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海良概要讲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概要
顾海良
各位老师,我争取用一个小时多一点时间,讲一下《教学大纲》的基本情况。后面还有四位老师,将分别就《大纲》的“导论”及八讲的具体内容,同大家作一些交流。
《教学大纲》是作为中央“马工程”的重点教材项目来做的,也是在各方专家和有关领导的指导下,集体完成的一项成果。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经过2011年一年,到现在2012年,前后加起来经过了三个年头。当时,《教学大纲》课题组成立时,我还是武汉大学校长,是作为学者做课题的首席专家。除了我之外,还有七位专家,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学科、这门课程的著名学者,像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原来还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钰民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向军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前任院长丁俊萍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跃教授等,对这门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多有建树。我在其中,只是起一个协调的作用,是这些专家发挥了更多的重要的作用。在《大纲》整个编写过程中,全国很多高校包括在座有些专家、有些老师也都参与了讨论、参与了修改等等。我记得,春节后在和张磊局长最后协商《大纲》修改时,报到中央的送审稿,《大纲》最后的参考文献是18种,现在增加到26种。我觉得,后来增加的8种非常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重要文献加进去了。这也反映了各方面对这门课程的高度关注和精心研究。我没统计参与的学校有多少,至少30所高校,另外像社科院的,还有中央编译局的专家都参与了这项工作,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专家们的积极参与。所以说《大纲》是一项集体的成果。
在这里,我主要讲五个问题。第一,这门课程设置的意义;第二,为什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调整;第三,这次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是什么:最后两个问题,一个是《大纲》编写的基本思路,一个是《大纲》基本内容的简要说明。
第一,课程设置的意义。大家非常清楚,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我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正在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马克思主 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大家看到,现在编写的《教学大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个名称,试图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或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一个体系性的、系统性的展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系统性、整体性,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前提,也可以说是“整体为先”。著名学者卢卡奇有一句名言,叫作“整体与个体相比,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我们现在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教育的整体性,先行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整体上来把握、来研究。对研究生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更应该这样来考虑、来要求。
对研究生来讲,课程实施有利于我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也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对于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都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新设置的两门必修课程,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博士生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主题。
第二,这次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要清楚。同原来研究生的课程相比,为什么加了一个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区分,它调整的必要性在什么地方?从根本上讲,就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应该是新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改进。同原来的课程相比较,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内容从形式从方法等等方面,都需要做一些调整。
第二个原因就是,“05方案”实施以后,本科生课程做了很大调整,研究生课程没动,改革和调整的呼声比较大。研究生课程讲什么,重要的是要避免对本科生阶段的简单重复,要形成一个比较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刚才两位领导反复讲了“步步高”,实际上从小学到中学,从基础教育到高中,一直到大学到研究生教育,“步步高”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这个上升是“步步高”,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状态的“步步高”。讲是螺旋式的上升,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同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的 2 深度、理解的高度应该是不一样的。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中都讲了,大学为什么还得讲。确实都在讲,但是要看到,讲的内容、讲的深度、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需要理解的内容和要求、作用和功能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步步高”准确的理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状态的“步步高”,它可能在某些点上看来似乎是重复的,实际是在提高、在提升,看似重复中有深化、有升级。一些小学讲的东西中学还要讲,中学讲的大学还要讲,大学讲的研究生还要讲,都是讲这些道理、这些问题,但是讲的不一样。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对问题的认识、对理论的把握,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怎样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螺旋式上升来认识它们的关系。讲螺旋式上升,看似是在同一个点上,但是空间高度不一样。看似在讲同一个观点,但是它的要求、它的目的、它的目标不一样,最终要达到的功能和效果也不一样。有的人误解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我在山东主持过一套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我深深感到,小学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期间,讲来讲去实际还是这些问题,但是它的深度、它的高度、它的广度、它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在不同的年级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对象不一样,对象的认知需要、认知能力不一样,你给他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有一个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相互协调的问题。我们作为教学主体,要判断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需求是什么。学生作为接受理论主体,他提出的需求我们应该给予充分满足。
要了解研究生的需要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要求,来确定我们的课程及其内容。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是相衔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在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我们编写组的八位专家,有四位专家,秦宣教授、丁俊萍教授、王炳林教授、顾钰民教授,他们都是本科生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成员,他们又在学校里面从事研究生教育。当时的构想要首先避免简单的重复,要有理论上的深化,是在本科的知识上、理论教育上的深化,而不是脱离这个基础的深化。我们研究生90%以上是经过本科生学习阶段的,这是我们讲的衔接。但是要避免简单的重复。衔接得好的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我们准确了解了教育对象认知的需求、认知的能力,以此实施“合适的”教育。
第三个原因就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有学术型的、职业型的,我们力求今后学术型的研究生和职业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各占50%,3 现在已经接近六、四分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从三年制变成两年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安排等等,课程要做“精”,但是精是指质量,精不等于少。精是质的界定,小平同志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精是质的界定,不是讲量上越少就越精、越少就越好。达到精,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但目标是要“管用”。
我们现在从这个课程设置上、从课时安排上做了一些调整,减少原有课时量,但是加上选修课,还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课时量。现在确定必修课、选修课就是考虑到“精”,选修课也是非常好的选修课,比如“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概论”。我们现在把“精”和“管用”都集中体现在质量上。我们也要宣传确定的选修课,也是属于“精”也是属于“管用”的,只是考虑到课时等等,我们现在把一门必修课,还有两门课作为硕士生的选修课。我们假如讲得好,很多研究生可能会把我们讲的这些选修课选完,包括博士阶段的“马列著作选读”,我觉得讲得好还是受欢迎的。教师的课要达到“精”和“管用”,不要连篇累牍讲了很多,就是达不到效果。不要从老师的兴趣出发,或者容易“出彩”的就讲,这个思路是不对的。应该根据对象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内容。
我们现在要求对研究生分专题讲,专题不是根据老师的知识兴趣,不是根据老师的理论特长,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来选择理论内容。我们确定什么专题要根据研究生的需要。同样在一所综合性大学,对不同学科的学生,我们选讲的内容应该是不一样的。经济专业的学生,里面经济建设那一讲未必要多讲,但是要给他多讲讲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等讲,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我们经济建设很快,政治建设没动,要给他讲明讲清,不但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而且为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政治上的开放,我们政治上改革的力度,有很多完全可以说清楚的。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生态文明建设,讲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有些老师为了生动而牺牲科学性,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庸俗和媚俗的倾向是有的,这是应该杜绝的,我们不能根据老师的兴趣,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讲。后面讲以专题的方式,选什么专题,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要精心策划。
第三,我们这次课程调整的原则主要是三个,一个是导向性,主要以当代中 4 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我想学习外语的学生,要给他讲经济开放,要给他讲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使他觉得你讲的那些内容对他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学外语的学生不知道当代中国和世界是什么关系,不理解为什么当代世界如此热烈地讨论“中国模式”,不知道中国发展道路实质是什么,不知道中国经济对内和对外开放,特别对外开放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包括不懂中国国情等等,是不可理解的。对于我们来讲,如何结合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这是我们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因为你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讲,学生才能接受或者才能更好地接受。
另外一个就是课程的层次性,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它的层次性是什么?前面是连接本科的,后面是博士的,但是又表明它有相对独立性。因为我们现在本科生并不是都能上硕士的,绝大部分是不能上硕士的,本科就是他的终极学位。没有必要为了考虑衔接性而牺牲本科生教育的独立性、完整性。同时,硕士研究生也只有少量读博士生,所以也没有必要为了照顾博士生而忽视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完整性。它们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既要强调各个层次教学的衔接性,也要强调它的相对独立性,既要强调它的层次性,也要强调各层次间的完整性。
最后就是课程的实效性,我们提出教学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设置和安排有关课程。现在我们要求课时必须是有保证的。我们应该非常合理地安排好这些课时,合理配置我们现在有限的课时,这些课时里面包括教师讲解,包括我们外请一些在实践中有理论思考的一些领导、一些学者,也包括一些社会的考察等等。
第四,关于大纲编写的基本思路。我想强调以下几点。第一个要求,就是采用大纲的方式,这也是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一个在现实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问题,不管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何况研究生培养中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课程都以依据教材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很多研究生课程都是没教材的,有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结合研究的过程来讲的。所以,最后确立用大纲的方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或者重要的问题列出来,把其中 5 一些要点明确下来,给我们的老师们一个比较大的教学的选择空间,在这样一个整体中,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包括他的生活实际,选择一定的内容来进行讲解。当然这要整体为先、总体为先,要把对这个理论体系的把握作为一个前提,就是现在我们设计的“导论”加上八讲,都会讲到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问题,以当今世界为背景来理解中国问题,这是一个考虑。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分专题。“分专题”就是给讲课的老师们一个发挥教学的创造性的空间,“分专题”来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分专题大概有三种选择方式。
一种就是重点把握,选择重点问题讲,比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先把这一讲的内容综合一下,即所谓“整体为先”。你要整体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什么,然后重点讲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讲我们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思路,以这个为重点讲,在若干讲中间,我并不全讲,但是要照顾到整体。“导论”照顾到全部课程的整体,在每一讲中又照顾到这一讲的整体,并不是把中国经济建设四个内容平均分布力量,而是前三个内容就简单讲,重点讲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重点讲,也可能是在中国对外开放中讲,也就是根据我的研究生对象的理论需求、学习需求和他们的思想实际来安排讲课重点。又讲大纲又讲专题,就是希望重点讲,这对我们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而这个重点不是老师研究的重点,而是学生需要的重点,这是我们课程改革能否达到这个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各学校要组织力量研究,普遍的最主要的理论需要是什么,各个专业的研究生他理论的需要和实际需要是什么,把这些把握好了,又能照顾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千万不要为了讨取更多的鼓掌来讲什么内容,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讲我们的内容。
二是结合的方法,就是我们现在“导论”加八讲,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比如对经济系的学生,经济未必多讲,但要多讲国情,多给他讲讲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要考虑学生思想实际的需要、学习实际的需要,如关注研究生专业学习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可以组合成一些合适的教学模块,这叫结合法。也可以跨越地讲,可以把几讲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模块,或者我组合成不同的模块,让研究生来选择你进入哪些模块。这些模块是有机结合的,前提是从整体出发,你不能不讲整体。要研究和实施对学生成长成才有意义 6 的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合模块,但是理论的整体要先行。要把我们的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体系讲清楚,并且结合进每一讲的内容。
三是交叉的方法。所谓的交叉方法,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从本科生上来的,为什么我讲本科的文化建设和硕士的文化建设不一样,从不一样中间看出学生应该接受的思想理论教育不一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不一样,应该具有的眼光、应该具有的境界不一样。对研究生应强调什么,要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更深的理解,更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应该往哪儿发展,中国发展中有什么样的问题,要具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去处理好这些问题。所以这个专题设计、专题思路,一定要搞清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关键还是实践中的问题要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它。实践中有很多问题,不同类别的学生可能关注的实践问题不一样,这就是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的结合,是我们分专题包括哪些专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组合来结合我们的专题,是用单一的重点式的,还是结合模块式的,还是交叉递进式的,我觉得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关于编写过程,在理论探讨上七位专家做了很多贡献。刚拿到《大纲》时,猛一看好像似曾相识,但你仔细一看它的体系安排、它的各讲安排,实际给你很大的实施专题教学的空间。我们不大习惯专题教学方式,分专题有重点地讲、模块方式地讲、交叉方式地讲等等,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所以我觉得我们分专题,不要理解成选择某一讲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问题里面某些要点,把它讲清楚就完了,这可能是专题的一种讲法,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讲法。思想政治理论之所以有其吸引力,就是每年都在变,所以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讲法,对物理系的学生和对数学系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区别,对历史系的学生和生命科学系的学生讲法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讲的都是一样的,那你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老师。我们很多讲课好的老师,首先要了解我听课的对象是什么,有些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觉得我们太累。但实际上,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的魅力,就是根据时代的变化,甚至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你要用语言来表达是很难的,但是你心里能够揣摩出这个变化,这就是艺术,它没法用所谓科学的定义把它表达出来。艺术的感受、艺术的体验,只有自己心里能够感受到。所以,大家分专 7 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内容的选择,更是一个方法的重大变革。
“分专题”,能够给我们巨大的创造空间。我还要强调一下,“分专题”与整体为先是一致的,是“整体为先,专题为主”。整体为先,你要把整体把握住,不要出格,把整体的东西给学生交代清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整体一定要有个把握,像“导论”、第一讲这些内容,要在整体上把握好。然后就是专题为主,分专题不是脱离整体,还是对整体把握为先,然后专题为主。编写《大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老师发挥讲课的创造性,用专题的方式也是让大家整体上有个比较明确的规范。专题怎么确定,既是一个大家教学水平的问题,又是大家认识这门课程的水平问题,也是大家教学艺术水平的体现,是多方面的综合,怎么把这个分专题研究介绍能够贯彻和落实下去是个关键。这门课不编教材而编大纲,大纲又采取比较简洁的“讲”的方式,每一讲里面的专题也很多,开头有个总论式的,后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最后是当代中国与世界,这个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这门课能够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包括他的生活实际,也能够为我们老师讲课提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所以我觉得在我们这门课里面,要对分专题这个为什么要分、怎么分、分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第三个就是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本科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研究生的理论研究水平是不一样的,你假如能把这个区分清楚,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你假如讲不出来,学生以为你是在给他们重复灌输,他们就难以服气。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整体的理论体系、理想信念是我们这门课开头就要把握住的。整体不为先就不行,专题不为主,可能最后讲的效果也就不行。所以我们现在规定这样一些基本的想法,编写教学大纲我们立足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条件,有的甚至把一些新的见解体现出来,对每一讲的内容互相渗透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大家看到每一讲由三部分组成,每一讲开头都有制度要求,制度要求我们尽量讲得简略,教学基本要求就是整体在先,第二是内容,最后一个就是思考题,思考题我们也尽量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题大家具体教学的时候还可以罗列一些其他思考题。这是我们讲的编写的基本思路。
第五,关于《大纲》的基本内容,后面有四位专家要讲,我就不讲了。大概从它的结构上来讲,开头是“导论”和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导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概述,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讲了世情和国情,不仅是国情,还有对当今世界的理解,是一个理论前提。后面分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最后讲了当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导论”加上八讲非常简洁,大家看这个标题非常简洁,也并没有把我们现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讲了。我们用比较简洁的八讲的方式,你也不要误解导论和八讲,一共讲九次,每次四个课时,正好两个学分。不能那么理解。一定要分专题讲。“导论”很重要,你一定要“导”好。理解基本国情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前提,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其结合的前提,不了解国情,就无法解决,也无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脱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必然会引起我们事业的挫折甚至失败,只有建立在当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办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办好,才能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大纲》开头的这样安排,对以下各讲的理解很重要。
刚才杨光司长、张磊局长、维凡同志都强调了,怎么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理解我们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其它们的结合,在这个前提上,分别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不同的问题。我们认为其中有16个问题可以列为重点问题。当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理解。
“导论”中的四个问题都非常重要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这个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四个基本问题和“三位一体”的问题,四个基本问题就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三位一体,就是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以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问题。这个是“导论”中的重点,假如说是整体为先,这个“先”要讲得非常清楚。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讲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问题,其中“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讲坚持科学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当代中国国情基础上的战略问题,也是符合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有利于我们 9 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一个指导思想。这个问题应该是本讲的重点。
第二讲及后面的三到七讲,每一讲的第一节都有一个“概述”,这个“概述”的目的,就是希望把研究生之前的主要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做一个概括,都很简短,希望简约一些。这些讲的“概述”,是根据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的概括,不能把本科的内容都概括进来。概述不清楚,理解后面就比较难。
第二讲,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是重点,并不是说其他不重要。全部《大纲》中33个二级标题中有16个,大概50%是我们要讲的重点。
第三讲开头也是个“概述”,这一讲写得比较简洁,也比较深刻。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等问题都做了简要的一些说明。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讲的重点。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概述,有的内容本科教材没有,概述的重要根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我们要讲的重点,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两问题可以看做是第四讲的重点。
第五讲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新的内容比较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概述,我认为写得非常好,有许多重要的见解,这是多方面的专家提出的,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要点,概括了六个方面的理论要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制五个方面的概括,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另一个就是“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统筹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个思想理论认识上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这一讲的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特别第三个问题“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要讲好,对于理解社会建设问题非常重要。
第六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觉得“概述”写得也非常好。还有“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我们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是重点。本讲最后关于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也很重要。我们不仅要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建设的一项内容,而且要把它理解成应对世界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0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怎么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们不能把全球气候问题理解为一个纯粹技术性的问题,纯粹是生态环境指标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包括了很多国际关系、国际格局调整等等一些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中国怎么应对,我们有我们的主张,西方现在打着环境和气候的旗号,把政治问题搅合在一起,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消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我们要通过我们的主张,既能够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们应该负什么责任,同时应该坚持中国的发展。我想这个主张也是根据各方面的专家建议,在《大纲》的最后修改中写进去的。
第七讲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二和第三这两个问题,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非常重要,特别第二个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的精神的要点。
最后第八讲,主要是“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两个问题,是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今天下午开始,请四位专家给我们讲《大纲》各讲的主要内容。下午分两个单元,明天上午分两个单元,请其中四位专家把“导论”和八讲的内容跟大家串讲一下,也是一个讨论的方式。因为大家都是在第一线搞教学的老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把《大纲》中表达的基本要点同大家做一个沟通,然后明天下午我们还有一个经验介绍,后天上午有一个讨论。讨论的时候我们各位起草专家也到各个组听取大家的意见,也是讨论式的,大家对一些问题可以探讨,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能够使大家统一思想,进一步让这个课的起点更高一些,我们也相信在这个大纲的指导下,能够把研究生的这门课真正开设好,使得我们中央所确定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第一门课取得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学科魅力在于变化,老师们有时候感到不高兴的也是变化太多,我们有的老师总希望课程稳定一点,但是思想政治理论在变,怎么顺应这个变化,我们在这个变化中增加我们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我们教学的创造性,有了积极性,有了创造性,很多问题就会解决,争取使这门课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好的一门课。我们也会配合有一些教学资料,包括我们四位老师讲课,也形成文字,能够在网上尽快传给大家,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个大纲进一步完善和 11 改进的意见,也能够及时反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门课上得好一些、更好一些。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
第二篇::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四个着力点校长顾海良校长顾海良
校长顾海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四个着力点
双击自动滚屏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必须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交叉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作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要正确理解和把握3个基本前提。一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理解。大学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以及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大学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本文涉及的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二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和体制前提的理解。治理结构是以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规定为前提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坚持的前提和方向。三是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旨意的理解。大学治理结构的目标和方向,是现代大学发展目标与功能的体现与实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
候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社会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根本任务是大学功能的中心坐标,大学功能是实现大学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
1.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体制的基本特征。
党委领导是核心。正确认识、把握和实现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党委对高校,不仅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而且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上的领导,突出表现为把握高校的思想政治领导权、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对重大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党委负有对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作出决策的重大职责。
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集中体现于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上。党委一方面要充分行使领导权,领导学校的全局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调动校长和其他行政领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党委书记作为党委的“班长”,重要的是要摆正书记个人与党委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好书记个人在党委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与校长在行政实施过程中的职权之间的关系。理顺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 构的根本要求。
校长负责是关键。校长负责是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要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使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校长不只是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实际上也是党委决策的主要成员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大学治理结构中,校长既是学校党委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主要决策者。党委的“职责” 和校长的“职权”,体现了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内涵。因此,校长负责是关键,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学校党委负责上。对学校党委负责,才能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党委领导职责与校长职权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调,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这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9-28 阅读:175次 教授治学是根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架构就在于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校长负责的关键作用和教授治学的根本要求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党委的政治领导、校长的行政职权和教授的学术权力,构成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方面,构成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和教授治学这3个方面,也涉及高校基本资源即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显然,能否实现高校资源的最 优配置,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质量与效率的衡量标准。
2.凸显大学治理结构的体制活力
大学管理是一种专业化极强的管理,大学治理结构不同于企业治理结构或政府治理结构。“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 要倡导教育家办教育” 的呼吁,实质上就是要求大学由教育家来治理。教育家办教育,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基本特征和特色的诠释,实在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大学要有行政管理的规定。大学必须有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行政权力是必然的。特别是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际,更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密切结合各高校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确立新的管理目标和方式,使高校的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要求更相适应。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强调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所谓的“去行政化” 应该是并行不悖的。所谓的“去行政化”,不仅仅是逐步取消当前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而且还包括改变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同,甚至用行政权力替代或削弱学术权力的现象。在大学治理结构中,不允许利用行政权力包揽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的全部过程,要使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以学术委员会为主,以学术权力为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的主体。
校长应该是教育家,时代呼唤杰出的教育家。高校的所谓“去行政化” 的对应面,应该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这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实行教育家治校,首先要求有职业化的校长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员,明确大学治理结构中行政管理的权力边界。从这个角度上看,比所谓“去行政化”更重要的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实际上,在国外许多高校中,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已经是一项推行多年并已见成效的制度。在我国高校
中,校长的职业化进程还没有开始,相反,却有一些校长岗位因为行政级别的存在而成为安排官员出路的渠道,硬化了高校的行政化趋向。《教育规划纲要》强调的“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必然路径,应该成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突破口。
3.营造大学治理的宽松氛围
大学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学术的繁荣发展。实现教授治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教授治学的主体是教授,主旨在于以教授为主体行使高校的学术权力,并对高校学术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
教授治学是提高大学治理结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教授是教师中最重要的学术群体,在学校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优势,其中,主要的就是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及其管理中的优势。教授熟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深邃的理解,这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基础。在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只有发挥教授的优势,依靠教授治学,才能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合力,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规律办事,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治理结构的水平和质量。
教授治学也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的根本。完善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需要充分依靠和发挥教授在高等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大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校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师特别是教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增强教授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提高学校决策 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授治学当然不能代替党委对高校的领导职责和校长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面职权。教授治学要以党委统一领导和校长全面负责为前提,只能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中运行,并在这一制度和体制背景下发挥作用。建立和健全教授依法治学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
机制,是完善和发展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教授治学,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就是要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就要从学术氛围、学术风气、学术品质诸方面入手,建立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尊重知识和创新创造的学术氛围,树立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格。使大学真正成为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的园地。
4.构建科学民主的保障机制
依法治校是我国大学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大学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机制。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来看,坚持依法治校的要义在于以下3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高校得以设立以及保障其正常运转的“根本大法”,是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学校章程建设的要求,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任务。
其次,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点是要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各负职责和职权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领导决策行为,减少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增强决策的民主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对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时,一定要注意决策前的酝酿和磋商,特别是对要提交党委集体讨论决策的重大议题,学校主要负责人必须会前进行充分酝酿和磋商。应明确规定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的职能定位、职权范围、决策程序、监督督办程序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筑牢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
再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流程。进一步健全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术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干部选拔任免决定制度、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党政领导民主生活会制度、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等。通过建立健全和具体实施这些管理制度,凸显大学治理结构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教育规划纲要》从新的高度,对大学治理结构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相信,建立和完善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基本性质,又具有各自高校鲜明特色的大学治理结构,必将成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强大推动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9月20日)
完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思考
韩呼生
第三篇: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此时此刻,我同在场的所有的同事们和朋友们一样,很高兴地同你们——每一位毕业生一起,共同见证2010年毕业典礼,共同分享毕业典礼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喜悦和欢庆。
我首先向今年顺利毕业的7602名本科生、4843名硕士生、1172名博士生和516名留学生表示衷心的祝贺!今天,当你们走出那古朴的“国立武汉大学”门楼时,你们就将承载着武汉大学的更多的期待、牵挂和托付!
百年武大、苍茫珞珈,暑来寒往、春华秋实。你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武汉大学度过,“自强、弘毅、求实、拓新”已沉淀于你们精神气质之中,成为你们生命的一部分,留下今生不能褪去的生命印迹。
“没有经过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留恋的。”你们在学校曾经获得过的成功、褒奖和真情,将成为你们人生旅途的无尽的力量和无穷的财富。你们在学校曾经遇到过的不快、怨艾和失望,此刻也应该以你们风轻云淡、轻柔和煦的心情去消解、去淡忘。由于学校学习、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管理工作的疏漏而给你们曾经带来的诸多不便和不尽人意之处,我作为校长,在此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我希望,无论是过去的欢愉还是伤感,无论是过去的成就还是失意,都能像诗人所讲的那样:“那些过往的事情,都将变成甜蜜的回忆。
”今年是武汉大学合校十周年,也是我来武汉大学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你们中有近400名同学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都是在武汉大学度过的,刚好也是十年。十年来,为了理想的武大、和谐的武大、卓越的武大,我们共谋发展、共克时艰、共同奋斗。作为武汉大学发展的缩影,这十年间,我们共培养了70198名本科生、37731名硕士生和8313名博士生。回顾十年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成长和进步,我们可以“十年和合,十年通变”加以概括。
“和合”、“通变”所蕴含的哲理和价值,不仅对于学校十年来和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极有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都大有裨益。和者,和谐、和睦、和平、谦和之义也;合者,联合、合作、融通、协作之义也,“和合”联用,旨在阐发万事万物和谐默契、相异相成的本质关系。诸子百家,众说纷纭,但在“和合”诠释上却有少见的契合,无论是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庄子的“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还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强调“和合”乃世间万物平衡协调发展之源,是事物发展、产生新质之本,是大道运行之规律,也是人道政教的目标。“通变”的意蕴在于“通则不乏”、“变则可久”,重在通晓变化之理,讲求应时而动、顺势而为、适时而变,追求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着力创新,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会通”与“运变”的统一。
“和合”和“通变”,与武大百余年历史所凝结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校训精神,有着精神上的赓续和理念上的相通。由此阐发开来,它们折射出一种和谐融通、顺时而变,志存高远、求真求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合”和“通变”,应是我们今后为人、为事、为学所应秉持和弘扬的精神,也应成为各位毕业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追求事业所应秉持和弘扬的精神。
我希望你们能坚守理想,永远保持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忠诚与信念,这是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持有的一种生活境界。你们即将踏入的社会未必完美,未知之域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我当然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你们的贡献。但是在这之前,请正视你们生活中将面临的艰难和波折。你们从困厄和苦练中积累的人生阅历,将超过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经过风雨磨砺,你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加丰盈、厚重和博大。要永远与国家同命运、与社会同生存、与人民同甘苦,勇敢地直面现实,积极地投身实践,乐观地迎接挑战。永远不要放弃你们的理想、激情和期冀,这是照亮人生成功之路的一盏明灯。
我希望你们能逐渐具备深邃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中国意识,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度。当今世界正值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际的交流与思维的通达,知识的广博与文化的交融,以及战略意识、全球观念、开放胸怀的具备,对人的发展尤显重要。世界眼光必然与坚实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相连接,要以把握时代主题与深谙中国国情为根基,深切地认识国家的历史传统、自然状况、发展水平、社会矛盾等阶段性特征。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把阳光种进泥土;既要开拓进取,又要勇于创新,要把卓越付诸实际。在追求实现自我的同时,在处置国事家事时,永远不忘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相信,从武汉大学走出的莘莘学子从来不缺乏这种精神。
我希望你们能永远包蕴平和、理性的品格,永远持有谦和、融通、平常之心,永远保持敏于感知、拒绝平庸、勇于创新的追求。这也是在社会中探求新知、在事业上奠定根基所应有的心境。你们要悦纳自我、珍重家庭,宽容他者、尊重他人,实现处事的通达、心灵的和谐和内心的安祥,这其实也是担当社会责任、成就事业辉煌和度过平安人生的基点。走出校门的你们,不能徒具书本知识而缺乏洞彻世事、接人待物的能力,要能永远兼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勤于思考、乐于纳言、敢于怀疑、勇于探索。
我希望在你们的人生中永远不要丢弃先哲们提倡的“谨慎、公正、坚韧、节制”的美德。“谨慎”就是在洞察情势后作出明智选择;“公正”包含公平、诚实和信守诺言;“坚韧”特别表现在逆境中的坚守与执著;“节制”凸现慎独,要约束身心,抵住诱惑。只有坚持这些美德,拥有这些情怀,才能陶冶性情,锤炼人格,砥砺人生,才能不断迈向生活的新的境界。
青春如舞,岁月如歌。珞珈山几载生动的故事已经结束,这些故事会永远留在你们的记忆中,成为你们往后毕业纪念日团聚时絮絮不断的话题;现在整个世界已经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你们的面前,未来属于你们,更精彩的人生故事等待你们续写,百年学府的辉煌也等待你们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我为你们祝福,我们为你们祝福,武汉大学永远地为你们祝福!
第四篇:课外活动讲稿(顾佰锋
课外活动讲稿
林口县朱家镇中心小学
李春凤
活动课题: 安全自护我能行 活动时间:2007年5月10日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数:43人 主持人:张玲玲
活动目的:让学生认识消防安全标志,懂得防火常识,以及正确报火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师导言:火,人们眼中的宠儿,从轮船劈开浪花远航到运载火箭把“神六”送到太空,人们无不为火的威力而礼赞,然而,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的也是火。
二、活动开始:各组学生汇报收集的火灾案例。
1、认识到消防安全标志
(1)课件演示学生收集的消防安全标志(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2、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
(1)师讲述生活中预防火灾的方法和措施。(2)学生补充生活中预防火灾的方法。(3)师讲述家庭预防火灾常识。
多媒体演示10幅图片,学生回答防火常识。
3、如何正确报火警?(1)小品《火警电话》
学生即兴表演,表现了错误的报火警方法。(2)课件出示:如何正确报火警?(3)学生表演正确的报火警的方法
4、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三、教师小结:
祝贺学生本节课的成功表现和收获。
学生齐读自己收集的《消防常识三字经》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了解了消防常识,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防火意识。
识了正确报警的方 知
第五篇:顾勤良诊所2013年工作总结(中医)
杨飞诊所2013年工作总结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为盐亭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在县卫生局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个体医疗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定的范围进行行医。全面按照县卫生局的精神进行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013年共救治患者达4500余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
二、加强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研究中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近20年的医疗工作中,中医强调的是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中医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 1
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理论的学习。
三、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法,本人定期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本诊所还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推动传统中医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广大患者提供质量好,价低廉的医疗服务,争创合格优秀的个体诊所。
2013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