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售后服务成本分摊谈判方案
售后服务成本分摊谈判方案
甲方: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 乙方: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策划人:卜朵
国美电器 背对背演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们团队是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我公司本次谈判派出了由公司总经理带队,销售经理、公司售后部主管、公司财务、以及法律顾问组成的谈判小组。
本次谈判主要是与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就售后服务成本分担的问题展开谈判。
我方谈判的目标是与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我公司在此次谈判中的优势主要在于我方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一家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信誉度高,实力雄厚。
在谈判开局我公司拟采用感情交流式开局,把对方引入较融洽的谈判氛围,中期我们将采用红白脸策略,层层推进策略,逐步推进,达到我们的谈判目标。
谈判主题
希望与奥克斯公司达成共识,维持与他们的长久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谈判团队人员组成总经理: 公司全权。
压价的筹码。
中期阶段:
红白脸策略:适时将谈判主题从品牌知名度不足的定位上转移合资合作及长远利益上来,把握谈判的节奏和进程,从而占据主动
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策略:有技巧地提出我方预期利益,先益后难,步步为营地争取利益 把握让步原则:明确我方核心利益所在,实行以退为进策略,退一步进两步,争取更大的投资,充分利用手中筹码,适当时可以增加销售场地来换取其它更大利益
突出优势:以资料做支撑,以理服人,强调与我方协议成功给对方带来的利益,同时软硬兼施,暗示对方若与我方协议失败将会与其他的投资商谈判
打破僵局:合理利用暂停,首先冷静分析僵局原因,再可运用把握肯定对方形式,否定对方实质的方法解除僵局,适时用声东击西策略,打破僵局
休局阶段:
如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
4最后谈判阶段: 把握底线:适时运用折中调和策略,严格把握最后让步的幅度,在适宜的时机提出最后底线。埋下契机:在谈判中形成一体化谈判,以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达成协议:明确最终谈判结果,出示会议记录和合同范本,请对方确认,并确定正式签订合同时间。
奥克斯
背对背演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们团队是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我公司本次谈判派出了由公司总经理带队,销售经理、公司技术部工程师、公司财务、以及法律顾问组成的谈判小组。
本次谈判主要是与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就售后服务成本分担的问题展开谈判。
我方谈判的目标是要求对方降低卖场销售折扣点,以及国美承担一部分售后服务成本。
我公司在此次谈判中的优势主要在于我方集团位列中国500强企业、中国信息化标杆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的常设单位。
在谈判开局我公司拟采用感情交流式开局,把对方引入较融洽的谈判氛围,中期我们将采用红白脸策略,层层推进策略,逐步推进,达到我们的谈判目标。
谈判主题 谈判主题
通过此次谈判,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与我公司谈判售后服务成本分担与售后扣点合作。以合理的条件让双方满意,达成协议,并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
谈判团队人员组成
总经理: 公司谈判全权代表 销售经理: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 技术部工程师:负责技术方面问题 财务顾问:负责财务方面的问题 法律顾问:负责法律方面问题
我方核心利益及优劣势分析
(一)我方核心利益
要求对方降低卖场销售折扣点。要求国美承担一部分售后服务成本。
解决合作问题,争取双方长期合作关系,获得利益。
我方优势
奥克斯集团创于1986年,产业涵盖电力、加点、通讯、地产、医疗、投资六大领域,并在宁波、南昌、天津、上海、深圳、东莞等地建立七大产业基地。集团位列中国500强企业、中国信息化标杆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的常设单位,拥有“三星”和“奥克斯”中国驰名商标和两个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奥克斯集团空调年产能达700万台,奥克斯空调是中国空调行业的领军品牌,产品远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方劣势
品牌深度不够。
缺乏足够的资金,强大自身。国内空调行业竞争加剧。
谈判目标
保证我方的利益最大化。
希望国美电器降低卖场的销售扣点。希望国美承担一部分售后服务成本。谈判底线:
要求对方出资额度每年500万元人民币充当售后。保证我公司竞争力。
由对方负责进行部分广告宣传。争取对方与我方长期合作。
第二篇:售后服务成本的管理
售后服务成本的管理模式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实现企业销售目标的条件之一,是我们对顾客的庄严承诺。但服务需要成本,承诺的服务项目越多,标准越高,成本也越高。售后服务成本与一般性成本的区别在于,它是事后成本,即产品完成销售并核算利润后才逐步体现的成本,它对销售利润、经营业绩、企业资产的影响是隐性和滞后的。正因为如此,售后服务成本的隐性和滞后性往往被各取所需的运用于调节利润、业绩数据,造成资产空洞。被运用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企业的产权关系和考核办法。这种不规范的操作将对企业的资产质量造成危害,不利于企业做强、永续经营。
服务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和费用成本两部分。为了提高响应速度,维修周转备件必须充足。但参与循环的维修备件将进入持续的跌价损失过程,已不可能再用于生产销售。维修备件的跌价损失是服务成本的体现形式。随着销售量的增长,提取的备件数量与日俱增,维修备件库的账面规模将逐渐膨胀。当维修备件库账面规模与生产材料库规模比例接近极限值,而制度又不能保证及时跌价处理时,将出现资产结构性危机。
在XX公司7月末的资产结构分析报告中,一组数据赫然纸上,维修备件账面规模已达到1900万,约相当生产材料库存规模的24%,并以100万/月、1200万/年的速度稳定递增,三年保修的成本代价逐渐显现。跌价损失未列入计划,到年底将达到2400万元的水平。以上数字意味着:
(1)在总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销售流动资金必将以100万元/月、1200万元/年的速度递减。如果新增净利润不足以弥补,将出现流动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销售任务的完成。
(2)库存资产结构将出现进行性比例失调:以维修备件库存增长为特征的库存资产规模扩张;或者是库存总体规模受控下的生产性库存收缩伴随维修备件库存扩张。后者势必影响销售。
(3)资产出现空洞,质量下降。以维修备件账面金额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为特征的库存资产质量严重下降,导致总体资产质量下降。
(4)虚增利润。以不计、少计维修服务备件成本换取利润的虚增。如果本维修备件不做跌价处理,全年可虚增利润约1000万元,数额不小。今后几年消化这部分成本的负担将异常沉重,说是潜伏危机也不过分。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在严格控制维修备件领用的同时,深刻检讨现行财务制度对维修备件处理存在的问题,推行稳健的财务管理办法,及早防犯风险。
现行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售后服务成本管理的滞后性
目前,许多从事生产IT类最终产品的公司承诺顾客三年保修,供应商则对整机厂承诺一至三年保修。表面上看似上游供应商全包了,实际却并非如此。多数生产最终产品的公司为了竞争需要,都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服务体系,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以服务推动销售。响应速度是顾客评价服务好坏的重要指标,也自然作为企业考核售后服务部门业绩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服务响应速度,维修服务部门必须备足周转备件,备件只好自己出资购买,并以备件库存资产形态存在;偶尔供应商也无偿提供少许零单价周转备件。备件库的建立通常采用移库方式,直接从生产材料库移库到备件周转库,财务未做成本核销处理。由于产品保修时间长达数年,维修备件在库时间跨度也长达数年之久,并逐步跌价至残值为零,周转备件的跌价损失构成维修服务响应速度的材料成本。由于备件在持续跌价过程中时价难于评估,财务也就很难对库存维修备件作跌价处理。售后服务成本呈现鲜明的滞后性和隐蔽性,而隐性和滞后的问题在管理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维修备件作为库存资产的管理与生产材料库有很大的不同,难度相当大。
2、维修备件成本的财务处理
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应从当年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库存跌价准备金。准备金制度是一种防范危机的补救措施,即对库存资产不定期的盘点、评估,资产跌价损失部分以准备金填补,确保资产质量。准备金模式的本质就是承认售后服务成本的滞后性,并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步摊销。
从资产的风险防范、安全性看,这种制度很不错。从管理的角度看,准备金的提取相当灵活,是一种缺点。许多企业经营者出于业绩考核、分配的需要,并不乐意损失到手的利润业绩,没有按规定提取足额的准备金。在业绩和资产质量两者中间,更多的选择前者,因为后者的指标是软性的,或者根本不考核。后果必然是利润失实并过度分配,资产质量下降,最终损害投资者权益。
其次,动用准备金对备件库存实施跌价处理,从管理角度看是一种事后行为,库存的实际跌价在前,补救在后。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库存资产结构、库存资产质量的过程监控上,而是既成事实后“亡羊补牢”的“篱笆”,以准备金贴补资产损失。后发处理对管理的改善效果不佳,在财务两次跌价处理的期间,维修备件成本长时间处于待摊状态,售后服务成本的隐性和滞后性在管理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换句话说,没把售后服务的维修备件损耗处理为产品销售显性成本的一部分,因而产品营销、策划、制造者不必为售后维修成本犯愁。其结果是销售定价的规则被扭曲,轻质量、重采购成本导致返修率上升,部件品种太多、通用性差导致维修备件库品种太多,数量居高不下,服务成本上升。
解决办法
要做强企业,必须在确保资产质量前提下追求合理利润。思路要变,勇于面对现实,“实为创业之本”就体现在这里。售后服务的维修备件成本应进入产品销售成本,隐性变显性,滞后变实时,总量控制,残值回收。
1、维修备件成本进入产品销售成本
表面上看,产品销售成本上升了,会给销售带来压力,影响利润完成,其实这只是隐性成本变换为显性成本,成本变现提前,总成本并未增加。现实将迫使我们采取各种弥补措施,改善经营工作质量,把显性成本的影响压缩到最小。例如,科学策划产品、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定价、控制损耗、转移部分维修成本压力给供应商,等。这种变换的优点在于:
*时效性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提高,维修备件成本按比例实时摊入产品销售成本,并在定价的过程中加以考虑,及时消化,最终有利于实现合理利润;
*账面库存资产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各项财务指标改善;
*总库存资产中跌价损失成分减少,资产质量提高;
*备件库存资产的财务处理简单化,利润的水分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备件库的有效管理。
2、备件库账面规模总量控制
在以上变革完成前,由于历史原因,备件库资产未如期执行跌价处理,账面规模已相当可观,可能造成严重的资产结构性问题,必须采取总量控制措施,抑制账面规模继续膨胀。由于IT产品通常保修3年,维修备件3年应折旧完毕。备件库规模应以过去3年的销售总成本、本销售总成本(计划)、存货年周转次数按比例设置控制点。例如,假设过去3年总销售成本为30亿元,若按0.7%提取周转备件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备件总金额约为2100万元;三年跌价处理完毕,平均每年必须跌价处理700万元。因此,备件库账面资产规模应控制在1500万以下,比较安全;根据本销售总成本(计划)、存货年周转次数计算的库存资产控制规模为1亿,备件库存账面资产规模约占库存总资产的15%,则库存总资产中85%可作为流动资产使用,不影响生产和供货。备件库账面规模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必须强制性分批跌价处理完毕,进入成本。随着企业赢利能力的提高,有计划的将剩余部分全部处理完毕。
3、强化备件残值回收工作。
例如,修旧利废、选择部件最佳寿命点拍卖、并以拍卖所得用于备件升级,或冲减备件费用;选择最佳的部件淘汰、替代方案等,是减少跌价损失的有效手段。该项工作要求客户服务人员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推行有效的考核激励措施。售后服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修旧利废工作小组,长期从事此类工作。
4、业绩考核
制订保证资产质量前提下合理的利润指标,业绩利润考核剔除坏账和库存跌价损失。
财务制度用平均应收款周转天数、年存货周转次数来衡量。其中,年存货周转次数描述年销售额和月均期末库存规模的比例关系,牵涉两个要素,需要时间的积累,使用起来不直观。况且售后服务的备件在库时间长达数年,规模较大,用该项指标衡量不见得合理。
较好的办法是根据前三年总销售成本的百分比(例如0.6%-0.7%),核定备件库账面规模最高限额,超过部分,年终考核利润时强制跌价处理,冲减当年利润。备件全部进入成本后,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第三篇:物业电费分摊方案
新五星物业电费分摊方案
方案一
1、开空调暖气按月计算每户每月分摊600元,不够月按天数算。
2、电梯费每月每户分摊200元(照明费、安保费及其他费用不需要分摊)。
方案二
开空调暖气、电梯等电费分摊到每平方上为每月每平方5元计算。方案三
不开空调暖气,照开电梯、每户物业电费都不需要分摊(没有物业费)。
第四篇:“成本分摊协议”的五大核心要素
“成本分摊协议”的五大核心要素
时间:2011-06-08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成本分摊协议”是指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为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成本分摊而签订的协议。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第六十八条中对于成本分摊协议应包括的内容已有规定。但这些规定比较原则化,特别是对于成本分摊协议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诸如“参与方”、“预期收益”、“加入支付”、“退出补偿”等并无详细的解释。而这些概念的掌握对于企业能够签订一份合规的成本分摊协议又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将以案例的形式就成本分摊协议所涉及的五大核心要素进行详细解读。
一、参与方
要成为一份合规的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参与方能够合理地预见从开发的无形资产或劳务中获取收益;二是关联方承担的成本应与非关联方在可比条件下为获得上述受益权而支付的成本相一致,即参与各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计算成本和利润。
[例1]:某跨国集团公司进行一项新生产工艺的研发,其下属A公司和B公司组成了一个研发团队参与到整个跨国集团为研发新工艺的成本分摊协议中。协议规定,产品研发成功后,A公司和B公司不享受新工艺的任何使用权,他们只能按发生的成本从集团获得补偿。在此情况下,A公司和B公司由于无法从成本分摊协议形成的成果使用中获取收益,因而不是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而应被视为跨国集团在该项成本分摊协议下的服务提供方。所以,税务机关将不能认可他们仅取得简单的成本补偿,而应作为向关联方提供劳务,根据独立交易原则获取合理的利润。
二、成本
参与方参与成本分摊协议在一个纳税内分摊的成本应包括参与方与无形资产开发和劳务提供自身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加上向其他参与和非参与方支付的分摊成本减去其他参与方和非参与方向其支付的费用。与成本分摊协议相关的成本包括营业费用、有偿使用有形资产的支出等。
[例2]A、B公司达成一项成本分摊协议,共同研发一项专利技术。A公司该项目本发生的研发支出200万元,B公司发生该项目相关的研发支出和其他营业费用合计400万元。项目总成本600万元,A、B公司成本分摊比例为4:6,A公司向B公司支付40万元的费用。最终A公司该该项目应分摊的成本=200+40=240(万元)。而B公司该该项目应分摊的成本=400-40=360(万元)。
三、预期收益
预期收益是指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对使用研发的无形资产或劳务能合理预期到的所有产生的额外收入或能节约的成本。预期收益的计算与成本的分摊密切相关。笔者将在下文中具体说明在成本分摊协议中应如何根据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摊。
四、成本分摊
一般而言,在一个纳税内衡量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分摊的成本是否合理时,应将其实
际分摊的成本比率同其预期能分享的收益比率进行对比,即参与方实际分享的收益与分摊的成本应配比。
(1)成本分摊比率
在一个纳税内,参与方成本分摊比率是指该参与方实际分摊的成本除以该纳税内所有参与方分摊的成本之和。
[例3]A公司、B公司和一个独立无关联关系的第三方C公司达成了一个成本分摊协议共同开发一项新的音频技术,其中A公司是B公司的母公司。第一年产生的成本是225万元人民币,由于第一年所有的前期工作全部是A公司进行的,因此成本全部发生在A公司。第一年,根据成本分摊协议的约定,C公司向 A公司支付了25万元人民币,B公司向A公司支付了80万元人民币。因此,在该年年终时,A公司实际分摊的成本是120万元人民币。这里,B公司实际分摊的成本是80万元人民币,所有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分摊的成本是200万元人民币(不包含非关联方C),因此,B公司的成本分摊比例是40%。同理,该纳税A公司的成本分摊比例是60%。
(2)合理预期收益比率
参与方合理的预期收益比率等于该参与方由于享受该成本分摊协议的成果所能预期获得的收益除以所有参与方享受该成本分摊协议的成果所能预期获得的收益。在计算参与方合理预期收益比率时,非参与方的预期收益应排除在外。在计算参与方合理的预期收益时,应采用合理可靠的计算方式。而决定计算出来的预期收益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数据的准确和完整、假设的条件是否合理等。
在计算预期能获得的收益时,对所有的参与方应采用一致的计算方式。预期收益的计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法,一种是间接法。直接法就是直接计算出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能取得的额外收入和节约的成本。间接法是通过其他一些间接的指标来测量参与方参与成本分摊协议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
间接法下,可以采用如下指标:①单位耗能、产量或销量。但运用这一指标的前提条件是各参与方由于参与该协议预期能取得的净收益或减少的净亏损应和参与方的单位耗能、单位产量或销量保持一个相似的增减比例。②销售收入。其前提条件是各参与方由于参与该协议预期能取得的净收益或减少的净亏损应和参与方销售收入增减保持一个相似的增减比例。同时,各参与方应处在同一市场竞争水平上,否则这一指标的可靠性就要打折扣。③营业利润。一般而言,如果成本分摊协议产生的成果,如某项无形资产成为了各参与方生产经营中的重要资产,企业大部分的经营成果主要是由该项无形资产提供,如果没有该项无形资产,企业只能取得很少的收益的情况下,营业利润就可以作为衡量预期收益的一个很好的间接指标。
[例4]A和B公司是从事电解铝生产的母子公司。生产电解铝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电能是电解铝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A和B公司达成了一项成本分摊协议,共同开发一项新的生产工艺来降低用电量。由于A、B公司生产的产品完全一致,单位耗电成本占单位产品成本的比例假设都是X%.如果假设该项研发很有可能成功,但成功后新技术究竟能节约多少单位耗电量是不清楚的,这时我们就无法用直接法。但是,由于 A、B公司生产的是相同产品且单位耗电成本占单位产品成本的比例假设都是一致的。因此,产品产量将是计算预期收益比率和计算成本分摊比率的最可靠指标,因为参与方采用新技术后,节约的用电量增减和产量增减是同比例变动的。
[例5]A、B公司是母子公司,达成了一项成本分摊协议共同开发一种新药。A公司获得该新药在法国市场的特许权,B公司获得该新药在英国市场的特许权。假设该新药在法国、英国的市场规模相似,但由于英国对药品的价格有严格的管制措施而法国没有,因此,A公司预期能取得的收益要远远高于B公司。此时,营业利润作为衡量指标就更加可靠。
成本分摊协议执行期间,参与方分摊的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补偿调整,使各参与方分摊的成本与收益相匹配。一般而言,如果参与者按比例划分的成本分摊比例与其预期所取得的收益比例始终不一致,税务部门可以进行调整。但应避免针对单个纳税进行调整,而应关注在较长的年限里每一参与者成本分摊的比例,是否和其根据协议取得的预期收益比例相一致。
五、“加入支付”(buy-in)与“退出补偿”(buy-out)
当成本分摊协议的某一参与方在参与到该协议时同意提供其现有的一项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供共同享有和使用时,该项资产就被视为向其他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进行了涉及该项资产的利益转让,其他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就应对其提供的资产进行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就被称为“加入支付”。如果其他成本分摊协议的参与方没有进行该项支付,税务机关将按独立交易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申请加入一个已生效的成本分摊协议的新参与者实体由于可以获得该协议以前活动已经形成的成果,这种情况下,原参与者实际上也向新参与者转让了其在以前的成本分摊协议活动中的各自利益的一部分。根据公平交易原则,愿参与方将原有权利转让给新加入者时,新参与方也必须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原参与者进行“加入支付”。需要注意的是,成本分摊协议的“加入支付”不构成使用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除非该项支付仅使支付者有权使用属于原参与者的无形资产,而并未同时获得最终成本分摊协议形成的新无形资产的收益权。
参与者退出成本分摊协议时会发生类似于“加入支付”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退出协议的参与者可能将其获取参加成本分摊协议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利益转让给其他参与者时。如果在参与者退出时进行了有效的转让,这种转让需按照独立交易原则予以补偿,这种补偿就被称为“退出补偿”。在某些情况下,以前的成本分摊协议活动的成果可能没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形成“退出补偿”。而且,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退出补偿”的金额还需考虑到留存参与者面临的情况。但是,当留存参与者在过去成本分摊协议活动结果中形成的利益价值没有因为参与者的退出而增加时,退出参与者的“退出补偿”就可能是不合适的。当然,成本分摊协议的“退出补偿”也不构成使用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除非该项支付仅使支付者有权使用属于退出参与者的无形资产,而并未同时获得最终成本分摊协议形成的新无形资产的收益权。
有些成本分摊协议即使不进行“加入支付”和“退出补偿”,也不会产生问题。如当成本分摊协议只针对提供劳务,各参与者共同得到这些劳务,并当即支付且劳务不形成任何资产或权利时,就不需要关于“加入支付”和“退出补偿”的规定。
当有成员加入或退出成本分摊协议时,有必要对在发生加入或退出后仍留存在成本分摊协议内的参与者,调整按比例分摊的成本份额。
[例6]A、B、C、D四个关联企业作为参与方达成了一项成本分摊协议共同开发下一代无线通
信技术。对于该项研发未来收益的合理估计,参与方同意按如下比例去分摊成本:A分摊40%、B分摊15%、C分摊25%、D分摊20%。由于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开发必须基于对现有技术的使用基础上,因此A、B、C、D都需要将其现在拥有的一项通信专利技术供成本分摊协议各方共同享有和使用。根据独立交易原则,由于四方在加入成本分摊协议时,都提供了一项已有专利供其他方享有并使用,每一方都必须为使用其他方的专利向其他方进行一项“加入支付”。根据独立交易原则,得出了A、B、C、D提供的无形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分别为:A 80X、B 40X、C30X、D 30X.各方的“加入支付”和取得的收入以及进行抵消后的相关情况如表所示。
第二行第二列显示的A应进行的“加入支付”等于(B40X+C30X+D30X)×A对预期收益的分享份额40%。第三行第二列显示的是A由于提供专利,B、C、D支付“加入支付”而取得的收益。A提供的专利的市场价值为80X,由于B、C、D预计能分享未来收益的份额比例分别为15%、25%和20%,因此,A由于“加入支付”而取得的收入为48X(=80X×60%)。最后一行显示的是A、B、C、D各方因“加入支付”所付出的成本和由于其他方作出“加入支付”所取得的收益相抵消后的数额。最终在该纳税,A和B分别应取得8X和13X的收入,C和D应承担15X和6X的支出。
第五篇:谈判方案
采 购 谈 判 方 案
一、谈判双方
甲方:采购方 xxxxx 乙方:供应商
二、谈判主题
我方向乙方公司采购120台电脑及其相关配件
三、谈判团队人员组成
主谈:xxx,公司谈判全权代表; 决策人:xxx,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
法律顾问:xxx,负责技术和法律问题(会议记录);
四、双方利益及优劣势分析 1 我方核心利益:
①要求对方用尽量低的价格供应我方电脑 ②在保证质量问题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成本 对方利益:用最高的价格销售,增加利润 2 我方优劣势:
①有多方的电脑供应公司可供我方选择
②我方实力雄厚,信誉较好,采购货物无须担心资金问题 劣势:我方需要这批电脑,迫切与对方合作,否则将可能对学校教学造成影响 对方优劣势:对方的电脑品牌在国际上声誉较好,且与其合作的企业较多。
劣势:属于供应方,如果完不成谈判,可能损失以后合作的 机会。
五、谈判目标
战略目标:
1、和平谈判,按我方的采购条件达成收购协议 ①报价:XX元 ②供应日期:一周内
底线:①以我方低线报价XX元 ②尽快完成采购后的运作
六、程序及具体策略
1、开局:
方案一:感情交流式开局策略:通过谈及双方合作情况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把对方引入较融洽的谈判气氛中,创造互利共营的模式。
方案二:采取进攻式开局策略:营造低调谈判气氛,明确指出有多家供应商竞争,开出XX元的报价,以制造心理优势,使对方处于主动地位。
2、中期阶段:
(1)红脸白脸策略:由两名谈判成员其中一名充当红脸,一名充当白脸辅助协议的谈成,把握住谈判的节奏和进程,从而占据主动。
(2)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策略:有技巧地提出我方预期利益,先易后难,步步为营地争取利益。
(3)把握让步原则:明确我方核心利益所在,实行以退为进策略,退一步进两步,做到迂回补偿,充分利用手中筹码,适当时可以退让承担运费来换取其它更大利益。
(4)突出优势: 以资料作支撑,以理服人,强调与我方协议成功给对方带来的利益,同时软硬兼施,暗示对方若与我方协议失败,我方将立即与其它的电脑供应公司谈判。(5)打破僵局: 合理利用暂停,首先冷静分析僵局原因,再可运用把握肯定对方行式,否定方实质的方法解除僵局,适时用声东击西策略,打破僵局。
3、休局阶段:如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
4、最后谈判阶段:
(1)把握底线,:适时运用折中调和策略,把握严格最后让步的幅度,在适宜的时机提出最终报价,使用最后通牒策略。
(2)埋下契机:在谈判中形成一体化谈判,以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达成协议:明确最终谈判结果,出示会议记录和合同范本,请对方确认,并确定正式签订合同时间。
七、准备谈判资料 相关法律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经济合同法》 备注:《合同法》违约责任
八、制定应急预案 双方是第一次进行商务谈判,彼此不太了解。为了使谈判顺利进行,有必要制定应急预案。
1、对方不同意我方对报价XX元表示异议
应对方案:就对方报价金额进行谈判,运用妥协策略,换取在交接期、技术支持、优惠待遇等利益。
2、对方使用权力有限策略,声称金额的限制,拒绝我方的报价。
应对:了解对方权限情况,“白脸”据理力争,适当运用制造缰局策略,“红脸”再以暗示的方式揭露对方的权限策略,并运用迂回补偿的技巧,来突破缰局;异或用声东击西策略。
3、对方使用借题发挥策略,对我方某一次要问题抓住不放。应对措施:
避免没必要的解释,可转移话题,必要时可指出对方的策略本质,并声明,对方的策略影响谈判进程。九 :附件
采购计划书(附件1)谈判合同(附件2)预祝谈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