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美食文化:河豚的故事
日本美食文化:河豚的故事
中国与日本的渔民在公海相遇,前者视河豚为怪物,后者认为黄鱼是贱货,互相交换,各得美味,为一美谈。这种美味至极的鱼,苏东坡也是很喜爱。日本人更是喜好至极,每年报纸上总会看到有百余人吃河豚而被毒死的报道。但仍然没有阻止日本人对于河豚的热情。河豚鱼体内含有称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的剧毒,据说比氰化钾还要强1000倍,其毒素主要集中在卵巢、肝臟和胆囊等处,即使加热也难以破坏,而河豚鱼体内其它部位并无毒素,因此只要处理得当,去掉含有毒素的部位便可放心食用。日本有关于河豚鱼的法律。在日本正规经营的河豚鱼料理店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历史上因误食河豚鱼而丢掉性命的事常有发生,为此日本江户幕府曾颁布了“河豚禁食令”,直至明治维新后伊藤博文促山口县令解除禁令起,到日本全国解禁则已是上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了。194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河豚业取缔条例”,规定从事河豚餐饮业必须通过国家“河豚庖丁师考试”,并持有经日本政府批准的营业执照方可上岗开业,以保証河豚餐饮业的安全。日本虽各地均有河豚鱼,但最著名的产地是山口县的下关,旧称马关。下关市位于日本本洲最西端的关门海峡,这里鱼类资源丰富,盛产河豚鱼,虎河豚便是当地特产之一,而日本的河豚鱼料理也是起源于下关。河豚鱼肉高蛋白低胆固醇,且低脂肪,并含有丰富的牛磺酸、硒和骨原胶等对强化心肺功能、改善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具有 很好的营养成份,而河豚鱼皮中则含有骨原胶等对皮肤美容有效的营养成份,因此不管从营养角度还是口味,河豚鱼都是食用鱼中的极品。这也是日本人喜食河豚鱼的理由之一。大师傅至少要有十年以上的经验,方能有资格剔鱼。来做学徒的,最初要从洗碗碟做起,再派去送外卖,两三年后才让他碰到鱼。过程中,连师父得家务杂事都要在休息时间为他老人家打理好。主食是切成一片片,薄如潮州鱼生,摆设为花瓣上桌。初试淡薄无味,一嚼微甜幽香,便会上了瘾。另有将它的肝和腹部内层软皮切碎,加入葱醋与叫做“枫落”的作料,是至上的美味。剪其鱼翅烧焦,闷入烫温清酒,下口一股腥味,细饮之又变成佳酿。实在是味觉的享受。剩下的骨头、鱼头加白菜熬汤,或者加白饭和鸡蛋滚成泡饭。和生蚝一样,河豚美味的季节是在英文日历上有ber的那几个月份,September到December。但是在大阪有一家河豚店,一年四季都做生意。最热闹的“黑门市场”中,你会找到“滨藤”,正确的地址是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是那里的河豚大餐却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先来一小碗,中间有块豆腐,是用河豚的精子做的,甜美至极。接下去是切成薄片的刺身,或斩成大件的鱼块,都是生吃的。唐杨河豚,是炸的意思,有点像河豚天妇罗。也有烤熟来吃的。鱼皮和骨头滚汤,最后捞起汤渣,加白饭下去,煮个稀烂后打几个鸡蛋,再撒葱花。这简直是美味到极限的食物。河豚的鱼翅,晒干后拿去烤,放进酒杯,注入很热的清酒,是醉人的佳品。在“滨藤”吃河豚,价钱只要东京的三分之一,使大爱河豚的您流连忘返。吃河豚,是潇洒。带危险,更是风流。日本人将河豚读成“fugue,和神奇的”福“字同音,的确能享受到此种美味,是一种难得的口福。书法家和画家北大路鲁山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吃了河豚,才知道做人还是值得的。
第二篇: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http://www.xiexiebang.com2011-06-01www.xiexiebang.com人气:4020次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为其设计了这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特别之处在于:
首先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其次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与环境天然合一。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设计观:建造一座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便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桃花源!”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日本美秀美术馆 设计者:贝聿铭
美秀美术馆,日文说明书上写的是“MIHO美术馆”,英文名为“MIHOMUSEUM”。此美术馆最大的特点是与大自然容为一体。
远离尘嚣,MIHO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乐山岳中若隐若现。其主体建筑物达80%都是埋藏于地下,这是由于要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与周围景色的融合!
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便会看到美术馆的入口。当走近的時候,便会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瞥见玻璃的屋頂,恰似中國古代的傳說、地上的天堂。美术馆的建筑大部份均埋藏于地下。
花岗岩从广场一直铺到美术馆门前斜坡上的三段台阶,进门之后就全是大理石地面了。只见馆厅一律玻璃落地门窗,钢框条把门窗分隔成一整排透明的“屏风”,“连环画屏”映印着远山、碧树、红叶、翔鹰,景色美不胜收。欲入展览厅,就得先下一层楼。日光透过天窗照射在楼梯上,因此有足够的亮度。往里走,展厅内就全靠灯光照明了。壁灯发出茶色的幽柔的光,似乎带领我们穿越时间隧道,从现代回到悠悠远古。正在举办“开馆5周年纪念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国、朝鲜、日本的古代文物,一部分是地中海周边地区纪元前的艺术品。
在惊叹人类文明智慧之余,再环顾展厅浅赭色的大理石墙面,淡黄的木板隔断;温暖的色调和磨光地面,与灯光融为一体了。仰视头顶上呈各种立体几何形状搭接的钢条架构,让人感到这是一件精美独特的现代创新之作。
一进入室內,便可领会到因美术馆室內环境而产生的戏剧性变化。阳光从屋顶裝有現代化设计的百叶窗板的天窗中进入宽敞的接待处,照亮了蜂蜜色的石灰石墙,帶來一种溫暖的光芒。空间感及开放感在四周山脈景色的影响下變变得更廣广阔。
设计此建筑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我肯定來這里的人將会明白我是有意识地设计此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照着这个意图发展此MIHO美术馆是建筑上两方向的壮丽体现:“建筑物矗立于大自然中,同时亦成为和大自然相融的一部份”!
(一)丰富和发展了几何型体的建筑构图,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特征,还包括多样化和细腻的处理。作品中除了一般的方形和长方形体外,还增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扇形、五边形等。千变万化的结合,造出种种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
(二)注意配合环境特点,进行有个性的建筑设计。在已有的建成区中建造新建筑,需细腻的处理新旧之间的微妙关系。完全不故旧环境,如在无人居住的地方盖方子一样是不对的,但也不是一昧屈就有装束。
(三)贝聿铭在建筑造型中的构造性与雕塑性并重。第一类指外型清楚的表露出建物的结构与构造,关节清楚,肌理分明;第二类指外观不易直接阅读其构造体系,重视其造型变化。
(四)精致的细部处理。细腻的处理细微的部分,直与量并重,充分表现东方人特有的细腻精致的审美情趣。
内部的展品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个人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于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香港中国银行的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氏所有设计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1990年5月落成后贝氏就宣布退休,这幢高楼事实上亦象征着贝氏事业的颠峰。贝氏被公认为是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是贝氏作品创作写照。精益求精,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他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他作品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 “ 桃源乡 ”— 日本『美秀美术馆』巡礼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景观:有一座山,有一个谷,躲在云雾中的建筑看不出……,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既表现走过一条长々的、弯々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俚的仙境。既所谓天人合一的精神居所。到达此地山高路又险,这正是寻道者的旅途。
梦步入桃源
深秋的京都,层林尽染。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的故乡,琵琶湖的东南方,信乐县立自然公园的重山中,1997年新建了一座专门收藏丝绸之路和日本古代艺术的美术馆—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它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大手笔。
1997年12月初的一日,我从刚落成不久的新京都车站出发,乘快车13分钟在石山站下车,再换乘直达美术馆的乘公共汽车。沿着大户河东行,再随田代河南上,通过东海道自然路,穿过几重山,行进在被青松与杂木相间的秋景之中,美之享受不断延绵,但这一切还未到高潮。隧着距离路标的指示,离美术馆越来越近,这时我颇有些紧张,不知怎样把握步入梦中的桃源。
车,缓々停下,出现在眼前的是迎宾馆。它的平面是一个三角形,小々的圆形广场有一半切入其中,三角形的长边和与迎面而来的观众形成45度角,暗示着左边道路延伸的方向。
走出迎宾馆尚不见美术馆的影子,原来它在山的那一边。离开之前,我环视四方上下,发现在这圆形广场的中心有一个独立的圆形,其上刻有十字分割之纹,游者大都易忽视这一细节,因为它实在不起眼。让我突然想起这可能是东西南北的标记,有方向才能察知时间的流程。贝聿铭—这位华裔美国建筑家,不会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时空的记忆。迎宾馆两旁有两扇青灰色砖镶边的白墙,墙前立有几棵青松,松姿投在墙上淡蓝色的影子,让人觉得至此已到画图中。
银桥跨山谷
接着徒步沿坡路行不到百米,出现一个遂道,隧道口与外沿砌石的造型优雅之极,象是镶在山坡上的一直巨大的眼睛。道旁载有棵棵樱花树,若是樱花盛开时节,可以想象那景色会更迷人。遂道中两侧装有反射光的饰灯,逆光效果象是日蚀。每盏灯之高低恰好与人的水平视线相吻合,远々看去是一条光带。
沿着弯弯的隧道悠々地走,霍然出现隧道口,四十四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框架再紧收。刹那间,突然的急开放,这时才对“开眼”的瞬间有所觉悟。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的长120米的吊桥。走出银线之网,象是从一架竖琴中出来的小人国中的小人。将高々抬起的视线降下,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此时,悬念才得以放下。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如此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在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也承认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否!那分明是贝里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贝聿铭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有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此巧妙地展现了曾为卢浮尔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整个光景恍々惚々。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那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々使用遮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而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格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象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々叠々的山峦,由此叠成的景象,象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我是不速之客,事先未联系要求采访,负责的片山先生正好在接待英国BBC电视台的摄制组,而为我导游的是一位叫冈本的小姐,她在美术馆门口已经等了很久,此时我方从梦中醒来。
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过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不得以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现在如果从远处眺望它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象是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她谦虚地隐蔽在万绿丛中,不象很多的现代建筑那样,没感觉地破坏着人、房屋、庙宇,和山、河流、自然之间本来应有的比例和谐调。
丰富而错综的东方情结
纵观贝聿铭的一生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是与时代的步伐一致。可是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在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平线,我以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而这座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憧憬。日本的评论界讲的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很长的建筑家的人生中一个新的到达。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东方的日本,建造一座让人想起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景观:有一座山,有一个谷,躲在云雾中的建筑看不出……,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既表现走过一条长々的、弯々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俚的仙境。既所谓精神的居所—天人合一。到达此地山高路又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美术馆之由来
美秀美术馆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神慈秀明会会长小山美秀子从四十年前开始的个人收藏。她1910年出身于大阪一家充满艺术气分的家庭,1928年从女子中学毕业,因向往精神、情操高尚的环境,选择了东京自由学园。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于是在1941年师从于教祖冈田茂吉,开始确立基于有信仰的生活。
小山美秀子信奉她的老师所提倡的:“人有必要养成美的观念,由于有了美的环境可以造就美的人心社会。”从此开始收集能陶冶人心的艺术品,最开始是以茶道々具为中心的日本的美术工艺品,并在教会内开设了茶道和华道的教室。当滋贺的神苑建成后,小规模的美术收藏品展览不断。这次美秀美术馆的建成,可以说是实现了神慈秀明会创立以来长年的梦想。
然后在1993年创立了秀明文化财团,把地点设立在邻近神苑的高台上,而在1990年,落成了一座高60米的“钟塔”,那是贝聿铭在日本的处女作。
事情得从1987年开始说起,小山美秀子夫人和她的女儿弘子决心建造一座新的建筑,为此开始寻找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家,然后她们去纽约敲开了贝聿铭的门。贝聿铭不久访问了神苑,并于1990年完成了这座“钟塔”,那是在1989年他刚々完成法国卢浮尔宫的玻璃金字塔之后不久的事。贝聿铭曾在初到神苑时赞叹过那里的风景:“这是香格里拉(人间乐园)”。贝聿铭最初的感慨,给小山美秀子夫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成为伏笔。“钟塔”的造型受日本三味弦乐器拨子造型的影响,1954年贝聿铭来日时曾在京都买过这一乐器。没想到三十多年之后,居然成了“钟塔”这件作品的灵感源泉。美国建筑家、艺术家的观念,和日本传统工匠美意识的结合之作,在信乐山中成为现实。这件作品使贝聿铭与日本结了缘,也是现在这座美秀美术馆的缘起。
选址
最初选中的美术馆建设地点,位于两条河的合流之间,起先贝聿铭认为必须绕过这个地方进入美术馆感到不合适。一片,小山美秀子突然来了电话问:“什么时候可以来日本,现在又发现了别的地方,”。但是,第二个地方也有问题,因为没有道路,虽然有人提议可以铺设道路,但是因为这样会破坏环境,所以贝聿铭据绝了这一提案。此时,听说小山美秀子的建设委员会中的一位成员,是山谷另一边土地的所有者,贝聿铭研究了这一地形只后,表示了相当的兴趣。贝聿铭在回顾那一段时说:“在通向美术馆的空地有山的部分可以挖一个隧道,然后建一座桥,这就是我所希望的进路。当隧道的建设被确定下来之后,我对这个计划怀有相当的兴趣。我想,这样可以做出让人吃惊的通向美术馆的方案。
扩充收藏
当馆址选定之后,到最后落成的规模远々超过原先的预想,最初只是想造一座只收藏东方艺术品的小美术馆。可是,当北馆的设计完成时,小山美秀子夫人和她的女儿商量,想变成一座具有国际性收藏的美术馆。她们二位曾征求过贝聿铭的意见,贝聿铭认为那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贝聿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且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话。他婉转地说: “ 不但外壳(指建筑)重要,里面也应该有国际性。” 确切地说,当时贝聿铭对她们到底有多少资金并没有把握。从此,小山美秀子夫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学者和专家们的协助,尽可能地、广泛地、收集国际性的艺术品。而后收集到的范围包括:埃及、中亚、希腊、罗马、中东和中国的古代美术品。
建筑构造之意匠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事情常々又是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1997 年 1 月 21 日 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 “ 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县的规定,总面积为 17,000平方米 的部分,大约只允许 2,000平方米 左右的建筑部分允许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 80 %的部分必须同意在地下才行。”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象。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尔宫美术馆前庭而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欲望。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可以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已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至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 2 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了天窗。然而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面壁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既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产家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万一发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发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不可放过细部
为我导游的冈本小姐,指着涂有淡土黄色的石灰石岩色彩的水泥铸件告诉我,在水泥上涂这种颜色是第一次,这是为了让水泥墙的部分与石灰岩在色调上取得统一,因此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研究才成功的。在游览中,我深感自己的智慧不够用,生怕漏掉应该在意的部分,我不时地被贝聿铭建筑中那令人惊叹的细节所止步不前,当我来到一扇门前,将手伸进那窄々的门缝里时,结果发现看不见的门框里侧,原来是圆角,而这扇门是用石灰岩砌成的。大师除了天才的构想之外,他的意匠还体现在经得起推敲的细部。
后来协助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纪萌馆设计室的佐藤修先生回忆说,我们日方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体现贝里铭的意图,这样光是描绘细节的图纸就有上千张。我们意识到了 “ 这不是做美术馆建筑,而是为了保护美术品而做美术馆。” 为此,对美术品的展示进行了特别研究。在整个建筑计划的六年间,抽空带着照相机和尺子,到世界上各地美术馆去调查,这时施工的工人和负责仪器的师傅们也同行,一起学习研究。施工中如果碰到失败和问题,这样就可以直接与各地的美术馆联系并请教。
参观完整个美术馆我才发现,原来那条隧道只允许人行,不让车走,而另外为了汽车专门开凿了一条隧道,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人行景观的纯度,足见贝聿铭是将整个建筑放在景观中加以考虑。
原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建筑物,有着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座新建筑之所以新,不只是承继原有的技术,而应该在制作的过程中,向新的未知的领域挑战才是。在这个意义上,贝聿铭向我们展示的不只是建筑本身,而是他的姿态。
借景与造园
前面已提及走进美术馆之后所见之景,那是典型的借景手法。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将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 一公里 的山谷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 — 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其实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在借景观之大景。
日本建筑家背向着自己的原点
贝聿铭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研究了日本的建筑,他了解象丹下健
三、桢文彦、以及矶崎新和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但是同时又觉得他们似乎背向着自己的原点。贝聿铭说自己在美国生活了很久,但是看来他们的作品比我的更西方化。贝聿铭对建设场地和场所,作为历史的根源所浓缩着的精神性的东西抱有很强的信念,不是在一个地方一直往下做就可以。贝聿铭说他探求的是,能建造象桂离宫那样的建筑的原因是什么?在贝聿铭看来,日本的建筑虽然都是木结构,构造上有很多限制,由于气候的原因,做了倾斜的屋顶,这是非常重要的景观。在谈到日中对比时,他说,总之日本的规模比较小,如果你去中国就会对两个国家的不同之处看得很清楚,如果与戈壁沙漠和重山峻岭相比,日本象是一个盆景。
贝聿铭在很多方面吸收了日本建筑中的手法,特别是木造结构,但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那迷人的轮廓有兴趣。贝聿铭很讨厌传统的瓦顶,所以他一直坚持对玻璃的钟情。贝聿铭研究了怎样将日本式的轮廓与他酷爱的几何造型结合,并将它自然地溶于景观中去。
横跨东西的收藏
美秀美术馆现有藏品约 2000 件。1996 年在美术馆峻工之前,馆藏品先后到海外如纽约、洛杉基和伦敦等地展出。在日本国内,从 97 年 11 月 8 日 开始对外公开。开幕式当天,光是从海外就有大约 300 名来宾云集 “ 桃源乡 ”。
美术馆的北馆以日本美术收藏为主体,范围包括:古陶磁、佛教美术、大和绘、书法、漆器、茶道美术、近代装饰美术等々。秀明收藏中有相当一批是一流文物,精美之极,让人留恋往返,难怪建馆才短々几年,藏品已不断被借展,由此可见秀明收藏水准之高。
首任美秀美术馆的馆长是著名学者梅原猛,他 1948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曾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校长,现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日本笔会会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有这样的阵容和收藏,以及超一流的建筑,使得美秀美术馆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在此笔者不能不感叹日本人是怎样将一件事做到底才罢休的坚韧和技巧。
人与生态
美术馆与环境,其实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人与环境从本质上讲是人与生态的关系。
梦入桃源,是笔者借着去采访联合国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COP3)的机会实现的,这次会议的中心课题是,人类遇到了一万年以来速度最快的地球温暖化的现实,现在到了改变我们这个物种与地球的关系的时候了。人们已开始反省产业革命以来两百年的历程,21世纪将开始生态产业革命的步履,因此,建立循环社会系统和利用再生资源是当务之急。美秀美术馆中有一个简易的餐厅,所有食品都是无化学农药栽培的自然食物,这也是神慈秀明会的理念之一。
『美秀美术馆』走过很长的建筑人生的贝聿铭,在世纪末一个新的觉省,既我们人工的建造物应该从怎样一个角度切入自然,并与自然共生,生态与建筑的关系已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美秀美术馆』正是建筑家追寻理想家园的步履,也是二十世纪最后的“桃源乡”。
第三篇:日本の食文化
日本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日本の食文化
姓名:张晓
学号:20110203331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人们常说,饮食是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特性的象征。饮食结构体现了民族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经济体制等。日本菜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日本料理借鉴了一些中国菜肴传统的制作方法并使之本土化,其后西洋菜也逐渐渗入日本,使日本料理从传统的生、蒸、煮、炸、烤、煎等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菜系。日本料理即“和食”,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比较有名的料理有: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修行料理、本膳料理等 日本料理特色:
清淡、不油腻、精致、营养、着重视觉、味觉与器皿之搭配,是为日本料理的特色。
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种比喻形象地道出了日本料理的特点。日本菜首先吸引人的就是它清爽的颜色和独特的造型:用鲜嫩的蔬菜和肥美的海鲜制成的各式各样的精巧食品,保持着原料天然的色彩,每一款都像一件精巧的艺术品,让人久看不厌,迟迟不忍动口。用餐方式:
用餐前后 :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用餐前要说 “Itadakimasi!”,意思是欣赏这顿饭食;用餐后要说 “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感谢款客者预备这顿极美味的饭食。
用餐期间 :日本人的一餐饭食包括一碗饭、一碗味增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若有数道菜肴端上餐桌,已令客人颇难选择先品尝那一道。用餐的正确次序是先喝小口热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但不要只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应顺序循环吃每道菜肴,使各份比例均等,才可同一时间吃光所有菜肴。
用餐方式: 日本人的用餐礼仪似乎严厉,但日本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吃法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惊讶。例如吃寿司,日本人习惯赤手拿著寿司浸一浸豉油,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响声,依据日本人的习俗文化,吃面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很美味,亦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日本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养成了清洁卫生的饮食习惯,在家吃饭一般实行分餐。经常吃海产品、豆腐、酱汤等传统食品,加上西方的牛奶、酸奶等,搭配蔬菜,保持了膳食的平衡。吃生鱼片用的佐料日本芥末(天葵),像中国的大蒜一样,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日本大力提倡减盐运动,配合药物治疗。日本人的三餐大体可归纳如下:
一、早餐:普通的日式早餐通常是,一个鸡蛋,一碗米饭,1块烤鱼或火腿肠,一盘蔬菜与水果,一小碟咸菜,一碗酱汤。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西式早餐,往往是一片面包涂上黄油或果酱,一杯牛奶或果汁、咖啡。
二、午餐:多为快餐,如拉面;咖哩饭;盒饭;面包加牛奶/咖啡。
三、晚餐:一碗米饭,豆腐,天妇罗,海虾,生蔬菜,啤酒或清酒,餐后水果,酸奶,茶。日本四大料理:
1、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寺庙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
怀石料理的“不以香气诱人,更以神思为境”,更加体现了日本料理的美轮美奂。
日本料理注重新鲜,其中更以怀石料理为上乘。其每一道菜都是在客人点餐后,才开始现制作的,更加体现了其料理的新鲜度和口感,因为是现制作,所以客人在点餐后一般需要等上一段时间(通常情况下,点餐后到第一道菜的上菜时间是10--15分钟;每类菜之间的过渡时间是5--10分钟)。因此,客人在等餐时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勿以烦躁之心进食而败坏了怀石料理的神思之境。
由于怀石料理沿袭禅宗思想发展而成,也因此得来“净心料理”之美谓。
2、卓袱料理
中国式料理,其特色是客人围着一张桌子,坐的是靠背椅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子上。这种料理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一边进食,一边将鱼翅清汤及其它菜肴摆上桌。
3、茶会料理
室町时代(十四世纪)盛行茶道,於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初开始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茶会料理尽量在场地和人工方面节约,主食只用三器──饭碗、汤碗和小碟子。间中还有汤、梅干、水果,有时还会送上二、三味山珍海味,最后是茶。
4、本膳料理
属红白喜事所用的议式料理。一般分三菜一汤、五菜二汤、七菜三汤。烹调时注重色、香、味的调和。亦会做成一定图形,以示吉利。用膳时也讲究规矩,日本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例如:用左手拿着左边的碗,用右手把盖放左边。反之则用右手揭盖。先用双手捧起饭碗,放下右手,右手拿筷。每吃两口饭,就要放一下碗,然后双手捧起汤碗,喝两口再放下碗。之后一样方式,喫两口饭再夹一次菜。
源自室町时代(约十四世纪),是日本理法制度下的产物。现在正式的「本膳料理」已不多见,大约只出现在少数的正式场合,如婚丧喜庆、成年仪式及祭典宴会上,菜色由五菜二汤到七菜三汤不等。
寿司:
寿司是在饭里放醋做主材料的日本料理,寿司和其他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非常鲜明。制作时,把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鲑鱼籽,鳕鱼鱼白,金枪鱼,三文鱼等海鲜切成片放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酱,最后放到古色古香的瓷盘中„„如此的色彩组合,是真正的“秀色可餐”。吃寿司,讲究的是食用的完整,就是整块寿司要一口吃下,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品味出寿司的美味,寿司的饭香与生鱼片的香味才能完全相融,将齿颊间填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那浓香的滋味无处可逃,在口中久久徘徊,一波三折。
早在公元前3至4世纪,中国就有寿司的记载,《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鮨,就是寿司。寿司的另一写法“鲊”出现在五百多年后,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
后来寿司随汉字一同流传到日本,鮨、鲊两字已混为一谈,成为日本人中的寿司,在外邦发扬光大,中国却在明朝时从菜谱中消失。
一千八百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本。当时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后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剌身,并名为“江户散鮨”亦称“握鮨”,即是现今最受欢迎的寿司。
寿司“SUSHI”、“酸”即是酸腌制的食物。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间,寿司才于日本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一种普通美味的食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最早的寿司是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现在的寿司则很多种,可以放一大堆东西,不过必须是一口可以吃掉的。日本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己有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的方式。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其味甚佳。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久便发 展成干脆用醋泡鱼肉的方式。现在,所谓寿司则是指凡是在拌过醋的饭内加进其他馅的食物。现在的日本寿司,除「握鮨」外(即现在我们常吃到的寿司),还有「卷鮨」与「箱寿司」。「卷鮨」是把饭、小黄瓜、鲔鱼、鸡蛋与腌萝卜等用紫菜包着,此外可分为大卷与细卷,即大小之分。寿司卷通常一根用米九十克,煮成饭大约二百克,用紫菜包后食用。有时也可用薄炒蛋皮替代紫菜。用一整张紫菜 包的寿司卷叫「太卷」(即粗卷),只用半张包的就叫「细卷」。寿司卷里一般夹煮过的甜寒天,黄瓜,香肠,蘑菇,炒蛋皮,鱼松或鸭儿芹。
刺身: 日本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刺身(“さしみ”,日语音“沙西米”,即生鱼片),是日本料理的著名菜式。刺身,就是将新鲜的鱼、贝肉或牛肉等,依照适当的刀法切成,享用时佐以酱油与山葵泥(日语音“瓦沙比”,即芥末)调和之沾酱的一种菜式。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
据记载,公元14世纪时,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经成为时尚,那时的人用“脍”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刺身的食品。当时的“脍”是指生的鱼丝和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和肉丝,而那时刺身只是“脍”的一种烹调技法。直到15世纪,酱油传入日本并被广泛使用以后,刺身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格式。
刺身至少在十四世纪末已经产生,并已相当流行。最早使用“脍”(namasu,也作鱼会)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食品。“脍”是指生的鱼丝、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肉丝。而sashimi(刺身)在那时只是指“脍”的一种烹调技法。只是到了酱油传入日本并广泛使用后,“刺身”(sashimi)才发展成指称类似目前刺身的名称。
面食料理:
日本的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另外,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稻庭面条”、香川县的“赞岐面条”、冲绳地方的“冲绳面条”等。1.荞麦面
荞麦面(日语:そば soba 或 荞麦切り sobagiri)是一种日式食物,类似中国的饸饹,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食用。七成荞麦面粉和三成小麦面粉混合而制的叫“七割荞麦”(“七割”是日语“七成”的意思),口感较滑嫩,只用荞麦面的叫“十割荞麦”或“生荞麦”,香味较强。食用时加上各式不同的佐料,如热吃的汤面可用柴鱼片、海带、酱油、清酒等浇制的汤和葱花、七味粉等,凉式面或拌面,用比热吃时较浓的酱汁,加上葱花、山葵糊、生鹌鹑蛋、紫菜丝等。也可以配上许多不同的菜,如天妇罗、红烧油炸豆腐、生鸡蛋、萝卜泥等等。比较特殊的也有紫菜卷、咖喱荞麦面条等不同风味的食品。
在日本,除了正式面馆以外,在火车站站台等也有供应荞麦面条的小面摊,也有干面和保丽龙杯装的方便面条出售,可以在许多种不同的场合吃到荞麦面条。比较特别的场合,如年底过年时吃荞麦面条、祝长寿、搬家到新房子时向邻居送荞麦挂面等,也离不开荞麦面条 2.拉面
拉面本来是中国的一道美食,据说日本的中华街的中餐馆是日式拉面的发祥地。为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逐渐用本来没有使用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汤,诞生日本独自的拉面。作为地方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拉面是札幌拉面、喜多方拉面、京都拉面、东京拉面、博多拉面等。喜欢吃拉面的人很多,为了只吃拉面从远方特意去各个地方的人也不少。3.乌冬面
乌冬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条之一,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乌冬面是用盐水来活的面,促使面团内快速形成面筋,然后擀成一张大饼,再把大饼迭日本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起来用刀切成面条。其口感介于切面和米粉之间,口感偏软,再配上精心调制的汤料,就成了一道可口的面食。最经典的日本乌冬面做法,离不了牛肉和高汤,面条滑软,酱汤浓郁。
日本饮食五大禁忌: 1.招待客人用膳时,不能把饭盛得过满或带尖。当着客人的面不能一勺就将碗盛满,否则被视为对客人不尊重。2.用餐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上。因在死者灵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摆成这种形式。
3.给客人盛饭时,禁忌把整锅饭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饭,因过去给囚犯盛饭时多采用这种方法。
4.作为客人就餐时,忌讳只食用一碗就说够了,第二碗饭即使是象征性的,也应要求添饭。因为只吃一碗则寓意无缘。
5.吃饭时禁忌敲饭碗,据说这是因为人们迷信敲碗声会招来饿鬼。使用餐具的注意事项:
1、持酒杯的方法(男女不同)
2、吃拉面要出声才代表好吃,但是吃怀石时,喝汤还是避免出声。
3、筷子横摆,不能正对他人。
4、不可用口去舔筷子
5、用餐完毕,要将筷袋入原来的纸套巾,摆回筷枕上。
从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于处世之道。生活在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难以不被环境所影响,而自然清淡、营养、精致成为了日本料理的特征。同样日本人平均寿命的增长同此也并不是毫无关系,而在中国我们口味丰富的饮食习惯是否也应该少许借鉴一下日本呢?
日期:2012年5月26日
第四篇:中华食文化教案
教 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课件设计: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 喻 蓉 课件制作: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 喻 蓉
中华食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并能尊重西方人的饮食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看到人与食文化发展的关系,学会比较与联系地看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可以是文章、采访记录,故事,图片,实物)1.搜集能反映中国特点的菜或新闻。2.搜集传统食物背后的故事和传说。
3.走进中西餐厅,体验中西食文化的差异。教师准备:课件(略)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赏食
师:同学们,全球瞩目的中华美食文化节在重庆召开了。我们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镜头去看看吧![课件播放:参展的中国传统美食图片。](解说词:瞧,现场会上有咱们中国的传统美食„„,有各地的特色小吃„„,还有咱们家乡重庆享誉全球的火锅„„)
师:看到这么多诱人的菜肴,你想说些什么? 师:“民以食为天”“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烹饪王国”的美称,中国的饮食文化散发着几千年来传承、发展的独特魅力。借本届美食文化节,我们要让中国食文化走出国门,让世人与我们共同品味中华食文化的智慧和内涵。
活动二:美食宣传策划
师:看,前不久,美食文化节的吉祥物“淘淘”向全国的小朋友们发出了“邀请函”,[课件演示打开邀请函]邀请同学们担任中国美食宣传自愿者,你们想参加吗?(想)那咱们可得好好准备,对中国食文化进行深入地探究。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那你们觉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向世界宣传中国食文化呢?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梳理出板书:【菜品、口味、造型、作工、故事、礼仪„„】
师:看来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还真不少,那现在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信息在小组内 交流交流、确定好你们组的宣传方案。待会儿,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宣传中华食文化。比一比哪个组的宣传最能引起今天到场的世界各国美食代表的兴趣,怎么样?那咱们开始吧!(学生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师巡视。)[课件出示:美食宣传的背景音乐。] 活动三:吃出智慧
师:各小组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宣传?
师:哟!这么多人举手,不如——咱们来开展一个报菜名的比赛,比一比那一组的菜名报得又快又清楚,不能重复,如果你能说出它的产地就更好了!比如:有四川的“辣子鸡”;湖北的“武昌鱼”;杭州的“东坡肉”„„
师:听了这么多的菜名,你能用一个词语或是一句话来说一说此时你心里的感受吗?
师:其实我国不仅菜品丰富多样,各地菜的味道也各不相同,你们对各地菜的味道有什么了解呢? 师:老师把我国各地菜的味道编成了一首“口味歌”,把各地菜品不同的味道都说进去了,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口味歌] 师:了解了菜的味道,咱们再来看一看菜的作工,请看书上31页相关的介绍,分组交流你最感兴趣的菜的制作工序。
你们还收集到哪些和菜的作工相关的资料?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盘菜,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一盘,能根据它的造型猜出它的菜名吗?
[课件出示四盘菜的图片,让学生取菜名。] 师小结:瞧!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光是给这些美味佳肴起名字,大家都是下足了功夫,动足了脑筋。外国的菜名大多是平铺直叙,牛排、薯条、沙拉„„而中国的菜,不仅味美,名字也美,一听就让人食欲大振。比如,烧的大肉丸子,咱们叫它“红烧狮子头”,鸡爪做的菜,咱们叫它“凤爪”,有的菜名还包含一个传说故事,如鸿门宴、东坡肉、佛跳墙„„中国菜名真不简单,它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表现。
师:看到这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你们难道不想对厨师们说点什么吗? 师:看来你是被专业厨师精湛的刀工折服了!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呀!师小结:对!看来餐桌上真是吃中有学问,吃中有智慧哪!
活动四:源远流长
过渡语:同学们,其实吃中还有故事呢,刚才在宣传方案中已经有同学提到了。有哪个小组来宣传食物背后的故事呢?
学生:我们小组宣传的是粽子的故事„„我们组讲的是月饼的故事„„ 我们组想讲一讲火锅的故事„„
[课件出示:1火锅的发展历史 2现在吃火锅的变化 3火锅文化——重庆举办的火锅文化节A第一大火锅56个小锅 B火锅龙舟宴 C火锅之歌] 师:听了这吃中的故事,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师小结:这吃中的故事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美食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是吃中有情感哪!
活动五:吃出文明
过渡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点击课件,播放中国传统团圆饭的图片]每到传统佳节,全家人都会聚到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说说笑笑,十分热闹;分享美食、分享快乐,这就是中国人的习俗。怎么样,你们是否也回忆起与家人团聚时的情景呢?让我们再到西餐 3 厅去感受一下吧![点击课件,播放吃西餐的图片]分别看了中西餐厅两个画面,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和发现吗?
模拟筹办宴席,在表演中突破重难点。[课件出示:筹备宴席的要求]
1、圆桌代表团团圆圆、贵在人和。
2、坐时讲长幼尊卑,上座。
3、筷子-材料(竹子、木头、银的、——用法挑、拔、夹、拌、扒、,方便实用)对比刀叉
4、夹菜——热情——公筷——卫生又热情。(中西合璧,互相学习)
5、剩菜——打包(不浪费)
师:刚才那位外国朋友,对我们的筷子赞不绝口,可是,你们了解筷子使用的礼仪吗?
[点击课件,学习使用筷子的礼仪] 师小结:我们作为中国食文化的宣传员在宣传中国食文化时,要尊重他国的饮食文化,做个文明的宣传员。
师:中西饮食文化各有特色,我们在保留传统食文化特色的同时,吸取异国食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活动六:开阔视野、发展创新
师:中华食文化宣传员们,由于时间的原因,课上我们只聊到吃中的学问,其实饮食文化还包含了茶文化、酒文化,这里给你们推荐几个网站。[课件打出网站的地址]下课后继续完善你的宣传方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华食文化更全面地向世界展示!
第五篇:河豚王美文摘抄
陈墩镇四周,湖泊众多,河网密布,离镇不远处的淀泖湖中产有河豚,尤产一种头圆嘴小无颊无鳞腹白背有淡褐色纹点的河豚鱼,叫斑子。此为河豚中的极品,毒性更剧,中其毒,无解药,然此鱼肉质细嫩尤为鲜美,常令嗜好河豚的人甘愿冒生命危险而欲罢不能。掐指算算,最近几十年中,淀泖湖一带被斑子河豚毒翻的人确也不少。陈墩镇人把这鱼称作河豚王。
镇上,有一个叫阿隆野鱼馆的饭店专做野生河豚,擅长烹制斑子河豚。其实,饭店里也唯有老板兼大菜师傅的阿隆能做这样的河豚,此美味食后确让人终生难忘。在陈墩镇,谁都知道阿隆。阿隆祖上就因擅长烹制河豚鱼而远近闻名。阿隆从小跟爷爷吃河豚,跟阿爸吃河豚,后来自己烧了自己吃河豚,整整吃了四十来年,吃出了一手烧斑子河豚鱼的绝技。
早先,阿隆的爷爷、阿爸都是乡间以捉鱼为生的渔人,每每捉到河豚,特别是河豚王,不敢轻易卖人,弃之可惜,便试探着烧来自己吃。河豚不是很容易就能捉到的,尤其是斑子河豚,常常混在其它鱼中,几天只能捉上一二条。他们就把不多的几条积起来,积多了才一起烧了吃。阿隆家做河豚,有很多的讲究,也是爷爷手里传下的绝活。捉刀杀鱼,去籽去内赃去血,然鱼籽鱼内脏好去,鱼血则难去尽。关键的一道工序便是支一口锅,用竹签把鱼反钉在锅盖上用文火煮水蒸,鱼熟透则鱼血也沥尽,弃水,再置橄榄子、槐花末解毒,或白烹成羹,或红烧。
这烹煮法说说简单,然和性命攸关,则步步惊心。
早先,只是阿隆爷爷、阿爸凭此绝活烹制了自己享用,拼死吃河豚,解个嘴馋有可能搭条命,被乡里人看不起。然几十年相安无事,这才渐渐被乡里人另眼相看。只是这绝活传到阿隆手里,阿隆便生出许多花样来,先是开了阿隆野鱼馆,做其他野生鱼宴,更做斑子河豚鱼宴。尤其是这斑子河豚宴,阿隆野鱼馆自有阿隆野鱼馆的做法,直吃得人心惊肉跳。在阿隆野生鱼馆吃野生河豚,有好多讲究,谁吃谁就得先沐浴、净肠。沐浴既为隆重也为防个万一。万一那个了,也好干干净净而去,很壮烈。而净肠则为清肠中物,生怕物物相克诱生毒性。阿隆专门配制了茶水,在上河豚前,边喝边等。至于谁先吃,则更有个讲究,以前是爷爷捉刀杀鱼烧鱼则爷爷先吃,阿爸捉刀杀鱼烧鱼则阿爸先吃。到了阿隆手里,阿隆用河豚鱼待客,总是当着客人的面先试吃,食后绝对无事了,方让食客们动筷。即使如此,食客也总觉得吃的时候,嘴唇微麻,心跳加快,然鱼味实在鲜美,让人欲罢不能。如此吃法,也吃出了阿隆野鱼馆的名声。好多有钱敢冒险的食客,常常从老远慕名赶来。阿隆也渐渐有了新的称呼,被人称作河豚王。
阿隆野鱼馆做斑子河豚宴,其实并非日日开宴。原先是一个月一次,还得早几个月预约,然即使预约得好好的,还会落空,实在是野生的食料,少而又少。到了最近几年,阿隆只能看食料排预约,有的一约约了整整一年还没排上。赶上有钱的又非得请贵客的主,往往一掷万元作押金,然也常常扫兴而归。
一日,终有一常为阿隆野鱼馆送食料的老渔人,送来三条斑子野生河豚。阿隆一见,眼前顿时一亮,凭这么多年来做河豚宴的经验看,这正是久违了的正宗的淀泖湖里特有的野生斑子河豚,已经成熟,毒性一定非常了得,而肉质也一定非常鲜美。
老渔人开价三千,每条一千。阿隆多给了一千,乐得老渔人咧嘴傻笑。
三条斑子野生河豚,没有被阿隆作食料践了预约,而是请宠物商店送来了一架高档鱼缸,摆在店堂正中。河豚王养在里面,成了阿隆野鱼馆的镇馆之宝。
有了河豚王,阿隆野鱼馆的预约更多,然整整过去了几年,那些预约的食客一次也没有预约成功。他们又不甘心,一批批赶来野鱼馆探听虚实。只见馆里鱼缸里的斑子,一直在那里游动,很孤独的样子。
有三条斑子在店堂里养着,河豚王不再是个传说。市里有专门搞地方饮食研究的专家慕名联系,准备为这三条斑子河豚留些照片资料。
只是专家还没到,竟然有二只凶悍的野猫夜闯店堂,用了非常高明的手法,把鱼缸里的斑子河豚捞出了鱼缸,在一顿大快朵颐之后,七窍流血,殒命店堂。
这是第二日早上开店的服务员发现的。看到店堂里的惨状,服务员急急打电话叫阿隆。阿隆赶来店里,调出监控录像一看,顿时傻了眼。
从此,阿隆野鱼馆再也没有斑子河豚鱼的身影,所有预约的斑子野生河豚宴一直遥遥无期。好河豚者知道后挺失望,野鱼馆生意渐渐冷落下来。阿隆看着失落的食客,很无奈,也有点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