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党协商的意见
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
2015年12月11日03: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字号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党协商,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政党协商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
政党协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发挥我国政党制度优势,巩固发展和谐政党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政党协商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强政党协商,有利于扩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畅通意见表达渠道,有利于增进政治共识、广泛凝心聚力,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无党派人士是政治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政党协商。
工商联是具有统战性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参加政党协商。
二、政党协商的内容
中共中央同民主党派中央开展政党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有关重要文件;宪法的修改建议,有关重要法律的制定、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等重要问题;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重大问题;其他需要协商的重要问题。
三、政党协商的形式
(一)会议协商
专题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就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一般每年4至5次。
人事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就重要人事安排在酝酿阶段进行协商。
调研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主要就民主党派中央的重点考察调研成果及建议进行协商,邀请有关部门参加,一般每年2次。
其他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或委托中共中央统战部主持召开,通报重要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二)约谈协商
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或委托中共中央统战部,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小范围谈心活动,沟通情况、交换意见。
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可约请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个别交谈,就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参政党自身建设等重要问题反映情况、沟通思想。
(三)书面协商
中共中央就有关重要文件、重要事项书面征求民主党派中央的意见建议,民主党派中央以书面形式反馈。
民主党派中央以调研报告、建议等形式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可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四、政党协商的程序
(一)会议协商的程序
每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会同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门,在广泛听取民主党派中央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全年会议协商计划,确定议题、时间、参加范围等,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后,通报民主党派中央。
中共中央办公厅会同中共中央统战部,根据全年协商计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每次会前,一般提前10天告知民主党派中央;有关部门一般提前5天提供文件稿,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集中阅读,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作解读说明;民主党派中央集体研究准备意见建议。
会议协商中,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作有关情况说明,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发表意见建议,进行交流讨论。
(二)约谈协商的程序
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提出的约谈,应将相关信息提前告知有关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可根据需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或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落实。
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同志提出的约谈,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报中共中央,并协助中共中央办公厅落实。
(三)书面协商的程序
中共中央提出的书面沟通协商,由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落实。民主党派中央的协商意见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汇总后报送中共中央。
民主党派中央或其负责同志的调研报告、建议等书面意见,可由其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
五、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
(一)知情明政机制。有关部门应适时向民主党派中央直接提供有关材料。中共中央统战部定期组织专题报告会和情况通报会,邀请有关部门介绍情况。
(二)考察调研机制。中共中央每年委托民主党派中央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重点考察调研,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实施。中共中央统战部每年召开选题介绍会,协助民主党派中央确定调研题目,协调有关部门参与调研,做好组织保障工作。支持民主党派中央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经常性考察调研。地方党委和政府应予以积极支持配合。
(三)工作联系机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开展的国内考察调研以及重要外事、内事活动,可根据需要、经统一安排邀请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加强同民主党派中央的联系,视情邀请民主党派列席有关工作会议、参加专项调研和检查督导工作。
(四)协商反馈机制。需要办理的协商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会同中共中央统战部交付有关部门,办理情况一般在3个月内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报告,并抄送中共中央统战部,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反馈民主党派中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党委要结合实际,参照上述规定对开展政党协商作出具体安排。
六、加强和完善党对政党协商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政党协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智聚力,确保政党协商规范有序、务实高效、充满活力。
(一)高度重视政党协商。要深刻认识加强政党协商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政党协商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切实纳入决策程序,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把政党协商列入新闻宣传工作计划,改进宣传方式,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对政党协商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营造宽松和谐氛围。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民主,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协商氛围。坚持真诚协商、务实协商,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讲真话、建诤言。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提倡在协商中加强互动交流,允许不同意见表达,在各种观点交融互鉴中凝聚最大共识。
(三)加强协商能力建设。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强化政党协商意识,熟悉政党协商方法,总结政党协商经验,推进政党协商实践。支持民主党派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和协商水平。支持民主党派密切与党政有关部门、人民团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服务参政议政的智库。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1日 01 版)
第二篇: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有关法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有效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在基层群众中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努力形成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各项政策落实;有利于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结果合法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防止议而不决。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
(四)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协商内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合理确定协商内容,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
(二)确定协商主体。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作为协商主体。涉及行政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单靠某一村(社区)无法开展协商时,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组织开展协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村民小组,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居民进行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协商中应当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
(三)拓展协商形式。坚持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可以采取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村(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以民情恳谈日、社区(驻村)警务室开放日、村(居)民论坛、妇女之家等为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开辟社情民意网络征集渠道,为城乡居民搭建网络协商平台。
(四)规范协商程序。协商的一般程序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协商议题,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提前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协商,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意见;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等。对于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要经过专题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程序进行协商。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当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跨村(社区)协商的协商程序,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
(五)运用协商成果。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协商组织者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基层政府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党的领导。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组织领导,注意研究解决协商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全面推进村(社区)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城乡社区协商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协商活动,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办法。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特点,设计协商方案,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推进乡镇、街道协商民主建设,提高乡镇、街道指导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商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协商与行政村、社区协商的联动机制,推动协商工作深入开展。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协助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协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加强监督,保障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强对协商工作的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法规,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法律支撑。县(市、区、旗)和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规定且受村(居)民委员会委托组织群众协商的人员,给予适当误工补贴,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
(四)提升城乡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群众依法表达意见,积极参与协商。开展基层干部和行政村、社区工作者专题培训,提高组织开展协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发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开展协商活动。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第三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2015年2月9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1)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作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2)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情况,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新挑战,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
(3)指导思想。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4)基本原则。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彻民主集中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有序、积极稳妥,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切实提高协商质量和效率。
(5)协商渠道。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发挥各协商渠道自身优势,做好衔接配合,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各类协商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协商内容和方式。
(6)协商程序。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议题和内容、确定协商人员、开展协商活动、注重协商成果运用反馈,确保协商活动有序务实高效。
三、继续加强政党协商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7)继续探索规范政党协商形式。完善协商的会议形式,就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就重要人事安排在酝酿阶段召开人事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就民主党派的重要调研课题召开调研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邀请相关部门参加;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协商座谈会,沟通思想、交换意见、通报重要情况,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或委托有关部门主持。完善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与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约谈形式。完善中共中央与民主党派中央书面沟通协商形式。
(8)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民主党派中央每年以调研报告、建议等形式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可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开展的国内考察调研以及重要外事活动,可根据需要、经统一安排邀请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参加。
(9)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知情明政机制,有关部门定期提供相关材料,组织专题报告会,协助民主党派优化考察调研选题。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与民主党派的联系,视情邀请民主党派列席有关会议、参加专项调研和检查督导工作。完善协商反馈机制,中共中央将协商意见交付有关部门办理,有关部门及时反馈落实情况。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协商能力建设。
无党派人士是政治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联是具有统战性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有关部门要为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参加协商做好联络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党委要结合实际,对开展政党协商作出具体安排。
四、积极开展人大协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要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在重大决策之前根据需要进行充分协商,更好汇聚民智、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10)深入开展立法工作中的协商。制定立法规划、立法工作计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法律法规起草协调机制,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与相关方面的沟通协商。健全立法论证、听证、评估机制,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对于法律关系复杂、意见分歧较大的法律法规草案,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协商,在各方面基本取得共识基础上再依法提请表决。
(11)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提高代表议案建议质量,有关方面要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协商,增强议案建议办理实效。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鼓励基层人大在履职过程中依法开展协商,探索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
五、扎实推进政府协商
围绕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12)探索制定并公布协商事项目录。政府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工作实际,探索制定并公布协商事项目录。列入目录的事项,要进行沟通协商。未列入目录的事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沟通协商。
(13)增强协商的广泛性针对性。坚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等的沟通协商。专业事项坚持专家咨询论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民生的,重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纳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加强与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的沟通协商。
(14)完善政府协商机制。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各方面参与政府协商创造条件。完善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在立法、设定决策议题、进行决策时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反馈意见采纳情况。规范听证机制,听证会依法公开举行,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咨询程序,提高咨询质量和公信力。完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联系机制,建立和完善台账制度,将建议和提案办理纳入政府督查工作计划,办理结果逐步向社会公开。
六、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15)明确政协协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等。
(16)完善政协会议及其他协商形式。改进政协通过会议进行协商的形式,适当增加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次数,完善协商座谈会制度。更加灵活、更为经常地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增加集体提案比重,提高提案质量,建立交办、办理、督办提案协商机制。通过协商会议、建议案、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17)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认真落实由党委、人大、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提出议题的规定,探索由界别和委员联名提出议题。规范协商计划的制定,由党委常委会会议专题讨论并列入党委工作要点。健全知情明政制度,相关部门定期通报有关情况,为政协委员履职提供便利、创造条件。规范党委和政府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参加政协协商活动。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
(18)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规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具体意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时对政协界别适当进行调整。完善委员推荐提名工作机制,优化委员构成。研究制定政协委员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在政协建立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
七、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
围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协商,更好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9)建立完善人民团体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作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事关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相关人民团体协商。政协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及其界别委员的作用,积极组织人民团体参与协商、视察、调研等活动,密切各专门委员会和人民团体的联系。
(20)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协商。人民团体要健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及时围绕涉及所联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协商。拓展联系渠道和工作领域,把联系服务新兴社会群体纳入工作范围,增强协商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积极发挥对相关领域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引领作用,搭建相关社会组织与党委和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
八、稳步推进基层协商 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1)推进乡镇、街道的协商。围绕本地城乡规划、工程项目、征地拆迁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等,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协商。加强乡镇、街道对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指导。跨行政村或跨社区的重要决策事项,根据需要由乡镇、街道乃至县(市、区、旗)组织开展协商。
(22)推进行政村、社区的协商。坚持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积极探索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恳谈会等协商形式。重视吸纳利益相关方、社会组织、外来务工人员、驻村(社区)单位参加协商。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
(23)推进企事业单位的协商。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健全各层级职工沟通协商机制。积极推动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等重要决策事项进行集体协商。逐步完善以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为代表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依法管理,健全与相关社会组织联系的工作机制和沟通渠道,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协商,更好为社会服务。
九、加强和完善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有序高效开展。
(24)高度重视协商民主建设。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协商民主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对职责范围内各类协商民主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要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党委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掌握协商民主理论,熟悉协商民主工作方法,把握协商民主工作规律,努力成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积极组织者、有力促进者、自觉实践者,通过推进协商民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5)建立健全党领导协商民主建设的工作制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确保协商依法开展、有序进行,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加强统筹协调,认真研究制定协商计划,解决协商民主建设的重大问题,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开展协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协商活动。加强对协商民主建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26)支持鼓励协商民主建设探索创新。协商民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鼓励探索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民意调查等多种协商方式。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注重实践经验提炼总结,并适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研究制定协商民主建设党内法规。
(27)营造协商民主建设良好氛围。各级党委要自觉把协商民主建设贯穿于各领域,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协商民主发展。党委宣传部门和主要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舆论引导,普及协商民主知识,宣传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树立协商民主建设先进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篇:提升民建政党协商的实效性-岳树梅
提升民建政党协商的实效性分析
岳树梅
规范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改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探寻民主党派协商有效的方式和载体,提民主党派协商制度本身应有的作用,以提高中国民民主党派民建政党协商的能力,是展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关键环节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建政党协商和民建政党协商制度是以合作和协商为基点而不是以竞争为基点的政党政治。因此,民建政党协商制度的实效性,集中体现在该制度在实践运转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产生的效率、效益、效果,特别是反映在民建政党协商制度能不能或者是多大程度上发挥。政党协商制度内部各政治主体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程序和机制发挥这项制度的独特魅力,以增强和提升民建政党协商的实效性,发挥民建政党独特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提高民建政党协商实效的可能性分析
一个国家的民主形式是由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国际环境和国家历史传统文化决定的。中国采用多党合作和政党协商制度,同样也是受到中国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和具备的社会资源,以及传统文化的协商思想等文化资源决定的。认识中国具有的发展政党协商的资源,能够为民建政党协商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一)中国民建政党协商制度概述
1.民建政党协商制度是民建政党协商价值理念的外在体现
民建政党协商制度承载着民主协商的重要任务,是民建会员间接参与民建政党协商的重要载体,为民建政党协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资源。
民建拥有政党协商的精神基础,体现在合作与共识两个方面。民建会员来源范围广,协商过程中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协商达成的共识体现了社会内部的合作,表达了认识上的一致。
民建政党拥有民建政党协商的价值理念,体现在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民建政党之所以要进行民主协商,目的是解决不同群体间的社会矛盾,在协商的过程中,各群体代表充分表达意愿,最终谋求达成共识,多数人的意愿成为决策,少数人的意愿得到尊重,实现社会的最优选择。
2.民建政党是民建政党协商实践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念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有民建政党协商的内在价值,又具有中国特色。早在西方民建政党协商理论产生几十年前,中国就进行了政党协商的实践探索。1948年4 月30 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联合政府的号召,并在 1949 年9月召开第一次中国人民民建政党协商会议,确立了国家层面的政党协商形式,这不但是时代的政治制度,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从制度建设之初,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就强调政党协商是区别于西方政党协商制度的政治制度,要具有中国特色,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同时,民建政党制度还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岳树梅,民建南岸区委副主委,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中国家,具有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多阶层的特点,民主政治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为中国带来了诸多新兴问题,以往的治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深刻的社会变革,迫使中国对创新治理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20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香港、澳门的回归让国家制度问题更加复杂。然而这也是扩大政党协商制度的重要机遇,民建政党本着“民主”和“团结”的宗旨,在凝聚社会力量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3.民建政党协商制度在国家层面的运行机制
西方民主理论认为,国家层面的政党协商制度的发展具有典范作用。民建政党协商制度是国家层面的民建政党协商,通过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主党派、各方面的爱国人士的协商,寻求国家发展问题上的共识,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在民建政党协商开展的过程中,少数人的意愿得到尊重,最大范围地达成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使公共政策获得了至高的合法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具有民建政党协商发展的社会基础
1.提高民建会员协商的可能性
民建政党协商的重要前提就是民建会员之间就利益分歧点具有协商的可能性。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程序持续下降,使得协商的可能性降低,为协商带来了巨大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必须为民建会员创造协商和讨论的条件,提高民建会员的协商意愿,使日益壮大的新社会阶层在协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社会阶层规模的不断壮大,在提高新社会阶层沟通意愿和能力的同时,其社会监督的力度也逐渐增大,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治精英在协商过程中滥用权力,构建良好的协商氛围,推动协商的组织化发展,推动民建政党协商的发展进程。
2.提高民建会员协商的平等性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民主意味着平等。”民建政党协商要求协商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自由的,这样才能保证协商过程中各协商主体的意志表达是独立的,也是能够被尊重的,进而达成的共识体现全体民建会员的利益,这才是民建政党协商真正追求的结果,是具有合法性的。协商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只有体现在各协商主体平等和自由地享有政治话语权,无论协商主体所处什么阶层,都能平等和自由地进行利益表达。在当代民建政党协商的发展中,利用民主与法治的理念来进行整治协商。
3.提高民建会员协商的有效性
民建政党协商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必须提高协商的有效性。在以往的漫长岁月里,我国政党协商和基层协商的有效性很低,这使得民建会员的政治参与程度和热情不高,甚至出现了民建会员对政治冷漠的现象,使民建政党协商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三)中国具有民建政党协商发展的技术传送带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民建政党协商的范围和手段得到了扩展,为民建政党协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并且通过搭建新的协商平台来创新了民建政党协商的方式。
1.使民主的广泛参与成为可能
民建政党协商虽然在国家层面政党协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后其普及性还十分有限。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脑落户于每个家庭,让信息传播于每个家庭。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推动民建政党协商方面,使民建会员的信息获得能力提高,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资源稀缺导致的政治参与度不足的困境,使信息和信息技术从社会精英普及到大众手中。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政治参与的时空限制,民建会员只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设备,通过电子邮箱、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进行意志表达;政府方面通过网络办公来提高了政治体系的回应能力,加快了政治沟通的效率。近年来,随着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等多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渠道的开通,民建会员可以实时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探讨当中,甚至直接向政府首脑询问各项政策的着眼点、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不但有效提高了民建会员政治参与的热情,更是拓展了民建政党协商的领域,使民建政党协商的发展充满活力。
2.提高民建政党协商的平等性
民建政党协商要求协商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但是由于各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绝对的平等是难以实现的。由于民建会员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使得民建会员的协商资源、协商能力等各不相同,部分民建会员在传统的民建政党协商方式中无法进行意志表达或意志表达不会受到重视。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无论民建会员所处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具有何种受教育程度,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打破了民建政党协商中的话语权的垄断,使得民建会员能够真正平等和自由地进行意志表达,所反映的观点也具有真实性。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民建政党协商的发展,构建了更加开放的网络公共领域,成为一种意志表达的场所,是民建会员进行平等得政治参与的新的平台。
3.实现多种参与形式的民建政党协商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缺少民建政党协商的有效平台,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推动了民建会员民建政党协商方式的转变,更加推动了民建会员民建政党协商理念的转变。目前,我国除了国家层面发展传统的制度化的民建政党协商模式之外,公民还自发组建了非制度化的网络民建政党协商平台,如网络论坛、政务论坛等。在网络民建政党协商平台上,民建会员不但进行着有效地沟通,更加有效地进行着信息交换,网络民建政党协商平台逐渐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工具,使民建会员的政治参与门槛降低,政治参与热情提高,民建政党协商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民建政党协商的有效性。
二、民建政党协商中实效性的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建政党也在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并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利益格局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变化,社会的阶层结构开始出现了复杂化的变化,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有了分歧性、多边性、挑选性和自立性。这种社会变化对民建政党协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民建政党协商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还有好多地方需要去完善。
(一)民建政党协商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协商形式需要进一步革新
民建政党是民建会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紧要介质和方式,商讨内容应该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收集资料发现,民建政党的协商内容往往是像环境污染、文物保护等这样非政治性的议题占居多,而像关于我国的部署、人事安排、行政区域规划等内容较少。当今我国社会结构阶层复杂化、利益主义多元化,面对社会的民主浪潮日益高涨、民建会员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的情况,民建政党局限于专题商议、提取方案进行商讨的方式显得远远不够。所以说,民建政党的协商内容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协商形式有待于进一步去创新。
(二)民建政党协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发现,一些民建会员“说出的协商建议缺少真知灼见,给出的对策措施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强”,因此,民建政党的民建会员和政协组织的商议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1.基层民主协商有待进一步探索
人民活动、工作、生存的基层地域交汇着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聚集着各类社会冲突。基层不稳则会带来隐患,基层冲突的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固的根基。在基层民主活动和社会管理中,公民之间相互商议决定对策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通过调 查、收集整理资料发现,民建政党作为重要渠道作用很难延伸到基层,县级之下基层组织很少。基层的民主协商也存在着协商不充分、协商结果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基层人民群众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难以通过政协这一渠道作用得到保障。2.进一步培育协商文化,改善协商环境
培育相应的商讨文化对推进群众商议瞎商具有重大作用。创造良好的商议环境是充足施展政协功效的实际需要。协商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有秩序地参加政事活动。民建政党开展一些政党协商活动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分散的、个别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民建政党这个载体和平台反映出来,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提升民建政党的讨论、键商质量,扩大民建会员有序的政治参与。但是通过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发现,民建政党的民建会员的协商意识不够很强,界别认识不够深入,会员之间也缺少沟通和交流。民建会员与广大市民投身协商民主不足,通过政协广泛凝聚智慧力量不够,民建政党的协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充分提升民建政党协商实效性的对策
该挑选一些各方面能力强的民建会员来成为商议主体,包括基层民建会员,并且还要保持好各个商议主体之间要平等、自愿。之后要举行多种方式的协商座谈会,要做到充分准备会议、会议过程中群众有序参加活动、及时执行会议的商议成果,使基层协商的三个重要步骤都尽可能处于公正、公平、公开状况。
(一)培养协商文化,创造良好的协商气氛
协商文化的实质是加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使广大群众获得最大的利益、行使好广泛的民主权利。大力培育协商文化是提高礎商、讨论、交流质量、加强实用效率的主要路径。
第一,民建政党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地政协幵展政党协商的经验,同时也要对民建政党政党协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使政协嗟商制度理论的探讨不断加强。第二,民建政党也要做好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各级民建会员参加相关的制度理论研宄和宣传教育活动,从而来增强民建会员的协商意识。民建政党要准确快捷地把自身情况、会议情况、经验、成就、计划方案等向新闻媒体公开,进行宣扬和传播工作。充分利用好电视、报纸、网络的优点,及时报道民建政党工作实施状况,加强民建政党办事的熏陶力和感染力,给与民建政党一定的舆论帮助,培养教育商议文明,创造好的协商气氛。
第三,民建政党要不断创新履行功能的新路径。民建政党可以尝试就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来约请相关部门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近距离旳接触,建立社会各个阶层、团体表达自己愿望的平台,做好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社会问题的处理。民建政党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新方式来革新专题会员会议。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民建会员必须先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然后再与党委、政府和相要不断加强民建会员的队伍建设,创新会员管理方式,不断探索建立健全会员的管理制度、履行职能的保障、督导、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对能够脚踏实地进行调研、视察,提出具有可供参考意见的会员们进行鼓励和激励,来激发民建会员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不断探究和开展基层协商
根据民建政党的工作实践来看,民建政党进一步摸索和开展基层的商议迫在眉睫。要不断地探索民建政党的基层协商建设。
第一、有安排、有谋略地展开试点活动,在基层建立民建会员工作联系组织,如:会员之家、会员活动日。民建政党踊跃开展“民建会员之家”基层商议活动,组织会员发挥好化解矛盾、解决疑难问题、建言献策的作用。为了让民建政党协商职能拓展到基层、作用延伸到基层,民建政党要积极开展会员活动日等活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民建会员工作室,使基层政协组织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基层情况,从而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民建政党还应支持和鼓励开展民主议政,创办社区议事会和民情恳谈会等,从而提高基层政协的工作水平。
第二,给民建政党开展基层协商创造一个好的外部条件。基层的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政协基层协商的重要性,意识到基层协商是我国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紧密相联的纽带。所以,我国的广大领导干部要为基层协商的展开塑造一个美好的外在环境。民建政党应该把“民建政党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这个准则延伸到基层,必须把政党协商注入乡镇(街道)级别的决策之中,引导开展好基层协商事务。
第三,开展基层协商需要设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工作程序。完善的基层协商事务程序应该包含搜集群众意见、挑选商议选题、建立商议小组、筹备商议规划、展开商议讨论工作、生成讨论意见或建议、回馈商议效果、追踪商议办理、归纳商议事务等。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步骤是挑选商议选题、建立商议小组和展开商议讨论工作。这就要求民建政党在开展基层协商时应该挑选一些现阶段社会基层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切实为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在建立商议小组时,商议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创新协商形式,探索和开展多方联动对口协商、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对口协商、全会期间对口协商,不断提高对口协商的质量。当今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全球化时代,互联网开始超越了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扩散速度。而网络民意的便利性、公开性与民建政党的性质、职能和特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使民建政党从传统的礎商向网络磋商方式不断发展。开设网上政协论坛、建立会员工作室、会员信箱、建设网上政协,通过网络上的这些平台进行网上评议、网上议政等,积极主动地发表意见和建议表达各个阶层的不同利益和意愿。经过网络来收集和集中民间意见,从而提升协商活动的敞开性,建立社会热点问题汇集机制、会员与网民沟通回应机制。同时也可以釆用微博议政的方法,组织和带领网民在微博上讨论一些关系社会经济、政治、民生方面的重大问题,形成与网民的联合提案,然后在网上晒出政府部门对提案的办理情况,从而回应网民,这样就能够做到主动接受网民的监督,做到建议案、领导批示、部门反馈情况公开。
(三)民建会员旳主体作用要得到充分地发挥
作为政党协商的主要成员与角色,民建会员是施行技能的主要成员。民建会员员参与讨论协商的本领、水平与政党协商的成效有着必然联系。所以,我国政协会员要充足体现好主体作用。首先,民建政党要严格把好会员的关口,更进一步完善会员的产生办法,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群众推荐、组织选拔推荐、界别协商相结合的产生机制,尽量把那些廉洁守法、真正代表群众利益、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吸收到政协组织中来。同时,民建政党要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改善会员的构成,恰当调动界别,从小商小贩、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中推选会员,体现民建政党会员的代表性。其次,民建政党的民建会员们要认真研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党的基本路线,不断研宄民建政党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如:经济、历史、法律、现代科技等。同时,定期向会员们展开培训,安排他们参加政府部门的情况报告,提高他们研宄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政协委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精祌情操、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提高会员们的参政议政水平和整体素质。鼓励民建会员们到基层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从而来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提议,从而让民建会员的作用体现的淋滴尽致。最后,第三、协商内容要不断丰富、协商形式要不断创新民建政党的协商内容应该不仅仅包括环境污染、文物保护等这样非政治性的议题,还应该包括我国全市的大政方针布置、前景策划、财政预算、区域改动、群众活动、生活的庞大题目等。
第五篇:政党功能
一、政党的基本功能 1.利益综合和表达
政党接受个人和集团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并向政治系统表达各种利益、要求、意见和欲望, 把它们归纳成为在决策时便于处理的几套可供选择的方案。“在多元社会中把社会上所发生的种种利益予以呈明, 使之显现于政策过程管道上的, 便属于政党的重要任务。”[1]为此, 政党必须建立信息网, 准确接收公民和集团发出的信号。然后, 政党对本党的党员或者所联系的公民的利益要求、意见进行分析、综合和过滤, 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政府表达。
政党的利益综合和表达是具有选择性的, 并且也具有自利性。政党作为特定的评价系统和具备固有的决策机构的小型政治系统, 对社会不断表达出的利益进行取舍, 加以选择, 并排出优先顺序。在利益综合的过程中, 支持该政党的主要集团利益理所当然地被放在优先位置。2.精英形成和录用
政党向政治系统内的各种职务和机构(例如内阁、议会、法院以及国有企业的领导职位等)输送精英, 使之获取政治职位。如果没有在选举中动员众多的选民和把自己推举到领导职位的组织, 就等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党是权力渴望者不可忽视的通往权力的运载工具。政党的这个功能, 是存在于世界政治中的各种政党所具有的共同功能。伯恩斯等人指出, 政党可以物色政治领导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地方政党不仅是进身之阶, 而且是活动的基地。由于政党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来的, 地方社团便有助于在地方社区与全国政府之间建立个人的和政治的联系。政党通过掌握授与职位的权力, 一直起着一种职业介绍所的作用, 在地方一级尤其如此。[2] 3.政治决策和协调
现代政治的显著特征, 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政治也不断扩大化、精密化和专业化。“为了有效地处理远远超过每个决策者理解力的复杂的政治课题, 如果没有保持议员之间的统一和秩序、集中专业知识和信息以及谋求充实审议内容的组织, 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议会则不仅难以实现迅速的运转, 而且会完全流于形式。议会把信息的收集和公开活动、政治调查活动、审议讨论活动以及立法活动的命运委之于政党。”
政党发挥着润滑剂作用, 促进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的关系协调。在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下, 由议会选举中获取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 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以政党为媒介, 在人员[3]和政策上都紧密配合。在总统制下,政党也有利于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当议会内多数派政党与总统是同一政党时, 那么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与议会就很容易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然而, 在总统制下往往会出现总统所在的政党在议会中处于少数派的情况。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总统想获得议会的支持和协调, 通常也是能通过政党来实现。因此, 政党既是决策机构的操作者和促进者, 又是润滑剂。“政党帮助组织政府机构, 并影响它们扶持起来担任官职的男女。总统充当政党领袖;国会按政党的界线组成;甚至官僚们也应该听从新的政党领导。这样, 政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沟通权力分立的桥梁, 不让宪法上的制约和平衡把政府弄得支离破碎。”[4]“政党还有一种重大的职能: 就是把立法部门中同党的议员团结起来, 使党建研究党政干部论坛 他们一致主张一种政策, 务求达到一种目的。”[5] 4.政治教育和动员
各个国家的政党通常都对本党成员和公民进行政治教育, 从而强化党员和公民对本党的政治认同。“有的国家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专门的政治教育或政治宣传机构, 开办专门的政治教育学校, 开设各种政治教育的课程, 以训练政党成员和干部。”[6]除了对本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外, 政党还通过选举、政治辩论、集会、游行等政治活动把公民组织起来, 直接进入政治领域, 获得政治知识,习得政治技巧, 启发政治智慧。“政党把公民引入政治领域。也就是说, 让公民特别是新进入政治场所的人学习关于政治领域的一般见解、知识和意见。以往公民直接接触政党和议员的机会,除了政治组织化发达的国家以外, 一般是极受限制的。而在今天, 有宣传媒介为政党和公民提供接触机会。通过选举宣传活动、日常宣传活动、议会内审议活动和议会外调整活动, 政党已成为公民的政治信息源、党派精神的培育者和行动指南的提供者, 作为政治信息发射基地的政党, 向公民发出信息, 本来只不过是宣传本党的党派思想、政治态度和意见。”[7]
政党的政治动员功能在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中比较突出。社会主义政党往往通过自己的附属组织(如工会、青年团)来动员工人阶级投身于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去。发展中国的政党则通过动员和组织自己的党员和支持者推翻现有政权, 或者把他们动员起来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去。新兴国家执政党乃是领导国家的中坚, 改造社会以达到革命或建国理想的组织, 它汇集社会的精英, 以动员社会的人力、物力来支援政府行政部门为职责, 从事现代化的建设工作。[8]在美国, 政党的动员功能则仅仅限于选举活动,其政治动员行为是间歇性的。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相比, 美国政党的政治动员功能要弱的多。5.控制和监督政府
政党与利益集团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党具有独特的终极目的: 获得、行使和维持政权。利益集团和政党一样也会参与政治, 影响政治过程。但是, 利益集团的目的只是在于影响政府的个别决策, 维护和实现本集团的共同利益。掌握政权并不是利益集团的目的所在。而政党的存在则是为了组成政府和掌握立法过程的主导权。具体主要表现在, “完成组阁、控制行政省厅、分配职位(议会内、政府内、行政机关以及同政府有关的机关内的职位)、准备和提出包括预算案在内的各种法案、以及分配补助金等行政权管辖范围内的各种业务, 并控制实际立法过程(根据自己的评价系统)。”[9]当然, 在不同的政体、不同的政党制度之下, 政党控制政府的程序和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除了控制政府和掌握政权之外, 政党还负有监督政府的政治功能。在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国家, 反对党的主要功能就是批评政府的缺失、暴露政府的弱点。就是在威权一党制的国家, 政府的领导人员虽然都是党的领袖, 但党与政府形成的双元体系, 也发挥互相牵制的作用。[10]在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国家里, 反对党对执政党政府的监督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体制内政党组织的监督。反对党通过议会、行政、司法机构中的党组织, 对执政党在政府中的政治决策过程施加影响。二是体制外政党组织的监督。政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批评、揭露政府决策的过失和错误。政党成为个体公民实现民主监督的武器。
二、政党的派生功能 1.政治发展功能
亨廷顿为面向政治发展的政治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认为政党的许多功能推进了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首先, 政党的政治动员功能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其次, 政党的秩序供给功能有利于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稳定。通过使领导权更替和吸收新集团进入政治体系的程序规范化, 政党就为稳定和有秩序的变革打下基础, 使动荡无由发生。[11]再次, 政党的权威替代功能有利于政治权威化, 为政治发展提供新的政治认同。最后, 政党的政制创设功能有利于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正如他所言, “许多不同类型的集团--宗教的、民族主义的、阶级的--都能把新的参与者带入政治, 但是只有共产党人才一贯表现出有能力去组织和规划这种参与, 并由此而创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12] 2.政治稳定功能
首先, 政党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代表者, 可以把所属集团的公民利益综合并且向政府表达。政党在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的过程中, 可以有利于公民的不满情绪、冲突和矛盾有序地正常释放。政党的利益综合和表达, 是要受到政党的组织纪律制约的, 它是有序地组织化表达。相对于原子化的公民表达而言, 它更加有利于整个政治秩序的稳定。其次, 政党对自身集团利益综合的过程也是调和这个集团的分散化的公民之间不同利益要求的过程。政党通过对集团公民的利益调和, 可以过滤掉一部分公民的利益要求、不满情绪等, 这样可以减轻社会对政府形成的要求压力, 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再次, 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 可以政党轮替来修复和调整政府政策, 避免政府因为政策过于极端而导致的政治动荡。当然, 政党的政治稳定功能是有条件限制的, 是有限度的。在西方国家, 宪政民主发展的相当完善, 法治程度很高, 公民文化也相当成熟, 为竞争性政党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在宪法和法律框架的制约下, 政党竞争可以有序地进行, 为社会带来政治稳定。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宪政民主往往还没有建立起来, 法治程度很低, 臣民文化盛行。在这么一个几乎没有政治宽容的社会里, 那么竞争性政党制度往往会放大政治冲突和矛盾, 政党斗争也非常残酷。3.政治斗争功能
西方早期政党是内力形成的, 是议会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议会内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派别围绕是否剥夺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天主教徒詹姆士的王位继承权问题而互相展开斗争。以莎夫茨伯里为首的政府反对派议员, 要求剥夺詹姆士的王位继承权。这一派就是“辉格党”的雏形。以丹比为首的政府派议员则支持詹姆士继承王位。他们就构成了“托利党”。美国早期的联邦党和反联邦党, 是围绕1787 年宪法制定问题展开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主张批准联邦宪法。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派则反对中央集权, 主张在联邦宪法草案中写上保障人民权利的“人权法案”条款。从 1791 年至 1792 年, 杰斐逊和麦迪逊初步建立了民主共和党。法国早期政党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各种政治派别对于法国政体的争论。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 与王室和特权阶级有密切联系的斐扬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雅各宾俱乐部的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则主张废除君主制, 实行共和国。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发展中国国家一些政党也是服务于政治斗争而产生的, 如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等。这些政党最初都属于体制外政党, 相对于体制内政党来讲他们掌握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要少得多。“他们所能依赖的最多的就是他们自己。在与政府党竞争中, 加强组织, 通常是它能够有效而持续动员政党的支持者从而战胜自身弱点的唯一可行的道路。”由此可见, 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党组织是政府反对派进行政治斗争最有力的武器。正如米歇尔斯所言, “组织能够使其成员的付出最小化, 最节省精力,它是弱者对抗强者的武器。”
4.政治联结功能
政党是处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政治组织, 它在公民与政府之间构成一座桥梁。“几乎所有政党似乎都表现为两种功能的结合, 即: 一方面政党向社会作出反应;另一方面由政党对社会施以控制。”[13]政党的很多具体功能, 都可以看作是政党联结功能的范畴。萨托利认为, 政党履行三个功能: 表达、引导和沟通。[14]其实,这三个功能是政党的政治中介功能的不同表现方式。据 Kay Lawson 的研究, 政党的政治联结功能主要有三种: 参与联结: 政党充当公民参与政府的机构;政策-反馈联结: 政党作为确保政府官员对不同投票者的意见作出反馈的机构;酬劳联结: 政党主要是充当选票换取支持的通道;直接联结: 政党被政府用于帮助其维持对一些目标的强制性控制。
政党不仅仅构成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结,而且它也是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中介。政党组织中的个体公民可以通过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联系。政党的政治联结功能是现代国家尤其是现代民主国家所必需的。在现代国家里, 政党的政治联结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个体公民的原子化和碎片化, 可以把个体公民有序地整合起来。在现代民主国家里, 政党的联结功能是议会政治的重要补充。在议会政治中, 民主的实现公民的意志和利益表达是通过议会实现的。而议员又存在着一定的任期, 故在其任期里有可能会出现议员不反映民意的危险。政党的联结则不存在议员任期的限制, 它可以随时对政府的政策产生影响, 左右政府的决策, 从而实现公民对政府的控制。[参考文献] [1][8][10]彭怀恩: 《台湾政党政治》, 风云论坛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4~6 页。[2] [4][美]伯恩斯等: 《美国式民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52~355 页。
[3][7][9]冈泽宪芙:《政党》,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 6、8 页。
[5][英] 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114~116 页。
[6] 施雪华:《政党政治》,三联书店 1993 年版, 第178 页。
[11][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 年版, 第 374、307 页。
[13]《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20~522 页。
[14][意]萨托利:《最新政党与政党制度》,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2003 年版, 第 65 页。
(作者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