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3:5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第一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中分集接收及案例分析

08级通信二班 张晓宇200800120295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迫切,对通信的qos要求也越来越高,移动通信的目标是实现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人都能及时沟通联系和交流信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1G、2G,到3G的逐步商业化、4G的研发,距离移动通信的目标越来越近,但仍有一段距离,这其中衰落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

衰落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快衰落的深度可达30-40db,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加大发射功率不仅是难以克服衰落,而且会造成对其他电台的干扰,在这种背景之下,分集技术应运而生。

关键字:移动通信 抗衰落 分集技术

分集技术简介.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

分集技术是指接收端对他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相互独立(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过程,以降低信号电平起伏的方法。

分集有两重含义:一是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能得到多个统计独立、携带同一信息的衰落信号;而是集中处理,即使接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包括选择和组合)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2.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个衰落独立的信道(时间、频率、空间、极化)接收到承载相同信息的多个副本信号,由于多个信道的传输特性不同,信号多个副本的衰落就不会相同,也就是说各信号相互不相关,因此,接收机使用多个衰落相互独立的信息能较为正确的恢复出原发送信号。

3.分集方式的分类

分集技术涉及到空间、时间、频率、相位和编码多种资源相互组合的一种多天线技术。根据获得不相关信号的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个大类: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极化分集等。1)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是利用场强随空间的随机变化实现的,空间距离越大,多径传播的差异就越大,所接收场强的相关性就越小。当天线间的距离>10*波长时,各天线接收信号为完全不相关信号。

空间分集接收的优点是分集增益高,缺点是需另外单独的接收天线,增加成本。2)频率分集

频率分集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频率间隔的微波频率同时发送和接收同一信息,然后进行合成或选择,利用位于不同频段的信号经衰落信道后在统计上的不相关特性,即不同频段衰落统计特性上的差异,来实现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功能。

频率分集与空间分集相比较,其优点是在接收端可以减少接受天线及相应设备的数量,缺点是占用更多的频带资源。3)时间分集

时间分集是将同一信号在不同时间区间多次重发,只要各次发送时间间隔足够大,则各次发送降格出现的衰落将是相互独立统计的。时间分集正是利用这些衰落在统计上互不相关的特点,即时间上衰落统计特性上的差异来实现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的功能。4)极化分集

在移动环境下,两副在同一地点,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呈现出不相关的衰落特性。利用这一特点,在收发端分别装上垂直极化天线和水平极化天线,就可以得到两路衰落特性不相关的信号,极化分集实际上是空间分集的特殊情况。极化分集又包括正交极化、45°极化等。

案例分析——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是利用场强随空间的随机变化实现的,当天线间的空间距离越大,多径传播的差异就越大,也就是说各路信号的衰落也就越相互独立,所以接收信号的相关性就越小。所谓相关性是表明信号间相似的程度,因此确定必要的空间距离是空间分集的重要内容。经过测试和统计,CCIR建议为了获得满意的分集效果,移动单元两天线间距至少大于0.6个波长,即d>0.6*波长,并且最好选在l/4的奇数倍附近。若减小天线间距,即使小到1/4,也能起到相当好的分集效果。

空间分集分为空间分集发送和空间分集接收两个系统。分集发放是指相同信号经过不同天线发送,而空间分集接收是指通过不同的天线接收相同的信号。如下图所示为空间分集接收。空间分集接收是在空间不同的相同垂直高度上设置几副天线,同时接收一个发射天线的微波信号,然后合成或选择其中一个强信号,这种方式称为空间分集接收。

如图中所示,在垂直高度上有A、B、C、D、E五副天线,相邻天线间距离为d,根据CCIR建议,当d>0.6*波长时,各天线接收到信号衰落相互独立,即不相关,此时若接收信号中有一路信号相对较弱时,其他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也不一定很弱(因为个新号衰落相互独立),若要求可天线接收信号完全不相关,则要求天线距离>10*波长,假设为改图GSM基站台,即频率f=900Mhz,则完全不相关是天线距离为3.3m。此时可以利用其他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成,比如采用最大比或是等增益合成的方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以达到抗衰落的效果,从而可以提高通信质量。

第二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一、实验目的...................................................................................................................................2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2

2、网管操作实验.....................................................................................................................2

二、实验设备...................................................................................................................................3

三、实验内容...................................................................................................................................3

1、TD_SCDMA系统认识.........................................................................................................3

2、硬件认知.............................................................................................................................3

2.1移动通信设备......................................................3 2.2 RNC设备认知.............................................................................................................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6 2.4 LMT-B软件................................................................................................................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8

四、实验总结.................................................................................................................................17

一、实验目的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了解机柜结构

b)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 c)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

b)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 c)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

2、网管操作实验

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

二、实验设备

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

三、实验内容

1、TD_SCDMA系统认识

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2、硬件认知

2.1整套移动通信设备如下:

PS:图中蓝色为静电手环,操作时必须佩带,以免损坏设备。

2.2 RNC设备认知 TDR3000设备机框外形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 • • • • • • • 机框主要功能如下:

支持14个板位,作为19〞机框通用背板使用。满足PICMG3.0、PICMG3.1 规范。

实现机框内以太交换双星型物理连接拓扑。对各前插板提供板位编号(HA0~7)。

对各前插板提供Fabric、Base、CLK、Update数据通路。提供对所有FRU单元的IPMB总线通路。提供-48V冗余供电通路。

ATCA机框的UPDATE CHANNEL设计规则为物理板位1与13、2与14、3与11、4与12、5与9、6与10、7与8两两之间设计UPDATE CHANNEL。

图1 机框背板功能分布示意图

图1中蓝色连线表示具有Update Channel 连线的板位分配,物理板位7,8固定为两块交换板,其余板位固定为功能板。

图2 机框背板接口后视图

机框物理上是一种13U标准的ATCA插箱,机框背板主体尺寸为ATCA标准定义部分:354.8mmX426.72mm。主体之下为背板的风扇、电源接口引入部分,风扇接口包括风扇电源和IPMI接口,背板与电源模块之间的电源接口包括两路-48V供电和四路风扇电源输入。背板与各前插板之间的电源接口采用分散供电方式,每个前插板有两路-48V供电。背板下部左右两部分中间位置各预留1英寸安装输入电源插座(-48V/风扇电源)。

单板结构

单板相关描述中,采用“逻辑板(物理板)”的描述方式,其中逻辑板为从软件功能及操作维护台显示的单板;物理板为硬件单板,其单板名称印刷在在物理单板面板下方。采用该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便于使用者能随时直观地了解逻辑板与物理板的映射关系,避免不熟悉两种单板类型映射关系的用户频繁地查找单板对应关系表。TDR3000 各种单板的类型及功能如下

机框槽位布局如下:

可以使用LDT软件查看硬件是否正常,由下图可以看出,硬件连接均正常。

其中使用的各单板功能如下:

 GCPA(GMPA+SPMC+HDD)全局控制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

 全局处理板完成 RNC 全局资源的控制与处理、以及与OMC‐R 的连接。全局控制板 支持板载2.5〞 IDE 80GB 硬盘数据存储功能;

 处理以下协议:RANAP 协议中的复位,资源复位,过载控制消息;SCCP 管理、MTP3B 管理、ALCAP 管理、M3UA 管理协议等;

 两块 GCPA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 RSPA(GMPA+SPMC)无线网络信令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

 处理 Iu,Iub 接口的控制面协议以及传输网络高层协议,完成无线网络协议的处理,以及呼叫处理功能;

 处理的协议有:RRC 协议,RANAP 部分协议,NBAP 协议,无线资源管理;SCCP 部 分协议,ALCAP 部分协议,MTP3B 部分协议,M3UA 部分协议,SCTP 协议等;  两块 RSPA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 ONCA/IPUA(MNPA+GEIC)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 ONCA/IPUA(MNPA+GEIC)配合GEIB 后插板完成4xFE/GE 接口功能。 网络处理器完成外部 IP 到内部IP 的转换、处理功能;  TCSA(MAS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 支持控制面 Base 交换和业务面Fabric 交换两级交换,完成业务和控制面的L2、L3 以太交换功能;

 固定使用 2 个交换板槽位,即框中的第7、8 槽位;

 同时完成整个机框的 ShMC(机框管理器)功能,同时兼容IPMC 功能,可根据不同 ATCA 机框进行灵活配置;

 提供架框号的编码配置功能;

 支持对网同步时钟的接入、分配功能; 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 RTPA(MDPA)板由单板控制模块、单板以太交换模块、DSP 处理模块、电源模块、IPMC 模块组成,主要功能如下:

 单板控制模块完成板内的各种控制管理功能;

 单板以太交换模块实现完成 RTPA(MDPA)板内的以太数据交换;

 DSP 处理模块主要由DSP 和其外围来实现,完成业务数据和协议的处理;

 电源转换模块从背板接入双路‐48V 电源,经过电源转换芯片转换后,给单板提供各 种芯片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

 IPMC 模块主要完成单板上电的控制,以及温度、电压监控等功能。 PTPA(MNP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 完成 Iu‐PS 用户面协议处理功能;

 GTPU 处理板,完成IP(OA)、UDP、TCP、GTP‐U 协议模块处理;  Host 部分完成网络处理器运行状态监视、性能统计等功能。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EMB5116 基站主要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主机箱、电源单元、EMx 板卡、风机及滤网单元、功能板卡

硬件单元排布如图3所示。

图 3:1EMB5116 槽位框图

3.4 LMT-B软件

使用LMT-B软件进行网络布配,完成光纤与RRU的配置 1)单天线模式配置 配置参数见下图:

图4:

单天线模式配置详细参数

图5:单天线模式配置结果

3.5通过OMT创建基站 1准备工作

首先选择需要接入的RNC接口板,以及板上接口。记录下接口板位置,接口板对应IP地址,接口号等信息。实验时统一选择0为端口号。在OMT上配置IP端口

根据基站实际所在RNC,打开对应OMC,选择网元参数配置,在对象树中找到IP承载级—>IP协议栈子层,右键点击,选择“创建IP端口”

图6 找到IP协议栈子层+创建IP端口

图7 基本配置

图8 IP配置 在OMC上创建NodeB: 创建第一步

图9 创建STEP1

创建第二步

图10 创建STEP2 创建第三步

图11 创建STEP3 基站IUB口传输配置 登陆LMT-B,V5版本用户名superuser,密码789456,选择指定IP连接NodeB,NodeB的IP地址填写10.10.0.192,该地址根据LMT-B帮助中各站型IP地址规则可以查询到。

图12 各站型板卡和IP地址说明

登陆到LMT-B之后,选择配置管理—>传输资源管理—>传输参数配置,会出现如下界面:

图13 传输参数的设置

【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通过该处可以设置各种物理端口参数;

【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通过该处可以设置各种逻辑端口参数;

【保存配置文件】:保存已经配置好的传输配置文件,建议保存名称采用NodeB的资产编号算出的EID,这样方便以后下发本地配置文件或者盲起操作时方便。

【下发所有设置】:当所有参数设置完成后,需要选择下发所有设置,并且复位基站,同时选择生成动态配置文件。具体操作为:选择对象树—>NodeB总体—>系统配置—>设置主机复位;

【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

在传输参数设置主界面上点击“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数”按钮,进入设置物理端口传输参

数界面。选择设置业务以及信令Iub接口承载的物理类型: IUB接口参数设置

图14 IUB接口参数设置

【IUB接口承载业务类型】:选择IP; 【IUB接口承载信令类型】:选择IP; 【IPran下的FTP服务器IP地址】:固定选择192.166.32.8,OMCR服务器IP; 【IPran下的SNTP服务器IP地址】:固定选择192.166.32.3,OMCR服务器IP; 【IPran下的网元标示】:由RNC编号及逻辑基站ID编号组成,前4位为RNC编号,后4位为逻辑基站编号,都为16进制,将组合的16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数即为所填写的值,举例:基站EMB5116在RNC的规划数据中是:RNC ID 为1(转换为16进制值为0001),Node B ID为748(转换为16进制值为2EC),则组合的16进制值为000102EC,将000102EC转换为10进制值为66284,该值即为 “IPran下的网元标识”处需要填的值。

点击继续设置对应的IUB和接口板插槽号,选择实际使用的插槽号。

图 15:Iub接口参数插槽号

点击继续,设置NP工作模式,选择ATM模式。

图 16 Iub接口参数工作模式

以太端口配置

图 17 以太网端口配置

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IP逻辑端口

图18 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在传输参数设置主界面上点击“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按钮,进入设置逻辑端口传输参数界面。选择设“IP逻辑端口”;IP模式下控制面链路,SCTP链路

图 19 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业务设置

图 20 逻辑端口传输参数

四、实验总结

之前所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课本上的字面理论,不能看到实际设备总是有一些不理解,而这次实地去了解了TD-SCDMA设备是我感觉到工程实践和理论学习之间的差距,只有亲手操作才能更加理解深化所学到的内容。实验中,老师的讲解使我们对基站通信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还近距离接触了真实的基站等设备,了解了信令交互的流程,并且经过亲自操作来对基站进行物理端口和逻辑端口参数设置及创建小区等。本次移动通信的课外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下午,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我对通信行业的了解,为以后的实验、工作奠定了一个好的示范。

第三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 OQPSK调制解调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OQPSK调制解调原理。

2、理解OQPSK的优缺点。

二. 实验内容

1、观察OQPSK调制过程各信号波形。

2、观察OQPSK解调过程各信号波形。

三. 预备知识

1、O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

2、OQPSK调制解调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说明。

四. 实验器材

1、移动通信原理试验箱 一台 2、200M双踪数字示波器 一台

五.实验原理

OQPSK调制解调原理

OQPSK 又叫偏移四相相移键控,它同QPSK 的不同之处是在正交支路引入了一个码元(TS)的延时,这使得两个支路的数据错开了一个码元时间,不会同时发生变化,而不象QPSK那样产生±π的相位跳变,而仅能产生±π/2的相位跳变,避免接收解调时可能出现的相位模糊现象。±π相位的跳变消除了,所以OQPSK 信号的带限不会导致信号包络经过零点。OQPSK包络的变化小多了,因此对OQPSK的硬限幅或非线性放大不会再生出严重的频带扩展,OQPSK即使再非线性放大后仍能保持其带限的性质。OQPSK的调制解调方法同QPSK一样。

六、实验步骤

1.A方式的OQPSK调制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0、0100,则调制类型选择为A方式的OQPSK调制。

(2)分别观察并说明一个周期数据波形的“NRZ”与“DI”码、“NRZ”与“DQ”码串并转换情况。

图2-1 NRZ与DI码

图2-2 NRZ与DQ码

图形分析:(3)用示波器观察并分析说明“I路成形”信号波形与“I 路调制”同相调制信号波形、“Q 路成形”信号波形与“Q 路调制”正交调制信号波形。

图2-3 I路成形I路调制 图形分析:

(4)用示波器观察“I路成形”信号、“Q 路成形”信号的X-Y波形(即星座图)。

图2-4 Q路成形和Q路调制

图形分析:

图2-5

I路成形和Q路成形的星座图

(5)观察比较OQPSK和QPSK调制器的“调制输出”波形并加以分析说明。

图2-6 OQPSK调制输出波形 图2-7 ch1为NRZ,ch2为OPSK调制输出 图形分析: 2.B 方式的OQPSK调制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1、0001,则调制类型选择为B方式的QPSK调制。

(2)分别观察并说明一个周期数据波形的“NRZ”与“DI”码、“NRZ”与“DQ”码串并转换情况。

图2-8 NRZ和DI码

图2-9 NRZ和DQ码 图形分析:

(3)双踪观察并分析说明“DI”与“I路成形”信号波形、“DQ”与“Q 路成形”信号波形。比较说明A和B方式“I路成形”信号、“Q 路成形”信号波形有什么不同。

图2-10

DI和I路成形

图2-11

DQ和Q路成形双踪观 图形分析:

(4)察并分析说明“I路成形”信号波形与“I 路调制”调制信号波形、“Q 路成形”信号波形与“Q 路调制”调制信号波形。

图2-12 I路成形和I路调制 图2-13 Q路成行和Q路调制 图形分析:

(5)观察说明“调制输出”波形相位特点;并将B方式的“调制输出”波形同A方式的“调制输出”波形进行比较说明相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图形分析:

图2-14 B方式的调制输出波形

(6)用示波器观察“I路成形”信号、“Q 路成形”信号的X-Y波形(即星座图),分析并说明与A方式的星座图有什么不同。

图形分析:

图4-13 I路成形和Q路成形的星座图 3.A方式的OQPSK解调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0、0100,“解调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0、0100,(2)双踪观察并分析说明“I路解调”信号波形与“I 路滤波”信号波形;“Q 路解调”信号波形与“Q路滤波”信号波形对应关系。

图4-14 ch1为I路解调ch2为I路滤波 图4-15 ch1为Q路解调ch2为Q路滤波 图形分析:

(3)比较解调端“NRZ”波形与调制端“NRZ”波形(的一个周期长度的码型与延时)情况并进行说明。

图4-16 ch1为解调端NRZ ch2为调制段NRZ 图形分析:

4.B方式的QPSK解调实验

(1)将“调制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1、0100,“解调类型选择”拨码开关拨为00001001、0100,则解调类型选择为B 方式的QPSK解调。(2)双踪观察并分析说明“I路解调”信号波形与“I 路滤波”信号波形;“Q 路解调”信号波形与“Q路滤波”信号波形对应关系。

图4-17 ch1为I路解调I 路滤波 图4-18 ch1为Q路解调Q路滤波

图形分析:

(3)比较解调端“NRZ”波形与调制端“NRZ”波形(的一个周期长度的码型与延时)情况并进行说明。

图4-19 ch1为解调端NRZ,ch2为调制端NRZ

图形分析:

第四篇: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 QPSK系统的解调与误码率观测

一、实验目的

1、使用DSP原理图实现QPSK调制系统的解调。

2、使用Tkplot等模块观测解调信号的波形及其眼图和星座图。

3、观测系统误码率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图。

二、本次实验所需器件

a.射频信号分离器:Timed Linear---Splitter RF.(用于将信号分为两路信号)b.QPSK解调器: Timed Modem---QPSK_Demod.c.误码率测量模块: Sinks---berIS.d.参数扫描:Controllers---ParamSweep.(用来扫描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e.时间延迟模块:Timed Linear---DelayRF.f.噪声:Timed Sources---N_Tones/Noise.g.波形观察模块:Sinks---TimedSink.(用于在DDS下观察信号的波形)

三、实验内容

建立一个完整的QPSK调制解调系统,观察解调后信号的波形,星座图,眼图,测量系统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然后在加噪声和多径的条件下,观察噪声和多径对解调信号的影响(包括星座图,眼图,误码率)。

四、实验结果分析

上图是QPSK系统调制解调的一些实验结果图,S2为调制信号的频谱图(载波为70MHz,主瓣宽度大约50KHz); S4为解调信号的频谱图; T8为基波信号时域波形; T4为解调信号时域波形;

b1为接收信号中信噪比参数变化是解调信号的误码率。

从S4可以看出解调后的信号的频响范围基本在24.3KHz以下。符合滤波后的基波信号频率范围。

对比T4与T8,我们可以发现解调出来的信号基本与之前几波信号一致(一定时延),能够保持信息传递。

从b1我们可以看到当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越大,其系统的误码率也就越低。所以在设计系统是应尽量提高其信噪比。

此图验证的是噪声对信号的干扰,对比此图中的T4与上一图的T4,可以看到加了噪声的解调信号质量比没有加噪声的好。设计时应减少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此图验证的是多径对信号的干扰,对比此图中的T4与第一图的T4,可以看到信号经过距离不同的路径后被接收解调得到的信号质量比不经过多径的解调信号差。设计系统是应尽量减少多径对系统的影响。

第五篇:移动通信

五、简答题:

1、简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来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技术(最少两种)答:同频复用和多信道共用、小区制;

2、简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来提高抗干扰的几种技术(最少四种)

3、答:分集、功率控制、跳频、DTX

3、简述GSM网络中采用的DTX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答:在语音间隙期间,发送SDI帧后关闭发射机,收端根据SDI自动合成舒适噪声;

4、实现跳频有哪些方式?

答:按照跳变速率分为:慢跳频和快跳频; 按照基站跳变方式分为:基带跳频和射频跳频

5、简述GSM网络中慢跳频

答:GSM中,跳频属于慢跳频,每一TDMA帧的某个时隙跳变一次,速率为217跳/秒;

6、常用的分集技术和合并技术有哪些?

答:分集技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和极化分集; 合并技术: 选择式合并、最大比值合并和等增益合并;

7、简述直扩系统的两种形式;

答:(1)、发端用户数据信息首先进行地址调制,再与PN码相乘进行扩频调制;(2)、发端用户数据直接与对应的PN码相乘,进行地址调制的同时又进行扩频调制。前者需要多个地址码,一个PN码,后者需要多个正交性良好的PN码。

8、简述CDMA系统中的更软切换实现过程;

答:更软切换是发生在同一基站具有相同频率的不同扇区之间,它是由基站完成的,并不通知MSC。

9、简述GSM中,主频C0的时隙(信道)如何映射的?

答:TS0和TS1映射的是BCH,其余6个信道映射的是TCH。

10、简述GSM的帧结构;

答:每一帧含8个时隙,时间4.62ms,包含数据156.25bit,51个26复帧或者26个51复帧组成一个超帧,2048个超帧构成一个超高帧。

11、什么是小区制?为何小区制能满足用户数不断增大的需求? 答:小区制是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无线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区的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同时又在MSC的同一控制下,实现小区间移动通信的转接及其与PSTN网的联系。采用小区制,可以很方便的利用同频复用,所以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户需求。

12、正六边形无线区群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答:无线区群数N=a*a+a*b+b*b(a,b分别为自然数且不同时为0)另外:

1、若干单位无线区群能彼此邻接;

2、相邻单位无线区群中的同频小区中心间隔距离相等。

13、什么是多信道共用?有何优点?

答:是指网内大量用户共同享有若干无线信道;

14、话务量是如何定义的?什么是呼损率?

答:话务量指在一个单位时间(1小时)呼叫次数与每次呼叫平均时间的乘积;一个通信系统里,造成呼叫失败的概率称为呼损率。

15、如何提高频率利用率?

答:可采取同频复用、多信道共用、小区制式;

16、什么叫位置登记?为什么必须进行位置登记?

答:当移动台进入一个新的位置区LA时,由于位置信息的重要性,因此位置的变化一定要通知网络,这就是位置登记;进行位置登记,是为了避免网络发生一起呼叫现象。23.什么是软容量?N-CDMA 系统软容量的意义何在?(b)TD M A 答:在模拟频分FDMA 系统和数字时分TDMA 系统中同时可接入的用户数是固定的,当没有空闲信道时,无法多接入任何一个其它的用户,而DS-CDMA 系统中,多增加一个用户只会使通信质量略有下降,不会出现硬阻塞现象。这就是N-CDMA 系统的软容量。软容量对于解决通信高峰期时的通信阻塞问题和提高移动用户越区切换的成功率无疑是非常有意的。

17、什么是切换?切换实现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 移动台在通信过程中,由一个小区进入相邻小区,为了保持不间断通信所进行的控制技术叫做切换;切换分为:同一个MSC下不同BSC的切换;同一MSC下同一BSC的切换;不同MSC之间的切换。

18、不同MSC下的切换是如何进行的?

答: 不同MSC,MS要通过原BSC通知原MSC,请求切换,原MSC负责建立与新MSC建立链路,再发送切换命令,MS建立链路后,拆除原链路。

19、什么是跳频?为什么要进行跳频?

答:通信过程中,载频在几个频点上按照一定的序列变化,称为跳频; 跳频可以改善由多径衰落引起的误码特性。

20、什么是语音间断传输?有何优点?

答:发送端在语音间隙,也就是无声期间,发送SDI寂静描述帧后关闭发射及,接收端在这一期间根据接收到的SDI自动合成舒适噪声;利用DTX技术,可以降低干扰,可以节省移动台耗电;

21、分集的含义是什么?

答:分集有2个含义: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能获得多个统计独立的、携带同一信息的数据流地衰落信号;二是集中合并处理,接收机把受到的多个独立衰落信号进行合并,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22、常用的分集技术和合并技术有哪些?

答:分集技术: 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 合并技术: 选择式合并、最佳比值合并和等增益合并;

23、什么是扩频?扩频系统是如何提高抗干扰能力的?

答:系统占用的频带宽度远远大于要传输的原始信号的带宽,通常100倍以上增益比的系统叫做扩频系统。

24、简述CDMA系统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必备条件?

答:CDMA系统,三大技术是:码分多址、扩频和同步。

26、计算第121号频道上下行工作频率。

答:f(上行)=890.2+(121-1)*0.2=914.2MHz; f(下行)=f1+45=959.2MHz 27、4*3复用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答:指的是4个正六边形构成一个无线区群,每个基站区用三个120度扇区

28、什么叫做突发脉冲序列?

答: GSM网络中,每一帧中一个时隙中的信息格式就称为一个突发脉冲序列。

29、GSM中有哪些突发脉冲序列?分别在什么信道中使用?

答:GSM有普通突发脉冲序列NB,频率校正突发脉冲序列FB,同步突发脉冲序列SB,接入突发脉冲序列AB,空闲突发脉冲序列。

31、什么是PIN码?什么是PUK码?

答:PIN是SIM卡的个人身份识别码,PUK是对应的解码。

32、什么是GPRS?有哪些特点? 答:GPRS指通用无线分组业务,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能高效的传输数据,优化了网络资源利用。它定义了新的GPRS无线信道,且分配方式十分灵活;支持中高速率数据传输,最高理论达115kbps;接入网络速度快;与GSM具有一样的安全功能;实现按数据流量的计费功能;永远在线的功能。

33、简述3G的三大标准,及其发展基础。

答:W-CDMA:GSM TD-SCDMA:GSM CDMA2000:IS-95CDMA

35、指出几个移动设备供应商,及其所属地区(国家)。

答:华为、中兴:中国;阿尔卡特:法国;北电:加拿大; 爱立信:瑞典;三星:韩国

37、什么是软切换?N-CDMA系统软切换有什么优越性?

答:发生在使用同频的相邻小区间且在同一MSC下的切换称为软切换;

38、扩频通信有哪些优点?

答:抗干扰能力好;保密性好;可以实现码分多址、抗多径衰落。

39、为什么CDMA系统容量称为“软容量”?

答:CDMA系统中众多用户共享一个载频,互相用码型区分,当系统容量满载时,另外完全可以增加少数用户,只会引起语音质量

轻微下降,增加用户,意味着增加背景干扰,信噪比略降,而不会出现信道阻塞现象; 40、移动通信的切换由哪三个步骤来完成?

答:

1、MS发送测试报告;

2、网络对测试报告做出分析后,发送切换指令;

3、MS与新小区建立链路。

41、分集技术的作用是什么?它可以分成哪几类?

答:分集技术,可以改善多径衰落引起的误码,可分为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极化分集等。

42、说明GSM系统中MSC的作用。

答:MSC是网络的核心,完成系统的电话交换功能;负责建立呼叫,路由选 择,控制和终止呼叫;负责管理交换区内部的切换和补充业务;负责计费和账单 功能;协调与固定电话公共交换电话网间的业务,完成公共信道信令及网络的接 口。

44、GSM提供的控制信道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

1、广播控制信道,分为:

FCCH:频率校正信道,传送校正MS频率的信息; SCH:传送MS的帧同步、BTS的识别码BSIC; BCCH:传播每个BTS小区特定的通用信息;

2、公共控制信道CCCH:基站与移动台间点到点的双向信道;

3、专用控制信道DCCH

45、什么是CDMA的双模式?

答:指移动台既可以工作在CDMA系统,也可以工作在AMPS系统;

46、什么是GSM双频手机? 答:是指MS能在GSM900和GSM1800之间切换;

47、简述三方切换。答:若移动台处于三个基站交界区,将会发生三方切换,只要另两个中有一方的容量有余,都优先进行软切换。

48、GSM网络由几部分组成。

答:有网络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操作子系统OSS、移动台子系统MSS。

49、简述AUC的功能。

答:用户鉴权,对无线接口上的语音、数据和信号进行保密等,这些工作都是由AUC来完成的。

50、简述射频跳频。

答:射频跳频又称为频率合成器,是采用改变频率合成器的输出频率,从而使得无线收发信机的工作频率由一个频率跳到另一个频率的。

下载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移动通信

    1、什么叫移动通信? 答: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移动情况下(或临时静止)的相互信息传输和交换。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3G和4G最新的发展状况 一、3G的发展状况 “3G”(英语 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

    移动通信

    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答:区别:(1)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的进行收信和发信(2)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优缺点(1)双工《1》优点......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按多址方式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按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双工方式。 频分多址(FDMA):基站接收、处理和转发移动台来的信号时,不同用户采用不......

    移动通信

    一、 说明 1、《移动通信实验》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当前应用极为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为背景,全面的实践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使同学......

    移动通信

    BS:base station基站 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载波检测多址 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 GFSK:Gaussian frequency shift keying高斯移频键控 FDM......

    移动通信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Yunhui Wu200830800224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kin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obile body, or between Mobile body and fixed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