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政党关系

时间:2019-05-13 05:1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政党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政党关系》。

第一篇:政治政党关系

政治关系之我见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 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诞生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 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二是现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 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 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 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 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 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 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 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 》,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 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 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

中华民国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 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中华民国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 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国会竞选。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一党制 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一党专制,确立起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国民党“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

续维持事实上的一党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 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法西斯统治,遭到中国共产党和绝大多数中间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政权。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一党制,在中国也缺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政权,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紧密合作,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这说明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过程与革 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政权造成的无序状态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是在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 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多党合作的体制 和运作机制。目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17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有9位;在29位全 国政协副主席中有14位;还有14位担任国务院部委或直属局的副部长、副局长。全国各 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县(处)以上的党外领导干部达9000多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其运作主要包括政治协商、合作共事、互相监督等多种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已经 相当制度化。其中,政治协商不仅包括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和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而且包括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 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合作共事不仅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的部分成员到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而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召开全体会议和有关会议讨论工作时可视需要邀请有关民主党派人士列席、政府有关部门可就专业性问题同民主党派对口协商等多种形式;互相监督也体现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合作关系,民主党派可通过政协各种会议提出建议、向政协会议提出议案、政协委员视察或举报等形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同时召开会议(新闻媒体一般称为“两会”),已经成为全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 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内容和

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 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民主党派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到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包括两方面的价值理念:一是在政治领域中表现为保证 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在社会领域中表现为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创造政治条件。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民主党派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保障民主党派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作用、加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共产党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民主 党派参政的空间,增强民主党派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共产党的领 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 党制度的特色,也

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民主党派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窦爱芝编著:《中国民主党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2]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4]宋春 刘志超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6]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学院:化生学院专业:08化学姓名:林温琪

学号:0810010052010年12月23日

第二篇:政治纪律决定政党力量

人民日报:政治纪律决定政党力量

——从严治党新观察之四

无视组织程序,“迈过锅台上炕”;不顾中央禁令,“心里装着小九九”;明明有政治要求,却置若罔闻、毫无顾忌,甚至丧失理想,丢掉信仰„„一些党员干部种种我行我素、阳奉阴违的行为,本质上是政治纪律的缺失。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这样的鲜明表态,凸显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决定执政能力的“生命线”

党员也好,党组织也好,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行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基本要求,也是根本的政治纪律。早在1927年,党的五大就明确提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宜重视政治纪律”。

纪律涣散,会造成内耗,生出小圈子、小派系,阻碍政党形成统一团结整体;纪律涣散,更会让上下不贯通、政令中梗阻,上面一套、下面一套,阻碍政策意图的实现。1903年,英国工党就明确党议员要“严格避免”与其他党派一致行动等纪律要求;2000年,法国社会党修改的新章程要求党员必须接受党的“原则声明”、章程和决定。对于任何一个现代政党,纪律都可谓生命线,更何况是一个有8200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人口的执政党?

应当说,“严守党的纪律”,是入党誓词的内容。从“表哥”杨达才到雷政富再到李亚力,对于违反党纪国法者,我们从未姑息。不过,经济好起来之后,党员干部面临更多诱惑,“糖衣炮弹”具有更大杀伤力;在信息时代、开放社会,各种观念交融甚至交锋,思想潜流冲击党员信仰;大发展态势之下,各地利益协调更加困难,政治纪律也更容易被保护主义、本位主义消解。正因此,一些人才会在政治纪律问题上要求不严、心存侥幸,甚至刻意规避、“低调”违反。

当前,改革形势复杂、发展任务繁重,与革命战争时代相比,前进的道路虽没有了当年的硝烟,却同样充满艰难险阻。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我们更需要以严格的政治纪律保证党的高度统一。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规范政治行为的“高压线”

毛泽东说,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政治纪律,理应成为党员以及各级党组织的“高压线”。

对个人而言,树立“党章意识”是根本。用党章规范一言一行,才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坚定立场,对背离党性言行有鲜明态度,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基本政治觉悟。如果谁都可以为所欲为,那还叫什么政党,那是乌

合之众。倘若党章要求成了虚设,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更重要的是,要从组织层面上破除“肠梗阻”,保证政令畅通。当前,还有地方我行我素,为了地方利益,架空中央政策、损害群众利益。比如,少数地方为扩大财源,在征地、拆迁等方面屡屡踩线;比如,三令五申宏观调控,有些地方却还是违规上项目。这些都极大妨碍了党的政策执行,甚至有群众揶揄“上面政策定得好,走到下面没了袄”,“上面政策是太阳,照到下边碰到墙”。针对于此,中纪委全会特别强调了“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一个政党,不严明纪律,必然分崩离析。苏共在20万人时建国、200万人时卫国、2000万人时却亡国,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纪律被动摇了,党员离心离德,党组织各行其是。殷鉴不远,面对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我们尤须严明政治纪律,才能摆脱历史周期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第三篇: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作者:贾小明

来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时间:[2010-01-11]浏览次数:20

内容提要: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加以研究。以理论创新引导和谐,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以推动发展检验和谐,以政党建设提高和谐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政党关系和谐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推动发展政党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方向,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四个既要又要”,从理论上、宏观上指出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方向。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是一个大题目,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加以研究,目前直接研究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尚不多,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四点思考,以供讨论。

一、以理论创新引导和谐

和谐是在发展创新中展现的关系状态。首先是理论的发展创新。政党关系和谐,首先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政党关系和谐需要和谐的政党制度理论和和谐的政党关系理论的指导。我国政党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政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但是,正因为它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因而决定其理论成熟、制度完善、实践和谐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认识和处理“四个既要又要”关系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只是开题。如果没有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论,没有参政党概念和定位的理论,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1989年14号文件、2005年5号文件和2006年5号文件在理论上制度上的发展完善,政党关系和谐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局面和水平。

协商政治与民主竞争的关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党制度理论面临的理论课题。我们不搞西方竞争性的多党制,是不是就完全排斥竞争?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选举与竞争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县级以下实行的直接选举,就是民主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直接选举的层次范围将会逐步提高。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差额选举。差额选举就有竞争。在人大代表选举和政权机关领导人选举中,逐步体现竞争性是一个趋势。这里面,就包含政党之间的竞争。有学者已经预见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民主竞争问题。政治领域中的任何民主竞争,都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即制度的条件、参与的要求与可分配的政治资源。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也不应该出现西方式的多党竞争,但是,参与的要求与可分配的政治资源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民主竞争的问题必然会逐渐凸现出来。因此,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面对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视竞争民主的问题,但是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竞争民主不可能搞西方式的竞争民主。在中国民主建设和发展中,竞争的民主必须与协商的民主有机结合,把竞争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上。这种竞争以多元协商为基础,从而在实际竞争展开之前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竞争导致多元分裂与多元对抗的可能;另一方面,基于协商基础上的竞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萨托利难题”(“萨托利难题”的本质是:竞争虽然使选民获得了决定竞争结果的权力,但是,拥有这个权力的选民,不但无法监控竞争本身,而且无法监督竞争结果所可能给民主政治发展带来的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因为,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不同政策和政见之间的竞争,而是能力与政治品格之间的竞争。政策与政见的差异和分歧在协商过程中获得协调,在此基础上,人们来选择实践政策的优秀领导者。政党关系和谐,并不排除协商基础上一定程度的民主竞争。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必须对此有理论的洞见和前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政治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迫切需要创造和普及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的和谐的政治文化,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不仅使人们知道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是什么,而且懂得为什么,实践上怎么办,不断培育、巩固和发展政党关系和谐的思想政治基础、文化环境。

二、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要求。制度建设是建立在实践和认识基础上的,是认识客观规律的结果。制度化水平反映了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程度。没有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客观规律的一定认识,对政党关系的认识存在盲目性,政治行为就进退失据,缺乏自觉性,就会出现不和谐。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把握规律的过程,也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过程。

必须搞清楚制度化与法律化的关系问题。法律无疑是一种最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制度,但是制度化并不等于法律化。制度的范围比法律大得多,形式要丰富得多。民主要制度化,但是不能一概法律化。民主的内容丰富多彩,民主的制度和规范形式要与民主内容和具体目标相适应。比如,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由于国情不同,对法律的需求度就不同。有的国家宪法规定得

比较详细,有的比较原则,有的宪法里连政党两个字也找不到。少数国家制定专门政党法,而多数国家没有政党法。有的同志主张我国制定政党法,认为合作共事、参政议政特别是民主监督薄弱的解决之道就是法律化。要不要制定政党法,要从我国的国情,政党制度的性质、特点出发,绝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制定政党法的模式。何况世界上即使法治比较完备的国家,也不是都有政党法。制定政党法,是不是适合我国政党制度的合作、协商、和谐的性质、特点,是不是有利于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值得研究的。我国82年宪法就有“各政党”等内容,后来宪法修正案又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规定。同时,法外制度规范也有相当发展,政协章程、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1989年14号文件、2005年5号文件和2006年5号文件等政策性制度性规定,逐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包括法律,也包括法外制度。依法治国的“法”,既包括法律,也包括法外制度规范。

世界法的领域出现了硬法(hardlaw)与软法(softlaw)的区分。所谓硬法,通常是指经由国家严格的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所谓软法,则是指由多元主体协商和非经正式的国家立法程序制定或形成,并由各制定主体自身所隐涵的非强制性约束力予以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不成文的惯例或传统,以“章程”、“条例”、“纲要”、“规划”、“指南”、“意见”、“决定”、“纪要”等方式命名的规范性文件,均属于软法之列。所谓“法治”,其精神实质是“依照一定原则和相应的规则进行治理”,就是要求各社会共同体和各社会成员都服从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其总体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因此,不能狭隘地把法治理解为法律(硬法)之治。衡量政党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能以是否制定政党法为标准。以宪法为根本,以“软法”为主,可能是更适合我国国情和政党关系性质、特点的制度建设之路。无视国情和我国政党制度的性质、特点,盲目制定政党法,不仅不能保障政党关系和谐,反而损害政党关系和谐。

三、以推动发展检验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四个既要又要”,本质就是以政党关系和谐发展推动事业和谐发展,落实到政党关系和谐的要求上,就是做到“四个既要又要”,并使之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也就是说,不能就和谐论和谐,要落实到四个具体关系,着眼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

多党合作、共创伟业,是政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发展是和谐的首要条件和根本目的,是检验和推动和谐的根本标准和动力。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协商、和谐的政党关系,最终要体现在发展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衡量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无论是“第一要务”还是“衡量标准”,根本是发展。社会的和谐,政党关系的和谐,根本在发展。邓小平有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就是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一些人对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持怀疑态度,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来展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政党关系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又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以政党建设提升和谐

政党是政党关系的主体,政党关系和谐归根到底要靠政党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领导党和执政党,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关键也在领导党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把领导多党合作,搞好合作共事的能力作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民主党派和参政党来说,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进步性和广泛性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政党素质和能力和谐匹配,才能共同担当起“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四个既要又要”的最后一个就是“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是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党关系和谐的组织保证。198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都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意见》的一部分,2005年的《意见》从政治责任的高度,要求中共“党委要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政党制度建设、政党关系建设,要求把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提升到政党建设层面,形成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政党建设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5]游洛屏.构建和谐社会与参政党建设.统战理论内参.2006,(4).[6]罗豪才.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人民政协报,2006-12-21.[7]林尚立.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人民政协报,2006-12-25.

第四篇:规范政党关系与行为心得

政党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工具,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政党作用都具有两面性。只有当有关规范主导着政党关系与政党行为时,政党政治才是和平的、有序的、常态的。在当代,随着政党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提高与作用增强,如何规范政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是政党政治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刘红凛的新着《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立足于二战后世界各国政党政治实践,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出发,结合政治生态、政党政治过程、基本政党政治关系来系统研究政党规范问题,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一书共六大部分、十六章。作者从政党的历史发展与类型变化,结合具体的政治生态,对政党观念、政党类型、政党概念、政党特点、政党属性、政党功能等政党政治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考证、比较与类型分析;进而深入系统研究政党规范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与价值追求,深刻剖析各种政党规范形式的效力范围与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情况进行概括与归纳,重点对英、美、德、俄等四个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党政治国家的政党规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政党规范的共性与个性差异,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值得深思的思想观点。

比如,对政党规范的界定和分类。作者在对二战后世界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进行概览的基础上,提出所谓政党规范是关于政党的各种规范的总称,是各种规范形式组成的一个规范体系,它主要包括政党法律规范、政党社会规范、政党内部规范等三种基本类型。并且指出,不同的政党规范的制定者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其效力范围也有所不同,应注意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可相互取代。

又如,关于政党规范的基本内容。作者把它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政党地位及其规范,主要涉及政党的重要地位、政党地位的形成、确立与巩固,以及与政党地位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政党政治关系及其行为规范,主要涉及政党与社会、政党与国家、政党与政党、政党内部等四大关系及其有关行为。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英、美、德、俄等四国的政党法律地位情况、政党行为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深刻指出了世界政党规范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影响与制约因素;而且,对政党提名、政党经费、政党权利、政党类型与党内民主的关系、政党民主与国家民主的关系也有着深刻论述。

再如,作者对政党规范的效力与适用范围的分析,观点也很独到。作者通过认真考证研究,提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与有无专门的政党法,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而且,政党立法既可以保护政党,也可以限制与禁止政党;保护大党、限制与排斥小党是世界政党立法的基本特点。加强政党立法有利于维护政党政治秩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确保政党地位或江山永驻,因为政党合法性比合法律性更具有根本性;当一个政党失去民心之时,法律保护也无济于事。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当代政党政治的复杂性决定了,单靠任何一种规范都无法有效地维持政党政治秩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政党—国家之间的关系,使政党法律规范、内部规范、社会规范相辅相成、协同作用,方利于政党之治、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总之,无论在国内党建理论界还是政党理论界,这都是一部弥补研究空白的开拓之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而且对我国党的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也有重要借鉴与启发意义。

第五篇:国家、政党、文化和大学之间的关系

国家、政党、文化和大学之间的关系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几节党课中,我们分别观看了有关中国历史的影片还有听了蒋xx老师给我们讲国家、政党、文化和大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看影片,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是一部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奋斗史。我们正继承着前辈奋斗不息的伟大事业。一百多年来几代先进中国人的追求和奋斗要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变成现实。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中国是正在发展中的大国,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必然的,要正确的认入党申请书范文识这些困难,并迎难而上。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现在的我们首先要完成当前的任务,学好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为将来从前辈手中历史重任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二 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当欧美一些国家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却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自傲,自我封闭,拒绝扩大与外国的交往,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而事实是,原来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这时已远远地跑在了中国的前面。

19世纪中叶的中国,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不甘屈辱的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中国旧社会性质未能改变,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新途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结为反共同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

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所以,没有共产党九没有新中国!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的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今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入党申请书范文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党这九年的辉煌成就业绩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作为一名刚刚加入的入党积极分子,我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老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会不断向老党员学习,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年历己,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真正党员应做到的事,决不给组织丢脸。我也有一些缺点,但在党组织的教导下,在理论知识的不断修养中,我有决心改正这些缺点,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使我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下载政治政党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政党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多党合作 保持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

    刘永瑞:加强多党合作 保持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_时政频道_新华网来自:新华网2008年06月3日08时43分50秒点击:80回复:0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60年前,各民主党派......

    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四个基本要素

    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四个基本要素作者:张献生 查看: 时间:2008/7/12 13:52:01】【大 中 小】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党关系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主要是由不同国家实行的不同政党制度决定......

    政治对外关系考点

    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 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和平共处五......

    高三复习《政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政党产生的条件、政党的特征、作用,理解政党与国家政权和一般社会政治团体的关系,明确现代国家政权一般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提高学生历史、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树......

    政党功能

    一、政党的基本功能 1.利益综合和表达 政党接受个人和集团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并向政治系统表达各种利益、要求、意见和欲望, 把它们归纳成为在决策时便于处理的几套可供选......

    浅谈政党意识形态

    浅谈政党意识形态 内容摘要:意识形态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思想体系,是该阶级、集团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整体性”反映与判断。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构成决定了它具有强......

    政党和政党制度范文

    政党和政党制度 据1994年统计,世界上有政党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近200个国家,占世界220多个国家的91% 。只有大约20多个国家没有政党。没有政党的国家,情况比较复......

    政党制度[★]

    第六章 制宪国民大会是中国为了完成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而召开的会议,会议举行时间地点为1946年的南京国民大会堂。该会议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