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申请报告3
怎样写课题申请报告
写课题申请报告,实际上是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的过程。课题能否立项,与选题的新颖性,选题的意义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课题申请人对课题的论证质量有关。因此,拟申报课题,要做好课题论证,即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申请书),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关于研究问题的表述
评审者对课题的兴趣首先来自题目所反映的问题,因此,题目的表述应能抓住人、吸引人,并力求全面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拟定题目时,一要简明,即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所要研究问题的实质,忌用冗长、概念罗列的题目。如,“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相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这个题目既过于冗长,又概念罗列。二要具体,忌空泛。如,“提高学生一日生活质量的研究”这个题目较大,不知具体研究什么。三要运用明确的概念,而不是含糊不清或自造、口语化的、个人简化的概念,如将创造性思维简化为“创思”。
二、关于研究背景的表述
这是课题论证中的一个重点。对此问题的论述,一是使评审者了解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对所要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的发展情况的全面把握,从而了解申报者的研究基础。二是说明本人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发展。三是本课题提出的现实原因。因此,在这部分,应详细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个问题别人是否已经研究过,如果研究过,是哪些人,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哪些进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论与实际方面有哪些突破。如果此问题没有人研究过,那么是否有人在研究相类似的问题,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是否有借鉴意义。
第二,已有研究存在什么主要问题或局限性。
第三,本人拟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新问题,力求取得什么突破,也即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对于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题,创新之处可以不同。如理论研究课题,主要体现在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对大多数课题,都可能有研究方法的创新(如有研究主要是对群体的观察,本研究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总之,要在这里说明自己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使评审者了解该课题研究不是对同类课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行的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这样做,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论述本课题提出的现实原因。如“情知性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我市一九九九年初升高数学成绩分析得出三分之一的学困生成绩低下,绝大多数是非智力因素作祟的结果。那么如何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本课题要旨所在。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表述
任何研究问题都会涉及到许多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研究的内容。但是,任何课题都不可能同时对所有因素逐一进行研究,因此,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与具体内容,目的是避免课题过大、过空,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可以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对以上所有问题都进行研究,则范围过大,内容过于庞杂,不易研究得深入。如果将内容界定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内容就变得具体而易于操作。
确定研究内容,还包括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也就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小问题,形成问题的层次网络,以使研究的思路更清晰。如,对教师业务素质的研究,研究者将范围界定为提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组织和驾驭教育活动的能力,并进一步将研究问题分解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能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能力”等小问题。当然,确定哪些问题作为一项课题的研究内容,不仅要考虑研究问题本身所应涉及的重要因素,还要根据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对内容进行取舍,目的仍然使研究具有可行性。
课题研究内容的论证中,还应交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应着力于探索解决该问题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在大多数研究中,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往往正是课题的创新和特色。
课题申请中关于研究内容的描述,实际上表明了研究者对所要研究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因此,它是课题论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课题能否通过评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关于研究方法的表述。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是决定研究目标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也是课题论证的重点。在课题论证中,应写清楚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拟采取哪些主要研究方法,不仅要写方法的名称,还应写运用这一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如在小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自然观察法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发展现状;用实验法考查不同教育策略对合作能力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问题的特点、性质相适应。如了解学生认识方面的问题,较适宜的方法是谈话法,而了解学生的行为,则应采用观察法。
五、关于研究条件的表述。
对研究条件进行分析,目的使评审者了解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是否具备研究的资格和能力。研究条件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以往的研究基础、经验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组织能力,课题组人员构成的优势等。
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等物质条件方面的保证等。
六、关于研究步骤和成果形式的表述。
在这一部分,要交待清楚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及具体的时间安排,每一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及预期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要写清楚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及形式。
第二篇:课题申请报告
课题申请报告
肇州县托古乡中学
我校是一所乡村初级中学。多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得力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我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但随着各项成绩的不断取得,各种问题也相应而来,尤其是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问题尤为突出。
我校的班主任,可以说有能力,有责任心,有进取意识。他们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方面,都有过不俗的表现,为学校教学成绩的日益提高和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班主任们一向得心应手、屡试屡灵的某些管理办法与手段,已渐渐失去神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日渐明显,对班级的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究其本质原因,在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管理水平不能持续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对自身的定位不能适时调整,进而导致其管理方法与手段渐渐失去科学性与时效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同时正值十二五之际,我们及时组建了课题组,选拔以班主任为主的精干成员,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深入的、可学的、理性的研究,努力找到一种在新形势下,适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为学生由衷接受的班级管理办法,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使班主任和学生都及时走出困境,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们申请研究的课题是——班主任有效管理和角色改变研究 我们已具备了必要的研究条件:
1.学校的有力支持
学校对课题研究给予大力支持,无偿提供研究场所,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提供人民币2000.00元的研究经费。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课题研究成为学校重要工作之一。
2.精干的研究队伍
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大都拥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能力强,信息检索能力强,分析能力强,语言组织能力强,都有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省、市、县级论文奖,对本课题的研究,也都充满了兴趣与热情。他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任劳任怨,配合默契,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他们早已做好准备,一定要闯出一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新路来。
3.有效的信息来源
我校宽带网运转多年,多数老师能熟练获取网络信息,校内拥有畅通的局域网,便于资源共享,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我们将针对当前班主任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探索性研究,努力找到一种更有效、更科学、更适合新课改理念需要、更适合当今孩子心理的班级管理办法,努力促动本校班主任对新理念的认识与自我反思,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掌握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及时地、科学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怎样与学生交往。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本校打造出一支适应形势需要、学生由衷欢迎的 2
班主任队伍,进而带动乡域,影响县域,在更大的区域和范围内推广示范,为班主任工作改革作出贡献。
希望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上级科研部门的批准与大力支持。
第三篇:课题申请报告5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继续教育编号:********** 时 间:2010年12月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课题申请报告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学校 ***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三、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结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的。
2、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一旦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开放性
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和用好开放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
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
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第四篇:课题申请报告4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继续教育编号:********** 时 间:2010年12月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课题申请报告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学校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曾亲身经历或目睹过这样的一些现象:刚入幼儿园的纯真稚子,刚入一年级的天真孩童,特别爱问为什么,有些时候,做父母的、为人师的,对这些问题可谓是不胜其烦,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问题却越来越少,以至许多外国教育专家都惊诧于中国孩子的“乖”。是学生真的没问题,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是学生缺乏提问题的动机与方法„„这是我们确定《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最原始的“冲动”。
社会背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转轨及社会的转型,我国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育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的主题,即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那么如何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回答只有一个:在教育,在学校,在每一节有效进行的课堂上,在教师、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有效性上。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这么说,时代需要创新,创新则需要有效的问题。
学校背景——超越自我的需要。我校的《构建以“六小”为突破口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课题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形成。如何源源不断地为之提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学校特色教育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关键。《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就力图通过对“问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走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道路。这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广大教师在更高的要求下不断超越自我,使课堂教学真正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浙江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展开,也将成为有效的推进剂,加速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超越自我。
现实背景——守正创新的需要。在现实中,特别是处于农村的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的教学形式。即使教师和学生有问题意识,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机械地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问题完全来源于学生,教师对课堂完全放权,由学生自由支配,自由解读,缺少必要的指导与提升;或是某些课堂看起来异常热闹,一会儿合作,一会儿讨论,一会儿竞赛,但往往是“情节的晃动阻碍了思维的发展”(杨九俊),学生所得甚少。课堂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有效性的思考。我们课题的主导思想聚焦于课堂,关注师生课堂内教与学的生存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想问、敢问、善问,守正创新。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培养具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从知识本体论来说,问题是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的体现,坚守了知识学习的根本;从认识论来说,“问题是乔装的学习良机”(库恩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价值论上来看,问题是引发探究的原动力,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校永恒不变的属性,而学好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与丰富性本身就孕育着创新的可能。
理论背景——勇于探索的需要。“问题教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前苏联著名教育科学博士马赫穆托夫于1975在他的《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和《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中提出来的。而问题教学的思想则滥觞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当时的苏格拉底与其学生通过相互质疑、辩答来展开教学与探究。自马赫穆托夫提出“问题教学”这一理论后,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实践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学的理科课堂应用甚广。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这是有效性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侧重点放在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上。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特别小学语文更起着“墙脚”的作用。只有当语文课堂真正具有了问题教学的意识,创新才会
由外在的形式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营造和谐的问题情境,学生如春天沐浴般发现问题、建立假设、产生构想、验证问题、总结归纳问题,课堂有效性才会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是指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具有语文味,语文美和语文性的问题。而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认为它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在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学科学知识,还要掌握这些知识获得的途径和过程,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但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熟能生巧”,更不是“熟能生笨”。“有效学习”简而言之,可用九个字概括: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但学习“有效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尤其是相对于不同的教育目的而言,“有效性”的界定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这个课题就努力想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及研究、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的一般操作策略、小学生问题教学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三个重点为突破口,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发生变化,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语文“问题教学有效性”是不是可以解读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读出文意,读出自己,读出有创造性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三、课题预期目标
(一)认识目标: 通过实践与研究,积累课题的相关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组织好课题实践研究交流活动,推出一套研究资料。并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全镇各校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镇各小学语文教学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具体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通过问题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认识结构,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审视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大胆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2、通过研究,写出相关有质量的论文,完成《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3、通过课题研究,研究和形成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的一般操作策略。
4、通过课题研究的案例探讨,得出一些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主要深入调查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分析。
2、案例法:积累案例,深入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3、调查法:在研究的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听课、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及时反思,推动课题深入开展。
5、文献法:大力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第五篇:课题申请报告2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继续教育编号:********** 时 间:2010年12月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课题名称:语文课堂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的研究 课题负责 人:*** 课题内容:
一、选题依据: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了“知识中心说”,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
“语感中心说”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近年,有关学者提出:积淀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之本。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最终使学生一听就明,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我国语文界前辈、小语教师和教研人员对于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如朱作仁教授指出的,“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不少语文教学上的弊病,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同时,“教育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生理学和心理学成果的依托”,“小语教学改革不借助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知识,是很难再深入下去的”。因此,就如何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语感训练途径和方法,则是广大小语教师和教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热点课题。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方案: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关键问题。4.研究基础:研究人员自身已有的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
一、选题的意义: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人的语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语感强的学生会把眼前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词语的含义,语句的优美,思想的深刻。正如夏丐尊教授所说的,见了“新绿”二字,语感敏锐的人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缺乏语感的人,“新绿”就只是刚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可见,有了语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味就有深切的理解和感觉,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小学语文教学讲究“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讲究“听、说、读、写”训练。但寻根究底,这些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学生要做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学到的语言文字知识准确地、生动地表述出来,并非是一件易事。学生们虽然“心知肚明”,却无从谈起。这类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训练,既语感训练。
语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语感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尽管有的人悟性高、理解力强,语感形成快,且语感力强,但仍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低年级学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但是他们年龄小,理解力与感受力都比较弱,自控力也差,规范语言的积累比较少,并且经常受到地方方 言、俗语的影响,然而,他们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佳时期,如若教师依据大纲、凭借教材严格对学生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习作、说话等水平十分有益,而且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发展思维和提高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低年级中提出语感培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方案
研究目的: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能力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语感训练的目的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进行语言的积累,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规范语言的表达,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进而为中高年级语文学习中能深入地理解感悟、顺畅地表情达意奠定扎实的基础。
研究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学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凭借新教材,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1、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寻找适当的语感训练点。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注重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注重句子的理解,进行严格的训练,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遵循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
2、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寻找有效的训练途径与策略。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及在实践中的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 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要重视加强书面迁移性的练习。研究的方法:
实践研究法、经验总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