减少弯道。排洪沟方向改变时应顺接不得急转弯,断面改变时应设渐变段,避免水流突变产生涡流、壅水和冲刷。
3、排洪沟的设计断面必须满足排洪要求。对上游有水库的排洪沟,应同时满足水库泄洪需求。
4、排洪沟顶宽超过5米时宜采用明沟,小于5米时宜采用暗渠。
5、除修建道路、桥涵外,排洪沟上不得修建任何与防洪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第二百一十一条排洪明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洪明沟宜与城市绿化相结合,两侧绿化带宽度不应小于10米;
2、明沟两侧应设置安全防护栏;
3、明沟断面宜采用复式断面,复式明沟上部宜植草皮,并与岸边绿化相结合。第二百一十二条排洪暗渠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口前宜设置沉砂池和拦污栅,以减少渠内淤积;
2、进口处应设置安全设施,以免洪水期发生安全事故;
3、暗渠设在机动车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米;
4、为便于检修和清淤,应根据具体情况,每100-200米设一座检查井。第二百一十三条截洪沟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建筑区后山坡长度大于100米或者虽然坡长小于100米,但坡度大于30°且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时,应设置截洪沟;
2、截洪沟边距切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
3、截洪沟排放口宜分散就近布置。
第二百一十四条 35kV-110kV变电站应满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220kV及以上变电站应满足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35kV及以上变电站均应满足10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变电站站址标高达不到防洪防潮标准的应采取工程措施满足防洪防潮标准要求。
第二百一十五条室外地面标高在100年一遇潮水位以下或5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以及室外地面标高虽然高于100年一遇潮水位和50年一遇洪水位,但低于周边地面标高易于集水的开关站和配变电所,其设置位置应在地面首层或以上(独立的地下工程除外);室外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厦门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_图文29等内容。
第二篇:六安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六安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各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六安市人民政府第___号令,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各县及规划区外的建制镇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
第三条
详细规划编制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没有作出规定或者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第四条
本规定涉及消防、人防、环保等多种专业,在规划编制、管理中,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
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五条
六安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两个系列。
第六条
六安市城市法定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层次应编制具有一定专业内容与深度要求的专项规划。各层次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应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安徽省的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
第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市规划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近期建设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编制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内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分区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各分区规划的范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组团和布局结构确定,其边界线应参照河流、海域、山脉、道路等地形地貌的分界并结合行政区划确定。
专项规划由市规划部门或会同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供电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防卫设施工程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防洪规划、消防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或会同区人民政府、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编制。
城市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城市一般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人民政府、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组织编制。
第八条
法定规划的编制调整应提供修改内容对照表,由规划部门审核修改内容,并按规定的程序重新审批。
第九条
城市非法定规划由市规划部门或会同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是对法定规划的补充和支撑。非法定规划由市规划部门审批,可通过一定程序转化为法定规划的一部分内容。
第十条
城市非法定规划主要针对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深化,具有实务规划或项目实施策划的特点。六安市城市非法定规划编制分为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项目行动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等。
第十一条
规划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项目地块的建筑日照分析、交通影响分析、市政容量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分析、建筑面积复核等。
第十二条
法定规划的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三章
建设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第十三条
六安市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按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执行。
第十四条
开发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下列最小值的,不应单独建设:
(一)___层及___层以下住宅为___平方米;
(二)7~___层住宅建筑为___平方米;
(三)___层以上住宅建筑为___平方米;
(四)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___米(不含市政配套公建)的公共建筑为___平方米;
(五)建筑高度为大于___米的公共建筑为___平方米;
(六)工业、仓储建筑为___平方米。
第十五条
建设用地未达到前条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四)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
(五)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拆复建。
第十六条
毗邻城市道路、河道两侧进行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代征、代拆上述道路、河道中心线一侧内的用地和建筑
(其中应包括与道路、河道配套的绿化带)。
第十七条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
(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照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兼容性确定;
(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表一》,进行适建性划分和使用;
(三)凡需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超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建设用地兼容性范围的,应当先按照法定程序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获准后方可执行;
(四)不应在底层为大型商业、农贸市场的建筑上建设居住建筑。
第二十五条
因公共交通需要,建筑之间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廊道净宽度不宜大于___米,廊道下净空高度不应小于___米。
穿越宽度小于___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6
米。
(二)廊道内不应设置商业设施。
凡符合前款规定的廊道,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范围。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为旧区改建(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房等,在满足建筑退让及间距规定的前提下,其建筑容量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地环境条件合理确定,但不得超过正常建筑容量指标的___%。
第五章
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低层住宅建筑系指___层的住宅建筑;多层住宅建筑系指___层的住宅建筑;中高层住宅建筑系指___层的住宅建筑;高层住宅建筑系指___层以上的住宅建筑;高层非住宅建筑系指建筑高度大于___米(含___米)的非住宅建筑;多层非住宅建筑系指建筑高度大于___米小于___米的非住宅建筑;低层非住宅建筑系指建筑高度小于___米(含___米)的非住宅建筑。
第二十八条
受遮挡建筑为违法建筑时其日照间距不予考虑。
有日照需求的建筑不宜东西向布置。
住宅建筑应以起居室或卧室的朝向作为主朝向,其他朝向为次要朝向,可不考虑其日照要求。主朝向的采光窗所在的墙面为日照计算墙面。
第二十九条
住宅建筑应满足相关规定的日照标准,应采用日照分析法计算受遮挡的住宅建筑与遮挡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并由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受遮挡的住宅每户必须有一个(每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居室的应为两个)居室满足大寒日满窗有效日照三小时。
第三十条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五的规定:
注:1、“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遮挡建筑,“被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
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
3、“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阳台或开门;“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无或两侧都无窗户、阳台或开门。
4、“—”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___米。
第三十一条
非住宅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高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___倍;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的___倍;
(二)多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___倍;多层非住宅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___倍;
(三)低层非住宅建筑与高、多、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消防规定控制;
(四)其它形式布置的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
(五)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六的规定。
表六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
控制间距建筑类别高层多层低层
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
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
高层181513—13139—999—
多层13139—1296—666—
低层999—666—666—
注:1、裙房高度小于___米(含___米)时,按低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___米、小于___米(含___米)时,按多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___米时,按高层间距控制。
2、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第三十二条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住宅南侧或位于东西向(偏东西)布置住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日照分析法计算所得的住宅间距执行;且不应小于___米;
(二)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的住宅东、西侧的:
1、建设多层非住宅建筑时,应满足消防间距除和日照分析法所得的住宅规定日照要求外,且不应小于___米;
2、建设高层非住宅建筑时,除应满足日照分析法所得的住宅规定日照要求外,且不应小于___米;
(三)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北侧的,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且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七规定。
注: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第三十三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校教学楼、老年公寓与相邻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小于___小时(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多层建筑不宜小于南侧多层建筑高度的___倍)。
第三十四条
公寓类建筑(办公式公寓、酒店式公寓等)之间的间距,在同高度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的要求上减少___%,同时需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
第三十五条
工业、仓储、市政设施建筑之间的间距,按其工艺及消防要求控制。
第三十六条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垂直贴建的,必须满足住宅建筑规定日照要求,其建筑按整体建筑综合考虑,且与住宅建筑贴建的墙面离住宅窗户___米范围内不应开窗。
第三十七条
受遮挡含居住功能的非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住宅的建筑间距执行,受遮挡部分在计算与遮挡建筑间距时可扣除非住宅部分层高度,但扣除后的间距不得小于住宅最小间距要求。
第三十八条
上述建筑间距系数适用于无地形高差布置的建筑,对有地形高差的建筑间距,应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
第三十九条
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间距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建筑间距除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消防、视觉卫生、环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第六章
建筑退让
第四十一条
建筑物退让建设用地边界、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及电力线保护范围等边侧的距离,除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文物保护、风景旅游、市政管线、消防、环保、交通和防灾等相关规定、规范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相邻东西边界处,不宜布置东西向建筑。
由高、多、低层等组合建筑及退台建筑的退让,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但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时按最高类别执行。
第四十二条
多(低)层建筑退让用地南北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满足相邻用地现状建筑(不包括违法建筑)和已批准的规划建筑规定日照间距;
(二)南北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退让北界距离不应小于该建筑与边界北侧多(低)层建筑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且不应小于6(3)米;
退让南界距离不应小于该建筑与边界南侧建筑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且不应小于6(3)米;
(三)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退让北界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___倍;且不应小于6(3)米,居住建筑不应小于8(3)米;
退让南界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___倍;且不应小于6(3)米,居住建筑不应小于8(3)米。
第四十三条
多(低)层建筑退让用地东、西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南北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不应小于该建筑与其东、西侧建筑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且不应小于5(3)米;
(二)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非居住建筑距其东、西边界距离不应小于自身建筑高度的___倍且不应小于12(6)米;相邻单位为现状永久性非居住、教育、卫生建筑时,最小值可为6(3)米;
(三)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居住建筑距其东、西边界距离不应小于自身建筑高度的___倍,且不应小于12(8)米。
第四十四条
高层建筑及锅炉房、变电所、加油站、厂房等特殊功能的建筑(构筑)物在退让其用地边界时除应退让规定间距外,还必须承担由其产生的规定间距。
加油站周边无现状建筑物时,退让用地边界可按三级站油灌区不小于___米,二级站油灌区不小于___米执行。
第四十五条
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建筑退让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边界外侧有现状(规划)建筑的退让,按现状(规划)相关间距执行,且满足第四十四条规定,且平均值如下:
退让北界不应小于___米;
退让南界不应小于___米,旧区改建不应小于___米;
退让东、西界不应小于___米,旧区改建不应小于___米;
(二)边界外侧尚无现状(规划)建筑的退让,除满足前款要求外,还应根据日照分析结果确定;
(三)日照分析的北影响线按下列规定控制:
1.北界外侧现状和规划用地性质均为居住、教育、卫生的,根据现状和规划居住、教育、卫生建筑位置确定;
2.北界外侧尚无现状建筑且规划用地性质为居住、教育、卫生的应按平均距边界___米执行;
3.北界外侧规划用地性质为非居住、教育、卫生的宜按平均距边界___米执行,对采光通风无要求的可不限;
4.与北界外侧用地同步规划的可按规划方案执行。
第四十六条
东西向布置的高层(非)居住建筑退东西边界平均距离不应小于自身建筑高度的___倍,且不应小于15(10)米;边界外侧为非居住、教育、卫生建筑或用地的可不小于10(7)米,但均应满足日照时数和消防间距等规定要求。
第四十七条
建筑与用地边界退让距离不规则时,高(多)层建筑退让边界平均距离应达到规定值要求,但最窄处的最小值不得小于5(3)米。
用地边界既非东西又非南北的,用地边界走向小于45度的参照南北向退让标准执行,大于等于45度的参照东西向退让标准执行。
在不影响边界外侧用地单位使用功能和退让距离满足最小值前提下,建筑退让距离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四十八条
地下建筑的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超出建筑外框(地上部分)的地下建筑物,后退绿线、蓝线的距离不应少于___米;
后退城市道路、相邻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应少于地下建筑物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高度)的___倍,且最小值不少于___米。(二)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技术鉴定部门鉴定,由原设计单位签字认定,并向周边用地单位或个人公示后,报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缩小后退距离,但不得影响城市道路结构与城市管线及相邻建、构筑物等的安全,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
(三)当界外建(构)筑物、地下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应视建筑结构设计及场地地质情况,加大新建地下建筑后退地界的距离。
(四)当相邻地块两个或两个以上建设项目协商谋求地下建筑联体建造时,可不按上表控制连接处离界距离,但应满足其它相关规范要求。
(五)相邻新建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地下室按规划应设置连接通道的,通道宽度不小于
米,净高度不小于
2.8
米。
(六)其它地下构筑物、管井、管沟等退让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绿化景观带的净距不得小于___米;
退让次干路、城市支路以下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不得小于___米。第四十九条
建筑退让道路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道路性质、道路宽度、交叉口视线以及建筑的高度等条件留出必要的后退间距,具体应不小于表五所列值:
注:h---建筑高度。后退计算点为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最外墙面线。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计算,以建筑物底层最突出的外墙边线为准。允许阳台、雨棚、台阶和井道等突出部分在后退距离的1/3内安排。当建筑外挑(凸)形成大体量时(外挑超出___米时),应以外挑(凸)外沿计算间距。
(二)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宾馆、大型办公楼、大型商业设施(单层建筑面积___平方米及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___平方米及以上的)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面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___米;
红线外有绿线控制的,且后退绿线距离不应小于___米;并应妥善安排好出入口位置和停车场地,不得影响城市交通。(三)主次干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后退道路切角线的距离应按主要道路要求并宜增加___米执行;
(三)立体交叉路口周围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确定。
(四)高、多、低层组合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必须按建筑各自类别的建筑退让标准执行,且必须同时满足要求;
(五)旧区改建,在满足消防和交通要求前提下,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下一级的退线要求;
(六)建筑与城市道路非平行布置的,退让距离可采用平均值,但最小处不应小于下一级退线要求;
(七)严禁建筑的雨蓬、基础、台阶、坡道、地下室、围墙、施工维护桩及其它附属设施等逾越规划道路红线。
(八)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雨蓬、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
3.5
米。
(九)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的货运装卸平台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___米。
(十)经规划确定在道路两侧设置骑楼的应符合以下规定:
1、骑楼净宽不得小于___米,净高不得小于___米。
2、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齐,无人行道的应高出道路边界处10~20厘米,且表面铺装平整,不得设置任何台阶或障碍物。
3、骑楼同时作为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的,应充分预留市政管道的敷设空间。
第三篇:医疗技术管理部分
医疗技术管理部分
3.2.1 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有指定部门负责医疗技术管理工作,有完整的管理资料,有统一的审批、管理流程(要3年的资料,这个我们只有一点儿)
3.2.2 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制定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与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按规定报批。(评分标准:无制度,不得分;发现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一类技术未经医院审核、二类医疗技术未经上级部门审核和卫生部门批准不得分;未落实分级分类管理,扣2分;
二、三类医疗技术未提交临床应用情况报告,每项技术扣0.3分;未建立二、三类医疗技术管理档案,每项技术扣0.3分。){我们医院有关新技术方面的东西,都是从现在才有的,以前都没有,而且现在的也不全}
3.2.3.1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在新技术准入风险管理中,有保障患者安全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这个好像是说材料不够充分}
3.2.3.2制定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包括立项、论证、审批等管理程序,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与随访评价。(无制度,不得分;制度不完善,扣1分;新技术档案资料不完整{关键是新技术这一块儿资料不够完整},扣1分。)
3.3.2.4制定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这一
项当中有一条是这样的:3.3.2.4.2有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防护措施。他们提出几个建议,比如做核磁的病人要签一个知情同意书,防止病人忘记自己体内有金属异物而出现意外。还有就是小儿做核磁时来回的动,我们医院儿科都是去做之前让小孩儿睡觉,这样小孩儿在做的过程中就不会动,但是他们提出这样是存在麻醉方面的风险的。}
第四篇:娄底市技术管理规定
娄底市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规划科学性,规范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临时建设、城乡世居个人住房修建、危房翻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依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___)分类。
第四条
在用地可以兼容的情况下,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未经批准,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于住宅建设;
(二)居住为主要功能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___%;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要功能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建筑面积不得大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___%。
第五条
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居住用地的土地征收、储备、出让、建设等应成片实施,土地应以规划道路、自然界限所围合的区域单元出让。
第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广场、教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用地不得随意侵占。
城市公园周边临街用地不得侵占,应有临街开敞空间。
第七条
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外,新建项目未达到___㎡的零星建设用地,不得单独建设,旧城区中的零星建设用地宜与周边用地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建设,未达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可以建设:
(一)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且对四周无影响的;
(二)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受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八条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指标按照下表规定执行。
第九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规划控制指标的中小学用地(A33)、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等公益性设施用地,在符合相关专业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其规划条件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设计方案中审查确定。
第十条
位于城市规划道路临街两侧的建设用地应代征临道路面长度相应侧的规划道路___%的用地(城市道路按规划要求己建成的除外)。
第十一条
新建项目临道路交叉口时,必须在基地范围内的道路交叉口处集中设置绿地广场,面积按以下要求控制:
(一)基地面积在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的___%且不小于___㎡。
(二)基地面积在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___%且最低不小于___㎡。
(三)基地面积大于___㎡的不小于基地面积的___%且最低不小于___㎡。
注:①广场延伸至高层建筑裙房内时,其面积计入广场面积时应相应折减,折减系数为___%,且不超过广场面积的___%,净空高度不小于5m。②基地面积是指扣除城市道路后的净用地面积。
第十二条
商住用地内临路幅宽度40m以上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门面总长度不应超过其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___%;临路幅宽度40m(含40m)以下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门面总长度不应超过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___%,门面长度与临路建筑主体相同时不受此限;当临街商业退让城市道路边线≥20m且设置了绿化隔离带时,该部分临街商业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第三章
建筑间距
第十三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建筑保护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但与待改造地段的低、多层个人住宅间距不在本章规定控制范围内。
第十四条
建筑前后的间距,以南向建筑高度及建筑方位角作为计算的基本依据。
居住建筑或一般办公建筑计算间距时,其南向建筑计算高度(H)可按下列标准确定:
(一)一般的按附件一建筑高度计算规定确定高度。
(二)南北建筑底层均有层高相等的架空层的,可扣除底层高度。
(三)两建筑室外地坪有高差,其南向建筑计算高度可增加(或减去)室外地坪相对高差。
第十五条
多、低层居住建筑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除外),其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下表控制:
第十六条
多层居住建筑底部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是否扣除底层高度,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核定。
第十七条
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与其用地红线内南侧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其南侧建筑高度的___倍。
第十八条
在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6m,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9m。
第十九条
高层建筑在规定日照分析区域范围内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住户大寒日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___小时,日照分析区范围按下图控制。在此范围内没有达到相关日照规定的可采取建设方与受影响住户协议补偿的方式处理。
第二十条
高层居住建筑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其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二十一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十四条至第二十条的规定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m,多层不小于9m,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
(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二十二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须在同型布置方式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上提高___%,同时须满足专业规范要求。
第二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第二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间距在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的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下表控制:
(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5m。
(三)多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m。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五)非居住建筑之间的山墙间距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必须满足消防间距的规定。
第四章
建筑离界及退让
第二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和文物保护区等规定范围内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环保、安全、市政设施和空间环境等方面及相关专业规范规定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的建筑物,其离界(用地红线,下同)距离在满足日照、消防要求的前提下,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前款第三章规定间距的一半控制,且不得小于下表的最小距离。
(二)界外紧邻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按有关规划确定离界距离,但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得小于第(一)项最小离界距离的___倍,并须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三)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充分保证相邻建筑安全的情况下一般不得小于3m。
(四)在本规定发布前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总平面布置图)的毗邻用地建筑离界距离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五)毗邻用地建设,如界线(用地红线)为非规则线型或与建筑长轴线不平行,应根据第三章规定设定建筑位置,定位后分摊合理的离界用地(或调整用地),但其最近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前表中的最小距离。
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有永久建筑物,新建建筑物在满足间距要求的情况下,自身离界距离不足的,应征得相邻方同意,并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已有永久建筑物,且其离界距离不足,新建建筑物离界距离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情况予以核定。(六)教学楼、医院病房等建筑离界应增加的距离须留在其用地红线内。
(七)危险品库、油库、液化气瓶库及其他危及四邻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其安全防护距离应留在其用地范围内。
第二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按下表控制,并应符合第三章和第五章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对城市道路开设门面(商店)的多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部分),如没有集中的地面配套停车场地,须在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首层应加退4m。
第二十八条
城市主次道路没有设置交叉口展宽车道时,临交叉口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应在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m以上距离(自城市主次道路红线直接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第二十九条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执行或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
第三十条
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红线。地下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按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高速公路隔离栅外缘、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外缘,距离按以下标准划定:
(一)高速公路,不少于30m。
(二)非高速公路的国道、省道,不少于20m。
(三)县道,不少于10m。
(四)其他道路,不少于5m。
第三十二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与铁路运营无关的建筑工程除应符合其专业规范要求外,退让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m。
(二)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m;
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m。(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应退让道路红线设置,或设于建筑物底层。
第三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控制线应符合有关保护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第五章
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一)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边区域或通廊的控高要求。
(二)城市规划已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和景观区域的控高要求。
(三)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周边的控高要求。
第三十六条
成片、成组的多、低层居住建筑一般应采用全坡屋顶,不得为减少间距而采用北向退台方式,屋顶上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及招牌。
第三十七条
住宅建筑一般应尽量以南北向为主要朝向。
第三十八条
多层住宅不得采用大进深“工”字形单元拼接组合方式,高层住宅临南向地界不宜采用该类型的拼联组合方式。
第三十九条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相邻场地最低点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为地下建筑,除地下建筑以外的建筑均为地上建筑。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
第四十条
容积率计算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地上建筑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二)地上建筑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有自然采光的部分,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外,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三)地下建筑均不纳入容积率计算。
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按照本规定建筑面积计算规则(附件二)执行。
第四十一条
建筑基底总面积为以下两部分的基底面积之和(叠加部分不重复计算):
(一)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物基底总面积。
(二)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只要有一面采光面,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外,应计入建筑基底总面积。
第四十二条
对建筑层高要求:
(一)除复式(跃层式)住宅外,公寓和住宅标准层层高不应超过3.3m,当建筑顶部造型需要时可适当放宽。
(二)商业建筑层高不应超过5.8m,单层面积超过___m2的集中式商业建筑层高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
(三)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不应超过4.5m。
(四)在建筑楼层部分架空作为共享空中花园的,且与公共通道相连,当架空高度不小于两个标准层层高时,不计入总建筑面积及容积率指标。
第四十三条
住宅建筑外墙突出的阳台,其累计长度在该向主体外墙长度___%以内时,按主体外墙计算间距,否则按外凸部分计算间距。阳台(空中花园)的投影面积不应超过该户套内面积的___%,滨河等重要景观区域可适当放宽。
第四十四条
建筑外墙突出的飘窗,窗台距楼地面高度不应小于0.45m,外窗凸出主体外墙不应超过0.9m,累计飘窗总长度不应超过该向主体外墙总长度的___%。
第四十五条
50m及以下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不得超过70m,50m以上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不得超过65m。特殊情况需超出以上控制要求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结合方案审查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四十六条
建筑色彩应以银灰色系为主,学校、幼托、低层、多层建筑等建筑色彩可采用明度较高的暖色系。
第六章
建筑环境与配套设施
第四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市级公园绿地或者广场、重要河流水体、风景林地、山体等公共空间周边的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天际轮廓线等内容,应当专题论证。
第四十八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称绿地率),应符合《娄底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规定的指标,商业商务设施用地、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率大于或等于___%,普通工业、仓储用地绿地率不宜高于___%。
第四十九条
居住用地中除满足上述绿地率的控制指标外,还应有集中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小区公共绿地、组团公共绿地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其规模应符合下表规定:
第五十条
地下建筑上为绿地的,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1.5m。
第五十一条
在城市主要干道、商业街道两侧的建设项目,均需作夜景灯光设计,夜景灯光设计方案与建筑工程方案设计一并审定,一并验收。
第五十二条
建筑基地临城市道路部分不得修建实体围墙,可以花台、绿地绿篱等作为用地边界的隔离带。因使用功能等特殊原因确需修建围墙的,需按程序报批,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围墙退让道路边线1.5m以上,且围墙边至道路边线需设置绿化带。
(二)围墙为通透式,有特殊要求的,经批准可建封闭式围墙的,并应对其饰面及外观进行美化处理。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配建停车位,其停车位数量应当按照建设项目各使用功能分别计算后进行累加。具体配建标准按照本规定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附件三)执行。
第五十四条
公共设施按市级、区级、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五级配置,且应集中布置,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规模。
(一)市级公共设施的布局、设置内容和规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并应结合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确定合理的建设时序。
(二)区级公共设施服务人口5~___万人。
满足本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需求。区级公共设施宜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在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地带集中布置。(三)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提倡结合设置教育、社区公园、公交站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设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日常生活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半径500~800m,服务人口3~___万,包含公益类服务设施和商业类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应设置超市、银行、通信、餐饮、洗衣、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社区文体中心、社区生鲜(菜场)、卫生所等___项基本功能。居住及商住用地内商业建筑宜相对集中独立设置,商业建筑宜与住宅建筑分离布局,住宅建筑底层不得规划设计餐饮及影响居住环境的用房。
第五十五条
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用房、社区用房等设施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S203;BS203;5S203;0S203;1S203;8S203;0S203;-S203;9S203;3,___版S203;)及相关规定配建,地上总建筑面积在___㎡以上的居住区应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___㎡的社区生鲜超市。
第五十六条
新建民用建筑(除工业生产厂房外)应按《湖南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规定》统一规划建设防空地下室。
第七章
市政与管线
第五十七条
本章所指的市政工程包括:
(一)铁路和城市轨道,包括其站、线、桥涵等。
(二)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及其桥涵、隧道、立交桥、高架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道口、公共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三)供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电信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管道运输系统。
包括线网、站、厂、场和附属设施。(四)河道、码头及附属设施。
(五)防洪排渍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取水工程。
(六)人防等地下空间工程。
(七)无线电台塔。
第五十八条
市政工程的规划管理应遵循相应专项规划和相关专业标准规范。
第五十九条
道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满足以下规定:
(一)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组成的交叉口应进行交叉口展宽,单向展宽3.5m。
其中展宽段由交叉口外侧圆弧端点起算60m,缓和段40m,路幅宽度大于等于60m的规划道路可不再展宽。相邻缓和段相交时,该路段全线展宽。(二)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___条,并不得超过___条。
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三)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通行净高不得小于4.5m,主干路以上级(含主干路级)道路机动车道净高不得小于5.0m;
人行、自行车道的通行净高不得小于2.5m。(四)现有城市道路用地处于规划城市道路红线之外时,在规划道路未实施前,相关建设项目不得影响现有城市道路交通功能。
(五)新建城市道路必须符合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
(六)新建城市道路必须按规范设置室外消防栓,旧区城市道路逐步完善补充室外消防栓。
第六十条
对规划道路开设出入口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个建设用地项目临同条道路原则上允许开设___个机动车出入口,特殊情况,符合规范要求经批准可在同条道路设主次两个出入口。
机动车出入口不允许直接开向城市主干路的主车道。(二)出入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铁路道口的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
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m;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70m。位于交叉口的用地,因地块限制道口距交叉口距离达不到上述要求的,经批准可临交叉口较远一侧的用地红线设置,且不得直接接入主车道。(三)对城市道路开设道口其变坡点应设置在城市道路红线以外。
(四)机动车出入口宽度不应大于8m,道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半径不应大于6m。
对出入口宽度、数量有特殊要求的工业项目,可根据情况另行申请,但必须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并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第六十一条
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应布置供公共交通车辆使用的停车港。同侧停车港的间距宜为___至800m。港湾式停车港其线段长度不宜小于两个车位长度,首末站宽度不宜小于9m;划线式停车港直线长度不宜小于15m,停靠站宽度不宜小于3.5m。
第六十二条
各类市政工程管线应与道路绿化、盲道等统筹协调,并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城市道路,应建设多种管道(线)共用的综合管沟。
(二)市政管线应尽可能安排在人行道下,当人行道宽度不够时,可将排水管敷设在机动车道中央,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等管线敷设在非机动车道下。
(三)道路宽度40m以上(含40m)时,各种城市公用管道(电力、给水、污水、燃气、雨水、路灯、通信)应在城市道路双侧布置。
(四)在城市主、次干路上埋设管道,需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埋设。
(五)市政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及与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
管线最小覆土深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不得低于0.7m。沿城市道路路缘石埋设的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的低压电源线路,其覆土厚度不小于0.4m。(六)因客观因素限制无法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管道净距要求,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管线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适当减少其最小净距。
(七)单位自用管线及附属设施只能设置在本单位净用地内不得占用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
(八)城市新建地区严格控制各类架空杆,对于下列范围内不符合本条要求的现有架空线路应逐步改建入地:
1、城市主干路、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公共绿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
2、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
3、其他有特殊规划要求的地区。
第六十三条
经批准可以架设架空线路的电力工程的规划管理除遵循相应专项规划和相关专业标准规范外还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在导线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1~___KV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二)城市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值。
第六十四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建筑物。
(一)各电压等级架空电力线路的保护区范围如下:
(二)地下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其每边向外侧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m。第六十五条
新设置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得占用现有城市道路人行道。
第六十六条
在河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尽量维持河道现状,不得侵占行洪断面。城市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和蓄水水面均应严格保护。
(一)除修建道路、桥梁可以横跨外,一般不应封盖。
(二)在河道两侧和水面四周,应按规定留出污水截留管道和绿化带的位置,以及供人行或车行的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
(三)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边线与防洪设施的距离以及防洪设施应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防洪要求执行。
(四)各种管道不得在主行洪河道内顺向布置,横向穿越河道的,不得阻碍河道行洪。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成都技术管理规定
成都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我市技术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四川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技术市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多家经营的原则,贯彻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
政府支持和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交易活动。
第三条 凡拥有和需要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均可进入技术市场,在不侵犯他方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有偿、诚实信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技术交易活动,不受地区、部门、隶属关系和经济形式的限制。
第四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交易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技术市场管理机关
第五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各区(市)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技术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审批技术交易组织并对其交易活动进行扶植、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
(三)管理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
(四)对技术市场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五)组织培训、考核技术市场管理人员;
(六)协同有关部门查处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七)负责技术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和监督、引导工作;
(八)技术市场的其它管理工作。
市科委负责技术市场合同仲裁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市)县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本行业、本系统的技术市场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引导技术交易活动;
(二)依法管理本系统、本行业的技术交易组织;
(三)协助调解技术合同纠纷以及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市和区(市)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参与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技术交易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督;
(二)监督、检查技术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确认无效技术合同,查处违法技术合同;
(三)参与技术市场中技术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第八条 市和区(市)县财政、税务、金融、物价、技术监督、审计、专利等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同级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我市设立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配备专(兼)职仲裁员,依法受理技术合同仲裁案件。
第三章 技术交易活动的管理
第十条 技术交易根据各方的需要,可在设立的常设技术市场、流动技术市场以及举办的技术交易会、技术信息发布会、招标会、洽谈会等各种技术交易场合中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科研生产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交易活动。当事人双方可直接成交或通过中介委托第三方代理成交。
第十一条 进入市场交易的技术应合法、真实、可靠。
凡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下列技术禁止进入市场交易:
(一)劣质、虚假技术;
(二)严重污染环境、损害珍贵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健康的;
(三)侵犯国家、单位和他人权益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第十二条 从事技术中介或营业性技术交易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应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和核定的经营范围,有与经营相适应的活动场所及管理章程;经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经税务部门税务登记后,方可进行技术交易。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非独立的技术交易组织,除按本条前款规定执行外,必须有所在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并由所在单位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市外单位和个人来我市设立技术交易组织的,应持其原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证明,经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进行技术交易活动。
第十三条 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技术中介和技术交易活动。
从事技术中介和交易活动的技术经纪人,应当经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登记认可,其主要业务范围是:承办技术合同的代理业务,技术咨询、市场调查和情报信息服务等,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一定比例的报酬。
第十四条 各企业、事业单位在职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技术交易活动和充当技术经纪人,但应告知所在单位。
第十五条 各类技术交易组织和技术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都应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技术交易活动,并接受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市或区(市)县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对技术交易组织的合同登记和业务管理等实行定期综合审查,未经审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年检。
第四章 技术合同管理
第十七条 技术交易必须依照技术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签订书面合同。当事人签订的技术合同,须分类使用省或成都市统一印发的《技术开发合同书》、《技术转让合同书》、《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书》、《技术服务合同书》、《技术咨询合同书》标准文本。
第十八条 签订技术合同应当使用技术合同专用章。技术合同专用章的刻制、使用和管理由市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公安行政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市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的技术合同认定和登记工作。
第二十条 技术合同订立后,申请登记的,如合同的买卖双方或卖方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应由合同的卖方(指研究开发方、转让方、顾问方、服务方)自技术合同订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机构申请认定登记;合同买卖双方中只有买方是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则由买方(委托方或受让方)向其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技术合同当事人不得就同一项技术合同在我市行政区域内重复申请登记。
第二十一条 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申请登记的技术合同进行认定和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出具认定登记证明。
第二十二条 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统计法的规定做好技术市场统计工作。
各有关单位应按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统计资料管理部门和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市场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
第五章 技术交易费用与税收
第二十三条 技术交易的价款、报酬、使用费和服务费,由当事人根据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技术的成本、技术成果的工作业开发程度,咨询、服务的范围、条件等,协商议定。
第二十四条 技术受让方支付交易的价款、报酬、使用费、服务费等费用,是行政单位的,可在本单位预算外资金中列支;是企业事业的,应由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安排列支。
无技术合同书和认定登记证明的,不能支付以上款项。
第二十五条 技术交易中介方的活动经费和报酬,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团体进行技术交易的收入部分应依法纳税。个人进行技术交易的收入由各技术合同登记站代扣代缴个人收入调节税。技术合同登记站可经税务部门核准代售合同印花税票。
第二十七条 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技术性收入,按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的优惠。
第二十八条 各类技术交易组织开办初期纳税有困难的,市税务部门可按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减免税照顾。
第六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 对认真贯彻执行本条例,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繁荣技术交易或加强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可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 单位可从技术交易活动技术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直接参加该项技术交易的工作人员的津贴和奖励。
买方单位通过购买技术取得经济效益后,可从本项目投产新增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酬金,奖励本项目直接有功人员。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处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以欺骗、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由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取消认定登记证明,并协同其同级税务、银行和主管部门追回其套取的减免税金、奖酬金和科技贷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技术合同登记机构不依法登记,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市人民政府追究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技术合同登记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市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或取消登记员资格。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虚报、瞒报、拒报技术市场统计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统计资料管理部门会同技术市场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含县级)以上财政、审计及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在从事技术交易活动中,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当地技术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停止交易;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涉外技术交易,按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办理。涉及国防的技术合同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成都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