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听倪主任公开课有感
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听倪主任公开课有感
江苏省响水中学
李成荣
224600 5月21日,笔者同其他老师一道,在学校艺教楼多媒体教室,聆听了教科处倪锦春主任的一节公开课。他亲切的话语、睿智的思维、洪亮的声音、浑厚的内功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我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跟大家分享。不足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一、声音超洪亮,情绪被激昂。
刚一上课,倪主任与学生响亮的互致问候首先映入耳帘。在人们的心目中,倪主任平时待人温文尔雅,说话轻声慢语。可不曾想,一到课堂上,他仿佛变了一个人,精神抖擞,激情迸发。在他的感染下,一下子兴奋起来的学生们很快就“入戏”了。这样的激趣导学非常难能可贵,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教了近30年书的“老家伙”来说,棱角基本已经磨平,工作需要投入,上课更需要有激情。
二、策略指引,有的放矢。
经过前期的导入和铺垫,接下来该转入正题----重点讲解了。跟人们预料不同的是,倪主任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去阅读,而是先引导学生留意文章体裁,然后顺势小结演讲稿的题材特点和阅读技巧,即话题→故事→引用→数据→问题→结束,然后再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样,有了阅读策略的指引,学生阅读起来就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这一点也是倪主任跟大家和而不同的地方。
三、手法娴熟,技艺高超。
在设疑讨论环节中,倪主任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查找课文特定信息;然后通过分段理解,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释疑,手法娴熟,技艺高超。他将整篇课文,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概括出段落大意,培养篇章结构能力;然后分层理解,逐个击破,培养文章细节理解能力;通过短文填空、集体朗读等形式再现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总体脉络,化难为简,得心应手。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读前、读中和读后立体式训练,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倪主任课堂教学中的大师风范。
四、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同样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是,在典题拓展过后,授课老师通常会让学生去做一些高考题之类的练习,可倪主任却偏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写某个著名运动员的简介,然后在全班展示。学生们的发言非常踊跃。这样,他们既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写作水平,又能够锻炼口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倪主任这种既让学生乐学、会学,融洽了师生感情,又不显山露水,渗透德育于不知不觉之中的“手腕”,实在是我等凡人所无法比拟的。
五、学情准确,切合实际。
在这节课的最后部分,即训练巩固中,倪主任先是让学生做了一篇任务型阅读,然后进入讨论举办奥运会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得出一些平常人们能够想到的但不易表达的内容。这说明倪主任对学情把握透彻,定位准确,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既吃得饱,也吃得好。到这里整节课好像就结束了,可是倪主任就是要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他不慌不忙地对本节课作了简短而实实在在的小结,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也是对整堂课的升华,这更是他的点睛之笔。
六、气氛融洽,效果显著。
整节课听下来,感觉课堂气氛热烈,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互动频繁有效。从学生层面看,从质疑到释疑,收获了知识;从讨论、合作、探究到踊跃发言,培养了能力;从参与课堂实践到身心愉悦,发展了情商。从教师层面看,从备课到上课,是与学生心的交流;从预设到生成,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过程到反思,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倪主任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师生双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这正是现代教育所大力提倡的。商榷之处:
1.如果课堂上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和讨论,这节课就会更完美。
2.如果能对学生的小组合作与讨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产出可能会更多、更精彩。
第二篇:听公开课有感
11月份听公开课有感
2014年11月4日,我校组织开展了第四次教研活动,我们听了2堂精彩的数学公开课,分别是xxx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xx老师执教的《可爱的企鹅》,听后受益匪浅。针对这两节课,我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一、xxx老师的课
好的方面:
1、旧知导入,引出问题,激发探索兴趣
通过观察长方形,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旧识求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长方行的一拉变成平行四边形,复习近平行四边行的性质。让学生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让问题把学生的思想吸引到课题中去。
2、在动手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始终做到了轻结果,重过程,全体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索过程。从先让学生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采用让学生通过剪、拼、移。比较等多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来探索、验证、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生验证的同时,学生也初步认识了转化这种数学方法的运用,为以后学习其它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梯度练习,培养能力
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体现了对公式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师从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培养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呈现开放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不足之处:
1、板书没有合理设计,看上去比较凌乱,合理的板书应该是良好课堂的一部分,作为老师应该要重视这一点。
2、通过切割、拼凑、移位的方法,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做的不错,如果把教师演示这一环节用课件展示出来,就比教师自己用纸来拼凑直观多了。
3、整堂课缺少一些趣味性,知识点教师讲得很扎实,但不生动,学生听了会乏味。
二、xx老师的课
好的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解决小企鹅问题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2、课件做的简洁、生动、形象,直观明了。出示了很多有关生活当中问题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的,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机的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
4、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景和直观图,让学生体会题里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重点。
不足之处:
1、教师引入新课之后,应该把本节课的题目板书出来,这样就提示了学生下面我们要开始学习新课了。
2、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感受生活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还是自己说的多了,并没有更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这次公开课活动,还是让我收获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教师的态度,两位教师对待这次活动很重视,积极准备,为的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公开课,听课后也可以看的出来。其次,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第三,扎实的数学功底,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拥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水,这样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总之,这样的活动还是要多开,既是对上课者的一种磨练,也是对听课者的一种提高,希望我校的教研活动越办越好。
第三篇:听数学公开课有感
听数学公开课有感
本学期数学组就安排了两节公开课,一个是七年级备课组的施老师,一个是八年级备课组的张老师。施老师的公开课本来是排在期中考之后上的,但施老师同我讲教务处王老师要听她的课,她想趁此机会顺势也把教研组排定的公开课上了。她的这种想法,我是很理解,也是很支持的,作为教研组长,我深知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的不易。
这种不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准备的不易,公开课不可能象平时上课一样,你总要弄一个象样的课件,一份拿得出手的教案,认真一点的还要上试教课,这样算来,前前后后折腾,至少一个星期才能消停。二是上完课之后的评课这一环节,大部分教师包括我自已在内,可能从内心里都无法忍受别人对自已所上的课品头论足,想想自已准备一节课,不知道有多么的辛苦,好不容易上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评课时好评不多,建议的话倒是比较多的,再加上个别领导在评课时言辞稍显激烈一点,上课老师想想更是懊恼。上述种种因素,造成现在很多青年教师不愿意上公开课,能不上最好不上,老教师更是如此,40岁以上基本上不怎么上课展示了,我自已何尝不也是如此呢?以前不做教研组长时,公开课还上的有点多,做教研组长之后,公开课也很少上了,想想很是愧疚。我们一些领导总是讲,要多让青年教师展示,给他们成长的机会,这话不错,可领导们为什么不能带头上课展示呢?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每个教师(老、中、青也好,普通教师和领导也好)都需要成长,有时一个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如果领导和老教师能带头展示,更能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年轻教师的斗志,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还是回到施老师这节公开课上,施老师教龄不长,听他们讲以前初中、小学都上过,前一学年生小孩,社会也带过。在平时和她的接触中,我感觉施老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女教师,对工作也很敬业,为人处事也很大气。在评课这一环节,我能感受到这一点,尽管我们在评课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施老师都能虚心接受,没有怨言。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教师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很不错了。因为很多评课,上课老师有抱怨的话,我想评课老师也不会过多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的,大部分只会点到为止,如果是这样的话,上课老师也不一定从评课这一环节能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开公开课也达不到一种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每次公开课之后,评课这一环节,对我主持教研活动是两难的事情,总是讲好,上课老师学不到什么真正有效的东西,不好讲得太多,对开课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以后愿意主动开课的青年教师是越来越少。
评课真的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情,但不管领导是一个什么观点,但我个人认为,在评课时还是要相对温和一点,以正面鼓励为主,有些过激的言辞还是私下交流为好。有些时候,我们在评课时,本意是好的,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如果在用词方面不当,也容易对上课老师造成伤害,要成就一个好老师很难,但要打毁一个老师很容易,有时一句话就会让她从此一厥不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交流方面要特别注意用词的婉转性。这也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
总体来讲,施老师的个人素质还是不错的,课堂中讲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也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当然在一些方面,如:教学设计、教材处理、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的纠错反馈等方面有待加强,这些问题也是很多年轻教师普遍存在的,假以时日,我相信施老师一定会有所改善的,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听公开课〈桥〉有感
听公开课〈桥〉有感
辛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课堂处理得基本上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辛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辛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拉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辛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辛老师在后来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辛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辛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来辛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认识以不仅是开始时那段录象所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辛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辛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同时辛老师还把品词与“写写练练”相结合,比如抓“揪”字让学生写一写,为揪字做注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使他们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听了辛老师的课,我想到了很多,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总是会花很多的时间在课件的制作上,其实是很不值得的,也不需要。课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对于文章的一个本分可以扎实、吃透,那才是语文课应该做的事情。合适的容量,语言的训练,学习方法、写作指导,这在高年级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究竟要怎么样的引导?如何有效?让我们的课堂丰富,同时又教会学生。我想,今后的课堂教学上,我会努力积极思考!
第五篇:听美术公开课有感
听美术公开课有感
参加市中小学生美术公开课听课活动,使我对如何上好美术课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平时的上课方法进行了反思。这几位老师的课每一堂都具有学习的意义,每一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不仅是学生陶醉,也是我们每位听课的老师醍醐灌顶,收获颇多。在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听课的感悟,希望能和各位同行共同讨论,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第一点,吃透教材是根本,这几位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综合素养很高。尤其是来自济宁东门小学的陈晶老师,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具有灵活的应对能力。课件出问题了依然能镇定自若的利用准确精练的板书,丰富多样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思路清晰的圆满完成教学,令我从心底里佩服她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二点,课堂设计环环相扣,精心巧妙,具有自己的风格。丰丽鹃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把课设计的活泼有趣,陈晶老师的课融入了语文知识,窦秋婷老师把音乐带入美术课堂,孙清丰老师则展现了一堂很用心的朴实的“家常课”。每堂课都精心设计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亮点,使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更多的体验,感受,而后让学生带着愉悦的体会去大胆表现创作。无论是陈老师让学生上黑板自己设计象形字、说想法,丰老师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摸、去猜、去画,还是窦老师让学生舞彩带、说感受、为画选音乐,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为出发点的。
第四点,教学语言丰富,具有感染力,教姿、教态得体,具有亲和力。陈和窦老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独特,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你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你好棒,老师真喜欢你。”“你真出色,给他鼓鼓掌”,课堂不语言单调重复,需要老师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摸摸学生的头,拍怕学生的肩膀,俯下身与学生交谈,给予鼓励的眼神,这些细小的动作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第五点,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陈老师使语文与美术相结合,使美术课更有分量。窦老师把音乐与美术柔和在一起,是美术课有了通感的效果更具艺术性。每个学科之间本来就有共通点,把各科知识互相融合使课堂更丰富更有深度。也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第六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更有趣。这次公开课的课件制作的精良新颖,让我感到震撼。尤其是来自济宁的两位老师带来的课件,不仅有大量的图片还插入了视频资料,音响资料,演示动画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对这次公开课准备的多么用心。这些资料的收集、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一位评课老师的话“要在网上海量浏览”才能选出自己想要达到效果的资料。在这里真心向这几位老师说句:“谢谢,您幸苦了。”
听完这几位老师的课,想想自己平时上的课,正式感到羞愧。决心向几位老师学习,对每堂课都用心备课,每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特点上出具有独特风格,学生喜爱的美术课。同时注意自身素养的提高,多学习多看书多观摩。也希望这种公开课多多举办,给我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像这种精品课的视频传到咱教育网上去,让没有机会去听课的老师也能及时的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