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雄不问出身
英雄不问出身--中专生如何征服沃顿商学院
有一个中专生,几经奋斗最终被美国名校沃顿商学院MBA录取。
听人说,90年代,沃顿商学院连续8年在全美排名第一,它每年只在中国招收20名学生等等。能被沃顿录取,我想这样的成功,离普通中国人太远。
中专生名叫乔惠存,一个来自东北齐齐哈尔的男青年。
乔惠存大致经历是:15岁考上辽宁轻工学校,中专毕业,到齐齐哈尔明月啤酒集团当技术员;24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经济学研究生;26岁在几千名求职者中被中信总部录用;29岁辞职当老板,创办咨询公司;32岁,经过两年的考试和申请,被沃顿商学院MBA录取,现在美国念书。
“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的执著”
我见到刚刚回国的乔惠存。印象中他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的执著: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到底,一定要做成功!我相信这句话: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理念,成功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
不错,这一特点早在上中专时就显现出来,现象是跑步。
乔惠存中专时坚持天天跑步,晨跑4年,从没间断过,他永远比同室人早起两小时。
“开始我也起不来,我们寝室8个人,早晨都不吃早饭,8点爬起来直接去上课。我想要自己改变这种习惯,每天早晨6点起床跑步。可第一天起不来呵,一屋人都睡着,东北冬天多冷呵,零下二十几度,一出被窝冻得要命,我坚持早起4天,好了,不再觉得不舒服。
“有种理论说,人用三周时间就能改变一种习惯,我只用了4天。再比如说我练字,我母亲说我字写得不好,将来签个字什么的多难看,我就开始练,每天值日生扫教室的时候,在一片灰尘飞扬中我练半小时书法。到后来,跑步呵,练字呵,我不觉得有多痛苦,反倒能从中找出很多乐趣。”
乔惠存的好学和自律,让人觉得近乎残酷,一些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他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做到了。像练吹口琴,他直练得嘴唇都磨破了。中专4年,几乎没看过电视、没读过小说。
“这个社会倒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会按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很枯燥,但我能忍受。因为每成功一步,我都会受到鼓励,有成就感,比如像我学外语。”
16岁时,他写了一篇日记,总结了10个必须学英语的理由。他们中专的校长常说:懂技术、能管理,会一门外语,是复合型人才的标志。
“我想我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必须学好英语。英语自学我坚持了11年,从中专第二年一直到毕业,每晚我站在走廊里,用小收音机听大连外国语学院的美国英语讲座,11点听完了再睡。上英语课,每次大家都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才会叫我答,他说我是班里的„英语王牌‟。
“我的动力和毅力来源于我的梦想----成功。我有成功的欲望,而且非常强烈,越强烈我越想实现它。”
英语带给他新的机会
研究生毕业后,乔惠存去了他最想去的公司中信总部。“所有的人都不信,像我这样的经历,会被中信录用,他们还不信我没走后门。在中信,我不认识一个人,只递了份简历,据说往中信扔的简历有4500份,最后只录取了9个人。
“我也好奇为什么选中了我,后来听说是因为我的经历特殊,中专毕业,又在工厂工作那么多年,还有亚冬会给我写了两页纸的推荐函……”
19岁,乔惠存的同龄人刚上大学,而他已经回齐齐哈尔,到啤酒厂上班。在工厂5年,给了他很大空间,包括各种学习。
“工厂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很差,大家只喜欢喝酒和赌博。我对他们说;第一我不会打牌,第二也不会喝酒,就坐门口给大伙儿把门吧。我申请了这样一个看门的角色,坐门口看我的《新概念英语》。利用这5年时间,我把一至四册老老实实看了5遍。”
有次,乔惠存去北京参加一个国际啤酒研讨会,会上,只他一个人能用英语跟外宾对话,所以受到瞩目,拿到了所有的演讲稿。他用半年时间把这几万字的演讲稿、专业论文翻译出来,并寄给当时的中国啤酒协会会长齐志道。
“老先生居然当天给我回了信,5篇译文全部发表。这事在我们啤酒集团很轰动,因为有史以来没人在国家一级啤酒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在乔惠存看来,工厂的机制不是按人的能力来评价、选拔人的,于是决定先读两年研究生,充实一下自己,然后再做新的决择。
考研究生,对他这个中专毕业的人来讲是极大的挑战。在啤酒厂开报考证明时,别人根本不信他乔惠存,还能考上哈工大经济学研究生。
考研前,他挨个儿去见导师,都不愿要,原因是没录取过中专生,怕他即使考上了也跟不上。但考试时,乔惠存的英语成绩排名第一,复试也是第一。33人报考,最后录取了3个人。
他的导师开始也不想要,但后来说:“我不在乎他只有中专学历,就看中他英语比较好。”
“现在看来,在这样一个大型国企、这样一种机械化大生产的管理模式下工作5年,对我是极宝贵的经验,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大有帮助。比如读书时,我的很多同学,包括现在的外国同学,都没有这种工作和管理经验,我能讲出的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
“实战”中的危机让乔惠存选择了留学
“念研究生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当时我有„转正‟的感觉,我终于能进正规、名牌大学读书了。哈工大是黑龙江最好的学校,对我来讲是殿堂。入学前半年,我疯狂地学习,英语提前过关,后半年免修,这使我的研究生生活丰富多彩,否则我会被困在学习里。
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是1996年在哈尔滨召开,1994年底开始前期筹备。导师把自己带的5个研究生都推荐去了亚冬会,面试后,乔惠存和另一个同学留下来。
乔惠存认为他在亚冬会组委会受到的“实战锻炼”,比MBA的案例教学还管用,尤其是谈判。
“组委会刚成立时,我们什么通讯设备都没有,领导让我出去谈几台寻呼机回来,我就去了哈尔滨最大的一家寻呼台,这是我谈的第一个项目。
“人家问我赞助了寻呼机,我们能有什么好处?我说可以替你们做广告,开通一条„亚冬会热线寻呼‟专线,结果我一次拎回5台寻呼机。
“因为不够分,第二天我又去了,这次想签约它为„亚冬会指定寻呼台‟,老板说你得答应我个条件,我就签。他说你毕业后,就到我这工作,我给你一个公司做经理。我说我才25岁,他说没关系,我说行呵,结果他就签了。我又拎了几台寻呼机回去,受到领导表扬。第二天,我为这家寻呼台策划的宣传仪式轰动全市。”
当乔惠存10分钟内签下“韩国大米”为“亚冬会指定大米”的赞助合同后,当即被投资老板任命为组委会洽谈部主任。后来他们连续为亚冬会签了方便面、矿泉水、可口可乐等一系列赞助合同。
“从1994年干到1995年底,整一年,我们这个部一共谈成了1500万元的赞助。亚冬会这份工作,让我全方位地进入商业领域。在拉赞助的同时,我要帮助企业策划,它怎样利用亚冬会赚钱。到最后,我能在30分钟内,策划出一个客户满意的建议书,我日后从事咨询业的许多理念,就是那时建立的。”
“我就是喜欢干有挑战性的工作。中信公司是我工作过的最好的公司,我在中信学到的东西,是我一生不能忘的。但在中信干到第3年,我想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量,而它给我的空间和我想要的有一定差距,我就决定离开了。”
1999年,乔惠存注册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京城信达”。他说干公司这3年,最大的感受是特别痛快。“我们跟客户谈判,帮企业出主意,创造了很多价值,我能看到自己帮别人赚了很多钱,当然我自己也挣钱了,否则,我就没能力支撑连续两年的留学申请,包括各种考试费用。因为我底子差,所以我考的次数比较多,光是GMAT就考了6次、雅思3次、托福一次。”
“我决定留学是在我的公司鼎盛时,我们刚接下一个展览中心咨询项目的单子。这个单子是与世界知名的M国际咨询公司和财政部下属的一家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公司艰苦竞争后得到的。这次成功的挑战给我带来了成就感,更带来了危机感。
“据说M公司在这个单子上花了两年时间,开始我根本没想和它竞争,我只是家小公司,它是国际--流的咨询集团,只招清华、北大这类名牌学校的毕业生,或是毕业于美国、欧洲名校的毕业生。”
他想与M公司合作,直接把电话打到了项目经理的办公室,但遭到了拒绝,人家说:“我们从来不跟小咨询公司合作。”
“那咱们见个面聊聊,行吗?”他又问。
“我们没有时间。”电话被挂断了。
“我有这样的心理:当别人蔑视我、嘲笑我、嫉妒我、排挤我时,我只有一种方式来回应:我要做得更好!放下电话后我默默地想,我一定要成功!我什么怨恨都没有,既然拒绝跟我合作,那我就跟你竞争,别看我小,但我有我的优势。”
在争来生意连同自尊的同时,乔惠存也认清了去路:“我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不够用了,凭我的实力和学历,是很难跟国际知名企业竞争的,可能偶尔我会赢,但最终还是竞争不过人家。而且我的公司很难做大,很难超越。我要留学,我得充电。”
2002年7月,乔惠存奔向了他梦中的美国。
“美国没有我想像得好,但沃顿比我想像得要棒。从外边看,它新建的大楼,设施是全美国、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从里边看,我所接触的同学,个个不仅聪明,而且非常优秀。半年读下来,解释了许多我以前的困惑,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理念,在这里学到的金融知识,是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在沃顿,有几十个国家的人,这里交融着世界各种文化……,到沃顿读书,我想我来对了!”
第二篇:英雄问不问出身 寒门 能否出贵子(小编推荐)
中公教育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英雄问不问出身,“寒门”能否出贵子
前几天,一则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文中提到,因为资源的拥有程度不同,来自大城市的孩子,有更高的几率考上清华北大,而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考上的成功概率要低许多。通过对考生的背景调查,文中用一组及有说服力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人不禁感慨,“寒门”真的难出贵子吗?
而许多高考失利准备用考研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三本考生、专科考生,不禁也担忧起了自己的未来。俗话说的英雄不问出处,究竟能否在考研中得到体现?
小编且先不明确的回答大家是或者不是,以下一些报道、数据及解析,相信能够成功为你解答内心的疑惑。
看点1 高考自主招生改革,更重素质兼顾偏远地区
高考的自主招生改革在今年体现了较大的幅度,主要体现在报考资格和流程上,一方面,高考加分项中取消了思想政治修养、省级竞赛、艺术体育特长等项目,有特长的考生转而参加自主招生,另一方面考生可自主报名,由院校审核资格,并按照正常流程参加高考,减少了自主招生和保送流程中的可操作性,增加了面试环节的比重,各项数据公示,更加透明和公正,另外,清华北大等四所大学计划针对农村考生单独招生,照顾偏远地区和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这从多个角度来讲,都是教育公平性的一种体现。
从这些方面来看,教育逐渐公平化将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因此,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这类关系到一个学生一生前途的考试,只会越来越公平,越来越注重个人素质,无论是怎样的出身,都有机会通过这些重大的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点2 在职考研2016年将取消
中公教育广财大学习中心 地址:海珠区赤沙路18-4(广东财经大学正门斜对面、即赤沙总站、正通驾校旁)
百度地图输入“广财大中公”即可搜索!
第三篇:50届金马奖典礼之英雄不问出处
50届金马奖典礼之英雄不问出处
2013年11月23日晚,迎来了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颁奖典礼。在知天命的年岁,这个颁奖礼显得愈加的星光璀璨。29岁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处女作《爸妈不在家》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新导演、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惊喜问鼎。
那晚之前,任谁都料想不到,这样一部投资不足五十万美元的“陌生”电影,能够获得如此殊荣。但是,这一次的评审团又让我觉得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评审团主席李安,李冰冰、蔡康永、刘若英、娄烨等专业人士,就电影论电影,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最回归电影本质、听从内心声音的作品。同时,这样一部新加坡电影,似乎让之前仅限于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的范围延伸得更广了,就像当初大陆电影进入金马奖一样。
不过,既然能够获得四项如此重分量的奖项,我们相信这部电影有它的精彩之处。影片将镜头通过大量细节探到家庭伦理内部,讲述一个普通家庭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故事,虽然压抑无奈但却不悲不哀,反而满是小幽默和人情味,在绝境中寻找乐观和希望。更优秀的是这样一个本土故事居然能穿破时代和文化隔阂,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被感动到。3年呕心沥血完成的《爸妈不在家》,不仅仅在新加坡属于一个新题材,在很多地区都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供稿:华影动力影视)
第四篇:成功不问出身 湖南评选出20名杰出智慧创富人物
成功不问出身 湖南评选出20名杰出智慧创富人物
只要不向命运低头,无论出身多么低微,也不论资金多么缺乏,甚至不论学历、背景,只要有一颗智慧的大脑,一股创业的激情,一种坚韧的毅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成功理想。
第五篇:不问不知道美文
某天,A先生问心仪的女生:“要不要一起吃饭?”对方回答:“好啊。”两个星期后,A先生又问对方:“要不要一起去看场电影?”对方同样回答:“好啊。”就这样,两人约会了半年以后,A先生终于提出“可以跟我交往吗?”的请求,结果这位女性却拒绝了他:“对不起,我已经有男朋友了。”
从A先生的立场来看,他大概会埋怨:“这种事怎么不早说。”不过,在此之前他却一直没有询问这个问题,难道这就没有错吗?
再来看看另一个案例。有位卖房子的业务员询问一对年轻夫妇:“有间新盖好的房子,其价格相当优惠,有没有兴趣看看?”对方也许会说:“有,非常有兴趣!”若再问:“房子大就是比较好,您说是吧?”对方大概会回答:“是啊,真的是这样。”
可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您有足够的钱买房子吗?”若是这么问,想必售房人员也能料到会得到令他失望的答复,因为年轻夫妻不可能有这么多存款。
我们提问时常常容易拐弯抹角,为了不浪费时间,一开始就要问重点。有时编辑拐弯抹角地问我:“内藤老师对这样的题材有兴趣吗?”我还是会坦白告诉他:“有是有,可是我很忙,要等明年才有时间写。”
然后我问他:“你想知道的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写,对吧?”如果不直接切入重点,这种迂回到令人不耐烦的问话肯定没完没了,双方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半吊子的客气能免就免,想问的事一开始就要问。
据土耳其心理学家塞尔达·寇伊德玛教授表示,个性越腼腆的人似乎越喜欢迂回的说话方式,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很内向的人要特别注意。拐弯抹角地提问,得到的答案如果符合预期,就很容易使人产生期待,认为“搞不好会成功”。
期待越大,遭到拒绝时的失望就越大,心理创伤就越重。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开始就问最想知道的事,这样做能把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