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7张学良信仰传记
张学良信仰传记
目录
我信基督教的经历
张学良与基督教
张学良的见证
宋美龄劝张学良、于凤至离婚
夏威夷的葬礼--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爱情故事落幕
张学良欢度百年华诞
亲睹少帅百岁诞辰
张学良将在夏威夷举行一百零一岁(虚龄)生日会
走近张学良
我信基督教的经历 张学良
很多人都想要知道,我怎么会信基督教。我现在就把我信基督教的经过,讲一讲。我想上帝既然赐给我这么长的寿命,就是要我为他作见证、传福音,引领人来信上帝和耶稣基督而得救。
我年轻的时候,在(浙江)奉天,常到基督教青年会去打球。在那里认识了不少的基督徒。有时候我到那里去听演讲。我很敬仰南开学校的校长张伯苓先生和上海青年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先生,尤其是那时候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总干事美国人普莱特先生,他很爱护我,并且愿意给我安排到美国去读书。他们都给了我很深刻的影响。无形中,我也对基督教有了好感。后来因为我进奉天讲武堂。毕业以后到军队里去做事,就很少跟基督教的人来往。
以后,我从浙江,江西,湖南到贵州。在这一段时间里,都是研究明史。到了台湾后,我感觉到需要有一个信仰。那时候情报局派到我们那里负责的人是佛教徒。他就同我谈佛教,也为我安排去见在新竹的几位佛教法师。我同他们谈了几次,也买了许多佛教的书来研究,一直到我们搬到高雄要塞。有一天,蒋夫人来访。她问我看些什么书。我告诉她我正在研究佛学。她就说“汉卿,你又走错了路,你也许认为我信基督教是很愚蠢,但是世界各国许多有名的,伟大的人物都是基督徒,难道他们都是很愚蠢的人吗?”她说她希望我也研究研究基督教。我就告诉她,我很希望读点英文。她就去请刚从美国卸任回来的董显光大使来帮助我。
他们来了之后,就常到我们那里来。董显光的夫人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她来了就同我们谈基督教。他们送给我一本《马丁·路得传》,我看了很受感动。以后我和董先生就拿蒋夫人送给我的一本英文基督教的书《相逢在髑髅地》(英文名“THEYMETATCALVARY”)作为课本,我就把这本书译为中文。
我们搬回台北不久董先生夫妇就到美国去了。蒋夫人就派人来陪我到士林凯歌堂做礼拜,听道。我在那里认识了周联华牧师。以后他就来帮助我读经和研究神学。因为中译的神学书不合用,周牧师就建议申请姜南浸信会的神学函授课程。从此我就研究神学。一共读了十几年,才拿到毕业证书。因为我的英文不好,每次寄来的功课必须由周牧师译为中文,录在录音带上。我听了之后,用中文回答问题,然后再由周牧师译为英文寄回神学院去。有一段时期,周牧师出国,我就自己用字典慢慢地读。所以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感谢主,在我读圣经的时候,上帝的光,照到了我的心里,使我明白他的旨意和圣经里的话,他的大能改变了我。他的爱,使我知道他是爱我为我舍己。使我因信那稣基督而得救。我在1964年受洗。
上帝给我所安排的实在是非常奇妙。他先使我跟基督徒接触,又叫他的仆人和使女来带领我,又再给我安静的环境和很长的时间去研究神学,然后给我安排到夏威夷来。我从来也没有想到夏威夷来。来了之后,不久就被我们的亲友带到基督教公理会来做礼拜,听程嘉禾牧师讲道。在1994年1月21日我在教堂作见证。以下就是我的见证。
各位弟兄姐妹:
我张学良虽然已经94岁,感谢主,我还没有糊涂。今天看到诸位真是非常的高兴。我年轻的时候在军队里,可以说什么事都做。在内战的时候,我参加了许多战役。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作基督徒,实在是主的恩典。我们要作基督徒,很简单,只要心里真正地相信,口里承认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我现在无论大事小事随时祷告。应该做的求主领导,不应该做的求主拦阻。我曾是一个放荡的人。现在我把自己交给那稣基督。一切事情归荣与主。大家对我有种种的说法。有人说我好,我也不见得有那么好;说我坏我也没有那么坏,上帝他知道,我这个出身行伍在军队里混的人,今天能成为一个基督徒,不是靠自己,完全是主的恩典。主实在是恩待我,把我从罪中拯救出来。我现在很自由,无论什么都无所畏惧。我希望诸位都能信主。但是作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要从内心里,不是在口头上,也不是在外表上,而是要真正的信上帝和那稣基督是你的救主,把自己投入主的怀抱中。谢谢各位。
我真是感谢主,在我这一生中,他引领我、磨炼我、教导我,把我从罪中拯救出来,成为一个基督徒。使我能成为他有用的仆人,能为他工作。我现在所有的喜乐平安都是上帝所赐给我的恩典,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存着一个感恩的心,来为他作见证,传福音。
最后请大家看两段圣经。
1.“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林前15:10)。2.“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着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1995.11.19感恩节礼拜于夏威夷第一华人基督教公理会
相关报道:面对真实的张学良(《参考消息》6月29日)
张学良与基督教
“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夏威夷一处墓园的大理石上,刻着约翰福音第十一章20节经文。墓园的主人虽然仍然快乐无忧地活着,但是自己预先准备的碑文,充分流露出凡事归于主,往事抛诸前尘,但求克己的处世观。
张学良可以说是本世纪最神秘传奇的一个人物,关于他的谣诼和流言不断,俗论与毁誉一身,但是青史不会成灰,张学良与哥伦比亚大学已约定在公元2002年公布所有的事实真相,“西安事变迷”再耐心地等一等吧!
基督教几乎成为张学良后半生最重要的心灵寄托,张学良不仅将凡事都归于主,而且他努力作见证、传福音,他很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孙运璇的信教是被他说动的。
其实,张学良在信基督前,先往佛教去转了一圈,所以他对佛学的研究也很深入。张学良初次接触基督教是在18岁时。他父亲的军机处处长是基督徒,后来他在奉天时,常去基督教青年会打球,在那里认识了不少基督徒,并且常到那里去听演讲。那时有位美国籍的教会总干事普来特先生,很爱护张学良,愿意替他安排到美国读书。无形中,张学良对基督教有了好感。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从浙江、江西、湖南到贵州,在这一段时间里都是研究明史打发时间。到了台湾后他强烈感觉到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一个心灵的依靠。那时候情报局派去监护他的是个佛教徒,与张学良谈起佛教,为他安排去见新竹的几位佛教法师。张学良同他们谈了几次,也买了许多佛教的书来研究的,直到五十年代的一天,蒋夫人来访,她问张学良都看些什么书。张学良告诉她正在研究佛学,蒋夫人说:“汉卿,你又走错了路,你也许认为我信基督教很愚蠢,但是世界各国许多有名的、伟大的人物都是基督徒,难道他们都是愚蠢的人吗?”蒋夫人的这个“又走错路”的“又”字用得很妙,张学良后来于1994年1月21日在夏威夷教堂做见证时,特别提及此事。后来蒋夫人介绍曾约农来教张学良有关基督教教义,但他有病需要休养,就又换了董显光。
1964年,张学良受洗,当年7月4日,他娶了赵四小姐,人生从此只有赵四和基督耶稣了。
(摘自99年6月29日《参考消息》马西屏/文原题是“面对真实的张学良”)
张学良的见证
我年青的时候在东北受到日本的侵略压迫就想怎么样才能去救国救民。那时候日本已经是强国。我国没有力量去对抗。我身体很弱又有肺病,所以觉得前途没有什么希望。
有一天,有一个朋友来邀我到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去听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的演讲。当我听到他说:“中国不亡有我"时,我就很不服他这样的骄傲自大。但是听完之后,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因为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肯为国牺牲,中国自然就不会亡国。他的这篇演讲使我受到感动,而且也给我很大的鼓励。
在我的一生中,我为了救国救民的目的,放弃了一切,牺牲了自己,但是一事无成。因为上帝为我有更好的计划,他奇妙的安排是任何人无法想象得到的。他是要我为他去传福音救世人。因为世人必须信上帝和耶稣基督,才能得救、才能有希望。无论什么事单凭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经上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马太福音19:26)
感谢主,我今天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到夏威夷来传福音,给他做活的见证,这就是上帝的大能。
1996年5月26张学良生日感恩会
于夏威夷第一华人基督教公理会 赵一荻的见证
感谢主奇妙的安排,使我们能到夏威夷来定居,而且还能加入京街第一华人基督教会,也谢谢教会今天为我们举行这个感恩礼拜。
从前我虽然是信上帝和耶稣基督,但是并没有完全地悔改,也没有每天读经、祷告、默想,作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所关心的还是地上的事,而不是天上的事。直到我因肺癌开胸手术和跌断手腕和右腿后,在医院养病的时候,我才体会到上帝是多么爱我。他屡次把我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他使我明白我所遭遇的这些不幸的事都有他的美意,都是对我有益的。他藉著这一段的时间里启示我、带领我、磨炼我、教导我,使我明白上帝的旨意和圣经里的话,使我的灵程能长进。
感谢主,赐给我们这么长的寿命,而且因信他能得到永生。在我们的一生中他已经把心灵上、物质上、一切最好的都赐给了我们。他们要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都要过去,惟有上帝的道是永恒的。现在他就是要我们完成他所给我们的使命,那就是去传福音做见证。
我只能说:“耶和华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极其深!”“惟你耶和华是至高,直到永远。”(诗92:5,8)
1996年5月26日张学良生日感恩会于夏威夷第一华人基督教公理会
宋美龄劝张学良、于凤至离婚 2000年9月30日
提要:“张学良、赵四小姐相识、相知、相爱30余年,但并非法律上的婚姻。宋美龄在1960年劝赵四小姐让张学良弃佛教信基督教。之后,张学良受基督教影响主张一夫一妻,正值此时于凤至也同意离婚,于是便成就了张、赵30年的苦恋。”
宋美龄当年与蒋介石结婚时,有一个条件,即要蒋与元配发妻毛福梅先行离婚,作为基督徒的宋美龄不能答应在她之外,蒋介石还有一个女人。
这个问题在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传奇爱情中也同样碰到。那还是1960年以后,宋美龄劝张学良弃佛教转信基督。张学良心诚则灵,潜心研读《圣经》,收获见识大异从前。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他视若过眼烟云。人生在世,恍若梦境,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人类真正的老家在天国。
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与教友宋美龄时常在教堂相见。在张学良表示希望能为他举行受洗仪式时,宋美龄坚决反对。她觉得张学良和于凤至有正式的婚姻关系,如今又与四小姐同居了几十年,这就等于他同时有两位夫人,这种情况不合基督教的教规。
宋美龄提出如果真诚信奉基督,必须解除与于凤至的婚姻关系。这实在是个两难抉择,于凤至对张学良是有大功的,离婚张学良实在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他又笃信基督,与赵四小姐几十年相濡以沫,苦甘备尝。思前想后,张学良左右为难。
身在美国的于凤至知道这一情况后,提笔致信四小姐:
女是妹慧鉴: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1940年我赴美医治乳癌,已经廿余年不曾见面,真是隔海翘首,天各一方!
记得是1928年秋天,在天津《大公报》上看到你父亲赵燧山因你和汉卿到奉天而发表的《启事》,声称与你断绝父女关系。那时虽然我与你还不相认,但却有耳闻。你是位聪明果断,知书达理的贤慧女子。你住进北陵后,潜心学业,在汉卿宣布东北易帜时,你成了他有力的助手。为了家庭和睦,你深明大义,甚至同意汉卿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不给你以夫人名义,对外以秘书称谓。从那时开始,你在你父亲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表现出超人的坚贞和顾全大局的心胸,这都成为我们日后真诚相处的基础与纽带!
你我第一次见面,是1929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天沈阳大雪纷飞,我是从汉卿的言语上偶尔流露中得知你已产下一子,这本来是件喜事。但是我听说你为闾琳的降生而忧虑。因为你和汉卿并无夫妻名分,由你本人抚养婴儿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你有心把孩子送到天津的姥姥家里,可是你的父亲已经声明与你脱离了关系,你处于困窘的境地。我在你临产以前,就为你备下了乳粉与乳婴的衣物。那时我不想到北陵探望,令你难为情。我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亲自到北陵看你。我冒着鹅毛大雪,带着蒋妈赶到你的住处,见了面我才知道你不仅是位聪明贤慧的妹妹,还是位美丽温柔的女子。你那时万没有想到我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来“下奶”,当你听我说把孩子抱回大帅府,由我代你抚养时,你感动得嘴唇哆嗦,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你叫一声:“大姐!”就抱住我失声地哭了起来„„
汉卿后来被囚于奉化,你已经由上海转香港。我非常理解你的处境,你和闾琳暂避香港完全是出于不得已!经我据理力争,宋美龄和蒋介石被迫同意我去奉化陪狱。嗣后,我随汉卿转辗了许多地方,江西萍乡、安徽黄山、湖南郴州,最后又到了凤凰山。转眼就是三年,女是妹,我只陪了汉卿3年,可是你却在牢中陪他20多年。你的意志是一般女人所不能相比的,在我决心到美国治病时,汉卿提出由你来代替我的主张,说真的,当初我心乱如麻。既想继续陪着他,又担心疾病转重,失去了医治的机会。按说你当时不来相陪也是有理由的,闾琳尚幼,且在香港生活安逸。我和你当时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要么放弃闾琳,要么放弃汉卿,一个女人的心怎能经受得住如此痛苦的折磨?
后来,你为了汉卿终于放弃了孩子„„女是妹,回首逝去的岁月,汉卿对于我的敬重,对我的真情都是难以忘怀的。其实,在旧中国依汉卿当时的地位,三妻四妾也不足为怪(依先帅为例,他就是一妻五妾)。可是,汉卿到底是品格高尚的人,他为了尊重我,始终不肯给你以应得的名义„„闾瑛和鹏飞带回了汉卿的信,他在信中谈及他在受洗时不能同时有两个妻子。我听后十分理解,事实上20多年的患难生活,你早已成为了汉卿最真挚的知己和伴侣了,我对你的忠贞表示敬佩!„„现在我正式提出:为了尊重你和汉卿多年的患难深情,我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并且真诚地祝你们知己缔盟,偕老百年!
特此专复
顺祝 钧安
姊:于凤至 于旧金山多树城 1963年10月
张学良捧读此信,热泪盈眶。
于凤至的达观、大度玉成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人间美事。
不久,张、赵二人手牵手进入教堂。
1964年7月4日,虽值盛夏,那天却是少有的清爽。64岁的张学良身穿崭新的西服、系着浅灰色领带,与身着合体旗袍、佩带水晶项链的52岁的赵四小姐携手走进了台湾北投温泉附近的一座教堂里。
教堂内没有华丽的彩灯,而是点燃了无数支巨大的蜡烛。年近半百的陈维屏牧师,神情严肃地走到张学良跟前,指着身旁的赵四小姐,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愿意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吗?”张学良深沉、清晰、肯定地回答:“愿意。”
陈牧师又转向赵四小姐,指着身旁的张学良,用同样的声调问道:“你愿意让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此时的赵四小姐双眼噙满泪水,双唇急速颤动,久久,久久才吐出三个字:“我愿意。”
至此,相伴30多年,经历、情感难以用语言叙说的一对情人,终于结成了夫妻。出席婚礼的国民党政界要员张群,艺术界名人张大千和几位外籍朋友,无不为这迟到的婚礼落下了辛酸的眼泪。
17天后,即7月21日,台北各报均刊出一则消息:张学良与赵一荻在台北举行结婚典礼。40多年来,新闻媒体不知报道了多少次有关张学良的消息,但哪一次也没有这次轰动。人们抢购,报纸脱销。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联合报》第三版醒目的大标题是:
卅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
少帅赵四
正式结婚
红粉知己
白首缔盟
标题下加有两句话:
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
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从相识、相爱后,30多年来一直以秘书身份陪伴张学良,她与张学良已成为一个整体。
婚礼结束的钟声响了。张学良和赵一获在好友的携扶下,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走出教堂。晚霞映照,微风吹拂,有情人终成眷属。(转自《中华读书报》)
夏威夷的葬礼--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爱情故事落幕 2000年9月30日
6月29日,在太平洋彼岸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一座教堂中,一个简朴而隆重的葬礼为一位非凡的中国女性浪漫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她,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重大影响的少帅张学良的夫人、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女士。作为赵四小姐的家侄,秦皇岛市耀华中学退休教师赵允辛老人前往美国参加了她的葬礼,成为中国大陆这段史实的唯一见证人„„
签证耽搁了行程,祝寿竟成奔葬
5月13日,家住秦皇岛市海港区耀华老村的赵允辛老人收到了一封寄自美国夏威夷的信件,信封上还贴着一个“寿”字。急急打开,原来是张学良将军和夫人赵一荻女士发来的请柬----少帅的诞辰是6月1日,赵四小姐是5月28日,他们决定于5月28日共同举行100岁和88岁寿诞庆典。
今年66岁的赵允辛和姑姑从未谋面,从他记事起,姑姑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赵四小姐兄妹11人,她排行第十,女儿中排行第四,赵允辛是其三兄之子。因为有了这个海外关系,赵允辛在“文革”期间受到株连。1990年,赵允辛获悉少帅夫妇在台湾的地址后,立即给姑姑写了封信,赵四小姐这才得以与大陆的亲友取得了联系。此后,姑侄二人一直联系不断。通过往来的书信和电话,赵允辛了解到姑父、姑姑1994年移居美国,目前身体状况都不太好。
这次,赵允辛决定携子赵红同行。不曾想到美国大使馆签证时却遇上了麻烦。6月21日,美国的亲友打来电话:姑姑病危住进医院,速来美国,否则„„
这个消息真是太突然了,赵允辛满怀的喜悦顿时化作乌有。一刻也不能等了,他要立刻去见姑姑!
6月22日,在秦皇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秦皇岛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的帮助下,赵允辛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此行,他特意带去了自己创作的漫画《世纪伴侣》:姑父和姑姑幸福地依偎在一起,两人手中的十字架组成了“++”字,意蕴着他的良好祝愿-----福寿安康,共同奔向21世纪。此外,还带了秦皇岛市政协副主席李书和的字幅“松鹤”和该市著名篆刻家刘铁峰的篆刻“仁者寿”等。
赵四小姐仙逝时,少帅一直拉着她的手
夏威夷时间6月22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6月23日),赵允辛乘坐的飞机在夏威夷机场着陆。汽车在檀香山市的街道上风驰电掣般地行驶着,最后在一家名叫斯楚普(STRAUB)的医院戛然而止。
赵允辛几乎是冲进了姑姑的病房,病房中那凝重、悲伤的气氛使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来晚了!他踉踉跄跄地奔到姑姑的身边,拉起她尚有余温的手,泪水滂沱而下„„
赵允辛只差了一步。就在几分钟前(夏威夷时间6月22日上午11时11分),赵四小姐刚刚停止她那微弱的呼吸。
赵四小姐是十几天前住进斯楚普医院的。6月7日,刚刚过完88岁生日后第10天的夜里,她想喝一碗清粥,又不愿叫醒看护,便摸黑到了厨房,结果不慎摔了一跤。这一跤,对她本来就患有肺气肿的虚弱身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从此后她便一直高烧昏睡,终因肺气肿衰竭不治。
就在赵允辛拉着姑姑的手痛哭不止的时候,在病床的另侧,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始终握着赵四小姐的右手,深情地凝望着她,默默地一言不发。他便是赵四小姐陪伴了60余年的恩爱夫君、少帅张学良。自赵四小姐住进加护病房后,他就一直这样沉默不语。在他的身后,张家亲属垂立一排,有少帅和赵四小姐的独子张闾琳及夫人、少帅四弟张学思的夫人谢雪萍、六妹张怀敏、侄女张闾芝等。
“她死了!”少帅突然幽幽吐出了一句话,像是在自言自语,而后他又陷入了沉默。他的眼睛,依然凝望着赵四小姐;他的手,依然拉着她的手。他的眼中没有泪,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一个多小时后,他在看护的陪同下离开了医院。
赵四小姐的遗体葬进了神殿谷合墓
赵四小姐仙逝的消息张家一直对外封锁得很严密。即使这样,6月29日这天,前来夏威夷第一中华基督教会参加赵四小姐葬礼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
鲜花环抱着赵四小姐的灵柩。她安详地躺在里面,上身穿着一件中式的红色绣花上衣,颈下别着一枚精致的珍珠别针,双手交叠着放在胸前,手抚一本圣经,一如她生前,美丽而高贵。在她的身下,铺着赵允辛(赵家从大陆赶来的唯一亲人)临上飞机前,在北京机场匆匆买来的锦缎被面。
唱诗班的歌声刚落,少帅便坐在轮椅上由看护推了进来。他的神情依然是那么平静,在牧师做追思礼拜的整个过程中,他的目光始终凝望着赵四小姐的灵柩。
赵四小姐的陵墓坐落在檀香山一个绿树葱茏的山脚下。这座陵墓是张家前几年买下来的,供她与少帅百年后合葬之用。灰色大理石的墓碑上尚无碑文----亲友们尚未考虑好是用隶书还是夫妇二人的手迹;陵墓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一个十字架。
牧师祷告之后,赵四小姐的遗体安放在了墓室中。轰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张少帅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也随之降下了帷幕。
少帅每天依然坐着轮椅到院中散步,只是在他的轮椅旁,少了另一只轮椅„„
葬礼过后几天,赵允辛前去拜访了他。他依然沉默少语,只是有时还会像以前那样习惯性地提醒家人:“太太正在睡觉,别吵醒她。”
6年前,张学良夫妇刚刚移居夏威夷时,社交活动还较为频繁。当时,华夏电视公司主办京戏公演,他们经常前往观赏,完场时便走上舞台向票友们打招呼并合影留念。后来,两人的身体日渐衰老,社交活动渐渐稀少。自去年他们住进一间设备完善的老人公寓后,生活就更平淡了,对此,一家华人报纸曾经有过如下报道----“每天早上由两位专业护士,推着两只轮椅到院子里散步,9时到10时,赵一荻读圣经给张学良听,偶尔也有熟人来打个招呼„„”
两位垂暮之年的老人,在历经了命运的潮涨潮落之后,曾是那样惬意地享受着晚年的宁静与淡泊,对于生死,笃信基督的他们已经看得十分淡然。(作者:宋丽叶/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学良欢度百年华诞 2000-11-30
5月27日
东北耆宿、前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欣逢百岁华诞,东北同乡、亲友400余人今天陆续抵达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市为他暖寿,并定于明日上午前往当地第一华人基督教会参加“生日感恩会”。
祝寿活动虽于今日开始,但张学良的实际生辰是6月4日。这是因为张学良的父亲、前东北军司令张作霖于1928年5月被日本军方特工炸成重伤,并于6月4日辞世,因此张学良从不在当天言寿,也回避当天的一切庆祝活动。
据南加州东北同乡会会长汪子清表示,由于明日适逢星期例假,所以亲友也就依照张学良的心意,提前于明天在檀香山第一华人基督教会参加主日礼拜和生日感恩会。
不过,今年适逢张学良百岁华诞,来自台湾、中国大陆、美国各地的东北同乡和亲友,包括张学良研究中心、张学良基金会等,另将于6月3日再为张学良举办一项规模较为隆重的祝寿活动。
预定6月3日在檀香山柯比欧兰妮皇后大酒店举行的祝寿活动,将包括“张学良国际研讨会”、“张学良生平图片展”以及一项盛大晚宴,应邀出席的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前美国华裔联邦参议员邝友良等500余人。
5月28日
近代传奇人物、前国民革命军总副总司令张学良今天在夏威夷檀香山市寓居的老人公寓附设餐厅,欣然参加亲朋好友为他举办的百岁寿宴。
寿宴开始前,寿星张学良偕同夫人赵一狄女士出席一项事先安排的记者会,供新闻媒体拍照。对于记者的提问,则由现年70岁的公子张闾琳代为答复,张学良本人很少说话。
在回答各项问题时,张学良对于涉及海峡两岸的敏感问题都刻意回避,言谈间不时透露很想回到东北故乡看看。不过口气间予人一种近乡情怯,暂时还不会成行的打算。
由于半年前曾住院动过手术,张学良今天参加宴会仍然遵照医师嘱咐乘做轮椅,并携带辅助呼吸系统,随时补充新鲜氧气。当宴会进行约20分钟时张学良即先行离去。
参加今天寿宴的各界人士,包括来自两岸的亲友100余人。夏威夷州长、檀香山市长虽因忙于美国国殇日有关活动,不克亲自出席,但均指派代表参加、表达祝寿之忱。/(摘自环球军事论坛)
亲睹少帅百岁诞辰
张学良将军百岁诞辰,原陕西宝鸡某厂干部、西安人张秦麓受邀赴约,有幸目睹张将军的百岁庆典,心中感慨万千:
受邀赴约
2000年5月12日,一份请柬通过我妹妹飞到了我的手里。请柬一式三张,上书:张学良将军百岁华诞庆祝大会请柬,一张是彩页中文,一张是英文。一张是庆典活动安排,受邀人没有写名字,而且主办单位没有签名盖章,英文件是复印的,但却有主办人的英文签名。看到这份请柬,我意识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机遇降临了。
1999年10月底,我通过妹妹的介绍,认识了美国洛杉矶的名人卢老先生,相谈甚欢。卢老先生曾为张学良将军操办过99岁的生日庆典,他邀请我们参加今年在夏威夷举办的百岁生日庆典会。这样我接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张学良将军生日庆典的请柬。
尽管请柬上没有主办者的签名盖章,但我依然积极地踏上了申请赴美签证之路。
5月26日我登上了从北京到夏威夷的班机。
5月27日,我到达夏威夷,下机后,一片茫然,没有人来接我,但机场的工作人员帮助我联系到了卢老先生的儿子卢洁西的电话,见到卢洁西之后,我惊奇地问,这次活动没有组团吗?洁西却说,没有组团。没有组团?我当时惊奇地叫了起来。洁西说,由于我买的是单程机票,移民局电话通知他们,卢老先生为我做了担保,我才能出关。
说话间,洁西已带我到了下宿处,并叮嘱我一些注意事项,离去前说,明日让他太太来接我去参加张将军的生日庆典。
参加张学良将军百岁庆典
5月28日,张学良将军百岁诞辰的日子到了,我坐在卢洁西太太的白色轿车上,去参加张将军的生日庆典。卢太太秀气而能干,说我一定能参加上张将军的生日庆典。
我们首先到达了一所名为“中华基督教会”的教堂,两位华人女士笑脸相迎。卢太太与她们交谈后,告诉我张将军不在此处过生日,要到11时半再来接我,在离开教堂时,女士们送了几本小册子,信手翻来,一本是张将军所著的《一荻见证集》,另四本是赵一荻所写的《大使命》、《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
在稍作等待后,11时半卢太太驾车带我到另一所大楼,由于此楼甚大,最初找不到大楼入口,卢太太拖着有孕之身带我反复寻找,终于发现了玻璃幕墙的大门。但令人失望的是,张将军仍然不在此处举行庆典。尽管如此,卢太太依然作了最后的努力。在许多个电话之后,我们终于询问到了张学良将军举行生日庆典的场所,便立刻驱车前往。
下车后,卢太太给我引见了一位李太太,讲定下午三点半前来接我,即驱车离去。对卢太太的帮助,我百般感谢。
李太太又给我引见了张学良将军的大儿子,张先生因只会讲英语,向我点点头,并彼此握手,便转身离去。之后李太太又带来两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向我介绍说,这是赵四小姐的两个孙子。有李太太在中间来回沟通,我已了解到,张将军预备只举办家庭的私人宴会,不预备接待任何人,但由于我不远万里自西安而来,张将军的家人非常欢迎我能参加张将军的生日庆典。大陆去的除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美和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女儿,再没有其他人了。并请我等待一会。
在等待过程中,我一边和同样在旁边等待的几位记者聊天,一边观察四周的布置。
正谈笑间,李太太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盘精美的蛋糕说,这是张学良的寿糕,一定要吃。蛋糕上有“张学良”三个字的英文拼音。吃完后,2时35分,李太太向我招手,我随她走进张学良将军生日庆典大厅。
一进大厅,就看见张学良将军和夫人赵四小姐端坐在一个临时搭成的主席台上,前面桌子上堆满了鲜花。张将军头戴深蓝色的毛线瓜皮圆帽,身穿深蓝色新西服,系着红色领带,颈上挂着大红和粉红的两串花环:赵四小姐身穿枣红色长裙,鼻孔插着氧气管,颈上也挂了一串黄色花环。两人都坐轮椅,张学良一动不动目视前方,赵四小姐则不时转过头和客人答话。一时间,我的脑海中忽然千言万语,历史或者无情,又或者有情。身拥重兵的少帅忽地成为阶下之囚,而时光逝水,囚禁他的人早已死去,蒋家父子家天下的局面也早已成了昨日黄花。张学良将军活着,目睹政坛风云,真不知心中是喜是悲。
我忍不住走到桌前,端起相机,记下这难忘的瞬间。在拍了六张相片后,我找到李太太向她表示感谢。李太太建议我和张学良将军合影。
把我的相机交给一位记者后,我快步走上主席台,站在张学良将军和赵四小姐身后,我的右手轻扶在张学良将军的肩上,我真不敢相信在我身旁的就是当年统领30万大军的少帅、蒋介石的拜把兄弟、曾任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历史风云中有影响的人物----张学良将军。
只听连着“咔嚓”三声,记者为我们连拍了三张照片,我刚转身下台,一位白衣护士就来到了张学良将军身边,推起了轮椅。我又端起变焦相机拍了一张,然后告别了李太太走出了大厅。
走到大门口,我拿到了一个牛皮信封,说这是李太太给我的,里面是一串精美的夏威夷挂链,上方有一个折叠的方卡片,英文和图案与餐纸上的一样———张学良将军百岁庆典。
而回国后,惊闻赵四小姐于6月22日在夏威夷病逝的噩耗。赵四小姐陪伴了张学良将军近七十年,一旦撒手而去,留给百岁老人的将是无限的思念和孤独。没想到我们的合影留下了她人生最后的合影。
一位值得思考的历史人物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戏剧性的传奇人物,他18岁当军长,是统帅30万大军的少帅,30岁就任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36岁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最富于戏剧性的是: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迫其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与共产党结成联合阵线统一抗日,张学良可谓“欺君犯上”,事已至此,况且不是为了钱、权、地盘,而是为了全国的抗日事业,应是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完全可以一“错”到底,彻底脱离蒋介石集团,这样,我们也许不至于要进行长达八年的抗战了,全国不知要减少多少牺牲和损失,但江湖义气、君臣忠义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张学良,为了挽回蒋介石的面子,竟使自己身陷囹圄,过了50余年牢笼一般的生活,而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居然又能活到百岁以上,这该需要多大的毅力。
张将军对东北老家三千万同胞和山山水水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思念,而东北人民对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1990年他已完全恢复自由,为什么还不回日夜思念的家乡故土呢?
张将军在台湾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朋友知己很多,为什么要在1993年迁居夏威夷这个人地两生的太平洋小岛呢?仅仅是因为气候宜人还是有什么其它原因?
蒋介石把杨虎城一家能杀的都杀了,但对张学良却不惜人、财、物力严加看管,与外界隔绝,是让他生不如死呢还是磨其心志?或是把张学良作为对付共产党的一副筹码?
张学良留给人们的追忆和思考太多了。
图:张学良百岁近照
图:本文作者(中)与张学良夫妇在一起
张秦麓文/图
张学良将在夏威夷举行一百零一岁(虚龄)生日会
中新网香港5月29日消息:台北讯,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少帅,近日将在夏威夷举行一百零一岁(虚龄)生日会,这也是他在夫人赵一荻病逝后的第一个生日。张学良身体依然健朗,只是时常自言自语表达对同甘共苦逾半世纪的夫人的思念:“她最关心我,我们两个人最好。”
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去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夏威夷病逝,享年八十八岁。在夫人病逝后,百岁高龄的张学良再也没有到当地第一华人教会参加教会活动,那是他和赵一荻到夏威夷几年来最常去的聚会之处。或许是不忍睹物思人,他干脆换了个地方作崇拜。
据台湾媒体报道,近一年来,张学良有时也会突然冒出一句话:“太太已经走了。”但他讲这话时神色平静,常常会接说:“上帝都有安排。”
对张学良来说,赵一荻是无可取代的。对于夫人,他常简单地说:“她最关心我,我们两个人最好。”张学良的生活相当简单,早晚都会外出散步,亲人也常来探望他,和他聊天,逗他说话。对于上月发生的美国侦察机撞毁中国军机事件,他也了解。
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正为父亲筹办家庭式生日聚会。虽然张学良生于一九○一年六月四日,但因父亲张作霖于一九二八年被日本特工炸成重伤后,延至六月四日辞世,此后,张学良都不在当天言寿,亲友为他庆祝也都改在五月底。
而东北著名书画家王盛烈、孙恩超、王绵阳等人,近日也合作创作了大幅祝寿画“百龄风雨世纪新枝”,准备献给张学良,庆贺他百岁寿诞。
走近张学良 文:裴高才
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世纪老人,他不仅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成为人们传颂的英雄,而且其漫长的软禁生活也颇富传奇色彩。在老人度过99岁生日的今天,蒙在他身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撩开,他因此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最近,笔者接待了来自美国和台湾的、曾经采访和接近过老人的友人,他们向我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六月的夏威夷风光如画,两位东北大学校长在这里相聚。老校长坐在轮椅上,新校长推着轮椅,情绵绵,意融融,欢声笑语好不开心。新校长特地跨洋过海,向老校长祝贺生日。老校长笑容可掬地说:“感谢沈阳、北京、西安、锦州等地校友会送来的陈年老酒、鱼化石等珍贵礼物,尤其是各地东北大学校友会签名的、用红绸子做成的长5米、宽4米的硕大寿字,更让我激动不已。等我有机会签上自己的名字后,再转赠给东北大学,以留作永久的保存与纪念。”
这位老校长不是别人,他就是捉蒋功臣、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学良先生。你可曾知道,他是一个发誓不过生日的人。
生日之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张学良将军与日本军国主义不共戴天。他不仅有国仇,而且还有家恨。早年“少帅”之父张作霖就是被恶贯满盈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炸死在皇姑屯的,而那一天正好是张学良28岁生日。为此,他曾经发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也不过生日了。以至于在他长期的幽禁生涯中,闭口不谈自己的生辰八字。当时在台湾还为他何年何月何日生闹过一段笑话呢。
那是1990年6月1日,这位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神秘人物,在各界友人的再三劝说下,终于首度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由于他守口如瓶,人们以为他的生日就是6月1日。但各大媒体很快作出了反映,台湾《自立晚报》则先拔头筹说:“张先生的生日是6月13日,而不是社会上传说的6月1日。”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系的《中国时报》也迅速跟进,在6月1日当天公布了张先生的袖珍档案,也说6月13日是张先生的生日。可是,有的媒体通过深入挖掘内幕新闻,认为张先生的生日既不是6月1日,也不是6月13日,而是5月31日。而且还列举了他第一次在台湾未公开的89岁生日宴会是安排在5月31日的,他在美国的91岁寿宴也是5月31日举行的。
然而,就在有关媒体为此争论不休之际,这位老先生似乎是要故意与媒体捉迷藏,他的92岁生日改在6月2日过,93岁生日又回到6月1日。而且去年6月1日他在夏威夷发表书面祝辞时,公开向外界宣布自己的生日是6月1日。他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今天是我的98岁生日„„。”顿时,把大家搞糊涂了。有位记者为了刨根问底,当面询问他到底生日是哪一天?哪知,他老人家竟回答说:“这个问题要问‘主’,我的出生是他的恩赐!”
后来,有关人士在张老先生的长女张闾英处得到了权威的答案:“家父的生日是6月3日。”
那么,老先生为何一直回避这个问题呢?道理很简单,一是由于家仇国恨,他曾经发誓不过生日;二是各界朋友非要为他庆祝生日不可,盛情难却之下,他就来了一个折衷方案:过生日可以,但一定要避开父亲的祭日那一天。于是,社会上就他的生日问题生出了许多说法。
相知相爱
张将军能度过如此漫长的幽禁生涯,而且还健康长寿,这与一位伟大的女性习习相关。这位女性就是与他相濡以沫六十多年的知音与伴侣赵四小姐——赵一荻女士。他们的爱情生活经过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真可谓千古绝唱。她不仅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里与先生相知相爱,而且在他长期“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居山岁月里,在“烽火余生后,唯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里,给他以温暖,给他以信心,谱写出了本世纪最壮丽、最动人的爱情颂歌。否则,夜雨秋灯,小楼寒风,将军恐怕难有今天的悠闲自得。难怪先生常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指着赵四小姐对人说:“这是我的姑娘!”
将军对小姐也恩爱如初。他之所以要选择定居美国夏威夷,除为了远离台湾那个是非之地,过上一段安静的晚年生活而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为了让夫人赵四小姐在一个赏心悦目的地方尽快恢复健康。
长期的心灵创伤,对赵一荻打击很大,使她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癌,平常离不开氧气袋,1972年在台湾还动过手术。所以,尽管她比张先生年轻,但身体却不如张先生。然而,她更相信人定胜天的精神力量。她在《新生命》一书中深情地写道:“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弃他们的性命。”因此,她凭着对心上人、对国家未来深深的爱,顽强地同病魔进行斗争。在张先生面前她没有流露出半点痛苦与沮丧,而总是深情依傍,笑口常开,善解人意,始终是张先生心中一颗永不落的太阳。
1993年8月29日,张先生突患脑溢血,形势非常危急。台湾荣民总医院采取紧急措施对他施行了外科手术,在张先生的脑前额和顶叶各打了一个洞,取出了180cc血水。一般患了这种病,轻则影响语言功能,重则影响思维和行动。但他在夫人的精心护理下,再次创造了奇迹,病后竟迅速恢复了健康,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张先生觉得夫人为了自己而无私奉献,如果不坚强地活下去,就会辜负夫人的一片诚心。于是,他与夫人相互鼓励,相依为命,终于走出了阴影。与此同时,他也感到很不安,认为她的病是因自己而引起的。所以,他调动各方面的关系到处为她求医问药。当他偕夫人于1991年3月首次旅美看望子女时,获悉夏威夷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爽,对夫人的身体恢复有益,便携夫人前往考察和试住。去年12月他正式决定选择夏威夷一幢15层高的公寓大厦作为疗养地。
虔诚信教
张学良后半生的另一个精神寄托就是由皈依佛门转变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西安事变以后,张将军先后被蒋介石软禁在浙江、湖南和贵州,为了打发时光,他开始从事明史研究。到了台湾后,他仍被蒋介石长期软禁,长此以往总不是个办法,一个人总要有个精神寄托。恰巧此时负责监管他的台湾情报局人员是个佛教徒,常与将军谈起佛教,将军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做做。于是,他们就几次专程到新竹去,拜访了几位法师,张先生还买了一大摞有关佛教的书籍回来研究,以打发时日。
1994年1月21日,张先生在夏威夷教堂作见证时说,他第一次接触基督教是在18岁。他当时经常去基督教青年会打球、听演讲,认识了不少基督教徒。尤其是对一位美籍基督教会总干事普莱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张学良很爱护,并且愿意安排他到美国留学。因此张学良对基督教颇有好感。但真正让他信奉基督教源于50年代宋美龄的一次来访。那天,宋美龄突然来到张学良住处,问他看一些什么书,张学良回答说正在研究佛教。哪知宋美龄不仅不支持,反而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进而在他面前极力兜售起她所信仰的基督教来。
宋美龄见张学良答应愿意成为自己的同路人,专门两次为他物色教师,让他尽快进入角色。开始物色了一个名叫曾约农的人讲了一段时间教义,后来由于曾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又改换董显光先生。而董氏夫妇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不仅给张学良谈教义,而且还送了一本《马丁·路德传》给他,张学良很快进入角色。
后来,宋美龄也送了一本英文版基督教书《相逢在髑髅地》给他作为教材,让他循序渐进。张学良则边学边把它翻译成中文,并于1970年在香港出版。
而今,老人已抖落历史尘封的烟霭,放下半生沉重的包袱,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常以“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富贵如浮云”的诗句自律。最近,他又将第二句改为“灵名悦人深”,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灵轨迹。
儒将风范
张学良是一位学术渊博、多才多艺的儒将。他涉猎甚广,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包。
他读书习惯作眉批与尾批,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把他幽禁在明代学人王阳明当年被贬谪的地方——修文县的龙场驿。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使他别有一番感伤,他便一头扎进《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研究之中。他不仅在书上写下了眉批和心得,还知画、评画、藏画,他收藏的一幅举世无双的王阳明的画就是佐证。原来画中的题词:“安得于嘉林甘泉间,构一草舍,以老他乡。无怀葛天之民,求之不远。盖学问之道,随处即是,惟宜读书以先之。”正是张先生后来生活的真实写照。
去年,先生迁居夏威夷前夕,把这些珍贵的用毛笔书写的读书心得和收藏无偿地捐赠给了台湾东海大学。专家学者们看了之后说:“先生如果不是后来走上了信教之路,他无疑会是一位学坛泰斗。”著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还专门安排研究生前来与他谈明史呢。
先生还是一位酷爱国粹——京剧和其它戏剧的票友,即使人到百岁,也依然兴趣不减,逢年过节,他总不免要粉墨登场,吊吊嗓子,使人看到了少帅昔日的风采。
张先生回忆说,他自幼喜欢看戏,“九一八事变”那天,他正在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风筝误》。至今,他仍能把大师当年的表演摹仿得惟妙惟肖。1991年3月他首度出岛探亲,面对各界友人为他举行的隆重生日庆典,他高兴得不能自已,即兴在寿宴上表演了两段《战太平》与《斩马谡》,唱得那样有板有眼,顿时把庆典推向了高潮。他在夏威夷过春节时,更是兴奋不已,他不仅一口气唱了四段京剧折子戏,还加了一段奉天大鼓。将少帅多才多艺的儒将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生还有一个嗜好,那就是喜欢打“国牌”麻将。由于他视力不济,只有靠手摸,其摸牌技术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打出的牌从未出错。但他并不迷恋于打麻将,他打牌不是为了赌博,而是为了防止老年痴呆症。所以,他往往只玩几把,便立即进入梦乡。
先生养花也颇负盛名。台湾宣布“解严”后,一些媒体纷纷利用各种渠道想从先生那里挖掘一些内幕新闻,无奈,先生就给媒体写了一封公开信,意思是请媒体“放他一马”,不要打扰他过平静生活。而该信的第一句话就是:“莳花、养鱼、读书„„”莳花就是指种花。
他嗜兰花如命。他养的兰花品种繁多,养得最多时,竟达200多盆。去年,先生过98岁生日,沈阳老家为了给老人助兴,专门在当年的少帅府举办了兰花展览,以特别方式向先生祝福。时下,他还担任世界兰蕙交流协会荣誉会长呢。我们衷心祝愿这位世纪老人健康长寿。
第二篇:读马克思传记论证马克思与基督信仰关系
从马克思的宗教信仰看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解读
读完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马克思在我心中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古板呆滞的老学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情不羁、平凡真实的学者、斗士。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而马克思在青年时代似乎是个有着深厚根基的基督徒。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发生转变的?这点在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中并未详细提及,抱着好奇,我继续阅读了其他的文献。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是个有着深厚根基的基督徒,但又不缺乏理性与唯物。在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中提到马克思在学校时“宗教课程令人满意”,宗教论文和德文作文中“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用自我牺牲的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这些正是基督的精神。马克思从高校毕业时,他的文凭里注明了他的宗教知识:“他的基督教理知识,是明晰、且相当有根基的。而且,他对基督教会的历史非常了解。”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虽然信仰上帝,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持自然神论观念。所谓自然神论,即“那些只承认一位上帝,不接受任何启示宗教的人们的观念”。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可见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虽然信仰上帝,但是却规避宗派主义,脑中已有了理性、唯物的观念。
马克思基督观念的转变。马克思高校毕业之后,Moses Gess 在将马克思引导向社会主义信念之前,马克思已经成为了一名无神论者。有文章研究分析称马克思为“撒旦教”——马克思在其学生时代写的剧本《Oulanem》中证实了那类文章的观点。《Oulanem》中描写了撒旦教的“黑色聚会”,人们的纵欲狂欢,以及马克思担任的角色Oulanem对全人类的诅咒。马克思写作《Oulanem》时,这位年轻的才子仅 18 岁。此时,他没有幻想要为人类、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服务。他想毁灭这个世界,以世界的震荡、剧痛、**为基础,建起他的王座。马克思曾有基督的观念和信仰,可是却没有付诸实践。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纵酒作乐、斗殴闹事,“他花钱一直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显然不是一名基督徒的作风。由于马克思花了大量的钱用于娱乐,所以他与其父母存在很多矛盾冲突。
马克思有种族歧视。马克思不仅憎恨犹太人,也憎恨德国人。他声言:“只有棍棒才能唤起德国人。”他惯于谈论“哑的德国”,并称“德国人、中国人、犹太人都像街头小贩。”最后,他又说:“德国全国性的狭隘思维真令人厌恶。”(A.Kunzli《马克思心志》)他认为俄国人是最低等的民族--“一个野蛮种族”,又将斯拉夫人称作“种族垃圾”。这又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公义”和“爱”不符。
马克思似乎从来没有否认过上帝的存在。马克思更多的是为所欲为的生活,不受基督教教义的束缚,但这并不能表示马克思否认上帝的存在。马克思是反抗神,他的诗词中曾写到:“我渴望向上帝复仇”(一说马克思已入撒旦教),而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即前提是神存在。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仆人曾描述过马克思晚年的情况:“他是一位对神有着敬畏的人。在他病重时,他惯于在房间里,在一些燃烧的蜡烛前独自祈祷;围绕他头部的伤痕就像带子一样。”与此矛盾的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马克思清楚地表明他梦想消灭所有宗教,不仅包括基督教,同样也包括了撒旦教。
信着神的存在,却又公然反对神,为此只能用狂傲不羁来形容马克思了。或者说,马克
思的“理论”和马克思本人的行为或“个人想法”不尽相同。同样,马克思提出了伟大的经济法则,可他却浑浑噩噩,似乎永远生活在贫困中,其中一点是“马克思未曾管理以前收到的和60年代又收到的一笔笔大数目的钱财”。
我觉得马克思是以为伟大的思想家。因为马克思提出了或者总结了过去所没有的理论,并且在现实中取得了成功。但马克思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跟许多普通人一样,他的行为与思想中总有充满矛盾的地方,就比如他的神的认识。
无可非议马克思是伟大的,但同时也是悲哀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成家后长时间贫困潦倒的生活,而是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过多地被错误地解读或者被人为的断章取义。马克思本人曾说,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马克思主义者,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因为当时德国、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言行让马克思、恩格斯感到不满、厌恶、愤怒,那句话是为了同他们划清界限才这样说的。
而可悲的是对马克思主意的误解在近百年来仍是存在。例如苏联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在朝鲜,马克思主义成了实实在在的为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服务的思想工具。就在当今的中国,大多数人对马克思的认识是:马克思创造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中国正在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代替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中国将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并且到时候生活将是多么多么美好等。而实际上呢?我认为马克思对经济的理论和看法是正确的(在一些国家的失败尝试只是因为没有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提出的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共产主义社会,我想这只是个假说,或者美好的想象——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我觉得,它否认了人的本性。马克思骨子里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在上文他对信仰、对神的态度上即可看出来,他的理论不断号召工人阶级去为自己的权益斗争。马克思主义在被中国的共产党人解读后,对于“斗争”的认识更加变本加厉了。就说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他有句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是呀,新中国确实是在暴力革命和不断的斗争中产生的,我不否认这种斗争精神。但是这种与天地人“斗争”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对自然和人文缺乏敬畏。大跃进中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中毁坏文物、打击文人、对一些组织和游行采取极端的方式镇压等,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与利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缺乏人道主义精神,这点在中国一些“不为人知”的现状中显而易见。中国官员的腐败不是个别现象,我觉得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敬畏、“天不怕地不怕”。我不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相反,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误解,反而会害了中国。
第三篇:《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著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
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第四篇:张学良读后感
读《张学良:毁誉由人》有感
很惭愧,头脑中第一次出现张学良这个名字,仅是因为他是民国四大美男及他的风流史,再后来,历史课本的涉及,让我对这个国民党第一上将怀有了敬仰与尊崇,一个传奇又有争议的英雄。
他人生的三件大事:东北易帜、9.18事变、西安事变,无疑他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国仇家恨面前,他毅然选择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对于9.18事变,可能会是他戎马生涯的一个污点,敢作敢当的张学良为蒋介石正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发的。”张性格中的傲气使然,他也承认并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显然,对于日本野心的估计有误,心中又为求取和平,不愿扩大战争,于是采取了在这之前蒋下发的不抵抗政策。而西安事变直接导致了他被幽静的半辈子,有记者采访如果可以改写历史,他是否还会这样选择,得到的更是肯定的答案。以前在诧异他联合杨发动事变的初衷,他是蒋忠心的下属及结拜兄弟,他是个军人,按军律是该枪毙的,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外为国家民族,内可安慰东北军民。他是军人围剿共产党的失利以及东三省的沦陷,他充分意识到只有攘外才能安内,显然和蒋的政策不一致,而和周恩来是属相见恨晚型的;同时,他也是东北军民的长官,东北军中士兵有家不能回,伤员们又拿不到抚恤金,于是做出了一个对他自己的命运不够成熟(这是一些笔者的看法)的决定,但它却促使国共停止内战,实现共同抗日„„正如傅虹霖所说:“当年在中国抽大烟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抽大烟的人能改变中国的历史。”
张学良最令我震撼的不止他的英雄气概,他的有德有智,有勇有谋,更是他的有情有义,宽容大量、大彻大悟。毕竟英雄气短的故事常伴左右。不幸之万幸,“永远的姑娘”在大部分幽静的岁月里一直陪伴左右,唯一愿读书的日子里也好,做礼拜的周末也罢。对刘乙光,张学良是颇有微词的,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但是仇人也是恩人,体谅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最后还是握手言和。另外,张学良为蒋介石写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如仇雠。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与蒋的关系。对于自己,他常说:“我从不辨,一切毁誉由人。”这番话倒是让我想到了武则天的无字碑,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本磊落。
从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热衷学术、信仰耶稣、欣赏兰花的老人,重见天日的日子里,早已无昨日的心态。他其实就和我们普通的老人一样,远离镜头与瞩目,渴望在午后小睡会,和老伴散个步,像他最爱的兰花般,“其香也淡,其姿也雅”。
他有这样的希望:“希望他们(家乡人)有所信仰”。年轻时的创办东北大学,重视教育到现在的提倡信仰,他的眼光终是独到的。是近几年吧,信仰被提起的次数日益增多。张是受到了基督的洗礼,对于“死,不过是搬个家而已。”想到了白岩松,在耶鲁的演讲中,他说到:“假设中国人信仰3大宗教的人平均1亿,信仰共产主义的人1亿,那么剩下的都是没任何信仰的”。没有信仰与寄托,是不是张学良面对赵一荻死亡时会一蹶不振,跟着去,会不会病房里充斥着的不是低低的哽咽,而是嚎啕的哭闹,给不了周围安静,也给不了已故之人安息,可能更加严重吧„„在“毁誉由人”中我们不仅回首历史,更应该学会如何自处,如何向前。
第五篇:张学良传 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一个世纪饱受争议的人,曾经那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以致死后仍难以盖棺定论。他不但是千古“功臣”、“罪人”,还是个千古例外。他从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辩解,他努力给世人留下“凡人张学良”的印象。
但是,没人会觉得张学良平凡,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而我们所要关注的,不是他生活的姿彩斑斓,而是他命运的起伏转折。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既是他的不幸,也使他因此而不朽。
张学良的一生,主要经历3件大事:一是东北易帜,二是不抵抗丢失东北,三是西安兵变。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张学良,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的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第二件大事就是备受诟病的“不抵抗政策”。正式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的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和掠夺。然而,“不抵抗政策”不仅仅是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达的命令,而且是蒋、张二人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
张学良太过天真地低估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野心,导致东北三省沦陷,晚年也对此痛悔不已。
张学良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第三件大事是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
以“西安事变”为契机,全国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国共实现二次合作。作为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以他对中华民族的积极贡献而载入史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层和党派对事变可能有不同的评价,但张学良大功于国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西安事变”的伟大意义,历史学家自有定论。但对于张学良本人而言,事变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荣耀和好处。事变之后,忠诚的张学良陪同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回到南京,随即被扣,并遭到长期软禁,直至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才逐渐获得人身自由。对国家的贡献竟以他个人的长期湮没和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为代价,这是张学良没有料到的,也成为这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遗憾的地方。
“东北王”张大帅的崛起,少帅张学良以杰出的爱国行动给自己和东北军划上悲壮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