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
第一章 总则
为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文件精神,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导则(试行)》、《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10】75号)及其他相关法规,编制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编制目的
确定城镇的性质、职能和规模,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及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分布,合理确定镇区各种建设用地的性质和规模,提出以加强区域间用地整合、交通联系、设施共建共享为目标的、具有较强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科学地指导华亭镇的建设。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导则》(2010.3)的总体要求,本次规划总体指导思想是“突出科学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分类指导、凸显城镇特色、创新体制机制”。
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以《导则》所要求的“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提出华亭镇总体规划原则如下:(1)城乡统筹,规划先行(2)环境优美,特色彰显(3)功能齐备,设施完善(4)生活便利,保障一体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基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区范围
华亭镇域:华亭镇镇行政辖区面积128.43平方公里。华亭镇区:包括现状镇区及其所在的木兰溪两岸村庄,面积12.76平方公里。
第二章 总体发展目标与策略
总体发展目标
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提升发展以电子、食品、鞋服、工艺美术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并以此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将华亭镇打造成为:“莆田市的轻工业重镇、城厢区的商贸强镇和莆仙两地居住旅游名镇”。
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5年,处于工业经济拉动时期,第三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
中期(2016—2020),处于二产优化、提升阶段,工业增长速度放缓,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发展中期,属于增长期,保持在15%左右,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
远期(2021—2030),处于后工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2030年规划期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很大改善。促进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灭贫困人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稳定高效,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30%。
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市前茅,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年达到80%以上,2020年达到90%以上,规划期末2030年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2015年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75%以上,规划期末2030年达到80%;单位GDP能耗在规划期内保持在国家平均水平以下,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城镇化目标
根据对华亭镇城镇化发展前景的分析,同时比较福建省、莆田市城镇化水平和莆田市两个省级改革试点镇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华亭镇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5%,2030年达到75%。
发展策略 1.区域合作策略
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主城区的经济辐射,依托华林经济开发区做强做大工业产业。通过高速路和国道,同时打通与北部乡镇的通道,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2.城镇化策略
形成以华林经济开发区和镇区为双核心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双核心各自不同的职能与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3.旅游发展策略
主动融入莆田市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区,在开发本身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接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与九鲤湖风景区、九龙谷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盖尾镇)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4.生态保护策略
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节约耕地,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赖以生存的耕地。整治两侧山体的排洪溪流以及木兰溪两岸的护坡堤防,确实做好山体的植被保护,创造城镇安全、优美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
5.城乡用地统筹策略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应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的方式来解决,将整理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城镇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和提供预留空间。村庄整理可通过多种方式分区引导,分类整理,镇区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用地可采取就地重建、综合开发、全面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实现;村庄分布较散,但面积又较大的,选择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居民点为基础,将周围规模较小,零星分布的居民点并入,形成区域的中心村;对于山区的规模较小的村庄,可采取迁村并点的方式,鼓励村民往中心村和镇区转移。
通过土地整理,使农业用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促使各种用地统筹分配,集约高效利用,对整理流转出来的备用地要加强储备。
第三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规模 1.镇域人口规模
根据规划期末城镇化率75%计算,城镇人口14.4万人,其中华林经济开发区人口7.1万人,镇区人口7.3万人。农村居民点人口4.8万人。
2.用地规模
(1)华林经济开发区用地规模
根据华林经济开发区控规,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8.6平方公里。(2)镇区用地规模
镇区规划区面积12.7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8.3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78平方公里,林地1.79平方公里,城镇发展备用地1.79平方公里。
(3)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除开发区和镇区外,规划的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5.23平方公里。(4)镇域用地规模
华亭镇域土地总面积128.43平方公里,镇域规划期末建设用地面积为2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8.8平方米。如果扣除华林经济开发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7.4平方米。
总体规划目标
统筹城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期末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促进城镇化进程,集约高效、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镇域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镇域自然环境、适建用地分布、对外交通状况及现状产业特点,规划镇域空间布局结构概括为“一带、两区、两核心”。
“一带”沿木兰溪和国道与濑榜路的中部产业服务带。“两区”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北部综合旅游发展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
“两核心”华林经济开发区和镇区两个集聚核心。镇域空间发展策略
镇域空间发展策略可概括为 “东部拓、西部扩、北部限、南部理”。
“东部拓”:东部以华林经济开发区霞皋片为基础,往南跨木兰溪拓展樟林片区,提升产业,做大华林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工业、商业贸易等。
“西部扩”:西部立足现有镇区,东往后塘、云峰、濑溪,南往西许扩大镇区规模,完善设施,吸引农村人口到镇区生活和就业。是华亭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商业金融业、物流贸易业、房地产业,是未来镇域常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北部限”:北部主要为山体林地,是主要的水果产地和水源地,规划以旅游健身和水土涵养为主,除少量旅游设施外,应该限制大面积的开发。主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以山地运动、农家乐、生态休疗养等休闲项目为主题。
“南部理”:华亭镇大部分的基本农田保护用地分布在南部,是确保华亭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良好环境的生态基础。规划该区主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化零为整,使得农业用地成片成规模。应发展节约型、生态型、效益型农业,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水稻、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种植业。
镇村体系布局规划
镇村体系布局规划是引导城镇长远发展的主要构想和总体结构布局,规划根据《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导则》(2010.3)内的基本原则,各项用地安排的结构基础。将华亭镇域结构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镇区、独立工矿点、中心村、基层村,由此组成不同规模等级结构的镇村体系。
(1)镇区——华亭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至2030年人口为7.3万人。
(2)独立工矿点——独立工矿点是指华林经济开发区,规划人口7.1万人。
(3)中心村——按照中心村选址原则撤并农村居民点,规划镇内形成人口规模4000-6000人的中心村四个,分别为:埔柳村、后枫村、园头村、郊溪村。(4)基层村——基层的行政村,共六个,包括兴沙、南湖、后山、走马亭、隆兴、宫利。规划人口规模小于4000人/村。
第四章 镇区总体规划
镇区范围界定
综合考虑镇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及相关设施配套要求等因素,将莆永高速以南,东至濑溪村,西至后山和埔柳村西侧河道,南至324国道和规划的木兰大道划定为镇区,面积为12.76平方公里。
城镇性质
华亭镇的城镇性质是“木兰溪畔面向莆仙两地的宜居城镇,三紫山下人文底蕴深厚的山水相得益彰的旅游城镇,面向东南亚的闽中著名侨乡”。
人口规模
规划至近期(2015年)及远期(2030年)的镇区常住人口分别为:近期:5.2万人 中期:5.8万人 远期:7.3万人 用地规模
按照华亭镇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的原则,既为规划期内提供规模合理的建设土地,同时也为未来预留充足的发展用地,同时参考莆田市对市级试点镇规划的指导意见,本次确定镇区采用《导则》中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第二级标准,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20平方米,本次规划确定镇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如下:
远期2030年:不超过839公顷。镇区总体布局结构
华亭镇区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带、两轴、四组团”组团式结构。“一带” :
沿木兰溪两岸的生态“蓝带”。“两轴” :
横轴为沿溪滨、濑华路联系新旧镇区的“U”型公建轴,主要分布配置镇文化活动站、学校、商业服务、酒店、旅游服务设施、镇体育中心、广场、镇政府、停车场等设施。
纵轴为沿高速路互通口通向324国道的三紫路交通发展轴,主要分布配套医院、车站、农产品物流、、果品批发市场、商业服务等设施。
“四组团”:
旧镇区组团:以旧镇区为基础,包括埔柳、前柳、圳头、华亭、前黄、后山六个村庄,提升已有街区,改造落后村貌,建设新型社区、吸引本镇村民来居住,可容纳居住人口2.06万人。
新镇区组团:包括湖头、云峰、后塘三个村庄,是中远期新镇政府所在地,以新建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整合原有村庄,盘活土地,建设多种形式的新型社区,吸引本镇和镇外人口到此购房置业,可容纳居住人口2.92万人。
西许组团:以西许村为基础,配套完善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主要吸引本镇西南部村民来此居住,可容纳居住人口1.62万人。
濑溪组团:以濑溪村为基础,整合全镇果品加工业集中于此,配套完善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主要吸引濑溪北部、南部村民来此居住,可容纳居住人口1.1万人。
第二篇:莆田市城厢区华亭园头中学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莆田市城厢区华亭园头中学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稿
园头中学党支部书记
园头中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 杨建春(2009年9月24日)
同志们: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继“三讲”集中学习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我们党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采取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是党中央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经过充分调研、仔细酝酿并进行试点后在全国开展的一项重大活动。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体党员动员大会,标志着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的正式启动。
下面,根据区委、区教工委关于深入学习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我校如何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全面部署,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掌握方法步骤、理清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有力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科学发展,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助于把我们全校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活动引向深入,把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动力,使全体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挑战,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实现我校争创市级文明中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此,我希望我校全体党员干部都要积极响应、快速行动,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我校争创市级文明中学的目标定位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管理不科学、管理松懈等影响学校良好教学生态的发展问题,把这次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扎扎实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学习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园头中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学习实践活动将以《园头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09年工作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为奋斗目标,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扬“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办学精神,全面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深化内部各项改革,细化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打造独具特色的园中校园文化,抓住机遇,不遗余力,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创建市级文明中学。
第二,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按照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在解放思想上要有新提升。在继续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要看到并宣传学校近几年大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主流,及其艰辛历程,要主动积极融入其中,不当旁观者,也不作壁上观。既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又要认识到和兄弟学校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发展资金、教学质量、教师配置与成长、管理细化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不为过去的经验所束缚,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现阶段的发展变化和特征,不被传统的思想工作模式所局限。二是在提升能力上要有新进步。既要强化抓落实的意识、能力和效果,又要着力解决当前我校干部和教职工存在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战略思维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三是在解决问题上要有新成效。要针对目前学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以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特别要在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四是在创新机制上要有新突破。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以“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的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坚定不移的实施教师教学评价方案、全员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胆进行年级组对教师的优化组合。五是在促进发展上有新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归根结底是促进我校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牢牢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二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三是始终突出实践特色。坚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做到“五个结合”,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2010年九年级毕业班要再创佳绩。要搞好安全隐患排查,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德育安全工作要为先为重。四是牢固坚持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扬民主,听民声、解民意、聚民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评议,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五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以创建市级文明中学为核心工作任务,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实行全封闭管理模式的方法及配置,完成招生任务,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修建学生电脑室,基本完成校园绿化,完善教职工娱乐活动设施设备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第四,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
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9月下旬开始,明年1月底结束。要按照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集中“回头看”四个阶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整改,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贯穿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查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做到“学习调研入脑入心,分析检查刻骨铭心,整改落实立说立行”。
三、注重学习实践活动实效,切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对此,我们初步提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1.领导班子及学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务求实效。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解决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奉献意识不够的问题。三是要努力解决当前学校资金压力大、教师职称不足的问题。四是要研究德育与党建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五是要切实加强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对“提高教育质量”与“推行素质教育”认识不清、措施不力的问题,处理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心理健康与提高学生智育水平的关系;六是要加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在学校办学特色、优势、亮点上狠下功夫。
2.各处室、党员同志和教职工有待进一步解决好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如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讲究发展质量。特别是教务处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二是要处理好“眼光向上”和“腿脚向下”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志存高远,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观念,面对目前教育的新成果和社会的新进步;又要做好我们本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情,特别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细化与优化。三是要处理好“加强学习”与“务实创新”的关系问题。不断形成勤奋学习、喜爱读书的风尚,切实纠正个别同志“学风不浓、玩风太盛”的倾向,形成勤于思考,勤于研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
总之,希望全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要把完成学校各项目标任务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实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并将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年终学校综合考核。
四、加强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有序推进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抓好落实
为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学校成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石友仪、蔡文勇同志任常务副组长,班子的其他同志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剑锋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其他成员具体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宣传、协调、调研、指导、督查、考核等工作。
第二,突出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有亮点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要突出改革创新、重在落实,要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应对发展阶段新挑战,把握社会变化新规律。一是制度建设要有创新(要完善教职工全员考核制度);二是德育工作要有新变化(要研究德育工作方法问题、落实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三是队伍建设要有新提升(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能力培训、强化队伍管理);四是教学工作要有新成绩(毕业班全体教师要不辱使命,再创佳绩,各年级成绩考核要位居同类学校前列)。
第三,坚持统筹安排,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我们要组织全体党员和教职工学习《胡锦涛在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重点篇目,我们将采取集体学习和分散自学等形式,学精学透。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既不要脱离中心工作搞学习实践活动,也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学习实践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实践,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各项工作新局面,以各项工作的新成果衡量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真正做到学习实践活动和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第四,搞好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教育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镇党委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各方面的联系沟通,加强我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举措、工作进展及实际成效的舆论宣传工作,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媒介,全方位、全过程宣传我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制作标语、板报、专栏等,大力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要求和原则。及时反映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总结、交流活动经验,并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同志们,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为把我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市级文明学校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第三篇:XX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汇报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基层服务创新
----XX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介绍
黄花镇位于英德市西南面,距市区70公里,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和11个村委,有2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万人。去年7月,我镇作为XX市九个生态调节镇之一先行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上级制定的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在市农业局、编委办、财政局、发改局等有关单位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周密部署,广泛宣传,扎实做细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去年底,省农业厅领导率队到我镇调研农村综合改革情况,对改革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力量保障。为切实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镇属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和督促。同时,认真总结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采取措施,将改革和当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改革成果,建立推进改革的长效机制。尽管改革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但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及时解决了各种矛盾,顺利完成了试点改革任务。
(二)整合部门资源,前移服务窗口。
镇政府“三农”服务机构设立党政办、社会事务办、综治信访维稳办、农业办、计生办等五大办公室。在党政办新设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并与综治信访维稳办合署办公;撤销了经济发展办并将其相关业务并入农业办;新组建“一网三中心”(即“三农”服务网、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1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劳动力服务中心),其中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原来的林业站、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水利所等五个站所合并组成的部门,该中心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村(居)委设立一社四站(农村服务合作社、经济服务工作站、公共服务工作站、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卫生服务站)。
我镇投入120多万元改造了政府门口广场,对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等3个办事大厅的为民服务窗口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将对外为民服务窗口全部前移办公,并将各服务窗口的制度、职责、办事程序规范上墙公开,在政府大门口安装了大型的电子信息发布显示屏,在农业服务中心配置了“三农”服务网专用电脑,安装了电子显示屏,独立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室并添置了检测设备一套。
(三)注重创新,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展如何、成效怎样,关键在于创新力度和推进力度。我镇注重实效,不走过场,狠抓农村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便民、惠民、利民的高效服务型政府,提高公益性便民服务水平。
1、设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
“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让基层党员群众“有地方说话”、“说了有人听”、“有事能解决”,让“两代表一委员”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意,为民解忧。我镇每周二为“两代表一委员”指定接(走)访时间,并开通电话专线值班,将民情登记、收集、处理、反馈,确保件件能落实,事事有回音。
2、全镇开展“民情日记”活动。
民情日记实行一事一记,以叙述、分析、评议为主要形式,包括事由、意见、结果三个要素,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记录方式要规范,反映问题要具体,分析情况要透彻,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并跟踪记录办理的结果。结合我镇领导班子成员开展的“走出大楼、走到基层、走进群众”活动,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居)委不定期深入到群众中了解民情,为民解忧,每周至少交上一篇民情日记,遇重大、紧急事项要随时记录及时汇报,凡达不到数量和质量要求的进行通报批评。农村综合改革大半年以来,共收集民情日记900多份,从民情日记发现民事纠纷263人次(宗),反映群众生活困难107人次,发现的问题基本上逐一得到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此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评价。
3、创新联合调解工作制度。
我镇在司法调解上创新了联合调解方式,调处难案积案(特别是起诉法院又不符合条件立案的纠纷)都邀请法庭法官到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配合政府领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与群众进行联合调解,给群众创造一个联合调解平台,改变了过去将难案积案推向法院的做法,改为以政府的名义请法官下乡协助调解。我镇大半年来共调处好16宗难案积案,确保调解工作取得实效,减少了群众上访和打官司的案件,并对调处的案件进行了规范的归档。
4、开展以农产品农药残留为主的检测工作。
农产品检测站新装修了专门用于蔬菜水果检测室一间,配备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一套,同时配备专业的检测员3人,日均检测蔬菜水果样本3个以上,分别在农贸市场、蔬菜水果收构点、蔬菜水果种植基地等地点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上报上级部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销售。
5、推行在村(居)委开展为民代办事项业务。
开展为民代办事项业务,旨在强化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是受理:在村(居)委设立代理点,由村干部在代理点接待群众,对群众前
来反映的问题和需要机关办理的事项予以登记,同时接受保管相应资料,对无法代办的事项,做好解释和指导工作,并告知申请人到相关部门办理。二是办理:对群众申办事项,由村干部负责登记,受理人能办理的可直接办理,不能办理的作好解释,代为办理的转相关单位、部门办理,原则上不超过15天。三是送达:将办理好的相关证件和资料及时送到当事人手中,或通知当事人来领取。
6、建立村(居)委与外出务工人员联系制度。
一是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报告制度。凡外出务工者外出前要求他们主动
到所在村(居)委登记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流出方向,以便加强对他们的沟通和管理。二是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定期联系制度。村(居)委凡是知道外出务工的人员,将进行列表造册并定期联系,每个月至少电话联络一次,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工资收人及家庭情况,有困难时尽力提供援助。三是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制度。村(居)委根据平时联系外出务工人员所掌握的情况,向他们宣传家乡变化和发展,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外出人员回家创业,为家乡作贡献。
7、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宣传力度。
我镇在农业服务中心设立“三农”服务网并配备专用电脑,供群众现场查看农业相关的信息,并有专人协助群众操作,同时安装了电子显示屏,主要用于土地流转供需和劳动力供需信息公开,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公开沟通的信息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充当中介角色,为企业和群众服务。在政府门口安装了大型电子信息显示屏和制作了30多米双面可用的信息发布宣传长廊,用于宣传我镇农村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及成果。专门印发了5000本农村综合改革办事指南宣传小册,发放到各单位(部门)、村居委以及群众手中,让群众了解各项办事程序,领会农村综合改革的便民意义。
二、初步成效
一是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后,政府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移到宣传落实政策、指导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做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上来,政府行政职能开始向服务型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整合,试点村居委的农民群众也从服务方式创新中初步尝到了实惠。通过改革进一步增进了干群关系,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融洽,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更有利于推动我镇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所有市下放委托给我镇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事业单位社会服务事项,一律都进入了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是缺乏经验。农村综合改革是新鲜事物,我镇在借鉴云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镇实际,边摸索边推进,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镇的业务指导。
二是经费压力大。农村综合改革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由于我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级收入较少(全部都是省定贫困村),难以投入大量的改造资金。下一步计划争取“双到”帮扶单位和上级财政支持部分缺口资金,剩余由镇政府及村委共同想办法解决。
三是村级改革难度大。目前我镇只对社区居委会进行了初步探讨性农村综合改革,剩下的11个村委由于经济基础普遍较差,改善办公条件和购置办公设备经费不足,加上人员素质不高,给村级改革进展带来困难。下一步加大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力争本年内全面铺开农村综合改革。
四、几点建议
(一)改革必须与群众意愿相一致。
农村改革发展必须走群众路线,按照“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以人民群众作为改革主体,以便民惠民服务作为改革方向,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发挥群众的智慧,凝聚社会的力量,让政府的倡导与农民群众的需求相呼应,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自觉拥护者、忠实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
(二)改革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基层农村综合改革是新鲜事物,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而且牵涉面广。从我镇试点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改革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以试点发现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及时调整和完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农村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和全面铺开。
(三)改革必须与体制机制相配套。
创新体制机制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改革。改革就是要整合政府各部门、事业各办站所资源,有效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资源。这些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体现了改革成效,但农村改革的配套机制和后续保障措施还有待完善。因此,改革必须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并以体制的创新、机制的转换来激发活力,这才是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5月22日
第四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发布日期:2010-05-31】 【来源:】【浏览量:1687 次】莆政综〔2010〕7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滨海宜居城市,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4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资源优势,凸显特色功能,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综合开发,增强集聚能力,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典型带动,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一批“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逐步实现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加快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步伐,努力将莆田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和滨海宜居城市。
二、工作目标
江口镇、西天尾镇两个省级试点镇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建立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和配套保障政策;农村人口稳步有序地向镇区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并向相邻地带的农村延伸;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市场发育比较健全;镇区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宜居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在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走前头”的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基础、区位优势、交通设施、人口聚集、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要求,参照省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条件和标准,再确定8-10个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按照省级试点镇的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市级权限范围内,享受省级试点镇的相关政策措施。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享受省级试点镇的相关政策措施。
通过省、市两级试点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迈上新台阶,小城镇布局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提升态势,基本实现“宜居预警城市”目标。
三、推进举措
(一)坚持规划先行
1.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立足于湄洲湾港口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和功能配套的总体考虑,根据现有基础条件和区位及资源特点,按照宜居城市综合体的目标,统筹考虑试点镇在产业发展、功能配置、区域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试点镇总体规划,明确试点镇发展定位和目标,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区和生态功能区,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处理好生产、生活、休闲、交通四大要素的关系。试点镇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审查论证后,由市政府批准。2010年上半年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批工作,并做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衔接,处理好建设新区与旧镇改造的关系,统筹安排镇区内集中成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满足小城镇建设需求的应抓紧调整或修编。
2.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根据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度超前做好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绿地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试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近期开发的区域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重要交叉口、滨水地段、商贸街区、广场等重要地段和节点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结合修建性详细规划开展城市设计。规划编制要保持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凸显建筑景观风格,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由试点镇所在县(区)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市城乡规划局审查论证后,由县(区)人民政府批准。2010年底前完成主要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3.强化规划管理和衔接。积极推行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管理制度,试点镇要建立规划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规划变更报告、备案制度,严格执行规划“五线”即红线(道路)、绿线(园林绿地、山体)、紫线(文物古迹)、蓝线(水体、湿地)、黄线(公共设施)管理制度。重要地段和城镇标志点要严格建筑设计审批,建筑风格要统一协调、富有变化,并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规划区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规划前置审批制度,建设工程规划办证率要达到100%,坚决杜绝违规审批和违章建设行为。
(二)扎实推进建设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试点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完善试点镇与周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和港口的连接,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加快镇区范围内既有重点路面的改造提升,积极推进试点镇规划区内道路建设,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2012年底前,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5平方米以上,主干道全面实现硬化、亮化和美化。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加快建设试点镇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燃气、环卫、电力电信及公交站点、停车场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2012年前,试点镇安全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快建设和尽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2012年前,所有试点镇区内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并开征污水处理费。参照城市电网标准,加强供电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试点镇发展及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将创建“国家园林城”活动延伸到试点镇,大力抓好试点镇绿地系统建设,2012年前,镇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8平方米,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结合“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按照《城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加快建设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开征垃圾处理费。
2.培育发展房地产业。试点镇住房建设,要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试点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办理个人建房审批,引导试点镇居民集中居住统一建设的住宅小区和商贸街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到小城镇开发房地产,增加住宅的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宅产业,突出抓好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对试点镇周边的农村住宅,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向试点镇集中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结合实施试点镇规划和镇容整治,以房地产开发的市场运作方式,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将试点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纳入所在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划,享受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同等优惠政策。鼓励试点镇因地制宜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3.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在推进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同时,同步做好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加强对沼泽、滩涂等湿地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木兰溪、萩芦溪流域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金钟水库、东圳水库、外度水库等集中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过程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严格建设工程程序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引导和支持居民住宅小区开展物业管理,创建安全、整洁、美观的小城镇居住环境。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绿化管理、摊位管理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试点镇管理水平,促进镇容街貌根本改观。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支持LNG管道向试点镇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构建产业支撑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湄洲湾港口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试点镇的发展定位,江口镇要依托濒临兴化湾江口港区的优势,始终坚持以“工业强镇”为主导,以临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努力重振“中国侨乡名镇”雄风。西天尾镇要依托位居荔城、涵江中心城区中央的区位优势,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旅游业等绿色产业,规划建设盘龙山庄、溪白新村及洞湖新村等高档住宅区,整合紫霄怪石、九华叠翠和南少林景区,提升荔园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努力建设成为以服务业、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低碳示范区和中心城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市级其它试点镇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试点镇产业发展定位,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撑产业,推动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布局优化。
2.引导乡镇工业向试点镇集中。规划建设试点镇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降低企业进入试点镇工业园区内建设的用地成本,鼓励试点镇范围内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试点镇产业规划的各类企业到试点镇落户;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试点镇。制定优势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吸引更多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具有引擎作用的大项目向试点镇集聚,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
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湄洲湾港口城市产业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建设高优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产业带,切实 把保护基本农田纳入试点镇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与试点镇进行战略合作,鼓励试点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品牌建设、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促销等经营活动。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禽畜养殖技术,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实施保护性农业耕作。
(四)发展社会事业
1.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坚持初中向镇区集中,各试点镇要办好一所较高标准的中学。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中心小学,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点,办好若干所示范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校园治安管理,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2.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大力推行主体多元化的试点镇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大中型医院与试点镇卫生服务组织开展纵向合作,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共享,逐步推行就诊“一卡通”,努力为试点镇居民引入高质量的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建立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登记制度,实施三级预防;加强对地方病、职业病、营养缺乏性疾病、食物中毒、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监测管理,形成市、县(区)医院和试点镇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保证试点镇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3.强化新型社会化组织的服务能力。各试点镇要以镇农技站、企业站为依托,建设“三农”服务中心,大力培育为农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个集文化站、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功能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一个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居民休闲游乐公园;建设一个供居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建设若干个高标准示范居民住宅小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切实保护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红色故居等文化遗产,做好文物修复、传统风貌街区整治等工程,不断提升试点镇文化品位。
(五)强化公共服务
1.改革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行公推直选、镇务公开和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利益表述、诉求、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机制。探索试点镇规划与建设项目公开征询意见制度,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审批前,要进行维稳风险评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在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
2.推进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向试点镇延伸。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政府提供适当补贴的方式,根据试点镇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集中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及劳务输出等相关服务。加快构建市、县(区)、试点镇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发展和规范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加快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挂钩的职业培训机制,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劳动力。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符合试点镇特点、城乡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试点镇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扩大社会福利资金来源,推进福利社会化。
(六)带动新农村建设
1.充分发挥试点镇集聚效应。依托试点镇连接城市、辐射乡村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农民安居、就业、失地补偿、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创造良好条件,大力推动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分散且规模较小的村落向试点镇整体搬迁;大力推动试点镇范围内项目拆迁集中在试点镇安置;大力推动周边农村人口向试点镇转移和集聚,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依托试点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努力向周边乡村延伸辐射,重点解决周边乡村水、电、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供电、通信、广播电视、路灯照明等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鼓励发展清洁养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3.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试点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与周边农村要实行资源共享,增强社会事业设施服务周边农村的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指导推动试点镇辖区内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有效整合空间资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配套政策
(一)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1.引导和支持产业升级。根据湄洲湾港口城市产业布局,按照试点镇总体规划,对具备发展创意产业、总部经济以及现代服务业条件的工业项目用地,经市政府批准,并按规定补办相关手续后,可转化项目用地性质,支持试点镇调整项目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
2.支持试点镇工业园区建设。试点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要始终把工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试点镇总体规划时,优先考虑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把试点镇工业园区作为引进生产性项目和承接零星乡镇工业转移的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试点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试点镇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试点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型企业在试点镇落户创造必要条件。
3.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发展旅游业。市旅游局要加大对西天尾镇创建南少林国家A级旅游景区建设的指导,进一步挖掘南少林武术文化内涵,整合南少林、九华山、紫霄岩等景区,建成以南少林武术文化为品牌、九华山紫霄岩自然风光为依托的集游览、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支持其它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对试点镇发展的重点旅游项目,参照市工业项目相关规定,优先保证项目用地。
(二)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力度 1.优先保证试点镇建设用地指标供应。试点镇的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约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在规模限制上适当放宽。因建设项目确需局部修改试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控制指标在市域范围内平衡的,由市政府审批。
2.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试点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应增加试点镇建设用地指标,并将建设用地出让获得的部分收益,返回试点镇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和新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形成的挂钩指标在本市范围内可以有偿转让,转让资金全额用于农村土地整治,支付村民拆旧补偿、复垦费用和新村及试点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试点镇经营性房地产用地占用耕地,可有偿使用农村整治土地新增耕地形成的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使用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建设用地,不再征收耕地复垦费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试点镇范围内的农民,按本人意愿,其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继续保留,也可有偿退还或转让。加快试点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除宅基地之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市土地交易中心要开展试点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1.优先项目用地。列入试点镇规划的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公交车站、防洪排涝、义务教育、医疗和计生服务站、文体场馆、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符合条件的,列为各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在用地审批上优先考虑。
2.加大资金补助。试点镇所在县(区)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试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发改委要将试点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补助;市财政局要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试点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多方筹集资金。试点镇范围除属于疏港道路的收储地外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扣除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必须支出外,全额用于试点镇的发展,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包括市直征收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垃圾处理费等,全部用于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
(四)加大房地产发展支持力度
1.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向试点镇延伸。合理确定试点镇房地产开发规模,倾斜保障试点镇房地产开发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次征收规模适当放宽。因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确需局部修改试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在市域范围内平衡的,报市政府审批。试点镇先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增耕地后形成的挂钩指标可优先保障试点镇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或有偿调剂给其他地区使用。优先安排试点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可以把国家、省用于补助廉租住房建设与租金补贴的资金统筹使用,促进试点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支持试点镇商品住房消费,减免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对部分试点镇可采取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方式支持试点镇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支持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可根据本地市场需求情况,对个人购买试点镇普通自住房的,所缴交契税给予购房款总额适当比例的财政补贴,免收存量普通商品住房交易手续费。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简化个人购买试点镇商品住房的贷款审批流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的开展,方便农民转移就业。对个人首次申请贷款购买试点镇普通自住房的,按照政策规定,可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其贷款利率可按贷款基准利率适当下浮。研究集体土地房屋抵押贷款相关配套措施,探索扩大试点镇商品房消费信贷的抵(质)押物范围。
(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1.完善试点镇财税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目标,健全省级试点镇财政管理机构,设立独立金库。2010~2015年对省级试点镇新增地方级收入实行全留,市级试点镇新增地方级收入市区所得财力的50%留在试点镇。
2.减免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部分税收。企业在试点镇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其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按收入级次全额拨补前三年所取得的建筑安装业收入应缴纳的营业税。
3.拨补部分服务业项目缴纳的税款。新入驻试点镇的大型商贸企业,自营业当起,其交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新入驻试点镇的金融保险企业,自营业当起,其缴纳的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拨补50%;自营业当起,其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
(六)加大筹融资支持力度
1.拓宽融资渠道。各试点镇可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实行项目综合开发、滚动发展。鼓励试点镇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鼓励试点镇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试点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2.完善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试点镇延伸分支机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同业合作,共同完善试点镇金融服务。加大对试点镇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做好重点就业人群的金融帮扶工作。加大对自住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金融保险机构在市级试点镇设立的独立分支机构,其缴纳营业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参照省级试点镇予以相应减免。支持试点镇创造条件,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持试点镇发展多元化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合作。
3.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镇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鼓励加强银商合作,推广银行卡使用,做好与惠农、惠民政策相关的配套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为试点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继续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七)加大机制创新支持力度
1.完善试点镇的管理功能。本着“精减高效”的原则,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试点镇政府可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机构、配备干部。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下放试点镇政府经济管理权限。通过市和县区有关部门委托或授权,试点镇政府可享有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临时使用绿地和配套建设的环卫设施管理、劳动保障监察检查、食品卫生、文化市场、无证经营及农村和社区公共事务协调管理等部分县区级行政管理权。
2.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根据试点镇项目建设实际,市和县区有关部门要为试点镇设立项目审批服务窗口,为试点镇发展项目提供绿色审批通道。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产业发展导向、符合试点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要加强协调指导,特事特办,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试点镇建成区内有相对固定居住处、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可申报城镇居民户口;凡购买试点小城镇商品住房的购房户,可以家庭为单位办理城镇户口,其医疗、社保、教育享受小城镇居民的同等政策。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市政府成立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统一指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本《实施意见》的贯彻和落实。
(二)明确分工。市直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全面负责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日常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要切实负起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作用,抓好试点镇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指导。市城乡规划局要组织编制省级试点镇规划,并指导市级试点镇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市建设局要加强试点镇建设管理的指导,引导试点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试点镇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检查、指导,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市财政局要加大对试点镇的财政扶持力度。市人行要牵头研究制定信贷支持的具体办法,拓宽试点镇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市公安局要加大试点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人员合理有序流动。
(三)落实责任。试点镇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是试点组织和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对试点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有效运作,有组织、有步骤抓好试点工作。试点镇要结合实际制订工作计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务求第一批试点镇综合改革建设试验取得明显成效,以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附件: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名单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九日
附件:
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名单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作为湄洲湾港口城市的未来卫星城镇和宜居城市综合体,承载着集聚区域产业、人口的重要功能。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4号)的精神,做好我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滨海宜居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试点镇“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根据5月11日市委常委专题会议精神,现确定以下乡镇作为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
仙游县:枫亭镇、榜头镇
荔城区:北高镇
城厢区:华亭镇 涵江区:萩芦镇
秀屿区:埭头镇
北
岸:山亭镇
主题词:城乡建设
小城镇
改革
意见
抄 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办公室。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5月20日印发
第五篇: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汇报
一、周家的基本情况
周家位于哈市平房区、双城、阿城、五常三县一区的重心位置,是双城东部中心镇。全镇幅员100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1个社区,4个居民委,共有人口3.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2万人,耕地面积7638公顷。周家交通便利,镇内有火车站、汽车站和市场货物托运站,哈吉铁路、202国道、双周公路在镇内交叉通过。[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2005年地方生产总值6.4亿元,财政收入5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8元。
周家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星火小城镇首批创建镇和哈市级小康示范镇。今年又被定为哈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东跃村被定为哈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二、周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一是经济结构趋于城市化。周家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为12:50:38,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88%,接近于城市经济结构;周家镇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并且人口的从业结构也具有城市特点。
二是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周家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92年之前,周家属于农业经济时代;从1992年建立大市场到2004年,属于商业经济时代;1992年建大市场,滚动投资已达7000万,占地7万平方米,门市摊位2420余个,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0亿,其中对俄达2亿元。从2004年到现在,周家将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围绕大市场兴建的加工业户达2000多家。由于小城镇功能的完善,来周家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周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仅2006年上半年,我们以哈五路西侧、双周路南北两侧为平台共引进工业企业8家,总投资3.5亿元,预计3年内产值可达8亿元,税金3000万元。
三是受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特殊的区位,使城市经济文化对周家影响渗透力日益增强。每天有1—2千人到哈市打工经商,平房区工业改制后,有很多企业要到周家发展,使周家居民的思想观念受到大都市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较解放,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
三、周家镇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是新农村宣传和基础调查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在采用书写标语、口号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的基础上,创新宣传载体,编印了《周家信息资讯》,集中宣传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及周家在经济、建设、文化、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资讯》发放到各村村民代表和企事业单位,目前《信息资讯》已经发行了两期,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对各村的产业发展、资产资源、基础设施、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各村确立了立村主导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奶牛存栏数稳步增长,上半年已经达到 头;绿色食品生产进入到实施阶段,已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下一步将规范生产流程;旅游经济的资源调查已经完成,下在进行调研和制定开发规划;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生机勃勃,上半年,在原有的七个专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东辉村的南瓜协会。
三是村级民主建设步入正轨。为加强村级民主建设,镇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村级工作民主公开管理的规定》,制定了《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村规民约》等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施行了村级领导干部承诺制,引入班子成员储备机制,实施报告、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上有督促,下有监督,中间有竞争的工作格局,有效的调动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展开。今年计划镇区内修筑5条水泥街巷路、1条通村水泥路、4条通村屯砂石路,目前镇区内的5条水泥路已基本完工,通村水泥路和砂石路正在施工中,各村承诺建设的村屯路和街巷路及文化活动室也开始进行筹资和施工设计。
五是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举行了由周家镇政府组织,由万隆一中、二中、韩甸中学、周家二中参加的教学联谊活动,教师们进行了篮球赛、排球赛,学生们进行了多个学科的竞赛,促进了东西部乡镇教育教学的交流。由镇政府组织协调,由哈尔滨市志航模具有限公司主办,在双城市举行的第一届“志航杯”篮球邀请赛,促进了周家与周边市县的联系。
四、下一步打算
(一)建设开发区。由于周家经济结构接近于城市经济构成,根据我们的总体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翻,财政收入翻两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加速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开发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我们在哈五路西侧、双周的两侧规划了占地约1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开发区分哈南机械工业园区和轻纺加工园区,先期启动5平方公里。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工业企业十余家,全部进驻开发区。下一步我们将每年投资不少于200万元,完善开发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镇内轻纺加工企业迁到轻纺加工园区,拓展发展空间,巩固前店后厂的格局。
(二)改造小城镇。目前镇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占整个行政区总面积的4%,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的37%,每天的流动人口1500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镇区内不断增容,目前的格局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我们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扩大镇区面积,将周家窝棚、房家窝棚、前五家屯、后三家子、铁道东等临近周家镇区的五个自然屯划入镇区,由社区管理;将东海两个自然屯,东跃村三个自然屯划入开发区,接受镇区管理。届时镇区面积将扩大到8平方公里,占行政区面积的8%;人口达到2万人,占总人口的61%。对西大街和北大街进行高标准改造,建成省内一流文化品牌商业街。加大对镇内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文体娱乐场馆(中心)和一处休闲广场,增加城镇载体功能。逐步硬化街巷路,到2010年实现镇内街巷路全部硬化,香化、绿化。初步实现环境优美、人居和谐、功能完备
(三)建设新农村。一是调整各村产业结构布局,整合农业资源,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构建绿色循环农业,使农产品工业化、系列化、品牌化,进入城市高档次食品消费市场。目前,我们已经注册了自己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下一步要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销售行为,开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促进奶牛饲养、蛋鸡饲养、南瓜种植等立村主导产业的升级。发展招商引资,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服务体系,使劳动力转移合理、高效,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二是完善基层民主体制建设,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在镇村干部管理体制、村屯建设维护体制、《村规民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创新体制,制定与时俱进的抓落实、抓管理的工作体制。要激活已建立起来的村级民主监督管理体制。建立推动机制,让整个体制运转起来,从而实现政府与村民意志的一致性,确保群众热情不削弱,保证环境整治不反弹,建设得以维护,实现管理民主。
三是规划先行,稳步实施,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掌握新农村建设常规和动态情况,制定和完善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建设规划。并以规划为基础,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实施。尤其在建设规划上,不急功近利,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确保质量和效果。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创造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开展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先进的文化向农村渗透,形成文明、和谐村风。根除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等社会毒瘤,摒弃生活陋习,从而实现建设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明向上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下半年我们将开展与周边市县的联谊活动,利用七一、十一举办两次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