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仓建筑与结构
1,储粮对粮仓的基本要求,粮仓必须具备防漏,防潮的功能,粮仓必须具备保温隔热的性能,粮仓必须具有可靠地抵抗粮食作用力的性能,粮仓应具备既密闭又通风的性能,粮仓建筑应避免有害有毒物质直接接触粮食,粮仓建筑应考虑机械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粮仓建筑应选择适当的场地位置,粮仓建筑应尽可能耗材少,造价低,节省用地,方便适用。2根据粮食的堆装形式分类,散装仓,包装仓,根据仓房的结构形式分类,房式仓,拱形仓,薄壳仓,立筒仓。根据设备和建筑条件分类,一般粮仓,简易仓,机械化粮仓,装配式粮仓。根据控温条件分类,低温仓,是指利用天然条件或机械制冷使仓温低于15摄氏度的粮仓。准低温仓,是指仓内温度处在15到20摄氏度条件下的粮仓。常温仓,是泛指不设有机械制冷装置而仓温经常处在常温条件下的各种仓型。根据粮仓的营运性质分类,收纳仓,中转仓,储备仓,生产仓,3粮食立筒库的优点,节约建仓用地,易于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粮食流通费用较低。同等仓容时,相同工艺效果的机械化费用低于房式仓。密闭性能好,便于熏蒸杀虫。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仓或砖混筒仓时,防火条件比房式仓好。
仓底,筒仓底部直接承受储粮竖向压力的结构构件。仓壁,直接承受储粮水平压力及摩擦力的竖壁。仓顶,仓顶平台或仓顶平台及与仓壁整体连接的截壳。仓身,仓顶板以下、仓底以上的仓体部分。立筒仓的分类,按照深仓、浅仓进行分类,;第一种,按仓壁高度与直径之比来划分,第二种,按仓壁高度与筒仓截面面积的平方根之比来划分,第三种,按储料的破裂面来划分
对于储料计算高度的确定,上端,储料顶面为水平时,取至储料顶面。储料顶面为斜坡时,取至储料椎体的重心。下端,仓底为钢筋混凝土或刚锥形漏斗时,取至漏斗顶面。仓底为填料做成的漏斗时,取至填料表面与仓壁内表面交线的最低点处。仓底为平板无填料时,取至舱底顶面。
一般沿海地区土质较软弱、地耐力较低、风力较大、海水中的盐类物质具有腐蚀性,因此港口立筒仓选用的结构材料应具有防腐能力强、整体刚度大和结构自重轻等性能。从现有的仓型看,钢筋混凝土筒仓具有较大的刚度,抗风能力强,防腐性,耐久性也较好,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维修次数较少,甚至无需维修,但结构自重较重。筒仓组合时,筒仓仓壁可采取两种连接方式,一是仓壁的外圆相切二是仓壁的中心线相切。仓下支承结构可选用柱子支承、筒壁支承、筒壁与内柱共同支承等型式。仓底选型的原则,一,圆形筒仓仓底结构的钢材消耗一般占整个筒仓钢材消耗的百分之17到35,平均约为百分之30,而且在筒仓直径、储量相同的条件下,仓底结构型式的不同,材料消耗指标变化幅度较大,二,仓底结构的布置是否合理,对于卸粮的通畅与否也影响较大,卸粮通畅、荷载传递明确、结构受力合理、造型简单、施工方便、填料较少。仓底的型式主要有锥形漏斗式、梁板式和通道式仓底三种类型。筒下层高度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仓底处粮口的位置,另一方面要考虑输送设备的布置。出粮口位置应满足出粮口中心到筒仓中心距离不超过dn)6.钢板筒仓结构一般分为仓上建筑物、仓顶、仓壁、仓底、仓下支承结构及基础等部分。加劲肋位于仓壁外侧较合理,但仓壁施工较困难,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钢板筒仓采用仓壁内侧布置加劲肋生产工艺流程的布置是工作塔平面设计的主要依据。
粉尘爆炸所必须的四项基本要素,粮食粉尘、发火源、封闭状态和氧气,必须同时存在爆炸才能发生。为减少或减轻粉尘爆炸的危害,设计时应采取得防范措施,1,重视立筒库在总平面设计中的位置。建筑内墙面应平整、光滑、并易于清洁,尽量减少粉尘积聚。筒仓间不得留有构造上的洞孔和气孔。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工作塔、群仓的仓上空间等产生粉尘的场所,尽量建成开敞式。防粉尘爆炸的内墙,应具有一定的防爆能力在爆炸压力被泄放室外之前不致倒塌。在立筒库中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场所,均应设置人员紧急出口和泄压设置。
筒仓分为深仓和浅仓,当筒仓内储粮计算高度与圆形仓内径之比或与矩形筒仓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1.5时为深仓,小于1.5时为浅仓。
砖筒仓的仓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钢筋混凝土梁板式,一种是钢筋混凝土球壳式,另一种是砖壳式。砖筒仓的仓下支承结构形式主要有,砖筒壁落地式、环形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柱支承式、钢筋混凝土筒壁落地式和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砖筒壁落地式。
第二篇: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区别
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区别
一、建筑施工图是根据正投影的原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绘制的工程图样,其主要任务在于表示房屋的内外形状、平面布置、楼层层高及建筑构造、装饰做法等,简称“建施”,它是各类施工图的基础和先导,也是指导土建施工的主要依据之一。总之,建筑施工图主要用来作为施工放线、砌筑基础及墙身、铺设楼板、楼梯、屋顶、安装门窗、室内装饰及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计划等的依据。其基本图纸包括施工总说明、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和门窗表等。
二、结构施工图是关于承重构件的布置、使用的材料、形状、大小及内部够早的工程图样,是承重构件及其他受力构件施工的依据。结构施工图包含结构总说明、基础布置图、承台配筋图、地梁布置图、各层柱布置图、各层柱布筋图、各层梁布筋图、屋面梁配筋图、楼梯屋面梁配筋图、各层板配筋图、屋面板配筋图、楼梯大样及节点大样等内容。
第三篇:建筑与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封皮)
建筑与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资料
工程名称——————————————
建设名称——————————————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项目技术负责人———————————
编 制 人——————————————
竣工日期——年——月——日
第四篇:粮仓改造技术
储备库建设中粮仓的工艺设备配置主要采用的是单仓客量大的浅圆仓作为主要仓型,与辅属设施一起形成了一套以浅圆仓为主的接收、储存、发放系统。在其后的国储库建设中,根据粮库的特点和需求,分别选择建设了平房仓和砖筒仓。机械通风系统应设计力求达到:风道布置合理、料堆送风均匀,风量满足通风降温的需要,风网阻力小,设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l998年国储库设计中,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各项目建设单位应配置环流薰蒸系统。薰蒸系统与通风系统匹配,借用通风统将磷化氢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吹入仓内,强制气流循环,促使磷化氢气体在粮堆内均匀分布,达到有效杀虫的目的。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是通过向粮堆通入冷却后的控湿空气,使粮堆温度降到低温状态,并能有效控制粮堆水分,具有预防粮食生虫和发霉,防止水分转移、分层和结露,处理发热粮或高温粮,预防高水分粮发热等作用(1)。
现代化储粮仓型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1)明确粮库的任务是选择仓型的前提。
2)建仓资金决定建仓规模和配套设施完善程度。
3)环境是选 择仓型的重要条件。
4)选择建仓材料也影响选择仓型。
5)靳建仓要尽量和粮库内原有仓型协调。
同时,储粮仓库根据所担负的任务,一般分为收纳库、中转库、加工原料库和储备库,要选择与其任务相适应的仓型(2)。
目前,我国粮仓分为地上粮仓和地下粮仓。地上粮仓又分为房式仓和筒式仓,地下粮仓又分为平洞仓与立洞仓。按控温性能分为低温仓、准低温仓、常温仓。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强力推进,现有的粮仓结构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1)粮仓结构的设计标准与基本要求普遍偏低。
2)粮仓维修改造任务重。
3)粮仓容量矛盾逐渐加剧。
粮仓是安全储存稻谷的必备条件,粮仓结构改造与提高应遵循以下几个指导思想:
1)有利于追求安全与健康。
2)有利于推广绿色科技储粮技术。
3)有利于稻谷安全储存技术理论的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和指导思想,现对目前的粮仓结构改造与提高提出以下建议:
1)粮仓四周墙体内外表面增设隔热保低温的措施。
2)强化粮仓屋面防水隔热工程。
3)粮仓门窗应选择节能装饰型玻璃并且密闭。
总之,大量的实践证明:粮仓结构达到环保型建筑,才能有效地进行绿色储
粮技术。所以,我们要加强粮仓结构的改造与提高,逐步将现代绿色科技的优势与传统储粮的精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绿色储粮,让稻谷储藏达到“安全和富有营养” 的标准。同时,粮仓结构的改造与提高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有利生态环境,做到粮仓结构与四周大自然和谐发展(3)。
粮食产后减损犹如打造“无形粮田”,是不耕耘的收获,对农民增加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而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加强新型农户储粮仓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4)。
一、推广新型农用储粮仓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强化宣传引导。
3)按需研发新仓型。
4)实现政策支持下的常态化市场供应。
5)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二、推广农户新型储粮仓建设的重大意义:
1)可以实现减损增收。
2)可以实现降水提质增收。
3)可以引导农民转变储粮方式。
4)可以实现择机售粮增收。
5)可以节省烘干费用。
6)可以实现节能减排。
塑钢气密双槽管(5)采用不同胶管及压槽方法压紧密封薄膜比较试验表明:充气膨胀气密胶管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不损伤粮膜、效果好、劳动强度小以及费时短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王海玲.储备库建设中粮仓的工艺、通风配置[J].今日科苑,2007,(02):71.【2】 张承光.现代化储粮仓型的选择[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2,(04):42-44.【3】 徐红梅,宗力.粮仓结构改造与提高的建议[J].粮油加工,2010,(09):73-75.【4】 吕朝文,李焕喜,魏广祯,罗继胜.打造“无形粮田”, 减少产后损失[J].黑龙
江粮食,2010(04):17-19.【5】 胡建初,白国强,李素娟,张震.不同胶管压条改善薄膜密闭粮仓气密效果比
较[J].粮食储藏,2010,39(05):20-21.
第五篇:蓝色粮仓金色粮仓
《湖北省、广西省等重点粮食单位》粮仓(蓝色粮仓、金色粮仓)计划
“粮仓科技创新”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
蓝色粮仓是以优质蛋白高效供给和拓展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空间为目标,利用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与资源,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基于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融合构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渔业生产体系。
我国渔业亟待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当前,我国渔业产业面临“水产生物种业工程体系尚不能支撑产业发展需求、养殖模式粗放且结构布局不合理、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工程化水平不高、远洋高效捕捞技术亟待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安全保障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科技创新链要求,突破种质创制、健康养殖、生境修复、友好捕捞、绿色加工等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推进我国现代渔业科技创新,驱动我国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精神,启动实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专项围绕水产生物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绿色加工等产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贯通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科技创新全链条,进行一体化组织设计,聚焦淡水渔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养殖为着力点,突破水体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等瓶颈制约,实现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变;强化海洋渔业的装备能力提升和产业空间拓展,近海以引领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为主线,深远海以提升智能装备技术水平为突破点,远洋以提高精准捕捞和一体化加工能力为抓手,推动海洋渔业产业迈上新台阶,增加优质蛋白有效供给。创建池塘绿色生态养殖、现代化海洋生态牧场、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等新模式,构建智慧养殖、智能捕捞和绿色加工等新生产体系,形成三产融合、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和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我国渔业科技由并跑向领跑跨越。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20项重点任务。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18指南发布16个任务方向,其中基础研究任务方向11个、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任务方向5个(“种质创制”类)。拟安排国拨总经费6.09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
一、基础研究
1.水产养殖生物生长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理 研究内容:针对水产养殖生物生长和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及其调控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虾蟹、贝、藻、参等重要水产生物生长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具有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解析其功能及基因调控网络;研究养殖生物种质遗传结构变动规律,解析其对生长、品质性状影响的机理;研究具有经济价值新种质在生长品质方面的遗传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鱼、贝、藻类等3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的精细图谱,挖掘5~8个具有优质高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揭示2种以上重要水产养殖生物生长、品质性状的分子机制,创建贝、藻类等生长性状关键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体系,突破基因编辑技术;阐明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生长和品质性状调控机理,授权基因利用、遗传评价等发明专利8~1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养殖生物生长和品质性状改良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水产养殖生物性别和发育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水产生物种质创制中面临的性别决定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鳖、虾蟹、贝、参等生物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发掘性别决定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阐明相关分子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研究性
别发育与重要生产性状的相互关系,解析性别转换与环境因子互作响应的规律与机制;筛查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研究具有经济价值新种质的繁殖特性并阐明其调控机理。
考核指标:完成鱼、蟹类等3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的精细图谱,发掘3~5个具有性别控制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揭示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的主要调控机制,创建鱼、蟹类性别发育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平台;授权基因利用、遗传评价等发明专利8~1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养殖生物性控育种技术突破和新种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水产养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水产养殖生物种质创制中存在的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虾蟹、贝、藻、参等重要水产生物抗病与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理,鉴别和解析具有抗逆抗病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研究水产生物对环境胁迫适应的基因组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具有重要抗病抗逆性状水产新种质的遗传特性,阐明其抗病抗逆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鱼、虾、参类等3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的精细图谱,挖掘3~5个具有实现抗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 — 4 —
件,揭示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创建鱼、虾、参类抗性关键基因功能验证技术平台;阐明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状的调控机理,授权基因利用、遗传评价等发明专利8~1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养殖生物抗性性状改良技术突破和抗病抗逆良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水产动物营养需求与代谢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水产动物营养利用的代谢调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虾蟹、贝等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对重要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的途径和特点,构建营养信号调控网络;研究营养代谢与消化道健康及免疫应答的关系,解析增强免疫的营养代谢机理;解析营养与品质形成的关联机理及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构建3类重要养殖动物代表种的精准营养需求数据库;揭示3类重要养殖动物的营养调控免疫应答与动物品质形成的机理;建立3类重要养殖动物营养性状调控的动物模型;阐明3类重要养殖动物营养代谢的关键调控元件与信号网络;授权营养代谢调控发明专利1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水产动物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水产动物疫病发生的分子基础与免疫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重要养殖动物疫病发生的分子基础与免疫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虾、贝等养殖动物常发与新发疫病的传染性诱发病原及其感染过程,解析病原关键毒力因子的功能;研究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解析病原对宿主的免疫逃逸机制,解析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疫病爆发机理;研究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与调控网络,解析天然免疫在抗病毒和细菌中的作用;研究鱼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关键分子和细胞,解析其在免疫防御中的功能与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确认鱼、虾、贝等养殖动物重要疫病的4~6种新病原,发现10种起重要免疫作用的关键分子和细胞,阐明重要养殖动物1~2种疫病暴发机理;授权病害免疫与防控等发明专利1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重要水产养殖病害免疫防控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重要养殖生物对典型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重要养殖生物对主要养殖模式下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高温、酸化和低氧等环境胁迫对鱼、虾蟹、贝、藻和参生存和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解析多重环境胁迫的生态效应;研究主要养殖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 6 —
特征,解析生物应对环境胁迫的行为和生理生态机理;研究新型污染物等潜在危害因子在养殖水域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蓄积特征,解析其毒性效应与机制并评估环境风险。
考核指标:揭示鱼、虾蟹、贝、藻和参等5类重要养殖生物对典型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构建3种主要养殖环境中的生态响应模型和环境风险预警模型;阐明池塘、工厂化、滩涂、浅海等等4种主要养殖模式下典型环境胁迫对重要养殖生物生存和生长的影响机理,授权环境胁迫、生态响应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池塘、工厂化、滩涂、浅海等健康增养殖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典型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池塘、滩涂、浅海、网箱等典型养殖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解析典型养殖系统及毗连自然水域中生源要素的转归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碳汇)的影响机理;研究养殖群体或入侵物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建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解析养殖水域与毗连自然水域环境互作过程和生态效应;构建养殖生物对环境的作用机制模型。
考核指标:建立3~5个典型养殖系统承载力评估模型,创建
3种养殖系统与环境互作机制模型,揭示3种不同类型养殖群体或外来物种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阐明4种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授权环境效应评估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健康增养殖技术突破与模式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近海和内陆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河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环境要素与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阐明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要素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研究多种生态灾害叠加导致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的影响,揭示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机制;研究生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评估方法;构建典型渔业水域多种生态灾害叠加的三维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数值模型。
考核指标:查明5种重要资源生物的生境30~50年长期变化特征,建立1个多种生态灾害叠加影响下的生境退化模型,提出3个典型渔业水域生态保护策略;阐明3种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和机理,授权生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预测评价等方面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河 — 8 —
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生境修复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渔业水域食物网结构特征与生物资源补充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近海和内陆典型渔业水域食物网结构变动特征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河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重要资源生物物种现状、种群动态长期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解析渔业资源种群生态适应性及衰退机制;研究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演变特征及食物产出过程;解析关键资源种及衰退种群修复机理,构建区域性渔业资源评估动态模型,解析重要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
考核指标:构建3个区域性渔业资源退化评估模型,解析5种不同类型生物资源的补充机制并构建模型,揭示5种不同类型资源生物退化的机理;阐明3类典型渔业水域的食物网结构特征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授权渔业资源评价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河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水产品营养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水产品工业化转化过程中品质表征评价和形成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水产品在保活保鲜、加工过程中品质及风味形成的分子基础和菌群变化规律;解析加工过程中蛋白质(酶)、脂质等组分结构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品质影响的机理;研究储运流通过程中内外因素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内源性安全危害的形成机制,阐明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过程中营养品质的调控途径和机制。
考核指标:阐明干制、冷冻等8种工业化生产加工方式和冷链、常温等2种流通类型对食品营养组分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机制,揭示鱼、虾、贝、参等4种水产品营养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阐明3种以上加工产生的内源性安全危害因子的形成机制;系统揭示重要加工水产品的营养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授权评价、调控方法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结构表征与功能解析
研究内容:针对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结构表征和作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开展水产品特征营养素甄别与营养功能因子筛选,开展新型营养功效因子的组成分析、结构表征研究,解析其功能;研究水产品蛋白质(多肽)、脂质、多糖及寡糖等营养功 — 10 —
效因子的体内吸收及代谢规律,解析其构效关系和营养功效作用机制;研究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的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机制。
考核指标:鉴定30个以上水产品新型功效化合物,查明水产品蛋白肽、功能脂质、活性寡糖等8种主要类型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的结构与功能,揭示8种特征性营养功效因子的作用机制,阐明制约功能食品研发的4种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的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机制;系统解析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结构与功能,授权功效分析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水产品绿色加工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二、共性关键技术
12.重要养殖鱼类种质创制与生殖操作
研究内容:针对鱼类基因组和细胞工程育种及生殖操作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研发重要养殖鱼类基因组选育技术,研究基因组编辑和性控技术,创新生殖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和雌核发育等细胞工程前沿技术;研发主导养殖优良品种亲体培育、高效制种和幼体中间培育技术,研发优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性状和风险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创建海水、淡水重要养殖鱼类基因组育种技术平台各1个,突破重要养殖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新技术2项、性控技
术3项和干细胞技术2项,培育重要养殖鱼类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7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5项;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鱼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40%,覆盖率达70%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鱼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重要养殖虾蟹类种质创制与健康苗种繁育
研究内容:针对虾蟹类基因和综合选择育种及苗种繁育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研发重要养殖虾蟹类高通量性状测定、基因组和综合选择育种技术,创新基因组编辑、分子性控等前沿技术;研发主导养殖虾蟹良种亲体培育和规模化制种技术,建立新种质繁殖调控和健康苗种繁育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创建重要养殖虾蟹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评估系统1个,突破重要养殖虾蟹类基因工程育种技术1项和性控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虾蟹类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6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4项;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虾蟹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40%,覆盖率达70%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虾蟹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重要养殖贝类种质创制与规模化制种
研究内容:针对贝类分子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开展重要养殖贝类性状高效测定和评价,突破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探索贝类基因导入和编辑等技术,创新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研发主导养殖贝类优良品种规模化亲贝和幼体培育技术,建立新种质规模繁殖和培育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创建重要养殖贝类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系统1个,突破重要养殖贝类基因工程育种技术1项、性控技术1项和干细胞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贝类新品种7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4项;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贝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35%,覆盖率达65%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贝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5.重要养殖藻类种质创制与高效扩繁
研究内容:针对藻类基因组和丝状体克隆育种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研发重要养殖藻类基因组选育技术、藻类丝状体克隆育种技术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发主导养殖藻类品种规模化制种和扩繁技术;研发优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风险评价技术,建立新
种质苗种高效扩繁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创建重要养殖藻类全基因组遗传评估技术平台1个,突破重要养殖藻类基因工程育种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藻类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6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4项;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藻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45%,覆盖率达70%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藻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6.重要养殖棘皮类种质创制与新对象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棘皮类分子育种及高效制种和繁育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开展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海参、海胆)经济性状高通量评测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研发主导养殖海参、海胆优良品种亲本促熟、高效制种和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研发优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风险评价技术,建立新养殖对象浮游幼体培育和苗种育成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创建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系统1个,突破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分子育种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4个,授权种质创制和新对象亲体培育、苗种生产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 — 14 —
标准(规程)4项;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技术体系,主要养殖棘皮动物良种增产贡献率达35%,覆盖率达65%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棘皮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
项
1~2
申报要求
1.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5家。
3.鼓励基础研究类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结合开展相关研究。
4.鼓励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基地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