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精简版
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精简版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贫困问题。而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等问题做分析,我们还是的能发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那么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还是很有希望的。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还有2.6%,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占11.5%,人均纯收入1000~1500元的占17.9%,人均纯收入1500~2000元的还占17.9%。目前全国仍有少部分的农户饮水困难,还有极少数农户居住危房或根本无房可住。一些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两级财政债务沉重,严重缺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缺乏自我发展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愚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少数贫困人口陷入贫穷——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地区间的非协调发展,有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碍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绝对数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使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其突出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原始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二是农业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三是市场存在薄弱环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
乡镇企业曾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场所。从1978年到1996年的18年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不足3000万人到超过13500万人,乡镇企业吸纳了超过1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历史功绩。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开始下降。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再也没有达到过1996年的水平,2001年底乡镇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为1.3亿人,比1996年还减少了500多万人。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既有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观念、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剧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乡镇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产权制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部分乡镇企业因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得不被关停;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对乡镇企业的必要和公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体系等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至少对就业问题在整体上产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资本和技术对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二是一般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的饱和乃至过剩;三是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而且需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这些影响明显制约了乡镇企业在就业岗位方面的继续扩张,也明显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1/3农业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1.5亿人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三)农民不合理负担过重
当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
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担负的不合理开支无法减少。由于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有所遏制,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四)发展思路存在误区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存在两个思路误区。一是“求人、求全、求快”的思路误区。贫困地区由于想急于摆脱贫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脱离县情,急于求成,企望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其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低效产业、劣质工程、短期行为等十分突出。二是“低调、保守、求稳怕冒”的思想误区。账多不愁。认为贫困不是一两年能消除的,因而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具体工作上,往往强调农业而忽视二三产业,强调产业优化而忽视开放流通,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强调稳定大局而忽视改革创新,强调行政干预而忽视科技和市场的作用,以致经济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发展思路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内因。
二、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要实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必须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解决贫困农户温饱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要围绕特色抓好结构调整。就是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优、稀、新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要突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资源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在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上,围绕规模抓调整。农村改革确立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通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变,然而,随着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建基地为重点,实现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要从产销联营入手,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生产需求情况,抓好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等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业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二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产”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围绕效益抓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围绕效益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要大力引进、培育、繁殖、推广良种,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现有品种改良,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二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
栽培,有机质无土栽培,大棚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三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的投入,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决策。对于确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举足轻重。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农村城镇化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业有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的增加。要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小城镇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三)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科教事业,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这一比率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低,因此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势在必行。要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投入,改善人口素质。脱贫先脱盲(文盲),致富先治愚(愚昧)。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设立专项经费,对特困户儿童入学给予帮助。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各种“希望工程”资金要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建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三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从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入手,恢复和健全贫困山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卫生基本知识,推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如加大对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健全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
(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减少农民支出
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目前在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下决心转变乡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对中小学收费、报刊摊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达标升级活动以及农村建房
收费、收购农副产品打“白条”、结婚登记、计划生育收费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各项违纪违法行为,杜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达标升级和集资摊派。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是确保农民增收迈向小康的重要措施。
那么当我们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上述措施解决时,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的就不远了
班级:造价201109班
姓名:XXX
第二篇: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而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等问题做分析,我们还是能发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那么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还是很有希望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十六大报告也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还有2.6%,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占11.5%,人均纯收入1000~1500元的占17.9%,人均纯收入1500~2000元的还占17.9%。目前全国仍有少部分的农户饮水困难,还有极少数农户居住危房或根本无房可住。一些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两级财政债务沉重,严重缺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缺乏自我发展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愚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少数贫困人口陷入贫穷——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地区间的非协调发展,有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碍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绝对数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使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其突出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原始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二是农业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三是市场存在薄弱环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随着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后消费结构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更加困难。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6年增加了1441 .1元,但其中用于食品的开支人均却只比1996年增加了53.6元,在人均增加的食品开支中,外出就餐增加了101.6元,烟、酒、饮料增加了35.2元;而在购买主要农产食品中,人均粮食开支减少了82.8元,油脂减少了
2.5元,肉禽及制品减少了27.5元,菜类减少了14.4元,只有水产品和干鲜果的开支分别增加了11.6元和9.8元。增减相抵,2000年城镇居民在购买农产食品方面,人均比1996年的开支减少了105 .8元。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食品需求收入弹性为0.4435,1997年后,城镇居民食品需求收入弹性出现了急速下降的态势,1997~1999年分别为0.379、0.327和0.222。近年来,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处于几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前城镇的消费热点是住宅、汽车、教育、旅游、通讯和网络等等。这几方面与农业都没有直接联系,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
乡镇企业曾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场所。从1978年到1996年的18年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不足3000万人到超过13500万人,乡镇企业吸纳了超过1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历史功绩。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开始下降。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再也没
有达到过1996年的水平,2001年底乡镇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为1.3亿人,比1996年还减少了500多万人。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既有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观念、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剧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乡镇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产权制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部分乡镇企业因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得不被关停;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对乡镇企业的必要和公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体系等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至少对就业问题在整体上产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资本和技术对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二是一般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的饱和乃至过剩;三是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而且需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这些影响明显制约了乡镇企业在就业岗位方面的继续扩张,也明显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1/3农业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1.5亿人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三)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量相对不足,欠账较多。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加大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但这些投入大部分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各行各业都从中受益,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很有限,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一些大项目,也因贫困地区配套资金难以解决等原因难以启动。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入不能满足其脱贫致富的需要。贫困地区行路难、产品交易难、与外界沟通难、信息利用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民抵御价格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农业生产仍未打破简单再生产格局。近年来,国家在贫困地区虽然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但仍不能满足扶贫开发的需要,且扶贫资金中扶贫贷款所占比重过大。由于扶贫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运作”,讲求“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有抵押担保,而贫困地区抵押担保非常困难,结果往往是有了项目,由于没有担保,扶贫贷款仍无法到位,出现“扶富不扶贫”的情况。国家安排的大量扶贫贷款指标,实际能够用于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项目过少。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农业投资的使用效率,这主要表现在农业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哪些由国家投入,哪些由集体投入,哪些由农民投入,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管理形式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有关部门都掌握一块资金,都有资金分配权,这些都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四)不合理负担过重
当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担负的不合理开支无法减少。由于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有所遏制,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五)发展思路存在误区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存在两个思路误区。一是“求人、求全、求快”的思路误区。贫困地区由于想急于摆脱贫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脱离县情,急于求成,企望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其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低效产业、劣质工程、短期行为等十分突出。二是“低调、保守、求稳怕冒”的思想误区。账多不愁。认为贫困不是一两年能消除的,因而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具体工作上,往往强调农业而忽视二三产业,强调产业优化而忽视开放流通,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强调稳定大局而忽视改革创新,强调行政干预而忽视科技和市场的作用,以致经济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发展思路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内因。
二、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要实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必须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解决贫困农户温饱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要围绕特色抓好结构调整。就是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优、稀、新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要突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资源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上,围绕规模抓调整。农村改革确立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通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变,然而,随着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建基地为重点,实现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要从产销联营入手,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生产需求情况,抓好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等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业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二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产”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围绕效益抓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围绕效益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要大力引进、培育、繁殖、推广良种,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现有品种改良,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二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有机质无土栽培,大棚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三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的投入,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决策。对于确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举足轻重。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
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农村城镇化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业有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的增加。要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据专家估计,未来10年是我国农村和城市就业压力最集中的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1/3,并且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每年都以数百万的速度增长。小城镇能够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创造就业机会,小城镇具有更接近于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的难度和风险较低等优势,能使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城镇部门流动,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小城镇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三)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科教事业,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这一比率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低,因此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势在必行。要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投入,改善人口素质。脱贫先脱盲(文盲),致富先治愚(愚昧)。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设立专项经费,对特困户儿童入学给予帮助。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各种“希望工程”资金要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建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三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从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入手,恢复和健全贫困山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卫生基本知识,推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如加大对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健全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国家进一步建立针对贫困地区的“输血、造血、养血”相结合的发展机制,解决好贫困地区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首先,要加大扶贫力度,为其“输血”。一是增大扶贫资金总量,扩大资金覆盖面。国家发放的扶贫信贷资金,安排的重点扶贫项目,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生产发展的有效措施。应适当增加诸如小额扶贫信贷资金、重点项目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总量,扩大资金的覆盖面。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还贷时间,适当延长还贷期,使贫困户能有一个积累和滚动发展的过程。对扶贫贷款的抵押担保,应当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不能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培植支柱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解决好交通、教育等滞后问题,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支柱产业培植上,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的适当倾斜,促进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民的稳步增收。三是给予特殊政策,比如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上,应放宽土地审批权限和户口准入条件等政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四是
加强对口扶贫,加大国家部委、东部发达地区及其相关部门的对口扶贫力度,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其次,要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帮其“造血”。一是出台土地流转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千家万户小农经营的联合,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出台鼓励性优惠政策,引导大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基地的发展。三是在产业化项目布局上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使每个贫困地区都有1~2个覆盖面大、带动力强的项目。
第三,要在财税和金融政策上加大扶持,辅其“养血”。国家应在西部地区建立若干扶贫特区、“扶贫实验区”,在经济政策尤其是宏观财政、金融政策上实行特殊政策、特事特办。一是对贫困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转移支付政策,增加安排一些国债资金项目;对中央税实行全额返还;对新办企业增加的税收全部留在贫困县;准许贫困县异地开办企业应交税回贫困县缴纳,对贫困县外出合资开办企业的税收按比例分成。二是对贫困地区新办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其减免税额由上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足。三是建立“贫困县开发基金”和“重点建设扶持基金”,实行回收滚动使用,以解决贫困地区重点项目建设筹资难的矛盾。四是国家各类银行在实行商业运作中,应制定特殊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构建融资平台。
(五)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减少农民支出
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目前在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下决心转变乡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对中小学收费、报刊摊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达标升级活动以及农村建房收费、收购农副产品打“白条”、结婚登记、计划生育收费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各项违纪违法行为,杜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达标升级和集资摊派。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是确保农民增收迈向小康的重要措施。
那么当我们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上述措施解决时,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的就不远了
班级:造价201109班
姓名:XXX
第三篇:贫困村调查问卷
封面信
亲爱的朋友:
您好!
我们是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支农帮扶调研团的成员,为了解我村前义阳村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制约我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原因,对所存在的原因进行更好地统计分类整理,从中找出并提供更好地发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为此我们开展了这次“大学生支农帮扶调研”的调查。
您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十分重要,本次调查不用填写姓名,也不会泄露个人信息,调查内容仅供研究使用。希望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这份问卷。谢谢您的参与!
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支农帮扶调研团 2015年7月19日
指导语:
1、凡符合您的情况和想法的项目,请在问题后的括号内填写相应的选项,或在▁▁中填写。
2、如果没有特别注明,则问卷中题目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多个答案的地方,我们会在题目后边注出。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18岁及以下 B.19岁-25岁 C.26岁-40岁 D.41 岁-60 岁 E.61 岁及以上 3.您的民族?()
A.汉族 B.壮族 C.回族 D其他▁▁ 4.您的政治面貌?()
A.中共党员 B.民主党派 C.共青团员 D.普通群众 5.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及以上 B.初中 C.高中(中专╱技校╱职高)D.大专及以上
6.您觉得您家中小孩的教育环境如何?()A很好
B一般
C较差
D很差
7.您家中成员普遍受教育程度是(),最高受教育程度是()
A小学及以上
B初中
C高中(中专╱技校╱职高)
D大专及以上 8.您的婚姻状况?()
A.未婚 B.已婚 C.离异 D.丧偶 E.其他▁▁ 9.您现在是否在村上担任干部?()A.是 B.否
10.您家有▁▁人,其中劳动人口▁▁人。人均土地面积是▁▁
11.您家是/否有人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人,年龄为▁▁~▁▁,留守家中的是▁▁(小孩,壮年,老人)12.一年的劳作时间是▁▁个月 13.您家的收入?()
A.10000元╱年以下 B.10000-25000元╱年
C.25000-35000元╱年 D.35000元╱年以上 14.您家用于吃饭等生活必需品的花费占总收入的▁▁% 15.您家的收入来源都有哪些?()【多选】
A.种地 B.打工 C.养殖牲畜 D.做生意 E.其他▁▁▁▁▁ 16.您家的种植主要为?()【多选】 A.苹果 B.玉米 C.小麦 D.其他▁▁▁▁▁▁ 17.您家在本村的生活条件为?()
A.特别贫困 B.一般贫困 C.不贫困 D.小康水平
18.您知道的本村特困户有▁▁户,一般贫困的有▁▁户,不贫困的有▁▁户,小康水平的有▁▁户。
19.您认为导致本村贫困的原因都有哪些?()【多选】 A.空巢老人多 B.留守儿童多 C.劳动力少 D.村干部不作为 E.经济产业单一 F.教育水平低下 G.国家帮扶水平不够 H.自然灾害 I.其他▁▁▁▁▁▁ 20.您对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是否了解?()A.是 B.否
21.您对国家的哪项帮扶政策感受最为明显?()【多选】
A.医疗卫生 B.养老 C.教育 D.环境 E.其他▁▁▁▁▁▁ 22.您对于村委会所制定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计划是否了解?()A.是 B.否
23.您知道的村委会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所采取的措施?()【多选】 A.修路 B.大力支持新产业 C.引进新品种 D.重视教育 E.为村民提供培训机会 F.积极帮助贫困户 G.其他▁▁▁▁▁▁ 24.您对于当前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何意见和建议?
—————————————————————————————————————————————————————————————————————————————————————————————————————————————————————————————————————————————————————————————————————————————————————————————
第四篇: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对策与思考
关于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思考
-----浅析西胪镇里溪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
郑楚贤
关键词
贫困村 脱贫 加快 小康
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牵头各市县有关部门积极实施结对挂钩帮扶奔小康计划,农村脱贫人口逐年增加,扶贫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由于人口、乡镇、村庄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农、牧、渔生产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区尚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村和困难户,西胪镇里溪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如何使这些贫困村和困难户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本人结合在大专函授学习的知识,结合地方实际,就里溪村的贫困原因及转变对策展开调研。
一、里溪村的基本概况
里溪村位于小北山中段,离西胪镇约8公里,地处岩前村与龙溪村、尖山村之间的山坳里,是西胪镇一个较小的行政村,全村共有220户,户籍总人口约1100人,劳动力650人,耕地面积210亩(其中水田面积120亩),山地面积1250亩,本村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经商、农业或养殖收入。据调查,该村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绝对困难户有66户,占全村总户数26.4%,贫困人口达467人,近五年均列入潮阳区贫困村之一。目前,该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村庄城镇化功能低,交通方面仅有一条1.33公里的机耕路与岩前村相通,是至今未通上中巴车的行政村。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里溪村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里溪村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单一的种植业,有林业种植和农业种植,近三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普遍没有主导产业,工业基本空白。农业种植方面:农民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如只种水稻、番薯、油菜等,林业种植有杨梅、橄榄等。里溪村山地很多、但能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地不多,占整个山地种殖面积23.1%。从市场交易行为来看,村民只能出售单一的农副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合理和素质低。调查得知,本村外出劳动力545人,占全村劳动力75%,留村人力资源表现为:劳动力素质低和中青壮年少。在家人口除少数替人打工、农业养殖的劳动力外,以老、弱、病、残居多。呈“两多两少”的特征:即老年多、弱、残多;中青壮少,能人少。在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农民与养民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低,农业种植和林业种殖技术经验普遍缺乏,真正懂科技知识的人很少。
(三)交通问题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里溪村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至今未通上中巴车,到集镇办事或外出时,只能靠三轮车到西胪,再乘中巴车到潮阳。因此,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同时,制约本村经济的发展。
(四)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是按政策规定收取的部分款项,而有些款项难以收取,只有拖欠,导致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较困难。据调查,自免收农业税后,里 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很少,主要来源于村民上交提留款。西胪镇35个村居,而里溪村是西胪镇35个村居中集体经济最薄弱的行政村。2009年1-4月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00元。目前,全村没有一家成型的村办企业。
(五)困难户自身素质较差,原始积累少。里溪村的困难户已受政府低保保险。这些家庭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每户收入均在2000元以下,家庭负债较为普遍。生活基本上考自种的大米和蕃薯维持生活。
(六)小农意识浓厚,安于现状,不求发展。在农业种植方面,村民一直以来采取简单传统的农业种植。在林业种殖方面:大部分只种杨梅,对其他果林不求发展;同时,许多村民没有把握政府提供的新发展机会,未能拓宽的种殖空间和种植方式,未能多业发展,存在对老作业方式的过分依赖和对政府过分依赖思想。
(七)村两委干部开拓进取精神不够。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现在村干部都为自己当官。就是说,为自己考虑事情多一些,而如何为壮大村级经济和发展经济考虑问题少一些。在发展上,村干部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带领村民开展扶贫济困,脱贫致富,发展生产,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或计划可操作性不强。任期内积极向上争取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多年来,本村没有很好利用扶贫资金发展成一个主导产业。
三、对策与思考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里溪村经济困难主要原因是受简单农业种植和林业生产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困难 户。这种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困难户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扶持。只有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引导和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及困难户树立信心和勇气才能摆脱困境,达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的。为此,要加快贫困村尽早脱贫,笔者认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贫困户、贫困村早日脱贫。
(一)充分发挥本村现有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发展思路。(1)农业方面: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姜薯的种植面积,引进并发展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等;(2)林业方面:做好山字经,开发山里资源,引导村民开发边远的山地,扩大杨梅等经济林的种植,种植中药材、花卉等高效益的作物。(3)养殖方面:扶植生猪及三鸟养殖等。
(二)解决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交通问题。要多方筹集资金,采取村自筹及争取上级政府支持资金,扩大机耕路面并铺上水泥路面,既能解决群众交通不便,又能促进村里脱贫致富;更换老旧的输电线路,增大村口变电站的容量等。
(三)优化扶贫项目,实施定点扶贫。几年来,政府积极实施帮扶奔小康的政策,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目前,政府应加大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把握资金投向,做到有项目才给资金,力求扶贫资金出效益。政府部门在结对帮扶中,除资金外,重要一环还要给“点子”,要深入贫困村制订切实可行的脱贫实施计划。
(四)依托市场,找准路子。一是要遵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与各类企业联姻,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形成长期有 效的对接,共建村级经济发展项目,发展适用对路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要找准发展的好路子。在发展集体经济时,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培育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强化自我造血功能。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兴办规模适度、项目适宜的企业。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里溪村的杨梅、姜薯等,都是很好的资源优势,但还没有转化为可观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全民创业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农村干部带头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实现生产脱贫。政府要加大扶贫措施的落实,帮助村两委做好农民观念转变工作,积极引导困难户因地制宜,开发种植中药材,反季节蔬菜、花卉、经济林,发展饲养品种适宜的家畜和家禽,扩大收入渠道。特别要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引领发展,鼓励农村能人兴办产业、创办企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五)农村信用社和村级经济加大对困难户的扶持力度,实行“造血”功能扶贫。贫困村中的困难户和一般农户要求饲养猪、羊、鸡等,普遍缺乏资金。据群众反映,目前贷款有一定难度,手续也较复杂。农村信用社对小额贷款应简化手续,积极予以支持和帮助。针对村级经济较好的贫困村,对困难户饲养猪、羊、鸡等,给予扶持资金。只有村民富了,村级经济才能壮大,才能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壮大村级经济,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实施“领头”扶贫。村干部是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几年来,我区广大村干部工资报酬有了一定提高。但针对贫困村村级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公务费难于收取,村干部工资报酬难于 兑现,如里溪村干部近四年没有领取工资。要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领导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帮助部分贫困村兴办一、二个实业,发展主导产业,以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
(七)实施扶贫监测体系,拟订扶贫计划,实施规范扶贫。对贫困村和困难户的社会服务体系、生产、分配、消费、积累、保障等有关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切实掌握贫困村和困难户的实际情况,制订扶贫计划,确定扶贫年限,分批分期有针对性的扶贫机制和措施,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八)优化干部,强化管理。一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干部的选拔配备及管理工作,在村干部的选拔上,关键是要选好支部书记,同时要广开视野,发扬民主,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选进班子。注重人才的引进,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优势,积极引进优秀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兴业,充实村级人才队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乡土人才实行技能培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基地,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并举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题讲座,增强村干部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出台一些专项性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能和岗位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有效解决村级财务管理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村两委要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汇报财务工 作,及时准确地将村级财务向群众公开,接受监督,听取意见。在大力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压缩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执行村级招待“零支出”制度,加强清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发挥乡镇村级财务代理管理职能,全面实施村主要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和职能部门不定期的督查等制度。建立新增债务责任追究机制,严控举债搞建设行为。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真正让广大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监督机制,成立以村民为主的监事会,对村级集体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实行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预防和制止农村腐败现象发生,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和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的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扶贫是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在政府有计划的实施扶贫政策的同时,里溪村的困难户能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挤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来,达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参考书目:
李俊伟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
内容提要
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政策,各级党政积极落实结对挂钩帮扶行动,农村脱贫人口逐年增多,扶贫政策成效明显。但由于种种因素,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村和贫困户,需要引起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继续实行帮扶。本文以里溪村为例展开调查,深入地分析了里溪村贫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民小康社会而努力。
第五篇:李健萍:对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汉水村脱贫致富途径的调查
对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汉水村脱贫致富途径的调查
李健萍交通工程1002班指导教师:王祝福
我所在的乡镇,2000年时绝大部分村民住瓦房,甚至还有些住在用草堆的房子里,由于土地上只种植有水稻花生等几种简单的农作物,部分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说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但12年后的今天,几乎每家都住上了楼房,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短短的十几年,汉水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走在乡村里,已经看不到当年的那些瓦房,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精美的楼房,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些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是什么让这个乡村由曾经贫困变为如今的富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意做了这份调查,主要是调查了脱贫致富的途径、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且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8月1号-8月10号
调查方式:询问调查
调查对象:汉水村村民
8月1号到8月10号之间,我通过走访汉水村与村民聊天来了解情况。我主要是就下面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1)汉水村脱贫致富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的?(2)每年的洪水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3)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农村人口比例失衡老龄化现象严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4)如何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来扩大生产,提高农民收益?(5)村民的娱乐节目单一且多为打牌打麻将等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对于身心健康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如何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主要询问的问题有:(1)家一年收入是多少?(2)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3)在家务农人口数以及年龄阶段
(4)您对这几年乡村变化有什么感想?(5)您平时空闲时主要通过什么来打发时间?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2.1.豆角等经济作物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村民的平均收入达三万多元,主要来自种植的豆角、蚕豆、玉米、花生、黄麻等经济作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豆角。由于天气和季节原因,我们这里的豆角长势很好,今天摘了东边明天摘西边的,摘了南边的北边又长出了新的,只要不是碰到了台风暴雨,几乎每天都摘豆角摘不完。,从2003年引入豆角以来,豆角便在石湾镇扎下了根,到了2006年,石湾镇开始在全镇推广种植无公害豆角。与此同时,农业技术人员带着仪器和技术来到田地间,手把手教会村民无公害种植技术,基地推广薄膜小拱棚覆盖早种豆角技术,每亩增加成本250元,而产值却可增加1500元至3000元。更重要的是,小拱棚技术能
让豆角少病虫害、少用农药,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而且为豆角达到无公害指标打下了基础。由于农业部门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田间管理好,石湾镇产的豆角,在各个环节保证优质、安全,深受广大客户青睐,远销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石湾豆角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指定为无公害特供产品。
就像今年上半年,豆角最高可达4元钱一斤,一个月下来,如果家里种了一亩地的豆角,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由于种植豆角很辛苦,一般的家庭会种植两亩左右,同时还种植其他的农作物。记得在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外工作的一个村民说,他去东北考察的时候,发现那里吃的豆角很多来自我们石湾镇,当然也有很多来自我们汉水村,我们汉水村种植的豆角已被销往全国各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合浦县豆角每年种植面积在4.5万亩以上,而石湾镇则是合浦县豆角种植的重点乡镇,近几年年均种植面积3万亩,其中春种2万亩,秋种1万亩,去年全镇种植豆角3.15万亩,平均每公斤3-5元,豆角销售总收入达2.15亿元。
2.2.青壮等主要劳动力外流严重
让我很吃惊的是,在家务农的人口数,每户基本是中年人,年轻人都在外读书(这只是少数)或者在外打工,我还发现,有些中年人这一两年都选择打外打工,至于家乡的变化,他们也很吃惊,这几年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进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的青少年和壮年都不远留在农村,因为在农村的土地里面泡上几年也不如在大的城市里面辛苦一年所收获得多,于是越来越多的得青年和壮年想打得城市进发一带就是几十年或者是几代人,有的因为受教育的原因留在城市,有的因为不甘于农村的辛苦劳作,日复一日,越来越多的人用到大城市去,留在农村的都是老的幼的,于是农村越来越空旷了,在田里地里劳作得更多的是老的和幼的。对于青壮外出打工对于农村发展以及国家富强之间的利弊得失,我想我懂得太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是从农村来的,一样是因为受教育而远离农村的青年之一,我了解农村着很多年来的变化,心疼年老的父母扪心苦的劳作之余,我这样想着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从国家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我的想法是否是正确的,但是也许这对于国家的发展也应该是个问题,虽然我们汉水村现在这一情况刚刚出现还不算特别严重,但是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就不只是个问题了吧。
2.3.国家政策减轻农民压力
汉水村村民们的生活平的提高,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得感谢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所实施的惠民政策。现在的惠民政策有:农业补贴,其中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可繁母猪补贴,奶牛补贴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业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危房改革,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农村电网工程,农村路网工程等。这让我想起在我小学读书的时候,每年的秋收之后,每家每户都得按照家庭土地拥有量收支国粮,现在呢,不但不用交国粮,每年还会有补贴,种种政策也是村民们选择在家乡发展的的一大主因。
2.4.洪涝问题依然严峻
得益于农村路网工程,如今我们村都修起了水泥路,对于村民们的生活出行有了很大的便利。如今路修好了,唯一剩下的就是水利工程。石湾镇地处南流江
下游,位于合浦县城正北11公里,镇境北部为低丘陵,南部为南流江冲积平原。石湾镇区域优势明显,地理环境优越,雨量充沛,但是由于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每年的洪涝都会给村民带来一定的损失。暴雨一来,有时连门都出不了,路上都被水淹了,豆角之类的作物连抢收都来不及就被雨水冲倒,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农作物一夜之间全部浸水,低洼地带的水已淹到一层楼高,村民不得不暂时从家里撤离,这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生活也极不方便。农民看天吃饭这一点在我们这种台风暴雨常见的沿海村庄是尤为普遍,所以虽然我们村发展豆角等作物能够发家致富,但由于洪涝的不稳定以及造成的巨大损失,很多人仍就选择了背井离乡。
分析总结: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关注科学、教育、卫生各方面的问题,新型合作医疗给村民看病提供了保证,现在国家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给教育提供了一层保证。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下,汉水村村民们通过种植豆角等经济作物来实现致富的目的。但是我觉得种植豆角等经济作物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种植分散,有的家庭种的多,有的家庭种的少,这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
2、品种多样,每家每户种植的品种有时候是不同的,这样一来会导致收成不同,二来会出现价格的波动。
3、没有统一的收购点,村民们把作物收上来之后卖给代理商,代理商再卖出去,这样村民所卖的价钱基本可以说是最低的....这是关于农作物存在的问题,关于水利,我们村所在的地势偏低,且不说洪水把农作物淹死,就是一场大雨也会形成内涝,记得有一年,台风没有把我们你家的豆角掀倒,且随之而来的内涝把农作物也淹死了.....我觉得要让村民们过上安心的日子,生活的更美好,首先要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三、解决方案
3.1.关于农作物种植问题
在农作物种植上应该充分利用豆角这种作物的市场以及我们村土地的特性,把土地连成一片,大面积种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解决种植分散,品种多样以及价格差异等问题,还可以缩小村民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像江西省的华西村,就是通过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其次是由所有村民合资建一个农作物收购销售公司,实现农作物的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目前,农作物的收购都是由外地的老板进行。外地的老板又委托部分代理商进行收购,村民把作物卖给代理商是一个价,代理商卖给外地老板又是一个价钱,外地老板运回去卖又是一个价钱,这样付出最多收益最少的却是村民。但是如果搞集体经济吧豆角等农作物的种植进行产业化,集中管理,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那么村民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3.2.关于内涝问题
要彻底解决内涝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1.兴修水利,加强排涝体系建设
石湾镇大部分农村地处羊山腹地,每逢降雨丰沛季节即易出现洪涝灾害,尤 其是2000年、2008年和2010年,该地区曾发生3次大面积的内涝灾害。有关专家分析,当地建设基础设施时,没有对水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采取相应的排水
设施,导致原有的水系流向遭到严重破坏,羊山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加强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健全的排涝体系,是解决石湾镇内涝问题的根本。
2.开展农村内涝预报
据了解,农村内涝预报是根据降水实况、水位、内涝状况、流域面雨量的实况(技术条件成熟后,还可应用流域面雨量预报信息)和地理信息等资料进行农村内涝等级预报。农村内涝预报实质上是对一定区域、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积涝程度的警示。预报产品包括内涝范围(分辨率为县)、内涝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
目前,一些开展农村内涝预报的地区,将预报等级分为3级:1级(无内涝区):该地区无内涝发生;2级(一般内涝区):发生内涝并对该地区的交通、农作物和国民经济及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3级(严重内涝区):该地区内涝严重,且对该地区的交通、农作物和国民经济及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目前,国内在内涝预报方面还比较落后。城市内涝由于可能造成整个城市瘫痪的严重后果,所以各地对城市内涝的预报也比较重视,但对农村内涝预报的关注度还不高,但是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已经将内涝预报列入考虑内容,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内涝预报必将成为现实。
3.建立保险机制
豆角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因天气的的不确定性收成难以得到保证,但是可以试着与保险业合作,在村民与保险公司签订相关合约并交纳一定保险金后,如果发生内涝影响了作物的生长情况,将由保险公司负责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这样的体制如果建成,将会对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3.关于村民娱乐方面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村民的整体精神面貌都有所提高。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村里的女孩都是只有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了,男孩子的情况要好些,但现在,他们的孩子大部分被要求认真对待学习,或许应了老一辈人的话-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有多余的钱了才会考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吧!现在村里还办了一家托儿所,帮助村民在农忙时照看孩子,在敬老院修建了一个大舞台,每个月有一些节目在此上演,有时候是放电影,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在村民娱乐生活方面应该加强引导,因为农村本身比较简单,可供娱乐的场所几乎没有,而看电视等消遣由于只是单方面的接受而难免显得枯燥,在这样的情况下,打牌打麻将这样有多人参与的,可供交流的,有一定刺激的活动自然对农闲时无所事事的村民们更有吸引力。据调查发现,超过90%的村民不愿意在网上与人打牌,因为这样玩没有几个人一起玩的那种感觉,即少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因此,使他们的兴趣从打牌打麻将上向唱歌跳舞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转,关键应该突出新的娱乐方式的“面对面与人交流”这一特性,具体实施应该加强交流,在跳舞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比赛中促进存于村之间的互动。可以学习借鉴目前城市里的大叔大妈他们的发展模式,让跳舞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交际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村民们的文化水平,还可以促进村民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身体健康,摈弃不良的生活方式。
3.4.关于吸引人口问题
积极鼓励年轻人回来发展家乡,特别是大学生,鼓励他们回到家乡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言进策,因为年轻人都敢想敢做,而且在外读书所接触到的事物,见识的东西都与老一辈的人不一样,所以,如果让年轻人回来带领村民实现农作物的产业结构化,那么将是另一番天地。
结束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经济上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汉水村给人的感觉是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仍旧还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向前走,向华西村靠拢。同时,村里需要敢想敢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