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

时间:2019-05-14 14: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

第一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大写一,顿号 一级标题内容不加。简练完整,二级标题

(一)1顿号,语言不要感情色彩,客观...摘要: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混乱,导致宏观调控乏力,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机构膨胀,财政负担加重。由于事业单位分别所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本文针对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进行探讨与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字:事业单位 工资 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上又提出“注重初次分配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事业改革工资制度中体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工资改革直接影响到事业工作人员的收入,生活情况,以及对改革的满意度。在工资分配制度中体现公平正义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必须由国家宏观控制,这是由其劳动的性质及按劳分配的特点所决定的,工改方案的地一步完善关键要有一套科学、合理易行的考核办法,也就是从微观上搞活分配,使活工资活起来,真正能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利益动力

现行事业单位的工资由国家根据财政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统一进行调整,政府人事部门统一审批。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分配模式,使事业单位自身的工资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经济效益脱节,单位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职工躺在单位身上端“铁饭碗”,难以调动单位和职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缺乏自主分配的权力

我国事业单位在工资制度上没有自由自主权,无法制定出具有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在现行制度下,比较看重员工的资历,学历,并不看重员工的能力和贡献,造成干多干少都一个样,许多成绩比较优秀的员工跟同一级别上的其他员工相比工资都差不多,平均主义比较盛行。级别,职称,资历成为了员工们追求的目标,而不想着怎么去更好的完成工作,最终偏离了单位的价值取向。再者就是增加工资的项目简单,只靠着工资总额的增加是不能体现不同的职位和不同成绩的人的对单位的贡献度。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和利益主体,事业单位应享有充分的分配自主权,才能制定和实施内部分配政策。全国高度集中统一的具有刚性的工资制

度、工资标准、工资政策不仅导致了分配上严重的平均主义,也直接干预了事业单位的分配权限,使事业单位缺乏内在发展活力和激励机制。

(三)、缺乏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的调节能力

人才市场的供求规律,决定了只有一流的工资报酬才能吸引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工资不仅是劳动者的报酬,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评价。事业单位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构筑人才优势,就必须尊重劳动价值规律,根据人才供求规律,发挥工资调节作用,按照人才市场价值来制定人才工资支付政策,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没有与市场接轨。事业单位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人才充分流动的市场经济中,如果想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制定灵活的工资制度。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工资灵活度还是比较小,在人才市场上难以引进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事业单位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工资的调节作用。

(四)、缺乏调控和约束力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在事业单位基本工资管理上统得过死,直接审批到每个人,而对单位的工资总额特别是工资外收入缺乏必要的调控和处罚手段,目前的工资基金管理基本流于形式,管不住管不好。另一方面又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不少事业单位依附于机关,在财政收支特别是预算外资金使用上,缺乏必要的财政、审计监督,加之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纳税义务,缺乏税收约束,工资外收入的无序发放干扰了正常的工资分配秩序,引起分配不公乃至腐败产生。毛病就出在年度考核这一关键环节——没有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考核体系。除已明确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员年度考核为不合格外,其他人员无论干得好坏一律视为合格,即使是不在岗人员也列为合格,使得严肃的年度考核缺乏应有的严肃性,正常增资机制也就变成了普调工资。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事业单位编制失控,使国家想给事业单位增加工资心有余而力不足。事业单位编制失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来自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的压力,成立一些事业单位可以留些后路,结果每一个机关下面都挂着一些事业单位;从1988年和1994年机构改革来看,非但机关工作人员没有怎么减少,许多事业单位也处于超编状态。另一方面,是因人设事,机关的有些老同志升不上去,怎么办?成立一些事业单位,可以缓解人事安排上的部分压力,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偏方。在财政连年赤字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队伍不断扩大,财政只有招架人头费增加之功,无提高人均工资水平之力。

2、许多事业单位既“吃奶”(指国家财政拨的事业单位经费),又盈利。这些事业单位既享受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的好处,又通过社会服务向人民索取额外的报酬,增加了社会成本,影响了服务质量,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并导致了事业单位各行业间的肥瘦不均,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特别是一些

服务性事业单位,依靠主管机关的权势,要想挣钱十分容易。这些事业单位的创收,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又冲减了居民的收入。

3、国有事业单位在人力配置上缺乏市场机制,“能进不能出”、“平均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是事业单位进行工资制度改革的重大制约因素。国有事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要向非国有企业学习。当然,事业单位有比企业复杂的一面,劳动成果不宜精确度量。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在分配上不愿做出头鸟的多,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型的领导,在事业单位内部分配问题和用人问题上,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事”态度。前些年,我们在企业改革方面下的功夫多,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下的功夫少,因此事业单位在内部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上要比企业还落后一些。

4、财政预算不能保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据调查现在一些地区的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都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财政有钱就发,财政收不上来钱就发不了。有的地区的领导还故意在工资上留硬缺口,将钱用在一些不该上的项目的。

5,取消工龄工资是造成新的“平台”问题的又一因素。工龄工资是体现工作人员年功贡献的,它表示着工作人员积累劳动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工作年限长,意味着贡献相应也就大一些,反之,就少一些。因此,取消工龄工资后,再加上这次工资改革的年限档次拉的过大,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在一个比较大的工龄范围内的工资“平台”现象,从而不利于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三、对于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几点建议

1、大幅度精简国有事业单位机构,一些事业单位应还其企业的本来面目;一些事业单位由国有转为民有民营。这样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前提下,可以为国有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提供资金。

2、取消国有事业单位的创收政策,明确产权性质,整顿事业单位的分配秩序,强化事业单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国家应该在精简国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取消国有事业单位的创收政策,防止国有资产通过经营性活动向个人流失。这样作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分配秩序,纠正一些服务部门的行业不正之风。

3.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工资制度的自主权,每个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他们把单位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职工收入的一部分。单位内部可以根据岗位的性质,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出灵活多变的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分配制度。把不同的员工分为几种类别,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环境,工作责任的大小制定出不同类别员工的薪酬层次。同时再根据与员工的业绩与表现分成几个绩效等级,真正的实现薪酬的公平性原则,使那些优秀的员工得到物质上的肯定,同时又能够鞭策落后员工不断地进步。

4、定期调整事业单位工资标准。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文件中规定,“定期调整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由于没有规定定期调整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具体时间,例如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定期调整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这句话实际上为不定期。制定定期调整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的期限,有助于提高工资制度运行的科学性,否则又会陷入几年都难调整一次的“人治”状态。

5、增设工龄工资。

目前国家机关和大部分企业都实行了工龄工资,而唯独事业单位没有工龄工资,也不太合理。增设工龄工资,同时也可拉大不同年龄段职工的工资差距,消除一些工资平台。

第二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进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事业编制3153万人。1989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方式”,其比例大致保持在60%、20%、20%。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于2012年4月公开发布,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改革“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1):1978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提出事业单位进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这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始系统展开。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事业体制改革相关政策:3月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4月出台《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5月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1996年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改革在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前列。1992年,原国家科委等部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工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同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改革进行更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各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逐步确立以政事分开为主线,以社会化为方向,以分类改革为推进战略。第二,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第三,事业单位快速膨胀问题逐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从1978年的1100多万人,到1990年的2157万人,再到新千年初的3000万人,几乎每隔十年人员膨胀1000万左右)。

然而,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相比明显滞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管办不分、资源配置效率低、服务公平性下降特别是“过度市场化”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二阶段(2002~2006):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紧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框架及分类改革意见并拟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部分省市拟定了分类改革方案,进行了摸底调查、清理整顿、模拟分类与改革试点工作。比如深圳市,2006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机构按照经营服务类、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一分为三”,分别实行转成企业、纳入行政序列、保留或撤销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改革;518家市属事业单位被分类归位:28家纳入行政管理类,124家转为企业,27家撤销,339家予以保留。

相应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不同程度推进。2006年2月9日,原人事部发布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首次对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进行专门规定。在2002年启动并不断推进聘用制的同时,2006年11月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聘用制度、岗位管理两大基本人事制度开始形成,为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奠定基础。2006年7月起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与局部试点。

第三阶段(2007~2011):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08年11月中央编办印发《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同年,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

人事制度方面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一是聘用制度推行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90%;二是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全面推开,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开始实施;三是公开招聘制度稳步实施,全国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1850多万人次,实际聘用184万人。

收入制度方面,2009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从2009年1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4月16日公开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等进行整体部署,强调以科学分类作为改革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以下简称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其中,公益类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1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要求。事业单位改革将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纵深推进。

第三篇: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

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一个难题。我国事业单位改革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进步明显,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如今仍有很多事业单位不能适应改革形势。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可以分为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搞好分类改革,内外结合,推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生产经营;公益服务;改革

前 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特有的组织部门,是我国全面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已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十六大以来,各地区积极在教育、卫生等方面进行改革,成功的经验很多,但仍旧存在事业单位定位不准,结构不合理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

“事业单位”这个概念是我国建国以后才产生的,在《宪法》和《民法通则》中都有明确规定,既是我国的六大类组织中的一员,也是四类法人的代表之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表述也在不断地改变。如1963年的《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中定义:“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1965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中指出:“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1984年,《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单位事业编制管理实行办法》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1990年,《关于在劳动计划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暂行规定》中论述的为:“从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为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单位素质服务的机构。”1998年(2004年进行修改)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将事业单位定位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由国家对事业单位定义的不同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主要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二)事业单位的特征

事业单位是我国建国初期根据国家需要设立,由国家统一负责财政支出,政府部门负责管理的服务性部门。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并无实质的自主权,属于吃国家“大锅饭”的单位。

1、管理体制行政化。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事业单位一直由政府主导,政治性特点较强,行政性比较突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公共管理的弱化。政府部门通过指示、命令和条例等手段管理事业单位,政府主导着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单独行政权。

2、经费实行政府供给化。由于事业单位是政府部门的“附庸品”,也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所有经费(运行经费和人员工资)完全依靠政府,有特殊的会计制度。截止2002年,有96%的事业单位仍然靠财政拨款。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事业单位已经改变以往的经费“等靠”现象,但由于现阶段就业压力过大,仍有很多人员希望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事业单

位人员居涨不降,经费拨款居高不下。

3、工作岗位稳定化。事业单位几乎有70%的知识分子和95%左右的医护人员和教师,职工队伍庞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公务员”在工资和级别的确定上差异不大,都可以划分到国家干部这个行列。

4、资源配置单一化。事业单位主要由政府以行政化的方式配置资源。计划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属于政府的业务部门,每个事业单位都有自己专门负责的业务项目,直接归属直属政府部门的管理。

二、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剖析

(一)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存在的弊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但我国事业单位机构庞大,形势复杂,人员众多,改革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事企交织导致政事不分。市场经济中,政府机关对事业单位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事业单位在人事行政和资源等方面都要依靠政府机关。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定位混乱,界限模糊,越位、错位现象交错,政事不分。改革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在名义上已经脱离的政府的“控制”,但还与政府在不同的领域有着联系,享受以前事业单位的待遇。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机构设置重复,浪费人力和财力。

2、人员众多导致财政负担过重。不少政府在机构改革时将精简后的人员划分到事业单位。很多地区将事业单位变成行政单位裁减的接收地。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有130多万个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就有3000多万,而且还有很多非正式职工。这些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大部分还是依靠国家的财政,不论是人员的工资还是社保都是如此。如果按照当前的形势发展,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3、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社会效益低下。事业单位的资源获得主要通过政府行政化的形式进行配置,投资重复,服务面窄,效益低。很多事业单位自我为政,资源配置浪费,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资源利用率,服务水平不高。

4、改革不彻底导致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在体制改革中,事业单位的改革一直是重点。虽然近几年来事业单位在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很多事业单位不能结合自身特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少事业单位在改革时重点关注的是精简人员,不能对本单位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

(二)事业单位改革难点

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自身诸多问题的必然需求。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们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

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高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行政职能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和公益服务等类型。

1、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难点。一是人员编制问题。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有明确的规定:“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事业单位在改为行政机构时,行政编制人员相应增加,但从事业单位调整过去的人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行政编制,管理十分不便。二是“浑水摸鱼”现象突出。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后,不论在权力还是待遇上都有所提高。一些事业单位因此找关系,强烈要求划入行政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国家的监管机构要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控制向行政单位转型的事业单位的数量。三是职能界定复杂。事业单位是否属于行政职能类的单位界定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多政府部门与所管辖的事业单位在行政职能上没有明确的界限,相关的法律依据也不健全,导致行政职能的执行出现诸多杂乱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事业单位的性质准确界定,认真审核,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定,确保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要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2、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难点。一是观念转变困难。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管,不论是工资待遇还是管理模式上与国家机关相差无异。很多事业单位的人员也一直把自己视为政府机关人员,社会评价亦是如此。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人员已经习惯了稳定的工作状态。在进行转企改革后,事业单位自主权加强,成为独立的企业和经济实体,自负盈亏。很多人担心原来的“铁饭碗”被打破,变成企业工人之后的既有利益得不到保障,心里恐惧企业改革。二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是事业单位改革时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种形式:“拟改制单位通过财务造假货‘小金库’等方式隐匿财产;资产评估不规范,国有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被低估、贱卖;审批及监管部门的工作不规范、不严格。”在事业单位转企时,要切实遵守《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严格审查,准确评估。三是保险政策难以维持原状。事业单位转企之前,人员的保险主要由政府进行保障,与行政单位的待遇持平。进行转企后,相关职工的保险和保障待遇跟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关。国家在此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转企员工的待遇不能正常衔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转企工作的难度。

3、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难点。行政职能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后,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成为国家事业单位的主体。国家针对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出台了很多规定,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分步实施改革。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官位”思想严重。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与政府机构相差不大,事业单位的领导也享受较高的待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后,脱离行政系统,一些人感到位置受到影响。二是事业单位领导任命问题。改革后,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主要负责人仍是政府任命。有些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仍然依赖政府。解决这个问题要在改革过程中推行官办分离,并以明确的法律和文件形式规定。三是监管问题。事业单位改革后主要是服务功能。但目前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要针对这种情况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部门,“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和管制标准,颁发和修改事业单位服务准入许可;对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内容、质量、价格进行监督和依法处罚;调查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并合理公开相关信息;听取专家和社会人士对相关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情况的意见和社会人士对相关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情况的反馈意见,并适时提出改进意见等。”

三、加强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准确分类,确保分类的合理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是准确分类。分类是界定事业单位功能和性质的基础工作。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的改革模式不同,方向也不一样,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命运。因此,事业改革中的分类问题是当前的一大难题。虽然中央已经将事业单位的分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同,有很多事业单位的分类还是没有现成的法律依据。这些事业单位在进行分类时要通过大量的细致工作,深入的调研,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针对某一功能模糊的单位,可以召开专家座谈会,吸取不同人群的意见,保证分类的合理性,减少改革的成本。如有必要的话,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结合政府和社会的力量,避免事业单位改革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冲突,保证事业单位分类的中立性。

(二)理清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

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要“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官办分离的要求,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后,事业单位和政府属于两个不同的机构和部门,不论是资产和职能上都要分开,并没有之前支配和管理的关系。政府的管理重点要放在宏观方面,对事业单位实行间接管理,主要履行监管的责任。事业单位原有的行政级别取消,变成独立的“法人”,拥有“法人自主权”。

(三)引导多方参与国家公共服务体系

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由于事业单位面广,涉及部门多,因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改革过程中,要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这些年我国民间公益单位发展迅速。据统计,“2001年—2009年,我国社会团体数量从12.9万个增加到24万个,民办非企业数量从8.2万个增加到19万个,基金会数量从2003年的954个增加到1843个。”这些民间公益单位涉及到社会和科研等多个领域,为政府的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作用。从长远上看,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事业单位等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模式。

(四)从改革成本着手,减小改革风险

事业单位的改革成本包括多方面:事业成本、社会成本、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等。如不能解决好改革的问题,会造成人员不满,不仅影响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展开,甚至会出现人员上访情况,破坏社会稳定。事业单位改革要逐步进行,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学习西方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减少改革成本,缓解政府压力,确保事业单位

改革平稳有序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周绍鹏,任俊正.事业单位国资改制重心[J].瞭望,2010(2).[2] 张劲松,陈宗军.论公益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6(7).[3] 李建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向[J].中国报道,2012(5).[4] 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

第四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做出了一些调整,以适应新的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事业单位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但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与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与完善的对策。

关键字: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活动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机构,其资金的使用和配置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其承载的社会职能的执行。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作为管理资金运行和统计的重要工作部门,要引起相关的管理人员和部门的重视。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也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提高事业单位的行政办事效率,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结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环境,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存在局限性,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复杂化、多元化发展,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资金管理的需要。一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就使得当期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造成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果某项费用并非每年发生,在发生费用的,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弱化,普遍存在着重资金使用不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注重核算而缺少监督的状况。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多为记账会计,只要求账务处理无差错,与业务控制脱节,忽略了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二是单位内部控制体制、制度有待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畅。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

(三)部门预算在编制中存在缺陷,预算执行中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一是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

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等现象。

(四)会计核算方法、费用列支标准横向之间不可比。由于各单位会计对会计制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为了人为控制支出,造成各单位对同样性质的款项会计核算方法不尽一致。一是专项资金实际上有些单位列入暂存款核算;二是住房基金、住房维修基金,行政单位单位一般将其列入暂存款核算;三是某些收入类款项,未作收入入帐,将其列入暂存款核算;四是支出列支科目随意性大。

(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是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来补充的,不能及时反映出固定资产真实的使用情况。一是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使固定资产购置直到报废的整个时间段内,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不发生变化。忽略了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发生的损耗,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使用情况。二是由于不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相差越来越大,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丢失时,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

(六)核算工作没有按照对应的会计制度开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在进行会计事务的处理时,有些是根据《事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制度执行的,但是有些财务事务的处理却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的。同时,在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核算项目随意编制的问题,例如在对单位的“结余”项目进行处理时,由于前期的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着问题,导致账务工作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在之后对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处理时,不能按照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处理,依然采用常规的拨款方式进程处理。这种情况导致了财政拨款数目急剧增加,所缴纳的税金在“事业支出”项目中有所反映,但是没有在“应缴税金”项目中得到体现,没有对税款的缴纳情况进行真实反映,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财政监督管理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1)看银行存款、花钱。“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比较严重;(2)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行政事业单位很少会通过会计信息资料分析资金支出的合理性。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部分会计人员连从业资格证都没有,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的对策

(一)推行权责发生制,参照企业的权责发生制改进收实现制。

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服务而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和为开展业务或其他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消耗和损失,不论这部分款项是否已收到和实际支付,都应作为收入和支出全部登记入账;而根据收付实现制要求需要等到款项收到和实际支出才作为收入和支出全部入账,则很可能把本期发生的业务收入计入下期、业务支出转入下期。这样会计报表体现出来的收入、支出并不能准确的反映本期业务的所得和消耗,使得期末收支结余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直接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有可能导致财政危机。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信息更能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的实际状况,使事业单位有效的规避风险。

(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制。

充分发挥财务报表作用,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明确工作职责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设立内审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三)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预算执行过程中,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严格经费支出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和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和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增设相应科目;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

(五)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标准不太符合实际,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价值方面的硬性规定,只是提供了一个确认的基础,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等。事业单位应据此调整固定资产的范围,简化工作手续,提高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一是由于事业单位费营利组织,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在折旧方面应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这样既可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净资产以及盈余情况,还可以兼顾合理避税。二是在会计核算上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可采用直线法,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同时在固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参考文献: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曾尚梅、袁继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事业单位会计》 索晓辉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1

《探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玉蓉 海南出版社 2009

第五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2-10-29 10:54 李淑珍 王绍民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如新疆库尔勒市一部分中小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竞争能力,主动与省级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大型医疗单位合作,接受大型医疗单位技术、设备投资,但接受投资的医院只能将外单位投入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记在“其它应付款”、“预收帐款”等负债类科目中,无法正确反映这些经济业务的真实面貌。

(2)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不全面。主要表现在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上。《制度》中的"对外投资。会计科目只对外投资的帐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投资回收的核算内容没有明确。联营投资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比重较大,联营实体解体后以固定资产、材料、产成品等收回投资的情况屡见不鲜,显然《制度》对收回投资没有作出帐务处理上的统一规定,将影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考核和监督。另外,投资收回的资产计量、计价无统一标准,随意性大,还将导致事业单位资产不实,家底不清。

(3)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不妥当。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其它收入”等科目的核算上。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完善科目体系,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接受投资”或“实收投资”科目,专门核算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投资形成的企业净资产。

(2)修改充实“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增加以货币资金、材料、固定资产等收回投资的核算内容。

(3)修改规范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在提取“修购基金”增加净资产的同时,按相同金额减少“固定基金”,这时就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

(4)改革“其它收入”科目的核算方法,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相一致。事业单位收到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增值收入”即房租、利息等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会计分录。财政按规定返还后再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它收入“科目。

若是既有收费基金收入,又有其它收入的单位则应设置辅助帐,按收入项目分别登记缴入财政专户明细帐。这样核算才能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相统一,既防止了单位预算外资金的体外循环,又增强了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下载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保留......

    2015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难度大

    2015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难度大 "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是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一项重要任......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必要条件

    http://ha.huatu.com/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必要条件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前两轮改革之所以没有进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年金这......

    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98年实行新预算会计制度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21世纪的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逐年增加,因此需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更好的改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能得以确保。目前事业单位需要重视的是固定......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品种多、类别广、专业性强的特点,但事业单位作为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不是资产管理的......

    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 万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

    及对策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万 张丽霞 摘要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