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编制说明
福建省地方标准
《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
编 制 说 明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二○○三年八月二十六日
福建省地方标准《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
编制说明
一、起草标准的目的意义
河豚鱼种类繁多,其中可食的有二十几种,河豚鱼肉味极为鲜美,但由于河豚毒素的存在,影响了河豚鱼的正常食用价值。河豚毒素构成海洋生物毒素中最剧烈的类型之一,古今中外因误食而中毒死亡者不在少数,以致许多人谈河豚色变。而事实上河豚鱼除内脏、血液、鱼皮、性腺等部位毒性较强外,鱼肉一般毒性较低,且蛋白质含量高。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已有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禁止食用河豚鱼到允许食用河豚鱼的转变,并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河豚鱼总体上的中毒事件大幅下降。
我国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河豚鱼不得进入市场,还没有河豚鱼相关的标准。”少部分海洋捕捞和正在不断扩大的人工养殖的河豚鱼只能供出口,相当一部分海洋捕捞河豚鱼无法很好地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地做好河豚鱼开禁生产的准备。为了配合做好这项工作,有必要率先制定我省地方标准作为生产加工的示范,对河豚鱼从收购、贮藏、生产加工等方面做到科学的管理及积极的预防,疏导河豚鱼的市场流向,以避免河豚鱼原料品直接进入市场,杜绝河豚鱼中毒事故的发生。
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给予行政主管部门对河豚鱼加工利用的统一管理、河豚鱼加工企业在进行河豚鱼生产时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使河豚鱼加工生产有了安全保障,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促进我省渔业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作简况
根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闽质技监标函[2001]147号文《关于下达重点制定省地方标准计划的通知》”,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负责《河豚鱼生产操作技术规范》的研究编制工作。接到任务后,我所立即抽调了从事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生物化学等专业人员组成标准起草小组,集中力量从各方面搜集有关河豚
鱼及食品卫生方面的现行国内外有关标准,深入沿海渔区了解河豚鱼的资源情况、捕捞量、利用情况、食用方法,参考了各方面的资料,并在部分水产加工企业进行了河豚鱼干品加工试验,对试验材料进行整理,制订了相应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会同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验局、龙海市海洋与渔业局起草了《河豚鱼安全加工规范》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在广泛征求国内同行专家、加工企业的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在2003年4月中旬全国河豚鱼安全利用研究协作组专家组会议上修正并通过,并获得了多方学者的建议后,按照修正意见做了适当的修改,形成送审稿(第三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制定是以现有的水产行业标准、国家水产品卫生标准、食品标准等有关资料为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河豚鱼毒素的特点,围绕生产安全无毒的河豚鱼干品技术要求进行制定,以使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格式上符合GB/T1.1的要求。因为本标准是强制性标准,所以制定时尽量不涉及一般技术性规范,标准中主要列出生产必须执行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文本简要,能直接引用的标准尽量引用,相关内容不再在本标准中出现。各主要部分的编写依据如下: 1. 厂房及设施
由于河豚鱼安全加工自始至终围绕着如何去除河豚毒素展开,所以在厂房的设计及安排上把具有河豚毒素的车间与无毒(已三去)的车间分开。河豚鱼加干首先属于食品加工企业,所以其企业的总体设计、厂房与设施的一般性设计、建筑和卫生设施首先应符合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河豚鱼干品又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所以其厂房设计还必须满足各车间之间不能有交叉污染。在车间设置上,比普通食品企业多了选别车间,并且规定了选别车间、急冻库、冷藏库、解冻车间、安全加工车间、漂洗去毒车间作为特别作业区只能专用,不能与其它物品混用,为得是防止物流交叉。2. 原料
立足于清除河豚毒素是本标准的出发点。本标准以海捕类的河豚鱼作为加工原料,所以原料的来源及带毒情况很复杂。从原料上要做到三方面,(1)必须
是可食用河豚鱼;(2)可食用河豚鱼必须确保可食部位必须无毒,即河豚鱼可食部位满足河豚毒素在无毒级别;(3)可食用河豚鱼必须是新鲜的,主要是确保河豚毒素没有从有毒部位向肌肉迁移。
收购河豚鱼时,必须确保河豚鱼属于可食用河豚鱼的种类。在确定我省河豚鱼可作为加工种类时,标准起草组成员走访了泉州、龙海等有关县市的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河豚鱼资源主要是黄鳍东方鲀、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和黑鳃兔头鲀,其中黄鳍东方鲀大部分是经急冻后整条出口到日本,每吨约6000—8000元人民币,价格较高,不宜作为加工河豚鱼干品的原料。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产量最大,价格又相对便宜,出口价格仅4000元/吨,原料价约2000元/吨,最适宜作为生产加工原料。并且,我省对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的毒素研究相对较深入,对其不同季节的河豚毒素开展检测,其肌肉所含河豚毒素全部在无毒级别。其它种类的如黑鳃兔头鲀,有一定的捕获量,但量甚少,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标准没有把黑鳃兔头鲀列入生产河豚鱼干品的原料。
为了增强收购人的责任心,每批河豚鱼都必须由专职采购人员对产品的种类及鲜度进行初步认定。并且,每批河豚鱼都要登记河豚鱼的种类、鲜度、数量、运输设备的卫生情况、收购日期及专职采购人员。
选别是确认河豚鱼品种和鲜度的第一道把关,必须由接受过培训的专业操作人员持证方可上岗操作。不同品种的河豚鱼外部特征不一样,标准中列举了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的背皮色、元刺、斑纹和臀鳍的特点,可供鉴别时参考。选别时,还必须确保河豚鱼新鲜度符合要求。河豚鱼的鲜度除可按普通鱼类的方法判断,标准中列表予以说明。另据有些老专家的介绍,还可采用观察鱼肉的颜色来判断,新鲜的河豚肉呈白色,一旦进行腐败期,则鱼肉颜色会变成暗红色或暗绿色。只有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并且鲜度符合要求的才可作为原料使用。
没有“三去”的原料在贮藏过程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在冻结过程,应尽可能提高冻结速度,否刚可能对河豚鱼的鲜度、品质产生影响,河豚毒素可能由有毒部位迁移至肌肉。标准中规定在8小时内让中心温度快速降至-18℃。特别注意的是未经“三去”的河豚鱼不能重复冻结,否则容易造成内脏破裂,毒素就有可能迁移至肌肉。如果是经过“三去”的河豚鱼肉,虽经反复冻结仍然会影响产品的品质,但不会涉及到河豚毒素的安全问题,本标准没有予以规定。
3.安全加工
河豚毒素分布,因河豚鱼的种类和脏器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个品种的鱼体,随着季节变化,其体内毒性也会随着变化,同一个品种的鱼体,因产区不同,其毒性也不相同,在南方暖海地区捕获的,其毒性可能大于在其他地区捕获的。因此很难把握各部位的毒性变化规律,必须彻底去除河豚鱼的有毒部位,即我们通常所称的“三去”处理。
“三去”处理工序在生产过程特别重要。首先,“三去”要彻底去掉原料的头、皮、内脏等可能含毒部位,剔除骨头,切除红色肉。腹腔内附有的黑膜,作为内脏与肌肉之间的屏障,与内脏直接接触,黑膜也含有一定的毒素,必须清洗干净。其次,“三去”是辨别河豚鱼种类及鲜度的第二道关卡,把守着不让其它种类河豚鱼及不新鲜的河豚鱼混进原料。“三去”的专业操作人员也是经过培训,熟悉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和不可食、不明种类河豚鱼的形态特点,辨认不新鲜原料的特点,以便准确无误加以区别,并能够熟练操作“三去”的处理方法。4.企业及其人员资格
河豚鱼生产中的四类从业人员必须并参加法定机构组织的河豚鱼知识培训。为了与其它人员相区别,标准对河豚鱼相关的人员前面加上“专业”二个字,如专业管理人员、专业采购人员、专业检验人员、专业操作人员。专业采购人员,是到渔港、码头采购河豚鱼原料的人员,需具备初步判定河豚鱼的种类和鲜度;专业操作工人,即选别和加工河豚鱼的人员,关系到“三去”能否彻底,能否辨别河豚鱼的种类和鲜度;专业检验人员,产品安全的最后把关者,因为河豚毒素的检验方法与其它指标相比,关系到生命的安危,需要特别检验技能,一般的检验人员难以胜任这一检测任务;专业管理人员,担负着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任务,处理突发性事件,也必须具备河豚鱼的知识。因此,这四类专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后取得资格证后才能上岗。但对其中的培训有所区别,其中,专职管理人员和专职检验人员一定要经过法定机构组织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而专职采购人员和专职操作人员,因为流动性较强,很难由法定机构进行专门培训,所以标准采取了较实际可行的做法,即由企业内部自行培训。5.品质管理
原料和成品卫生指标中河豚毒素毒力限量是决定着河豚鱼干品是否安全的唯一依据。河豚毒素的毒力以鼠单位(MU/g)表示,是指以含毒原料1克所能
杀死小白鼠的克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用鼠单位对河豚毒力进行分级:10 MU/g以下为无毒,一次食用1kg不致死;10~100 MU/g为弱毒,一次食用100g以上就可致死;100~1000 MU/g为强毒,一次食用10g以上就可致死;1000 MU/g 以上为剧(猛)毒,食用极少量(1g以上)都可能中毒。由于通常一次食用量不会超过1千克,因此含毒在10MU/g以下的一般不能使人致死,所以在10MU/g以下实际上被认为是“无毒”级别。标准中的原料和成品卫生指标中河豚毒素毒力限量即是据此确定的。6.卫生管理(1)废弃物处理
按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废弃物处理有3种方法,一是焚烧法,即把河豚鱼下脚料集中起来统一焚烧后掩埋;二是浸碱法,即把河豚鱼下脚料集中后,用2~4%的NaCO3溶液浸泡无毒化处理;三是直接把河豚鱼下脚料卖给饲料厂当原料用。比较这三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最为费时,可操作性不强;第三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确定选择第一种方法即焚烧法后掩埋来处理河豚鱼的废弃料。(2)操作器具的消毒
河豚鱼加工后,刀具、砧板、操作台、地板及其它器具都可能沾上河豚毒素,为安全起见,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浸泡4%的NaCO3溶液是可采用的有效的去毒方法,时间在3~4小时。
四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根据《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应剔出集中妥善处理,因特殊情况需进行加工的应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处理前必须先去除内脏、皮、头等含毒部位。”制定本标准。五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河豚毒素(C11H17O8N3),是自然界非蛋白毒素中较强烈的一种毒素。河豚毒素无色、无味、无臭,在常态下呈细小梭柱状的结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溶液。河豚毒素经高温烤、蒸只能破坏少量毒素,在低温冻结、紫外线照射、消化酶作用,河豚素素不发生任何变化。河豚毒素在中性及弱酸性中比较稳定,在强酸性的溶液中容易分解,在弱碱性的溶液中会少量被分解,pH达到14时,即2%NaCO3溶液河豚毒素全部被分解成喹唑啉化合物,失去毒性。
为了防止前道工序混入有毒河豚鱼、或者河豚鱼不新鲜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使肌肉带毒,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浸碱工序分解河豚毒素,作为整个生产过程 的最后一道安全把关。需要说明的是,浸碱可以做到安全把关,但对产品的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河豚鱼干品的颜色会变得较黄,口感及风味都会变差。因此,存在着二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有一部分专家主张加强安全把关,加上泡碱工序,注重产品质量,另一部分专家认为只要在前面选别、三去等工序严格操作,无须在后面加浸碱工序,以免破坏产品的河豚鱼特有风味。我们在参照了日本加工河豚鱼的方法,权衡了二方面的意见后作出不泡碱工序。
六、作为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本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
七、贯彻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由于河豚鱼存在着河豚毒素,因此贯彻标准必须确保严格,必须充分发挥各有关政府部门职能,并积极利用科技、教育优势,普及宣传河豚鱼的知识,以加强大众及传媒对河豚鱼的了解和重视,还可召开河豚鱼的专题研讨班和培训班,为企业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从事河豚鱼加工的企业进行认真审核,以确认是否具备生产河豚鱼的卫生、设备、检验、环境、从业人员等方面的条件,具备条件的,才能发给“河豚鱼生产许可证”,为河豚鱼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八、主要参考资料
关于河豚鱼餐馆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渔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SC/T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 河豚鱼及其加工利用 关于菊黄东方鲀的处理 关于确保河豚的卫生
《河豚鱼安全加工规范》标准起草小组
2003年9月26日
第二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承担的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编制任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20649-T-463。
2.背景
2008年6月,国家正式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企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和基础力量,大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在创新道路上持续发展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已逐步把知识产权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因此,本规范的制定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标准化对象,旨在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精神,积极应对当前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竞争态势,有效提高知识产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水平。
3.主要工作过程
承接本标准的编制任务后,在2012年成立了课题组,开始标准的编制工作。课题组在结合国内标准体系最新进展及国际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起草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其主要过程为:
编制前准备:广泛调研江苏、广东等地开展贯标工作的情况,通过座谈走访
获取企业贯标实例,并在全面分析对比江苏、湖南、广东、北京及台湾标准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国家标准的理念和思路,制定了标准编制方案,决定并行推进标准编写和立项工作。
文本编制:组织专家完成标准文本讨论稿,并就标准内容向中石化、大唐、中科院、爱国者等不同类型单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联合标准院的专家、学者等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规范和调整。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依据
1.编制原则
先进性:标准的编制借鉴了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管理思想,在吸收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PDCA循环将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化和体系化,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战略性资产经营的理念融入标准,既保障了知识产权管理的连续运行和持续改进,又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了知识产权风险。
普适性:标准的编制综合考虑了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需求,吸收江苏、湖南、北京和台湾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优点,立足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管理的融合,适应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和管理标准融合的长期目标。
全面性:标准的编制综合了政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咨询人员和标准院专家的思路,体现了全业务、全流程和全岗位的知识产权要求和规范化的标准制定要求,企业通过贯彻规范可以实现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
有效性:标准的编制注重顶层设计,在借鉴地方标准制定和推广的基础上,融合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的评价准则,重新界定达标企业、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的三层培养体系,明确规范的培训体系、服务体系、认定体系和宣传体系,既保证规范向全国推广的可行性,又保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业绩持续改进的效果。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1-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三、标准内容的具体说明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包括九个章节,主要内容为。
前言 主要说明了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
引言 本标准的背景,说明标准体系及标准体系表的关系,编制标准体系表的意义和作用的说明。
范围 规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用的国家和行业的基础标准。
术语和定义 界定了本标准用到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规定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小节,总体要求规定了管理体系建立的总要求;文件要求规定了知识产权体系文件的种类和管理要求;一致性要求规定了附录的使用要求。
管理职责 规定管理者及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分为五个小节,管理承诺规定了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知识产权方针规定了方针的适应性要求;策划规定了管理体系策划、目标策划、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职责、权限和沟通规定了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机构和沟通渠道的设置要求;管理评审规定了评审的目的及输入输出要求。
资源管理 规定了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管理的要求,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的要求。
基础管理 规定了知识产权生命周期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要求,包括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以及合同和保密管理环节的知识产权要求。
实施和运行 规定了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知识产权要求,分为五个小节,分别对企业概念阶段、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的各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规定,突出了企业全流程的管理理念。
审核和改进 规定了知识产权管理的检查和改进的要求,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提出了审核和改进的总体要求,规范了内部审核、分析与改进阶段的管理要求。
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起草编制课题组
2012年8月29日
第三篇:2.《劳动合同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劳动合同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劳动合同规范》已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计划编号为20121551-T-317。
本标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归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起草。
本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标准,是我国人力资源领域中劳动关系协调部分急需制定的标准之一,也是劳动合同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标准。
本标准给出了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等过程的操作程序以及劳动合同规范文本,适用于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规范、完善劳动合同管理。
二、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劳动合同规范》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当前编制这项标准,对于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完善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应有之义。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主要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 例》等法律法规为主体,而劳动合同标准的研制工作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与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比,标准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劳动合同操作程序、劳动合同规范文本等方面进行规范的力度,逐步形成以《劳动合同法》为基础,劳动合同法律法规与劳动合同标准相辅相成的劳动合同管理规范体系。
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各地通过开展多项措施,努力解决法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总体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在实践中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那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经常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已经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程序上操作不规范;有的仅与劳动者签订简单的协议条款,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为了规制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有必要通过制定《劳动合同规范》等项标准,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健全劳动标准体系,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标 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将健全劳动标准体系第一次写入党的重要政治报告,说明这项工作已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劳动合同规范》作为劳动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制定这项标准可以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的举措之一。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标准化规划(2011-2015年)》也明确提出,要把制定劳动合同等项标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来抓。因此,当前制定《劳动合同规范》也是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起草组在编制标准过程中,对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充分解读和研究,注意标准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没有突破法律的规定。
(二)科学规范原则
起草组以标准化技术作为基础,对国内外有关劳动合同文本内容及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确保各项条款符合劳动合同管理的实践活动,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同时,起草组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相关要求编写标准,确保标准形式的规范性。
(三)全面系统原则
起草组先后征求多方意见,最终确定从劳动合同的程序规范、管理规范和文本规范三个方面来编写标准的基本思路,确保标准内容的全面性。同时,本标准的各个章节充分覆盖了劳动合同签订、履行、解除、变更、终止、续订等业务环节,确保标准结构的完整性。
(四)可操作性原则
起草组先后前往江苏、四川、浙江等省多个市、县进行劳动合同执行规范情况的实地调研,通过摸底各地执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了解地方劳动保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方对制定劳动合同标准的意见和诉求,使得标准编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本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编制过程
起草组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相关要求,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的编制程序,组织完成《劳动合同规范》的编制工作。
(一)起草阶段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和劳动关系司的 共同指导下,先后完成了组建标准起草组、收集国内外信息、召开研讨会、设计调研方案、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研究报告、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等环节的工作。
1.组建标准起草组。为了保障标准编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组建标准起草组,并对起草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标准编制规则的相关培训。
2.收集国内外相关信息。起草组广泛收集与劳动合同规范相关的资料,国内信息主要包括:有关劳动合同的研究,有关劳动合同标准的理论研究,有关劳动合同标准的政策文件、我国劳动合同标准化实践情况等。国外信息主要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和主要国家针对劳动合同文本内容和操作程序的规定及标准等。
3.召开研讨会,听取专家意见。根据人社部规划财务司对劳动合同规范制定工作的整体部署,起草组在北京市召开了由人社部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地方人社部门代表、起草组成员、国内科研机构及高校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参会代表就劳动合同规范的编制思路和框架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终确定了标准编制的思路、原则及框架,同时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及计划进度。
4.设计调研方案。起草组根据研讨会上的意见,对前期设计的调研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调研方案最终确定采取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江 苏、四川和浙江等地的省、市、县三级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摸底,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了解地方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联合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方对制定劳动合同标准的意见。
5.开展调查研究。起草组先后赴四川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多个市、县,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各地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具体措施、实施情况、突出问题以及地方劳动部门、工会、企联、工商联、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方对标准制定的意见进行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6.形成数份研究报告。在文献研究、实证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起草组先后完成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调研报告》、《四川省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调研报告》、《浙江省劳动合同执行情况调研报告》、《我国劳动合同执行情况实证评估报告》、《我国劳动合同标准化实践现状报告》、《国际劳工组织和主要国家有关劳动合同内容及操作程序的规定及标准》等份报告。这些报告为《劳动合同规范》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参考。
7.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起草组基于前期研究成果,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写,起草完成《劳动合同规范》草案初稿。
(二)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草案形成之后,起草组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人社部相关业务司局、地方人社部门、工会、企联、工商联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意见。起草组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归纳和处理,并依据处理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1.2012年12月7日,起草组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了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及辽宁、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1个地区人社部门,工会组织代表、企业联合会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8条意见,采纳6条意见,形成标准草案第二稿。
2.2013年1月15日,起草组在北京市召开了由人社部劳动关系司相关同志、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和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布朗先生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第二稿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12条意见,全部予以采纳,形成标草案准第三稿。
3.2013年6月24日-7月1日,起草组分别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召开由人社部门、总工会、企业家联合会、工商联以及部分企业和劳动者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对标准草案第三稿进行讨论。会上征集到29条意见,采纳14条意见,形成标 准草案第四稿。
4.2013年12月3日,起草组分别向人社部规划财务司、劳动关系司和中国政法大学金英杰教授报送标准草案第四稿以征求意见,上述单位和个人回函并提出相关意见共计24条,采纳22条意见,形成标准草案第五稿。
5.2014年4月8日-5月8日,起草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标准草案第五稿以征求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广东、云南、新疆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12个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95条,采纳79条意见,形成标准草案第六稿。
6.2014年11月 7日,起草组召开研讨会,听取了国标委标准审查部原主任关于标准格式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草案第六稿进行了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五、标准的技术内容
课题组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规定的标准必备内容和劳动合同制度的特殊情况,最终形成劳动合同标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劳动合同的种类,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合同的续订,劳动合同的管理、附录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
六、标准属性
本标准属于国家推荐性标准。
第四篇:《出口蜂蜜蜂王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编制说明
《出口蜂蜜 蜂王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本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编号为20071358-Z-469。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提出,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归口,定于2008年12月完成。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组成标准起草组共同完成。
二、目的和意义
蜂蜜、蜂王浆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据海关统计,2005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蜂蜜数量和货值分别是8.85万吨,货值8762.9万美元;8.11万吨,货值10526.9万美元,6.44万吨,货值9461.4万美元;2005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蜂王浆及冻干粉(蜂王浆冻干粉以鲜蜂王浆计)分别是和1298吨,货值1958万美元;1271吨,货值2046.9万美元,1430.4吨,货值2444.2万美元。蜂蜜出口呈出口量减价增的趋势,蜂王浆及蜂王浆冻干粉出口呈量、价小幅增长趋势。主要贸易国为日本、美国、欧盟,蜂蜜出口量约占国际贸易量的15%,蜂王浆出口约占贸易量的95%以上,我国是全球蜂蜜、蜂王浆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养蜂生产还涉及到农民的增收和农作物的增产,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蜂产品本身。
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并导致贸易争端的发生。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各国政府都在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和保护本国的食品生产加工。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德国、日本、美国以及欧盟等国的检测机构多次从我国的蜂蜜中检测出杀虫脒、四环素族、链霉素、氯霉素等多项农兽药残留和掺假(蜂蜜碳同位素不合格),使我国的蜂产品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贸易国不断降低检测低限,如氯霉素从10ug/kg到现在的0.1ug/kg,链霉素从200ug/kg到10ug/kg,扩大检测农兽药项目的种类,如欧盟,特别是西班牙开始检测新霉素、洁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等,对我国蜂蜜、蜂王浆出口设置了较多的技术壁垒,导致蜂蜜出口量逐年下降。欧盟2002年发布第2002/69/EC号委员会决议,以我动物源性产品中残留极微量的氯霉素为缘由,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使中国蜂蜜、蜂王浆停止出口欧盟,(直到2005年7月才予以解禁),美国对我出口蜂产品实施反倾销政策直到现在还未取消,并与2005年对我出口蜂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官方检查。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将蜂产品中需要检测的兽药残留达90种,其中一律标准11种,有限量规定的79种。上述
者情况,再一次表明,我出口蜂产品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我国近几年来分别对蜂产品国家标准进行了制修订,现行的主要有《蜂蜜卫生标准》(GB 14963-2003)、《蜂蜜》(GB 18796-2005)和《蜂王浆》(GB/T 9697-2002)等。为加强对出口蜂蜜的检验监督管理,2002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门制定和发布了局令第20号《出口蜂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国家质检总局近几年不断完善和规范出口蜂产品的检验监督管理,实施了对出口蜂产品加工企业养蜂基地的备案的管理,并在总局的网上予以公布,强化蜂蜜、蜂王浆质量从源头抓起,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同是,农业部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2002年第193号公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第235号公告)和公告《兽药停药期规定兽药停药期规定兽药停药期规定》和《不需制订停药期的兽药品种》(第278号),以及《兽药管理条例》。对规范养蜂户使用兽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我国养蜂户大都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户,文化素质和缺乏对养蜂用药知识的了解,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兽药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蜂药生产企业还存在违规生产行为,加上蜂产品进口国对兽药残留的要求差别比较大(美国、日本、欧盟对蜂蜜、蜂王浆中允许使用的兽残品种不完全相同),不论是蜂蜜、蜂王浆加工企业安全卫生控制体系的建立,还是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与进口国/地区的安全卫生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蜜蜂养殖,蜂蜜、蜂王浆生产和出口蜂蜜、蜂王浆加工等行为,并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出口蜂蜜、蜂王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的标准,对确保我出口蜂蜜、蜂王浆的安全卫生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标准编制原则
因我国对蜂产品中的蜂蜜和蜂王浆已有了一些产品的GB标准(包括卫生标准),而对其他蜂产品如蜂胶、蜂蜡、蜂花粉等只有行业标准,且这类标准大多数只规范原料性收购,对安全项目基本没有涉及,更缺少安全项目的检验标准,目前这类产品的加工也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管理方法和标准。同时,我国出口的蜂产品是以蜂蜜和蜂王浆为主,约占95%以上,所以,为了加强对出口以蜂蜜和蜂王浆为主的蜂产品的检验监督管理,确保出口蜂蜜和蜂王浆的质量安全,特将原《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改为《出口蜂蜜 蜂王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
由于我国蜂蜜、蜂王浆及冻干粉出口以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为主,这些国家和地区对蜂蜜、蜂王浆中的品质和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相当严格,而且各进口国对残留的兽药种类和限量又不相同,因此,对我出口蜂蜜、蜂王浆的检验监管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重点是以出口蜂蜜、蜂王浆中兽药残留的控制为突破口,着重从源头入手,规范出口蜂产品企业对养蜂基地建立与监管,规范合理使用兽药,强化对原料的验收和控制,注重加工过程控制和标识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及召回。
四、主要工作过程
2007年上半年接到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的标准编制任务后,我们迅速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标准起草工作组组建后,先后于2007年4月和11月分别在温州和大连召开了起草工作组会议,明确了分工,收集整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蜜蜂养殖、蜂蜜、蜂王浆技术发展动态,并对我国蜂蜜、蜂王浆生产企业的生产现状作了调研,确定了工作重点和进程安排。
2008年3月11日,标准起草工作组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国家标准起草工作要求,就标准基本框架及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明确工作任务及时限要求。
几个月来,标准起草工作组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充分消化大家的意见,并对国家标准的文本反复推敲,现已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五、标准内容说明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分为11章,从养蜂基地管理、蜜蜂养殖与生产、原料、加工过程质安全控制、质量控制与检验、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以及溯源与召回等环节的质量安全要求分别进行了阐述。以兽药残留控制为主线,在建立和有效实施卫生质量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蜜蜂饲养安全、原料基地和标识管理。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正文主要包括下列要求:
⒈ 养蜂基地管理:从出口企业对养蜂基地的管理、对的基本要求及遵守的规定、确定了基地的组织形式、养蜂基地的备案要求和备案管理等,明确出口企业对养蜂基地规章和监督制度的建立、对养蜂户要求及守则的确立,使养蜂基地的管理、监督、养蜂户的培训等进一步规范,从而为养蜂基地的管理更规范
⒉蜜蜂养殖与生产:对养蜂场地、饲料选择,养蜂用药和蜜蜂得病后的处置做了规定,对蜂蜜、蜂王浆的生产、标识、取蜜取浆器具的材质卫生和贮存要求进行了规范,重点阐述了科学养殖,规范用药,确保原料蜂蜜、蜂王浆的安全质量。
⒉ 原料:明确原料蜂蜜、蜂王浆必须来自养蜂基地。规定出口企业制定验收标准、原料标识内容和验收及贮存的要求,确保原料来源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⒋加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依据《出口食品企业卫生要求》和SSOP对出口企业的环境卫生、加工厂设计与布局、厂房基础设施、人员和加工卫生、水质要求,辅料卫生,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和加工记录的归档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同时规定出口蜂王浆加工企业在此基础上应满足《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使出口企业在选址、车间设计、布局、卫生管理和控制,记录的管理与控制有了明确的依据。
⒌质量控制与检验:要求出口企业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实验室和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实验室的检测人员、检测能力、检测标准等具备一定的自检自控能力,并符合质量控制需求,满足对蜂蜜、蜂王浆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检测需求,保证不合格原料和成品得到有效控制。
2⒍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对包装材料和清洗、外包装的标签和标志、贮存环境和运输工具等方面的卫生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⒎追溯与召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质检总局《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总局第98号令)和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实施源头管理的规定,对蜂蜜、蜂王浆建立溯源制度,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标识、对问题产品实施追溯,查明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对出厂门的不合格产品实施召回,并实施销毁和无害化处置。
六、标准属性的建议
建议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发布实施。
第五篇: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要求及说明
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要求及说明
一、项目、班组及分包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部制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应包括:项目负责人,生产、技术、机械、材料、后勤等有关岗位;责任制中应明确其职责分工,确定其安全责任。
二、项目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有如下内容:
1、项目经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2、项目副经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3、项目安全总监(安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4、项目工程师(技术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5、项目商务经理(成本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6、项目质量总监(质量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7、施工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8、采购员、库管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9、资料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0、劳务公司班组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1、生产工人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分包单位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参照以上编制。
安2-1-4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1
一、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和有关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令、法规,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落实集团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二、根据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负责建立安保体系,组织编制相应的安保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并负责贯彻落实。
三、组织制订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严格执行上级公司的安全生产奖惩条例。
四、督促检查各职能部门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五、支持项目安全员及施工管理人员行使安全监督、检查和督促工作。
六、监督材料部门采购安全物资的质量,防止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施工现场。
七、负责本工程重点危险部位施工管理。
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每周天一次以上的定期安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类隐患,并督促限时整改,确保安全施工顺利进行。
九、正确对待生产和安全的关系,不违章指挥,督促各生产班组开展安全活动。
十、发生工伤事故,按应急预案组织抢救,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十一、适时组织对工程项目部的安全体系评估和协调。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项目副经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2
一、根据项目安全保证计划,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经常注意督促检查。制定督促落实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制。
二、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验收。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 程和安全规章制度学习。负责对事故隐患进行控制,并组织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三、参与安保体系策划和评审,协调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四、实施现场管理标准化,协助上级部门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检查和督促,并督促项目各管理人员及时 进行安全资料填写。
五、协调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六、处理事故遵循“四不放过”原则,采取有效整改措施,防止再发生。对各分包单位的例会,建立会 议纪要。
七、处理一般工伤事故,协助处理重大工伤、机械事故,处理事故遵循“四不放过”原则,并采取 有效整改措施,防止再发生。
八、对各分包单位制定例会制度,建立会议纪要,并发放给有关人员。
九、负责安全设施所需的材料、设备及设施的采购计划的审核及批准,并督促各相关人员做好对进场物资的验 收工作。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项目安全总监(安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3
一、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和有关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令、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 方针,具体落实上级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二、参与安保计划及各项施组的编制,有权行使安全一票否决制。
三、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施工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节假日的安全教育、各工种换岗教育和特殊工种 培训取证工作,并记录在案。健全安全管理台帐。
四、参加每周一次以上的定期安全检查,及时处理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签发限时整改通知单。
五、监督、检查操作人员的遵章守纪。制止违章作业,严格安全纪律,当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有权制止冒险作业。
六、组织、参与安全技术交底,对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实施控制,并做好记录。
七、掌握安全动态,发现事故苗子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组织班组开展安全活动,提供安全技术咨询。
八、检查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反馈使用信息,对进入现场使用的各种安全用品及机械设备,配合材料部门进行验收检查工作。
九、贯彻安全保证体系中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组织参与安全设施、施工用电、施工机械的验收。
十、协助上级部门的安全检查,如实汇报工程项目的安全状况;
十一、负责一般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协助处理重大工伤事故、机械事故,并参与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发生;
十二、参与对施工班组和分包单位的安全技术交底、教育工作,负责对分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连续监控,并作好监控记录;
十三、参与协助对项目存在隐患的安全设施、过程和行为进行控制,参与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验证纠正预防措施。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项目工程师(技术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2-1-4-4
一、对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的技术工作负责。认真贯彻上级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组织设计 安全技术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或存在隐患,有责任提出整改补充措施。
二、编制组织设计,负责对安全难度系数大的施工操作方案进行优化。
三、参与编制的安全生产保证计划,并组织内部安全评估和内审,对上级审核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整改。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技术规定、规程、标准、编制设计、施工工艺等技术文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安全技术规程。
四、确定危险部位和过程及不利环境因素,对风险较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应组织安全技术论证。
五、做出因本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而须补充的安全操作规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施工方法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
六、选择或制定施工各阶段针对性安全技术交底文本。
七、对工程技术部门负责的安全体系要素进行监控,落实改进措施。参加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因素提出技术改进措施,并检查执行情况。
八、负责对施工员、安全员、技术员进行各阶段的安全技术方案交底,以及工程重点危险部位的安全技 术方案交底。
九、制定安全技术预防措施,分析调查安全事故隐患,制定针对性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检查监督有关人员执行实。
十、在指导、检查施工技术作业中,发现有严重安全隐患存在,有责任发出书面或头指令整改。贯彻“管施工技术,同时也要管施工安全”的原则。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项目商务经理(成本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5
一、按规定把劳动保护、安全技术经费列入到预算费用中去。
二、对审定的劳动保护安全技术措施所需的经费,列入项目年 成本计划,按需要支付。
三、对安全宣传教育所需费用,由安全生产保障金开支。
四、合理控制和使用安全生产保障金经费。
五、努力做到按国家规定要求,从技改费中提取 1%—2%作为安全技术措施费用。
六、经常对所属职工进行安全生产和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项目质量总监(质量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6
一、遵守国家《建筑法》和有关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令、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执行上级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二、认真执行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在检查工程质量的同时,严格要求安全技术措施到位。
三、参与制订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配合安全员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四、认真执行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在抓好质量的同时,兼管安全工作。
五、严格按国家有关安全规程,规范要求把关,发现材料和施工工艺上的问题有权制止。
六、参加安全会议,积极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议。参加各项安全生产检查。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施工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7
一、遵守国家《建筑法》和有关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结令、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执行上级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二、按照安全生产保证计划要求,对施工现场全过程进行控制。
三、严格监督实施本工种的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四、有权拒绝不符合安全操作的施工任务,除及时制止外,有责任向项目主管安全经理汇报。
五、认真执行对施工人员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操作规程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六、发生工伤事故,应立即采取措施,并保护现场,迅速报告。
七、对已发生的事故隐患落实整改,并向主管安全经理反馈整改情况。
八、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危险部位(如搭拆脚手架及安全防护设施,施工用电和现场动火作业等)。按规定程序向主管人员申报。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采购员、库管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8
一、按照项目安全生产保证计划要求,组织各种安全物资的供应工作。
二、对供应商进行分析,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定期向公司反馈供应商相关信息。
三、负责对合格供应商供应的安全防护用品的验收、取证、记录的工作,并做好验收状态标识,储藏保管好安全防护用品(具)。
四、负责对进场材料按场容标化要求堆放,消除事故隐患。
五、对现场使用的井架、脚手架、高凳、吊钩、安全网等安全设施和配件应保证质量,并定期检查和试验,对不合格和破损的,要及时进行更新替换。
六、易燃易爆物品进行重点保管。
七、对供应商提供的不合格品应予拒收,开具不合格报告,并进行标识或隔离,及时组织退货,在分 供方业绩评定中作好记录,并立即向项目经理汇报。
八、经常与施工人员取得联系,听取施工人员对所购劳防用品和安全防护物品的反馈意见。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资料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9
一、负责安全保证计划运行文件的收集、登记、发放,对安全资料进行整理收集。
二、安全资料应保管到工程竣工后,经整理无误后,到公司处存档。
三、对各安全资料按有关规定进行标识、编目和立卷。
四、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翻阅、更改安全资料。
五、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复印安保计划及相关文件。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劳务公司班组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安2-1-4-10
一、组织本班组职工学习安全规程和制度,检查执行情况,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违章蛮干,不得擅自动用机械、电气、脚手架等设备。
二、有权拒绝违章指令。
三、听从专职安全员的指导,接受改进措施,教育全班同志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和制度,做好上、下班的交接工作和自检工作。
四、发动全组职工,为促进安全生产和改善劳动条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作好记录和汇报工作。
五、支持班组安全员工作,及时采纳安全员的正确意见,发动全组职工共同搞好安全生产。
六、组织班组安全活动,开好班前安全生产会,并根据作业环境和职工的思想、体质技术状况合理分配生产任务。
七、上班前对所有的机具、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八、发生工伤事故,立即抢救,及时报告并保护好现场。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
生产工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2-1-4-11
1、积极参加各项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活动,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机具)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规章制度,正确使用个人劳保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禁止穿拖鞋或赤脚,禁止酒后作业,高处作业须系安全带。
2、认真听取工长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机械(机具)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交底,不违章作业。
3、认真听取班长的工作安排及施工要求、作业环境的安全交底,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纪律。
4、特殊作业工种必须持有效证件,并办理相应手续方可上岗。
5、有权拒绝各种违章作业的指令和制止他人违章作业,遇有重大事故隐患或明显的险情有权先停止作业,立即报告有关领导。
交底人:
被交底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