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财政促进外贸发展主要政策(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4:4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财政促进外贸发展主要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财政促进外贸发展主要政策》。

第一篇:2011年财政促进外贸发展主要政策

一、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政策

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安排,重点支持上年度出口额在4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由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共同管理,省商务厅负责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业务管理,提出年度使用计划,审核、论证资金使用项目;省财政厅负责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财务管理。各市及省直管试点县(市)商务(外经贸)部门、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推荐本辖区内企业申报项目,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负责组织省级企业申报项目以及所有支持企业资金拨付、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

1.境外展览会支持内容包括:

 ① 展位费(场租、基本展台、桌椅和照明);  ② 公共布展费;

 ③ 大型展品海外运杂费。 团体项目需10家以上企业参展。

 2.企业管理体系认证支持内容包括:

 ① ISO9000等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认证费;

 ② ISO14000等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认证费;  ③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费;  ④ 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费;

 ⑤ 其它企业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费。 3.各类产品认证支持内容包括:

 ① 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的认证费;  ② CE、FDA、CL、COS等产品认证的认证费;  ③ 其他产品认证的检验检测费。 4.境外专利申请支持内容包括:

 ① 境外专利申请前期考察费;  ② 境外专利申请相关申报、核准费。

5、国际市场宣传推介支持包括:

 ① 宣传材料的翻译、制作费;  ② 宣传视频的翻译、制作费。 6.电子商务支持内容包括:

 ① 创建企业中英文网站的设计费;

 ② 出口退税等外经贸专项管理系统建设费;  ③ 网交会等网上出口营销公共平台建设、维护费  7.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支持内容包括:

 ① 在境外媒体上发布产品广告的广告费;  ② 在国外注册产品商标的注册费。

 8.国际市场考察支持内容包括:

 ① 企业每个项目支持不超过2位人员的国际市场考察往返交通费;

 ②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支持人员境外三项费用,每人每次境外时间累计不超过20天,其中单个国家(含地区)不超过10天;  ③ 已申请境外展览会项目支持的参展企业,可视资金情况再批复同意申报1名人员境外市场考察项目的相关境外交通费和境外三项费用。 9.境外投(议)标支持内容包括:

 ① 标书购制费;

 ② 项目初步设计费。 10.企业培训支持内容包括:  ① 培训资料费;

 ② 培训相关会务费;

 ③ 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境内外交流培训费。 参加培训的企业需50家以上。 11.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支持内容包括:

 ① 收购技术费;  ② 收购品牌费。

12.省商务厅商省财政厅同意的其他项目

要在商务部设立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网站”(以下简称开拓资金网站,网址为www.xiexiebang.com)上注册,并将加盖企业印章后的相关资料(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税务登记证书副本、《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等复印件)送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待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公示后,企业才能申报开拓资金项目。

项目活动及实际费用支出的相关合法凭证。主要包括项目相关的合同(协议、确认书)、证书(样本、光盘等)、发票、国际机票、银行转账凭证(现金收据)、护照及签证(出国批件)、认证单位及网络等公司相关资格证书的复印件和登机牌(原件)等合法凭证。相关资料须全部加盖单位印章,是外文的还须翻译。

二、进口贴息政策 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安排,以贴息的方式重点支持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列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的产品(不含旧品)、技术(往年支持标准大致为:技术类每美元贴息0.2元,设备类每美元贴息0.15元,资源类每美元贴息0.05元)。商务部负责贴息资金的规划、组织、实施、审核和管理工作;财政部负责贴息资金的审核、拨付、监督检查工作。每年4-5月份,省财政厅会同省商务厅根据部里要求,组织企业进行项目申报。

申请进口贴息条件:

 1.申请企业近三年内没有违法违规的行为,无恶意拖欠国家政府性资金行为;  2.进口产品的,申请贴息的企业应当是《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收货单位;进口技术的,应当是付汇凭证上的付汇单位;  3.申请贴息的进口产品应当是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已完成进口报关;申请贴息的进口技术应当是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执行合同,并取得银行出具的付汇凭证;

 4.进口产品、技术未列入其它贴息计划;  5.技术进口合同中不含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31号)规定的条款;

 6.进口《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 “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项下的设备,未列入《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财政部公告2007年第2号)。

 申请进口贴息标准:  1.以进口额作为计算贴息的本金。进口产品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列明的进口金额乘以固定人民币汇率计算;进口技术的,以技术进口付汇凭证上的付汇金额乘以固定人民币汇率计算。

 2.贴息率不高于贴息清算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近一期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利率。 3.财政部和商务部在年度贴息资金总额内确定贴息系数,核定贴息金额。

 申请进口贴息应提供的材料:

 1.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的贴息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进口用途、预计可产生的效益等,及申报说明; 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 3.《进口贴息资金申请表》及电子数据;

 4.进口产品订货合同或技术进口合同(复印件);

 5.进口产品的,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复印件);  6.进口技术的,提供银行出具的注明技术进口合同号的付汇凭证(复印件);

 7.进口“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项下的设备,需提供《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书》(含进口设备清单,复印件)、《进出口货物征免税证明》(复印件)及《进口货物报关单》(复印件)。

以上材料均需加盖企业公章。法律责任: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以下办法的规定处理:

1.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骗取贴息资金; 

2.挪用或截留侵占贴息资金;

3.拒绝有关部门依法监督、检查,或对有关部门依法监督、检查不予配合。

对违反的有关行为,视情节轻重,依法进行以下处理:

 1.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 2.全额收回已取得的贴息资金;

 3.被处罚的企业不得再申请进口贴息资金;  4.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7号)对相关人员或单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三、公共平台建设资金政策

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安排,以贴息或补助的方式重点支持我省外贸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对象:

 1.国家级基地。商务部认定或由其会同有关部门认定的的农产品、轻工、纺织品、医药、专业化工、新型材料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基地。

 2.重点培育基地。商务部、财政部以文件形式明确要求予以重点培育基地。 3.省级基地。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建设兵团根据本地区特点,参照国家相关基地管理办法确定的具有明显产业优势、鲜明区域特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较强辐射、带动效应的基地。

 支持内容、方式及重点:

对为基地内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告平台建设予以资金支持,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的设备、技术、信息资料和软件的购置等费用。主要包括:

 1.产品设计中心。为基地内从事服装、鞋帽、电器和五金等产品出口的企业提供款式、造型等产品和外观设计的公共服务。 2.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为基地内企业提供系统可靠的试验检测服务、出具有公信力的试验检测报告、提供试验检测需求咨询等公共服务的分析测试中心。

 3.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为基地内企业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实验协作等服务,增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 4.公共认证及注册服务平台。为基地内企业提供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产品等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服务及相关技术咨询的平台。 5.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平台。根据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或有机产品等标准及相关规定要求,为基地内企业建立可共享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 6.国际营销服务平台。为基地内企业提供面向国际市场的品牌策划和推广、公共宣传、市场推介、企业交流、今后服务等公共服务。

 7.国际孵化器平台。为基地内初创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提供研究、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等公共服务。 8.公共交易平台。为基地内企业提供以开展对外贸易为主的交易场所(包括专业市场、境内外展览会等),或提供稳定、可靠、便捷的网上洽商、交易等电子商务服务的公共平台。

 9.公共展示平台。为基地内企业提供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或企业集中展览、展示和宣传服务的公共平台。

 10.公共信息平台。为基地内企业建立科技资料、专利资料、技术标准资料等资源库,提供数据分析、业务咨询、市场信息、贸易摩擦预警、法律法规、产业及贸易政策、产销对接等各项公共服务的平台。

 11.公共培训平台。为基地内企业集中提供与基地主要产业相关联、并形成规模的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的公共平台。

 12.公共物流平台。公共物流平台是指为基地内企业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的平台,重点支持我省为进出口企业孵化服务的出口散货拼箱业务平台。

 13.为基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应具备开展服务所需的资金、场所、设备和人员,能够为基地内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与基地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签署优惠服务协议,协议中应包括公告服务单位所提供的优惠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

 14.资金采取项目管理、部分支持的方式。支持比例不超过符合条件项目实际支出的70%。

 监督检查:  1.省商务厅、财政厅对平台建设资金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将“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总结”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 2.项目资金拨付后,平台建设资金使用单位有义务如实向同级主管部门和省商务厅(对口业务处室)、财政厅(企业处)报送项目执行、资金使用和效益评价材料,接受监督检查。省商务厅、财政厅每年按规定向财政部商务部报送当年项目安排和使用情况

 法律责任:

 1.商务(外经贸)部门、财政部门及资金申请使用单位需保证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按规定用好资金。如有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省商务厅、财政厅对项目申请单位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的下列行为予以处罚,追回已经取得的项目资金,并在三年内取消其申请平台建设资金的资格: (1)违反平台建设资金使用原则,擅自改变使用范围的; (2)截留、挪用、侵占平台建设资金的; (3)用于个人福利、奖励等消费性开支的;

(4)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资金的;

(5)违反管理办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其它行为。

 其他:

 1.平台建设资金按使用方向不同,按照不同基地认定标准要求各自确定申请单位并报送相关申报材料。

 2.除个别支持方向外,平台建设资金原则上采取事后拨付方式。需要验收的项目,由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共同组织统一验收,项目验收合格后,省财政厅拨付资金。市县属企业的资金,以省财政厅追加市、县指标单下拨资金,并由市、县财政部门办理企业具体拨款。

四、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政策

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安排,由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共同管理。省商务厅负责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的业务管理,提出年度使用计划,会同省财政厅确定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的支持重点。省财政厅负责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的财务管理。近年来使用方向:

外贸重点企业发展基金:

外贸企业是进出口业务的主体,为鼓励企业做大,促进进出口发展,以出口基地为工作抓手,增强我省进出口后劲,今年安排进出口企业发展资金,重点对机电、高新技术、轻纺等企业的技改、自主创新、研发、出口认证等方面,给予贴息或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各类基地建设申报条件及申报材料如下:

(1)机电产品

申报条件:上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申报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技术政策》,项目未曾享受国家、省其他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

申报材料:(1)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2)企业申报表(见附件1);(3)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专家论证意见;(4)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5)经中介机构审计的上一年度完整的财务报告;(6)项目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7)与专项资金项目有关的其他材料。

(2)高新技术产品

申报条件:出口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在300万美元以上,成长性好;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国内(或省内)领先,研发投入达到或超过总收入的3%;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主要产品生产规模和在国内外行业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重点出口产品已取得主要出口国和地区相应的认证;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益良好。

申报材料:安徽省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企业申请报告;安徽省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企业申报表;其他材料同机电项目。

(3)轻工业品、纺织品出口

申报条件: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且依法备案登记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具有独立、健全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制度,财务状况良好;产品特色明显,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上,近3年出口增长持续稳定;获得相关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重视品牌建设,打造自有品牌并有所成效;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规定缴纳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

申报材料:出口基地申请报告;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表》复印件;经中介机构审计的2009年度财务报告;申请单位所取得的有关认证认可文件;专项资金项目情况、报告及专家意见;其他相关材料。

五、省级外贸发展促进政策(一年一定)

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专项安排,以贴息的方式重点支持外贸企业。针对当前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为加快推动我省外贸的发展,根据WTO规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同时,适当调整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和方向(一年一定),按照15000万元规模,2011年省级外贸促进政策主要支持方向。

1、企业出口信用险保费补贴项目:

为减少、降低外贸企业出口风险,2011年继续对出口信用险保费实行补贴。具体标准:一般产品出口信用险保费补贴标准不超过30%,其中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和省级以上出口名牌补贴标准不超过50%;东欧、中东、非洲、南亚、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出口市场补贴标准不超过60%(相互之间不重复计算)。

2、进出口企业孵化资金项目:

2011年继续安排进出口企业孵化资金,组织开展进出口业务与政策培训,开展省直帮扶公司与新孵化企业的“一对一”对口帮扶,组织举办产业集群企业对接活动;继续开展出口散货拼箱业务,扩大拼箱工作点;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强对进出口孵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和孵化中心孵化工作完成情况考核,对完成工作目标较好的先进单位进行奖励。

3、省级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建设项目:

继续支持省商务厅统一组织的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赴境外开展对接活动,以及开拓新兴市场等,加速推动我省出口基地、集群及品牌、优势企业“走出去”,扩大对非洲、东盟、南美等新兴市场出口。

4、贸易摩擦应对建设项目:

进一步增强我省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继续以补贴方式,支持企业按照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安徽省区域性检测中心建设扶持政策实施办法》(皖商公平字〔2010〕105号)要求,加强检测体系建设;为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应诉,对应诉企业给予一定费用支持。

5、出口品牌专项建设项目:

 一是对新评选的出口名牌企业进行奖励;

 二是支持制作安徽出口名牌画册和光盘,通过驻外经商参处、出国团组等多种方式进行推介;  三是支持举办出口品牌集中广告推介、论坛及培训活动。

6、服务贸易促进资金项目:  一是加大对服务外包支持力度;  二是支持重点出口文化企业出口;

 三是支持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设和我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重点文化出口项目”指导目录的编制;  四是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参加国际性服务贸易论坛及会议。

7、企业进口机电设备补贴:

对2011年重点转移外向企业进口机电设备生产线、整机、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等,给予奖励。对外贸公司代理手续费按合同金额不超过0.5%给予补贴。单个企业的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8、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

为解决中小进出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继续实施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贷款担保。扩大省专项担保资金规模,进一步增强融资担保的引导能力,调整徽商银行、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担保贷款本金规模,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合作银行的放贷积极性。督促合作银行加大发放贷款规模。

9、新发生实绩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奖励

六、中小进出口企业担保资金政策

 资金来源于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安排,为切实解决中小进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建立安徽省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资金,并由两厅共同管理。

 资金的性质及使用原则:

 1.省专项担保资金主要用于为商务部门、财政部门推荐的企业范围内、银行审核通过的中小进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提供担保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省专项担保资金承担代偿损失最高限额不超过专项担保资金本金总额。

 2.省专项担保贷款运作第一年度内,专项担保贷款余额放大至担保资金本金的五倍,在运作正常,风险控制良好的前提下,逐步放大至十倍。

 3.省专项担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科学评审、定向使用、规范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

 资金的管理及运作模式:

 1.省财政厅和省商务厅为专项担保资金的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专项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依据《实施细则》对申请使用专项担保贷款企业进行审核推荐,对专项担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监督。专项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由两厅领导及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专项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下设省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工作组(以下简称省专项担保工作组),负责办理专项担保贷款的具体工作。

 2.省商务厅、省财政厅与银行签订《安徽省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贷款合作协议》,专项担保资金采用受托运作、专户管理的方式,商业银行向中小进出口企业提供贷款,专项担保资金为商业银行向中小进出口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专项担保资金存入省财政在商业银行的账户,实行专户存储。

 3.设立省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实行专户存储,用于核销专项担保贷款出现呆坏帐应由专项担保资金承担的损失。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每年根据上年终专项担保贷款余额的 1%安排省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专项担保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的,风险准备金予以补足;专项担保贷款余额比上年持平或减少的,风险准备金维持现有规模。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从专项担保资金银行存款利息及当年国家和省级外贸促进政策资金中列支。从专项担保资金银行存款利息提取的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暂存于各专项担保资金开户行,必要时各开户行按省财政厅通知划到省财政厅在商业银行集中开立的省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账户。

 4.专项担保贷款合作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按协定存款的方式对专项担保资金进行存储计息,利息收入专户存储并按协定存款的方式进行存储计息,用于补充专项担保资金的风险准备金和支付开展专项担保业务必要的工作经费。

 5.设立专项担保贷款企业风险保证金(以下简称企业风险保证金),申请专项担保贷款企业在通过银行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后、实际放贷前,第一次使用专项担保贷款企业,根据其实际获得专项担保贷款额的2%比例交纳企业风险保证金;企业自第二次使用专项担保贷款开始,根据其实际获得专项担保贷款额的1%比例交纳企业风险保证金。企业风险保证金由贷款行代收,存入省财政在贷款行的账户,实行专户存储。企业风险保证金管理细则另行制定。 6.企业风险保证金开户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按协定存款的方式对企业风险保证金进行存储计息,利息收入用于补充企业风险保证金。

 申请贷款担保企业条件及提供材料:  1.申请贷款担保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在我省境内注册登记、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并已有一定业绩的中小进出口企业;上年自营进出口额超过4500万美元的,原则上不再支持; (2)要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正常经营两年以上,经营管理规范,成长性较好,管理队伍较为稳定,组织架构较为完整;

(3)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资料真实可信; (4)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70%;(5)信用较好, 无不良贷款记录,无偷税、骗汇、走私等违法违规行为记录。

2.申请贷款担保企业须提供的材料一式两份(不含给市、县商务部门、财政部门的资料):

(1)贷款担保的申请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公司章程、验资报告、经济性质、注册资本、主要股东、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等)、进出口情况、反担保方式、还款来源等;

(2)专项担保资金担保申请书(格式附后);(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的有效证明;

(4)拟提供的反担保措施相关资料;

(5)企业近两年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6)缴纳企业风险保证金承诺书:承诺“本公司保证已经完全理解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贷款业务,同意按业务要求缴纳企业风险保证金,对于企业风险保证金的缴纳和代偿扣划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企业的反担保:

 1.为有效控制专项担保资金风险,确保担保贷款企业按时偿还借款,被担保企业必须以有效资产抵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法人代表个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保证、担保机构担保及符合银行担保条件的其它企业为其提供担保。各项反担保措施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具体反担保方式由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推荐,贷款银行审核认为反担保方式确需变动的,与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沟通后,可以予以调整。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委托贷款银行与贷款企业办理担保反担保手续。

 2.企业有效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具有公允价值的房产、设备运输工具、企业依法有权处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等。以出口退税账户作为反担保措施的,贷款额度原则上按企业在此之前半年内出口退税额确定。正常情况下,专项担保贷款还款期限前,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可以使用。一旦专项担保贷款到期未还,贷款银行将直接从企业的出口退税账户中扣还。贷款银行如果认为企业专项担保贷款出现风险可能较大时,与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商定后,可以对企业出口退税账户提前进行冻结,只进不出。 担保贷款限额、期限及利率

 1.担保贷款限额视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小而定,对单个企业的最大担保贷款额一般控制在500万元以内,最多不超过1000万元。

 2.专项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为6至9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前款不清后款不贷。  3.商业银行对专项担保资金项下的担保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贷款利率执行,不得上浮;对符合下浮利率条件的优质客户,银行应执行下浮利率。除银行利息、统一收取的企业风险保证金外,银行及各级商务部门、财政部门不得收取任何保证金、费用。

 专项担保贷款申办程序:

 1.各市、县(区)进出口企业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专项担保贷款申请,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申请专项担保贷款企业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在《专项担保资金担保申请书》上签署审查意见,并办理推荐函向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推荐。省直进出口企业直接向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提出专项担保贷款申请。

 2.省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对申请担保贷款企业进行审核后,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分批次(原则上每2个月1次)行文将审核通过的申请担保贷款企业以专项担保贷款担保推荐确认函的形式向贷款银行推荐。专项担保贷款企业推荐有效期限3个月。 3.贷款银行在接到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正式担保推荐确认函后,按照专门设定的简化操作流程,对担保推荐确认函名单范围内企业的银行信用、还款来源、反担保抵押物的真实有效性等进行调查、评审,确定是否放贷、具体贷款(可以安排一部分贸易融资)金额,与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发放贷款。 专项担保贷款风险控制与跟踪:

 1.各市、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申请担保贷款企业的考查、审核、推荐责任;担保贷款发放后,要切实履行跟踪管理责任,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进出口情况,对企业发生的可能影响其按时还款能力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反映,并与贷款银行进行沟通,及时采取资产保全措施,保障专项担保贷款安全;专项担保贷款逾期后,要积极利用政策措施和行政手段,配合商业银行追收贷款。

 2.贷款银行要密切关注专项担保贷款企业资金流量动态,跟踪其出口退税账户资金进出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同时采取法律、经济等资产保全措施,保障专项担保贷款安全,可以要求企业提前归还专项担保贷款  专项担保贷款代偿:

 1.申请担保贷款企业对其获得的担保贷款本息负有法定偿还义务,必须按合同约定按时还本付息。在本息偿还前,要保证其反担保抵押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对其上报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 2.企业专项担保贷款出现逾期,贷款银行、商务部门、财政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未能收回,逾期已达到3个月,形成专项担保贷款呆坏帐,贷款银行向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提交《省专项担保资金担保贷款代偿报告》,要求对专项担保贷款本金及利息(包括复利及罚息)予以代偿。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审核批准后,方可代偿。

 3.呆坏帐损失代偿,由贷款行存储的企业风险保证金代偿70%,省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代偿15%,贷款银行承担15%;

如企业风险保证金余额不足代偿的,不足部分由省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和贷款银行各承担50%。

如省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不足代偿的,由省专项担保本金补足。

 4.专项担保贷款代偿后,贷款银行负责继续追收企业逾期担保贷款,商务部门、财政部门积极协助。追收回来的企业专项担保贷款本金及利息(包括复利及罚息)在抵扣相关追索直接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仲裁费、财产保全费、执行费)后,优先按代偿比例偿还贷款银行、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包括专项担保资金本金)承担的损失,剩余部分用于补回企业风险保证金。企业所欠贷款本金及利息无法追回来的,银行所发生相关追索直接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仲裁费、财产保全费、执行费)由贷款银行、专项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包括专项担保资金本金)、企业风险保证金分别按15%、15%、70%的比例承担。 法律责任:

 1.对于专项担保贷款逾期未还的企业,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贷款银行将予以通报,其逾期贷款信息将记入银行的“企业及法人代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2.商务部门、财政部门与贷款银行要严格执行《安徽省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安徽省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资金担保代偿实施细则》及与银行签订的《安徽省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贷款合作协议》等规定,凡不按文件及协议规定执行造成的损失均应由其全部承担。

 3.建立专项担保资金绩效考核制度,对推荐企业按时还款、进出口明显增长的市、县(区)级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将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从省及中央下达的外经贸发展相关资金中列支。对申报专项担保贷款审查不认真,风险跟踪、控制、协助追收不力的酌情予以处罚。

 4.省辖市、县(区)1年内发生1次专项担保贷款呆坏帐的,对该市、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进行通报批评;1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专项担保贷款呆坏帐的,暂停该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专项担保贷款推荐权1年,扣留该市、县(区)上年度商务工作年度考核奖励资金等归还专项担保资金本金。

第二篇: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政策

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建议

发展医药产业,符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也符合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关优惠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资金扶持政策

设立医药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到2015年,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重大创新药物和技术研发成果奖励和新药产业化、优势产品提升、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项目补助。

(一)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研发能力强、成果储备多、在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上成效显著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给予一定数额资金扶持。对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研发基地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金扶持,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金扶持,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金扶持。

(二)支持创新药成果研发。对一类新药、二类新药、三类新药、中药六类及以上产品给予一定数额资金奖励。对开发二类以上新药企业给予500万元扶持资金,开发二类以下新药企业给予200万元扶持资金,每获得一项技术专利给予30万元扶持资金;对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每项给予100万元扶持资金。

(三)支持医药产业化和优势产品的提升。对医药产业化和优势产品提升的重点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对管理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年产值超5亿元的医药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单品种过亿元的中药产品,鼓励、支持进行二次开发,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疗效,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年产值超过1亿元奖励100万元,达到2亿元以上奖励200万元,达到3亿元以上奖励500万元。支持省 1

内品牌医药企业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创建研发基地,加大创新力度,承接创新成果,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对面积达500亩以上的产业园区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资金扶持。

(四)支持中药材生产GAP基地建设。对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基地,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升中药材科技水平、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对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二、其他扶持政策

(一)集中招标采购中给予省内品牌医药企业以政策倾斜。切实贯彻“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优先选择质量记录良好的品牌企业产品,在基本药物和医保药品招标时让省内优质产品直接入围并单独定价。在招标时避免唯价格论,杜绝超低价劣质药品进入招标程序。

(二)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提高对医药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对医药产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原则上不得上浮。支持医药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加速集约化进程,进一步增强省内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对收购小公司的知名医药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其银行贷款给予利息补贴。

(三)土地优惠政策。对列入省知名医药企业的重点项目,如需要新征土地,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同时保证建设用地需求并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四)税费优惠政策。对年工业总产值达4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进行税务大检查需通报省级政府部门。对相关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大力引进生物医药领域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凡

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服务于我省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豫入户不受限制,并给予一定津贴补助。

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省药监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各部门要把这些政策结合起来,联系我省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全省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财政促进经济的发展。doc

记者: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08年第四季度实施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

谢旭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制定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财政部门为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从 2010年的情况看,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关措施都得到了较好落实: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了对农民的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对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二是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三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巩固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成果。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严格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审批管理。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五是着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范围。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决策及时果断,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进行调控,政策力度大。二是坚持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并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三是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密切结合,通过调整结构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也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既坚定地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又十分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保持财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2010年全国财政赤字占 GDP的比重在2.5%左右,债务余额不到GDP的20%,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总的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夯实了可持续发展基础;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2010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情况如何?

谢旭人:在推进各项财政工作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2010年,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及上年财政收入基数相对较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收入是支出的来源。收入增长为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8898.54亿元,增长19.9%。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用于民生支出。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8579.7亿元,增长18.3%。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427.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225.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350.3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了用于民生和“三农”等方面的支出。

记者:“十二五”时期,针对我国财政发展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财政工作主要有哪些考虑?

谢旭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并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推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

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综合来看,“十二五”时期,推进财政发展改革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我国发展的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财政发展改革也有较好基础。同时,也面临不少不利因素和风险挑战。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十二五”时期财政

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将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平稳较快增长。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把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完善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推动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努力健全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税收制度。四是坚持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增强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加强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强化乡镇财政建设。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五是坚持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扎实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记者: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财政工作主要有哪些具体安排?

谢旭人: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2011年的财政工作,为全面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服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继续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二是着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前一年完成 2010—2012年规划的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完善涉农补贴政策。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健全对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是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对购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范围。继续推广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支持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主要牧区可利用草原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好相关财税政策。

四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政策。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扶持和援助等工作。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五是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完善消费税制度。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开展房产税改革试点。六是着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认真做好拨付工作,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扎实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积极推动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强化基层财政建设。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狠抓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

记者: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收支关系是怎样的一个格局?

谢旭人: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时确立的。此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又通过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了局部调整和完善。“十一五”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和支出结构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52%左右,中央财政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1994—2010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590亿元增加到27349亿元,年均增长27.1%。

中央财政收入除一部分用于中央本级支出外,大部分是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相应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并由地方安排财政支出。2010年,中央本级收入4247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1.1%;中央本级支出 15973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7.8%,地方本级支出为7360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82.2%。从资金来源看,地方财政支出中平均有 37.2%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平均6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记者:最近几年我们在财政预算公开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在提高预算透明度方面有哪些考虑?

谢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实施以来,各级财政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财政预算公开工作步伐。财政部先后将财政体制、预算管理制度、相关规章政策、经全国人大批准通过的预算报告以及全国财政收支决算表

等在财政部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2007年,开始公布月度财政收支情况,特别是中央财政收支情况都及时进行了公布。2009年“两会”后,财政部将经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中央财政支出预算表”、“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等4张中央预算表格,通过财政部门户网站首次向社会公开。2010年公开的预算表格增加到12张,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基本上细化到“款”级科目。其中,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进一步细化为23类123款科目,比2009年增加了2类82款内容。74个中央预算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地方预算公开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专门组织编写《中国财政基本情况》,并在财政部门户网站公布,全面介绍财政职能、财政政策、预算编制、财政收支等情况。

2011年,我们将在进一步细化中央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将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中的一些重点支出公开到“项”级科目。进一步促进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推动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对外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批准的地方预算、决算要主动向社会公开,并做到完整、真实、细化。同时,要认真做好预算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

第四篇:财政促进金融支农若干政策解读2009

财政促进金融支农若干政策解读

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决定实施两项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政策措施。一是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试点,二是试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这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财政支农机制的创新,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实现财政支农机制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运用财税杠杆,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财政部日前出台的两项政策措施,既是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的实际举措,更是财政支农机制的创新,对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近年,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加大,在直接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项支农新政策,在财政直接支农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一定财力,将财政政策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探索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支农,产生放大效应,从而达到积极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大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力度的效果。

探索多种方式引导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两项政策措施以涉农贷款业务和涉农金融机构为支持对象,探索多种政策引导方式,实现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目标。

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试点政策,旨在通过给予一定财政奖励,激励县域内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争县域信贷资金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支持农村经济加速发展,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奖励资金以涉农贷款超速增长部分为计算基础,体现了保基数、促增长的指导思想,同时扩大了财政资金放大倍数。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行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旨在通过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增强机构经营和风险拨备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农村,经营灵活,在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适当的财政扶持政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促增长与防风险并重

两项政策措施都以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经营管理贷款为基础,有条件地发挥激励和补偿作用。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享受财政奖补政策必须满足促增长和防风险两方面的条件。对于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政策,除贷款增速条件外,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能享受。对于定向费用补贴政策,达不到监管要求或贷款未实现增长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能享受,其中存贷比不足50%的村镇银行也不能享受。

财政部将就两项政策措施制订相应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金融机构和各级财政部门在办理奖补资金发放与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和操作流程,规范奖补条件审核工作,加强奖补资金监督检查和机构业务跟踪分析,为实现政策效果提供制度保障。

逐步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

为积累经验、检验效果、完善政策,两项政策措施都采取先试点或试行、后完善推广的做法。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政策首批选择6省区开展试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暂定试行3年,扩大试点范围和延长试行时间的安排将视政策执行情况研究确定。同时,两项政策措施涉及的奖补条件和比例,在试点和试行过程中也将视需要进行调整,以便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财政部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发展,注重研究和探索建立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和促进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在条件成熟时陆续推出具体政策措施。2006年以来财政部出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保险事业发展,对恢复农业生产和保障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两项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新政策措施的适时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随着更多政策措施逐步出台,国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和有效。

第五篇: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

一、财政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财为民的服务宗旨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吃饭、发展、建设”三位一体,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协调性增强,财政收入来源进一步合理。来自于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4、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确保教育、农业、科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支出增幅;确保社会保障支出做到“两个确保”,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并“应保尽保”,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5、努力争取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财力差距。切实缓解财政困难的局面。

6、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县(区)乡历史债务。

7、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有效遏制规模过快增长势头。

8、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三)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创公平”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促进财政事业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财政部门要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丰富政策手段,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体现重点性。要加大对重点优势企业、新材料基地、大型企业集团等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要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要支持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要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体现效益性。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动态调整项目内容,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项目决策方式,把有限的资金投向经济发展需求程度最高、扶持效益最好的领域。

三是体现导向性。政府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具体体现为通过有效的政策杠杆,引导社会投资投向政府需要扶持的产业领域。要通过财政贴息、补贴、奖励、投资等多种政策手段的运用,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财政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继续推进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坚持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确保“三农”工作有新的突破。

一是明确目标、分类指导。“三农”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财政部门在制定落实具体政策中,必须明确政策目标,体现政策要求。对于农村福利性政策,要注重体现“公平”目标,通过对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特定产品和特定环节给予支持与补偿,调节不同产业和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对于农村公益性政策,要注重体现“协调”目标,围绕政府扶持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着力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性政策,要注重体现“效率”目标,按照市场化择优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予以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突出重点,稳妥推进。财政“三农”投入将继续保持增长。各级财政要按照突出重点、稳妥推进的原则进行分类排序,使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读书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农民减负增收方面,要巩固改革成果、防止负担反弹,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帮助农民增收。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要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完善扶贫投入管理为重点,切实增加投入,推进改革,完善机制。积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下大力气解决“三农”资金使用分散、项目整合不够、整体效益欠佳的问题。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分清轻重缓急的原则,集中资金支持解决最急需、最重要、最有效的项目,办一件,成一件。要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进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协调工作机制,促进扶持(或救助)对象、扶持内容、扶持资源的协调统一,实现政府投入的产业集聚、地域集聚和项目集聚。

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快完善运行机制,努力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切实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提高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保工程”建设,使社会困难群众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要支持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城市低保制度,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教育事业方面:要支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类教育助学体系,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公共卫生方面: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医疗卫生三项制度建设,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科技、文化、计生事业方面:重点是推进事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事业发展涉及各级政府投入责任问题,核心是合理界定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同时还涉及政策引导机制问题,重点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事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低保等方面的支出在执行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分担比例,各级财政部门一方面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确保应由政府负担的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完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规范基础管理。公共保障支出很多涉及对老百姓家庭或个人的直接支出,具有面广量大、支付分散的特点。要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支付方式,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兑现。今年,省厅将对部分涉农个人财政性补贴支出试行“一折通”改革试点,并逐步扩面,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要积极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4、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综合效能

一是规范政府间财政管理关系为重点,继续探索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是:按照“财权与事权基本适应”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要加快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模式,确保乡镇政权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必需供给。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办法,确保县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权的实现。要防止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把“办事钱”变成“吃饭钱”。要健全和完善财政困难程度评价体系、标准支出定额体系,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推进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的监控和评价系统,逐步实现对地方运行的动态管理。

二是优化预算管理制度为重点,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针对项目预算编制粗、执行难、结转大的问题,健全以投资评审、专家论证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决策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机制,明确财政与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实现财政管理与部门管理之间的工作协调。要建立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主管部门与财政、审计部门的协调沟通,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改进。要健全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系统,把部门各类政府非税收入和部门所有下属单位全部收入纳入管理范围,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严格预算约束、完善经费控制机制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但资金紧张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增加投入,不仅不现实,而且由于管理缺位,还会陷入投入越多、浪费越严重的误区。因此,必须加强管理,通过管理降低行政成本,通过管理提高资金效益。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为细化部门预算、制定预算定额提供可靠依据。要加快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压缩公用经费,规范支出范围,节约财政资金。要创新财务管理,在人员、用车、会议、通信、接待等支出方面规范运作,严格预算约束。

5、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全程监督机制。财政监督工作要拓展,必须坚持“监督寓于管理、管理寓于服务”的指导思想,赋予监督工作新的目标、新的手段和新的内容。要把监督工作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事前参与项目论证、事中开展预算合规性审核、事后开展资金流向跟踪,把监督工作变成为覆盖财政资金全流程的管理活动。要把监督工作与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投资评审和开展绩效评价结合起来,让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改革与财政发展的全部领域之中。要把监督工作与调查研究、监管处罚和整改服务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财政监督对决策管理的辅助性,树立监督执法的权威性,提高监督管理的实效性。

二是建立协同监督机制。财经纪律的执行和财政资金的监督不仅是财政部门或少数监督部门的事,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特别是具有二次分配职能的主管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监督工作同样也不只是财政内部监督机构单家的事,财政内部支出管理机构同样必须履行监督职能,协同监督机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工作。因此,财政部门要加强与资金主管部门的联系,财政监督机构要加强与内部职能机构的协作,把监督寓于管理之中,在推进业务工作中实现有效监督。要加强与审计、监察部门的协作,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门、重复检查。要加强与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的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三是建立效力监督机制。要认真执行《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对违纪违规行为,坚决实施财政制裁;触犯刑律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切实加大惩戒力度。完善监督结果信息披露制度,对查实的严重违纪违规案件要进行公告和通报,提高社会监督实效。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监督成果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被监督单位要充分利用监督成果促进整改,改进工作。

6、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财政,就是要把握职责定位,依照财政法定的权限理财,不越位,不错位,也不缺位。要坚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按法定权限、规范程序和规定时限办事,严禁违法理财、不规范理财和财政不作为。

二是提高财政干部“四个能力”。要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的能力。财政干部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在财政工作的法律授权、法定程序和职责权限框架内,力求决策科学、管理规范、监督有效。要提高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财政工作必须有财有政。如果仅仅局限于算算帐、拨拨款,那财政工作就会陷于平淡甚至无所作为。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财政方针政策执行好,把党委、政府的决策落实好,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要提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财政工作既是数据工作,也是政策工作,更是综合工作,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少说空话套话,狠抓决策落实,才会有执行力、影响力;加强学习调研,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情况,财政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要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增强廉政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杜绝制度要求与具体工作两张皮,确保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要建设学习型机关,大力宏扬学理论、学管理、学政策、学技能的良好氛围。要建设创新型机关,联系发展学财政,注重民意看财政,服务全局管财政,促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建设服务型机关,真正把为民理财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去,促进财政部门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财政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作为财政部门自身来讲,首先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沟通协调,该支持的要主动支持,该保障的要着力保障,不能支持或无力支持的要多作解释,让部门和单位理解、支持财政工作。要加快政务公开工作步伐,切实加大财政宣传工作力度,让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关注和了解财政工作。

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继续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导向”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参与社会公益性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合有关部门继续争取省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持。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改善的投资环境,增强项目本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尤其应注重弥补农村公共设施方面的欠帐。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小金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城乡堤防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工程恢复与建设等。继续加大及农村饮水安全与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业重点产业,运用无偿补助、有偿扶持、投资参股、银行贷款贴息等多种扶持方式,走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路子,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紧密关联的优势突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产业化骨干项目和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的需求,相对集中扶持农户建立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大宗农产品及畜牧养殖专用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推动其从单一的销售或技术服务向实行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有机联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建设,尤其是良种繁育、良种良法的推广和疫病防治监测、市场信息、教育培训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3、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促工业强市发展

一是加快支柱产业及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支持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着重支持以盐化工、机械、新型材料、纺织等为代表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集群化战略和产业升级战略。促进企业的兼并联合和改组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市内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符的产业、企业和产品集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推动国企改革并扶持民企发展,促进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按照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整体规划,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加快国有资本在部分领域的退出步伐,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革。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上市、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快速扩张壮大,并进行所有制、企业组织、产业、产品、技术等结构方面的整合调整,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集中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基础性及公益性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清理和修订有关政策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国民待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按照公共财政、效益财政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各项资金的扶持范围。通过充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以及从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信息服务、培训、参展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加大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协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

4、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区域重点,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增强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省财政的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调整财政投资的区域布局。进一步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支持各地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建立金融机构扶持农村经济的补贴和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强化收入管理基础工作,增强财政的收入筹集能力

1、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工作,规范税收征收秩序,严格税收减免程序。在国家授权范围内调整和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监督、审计信息和资料,及时发现、制止越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和变相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建立财政、国税、地税和人行国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收入征管中的问题。加强全市税源和收入结构的调查、分析工作,强化税源尤其是重点税源的监控。充分利用税控收款机、“金财”和“金税”等先进技术装备,提高税收征管手段和税收监督的技术含量。

2、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进一步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和领域,增加财政收入来源。重点是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转让收入、国有资源及特许经营权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银行代收的征缴面,提高纳入预算管理的比例。建立规范的罚没物品拍卖处置管理办法,将罚没物品拍卖(变价)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快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步伐,稳步推进“收支脱钩”管理。推进县区乡非税收入收缴系统建设,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非税收缴系统征管,分期分批将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同时,严格收缴管理政策和收入减免程序,规范分成管理政策;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强化财政票据源头控制作用;规范执收单位收缴行为,加大非税收入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应收尽收。制定非税收入支出管理政策,保障合理的成本支出,推动“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深入。

3、加强国有资产收益收缴,探索建立国有资产预算体系

加强财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的投入与存量资产的盘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做好资产占用状况的调查摸底、合理确定资产占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需新购建的资产,首先从现有闲置资产中调剂解决。对超标准及闲置资产(含房产),由政府以无偿调拨的方式在单位之间调剂使用,或者“非转经”、拍卖转让,由财政统一收取资产占用费、租金收入或者转让收入,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性活动取得的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将存量资产、财政资金购建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租赁及变现处理收入、“非转经”收益以及基建、修缮等支出纳入其中。另外,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强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股权收益和转让收入方面的财政财务管理,逐步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最终建立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企业国有资本在内的统一的国有资产预算奠定基础。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与效益

1、逐步规范财政供给和保障范围,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按照公共财政改革和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逐步规范公共财政供给和保障范围,大力压缩财政一般性支出,适当压缩经济建设服务性支出,确保义务教育、基础科研、“三农”、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公共领域支出需求,逐步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界限明晰、结构合理、标准适当的公共支出体系。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从财政经费供给的角度,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总量控制机制,支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经费供给范围和方式。配合有关部门,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性质、收入水平等不同特点,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清理、划转、撤并,并对其编制性质、预算管理办法及人事、工资福利、社保等制度进行调整和规范。对不同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逐步加大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包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收入绩效挂钩改革。

2、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增强财政对政府收支的监控能力

继续完善账户管理办法,加大账户清理力度,认真执行财政与人行两大账户管理系统的对接,推进财税库横向联网进程,实现财、税、库、行之间“动态联网、税款直达、实时监控、信息共享”的收入管理信息交换模式。同时,通过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和管理服务系统,强化非税收入的集中汇缴。在“金财工程”框架下加快统一大平台的建设,充分整合目前各自为政的财政核心业务软件系统,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扩大国库集中收付业务范围,将财政性资金和部门单位的事业收支、经营性收支和其他收支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加强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逐步探索将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纳入财政监控系统。

3、深化预算编制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质量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内容,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改进预算编制和管理方法,逐步建立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通过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接受人大和审计等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促进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完善综合预算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逐步将包括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债务收入等在内的所有政府收入纳入完整、统一的政府收入分类中,将部门债务等游离于部门预算管理之外的支出事项,纳入部门支出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彻底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的问题。顺应新的支出科目既按功能分类、又按经济分类的趋势,强化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将项目评审机制引入专项项目预算。大力推进以财政评审为载体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衡量预算支出编制和执行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探索绩效预算改革思路和办法。

4、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和会议制度改革

继续完善政府采购监管部门与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探索县级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的模式。科学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建立起公开招标为主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完善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定点协议采购实施的范围。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执行和评审队伍建设,规范政府采购的采购行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督促各级政府采购机构依法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采购机构考核体系,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为节约财政一般性支出,通过强化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加强公务用车和会议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择优,实行公务用车维修、加油定点制度和会议定点制度。公务员之家

5、建立健全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完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拓宽财政评审业务,构建项目评审、财政监管和绩效评价三大业务平台。强化财政投资评审作用和评审结论的应用,将财政投资评审作为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流程的一个必经环节,实现“三先三后”:一是先评审、后审批,通过对项目投资估算、概算的评审,实现项目投资控制关口前移,强化源头控制;二是先评审、后拨款,通过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实现财政资金科学合理拨付,对不合理的资金申请要缓拨或停拨;三是先审核、后批复,根据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评审结论,决定拨付工程尾款、收回财政资金、批复交付使用固定资产。积极参与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项目评估,逐步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库。进一步完善包括预算约束、收付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管、竣工决算审查等环节在内的财政投资管理体系,提高财政基建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安全性和规范性。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和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财政监管等手段,强化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造价控制和监管,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代建制”和“直接支付制”改革,逐步解决基本建设领域长期存在的“三超”问题。

6、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服务财政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推动“两个转变”,坚持“两个结合”,处理好“两个关系”。推动监督方式从集中性、临时性的事后检查逐步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转变,推动监督手段从单一的进点看账检查逐步向信息化、科学化方向转变。坚持检查与调研相结合,坚持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对内处理好财政监督检查与其他日常管理的关系,对外处理好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监管合力。初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财政监督管理运行体系,实现与财政改革主线同步的、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科学、有效的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严格预算管理、促进增收节支、保障政策执行、维护财经秩序、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财政管理职能的全面落实。在开展安全、合规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财政各业务机构制度建设、内控机制和履行职责等内部管理的监督,促进财政依法理财。

(四)弥补市场配置缺陷,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1、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重点落实各级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探索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资金来源问题。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办法。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积极支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探索多形式、社会广泛参与的救助管理模式。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和分类施助。增加对农村“五保”对象的投入。

2、兼顾公平原则,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发挥财政收入分配调节职能,扶助低收入群体、扩大中收入群体、调节垄断所致的高收入群体,遏制制度缺陷所致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贯彻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政策,强化征管基础工作,加强对垄断行业及特殊行业员工、外企管理人员以及有兼职和科研任务的城市中学及大学教师等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增强个人所得税在居民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贯彻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政策,有效调节企业税赋不公所致的职工收入差异较大的问题。以完善“收支两条线”改革、综合预算改革以及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制度为契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职工薪金制度。在管辖权范围内,推行特许经营权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对这些行业的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作出原则性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规范教育和卫生领域收费、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等措施,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3、注重政策组合,促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容量。重视和着力解决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逐步做到再就业政策与困难群体的就业保障政策的融合和统一。支持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职业介绍及培训机构向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和再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机制。支持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动态管理。

4、确保农民增收,推动涉农制度改革和劳动力转移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动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继续贯彻涉农收费和农民负担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巩固取消农业税成果,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搞好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助发放,全面推行存折(卡)发放。完善农用地征地补偿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包括社保权和就业权在内的合法权益。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财政补助方式,更高水准地实施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支持针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就业咨询和职业介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劳务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乡镇企业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强区域劳务协作,探索劳务输出与经贸合作联动的新途径。

(五)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确保教师工资的同时,将教师的地方津补贴、应由财政负担的福利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纳入预算统一安排。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各级政府责任明确、合理分担、依法保障的经费分担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同时,进一步调整投入结构,优化教育事业资源配置。义务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向农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倾斜,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确保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学生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落实。加强教育事业财务管理,完善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以教职工、学生数为依据的预算安排方式。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人才发展战略,加大对人才开发及培训、科研项目、人才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优秀人才奖励政策。降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收费标准,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健全人才资源市场,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形成引导智力投资和人才流动的新机制。

2、加大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投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继续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体育强市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艺术精品生产、文物保护,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文化娱乐建设工作。大力建设高素质体育队伍,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重点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加大对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卫生事业投入,积极支持建立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训。继续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完善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继续探索推进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的多项奖励政策,探索计划生育救助制度。

(六)积极防范财政及社会公共风险,促进财政健康运行和社会稳定

1、建立财政管理新体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进一步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结合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改革。继续贯彻执行“三奖一补”政策,完善市对县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县级最低保障机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通过各级财政的共同努力,逐步提高困难乡镇的财力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同时,要完善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较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大、收入来源以二三产业为主体、财力增长能够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乡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收入以原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收入为主、自身财力无法满足基本支出需要的乡镇,逐步实行“乡财乡用县管”,由县级财政保障乡镇工资性支出,满足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2、建立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运用财政手段督促地方各级政府严格执行《担保法》和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除国务院批准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或转贷项目外,国家机关不得进行债务担保。一是制定出台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从债务管理的角度约束规范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担保行为;二是加强对政府主权外债的管理,通盘考虑政府外债的借、用、还各环节,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积极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三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四是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收支盈余;五是建立债务偿还机制和目标责任制等综合措施,积极化解市县乡财政历史债务;六推行县乡财政债务定期报告制度和主要负责人离任债务审计等,严格限制新增债务。

3、建立财政应急保障机制,积极应对各种公共风险

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公共保障供能,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来自安全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内的各类公共风险的应对工作。逐步提高对政法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的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对救援机构运行、训练演练经费、技术装备设施及必备救灾物资储备的投入。支持相关部门建立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疫情和社会主要不稳定因素的监控等工作,支持完善全市抗灾、救灾和减灾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同时,财政自身也要努力构建和完善适应未来形势的公共事件财政应急预案体系,运用财税手段,减少突发事件对经济的冲击。做好与部门预案和专项预案的衔接协调和配合。

(七)加快财政自身建设,增强财政系统的执行力

1、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水平

积极推动、主动参与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地方性财政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严把各类立法项目中涉及财政条款的审核关,建立并完善地方财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财税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健全执法管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推动建立财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完善财政执法监督机制,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自觉接受各类、各层次的监督。加强财政法制对外宣传教育和系统内部学法用法工作。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政务公开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财政政策、管理制度信息,以及财政中长期规划、财政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财政重要改革、重点工作、重大资金分配、预算编制和执行等情况。

2、坚持大局意识,树立科学的理财观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改革与发展全局,并贯彻落实到科学理财的实践中。一是用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公平与效率、吃饭与建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二是用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五个统筹”和“四个发展”战略落实到财政政策制定和财政预算安排的实际工作之中去。三是用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不断推动财政改革的深入。

3、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理财能力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改进和完善干部考评、选拔和任用制度,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各类人才顺利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环境。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积极构建学习型机关。同时,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围绕大力提升干部综合素质这个中心,突出抓好干部的法制意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实现廉政、勤政、高效的统一。

4、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全市“金财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乡“金财网”终端建设,使网络建设覆盖所有县(区)乡。建立市财政区域数据中心,完善与省数据中心的数据对接。推进财、税、库联网建设,建成与公共财政体系相适应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保障财政改革与发展各项任务完成。逐步实现全市财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收支在线化、管理数字化,财政系统上下级之间业务往来网络化,用技术硬化制度,确信息充分共享、决策科学民主。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

一、财政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财……2012年领导作风建设整顿实施措施 在这次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中,本人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的讲话精神,围绕“五个方面”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并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认真剖析,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县环境保护工作整改实施措施

一、加大生活用水资源保护,让畜牧业远离生活饮用水区域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宣传,会同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县河道内养殖家禽的养殖户进行宣传教育,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水体污染;二是对凯江上游入河排……2012年市粮食局整顿实施措施 我局于2012年6、7月接受了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评议。评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我局的工作汇报,三个评议小组分别实地走访、调查了各县(市、区)粮食局和部分国有、民营粮食企业。7月30日,市六届人大……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下载2011年财政促进外贸发展主要政策(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财政促进外贸发展主要政策(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5日) 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见。一、加强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文章标题: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

    芜湖市促进房地产发展政策

    芜湖市促进房地产发展政策 1、强化政府协调服务。建立市房地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析全市房地产开发、销售形势,提出土地供应计划、开发建设规模、区域分布及结构比例建议,研究......

    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促进财政工作发展

    加强廉政建设促进财政工作发展 为进一步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评选“最满意国家工作人员和不满意国家工作人员”活动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县财政局为加强财政干部......

    珠海外贸政策(定稿)

    珠海市外经贸局关于印发《珠海市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通知 (珠外经贸[2009]83号) 各区、各功能区外经贸局、财政局、各相关进出口企业: 根据省财政厅、......

    富阳外贸政策

    富阳市人民政府 富政函〔2008〕114 号 关于调整和完善开放型经济 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