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埔军校出身的中共10大名将
黄埔军校出身的中共10大名将
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就有很多拥有黄埔背景的杰出军事人才。
一、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图为徐向前1924年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就读时留影。)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一生说山西话,爱吃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这位“布衣元帅”的革命生涯就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
军校的学习生活严格紧张。每天天还没亮,学员们就起床出操,穿衣服、打绑腿,紧急集合要在三分钟内完成。操场紧靠珠江口,江水涨潮时,操场上的水漫过了学员的脚面,还照样出操。课程分为政治教育和军事课两大类。在这里,徐向前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不过他“还分不清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同宿舍的蒋先云的影响下,徐向前积极地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活动,接受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同国民党右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进行斗争。图为1935年任红四方面军前敌总指挥的徐向前。
在军校的学生中,徐向前学习努力,但寡言少语,喜欢静静地看书、思考,被看成是一个腼腆的青年。校长蒋介石每月要找十几个学生当面测试和谈话,从学生中网罗人才。一天,轮到徐向前了,他被叫进去,对话是这样的:问叫什么名字,答曰徐象谦(徐向前的别名);问是什么地方人,答曰山西五台县人;问在家干过什么,答曰当过教员……一问一搭,机械刻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校长没看中眼前这个腼腆语讷的山西青年,更不会料到若干年之后这个学员会成为威震中国 的著名革命军事将领。他挥挥手,徐向前转身走了出来。图为1937年5月徐向前在西安。
1924年4月,徐向前从上海报考黄埔军校,5月初到广州入学,编入第一期第一队。6月16日,学校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自主持开学典礼,并作演讲。他说:“……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一个革命军人要有舍身精神,要不怕死。”孙中山先生一席话,徐向前深以为然,牢牢记在心中。从此他正式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图为抗战时期的徐向前。
军校开学不久,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是北洋军阀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孙中山来到粤北的韶关,把这里作为大本营,准备利用北洋军阀的矛盾,挥师北伐。徐向前所在的黄埔军校第一队,也奉命作为孙中山的卫队,跟随孙中山来到韶关,担负警卫任务。一天,孙中山听说军校学生当中不少人病倒了,就偕夫人亲自到军营中察看。这天徐向前也病着。孙中山和徐向前说了好几句话,但因为紧张、新奇、兴奋,徐向前只记得:“好好注意身体。”宋庆龄那温和大方亲切的问候,使徐向前和学生们终生难忘。图为1949年10月,徐向前出任新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参谋长。
1924年10月,广州爆发了商团叛乱,徐向前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斗争。这是徐向前第一次荷枪实弹上战场,他沉着勇敢地迎接了战斗的洗礼。毕业后,徐向前在入伍生第三期任排长,并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在东征中,徐向前第一次率兵作战,看到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农民支援东征军的革命盛况,他深受鼓舞。图为徐向前资料图。
1925年夏,徐向前离开了黄埔军校,被调到河南国民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先后任教官、参谋和团副。1926年11月,徐向前到达北伐军占领的武汉,不久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一队任少校队长。在这里,徐向前选定了他终身奋斗的目标: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1927年3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实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图为徐向前着元帅服照。
二、叶剑英元帅(1924.6.16任正式开学的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兼教官。)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炮科。毕业后怀着革命的愿望,投奔孙中山领导下的“援闽”粤军,开始踏上了漫长的革命征途。
1924年1月,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并指派蒋介石、廖仲恺等人主办。当时在孙中山创建的建国粤军中任第二师参谋长的叶剑英,应廖仲恺邀请,参加筹办军校的工作。叶剑英满怀革命热情投入军校筹办工作。在校舍快修好,上海、广州两地招生已近尾声时,军校主要负责人蒋介石因孙中山不让他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以经费拮据为由辞职返回浙江奉化老家,要求停办军校。蒋的英文秘书王登云召集筹备人员说:“蒋先生已决定黄埔军校不办了,筹备处马上解散。” 图为1935年左右的叶剑英。
叶剑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气愤地说:“创办军校是党代表大会的决定,不能任意宣布停办;再说现在筹备工作已经就绪,即使不办了,也要说个明白。”但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加之,有些人又听到了有遣散费领,便动摇起来。邓演达、叶剑英等人觉得此事颇有些蹊跷,决定去请示廖仲恺。恰好廖不在广州,去香山县参加农民代表会议去了。廖仲恺回来以后,立即到筹备处安定人心,主持办校大计。在蒋介石辞职未归的日子里,军校筹备处在廖仲恺的关怀和领导下,继续紧张地工作着。图为叶剑英1937年春在西安红军联络处。
5月,黄埔军校建立,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掌管军事理论的学科教育。叶剑英讲课深入浅出,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明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当年听过他讲课的黄埔第一期学生苏文钦多年以后回忆往事,说:“记得我在军校先后听叶剑英教官讲三次课,都是讲的兵器学,兵器性能,如何使用,等等。他讲课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很有风趣,大家都很愿意听。”图为叶剑英1937年在西安。
军校日常生活和作风严格紧张。叶剑英常常黎明即起,亲自检查教官、学生的军训和生活情况。从军容风纪、整理内务、擦拭武器到出操、晚休等起居作息的各个环节,他都认真检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当年同在军校执教的聂荣臻称叶剑英是“军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图为1942年叶剑英在延安。
7月,盘踞在粤北地区的林虎率部威胁广州,叶剑英奉命调回二师,协助师长张民达指挥作战,又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生活。图为抗战时期的叶剑英。
叶剑英在黄埔军校虽然执教时间不长,但他把昔日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员们,教学相长,他自己也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军事思想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新的收获。教授部主任、国民党右派王柏龄说:“叶剑英是我在云南讲武堂掌教时所器识的一人,……他的思想确在学校里受到极大的变动。”当时在军校第一期学生中间,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叶剑英也经常参加这些进步活动。期间,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但他并没有灰心,正如后来他自己的诗所说:“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图为1949年叶剑英在北京。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右派势力极其猖獗。在这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深得蒋介石赏识的叶剑英,如果追随蒋介石,可以升大官;如果反蒋,则有可能掉头。然而,在革命与反动的选择中,叶剑英不计个人私利,毅然选择了反蒋的道路,他公开通电反蒋。究其根由,他是“一生只为百姓谋,不爱乌纱不要钱”的人。就在全国笼罩于白色恐怖,到处充满血腥气的时刻,叶剑英再次提出了入党要求。1927年7月上旬,党组织正式批准叶剑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图为叶剑英元帅服照。
三、聂荣臻元帅。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读中学期间,他因带头大闹**,受到当局和校方的迫害,遂离川去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离开法国去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1月,被抽调到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并兼做党团工作。图为黄埔政治教官聂荣臻聂荣臻(前排右三)与黄埔政治部工作人员合影。
为满足国内大革命对干部的迫切需要,1925年7月,聂荣臻奉命从苏联回国。9月中旬,到达广州,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协助主任、副主任领导政治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还兼任政治教官。聂荣臻正是从黄埔军校的讲台上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从而成为我党我军的一位文武兼备的高级将领的。图为聂荣臻1930年红军时期留影。
其时,黄埔军校左派和右派斗争激烈。戴季陶等人积极反共,廖仲恺刚被暗杀,左派有识之士都主张反击,而陈独秀却一味退让妥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叮嘱聂荣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党团活动,扩大影响。还说:“蒋介石要限制我们,我们要教育党团员,开展各种活动,争取进步青年,以反对他的限制。”聂荣臻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全身心地投入黄埔军校的工作。图为1938年抗战时期的聂荣臻。
后来聂荣臻回忆,由于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大力协助下创办的,党在军校中有很高的威信。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更是党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党在政治工作方面威信更高。聂荣臻在政治部管党的工作,是黄埔军校党团领导小组的成员。他筹划党团活动的内容,宣传扩大党的影响。那时,他几乎每周去广州一趟,向中共广东区委汇报情况、接受指示。有时候听鲍罗廷、毛泽东等人作形势报告。聂荣臻听毛泽东的报告后,印象相当深刻,他认为这个湖南农村的教书先生相当有水平。图为1945年聂荣臻在延安。
军校政治部还负责出版刊物,聂荣臻被任命为“政治军事月刊社编纂委员会”的政治编辑主任。1925年10月,他在《黄埔潮》上发表题为《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的署名文章,指出:“一切军队要在战争中取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物质和技术方面——战术上、组织上及一切军需品的供给上都要很充足,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精神方面,兵士之能克己牺牲,很勇敢地上前去斗争,他决不是为那点薪饷所愿意如此的,他必定要知道他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徒以机械的命令是靠不住的,尤其以十余元钱更不能买他的生命的”。文中以东征军和苏联红军为例,详尽地论述了知道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战的军队,能够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反革命军队的道理。图为1949年9月的聂荣臻。
1926年3月20日,突然发生了“中山舰事件”。那天是星期天,聂荣臻从黄埔乘船去广州。快到广州时,忽听中山舰上有人喊道:“把船靠过来。”等船一靠拢,就叫人们都上舰。他到舰上一看,全是共产党员,大家都不讲话,便知道出事了。经过暂时的软禁,没有审讯,当天下午就放了。他急忙到区党委了解情况,区党委的人所剩无几,已经疏散了。他得知周恩来也一度被软禁。事后才弄清楚,蒋介石散布谣言,说中山舰要炮轰黄埔军校,要把他赶走,于是借机逮捕了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还提出共产党员一律退出他领导的第一军和黄埔军校。这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但是,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向蒋介石妥协了。图为1967年6月17日,聂荣臻指挥中国首颗氢弹试爆。
聂荣臻结束了在黄埔军校半年多的生活,转到广东区委军委,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为北伐做准备。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聂荣臻历任中共两广区党委特派员,湖北省委委员、省军委书记(后湖北省军委改称为中央军委)。图为聂荣臻元帅服照。
四:“红军之鹰”林彪。林彪十八岁时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
五:“黄埔三杰”之陈赓。陈赓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曾被委以副官重任。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图为黄埔时期的陈赓。
六: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左权。左权当年是被陈赓带进黄埔的,后来军职却又在陈赓之上,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十字岭牺牲,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被誉为“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七:“黄埔三杰”之蒋先云。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其人分量。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国共分裂时蒋介石曾许诺只要蒋先云过来就能当师长,当时黄埔学生中能当团长的都没几个。然而蒋先云铁了心跟共产党,终于不辞而别。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作战时牺牲,时年25岁。
八:李之龙————因“中山舰事件”名扬中外。在考进黄埔之前,李之龙就已是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的政治秘书,资历是很老的。李之龙和蒋先云并列为黄埔中的左派学生领袖,也因此被右派学生痛恨。中山舰事件前,李之龙官升为海军局局长,军衔中将,与校长蒋介石平级,这不可避免地被视黄埔为蒋家军的蒋介石所不满。选定李之龙作为打击目标,可说是各方合力所至。李之龙从此一蹶不振,党内同志也冷淡对他,最后流亡日本。刘继兴考证,国共分裂后,李之龙又回国反蒋,在广州被捕。据说蒋介石闻讯后,曾电告李济深将李之龙解送南京。电报到达时,李之龙已被押赴刑场,牺牲在了红花岗下。
红军第四号人物————王尔琢。王尔琢考黄埔时已是最后一批报名,幸好,他和同乡黄鳌、郑洞国一起被录取。王尔琢在南昌起义时不过是团参谋长,因为部队的主要军官都逃散了,便成了仅次于朱德、陈毅的第三号人物。后来上了井冈山,又成了红军的第四号人物。王尔琢打仗以勇猛著称,曾发誓革命不成功就不剃胡子,当他牺牲在叛徒枪下时,一捧长髯,飘洒胸前。
十:叶挺部第25师师长————周士第。周士第在黄埔时有“猛将”之誉,当过铁甲车队队长。南昌起义时又是叶挺部第25师师长,当时便是高级将领。后任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八路军120师参谋长,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就有很多拥有黄埔背景杰出的军事人才。
第二篇:黄埔军校走出的中共著名将领
黄埔军校走出的中共著名将领引用 坐地日行八万里 的 黄埔军校走出的中共著名将领
“作为培养高级军官的学校,黄埔军校培养出了许多著名将领。本文集中盘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从黄埔军校毕业的我党著名将领。
黄埔一期
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徐向前是共产党方面军职最高的将领,很早就是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其人头被蒋介石标价十万(与朱德、毛泽东一样)。徐向前当年曾在黄埔军校被蒋介石召见,可他生性少言寡语,又是北方人,所以没怎么被校长注意,蒋介石后来对此极为遗憾。
陈赓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曾被委以副官重任。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战功显赫。建国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左权是当年是被陈赓带进黄埔的,后来军职却在陈赓之上,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在山西十字岭牺牲,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被誉为“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其分量之重。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国共分裂时蒋介石曾许诺只要蒋先云过来就能当师长,当时黄埔学生中能当团长的都没几个。然而蒋先云铁了心跟共产党,终于不辞而别。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作战时牺牲,时年25岁。
李之龙以“中山舰事件”而名扬中外。在考进黄埔之前李之龙就已是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的政治秘书,资历是很老的。李之龙和蒋先云并列为黄埔中的左派学生领袖,也因此被右派学生领袖痛恨。中山舰事件前,李之龙官升为海军局局长,军衔中将,与校长蒋介石平级,这不可避免地被视黄埔为蒋家军的蒋介石所不满。选定李之龙作为打击目标,可以说是各方合力所至。李之龙从此一蹶不振,党内同志也冷淡对他,最后流亡日本。国共分裂后,李之龙又回国反蒋,在广州被捕。据说蒋介石闻讯后,曾电告李济深将李之龙解送南京。电报到达时,李之龙已被押赴刑场,牺牲在红花岗下。
王尔琢考黄埔时已是最后一批报名,幸好,他和同乡黄鳌、郑洞国一起被录取。王尔琢在南昌起义时不过是团参谋长,因为部队的主要军官都逃散了,便成了仅次于朱德、陈毅的第三号人物。后来上了井冈山,他又成了红军的第四号人物。王尔琢打仗以勇猛著称,曾发誓革命不成功就刮胡子,当他牺牲在叛徒枪下时,一捧长髯,飘洒胸前。
许继慎在一期中是著名人物,能讲能打,令右派学生非常头疼。在鄂豫皖初期曾是徐向前的上级,后来又是徐向前手下的师长。许对张国焘很看不上,私下称他是“老右倾”。张国焘也没客气,在白雀园大肃反中将许用马活活拖死。当时许的妻子是师政治部的秘书,已怀有身孕,但还是被秘密处死。
一期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人物是宣侠父,因蒋介石破坏以党治军的制度而抗命不从,被蒋介石开除出黄埔。临行前留诗两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后来宣侠父入吉鸿昌部,八路军时又任高级参议,出面向国民党要钱要枪。蒋介石对他不胜其烦,命军统特务将其暗杀。
一期的其他人物还有周士第、刘畴西、蔡申熙、赵自选等。此外,较为可惜的是孙德清、吴展、董朗这几个人,在军事上都是一把好手,却都死在了肃反中。
黄埔二期三期
在黄埔二期中著名的共产党人是周逸群和占德铭。周逸群是红二军团的政委,和贺龙一样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1931年5月在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国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卢德铭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的身份,率部参加过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并任秋收起义总指挥。1927年9月25日,秋收起义部队在萍乡芦溪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年仅22岁。
黄埔三期生中朱云卿是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英雄,时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十分为朱德欣赏。后在苏区医院养病时被特务刺杀而不幸身亡。
黄埔四期
埔四期出的中共高级将领是最多的:
林彪,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
刘志丹,陕北红军的创始人,曾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二十八军的军长。1936年4月,刘志丹在东征战役中牺牲于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现属柳林县)的一次战斗中,年仅33岁,是东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将领。毛泽东为其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伍中豪,红一方面军中与林彪齐名的将领,毛泽东的“三骁将”之一。朱德曾有意自己进军委后让其接任红一方面军总指挥之职,但不幸的是,伍中豪在病愈追赶队伍时受江西安福县民团袭击牺牲。
此外,还有曾中生、段德昌、叶镛、陈毅安、袁国平、洪水、郭化若等。
黄埔五期
黄埔五期中出了几个重量级人物。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建国后受命组建装甲兵,任装甲兵司令员,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
学院院长。
宋时轮,湖南醴陵人,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九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兼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宗逊,陕西渭南人,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陶铸,湖南祁阳人,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政治局常委。1967年1月遭江青等人诬陷,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于合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
赵尚志,鄂豫皖苏区的最早创建者之一,北满抗联的灵魂人物,与杨靖宇有“南杨北赵”之称。日将冈村宁次在东北时数次对赵加以围捕而不果,将其写入自传中。赵尚志对敌作战英勇,却两次被开除党籍,直到牺牲40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黄埔六期
黄埔六期中出过郭天民(上将)、王诤(中将)、张开荆(少将)等解放军将领。在高级班中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黄公略,毛泽东最器重的红军将领之一,将其写入诗词中。另一个是贺国中,彭德怀的得力干将,红五军中最早的几个党员之一。贺作战勇猛顽强,为广大将士爱戴,被誉为“虎将”。
黄埔在武汉办过分校,同样出了一些著名的共产党将领:张子清、王良、罗瑞卿、游曦、周维炯、邓萍、程子华、段玉林、赵
一曼、陈伯钧(上将)、徐彦刚、胡筠、刘型、李青云、李超时、张赤男、张友清等。其中,游曦、赵一曼、胡筠还是三位巾帼英雄。
第三篇:共青团系统出身的中共高级官员一览
共青团系统出身的中共高级官员一览1µÖ~¢šžßßXfÚ¿úƇڛáM
王兆国: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曾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刘云山: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长,曾任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
刘延东: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
吉炳轩: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任团中央书记
黄跃金:现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孙家正:现任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
张维庆: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曾任共青团山西省委书记
黄丹华:现任中共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李海峰:现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克尤木·巴吾东: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季允石:现任中共中央委员、人事部副部长,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
宋德福:现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曾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张宝顺: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李克强:现任中共中央委员、辽宁省委书记,曾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洛桑: 现任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刘奇葆: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袁纯清: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姜大明: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黄华华: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长,曾任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
韩正: 现任中共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梁滨: 现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曾任共青团山西省委书记
徐立全:现任安徽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任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
李源潮: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刘鹏: 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曾任团中央常务书记
孙金龙:现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巴音朝鲁:现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崔波: 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谢康生:现任湖南省委副书记,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
石玉珍: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曾任共青团湖南省 委书记
梅克保:现任湖南省委副书记,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
全哲洙: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吉林省委副书记,曾任共青团吉林省委书记
杨永良: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湖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曾任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
王三运: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福建省委副书记,曾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
陶武先:现任四川省委副书记,曾任共青团成都市委书记
栗战书: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曾任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年)
王东华:现任黑龙江省副省长,曾任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书记
杨传堂: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曾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
杨晶: 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主席,曾任共青团内蒙古区委书记
王乐泉: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曾任山东省团委副书记杜青林:现任四川省委书记,曾任吉林省团委书记汪 洋:现任重庆市委书记,曾任安徽省团委副书记沈跃跃:现任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曾任浙江省团委书记宋秀岩:现任青海省副书记、省长,曾任青海省团委书记张福森:现任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北京市团委副书记叶小文:现任国家宗教局局长,曾任团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庆黎:现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曾任团中央工农青年部副部长钱运录:现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曾任湖北省团委书记强 卫:现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曾任北京市团委书记赵 实:现任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林炎志:现任吉林省委副书记,曾任北京市团委书记宋爱荣:现任新疆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曾任新疆团委书记罗保铭:现任海南省委副书记,曾任天津市团委书记陈秀榕: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曾任福州市团委书记金银焕:现任山西省委副书记,曾任山西省团委书记李成玉:现任河南省省长,曾任宁夏区团委书记李春城:现任成都市委书记,曾任哈尔滨市团委书记李学举:现任民政部部长,曾任团中共办公厅主任李立国:现任民政部副部长,曾任辽宁省团委副书记刘也强:现任贵州省委常委、政协副主席,曾任贵州省团委书记罗志军:现任南京市委书记,曾任团中央事业发展部部长
潘逸阳:现任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曾任广东省团委书记王儒林:现任长春市委书记,曾任吉林省团委书记夏宝龙:现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曾任天津市团委书记许德立:现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曾任广东团委副书记李长江:现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曾任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主任刘玉浦:现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曾任中央国家机关团委书记王厚宏:现任海南省委副书记,曾任安徽省团委书记杨崇汇:现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曾任四川省团委书记支树平:现任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曾任山西省团委书记杨永茂:现任陕西省委副书记,曾任黑龙江省团委副书记陈训秋:现任司法部副部长,曾任湖北省团委书记刘云耕:现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曾任上海市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史莲喜:现任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曾任天津市团委副书记张 轩:现任重庆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曾任重庆市团委书记令计划:现任中共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曾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散襄军:现任天津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曾任天津市团委书记
第四篇:历史十大名将
中国历史十大名将
评选: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十大名将 首先说一点,这次评选十大名将是笔者自己排的,是按照四点原则排名:一是以时间 的平衡,以一个或几个朝代一个名将为代表,以避免名将时间性排名过于集中(如果不控 制的话,那光三国的名将就能排二十多个:));二是这些名将的列名是以史料为准,杜 绝那种不负责的小说之言,这点尤其重要;第三点是排名的时间范围,权衡利弊后,我决 定以有编年记载的时代(约公元前 816 年)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间为选取范围,我想各 位 不会反对吧!;第四点就以功绩论榜,对那些先是将军后是帝的将军或者是本来就是皇帝 统帅的人物则不以考虑。
1、孙(武)子(春秋)
2、项羽(汉)
3、曹操(三国)
4、陈庆之(南北朝)
5、李靖(唐)
6、岳飞(宋)
7、郭侃(元)
8、郑成功(明)
9、刘永福(清)
10、林彪
1、孙子。一代军神、兵圣,开创中国用兵理论的先河,“自孙子以下,用兵者都无 出其上”(曹操语)。我想这个名字无论怎么排都应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各位网友也不 会有意见的吧!
2、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个成也英雄,败也英雄的人物。项羽这个人自二十 四岁起兵起,到于三十一岁死时,英雄一世,从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来,还不是人格 成熟悉的年龄,而他则努力释放出自己的才能,直到自己的生涯结束。项羽最著名的对鄣 邯之战和彭城之战时以都几万对几十万而取得完胜,把后者打的鸟兽散时,可谓风光一时,最后一战于垓下时,打的成千古绝唱,至今仍是文人笔下歌咏之事。在这个名额上我还 考虑过张良和韩信,可惜张良、韩信两人对阵都是项羽,凭此一点项羽足以盖过他们两位。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人最后结果虽都不太好,但项羽的最后时刻最辉煌。
3、曹操。把这个人物排在第三位,我想各位网友会一片鼓躁吧。这个人物在历史上 非议很多,尤其是正统史上、小说里,一直是反面角色,而笔者也一度想用孔明或关羽来 取代这个名次。不过如果真这样排就有失公正与客观了。曹操不亏为一世枭雄、人杰,他 的政治手腕尤为优秀,可说是三国时代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时之间还呈现出统一中 国之势,惟在赤壁之战中受到挫折。孙(权)刘(备)集团都有盖过主君的灵魂将军,但 曹操集团呢?放眼看去曹操集团却没有这样的人物,唯一能代表曹操集团就是曹操,这说 明曹操的能力盖过集团内的其他将领。而且更为难得是曹操一生大部份是亲临战场,这一
点也超过刘、孙许多。我最看重一点是,曹操作为孙子的继
承人把《孙子兵法》整理、补 充、扩充,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自已的《孟德新书》,反观孔明有吗?(我倒是看到不少 假冒诸葛孔明算命的书)我必须强调一点,千万不能够将史实与杜撰的小说过于混淆。在 此,我还是要基于史实为主来评写。诸葛孔明这个人,在刘备本营中指导作战的事实,其 实一次也没有发生过。基本上刘备军团是在赤壁之战以后才组织起来的,之后,在刘备本 营指挥作战的乃是庞统这个人。这是公元二○八年开始的事情。而在庞统于公元二一四年 战死之后,自二一四年到二二○年为止,刘备本营的作战指挥则改为法正。在这两个人死 后,除了征南蛮,刘备这方面就再也没有胜利过了。而关羽也是如此,小说把他神话了,不过依笔者看来,关羽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另外有些网友是赵云的 FAN,一定会在这儿 指 责我为什么不选赵云,可惜历史就是历史,在正统历史上赵云将军不值一晒。
4、陈庆之。这个名字恐怕是这个十人名单中,名气和人气最不响亮的一个人物,我 想大部份网友都肯定不知道这个人,可是笔者在选这名将时与选孙子一样很自然就选上了,这并不是当时名将的稀少(如是真那样的话,我宁肯缺少一名),看了相应简历后,我 想各位一定会先赞同笔者的选择。陈庆之在二十四岁时参加了不亚于赤壁大战和淝水之战 的另一场南北之战──钟离大战,由此扬名,但由于参战名将太多,相比之下反而名声太 小,而真正使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时候,则是在大通年间(公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的事情,也就是陈庆之四十四到四十六岁的时期。当时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纷,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阳,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 就因此而亡命至梁。当时的梁主萧衍决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 阳。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阳,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 觉得无谋,但最后还是接受了。于是历史上最最奇迹战争出现了,一个传说里“赵云”式 的猛将产生了。各位猜一下陈庆之所带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骑!而当时魏境内兵!力约有近百万之众,以七千对百万,结果想都不用想,但陈庆之作到了!从梁边境开始,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其间激战四十七回,水、陆、山、城市攻坚作战全部都 获得胜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击灭十万余兵力,击败退约三十万兵力!!!!造成了洛阳极大的震撼。“陈庆之来了!”这句话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连军队都放弃 了洛阳的守卫逃走
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阳就这样变成一个空城。更另人吃惊的 是陈庆之占领了洛阳后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评论“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阳的人,古今仅此一人”。陈庆之占领洛 阳达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阳。自认为胜利的尔朱荣亲领了三十万大军追击,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会战都为陈庆之所击退,直到梁军渡过一条河后,因为 涨水淹至桥上,尔朱荣才放弃追击,不过这次不算是完胜,到达健康(南京)时,七千的 兵数灭了一半,但这也相当的完美了。之后陈庆之依然为梁战斗着。比如造成了天下大乱 的侯景(也就是侯景之乱,就曾以北朝将军的身份领了七万兵力与陈庆之的一万梁军作战 而遭击溃,只剩他一个人逃回。而陈庆之至死为止也从未败过!!!!!!!当他担任予州刺史的时候,由于农作歉收。有许多人饿死,他除了打开官仓,将储存 的米麦分配给民众外,还从丰收之处急运米粮前来。予州的人民替这位将他们从饥饿之中 拯救出来的刺史建立了祠堂,还称呼他为“仁威将军”。陈庆之这个人,田中芳树先生称 他为“不败的陈”、“魔术师”,甚至于在芳树先生在他的得意大作《银河英雄传说》里 也以陈庆之为原型,创造出那个著名的主角提督“杨威利”
5、李靖。历史真是巧合,大唐建立与大汉建立都有一些风云战将,李靖作为李世民
军师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不二功勋。李靖在历史上应与建汉军师张良齐名,不过张良不算 幸运,遇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楚霸王,风头一下就被盖过了,但李靖就成功多了,特别是 在六二九~六三○年之间的突厥讨代战中攻入其根据地,并成功捕得颉利可汗。六三四年 吐谷浑侵入时,他亦前往讨代,成功地确立了唐的势力,打下中国的西域成为唐安定的第 一功臣,受封为卫国公及开府仪同三司。
6、岳飞。开始我把这个位置放的是李靖的后任李绩(徐世绩),但后来想一想,一 是时间上要平衡,二是也是岳飞的精神感动了我,于是就改换成了岳飞。关于岳飞的资料 我想大家肯定了解的比我多,我在这作也不卖弄了,不过提一点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一点,岳飞是中国军人对国家忠诚的杰出代表(明知自己要被迫害仍以服从命令为重)。提一点,在这个名额上,我还想过宗弼(也就是金兀术),从表面上来看,宗弼数次是败得很惨,但是他只有一个人,而南宋这一方面却是同时有多位将军与之对抗,而且宗弼也胜多败 少,但是考虑到众位网友的感情,所以……
7、
郭侃。写到这,我的手都打累了,不多说了,以打到最远的中国将军身份就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那请看我前天写的《历史上的三位以夷制夷的名将》的贴 子,本版也有。
8、郑成功。这个时代名将是最少的一个时代,在我印象中仅有郑成功、王明阳(守 仁)、戚继光以及明初几位名将,但是相互比较,就不难看出了,郑成功是第一位成功收 复台湾的将军,凭此一点就足够名垂青史了。
9、刘永福。我想网友对这位将军的能排上名次的争执一定不小。笔者本来这个位置 是安排左宗棠的,左宗棠在平定新疆,保证新疆的在中华版图里也是有功与史的,不过最 后一刻我看到了“刘永福的在死前,他还说自己的一生从未与中国人作战,他战斗的对象 全都是外国人,之后方才没了呼吸。”时,才改变主意。刘永福最著名之战是在中越边境 抗法之战,两次打败法国人,连法军总司令官的葛鲁尼耶将军也战死其中。造成当时世界 的轰动,因为这是亚洲的军队初次胜过欧洲的军队的记录,刘永福一下子变成全亚洲英雄,甚至在当时日本的报纸中──大约公元一八七三、一八七四年也有所记载。当时的日本 战胜欧洲军队的事却一次也没有。尤其当时乃是萨英战争,也就是日本的萨摩藩输给英军 的记忆犹新的时刻,因此在日本的报纸上就以亚洲的军队初次胜过欧洲的军队为题而大喜,将刘永福誉为如同诸葛孔明和楠木正成土般的战术天才。接下来是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发 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他当时乃是台湾的防卫司令官。而在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由于台 湾被割让给日本,因此日本军就开始进驻。当时日本军曾要他投降,然而他并不愿意,因 此就不断地抵抗。之后,由于清不厌其烦,使得刘永福没有办法只好放弃。其后他一直活 着,直到公元一九一五年日本的大限重信内阁向中国提出了那恶名昭彰的二十一条要求为 止。当时的刘永福已经是七十九岁的高龄,然而他还是非常地生气,还想要组织义勇军来 与日本军作战。只是在立下了这个计划,尚未付诸实行的时候,就因年岁已大而死去。作 为一位抗法、抗日的英雄,一位拒绝分裂祖国的英雄,在十大名将中应有他一席之地。
10、林彪。这位战将,可谓最近一位将军了。如果把选择时间再扩大点(比如到现代 八十年代)我肯定会要选彭大将军,打死我也会选这位林统帅的。可惜我说过,时间定在 1949 年这个分界点上,那么 1949 年以后,就不应考虑。历史是公正的,“林彪在解放之前
还是有功的”(毛泽东),的确林彪在解放前用兵之精,号称“常胜将军”这点早已在
第五篇:名将风采-粟裕
《红色记忆》——名将风采之粟裕
简介
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11岁时,由家乡的私塾日本的“振武学堂”上学,开始接思想。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与腾代远系同学。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岁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
人民对粟裕的评价
粟裕智如张良(直接与国民党军决战于长江以北);才如韩信(孟良崮之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义如关羽(两辞司令,一让元帅,死后与先死的官兵同葬)“毛主席当家家家旺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苏中民谣
“一生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虎战将,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战役,百战百胜,千将之首,万古流芳。”
领袖将帅评价粟裕
A:毛泽东表彰粟裕: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B:毛泽东说:我的这些战友中,就数粟裕最会打仗。——毛泽东(师哲《在毛主席身边》)
A:刘少奇这样评价粟裕:(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时)“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A: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在粟裕指挥莱芜战役结束后说:“证明了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孟良崮战役之后,更是兴奋地称赞:“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最终将粟裕列为中共五虎将之一,“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A:曾成功领导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大将林彪评价粟裕:粟裕尽打神仙仗。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对手对粟裕的评价
A:曾对粟裕作战特点做过专门研究的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上将冈村宁次评价粟裕:“此人打仗经常是破常规、出奇招,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毫无规律可寻。”
B:有人问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张灵甫:“你认为当今军界谁能与你相比?”张灵甫坦诚以对:“粟裕。”
粟裕创造的五大战争奇迹
A:
(一)现代战争中的大兵团作战以战养战的奇迹
B:
(二)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这次战役中一举全歼国民党精锐、被称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A:
(三)孤军深入的歼灭战豫东之战,这次战役是国共第二次战役的转折点,是一场与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持久战,事关我军在中原军事全局的战争,他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B:
(四)60万对80万的围歼战淮海战役。
A:
(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战上海战役,这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对国民党重兵据守的上海发起的解放战役。
B:这五次重大战争奇迹,为粟裕的戎马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指挥者,以及他超凡的战术策略,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份力量,许多学者也专门研究着他的军事思想
有趣的插曲
B:1948年4月鉴于外线战场形势,毛泽东在城南庄及时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除周恩来、任弼时外,还有朱德、陈毅、聂荣臻、李先念、张际春等同志,大家在一起共商军情大事。
A:4月28日,中央的军事会议开了10天后,突然接到了粟裕从华东发来的一封电报,要求中央军委重新考虑三个月前电令他率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的指示,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一场大仗。
B:面对这样一封“抗命”来电,毛泽东感到很震惊,因为这封大胆的来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定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组建解放军第一野战兵团渡江南进的命令。A:毛泽东立刻重新召集了周恩来、任弼时、朱德、陈毅、聂荣臻等人一起商讨此事。
A:在房间里,毛泽东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抬眼问陈毅:“陈老总,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呀?”
B:陈毅不加思索地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计谋愈出愈奇,仗愈打愈妙照我看,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们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个就差不多了„„”
A:“我是说他的这封电报!”毛泽东对在座的人强调说,“三个月前,中央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的一、四、六三个纵队调去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编成一个兵团,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渡江南进,开辟东南各省,继续发展战略进攻,吸引国民党军队回师江南,以便减轻刘邓大军在中原的压力,可粟裕他来电不去江南,要留在中原,你们都怎么认识呀?”
B:周恩来对粟裕的来电也深感震动,但他此时却沉住气冷静地说:“主席,先不要着急。我的意见是请粟裕立刻来河北,向主席当面汇报,讲清他的想法为好。”B:朱德也说:“可以叫他来一趟嘛!”
A:“那好!”毛泽东当机立断,“立刻发电报,今日是4月28日,请粟裕务必于5月5日以前赶到这里,向中央军委当面汇报。”
B:5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正在花山村的一间房子里开会,听见外面有人和警卫人员打招呼,毛泽东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惊喜地对大家说:“粟裕来了!”
A:在大家起身的同时,毛泽东已经迈开大步,跨过炭盆、迎到门外去了。快步走出院子去迎接下面来的将领,这在毛泽东还是第一次。
两人一见面,毛泽东首先发话说:“粟裕,我们在等你!”
B: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何罪之有你提意见,又不是骂娘,我毛泽东虽算不上大肚弥勒佛,但容你粟裕三五条意见还是没问题的!走,进屋去细细谈么!”毛泽东说着,拍一拍粟裕的肩膀,做出了让粟裕进屋去的手势。A:这时,粟裕已经同毛泽东等人进屋坐下来,毛泽东说:“中央的决心如果是正确的,你粟裕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干扰不了的;我们之所以重视你的建议,就是认为你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你现在可以详细谈谈你的理由。”
B:粟裕侧目看一看周恩来和朱德,见两个人都对他点点头,鼓励他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的全部想法,便来了勇气。
B:粟裕认为,华野渡江南下,自然会给敌人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和牵制,但却未必能够达到吸引蒋介石部队南回的目的。相反,十万大军过江,势必会削弱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的力量,增加解放军在中原战场打歼灭战的困难,使解放军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难以打掉敌人的优势,也难以在短期内进一步改善中原的战局。粟裕之所以提出暂不过江,主要是想集中兵力在江北打几个大仗。粟裕尽量歼敌于长江以北的建议,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的„„
B:粟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着。他说得很激昂,讲话内容严谨、逻辑性强,简洁而明了。
A:粟裕说完了,室内依然静静的,只有火盆中的木炭泛着红光。粟裕看看毛泽东,见毛泽东稍侧着身、仰着脸斜视着房屋的左上角,目光游移不定,夹在手中的烟头上留着长长的一截稍触即断的烟灰„„
A:粟裕心绪不安地等候着毛泽东说话,等候着毛泽东对自己的见解做出评判。
A:好像是过了很长的时间,其实时间并不长--毛泽东转身看一看门外即将西沉的红日,终于站起身来发话说:“今天就谈到这里吧!”
B:毛泽东并没有表态。粟裕也只好站起身来,望着毛泽东,希望能听到毛泽东的意见。
B:毛泽东似乎明白了粟裕的心思,又果断地继续说:“粟裕,今晚我请你吃辣子鸡,明天接着说。”
A:当天晚上,在粟裕酒足饭饱之后,聂荣臻受毛泽东的委托,为粟裕安排了由晋察冀文艺剧社演出的专场晚会;江青和韩桂馨带着李讷都去看了,粟裕也干脆放下心来,坐在那里心旷神怡地看起了文艺节目。
B:这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又坐在一起,通宵未眠,五大书记的中心议题就是粟裕今天下午的那一通发言。
A:经过一整夜的研究,第二天中央不仅完全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同时认为,要在黄淮地区排开战场、打一场大的战役,粟裕是指挥这场战役的最好人选。
B: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A:“在孟良崮。”粟裕回答。
B:“战果如何?”
A:“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B: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A: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B: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A:粟裕:“陈诚?”
B:毛泽东:“不足挂齿。”
A:粟裕:“何应钦?”
B:毛泽东:“何足道哉。”
A:粟裕:“白崇禧?”
B: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A:粟裕:“那么是谁呢?”
B: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A”在歼灭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统计敌军伤亡人数正准备回撤时,粟裕发现敌军实际死亡人数与其总人数差相差两千多人,粟裕凭经验判断,敌军有漏网之鱼,于是又果断率军追击,最终在一个小山坳里发现残余敌军并一举将其全部歼灭。这充分表现了粟裕作为一名军事指挥者,思考之细判断之准处事之果断,着实令人叹服。
头颅中的三块弹片
A:粟裕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
A: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
B:2003年,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公开了这三块珍藏近20年的弹片。
授衔让帅
B: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话剧,如:他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这些活剧的生动体现。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赞不绝口。
A: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大家想法一样,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