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五突出”助力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3: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街道“五突出”助力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街道“五突出”助力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

第一篇:xx街道“五突出”助力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

某某街道“五突出”助力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

编者按:根据省扶贫工作安排,某某街道与具有关荣革命传统的某某结为对口扶贫关系单位。面对人均耕地不足0.5亩、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数40%、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004元的某某,某某街道科学筹划、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造血式”扶贫,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新建食品综合加工厂,扩建黄酒酿造厂,修建公路5公里,修缮桥梁2座,改造危房2栋,修复农田水利设施10余处,翻新教室20余间,新建图书室1间,解决700多人饮水安全,转移劳动力就业75人,贫困人员增收步伐明显加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远超过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45户贫困家庭年收入破万元,80%贫困户实现脱贫,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一)突出工作落实,紧紧抓住实干这一扶贫关键点 一是把扶贫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到实处。设立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扶贫工作办公室作为专职机构,对扶贫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每年“一把手”到某某的次数不少于2次,负责领导不少于8次,使扶贫工作真正成为重中之重。

二是把扶贫工作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到实处。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特区千差万别,为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街道先后派遣干部职 工近千人次进村入户实地调研,开展交流座谈35次,召开扶贫专题研究会议6次,一户一户的走,一户一户的问,从项目确定,到资金申请,从项目实施,到效果验收,每个阶段都有扶贫干部参与,确保扶贫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贴合实际。

三是把扶贫工作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详细制定脱贫方案,先后出台《某某街道“双到”工作实施方案》、《某某、贫困户脱贫达标方案》、《某某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扶贫方案,针对不同贫困户的不同意愿,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切实把贫困户的专长和项目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衡量,详细论证,做到“贫困户想做但效益不好的不做,效益好但贫困户不想做的不做”,确保项目可行性、效益性。

(二)突出“龙头”带动,紧扣“两委”建设这一扶贫重点 一是实行五个“必到必访”。即生病住院必到必访,节庆假日必到必访,生活困难必到必访,工作开展遇阻力必到必访,婚丧嫁娶必到必访,密切与镇、村干部的关系,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脱贫工作。

二是实行村委建设“走出请进”工程。有计划地组织街道党员干部与某某党员干部座谈交流,同时,组织村委干部到街道社区、股份公司学习农村城市化建设经验,到社区环境提升工程现场观摩基础建设,强化村委班子成员致富意识,提高他们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提升领导能力。今年因个别贫困户对危房改造政策不了解,到镇政府上访,得知情况,村委班子迅速行动,沉着应对,参 照区制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一方面在县电视台及时发布信息,公布政策、公示名单,另一方面及时登门入户讲解政策,及时化解了此次危机。

三是实施“两委”规范化、信息化工程。投入5万元,用于村委会办公场地条件改善,以“五有”为标准,指导某某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打造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推行村党务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村务”,贫困户名单、帮扶干部资料、帮扶资金使用全部公布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向某某赠送价值17000元的电视机、DVD机、传真机和数码相机等电子器材一批,提升某某信息化建设水平,拓宽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

(三)突出工作到户,抓住惠民便民这一扶贫着力点 一是脱贫计划看得见、摸得着。实行增收目标、项目规划、政策扶持、帮扶指导、培训服务“五个”到户,根据贫困户帮扶意愿,制定《某某贫困户帮扶措施及实施计划表》,年度计划、扶持项目及帮扶责任人一目了然,保证每一户都有具体的脱贫措施和实现计划。

二是脱贫项目干得了、有甜头。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建档立卡294户,并根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指导思想,采取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的办法,有针对性制定脱贫方案,对村民提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注重投资回报率、经营稳定性、效益长期性,力争科学、合理安排扶贫项目。设定了养猪、养牛、养蜂、酿酒、开店、种植经济植物等10余个脱贫项目,各户的种养项目 回报率均可在20%以上,最高可达50%。

三是脱贫致富有人帮、有依靠。“急贫困户之所急,想贫困户之所想”,不推脱,不懈怠,及时回应解决贫困户的需求。今年各种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原计划修路工程面临停工,得知情况后,街道书记亲自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追加7万余元,保障修路工程顺利开展。面对今年洪水和干旱灾害,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号召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与村干部一同组织人员及时修复洪水冲毁的农田水利设施10余处,有效减少灾民的损失。

(四)突出产业带动,攻克集体增收这一扶贫难点

一是注重因势利导,找准增收切入点。某某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贫困村,初步估算,每年产粮4000多吨,但是这样一个村子却没有综合加工厂,村民要把粮食运到几公里外的工厂,费时费力。为改变这种现象,街道投入4万元,建成粮食综合加工厂,不仅方便了村民,而且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近7千元的长期稳定收益。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某某原有一家酒厂,由于资金短缺、市场开拓不够等因素,经营并不景气,街道投入3万元用于该酒厂扩大生产,发动干部职工帮助酒厂拓展销售渠道。经过扩建,酒厂产量比之前增长了近4 倍,每年为村集体贡献近五千元的收入。

三是着眼造血扶贫,筑牢长远致富的基础。协助村集体入股高新区富民工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万元的分红;翻新农田水利 设施,全力保障村小水电站运营,确保每年为村集体带来9000元分红;今年又新增入股福和“双到”产业园,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收入。

(五)突出配套扶持,巩固整体推进这一扶贫重要支点 一是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贫资金近2万元对xxx两座桥梁进行修缮;投入27万元对xx5公里村道进行硬底化;投入资金4万多元扩容改造xx村民的饮水设施,解决了700多人饮水难问题;投入近万元,修复受损农田水利设施及道路。

二是注重智力扶贫投入。投入近4万元改造xx小学篮球场,为村民提供优质体育运动场地;更新老旧课桌60余张,重新粉刷教室面墙,改善学校教学环境;捐赠价值5万元的图书和书架,创建了某某图书室;逐户走访,确保全村294户贫困户适龄子女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邀请10余名专家定向服务某某,派遣8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某某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2次,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00余份,确保每户贫困户掌握2门以上的种植、养殖技能。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26人,组织符合劳务输出条件的人员参加劳动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75人。

第二篇:建设优良生态文明 助力老区脱贫致富

建设优良生态文明 助力老区脱贫致富

摘 要: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它倡导人类、自然、社会人和谐共生,和谐是它的灵魂。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助力信阳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 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66-02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它倡导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和谐是它的灵魂。在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由“提出”到“全面论述”,由初步探索到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者,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广大人民生活是否幸福。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信阳作为革命老区,农业大市,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农村的工业污染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是信阳最大的优势,最美的名片。但随着我国工业向内陆转移,老区的工业步伐也明显加快,追求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垃圾围村、饮用水不安全等突出问题,已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信阳市委、市政府正视问题、捕捉时机,抢抓机遇,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从政策出台到贯彻落实,都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领导实行层层责任制,经过几年建设,实行了“村村通公路、户户接自来水、处处旱厕改造、垃圾处理全面升级”等,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1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02个省级生态村是项目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等因素决定了此项建设非一蹴而就、尽善尽美。信阳作为革命老区和农业大市,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人口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淡薄,追求短期利益;经济底子薄弱,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制度监督缺失,环保执法表象;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支撑力不强等问题。这些既反映了建设主体的问题,也暴露了社会治理制度缺失,以及政府公共管理弊端。这些问题在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带有较强的普遍性,我们只有正视问题,寻求措施,砥砺前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花开枝头,硕果遍地。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中国发展中的问题重点是“三农”问题,我们只有剖析原因,寻求突破,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要打“组合拳”,综合推进,形成合力。笔者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环境教育,营造良好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强调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首先,要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意识。作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居住在农村的人发自内心地要改善环境并保护环境,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加顺利。因此,提高农民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增强农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是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解决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环保部门可结合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借助电台、电视、手机、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环境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举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如“中华环保世纪行”,从而了解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的价值所在,增强生态危机意识,促进公众依法维权意识的觉醒,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使他们自觉树立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要让“垃圾入箱、污水清洁排放”成为村民自觉的行动;让维护村庄环境卫生、植树栽花、保护生态成为村民时尚。

其次,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倡导文明新风。通过挖掘信阳的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森林文化、茶文化,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打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精神文化,摒弃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信奉邪教、赌博等陋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式多样的娱乐方式,团结和谐友好的乡风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

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期待,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和政绩考核机制。十七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时候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是我国面临若干问题的最突出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此,要改变以往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倡导“绿色GDP”,坚持绿色发展,强调生态为政观,要求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遵循经济规律办事,注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树立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环境成本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从而引导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相关行业、专业人士以及人们群众的生态文明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次,要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针对农村主要污染形式制定相关条例,例如农村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条例、农药污染防治条例等。

另外,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生态补偿税,加大违法惩处力度,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收益,这样企业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积极采取措施整治污染和促进环境的改善。

最后,我们也可以完善相关激励性政策,通过政策上扶持,价格上调节,倡导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政府现金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秸秆综合利用、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用农家肥等。

3.发展壮大生态产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贫穷落后的秀美乡村不是新农村。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可立足各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与生产并重,开拓性发展生态经济,让生态产业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动力。

旅游是传播和分享生态文明的美丽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2}。信阳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秀美的山水资源、丰富的红色资源、悠久的茶文化等旅游资源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业、休闲农业、农家乐等提供了强大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生态产业化的典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低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3}。在农村推广生态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例如农村现在大力推广的沼气的应用、禽畜粪便和秸秆的综合利用。信阳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致力打造一批茶叶、板栗、草莓等生态农业专业村。

4.加速资金整合投入,夯实生态建设基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城乡分而治之的历史原因造成政府对农村环保投入的严重不足,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但仅靠政府部门“输血式”的资金投入打造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持续的,还必须依靠农民这个主体,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合力推进,共创辉煌。对革命老区的信阳来说,资金匮乏是信阳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信阳市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多予少取,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采取“财政部门拿一点、项目资金争一点、农民筹一点、社会能人捐一点”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资金到位后,首先,确保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像农村沼气池建设、道路硬化、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其次,资金运用上,各部门统筹协调好,重点项目重点投入,不能面面俱到;最后,要加大农村环保执法机构的建设。信阳市各县财政要加大农村环保机构的建设力度,要在县以下村镇设立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人员、仪器,逐步建立农村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各部门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加大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饮用水保护、以及小化工、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发现一处查处一处,绝不姑息。

5.依靠农业科技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有现代化的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生态、高产、高效,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因此,环保科技和生态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采用与当地的地理条件、产业特点相适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投入,比如在大田作物上,要更多地注重使用良种、环保农业和适用的机械设备;在生态农业上,采用技术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用测土配方施肥,保证肥料的正确施用;植保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

其次,注重科技推广和使用,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通过研发农村适用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最后,大力开展生态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绿色技术、循环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4}。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式,最终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层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长期城乡“二元”不平衡发展积累的问题需要慢慢化解,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我们找准病根、科学施策,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定能喜结硕果。

[基金项目:信阳市社科联2015年科研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GL118)]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2007

{2}中国旅游报.开明开放开拓迎接“旅游+新时代”2014.8.21

{3}赵国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3)

{4}陈寿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关注森林.经济,2008(7)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作者简介:潘凌云(1976―),女,河南省信阳人,管理学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从事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

(责编:若佳)

第三篇:老区脱贫致富经验交流材料

革命老区如何脱贫致富?农业比重大的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以来,在××山精神指引下,××省××市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找出路,通过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积极兴办工业园区,支持和带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如今的××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长期积蓄的发展能量迸

发出无限的活力。工业兴、农民稳、群众富,曾经贫困的革命老区走上了全面小康之路。

××的实践告诉我们,农业比重大的革命老区,只要开拓思路,立足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工业带动农业,增强支农力度,同样能走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道路。

××市位于××省中部,是革命摇篮××山所在地。全市辖10县2区1市,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472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变化日新月异。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8.59亿元增加到4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46元增加到8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9元(1985年)增加到111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40元增加到4029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0.8亿元,为1978年的14.7倍;工业总产值420亿元,为1978年的80倍。2002年以后,实现了3年工业增加值翻一番、4年财政收入翻一番、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具有标志性,对于老区脱贫致富具有示范性。促使××迅速崛起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以推进工业化为战略核心,带动城市化和现代化

××的发展是××省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2001年,××省对比周边地区发展找差距,提出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省委正式形成《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加大深化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同年,在××山召开了中共××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发扬××山精神,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就解放思想和发展战略统一了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手段”。正是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省提出“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一重要认识,是从××省实际出发的,是把党中央的政策与××省实际结合的产物。被××人称之为“××山会议”的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开启了××发展的新航程,掀起工业化的新高潮。

××市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在全省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中积极行动,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以“开创新××,繁荣大××”为主题,把解放思想与地区文秘杂烩网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一是突破唯农业的思维定式,从就农业发展农业的思路中解放出来,变农业主导为工业主导。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找出路,以大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业产业化。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坚持以农业为主导,以增加粮食产量为发展目标,着力于向土地要粮食,向粮食要效益。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周边省份大力推进工业化、大干快上工业项目时,××和整个××省一样,仍固守于农业这一比较优势,围绕农业抓农业,其结果不仅粮食产量没有大的增长,而且错过了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经济总体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解放思想首先必须从农业社会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适应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把发展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变以农为主为以工带农、以工富农。

二是从工业化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也是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往往对工业化认识不足,把发展农业作为主要任务,以农业规模化替代工业化,甚至认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建立起以信息产业、知识经济或者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这样的认识,既不符合发展实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离开工业化发展农业,既会延缓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这也是农业地区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认识工业化发展阶段,适应工业化大趋势,把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地区现代化的关键。××正是从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才得以提出“工业立市”的战略。自2001年以来,连续开展“强攻工业年”、“国企改革年”、“工业发展年”、“工业园区建设年”。并在××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高起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快速做大工业经济和中心城市规模,提升工业经济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从工业与农业对立的认识中解放出来,通过工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省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实际,正确地提出,解决农业问题,就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解决农村问题,就要积极发展工业经济;解决农民致富问题,就要改变大多数人口搞农业的局面。循着这样的思路,××确立了“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强调要“加速工业

崛起,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把工业化理念、市场化运作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着力以工业带动农业,通过提高工业化程度,增强支农的力度,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实践证明,在工业快速增长、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粮食产量却有较大幅度增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

二、办好工业园区,承接沿海地区和外资产业转移

确立以工业化为战略核心,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展的思路问题,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按照新的思路,千方百计抓工业,集中力量上项目,全市上下形成工业化的热潮。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没有重复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而是按照适度集中、合理集聚原则,以办好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吸引产业转移为重点,形成规模集中、集约高效的地区工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相对集中发展,形成“块状经济”。××市紧扣“上档次、扩规模、造特色、增效益”的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滚动开发,分步建设”的方式,利用城郊荒山、荒坡、荒地,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既节约了耕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入区企业的用地成本。2001—2007年,全市13个工业园区完成土地开发建设面积5.1万亩,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97.6亿元,入园企业达到174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507家,安置就业3.26万人。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8.9亿元,同比增长77.5%;主营业务收入356.3亿元,同比增长76.4%;利税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60.5%。

二是完善园区功能定位,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现特色、集成配套”的思路,明确市县(区)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吉州园区于2006年跻身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行列,新干园区于2006年被认定为全省盐化工产业基地,吉水园区于2006年被认定为全省绿色食品特色工业园。

三是建立“百里工业走廊”,发挥园区联动效应,营造发展高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吉水县至泰和县的百里经济带上,规划建设“吉泰工业走廊”,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坚持产业有规划、项目有选择,通过主攻大项目、抓好大投入、建设大基地、搭建大平台,形成招商引资的优势、产业集聚的优势、带动增长的优势。为此,××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上,各类工业扶持资金,确保2/3以上用于支持工业走廊建设;全市金融机构的工业贷款每年增长30%以上;组建工业走廊建设融资担保中心;促进直接融资和吸引民间投资。在项目上,实行项目审批与土地供给联动,市政府每年在省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预留不少于30%的指标,专项用于工业走廊的重大工业项目。在税费上,对进入工业走廊的企业实行税费优惠,鼓励现有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和厂房与外商和市外企业合资、合作,对其转让过程中所缴纳的房地产交易管理费和技术服务费减半收取,对其上交的契税收入,由受益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在基础设施上,加大对电力、交通、物流、市场、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服务功能,降低工业走廊内企业的商务成本。此外,对入区创新型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和奖励。

四是发挥园区优势,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着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利用园区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突出以承接市外、省外、境外、国外产业转移为重点,主动“对接长珠闽、联通港澳台、融入全球化”,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以诚招商、以商引商。特别是对应沿海发达城市,先后成立深圳、广州、厦门、杭州4个招商局,加大招商对接和产业转移承接的力度。同时,还在工业园区辟出一定区域,引进深圳产业园、深圳中兴科技产业园、吉水标准件产业园、泰和温岭工业园,为发达地区产业大规模转移、异地发展提供条件,实现了从引进项目到引进园区的重大跨越。同时,以招大引强为重点,着力引进节能环保效益型大项目、大企业。浙江客商投资的无纺织造布项目,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全国仅此一家;深圳客商投资建设的铝银浆项目,同行业排名全国第三,产品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同时还吸引中石化集团、中盐集团、中信集团、中诺、飞歌音响、新加坡食品医药科技、日本友利电子、香港森泰、华禹通信、航盛电子、三笑日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投资兴业。仅2007年,全市新引进的投资规模超亿元的项目有60多个,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有5个。招商引资蔚然成风,高潮迭起,在××工业园区曾出现60多个项目同时开工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在东部沿海涌起的大开放、大发展热潮,今天在××得以重现。

三、鼓励全民创业,对回乡创业给予和外资同样的政策

××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省提出的“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战略部署,抓住务工经济由打工阶段逐步向创业阶段跨越的时机,积极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发展“雁归经济”,实现了从输送务工者到引回创业者、从输出劳动力到引进生产力的转型,形成“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热潮,走出一条开放型经济与本地内生型经济相结合发展的新路。据统计,目前××市回乡创业人员近5万人,发展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创办或领办民营企业近2400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8%,注册资金57亿元,占全市企业注册资金的45%,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8家、千万元以上企业52家。

从创业主体看,主要包括3类。一是打工能人。这是回乡创业的最主要部分,约占到回乡创业人数的85%。二是管理强人。在沿海企业担任过中高级主管,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回乡受聘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三是成功人士。多数是通过求学等方式,走出家门,学有所成,利用自己在技术、融资、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携科研成果或成功经验回乡创业。

从创业领域看,由初期的饮食服务、商品流通、资源开发、房地产等传统产业逐渐向机电制造、纺织服装、五金建材、电子通信、农产品深加工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业拓展。例如合力泰微电子公司,就是3个泰和县籍外出务工者回乡兴办的企业,意为合力振兴泰和,投资8000万元建成××省首条液晶显示器(lcd)全自动生产线,投资3亿元,拟建全国第三大液晶显示基地。近年来,回乡创业开始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产业化领域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其中第一产业占16%、第二产业占41%、第三产业占43%。

从创业形式看,更加灵活多样。一是独资式,这是回乡创业的主要形式,占一半以上。二是合资(合作)式,一些回乡创业人员在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参股、参与管理等形式,合资合作兴办企业。三是外联式,与外地老板联合办厂,负责成品或半成品生产,市场销售交由外方。四是转移式,一些务工人员在外地成功创业,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回乡创办分厂或整体回迁。如一些现代食品加工或大型种养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回乡创办“公司+基地+农户”式的食品加工或大型种养企业。

回乡创业形成一系列积极效应。一是带动了全民创业。从打工者到创业者,带来全新的创业观念,形成创业的示范效应,激发了民众的创业热情。近两年,在回乡创业的带动下,××市民众创业蓬勃发展,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3.3万户,私营企业2312家,民间投资40亿元。二是促进沿海企业向××转移。由回乡创业人员做向导,促进了××与沿海企业的对接,引导产业加快向××转移。绝大多数回乡创业都是以沿海企业和市场为背景的,据调查,80%的企业是根据沿海市场信息设立的,其中70%的企业直接对外供货,30%的企业与沿海企业集团合作,结成联盟。三是增加就业与收入。回乡创业对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市回乡创业5万人,直接吸收从业人员约90万人,带动城乡居民人均增收70元,实现了“回乡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两年来,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上交税收4.5亿元,成为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回乡创业也给创业者带来许多实惠。一方面节约创业成本。××在土地、能源、劳动力以及生活成本等方面,比沿海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就为创业者节省了大量创业成本。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不同文化、生活方式的冲突,有利于发挥地利、人和等多种乡土资源优势。

××在推动回乡创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回乡创业给予外资同样的待遇,有力地支持回乡创业。一是出台一整套支持性政策。2005年××市就出台了《关于实施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将回乡人员纳入全民创业的范畴。同时,各县市区也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土地安排、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回乡者创办的企业或带领外地企业和人员回乡办厂或兴办企业的,与外商同等对待、同样待遇。如安福县工商部门制订23条措施,包括政府出钱聘律师为回乡人员办企业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对回乡创业人员评定信用等级并据此发放贷款等。吉州区给回乡创业者发放“创业绿卡”,让回乡创办企业者在用地、办证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二是为回乡创业提供平台。在工业园区建立专门吸引回乡创业的创业园区,精心构筑回乡创业的平台。泰和县在工业园区划出6000多亩,完成“六通一平”用于回乡创业,在已经建成的泰垦创业区,面积达1000多亩,引进回乡创业型企业60多家。新干县建成5000多亩园区,引进回乡创业企业80多家,形成“一园三区六城”的发展格局。吉水县从2005年开始,累计投入1700万元,在吉水工业园规划500亩开辟了回乡创业园,引进回乡创业型企业23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扶持的回乡创业园。三是提供全方位服务。对回乡创业者实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踪式服务,配套“马上办”、“直通车”和“经济110”机制,实现对回归企业一切手续从优、从快、从简,做到服务程序“链条化”、服务方式“人性化”,积极构筑为回乡创业者竭诚服务的“绿色通道”。对回乡创业园落户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坚持各级领导挂点帮扶制、责任追究制、办事时限制和首问负责制;建立回乡创业者恳谈日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实施小额贷款信用担保政策,支持创业活动普遍展开。自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小额贷款4.5亿元,其中2007年发放2.3亿元,通过小额贷款扶持个人创业8839人,带动就业人数近3万人。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绿色、特色产业基地

××坚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培植独具特色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作为稳固农业基础,优化特色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龙头工程”抓紧抓实。

一是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相继明确了“发展特色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乡村企业为骨干,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种养加系列经营,农工商全面发展”、“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重点突破乡镇企业”等工作思路和举措。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42.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20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36.7亿元增加到16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1%。突破了粮食单一生产结构,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6%上升到27%,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坚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建龙头,实施一村一品战略。近年来,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46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78家。其中,有10家龙头企业、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164个特色产业村被列入2007年全省“十百千”工程。

三是引进大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以大开放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吸引深加工企业投资××。先后有湖南三可公司、上海熙可国际控股公司、青原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盛兆农畜实业有限公司等落户××,有力地推进了××农产品深加工增值。

四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势。制定《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财政扶持、工商登记简化手续、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优先、农业加强指导等具体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措施。在8个所辖县内,围绕生猪、肉牛、蔬菜、金桔、葡萄、茶叶等优势产业,开展了10个合作社试点示范,由农业局等8个市直单位对其进行重点帮扶。目前,全市已经发展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6个,有效提供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五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试点”工程,全市农村新通自来水4.4万户,新建水冲卫生厕所3.9万户,改造房屋1.1万户,13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广播电视通播率达100%。到2007年底,沼气用户达2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4%;新建225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惠及12.1万户、49.88万人。

六是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成效显著,水利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泰和县被列入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

一、全省唯一的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试点县。××市于2007年跻身全国首批10个循环农业示范区,吉水、新干和永新县分别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生猪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

五、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旅游资源价值,推动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以××山红色旅游为主线,以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突出庐陵文化特色,实行“红、绿、古、蓝”旅游综合开发,呈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列全省前列的良好态势。1995—2007年,来××市旅游的人次由38.7万人次增加到919.4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14亿元增加到49.6亿元;旅游创汇由53.2万美元增加到1620万美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6.5万人。

其中,××山市通过解放思想,确立了旅游兴市战略,致力于“五个突破”,使旅游经济迈上新台阶。一是全力实施旅游文化系统工程,在文化表现力和旅游吸引力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二是实施景区美化工程,在品质提升和旅游形象国际化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三是全力实施“产品多元化”工程,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四是全力实施资源优化工程,在旅游营销市场化上取得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竞争力。五是全力实施管理标准化工程,在旅游管理水平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带动力。2007年,××山共接待游客3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50%、旅游业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0%。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群众增收,也产生了重要政治影响。

今后1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确定以“六大基地”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即把××建设成现代轻型制造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和休闲基地,中部优质农产品向沿海输出的生产和加工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训基地,水、火、核并举的××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省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到2020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两个翻两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长期蓄积的发展能量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推动着××的崛起。黄洋界上改革号角已经吹响,××山下老区人民将再创新的辉煌。(

第四篇: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调研报告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历经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历程,90年风雨同舟,90年的不断发展,让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派,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接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十年风云变幻,九十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道路,最难忘记的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不是神五升空实现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也不是北京奥运会,而是中国老一辈革命战士挥洒自己的血水与汗水浇灌这广阔的中国大地,而是那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恰逢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为一个在红土地上出生的学员,是听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先进事迹成长起来的,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寻访革命老区的道路。井冈山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井冈山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星火燎原燃神州。井冈山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井冈山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源。过去,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井冈山人民为保护革命旧居遗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迄今井冈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朱德委员长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

经济建设情况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冈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全市现辖21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97万人,总面积1297.5平方公里。1957年以来,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垦殖山场,兴建公路,发掘资源,建设电站,创办工业,努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区位优势,制定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由贫乏走向繁荣。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69亿元,比2000年增长6.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000万元,超出“十五”计划数2300万元,年均递增19%;全年接待游客达2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长21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比 2000年增长96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2:30.2:51.6,“旅游兴市”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工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工业企业80余家,并形成了造纸、瓷业、硅酸盐、花岗岩、木材加工、竹制品、土特产加工等特色工业群体。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型向科技型、开发型、集约型方向转化,特种养殖、特种水产、三高旅游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呈蓬勃发展趋势。

井冈山既具有辉煌的历史,又有绚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1年1月又跨入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行列。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个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先后开发了茨坪、龙潭、主峰、黄洋界、茅坪、龙市等6大景区、30多处景点。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 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有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的覆盖率达到86%,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慨!

第五篇: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而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等问题做分析,我们还是能发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那么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还是很有希望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十六大报告也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还有2.6%,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占11.5%,人均纯收入1000~1500元的占17.9%,人均纯收入1500~2000元的还占17.9%。目前全国仍有少部分的农户饮水困难,还有极少数农户居住危房或根本无房可住。一些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两级财政债务沉重,严重缺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缺乏自我发展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愚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少数贫困人口陷入贫穷——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地区间的非协调发展,有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碍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绝对数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使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其突出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原始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二是农业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三是市场存在薄弱环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随着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后消费结构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更加困难。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6年增加了1441 .1元,但其中用于食品的开支人均却只比1996年增加了53.6元,在人均增加的食品开支中,外出就餐增加了101.6元,烟、酒、饮料增加了35.2元;而在购买主要农产食品中,人均粮食开支减少了82.8元,油脂减少了

2.5元,肉禽及制品减少了27.5元,菜类减少了14.4元,只有水产品和干鲜果的开支分别增加了11.6元和9.8元。增减相抵,2000年城镇居民在购买农产食品方面,人均比1996年的开支减少了105 .8元。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食品需求收入弹性为0.4435,1997年后,城镇居民食品需求收入弹性出现了急速下降的态势,1997~1999年分别为0.379、0.327和0.222。近年来,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处于几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前城镇的消费热点是住宅、汽车、教育、旅游、通讯和网络等等。这几方面与农业都没有直接联系,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

乡镇企业曾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场所。从1978年到1996年的18年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不足3000万人到超过13500万人,乡镇企业吸纳了超过1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历史功绩。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开始下降。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再也没

有达到过1996年的水平,2001年底乡镇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为1.3亿人,比1996年还减少了500多万人。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既有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观念、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剧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乡镇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产权制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部分乡镇企业因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得不被关停;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对乡镇企业的必要和公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体系等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至少对就业问题在整体上产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资本和技术对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二是一般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的饱和乃至过剩;三是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而且需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这些影响明显制约了乡镇企业在就业岗位方面的继续扩张,也明显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1/3农业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1.5亿人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三)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量相对不足,欠账较多。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加大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但这些投入大部分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各行各业都从中受益,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很有限,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一些大项目,也因贫困地区配套资金难以解决等原因难以启动。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入不能满足其脱贫致富的需要。贫困地区行路难、产品交易难、与外界沟通难、信息利用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民抵御价格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农业生产仍未打破简单再生产格局。近年来,国家在贫困地区虽然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但仍不能满足扶贫开发的需要,且扶贫资金中扶贫贷款所占比重过大。由于扶贫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运作”,讲求“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有抵押担保,而贫困地区抵押担保非常困难,结果往往是有了项目,由于没有担保,扶贫贷款仍无法到位,出现“扶富不扶贫”的情况。国家安排的大量扶贫贷款指标,实际能够用于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项目过少。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农业投资的使用效率,这主要表现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哪些由国家投入,哪些由集体投入,哪些由农民投入,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有关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这些都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四)不合理负担过重

当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担负的不合理开支无法减少。由于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有所遏制,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五)发展思路存在误区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存在两个思路误区。一是“求人、求全、求快”的思路误区。贫困地区由于想急于摆脱贫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脱离县情,急于求成,企望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其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低效产业、劣质工程、短期行为等十分突出。二是“低调、保守、求稳怕冒”的思想误区。账多不愁。认为贫困不是一两年能消除的,因而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具体工作上,往往强调农业而忽视二三产业,强调产业优化而忽视开放流通,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强调稳定大局而忽视改革创新,强调行政干预而忽视科技和市场的作用,以致经济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发展思路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内因。

二、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要实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必须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解决贫困农户温饱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要围绕特色抓好结构调整。就是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优、稀、新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要突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资源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上,围绕规模抓调整。农村改革确立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通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变,然而,随着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建基地为重点,实现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要从产销联营入手,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生产需求情况,抓好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等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业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二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产”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围绕效益抓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围绕效益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要大力引进、培育、繁殖、推广良种,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现有品种改良,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二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有机质无土栽培,大棚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三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的投入,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决策。对于确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举足轻重。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

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农村城镇化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业有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的增加。要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据专家估计,未来10年是我国农村和城市就业压力最集中的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3,并且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每年都以数百万的速度增长。小城镇能够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创造就业机会,小城镇具有更接近于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的难度和风险较低等优势,能使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城镇部门流动,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小城镇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三)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科教事业,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这一比率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低,因此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势在必行。要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投入,改善人口素质。脱贫先脱盲(文盲),致富先治愚(愚昧)。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设立专项经费,对特困户儿童入学给予帮助。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各种“希望工程”资金要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建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三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从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入手,恢复和健全贫困山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卫生基本知识,推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如加大对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健全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国家进一步建立针对贫困地区的“输血、造血、养血”相结合的发展机制,解决好贫困地区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首先,要加大扶贫力度,为其“输血”。一是增大扶贫资金总量,扩大资金覆盖面。国家发放的扶贫信贷资金,安排的重点扶贫项目,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生产发展的有效措施。应适当增加诸如小额扶贫信贷资金、重点项目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总量,扩大资金的覆盖面。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还贷时间,适当延长还贷期,使贫困户能有一个积累和滚动发展的过程。对扶贫贷款的抵押担保,应当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不能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培植支柱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解决好交通、教育等滞后问题,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支柱产业培植上,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的适当倾斜,促进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民的稳步增收。三是给予特殊政策,比如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上,应放宽土地审批权限和户口准入条件等政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四是

加强对口扶贫,加大国家部委、东部发达地区及其相关部门的对口扶贫力度,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其次,要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帮其“造血”。一是出台土地流转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千家万户小农经营的联合,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出台鼓励性优惠政策,引导大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基地的发展。三是在产业化项目布局上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使每个贫困地区都有1~2个覆盖面大、带动力强的项目。

第三,要在财税和金融政策上加大扶持,辅其“养血”。国家应在西部地区建立若干扶贫特区、“扶贫实验区”,在经济政策尤其是宏观财政、金融政策上实行特殊政策、特事特办。一是对贫困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转移支付政策,增加安排一些国债资金项目;对中央税实行全额返还;对新办企业增加的税收全部留在贫困县;准许贫困县异地开办企业应交税回贫困县缴纳,对贫困县外出合资开办企业的税收按比例分成。二是对贫困地区新办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其减免税额由上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足。三是建立“贫困县开发基金”和“重点建设扶持基金”,实行回收滚动使用,以解决贫困地区重点项目建设筹资难的矛盾。四是国家各类银行在实行商业运作中,应制定特殊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构建融资平台。

(五)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减少农民支出

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目前在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下决心转变乡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对中小学收费、报刊摊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达标升级活动以及农村建房收费、收购农副产品打“白条”、结婚登记、计划生育收费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各项违纪违法行为,杜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达标升级和集资摊派。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是确保农民增收迈向小康的重要措施。

那么当我们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上述措施解决时,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的就不远了

班级:造价201109班

姓名:XXX

下载xx街道“五突出”助力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街道“五突出”助力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革命老区情况调研(精选合集)

    革命老区XX镇综合情况调查报告根据XX区老促会《关于开展革命老区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组织力量认真准备,使调研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核心环节。......

    革命老区(5篇)

    历史意义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革......

    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精简版

    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精简版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贫困问题。而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等问......

    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

    革命老区农村教育情况汇报材料

    **市**区长沙镇是革命老区,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2万多人。全镇设有初级中学一间,完全小学三间,教学点两个。多年来,各级政府十分关心革命老区各项事......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免费分享创新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范文 **年居住的瓦房。房屋内,毛主席用过的木板床、小马灯、旧桌椅等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旧貌。物是人非,简朴的家具给人们的是一种强烈的......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为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安远县委组织部、安远县委党校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红色旅游三日行活动。从瑞金、兴国,到井冈山,踏上革命红土地,我们安远县第三期干部离......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共2篇)为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安远县委组织部、安远县委党校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红色旅游三日行活动。从瑞金、兴国,到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