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单的一张心电图,到底能告诉我们多少信息?
简单的一张心电图,到底能告诉我们多少信息?
心电图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常会说先去测测心电图;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项目里面一般也都有检测心电图,想必大家也都做过心电图检测吧。那么,你可知道测心电图的意义到底在哪? 简单的一张心电图,到底能告诉我们多少信息?能看出哪些疾病呢?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说说关于心电图的那些事儿。
一、前世今生:从600磅到50g的演变史
从字面角度去理解“心电图”的含义:心脏、电流、图形,即由心脏产生电流而形成的图形。早在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两个物体可以摩擦起电。约一个世纪后,法国科学家Mattencci发现心脏存在电活动。三十年后,Muirhead记录了由心脏电活动而产生的信号,这也是心电图的原始雏形,至此,心电图成为了可以记录和发现心脏电活动紊乱最直接的工具。直至1887年,英国科学家应用Lippman毛细血管静电计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的首份心电图。随着科技的进步,心电图机的体积逐渐在变小。发明之初,心电图机体积庞大,重约600磅。时经100多年的发展,到如今的-“观心笔·心脏预警仪”,仅重50g。
二、心电图能看出什么?
心电图有众多临床应用,有时往往能起到“以小博大”的神奇作用。那心电图具体都有什么功能呢?
1、诊断心律失常性疾病
在一般情况下,罹患心律失常的患者会有心悸心慌等表现,在发作时检查心电图,即可捕捉到异常的电流信号并给予明确诊断。可是,心电图只能记录数十秒的心脏电流情况,如果在发病的间歇期,心电图结果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包括房颤、室颤、早搏在内的常见心律失常,一般都能在心电图上得到反映。
2、诊断心肌缺血
诊断心肌缺血,是心电图最重要的一项临床功能,尤其是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当患者罹患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有着特殊的表现,包括T波对称高尖、ST段抬高、Q波形成等形态学变化。故,疑诊心肌梗死的患者,首当其冲的检查则是心电图。而且,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呈动态性的变化:在不同时刻,心电图亦会有不同的图形表现。在多数情况下,医生通过分析患者的发病症状,结合心电图特点,能确诊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
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亦会出现ST段压低、T波异常等变化。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检查心电图后,容易被冠以“心肌缺血”“冠心病”等疾病。事实往往未必如此。请您注意:ST段压低、T波异常并不一定是心肌缺血,高血压、药物、电解质浓度等因素都能引起ST段的变化,甚至健康正常人亦有可能出现轻度的ST段和T波的变化。而此时,并不能轻易诊断为心肌缺血。
3、初步反映心脏结构
小小一张心电图,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比如说,心电图提示“左室高电压”,往往提示患者有高血压的病史;心电图提示“P波增高”,往往提示心房增大;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厚伴劳损”,往往提示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等。然而,真正的确诊,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超声等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有时还可以辅助判断先天性心脏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而这些疾病,往往是诱发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心电图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电图检查方便,花费低廉,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及时掌握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但是,千万不能因为心电图而确诊某种临床疾病,还需要医生通过病史、其它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第二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影评(范文模版)
观《我们到底知道多少》有感 这是一部非常给力的电影,很新颖,也很另类。影片介绍了量子力学及 其延伸思考对传统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多 个学科的前沿信息,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想象力。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触很深。现代唯物主义就像是宗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剥夺了人们追求真理的责任 感。当我们沉溺于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当中,我们也丧失了追求真理的机会。作为一部成功的科教片,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所有的现实是同时存在 的吗?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要去哪?现实是什么? 量子物理思想是由什么组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神奇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重 复同样的现实?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保持同样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我们重复同样 的工作一遍又一遍?什么是真实,是我们大脑看到的真实,还是我们眼睛看到的 真实?我们……在我们看来,目前没有任何人能有效的解释它们!电影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看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 的眼睛就像是摄像机,从外界拍下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被大脑过滤和加工过,大脑 只提供给意识感兴趣的信息,而那些大脑认为不重要和不喜欢的信息都被过滤掉,进入潜意识。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讲《水知道答案》的实验的,这个实验由日本的江本胜博 士主持的,他主张人类意志可以影响水分子结晶。所有的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 都是在零下 5 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当水经过一位虔诚的教徒
对着祈祷之后,水的结晶也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样式。也就是说,水在外界环 境的激励下,结晶成像也会改变。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它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让水“听”音乐后,也会发生令 人惊叹的结果,甚至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看到 “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而看到“混蛋”的水结晶破 碎而零散。物理学的波动理论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处在波动的状态中,各自拥有一定 的波长和固定的频率,即物质波。不仅人们周围的物体呈波动状态,就连文字、声音、图像,以及我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也呈现为一种波动状态。而构成人 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水,地球表面也有 70%多被水覆盖,所以当人们看不见、听不 到、摸不着波动的时候,水却能感受到,并且受到强烈的影响。水结晶也许正是 这些影响的信息记录。比如,当水“看”到“爱与感谢”时,会呈现出几
乎接近完美的结晶,让人们联想到真、善、美本是宇宙存在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美 好的情感与信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其实人就是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你的 态度和他人的态度会成为一种“波动”影响到你和他人,乃至世界。我想,如果 每个人都是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赞美和祈福,那么我们这些身体中充满水的人,也 许就像水瓶中的水一样开放出美丽的花朵,那样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部很有科学素养的电影,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有很多很多,它也给我 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将顺着这些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第三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观后感
对于这部电影,看了很多遍都不是特别懂。所以要写这个的感想也许只能从最浅层的个人的理解来写了。
这部影片分为上下两集,其中看到讲“水知道答案”的那一部分,感觉已经完全跳出自己的正常思维了,就像是整个世界都在变化,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没有意识的东西也成为了“活”的,或者换句话来说就像事物会按照我们的思想活动了,万物随心而动。但是我对于这种趋近于日常所说的唯心主义的观点耿耿于心。后来觉得,片子中所说的观点确实与我的思想有些出入吧。
影片中不断地在提及说,我们的大脑缺少分区,以至于我们不能分辨意识还是现实。其实我感觉他们是通过这一点来让大家对现实产生一种扭曲,就是我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所谓的现实到底是存在于哪里的东西?以此来灌输给我们一种观点,我们所认识到的东西,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大脑中的一种意识,只是这种意识激发了我们的大脑,才使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里面同时举了很多诸如性幻想之类的感受来说明这一观点。最后提出一个比较核心的观点,就是我们可以改变现实,只要我们想。
但是我们仔细的来看这一结论,我认为是有问题的。首先,我认为这种思想不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影片中所附加的一个条件,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就能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可是它话锋一转讲到,事实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坚持,而是被一种固有的思维给禁锢了。那么我想问一下,何为坚持?怎么样坚持?对于这个关键的附加条件,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提及,而是通过一再的论述让我们相信,现实是可以改变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意识的存在。从这个方面来看,也许连制片人也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坚持”指的是什么吧!
再退一步即使像影片所说,我们生活在一种意识中。那么是什么机理让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一种共同的意识里呢?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这部影片并不能很完整的解决。
所以我认为如果从以上观点来看这部影片的话,实际上这个纪录片仅仅是告诉了我们一种世界观,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是有限的,或者更狠狠地说一句就是让我们对于现实产生一种离乱,却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再谈一下这部影片的性质,有人定义这部影片是科教片,我觉得这个定义是不准确的。什么是科教片? 是用于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影片。但是这部影片中所讲的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科学是客观的依据,是理性的怀疑,是多元的思考,是平权的争论,是实践的检验,是宽容的激励。至少在现在来看,这种“意识主导”的影片还不具备以上的条件,就像我说的,最多它只是提出了一种世界观。人类就像是一个捕鱼的渔夫,谁能知道它会不会是正好从网中漏出去的鱼呢?但对于以后这种思想会不会发展为真科学,我也不能为之下以定论,至少从现在足够客观的条件来看,它还不能。
对于这部影片,我感觉我们就把它当作简简单单的纪录片,或者甚至是娱乐片来看就好了。不必揪心于里面的各种道道,也许这也是我们看待这一种超越电影的最好方法吧!
第四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初看这部电影,感觉很是迷茫和困惑,直到影片从量子空间转移到事物举例上,我才有所理解。
查查资料,原来是很老的电影了。真理、存在是讨论的话题。美国人特有的幽默和叙述再加上先进的剪辑技术,让我真的服了他们!确切的说,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我们到底知道什么?
一个受过伤的半聋哑女人,一位高超的职业摄影师,用她的眼睛去说话,去看这个世界,只是过去的伤痛让她一直很难走出阴霾,于是她所看到的所拍摄的也受到她个人情感的影响,由此而产生错觉和误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物自动过滤删除掉,这样的记忆就带有极大的偏见。带着偏见去看人、看事乃至看自己,我们又真的能知道多少呢?
如果我们总是那么悲观, 总是生活在自己的阴霾里,那么整个世界也将永远被黑暗所笼罩。过去的已成为历史,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也许我们应该乐观一点,我们只是为了很好地存在于这个地球上,为了自己,为了一切……
我们真正知道多少、感受多少,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怎样看待,正如《水知道答案》中描绘的那样,既然思想可以决定物质,那么我们的思想作用于我们自己又会怎样呢?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就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都想公司发达,我们也会向这个方向去行动,我们的公司也一定会发达起来!
只有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才能发挥出我们的优势,才能去感化别人,才能成为榜样。
这就是——我就是我的上帝!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的心情好些了,肯定一下自己吧!
第五篇: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案
一、提问导入 你们喜欢音乐吗? 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听赏三段音乐,谈一谈这三段音乐分别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1段欢快的 2段悲伤的 三段恐怖的
讨论:什么是音乐?
音乐由旋律,节奏,和声构成。
旋律是灵魂 节奏是骨架 和声是肉体
2)进入欣赏主题《少女的祈祷》
简单介绍:书本第8页《少女的祈祷》波兰人巴达捷斯卡创造的这首钢琴小曲,是她1856年年仅18岁时在华沙写成的。巴达捷斯卡并未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只是一位业余作曲家。这是巴达捷夫斯卡短暂的一生中唯一流传于世的作品。一百多年以来在世界各地广泛演奏,深受人们喜爱。
3)边听边思考
1、这段音乐可以分为几部分?
2、音乐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3、听完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
A、音乐的结构:
引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
B、音乐的情绪:
《少女的祈祷》这首钢琴小曲是基于一个美丽的主题用变奏曲式写成的,乐曲三连音以及颤音出现,它能使你从音乐中感受到美好幻想的期盼以及心灵的颤动,它不仅曲调优美动人,还带有一种虔诚和质朴的情感,正因为如此,乐曲给了欣赏者一个单纯、清新、洁白和明亮的感觉。C、感受:
自由谈论,言之有理即可。
4)回到课题思考:
1、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2、如果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那音乐的魅力是什么?
教师总结:
如果说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作曲者的心情,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感染我们的情绪……
如果说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 法所以每个人听到同样的音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
见解。音乐是朦胧的,能让我们随着音乐去思考我们所 想的事情,能够引起我们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