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张学良述职报告

时间:2019-05-14 16: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张学良述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张学良述职报告》。

第一篇:2015张学良述职报告

一年来,在领导的培养下,我加强学习锻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调整心态,我在思想认识上和工作方法上都有了很大进步,鉴别力进一步增强,执行力进一步强化,承受力进一步提高。现将今年工作完成情况和明年工作思路总结如下。

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今年,主要以学习党的十八精神为主线,分阶段、分类别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政治敏锐性不断增强,政治立场进一步坚定。

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本年度,本人通过努力学习,积极钻研,虚心请教,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学校会计人员。

三是注重知识更新。注重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撰写的论文《做到四勤 落实四心 全心全意搞好后勤服务》获县一等奖。撰写的三篇通讯在宁乡教育信息网发表。

四,学校后勤工作方面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效果。及时满足了保障了教学需要。本学期更新了综合楼窗户,添置了足球网架,粉刷了教室墙裙等。

前行,需要坚持;坚持,必然前行。这既是自励,更是共勉。来年的工作,我将加倍努力。

第二篇:张学良 演讲稿

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述这位风流少帅——张学良!张学良字汉卿,人称“少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西安事变以来,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软禁长达五十余年。2001年10月15日逝世,享年101岁。

下面我们以时间为轴,来了解一些关于张学良的人与事。

1919年的时候,张学良与进步教官郭松龄结识。张学良回忆起往事时说:郭松龄是“影响我一生”的几个人之一。张学良对郭松龄湛深的学养和高洁脱俗的人品是极为钦佩的,虽比自己年长19岁,但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张学良说:“我父亲常常说这样一句笑话,除了老婆不能和他(郭松龄)睡以外,你大概吃点什么东西都会惦记他。”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唯一取胜的部队。6月17日,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直奉两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

两年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与第一军组成“

一、三联军”,担任山海关一线的主攻任务,打败直军主力,从此,一举扬名。

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军结束,东北军诞生。“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1929年,中东路战争爆发。12月22日,《伯力议定书》签定,“中东路事件”得到解决。中东路战争,是对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的称谓。不仅使东北当局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更恶化了中苏关系,使日本坐收渔利。

1929年诛灭常杨,奉系将领杨宇霆与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欲合谋夺取军政大权。大元帅张作霖被刺杀后,杨宇霆自以为老臣,时常对少主张学良不假辞色,动辄讥讽,诸将深以为不敬。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被张学良诱杀处决,而后张学良送杨、常两家各一万银元的奠仪,作为抚恤金。

1930年中原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间沈阳失守。9月21日,张学良召集北平名流,讨论对东北问题的对策,决定依赖“国联”,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九一八事变使张学良蒙受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张学良内心充满了惆怅、困惑与苦闷。在巨大的压力下,张学良于1933年3月11日辞去所担任的职务,开始了一年多的欧洲之旅。张学良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因作战太紧张开始吸毒的,逐渐有了烟瘾。在出国之前,张学良决心戒毒,闭门谢客,并且撰戒毒条幅:“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难治心作医。”后来张学良碰到庸医为他戒烟以吗啡代替鸦片,以致毒瘾更深。为了戒毒,张学良把家人找在一起,当着他们的面,把子弹上膛的手枪放在枕头下面,警告说:“你们记住,从我戒毒之日起,以后无论何人,不管见我怎么难过,也不许理我,如果有人拿毒品给我的话,我马上拿枪打死他。”最终,张学良以超人的意志,经过半个月的痛苦治疗,终于戒除了毒瘾,身体恢复了在旅欧期间,张学良也不忘激励将士要亲如手足,患难与共,为准备收复东北为最大责任,“武要保存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

11月下旬的“福建事变”最终使得蒋介石让张学良回国。1934年1月8日张学良回国后,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职,代行总司令职责。12月8日,与杨虎城秘密商议,劝谏不通,只能“兵谏”。11日晚,张学良到华清池向蒋介石苦谏但毫无结果。而蒋介石则决定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是日晚张、杨决定“兵谏”。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表通电,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到达南京后,蒋介石违背了诺言,12月31日,张学良被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但是张学良还是发表了《告东北军将士书》,勉励东北军精诚团结,加紧训练,收复东北。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了‘特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学良从此开始了幽居生涯。

2001年10月14日,孤身一人的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这些是张学良的一些话,“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就是狠狠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以雪国耻”“我是军人,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任,没有别的想法,同时,我反对内战。为了停止内战,我决心牺牲自己”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遵明朝,确保台湾入版图。”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少帅的一颗爱国之心。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如1928年的改旗易帜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虽然他后来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篇:浅谈张学良讲解

一、人物简介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二、生平经历

1901年 诞生6月3日(农历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张学良生在逃难中的大马车上,养育在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窝堡屯。因其父张作霖这天打了胜仗故得一小名——双喜

1915年 15岁参加反对袁世凯勾结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游行示威活动。

1919年19岁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炮科,结识进步教官郭松龄;以优异的成绩于第二年4月毕业。当年授陆军炮兵上校军衔。

1920年 20岁任奉天陆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是年秋,率军赴吉林剿匪。1922年 22岁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任“镇威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7月,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设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张学良任参谋长,进行“整军经武”。

1924年 24岁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与第一军组成“

一、三联军”,担任山海关一线的主攻任务,打败直军主力,从此,一举扬名。

1925年 25岁11月,郭松龄在滦州发表反奉通电。张作霖发布讨郭令,张学良被委任为前线总指挥,在巨流河与郭松龄展开激战。郭松龄反奉失败。

1928年 28岁6月,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谋害。12月,宣布东三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军结束,东北军诞生。

1929年 29岁1月,“以妨碍统一,阻挠新政”的罪名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巩固了统率东北军的地位。7月,受蒋介石唆使,挑起“中东路事件”。

1930年 30岁9月,命令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王树常率20万大军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反蒋联军失败。

1931年 31岁9月,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间沈阳失守。此为“九·一八”事变。1933年 33岁2月,热河抗战爆发。3月,发表辞职通电。内称:“此次蒋公北来。会商之下,益觉余今日之引咎辞职,即所以效忠党国,巩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谢国人。”

1936年 36岁12月 与杨虎城将军,为救国救民,力挽狂澜,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2000年 100岁陪伴张学良将军大半生,人称“赵四小姐”的张学良夫人赵一荻女士,因肺炎及并发症,逝世于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享年88岁。

2001年 101岁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

三、评价:

1、自评: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2、他评:正面: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总理: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8岁关到83岁。

反面:卜宁:张学良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小时候不学无术,吃喝嫖赌。长大后,眼见父亲被日本人炸死,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置国仇家恨于不顾,率领兵强马壮的东北军狼狈逃入关内,把东北的土地拱手让与日本关东军。彼时东北军几十万将士之实力完全可以与关东军几万人奋死一战也。张学良在东北背叛北洋政府投靠蒋中正之国民政府,入关后又背叛蒋中正,投靠共产党。晚年后又背弃中华民族,投入基督上帝怀抱。此君完全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胆识,没有主见,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小人也,比吴三桂有过而无不及也。其他: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四、张学良:民族功臣vs民族罪人?

民族功臣:从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看张学良

东北易帜

背景:

1、国际: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日本为把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威逼张学良在东北“独立”,借向张作霖吊丧之机,派人到沈阳,威胁张学良说:“如果中国东北不听日本劝告,而与暴动的南方达成妥协之类事情,为了维护我国既得权利,则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行动”。并声称:日本政府对于东北易帜一事,一路要干涉到底。同一天,日军在沈阳举行大规模演习,向张学良再三示威。此时张学良肩负国耻家仇,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毅然于1928年底发表通电,宣告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

2、国内:1928年4月,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国民革命军迅速占领了山东和平津一带。对于东三省,蒋介石拟采取和平手段交涉,以实现全国的统一。张学良此时也在考虑东三省的前途。6月4日,张作霖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年仅27岁的张学良受这一突发事件的刺激,更坚定了把日本军阀驱逐出东三省的决心。张学良回忆东北易帜:有人说我不易帜,自己独立的话,东北可能可以保下来。那我就变成日本的傀儡了。那东北是大呀,你大概不知道,可是我们完全在日本人手里,日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呀!换一句话说,这句话根本就是很不懂得情理的话,我怎么责备不懂得情理?我父亲为什么死的?我先问问,为什么他们要把他炸死?他就是不给他们当傀儡!你要做,你就得当我的傀儡呀!明白这话?日本要干什么呢?对你好吗?它是要侵吞你呀!我跟日本人说笑话,日本人我也有好朋友。我说,你们日本人呀,不能够叫人家跟你合作,我说一句笑话,就好像我有老婆偷你的人,你别吱声,咱俩就算了,你干吗还要夸口,说他妈的那小子他老婆跟我睡觉了。我说你们日本人就爱干这种事。你跟他呀,傀儡还要装得像傀儡样呀,你要知道,给日本当傀儡,你那个傀儡都不好当得很呐!我说日本人混蛋,也许那时候操纵我父亲能比操纵我容易。他们没想到我这个家伙是这样的。

西安事变

1、经过: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此时,日军侵华日亟,中国分离主义更是猖獗,中共中央奉共产国际指示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反蒋反日等口号,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1935年4月,蒋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到挫折两个整编师全歼,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银元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1936年6月30日,张学良主动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4日,蒋中正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中正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游行。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中正,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蒋中正最终获得释放,而国民政府提前终止对共产党的剿灭战,建立了中国抗日战争形式上的统一战线。

根据张学良后来自己的说法,其兵谏的最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陷,而张学良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

张学良劝蒋说中共杀不绝,剿不完,蒋回问:为什么?张学良说:“我们没有老百姓支持我们,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所以你剿不完。”,另外张学良关于共产党万里长征的事情,对部下说:“我们都是带兵的人,(这个部队)谁能带?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都跟你走?人不都带没了?”,东北军与红军刚一交手,就损失了2个师,2名师长阵亡,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共领袖的能力,但蒋介石听不进去,蒋坚持认为中共已到强弩之末,而实际上后来旅也有不少历史学家通过资料查证发现,当时的延安并不像蒋介石想象的那么好打;而当时东北军的将士早已厌倦内战,受到学生请愿的激励,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更加希望抗日收回东北失地,回归故土,完全没有继续内战的意愿;当时蒋介石决定武力方式镇压去西安请愿的大学生,张学良为学生求情,但被蒋介石拒绝,蒋介石坚持要用机关枪来镇压请愿学生,蒋介石的这个答复激怒了张学良,为保请愿爱国学生的生命安全,盛怒之下的张学良认为兵谏必须立刻执行。

重获自由以后,张学良曾经表示,当时的东北军已经成为他的包袱,他想要么带着东北军去抗日,回到东北,要么要蒋调他去做别的官职。但蒋却坚决要他剿共。张学良曾经向周恩来保证,劝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遭到蒋介石拒绝。

2、张学良口述回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时候,(有人)说我放了蒋公是为了给蒋夫人一个生日礼物。到南京的时候,那我真决心去死啊,南京把我枪决了,我不敢说;要是我部下这样子,我就把他枪决了。那我对老先生,我要负起责任呐,可以说,大部分的决心我是下定要死了。

他不在了,现在我讲,否则,我不讲。本来我是决心至死不说出来这个事情的,西安这事,至死我不说出去的,不是因为面子的事情。你问我,我不能不说。

别人说“扩大会议”的时候,我是帮蒋先生的忙。不是!是我的主张,我认为他那么做是不对的。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旁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就是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冲突就是冲突这点,没有旁的冲突,一点冲突没有,旁的没有冲突。我二十一岁就作战了,所以说对这内战我是恨透了,我打死了多少人呐。因为什么反对内战?我父亲后来不打仗是(因为)我,我在我父亲跟前痛哭流涕呀。我从河南回来,我到河南那叫什么阳那个地方,往陇海路那面去的火车站上,不是信阳,我们把车停在那儿。唉呀,我看见这样一个情景,我非常难过,眼泪都掉下来了。我看见一个老人趴在地上,饿得呀可怜极了,给他钱他都不要。我们把吃的馒头扔给他,馒头扔在地上,他就连土带什么抓着就吃呀。我就追问他,我说,你怎么这样?家里没人了吗?没有儿女么?他就说连年在这打仗,都给抓去当兵去了,拉走了,跑的跑、逃的逃,剩下我们这老的不能走,弄得没有饭吃。这是在河南,我这个人一着急就说不出来人名地名,那我当时就自个儿问我自个儿:谁做的孽?我们军人做的孽!回来我跟我父亲说,让我休息几天。他说你不要作战了,你休息两天。自个和自个打,今天跟你打,明天跟他打,明天又合,后天又不打,打死了那么多人。我跟你说,我那时候作战心里难过得很,我父亲知道我。打死的都是相当的佼佼者,剩下的无能后辈,来请功受赏。这要真是有意义的战争还可以,这个战争干什么呢?今天打了,明天又好了,明天我跟你又去打他,后天又好了,又去打,这打什么意思呢?这干什么呀?为什么打内战呀?为什么呢?真正是有目的还可以。我真是厌倦,我一直厌烦内战,就是剿共我也不愿意剿,这有什么意思呀?而且彼此都是很厉害的。

民族罪人:从九一八事变看张学良

不抵抗政策

1、九一八事变: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没有抵抗。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许抵抗,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日军为取得更大九一八事变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击。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此次事变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导火索。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并利用投靠日本的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实行了14年之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东北军不抵抗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张学良作为地方军阀,不愿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中国政坛,非嫡系只能以拥兵自重的方式生存,否则关内亦无其立足之地。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蒋中正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九点至十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2、张学良副官何世礼:九一八当晚张学良在看戏,接到“事变”消息后就立刻离席

据李敖披露,早年任张学良副官何世礼写了《为历史作见证:“九一八”之夜张学良在何处?》一文:“九一八”事变之夜,东北军政要举行义演为水灾筹募,张学良也出席,中途突然接到电报,张学良阅后,匆匆而去,未再露面。何氏全文说:

“迨九月十八日,在平之东北军政要,为筹募辽北大水灾救灾基金,当晚举行平剧盛大义演,地点在开明大戏院,所有在平著启伶工,如梅兰芳等等,莫不参加演出,极一时之盛,各国住平使节,及当地绅商名流,亦踊跃观赏,座无虚席,因先父有所捐助遂亦偕同先母与本人夫妇,应邀趋陪末座,当演戏至精采阶段时,忽见张副总司令报告,谓沈阳有长途电话,请其亲往接听,张先生尚轻松地嘱该员代为接听,讵不旋踵,该员迅速返报,谓沈阳出事,务请张副总司令亲自接听,张先生始行离席,此后即未见张先生再行返座,先父母当时亦甚诧异,不意翌日北平各报之头条新闻,均报导日寇已于‘九一八’一夜之间,攻占了沈阳等地,震惊了全世界,也预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火种。事隔虽已半世纪,但由于印象深刻,所以至今尚历历如在目前。”

民国高层盛成也证实张学良在看戏,并称亲自将军情告急的急件送到张学良手里。

民国高层盛成在其回忆录也证实变当晚张学良在看戏,并把东北军情告急的急件送到张学良手里。《盛成回忆录》其中有一节“‘九一八’当晚遇见张学良”有如下记载:

“这天,褚民谊唱的是《空城计》,演诸葛亮的是他的秘书。张学良也去了戏院,包厢就在我们旁边。正看戏时,东北来了急电。因为张学良下令任何人不准进他(的)包厢,结果送电报的人找到了我们这儿。张继让我问一问情形,来人告诉我是东北来的紧急电报。我慢慢敲了敲张的门,门没有开。戏散后,我对张学良说:„汉卿,有一个紧急电报给你。'张一看很着急,拿着电报就走了。”

盛成回忆的细节、人物、地点与何世礼的有高度契合。不同之处在于,盛成记述张学良在戏结束后拿到急电,何的回忆却是戏中,但可以确定张学良当晚是在看戏。

3、张学良听到急报后立刻召开会议,下达“不抵抗”命令,电请南

京出面要求国联公裁。

张学良在他的自传体着作《杂忆随感漫录》中讲得很具体:约在十点卅分许,来人报告沈阳有长途电话,荣参谋长请我说话,有紧急事项,我立刻辞蓝公使归返。据当时随同张学良在北平办公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洪钫追忆,九一八当晚张学良接到臧式毅、荣臻等人电话报告,凌晨一时即召集东北军在平高级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张学良在会上表示:“这次日本军队寻衅,又在柳河沟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我方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如此正可证明我军对他们的进攻,都未予以还击,更无由我方炸坏柳河沟路轨之理,以免兵连祸结,波及全国。

张学良:花花公子?

1、传闻: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与影星胡蝶跳舞

九一八事变后,诗人马君武抨击张学良与影星胡蝶共舞,断送沈阳。11月20日,马君武根据此文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两首诗《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人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诗一见报后被传诵四方,立即引起国人哗然。马君武的诗讽刺张学良不爱江山爱美人,把沈阳给断送了。此诗写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似乎坐实了张学良与影星胡蝶共舞的传闻。

张学良秘书回忆:马君武写这两首诗或出于对张学良的怨恨。

马君武为何写这两首诗?或许是对蒋介石、张学良推行“不抵抗政策”的强烈不满。不过,根据张学良当年的秘书惠德安的回忆,马君武写这两首诗,还有他和张学良个人之间的恩怨因素,并非完全出自爱国的公心。惠德安说:

马君武听传说张学良曾给天津张伯苓办的南开大学,捐助不少办学金。马几次求见张,请他拿出一笔款助学,由于东北情况紧张,又加张的身体不好,没能邀见他,他很不满意。„„据当时财政部冀晋察绥特派员荆有岩同志说,张见马以后,张曾询问荆能否设法给“民大”弄点钱?荆说他那特派员公署,每月支付**北平办事处、蒙藏委员会驻平机构、外交部办事处以及其他一些额外开支,数目就很可观。现在东北出了问题,以后的军饷能否发出去,都成疑问。马校长在这时候,要那么多钱,岂不是给我们出难题?张听了以后,久久未作表示。几个月后,马君武从上海寄给张一封信,作最后的要求。张回信的大意是,现今的军事费用,已穷于筹措,风起云涌的东北义勇军,且无力接济,对于“民大”,实已爱莫能助。

胡蝶:从未没见过张学良,“九一八”当夜根本没在北平,还能和张跳舞? 胡蝶是30年代影坛上红极一时的电影名星,在马君武诗发表第二天,即在上海《申报》上刊登声明:“蝶于上月为摄演影剧曾赴北平,抵平之日,适逢国难,明星同人乃开会集议公决,抵制日货,并规定罚规,禁止男女演员私自出外游戏及酬酢,所有私人宴会一概予以谢绝。留平五十余日,未尝一涉舞场。”她愤然强调:“蝶亦国民一份子也,虽尚未能以颈血溅仇人,岂能于国难当前之时,与负守土责者相与跳舞耶!”

胡蝶晚年在夏威夷写回忆录又说:“我是在事变之后到达北平的,在北平期间因为三部影片同时开拍,生活极其紧张。同时,张石川为防大家散漫,影响拍摄进度,订下了严格的生活纪律,所以空闲时间不多,即或有些大的应酬,都是集体行动的。”

2、张学良口述:我有好多女朋友,我最奇怪的是这三个女朋友的丈夫,那一个比一个不用说了,他们大概明明白白知道我跟他们的太太(的事),可是装傻。不是没地位,都是相当有地位的,很奇怪的。我就说奇怪的人、奇怪的事情。有一样啊,我有势力,和权势这也有很大关系,我并不是仗着我权势来,人家是因为我的权势而来,这也很有关系。还有我就不说了,我再说这个你就明白,女人要沾上我,她就不离开了。我要是年青人,我就开课了,讲怎么管女人的事情啊。那三个女朋友是哪三个,我不说,我不说了。我告诉你这个,中外都算上,白人、中国人,那个嫖的不算,花钱买的、卖淫的不算,我有十一个女朋友,情妇!我的情妇算一算有十一个。

第四篇:张学良个人简历(简)

求职简历

姓名:张学良年龄:25联系电话:***

教育背景: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

希望行业: 机械/工业 /医疗

目标地点: 深圳

目标职能: 结构工程师,医疗美容/工业设备/机械产品

个人简历

本人勤奋吃苦,精通Proe结构设计(机械医疗)与钣金设计(工业)。能熟练运用CAD绘制二维图,Excel制表;有近二年的非标结构设计经验与新型产品的结构开发,以及丰富的现场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中,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出色并成功地完成了本职工作;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能很快融入集体整体氛围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接纳新事物新思维能力强。同时我的性格活泼,能很快融入团体,善于沟通和友善待人;在平时能严谨对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乐观向上的积极个性使我有很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工作我能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耐心去完成。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扩大化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伴随公司更好的发展。

职业技能

 大小型工业机械外壳钣金设计 新型科技产品的结构研发 手板结构设计与加工, 

 电子产品(军用)医疗器械(检测仪)美容仪器(二氧化碳美容机)各种非标器械的结构设计与开发

职业经历

2009 /6—2009/10:武汉欣达析塑料模具厂

所属行业:机械

 设计部:助理

 职责:跟随设计师完成部分模具生产加工图,以及机械加工。

2010 /6—2012/3:武汉当代星光创科技有限公司2年

所属行业 : 设计/制造

 设计部 :结构设计师

 职责 :负责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然后按照客户的需求与生产要求设计出对应的产品结构。绘制设备的装配图及零部件生产图纸,外购清单等, 与客户协商好之后,下发生产;协助采购人员与业务人员的配件采购,生产中的技术要求指导,保证生产精准高效完成。样机制作完毕之后负责首次的总体装配;直至通过客户的满意验收;最后就是总结样机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改进方案,批量生产。

曾获荣誉

2010

2011

年在校期间参与设计的“星海电动车”荣获“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年在武汉当代星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结构设计师,结构设计与制作出的激光切割机模型,荣获2011红星奖优秀奖。

第五篇:话说张学良读后感

话说张学良读后感

篇一:《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著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

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篇二:《张学良全传》读后感

《张学良全传》读后感

一次偶然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后人对张学良评价的文章,让我对这位人物甚是惊讶,因为在这些文章中,对于张学良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千古功臣。怀着满满的疑惑,我对于张学良的一生尤为感兴趣。近段时间我通过阅读了王海晨、胡玉海的《张学良全传》、《少帅张学良》网上的相关资料,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张学良全传》是以大量文献、资料和史实作为依据,从张学良的青少年一直写到他居于台湾的晚年生活,展示出张将军所走过的曲折坎坷、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深刻的揭示了他是怎么从一个封建朝代中的成员变成一个思想先进,开放的爱国将领。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备受争议,在他人的口中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也是“国家民族之罪人、花花公子、纨绔子弟”,但是他却从不向别人为他所做的事情辩解,为他的故事更增一份神秘的色彩。其实站在个人角度上说,通过《张学良全传》我对于这位国民党第一上将,我心中是充满了崇敬的。

学贯中西,真情至性。张学良从小就受父亲张作霖严格的教育,他的一生见证了家庭由贫穷至富的过程,传记中他对于后来拥有显赫的家庭和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并没有富家子弟的傲气,在学习中更是刻苦认真,努力向上,有一次老师在突然来了一次考试,在众多学子中唯有张学良全对,使得他赢得老师所爱,1920年,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除此之外,在这个时期张学良已经堪称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他不仅饱览经史子集,而且谙熟英语。张学良从小就接受的西方文化“天赋人权”、儒家的修身立世、基督教青年会铸就了他独立、怜爱、善于交际的性格,他对身边的卫士、裁缝、厨子,平等呵护;就连中国现代史上的顶尖人物宋美龄、宋子文......都对他敬让三分,可见张学良有着极大人格魅力。

兴办学校,求贤若渴。在张学良跟随父亲之时,张作霖对于重视教育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张学良的发展。在张学良年轻的时候创办了东北大学,他重视教育,在当年他给东北大学一年的经费拨款要远远超过当时中央政府一年的教育经费,高薪聘请了许多国内外饱学宿儒,其中章士钊的月薪高达800银洋,可见张学良对于贤士的渴求。在后来,张氏父子借助富饶的土地和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丰厚的家底,招纳了一大批贤士良才,为后期作战的屡屡获胜做了充分的准备。

国仇家恨,军旅生涯。张学良的一生跌宕起伏,青年时期的他经历了两次直奉战争、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再到中年的被囚禁,晚年的重获自由,最后逝去。但是把他推至历史的顶端,成为一名传奇又有争议的英雄的是三件大事:东北易帜、9.18事变、西安事变。

一、东北易帜。1928年6月发生了“皇姑屯事件”日本军阀炸死了张作霖、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日本军阀想乘着混乱的局势诱使张学良维持与国民党政权相对立的局面,使东北成为在日本控制下的独立王国。但张学良并没有顺从日本的意思,在与日本首相田中的特使、中国通林权助的交涉中,张学良坚定的表明:“我是一名中国人!”,后来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还被迫杀了反对“易帜”的东北元老杨宇霆和常荫魁,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在网上资料看到有人说到东北本来就是中国的,易帜不易帜都没有太大关系,可是如果当时张学良不易帜,东北将不归国民政府管辖,日本人会放过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吗?日本人不会顺势扩张屠杀人民群众吗?无论哪方面说,张国良坚持不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是正确,使得人民免于战火的涂炭。二、九一八事变。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曾经1931年7月,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张学良又致电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9月18日,因张学良的坚持不抵抗政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正是这一“不抵抗”政策让张学良从此背负了诸多骂名。在书中有提到,张学良是因为接到蒋介石的“不予以抵抗”的手谕才坚持不抵抗的,但是张学良自己却明确回答“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后人在这两方上总是各执己见。我认为,张学良不抵抗亦有他的苦衷的,从前文所述,当时危机四伏,中国正处于内战状态,如果与日本发动战争的话可能会刺激到日本人并因此扩大战事,张学良倾向于忍让、不扩大事端,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民政府保存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是无可非议的是,九一八事件的确对我国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它一直提醒着我们国家统一对外的必要性。

三、西安事变。身为“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经过看到红军的奋斗拼搏深深地体会到红军之所以锤不烂,打不散是因为这支军队有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和千百万舍命相助的老百姓。由此,他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从此国共再次合作和全民族一致抗战的伟大序幕徐徐开启,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张学良为了促进全民族抗日格局形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演出了一幕捉蒋放蒋的历史剧,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结果,在神州大地终于响起了全民族抗日的枪炮声中,他却被蒋介石软禁了半个多世纪!

看完这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后,其实张学良在我心中留最深的印象是有善德、有胆识、有雄才伟略。人无完人,尽管张学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存在错误的决定,在生活中也被称作花花公子,但是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发展的建设,为我国教育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无可非议的,圣人亦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时光荏苒,2001年张学良的逝去代表了他一生的终结,我觉得对于被已刻写在书上的历史,更多的是应该站在历史事件的角度上分析其利弊为日后发展提供借鉴,对于仙人我们应该予以尊重而不是戏谑。

篇三:张学良读后感

读《张学良:毁誉由人》有感

很惭愧,头脑中第一次出现张学良这个名字,仅是因为他是民国四大美男及他的风流史,再后来,历史课本的涉及,让我对这个国民党第一上将怀有了敬仰与尊崇,一个传奇又有争议的英雄。

他人生的三件大事:东北易帜、9.18事变、西安事变,无疑他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国仇家恨面前,他毅然选择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对于9.18事变,可能会是他戎马生涯的一个污点,敢作敢当的张学良为蒋介石正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发的。”张性格中的傲气使然,他也承认并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显然,对于日本野心的估计有误,心中又为求取和平,不愿扩大战争,于是采取了在这之前蒋下发的不抵抗政策。而西安事变直接导致了他被幽静的半辈子,有记者采访如果可以改写历史,他是否还会这样选择,得到的更是肯定的答案。以前在诧异他联合杨发动事变的初衷,他是蒋忠心的下属及结拜兄弟,他是个军人,按军律是该枪毙的,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外为国家民族,内可安慰东北军民。他是军人围剿共产党的失利以及东三省的沦陷,他充分意识到只有攘外才能安内,显然和蒋的政策不一致,而和周恩来是属相见恨晚型的;同时,他也是东北军民的长官,东北军中士兵有家不能回,伤员们又拿不到抚恤金,于是做出了一个对他自己的命运不够成熟(这是一些笔者的看法)的决定,但它却促使国共停止内战,实现共同抗日??正如傅虹霖所说:“当年在中国抽大烟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抽大烟的人能改变中国的历史。”

张学良最令我震撼的不止他的英雄气概,他的有德有智,有勇有谋,更是他的有情有义,宽容大量、大彻大悟。毕竟英雄气短的故事常伴左右。不幸之万幸,“永远的姑娘”在大部分幽静的岁月里一直陪伴左右,唯一愿读书的日子里也好,做礼拜的周末也罢。对刘乙光,张学良是颇有微词的,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但是仇人也是恩人,体谅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最后还是握手言和。另外,张学良为蒋介石写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如仇雠。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与蒋的关系。对于自己,他常说:“我从不辨,一切毁誉由人。”这番话倒是让我想到了武则天的无字碑,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本磊落。

从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热衷学术、信仰耶稣、欣赏兰花的老人,重见天日的日子里,早已无昨日的心态。他其实就和我们普通的老人一样,远离镜头与瞩目,渴望在午后小睡会,和老伴散个步,像他最爱的兰花般,“其香也淡,其姿也雅”。

他有这样的希望:“希望他们(家乡人)有所信仰”。年轻时的创办东北大学,重视教育到现在的提倡信仰,他的眼光终是独到的。是近几年吧,信仰被提起的次数日益增多。张是受到了基督的洗礼,对于“死,不过是搬个家而已。”想到了白岩松,在耶鲁的演讲中,他说到:“假设中国人信仰3大宗教的人平均1亿,信仰共产主义的人1亿,那么剩下的都是没任何信仰的”。没有信仰与寄托,是不是张学良面对赵一荻死亡时会一蹶不振,跟着去,会不会病房里充斥着的不是低低的哽咽,而是嚎啕的哭闹,给不了周围安静,也给不了已故之人安息,可能更加严重吧??在“毁誉由人”中我们不仅回首历史,更应该学会如何自处,如何向前。

下载2015张学良述职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张学良述职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

    张学良读后感五篇

    读《张学良:毁誉由人》有感 很惭愧,头脑中第一次出现张学良这个名字,仅是因为他是民国四大美男及他的风流史,再后来,历史课本的涉及,让我对这个国民党第一上将怀有了敬仰与尊崇,一......

    张学良传 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一个世纪饱受争议的人,曾经那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以致死后仍难以盖棺定论。他不但是千古“功臣”、“罪人”,还是个千古例外。他从不为......

    张学良名言5篇

    张学良名言1、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2、军人的头不是悬在颈上,而是挂在腰上,随时准备要把首级取下。3、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皆英雄;我虽不是真英雄,唯有好色似英雄。4、我的......

    张学良主题演讲文稿

    文稿 同学们,今天我们组要展示的主题是关于张学良,少帅毁誉参半的一生。谈起张学良,除了中学历史课本上少量关于张学良的介绍,大部分的人可能对于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了解不多,不......

    张学良故居对于(五篇范文)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海城人。东北讲武学堂毕业。1936年12月12日,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迫蒋抗日,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而声名海内外。 下面是写写帮文库为大......

    我心中的张学良

    我心中的张学良 ——读《张学良传》有感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张学良先生。尽管在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对这为曾经的英姿飒爽的大将军的评......

    张学良的个人见证

    张学良信主的见证很多人都想要知道,我怎么会信基督教。我现在就把我信基督教的经过,讲一讲。我想上帝既然赐给我这么长的寿命就 是要我为他作见证,传福音,引领人来信上帝和耶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