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的姓和氏
古代的姓和氏
秦始皇不叫赢政——谈谈古人的“姓”和“氏” 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面,名在后面,和多数外国人不一样。如今人人有姓有名,有的人还有字,但有字的多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听说有字的。字有可能要归于消灭。姓、名、字这种结构,历史已很悠久,但先秦时期并不如此,中国人的姓名有一个演化过程。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古人的“姓”和“氏”。
先说姓。先秦的姓不是后世的姓,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先秦的姓,很多学者认为与远古的母系制度有关系,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由于它标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生”;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要加上“女”字边,写作“姓”。当时的姓也多有一个“女”字边,如姜、姚、姬、嬴、妫、姒等等。可见,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古代姓的数量并不太多,而且有些在商周时就已经灭绝了。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嬴政,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先秦的人除了姓,还有氏。氏是家族的标志。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以什么为氏,有几种办法。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因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魏氏、赵氏。不过,当时人更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就以高为氏。可见,氏和宗法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先秦时,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故名政,以赵为氏,称赵政。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姓氏制度也发生了混乱。秦的统一,基本上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而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处于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司马迁在《世纪·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考证史实,这是司马迁囿于西汉时的习惯造成的疏忽。其实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子姓,孔只是他的氏。后世所说的姓,就是先秦时的氏。批注: 收藏评分分享
第二篇: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例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是姜姓,秦、徐等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等等。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的传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面。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现象。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举例来说,一个出生于齐国公族的女子,一般就叫做“齐姜”;若是嫁给鲁国国君,就可以叫做“鲁姜”;死后又可以用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鲁桓公的妻子死后叫“文姜”,“文”是她本人的谥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贵族甚至对买来的姬妾侍女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知道,就用占卜来确定(参见《左传·昭公元年》)。周及鲁、晋等姬姓封国同姜姓齐国有世代通婚的传统,无疑是维系周王朝与异姓封国之间政治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姓与贵族婚姻之间的种种规定,乃是周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来谈谈氏。
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这最常见。
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妇女的称呼可于姓下加“氏”字,如:姜氏、姬氏、妫氏、嬴氏。这种情况下,“氏”之前的称呼代表姓,应与一般“×氏”的“×”表示氏相区别。“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
二、通常情况下氏和族有别,但有时又可相通。《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这里的“族”即指氏。氏的情况较姓复杂,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却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相当频繁。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贵族内部各派力量在政治斗争中的此起彼落。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因而在称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形。春秋中期,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九种之多。九种称谓分别是: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如果不明白这位大夫前后曾有过三个氏,便很不容易弄清这么多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一个人。士、随、范是氏。士,出自其祖先曾担任过士的职务,是以官名为氏。随、范分别是这位大夫先后受封的两个采邑,是以封邑为氏。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懂得这些,就不难理解那九种称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不同叫法而已。又如战国中期的著名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氏族作为周王朝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发展乃至衰落的状况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氏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研究先秦史的一把钥匙。
谈到这里,姓和氏的区别已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正如任何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具有相对的一面。《国语·晋语》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这个古老的传说曲折地反映出:西周时代的一些异姓往远古追溯的话,很可能出于同一个源。如此说来,这些异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当于日后由一个姓派生出来的不同氏。所以,我们又说姓和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联系着一定历史条件而言的。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正因为这样,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已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他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姓子,孔只是氏。这是司马迁囿于当时习惯造成的一个疏忽。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将屈原的姓和氏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离开司马迁那个时代两千多年了。许多人不知道上古时期姓氏相分,自属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我们想学习、研究祖国的历史,那末,弄清中国古代的姓和氏还是必要的一课。
第三篇:蒋氏家训,姓蒋的人都要看看!
蒋氏家训,姓蒋的人都要看看!
一、敬天地
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终身戴天而不知其高;履地而不知其厚。履载之恩,何能酬报。古帝王郊祭天,社祭地,岂敢责之凡民顾不敢祭者,各安其分而不敢不敬者,各尽其心。惟是勿指日月,勿唾流星,勿以晴雨过久而生怨怼,勿以风雷失常而形慢易。曰时曰旦之中,常若有毋敢戏渝,毋敢驰驱者,正不徒每日晨昏一炷香已也。至于天高地下,所称聪明正直之神,亦须虔诚礼拜。是又本敬天地之心,所推而及之者也。
二、爱国家
尺地莫非国土,一民莫非国民。我中华民国纪元二十六年,罚弗及嗣,尝延于世。即如税敛一事,有较诸夏之助、商之贡、周之徹、而更见其薄者,厚泽深仁,沦肌浃髓。愿吾族士者,学优而仕,尝思为国效劳。即农工商业,亦须循名分乐输将,毋犯国律。庻可为盛世良民也。
三、孝父母
父母恩同天地。不有父母,身从何来。幼则三年怀抱,长则课耕读,授室家,爱之无所不至。岂人子而故可漠然于父母乎!如是则安可以不孝?顾孝本可多端,兹举人子所当为所能为者,如下首宜养体,次宜养志。饮食人之大欲。高年之人所需尤甚,因筋力就衰,非肥甘不足以适口。而人往往不能致者,或因兄弟各炊,彼此推诿;或因家计稍促、矫语艰难。独不思父母当初,不以子多,不以家贫而失慈爱。尤宜思独有何推诿乎?今而后,贫则菽水可以承欢;富即鼎烹不为过。此孝之以养而见者也。
养志,如士当思扬名以显亲;即农工商贾,亦当为父母争气,务使人之敬己者,并敬己之父母。重己者亦重己之父母,此孝之以尊而见者也。人子读书明理,幸遇父母贤智,左右就养。固自无方设性情执拗,行事偶乖。为子者当下气怡声,委曲以谏,即挞之流血而不敢怨。又一家之中,有能奉养尽道,父母必钟爱焉。不可以父母所爱之子,视同仇敌。大拂乎父母之心,推而言之。凡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出必告,返必面。奉命承教,总期父母之心怡然快然而后已,此孝之以顺而见者也。人之父母半就襄颓矣,而已之父母康强;人之父母不偕齐眉矣,而已之父母具庆。人子处此幸也何如,若是则孝因喜生。人子强壮之年,岂父母而犹是强壮之日。未几而毛发为之脱落矣、未几而齿牙为之动摇矣。语曰:“风前烛,瓦上霜,诚危之也”,若是则孝以惧迫至。若远遊人万不得已之事,亦必有方,使父母心无挂虑。凡此皆人所当为所能为之事。且尤必励志修业,谨身慎行,慰亲之望、安亲之心。斯为孝子。至扬名显亲,尤人子所当自勉矣。愿吾族为子者,永切望云之念;常存爱日之心。庶不至读蓼莪而陨涕,抚
而兴怀也已。
四、和兄弟
兄弟云者,以同父同母而言之也。同禀父母之气,同分父母之形。难乌乎急,曰兄弟也;侮乌乎御,曰兄弟也。语云,“如手如足”。言其痛痒相关。今人往往异视焉者,或听枕席之阴风;或信宵小之谗间;或因父母所遗财产,彼此争多论少。同居时己不免参商,各爨后遂视如秦越。甚至阋墙衅起,凌暴侵吞。从不念及兄弟,宁不顾于父母乎?此古之人灼艾分痛,大被同眠。今而后兄必爱弟,弟必敬兄。行坐必恭,语言必顺。纵有微嫌小怨,亦当含忍包容手足関情。共效蒸梨之让,毋操同室之戈。则亲爱之情于是乎尽;天伦之谊于是乎敦矣。愿族人其三思之。
五、别夫妇
夫者扶也,扶人道也;妇者伏也,伏于人也。夫妇为人道之始,义顺乃不易之经。宋宏糟糠不弃;桓氏提汲自甘。古人自当效法,鱼水相调尚矣。为夫者教之以孝顺翁姑,和睦妯娌。勤苦自持,恭俭守身。弗任其轻傲,尤其职也。如貌不扬,切莫嫌弃。夫妇总属前缘,断难强求。况妇女以贤德为贵,岂以美丽自求。至内助虽强,亦不可彰其夫短。彼猾妇女,以其夫为无知,颐指气使,不特不敬其夫,反庸奴其夫。不礼翁姑,不和妯娌。诟谇凌嚣之声达于里闬,是谓悍妇。人至中年以后,不幸艰于姒续,势不得不纳宠。而性情执拗,偏为阻挠。又或豪强妻党,反从中唆耸袒护,致其妇倚势骄横,益无忌惮,是谓妬妇。不知世界各国法律,主权仍属之夫。书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可不戒哉。虽然妇人无远大之识,推原其故,实为夫者始。因宴安情欲之不谨,以致暌孤张驰之难制。苟先能以礼自持,何遂至此。若内
婢妾、外枕花柳,风流嫖荡,尤为取戾夫。惟夫和而婉,妇听而顺。夫夫妇妇,家道克成矣。
六、信朋友
朋友为五伦之一,交结以同道而合。圣人以信友为忠;先贤以久敬为善。交友者安可不知此耶。近之交友者,里党相逰嬉。酒食相徵,逐声气相结纳。其始指天誓日,不相背负。泪乎时移世变,转眼若不相识。即或豪侠之徒,挥金如土,动云慷慨。一旦身临利害,遂尔戈予相向。况有淫朋损友,而己反被其累者乎。若此者,穷而在下,不过贻比匪之伤;设达而在上,且酿成朋党之祸。凡此皆友非其友,而误于所信之故也。惟有过必规,有善必劝。一诺千金,久要不忘。则切磋鼓舞,助德行于身心,为益无穷矣。故朋之交,务其敬之信之,凛之慎之。
七、教子弟
父在斯为子,兄在斯为弟。父兄之所望者子弟,子弟之所赖者父兄。古人自胎教,以至能食能言,莫不循步以教之。教之之法,亦惟择术正大而已。正术者何?耕读尚矣,而工商即次之。读者须教其考今稽古,奋志芸窗,异曰身列显达,扬名显亲,封妻荫子,何等荣贵。耕者须教其夏耘秋获,冬趁其时,深耕易耨,劳苦勿惜,即可余一余三。仰而事,俯而畜,皆有资矣。至工商各业,须教以工精于勤。商重在信,尤贵有恒。勿因技小而不为,勿以利微而自弃。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市井之中,良工大贾,亦多成家立业。彼夫邪术小巧,俳优戏局下流之辈。非徒无益,是自误终身者也。他如子弟出入,尤须时时防闲。恐为淫朋比匪所伤,为害靡浅。若狃于姑息之爱,必失之宽责。诸旦夕之间,又病其急。凡此皆不善于教之过也。今而后,务望父训其子,兄勉其弟。以仰付中华民国作人育才之意,岂不懿欤!
八、矜穷民
穷民者何?鳏寡孤独是也。因暮年丧偶,晚景凄凉。垂老无出,宗祀必斩。凡属行路,尚应哀怜。若属同宗,急宜周济。至于孤寡为尤甚。人子百年以还,犹愿依依于膝下,设襁褓甫脱,父兮母兮。一旦见背,其有伯叔可托,基业可守,犹堪自处。否则,彼呱呱者,能保其成立也耶。夫者妇之天,设所天早弃,守志青年有子者,为之保护,无子者急宜继立。其不肖之徒,凌孤而利其有,逼寡而堕其操,则非族类自宜大彰惩戒。凡此,皆天地先成之恨,亦人生不幸之遭。在昔,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况在下之人乎,是在仁人君子,有以矜之而已。
九、崇勤俭
治生之道,以勤为先;居家之法,以俭为贵。仲尼发奋忘食;大禹自惜寸阴。敏则有功,业精于勤。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此其徵也。天下成立之人,未有不勤苦者;天下穷困之人,未有不懒惰者。此一定之理。然勤而不俭,则所入不敷所出,旋得而亦旋失。且先王之制,饮食有节,衣服有章,宫室器用有等。故宜各守其分而不至相渝。若不视其分之所当为,而惟视其力之所得为。一饭十金,一衣百金,一室千金。以先人累世之藏,而尽废于一人之手。至于金尽囊空,谣求诈骗,寡廉鲜耻,可鄙为甚。与其悔之于后而不及,不如约之于前而不难乎!又有因婚姻丧祭诸事,一时好胜,往往过费。典田借债,负累日深。渐至贫乏,可甚慨哉。嗣后吾族,应念祖宗之艰,子孙守成不易。于婚丧大事,及服食器用,俱敦朴素,毋尚虚文。古云:“由俭入奢易,从奢俭难。”又云:“以勤补拙,以俭养廉。”味哉其斯言乎!
十、尚礼义
凡宗族蕃盛,著名于时者,不在富贵赫奕,炫耀乡鄰。惟是子孙兄弟多贤达之人。服习名教,表率门内循理法,不至逾规矩而邻里乡党,薰其德而善良焉。斯望者知为礼义之族保世,兹大方兴正未艾也。若聚族而处,徒恃人众财饶。凌嚣不驯,令人难逢,则与互乡何异?此岂亢宗保家之道哉!吾愿族人无论读书与否,总要讲明礼义二字,内而事亲敬兄;外而应事接物。蔼然釐然,循循雅饬。孟子曰:“义路也,礼门也。”人未有不由门与路者,岂可自外于礼义乎哉!
十一、笃宗族
范文正公尝曰,人家宗族繁衍,子孙虽多,始则一人之身也。我族自百九公由赣迁东以来,迄今六百余年。虽居处不一,而各家祖父子孙,世代往来,犹然无间。俗所谓亲无三代,族有千秋,即此可见矣。所虑者,族大丁繁,莠良杂出,贤愚不齐,往往因口角小忿,驯至于争斗诉讼,视同秦越。祖宗在天之灵,能无痛乎。惟是共体木本水源之意。善相劝、过相规、吉相庆、凶相吊。内患相消弭,外患相捍卫。有无相通,尊卑自尽其礼,长幼各尽其心。凌嚣即化,和气致祥。记有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此之谓欤!
十二、睦邻里
尝考周礼,司徒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人生斯世,家庭而外。出门即是邻里,其中多系婚姻世好,固应相得无间。即泛常之人,田地相连,樵牧相共。其情亦最宜亲,亦往往易伤。其相伤之故,多起于争好小利之人。凡事自家爱占便宜,立心不平,损人利己以致酿成祸端。不知邻里共在一地,起眼相见。若不知和睦,生出许多不美之处。自今以后,愿吾族人,待邻里亦如待宗族,当须情联意洽,不可口是心非。富贵者勿欺贫贱,强大者勿凌弱小。设有意外之事,公同救护,无告之人,设法扶持。一切应办公事。大家量力出资,不可因以为利,亦不可却顾不前。孟子所谓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庶几近之,岂非仁里之风哉!
十三、谨祭祀
孔子祭如在,非祖宗之真在也,以我之心在也。诚以有其心,有其神;无其心,无其神。古之人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何所见而爱然,何所见而忾然。此诚孝子之心,动于不自己,发于不自知也。近有不肖子孙,以祭祀为宴会场,衣冠不整,跛倚以临。故无论祭勿受福,尚有尊祖敬宗之心否,嗣后每当祭期,如有轻言妄动,合座喧哗。或薄责以谢先灵,或量罚以充祭需。务使郑重其事,而我祖亦必默鉴也巳。
十四、培坟墓
坟墓先体所厝也,痛先人已往,惟此坏土,见之如见祖宗焉。我族历五六百年,其坟墓有可知,有不可知。可知者幸而仅存,不知者半就荒芜。累累者且莫辨其谁何矣。程子 曰,人家坟墓惟有碑,始可以垂久远。每当清明省墓,率子弟辈,芟其草荑,补其缺陷。所有坟前树木,尤须用力长禁,否则听其若没若灭,于荒烟蔓草之中。先体不安,后嗣奚赖而犹冀其发福也得乎!用禁嘉植,以培风水。
十五、正名分
圣人为政,必先正名;君子立身,莫如守分。由朝廷以达闾巷闺门,皆有不可越者焉。每见世俗中,或以谑弄为相好,而亲长直呼矣;或以势焰居人前,而伯兄随后矣;或以尊长自怜于亵,而子弟诟谇嚣凌之,无所不致矣。是何以立纲常而振家声乎!我族自敦修以后,务于某祖某伯某叔,即循分事之;为兄为弟为侄各依次称之。自冠婚丧祭及道途邂逅之会,而晋接坐立必逊,进退揖让必严,言语举动必谨。则男正乎外,而妇女之位乎内者,自此肃然有序矣。
十六、肃闺门
治国之理,本于齐家。齐家之道,起于闺门。夫艳色治容未必宜。男受福,幽间贞静,何妨缟衣綦巾。况妇人无别业职,中馈以修内阃,便可称才。惟女子多乖行,罢茧织而干外事,即呼为妬。凡我族内青年少妇,切不可呼类引群。涂朱抹粉,入庙登山,上街看戏。致起抛头露面之诮。务宜男女不杂坐。不同箷枷,不同巾栉,不亲相授爱。惟工是勤不必懒;惟容是庄不必艳;惟言是正不必邪;惟德是柔不必刚。内外有制,而四德克全。则嘻
之象,庶几免焉,务宜慎之慎之。
十七、改过恶
有过即改,不为过也。如小过不改,遂成大过。夫人非圣贤,焉能尽善而无过。但不可以无心之失而不改。玩曰忾月,成为习惯,纵欲改之,势莫及矣。必曰用行为之间,兢焉惕焉。尝存临深履薄之意,偶有不及检之所,即为改图。时怀若饥若渴之心,不畏难不苟安,务期臻于有善无过之地。为人若此,庶几日起有功。
十八、完国课
国课早完,慎勿丢累。食毛践士,当纳粮税,乃分之所宜,故必踊跃输将。领给串凭,便可高枕无忧。故朱子有云,国课早完。即囊囊无余,自得至乐。若抗纳,有催差之需、拖欠受盘算之累,则悔无及矣。
第四篇: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古代刘氏碑文研究
明清地方碑记考略
整理序言
高中时曾拜览,我县李翰林文序中言:“学以载道为上,其次莫若于适用”其古今治学之道皆以“经世致用”为其最高法则。又或如旧人言:“观今亦鉴古,无古不成今”。
而今拜问诸家学问以历十数余载,常感常思文中奥妙,涉于学林翰泽之中,亦思学以致用。有常感旧老相继伦亡,古碑扑于荒地,文字多有漫灭,史家丹书有少平民易事,若今不加以整理收集,恐不久之将来,旧道将失,传承将紊,而不知其根源。故今利用闲时对之前收集的一些古代碑刻,加以整理记录,皆尽其举手绵薄之力,续其宗支旧文,使后泽有文可考,而不枉我识文握笔之微德,而光祖德,裕其后来者也。
壁江彭城郡刘氏 裔孙 刘卫东 谨识其文
沙溪得胜迪坪刘氏祠堂碑记四则
刘氏宗支
盖闻君子之於其先也 不敢忘其所自遐 稽神尧之后 受封於刘国以为氏,氏族之盛昭著虞夏 族以商周至秦季沛县 刘端生西汉高祖名邦 传东汉西蜀南宋后汉 大宋钦宗夜梦贤臣 封智远之后金玉祖为宰相护国公
一父五母生子十四人 各受恩官 六代开化祖 归潼川遂宁城外 祭祖而闻鸟言千佛岩大坝里 三代遗川 故偕妻周氏迺慰迺止 启后九代 元没明舆封璟祖户部万祖右相 解祖归故 生绍邦生汉篡汉达 生伯良 共食禄六代。
见同僚奸佞互生 隐顺庆明全城里 篡达祖合葬於斯 成华二年荫之古壁州长三甲 注籍迪坪骡马里 已经三百余年矣。
儿孙等恐代远年湮世系无可考 昭穆难以分 故有委溯源 自本及未刻志於石以示将来
世代宗派
有德能维士忠良必敬君
朝廷崇正学儒林习全经
乐道思问继扬名欲肇承
昌荣逢永远发达著长春
刘尚瑚 送杜家湾当资钱乙百一十串以作宗祠祭祀永志千秋
儿
孙
补臣
刘培德
子才
刘能全
光越
刘能远 光庭
刘能明
子明
刘能聪
刘存德 刘思德
刘维汉
谨志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南吕月塑四日
碑 序
昔先王之建国也,左为宗,右为庙。故元鸟载咏而继以,蒸尝生民与歌,而终以肇祀,皆所以永言孝思萃。
本支於无躬也,粤稽神尧之后 封于刘国 因以为氏,传及汉祖历年四百,帝子王孙或以仕宦或以播迁。
零星敬处者指不胜屈微,特向梦擅文章之誉,琨基 著辅相之勋,列在缙绅者不乏其人,我始祖
伯良公世居潼川遂宁大坝里千佛岩。
明天顺时官云南建水知县,去官后於成化二年随父迁邑之迪坪居焉,及今岁历三百余载,人经一十数。传统统计上下户口何止百数大小,丁男不下千余。
倘发祀先之典奚报裕后后之功,於是合族毕集协力经营创建宗祠,历代之寝成孔安,置员祭田四时之粢盛略备,庶不愧保本追远之诚,敬宗妆族之念也
愧不能俏有树立为前。
人光兹竊於功竣之侯,谨将宗谱源流记载湞(左为斜王旁)珉,以昭来许俾世 子孙不敢忘其所自来也,是以为序。
总
领
建宗祠不过妥仙灵寄孝思敬宗妆族而至,而人往往铺张,氏族后陈先烈者大都世俗之见,未免贻笑大方。
即如我族追而溯之,受姓之始若陶尧,若夫大汉以己历代名儒显宦稍涉铺陈,史僕难数,属小民匪惟不必亦不敢独念
始祖 汉 世显公於前
明弘治时自潼川遂宁县避乱来通,始居弼石溪,后迁此地,遂家焉。
迄今十余世,子孙聚处宗派繁衍尚历历可稽,倘不急为敬宗妆族之举,不惟无以妥先灵於风雨,亦何以寄孝思於无躬乎,爰邀集合族协力建祠
祖后另有碑铭可考经事之始,谨详其巅未如此。
生员 刘洁清
刘尚荣杨氏
刘益芳马氏
刘金芳黄氏
十七世裔孙业儒刘永清敬撰并书。
大清光绪十二年 岁属丙戌季春月望九日
工师 何彰德 造
通江县洪口镇古林寨刘氏碑记三则
德教刘老师玉昆墓表
东家圣道德由文章炫出,北斗杰事,功从学术做来生,於尧夫夫子于得之,夫子讳祝三 号尧夫,湖北楚黄人也。
其先为世族可不代言,而终近代之科名蝉联九世,犹非寻常之谱系一竹可焉,擬灵锺 夫子聪明天亶耿介性
成逍遥乎,诗书之圃雍容乎礼仪之,场科经术精明取青衿已,如拾芥棘围,锐进披黄甲宜若探囊,第鹮荐无缘
即友教四方足三十余年,凡作育之人树有冠军而入泮池者焉,有由廪而鏖战者焉,屈指增光门墙者十之八 九 迄今文坛决胜者犹不下数十辈,是夫子善诱洵推,师中领袖也,暨二弟万三大人禀川岳之灵晖,含珪
璋而挺曜神茂,初学功名正未可量,奈何家少经营,遂投笔课耕,始惟庆夫小康,终则积金万记且光明磊落,排
解争邀闾里,中望行表而附影聆嘉音,而嚮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介鳞之奉龟龙也,是大人之经略,曾何亚
於族党乎,三弟植三先生姿性既已,轶伦颖悟光钦迈众,原始要终皆得夫子之裁成,以故掇芹未久旋分贡
树之香气,未遑宜赴琼林之宴,乃长材见屈,特授儒学训导,夫元季所谓难弟兄郊祁穴号大小宋,而夫子三凤齐名,三孔鼎立,谓非世教绵延而能如是之瑰奇欤,无何文郎下诏,相继飞身,曾子云泰山其颓,吾将安
仰,梁木其壤哲人其萎,吾将安放。此夫子谓乎,所异者生同大被没共佳城犹为罕有之,和乐夫子而有此
芳型 夫子之友恭宛在也,夫子之教泽未湮也,居兹合墓之余刊石图微,客有以墓表丐生生從游,恨晚学,愧
雕虫何敢妄赞,一辞但承夫子遗命不得不为之。输忱以志。
受业新进 门生 徐登云 薰手敬撰并书
刘公 讳尚达墓志
记有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有本而水有源,故圣门於追远,一节兢兢致意焉,高曾下暨元耳,世xxxxxx 纷或以仕宦而注籍他乡,或因寇扰而迁居异地,代隔年湮,遂至一本之亲几於渺不相识,孝子慈孙xxxx
无稽 而支派之莫辨者,若吾通邑刘氏系出陶尧根远枝茂
明清巨族也,考刘氏始祖
中富公来自楚黄xxxx 使司,淡宦情解归田,遂於通江大湾,其世次统序备载宗祠碑铭,数传至
尚达公有倜傥不羁之xxxxx
广殖产业,今子孙之所世守,皆乃祖之所殆留
公生三子
长应京
此应洪
三应现,此三大房人众之序xxx
裔孙等念仍云繁衍,本源可溯。子孙千亿安享成业,是谁燕翼殆谋之力哉,爰合三房建修碑碣以彰本枝xxx
之子若孙支分派别一 一分注,俾后之观斯碑者知某房之裔,其丽不亿 其派不紊,本本源源历千万世而明x
指矣 余忝戚不故陋爰为志,其颠未云。
邑九浴溪 岁进士 即選儒学正堂 元孙婿 李士适 拜撰
墓
志
吾家先世本楚黄 始祖中富公任四川布政司 三月去官遂家 于蜀生彦德公 德生敬先 敬生
祖敬先举孝廉任陕西秦州刺吏 生源源生志学 学生本凤 本凤 生宗尧宗禹宗文宗烈宗帝。与之五房也 吾祖宗尧生x。x x 登捷登选 选生公明昱 公天性明健慷慨//学少始知学x。
xx 间虽傍居江湖而往来名儒逹士高谈 虽论 夜分不xxxxxxxxxxx 时无两生康熙甲xxxx xx
Xx五十二岁卒 乾阴xxxxxxxxxxxxxxxxxxx 兢於人 善承菽水善、、-邻。
xx士xxxxxxxxxxxxxxxxxxxx 斯年虽死犹生
xx进士、咨部¥¥儒学修职郎xxxxxxxxxxxxx
通江县澌波乡壁江彭城郡刘氏碑记考
壁江彭城郡墓志记
伏氏国xx王民xxx以肇判 仰则观于天文地
俯察於地理 故人生有x富起之时莫下出乎xxx览
盘古初x人氏肇刊天地设位佾立三寸记 分人伦 此是龙脉山水利园 xx人民发遑 乃是xxx
时而生 其xx
向申令得通天穹是焉
六壬撼龙 皇天符经 诸家帝星盡照x前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x
Xx问五音相和 八卦相生 一妻一妾乃夫妇之 曰禄也
祖贯仪 邑人氏乃抵壁江之xx也
家父刘公 进海xx 置立田茵家宅四一田 xx明白 x x本命辛已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丑时赋生运龄五十二岁
X於二本命xxx年十月初八日己时x生 x四十六岁冯氏
三本命 丙子年四月二十四日 酉时 xx
二十五岁一生x x x x x x x x x x 事公平古人云從善如登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预贤财x香信下报到
x x x天师x主大真人门下部技
太上x x x x 大黄x x经二x x x x x x x x x乐有位x x x x x x x x 善果以贺矣
置立田地四至xx上 中x 下x松树 田xxx界南至xx山 西x大x x x x x x x
茶x x x x田土落东山xxx银官征收茶课 七丁
一男刘永瑞生一女二男x x x xxxxx 三男刘永x
X男刘权xx氏xx刘永朋x氏 刘永富陈氏x x x x x x x x x x x
Xx长孙xxxxxxx//
Xxxxxxxxxxx// 苟末x 男同x 苏氏xxxxxxxx//
苟未xx吏苟世x 别遂宁xx 张xxxx 吕 刘守温 宋氏 刘守x氏///
Xx明弘治十三年 岁次寅申二月一x乙酉溯上元日工毕
邑xxxxxxx
清乾隆五十七年处士刘时中墓志
墓 志
邑痒 族侄 刘以泰 撰并书
今夫墓之有志 原以存世系之终始 俾子孙之得有考也 地刘氏
一宗前载旨珉者 祥明也尽矣 公兄弟三人 公第三 少力学长通方览 磊落不凡之x率以数奇 未获是售 而田连阡陌 富甲里党 少可谓 苦志贻谋者矣 公初娶景孜人 性孝贤 遗子树春颇嗜诗书 卓有下、腾飞起之 惜孜人早世 典
田氏共葬有铭可证 继婴何
孜人总子
无诉出而内则凤 如 中谓寿裕孟母所云 妇人之养 者复何忝xx於生 乾隆已末年孜人生 乾隆辛已年夫妇合建
佳诚礼余 为夫以志 是生无不顺者x欲死得以安也 爰是为之铭 同敛惟诚
行端品正 贤哉孜人 心贞性一
生即同室 殁复同莹
xx之中
君子淑人
千秋百世
发祥云礽
大清乾隆五十七年
工匠丁子龙
皇清修职郎刘卓清墓后 宗支传承摘录
始祖 海 涂 杨生本 次权赵氏生 宗现王氏生万荣生 斌郭氏生 汉龙苟氏生 果 次杨 三朝鲜氏 生 起高田氏
生应奇赵氏 应明郝氏 应海 应德
明祖生 相文张氏生 金尧金舜 绍清即其其后也
海祖一支移居苏坪 今武生 得清 扬清等即其后也
德祖移居楼馹坪 其子孙不知名派姑阙
嫡祖 奇 生 志文何氏 仲文毛氏 仲生金银
生三聘 今同清 仲清即其后也 吾祖 志 生 金鳌柴氏 金印路氏 金纶田氏 金榜庞氏无嗣 鳌祖今x选 德选即其后也 印祖今xxxxx
吾祖 纶 生 致中闫氏 允中闫氏 时中景氏 致祖 今昭选 第选即其后也 时祖 今
耀选 俊选 即其后也
吾祖 允中 生 祖父 树德 孙 吴 生胞伯 心清路氏 生 叔祖 国学 树椿 曾祖 舅 闫 王 相
简
表祖 克裕
舅祖
xx 吴
卓清孙氏 外祖 孙永文
舅父 思 卓 位 xxx
舅祖 孙志文
姐丈 苟禄
姑丈 苟书典 王心文
万士适
谢学颜
金纶公 墓 志
人无论显晦 而智足以明xx 足以幹家力足经营x 阅里xxx之
烺烺却百世下犹乐道其盛 概公生而聪慧 xxx与x典
欤不可及 而心所结想 亦多出人意 丧 虽夫立其业x纸绰x余致识重下 长而成xxxxx 减算无不统 绪人有焦庠 康
祖祥x公一言xx不至之影x荫xxx我族德人不交 觉公俭
泽极人所不能x者 公身亲之上下xx 下不损民 是岂寻常不见 有何日语哉 於手公x 则明x矣公之才 与力x足以幹x而经昔矣 学亲德人x中 俊 出经纶 從世故内御来可以xxx 毕目乎 足各司其直 可以理一家而子侄兄弟 其安其成 即可以理 一国而荣
任伏惟能 生一乡一里 息讼平争 犹xx 百世下有不思 公之xx 可志矣 公生康熙庚辰x 孺人生子 长 致中 次 允中 三 时中xxx 经年七十有一资为后记 卜艮山坤向 勒石登铭 xx山 之
次x紊xx水以之清其流xx也
兮蛟龙遁x鬼神守护兮 xx祥xx食兮
今
湮xx子孙
之发祥
万寿科恩进士 咨部侯铨 儒学正堂
xxx
长 致中闫氏 生子昆 崔氏
次苟氏
次 允中闫氏生子
赵氏
生子树蕙
三 时中景氏生子
长树德孙吴氏
门婿 长
王遷福
次
三
四何海
皇清待赠处士刘允中字性安一墓志
邑痒生 族侄 刘以泰 撰并书
從来墓之有铭 犹国之有史也 国存史而君相之事 功凛乎 不沒墓有铭
而贤豪之世系 昭然不紊
吾族处士刘公讳允中 乃恩赐老人 金纶翁之仲子也
公生秉異姿 敏捷不凡芸寍香案一
刻鹄者久之 惜未见售 即傚莘野之高风 怀明发敦天显 固公所克尽而无愧者也 娶孺人闫氏 性端洁志 俭勤相公 以有成遗两嗣 一女,其子皆温文尔雅 有儒士风籍 令公复享大年 虽
问渡文河仙槎 未泛而子已 肆志艺圃将来之发祥 即秀中道弃 捐意者天之报 施善人不於其身而於其后 可於公而信其当然欤。公生于乾隆甲寅十二月初四日 卒於戌申三月
初三日 今安x於乙酉二月 卜地丁山癸向 其子念其公辛勤而勒石垂铭 庶人使远所宗近有所字 千百世下有所稽考 余因为之法 其畧云尔
乾隆五十四年 岁次乙酉春三月 日吉时立 工匠 丁子龙
挽 立夫先生仙逝 七律二章
先生之云不可留光xx生
魁拨文没x早膠庠 成伟器 食禄含仪
青云直上聊翩xx战 棘观慈须
须扬
逢共悼惜 曰分贡树 场 腕力魄力俱豪壮 轩xx潮藻海相荡咏才xx 势芟灾 两相兹 兼 抑强扶弱共仰德 一时 孰豪雄都 倾倒福星生佛 齐颂讵意 天上王楼成俟 文诏下 竟像行吁x己矣 先生已芳规苑x 千秋万岁孰与此
后学x姻祝三 拜题
第五篇:共产党员姓什么
共产党员姓什么?
小时候,妈妈常常教我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候,我不知道共产党是谁,共产党员姓什么。大学毕业后,我成了光荣的调查人,对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今天,在这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的庄严时刻,我想严肃地、郑重其事地问大家——您知道我们共产党员姓什么吗?
邵阳国调队队长、党组书记朱正堂同志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姓“为”,叫“为国”!朱队经常带领干部深入农村和企业调查,亲自执笔写调查报告。他写的有关农民建房问题、粮食生产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等方面的系列调查报告,成了市内各家媒体的抢手稿源,成了市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他常说,国调队,国字号工作部门。——事关国之基业,国之根本;事关国情民意,国计民生。要坐得稳,下得去;不畏难,吃得苦;经得蒙,心有数;抗干扰,顶得住!要杜绝“估计加统计”,要砸碎“人情与关系”,实事求是,不出假数。因为,全面及时准确是我们调查人的天职;因为,我们共产党员姓“为”,叫“为国”!
一位在统计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0个年头、有着十多年正科长资历的老党员邓爱平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姓“为”,叫“为公”!韶光易逝,容颜易老,不变的是他对党、对工作、对人民的拳拳忠心,不变的是他对统计调查事业的赤胆忠诚!他长期担任综合科长,既当科长又当科员,还兼办公室主任。工作多,任务重,他从无怨言,从不喊累!队里每年上百份材料由他汇总、编撰,他从不叫苦,从不懈怠,总能为同事提出中肯的意见。2009年8月,他因公负伤造成左手粉碎性骨折。在医院稍做包扎后,他第二天就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领导和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却笑着说:“我是公务员啊,生是公家的人,死是公家的鬼!左手罢工了,还有右手嘛!”老邓克己奉公,一心为公,无私大公!——因为共产党员她姓“为”,叫“为公”!
洞口国调队队长尹干廷深爱的妻子患了肠癌。在湘雅医院手术化疗期间,妻子多么希望是他而不是妹妹和年迈的母亲守护在自己的病床前!妻子知道,老尹是县队的头儿,国调事业离不开他。妻子的病花费了大量药费,小康之家变得负债累累。市队决定在全系统为他爱妻治病捐款,他婉言谢绝了。他真诚地说:“调查系统的干部都很清贫,就不连累大家了!”洞口县委书记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叫他写份报告,批给他一些医药费。老尹却说:“洞口县比我困难的家庭还有很多,请书记把钱批给那些更困难的家庭吧!”朋友们,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高尚而朴实的情怀!——因为我们共产党员姓“为”,叫“为民”!
从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到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从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董存瑞的“为了新中国,前进!”——老一辈的共产党员姓“为”!从朱队长的衷心为国,到邓科长的一心为公,再到尹干廷同志的丹心为民——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姓“为”!党中央姓“为”,总队党组姓“为”,全中国的共产党员都姓“为”!因为姓为,“五四”呐喊惊天地;因为姓为,南湖船上春潮急;因为姓为,中国解放东方红;因为姓为,改革开放显神威;因为姓为,统计调查满堂辉!——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姓“为”!——为国,为公,为民,为全人类,为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