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专项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

时间:2019-05-14 15: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专项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专项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专项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同步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①,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源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

注释:①混混:滚滚。②浍:田间大的沟渠。[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亟称 其涸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是之取尔 故声闻过情

3、下列句子实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耻之

A、渔人甚异之 B、不耻下问 C、父利其然 D、妇抚儿乳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孟子说:“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一句阐述的道理与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相同的两句诗是:,5、翻译下面的句子。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本文阐述的道理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回答问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填空。

孔子,名,字,我国杰出的 家、家。

2、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人受谏则圣

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何学之为 B、何陋之有 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顺成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5、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 说理,强调了 的重要意义。由此可想到《为学》中的名句 与此观点一致。[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7、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另举一事例来说服子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段《祖莹偷读》,按要求回答问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老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解释加点的字。

耽书 拜太学学士

2、下面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禁之不能止 父母寝睡之后 B、为家人所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由是声誉甚盛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以衣被蔽塞窗户

3、祖莹“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的目的是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②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5、我过古代有关勤奋读书的典故还有很多,请再例举一例。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同学们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请你谈谈自己对祖莹勤奋读书的看法。

四、阅读《赵奢说平原君》,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田部吏①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②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加兵:兴兵侵犯。⑤国赋:国家的税收。[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1、“赵奢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他从反面论述的原因是什么?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2、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4、假如你是平原君,你将制定什么样的法规来约束家人,使之遵纪守法?请列举一条。

[中考模拟演练]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侧重从行动描写、心态描写来塑造思妇形象,即词人自我形象。B、泛舟、登楼这两件事,真实地表现了词人思夫之情。

C、词人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来烘托自己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夫妻间微妙而真挚的感情。D、词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闲愁”是很难消除的,令人感动。

2、李清照写“愁”的名句非常多,可谓字字珠玑。你觉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何在?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①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②请死:请求免于死难。③里:乡里。文中指子罕所居的乡里。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我以不贪为宝 若以与我

B、玉人以为宝也 使玉人为之攻之 C、献诸子罕 子罕置诸其里 D、故敢献之 使玉人为之攻之

2、献玉者献璧玉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子罕认为人生最珍贵的宝贝是什么?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5、试将子罕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高官作比较,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一、1、qì hé

2、是:代词,这。情:真实的情况。

3、D。

4、问渠那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孟子说:“有本源的流水滚滚而下,昼夜不停,灌满坑洼不平的地方,又继续奔流向前,一直流到海洋里。

6、本文阐述的道理:人要不断进取,要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本领,徒有虚名是可耻的。谈启示只要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二、1、丘,仲尼,教育家、思想家。

2、D。

3、B。

4、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并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5、比喻,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6、略。

7、略。

三、1、耽:迷恋,沉溺。拜:授予(官职)

2、C。

3、为了不被人发现,勤奋地读书。

4、①这个孩子的才气,不是许多学生能赶上的,日后定会有很高的造诣。②博士对学生要求严格,(祖莹)不敢再回去拿书,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尚书》三篇,不漏一个字。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答对一个即可)

6、鼓励有创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1、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

2、赵奢:清正廉洁,依法办事。平原君:采纳忠言,善于用人。(意对即可)

3、奉公守法则社会安定,社会安定则国家强盛,国家强盛则赵国江山稳固,而您作为王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各国轻视吗?

4、略。

五、1、D。(不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用具体事物,以铺叙的方法,借形象描绘来表现的。)

2、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愁”的缠绵。

六、1、B。

2、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3、以不贪为宝(以品德高尚为宝亦可)

4、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之后,才让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5、略。(从正反两方面去谈均可,鼓励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做到不人云亦云。)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外文言文学习方法教案

1、引导学生熟悉、归纳课外文言文考点及 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解题 技巧与方法。

3、摆脱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自信面对考试。选文特征:

1、篇幅较短

2、突出教育性(求学 做人 为官)题型设置:

1、词语解释

2、句子翻译

3、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事件分析、文章主旨、阅读启示)答题思路:

1、分析标题

2、结合注释速读课文

3、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4、紧扣题目答题(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例文:

赵奢①说平原君②

赵田部吏③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④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 ②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国贵族,四公子之一,以礼贤下士著称。③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④用事者:管事的人。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一、词语解释:

1.君安得有此富乎。安:怎么(迁移法——联系课内文言文词义。)2.今纵君家而不奉公。纵 :纵容(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

3.国弱则诸侯加兵。加兵:兴兵攻打(推断法——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二、句子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夫战,勇气也。(无义)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法令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 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

2、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您身为赵国的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三、人物性格品质概括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总结)例: 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赵奢:依法办事 不畏强权、敢于进谏、忠君爱国、目光长远平原君:采纳忠言、知错就改、善于用人

四、事件前因后果题:

例:“王使(赵奢)治国赋”的原因是什么?(依据人物形象作答、从文章评论性语句得出)因为赵奢是个敢于进谏,依法办事,目光长远的人

五、启示题

启示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中得出,但谈启示时要先简要叙述短文内容,再结合实际生活体验。

(“本文写了„„,从中我得到„„的启示”)

六、课内外迁移题:

审好题目,寻找课内文章与选文的“交集”并从中找出 联系 例:细读选文,说说邹忌和赵奢说话的方式有何不同。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以家事喻国事进行讽谏

(委婉地劝说)

赵奢: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进行直谏(正反)

第三篇: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2014浙江宁波中考)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2.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1.【解析】在平时多积累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推测其在句中的正确用法,加以辨析。D项“盗”不是强盗,应理解为小偷。【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答案】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回答本题,一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二要回答出人物的品格。【答案】⑴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⑵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附:译文——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二)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1.解释加点的词。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2)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2.翻译句子。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二)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积累与运用。考查点均在课文中出现过,要学会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的问题。“延”,《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是邀请的意思;“宜”,是适宜的意思,至今仍在沿用,如“因地制宜”。【答案】邀请 适宜

2.【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翻译时要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抓住关键词“使”的用法,一词多义,在句中第一和第三个意为派遣,第二个和第四个意为出使。注意做到句意通畅。【答案】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的国君。

3.【解析】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要结合文段和学过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以及读过的其他关于“士”的故事如“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士”的共同品格,都把国家使命看得高于一切,勇敢无畏,大义凛然。【答案】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附: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 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友人来过()②逾年而事暴()..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0.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三)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对于课外文言文,要善于活用课内所学,以已知应对未知,答案:①访,探望 ②暴露,显露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会运用课内所学翻译,注意重点字“固”、“果然”、“窃”的解释,补充缺少的成分。答案: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要有自己的感悟。答案: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②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笑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④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也!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移时:不多时。④ 仆:倒下。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 数息()②子之术()..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甚矣,农之惰也!

10.谈谈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2分)

(四)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要会利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文言文中遇到的问题。答案:①呼吸 ②方法、手段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这是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和《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相同。答题时要按照正确语序翻译。答案: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要体会主旨,才能言之达意。

答案:欲速则不达,做事不能只讲究速度,应遵循相应的规律和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陈叔达①,字子聪。尝赐食于御前,得葡萄,执而不食。高祖②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高祖喟然③流涕曰:“卿有母可遗乎!”未几,丁母忧④。叔达先有疾,太宗⑤虑其危殆,遣使禁绝吊宾。

注释:①唐朝人。②唐高祖李渊。③喟然:感叹的样子。④丁母忧:母亲死。⑤太宗:指李世民。

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执而不食()②求之不能致()..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太宗虑其危殆,遣使禁绝吊宾。

10.请依据选文内容评价高祖其人?(2分)

(五)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这两个词在《马说》“执策而临之”和《送东阳马生序》“无从致书以观”中都曾有涉及,要活学活用。答案:①拿着

②得到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虑”、“危殆”、“遣”、“吊”“等的解释。答案:太宗担心他支撑不住,派遣使者禁止人们去吊丧。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从文章叙述的事件中概括人物特征。

答案:重情义,关心臣子的病情,替下属着想,考虑事情周全。

第四篇: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 ”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注释 :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③僮:未成年的仆人.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畜猫犬()2.悉以恣鼠不问()3.某氏室无完器()4.假五,六猫()二,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二.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一,解释加点的词

1.畋得麋麑()2.自是日抱就犬()3.习示之()4.然时啖其舌()5.麋至死不悟()6.走欲与为戏()二,翻译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2.他日揣龠,以为日也()3.而人之未达也()4.扪烛而得其形()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四.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一;解释加点的词

l.两牧竖入山至狼穴()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4.既而奄奄僵卧()二,翻译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导读: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注释:①雅:美好不粗俗.②比:等到.③适:刚才.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亦稍知医药()2.或指所在()3.比相见,喘息良久()4.似乎可虑()二,翻译

1.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文中关于傅显迂腐,恪守礼教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而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李氏之鸠(陈子龙①)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g):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慧()市()且()去()竟()怜()捐()乃()二翻译

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⑦,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导读: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j),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③部分: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⑥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xi),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2.山之果,公所树与()3.狙公卒馁而死()4.众狙皆寤()5.一旦有开之()二,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代词,牡丹古画)2.何以明之(怎么证明呢)3.日渐中狭长(逐渐)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猫的眼睛像线一样,这是正中午的猫眼啊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代的人笔下的用意啊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善于观察自然微小的事物的结果.九.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一,解释加点的词

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3.讽诵之声琅然()4.闻于远近()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6.亦笃学如此()二,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译文: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

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一,1.虽然2.对„„说 3.形容清脆响亮 4.使„„听见 5.周密思考,构思 6.也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三,B 四,成功来自于勤奋

十.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黄口()2.孔子顾谓弟子曰()3.利食而忘患()4.善惊以远害()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译文: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 ”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三,君子 小人

十一.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十二.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

十三、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2,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文化常识】“东都”与“西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而言的。上文说陆少保“曾于东都卖一小宅”,这是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今西安市);汉朝人也以洛阳为东都,因为它在国都长安的东西。再往上推,周武王建都镐,称西都,也把洛阳称为东都。后代也有以开封为东都的。东都一度曾被称为“东京”,那么长安便是“西京”。

1、解释:①直②但③遽④辞

2、翻译:①子侄以为言②不尔,是欺人也

3、说说陆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十四、钱货入瓶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其有一瓶,与人言:“若钱施满此瓶,则永世福矣!”观者见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一富人过,施千钱,仍未见满。有好事者牵一驴,曰:“施驴。”丐者颔之,驴随变之类细绳而入瓶,一市人皆惊。其时有货车过,货主闻之戏言:“能令诸货车入瓶否?”曰:“可。”丐微侧瓶口,货车一一入瓶。货主大驴骇,欲捽丐,而丐已潜入瓶。货主击碎其瓶,一无所有。

【注释】①瓶:陶制的盛器。②施:施舍。③好事者:喜欢新奇的人。④捽:揪住。

【文言知识】“欲”是个多义词。

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语有“欲壑难填”,意为贪欲像巨大的沟壑难以填满。

二、指“要”、“想要”。上文“欲捽丐”,意为想要揪那乞丐。

三、指“将要”。成语“摇摇欲坠”中的“欲”即是。

1、解释:①但②颔③类④骇

2、翻译:①人怪之②一市人皆惊

3、成语“欲盖弥彰”中的“盖”、“弥”、“彰”,分别解释为、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十五、田真兄弟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知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资:生活资料。③然:同“燃”。④斫:砍。⑤孝门:此指孝顺父母、兄弟和睦之家。

【文言知识】“就”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或连词用,而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明日就截之”,看似可以理解为明天就锯断它,但错了,应理解为明天“走近”它准备锯了。“就”有“走近”、“踏上”、“到”之义。“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

1、解释:①惟②诸③憔悴④胜⑤解

2、翻译:①树木同株②是人不如木也

3、成语“行将就木”中的“就”,解释为;这个成语意思是

十六、樵夫毁山神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遂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注释】①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②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③觇:悄悄地看。④甫:刚。⑤高义:深厚的情义。⑥盍:何不。⑦土偶:指泥塑的山神。

【文言知识】上文“有客山行”中的“山行”,是指在山中赶路。“山”作状语用,修饰“行”。又,上文“作人言”中的“人言”,是指像人一样说话“人”也作状语用,修饰“言”。这类现象叫名词用作状语,或名词活用状语。

1、解释:⑪作⑫乞⑬许⑭伺⑮祠⑯逆⑰然⑱且⑲合⑳遁⑴遂⑵劳⑶诟⑷竟

2、翻译:①仰食于樵②遂去不顾

3、上文“因告以夜所闻见”中,“告”后省略了

4、山神与考虑合伙谋害樵夫,请用两个成语来概括①;②

十七、奇鹰

楚文王少时好猎。有人献一鹰。文王见之,爪距利,殊绝常鹰。故文王猎于云梦,置网云布,烟烧张天。毛群羽族,争噬竞搏;此鹰轩颈瞪目,无搏噬之志。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邪?”献者曰:“若效于雉兔,臣岂敢献。”俄而,云际有一物翔,不辨其形。鹰遂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鸟坠地,度其两翅,广数十里。众莫能识。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

【注释】①距:禽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②云梦:古地名。楚国的大湖泽,在今湖北境内。③毛群羽族:此指其他的鹰。④轩:高高昂起。⑤竦翮:展开翅膀。

【文言知识】“以百数”按原文解释,即用百来计算,那么就是几百,从一百到九百。上文“吾鹰所获以百数”,意为我的鹰捕获的猎物有好几百只。又,“以十数”,即数十;“以千数”、“以万数”,即数千、数万。

1、解释:①利②噬③曾④坠⑤雏

2、翻译:①殊绝常鹰 ②置网云布,烟烧张天

3、上文有“俄而”,请在本文中找出它的同义词。

十八、雉鸟报复

有猎于山者,射雄雉而置雌雉,或扣其故,曰:“置雌者留以招雄也,射雌则雄者飏,并获则绝矣。”数月后,雌果招一雄雉来,猎者又射之。如是数年,获雄雉无数。一日雌雉随猎者归家,以首触庭前香案而死。后其家人死相继,又为讼累而荡其产,未几猎者亦死,竟绝后。或曰:“人莫不爱其伉俪,鸟亦然耶。”猎者之计虽狡,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注释】:①雉:俗称野鸭。②飏:飞扬。③香案:放香炉的长条的桌子。【文言知识】“置”是个多义词。上文“射雄雉而置雌雉”中的“置”,是指“放下”、“留下”。又指“设立”,如“清初置该县”,意为清朝初年设立该县。又指“搁开”,如成语“置之不理”、“置之度外”。又指“购办”,如“置小屋数间”。

1、解释:①未风②伉俪

2、翻译:①或扣其故②并获则绝矣③又为讼累而荡其产 ④鸟亦然耶;⑤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3、成语“置若罔闻”中的“置”与“罔”,分别解释为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十九、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欲之。

【注释】①余浆:多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文言知识】“令”是个多义词:

一、指“命令”,如“令右将军出征”。

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为使我眼疾痊愈。

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是敬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

四、指“县官”。

1、解释:①禾②去③顾④乃⑤间

2、翻译:①因植焉;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③盲者得视

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十、县令捕捕蝗

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县。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县。④郡将:郡的长官。

【文化常识】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1、解释:①会②独③绐④云⑤已而⑥诘⑦盖⑧檄⑨不才

2、翻译:①令辞穷;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3、理解: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十三.陆元方卖宅

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

十四.钱货入瓶

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2.①人们对此感到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3.掩盖;更加;分明。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

十五.田真兄弟

1.①只有②众③枯黄的样子④控制⑤分开2.①树木是同一株②这是人不如树③走向;不久将走进棺材,意为不久将死。

十六.樵夫毁山神

1.①发出②求③答应④等候⑤庙⑥迎上去⑦是的⑧将⑨回合⑩逃跑⑴跟上去⑵慰劳⑶骂、斥责⑷最终2.①靠打柴为生②就头也不回地走了。3.之;因告[之]以夜所闻见。4.①狼狈为奸②一丘之貉③沆瀣一气(选择其中两个填入)

十七.奇鹰

1.①锋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鹰很不相同②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火烧的烟盖住天空。3.须臾。

十八.雉鸟报复

1.①不多时②配偶2.①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因为被官司牵连而倾家荡产④鸟也是这样的⑤而雉鸟的报复后果更惨了。3.放着;没有;放在一旁如同没有看见听见的样子。

十九.桑中生李

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二十.县令捕蝗

1.①适逢②却③欺骗④说⑤不久⑥责问⑦大概⑧公文,此指发送公文⑨没才能2.①(泰兴)县官无话可说②就在对方公文的未了(写了首诗)回复他。3.都不负责任。

译文:永州有个人,怕犯日忌,拘束禁忌特别过分.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份正值子年,而鼠是子神,所以爱护老鼠,不养猫狗,又禁止仆人击杀老鼠.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从此,老鼠互相传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某氏家里没有完好的物品,衣架上没有完好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们成群结队与人并行,晚上撕咬打架,发出各种声音,让人不能安寝,可是他总是不厌烦.过了几年,某氏搬到了别的州郡,后面的人来居住,老鼠仍和过去一样猖獗.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 ”他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围捕老鼠.捕杀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把它们丢弃在隐僻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唉!那些老鼠还以为它们吃得饱饱的没有灾祸是可以长久的呢!

答案:一,1.养 2.全,都 3.完整 4.借

二,1.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2.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三,“窃时以肆暴”的得志小人

译文:有一个临江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一群狗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那个临江人很生气,把狗吓跑了.从此以后,他每天抱着小鹿接近狗,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玩耍.时间长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了自己是麋了,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互相碰撞翻滚嬉戏,越来越亲热.狗怕主人,就跟小鹿周旋玩耍,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经常舔着自己的舌头.三年以后,鹿走出门外,看见别家的狗在道上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鹿,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鹿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鹿到死也没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一,1.打猎 2.靠近3.给„„看 4.但是 5.醒悟 6.跑

二,1.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2.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三,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译文: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一,l.眼瞎 2.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3.洞晓 4.用手摸

二,l.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2.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三,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译文: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

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一,1.僮仆 2.着急慌张的样子 3.距 4.不久

二,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三,狼虽是凶残之物,但它表现出的疼爱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动.译文: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一天,他迈着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问:“见到魏三兄没有 ”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小儿在井旁玩耍,离井口三五尺远,似乎让人担忧.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来找您.”魏三非常惊恐,奔往井边,到了那里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一,l.稍微 2.有的人 3.很长时间 4.担忧

二,l.一天,迈着四方步走在集市上,碰到人就问:“看见魏三兄没有 ”2.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三,①望之如偃蹇老儒.②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 ③雅步以往.④喘息良久.⑤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四,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而求“远”.译文:李氏有一只鸠,能说人话,说话的能力超过鹦鹉,非常聪明,李氏已经养它好几年了.它每天就在走廊厅堂的帘幕之间飞来飞去,从不飞远,晚上就睡在笼子里,来躲避狸猫,老鼠的侵扰.它看到男女仆人有私下里偷拿东西的,摘花毁绿的,一定要报告给它的主人.有个晋国人在吴地经商,见到了这只鸟,愿意拿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鸠已经觉察到他的意图,就告诉主人说:“我住在这里已经好久了,不忍心离开.你果真要把我卖到别的地方去,我将绝食.”主人哄骗它说:“我有二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完了就带你回来.”到了那个商人家里,主人就抛下它离开了.鸠整天不吃东西,哀呼号叫,要求回去.商人很同情它的忠诚和意志,而且还担心鸠死了而又不能取回银子,于是留下了十分之二的银子作为补偿,把鸠还给了李氏.鸠才吃东西.一,慧(聪明)市(卖掉)且(将要)去(离开)竟(始终)怜(同情,怜悯)捐(耗费,花费)乃(才)

二,1.鸠鸟每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2.主人骗它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马上就带你回家.”

三,李氏鸠对故主忠诚不二的坚贞情志,寄托了作者誓死忠于明朝的气节情操,又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译文: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违.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 ”大家说:“

不对,是天生的.”小猴说:“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 ”众猴说:“不对,都可以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 ”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拉着进入树林,不再回来.狙公终于饿死了.郁离子说:“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差不多和狙公一样吧!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

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鞭子 2.种 3.终于饿死了 4.同“悟”,醒悟 5.开导他们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

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译文: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 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三,善于观察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

郑州第四十九中学 耿秋娟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出所选文言文意思。

2、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文后练习题。【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解答试题。【教学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外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临近期末考试,我们这节课就针对这一难点,进行学习。先来看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出所选文言文意思。

2、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文后练习题。【学习方法】

1、读

(读题目、重停顿、读人物)

2、译

(文下注解要会用,课内解词要活用,特殊句式尝试用,结合内容合理想象。)

3、思考

(关注细节,重视议论,归纳中心)

二、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①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 1. 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惟读书是务。只是致力读书。

2.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3.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母亲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①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注定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舍弃义气而寻求生命,难道这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胡人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胡人听了,对荀巨伯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于是军队就撤回去,整个城都获救。【阅读训练】

1、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于师旷》)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向 ②臣安敢戏其君 怎么 ③孰与昧行乎 在黑暗中 ④何不炳烛乎 点燃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三、总结:

同学们在练习中不能心浮气躁,应运用正确的方法,沉入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那么对古人的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水到渠成了。多练习,多思考,定有收获。

四、作业设计:

1、《导学案》上的文言文练习题做完

下载八年级语文专项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专项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序列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一)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

    《青岛市语文中考复习指导》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复习指导》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戴嵩画牛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高一语文专项练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五篇)

    课外文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臵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

    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

    课外文言文专题

    课外文言文专题阅读2010上海初三二模专题复习杜刚【奉贤】(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商汤见伊尹①②③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

    课外文言文

    (一)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

    课外文言文(本站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A级) (一)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