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讲课稿

时间:2019-05-14 16:5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讲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讲课稿》。

第一篇:说讲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第一部分提出观点,第二部分证明观点,第三部分总结观点。)

2、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说说这三个事例的内容?

4、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的二三部分,体会作者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写一篇议论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导语:作者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默读事例,思考:

(1)、三个事例的“问号”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边读边画并在书上批注。

2、读后交流:

相同点: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4、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第二自然段)

5、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7、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出示课件: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仔细看这四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任意换位置可以吗?(这样的排列,符合人们人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揭示了人们找到真理的一般过程,伟大的成就往往就来自于细小的发现。)

8、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雷达、风车„„)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作者最后是怎样总结自己的观点的?

1、同学们,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牛顿、瓦特等等众多的科学家用一个个不争的事实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来对比科学家们成功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发现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可是他们解决问题,找到真理所需要的条件却是惊人的相似。你觉得他们都是靠什么找到真理的呢?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仔细读读,找到真理需要什么条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解答了若干个问号,)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找到了真理)

这是在说哪句话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在这里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文章的开头怎么样了呢?(相互照应)

2、同学们,找到真理需要我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可是这些能力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出示课件: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理解起来有困难,还可以求助周围的伙伴,发挥集体的力量。说说吧,你读懂了什么?

文中说“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觉得谁是这样的人? 你觉得他们为了发现真理都准备了什么?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认识了议论文这种写作形式,你想不想也试试写一篇议论文?

六、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七、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发问,大胆设问,这样才能求得真知,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 善于发问 ——!真理

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地球的自转有关(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

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 “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 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第二篇:说讲课稿(本站推荐)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幼儿园时的生活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玩跷跷板时的快乐情景?(当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师:引导学生复习等式与不等式的定义

师: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新的朋友,来看我们今天的课题“方程”,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觉得这节课要研究关于方程的什么知识?(得出重点研究什么是方程;怎么列方程)

(二)自主探索

1、运用实例,认识方程。

师:刚才我们玩了跷跷板,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相类似的物体吗?

师:是的,利用跷跷板的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今天我们就用天平来帮我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师:打开课本第49页,你看到了什么?

生:大熊猫,师:自己认真读一读书上的资料,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读资料并思考)生:大熊猫一次吃多少米粉?

师: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给学生解释天平、砝码如何运用)师:如果米粉重X克,那么碗和米粉共重(20+X)克。(这里联系四年级的知识,用字母代表数)

演示天平左面 一碗米粉 天平右面一个50克的砝码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天平没有平衡。师:哪边重了? 生:左边

师: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20+X>50 师:天平没有平衡,我们再换一个砝码(100克),你又发现了什么?你会用式子表示吗?

生:20+X<100 师:还不行,再试一下。哎,现在终于平衡了,你会用式子表示吗?

生:20+X=70 这个式子是等式。

2、认识方程,完善课题

师:像X+20=7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师:什么是方程?你会怎么介绍方程?(同桌互相说)

师:要想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总结,建立数学问题模型素质的养成)

一个方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1、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数。

引导学生圈出重点词语,并区分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巩固拓展,突破难点

师: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两大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现在还剩下第二个问题,大家看看能不能试着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结合课后题,我先设计了对方程概念理解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强化重点;再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等式与方程关系的理解,强化难点。

注意:

1、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回答课本第50页第1题,指名回答,适当讲解。

2、学生先自己做第2题,错误较多教师再讲解,强调列方程时不能把x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列方程不用写单位。(此教学部分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把学与用相结合的检验)

(四)感受收获

同学们不仅能自己写出喜欢的方程,发现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而且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生活中的信息,列出了那么多的方程,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请同学们把你在生活中看到或想到的信息写在练习本上,让同桌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列出方程。

最后,我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收获等,这样不但把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很好的对整节课进行了评价。(此教学部分设计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反思、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

第三篇:讲课说木叶

说“木叶”

迟丽梅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道理。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知识;

2、比较阅读法;

3、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教学设计

总 体 构 思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钻研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弄清“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及区别。然后,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通过鉴赏例解,教会学生明确理解古诗的关键是解读意象。最后,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向深入:教师将自己平时的诗词作品给学生示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仿写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领悟国学奥妙,传承国学文明。

研 读 课 文

一、(一)导入:

1、课前活动——词语速配

 A

梅  B 萧瑟

温柔

傲然

生机勃勃

惆怅

2、: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

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明确:

左边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反映的是秋天的景象,而

右边的诗句没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有的只是“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反映的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明确:

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

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我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明确:

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

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三、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归纳明确:

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鉴 赏 例 解

一、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赏析杜甫的《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请同学们思考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1)学生思考、试答;

(2)教师讲解明确: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则以传神会意的笔法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秋意甚浓甚浓了,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铺垫张本。颈联表现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3)知识小结: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鉴赏古诗时,如果诗中出现了“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

二、上面一再提到“意象”一词,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又如:

落花、流水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常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鸿雁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形象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然是讴歌的对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凌雪傲霜坚强之意;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坚守自我的气节。王维《竹馆里》:“独做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入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花以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芭蕉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象“得不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3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而是寄托了诗人无限愁绪的意象了。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月光、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当然,古诗中的意象远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积累这样具有相对稳定意义的意象的常见含义,这样才会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准确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读懂古诗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诗歌鉴赏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1)学生思考、试答;

(2)教师讲解明确: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

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1)学生思考、试答;

(2)教师讲解明确: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学 以 致 用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了很多古典诗词,现在,又通过这样的理论性知识小结,大家应该对我国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把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引向深入:由原来的只是读古诗上升到学写古诗,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歌颂我们的新生活,歌颂我们家乡建设的新成果,或者抒发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我们姑且就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吧。这方面啊,毛主席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课后的作业是:每个同学都学写一首古诗。要求:主题积极向上,以歌颂家乡美景、歌颂家乡建设为佳,诗体(古风、近体诗、词、曲)不限。

二、教师示例:

老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偶有感悟,填词几首,现在愿与大家共勉:总之,就一个目的,把学习国学、领悟国学之妙的活动落到实处,引向深入。

咏 秋 三 首

王宝杰

西江月

野炊

戊子八月,余与初中时代同学数人驱车佛坪沙窝,聚于天花山麓农家乐。时山风柔漫,烟岚在岭。宴酣之余,又行野炊乐事。同学似回少年,畅诉别情,兴尽晚归,遂有感怀,涂鸦记之。

沙窝云雾怡人,村舍田畴水滨。

觥筹声中话别情,图取热闹十分。

七八个人结伴,二三辆车飞奔。

热情农家备木榛。

点燃篝火香喷。

天净沙•中秋夜游山城①

柳堤幽径栈桥,碧水霓虹曲谣,仙街晚风车轿。

中秋月皓,游人情漫山坳。

踏莎行•登韩盘山②

绿瘦郊野,红叶漫山,途中登者频频见。

落木飘飘秋风寒,高阶层层接碧天。

凭栏思绪,绝顶目断,朝阳隐曜神怡远。

平素幽恨生无缘,此日竟得开心颜。

三、教学反馈:学生作品选录、交流

喜己丑年二月二初雪

戊子一冬,佛坪无雪,天旱人怨,急盼甘霖。岁进己丑,天竟有情,二月初二,雨夹雪飞。人们莫不拍手,余亦感慨万端,打油一首以抒怀。

去岁整冬天气暖,暖冬病虫无收管。

农人心忧盼天寒,来年丰收粮仓满。

往昔一冬雪满天,风光无限人欢颜。

眼看冬暮春即临,无雪干燥心不安。

正月正,年过完,春旱日暖伴愁眠。

二月二,气温变,天竟有情乌云翻。

雨雪兄妹携手来,普降人间如霖甘。

民俗二二龙抬头,预示风雨顺来年。

满心欢喜将发剪,祈求上苍保平安。

环境恶化地球暖,人人有责御污染。

发展莫丢环保念,人类长青万万年。

桂枝香•登佛光寺③

谷底瞻望,与山顶大佛,对接目光。崎岖云阶万仞,碧空朗朗。登天征程始晨曦,踏朝露,心潮昂昂。极顶人聚,梵语盈耳,轮燎沉香。

喜今朝,经济发展,念太平盛世,百姓福享。自古闲游,但为平民奢望。极左思想不复返,乃贫富官民相仿。旅游兴县,至今才有,佛事盛况。

[注] ①即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城,2009年6月9日遭特大洪水袭击,在温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现已建设得非常秀美。②佛坪县城郊的一处游览景点,有通幽曲径盘山而上。③佛坪县城后山上新近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山顶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雕像,俯瞰全县城,是全县佛教信仰者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市民登高休闲的好去处。

第四篇:说讲课教案

《争吵》说讲课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课文时,用课题质疑的办法,自己提出问题,我将他们的问题进行梳理,写到黑板上,再让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争吵的结果?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学生交流前,我将课文中带有较多生字的重点段落出示,既在具体语段中学习字词,又帮助学生疏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都能够很轻松地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备课时我看到教参书中提到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因此课堂上师生交流讨论的着力点放在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上面。这一点,同《检阅》一课有相似之处。

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在嫉妒的催化下,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

于是在教学时便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让学生找寻“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进行体会。同时指导学生找寻克莱谛动作、语言、语气、神态等句子来体会克莱谛的内心活动。而教学争吵的原因时,我尽量让生读文,找到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嫉妒一词,让生了解争吵的深层原因。在教学争吵后的发展时,让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不安、后悔,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的心理变化。也让生抓住不安、后悔这两个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同样在体会克莱谛的心理活动时仍抓住他的动作“瞟”,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根据课文提示抓住克莱谛的语言和“我”的进行对比体会。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父亲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不同表现。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一、导入

1.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时欢唱着优美的歌,有时倾诉着一丝烦恼。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并板书:争吵)谁来读一读题目? 正音:争和吵都是翘舌音,争是后鼻音的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2.你知道什么是争吵吗?你和他人有过争吵吗?(请联系生活说一说)3.质疑:争吵作为一个故事,一篇文章的题目,你想从中了解哪些内容?(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帮助)2.集中识字读词。

出示词语:嫉妒 胳膊肘 骂人 哼 服侍 承认 缘故 原谅 瞟 防御 戒尺 高尚

跟着老师来读读这些词语。同桌相互读读。

3.概括课文的大致内容。

提示: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

那么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把内容简单地和大家说说吗?(课文讲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克莱谛主动找我和解的事。告诉我们要宽容、知错就改。)

三、细读感悟课文

我与“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和好的呢?

(一)学习1-4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那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想除了弄脏了本子这个原因,还有什么也是争吵的原因。找到一个关键词。

(嫉妒)嫉妒是什么意思?(因为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好就心怀怨恨。这里指我对克莱谛得奖而心怀怨恨。)

找得好!可为什么这也是原因之一,你能画出1-4段中的相关语句来说一说吗?

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

(这里的“并不是因为嫉妒他”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越是说不是,越是否认越是让人感觉到“我”不满。)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我想报复他。(“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我认为克莱谛的笑是在笑话我没有得奖。于是我就报复他了。其实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谛引起的。)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小结:同学们找得很好,说得也很好。这些句子让我们十分清楚地了解了人物内心的想法。像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被称为是 “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其实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上去揣摩、思考。来,我们来当当心理医生,默读1-4自然段,找出描写克莱谛的语句,来想想克莱谛当时的心理。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他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给老师看见了,克莱谛就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你觉得克莱谛怎么样?脸红说明了什么?克莱蒂为什么又把手缩回去了呢?

(脸红说明很生气,举了手又缩回去,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友谊便会破裂,多么宽容的克莱谛!)

(二)学习5-8自然段

过渡:争吵后,看到“克莱谛”的表现后,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自由朗读5-8自然段,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板书:不安、后悔、惭愧、内疚„„总之是矛盾而复杂呀!

我们来看看“我”不安什么?(下课后„„ 或者就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后悔什么?(后悔不应该嫉妒克莱谛,报复克莱谛„„)

再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说说我还在后悔什么?

(1.可莱谛是个很好的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的时候,他帮助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

(2.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多好啊!)是啊,我后悔了,这都是嫉妒惹的祸

可我有去承认错误吗?再找找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但是要我去向他承认错误,我却觉得太丢脸。我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却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来。)

找得好!第五自然段都在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体会人物矛盾的内心世界。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原来我很生气,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恨不得打一架,怎么现在却只防御不还手了呢?(因为我心里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这里说到要是自己错了只防御不还手。那么我是怎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请同学们再读读5-8自然段。

过渡:那么克莱谛又是怎么想的呢?来我们找找5-8自然段中描写克莱谛神态、动作、语言等句子来思考一下。读读句子,再找关键词句来说一说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但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目字旁和眼睛的动作有关,你也来瞟一瞟你的同桌。你觉得瞟是什么意思?(瞟是斜着眼睛看)

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克莱谛应该愤怒吗?可为什么他的眼里没有愤怒只有悲哀。他在想什么?(不想朋友变成敌人,他觉得自己很委屈。已经不生我的气了,原谅我了。)你觉得克莱谛怎么样?(宽容、善良。)

是的克莱谛是那么宽容善良,那么我们把目光投向第七自然段。看看学习提示,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他们两人都说了同样的话,但是意思一样吗?(克莱谛想要重归于好,我想着防御。)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对“我”和克莱蒂有什么不同的评价?(“我”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克莱谛宽容、善良等)

小结:其实生活中总是不能避免地和朋友、同学发生冲突、闹闹矛盾。我们应该多思考,怎样面对冲突、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就像文中的克莱谛那样,他的宽容维护了朋友间的友情。

四、推荐作业

1、摘抄父亲说的话,再体会体会。

2、学了课文,我也想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

3、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和小伙伴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

第五篇:课堂达标说讲课

曹王镇中心小学第三轮课堂达标 《原地掷垒球》说讲课

综合组赵青海

各位老师:下午好:

1、教学内容:原地投掷垒球 游戏:击木柱

2、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新授教材。掷垒球是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也现代小学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形成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教学目标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方法,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技能目标: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掌握良好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用力方向。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二、说学情

1、有利因素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习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产生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本课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再结合本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中,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部分

1、课堂准备活动

2、准备部分:掷纸飞机。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在场地上放飞纸飞机,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同时为基本部分中的“采蘑菇”游戏作铺垫。这一节约为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中”(为学生创造快乐愉悦的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通过语言提示与诱导,让学生把纸飞机想象成为垒球,相互间进行抛接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敏捷的视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自主建立友伴,引导,启发学生创想多种抛接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击木柱”比赛,在一定时间,以击中数量多的一组为胜,此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采蘑菇”我们是建设者,为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课堂上组织同学们扮演“采蘑菇”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不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而随意乱扔垃圾,把我们美好的家园环境破坏了,于是人们的生活周围也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的环境污染的面纱„„。为了防止我们的地球环境急剧恶化,我们每个人要踊跃地加入到“采蘑菇”以及捍卫地球的行列中去。树立起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这一环节约为28分钟,运动强度为“强”。

(三)结束部分

1、为了恢复学习的心理和生理负荷,通过熟悉的音乐和轻柔的舞蹈动作进行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2、小结:总结本课的优点、缺点,以表扬为主。

3、收还器材。这一环节约为4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弱”。

下载说讲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讲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6《说勤奋》讲课稿(5篇)

    上课稿 上课 同学们好 请坐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课啊?对,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六课《说勤奋》。那么上课前老师想让你们看一个动画片《囊萤映雪》,然后说说动画片......

    关于讲课说课的总结

    最近院里班里一直在做一些关于老师,讲课的一些讲座与活动,也参与了不少。简单的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对中学课程的了解与熟悉程度,对物理......

    说课讲课比赛总结

    重师数学协会说课讲课比赛活动总结 重师数学协会说课讲课比赛在活动在会长以及各个部门的部长领导下,在参赛者和评委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结束,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 营......

    九年级化学讲课说课

    初中九年级化学讲课、说课题目 题目(一):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教材:科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4节P56—P61 主讲内容:什么是元素;怎样表示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单质和化合物有何不同......

    说课、听课、讲课心得体会

    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我很荣幸参加了南票区“教师风云榜”活动,对于我们每一位参与者来说,收获着喜悦,也收获着成长。根据活动的要求,依次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说课、讲课、反思、听......

    物质的量说讲课

    物质的量说讲课又觉得这也挺好,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感到有了收获。 引言:接到这节课的备课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倒霉!因为这节课是公认的难;不过,在后来的准备过程中,下面本人分为......

    生物说课与讲课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

    讲课说课比赛总结

    说课比赛总结 2012年10月10--12日,我和实验高中的刘英老师作为拜城县一线的历史老师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学会历史学科研究会组织的讲课、说课比赛,都获得一等奖。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