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转居”转型社区老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村转居”转型社区独居老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引言: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都市的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农村逐步被纳入城市范围,“村转居”新型社区越来越多,然而“村转居”的转变并不仅仅是楼房的拔地而起、村委班子改改名字、农民转换户籍了事。它是一系列的惠民之举、务实之举,转型后社区各项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跟上,因为转型社区中人们在很多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如:生活方式、养老方式等,尤其是当今的热点:老年养老对于转型社区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转型社区有着其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的地理条件,所以在社区内渐渐的出现了一群类似于又不同于“空巢”老人的社会群体——“独居老人”,他们的养老方式也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
那么“村转居”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呢?我们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分队深入合肥市新站区磨店乡文忠苑社区进行了实地蹲点调查。据了解:文忠苑工作站是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合肥市职教基地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村改居”社区,其前身由原瓦庙、关井两个社居委合并组成。工作站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万人(包括周边院校),其中户籍人口2835人,是一个集工业、商贸、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随着医疗条件和经济的发展,该社区内的老人数量也在增加,而且这种新社区内出现了很多单独居住的老人,针对这样“村改居”后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和非参与观察的方法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采访对象涵盖了社区的老年人及其子女、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设施、社区文化以及围绕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等,并以调查为依据进行了老年人亲情呵护的社工活动。以下是我们小组获得的有关资料,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建议。
——以合肥市新站区磨店乡文忠苑社区为例
一 文忠苑小区老人基本情况
(一)老人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12年6月,该小区已经入住了1700多位居民,共480户左右,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有178位,占社区总人数的10.47%,80岁以上的有22位,占总人口的1.29 %,近40位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占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22.47%。由于合肥建职教基地建设,政府采取按人口分房,多退、少补,也可以自己出钱购买的方式,将村民集中回迁到这里。因为是“村改居”社区,所以这里的居民失去了以前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基本上在周围的工厂上班或者在职教城开些小店做起私营业主,平时也是早出晚归,与老人相处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有条件好的家庭则选择了在市区买房子,所以就出现了老人单 独居住的情况。据老人们自己描述,一开始住进这样的小区也不是很习惯,因为小区面积没有以前农村社区大,所以他们以前的生活习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经过四年的生活他们也渐渐的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回迁房补助、养老保险、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和一些党员和退休工人的工资。独居老人大多生活自理,有一半左右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有小部分丧偶老人。一旦年老患病家庭经济就非常拮据。老人们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非党员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低、参与度不高,而党员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高,参与度较高,对居委会的管理与服务的水平的评价普遍较高。
(二)社区老年人工作开展情况
1磨店社区组织成立社区工作站,建立健全以居委会书记为站长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领导班子。现每个工作站都已逐步开始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建立社区、村(居)二级 “2460”(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在社会机构养老方面,磨店社区积极探索五保老人社会化服务之路,与合肥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中心合作,把敬老院提升为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中心,促进管理规范化。进一步完善老年保障体系。一是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辖区60岁以上月人均收入不到360元的老人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特困、高龄低保老人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对农村五保老人实行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高龄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老人统一由合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又名磨店敬老院)集体供养,安排专人护理,每月给予一定的零花钱,让老人自由支配。三是落实了百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费,确保老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完善老年服务设施,强化老年服务队伍。2011年年底,磨店社区文忠苑工作站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有日常照料室、老年健身室、医疗保健室等,为辖区内约40名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提供服务。工作站成立两个队伍:专业护理照料队伍(约15人)和志愿者服务队伍(约100人),服务方式暂以免费为主,免费服务对象包括“三无”老人和与残疾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主要服务内容为帮老人打扫卫生、采买缴费、交谈读报、陪同锻炼等。社区依托职教城院校优势,充分利用学生志愿者,组成志愿者联盟,定期为“空巢老人”送去志愿服务,社区居委会还与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帮扶,主动上门服务,重点解决老年人购物、洗涤、餐饮等生活中的困难。
规范服务管理,健全服务网络 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文忠苑工作站探索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这一全新的居家养老模式。一是调查摸底,了解情况。文忠苑小区内有60岁以上老人178人,近40位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80岁以上22人,对这些老人工作站首先入户,掌握他们的生活、身体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二是分类登记,建立档案。首先建立健康档案,对有高血压、高血糖的高危老人确保定期给予检查。其次是建立服务档案,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老人分类登记,根据记录,随时提供老人需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老人服务。三是集中力量,按需服务。组织院校志愿者队伍、磨店卫生院、居委会等力量,分工合作。志愿者根据工作站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服务,学生志愿者负责定期为老人清扫房屋、整理家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负责为老人充值缴费、聊天读报,陪同康复健身;医生志愿者负责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社会力量支持老年事业。安徽宏升科技电缆有限公司与文忠苑工作站是社企共建合作单位,该公司也选择在新春之际,为文忠苑小区20名困难高龄老人送去节日的慰问,慰问物资约一万元。
社区工作人员借助职教基地所存在的优势,积极和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多次在社区内举办大型文艺演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欢乐,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二 转型社区老年人生活的优势
在走访观察中,我们发现老人们对国家征地,以及由之而来的农民向市民角色的一系列生活转化是持肯定和满意态度的。这体现出转型社区老年人独有的生活优势。
(一)关系融洽,生活惬意。虽然现在老人们享受的是市民生活,但却不用遭受市民冷漠的困扰。因为文忠苑小区的市民原来多是一个村、一个生产大队的,都是老相识,出入相扶、邻里互照,没事就到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关系融洽,生活倒也自在。
(二)经济独立,相处融洽。何爷爷表示,因为老人们一般都有低保费、党员补助费、失地补贴等方面的收入,所以一般不会要子女的钱,最多让子女用那钱帮自己安装一些家用电器。子女的负担轻了,自然对老人的态度就好了,更何况有事老人还可以照顾到子女家庭。高奶奶说,只要节俭点,每个月的收入是完全可以保证他们的生活的。
(三)独居空间,享受天伦。因为文忠苑是回迁房,所以按照政策老人和子女都有条件各自分到一套房子,这就形成了城市老人和子女生活的最佳居家距离,方便走动照顾又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减少了代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他 3 们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间,独享天伦之乐。
(四)条件现代化,生活市民化。7月7日下午,我来到高奶奶和韩爷爷家,从他们的口中我了解到,以前种田辛苦而且力不能支,现在不用种田了,而且还有补贴。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随着生理方面的变化,处于人生的疾病高发期,已经不适合从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耕作,社区转型后,无地可耕,自然转变劳动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飞跃性变化,而且社区每年会组织党员出去旅游。并且在走访的八家独居家庭中,有四个家庭家用电器设备齐全,如:冰箱、洗衣机、液化气、空调、彩电、热水器等。只是家里如果有病人的条件就会差点,但总体上是满意的。
三 转型社区的养老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社会化养老力量不足的双重问题。作为转型后的新社区当然也不例外,随社会的发展儿女的生活压力也渐渐变大,对老人的照顾也不是很多。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关于养老的政策,但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也使得社会化养老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于刚刚转型的社区来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日常的养老管理与服务中必然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未来社区建设与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资金受限带来的问题 资金短缺,医疗保险的报销额度有待提高
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老人养老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资金严重缺乏。对于社区内有些患病的老人家庭,我们可以从调查中发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拮据的。从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对于国家的那些补助,仅仅只是可以维持他们的生活,一旦家里有老人生病,那看病难的问题又会凸现。虽然国家在城镇的医疗保险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于这些没有积蓄的“村改居”农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资金短缺,社区照顾和服务不能普惠
访谈中,有两户家庭家中有病人,其中一位陈爷爷说到,他的老伴患有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虽然子女与自己同住一个小区,但实际上就是自己照顾瘫痪的老伴。从爷爷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但当问及居委会是否会常来看他们时,爷爷的表情有些失望,他说当初为老伴申请一级残疾很麻烦,而且得到的补助呀很少。同时他也说到,虽然居委会有老年人服务中心,但自己从未去过。
(二)家庭养老观念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改居”社区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 4 的冲击。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得老年人和独居子女增多。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众多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空虚等问题,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在文忠苑这样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内,居住方式由农村的模式发展到了现在小型家庭居住模式,老人们大多和儿女分开来住,使得儿女对老人的照顾渐渐弱化。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患病率、自理能力的下降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患病率、伤残率的上升,以及自理能力的下降,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从文忠苑小区居民的收入来看,他们虽然能在周边的工厂上班或自主创业,但他们的工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收入方式单一,学历和技术的欠缺让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最基层的职业。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他们又要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在老人养老需求和自身能力供给方面就出现了明显矛盾,这又让老人的养老多了一个难题。
(四)社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第二,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第四,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工作人员。
在文忠苑小区周围就是合肥市的职教基地,在平常也会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配合社区的工作人员对老人进行一些服务,但这些志愿者并非专业社会工作者,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单一。另外由于文忠苑工作站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工作人员也不多,社区内的事务又比较冗杂,导致工作人员对老人的关注程度就有所减少,配备设施不完善。
(五)社区管理不规范
由于社区的特殊性,小区从一开始就缺乏正规管理,使得小区内黑网吧、旅馆肆意发展壮大,商业活动频繁,而且陈爷爷表示,小区内因此频发打架、盗窃等事件,而且消费者多为在校学生,老人们都倍感担忧和厌恶。
三“村改居”独居老人养老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养老方式的发展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敬老院的养老方式弊端已经渐渐凸显,为了尽可能的整合资源和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充分的利用好“村改居”社区这种优势,所以“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也就呼之欲出了。那么怎样发展“社区养老”呢?下面是我们小组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在我国发展社区养老具有先天优势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就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社会,尊老爱幼也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所推崇的优良美德。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受儒家思想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邻里互助文化。这种文化也成为发展社区养老的道德基础。家庭在养老中占重要地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就指出,西方现代社会是“接力”式的养老模式,中国社会是“反哺”式的养老模式。接力式更讲求独立性,而中国的反哺式要求成年的子女要在供养下一代的同时赡养父母,是双向义务。家庭养老既保障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能为并不富裕的国家节省福利开支,同时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因此,家庭养老成为我国养老的最基本形式,也是社区养老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二)“村改居”社区的发展为社区养老提供发展条件
据我们调查发现,在文忠苑这样的转型社区中,家庭会按照人口数每人能分到50平米的房子,所以家庭里的老人也能在拆迁的过程中分到单独的房子,为了不给孩子带去生活上的不便,他们也大多选择居住在离儿女不远的地方,这样既没有完全脱离儿女,又可以让他们生活在了自己原先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三)发达社区养老有经可取
1日本社区养老服务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以及家庭养老模式的退化,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以及丰富的服务内容。
2英国社区养老服务
上世纪末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并颁布法令明确指出,要在社区内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以便使他们尽可能过上独立的生活。其目标是在他们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3在国内,宁波市海曙区就尝试实行过社区养老。从2000年到2005年,海曙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70%。2005年,海曙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6.3万人,占总人口的18%,其中空巢独居者又将近一半。面对这样的养老压力和更好的解决这些困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传统的方式是修建养老院安置他们,但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发现,这种“机构养老难以为继,不论政府投入多少钱、批多少地、盖多少房子,都赶不上养老人数的增加。海曙区政府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建敬老院,全区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都要进去,要建200张标准床位的敬老院8个,财政需投入9000万元。政府财力杯水车薪,但又必须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四)发展社区养老的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社区养老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的模式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等。
2拓宽养老资金的来源
一方面要适当的增加政府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增加社会投入,在对于文忠苑这样转型后的社区居民来说,居民收入也会在短时间内成为问题,因为他们原先都是农民,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及时的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鼓励居民在年轻时买入养老保险,日本的《介户保险法》规定年满40岁的公民都要交纳看护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地方政府充当承保人的角色。其内容包括对投保人进行医疗保健、心理护理、日常护理与帮助等。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立法的强制性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保险费的征收,既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减轻了财政负担。
3建立一支有专业知识的养老服务队伍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很迫切的需要一个有专业、敬业的服务队伍。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建是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的,在合肥也存在很多的失业人员,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人群进行免费培训,但是也需要对工作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的服务中来,各高校应多组织 “三下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参加,让我们大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去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带动身边的人积极的参与老人服务活动中去。
4完善社区养老机制设施建设,尤其要完善医疗体制建设。努力解决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以在社区内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
社区的独居老年人,是最脆弱、最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在转型社区逐渐完善的契机下,积极应对家庭小型化、经济化、市场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探索出一条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当下养老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老人的切身幸福和安乐,也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社区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敬老院养老相比,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它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单成刚.关于“农转居’居民管理与服务的思考.北京农业技术学院学报【N】2009年9月第23卷第5期.【2】 徐小平.论城市社区老人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构.福建论坛【J】2008(12)
【3】 骆玉婷.论发展社区养老的优势和方向.中国证券期货【J】2011(5)【4】 徐志文.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提出及功能定位.特区经济【M】Specia Zone Economy 2007(6).【5】 邓娟.社区养老 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当代经济》【J】2010年11月(上).【6】 杜新达.小型社区养老,好事还需多磨.乡镇论坛.2008(2).
第二篇: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截止到2009年12月,陕西省60岁以上人口目前已超过365万,按照国际惯例,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20年老龄人口将更迅速增长的社会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我省发展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老年人日常生活排列第一的困难为经济困难,有一半以上的老人都不同程度出现经济上的困难。物价高、生活无保障、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无养老金和退休金低成为经济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诸如家庭不和睦、心理孤独、生活无人照料、活动场地少、家务劳动等也成为困扰老龄人口的主要问题。
■近半农村老人月收入百元以下
调查显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居民的职业差别,被调查的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差异较大。我省城乡老人中,有部分人仍在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费用。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靠子女接济和本人劳动收入,而城镇老人则依次为本人退休金、子女接济和本人劳动收入。
超过一半的城镇老人月收入在600元以下,还有15.2%的城镇老人月收入在200元以下,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则有将近一半的老人月收入在100元以下。
据负责本次调查的杨红娟助理研究员介绍,这个数字实际上是很多老人整个的家庭收入,由于成年子女出去打工,老人除了承担家庭的农业生产外,这些收入实际是用于整个家庭包括留在家里的孙辈的花销的总和。杨红娟表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影响,我省养老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趋于完善,因此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必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 城乡老人收支对比差距明显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与收入相对应,城镇老人有一半以上每月花费在400元以下,农村老人一半以上的每月花费在100元以下。从城乡老人的经济收支对比来看,差距十分明显。城乡老人的花费大部分在于饮食和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上,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只在书刊的花费比例上城镇老人明显高于农村老人。数据显示,城镇有47.9%、农村仅有13.2%的老人有自己的储蓄,储蓄的用途多用于防老看病。
■ 患病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多
近1/3的城镇老人和1/4的农村老人认为自己身体比较健康,大多数人健康状况基本可以。但城镇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要好于农村老人,有疾病的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高出19个百分点。农村老人收入偏低,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差,是农村老人健康状况比较差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生活以夫妻相互照料和子女照料为主。城镇老人照料主要依靠其配偶和子女等家庭成员,而农村老人照料首选子女,其次是配偶,反映出城乡观念的细微差别。另外农村老人中有13%得到邻居或亲朋好友的照顾,这一比例远高于城镇老人,反映出农 1
村人的人际关系比城镇人更融洽。另有1%左右的城乡老人选择政府或其他方式照顾。有90%的城乡老人的子女能够尊重老人意见,有95%以上愿意赡养老人。这说明,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家庭养老的观念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家庭养老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注:由于调查者所居住社区为国企家属区,所调查的老人大部分为退休职工。国企在养老金、退休金方面待遇较好,还有一部分老专家被企业返聘,基本没有经济困难。调查者认为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文中数据多为在较官方网站查得。
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虽然在养老保障方面有了一定的准备,但在养老政策、养老财政投入、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覆盖面、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与老龄人口的快速发展不适应。
■ 农村老人面临更大养老风险
社会养老保障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社会保险是其核心。现行的养老保障体制对城市职工有较高的覆盖率,特别是离退休人员,有更高的比例。但农村的养老保险由于在制度和经济上缺乏支持,发展缓慢,覆盖率很低。这也造成了目前陕西城市拥有较高的养老保障水平,而农村发展滞后,使得农村家庭面临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农村老人面临更大的养老风险。
■ 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较为薄弱
报告中指出,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开始受到冲击,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社会养老方式将逐渐成为我国养老的重要方式。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
目前我省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老人活动中心和福利院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很多地方由于组织活动少,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
■社保体系重心应转向农村
针对陕西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报告指出,尽管陕西已显现“未富先老”的特征,但距离人口完全老龄化需要20年时间,必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健全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准备;并且,在我省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之后,政府理应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向农村转移。报告建议,应在推进经济持续发展中,不断加大对养老保障的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全省城乡均衡发展的养老保障体系,为城乡老人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高2012届
第三篇:村转社区报告
关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
有关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并对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原属农村的失地动迁农民搬进社区,成为新型社区居民,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社区党建工作也由此成为了我处党建总体工作规划中的一项新任务。目前,全处成功实现村转社区的只有西马匠社区一家,这项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也仅有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西马匠社区党建工作中一些特色做法
如:西马匠社区面积1000平方米,辖区8000人,党员200人,社区两委15人,党支部设书记1名,副书记3名,支委6人,工作人员14名。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群防群治确保治安稳定。
1、积极创新载体,形成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党员教育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西马匠社区投资6万元建起了集阅读、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并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定期开展庆“七一”演出、党的知识竞赛、扶贫帮困献爱心等活动,党员的参与率达到了50%以上;组建有老年秧歌队,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2、社区内建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可容纳900余名学生功能齐全的六年双轨制学校、并附设幼儿园,各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3、设立有社区警务室和一支专职治安联防队,实行昼夜巡逻,完善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并建有23个联防小组,确保社区治安环境稳定。
(二)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青年妇女等骨干,广泛开展各种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既密切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又增强了群众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千方百计解决关系到居民利益的问题。几年来,西马匠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并顺利实施了城中村改造、裕安工贸物流园区、“两气入户”等十大工程,使居民切实得到实惠,为顺利开展社区建设打好了舆论和群众基础。
二、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偏差。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转型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经费短缺。二是单位意识仍未打破,仍然将党建工作局限于在册党员的管理,认为非本社区直接管理的党员就可以不管了,是 “份外事”。三是仍然存在消极等待思想,存在“等、靠”思想。这些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工作上缺乏创新和大胆实践,直接影响社区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缺乏抓好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一是党员教育面窄,管理手段不多,导致了部分党员思想松懈、进入角色慢。二是党员活动项目涉及面不广,没有顾及到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业余爱好。三是所开展活动多数是沿袭多
年的“学雷锋式”的,现代气息不浓,特色性活动、有生命力的活动不多。
(三)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与社区长远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总体上年龄偏大、知识面偏窄、对改革认识不够等问题,面对日益繁重的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面对社区党建这一崭新课题,暴露出力不从心的问题。
三、加强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一)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就西马匠社区看,专职党务工作者只有一人,远远不能适应日趋繁杂的社区党建工作要求。要通过选派、招聘、培训等各种手段,不断充实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提高干部素质。
(二)努力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一要创新社区服务载体,突显党员作用。通过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鼓励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并建立党员便民联心卡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要拓宽服务范围,满足居民多方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村转社区资金补助渠道,解除社区发展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第四篇:村(居、社区)法律顾问管理工作职责
村(居、社区)法律顾问管理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督促落实本辖区村(居、社区)法律顾问的协议签订工作。
(二)做好对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日常管理,及时了解掌握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进度与成效。
(三)督促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完成规定的坐班、走访及法治宣传任务。
(四)组织村(居、社区)法律顾问以乡镇(街道)、社区为单位开展组团式法律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制定法律服务清单;督促村(居、社区)法律顾问提供咨询、审查合同、修改村规民约、参与纠纷调解等工作。
(五)按规定对辖区内法律服务清单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形成初步考核意见报送上级司法行政机关。
(六)确认审核村(居、社区)法律顾问业务平台上的资料录入工作。
第五篇: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调查报告
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调查报告
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在管理城市、服务市民、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一些社区管理混乱,群众意见很大,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居巢区凤凰山街道社区从破解理财难题入手,推进居务公开、民主管理,推动社区由“乱”到“治”的做法,值得我们 认真探究。
一、民主公开难以落实,居务管理呈现乱象
社区位于凤凰山街道半汤路两侧,地处城乡结合部,区域内存在较大面积的“城中村”,是一个“村改居”社区,也是市委市政府办公所在地。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9200人,辖5个居民小组;社区党委下设4个支部、8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32名。近年来,随着城市范围快速拓展,城市重点工程接连不断,社区集体收入因土地征用补偿等因素迅速膨胀。与很多“村改居”社区相似,在很短时间内,社区就从一个长期负债过日子的穷村,一下子成为资产近千万元的“暴发户”。穷村终于过上了富日子,群众看到了希望,干部也增强了自信。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无论是社区干部还是居民,却没有感受到因富裕而带来所期盼的和谐。社区富了,问题反而多了。干群关系变得紧张,群众经常到市、区甚至于赴省上访,一些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在这里难以推进,尤其是社区集体资产有流失现象,社区外借款高峰时达340万元,其中100多万现已成了呆死坏帐,而社区干部借款也高达70多万元,而一些失地农民应得的养老保险社区配套资金却得不到及时兑现。区委选派干部进社区以后,遇到群众意见大或举报反映的问题,几乎都与经济相关。从到两年多时间,区纪委、区检察院、街道办事处根据群众反映或举报的问题,先后6次介入社区,累计收缴各类违规、违纪款50多万元,有4名党员干部因财务问题受到了纪律处分。究其根源,是居务、财务、事务不公开、不透明,管理上不规范、有漏洞造成的。
二、大力推行“阳光”居务,真正实行民主管理
面对这样一个“烫手山芋”,社区党委没有退缩。3月,根据全区统一部署,社区党委进行了换届选举。在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全部采取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产生新的党委班子后,新班子对群众反映意见强烈的居民组班子也进行了民主改选。同时,新班子不等不靠,通过居民代表选举产生了10人组成的居民议事会(居务公开监督小组),从中选出3人组成社区理财小组,另7人组成财务会审小组,每半年对社区财务会审一次。今年又通过全体党员选出由9人组成的党员议事会,参与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管理,弥补社区“两委”在决策上的局限性。这样,初步建立了一个由社区“两委”(党委、居委)负责、“两会”(居民议事会、党员议事会)参与的决策与监督平台。
(一)严格理财。一是对集体资产和在建工程进行彻底清理,摸清家底。二是严格财务审核把关。主要是实行书记、主任、理财小组“三支笔、一张单”的把关制;理财小组对每一张超500元以上报销票据作为第一审核把关(签字盖章),社区书记参与每一张报销票据的审核把关;所有报销票
据最终由社区主任审批;社区“两会”参与社区1万元以上支出事项以及重大经济活动的讨论决策。三是加大追欠力度。对无息借款的社区干部停发工资,对外借款则由财务监督小组专门追欠,逐人逐项落实。四是实行“居财办管、组财居管”。严格执行凤凰山街道出台的加强居财办管、组财居管的实施办法,社区对各居民组实行“统设帐户、统购统销票据、组财居管组用、严格规范管理”,居民组每一张报销票据,必须经过由居民组民主选举产生的监督小组审核把关并签字盖章。
(二)公开透明。为进一步消除干部和群众心中的疑虑,社区党委决定对社区党务、居务、财务全面公开,亮干部的“箱底”,兜集体的“家底”,明居民的“心底”。一是规范公开内容。重要的工作内容、实施方案、工作进展以及结果等,都能在公开栏上看到。特别是社区各项支出和欠款人欠款数额,公开到具体或相关的事和人。二是健全公开制度。居务每季度(首月15日)至少公开一次,单项工作在任务完成后一次性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首月15日)公开一次,防止出现有时公开,有时不公开,有的公开,有的不公开,想公开的公开,不想公开的不公开,群众不想知道的问题公开,群众想知道的问题不公开等情况。三是耐心做好对公开事项的来访接待工作。群众对公开内容如有疑问,可以直接向社区有关人员询问,社区有关人员要负责任地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在公开栏旁设立意见箱,由理财小组成员专管,定期开箱,及时反馈信息。
(三)强化约束。社区“两委”在研究决定有关事项前,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党内事务”必须召开党员议事会,经讨论商议后提交社区研究决定;
居务事项必须召开居民议事会,征求意见拿出方案;重大事项实行“两会”联席会议
[1] [2] 讨论决定;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社区内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要向街道党工委或办事处提出书面报告,自觉接受上级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为防止干部因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责任范围内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问题,社区党委决定还将通过扩大“一述四定”范围的办法,使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都处于群众评议范围,以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让群众来衡量和评价干部的工作
成效,核定社区干部的绩效工资,决定干部的去留。从决策层面建立的这些约束机制,有效地堵塞了社区内部决策的“政策性”漏洞,避免出现“官小胆子大”、决策随意性以及工作失误损失无人担责等现象,增强了对社区干部的监督和约束力。
(四)贴近服务。为从根本上推倒党群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架起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减少和化解各种矛盾,社区“两委”从班子自身做起,解民难,帮民困,排民忧,办实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与群众直接面对面地沟通思想,及时发现和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服务,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如,在拆违控违工作中,社区在落实一线包保责任的同时,给辖区住户每户一封信加强政策宣传,对发现的违法建设,社区在最初萌芽阶段就上门做工作,及时帮助拆除,既化解了矛盾,又减少了群众损失。在我市实行环卫体制市场化改革过渡期间,社区垃圾一度无人管,累积成堆,居民意见纷纷,社区又主动采取与村组、群众各拿一点的办法,组织和发动群众解决了一时扯皮的难
题。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上,按照政策应该是兑现男60、女55周岁人员(每人每月30元)的配套资金,以前社区只兑现70周岁以上,社区班子在认真研究后,严格按照规定予以兑现。仅此一项,社区集体每年增加支出15万元左右,但近400名失地农民却彻底解开了埋在心底的“疙瘩”。
社区在强化民主管理的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基层民主的力量,感受到了来自群众支持、参与和监督的力量,也初步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管理效益直接显现。,社区收支“赤”字100余万元,降为60万元。生活招待费近40万元,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二。有人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社区配套部分弄虚作假,套取社区集体资金,由于采取社区广大居民监督的办法,经在全社区范围内公示,竟一次有30多人不得不主动放弃做假,此一项每年减少集体资金流失1万余元。社区集体外借款在社区财务公开之前,很少有群众知道详情,明细项目公开之后,广大居民为之震惊,由于监督小组成员“铁面”追欠,短短3个月就追回近70万元,另有部分借款也落实了还款期限。市重点工程二公区17亩回迁安置房征地任务,社区用了1年多时间才全部让地,而且在征地价格和附属补偿等方面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同属市重点工程170亩北外环工程用地,由于社区全部兑现各项政策,并从网站上下载相关文件资料向群众公开宣传,仅用4个月便完成任务,而且纠正了前期征让地中一些违规操作错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
——民主实践逐步延伸。社区“两委”坚持严格理财这条主线,紧紧抓住“两会”这个平台,以民主选举为基础,从民主理财逐步延伸和扩展到民
主决策、民主监督,从制度层面上拓展了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使群众的真实意愿成为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在社区党委与党员、居民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如社区劳动服务公司问题,社区“两委”经过“两会”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以公开竞包方式来盘活集体资产,共有5个单位(个人)参加竞标,消除了此前准备“暗箱操作”的隐患。同时,在社区项目用地、“西山”开发、社区安置房出售等多项重大经济活动中,都是通过民主的渠道,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社区这么做,老百姓服气”,民主实践引起了社区党员群众的强烈共鸣。
——社区关系逐步理顺。社区“两委”班子办事认真,狠抓落实,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居民对干部的信任度,从而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居民中关于“四人帮”、“二八杠”等“帮派”之说逐渐销声匿迹,集体议事决策已成为习惯;上、下班签到打卡,就连正常来人招待等事项都实行“阳光操作”,消除了干部相互间的猜疑;以制度约束人,按制度办事,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并主动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监督,有效促进了班子团结,改进了干部作风。
三、“阳光”居务根植民主,规范管理任重道远
实行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中央早有要求,群众早有期盼。社区的做法,算不上新生事物,但特色在于把各项制度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应该看到,社区的现象,在整个城市社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从整体上真正把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到实处,仍需我们不断探索。
一是民主价值人心所向,居民自治大势所趋。《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
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沟通联系市民的重要渠道。城市和谐,社区是基础。当前,伴随着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给社区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管理内容,带来了不少现实难题。职能超载,职权有限,使得社区角色难以定位,社区自治实际上被虚化、弱化。一方面,部分社区干部因体制机制原因导致管理权力过大、过滥,责权利严重不协调;另一方面,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难以体现,党和政府有不少工作难以赢得社区居民认同,因而不同程度地出现多种不和谐因素,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认真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民自治,是顺应民意,体现诉求,推动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
二是真民主就能真管用,真抓就能真见效。民主不民主,群众最清楚。实践社区民主的途径有很多,只有经过广大党员群众认可、有群众监督的民主才是“真民主”,形式主义的民主是“假民主”,最终必将受到遗弃。社区把民主制度不仅体现在墙上,更是体现在选举、理财、监督、决策的各个环节上,把对一些细节问题的“较真”作为关系社区民主成败的关键,办任何事都要依靠群众,都要讲个公道明白。如在选举环节上,为了选出群众的真实意图,他们不怕繁琐,一律设秘密写票点,一律实行票决,否定了少数人提出的举手表决习惯模式,避免了“见面之情”的影响;在票据管理环节,不按规定支出的、不合审查要求的票据,都是由理财小组说
了算,该退回的坚决退回;在生活招待方面,书记、主任带头,严格执行招待规定,尽量不招待或少招待,不搞超标准招待,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区“两委”班子尤其是党委负责人真抓、真干、真落实的“较真”精神。
三是民主建设重在制度,规范管理重在落实。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行基层民主和群众性自治的本质所在。应借鉴社区管理上的一些做法,避免一些倾向性问题的出现。要认真抓制度建设和落实,防止民主管理流于形式,避免先入为主、划圈子定民主,应依靠和发动群众来参与民主、监督民主;要对社区“两委”和“两会”以及居民小组、理财小组等职责进行细化,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制度,防止以民主管理为由,事无巨细推给群众,导致应该由社区“两委”成员负责办理的事也不敢大胆办理;要有效控制和防范社区“两委”成员以实行岗位责任制为由,一手遮天,独断专行,搞个人说了算,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对持不同意见者打击报复;要突出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监督与指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有效防止以社区自治或以维护本地群众利益为由,滥用职权,违法违规决策,摆脱党组织的领导。
四是居务公开主体在民,民主建设关键在人。社区群众是社区自治的主体。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首先必须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社区是群众的社区,社区的民主是为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没有监督就没有真正的民主。社区通过为群众搭建平台,在管理与监督中发扬了民主,在推进民主中又强化了群众对干部以及对群众自身的监督。第三,对社区
工作者而言,要努力提高为民服务意识,提高组织群众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的能力。第四,对于社区班子而言,要秉承“干好事得罪坏人,干坏事得罪好人,不干事得罪群众、得罪组织”的思想,坚定政治立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畏人言,扛得住风险,经得起诱惑,努力创造出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