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秀美术馆

时间:2019-05-14 14:1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美秀美术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美秀美术馆》。

第一篇: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http://www.xiexiebang.com2011-06-01www.xiexiebang.com人气:4020次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为其设计了这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特别之处在于:

首先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其次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与环境天然合一。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设计观:建造一座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便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桃花源!”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日本美秀美术馆 设计者:贝聿铭

美秀美术馆,日文说明书上写的是“MIHO美术馆”,英文名为“MIHOMUSEUM”。此美术馆最大的特点是与大自然容为一体。

远离尘嚣,MIHO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乐山岳中若隐若现。其主体建筑物达80%都是埋藏于地下,这是由于要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与周围景色的融合!

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便会看到美术馆的入口。当走近的時候,便会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瞥见玻璃的屋頂,恰似中國古代的傳說、地上的天堂。美术馆的建筑大部份均埋藏于地下。

花岗岩从广场一直铺到美术馆门前斜坡上的三段台阶,进门之后就全是大理石地面了。只见馆厅一律玻璃落地门窗,钢框条把门窗分隔成一整排透明的“屏风”,“连环画屏”映印着远山、碧树、红叶、翔鹰,景色美不胜收。欲入展览厅,就得先下一层楼。日光透过天窗照射在楼梯上,因此有足够的亮度。往里走,展厅内就全靠灯光照明了。壁灯发出茶色的幽柔的光,似乎带领我们穿越时间隧道,从现代回到悠悠远古。正在举办“开馆5周年纪念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国、朝鲜、日本的古代文物,一部分是地中海周边地区纪元前的艺术品。

在惊叹人类文明智慧之余,再环顾展厅浅赭色的大理石墙面,淡黄的木板隔断;温暖的色调和磨光地面,与灯光融为一体了。仰视头顶上呈各种立体几何形状搭接的钢条架构,让人感到这是一件精美独特的现代创新之作。

一进入室內,便可领会到因美术馆室內环境而产生的戏剧性变化。阳光从屋顶裝有現代化设计的百叶窗板的天窗中进入宽敞的接待处,照亮了蜂蜜色的石灰石墙,帶來一种溫暖的光芒。空间感及开放感在四周山脈景色的影响下變变得更廣广阔。

设计此建筑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我肯定來這里的人將会明白我是有意识地设计此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照着这个意图发展此MIHO美术馆是建筑上两方向的壮丽体现:“建筑物矗立于大自然中,同时亦成为和大自然相融的一部份”!

(一)丰富和发展了几何型体的建筑构图,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特征,还包括多样化和细腻的处理。作品中除了一般的方形和长方形体外,还增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扇形、五边形等。千变万化的结合,造出种种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

(二)注意配合环境特点,进行有个性的建筑设计。在已有的建成区中建造新建筑,需细腻的处理新旧之间的微妙关系。完全不故旧环境,如在无人居住的地方盖方子一样是不对的,但也不是一昧屈就有装束。

(三)贝聿铭在建筑造型中的构造性与雕塑性并重。第一类指外型清楚的表露出建物的结构与构造,关节清楚,肌理分明;第二类指外观不易直接阅读其构造体系,重视其造型变化。

(四)精致的细部处理。细腻的处理细微的部分,直与量并重,充分表现东方人特有的细腻精致的审美情趣。

内部的展品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个人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于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香港中国银行的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氏所有设计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1990年5月落成后贝氏就宣布退休,这幢高楼事实上亦象征着贝氏事业的颠峰。贝氏被公认为是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是贝氏作品创作写照。精益求精,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他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他作品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 “ 桃源乡 ”— 日本『美秀美术馆』巡礼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景观:有一座山,有一个谷,躲在云雾中的建筑看不出……,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既表现走过一条长々的、弯々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俚的仙境。既所谓天人合一的精神居所。到达此地山高路又险,这正是寻道者的旅途。

梦步入桃源

深秋的京都,层林尽染。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的故乡,琵琶湖的东南方,信乐县立自然公园的重山中,1997年新建了一座专门收藏丝绸之路和日本古代艺术的美术馆—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它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大手笔。

1997年12月初的一日,我从刚落成不久的新京都车站出发,乘快车13分钟在石山站下车,再换乘直达美术馆的乘公共汽车。沿着大户河东行,再随田代河南上,通过东海道自然路,穿过几重山,行进在被青松与杂木相间的秋景之中,美之享受不断延绵,但这一切还未到高潮。隧着距离路标的指示,离美术馆越来越近,这时我颇有些紧张,不知怎样把握步入梦中的桃源。

车,缓々停下,出现在眼前的是迎宾馆。它的平面是一个三角形,小々的圆形广场有一半切入其中,三角形的长边和与迎面而来的观众形成45度角,暗示着左边道路延伸的方向。

走出迎宾馆尚不见美术馆的影子,原来它在山的那一边。离开之前,我环视四方上下,发现在这圆形广场的中心有一个独立的圆形,其上刻有十字分割之纹,游者大都易忽视这一细节,因为它实在不起眼。让我突然想起这可能是东西南北的标记,有方向才能察知时间的流程。贝聿铭—这位华裔美国建筑家,不会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时空的记忆。迎宾馆两旁有两扇青灰色砖镶边的白墙,墙前立有几棵青松,松姿投在墙上淡蓝色的影子,让人觉得至此已到画图中。

银桥跨山谷

接着徒步沿坡路行不到百米,出现一个遂道,隧道口与外沿砌石的造型优雅之极,象是镶在山坡上的一直巨大的眼睛。道旁载有棵棵樱花树,若是樱花盛开时节,可以想象那景色会更迷人。遂道中两侧装有反射光的饰灯,逆光效果象是日蚀。每盏灯之高低恰好与人的水平视线相吻合,远々看去是一条光带。

沿着弯弯的隧道悠々地走,霍然出现隧道口,四十四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框架再紧收。刹那间,突然的急开放,这时才对“开眼”的瞬间有所觉悟。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的长120米的吊桥。走出银线之网,象是从一架竖琴中出来的小人国中的小人。将高々抬起的视线降下,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此时,悬念才得以放下。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如此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在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也承认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否!那分明是贝里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贝聿铭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有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此巧妙地展现了曾为卢浮尔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整个光景恍々惚々。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那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々使用遮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而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格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象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々叠々的山峦,由此叠成的景象,象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我是不速之客,事先未联系要求采访,负责的片山先生正好在接待英国BBC电视台的摄制组,而为我导游的是一位叫冈本的小姐,她在美术馆门口已经等了很久,此时我方从梦中醒来。

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过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不得以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现在如果从远处眺望它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象是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她谦虚地隐蔽在万绿丛中,不象很多的现代建筑那样,没感觉地破坏着人、房屋、庙宇,和山、河流、自然之间本来应有的比例和谐调。

丰富而错综的东方情结

纵观贝聿铭的一生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是与时代的步伐一致。可是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在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平线,我以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而这座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憧憬。日本的评论界讲的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很长的建筑家的人生中一个新的到达。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东方的日本,建造一座让人想起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景观:有一座山,有一个谷,躲在云雾中的建筑看不出……,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既表现走过一条长々的、弯々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俚的仙境。既所谓精神的居所—天人合一。到达此地山高路又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美术馆之由来

美秀美术馆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神慈秀明会会长小山美秀子从四十年前开始的个人收藏。她1910年出身于大阪一家充满艺术气分的家庭,1928年从女子中学毕业,因向往精神、情操高尚的环境,选择了东京自由学园。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于是在1941年师从于教祖冈田茂吉,开始确立基于有信仰的生活。

小山美秀子信奉她的老师所提倡的:“人有必要养成美的观念,由于有了美的环境可以造就美的人心社会。”从此开始收集能陶冶人心的艺术品,最开始是以茶道々具为中心的日本的美术工艺品,并在教会内开设了茶道和华道的教室。当滋贺的神苑建成后,小规模的美术收藏品展览不断。这次美秀美术馆的建成,可以说是实现了神慈秀明会创立以来长年的梦想。

然后在1993年创立了秀明文化财团,把地点设立在邻近神苑的高台上,而在1990年,落成了一座高60米的“钟塔”,那是贝聿铭在日本的处女作。

事情得从1987年开始说起,小山美秀子夫人和她的女儿弘子决心建造一座新的建筑,为此开始寻找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家,然后她们去纽约敲开了贝聿铭的门。贝聿铭不久访问了神苑,并于1990年完成了这座“钟塔”,那是在1989年他刚々完成法国卢浮尔宫的玻璃金字塔之后不久的事。贝聿铭曾在初到神苑时赞叹过那里的风景:“这是香格里拉(人间乐园)”。贝聿铭最初的感慨,给小山美秀子夫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成为伏笔。“钟塔”的造型受日本三味弦乐器拨子造型的影响,1954年贝聿铭来日时曾在京都买过这一乐器。没想到三十多年之后,居然成了“钟塔”这件作品的灵感源泉。美国建筑家、艺术家的观念,和日本传统工匠美意识的结合之作,在信乐山中成为现实。这件作品使贝聿铭与日本结了缘,也是现在这座美秀美术馆的缘起。

选址

最初选中的美术馆建设地点,位于两条河的合流之间,起先贝聿铭认为必须绕过这个地方进入美术馆感到不合适。一片,小山美秀子突然来了电话问:“什么时候可以来日本,现在又发现了别的地方,”。但是,第二个地方也有问题,因为没有道路,虽然有人提议可以铺设道路,但是因为这样会破坏环境,所以贝聿铭据绝了这一提案。此时,听说小山美秀子的建设委员会中的一位成员,是山谷另一边土地的所有者,贝聿铭研究了这一地形只后,表示了相当的兴趣。贝聿铭在回顾那一段时说:“在通向美术馆的空地有山的部分可以挖一个隧道,然后建一座桥,这就是我所希望的进路。当隧道的建设被确定下来之后,我对这个计划怀有相当的兴趣。我想,这样可以做出让人吃惊的通向美术馆的方案。

扩充收藏

当馆址选定之后,到最后落成的规模远々超过原先的预想,最初只是想造一座只收藏东方艺术品的小美术馆。可是,当北馆的设计完成时,小山美秀子夫人和她的女儿商量,想变成一座具有国际性收藏的美术馆。她们二位曾征求过贝聿铭的意见,贝聿铭认为那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贝聿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且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话。他婉转地说: “ 不但外壳(指建筑)重要,里面也应该有国际性。” 确切地说,当时贝聿铭对她们到底有多少资金并没有把握。从此,小山美秀子夫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学者和专家们的协助,尽可能地、广泛地、收集国际性的艺术品。而后收集到的范围包括:埃及、中亚、希腊、罗马、中东和中国的古代美术品。

建筑构造之意匠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事情常々又是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1997 年 1 月 21 日 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 “ 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县的规定,总面积为 17,000平方米 的部分,大约只允许 2,000平方米 左右的建筑部分允许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 80 %的部分必须同意在地下才行。”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象。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尔宫美术馆前庭而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欲望。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可以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已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至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 2 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了天窗。然而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面壁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既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产家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万一发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发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不可放过细部

为我导游的冈本小姐,指着涂有淡土黄色的石灰石岩色彩的水泥铸件告诉我,在水泥上涂这种颜色是第一次,这是为了让水泥墙的部分与石灰岩在色调上取得统一,因此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研究才成功的。在游览中,我深感自己的智慧不够用,生怕漏掉应该在意的部分,我不时地被贝聿铭建筑中那令人惊叹的细节所止步不前,当我来到一扇门前,将手伸进那窄々的门缝里时,结果发现看不见的门框里侧,原来是圆角,而这扇门是用石灰岩砌成的。大师除了天才的构想之外,他的意匠还体现在经得起推敲的细部。

后来协助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纪萌馆设计室的佐藤修先生回忆说,我们日方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体现贝里铭的意图,这样光是描绘细节的图纸就有上千张。我们意识到了 “ 这不是做美术馆建筑,而是为了保护美术品而做美术馆。” 为此,对美术品的展示进行了特别研究。在整个建筑计划的六年间,抽空带着照相机和尺子,到世界上各地美术馆去调查,这时施工的工人和负责仪器的师傅们也同行,一起学习研究。施工中如果碰到失败和问题,这样就可以直接与各地的美术馆联系并请教。

参观完整个美术馆我才发现,原来那条隧道只允许人行,不让车走,而另外为了汽车专门开凿了一条隧道,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人行景观的纯度,足见贝聿铭是将整个建筑放在景观中加以考虑。

原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建筑物,有着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座新建筑之所以新,不只是承继原有的技术,而应该在制作的过程中,向新的未知的领域挑战才是。在这个意义上,贝聿铭向我们展示的不只是建筑本身,而是他的姿态。

借景与造园

前面已提及走进美术馆之后所见之景,那是典型的借景手法。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将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 一公里 的山谷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 — 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其实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在借景观之大景。

日本建筑家背向着自己的原点

贝聿铭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研究了日本的建筑,他了解象丹下健

三、桢文彦、以及矶崎新和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但是同时又觉得他们似乎背向着自己的原点。贝聿铭说自己在美国生活了很久,但是看来他们的作品比我的更西方化。贝聿铭对建设场地和场所,作为历史的根源所浓缩着的精神性的东西抱有很强的信念,不是在一个地方一直往下做就可以。贝聿铭说他探求的是,能建造象桂离宫那样的建筑的原因是什么?在贝聿铭看来,日本的建筑虽然都是木结构,构造上有很多限制,由于气候的原因,做了倾斜的屋顶,这是非常重要的景观。在谈到日中对比时,他说,总之日本的规模比较小,如果你去中国就会对两个国家的不同之处看得很清楚,如果与戈壁沙漠和重山峻岭相比,日本象是一个盆景。

贝聿铭在很多方面吸收了日本建筑中的手法,特别是木造结构,但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那迷人的轮廓有兴趣。贝聿铭很讨厌传统的瓦顶,所以他一直坚持对玻璃的钟情。贝聿铭研究了怎样将日本式的轮廓与他酷爱的几何造型结合,并将它自然地溶于景观中去。

横跨东西的收藏

美秀美术馆现有藏品约 2000 件。1996 年在美术馆峻工之前,馆藏品先后到海外如纽约、洛杉基和伦敦等地展出。在日本国内,从 97 年 11 月 8 日 开始对外公开。开幕式当天,光是从海外就有大约 300 名来宾云集 “ 桃源乡 ”。

美术馆的北馆以日本美术收藏为主体,范围包括:古陶磁、佛教美术、大和绘、书法、漆器、茶道美术、近代装饰美术等々。秀明收藏中有相当一批是一流文物,精美之极,让人留恋往返,难怪建馆才短々几年,藏品已不断被借展,由此可见秀明收藏水准之高。

首任美秀美术馆的馆长是著名学者梅原猛,他 1948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曾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校长,现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日本笔会会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有这样的阵容和收藏,以及超一流的建筑,使得美秀美术馆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在此笔者不能不感叹日本人是怎样将一件事做到底才罢休的坚韧和技巧。

人与生态

美术馆与环境,其实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人与环境从本质上讲是人与生态的关系。

梦入桃源,是笔者借着去采访联合国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COP3)的机会实现的,这次会议的中心课题是,人类遇到了一万年以来速度最快的地球温暖化的现实,现在到了改变我们这个物种与地球的关系的时候了。人们已开始反省产业革命以来两百年的历程,21世纪将开始生态产业革命的步履,因此,建立循环社会系统和利用再生资源是当务之急。美秀美术馆中有一个简易的餐厅,所有食品都是无化学农药栽培的自然食物,这也是神慈秀明会的理念之一。

『美秀美术馆』走过很长的建筑人生的贝聿铭,在世纪末一个新的觉省,既我们人工的建造物应该从怎样一个角度切入自然,并与自然共生,生态与建筑的关系已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美秀美术馆』正是建筑家追寻理想家园的步履,也是二十世纪最后的“桃源乡”。

第二篇:贝聿铭-美秀美术馆PPT 讲 稿

PPT 讲 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打开1)

今天我要给大家展示的是贝聿铭大师的经典之作——日本美秀美术馆!(翻页2)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

游客从下车开始,先走过一段满是樱花的路径,然后穿过一个弧线的现代感极强的涵洞,再走过吊桥,体会着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世外桃源;这座处于深山之中的博物馆,绝大部分建筑埋于地下,仅在入口处露出很小一部分,深藏不露。

贝聿铭先生对外宣称,此博物馆为他的封山之作(尽管他后来又封了好几回山)。从草图开始,他多次到日本在现场指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亲自过问,直至落成。

下面是几幅照片:(翻页3)

这是从远处看,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翻页4)

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 仙境。

让我们看看贝聿铭先生是怎样实现这一理念的。(翻页5)

还没有到美术馆,就有樱花相迎,深山中的樱花,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翻页6)

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翻页7)

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翻页8)

大门保持了贝聿铭先生一贯的现代风格,却不缺少自然气息。(翻页9)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

(翻页10)

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翻页11)

深山中的世外桃源需要很好地把建筑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而贝聿铭先生的借景的功力可谓是炉火纯青。

(翻页12)

……(可以继续补充)……(翻至最后一页)

以上就是我要介绍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观赏!

第三篇:美术馆

美术馆

卢浮宫(英文:Louvre Museum,法文:Musée du Louvre)

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卢浮宫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

巴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庄重典雅。路易十四时代的昔日繁荣仿佛从未随岁月流逝而消退,那一百多根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立柱,骄傲地托起长长的走廊。自从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这里从法国皇家收藏艺术珍宝的宝库,改为向公民开放的美术博物馆,从此来这里参观的艺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络绎不绝。

1832年的一天,有位青年来到卢浮宫。他多半时光就是流连于艺术大师的绘画前。鲁本斯画面那激情洋溢的华美色调,委拉斯开兹笔下人物的高雅气度,戈雅用粗犷奔放的笔触涂抹出人体的美妙,都是他久久观摩的对象。连着六年,这个青年成为卢浮宫的常客。连门卫都已熟悉他飘逸的身影。

二十五年后,在1863年,有两幅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引发了法兰西艺坛的广泛争议。画面上女性的裸体同样柔美,但竟然冷嘲似的流露出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气息。那两幅画的作者,就是那个曾连续六年在卢浮宫观摩大师名作的青年马奈,如今他已成为敢于创新的画家。又过了十多年,马奈的那幅《奥林匹亚》,竟然也被作为珍藏品收入卢浮宫,公开陈列,供人欣赏。

卢浮宫就是这样,哺育出不少世界艺坛名家。当然更多的普通游客是把这里当做观赏世界艺术精品的殿堂。它占地面积三公顷,馆藏艺术品四十万余件,既包括从十六世纪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就开始搜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也有拿破仑一世东征西伐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如记载两河流域文明的雕塑“汉漠拉比法典”、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胜利女神尼卡”等等。绘画中除了法国名家名画,还有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艺术大师的惊世名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米开朗琪罗的《奴隶》等等。卢浮宫博物馆分为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东方等六个部分。一些著名画派、画家的作品则设专门画室陈列。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巴黎前,卢浮宫许多名作分散藏于法国民间各地,希特勒法西斯曾多次想寻找夺走,最终却一无所获。

1981年,法国实行了“大卢浮宫”计划,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总入口,它与古典式的宫殿形成特殊的对比。目前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达一百五十万。欧洲著名的艺术博物馆还有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

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所收藏的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闻名于世。

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以及西亚馆。

大英博物馆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9575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冒险活动得到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著名的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

大英博物馆藏

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抢来的。)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1816年通过割地赔款获得,希腊人目前要求归还,但英国人不还)

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1823年购得)

拉美西斯二世头像(Ramesses)(1818年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捐献,是割地赔款时拿的)

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1867年获得,是割地赔款时拿的)

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

夏洛蒂·勃朗特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追求教授写的的情书,夏洛蒂·勃朗特当家教时追求有妇之夫的教授的情书。

夏洛蒂·勃朗特谩骂简奥斯丁的信笺原稿。

夏洛蒂·勃朗特在报纸上与众三流写手对骂的照片

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其数量仅次于埃及博物馆,拥有大量精品,如著名的罗赛塔石碑、亚尼的死亡之书、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是古埃及艺术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希腊罗马部的收藏是另一个亮点。来自于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群、帕特农神庙建筑遗迹,均为大英博物馆最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大英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家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商朝铜尊为两只连体的绵羊,中间驮着一个圆形的尊筒,造型非常美观、精巧。还有一只宋朝的瓷酒壶,底座和责周围是一朵荷花,壶盖上坐着一只狮子,更是难得的珍品。博物馆后门的两只大石狮也是从中国运去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MetropolitanMuseumofAr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占地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SanktPeterburg)的列宁格勒美术馆(Hermitage)(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现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

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占地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Sankt Peterburg)的列宁格勒美术馆(Hermitage)(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

1866年 J.杰伊建议成立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并组织了委员会进行筹建。1870年1月31日博物馆在纽约第五大道681号原多德沃思舞蹈学校旧址正式建立。1880年迁至现址。

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该馆经历了多次扩建,整幢大楼凝聚着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占地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目前藏有埃及、巴比伦、亚述、远东和近东、希腊和罗马、欧洲、非洲、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和新几内亚等各地艺术珍品 330余万件。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素描、版画、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乐器。有19个专业部门负责各类藏品的征集、保管和展览。

该馆的展览大厅共有3层,分服装、希腊罗马艺术、原始艺术、武器盔甲、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美国艺术、R.莱曼收藏品、古代近东艺术、中世纪艺术、远东艺术、伊斯兰艺术、19世纪欧洲绘画和雕塑、版画、素描和照片、20世纪艺术、欧洲绘画、乐器和临时展览18个陈列室和展室。

服装陈列室是从原来的服装艺术博物馆发展而来的,1946年并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单独成为一个部门,藏有17~20世纪世界各地服装 1万多件,并设有图书资料室和供专业服装设计研究人员使用的设计房。

1981年春,中美合建的以中国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及其后院为模式的阿斯特庭院在该馆的东翼竣工落成,庭院的殿堂──“明轩”陈列了中国明代家具。

埃及政府赠送美国的典德尔神殿陈列在该馆的萨克勒大厅内,这是在埃及以外世界上仅有的一座埃及古神殿,1978年 9月正式对外开放。

该馆的T.J.沃森图书馆于1964年建立。藏书18.5万余册,是世界上收藏艺术、考古书籍最完善的图书馆之一,供研究生、专业研究人员、访问学者使用。照片、幻灯图书馆藏幻灯片29万张,黑白照片25万张,彩色照片6000张,介绍世界艺术发展史。纺织品研究室有各种纺织品 1.5万件,是时装设计人员理想的研究之地。博物馆还设有版画素描研究室、青少年博物馆、书店、观众中心、餐厅等。该馆定期出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刊》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分馆──隐修院于 1938年创建,位于纽约市的福特·特赖恩公园,展出中世纪的艺术和建筑,包括雕塑、壁画、彩色玻璃、泥金写本、双角兽图案挂毯、圣物箱、圣餐杯、象牙制品、金属器。隐修院内还有修道院、教堂、花园。每天有中世纪音乐会演出,每周举办音乐会。每年观众达 700万人次。

目前藏有埃及、巴比伦、亚述、远东和近东、希腊和罗马、欧洲、非洲、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和新几内亚等各地艺术珍品330余万件。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素描、版画、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乐器。有19个专业部门负责各类藏品的征集、保管和展览。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按照导游图,可以去到任何一个喜欢的展厅。古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欧洲各国、非洲、拉丁美洲等几乎地球仪上每个有标识的地方的代表艺术品,以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欧洲中世纪各个分期、亚洲各大王朝时期、近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艺术品,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有专设的展厅。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本身蕴含的历史,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更易国度的历史,有人从展品中看到它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有人从展品中看到它所属时代的艺术特征,有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前去朝圣,有人为了赫赫的声名一探究竟,有人遗恨无法将浩瀚展品看全,有人感激能够把珍贵藏品亲赏。博物馆还将继续屹立,等待那些能由此获益的人们。

博物馆展出自古代文明至当代的艺术作品,其中有成千上百件世界文明的杰作。博物馆不仅展出绘画和雕刻,还展出花毯、乐器、服装以及装饰品。五大展厅分别是:欧洲绘画、美国绘画、原始艺术、中世纪绘画和埃及古董。

在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你将会欣赏到青年艺术风格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奇妙的油画作品和西勒(Schiele)、柯克施卡(Kokoschka)的绘画。此外,气势恢弘的巴洛克皇宫和花园也回让您赞叹不已。

欧根·冯·萨沃恩王子(Eugen von Savoyen)(1663-1736)既是一位功绩卓越的统帅又是一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他曾命席尔德布兰特把旧城门外的花园改建成了夏宫。

这部堪称巴洛克式建筑杰作的皇宫由上宫、下宫两部分组成,现如今的奥地利国家美术馆就设在其内。

上宫:19-20世纪奥地利国家艺术珍品

上宫藏有现今最完整的克里姆特和柯克施卡作品,还有西勒和法国印象主义的伟大作品,以及维也纳彼德迈尔时期(瓦尔德米勒(Waldmüller)、阿美灵(Amerling)、凡帝(Fendi))最重要的作品。同时还有杰玛尔德·冯·洛马柯(Gemälde Romako)、玛卡特(Makart)、毕克尔(Boeckl)、沃特鲁巴(Wotruba)、豪斯纳(Hausner)、雷姆顿(Lehmden)和洪德特瓦泽(Hundertwasser)的油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克里姆特的“金”、“画”、“吻” 和“朱迪斯”。

冬宫(Winter Palace,俄文:Эрмитаж)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它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艾尔米塔什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该馆最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

冬宫(Winter Palace)座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现在的冬宫一般被称为艾尔米塔什国立美术馆,它和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以古文字学研究和欧洲绘画艺术品闻名世界。

冬宫是昔日沙皇皇宫,现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该宫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初建于1754-1762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到破坏,战后修复。这是一座三层楼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最初冬宫共有1050个房间,117个阶梯,1886扇门,1945个窗户,飞檐总长近2公里。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

面向宫殿广场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雄伟壮观。宫殿装饰华丽,许多大厅用俄国宝石-孔雀石、碧玉、玛瑙制品装饰,如孔雀大厅就用了2吨多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种贵重木材。御座大厅(又称乔治大厅)的御座背后,有用4.5万颗彩石镶嵌成的一幅地图。

冬宫的亚历山大柱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军战胜拿破仑军队这一伟绩。为纪念战胜拿破仑,在广场中央树立了一根亚历山大纪念柱,高47.5米,直径4米,重600 吨,用整块花岗石制成,不用任何支撑,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它的顶尖上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双脚踩着一条蛇,这是战胜敌人的象征。

冬宫面向涅瓦河,中央稍为突出,有3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气势雄伟。宫内以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镶嵌;以包金、镀铜装璜;以各种质地的雕塑、壁画、绣帷装饰;色彩缤纷,气派堂皇。

冬宫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艺术最伟大的纪念物。

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圣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宫。

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1838年至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宫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

1905年沙皇政府枪杀前往冬宫请愿群众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就发生在冬宫前面的广场上。

1917年2月前,冬宫一直是沙皇的宫邸,后来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占据。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参加十月革命的起义群众攻下冬宫,在这里逮捕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各部部长,这座昔日皇宫回到人民手中。

十月革命后,1922年成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宫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

十八世纪下半叶,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二世在位时,曾下令拨出一部分房子用来收藏世界著名艺术珍品,并把这些房子称作“埃尔米达日”(隐宫),后来随着收藏品不断增多,于1764至1789年间又先后建了小埃尔米达日和大埃尔米达日。如今,在冬宫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共有各类文物270万件,其中绘画约1.5万幅,雕塑约1.2万件,版画和素描约62万幅,出土文物约60万件,实用艺术品26万件,钱币和纪念章约100万枚。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东方民族文化与艺术、俄罗斯文化、西欧艺术史、钱币、工艺7个部分,并按地域、年代顺序陈列在350多间展厅里,展览线路加起来有30公里长,因而有世界最长艺廊之称。

该馆最早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1764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伯朗、鲁本斯等人的250幅绘画,存放在冬宫的艾尔米塔什(法语,意为“隐宫”),该馆由此而得名。为了彰显权势,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的34年间(1762-1796),不断大量的收购拥藏各种类别的艺术品,包括1万6000枚的硬币与纪念章。她在位的头十年便购置了约2000幅画。她的图书馆里的3万8000册书籍则反映了她严肃的阅读生涯——她读伏尔泰,也读卢梭作品,并与伏尔泰保持通信多年,一直到后者于1778年逝世为止。凯特琳过后将他7000册的藏书买下来。随着收藏品的增多,从1764至1789年先后建造了小艾尔米塔什和大艾尔米塔什。现在博物馆占有5座大楼,有从古到今世界文化的270万件艺术品,包括1.5万幅绘画、1.2万件雕塑、60万幅线条画、100多万枚硬币、奖章和纪念章以及22.4万件实用艺术品。

东方艺术馆拥有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展品16万件其中有几千件古埃及的文物,如石棺、木乃伊、浮雕、纸莎草纸文献、祭祀用品和科普特人的纺织品,世界上最大的伊朗银器,以及巴比伦、亚述、土耳其等国的文物。

远东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有200多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公元1世纪的珍稀丝绸和绣品,敦煌千佛洞的雕塑和壁画的样品,以及中国的瓷器、珐琅、漆器、山水和仕女图。包括3000幅的中国年画及在泰国以外最多量的泰国雕塑。

西欧艺术馆是最早设立的展馆,占有120展厅,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素描、雕塑。世界留传至今的达芬奇的油画总计不过十幅,《戴花的圣母》 和 《圣母丽达》 就陈列在这里。拉斐尔的《科涅斯塔比勒圣母》和《圣家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品《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都是该馆的珍品。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像、花瓶等文物,陈列在20多个大厅里。艾尔米塔什的建筑和内部装饰颇有特色,拼花地板光亮鉴人,艺术家具精致耐用,各种宝石花瓶、镶有宝石的落地灯和桌子有400件左右。

博物馆的珍藏数量浩瀚,据说若想走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约350间开放的展厅,行程约计22公里之长。

第四篇:中国美术馆

“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隆重开幕

中国美术馆3月8日讯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财团法人台湾美术基金会、中国美术馆、台湾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于2011年3月7日至4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展厅举办。该展是海峡两岸两个美术大馆深化两岸美术交流联合举办的当代艺术展,力求呈现两岸当代艺术新的共同特征。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主题由“复感”和“动观”两个关键词构成,旨在探讨艺术本体中语言与观念之间关系的学术命题。海峡两岸当代艺术从较为单一的艺术样式发展到现在丰富多元的状态,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观念的嬗变。越来越多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回归到艺术本体的研讨之中,艺术语言和观念维度的表达趋于更为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当下性。“复感”是一种语言状态,也是一种新观念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多种媒介的介入和超越视觉传统表达方法及现实的语言运用,艺术家采用跨媒介、多媒材的方式创作作品,是一种在艺术方法论上新的实践和突破。观念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艺术语言不能全面满足艺术家的创作,纷繁且新型的语言表达不但给予艺术家完善观念的形式支持,也在新的层面上丰满观念的本身,为作品内部扩容建立起跨界的循环链,为公众提供了“复感”语言的体验。“动观”意指具有交叉性和实验性的新的艺术状态。也界定了很多无法被观念归类的的艺术形态,提示出一种当代性的文化衍变。艺术家无论采取“以大见小”或“以小窥大”作为自我与外在关系的切入点,不外乎是个人对生活历程的再现与诠释。当代艺术创作除了敏感的体现当下生活的诸多现象,也努力以艺术的观念与语言作为介入生活的媒介,以超越现实的局限。以“复感·动观”作为“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学术主题,一方面隐喻进入21世纪的当代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瞬息变化的惊人速度与复杂过程,全面牵动两岸社会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活动,并对人们最亲近的日常节奏与景观产生出结构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复感·动观”也标示着两岸当代艺术家超越西方样式和植根地域文脉的态度,通过对日常生活本身的反省与探讨处在全球语境中的文化特殊性,引动更深刻的理解与关怀。

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侯湘华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致辞

台湾美术馆馆长黄才郎致辞

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尹秀珍将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体验和状态编织在一起。观众可以走进用衣服编织的“人脑”,作品试图传达 “记忆”与“经验”的融合。杨福东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时尚杂志的编辑拥有神奇的魔法,具备常人所不能的力量,讲述了在无穷无尽的幻想、回忆和转瞬即逝的故事。慕辰把来自甘肃、青海、江西、安徽、北京等地不同颜色的土,用中国古老的夯土法夯成香奈儿、路易威登、Walkman的标志,展现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消费生产的现场。陈文骥的作品《涵》系列和《其实》系列通过色彩的幻觉传达把语言和观念得以提升。缪晓春用数码技术营造水墨和油画语境,形成崭新的数码艺术,探索数字与精神相结合的新语境。王迈通过一个感性的语法来表达今天魔幻的现实,当我们在体会他的作品时,似乎比文学作品还要魔幻,艺术家通过作品试图把我们引导到魔幻的现实之中。卓凡的作品是对“重复”和“界限”的双重认识,用机械与艺术表达艺术家对生命边界的思考:“这是我们因此而存在的原因。”黄彦用各种奇怪的形象幻化为离奇、怪诞、神秘、恐惧,这种偶然的形象,又像是必然的结果。它既是艺术家童年的记忆,也是人们的经历和感知的生命迷局。陶娜的作品把她眼中原本真实的事物变得数字化,通过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共同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启迪。建筑师卜冰在美术馆的平台上建成了一个风吹翼动的建筑装置,让观众在风动影幻中远望景山,感受人在《云屋》中复感与动观。

参展两岸艺术家

第五篇:美术馆布展

美术馆布展

每个展览都是一项系列工程:选件、定件、运输、拆包装、装裱、展示、撤展、退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在近年来美术馆布展实务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布展过程缺乏系统性的工作程序。整个布展工程往往处在一种非专业化、非程序化和非规范化的运作中。因此,加强美术馆布展工作的研究,建立一套美术馆布展系统的程序和规范,是当前美术馆布展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示的呈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静态过程,但是展示形成的过程却是一个动态的决策过程。所以,展览的系统化建构中应该把展品的确定、展示方式的确定、展示方式的实现和展览的宣传评价作为不可偏废的四个方面。

本文注重展览流程中展示方式的确定和展示方式的实现两个方面的探讨,并以美术馆展览为主要探讨范畴。目的是为了确定新时代背景下,美术馆展览中布展环节的重要性地位。

一、展览流程中的布展系统

根据美术馆展示设计与布展系统内在的关系,一个美术馆展览设计与布展系统的对应程序宜为:选题研究→工程立项→内容设计→建筑空间规划→形式设计→工程委托与招标→制作与施工→布展→监理→验收。选题研究是指确立展览的主题,为此必须研究展览的动机、社会需求、收藏基础、学术基础等,在这些基础上确立展览的主题。工程立项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起草立项报告、编制经费预算、工程进度表、效益分析表、经费筹措方案和建立展览组织的意见。内容设计、建筑空间规划、形式设计三个方面不能孤立的考虑,把三者与展览的主题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提出多个备选方案以便于选择。工程委托与招标和制作与施工一般情况下是由美术馆的内部相应的部门承接完成,当然也不排除与外界合作完成的可能,特别是国际性的一些展览合作中,这两个阶段主要是针对空间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造,所以造价和回报在经费预算中要重点考虑。布展在这里是较为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如何布置艺术品的问题,但是也是整个布展系统中的核心问题。监理和验收则是针对展览布置的符合度进行的判断过程。

布展系统是将这一项项计划付诸行动,保证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静态展览的一系列动作,是对前一系列策划活动某种意义上的总结。归结起来,布展系统是动态的过程和静态体现的重合。

二、展览主题与展示方式的确定

美术馆的展品陈列与商场里的商品陈设,从本质上来讲并不一样。如果说商场陈设商品的目标是促使销售,如何摆设是为了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那么美术馆则并不相同,这里展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的灵魂描述,它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而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的相应感受与阐释。因此,美术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一个公共空间里,以相对个性化的手段打造出相对个人化的展示领地,以完成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作为展览重要环节的布展实务,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的。

如何更好的确立展览主题和理解展览主题,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就是了解艺术家和正确的理解作品。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的主题,尽管不同展览的主题或名或暗,但是明确展览主题是抓住展览脉搏的关键。作品是最为直接展现展览主题的对象,也是观众欣赏的对象。但是单件的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的情感和其生活态度,未必能够较为准确的体现展览的主题;作品具体的位置和全部作品的整体效果已经环境的作用能够很好的体现展览主题,却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作品本身的独立性。不同观众的先决条件和具体展览的共同作用使观众的判读也大相径庭。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展览中都普遍存在,如何通过展览的形式予以消解是布展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作品在不同环境中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展厅中具体位置的变化也使得艺术品的视觉效果截然不同,所以如何布置作品就要和展览的整体要求相联系,使作品更好的能够凸显展览的主题。

艺术家的个展以强调艺术家的个人特色为主,其他的主题性往往会弱化艺术家的特点而强调艺术品本身的意义。但是,著名艺术家的个体化标记毋庸置疑的会在其作品上体现,如何更好的强化艺术品本身的意义,则要依靠艺术品在展厅中的位置来进行衬托,这就需要布展过程中的整体安排。展览中主题先行,作品作为核心,艺术家却是宣传和利益的对象。合理处理三者的关系,特别是依靠布展系统来明确三者的位置在展览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艺术类型的展览,有不同的布展方式。展览根据艺术品的创作时间一般分为传统艺术展览和现当代艺术展览;根据画种分类一般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设计、民间艺术等;根据策划分类一般有:主题展览、个展、联展、巡展等。此外还有依据艺术家、艺术品价值和其它标准进行的展览分类,无论是何种展览,都对展览的场地有着特定的要求。展厅的整体空间可以看做是稳定不变的,但是展览的过程中则必须在展厅的有限空间里,变幻出无限的格局。

在安排展览布局的时候,策划人一般会对作品的位置、顺序等提出其学术性方面的要求。既要满足文本的需要,也要满足视觉的需要;既要考虑打破章节的相对独立,也要保持互相衔接;既要达到同化教育的目的,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节奏。这些是确保展览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必要条件。展览布展工作的重点是抓住主题,一步紧跟一步,万变不离其宗。

三、展示设计的实现

展示设计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它能够促成人与物之间的对话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去认识展示设计,使我们不再把展示设计的过程看成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艺术创作过程,而更多地是趋向于体现一种传播过程。

随着艺术品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美术馆展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作品的不同样式,采取不同的陈列方式已经称为展览布置的基本要求。但是分类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不同的类型区分,以便于不同主题展览的布置选择。布展辅助物品和文字说明、影像资料以及灯光音响等综合因素的配合作用在当代的展览中的运用也越来越专业化,这一方面体现了布展的系统化与综合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布展的分工化与协调性。

如“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当代艺术邀请展,三年一届,每一届邀请的艺术家都不同。艺术家们的“异想天开”都要在布展工作中得以实现,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怪僻的语言都需要通过布展来实现。布展实现艺术家要求的同时也是实现展览的展示要求。

相对于规模较宏大的三年展,个展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安排展线,让观众通过策划人员安排布置的展线去读解个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并梳理其作品思路。联展在布展工作中要注意“个”与“联”之间的关系,“联”是由“个”组合的,“个”又要在“联”中突出。巡展除突出的主题外,在具体工作中更为注意的是工作人员的安排,每个不同地点都安排同一队人布展,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注意合理选用材料,尽可能做到重复使用。

根据不同的展览性质,安排好合适的参观线路对于体现展览主题至关重要。线路的安排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选用直线式、串联式、回旋式、放射式、跳跃式等任何一种或几种混合的形式,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路线,都是要遵循方向明确、路线简洁、简单易明、生动趣味的规则,防止逆行、凌乱、阻塞等情况发生,导读文字要清晰明了。必要时还要设立休息阅读区和有关书籍、纪念品专卖点等相关场地。

一个美术馆有若干展厅,不可能所有的展览都安排在同时布展和同时开放。经常是这几个展馆开放,而另外的展馆正在布展,所以要在尽可能不影响观众的情况下,划分好工作人员的工作路线和工作范围,根据空间运用情况安排好工作区间。做到合情合理,确保展品、观众的安全。结论

展览是美术馆的生命线工作,布展在展览中的重要性也是如此。强调展览的整体性与布展的系统性,突出布展的动态性过程与静态性展示相结合,从学术的角度强化布展的专业性与多种条件的综合性是本文探讨的初衷,也是当代中国美术馆展览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展览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研究的结合以确立布展的重要性为基础,而以指导展览的实施为旨归。

下载日本美秀美术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美秀美术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馆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领导信息 馆长:王泽培,濮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兼。 副馆长:王濮方,濮阳市文联副主席兼。 副馆长:南波。 办公室主任:张传奇。 组织机构职能  办公室  展览策划部  学术......

    美术馆年度工作总结(精选合集)

    美术馆年度工作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

    美术馆观后感

    美术馆观后感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包头市美术馆举办的,绘画展览,感触颇深。首先是美术展的主题性美术是反映生活的表现载体,虽然反映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宣泄,但最终反映......

    中央美院美术馆

    中央美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座全国最高美术院校的美术馆,在“美术馆人”王璜生的带领下,不仅展现出老牌美术馆颇具专业性的资源和学术优势,更显现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

    美术馆解说词(范文模版)

    婺源美术馆解说词 [欢迎词·概况] 各位朋友,大家好!热烈欢迎你们来婺源美术馆参观! 婺源美术馆位于婺源文化广场正大门对面,是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认可的、经江西省文化厅特批的全......

    美术馆章程

    XXXX美术馆章程 (2016年1月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名称 XXXX美术馆。英文名 XXXX Art Museum 。 第二条 性质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既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

    西泠印社美术馆

    西泠印社美术馆 西泠印社美术馆成立于2011 年,是杭州市事业单位登记局登记、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从事文化艺术的国企办事业单位。西泠印社美术馆的宗旨......

    重庆美术馆

    实 地 调 研 报 告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班级:园林景观二班 姓名:姚林广 目录: 重庆美术馆 一、 二、 三、 四、 对博物馆的认识 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选址分析 调研感受(内外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