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地申请和土地出让程序
用地申请和土地出让程序
一、概念
广义概念: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所有行为,即以出让、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本身等。
狭义概念:以出让或划拨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通过买卖、赠与或其他合法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方式
(一)转让方式
1、出售;
2、交换;
3、赠与;
4、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5、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资金合作建房;
6、因企业被收购、兼并或合并,房地产权属随之转移的;
7、以房地产抵债的;
8、其他(继承)。
(二)法律依据: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0.5.19)第19条; 《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2001.8.15)第 3 条;
《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5.12.27)第18条;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1.1)第 29 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能否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折价抵偿给抵押权人问题的批复》(1998.9.9)。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让之区别
(一)主体不同。
出让主体:国有土地所有者,即国家,由法律授权的县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具体实施;
转让主体: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
(二)行为性质不同
根据物权理论,出让,他物权设定;转让:他物权转移。
(三)转移条件与程序不同
出让条件无限制,签订出让合同,缴出让金,即可办证;转让条件有限制,转让须经申请、审批或补办出让手续,缴纳税费,方可登记过户。
(四)交易市场不同
出让,一级市场,即国家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垄断;转让:二级市场,即符合法定条件的自由转让。
Ⅱ、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模式及操作事项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直接转让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件。
除一般的民事行为生效要件外,尚须如下特别要件:
1、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件
(1)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全部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2)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 25% 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
(3)转让房地产时房屋已经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
2、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件(1)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2)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
(3)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4)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3、法律依据:
《房地产管理法》第 38 条、第 39 条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 45 条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程序
1、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程序
(1)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有建筑物的,要约定建筑物转让的内容;
(2)向县以上国土部门提交转让申请;
(3)国土部门依法审查批准,审查内容为是否符合转让条件、与出让限定条件有无实质性冲突、是否改变土地用途、成交价格是否合理,必要时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估价;
(4)缴纳土地增值税、契税、营业税等有关税费;(5)登记发证。
2、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程序
(1)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有建筑物的,要约定建筑物转让的内容;
(2)向县以上国土部门提交转让申请;
(3)国土部门依法审查批准,审查内容为是否符合转让条件、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4)受让方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土地出让金,或经批准不需办理出让手续而将转让费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5)缴纳土地增值税、契税、营业税等有关税费;(6)登记发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应注意事项
1、必要的权属调查和资信能力调查。
转让合同签订之前,要对转让方的转让主体资格进行核实。转让方须是国有土地使用证上载明的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为国有或集体单位的,应提交有资产处分权的机构出具的同意转让的证明。转让方也要认真审查受让方的资信能力,包括银行资金证明、有无重大债务纠纷等,以免造成土地使用权转让后资金无法收回的结局。
2、有关评估事宜咨询。
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控制国有土地转让价格,转让价格过低时,国家享有优先购买权。尤其是转让方为国有单位时,国有土地及相关资产须经法定估价机构估价,并经国土部门予以确认。
3、有关税费负担的咨询
转让合同签订之时,双方应对有关应缴纳的税费项目、标准及数额进行咨询,并对税费负担问题进行明确。根据有关规定,税费的计算依据一般为土地成交价,若成交价格明显低于正常市场价的,则应以土地评估价作为计算依据。
4、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担保问题。
拟转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是否存在瑕疵问题,是受让方必须关注的重点。转让合同签订之前,必须去国土部门、房地产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有无抵押与被采取司法限制。鉴于有无土地权属及相关争议不易调查,加之受让方的履约能力难以判断,应明确双方相互提供担保。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后,并非不能转让。可通过与抵押权人协商,以其他担保方式置换或以转让费支付借款的方式解除抵押等方式,实现转让目的。
5、权属变更程序与支付转让价款的相互制约。
因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须经合同签订、国土部门审批、补办相关手续、登记办证等多个环节,有时还涉及抵押权解除等程序,故转让费的支付应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即根据转让程序设定付款期限与金额,体现相互制约与督促作用,以降低双方交易风险。
6、土地用途及相关用地条件的变更
国有土地转让往往涉及土地用途变更问题,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尤为突出。转让前的土地大多是工业用地、办公用地等,转让后多为商业或住宅开发用地,不仅要经规划部门变更土地用途,补缴土地出让金,且须缴纳相关配套费用。有的虽不改变土地用途,却需改变出让合同限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用地条件。土地用途及相关条件能否变更、变更程序及费用负担应在转让合同中约定清楚。
7、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效力及于地上建筑物,无约定的,推定包含。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有出让土地未达到规定开发程度不得转让,划拨国有土地无地上建筑物不得转让,故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往往是与地上建筑物或附属物一并转让。实践中,多以转让房地产为名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价值相对较小,于土地而言不大,并不重视
8、应当关注的司法解释 土地抵押前线要进行房产抵押
一、房产抵押在建设规划局办理 所需材料:
1、房产评估报告、土地评估报告(看后返还)
2、公司营业执照、组织代码证、法人身份证、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3、委托书
4、房产证原件
5、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与银行信贷人员共同办理)
办理2各工作日内完成,建设规划局出具房产抵押他项权证与同意土地抵押的函(国土局要)
二、土地抵押在国土资源局 所需材料:
1、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身份证、(复印件)法人代表证明书、委托书、(土地局提供模板)及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2、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有模板)
3、房产抵押他项证明书复印件
4、抵押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土地登记委托书
5、评估报告、国土局备案(提前带着土地评估报告到土地局备案)
用地申请和土地出让程序
一、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
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效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属于集体所有。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外商来华投资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
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有偿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 外商投资企业以这种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应先向所在地的市、县国土部门提出用地申请,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审批权限经审查批准后,由市、县国土部门与外 商投资企业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并办理登记手续,领取土地使用证,取得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须按规定每年缴纳土地使用费,并且土地使用 权不得随意转让、出租、抵押。如需转让、出租、抵押,应按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的规定,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目前国家对行政划拨范围有所限制,即按国家产业政策应予鼓励、支持的项目用地可采用行政划拨,其他用地原则上以出让方式提供。
(二)中方合作者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 为扩大吸引利用外资,国家鼓励沿海地区国营企业和集团企业以现有场地、厂房等作价入股或作为合作条件与外商组成合营企业。这种合营必须到国土部门办理用地 手续。所有土地如属行政划拨用地,合营企业中方须补办土地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
(三)国家出让、转让或出租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广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的规定,广东省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土地使用 权,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经营并在使用年限内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广东省政府的国土厅、市、县(区)国土局负责组织实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二、土地使用权的使用
依法使用土地管理权,保护使用者的合法利益,避免使用者的不必要的损失。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具体程序如下:
1.外商投资企业用地可事先向市、县国土部门申请预约,预约期内可优先获得指定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申请预约用地,须持有外经计划部门申请投资建设立项的文件资料,与国土部门签订预约用地协议,交付预约金。
2.企业正式申请用地并与市、县国土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3.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用招标、协议、拍卖的方式。协议、招标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应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向国土部门缴付地价 款;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应在出让合同生效之日向国土部门缴付地价款10%的定金,余额应在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60日内全部付清。
4.土地使用者在付清全部地价款后30日内到国土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取得土地使用权。
5.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和规划要求的,必须事先向原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国土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土部门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重新签订出让合同,调整地价,并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使用者转让土地使用权须具备的条件是:第一已支付全部地价款;第二持有土地使用证,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还应有房屋所有权证,第三已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条件和期限完成了开发建设。其具体程序是:
1.土地使用权转让双方应签订转让合同,并持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合同、土地转让合同,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国土部门申请转让登记手续。如土地 上已建有房屋的,转让双方应先向所在地的房地产交易所申请办理转让手续,并在办理转让手续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文件资料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国土部门和 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登记手续。
2.国土部门接到登记申请后,应及时予以审查。对符合转让条件和登记要求的,给予办理转让登记和换发土地使用证。
3.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出租,租赁双方必须持土地使用证、出让合同、租赁合同向所在地市、县国土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租赁登记手续。如土地上已建有房屋的,租赁双方 应先到所在地的房地产交易所申请办理租赁手续后,15日内到所在地的市、县国土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必须继续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 同。租赁关系终止,租赁双方应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4.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抵押人、抵押权人必须持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合同、载有抵押条款的经济合同、土地 使用权抵押申请书向所在地的国土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债务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间宣告解散、破产等。抵押权人有权向国土 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处分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因债务清偿或其他原因终止时,抵押双方应在抵押权终止之日起15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或转移登 记。
三、土地成片开发
土地成片开发是指:外商在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依照规划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平整场地、建设供排水、供电、供热、交通、通信等公用设 施,形成工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条件,然后进行转让土地使用权、经营公用事业;或者进而建设通用工业厂房以及相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地面建筑物,并 对这些地面建筑物从事转让或出租的经营活动。为了吸收外商投资从事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国家制定了在经济特工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内施行的 《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的管理要求。
(一)吸收外商投资进行成片开发的项目,应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成片开发项目建设书,按土地开发面积或投资额报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审批。(二)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应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的规定,成立从事开发经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以下简称开发企业)。
(三)开发企业以批准的项目建设书为依据编制成片开发规划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四)开发企业提出成片开发正式申请并依法取得开发区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发区域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向开发企业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应依据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按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权限报经批准。
(五)开发企业必须在实施成片开发规划,并达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规定的条件后,方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六)开发企业可以吸引投资者到开发区域投资,受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办企业。
第二篇:申请和审批
申请和审批
(一)申请。因患大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应在住院就医结束后45天内提出救助申请。申请医疗救助时,由救助对象本人持相关材料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申请表》,由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其患病情况及家庭收入、生活状况和有关材料进行核实后,张榜公布5日,期满无异议,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申请者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1、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收入证明;
2、《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复印件;
3、医院诊断书和需救助病种医疗费用收据及必要的病史材料;
4、患者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患者参加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的医疗费用或得到的医疗赔付证明;
5、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社会扶贫帮困资助情况的证明;
(二)审核。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接到申请材料后,要及时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复查、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上报县(市)、区民政部门。
(三)审批。县(市)、区民政部门对上报的医疗救助申请及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书面告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对于批准的要明确医疗救助金额。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对申请户的有关材料和证明进行归档保存。
(四)发放。医疗救助金一般由县(市)、区民政部门下拨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民政办公室进行发放。
第三篇:民事诉讼程序之回避申请和执行手续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民事诉讼程序之回避申请和执行手续
核心内容: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对于回避的申请和执行程序有哪些规定?下面,法律快车,民事诉讼法栏目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回避程序是为确保司法公正而设置的一项重要的法律程序,也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但在审判实践中,每次庭审前法官询问当事人是否需要申请回避时,回答几乎都是“不需要”,这个程序似乎成了没有意义的繁文缛节。造成回避制度形同虚设的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这种制度在程序运作的设计上缺少科学性和实用性,回避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
(1)有权申请回避人员的范围不明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的规定,有权申请回避的人员仅限于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其他诉讼代理人是否有申请回避权没有规定,有人主张,委托代理人只有在特别授权委托时,才可以代当事人申请回避。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笔者认为诉讼代理人可以不经当事人的授权而提出回避申请。
(2)当事人知情权没有落实。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事由是以“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这种“关系”能否被公开、多大程度地被公开就成为这种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法律没有规定庭前要向当事人告知法官的姓名,即使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法院向当事人送达了合议庭组成通知书,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那仅仅是一纸名单,对法官的简历、家庭成员和主要的社会关系等根本无从了解,当事人面对开庭时突如其来的是否需要申请回避的询问,往往只能当庭作出否定回答,所以必须全面公开法官的有关情况,落实当事人的知情权。如在法院的公告栏内,将全院法官的姓名、照片、职务、简历和主要的社会关系等公布于众,便于当事人及时掌握有无回避的情形,做好是否要申请回避的准备;在向当事人发出受理通知书、应诉通知书、执行通知书等时,将上述情况书面告知当事人,便于当事人监督和在提出回避申请时提供证据。
(3)对申请回避权的提出时效未作相应规定。民事诉讼法第46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审判实践中的通常做法是在庭审时询问当事人是否要申请回避,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容易使庭审中断,导致案件延期审理,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影响审判效果,申请回避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申请被驳回,另一种是申请成立。对于前者,容易使法官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袒另一方当事人,甚至因此挟嫌报复申请人,案件最终即使得到了公正的审理,也难免使申请人及旁听人员对公正性产生疑虑,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对于后者,被决定回避的人员有一种当众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亮丑感,使本人和旁听群众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回避权应在庭前行使完毕。立法上可规定申请人至迟在第一次庭审三天前向人民法院提出,逾期则视为放弃,当然回避事由在事后知道的除外。这样做,还可以促使当事人积极找寻和发现回避情形,将回避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当事人对申请回避权的滥用。
(4)回避申请提出后应告知被申请的人员和其它当事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的回避申请以口头或书面方式提出即可,笔者认为当事人还应根据相关当事人的人数提出申请副本,法院接到申请后应在一定期限内送达相关当事人并通知被申请回避的法官,他们有权进行答辩和解释,这样有利于迅速查明情况作出正确决定,同时这也是平等公正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需要。
(5)决定回避的体制有待完善。无论是申请回避还是自行回避,都必须由有权决定回避的组织或个人决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笔者首先想指出这条规定在立法上的一个小小失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中的回避由谁决定呢?根据此条规定也应由审判长决定,可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中只有独任审判员而没有审判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不严谨和不成熟。其次这种决定体制也不科学:其一,在如此体制下,回避的决定者和被决定者,在工作上大都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决定者在决定是否回避时会受到工作上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导致对所作决定的正确性受到挑战。其二,院长的回避由他所领导的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虽然院长本人不参加,但平时受其领导的审判委员会其他委员难免心存顾虑,所作出的回避决定的客观公正性无法令人信服。对此,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该法第40条规定,对于要求独任法官回避的请求,由法院决定;对于要求法院的法官、陪审法院的法官的回避的请求,由上诉法院决定;对于要求上诉法院的法官回避的请求,由法院中与被要求回避的法官无隶属关系的审判厅决定。这种体制对于正确执行回避制度和保障程序的客观公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6)回避决定前,被申请回避人员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不妥。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作出回避决定之前,承办人仍应执行一定的职务,许多国家民事诉讼法有这样的规定。如日本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经提出排除或忌避的声请时,在就该声明所作裁判确定之前,应当停止诉讼程序,但关于需要急迫的行为,不在此限,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也有类似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46条第2款规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但这期间所采取的“紧急措施”是否都有效呢?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作具体分析:因为没有回避而影响措施公正合法性的,应裁定无效;如没有回避但措施经审查公正合法的,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应予维持;但若有关人员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对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及时作出决定的,应裁定一律无效。笔者这样的分析明显是一种折中,甚至完全是一种猜测,问题的关键是被申请回避主体继续参与“采取紧急措施”是否合理?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很有启发性,该法第346条规定,紧急情况下,得指定另一位法官进行必要的办案活动。显然,让其它法官代替被申请回避人员去“采取紧急措施”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回避制度的理念和本义。
(7)回避决定救济程序应该加以改进。各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决定救济程序方面的规定并无多大不同,只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回避决定有异议的,申请人只能“申请复议一次”,而意大利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回避决定不服的,请求者不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或程序,均可以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澳门民事诉讼法第312条规定,不论有关案件之利益为何,得就驳回声请之裁判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相比较,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这样的救济措施就显得软弱无力。前已论及,有本院院长或审判委员会作出回避决定就已不妥,依然由本院来进行审查复议就更不妥了。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三级保密资格申请和审查认证工作程序
保密资格申请和审查认证工作程序
程序名称: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程序 适用范围:
拟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主要依据: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国保发[2002]4号)办理程序:
一、中央直属企业(院所)、部委所属院校提出保密资格申请,须经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中国科学院、军工集团公司(含有关电子集团公司)所属单位提出保密资格申请,须经中国科学院、军工集团公司保密工作部门审核同意。
地方单位提出保密资格申请,须经省级地方主管部门或所在地的地市级以上地方保密工作部门审核同意。
以上负责审核的部门称为审核部门。
二、非公有制企业提出申请必须符合《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密认委[2006]3号)文件的要求,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一)基本条件:
1、已经承担或拟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且研制项目或产品本身涉及国家秘密。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无外资成分的企业。
3、企业人员仅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
4、有固定的科研生产场所并符合国家有关安全保密要求。
5、企业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行为的记录。
(二)证明材料:
1、已经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须出具合同甲方提供的研制项目或产品的密级证明;拟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须出具合同意向单位提供的合同意向证明及密级证明。承担多个项目或产品的,以最高密级为准。
合同甲方和合同意向单位的密级证明,须按要求填写《非公有制企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或产品涉及国家涉密证明表》(式样见附件)。
2、企业营业执照;
3、现行的企业验资报告和公司章程;
4、科研生产场所产权证书或租赁合同;
5、审查认证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申请保密资格的单位,需达到相应等级的保密资格标准,填写《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书》的填报内容限定在秘密级范围内。
四、审核部门负责下列内容的审核:
(一)请单位是否符合本程序的申请条件;
(二)《申请书》的填写是否符合关规定,填写内容是否属实;
(三)申请的保密资格等级是否适当。
五、申请保密资格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的职责范围,向有关审核部门报送《申请书》(一式四份)。
审核部门经审核认为具备申请条件的,在《申请书》审核部门意见栏目中签署审核同意的意见并加盖印章,退回申请单位,由申请单位向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报送《申请书》(一式四份)。
审核部门经审核认为不具备申请条件的,应在《申请书》审核部门意见栏目中说明理由并加盖印章,将《申请书》退回申请单位。
六、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按照本程序第十一条规定的职责范围和权限,组织审查组对申请单位进行审查。审查后,由审查组组长在《申请书》审查意见栏目中签署审查意见,报审查认证委员会审批。
经省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组织审查后,须报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审批的,由省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负责人在《申请书》审查意见栏目中签署审查意见。
经审查批准获得保密资格的,《申请书》发送申请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保密工作部门各一份,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和有关省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各备案一份。
七、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未予批准保密资格的,应在《申请书》审批栏目中说明理由,将《申请书》退回申请单位一份,发送有关审核部门和承担审查工作的审查认证委员会各一份。
八、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接到申请单位《申请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认证工作。
九、审查方式原则上采取现场审查形式,特殊情况可采取书面审查形式。现场审查由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组织的审查组进行审查,审查组应聘请有关专家参加。
十、审查实行评分制。《保密资格审查认证评分标准》(以下简称《评分标准》)总分值为500分,450分(含)以上为符合标准,400分(含)至450分为基本符合标准,400分以下为不符合标准。
十一、现场审查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一)提前一周通知申请单位;
(二)听取申请单位的情况介绍,要求其按照《标准》和《申请书》的内容逐项作出说明,并对审查组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
(三)审查有关文字材料;
(四)向申请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五)审查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保密防护措施和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测;
(六)审查过程中遇有重要情况和问题,审查组成员应作详细记录:
(七)审查组成员对审查情况进行评分并研究形成审查组意见,审查组意见和评分结果填写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审查组意见表》(以下简称《审查组意见表》)中,并由审查组组长在签名栏内签名;
(八)向申请单位说明评分结果和审查组意见,并对存在的差距提出整改要求;
(九)申请单位对审查组意见和评分结果的意见,应填写在《审查组意见表》中,并由申请单位负责人在签名栏内签名。
十二、审查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查工作简况;
(二)依据《标准》和《评分标准》,逐项提出评分结果和审查意见;
(三)总评分结果和审查组意见;
(四)指出存在的差距,提出整改要求;
(五)对是否同意给予申请单位申请的保密资格提出意见。
十三、审查结束后,审查组将《审查组意见表》报送审查认证委员会。
十四、申请单位或审核部门对审查认证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申请复议。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十五、列人《保密资格单位名录》的单位,在《保密资格单位名录》有效期内申请变更保密资格的,须按照申请审查认证程序,经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变更;申请注销保密资格的,经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批准后予以注销;其法人单位名称、注册地址及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向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报送变更申请和有关变更文件,并抄报审核部门,经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审核后予以变更。
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办公室将变更和注销情况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
十六、《保密资格单位名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法人单位名称;
(二)注册地址;
(三)法定代表人;
(四)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专业;
(五)保密资格等级;
(六)列入《保密资格单位名录》时间和有效期限。
十七、新列入《保密资格单位名录》的单位名单,每季度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军工集团公司、省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军队系统装备部门发布一次。
十八、对列入《保密资格单位名录》单位执行《标准》的情况,有关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委员会或有关地方保密工作部门每两年检查一次。
十九、保密资格每五年复审一次,复审程序按照审查认证程序的规定执行。
第五篇:8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和审批程序
中建建筑承包公司合约手册
8-1 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和审批程序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分包商工程款支付和结算工作,有效保证项目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公司决定自1998年10月1日起,启用新的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和审批程序。现将该程序下的“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表”及其附表下发给你们,请各区域、项目和相关部门严格遵照执行。与此同时,原“分包工程结算单”停止使用。
关于对新的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和审批程序说明如下: 原则上,在未从业主收回工程款以前,不得向分包商支付相应工作
内容之工程款。遇特殊情况,需报公司财务部和公司总经理特批。
但公司财务部将核算由于这种“多支”或“早支”部分的款额所导
致的利息费用并将其计入项目实际成本(见‘成本管理试行办法’
中规定); 对于月度资金计划中未列入,或虽列入但额度不够的分包工程款支
付,需至少提前一周补充月度资金计划并报公司财务部及公司总经
理审批; 新的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和审批程序中要求项目填报(或由分包
商填写,项目核实)分包商至本期止累计完成合同内工作量统计表(附表8-2)和至本期止累计完成合同外工作量统计表(附表8-3),这些文件将成为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公司合约估算部将依据分包合同和实际进度对其进行审核; 对于固定单价合同,附表8-2中“至本期止实际完成工程量累计”栏必须填写自分包工程开工至今准确的实际完成工程量累计,以此工程量为基础计算至本期止实际完成工作量。
对于合同形式为固定总价的分包合同,按如下方式办理:
5.1 项目合约商务经理应在分包合同签定后,编制分包付款计划并报公司合约估算部和财务部审核并备案。编制方法:将分包工程按部位/构件分解成若干子项(详略程度视具体情况定),按照各子项对应的合同内工程量(虽然此时的工程量已无合同意义,但可作为分包支付的重要依据),结合其单位价值计算出各付款期内与进度计划对应的工作量。各付款期内工作量总和应等于分包合同总价;
8-2
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和审批程序
5.2
批准后的分包付款计划以及分包工程实际进度将成为分包商工程款
支付的依据。此时,附表8-2中“工作内容”栏可填写至本期止实际进度所达到的形象部位,“至本期止实际完成工程量累计”栏可填写至本期止实际完成百分比,“合同内单位价值”栏即为分包付款计划中与该形象部位对应的工作量。
对于以提供服务为标的的分包合同(如保安或实验分包合同),应按分包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方式进行付款。附表8-2中“至本期止实际完成工程量累计”栏应与提供服务的方式相对应,如人数、服务时间等。
新的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和审批程序强调项目责任工程师在项目
成本控制过程中应有的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体现责任工程师的作用和内涵。
由于采取累计计算,表格填写内容累积增加,故在可能的情况下,附表中所填写内容应采取电脑操作,以提高效率并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附:
表8-1 “分包商工程款支付申请表”
表8-2 “至本期止累计完成合同内工作量统计表 ”
表8-3 “至本期止累计完成合同外工作量统计表 ”
表8-4 “至本期止累计扣款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