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度版银票贴现中介市场情况报告
银票贴现中介市场情况报告
达哥 第一部分 票据理财专业知识介绍
一、银票中介的票据分类
二、银票中介发展阶段
第二部分 银票贴现中介市场情况
一、全国银票分布区域
二、福建省市场情况
三、目前全国银票市场情况
第三部分 银票中介贴现模式
一、直接参与票据买卖,赚取买卖利差
二、提供票据买卖信息和交易撮合,收取手续费或佣金
第四部分 银票贴现中介发展趋势市场风险分析
一、中介银票贴现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银票贴现中介市场风险分析
第一部分 银票专业知识介绍
一、银票中介的票据分类
银票中介和银行不同,他们把票据从功能上进行分类,可为两种,一种是“结算票据”(Negotiable Instruments),也称“流通票据”,是指对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实体交易承担支付结算功能的票据。企业开出承兑汇票就是为了支付货款,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承担了“结算功能”,从理论上讲,“流通、结算”本身就促成了交易,而交易双方都是能赚钱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总量,导致社会财富总量增加。
另一种“融资票据(Financing bills、Financial bills)”,是指那些单纯为了融资,与实体交易无直接关联的票据,其功能就是为了获取资金,也被称为“虚拟交易”票据、“空票 ”,申请开票的目的就是为了倒卖。票据开出后卖给银票中介,银票中介首先扣除自己为企业垫支的保证金及手续费,将剩余部分交给企业,然后再转卖给其他中介或者“包装”交易凭证,直接到银行贴现,再介绍银行转贴现,赚取每个环节的利率差价。
二、银票中介发展阶段
我国票据中介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2年以前的票据中介自发形成、无牌经营阶段。这个时候的票据中介主要为民间自发形成,更多时候充当票据掮客的角色,由于不具有合法的票据经营资格,多为地下运作。票据中介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12年以后的专业运作、持牌经营阶段。在票据中介发展中,对其经营的合法性一直争论不断。2012年5月,经当地工商部门批准,上海成立了国内首家持有票据中介营业范围的金融服务公司。此后,上海、浙江、安徽、湖北等地相继批准成立了一些票据中介机构,票据中介开始走向合法经营。
银票中介发展到现今不仅仅是企业,一些农信社银行都依托的大型的银票中介流通票据,因为在各种金融机构中,农信社存款规模较大,贷款规模偏小,中间业务量非常有限,赢利较难,因此参与倒卖承兑汇票现象非常普遍。农信社除了收购后转贴现赚取差价,还通过持有到期兑付获得收益,而成为地下票据市场的大买家,与中介合作的银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签订咨询顾问协议的银行,简称协议银行;另一类是未签订协议的银行,简称交易银行。协议银行与中介关系更为密切,需向中介付费;而交易银行是协议银行的交易对手,不向中介付费,但能通过中介买入或卖出票据。第二部分 银票贴现中介市场情况
一、全国银票分布区域
从人民银行发布的银票运行情况来看,业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明显,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自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运行以来,截止2014年上半年,票据市场发展活跃的东部地区电票累计承兑量、累计贴现量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73%、75%,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电票业务发展相对缓慢,这个也是所谓的“北存南贷”的现象(详见下图)。
二、福建省银票情况
福建省的银票贴现市场,伴随着我国票据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了起步、初步发展、规范发展、快速发展几个阶段。由于截止到现在2014年福建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上年的福建市场票据是什么情况暂不明。但是从2013年数据来,票据融资余额 4085.4 亿元,比年初减少121.9亿元,下降 2.9%。票据市场利率年内基本呈现上半年下行、下半年走高态势的规律,其中6 月、12 月大幅攀升,市场化特征明显。全年票据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 5.14%,同比下降17个基点(一个基点是指0.0001 就是0.01%);票据贴现利率 6.10%,同比下降 6个基点。(详见下表)
三、目前全国银票市场情况
1.票据市场规模
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1万亿元,同比增长2.5%;6月末,全国承兑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4%,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
2014年上半年,全国金融机构累计贴现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二季度,受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适当增加票据融资规模影响,期末全国贴现余额2.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33亿元;票据贴现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为2.84%,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
2.行业运营情况
2001年以来,我国的票据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1年至2013年间,全年票据承兑量由1.27万亿元增长到20.3万亿元,增幅达15倍,年均增幅26%;全年票据贴现量由1.76万亿元增加到45.7万亿元,增幅达25倍,年均增幅31.2%(详见图1)。
50.0040.0030.0020.0010.000.******200920112013承兑发生额贴现发生额图1 1995-2013年全国票据市场承兑与贴现业务量情况(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1年至2013年间,票据市场承兑余额由0.51万亿元增长至9万亿元,增幅达16.6倍,年均增幅27%;贴现余额则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波动增长,2009年6月达到3.6万亿元的历史高点,目前稳定在2-3万亿元左右的水平,较2001年增长了6倍左右,年均增幅约17.8%(详见图2)。2009年末,全国贴现余额2.4万亿元,占承兑余额4.1万亿元的58.5%;2013年末,全国贴现余额2万亿元,占承兑余额9万亿元的22.2%。
10.008.006.004.002.000.******200920112013承兑余额贴现余额图2 1995-2013年全国票据市场承兑与贴现余额情况(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贴现量的快速上升与贴现余额在承兑余额中的占比下降,一方面反映出票据市场的活跃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在票据市场的参与程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未到期商业汇票在各类企业中流通、支付或被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持有。
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为银行类金融机构,票据市场价格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银行间资金供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自2006年10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开始运行以来,票据市场转贴现平均报价与作为其主要定价基础品种的3个月期限Shibor报价(以下简称3M Shibor)走势趋于一致,但波动幅度明显大于3M Shibor。如2007年11月27日、2011年9月26日、2013年6月21日,转贴现平均报价分别达到三个历史峰值10.24%、13.27%、10.32%,分别比同期3M Shibor高出590BP(bp=基点)、765BP、453BP(如图3所示)。票据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也为P2P平台推出票据产品、捕捉市场机会提供了操作及发展空间。15.0012.009.006.003.000.0006-10-807-11-1208-12-1610-1-2011-2-2412-3-3013-5-414-6-8
图3 2006年10月-2014年9月票据转贴现价格及3MShibor走势(单位:%)数据来源:wind资讯
3MShibor转贴现平均报价3.再贴现情况
1981年,人民银行试办再贴现业务。1998年,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逐步扩大了再贴现业务的对象和范围,改进了再贴现办理的操作方式,有效发挥了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基础工具的效果,推动了票据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再贴现业务量在2000、2001年分别达到2667亿元、2778亿元的水平,余额在2000年末达到1256亿元的历史峰值;随后,再贴现业务低位徘徊,其中2005年业务量与余额分别降至25亿元和2.4亿元的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政策发挥对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作用的意图有所增强,再贴现业务量与余额逐渐回升(如图4所示)。
300025002000*********0092011再贴现量再贴现余额图4 1995-2012年再贴现业务量与余额情况表(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概括起来,我国票据市场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票据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增加资金运用渠道,在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票据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参与者已由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扩展至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城乡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票据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第三部分 银票中介贴现模式
今天的票据中介已经成长成一个阶层并具有极大的经济实力,成了左右票据发行、流通、贴现、转贴现的中间力量,让我们看看在票据中介的推动下,银行承兑汇票是如何开出和流通的。
模式一:直接参与票据买卖,赚取买卖利差
据了解,这种模式是目前票据中介经营的主流模式,市场上多数中介以上述模式运作,约占全部中介的90%以上(适合小票与大票)。
首先,有实力的专门从事票据中介的公司先“寻找票源”,可分为两种
1、找到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资金?(在银根紧缩的阶段,不会有企业说不需要钱的)如果需要,一个以赚取利率差价为目的的票据流转过程就正式开始了。
2、通过银行转介绍的客源或者知根知底有合作过的企业,通常情况下,这些有贴现需求的企业可以直接拿票据到银行贴现,但是银行的贴现手续比较繁琐,贴现利率较高,而且贴现时还必须缴纳增值税发票,这对于企业来说十分繁琐,周期长。所以会在市面上寻求“扣息”优惠的票据中介(在福建也有很多企业因为一些税负率的关系,在用银票作为支付方式后却没有开具对应的发票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如福建泉州实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下述将对第一种方式进行展开细说。
第一步,已经坐大的票据中介会为开票企业到银行申请“授信”,一般来说,票据中介与银行存在密切关系(甚至是利益关系),所以,银行一般不会拒绝的,发行票据本身也符合银行自己的利益,一能完成揽存量,扩大信贷规模,二能赚取利息,何乐而不为。于是,只要开票企业自身无大问题,银行一般会予以授信。
第二步,票据中介帮助企业打50%的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条件是票据必须卖给票据中介。这对企业来说当然没有问题,因为企业取得了他们想要的现金,只是贴息利率稍微高了一点而已,但相对于近乎天价的民间借贷利率来说,这点利息低多了;
第三步,申请开票。银行和票据中介已经协商好,只要手续齐全就可以开票,问题是申请开票时需要“有真实的交易背景”,要求有收款人、买卖合同,于是,以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为目的的第一次“包装”发生了。上海、山东、江苏、重庆地区稍微收敛一些,有些票据“收款人”一般是自己朋友或者亲戚注册的公司,交易尽管是假的,但收款人是真实的,收款人也知道存在开具银行承兑汇票这回事。
第四步,卖掉承兑汇票,获取利润。因为与票据中介在申请到最后开票都是由自己的人完成的(将票据严密控制在手)并且前提也达成必须票据卖给中介的共识,所以最后票据只能卖给票据中介,当然,一定是较高的“贴息”。票据中介在收到汇票当天就会转手卖出,收回帮企业垫支的保证金,将“扣息”后的余款返还申请开票企业;
第五步,转卖、贴现和转贴现。票据从票据中介卖出后一般会走两个渠道,一个是流向收取银行承兑汇票的企业,企业收到汇票后作为支付手段用于支付货款。二是流向其他票据中介或者直接流向银行,由银行贴现(当然,贴现用的合同、增值随发票几乎都是伪造的)。银行贴现后的当天,同样由票据中介介绍,转帖到其他银行。票据到期后,银行到承兑行解付,一个票据流转过程结束。
实际操作推演如下,我们就拿一手票据进行一个场景推演,比如100万的承兑汇票,票据中介必熟知当天的报价后,在对方验票无误情况下,用99.4万收了这张票,并当天转卖给后手价格必须是99.5万,从中赚取了1000元。计算可得这单的收益率1‰(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高于此比率)后手又加一定额度的“点数”(例如50-100元)当日转手倒卖;再后手可能再转卖或包装交易背景到银行贴现。而贴现行也会在当天将票据到其他商业银行转帖并获取利润。至此,每一个环节都赚取了利益,皆大欢喜。通过上述的阐述可以看出要想将民间票据融资流转起来银行的关系人、中间人、企业这三方缺一不可。但是最后不管怎么流转其实个人觉得在这个循环中最后挣取的都是贴票企业的钱。
模式二:提供票据买卖信息和交易撮合,收取手续费或佣金
这种模式是2013年市场上出现的一种新的票据中介运作模式,该模式下,票据中介不直接参与票据交易,只是提供交易信息以及交易撮合等服务,范围覆盖直贴和转贴业务(合适大票)。
(一)收集、发布交易信息,撮合交易
上述业务模式下,中介的作用主要是收集、发布交易信息,撮合交易。以”金融一网“为例,该公司每日通过各地网点收集全国主要区域企业和银行(一般能分别达到200家以上)次日的各类业务品种、各种交易期限、各类票面金额的买入和卖出信息,并于下午5点交易结束时通过内部短信报价平台向合作银行和合作企业发布,当晚10点前再接收各银行和各企业次日拟交易的信息,并将交易信息进行汇集和配对,撮合协议银行完成交易。如果当晚接收的协议银行买入需求与市场上卖出需求不匹配时,该公司还需在次日上午帮助协议银行调高或调低交易利率,以促成交易。
(二)直贴和转贴业务运作模式 1.直贴业务盈利模式
直贴业务模式下,中介需帮助与其签订协议的直贴银行(简称直贴协议银行)完成先向企业收票(直贴),再向银行卖票(转贴)的全业务流程,以赚取买卖利差。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帮助企业在直贴协议银行开立账户并向企业收票。由于直贴协议银行在异地,中介一般会代替企业在异地开立银行账户。具体业务发生时,中介再与直贴协议银行共同上门服务。手续完成后,直贴协议银行会将款项直接打入企业上述账户。
二是帮助直贴协议银行将收来的票据当日转卖给大中型银行。直贴协议银行收票后并不持有票据,而是由中介当天转卖给大中型银行。具体操作中,中介主要帮助直贴协议银行跑量,即不断在市场上收票、卖票、再收票、再卖票。单笔业务利差相对较簿,一般在10-15个基点左右,而同期市场上直贴与转贴间的利差可能超过30个基点以上。虽然单笔业务利差不高,但由于票据买卖均于当天完成,不占用直贴协议银行资金和规模,因此总体收益较高。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业务中,中介是倒过来操作的,即中介是根据转贴现需求方(市场上票据资金和规模最终提供方)的交易需求,帮助直贴协议银行到市场向企业收票的。
2.转贴业务运作模式
转贴业务模式下,中介主要根据与其签订协议的转贴银行(简称转贴协议银行)的资金和规模情况提供整个交易链,以帮助转贴协议银行达成交易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转贴现业务具体有资金和信贷业务双重属性,中介为协议银行撮合交易时,一般将一笔业务拆成多笔业务进行交易。如果某转贴协议银行有资金无规模,中介就安排该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如果某转贴协议银行有规模无资金,就安排将票据卖断给该银行;如果某转贴协议银行能做托收,就安排票据到期前由该银行买回;如果某转贴协议银行既没资金又没规模,就安排该银行作为“搭桥行”。
例如:某转贴协议银行A有5000万元可用资金而没有信贷规模,而市场上只有F银行需要卖断5000万元票据。上述情况下,中介为A银行安排买入返售交易,即在市场上寻找有规模的交易对手B银行,安排B银行以买断方式从银行F买入该笔票据,然后再以卖出回购方式卖出给A银行。如果在银行A与银行B或者银行B与银行F之间没有授信不能直接进行交易时,中介还为其找来“搭桥行”C和D。
此外,如果银行B不愿意在票据到期进行托收,这样还需在B银行和F银行之间寻找银行E,安排银行E以买断+双卖断的方式将票据先从银行F买入,再卖断给银行B。这样,中介就将协议银行A买入返售的业务需求与市场上F银行卖断的业务供给相对接,满足了A银行交易需求。而上述交易链中,协议银行A为核心,B、C、D、E、F都是为配合A银行完成交易的,中介一般会将收益安排在A银行实现,以便向A银行收取交易佣金。第四部分 银票贴现中介发展趋势市场风险分析
一、中介银票贴现市场的发展趋势
银票中介贴现市场作为我国重要的融资场所,其融资行为和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会产生影响,然而近几年来中国票据市场出现了超常增长。但伴随着其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虽然2013年福建从数据上看票据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是数据这对银票中介并没有影响,因为在货币紧缩周期,银行贴现规模压缩,大量票据只能通过地下市场贴现,巨额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外循环”,所以目前银票中介在票据市场上的参与程度较高,据银票龙头“上海普兰投资管理公司”估计,2013年通过中介的直贴业务量约占全部直贴量的40%,通过中介的转贴业务量约占全部转贴量的20%。而部分银行反映,以上数据还是保守估计,由于目前农信社是直贴业务的主体,而农信社主要依靠中介跨区域收票,因此估计通过中介的直贴业务量约占全部直贴量的60%以上。而普兰公司2013年全部交易量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而同期工行票据营业部全部交易量累计为8743.59 亿元,同比下降43.12%。
展望未来,福建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相应的福建省中介银票贴现市场充满着机遇和调整。2014年末各种经济利好政策促使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一批新技术产业、新商业模式发展势头开启;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平台和集聚区初具规模,对电子票据及其中介市场存在一定的刺激增长效益;如:全面深入推进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沙县农村金融改革、平潭综合实验区金融发展等重点区域性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福建省中介银票贴现市场的发展。
二、银票贴现中介市场风险分析
唯一风险是银行倒闭?其实一些风险被票据中介选择性的无视。而正是这些被无视的风险,产生票据中介的成本,其成本大多都是时间成本。往往是把票据中介拖死的重要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风险
民间票据贴现双方采取价格面谈、直接成交的方式,手续简单、方便快捷。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合同基础,容易产生责任纠纷。我国现行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转让和取得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否定了没有交易背景的票据买卖取得方式[11]。1998年,国务院颁布《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管理办法》,将买卖银行承兑汇票(民间票据贴现)界定为“非法活动”并予以取缔,并规定了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处罚。尤其是遇到有瑕疵的票据、假票、克隆票时相关法律纠纷更难以解决,致使成本上升。况且,我国目前实行严格的金融市场行政许可证制度,票据贴现是金融机构的业务之一,民间票据贴现是非法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就算现在的票据市场成熟,一下法律界的“高材生”,将民间的买卖票据转化为企业票据质押融资的形式,使得票据中介慢慢走向公司化,规范化,当这样也只能做到规避部分的法律风险。
2、票据被无故挂失或被公安机关冻结
一张票据往往不知存在开票人和收款人。实际上,这张票据可能会被多次背书,而背书越多少当中的变数越大,如中途可能有人无故挂失,或不知道那一手交易中被公安机关认定涉嫌非法经营将汇票冻结,这些情况不是没有补救措施,但是中间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所以现在票据中介一般都只收一手票。只有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才考虑二手票。
3、银行拒付风险
票据付款作为票据流通的重要环节,银行在此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票据纠纷往往发生在该环节,一般银行承兑汇票都是银行都是见票付款的,但是一下18点的票据瑕疵会导致银行拒付
1、背书人的签章不清晰;
2、盖在汇票与粘贴单连接处的骑缝章不清晰;
3、盖在汇票与粘贴单连接处的骑缝章位置错误,正确的做法是盖章时连接处的缝应该穿过骑缝章的中心;
4、骑缝章与前面背书人签章有重叠;
5、背书人的签章盖在背书栏外;
6、被背书人名称书写有误、或有涂改、或是未写 在被背书人栏上;
7、背书不连续:如背书人的签章与前道被背书人的名字或签章不一致;
8、汇票票面有严重污渍,导致票面一些字迹,签章无法清晰辨别;
9、汇票票面有破损或撕裂;
10、汇票票面字迹不够清楚,或有涂改;
11、汇票票面项目填写不齐全;
12、汇票票面金额大小不一致;
13、出票日期和票据到期日没大写,或不规范;
14、承兑期限超过6个月;
15、出票人的签章与出票人名称不一致;
16、汇票收款人与第一背书人签章不一致;
17、粘贴单不是银行统一格式;
18、连续背书转让时,日期填写不符合前后逻辑关 系,如后道背书日期比前道早。
4、票到手后不能及时消化或者消化不掉
票据中介盈利点就是在利差,票据量两个因数。而市场的贴现率每天都在4%-6%之间波动的,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价格,所以如果票据当天不能及时出手,很有可能因为次日贴现率变动影响了原先计划的的收益(出现倒挂导致负收益),或因为银行关系变动导致原先谈好的票消化不掉,最后流动资金被票锁到票到期。
5、虚假票据风险
由于票据本身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和融资性,受利益驱动,一些不法人员或企业可能会持虚假高仿复制票据参与民间票据贴现。在民间贴现辨别真伪票据手法单一,不能通过银行查询复查系统查询,只能通过电话查询、票据鉴别仪和经验判断识别的情况下,票据受理人面临较高的风险。因为票据单笔收益0.1%-0.15%之间,可以得出单笔的收益并不高,要有量的配合才有较为可观的年化收益率,若十单中一单中雷,九单的收益将覆盖不住一单的风险。
6、导致资金异常流动,容易形成洗钱风险
银票中介“倒票”交易通常无真实交易背景,“倒票”人员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伺机购买,金额一般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高的可达上百万元,长此以往造成账户资金异常流程的现象,被银行认定疑是“洗钱”,会被银行系统列为关注,最后也有将其交易账户冻结的可能。
7、包装交易,对于银行存在道德风险。
一些申请开票的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倒卖,获得现金流,票据开出后卖给银票中介,然后银票中介再“包装”交易凭证,直接到银行贴现,从中的“包装”环节存在重大道德风险,如日后银行上级监管部门改变监管模式,银行人员及时力求自保,波及的必然是这些票据中介。
第二篇:家教中介市场报告
深析家教中介的费用收取模式
摘要:家教中介是家长和代课老师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中介费用的收取模式决定了家教中介更加关注哪一方的利益,本文通过介绍目前家教中介市场上存在的三种收费模式,从经济学角度加以阐释,旨在为家教中介收费定价和消费者选择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家教中介;固定收费制;两步收费制
在家教市场中,家长与家教之间是很少有直接联系的,家长找不到代课老师,代课老师也找不到家长的局面催生了家教中介机构。随着家教市场的升温,无论学生学习好坏都要找家教,学生之间、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甚至老师推荐学生找家教,种种情况造成了家教中介市场火爆。目前的一般规律是单向收费制,即只向代课方而不向家长方收取中介费用,因为想要找家教的人在这个市场中占居了主导地位。
一、家教中介的费用收取模式
家教中介的费用收取模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是一次性收取固定金额的中介费。由于市场上存在众多的家教中介和众多的代课人员,长此以往,形成了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固定金额的中介费用,且双方都无力改变此种局面。这种固定金额的中介费用最初来自于代课人员前两次课时费的平均值,提供代课服务的人员认为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让他人轻易剥夺,而中介机构认为自己花大力气建立的信息通道和信誉需要花成本来
维护,尽管双方都认为对方没有提供自己期望获得的价值,然而谁也无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所以目前采用一次性收取中介费模式的和初进入市场的家教中介也只能维持通用的收费水平,随意改变可能意味着失去市场份额或者平均利润。
二是由固定的管理费和信息服务费组成的收费模式。制定这种收费模式的家教机构通常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占据地利、人和,多为依托高等院校设立的机构,无需为代课老师来源发愁,在这类中介处寻找家教信息需要预先支付固定金额的名曰管理费的费用,在中介联系好家教对象后再收取固定金额的信息服务费,以此方式获得收入。
三是两部收费制。第三类家教中介机构以“教员会”的身份出现在家教中介市场中,实行会员制,代课人员则以会员身份加入并缴纳一定的会员费(通常按年记)。中介向代课人员提供家教信息,收取课时费的一定比例作为服务费,同时依照代课人员信用逐渐升级收取依次递减比例的信息费,按照此种两步收费模式,家教中介机构能够赚得更多的利润。
前两种收费模式有其共同点,均为收取固定金额的中介费,第三种模式又是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两步收费制要求消费者为购买一种产品的权利预先付一定费用,然后消费者再为他们希望消费的每单位产品付一个额外的费用。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使用手机的付费方式,需要预先支付月租费,然后每次消费还需要支付一个额外的费用。下图是只有一个消费者或者是具有相同需求曲线的许多消费者的两步收费,消费者有需求D,厂商通过将使用费P*定为等于边际成本,入门费T*定为等于全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数量和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额,使利润最大化。
在家教中介市场中,代课方具有较为接近的需求,中介费用越低,进入市场的人会越多,在这里入门费为加入教员会的会费,使用费为每次获得家教信息需要缴纳的管理费和服务费。通过制定合理的入门费和使用费,可以使家教中介机构的利润达到最优。把使用费定在边际成本附近,能够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以下举例说明(以市场价为参考):假设代一份家教15元/小时,每月代四次,一次两小时,一月收入共计120元。
固定收费制:一次性收取中介费50元或先收取10元管理费再收取40元信息服务费;
两步收费制:会员费30元(按年计),承诺一年内代课费收入不足900元退还会员费,信息费为课时费的2%,服务费收取比例根据代课人员的信用持续增加依次递减分别为12%、8%、6%、4%、3%,往后一直保持3%的比例不变。
按两种方式计算中介收入之后比较得:
固定收费制:第一个月收入120元代课费,中介费收取50元;
两步收费制:第一个月收入120元代课费,30元会员费+1202%的信息费+12012%的服务费=46.8元中介费。
若代课持续一年,则第一种模式收入1440元代课费,中介费50元;第二种模式收入1440元代课费,30元会员费+14402%的信息费+144012%的服务费=231.6元中介费(1440元已超过承诺的900元)。比较后会发现第二种模式的中介费收入起初略低于第一种模式,但在后来却远远高于第一种模式。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在这一临界点第二种模式的收益将超过第一种模式:50=30+152N(2%+12%)(N为代课次数),解得N约为4.76,即前四次代课第一种模式中介费收入高于第二种模式,第五次代课结束后两种模式收益基本相同,往后则第二种模式的中介费收入持续增加。
下面来计算代课人员在缴纳过会员费且达到最高信誉等级的情况下中介机构的收入,即维持在3%的比例不变的情况:50=152N(2%+3%),解得N约为33.3,即第34次代课结束之后达到两种模式收益基本相同,往后第二种模式的中介费收入会持续增加。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家教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代课次数越多(代课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代课时间越长),两步收费制下的中介机构获得的收入越多。
二、三种收费模式的利弊分析
前两种模式中介机构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在家长中的信誉,认为需要家教的人占据主导,要以他们为中心,往往忽视维护代课方的利益,尽管承诺家教与家长双向选择,家长不满意可以重新挑选家教,家教不愿意中介提供的代课对象也可以重新选择,但事实上代课人员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只能尽力的去做好。中介机构收入的源泉恰恰来自于提供劳动获取报酬而利益却常常被忽略的一方。而第三种模式的费用收取机制将供需双方放到了同等的位置,更加关注家教方的利益,因为只有关注代课人员的利益才能获得持续增加的收入。
1、一次性收取固定中介费模式:这一模式大多不能提供很好的后续服务,双方仅通过一次交易,容易让代课人员的利益蒙受损失。而且市场上的代课人员可能充当临时的家教中介,比如找到了很多信息自己却无力全部承担,这时可能会出让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让家教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2、固定管理费加固定信息费模式:先前收取的管理费通常会用于成本开销和资金流转,从收取管理费到提供有效的家教信息中间有信息搜寻及匹配的时间,如果不能做好后续的服务,不能在时间效率上有所提高,不能令家长和家教都满意则有可能失去先前所依托的基础。
3、两步收费制:为了使代课人员能够接受此种会员制度,中介机构通常会引入“搭配”,在缴纳会费中包含免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如上文列举的手机使用费的例子,在月租中通常会包含一些赠送话费、短信等商家免费提供的内容。承诺无限次提供家教信息,免费提供代课资料、课件,传授代课技巧及经验等成为了家教中介两部收费的创新之处。
在两步收费制下,中介机构会鼓励家教人员持续代课,时间越长越好,因而那些在代课能力、知识水平、个人信誉等方面都比较好的人员更容易受到青睐,在此种模式下,素质较差的代课人员会自然的被淘汰出这个市场,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体家教市场水平。
然而两步收费是有风险的,比起前两种方式不容易将提取的信息费、服务费保证收回,且提供的免费资料也是有成本的,需要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之上。目前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通过自己收取代课费扣除相应比例费用后转交给代课人员或者双方签订协议凭借个人信誉保证双方获利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家教中介机构来讲,怎样获得更多的收入,赚得更高的利润,维护好家教市场中供需双方的利益,两步收费模式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作为代课人员来讲,怎样
使信息成本在自己的劳动所得中所占比重更小,使自身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保障,也可参考以上论述,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选择对自身更有利的收费模式。
家教更是一种责任!!(2009-09-15 20:55:38)标签:教育
天津家教网-天诚专业家教中心是由一群热爱教育的大学生及现职老师创办,致力为各家长及学生挑选最合适的上门补习老师。
天诚家教中心成立于2009年,本着“让学子解忧、让家教尽责、让家长放心”的宗旨,我们开通了家教网站,并以此为平台,为广大学员及教员提供一个更方便、更快捷的互动。
目前而言,天津有很多家教中介当然也包括像天诚这种模式,通过网络开展家教业务,但是真正实实在在有良好行业自律的家教中介服务机构并没有。许多家长在找家教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对于教员的资质家教中介的信誉等等都不是很了解。在找家教的过程中经常冒着被骗或找到误人子弟的教员的危险。很多家长由于信息闭塞,平时只忙着工作,在找家教这个问题上变的很草率和无知,并不知道很多无良中介的种种骗人伎俩。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直是处在家教的第一线上,对于这个行业我们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我们也是当事人。看到某些大学生或者家长被骗,我们也很痛心。
处于种种考虑,我们决定还是建立起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天诚家教确确实实是由在校大学生联合在职教师和各个天津高校勤工部建立起来的一座教员和学员沟通的桥梁。天诚成立伊始我们就开始着手在天津各个地区推广我们的这个网站,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也很单纯,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家长朋友找到最合适的上门补习老师。
解读天诚文化
天诚家教一是坚持认为:教师这个行业就是吃良心饭的。教师无论本身的业务水平有多高或者业务能力有多强,一定要做到为人师表。天诚在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时,依然坚持把师德高尚、师风严谨作为考核优秀教员首要先决条件!传统的教育都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但是天诚却一直把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如果一个老师连细想道德水平都不过关,那对孩子的危害不仅仅是学不到知识那么简单了。天诚对优秀教员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离中心比较远的教员要电话采访离中心比较近的就要面试,还要参照教员在学校平时的表现以及同学对他的看法,等等。可以说每一个天诚推荐的教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要认为家教是一件小事,因为天诚家教深感家教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更是一项责任、一种义务、一颗良心。
教育是一件大事,关乎孩子的以后的健康成长,“先成人后成才”一直是天诚秉承的教育理
念。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天诚责无旁贷,但这并不是最终和唯一的目的,我们一直赞成要让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家教同样不是我们的目的,家教只是我们的手段,我们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通过我们的家教让孩子以后再也不用家教!!
无主管部门无法规约束 成都家教中介乱中敛财
央视国际 www.xiexiebang.com
2006年01月05日 16:55 来源:法制日报
随着寒假即将来临,“家教”又成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不少高校学子渴望通过勤工俭学,为下学期的学习生活筹一笔钱;一方面,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开始为子女寻找假期的辅导老师。市场双方都把眼睛投向家教中介。
然而,笔者在成都市调查发现,家教中介市场十分混乱。不仅收费标准没有谱,更没有相关的资格审查。求师心切的家长与工作心切的大学生们一不小心就上了当。
在走访有关部门后,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出现了:家教行业既没有相关的管理标准或规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来监管。教育局曾有制订相关规定的想法,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这项工作最后还是“搁浅”了。
近日,不少大学生纷纷向笔者反映,寒假即将来临,他们在应聘家教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黑中介。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初,笔者专门对成都市部分高校周围和一些繁华地段的家教中介进行了调查。
有无证件无所谓
2005年12月30日,四川师范大学的几名同学陪同笔者暗访了学校周围几个家教中介机构。某家教信息服务部,设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面里,房间里两张小小的旧桌子、一部电话,就是这个中介机构全部的办公家当,店内墙上也没有悬挂营业执照。
笔者告诉一名男工作人员,要替一个大学英语系学生寻一份家教工作。这名工作人员并没有向笔者索要任何证件,便告知笔者一个大公司老板急需请英语家教,一个月1000元。男子催促笔者马上办手续,交纳50元介绍费。笔者问:“如果和那边谈不成是否可以退钱?”男子说:“谈不拢还可以再帮你介绍别的,直到找到为止。”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像这种黑中介在成都各区县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带和各高校的周围居多,他们都没有注册登记,主要是在报纸上打广告招揽业务,而且大部分中介机构管理都很松散,有的根本没有教师学生的基本档案,也不审查教师的资格证件等。
收费多少自己说了算
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刘同学向笔者讲述了他应聘家教的经历。几天前,他走进西南民族大学附近一家设在杂货店内的中介机构。一名女服务员称店面角落的一张桌子就是家教中介的办公处,还没有工作人员上班,桌子边的墙上印着很大的一个小灵通号码。刘同学按照电话号码打过去,接电话的小姐说:“必须先交100元入会,才能给会员提供信息。”
据刘同学说,交家教中介费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把信息卖给你,要求先预交中介费成为会员,价格100、150、200、300元不等,一般承诺两个星期后给信息;另一种是家教中介和大学生建立雇佣合同关系,中介从家长那边获得每小时50至60元的家教费,而仅给大学生15至25元作为报酬。
笔者了解到,家教中心收取中介费没有统一标准,从一次家教费用的1倍到3倍不等,有的高达5倍之多。
据四川省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说,目前国家和省里都没有关于家教费用的具体标准,家教业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是靠双方协商定出费用,这就导致家教市场收费标准混乱。
成都市物价局一位接电话的值班人员告诉笔者,物价局对于家教中介的收费是放开的,其收费标准也没有具体规定。
“两头吃”两头骗
在成都荷花池做服装生意的毛先生向笔者讲述了为女儿找“四七九”(注:成都四中、七中、九中)名师家教的遭遇。一月前,毛先生在成都购书中心附近一大型灯箱广告上看到:“想找‘四七九’名师,请拨打××电话。”于是他找到这家广告中介,告诉服务小姐,想为女儿请一位七中有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谈妥后,他预交了800元的上课费。
令毛先生头痛的是,开课那天,却来了名大学生。虽然大学生看上去文质彬彬,也很有礼貌,可家教中介的行为却让毛先生直呼上当。
家教中介一般是“两头吃”,家长、教师都需交中介费,一般是一次课的费用,如谈成每小时80元,一次课2小时,家长和教师就要分别交160元,这样中介就可得320元。
曾在一家中介登记为儿子请家教的谢女士告诉记者,家教中介还有一个骗钱手段,即利用雇主的一次登记骗取应聘者的钱财。据谢女士介绍,自从那次登记填写了自己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后,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应聘者打来电话,而其实谢女士早就已经请到家教了。“中介机构只告诉应聘者雇主的电话和家庭地址,并不保证应聘者成功与否,只要有一个雇主登了记,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电话反复骗钱。”谢女士说。
缺乏规范无人监管
家教中介市场如此混乱,相关职能部门对此的监管情况又如何呢?带着疑问,笔者首先来到成都市教育局。
“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标准,家教行业缺乏规范一直是令我们头疼的一件事。”成都市教育局人事处一位姓王的女士告诉笔者。
王女士说,由于家教中介机构不在教育局的管理范围之内,教育局对它们也没有办法。教育局提倡在职教师无偿家教,而对在职教师的有偿家教问题,教育局曾有制订相关规定的想法,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这项工作只能“搁浅”。
笔者随后拨通了成都市工商局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工商局只负责给家教中介办理营业执照,并受理群众对无证中介的投诉和家教中介的虚假广告宣传等,其他问题就无权过问了。
“家教中介的混乱状态是因家教中介行业缺少行业监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教中介老板直言不讳地说,家教中介既没有相关的主管部门,也没有自己的行业协会。“没有规范,自然就混乱了”。
编辑手记
家教市场没有统一的“游戏规则”,正是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了市场的畸形发育。
家教市场的混乱现状与家教中介运作模式有很大关系。家教中介对来登记的从业人员不考察,只认钱,而多数家长往往看到广告后就与家教中介电话联系,对中介的情况一无所知。供需不见面的运作模式给家教中介“暗箱操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家教行业亟需明确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从审定家教从业资格、制订收费标准、监督双方的履约行为入手,对混乱的现状进行规范。同时,工商登记部门也应加大对黑中介的打击力度,刊登家教广告的媒体也应负起资格审核的职责。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扭转家教中介的混乱局面。
家教中介生存状态调查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6年01月26日 12:02 云南日报网
在崇尚人才、知识的时代,“教育”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教育产业”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许多人竞相抢夺的一块“奶酪”。除了学校教育,针对中小学生的家教市场也随之增长。那么,昆明市从事家教服务的中介公司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呢?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
一系列调查。
时隐时现的不正规家教中介
昆明市家教中介集中于市内各大高校周围地带。据了解,半年前西站立交桥旁边原有好几家家教中介,诸如新华家教、龙门家教之类,现在却已经销声匿迹。
为什么这些家教中介消失了呢?一名业内人士进行了具体分析。
首先,任何行业都讲求诚信,而某些不正规的中介却在很多问题上有悖于此。其一,合法手续未办理,很多家教中介并未到工商部门注册,不是合法存在的;其二,有的教师身份属假冒,家教中介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往往会让一些高校在读学生冒称教师,进行家教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另外还有一种惯用伎俩是骗取报名费,即请家教的和做家教的双方一旦交了报名费,在等待家教中心通知的漫长过程中不了了之。存在这些问
题的家教中介有的是打“游击战”,在一个地方骗一次之后,换个地点换个名字,再次行骗。有的只是“时段性”的“露面”,例如在寒暑假家教市场活跃期,他们会趁机“骗”上一
把。因此,这种家教中介失去公信度。
同时,不正规的家教公司内部管理方式相当落后,更不注重体制创新。一旦家教双方达成协议,中介收取中介费之后,中介也就不再管理任何事务,更不用说对家教双方的后期服务了。如此,这种中介也就丧失了竞争力。
当然,家教双方人员的识别和警惕意识逐渐增强。一旦被这种不正规的家教中介“宰”了一次之后,吃一堑长一智,警觉性也就提高了。既然顾客已经识破其骗术,那么市场
也就丧失,中介也不再有生命力。
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竞争必然的结果。
记者在采访中曾走进昆房写字楼的一家名为“师源家教”的中介。不知是何故办公室门上的名称却还不是“师源家教”。记者以找家教的大学生身份向工作人员进行咨询,家教中介的人要求先交5元报名费。记者说先看看公司的资料了解一下再说,工作人员回答,“我们只有针对家长的宣传资料,如果你要这样的话,那你就去别的地方吧。”记者又问,估计要等多久能找到工作,工作人员回答得相当“巧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如果我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结果却又没有找到,那你会不会说我是在骗你
呢?”哦,原来如此!
正规的家教服务走向公司化管理
从经济学角度看,表面上,中介增加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而事实上,买卖双方如果没有中介提供相互信息,他们各自为获取信息所耗费的时间和承受的损失,要远远超过付给中介的费用。于是,商业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地产生了“中介”。当商业经济发展到今天,更为先进的新模式自然要出现了。
“云大·名校家教”是由云南大学后勤集团创办的云南大学劳动服务公司,其工作人员一再强调他们的非中介性质。记者通过咨询了解到,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到公司报名找工作要经过这样的程序。第一步,带上以下材料:身份证或学生证复印件,一张生活照和三张小照片以及相关学识、学历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过级证、普通话过级证等),交10元报名费,登记入册。第二步,公司派专门教师对其进行考察,检验其能胜任怎样的家教工作。第三步,公司派出第一份任务时,交50元信息费,20元工作押金。交一次信息费后,不得两次被家长拒绝。同时,辅导老师一旦被派遣任务就成为公司员工,辅导老师只有辅导学生的任务,其他一切事物全部归公司负责。辅导老师不直接从家长处领取报酬,而是从公司领取工资。公司会不定时检验辅导老师的教学效
果,工资也会与教学效果挂钩。
之后记者又以家长的身份向该家教公司进行了电话咨询。首先家长必须带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考卷与平时练习到公司登记,让公司了解具体情况,不需要交纳报名费。一两天之后,公司教研组会制定教学计划,派遣辅导老师试教,家长满意后与公司签订合同。然后家长按标准将费用付给公司,三个月为一个教学周期,以初二学生辅导英语为标准,一周期为3000元,或者27元/小时。在该公司的宣传资料上还承诺:“两个月内学生成绩无明显提高,如因教师问题,则全额退费。”公司的盈利自然来自于家长的付
费与辅导老师工资之间的差额。
与“云大家教”模式相似的还有“万里家教”。公司于2002年注册登记,经过一段时间不长的实践后,就开始采取这种公司员工制。除此之外,万里家教还相当重视“服务”工作。《春城晚报》就曾报道过万里家教中心举办《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和学习的影响》的免费讲座。这种活动自然已经超越了常规家教中介“牵线搭桥”的工作。另外,万里家教还要求员工每次家教都必须有详细的备课笔记,每月有工作总结,家长也必须每月填写回馈表,反映教学质量和效果。时下,中考高考录取通知书也陆续送到学生手中,万里家教的邹亚男老师和员工们正忙着一件大事——对公司辅导的毕业生及其家长进行
回馈访谈。面对竞争,邹老师认为,以诚信为宗旨,保证高质量的服务就能应对一切挑战,公司现在的重心是把“万里家教”这个品牌打响。
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加上有效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家教服务业的必然趋势。
网上家教中介也来瓜分市场
网络这个虚拟的媒介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家教中介也不例外,网上家
教中介也想来家教市场抢一块“奶酪”。
记者从某些高校学生中了解到,有的高校学生去昆明169网站上发帖子,诸如:本人是某某大学学生,能提供某某科目的家教,有意者请联系之类。据了解这种方式的效果还不错。对于这样的高校学子,目前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那就是网上家教中介。
五华区博普家教服务公司和昆明家教网都是由普绍兴老师创办。
记者登录昆明家教网浏览了一番,(网址:http://www.kmjiajiao.com/)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在网上登记,而且网上也会把老师和学生的信息全部发布出来。记者发现网上家教中介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无限广
阔,因此家教中介可以借助文字、声音、图像,把许多有关家教的信息便捷地传达给学生老师,诸如专家谈家庭教育的文章、少儿声频学英语之类。
年轻的普老师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最先他就是在西站立交桥旁边那种家教中介打工,当了解了他们的操作模式,一种不认同感激发了他独立门户的决心。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他发现了网上家教中介的发展潜力。
普老师说,网上家教中介的最大优势在于信息透明,能让学生和老师直接相互选择,而不再是由家教中介这个“第三者”进行配对。当然,网络家教中介在收费存在一定难度。目前,昆明家教网正预备通过程序设定来对学生、老师进行收费,估计今年年底能够实现。对于网络家教中介的发展前景,普老师认为市场会逐渐打开,目前公司的家教业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已从原来的占总业务的10%-30%上升到50%。毕竟,互
联网已经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对于网上家教中介的竞争,万里家教中心表现得很冷静,他们认为,这就如同网上购物并不会对有形市场构成威胁一样,网上家教中介会瓜分一部分市场,这是自然的,方式多样是好事,同样也能给他们开拓市场,任何行业都不可能被一种方式垄断。
行业不规范会制约发展
任何行业规范化都需要一个过程。例如中介行业中的房产中介,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后,已经逐渐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而家教中介的行业管理和规划依旧任重道远。但是有人认为家教中介相比其他中介规模太小,管理不必太严,业内人士却不认同,他们说,经济上的损失还可以弥补,但家教一旦出现问题,耽误的是孩子的时间和未来。
“中介”在法律上是有严格解释与规定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四至第四百二十七条就是对“中介”的法律规定,称作“居间合同”。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居间
人是指促进交易双方成交而从中取得报酬的中间人。只是目前对于居间合同的细节规定,法律条文上还相当的不完善。
记者在调查中看到,昆明市对家教中介、公司的注册登记管理,目前还相当混乱甚至
几乎是“真空区”。
记者从昆明市工商局查询了解到,以公司形式注册登记的家教中介在昆明市还没有,已经注册的家教中介也只是以中心的形式在各个区进行了登记。家教中介的注册登记程序应当如何呢?记者可以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其管理的缺失。
其一:记者曾打电话到工商局,咨询家教中介应该怎样注册登记,得到回复说到所在区进行办理。区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又要求记者先去教育局进行申请批准。但是,电话打到教育局时,他们感到很莫名其妙,说家教中介已经属于公司性质,根本不在其管理范
围之内。
其二:某家教服务公司的老师讲述了该公司注册登记的故事,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这位老师亲自出马,一直把区工商局某员工的孩子辅导到毕业,通过这样的人情关系和交
换方式公司才得以登记注册。
正是由于管理存在“真空区”,不正规的家教中介肆无忌惮地存在,严重扰乱了家教市场,甚至使某些老师家长对家教中介整个行业不再信任。于是,那些正规的家教公司也无可奈何地受到干扰,需要不断地向家教双方解释说明自己的“清白”。同时,有些学生、老师更是开始放弃中介,采用一种看来相当原始的方式。记者看到,在西站立交桥下面站有上十名高校学生,举着写有“家教”字样的牌子,等候着中小学生的家长的前来咨询。据了解,这样的效果并不好,一般一个上午仅有5、6个家长来询问。可是只要家教双方协商妥当,一切就很顺利了,就不会有借助某些中介时的漫长等待和让人气愤的欺骗。可见,部分家教市场就是因为不正规家教中介而丧失掉了。
对此,正规的中介公司希望家教行业能尽快实现正规化,并且提高行业自律,那么所有的中介公司能在同一个平台竞争,也就不用分心去应付不正规中介的干扰了。
第三篇:2010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
2010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
2011-03-02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保险中介市场运行情况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50家,兼业代理机构18.99万家,营销员329万余人。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0941.25亿元,同比增长19.43%,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5.46%。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971.62亿元,同比增长10.17%。
(一)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1.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50家,比上季度末增加4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853家,保险经纪公司392家,保险公估公司305家,分别占72.67%、15.37%和11.96%。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达到90.80亿元,同比增长24.33%;总资产达到135.91亿元,同比增长26.77%。
2.业务情况
截至2010年底,全国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94.75亿元,同比增长38.57%;占全国总保费收入5.48%,同比上升0.33个百分点。
保险代理公司实现代理保费收入481.68亿元,同比增长46.50%。其中,实现财产险保费收入342.8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38.88亿元,分别占全部代理保费收入的71.20%和28.80%。
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13.07亿元,同比增长27.96%。其中,实现财产险保费收入261.58亿元,占全部经纪保费收入的83.55%;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43.02亿元,占全部经纪保费收入的13.74%。同时,实现再保险业务类经纪保费收入8.47亿元。
保险公估公司实现评估估损金额195.41亿元,同比减少12.52%。
3.经营情况
截至2010年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现业务收入119.21亿元,同比增长33.60%;实现净利润8.15亿元,同比增长71.94%。
保险代理公司实现佣金收入63.09亿元,同比增长40.76%。其中,实现财产险佣
金收入42.57亿元,同比增长70.14%,占全部代理佣金收入的67.48%;实现人身险佣金收入20.52亿元,同比增长50.33%,占全部代理佣金收入的32.52%。保险代理公司实现净利润1.99亿元,同比增长134.12%。
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业务收入43.96亿元,同比增长32.81%。其中,实现财产险佣金收入34.10亿元,同比增长36.29%,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77.57%;实现人身险佣金收入4.77亿元,同比增长25.53%,占经纪业务收入的10.85%;实现再保险佣金收入6332万元、咨询费收入4.46亿元,占经纪业务收入的11.58%。保险经纪公司实现净利润5.71亿元,同比增长62.22%。
保险公估公司实现业务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7.52%。实现财产险公估服务费收入11.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险6.37亿元,占财产险公估服务费的54.26%;企业财产险2.36亿元,占财产险公估服务费的20.10%;家庭财产保险315.71万元,占财产险公估服务费的0.27%;货运、船舶险1.48亿元,占财产险公估服务费的12.61%;工程险8248.48万元,约占财产险公估服务费的7.03%,其他险种占财产险公估服务费的5.73%。人身险公估服务费收入约877.41万元,其他收入3309.25万元。保险公估公司实现净利润0.45亿元,同比增长18.42%。
(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1.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89877家,比上季度末减少9564家。
表1 截至2010年底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数量情况
类型
银行
邮政
铁路
航空
车商
其他
合计
数量(家)
1136
2484435
2171
23859
24935
189877
占比(%)
59.85
13.08
0.23
1.14
12.57
13.13
100.00
2.业务情况
截至2010年底,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464.42亿元,同比增长22.50%;
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7.68%,同比下降2.37个百分点。
表2截至2010年底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业务情况
类型
银行
邮政
铁路
航空
车商
其他
合计
保费收入(亿元)
3503.79
895.99
3.07
7.18
424.82
629.57
5464.42
占比(%)
64.12
16.40
0.06
0.13
7.77
11.52
100.00
3.经营情况
截至2010年底,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佣金收入283.45亿元,同比增长27.61%。
表3截至2010年底保险兼业代理机构经营情况
类型
银行
邮政
铁路
航空
车商
其他
合计
佣金收入(亿元)
149.87
34.30.36
4.28
51.80
42.80
283.45
占比(%)
52.87
12.12
0.13
1.518.27
15.10
100.00
(三)保险营销员
1.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比上季度末增加了15.13万人。其中寿险险营销员2879040人,产险营销员418746人。
2.业务情况
截至2010年底,保险营销员实现保费收入4682.08亿元,同比增长13.45%;占全
国总保费收入的32.29%,同比下降4.77个百分点。其中,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3587.52亿元,实现财产险保费收入1094.56亿元,分别占同期全国人身险保费和财产险保费收入的33.84%和28.10%。
3.经营情况
截至2010年底,保险营销员实现佣金收入568.96亿元,同比微降0.29%。其中,寿险营销员佣金收入为471.48亿元;产险营销员佣金收入为97.48亿元。
二、2010年保险中介监管工作情况及2011年监管工作重点
(一)2010年监管工作情况
一是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成效初现。2009年保险公司中介业务专项检查已经表明,保险公司是保险中介业务违法违规行为的最大受益者,是保险中介市场秩序混乱的源头。为从根本上规范保险中介市场秩序、维护被保险人利益,2010年1月1日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现场检查工作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工作。通过对21家保险法人的58个基层机构进行检查,查明保险公司利用中介业务、中介渠道、虚增成本、非法套取资金1.4亿元,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的业务关系不合法、不真实、不透明情况较为严重。同时,依法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的保险机构及其高管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处罚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117家,向15家保险总公司下发监管函,吊销1家省级公司营业部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罚款合计1323万元;处理责任人员138名,行业终身禁入2人;向税务、公安、司法等部门移送违法犯罪线索15起。这次检查通过严查重处、责任追究、媒体监督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监管的高压态势,树立了监管权威,不但对被检查公司震动很大,在保险业内也引起了连锁反应,公司自查自纠和加强内控管理的意识有所增强。
二是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在确立了“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创新模式,防范风险”的改革目标后,保监会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总体思路,表明监管部门的态度和决心,向全行业提出原则性要求,引导市场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改革正式启动后,社会各方高度关注、积极反应。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均对改革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同时也表现出通过改革逐步解决现有营销体制中存在问题的期望。各保险机构表示,要主动把握好改革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战略,未来发展要与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要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
三是市场风险得到及时化解。根据保险风险的特点,建立覆盖风险发生和蔓延全过程的风险防范机制。密切关注相关信息,掌握风险的发展动向。完善风险排查和预警监测机制,下发《关于防范和打击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涉嫌传销行为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排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涉嫌传销案件;下发《关于严格规范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激
励行为的通知》,高度重视辖区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施激励机制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跟进处置。此外,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保险中介机构“小金库”情况进行专项治理。
四是制度建设逐步完备。起草《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规定》、《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规定》,理顺监管定位、坚持从业公平性、提高准入门槛、尊重各地实际,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起草《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强化保险公司的管控责任,明确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有关要求,细化法律责任;起草《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努力防范网络欺诈风险,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切实维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下发《关于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中代理人、经纪人佣金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中代理人、经纪人佣金监管政策;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相互代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公司相互代理的监管要求和标准。
五是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根据《行政许可法》及三部监管规定,建立分级审核制度,严把准入关,做好行政许可工作。明确保监会和保监局之间的行政许可职责分工,强化了保监局属地监管职能和责任。
六是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升。采取召开情况通报会、媒体通气会、发布新闻通稿、邀请媒体记者实地调查查处情况等多种方式,主动向媒体公开监管信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掌握工作主动权,提高公众知情权,一年来共组织召开1次媒体通气会,发布新闻通稿10篇。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全面推广上线,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数据集中和信息共享;通过在线处理行政许可事项,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行政许可工作的透明度。经过不断地努力,2010年保险中介监管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监管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2011年监管工作重点
1.求真务实履行监管职责
一是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查处力度。针对中介业务检查揭示出的问题,继续按照逐步深入、稳步推进、严查重处的思路,扎实开展现场检查。主要是继续围绕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合作关系是否真实、合法等内容开展检查;继续依法从重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对涉嫌行贿、职务侵占、贪污、商业贿赂、非法集资、传销、洗钱、逃避纳税义务等案件和线索,严格依法移送相关执法部门;继续加强通报披露,及时在辖区内通报检查结果,及时向新闻媒体宣传披露违法案件处理情况。通过严查重处,增强保险公司自查自纠和加强内控管理的意识,使行业逐步形成自觉依法合规经营、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的风气,推动保险中介市场秩序不断好转。
二是坚决清理整顿代理市场。在目前保险代理机构多、业务规模小、市场格局比较
混乱的状况下,结合近年来专项检查工作情况,针对保险代理机构与保险公司相互勾结、违法违规普遍而严重等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对保险代理市场开展清理整顿,依法将一批严重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混乱的代理机构清理出市场,推动保险代理市场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同时,针对保险公司利用部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代理保险业务存在的种种问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调研。
三是积极推动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在落实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目标和思路,逐步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动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按照体制更顺、管控更严、素质更高、队伍更稳的发展方向,全面梳理本公司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切实转换经营理念,保护保险营销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营销队伍稳定发展。同时,鼓励改革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建立新型保险销售体系。
四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高度关注市场动向,及时分析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点,科学预测风险带来的后果,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应急预案;继续对常规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从严从快查处,及时化解风险,防止风险蔓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协调和指导力度;研究加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内部管理,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促使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提升内控意识、提高内控水平、增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努力从源头上遏制风险。
五是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适时启动《保险中介集团监管办法》、《保险公司委托汽车销售商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保险公司相互代理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起草工作;抓紧制定《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规定》、《保险经纪、公估从业人员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实施后的具体配套办法;研究保险代理、经纪、公估机构兼业开展相关业务等问题,并出台配套规定;进一步研究完善保险中介机构市场退出制度。
六是继续加强基础性工作。围绕“十二五”规划,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如何做好保险中介市场的环境培育和结构调整、如何进一步提升监管干部业务能力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加强行政许可工作,继续实施行政许可通报制度。完善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关注和支持新闻媒体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和报道保险监管举措,继续加强对外宣传,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2.鼓励创新引导培育市场
当前,保险中介市场正处于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过程中,保险经纪、公估机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品牌优势初步显现,保险代理机构全国性保险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为更好地促进保险中介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保险中介监管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在依法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还要做好保险中介市场的环境培育和结构调整工作,促进行业形成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一要推动我
国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只有深入推进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优势,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才能快速提高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加快保险中介市场走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步伐,稳步提高承接保险销售职能的能力。二要鼓励兼并重组。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中介机构,进行机构间的兼并重组,鼓励建立全国性服务网络,逐步将现有保险中介机构培育成优势互补的大型保险中介公司。三要鼓励上市融资,壮大资本实力。鼓励自身发展条件成熟的专业中介机构,在市场环境允许的前提下上市融资,突破资本“瓶颈”,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以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四要鼓励保险公司提高创新意识,加大对新型营销模式的创新力度,通过发展专属代理公司、网络销售、电话销售等多元销售渠道,促进保险产业升级,实现专业化经营,促进可持续发展。五要鼓励保险公司充分利用保险中介渠道,采取销售服务外包、引入经纪人制度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分工、稳定合作、互利共赢的全新市场格局和良性互动机制。
附件1:2010年保险代理公司业务收入前20名排名情况
附件2:2010年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收入前20名排名情况
附件3:2010年保险公估公司业务收入前20名排名情况
附件1:2010年保险代理公司业务收入前20名排名情况
排名
机构名称
华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大童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1】
河北盛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广东泛华南枫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四川泛华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东莞市南枫佳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四川泰源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河北泛联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泛华益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广州辉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隆昊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长沙育才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广东神华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河北圣源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业务收入(万元)
45176.57
20496.50
12473.94
10659.50
9567.58
7891.92
7534.73
7434.71
7219.00
5032.10
4885.33
4874.43
4710.36
4704.70
占比(%)
7.16
3.25
1.98
1.70
1.52
1.25
1.19
1.18
1.14
0.80
0.78
0.77
0.75
0.74
广州均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河北泛华安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宏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福建泛华信恒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四川嘉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北京泛联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合计
4435.20
4395.89
4222.65
3959.81
3850.56
3731.89
177257.37
0.70
0.70
0.67
0.63
0.61
0.59
28.10
附件2:2010年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收入前20名排名情况
排名
机构名称
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北京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
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达信(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竞盛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
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中盛国际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中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航联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长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华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中电投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北京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北京金诚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上海东大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泛华卡富斯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怡和立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合计
业务收入(万元)
46666.63
34701.38
22369.52
20052.00
18530.24
18306.85
14939.57
10663.77
9211.90
9063.53
9021.32
8326.06
7167.45
5798.55
5652.22
5388.75
4678.09
4403.22
3940.21
3903.84
262785.10
占比(%)
10.60
7.89
5.10
4.57
4.21
4.16
3.39
2.43
2.09
2.06
2.05
1.93
1.66
1.32
1.29
1.23
1.06
1.00
0.90
0.89
59.78
附件3:2010年保险公估公司业务收入前20名排名情况
排名
机构名称
民太安保险公估股份有限公司
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业务收入(万元)
21244.30
13927.80
占比(%)
18.24
11.96
深圳市联胜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上海恒量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深圳市智信达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根宁翰保险公估(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泛华天衡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北京华泰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广东衡量行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广州市汇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广州天信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竞胜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上海悦之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大连衡信哲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平量行保险公估(上海)有限公司
深圳俊通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北京天诺嘉福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广州正商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深圳市万宜麦理伦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上海东太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4454.26
4168.47
4003.46
3739.01
3458.41
2554.10
2352.30
2159.14
2086.50
1829.74
1803.00
1728.71
1568.96
1539.90
1426.05
1303.54
1282.26
1174.83
3.83
3.59
3.44
3.22
2.98
2.19
2.02
1.86
1.80
1.57
1.54
1.49
1.35
1.33
1.23
1.12
1.10
1.01
合计
77804.74
66.95
【1】含河南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3473.51万元,四川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1876.98万元,河北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1750.25万元,广州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1617.06万元,山东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1444.25万元,云南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1105.29万元,江苏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702.39万元,陕西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385.95万元,湖南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306.47万元,辽宁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253.19万元,海南大童保险代理有限公司59.34万元,大童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7521.82万元。
第四篇:2012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解读
2012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解读
中国保险报 2013-07-10
我要评论
——中介市场如何实现量变到质变?
“保险兼业专业化,专业代理规模化”是2012年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趋势。2012年,保监会对中介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实质突破。
近日,保监会发布了《2012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大量保险中介市场的一手调研数据,并对专业中介、兼业代理、经代公估等领域存在的趋势和问题进行了解读。
监管新政作用初显
几大改革推进市场转型
“转方式、调结构”,明确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监会在中介领域刮起的监管风暴根据保监会中介部近日发布的《报告》,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总计达160.75亿元,同比增加45.21%;共有40家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35家保险经纪机构的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比2011年分别增加28家和12家。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总资产230.49亿元,同比增加34.84%。中国保监会清理整顿代理市场、提高专业中介准入门槛、促进专业中介规模化发展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作用初显。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今年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指出,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靠改革。2012年,中国保监会在维持前期对市场整顿高压态势的同时,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介市场的转型发展。首先,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颁布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营销体制改革的态度、目标和措施,引导行业求变、求通、求新。同时,保险兼业代理专业化有序推进,暂停核准部分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审核,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汽车企业兼业代理保险业务向专业化转型,研究提出了邮政和银行代理保险专业化转型的基本思路。这些工作都着力围绕保险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战略目标,致力服务提升保险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
此外,为了顺应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需要,保监会还在去年实施了疏堵结合、进退并举的综合措施,推动保险专业中介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水平。按照保监会关于完善保险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工作的统一要求,中介部果断暂停受理和审批区域性保险代理公司的市场准入申请。同时,明确鼓励保险中介机构规模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网络,支持发展保险中介集团。此外,还制定保险中介基本服务标准,明确了对保险经纪、代理、公估机构主要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的基本服务要求,为社会各界监督保险中介服务提供了依据和尺度。
与此同时,保险中介监管基础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推动出台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办法》,全面修订了《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完成起草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经纪公司促进保险创新作用的意见》,推动筹备全国保险经纪协会等。
对于2013年的中介监管工作,《报告》指出,要更加围绕促进加强保险消费者利益保护、促进市场机制更多更好地在中介领域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提升保险中介推动保险业转型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防范化解中介领域风险等方面下功夫。
专业中介数量减少
注重规模效益化经营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32家,同比减少22家。其中,保险中介集团公司3家,全国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92家,区域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1678家,保险经纪机构434家,保险公估机构325家。
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007.70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6.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实现代理保费收入586.64亿元,同比增长10.80%,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8%,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8.4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38.15亿元。全国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21.06亿元,同比增长10.70%,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7%,同比增加0.07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0.2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4.99亿元;再保险业务类保费收入15.84亿元。全国保险公估公司估损金额265.61亿元,同比增长25.5%。
但《报告》也指出,虽然保险专业中介对保费贡献率在不断上升,但仍可看出其渠道占比依旧较小,相当一部分专业中介机构处于停业或业务甚微的状态,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中有117家无业务,机构占比达7%;全国保险经纪机构共有41家无业务,机构占比达9%;全国保险公估机构共有81家无业务,机构占比达25%。
各类险种业务构成方面,2012年,保险专业代理、经纪渠道所实现的财产险方面的各险种占比基本与2011年持平,除经纪渠道责任险业务占比增长2.25个百分点,其他险种占比波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内,机动车辆保险依然占比最大。寿险业务占比增长迅速,同比增长12.65个百分点,其中专业代理渠道寿险占比增长了2.65个百分点,经纪渠道增长了10个百分点。
经代市场集中度降低
公估机构现两极分化
2012年,保险代理市场中业务排名前四家(CR4)和前八家(CR8)机构的业务收入在整个市场的占比分别为15.21%和18.25%,经纪市场分别为27.51%和41.64%;公估市场为43.95%和53.49%。同时分析近5年来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经纪和代理市场这两项数据基本在逐年降低,而公估则是在逐年上升,说明经纪、代理市场的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专业代理市场,没有几家公司能占绝对的优势。公估市场则由于近几年多家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或集团化重组,而使得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了多数的市场资源,机构间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产险业务稳中有升,寿险业务增速明显。
2012年,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企财险、工程险、责任险、船舶及货物运输险方面实现保费分别为142.37亿元、41.22亿元、66.28亿元、45.34亿元,险种占比在经代渠道中较为稳定,并略有上升,充分发挥了保险专业中介在高风险、高科技、重大项目等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领域或行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发挥工程保险领域的专业优势、数据优势和人才优势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银保渠道继续下降
兼业代理冷热不均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06310家,其中银行邮政类、汽车企业类、其他类机构分别为144973家、30902家、30435家。
2012年,全国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代理保费收入5877.17亿元,同比下降2.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4276.18亿元,同比下降8.5%,占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43%,同比减少6.4个百分点。同时,银邮机构代理保费收入4131.47亿元,占寿险公司总保费的41.5%,同比下降9.73个百分点。
2012年,全国财产保险公司通过兼业代理渠道取得的业务增长15.8%,占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29%,与2011年持平。随着汽车消费市场增速的逐步放缓,车险保费尽管仍保持增长,但增幅明显放慢,兼业机构代理机车险保费收入1361.44亿元,增速12.8%,占车险保费收入的34%,同比减少0.5个百分点。
营销员保费收入稳步提升
电销、网销冲击财险业绩
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险营销员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010.16亿元,同比增长9.9%,占总保费收入的38.8%,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
2012年,寿险公司通过营销员渠道所实现的保费收入为4835.08亿元,占总保费的比例由2011年的44.6%增至48.6%,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全国寿险公司营销员代理分红险、普通险、健康险、意外险保费分别为3318.78亿元、808.77亿元、560.75亿元和66.64亿元,同比增长17.1%、-3.1%、22.3%和8.3%。2012年,寿险公司营销员人均保费18.12万元,比2011年增加5.66万元。
2012年,全国财产险公司通过营销员实现保费收入1175.08亿元,占财产险总保费的占比较2011年减少3.9个百分点。其中,企财险、机车险和责任险通过营销员的签单保费分别为60.43亿元、958.64亿元和46.30亿元,机车险、家财险、责任险、健康险、意外险的营销员渠道占比均超过20%,家财险、机车险、责任险、货运险、农业险、健康险通过该渠道的保费占比较2011年均减少1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一是自2009年以来保监会开展的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较有效地遏制了财产保险公司虚挂营销员业务的违规做法;二是保险公司电销、网销等新兴渠道直接业务的不断增加,导致产险公司营销员业务继续收缩。
中介市场的热点、难点和突破点
中国保险报 2013-07-10
我要评论 2012年以来,保监会连续出台政策措施,暂停除金融机构外的兼业代理和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专业经代机构的市场准入,坚定不移地推进营销体制改革,引导传统保险(放心保)销售渠道整合转型发展,客观上为保险网销,尤其是车险和意外险等简单保险产品的网销业务创造了发展机遇,保险机构开展网销的意愿增强。
目前,在京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积极开展网销业务。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国保监会备案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共31家,其中在京机构17家(经纪13家、专业代理4家)。从备案网站情况来看,有专业中介机构(如明亚经纪、世捷开元代理等)通过自办网站开展网销,也有机构(如江泰经纪、航联经纪等)通过与第三方网站合作开展网销。据了解,在京专业中介机构网销业务涉及意外险、责任险、定期寿险等。此外,还有部分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尤其是主业代售机票的兼业代理机构网销短意险产品。
总的看来,2010年以来,保险网销业务开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多数保险公司和部分中介机构都在完善各级网络系统搭建属于自己的网销平台,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始上线销售保险产品,尤其是一些保险和电商行业的领先者进入甚至联手开展保险网销,更是引发各界关注。
上海局:设立专属代理公司推动产销分离
自2011年起,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代理公司的步伐加快,2011年设立了7家,2012年设立了6家,产寿公司均涉及,出资比例均为100%。这其中的政策性因素是,保监会于2010年9月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诸如“鼓励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代理机构或者保险销售公司”“鼓励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逐步实现保险销售体系专业化和职业化”“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专属代理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渠道逐步分流销售职能”等推动产销分离的表述。
通过设立专属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司可以将原有的渠道业务转换为相关企业与保险公司专属代理公司的协作业务。在此模式下,渠道利益的“第一次”支付表现为保险公司向专属代理公司支付手续费,代理公司在收取手续费后,再以业务协作方式,将渠道利益支付给业务的实际来源方。
江西局:推进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改革
江西将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改革(以下称专业化改革)作为保险中介市场转型发展的前沿课题,旨在通过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经营,以期实现延伸保险产业链、提升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倒逼产险公司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等目标。专业化改革牵涉多方利益的调整,将面临很多矛盾、问题、风险、阻力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改革的动力和压力,科学把握改革的深度、广度、力度,合理安排改革的进程、路线图和时间表。
截至2012年底,江西全省持证的车商906家,其中欧亚、国力、运通等车商保险市场份额较大,开展专业化改革的意愿较高,资本和技术压力较小。这就意味着江西专业化改革的起点应从大型车商入手,从中小保险公司入题,走车商和中小保险公司共同转型之路。
在现行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无法全面推进车商保险销售专业化改革,只能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策略,实行一部分车商先行专业化,一部分车商后行专业化或者较长时期还处在兼业状态。这势必造成专业和兼业并存的“双轨制”,既有车商集团内部的双轨现象,也会出现已经完成专业化改革的车商与还处在兼业状态的车商共存的双轨现象。前种双轨现象可以通过行政许可等监管措施解决好;而后种双轨现象还将持续较长时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加以消除。
山东局:推进银邮代理专业化
山东省邮政公司2012年起在全省推行代理保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其特点是在保险兼业代理的大框架下,通过设立专业部门、打造专业营销队伍、实施专业化的考核管理来促进代理保险业务的快速增长。自运行以来,该模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问题。
自2012年初以来,山东邮政积极推进代理保险专业化经营。截至11月底,全省邮政市、县两级代理保险专业机构、人员全部到位,配备专业理财经理2354人,成立了180个理财团队,配备团队经理149人,专兼业讲师达200人。在专职营销人员中,非全日制员工占比63%,劳务用工占比36.5%,合同用工占比为0.5%。
业务方面,2012年1月至11月,山东省邮政公司累计实现寿险新单保费收入85.11亿元,同比增长9.39%,高于全省银邮渠道新单保费增速29个百分点(全省银邮渠道新单增速为-19.6%),占全省银邮渠道新单保费收入的55.5%,实现代理手续费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23.2%。随着专业化经营的深入,山东省邮政专职理财经理业务占比持续提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
内蒙古局:逐步完善营销员用工体制
随着中国保险业不断发展,保险营销员成为保险市场上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实际情况看,准入门槛偏低、法律地位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认可度低、培训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保险营销员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整体素质偏低,社会形象较差,严重困扰和阻碍了保险营销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基本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通过走街串户、挨家挨户进行营销,保险营销员极大地促进了保险业发展。其中,寿险营销员的数量明显多于产险营销员,这与寿险公司的产品销售模式具有直接关联。以内蒙古为例,2002年至2011年间累计增加50157人次,增幅达到369.13%,保险营销员保费收入持续攀升,2002年至2011年间增长翻了两番以上,仅在2010年出现拐点。
中国保险市场上活跃着近300万名保险营销员,他们不属于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无法享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后,经授权进行保险产品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并根据销售业绩和所提供的服务获得佣金,保险营销员养老、医疗、住房、大病等生活保障均靠佣金独自支付,与保险公司毫无关系。同时,保险营销员必须遵守保险公司独特的管理制度,遵从严格的考勤、业绩考核、销售技巧及产品培训,无法从事任何兼职工作,保险营销员缺乏归属感,导致其稳定性和忠诚度远远低于其它行业。
中国保险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如果全盘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将保险营销员转轨为个体经营者或保险公司员工,会大幅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应充分考虑保险营销员数量庞杂、素质偏低的具体情况,形成转轨与分流并行、层层推进、逐步完善的用工体制。
四川局:完善保险中介市场退出机制
长期以来,保险中介市场退出机制缺位、退出渠道不畅,导致大量保险中介机构“差而不倒、乱而不倒”,继续扰乱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市场的优胜劣汰无法实现。四川保监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完善保险中介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关于完善退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多年来,宽松的准入政策,使得大量保险中介主体涌入市场。如作为专业代理机构主要进入条件的注册资本要求,尽管从最初的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但进入的资本壁垒仍然较低。以四川为例,目前市场上存在的74家保险专业代理机构注册资本在200万元或以下的有54家,占全部专业代理机构的72.9%。较低的进入壁垒,造成专业中介机构“未开业,就停业”“刚开业,就歇业”现象司空见惯。另外,主业相关和一定规模的代理业务来源作为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准入的主要条件,弹性较大,缺乏比较明确的硬性准入标准,各类型、各行业机构纷纷入市。四川地区尽管一再控制准入数量,同时加以清理整顿,目前市场上仍有近1.1万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再如由于目前尚未建立保险营销员的分类分级考试体系,保险营销员的学历要求、素质要求均相对较低。只要具备初中学历、通过基本资格考试,取得保险公司的委托授权即可成为保险营销人员。多年来,四川每年均有10万左右人员通过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目前接受保险公司委托,从事保险销售的保险营销员约有13万人。较低的进入壁垒,造成保险中介市场主体良莠不齐,迫切需要通过完善退出机制加以优化。
完善保险中介市场退出机制,就是要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步淘汰部分规模较小、经营不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保险中介市场主体,要通过加大对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管力度,清退严重违法违规,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劣质保险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
第五篇:2010年广西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模版)
2010年广西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
一、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2010年,广西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190.94亿元,同比增长28.47%。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69.24亿元,同比增长31.15%;寿险公司保费收入121.70亿元,同比增长27%。保险公司赔付支出45.13亿元,同比增长1.56%。
截至2010年末,广西保险市场共有保险公司分公司27家,其中产险分公司16家,寿险分公司11家。
二、保险中介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一)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截至2010年末,经批准设立的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6家,法人机构数量与上年持平。其中代理公司25家,公估公司1家;非法人分支机构(含分公司和营业部)47家,其中代理30家、经纪13家、公估4家。2010年,共有2家法人机构退出市场。
(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截至2010年末,共核准1689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资格,其中主要是银行、车商和邮政类兼业代理机构,数量占比分别达到48.43%,15.81%和5.33%。
(三)保险营销员
截至2010年末,广西共有保险营销员48373人,同比减少
5.33%,持证率99.98%。
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业务发展情况
(一)保险代理机构
1.代理保费规模
2010年,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累计代理保费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76%,占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2.3%。其中,代理财产险保费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114.38%,占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的4.95%;代理人身险保费收入0.68亿元,同比下降5.56%,占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0.6%。
2.代理险种结构
2010年,保险代理机构代理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的比例约为5.04:1。代理机动车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人寿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业务比重较大,占比分别为65.05%、12.65%、7.27%和4.30%。
3.利润状况
2010年末,保险专业代理机构资产总额达到3740.94万元,净利润为328.53万元。25家保险代理机构中,13家实现盈利,盈利面为52%,同比提高了17.22个百分点。
(二)保险经纪机构业务情况
1.经纪保费规模
2010年,保险经纪机构实现经纪保费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68.89%,其中财产险经纪保费1.57亿元,人身险经纪保费0.08亿元。
2.经纪险种结构
2010年,保险经纪机构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比例为19.72:
1。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及工程保险业务比重较大,分别达到60.74%、14.19%和5.36%。
(三)保险公估机构业务情况
1.实现收入情况
2010年,保险公估机构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含公估服务费收入和其他收入)209.11万元,同比增长40.92%,其中公估服务费收入为209.06万元(全部为财产险业务公估服务费收入),其他收入0.05万元。
按照险种划分,企业财产险、机动车辆险、工程保险等险种收入比重较大,占比分别为42.04%、20.11%和13.66%。
2.利润状况
2010年,广西保险公估法人机构为1家,完成估损金额749.79万元,实现营业收入39.2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57.8%、48.51%,亏损14.5万元,同比增加384.95%。
四、2010年保险中介监管工作
(一)强化现场检查,促进保险中介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一是开展产险公司中介业务现场检查。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的重要部署,广西保监局对广西产险公司中介业务和中介机构开展了现场检查,并重点检查了保险公司利用中介业务和中介渠道弄虚作假、虚增成
3本、非法套取资金等突出问题。为检验和巩固检查成果,广西保监局还开展了产险公司中介业务的后续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明显提高,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经营效益大幅提升;二是对广西中介公司进行系统性风险排查。在保监会的统一部署下,对可能存在传销活动的中介公司进行系统性风险排查。通过下发排查通知向保险公司提示风险,对代理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劝退代理公司拟任高管等手段,坚持打早打小,有效阻止非法传销通过专业中介渠道进入广西,保证了广西保险中介市场的稳定。
(二)着眼非现场监管,提高中介领域风险防范水平
一是利用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分类监管评分实施差异化监管,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利用外部审计制度对辖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年检”,对发现的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信息化建设滞后、股东占用资金、内部控制薄弱、客户告知书制度执行不到位等五类问题分类型、分机构、分地域提出监管对策,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提前化解系统性风险。在深入分析分类结果的基础上,将风险分值最高的三家专业中介公司列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电话调查、现场走访、重点提示等方式对重点监管对象进行摸底。三家重点监管机构中,一家因风险管控不到位受到处罚,一家因长期亏损退出市场,一家因存在大量虚开中介统一发票的行为被吊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二是以保险专业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保险专业中介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全国上线为契
4机,加强非现场监管数据报送管理,对辖内所有专业中介法人机构的人员情况、经营情况进行摸底,做到实时掌握机构动向。
(三)创新监管思路,积极探索中介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2010年初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管理的通知》,建立以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中介渠道和中介业务、推行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联网出单制度、实行中介业务保单实名销售制度、推行佣金支付零现金制度、推行佣金提取支付跟渠道、跟保单、跟人、跟账户的“四跟”制度、建立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等六项新措施为核心的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管理规范,从以往单一的事后监管逐步向业务过程监管过渡,从制度层面堵住保险公司中介业务弄虚作假的漏洞。2010年末,对4家省级保险公司的执行情况开展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加强制度落实,强化执行监督,确保监管政策的有效执行。二是推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东约谈和高管考试制度。约谈拟设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的股东和拟任高管,通报保险中介市场现状,提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面临的风险,进行保险监管政策法规教育,了解投资动机和管理模式;并对拟任高管进行法律法规考试,将监管关口前移至准入阶段,防止机构“跟风”设立、高管“带病”上岗。三是推行保险营销员从业告知制度。针对监管政策传递效应逐级递减的情况,广西保监局创新政策传导方式,对照近年来新出台的监管法规,从保险营销员用工性质、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营销员的权利义务等
5几方面将最新监管规定直接告知营销员本人,要求保险营销员签订代理合同前必须先签署告知书,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探索建立公平、公正、透明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监管模式。
(四)争取政策支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通过向自治区财政部门和地税部门报送请示报告和调研报告,与财税部门进行沟通交流,邀请财税部门与广西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高管人员、保险营销员进行调研座谈等方式争取自治区财税部门对保险行业的支持和理解。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财政厅和地税局联合下发了桂财税(2010)82号《关于提高广西保险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的通知》,广西保险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2011年1月1日起从30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为保险营销员队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