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北溪村历史文化的调查报告
历史13班 莫宇利 20120240513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一个县、一个村、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国史有专门的机构修纂,省志、县志有政府组织编纂,家庭有族谱,而村史少有人注重。以致本村之人对本村之事茫然无知,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北溪村为例,为何现在的行政村名叫“北溪”,村人多不知晓;“上村”、“下村”的缘起,更无人知晓。故笔者不揣孤陋,就己所知,结合对本村长辈的走访整理所得,促成此篇。
一、北溪村简介
北溪村原名白面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东面八公里。莫姓村民占95%以上。明朝年间,此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始祖祥才公于明洪武初年统兵平叛有功,被封为白面寨土司巡检,袭职三代,后因改土归流,遂立家白面寨。
六百余年来,其先辈勤耕苦读,忠孝传家,昔日之僻壤小村,成了已有八百余户三千多人口,远近闻名的大村,民国后期改称北溪村。村中以莫氏族人为主,族人散居海内外。七世祖宗誉公于1510年移居钟山铜盆寨,现有120多户,600余人;十世祖尔贤公于1574年间移居湖南桃川,现有30多户,近200人;侨居海外20多人。
二、北溪村名的由来与变迁
北溪村原为白面村,北溪村的始祖莫祥才明代洪武初年由山东青 州府临淄县九德峰村来桂。族人家家之香火案上贴有“为职土司来白面,每披地理忆青州”之联句。莫祥才被封为白面寨土司巡检,职袭三代,后因改土归流,遂立白面寨。
据民国二十六年《恭城县志》载:“明洪武初,势江源贼目梁朝天、湖南贼首雷虎子、马公三等纠党由八角岩谋叛,攻破县城,杀戮官吏,全州、永明二官均被害。有莫祥才者,山东人也(山东青州府临淄九德峰村),统带庆远府之河池、宜山、南丹等处之黄、韦、陈、周、石、唐、欧、赖、莫、賁、课、覃、徐、祝、陆、廖、雷、马、梁、蒙、容、李、罗等二十三姓之药弩之手三百,民壮五百,将贼剿平,克复城池,即以功授莫祥才白面寨巡检司。其弩手、民壮均给照,赐地方租税,俾子孙永享焉。”这也证实了北溪古村的始祖莫祥才以功而授巡检司,驻扎白面,即现在的北溪村。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北溪莫氏始祖祥才公定居于此,县志、族谱皆称白面寨。至于何时称北洞寨?据已有资料,清乾隆年间,在官方的文契中,就出现北洞寨的村名了,现将用“北洞寨”作村名的文契录下:
恭城县正堂叶为奉宪给照事情奉宪涂消莫姓远年契照今给莫姓新照除涂消老照外理合当堂另给莫姓新照一纸以杜日后郑松之端莫姓始祖遗莫之仲户秋粮米壹石五斗有零凡老照载韭菜冲白水站以及莲塘油麻码头等处俱系莫姓始祖垦之田北洞寨村庄鱼塘系莫姓始祖居之地一应当归莫姓管业收租以抵完莫之仲户之秋粮至莫仕达廖君臣阮元升等前后所报涧山东科江背码头北洞源大山以及吊东塘等处 旱地除所报的亩数外仍系莫姓管业以抵莫姓之夏税外人不得借端争论莫仕达亦不得过分贪图为给此照当堂所给是实
由此可见,即使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算起,到民国改为“北溪”为止,“北洞寨”这个村名沿用了两百余年。
清季雍乾年间,北洞寨有名“莫家凤”者,字应岐,号“北溪野人”,敕赠承德郎,好诗文。莫家凤本人名重一隅,结交广泛,世冑簪缨,家声至远。因此,外地、外村之人到北洞寨,总称去“北溪”那里。久而久之,“北溪”又代指“北洞寨”。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设立咏棠乡,则将“北溪”正式定为行政村名。
北溪后背山为主山,山脚左右分别有两座小石山。在过去,右边小石山称“上寨”,左边小石山称“下寨”。由于地理特点,在上寨地域只能在“上寨”之下建房屋,故此处称为“下村”,意为“上寨之下的村子”,反之亦然。在过去村子里鱼塘多,“上村”与“下村”被自然的水塘隔开,于是就有了约定俗成的“上村”、“下村”的叫法。到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广西省政府实行“二五减租”政策,境内组织农民协会,出于组织的需要,在农会的文档中,则正式用“下村”、“上村”的名号。
二、尊师重教的典范
北溪村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清中期人才辈出,是方圆数十公里内的历史文化村。据2004年版的《恭城莫氏系谱》第七章、第八章记录:北溪村莫姓族人明清两代人有三品官6人,淑人9人,四品1人,恭人1人,五品8人,宜人9人,六品20人,安人20人,七品47人,八、九品80人,七、八、九品孺人61人;有庠生51人,禀生24人,贡生16人,进士1人,增生9人,卧生1人,副榜1人,监生9人。民国以来有县(团)级以上官员16人,其中厅级官员3人,处(团)级13人,科级75人。民国时期有大学生5人;1950年至今(2004年)有大专院校毕业生188人,高中、中专毕业生150人。
旺族兴村,科教为本,莫氏族人先辈,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远在清代嘉庆庚申年(1820年)十四世大球公立祠田二百三十九工、铺庙一间以为读书之助,凡十岁读书,给银三两;县考给银一两五,会试给银六十两;1987年以来,本村拨出专款,考取中专者,每人奖励30元;考取大学者,每人奖励50元。
1875年,远复公在花田岗寓所创办“花滕书塾”,招生讲学,历时十多年,率先开创北溪教育事业。1912年,督建“振东小学”,为当时县内少有的几所小学之一。1925年,打破对女性的歧视,创办了“北溪女子学校”并附设师范班,为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
三、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
北溪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中元节”的风俗与众不同,还有十月廿日的“还李王愿”祭祀活动也是别具一格。
七月中元节,唐人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后世依例。中元在秋,秋天树木开始落叶,草开始枯萎,被认为是肃杀的季节。这天道家在道观作斋蘸,佛家作盂兰盆斋,百姓也祭悼亡灵。北溪村民习惯从七月初七接先祖开始直到七月十四送 先祖结束,期间一日三餐供奉祭品,送先祖时是晚上,从家门口插香烛直至大路,化帛、鸣炮、倒水饭。在清道光年间,北溪犹设有专门的田产作盂兰会的费用,可见对此节气的重视。目前还保留一碑,碑文云:
将各善姓捐入盂兰会田工粮稅开列:捐粮并锹口田一工零税一桶半民米二升五合一坵土名莲塘洞;莫谦光捐粮并锹口田二工二坵税五桶半民米三升士名仁田洞又名马鹿洞田;自隼自封自息捐粮田二工半税五桶民米五升士名马鹿洞莫浑耕;道光四年甲申年七月十四之吉日立。
“还李王愿”为族中大事,原名“太平愿”。自明清至民国,每三年举行一次,至今未间断。传说北溪村莫氏始祖祥才公奉令南征,带兵过洞庭湖,湖水茫茫。其时风雨大作,舟船在风雨中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祥才公无奈,遂斋戒沐浴,焚香膜拜,诚恳祈祷李天王(李靖)保佑。霎时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船只顺利靠岸,登上了南征大道。为此许下了三年一次敬还李天王恩典之愿,后人称为“李王愿”,日期定在李王诞辰之十月廿日。
为感天王大恩,族人精心雕塑了天王金身像,供奉于莫氏宗祠祖先神位之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又于2002年重塑金身。建村六百多年至今,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为李天王诞辰纪念日。届时全族前三天沐浴斋戒。1948年那次还愿的对联中,其中一副云:齐齐齐齐齐斋齐齐齐斋齐齐齐斋;朝朝朝朝朝拜朝朝朝拜朝朝朝拜①。设斋筵,①齐通斋,《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由于主客多(与先祖同来恭城定居的各姓嗣裔多来与会)。据村里老辈人说,单是油酥黄豆就需两谷桶(谷桶为过去盛装稻谷的用具,一般能装4—6百斤稻谷),族中年满50岁以上的男性自此数天可以免资入席。节日这天,祠堂张灯结彩,村民供上三牲果品,焚香化钱,诚心作揖,祭拜李天王以及列祖列宗。以后数天开荤筵。在此活动中还请外地的桂剧班唱戏,请文艺队演出精彩剧目。双狮献技,青龙竞舞,炮竹声声,锣鼓喧天,亲朋好友、远乡近邻都前来观光,热闹非凡。廿一日以后数天请道士打蘸、祈福消灾,最后道士沿村中街道驱鬼,以保村民平安。
恭城瑶族自治县诗联会副会长李星明赋诗道“恭城古寨北溪村,淳朴民风今尚存。共建和谐睦邻里,庠兴教化育贤昆”。作为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荡涤出独有的韵味。青州茫茫,八桂苍苍。戍边千里,永志故乡。钜鹿后代,源远流长。祈福盛世,国富民康。
参考文献
[1]胡勋,金涛,民国二十六年《恭城县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4.12 [2]广西恭城莫氏系谱修谱委员会,《广西恭城莫氏系谱》,2004,10
第二篇:关于缙云县方溪乡北坑村经济与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缙云县方溪乡北坑村经济与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方溪乡北坑村,地处缙云县的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北坑村共有人口875人,有山林面积6869亩,有耕地面积523亩,是人口较为分散居住的山区村。2010年村规模调整,现北坑村由北坑、下寮、道蓬坑、锄头桠、师姑田、外师姑等6个自然村组成。本村以种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乡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村内建成了香榧基地和油茶基地,成立了缙云县绿山果蔬专业合作社,现拥有油茶基地500亩,香榧基地400亩,厚朴基地620亩,高山蔬菜主要以生姜为主,100亩。板栗、油茶与生姜已进入收获期,香榧、厚朴处于幼苗抚育期。合作社带领村民种养殖,带动农户发展,村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从创建文明生态村以来,北坑村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创建,在村两委干部的领导下,全村内各个自然村完成了康庄道路建设,下寮、锄头桠自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全村村庄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村干部的带头下,有250多家农户卫生改厕,干净,方便适用,既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又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北坑村里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信息宣传栏和报栏等,现正在筹建农家书屋,建成后将拥有藏书1万多册的图书阅览室。村内有个远近闻名的罗汉队,罗汉队表演也进入了国家非遗物质,在农闲季节自娱自乐,愉悦身心。北坑村定期组织村民开展读
书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文明户”评选,加强公德教育,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
总而言之,北坑村位于高山地区,属省级贫困村,但是随着政策与政府的扶持,在村双委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北坑村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第三篇: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l、目的源远流长的徐州古代文化,在两汉时期异军突起,金声玉振,步入一个鼎盛阶段,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它以开放的姿态,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和恢宏的文化景观,给古城历史留下辉煌的篇章。但是现在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忽视了我们的历史,忽视了古人留下的灿烂文化。经调查,徐州人对于徐州古文化的了解,成年人中,有12%的人了解较多,56%的人一知半解。至于青少年就更是寥寥无几了。此报告就是为了使徐州人对古彭城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增强自豪感。对古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使各地游客都能够来关注徐州,了解徐州,目前我市在开发中暴露出许多对于历史古址的保护的问题,本报告也就此问题发表一些见解和看法。
2、过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以备以后按计划进行。我们在图书室查找资料,并作一些计录,复印了一些重要历史文献。我们访问了学校历史组的两位老师。然后我们又共同参观了九里区龟山汉墓。又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了徐州博物馆。最后,我们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和整理,然后写成了调查报告和徐州历史文化简介。
3、结论目前,我市正在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被作为重中之重推出。经过研究,现对不足之处作以下看法:(1)对历史古迹的保护不够,甚至在保护和发展问题中选择后者。要用科学的手段保护文物。(2)作好宣传工作,宣传就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游客和考古爱好者。(3)在历史古迹的遗址区,做好绿化工作,使古文化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彭城历史文化简介彭城命名的由来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彭祖,姓名铿,又称彭铿。彭祖即陆终第三子,铿之后,后为大彭。”相传,彭祖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因喜于烹饪野味,奉献帝尧,得到赞赏,被封于彭地,并赐其“长寿”,调查报告《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早在唐尧时代就受封于此,建立了大彭氏国。大彭氏国历经夏王朝,亡于商武丁四十三年。周灭商后,这里属宋国。春秋时建彭城邑。战国年间,宁国受魏国的威胁,弃睢阳(今商丘)迁都彭城。秦统一后,改彭城为县。在秦末农民起义的风暴中,西楚霸王项羽,曾建都彭城。东汉时改称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将徐州刺史部治所由郯城迁至彭城,彭城始称徐州,它与远古时九州之一的徐州,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为自然区划,后者为行政建制。唐、宋、元、明、清历代,徐州都是地区性的政治中一心及州、府级衙署驻地。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都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也称“徐州三绝,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珍贵文献资料。徐州汉画像石刻洋溢着粗犷沉雄的古朴之美,颇近于北方文化系统所共有的艺术倾向,反映了雄浑阔大的汉家气派。徐州汉画像石最早见诸文献是为晋伏滔《北征记》一书。尔后,历代不断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反应生产活动的《牛耕图》和《纺织图》,还有茅村汉墓的《楼宇栉比图》,洪楼画像石的一幅《百戏图》描绘了当时丰富的杂技剧目。透过林林总总的汉画图像,可以休察到徐州先民对艺术,对人生的审美取向。这种朴素的审美倾向,自汉代以来沉淀为一种艺术传统,甚至影响了现在当地民间艺术。徐州汉画像石有着突出的艺术特征,它是绘画与雕刻结合的产物,构图布局繁密充盈,画面上台阁车马充塞天地密不透气,空白处还要填以飞鸟走兽,似乎有犯中国画之大忌,然而其宾主分明,安顿粗豪的感觉。这就是徐州先民执着于现实人生追求实用功利的务实文化态度。徐州汉代艺术宝库中的绝世佳作,还有狮子山楚王陵陪葬坑兵马俑的雕塑群。这是断陕西咸阳汉兵马俑,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展,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已经发掘了一、二号坑和马坑,出土兵马俑2300余件,陶马120件和骑兵俑100余件。其种类的繁杂,数量的众多,在全国都是为数不多的。按陶俑的衣冠服饰,可以分为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债握兵器的立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抱驽负箭的甲士俑以及仪卫俑,发髻俑等几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它不仅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塑艺术,衣冠服饰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地都有极高的价值。这里屏山傍水,山青水秀,自汉唐到明清,彭城达官显贵都在此营坟造冢。这些墓葬依山为陵,凿石而成,犹如一座座地下宫殿,雄伟壮丽,体现汉代博大雄浑的风尚。楚王山刘交墓位于徐州市区西北10公里的铜山县夹河乡境内,主峰高195.4米。东北,西南走向,是徐州境内的历史名山。《魏书.地形志》称之为”同孝山“。其北坡葬有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及其家族成员。《水注经》”获水又东,径同孝山北,山阶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以之,高十余丈,广百步许,悉结石也。“该墓有4个墓室,一号墓为凿石而成,高50余米,最为高大,二号墓位于一号墓北封土堆高20米,底周长200米,三号、四号墓均位于一号墓东,封土堆亦作露斗形。位于徐州九里区拾屯境内的龟山汉墓楚王刘注墓,是由楚王刘注夫妇的陵墓并列构成的。每座陵墓又分别由墓道,通道和墓室三部分构成。墓葬东西全长83.5米,南北最宽处32米,总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可以堪称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在结构和规模上,南墓的墓底数量明显多北墓,面积也较大,且畅旷讲究:其前、中、后三个主室处于整个地宫的中轴线,而北墓的前、中、后三室偏于北侧。可以认定,南墓属男性主墓,北墓为女性从墓。其中出土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器物,包括多种玉器、陶器、车马器、陶俑以及麟址金、铜矛等。方体的龟纽银印,长宽不盈寸,印纽铸成一卧龟,造型生动,雕刻简洁洗练,阴镌”刘注"二字,篆文工整苍劲,为断定墓主提供了确证,又是书法,雕刻的艺术精品。
第四篇:关于镇远县蕉溪镇路溪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关于镇远县蕉溪镇路溪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为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镇远县蕉溪镇路溪村的推行情况,于2012年1月份,本人到路溪村实地走访调查,作了一次有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等方式,我对当地的新农保参保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路溪村位于镇远县蕉溪镇西南方,距县城18公里,全县第一条主要河流——舞阳河经过我村水溪和鸡早两个组;全村所辖13个村民组,423户,1977人;行政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6亩;全村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全村人均收入2656元。此次,我分别于1月15日和1月28日对我村的姚家坡组和大坳组进行了走访调查。
15号一早,我便开始出发了,因为姚家坡是在坡顶上,没有通车,我只能步行。心里带着点激动又有点紧张,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到达了目的地。说实话,心里确实很紧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这样去入户调查,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别人愿不愿意配合问卷。带着这样一种忐忑的心情,我敲开了第一户人家的门。当我表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他们都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且很积极地配合我的调查工作,心里的不安与忐忑也放了下来。很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我的第一份问卷,心里的感觉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是在问卷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继续走访其他的村民,有了第一家的经验,调查起来也顺利多了,村民们都很合作,也很热心。晚上回家虽然很晚了,也很疲惫,但心里却很高兴。很感激这些村民们,是他们给了我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走出了第一步。28号,天气不错,于是我又有了去走访的打算,想了就做。这一次我来到了大坳组,同样也是步行,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做起来仿佛没有了上次的那份胆怯。村民们的积极配合让我顺利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此次调查,我共调查了30户人家,经统计,其中90%的村民知道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样一个政策,在这些村民当中又有59%的村民已经参加了新农保,其中有31%的村民之所以选择参加养老保险是为了家中老人能够领取养老金,44%的村民是为了自己将来养老,25%的村民是其他原因,81%的村民选择的保费是100元/年,在我所调查的村民当中有37%是流动人口,没有失地农民。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新农保政策持欢迎支持的态度,并且认为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农民的老年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惠及居多家庭,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新农保设置了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八个缴费档次,供农民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参保。符合农村实
际,充分尊重农民的参保意愿。政府补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政府对参保人给予一定的补助,并计入个人账户。
新农保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保障工程,虽然我村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显著,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在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存在这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访问的过程中就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很多村民虽然知道新农保,甚至已经参加了新农保的村民,对这个政策其实并不了解,只是单纯的知道现在交了钱,等到60岁后就能领钱了。更有一些村民是因为看到周围的人都交了,也跟着交的。从这一点能看出我们对于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使得村民对新农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一定的质疑,进而出现不信任的现象,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致使部分农民群众对参保有等待、观望的心态。的确,在新农保的宣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例如:一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的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用。还有一些青年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没有必要对养老问题考虑那么早,对参保关心程度低,不重视。而且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很多村民都想等到自己60岁就可以直接领钱了,觉得现在交了不划算。这些也都是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都觉得养老金数额太低,根本无法解决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新农保实施时,年满60周岁老人不需缴费就可领取每月55元的养老金,60岁以下的老人通过15年的缴费,若缴费档次为100元/年,60岁后大约可以领到76元/月的养老金。无论是55元/月,还是76元/月都是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而且物价处于上涨阶段,将来这些养老金能否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还不能妄下结论。但每月几十元的养老金只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现状。不过新农保才刚开始试点,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制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路,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新农保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对于此次走访调查,我感受颇深。这让我既锻炼了自己,也尽了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把我村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情况真实的反映给了上面,希望这对于新农保的改善工作起到一点作用,更好的让我们的农村老人们享受到我们的惠农政策。
当然,此次调查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调查样本少,调查时间短,调查不专业等等,所以不足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我希望新农保政策能尽快完善,并早日实现普及,让中国农村老人的黄昏不再孤单。
管理学院工管102班
罗维
关于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通过对我村老年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 不容乐观。当前,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多,使维权护老成为新世纪的一 个社会性问题。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 80%。由于社会历 史的原因,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不过现 今在各农村,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扩大覆盖面,新型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启动,使我国农民在 60 岁以后能享受 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 应有的态度.而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也是党和社会对我 们的必然要求.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积极的回报社会,是我们当代大学生 义不容辞的责任.席老师要求我们在这个寒假期间开展“关于家乡的 新农村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好由于过年团聚,人员比较齐全,我对我们村子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调查。探究现阶段试点的新 型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重要体现。农村老年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使农村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 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 展。1
二、调查对象 针对我所在的农村(陕西省兴平县西吴镇豆马村)里的部分老
年人进行寻访调查,了解他们对新型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认识以及自 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帮助自己进行调查研究。
三、调查内容 调查村民们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看法,村里养老保险金的发放 问题,关于养老保险的政策法规问题。
四、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村里的老年人,访问村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员,上网查 询相关的政策法规,最后完成调查报告。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1、通过调查了解到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 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 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 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我认为它 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 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此外,不同于老农保主要建立农民个人账户的模式,新农保 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的模式。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分两 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 2 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中国农民 60 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 的养老金。根据规划,将于 2020 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 农保。
2、通过寻访获得养老保险金老人的调查了解到养老保险金实 施发放的一些列相关问题。(1)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 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 100 元、200 元、300
元、400 元、500 元 5 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 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 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 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 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 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 年 30 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 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 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3(2)、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 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 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 年期存款利率计息。(3)、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 55 元。地方政府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 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 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
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 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4)、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
第五篇:关于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09-08-04作者:【来源:】
一、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资源状况
我市(常武地区)曾经拥有建制乡镇70多个,由于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现有建制镇19个,行政村628个,其中部分村历史上曾是乡(镇)建制。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常武地区的古镇古村已所剩无几,目前尚存的具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孟河古镇
孟河位于常州西北30公里处,由小河与孟河合并而成的建制镇。孟河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开凿通江运河而得名,又因明代嘉靖年间筑城抗倭俗称孟城。镇区内著名的小黄山,延绵数公里,山上曾有九龙禅寺、棋檀禅院等古迹,是我市北部不可多得的风景和人文资源。镇域内有文物点84处,古遗址13处,孟河老街尚存300多米,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其中,东亚饭店、衙署官邸图公所、顺来园茶馆、益泰酱园基本完好,保持了比较完整的街区风貌。特别是孟河医派马培之、马伯藩、费伯雄、巢崇山,著名画家马万里等名人的故居幸存,费伯雄故居已经修复,丁甘仁的故居正在修复之中,是难得的众多名人集聚之地。万绥距离孟河3公里,原为乡级建制,现为孟河下属的村。万绥素有“兰陵古县、齐梁故里”之称,尚存古迹较多,东岳庙、渡善桥、罗妃桥、北街、志公井、古银杏、古戏楼以及齐梁萧氏皇帝的家庙等遗迹历历可数。目前,孟河(万绥)古镇的整体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之中,规划突出了齐梁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要素,并得到海内外萧氏宗亲的支持,部分文物开始修复。
2.焦溪古镇
焦溪古镇位于常州东北部,距离市区25公里,地处江阴、武进交界,鹤山、舜过山、芳茂山座落镇域,三山港流经镇区。古镇临龙溪河而建,店铺沿龙溪河而筑,素有“九桥十八弄”之说,石板街道、弄堂码头和青龙、中市、三元、咸安等古桥基本完好,“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是焦溪的真实写照。目前,古镇实际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1106户人家,2765间房屋,大部为清与民国时期建筑。现存古街3条,全长1650米;弄堂18条,长1200米。焦溪民居别具特色:黄石砌成半墙高,黛瓦粉墙临水照,显得更为古朴。另外,名人故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近10处,如奚日宗的“进士厅”现存三进,规模较大。焦溪历来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富,传说中的人文世祖舜帝曾到过这里(有舜过山为证,山上曾有舜庙等古迹);春秋吴国君子季札曾躬耕于延陵山(焦溪周围的丘陵);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里留下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著名诗句;明清期间有进士4人,秀才36人;五代儒医承槐卿留有医案6卷,民国时期焦溪号称“中医之乡”。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
3.杨桥古村
杨桥村位于常州市南25公里处,民国时期为武进与宜兴交界处的一个乡,形成市镇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为武进漕桥镇下属的一个村。杨桥古街形制保持基本完整,前街后河,前店后屋,临水而筑、临水而居,水乡特色十分显现。村域内拥有古建筑30多处,市级文保单位6处。南杨桥、五洞桥、百岁庄、太平桥、风情院、牧斋院、朱宅、丁宅、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历史建筑虽然破败,但旧貌尚存,有的基本完好。历史上,由于南杨桥地处东太湖与西太湖之间,是常武地区通往宜兴、无锡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街市繁荣,目前尚存部分酒肆茶楼和码头港湾等遗迹,水体仍然保持清澈。南杨桥地处太滆湖网地区,抗战时期曾经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区域,“中共太滆工作委员会”就设在这里,陈云、谭震林、罗忠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指挥过这里的斗争,地下交通站等历史建筑仍在。同时,南杨桥地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较多,著名的《火烧红莲寺》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二、我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古镇古村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3次会议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按照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修缮维护、保护利用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了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和相关配套政策。《条例》出台后,我市规划部门会同市法制办、建设局、文广新局、房管局等相关部门,在认真学习《条例》精神和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迅速出台了《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案》,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
2.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机构。根据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由市分管领导任主任,相关区和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设规划和保护利用两个专业组,主要负责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申报、建档、规划编制工作及负责保护修缮维护的技术支持、政策研究、计划制定等工作的组织协调,从而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
3.开展了历史建筑和文物普查工作。规划局会同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于2007年6月起组织开展了历史建筑的普查工作,目前在核心区范围内共普查出175处有价值的老建筑,已按照《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中的认定程序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33处。文广新局精心组织进行了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通过开展乡村拉网式普查,新发现1000多个有保护价值的文物点,并新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1处(杨桥村)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68处,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4.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规划。我市规划部门按照2005年2月2日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城市紫线规划》、《孟河镇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武进区杨桥村保护的详规也正在制定之中,这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三、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城市如果缺失江南水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城市的韵味。2001年我市已经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却忽视了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至今,我市尚未有一镇一村列入省级保护的名录。由于历史文化镇(村)长期没有列入保护范围,加上人们对古镇古村保护的意识淡薄,因此,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我市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逐渐在现代化浪潮中淹没,如果再不加重视,仅有的少量遗存可能在5-10年内也不复存在。我们呼吁政府和有关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没有及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长期以来,我市有关部门比较重视文物(点)和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而忽视了农村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主管部门也仅重视村镇的现代化改造和建设,缺乏对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指导。加上过去缺乏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法律支撑,致使这一工作相对滞后。《文物法》颁布以来,人大、政协虽然进行过一些调研,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过相关的提案和建议,但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一度游离于我市城镇建设的规划之外。
2.普遍缺乏历史文化村镇需要保护的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在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历史遗存的古街老镇是落后破败的象征,有碍地方形象。有的甚至认为保护古村古镇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有许多地方领导不愿意向上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创建卫生村镇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领导还把历史老镇当作改造的重点,石板街道统一浇成水泥路,木质门窗换上金属框,街后的河道有的干脆填埋掉,改变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3.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村镇已经遭到破坏。我市历史文化镇村的资源与苏州、无锡、湖州等沿太湖地区相比,本来就显得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低,再加上缺少统一的规划,仅存的又一再遭到破坏,进而使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显得更为短缺。湖塘桥、雪堰桥、横山桥、戚墅堰、奔牛镇等地曾经是我市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上世纪80年代时历史风貌保存的还比较完好,进入90年代才开始在核心区域内进行改建,老街改成马路,弄堂变成新巷,百年古桥纷纷拆除,明清建筑变成水泥楼房。
杨桥、焦溪、孟河等地有些历史建筑包括古桥、古庙、古祠、古宅非常具有保存价值,有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缺乏修复的资金,正处于危在旦夕之中,有些富有特色的古宅更是摇摇欲坠,如南杨桥的6处文保单位和焦溪的“进士厅”、孟河的马伯藩、巢崇山故居等都已成危房,仅杨桥一地在去年的特大雪灾中就倒塌老宅数十间。
四、对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几点建议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2000年已经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创建虽然相对滞
后,但毕竟在全市的区域内古镇古村存在的历史长、数量多、积淀厚。特别是近几年的乡镇合并,有些古村古镇处于边缘化,居民纷纷向中心村镇集聚,这给规划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了机会,只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搞好规划,逐步开发,一定能成为常州文化建设新的亮点。
1.迅速制定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根本宗旨,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键的是要从规划抓起。如果说过去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上还有职责不明的话,那么,国务院这次制定的条例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根据这一精神,建议我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确定部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和历史建筑列入名录,通过政府向社会公布;特别有价值的如焦溪、孟河建议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或名村。同时,由规划与文物部门会商后详细做好名镇名村的规划,并拿出具体的实施意见。一经确定,就要加大保护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名义破坏。
2.重点保护开发若干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古镇古村。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利用。我市可以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先保护一批,后开发一批,特别是重点选择2-3个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无锡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视作城市发展中的一次转型,把城市的竞争视作文化的竞争,因此,在2006年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力度,全市上下重点抓好四大历史街区和一个历史古镇的修复,同时,江阴与宜兴也各抓特色和重点;苏州除周庄、同里、甪直、锦溪、千灯外,也再次公布了一批市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我们建议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启动一些项目的保护和建设。上店为恽氏故里,阳湖古镇,区域内尚存春秋时伍子胥所掘运河、百米老街、古桥、清代常州画派恽南田故居及墓园等。南杨桥地处淹城与滆湖周边,现已列为常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否在制定西太湖建设的过程中,将上店、南杨桥的保护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由武进区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建议南杨桥保护面积适当扩大(目前仅为4公顷),历史文化街区也应改为历史文化古村,这样更为合理。孟河是我市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重镇,齐梁文化、孟河医派是其文化特征,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政府与民间的投入,启动部分项目的建设。焦溪是我市东部的历史古镇,保存的文物古迹较多,古镇古街的形制最为完整,又是舜帝驻足之地、常州文化始祖季札躬耕之乡,境内有延陵山,常州第一个名称延陵就源于此。建议市和武进区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并着手编制具体的保护规划。
3.建立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运作模式和协调机制。
我市对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已落后于周边城市,目前还仍处于规划阶段,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如何保护和利用,目标尚不明确。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大古镇古村的抢救保护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在科学合理编制古镇古村保护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料、材料的收集工作和前期策划等准备工作;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和城市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运作模式,防止已定规划因长期未能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也防止不依规划而任意破坏或改造。是否可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使古镇古村既能妥善保护又能取得良好效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综合协调机制,成立古镇古村保护开发机构,组织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综合开发,以更好地协调解决在古镇古村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确保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继续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过重大进展,2000年已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一定基础。虽然在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出现过一些挫折,但我市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条件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以上条件我市基本符合。只要市委和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继续加大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的修缮力度,创建的目标是能实现的。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围绕市委提出的五大建设而齐心协力,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一个个在实现,如能继续提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能推进我市的文化建设,改善我市投资的软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文化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