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历史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活动日程:
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河下古镇,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文化起的乡镇,感觉心灵仿佛都得到了净化。我们受到了居委会的热情接待,他们对于我们此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此次实践调查起了很大的协助作用。居委会主任详细的和我们介绍了河下的历史,我们跟着他的话语穿梭了一段历史,了解了河下古镇的变迁,渐渐的迷上了她。我们跟随着居委会负责人走遍了古镇,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他们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之前还对于调查有些担心,但是看到他们那张张笑脸,我被感动了。我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加河下的影响力,尽量改善河下居民的生活质量。希望政府能够大力的开展河下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我之前做了一下河下古镇的了解工作:河下位于淮安城西北三华里,是淮安近城的一大集镇。河下一度取代末口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大概河下这个名字即在此时开始孕育诞生于居民口头上的。河下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满浦”。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后,即于河下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县志有此记载。后又建坝筑闸,更将闸子改为软坝。宋隆兴中(1163—1164),魏胜与金人打仗,即由此调兵运粮,这事记载于宋嘉定(1208-1224)年间编的县志(嘉定县志已佚,仅见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转引)。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满浦,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明朝嘉靖年间大学士李春芳上京赶考时,常经过这里,他与吴承恩有过多次交往他的《贻安堂文集》中记载了河下这个地方,称这里叫满浦。看来满浦与河下二名,一官一俗曾并行了若干年,满浦后来成为河下一个坊的名字,河下之名便单独存在下来了。
三、调查情况:
(一)调查目的:
古村落的保护规划研究刻不容缓:
古村镇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古村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栋栋单体建筑的保护,而更应是对古村镇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保护。不仅要保护古村镇遗产本体,同时要保护遗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要保护物质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访问,去居民家中探访,请居民填写调查问卷,与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
(三)现状与问题: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极大价值的古村镇,正在经历着社会前进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遭受着非理性规划、过度的经济开发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不少古村镇在社会变化和大量建设过程中,要么忽略了对历史环境的科学保护,要么一味拆旧建新、营造假古董,要么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对待,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遗憾”。所以保护河下古镇是件迫不容缓的事。河下虽然早就被定为国家保护单位,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发展。
(四)解决方法
1、重视河下小景点的开发
近几年区政府对河下古镇小景点开发了不少,但还有不少尚没开发,如市河上的“殷家码头”,藏兵洞口遗址(相家湾),松竹草堂(市河码头),二帝阁,汪氏大院,左宝贵墓和祠堂,新城西门口古城墙遗址,章湘侯老宅,谭继安老宅,玛继宗老宅等。
2、对河下小景点保护的建议
很多河下古镇小景点都沒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如古枚里遗址,御码头,两淮批验盐引所等都出现乱刻,乱贴,乱画和杂草地面无人打扫的现象,游客站不下来观赏。笔者建议:在每个小景点旁设一个小公用电话亭,安排一个低保户去就业,在电话亭内再卖些报刊杂志和介绍楚州及河下古镇方面的书籍,小景点卫生由他负责,继利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又小景点的卫生又有人打扫和看护。
3、加大河下宗教场所建设、扩大人气
河下历代宗教场所多,解放前有大小寺庙55座。场所多,人气旺,这几年虽恢复了闻思寺,慈济奄迁到中街,回民清真寺的修复。但河下小学的道教古天兴观,又称三官殿,还没有修建,如能在茶巷中段东再建个耶稣教堂等。都能增加游客和人气。
4、创建人力车旅游公司
河下古镇,街道老,道路狭,汽车无法进出。游客自己走,有些人体力也吃不消。笔者建议成立河下人力车旅游公司,购买或造些有河下旅游标志的人力车和人力三轮车(仿古式)。在河下竹巷街东边(中山门.吴承恩牌坊)处,河下牌坊处,程公桥处,河下罗家桥西巷两淮批验盐引所(河下国医馆对面)处,河下大桥东处等设点,每处放5~~10`辆车(也可用电话来回调度,每处也可设几名导游人员那更好)。继解决了游客行路难问题,也增加河下的地方收入。
5、倡导河下古镇游客常观光处居民家中多种花养鸟
河下古镇有着二千多年历史,历史上河下大小私人园林有106处。多种花养鸟继陶醉河下人的情志,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增加了古镇的风景。如河下湖嘴大街张凤山先生家,就种植了百种花草盆景。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对沿街.沿景的居民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他们种花养鸟,对有贡献特殊户,应给予奖励。
6、建议在茶巷建一所戏院和几家说书茶馆
戏院和说书茶馆都是古人休闲地方,现楚州城区老年人休闲地方也特别少,文化生活枯燥,古淮戏,说书.评弹都无发挥之处。如果在河下古镇中心建一所戏院(晚上也能放放老电影),几个茶馆。即可增加河下人气,也能为地方经济作出一点小贡献。
7、建议沿街和景点居民要多为游客服务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河下居民多宣传教育,倡导我爱我家,我为河下添光彩;游客多,河下才能有发展等宣传。多建些为旅游服务店铺.服务业。如河下特色传统小吃,工艺品,字画,古董等。如笔者的门诊招牌是“中国淮安山阳(民间)医学河下国医馆”。很多游客一看便知,“山阳医学”发展地是河下,有不少游客还进门聊聊“山阳医学”概况。又如笔者在百度网站贴吧中创办“河下古镇贴吧”。每天有百多名全国网友游览贴子。如上海一学者在为河下古镇规划设计时,还不断的上网询问河下古今情况等等。
8、加快恢复河下“状元楼”等河下重点景点
这几年由于楚州区委和区政府重视和不断的投入,河下景点恢复了不少。随着宣传不断传播,河下古镇在全国知名度越来越广,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为了留住游客,让游客有处可观,有处可赏。建议区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尽快恢复“状元楼”、“古天兴观(三官殿),”“二帝阁”“程公桥”“左宝贵祠堂”“汪家大院(汪筱川宅)”等。笔者在回民中了解到,外地很多回民愿意对“左宝贵祠堂”恢复进行赞助。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吗?
9、凸出河下特色建景点
河下有五大特色: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建议有关部门景点应向这五方面发展建立。
1.文化重镇:河下已建成吴承恩故居和猴王世家陈列馆,还计划建状元楼。笔者建议应在河下筹建一个“河下进士陈列馆”,如果该馆能建成,目前在全国还是首家。也凸出河下是全国进士第一镇。
2.军事重镇:已建成韩信钓鱼台和漂母祠,左宝贵墓。计划恢复有状元楼,梁红玉祠和公园,左宝贵祠堂,程公桥。笔者还建议建二帝阁,市河桥(建议从河下古镇牌坊市河向东挑到文具厂大门东引水入护城河,在二帝阁对直建市河桥),藏兵洞口遗址,新城西门口城墙遗址,玛长安故居(玛继宗祖父)等。
3.盐商重镇:已建成“两淮批验盐引所”,计划复建有程公桥。笔者还建议恢复“殷家码头”,“松竹草堂”,汪氏大院等一些会馆遗址。即可说明明清时期河下盐商在国内地位。
4.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已建好吴鞠通中医馆,对许氏中医老宅挂牌保护。如能在吴鞠通纪念馆再建一个“山阳医学陈列馆”,“河下历代名中医陈列室”,在大门两旁开个国医堂诊所和药店,并对汪氏大院(汪筱川老宅),章湘侯老宅,谭继安老宅,玛继宗老宅进行保护,那就更有特色。
5.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河下是淮扬名菜第一镇,历代是个消费古镇,富人多,食客多。所以厨艺大师就发明了各种菜肴来满足富人的要求。如文楼蟹黄汤包,文楼涨蛋,宴乐的长鱼席,河下篆香楼的玉兰片等,其中长鱼席花样就有108样而名扬海内外,近二年已对文楼进行了修复扩建。笔者建议在文楼旁建个“淮扬菜陈列馆”,在湖嘴大街或茶巷或估衣街再建个专门做河下最出名“长鱼席”的菜馆。同时也建议多开些地方特色小吃,即可吸引本城区食客,也可使外地游客尝尝淮安特色小吃。
总结: 时光飞逝,短短的行程就结束了,我深深地看了一眼河下古镇,非常的留恋,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镇的底蕴,我有了很强的责任感,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能够提高古镇的影响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抓紧的改善环境,还有那里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参考了一些相关专家的意见在上文进行了一些建议,主要为了河下的更好发展。希望河下能够在全国打响知名度,河下的一位奶奶可是说:“河下可是千年古镇!”我希望千年古镇能够早点绽放它的光芒!用她的底蕴征服中华儿女!
第二篇: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l、目的源远流长的徐州古代文化,在两汉时期异军突起,金声玉振,步入一个鼎盛阶段,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它以开放的姿态,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和恢宏的文化景观,给古城历史留下辉煌的篇章。但是现在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忽视了我们的历史,忽视了古人留下的灿烂文化。经调查,徐州人对于徐州古文化的了解,成年人中,有12%的人了解较多,56%的人一知半解。至于青少年就更是寥寥无几了。此报告就是为了使徐州人对古彭城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增强自豪感。对古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使各地游客都能够来关注徐州,了解徐州,目前我市在开发中暴露出许多对于历史古址的保护的问题,本报告也就此问题发表一些见解和看法。
2、过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以备以后按计划进行。我们在图书室查找资料,并作一些计录,复印了一些重要历史文献。我们访问了学校历史组的两位老师。然后我们又共同参观了九里区龟山汉墓。又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了徐州博物馆。最后,我们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和整理,然后写成了调查报告和徐州历史文化简介。
3、结论目前,我市正在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被作为重中之重推出。经过研究,现对不足之处作以下看法:(1)对历史古迹的保护不够,甚至在保护和发展问题中选择后者。要用科学的手段保护文物。(2)作好宣传工作,宣传就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游客和考古爱好者。(3)在历史古迹的遗址区,做好绿化工作,使古文化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彭城历史文化简介彭城命名的由来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彭祖,姓名铿,又称彭铿。彭祖即陆终第三子,铿之后,后为大彭。”相传,彭祖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因喜于烹饪野味,奉献帝尧,得到赞赏,被封于彭地,并赐其“长寿”,调查报告《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早在唐尧时代就受封于此,建立了大彭氏国。大彭氏国历经夏王朝,亡于商武丁四十三年。周灭商后,这里属宋国。春秋时建彭城邑。战国年间,宁国受魏国的威胁,弃睢阳(今商丘)迁都彭城。秦统一后,改彭城为县。在秦末农民起义的风暴中,西楚霸王项羽,曾建都彭城。东汉时改称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将徐州刺史部治所由郯城迁至彭城,彭城始称徐州,它与远古时九州之一的徐州,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为自然区划,后者为行政建制。唐、宋、元、明、清历代,徐州都是地区性的政治中一心及州、府级衙署驻地。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都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也称“徐州三绝,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珍贵文献资料。徐州汉画像石刻洋溢着粗犷沉雄的古朴之美,颇近于北方文化系统所共有的艺术倾向,反映了雄浑阔大的汉家气派。徐州汉画像石最早见诸文献是为晋伏滔《北征记》一书。尔后,历代不断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反应生产活动的《牛耕图》和《纺织图》,还有茅村汉墓的《楼宇栉比图》,洪楼画像石的一幅《百戏图》描绘了当时丰富的杂技剧目。透过林林总总的汉画图像,可以休察到徐州先民对艺术,对人生的审美取向。这种朴素的审美倾向,自汉代以来沉淀为一种艺术传统,甚至影响了现在当地民间艺术。徐州汉画像石有着突出的艺术特征,它是绘画与雕刻结合的产物,构图布局繁密充盈,画面上台阁车马充塞天地密不透气,空白处还要填以飞鸟走兽,似乎有犯中国画之大忌,然而其宾主分明,安顿粗豪的感觉。这就是徐州先民执着于现实人生追求实用功利的务实文化态度。徐州汉代艺术宝库中的绝世佳作,还有狮子山楚王陵陪葬坑兵马俑的雕塑群。这是断陕西咸阳汉兵马俑,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展,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已经发掘了一、二号坑和马坑,出土兵马俑2300余件,陶马120件和骑兵俑100余件。其种类的繁杂,数量的众多,在全国都是为数不多的。按陶俑的衣冠服饰,可以分为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债握兵器的立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抱驽负箭的甲士俑以及仪卫俑,发髻俑等几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它不仅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塑艺术,衣冠服饰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地都有极高的价值。这里屏山傍水,山青水秀,自汉唐到明清,彭城达官显贵都在此营坟造冢。这些墓葬依山为陵,凿石而成,犹如一座座地下宫殿,雄伟壮丽,体现汉代博大雄浑的风尚。楚王山刘交墓位于徐州市区西北10公里的铜山县夹河乡境内,主峰高195.4米。东北,西南走向,是徐州境内的历史名山。《魏书.地形志》称之为”同孝山“。其北坡葬有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及其家族成员。《水注经》”获水又东,径同孝山北,山阶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以之,高十余丈,广百步许,悉结石也。“该墓有4个墓室,一号墓为凿石而成,高50余米,最为高大,二号墓位于一号墓北封土堆高20米,底周长200米,三号、四号墓均位于一号墓东,封土堆亦作露斗形。位于徐州九里区拾屯境内的龟山汉墓楚王刘注墓,是由楚王刘注夫妇的陵墓并列构成的。每座陵墓又分别由墓道,通道和墓室三部分构成。墓葬东西全长83.5米,南北最宽处32米,总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可以堪称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在结构和规模上,南墓的墓底数量明显多北墓,面积也较大,且畅旷讲究:其前、中、后三个主室处于整个地宫的中轴线,而北墓的前、中、后三室偏于北侧。可以认定,南墓属男性主墓,北墓为女性从墓。其中出土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器物,包括多种玉器、陶器、车马器、陶俑以及麟址金、铜矛等。方体的龟纽银印,长宽不盈寸,印纽铸成一卧龟,造型生动,雕刻简洁洗练,阴镌”刘注"二字,篆文工整苍劲,为断定墓主提供了确证,又是书法,雕刻的艺术精品。
第三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河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1.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
2.新安县铁门镇
3.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
4.禹州市神后土镇
5.禹州市鸿畅镇
6.临颍县繁城回族镇
7.郏县广阔天地乡
8.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
9.遂平县岈山乡
10.光山县白雀园镇
11.光山县泼陂河镇
12.永城市芒山镇
附件2:
河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1.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2.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
3.临颍县皇帝庙乡小商桥村
4.郏县堂街镇临沣寨
5.郏县李口乡张店村
6.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河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1.郑州市巩义市康店镇
2.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
3.安阳市滑县道口镇
4.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
5.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
6.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
7.信阳市固始县陈集乡
8.商丘市永城市陈官庄乡
9.商丘市睢县后台乡
河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1.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
2.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
3.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4.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下宫村
5.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苏坟村
6.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姑嫂寺村
7.平顶山市鲁山县仓头乡仓头村
8.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锁口村
第四篇: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共)
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1.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
2.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2.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3.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3.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4.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4.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5.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5.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6.江苏省高淳县淳溪镇
6.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7.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7.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8.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
8.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9.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
9.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
10.浙江省宁海县前童镇
11.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
12.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
13.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
14.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召村1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1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12.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13.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1.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15.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1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16.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
17.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
18.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
19.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
20.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21.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15.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1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17.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18.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19.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20.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22.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23.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
24.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兴坪镇
25.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
26.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27.重庆市江津市塘河镇
28.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
29.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30.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31.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
32.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33.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
34.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
35.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36.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37.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珠镇
38.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
39.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
40.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
4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惠远镇21.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22.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23.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24.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25.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26.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27.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28.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29.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30.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31.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32.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33.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34.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35.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36.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第五篇: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xiexiebang推荐)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
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高要郡置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改称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肇庆历为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南越时,赵佗在封溪(封开)一带建苍梧国,统岭南。南朝时高要设广州都督府,辖岭南13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为两广总督府驻地。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肇庆的古文化璀璨夺目。汉代《左传》研究专家陈钦、陈元,中国最早的佛教学者牟融,三国东吴交趾太守、著名政治家土燮,以及唐大中五年(851)成为岭南第一状元的17岁少年莫宣卿,均为今封开人,他们对肇庆古文化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宋时,西江各县办官学,建学宫。名臣包拯执政端州3年间创办的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间创办的端溪书院,至清初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学派鼻祖全祖望等10多名全国名流曾在该书院掌教。清代,肇庆城内书院达20多间。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雅士文人驻足咏叹。仅唐代就有15位宰相到过肇庆。唐宋以来,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屈大均、袁枚、张之洞、黄遵宪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肇庆兴利除弊,设学堂,赋诗作文,加速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肇庆是中国佛教传播重地之一。唐禅宗六祖惠能(新兴人)开创的禅宗南派,在中国思想史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祖弟子陈希迁(高要人)所著《参同契》为日本曹洞宗和尚必读经书,其肉身至今仍供奉在日本横滨总持寺。
肇庆与海外文化交往始于唐。日本留学僧荣睿随鉴真五次东渡未果,于748年辗转到端州,染病圆寂于龙兴寺。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6年,建起了中国大陆第一间天主教堂“仙花寺”,主编了中国首部葡华字典《平常问答字义》,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肇庆留下足迹。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肇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遗留下大量珍贵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和近现代重要性史迹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村落)。这是肇庆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文明的遗珍。据不完全统计,在肇庆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古遗址和古墓葬300多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290多处。公布为国家、省级、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6处。其中肇庆市城区的古城墙、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等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城区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阅江楼)、崇禧塔、包公井、肇庆府学宫、七星岩石峒古庙、鼎湖区蚬壳洲遗址、荣睿纪念碑、文明塔、高要金利茅岗建筑遗址、端石老坑洞遗址、德庆三元塔、龙山宫、封开黄岩洞遗址、泰新桥、广宁周其鉴故居、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等22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城区元魁塔、白沙龙母庙、余汉谋图书馆、三朝古墓遗址、高要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天祥祖墓、德庆惠积街、横街古民居、德庆金林村祠堂群、封开杨池古村落等114处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众多建筑形式、布局、风格独特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如广宁江屯隆里、北市仁善里客家大屋、高要沙浦振威将军府、广利砚洲励刚家塾和高要砚岗、回龙黎槎、槎塘等地的古民居、古村落在申报县、市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城区城中路、正东路特色骑楼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已列入名城保护规划。
肇庆众多的文物资源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古遗址年代久远,规模大,价值高。如封开洞中岩遗址发现距今14万年的人类牙齿化石是岭南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高要金利茅岗遗址是广东发现规模最大的“干栏式”水上木构建筑群。肇庆、四会、怀集、封开、广宁、德庆等地发现的一批春秋战国墓遗址、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约占全省迄今发现的一千一百多种青铜器的半数以上,在本省乃至岭南地区青铜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2004年11月在肇庆城区康乐中路工地发现的三朝古墓遗址,清理古墓葬13座,出土文物300多件(套)。对研究肇庆乃至岭南地区的历史、农业生产、风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古建筑工艺精巧,国内罕见。如宋城墙以科学的营建,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防洪工程;梅庵以独特的宋代木构建筑特色著称,被誉为“国之瑰宝”。德庆学宫“四柱不顶”,技艺高超,它与 “四柱不地”的广西容县真武阁遥相辉映,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而德庆悦城龙母祖庙集砖雕、石雕、龙雕和壁画艺术于一身,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是南方古建“三大瑰宝”。三是摩崖石刻分布广、种类多。肇庆七星岩、羚羊峡北岸清风阁、德庆回龙镇华表石、九市镇三洲岩、香山、高要莲墉神符岩、怀集县梁村镇花石峰等到地均有摩岩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以七星岩摩崖石刻为代表,被誉为“千年诗廊”。
从调查资料显示,在现有的156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部分得到妥善的保护,有46处文物古迹得到合理的利用,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场所和旅游景点向观众开放,占总数的29.5%。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均辟为旅游景点向游客开放;省级文物保单位22处,有13处对外开放,占总数的59%;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有19处对外开放,占总数的20%。上述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较好地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推动了文化旅游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发展。
(二)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系列文化。
在肇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广信文化、民俗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等系列文化。
其中包公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包拯乃北宋名臣,民间称为包公。他以刚正廉明、嫉恶如仇、扶正祛邪、爱民如子、断案如神流芳百世,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包拯曾在宋仁宗年间(公元1040年—公元1042年)主政端州三年,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保护砚工权益,减轻百姓负担;筑城池、修水利、挖水井、治瘴疠、建书院、兴教育……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他撰写的五言律诗《书端州郡斋壁》,充分反映了他“清心”“直道”的性格特征,从政抱负和精神风貌。这首诗和其他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包公文化”,其核心是“清官文化”。
而宋文化是肇庆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肇庆城区,至今保留着十分丰富的宋代古建筑及遗址。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的古城墙座落在城区,周长2800多米,现今保存完好,全国罕见。城区的包公府衙、包公井、丽谯楼、披云楼等古建筑,是宋代建筑文化的见证。宋代政治名人史迹、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歌赋,以及宋代民俗文化风情等构成肇庆历史文化的核心。
端砚文化是肇庆最具特色的文化。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成为中国砚文化的代表。端砚是融历史文化、雕刻艺术、书画艺术、造型艺术于一体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品。端砚文化包括一千多年来,无数帝皇将相、文人墨客留下的端砚的历代著作、诗词、铭,以及“包公不持一砚归”、“包公锁蛟龙”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其物质文化是通过端砚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等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其精神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端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
龙母文化是以德庆悦城为中心的地方特色文化。龙母是母系氏族社会西江流域的部落首领,是西江流域龙的传人的始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龙母始终是有功于国的女中英杰,是有恩于民的良慈圣母,是美的化身,是善的代表,是力量的体现。崇拜和信仰龙母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肇庆悦城龙母文化包含孝亲、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丰富的主题,它虽是西江流域土生土长的文化,但它的影响所及遍布整个珠江流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华人居住地,龙母文化是龙文化的延伸,是光辉灿烂的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强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肇庆历史上形成的这一系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一是地域性强。以龙母文化为最突出代表。二是多样性、包容性兼备。以广信文化、包公文化(宋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等为典型。
当前肇庆十分重视各种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通过举办“端砚文化节”,出版《包公兴端州》、《感悟端砚》、《顿悟禅学》、《中国端砚》等书籍,在博物馆举办《端砚春秋》、在梅庵举办《六祖惠能的故事》陈列、拍摄编演有关电视连续剧、粤剧等形式展示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据目前情况分析,肇庆的历史文化主要存在问题是内涵挖掘的深度不够;没有全面展示特色文化的理想场馆;开发的相关文化产品没有特色,缺少市场竞争力,文化产业做不大、做不强;文化策划缺少创意,宣传活动缺少持久性等。今后重点挖掘和传承的,具有开发和利用潜力的文化是端砚文化、包公文化和龙母文化等三大特色文化。
(三)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
肇庆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技艺精湛。目前仍然较为活跃的民间艺术有30多种。如肇庆端砚、高要的红木雕刻和草编,四会的玉雕等,都制作精巧、艺术精湛、远近闻名,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造型艺术。悦城龙母诞(庙会)活动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寄托人们对龙母的祝愿和种种美好愿望,从而使庙会成为岭南地区至今仍然继续存在的反映传统、信仰、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最大型、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从而体现了庙会具有深刻的民族内涵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空间的代表作。
还有分布在各县(市)区的表演艺术,民间歌舞最具代表性,封开县的“麒麟白马舞”、“五马巡城舞”、德庆县的“雄鸡舞”、“蝴蝶舞”;怀集县的“春牛舞”、“贵儿戏”等;鼎湖区的“客家山歌”等,都是源于生活,有的是几百年前流传至今。特别是“舞狮”、“舞龙”,是当地流传最广、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直到现在,逢年过节,城镇乡村到处锣鼓喧天、狮龙翩翩、起舞竞技,增添节日欢乐祥和气氛,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去欣赏。
民间戏曲有怀集的“贵儿戏”,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其内容、形式、服饰、表演、音乐、锣鼓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列入我国稀有剧种之一。
民间传说有德庆悦城的龙母传说,四会贞仙的故事,端州羚羊峡望夫归传说,鼎湖包公掷砚的故事,七星岩七星仙子神话等,都非常生动、优美,较好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富于现实主义。
另外,还有广宁一带的民间武术也十分活跃。这些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很深,影响很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肇庆的节庆风俗大体上源于传统礼法,秦汉时期,中原人不断进入肇庆与土著人杂处。宋代,北方牧民大量南迁,据统计肇庆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21个,加上自然环境,生产经济等种种原因,经过历代演变,形成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肇庆有各种节庆活动近20种。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有怀集燕岩六月六歌圩、德庆五月八龙母诞、鼎湖山庆云寺浴佛节、端州城区包公诞、高要金利赛龙舟、怀集县桥头燕子节、四会柑桔节、鼎湖区苏真人诞、封开县的圣妃诞等。另外肇庆的婚俗和疍家婚俗都很有特色。生活在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区的人们已没有传统婚礼观念。但在周边村镇、农村还很普遍。其中,疍家婚俗是西江流域水上人家的一种婚俗,至今还保留着民间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节庆已渐渐淡化,消失。如德庆的“跑旱龙”就已失传。但有一批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弘扬,并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怀集的六月六歌圩已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办成一年一度的集旅游、文化、贸易于一岩的“攀岩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四)绚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独特的文化气息。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区。由于地质、地貌、水文、天气的久历多变,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灵山秀水、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急流瀑布、珍贵植物等自然景观。从鼎湖山的天然森林、原始奇观,德庆盘龙峡的恢宏瀑布到封开的雄奇大斑石、秀逸的小桂林,从四水会源的四会、一望无际的广宁竹海到怀集世外桃源、巍巍北岭山、漓漓西江水,处处独特秀丽的风光都与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伴。厚重的历史积淀,独特岭南风貌以及与此共生的沉厚文化底蕴,构成了集中反映肇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多姿多彩,奇异斑斓的千里风景旅游线。这众多珍贵的文化与自然资源使肇庆独具岭南山水与文化特色。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由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组成。七星岩景区有1000多年的旅游历史。景区内的七座岩峰如北斗七星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之美誉。七星岩景区之所以闻名海内外,除了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外,还在于蕴藏着其他景点无法代替的千年历史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民间传说当中。七星岩景区内有:七星岩摩岩石刻、石峒古庙、玉皇殿、水月宫、三仙观、荫梓亭、南华亭等重要文物古迹。其中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国家的瑰宝,已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岩上镌刻着自唐代至当代的石刻、碑刻题勒639则。唐开元有名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的《端州石室记》最为著名。此外,较有名气的有,唐代李绅;宋代包拯、周敦颐、郭祥正、黄公度;明代俞大猷、吴国伦、郭都贤、郑芝龙、陈璘、陈献章;清代清简、冯敏昌、屈大均、陈恭尹、陈建侯,以及当代朱德、叶剑英、陈毅、郭沫若等诸多名人在七星岩留下了大量诗文、题记石刻。这些石刻记述了肇庆的地理环境、山湖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设、岩石水土、动植物、风景名胜及朝代更换,不仅是精美的书法、石刻艺术精品,也是研究我国唐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鼎湖山则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景区中的庆云寺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其独特的东方建筑风格闻名中外。景区内的荣睿纪念碑,是为纪念日本入留学僧荣睿大师圆寂端州而建,197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鼎湖山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这里还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534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多种,鼎湖山因其独特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外,被誉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195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目前,鼎湖山已成为研究开发生态休闲文化的理想基地。
此外,500公里环市公路把城区的星湖风景区、德庆的盘龙峡、封开的龙山、四会的贞山、广宁的竹海大观、怀集的燕岩、高要的广新生态园和鼎湖九龙湖等全市十几个景点景区联成一个旅游网络。近年来,每年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近400万人次。
目前,随着人们观赏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内容。纵观肇庆的风景名胜区,普遍存在重自然风光,轻人文内涵的现状。热衷于建新景点、完善基础设施,而对景区千百年历史的文化资源却不加以挖掘利用,如作为旅游核心区的星岩景区,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就未有充分整理利用。更难听到,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七堆山如何形成的,未有地质变化等来释解。利用七星岩这品牌开发反映历史文化的纪念品严重缺乏,与文化系统结合反映肇庆历史文化的歌舞,民间戏剧等进入旅游景区。不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和展示,使景区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品位不能凸现。因此,在今后的规划中要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七星岩、鼎湖山景区和封开的龙山、怀集的燕岩等风景区进行重点规划,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特色、重朔文化旅游新形象。
二、肇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建议
肇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由于有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有建设文化名市的所言所策,有全市文化交流的多年不懈努力,有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还有许多重点课题在前面,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一)摸清核对,深入论证、形成成果。
按照市委宣传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见》的要求,从今年6月份起,对全市的历史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证明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肇庆,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了使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还需作进一步的摸底核对,这是实施保护、利用工作的主要前提。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重要史迹,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数量、分布、时代、面积、保存状况、环境状况、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馆藏文物数量、级别、品类、价值和保存状况等,都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要加大对端砚等民间工艺、龙母诞等民间节庆非物资文化遗产作全面详细的统计,按技术要求和规范对非物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全面掌握其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在这次全面摸清核对的基础上,作出保护规划,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细化具体每一处文物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四有”工作,对未定级别的,迅速定级。同时,着手编辑出版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丛书。结合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命名工作。在全市继续开展争创“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优秀民间艺术师”的活动。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和合理利用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加快经济与文化的结合,市、县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和借助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据,为肇庆的对外交往和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提高肇庆的知名度。
(二)加强责任,更新观念,保建并举。
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既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也是建设文化名市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不可否认,我市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这次的普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依靠口头或行为传承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也正在逐年消失,抢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要认真处理好“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的关系,全面准确地领会贯彻文物保护工作的十六方针,确立“保建并存”的新观念,增强合理利用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就是最好的保护的意识。彻底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单位“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讲得多,努力做,而“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意识差,不会做的被动局面。把抢救和保护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在“利用”、“管理”方面,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稳妥的办法,不能把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与群众文化生活割裂开来,要善于运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工作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使文物在有效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有效保护。增强文化文物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融合,在注意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适当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去年,市委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目标,并且着手制定“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就文物保护角度而言,从这次的普查中,许多地方单位都反映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进行体制创新。市委、市府将根据《文物保护法》及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的精神,在市场准入,放宽搞活,征缴税费,引进人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一些已经具备保护条件,国家政策允许开放利用的文物单位,在严格保护和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以文化产业的全新理念去审视旅游业,从这次的普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肇庆旅游业有深厚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广信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包公文化、等等。故此,整合资源,不仅在文化系统内整合资源,更应在与旅游的结合上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肇庆历史文化资源特有的历史价值,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产品来展示肇庆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立文化——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条,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走文旅结合之路,必须根据肇庆的实际,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重点发展“一带、两廊、三主题”。
一带即:重点建设肇庆城区西江北岸的历史文化旅游带。保护开发历史资源,形成白沙龙母文化景区、梅庵禅宗文化旅游区、宋城墙文化旅游区、七星岩历史文化旅游区、阅江楼历史文化旅游区、四塔历史文化旅游区、端砚历史文化旅游区、鼎湖山庆云寺宗教文化旅游区,鼎湖蚬壳洲与砚洲历史文化旅游区九大区域。近期要重点做好开发、建设、保护以宋城墙、包公府衙为重
点的古宋城文化景区,把它建成西江流域宋代政治名人史迹的展示基地、宋代建筑文化展示基地、宋代民俗文化风情的展示基地;建成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特色商贸的文化景点;建成肇庆人文景观的核心,并与星湖、鼎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个全市自然景观的核心融为一体,成为肇庆新的文化旅游的品牌。
二廊,指西江历史文化走廊和绥江历史文化走廊。两江历史文化走廊,主要是开发建设从砚洲岛,蚬壳洲和羚羊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以七星岩岩洞,千年诗廊,摩岩石刻,水月宫等历史人文景观和道教文化;开发建设以宋城为主体的宋文化景区;完善德庆悦城龙母庙的保护和建设;完善封开古广信文化,古岭南土著文化有关景点的保护和建设,配合肇庆城区西江北岸的历史文化旅游带,形成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绥江历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以四会玉器文化街、广宁竹子文化园、怀集金丝燕文化节和禅宗六祖文化等为连接点。进一步挖掘怀集等地的“贵儿戏”、“古代雅言音系”等丰富的民俗文化,配合广宁、怀集生态文化,建设绥江文化走廊。
三大主题,是指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特色文化旅游,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在这次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类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龙顶岗古墓葬群、康乐中路三朝古墓遗址公园、古村落、古民居等,进一步加大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即将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包装、提升的力度,促进以岭南文化、龙母文化、宋文化、包公文化、端砚文化等具有肇庆特色的文化精品的进一步升华,增强我市历史文化旅游的竞争力。红色文化旅游,进一步完善,改造以阅江楼为中心的阅江楼景区,把它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的基地。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广宁县彭湃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发祥地之
一、粤桂湘边纵队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的经典。特色文化旅游,要定期举办四会柑桔、玉器文化节、德庆龙母诞文化节、端州端砚文化节、广宁竹子文化节、怀集金燕文化节、封开岭南古都文化节、高要饮食文化节、鼎湖生态旅游文化节。通过各种节庆提高地方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文化的传承、商机的挖掘、投资环境的改善,真正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产业培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名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