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知识讲座稿
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知识讲稿
(仅供参考)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一些常见的婚姻家庭法律问题及相关法律认定和解决方法。
一、事实婚姻问题
符合现行法律规定条件的事实婚姻,在目前并不多见,但是当事人咨询的时候时常会问到,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没有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的:在 1994年2月1日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在1994年2月1日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法院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同居关系处理。
讲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带出了一个继承方面的问题,就是两个人没有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如果一人死亡,另一人请求继承其遗产,怎么处理?按照法律规定,也依照上述的规定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如果在在1994年2月1日以前,这两个人已经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的,按法定继承处理,对于死亡的一方的另一方有继承权;如果在1994年2月1日以后,这两个人才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的,按分割同居期间两个人所得的财产处理,另一方对死亡一方的财产没有继承权。
二、夫妻共同财产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我讲一下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婚姻法规定,在夫妻双方没有就财产做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包括实际取得的收益和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继承或者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包括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所得的收益;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等。
我再说说哪些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法律规定,在夫妻双方没有就财产做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这类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生活用品,二必须是夫妻一方的个人专用,例如个人的衣物、化妆品、钱包提包等。还有,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财产,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现行法律规定不再将个人财产因为婚姻关系的延续转化成夫妻共同财产。
再讲讲夫妻财产约定,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约定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这样,假如夫妻双方签订了书面的财产协议,那么,按照法律规定,这一份约定优先,就是在约定的范围内的财产按照约定的内容确定归谁所有,约定范围之外的财产,才按照前边讲的规定确定归谁所有。当然,在目前的现实生活当中,夫妻签订财产约定的情况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在都市白领这个群体当中还是比较常见。
三、婚姻家庭房产方面的问题
房屋可以说是现在最有价值的物,尤其是在大城市,一套房子价值在几百万,甚至上亿元,所以,在婚姻家庭法律实务中,主要针对房产的纠纷也是最多的,有一个当事人咨询我,说她的儿子马上要结婚了,她和老伴为儿子准备了一套房子,给儿子结婚的,问我甚么时候通过什么方法将这套房子过户给儿子最合适最稳妥,通过进一步的交谈,我知道当事人担心现在的离婚率比较高,尤其是在大城市,老两口担心,万一将来儿子儿媳过不到一起去,到时候房子还被分走了一半,半辈子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我给大家说一说我给这位阿姨的处理意见,首先,需要看这个房子是不是着急给儿子,这主要是看准儿媳妇那边是不是一定要求在儿子的名下要有一套房,如果,在结婚的时候儿子名下一定要有一套房,那么,就应当在婚前给,怎么给,通过赠与的方式给,签订赠与协议,公证,过户,具体操作细节可以请律师协助办理;如果准儿媳没有这样的硬性要求,那么就在自己百年之前,通过遗嘱的方式将房子指定给儿子继承。在这种情况下,是最理想的。如果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过户给儿子,又没有签订一份特别的赠与协议,那么,按照法律规定,这套房子就属于儿子儿媳的夫妻共同财产。
现在,贷款买房比较普遍,那么贷款买下的房子(主要指商品房,)怎样确定产权归属呢?这在离婚纠纷中很常见,主要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一方婚前已取得完全产权,婚后继续还房屋贷款,这种情况下,房屋产权属于取得产权的这一方所有,但共同还贷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另一方可以要求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还贷款的一半;第二种情况是婚前双方出资,但婚前办理产权证只有一方的名字,另一方没有写进去,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看写上名字的一方认不认,如果不认,就需要没写名字的一方提供证据证明,确实是出过买房子的钱,如果自己提供不出证据,对方又不认,权利是不会得到法院保护的,所以,婚前双方出资购房一定要慎重进行;第三种情况,一方婚前支付了首付款,婚后取得了房产证,婚后还贷,这种情况下,各地区法院的判法并不统一,北京法院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将该房屋确认为支付首付款的一方,另一方可以要求共同还贷的一半;第四种情况很容易认定,就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共同出资付首付,共同还贷,该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下面讲讲子女购房父母出资的问题,在办理法律业务的过程中,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子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买房,父母实际出资,然而在出资的时候并没有约定是赠与还是借,事后子女要离婚,父母主张购买该房屋时他们出的资,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子女夫妻二人都认可,否则,法院将会你根据相关规定认定为赠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子女的话,应当与子女夫妻二人签订书面协议或者声明。
关于房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夫妻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或者是单位的房,婚后买下来,产权证登记在一方的名下,这种情况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以上是婚姻法方面的几个热点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法律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尤其是近几年,人大常委会加快了立法和修法的脚步,建议大家要持续的予以关注,这样才能明法,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接下来再讲有关继承几个问题
1、先讲讲法定继承的顺序,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另外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用法定继承呢?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在没有遗嘱、遗赠、遗赠抚养协议的情况下,或者前述遗嘱、遗赠、遗赠抚养协议没有处分到的财产,适用法定继承。
2、继承开始后,同时存在遗嘱、遗赠、遗赠抚养协议的,这样处理,如果各自在内容上也就是所处分的财产上都没有冲突的,按照各自执行,如果有冲突的,按照以下顺序执行:遗赠抚养协议优先于遗嘱遗赠,遗嘱遗赠优先于法定继承。
3、遗嘱的种类以及各种遗嘱之间的效力大小问题,实践当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几份遗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区分遗嘱的种类以及各种遗嘱之间的效力大小,遗嘱有这样几种,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口头遗嘱(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如果内容相抵触,比如说处分的都是同一套房产,它们的效力是这样的,公证遗嘱效力最大,有两份以上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
4、怎样立遗嘱?
这也是当事人反复咨询的问题,还有的当事人问立遗嘱好还是不立好?我个人觉得如果当事人有多个子女、多处房产还是立遗嘱好一些,因为房子一多,将来子女们要分割,协商不成就要对簿公堂,难免会伤和气,本来是亲兄弟姊妹结果反目成仇的都有,与其是这样,还不如提前由父母将房产做好安排,其实这种做法在西方很普遍,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很普遍。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公证遗嘱、自书遗嘱和代书遗嘱,立遗嘱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立自书遗嘱应当由自书人亲笔书写并亲笔签名;立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其次,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当然,立遗嘱人可以委托专业律师帮助自己立一份合法有效、准确表达真实意愿的遗嘱,也可以委托律师提供遗嘱见证、遗嘱保管、遗嘱执行服务。
5、什么情况下丧失继承权?有当事人咨询,兄弟二人,他是哥哥,母亲和他一起住,而弟弟几年以来平常从不登门,只是春节来看望一次母亲,也不给赡养费,这种情况下,弟弟是不是丧失对母亲财产的继承权了?这种情况并不必然导致弟弟丧失继承权,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继承人有这四种情形之一的,其丧失继承权,然而,当事人所描述的他弟弟的情况不符合上述四种情形,因此他弟弟并不丧失继承权。在实践当中,法院一般会根据哥哥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且与母亲共同生活,适当多分一些遗产给哥哥。
还有,当事人经常咨询抚恤金是不是遗产,说明一下,抚恤金不是遗产,遗产时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而抚恤金是公民死亡以后,相关部门或者单位给死者家属的,因此,抚恤金不是遗产。
好,我今天讲的内容就到这里,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是博大精深的,今天我针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给大家简单地做一下讲解,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大家可以同我再进一步交流。谢谢大家!
第二篇: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知识讲座资料
[键入文字]
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知识讲座资料
专题一:婚姻家庭问题
一、事实婚姻、同居关系、重婚、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
1、事实婚姻
概念: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
根据有关法律,只有在1994年2月1日前双方就已经开始同居关系的,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的,才会被认定为事实婚姻。而在此之后开始同居的,都只能算未婚同居关系。
结婚的实质要件即男女双方建立夫妻关系所须具备的条件。具体包括:
(1)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2)双方自愿结婚;(3)双方均无配偶且不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4)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2、同居
第一种情形为异性暂时居住在一起,未进行结婚登记。
第二种情形为“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有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3、重婚:
概念: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以下情况都属于重婚:(1)有配偶的人未办理离婚手续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
(2)有配偶的人,虽未登记结婚,但事实上与他人以夫妻名义而公开同居生活的;
(3)无配偶的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仍然与之登记;(4)无配偶的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仍然与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对于重婚的,不仅要解除其重婚关系,还应当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4、无效婚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1)重婚的;(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4)未到法定婚龄的。
5、可撤销婚姻
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若干问题
1、财产所有权问题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亦即,明确归夫妻一方所有的除外);(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包括:(1)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2)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3)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①一方的婚前财产;②一方因身体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③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④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⑤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⑥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2、夫妻对共同财产的支配问题(家事代理权)
《婚姻法》第 17 条,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3、婚内财产约定(含忠诚协议)
三、婚姻关系的解除
1、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常见的问题:
(1)协议内容过于简单,不具有可操作性。
(2)银行存款的约定和处理
(3)前后有几分离婚协议书的效力问题
(4)离婚协议中将夫妻共同房产赠与子女的条款效力问题
(5)户口迁移的问题
2、诉讼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3、离婚中的损害赔偿
《婚姻法》第 46 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4、离婚中的经济帮助
《婚姻法》第 42 条: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主要包括:(1)一方有残疾或患有重大疾病,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2)一方因客观原因失业且收入低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3)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4)其他生活特别困难的情形。
5、子女的抚养问题
法院在判决孩子归属问题时考虑的几个因素:(1)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收入、教育程度、思想品质、身体条件等;(2)双方父母的基本条件;(3)孩子的生活环境;(4)有表达能力的子女的意见;(5)不能生育和再婚有困难的父或母的合理要求。
孩子的探视:
一般法院会判决另一方在每个月的单周或双周的某一天行使探望权,也可能会有 1 至 2 天的探望时间。如果另一方行使探望权会明显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或 10 周岁以下的儿童明确不愿被另一方探望,可以另行向法院起诉,由法院暂时中止另一方的探望权。除此之外,任何人不能剥夺另一方对孩子的探望权。抚养权的变更:
如果一方在行使探望权过程中,发现另一方不具备直接抚养子女的能力,或子女再随其生活对其成长不利时,有权与对方协商或向法院提起抚养权变更之诉。一般有下列情况出现时,法院支持变更的诉求可能性较大:(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3)10 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子女姓氏的变更: 离婚后如要更改子女的姓氏,必须双方协商一致。
子女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
有下列情形的,子女抚养费可以通过协商或诉讼方式追加:(1)原定的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经超过原定数额的;(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6、离婚中财产的分割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当事人发现之次日起计算。)
7、离婚中债务的清偿
(1)婚前一方个人形成的债务,但用于婚后共同生活,离婚时,夫妻应承担连带责任。
(2)婚后一方借债,一般应认定为共同债务。双方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注意:实践中可能存在一方在夫妻感情不和的时候与他人串通虚假出具借据,以转移夫妻共同财产。此时需要考虑债权人的情况、借款的性质等因素进行抗辩。例如是借给自己的亲属或朋友,或者说借钱是为了偿还赌债等,则可以向法院主张借款行为无效。
8、彩礼返还问题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却未共同生活,现要求离婚的;(3)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现在双方离婚的。
四、婚前婚后房产归属及分割
1、婚前购房
(1)婚前购房,一方出资,产权证上写的是该方的名字,另一方未出资。结论:房子是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离婚时不能进行分割。
(2)婚前购房,双方出资,产权证上写的是一方的名字。
结论:房子是写名字一方的个人财产。但是另一方的出资应当返还。
(3)婚前购房,房产证上写的是双方的名字,双方出资或者一方出资(无论是婚前共同出资还是婚后共同出资)。
结论:房子是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应当进行分割。
(4)婚前购房,房产证上写的是一方的名字,双方婚前出资完毕。
结论:法院一般倾向于认定为一方个人财产,至于另一方的出资,离婚时则应当返还。
(5)婚前购房,房产证上写的是一方的名字。结婚登记前一方支付了一部分,结婚登记后另一方支付了剩余的部分。
结论:房子是一方婚前个人财产,至于另一方支付的剩余部分,则一般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应当进行分割。
(6)婚前购房,房产证上是一方的名字,该方只在结婚前支付了首付,婚后双方共同还贷。
结论:房子是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但是婚后双方共同还贷的部分是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应当进行分割。
(7)婚前以一方名义购房,另一方全额出资。
结论:一般认定为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一种赠与。如果没能结婚,应当返还出资;如果已经结婚,则一般会认定为婚前个人财产,无需返还。
2、婚后购房
(1)双方婚后出资(包括贷款)取得的房屋。
结论:不论房产证上写的是谁的名字,都是共同财产。并且,在分割房产时,要按市场现价计算,而不是按照买房子时的价格。
(2)结婚登记之后,一方和其家人共同购房,房产证上是一方和其父母的名字。结论:房子是一方和其父母的。但是一方名下的份额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双方可以就房产份额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另案起诉分割房产。(不能在起诉离婚时分割这套房子)
(3)房产证上是一方的名字,后来增加为两个人的名字的,无论购买房子的时间是在婚前或者婚后,还是增加名字的时间是在婚前或者婚后,房子都是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应当进行分割。
(4)房产证原来是一方父母名下的,后来变更为一方名下或者是双方名下:
A、登记结婚前,由一方父母名下变更为一方名下的,视为其父母对子女个人的赠与,属其婚前个人财产,离婚时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B、登记结婚后,由一方父母名下变更为一方名下的,一般视为其父母对子女夫妻双方的赠与,属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C、无论婚前或婚后,由一方父母名下变更为双方名下,都是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5)还没有取得产权或没有取得完全产权的房屋
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当事人的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权后,有争议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父母的出资
A、父母在双方结婚前的出资,视为对自己子女的赠与,另有约定的除外。
B、父母在双方结婚后的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另有约定的除外。
(7)经济适用房的问题
房产证上面写的是谁的名字,房子就是谁的。如果另一方曾经出资,则应当返还。
专题二:继承问题
一、遗产概述
1、遗产的概念 :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2、遗产的范围
继承法第3条的规定,遗产的范围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
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如债权和有价证券等。
二、继承权问题
1、继承开始的时间——死亡
意外事件中被继承人死亡时间问题:
A、如果互相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并不能确定死亡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
B、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果几个人死亡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
C、几个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2、继承权的丧失:(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3)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三、继承的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一)法定继承
1、概念:是指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等,均按法律规定进行的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是以一定的人身关系为前提的,即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婚姻、血缘关系。
2、法定继承的适应范围:(1)被继承人生前未同他人订立遗赠扶养协议或者订立了遗赠扶养协议无效的;(2)被继承人生前未立遗嘱;(3)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权、丧失继承权或受遗赠人放弃遗赠权的;(4)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5)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以及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3、法定继承人的顺序
《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继承法》第12条还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作出了补充规定,即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也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4、代为继承与转继承
(1)代位继承的概念: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死亡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制度。
在代位继承中,已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称为被代位继承人;代替被代位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人,称为代位继承人。
(2)转继承的概念: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之前死亡的,其所应继承的遗产转由他的合法继承人继承的制度。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主要区别
1、继承人死亡的时间不同。在代位继承中,被代位人(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在转继承中,第一次继承中的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死亡。
2、继承的次数不同。代位继承是一次性继承,是由代位继承人直接从被继承人那里取得遗产;转继承则是二次继承。
3、继承适用的范围不同。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而转继承可以发生在法定继承中,也可以在遗嘱继承或遗赠中发生。
4、继承的主体不同。代位继承人只限于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而转继承的继承主体包括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和受遗赠人。
(二)遗嘱继承
1、遗嘱的概念:是指被继承人在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方式,对自己的财产预作处分并在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2、遗嘱继承的概念:是指在被继承人死后,按其生前所定的遗嘱内容,将其遗产转移给指定的法定继承人的一种继承方式。
3、遗嘱的实质要件:(1)遗嘱人在立遗嘱时有遗嘱能力。(2)遗嘱是遗嘱人自愿、真实的意思表示。(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4)必须符合法定形式。
4、口头遗嘱、录音/录像遗嘱、代书遗嘱、自书遗嘱、公证遗嘱
注意事项:
(1)年满70周岁老人立遗嘱,一般认为其较可能出现神志不清情形,需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先行作出精神方面正常的书面意见。
(2)见证,对于代书遗嘱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司法机关确认遗嘱的真实性。
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a、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b、继承人、受遗赠人;c、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3)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A、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B、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
四、遗赠、遗赠抚养协议
(一)遗赠
1、概念 :自然人以遗嘱的方式将其个人财产赠与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而于其死亡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2、遗赠的生效要件:(1)遗赠人所立之遗嘱符合法定形式。(2)遗赠人有遗嘱能力。(3)遗赠人意思表示真实。(4)不得侵犯预留份和特留份。
(5)受赠人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6)受赠人在遗嘱生效时生存并为丧失受赠权。(7)受遗赠人要在继承开始后明确表示接受。
(二)遗赠扶养协议
1、概念:遗赠人与扶养人为明确相互间的遗赠和扶养的权利和义务所订立的协议。
2、效力
对扶养人:(1)对遗赠人生养死葬 ;(2)获得遗赠物
对遗赠人:(1)要求尽生养死葬义务;(2)不擅自处分遗赠物
对继承人:协议优于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
五、遗产处理
1、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孙子女、外孙子女的遗赠问题)。
2、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3、遗产分割应当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
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等方法处理。
第三篇:婚姻家庭继承法学教案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
婚姻家庭法学是研究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民法的组成部分)、法律关系和相关的法律现象 第一章
婚姻家庭
1、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婚姻,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家庭是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亲属团体、共同经济)。
2、婚姻法:规定婚姻家庭身份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以及基于上述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婚姻家庭制度历史形态分为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
4、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以男女两性和亲属间的血缘联系为其自然条件的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性和自然性。
5、婚姻家庭社会职能:实现人口再生产、组织经济生活、教育职能、生理要求、精神慰藉
6、婚姻家庭法,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婚姻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原则、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计划生育、夫妻间相互忠实-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原则。
8、亲属:仅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产生的且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关系的人,这是法律意义上的亲属。含义:亲属只能基于血缘、婚姻或法律拟制而产生;亲属具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亲属具有权利义务关系。种类:配偶、血亲(自然和法律拟定血亲)和姻亲。男女结婚以后,配偶一方与另一方的亲属之间产生姻亲,分为三种: 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妯娌、连襟、丈夫的舅妈、妻子的伯母)
9、亲系,我国成立后亲系法律上只有:直系与旁系,直系亲包括直系血亲与直系姻亲,旁系亲包括旁系血亲与旁系姻亲。直系血亲,是指生育自己或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血亲。直还包括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直系姻亲,是指己身配偶的直系血亲(二者共同后代除外)和己身直系血亲的配偶,如公婆与儿媳、岳父母与女婿、继父母与继子女(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间等。
10、亲等(罗马法,两边相加自己不算;我国:两边取大,自己算1;寺院:自己不算取大)
11、亲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财产依法进行监督、教养与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12、扶养:特定亲属间一方对他方承担生活供养义务的法律关系
第二章
结婚制度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结婚,又称婚姻的成立或婚姻的缔结,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彩礼要退还;期间小额消费不算,大额有物证可退还或赔偿
2、婚约是指一男一女以将来缔结婚姻为目的所订立的事先约定。法院不受理婚约履行之诉,婚约宣告解除后,双方便不再受任何约束,只是因订婚所产生的财产问题应予以妥善解决。
3、结婚的必备条件:男女双方须有结婚的合意、须达到法定婚龄;禁止条件: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不许登记:未到法定年龄;非双方自愿;已有配偶;属于三代内血亲;不应结婚疾病。
4、结婚登记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唯一有法律效力的结婚形式。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依法可分为申请、审查和决定三个阶段。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1)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2)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5、对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情形,应分别认定和处理:一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适用婚姻关系的有关规定;二是认定为同居关系。“未登记、要补办”
6、无效婚姻,是指因不具备法定结婚实质要件或形式要件的男女结合。原因:重婚(有配偶、与人登记结婚、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违法行为)、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婚后该疾病已治愈或婚后才患病的,不得宣告婚姻无效)、未到法定婚龄。请求权人:是婚姻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以重婚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及基层组织;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未达法定婚龄的利害关系人为未达法定婚龄者的近亲属;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利害关系人为与患病者共同生活的近亲属。
财产处理: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同居生活期间一方死亡的,另一方无继承权。
7、婚姻的撤销 : 可撤销婚姻,是指婚姻成立时有违反某项婚姻要件,其效力是不确定的,是可以依法撤销的。原因:受胁迫而结婚是请求撤销婚姻的唯一理由。请求人:只能由婚姻关系中受胁迫的当事人本人。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应恢复自由起一年内提出。无效或被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人身自由、无抚养、继承、不适用夫妻财产制
第三章
夫妻关系
1、夫妻关系是由法律规定的夫妻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可以分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人身关系表现为配偶双方在家庭中的身份、人格、地位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夫妻财产关系表现为配偶双方在财产、扶养、遗产继承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人身关系包括姓名权,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计划生育义务,住所决定权等。
2、男女平等: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一方面强调夫妻在人格上的平等,夫妻具有独立的人格,夫妻双方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独立,不得剥夺对方享有的权利。另一方面夫妻双方在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平等的。
4、夫妻共同财产:(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夫妻另有约定外,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无效婚姻、被撤销婚姻、同居关系的男女不能作为其主体。
5、个人特有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6、夫妻财产约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1、夫妻之间财产约定的有效条件
(1)约定的主体须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且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当事人必须自愿,意思表示真实。
3)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不能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4)约定应以书面形式。
7、夫妻互相受扶养权 :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
8、夫妻间相互遗产继承权:《婚姻法》第24条明确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9、配偶权:夫妻姓名权;同居义务;忠实义务;婚姻住所商定权;日常家事代理权、扶养的权利与义务;计划生育、继承权。配偶身份权是夫妻之间在配偶身份状态下相互享有和承
担的权利义务的统称。夫妻财产制指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
10:夫妻财产制的内容:共同财产制、分别财产制、剩余共同制、统一财产制、联合财产制 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以法定财产制(婚后所得共同制)为主,以约定财产制为辅。
第四章
离婚制度
1、婚姻终止是指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因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归于消灭。婚姻关系终止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因配偶一方死亡(自然事件)而终止,另一是因离婚而终止。
2、协议离婚,即双方自愿离婚,也称依行政程序或登记程序的离婚。条件:
1、当事人双方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2、离婚确系夫妻双方自愿
3、当事人双方必须对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问题有适当处理。
3、诉讼离婚:它是指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而诉至法院,由法院对离婚纠纷进行管辖和处理的法律制度。凡属由人民法院管辖和处理的离婚纠纷,都是离婚的诉讼程序或裁判离婚(即使经调解达成协议)。
4、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 :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1)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2)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5、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6、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具有军籍(只能是一人为军人一人不是)
7、离婚法律后果:结婚自由权恢复。扶养关系终止。法定继承人资格丧失。代理权的消灭。同居义务消灭。姻亲关系消灭。我国对此法律中没有规定,多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财产权方面: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分割共同财产的原则:男女平等原则,照顾妇女及子女利益的原则,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原则(给需要的一方),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原则。
过错是指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行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
(1)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法定共有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3)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4)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难以确定的,主张权利的一方有责任举证。
(5)婚后双方对婚前一方所有的房屋进行过扩建的,扩建部分的房屋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6)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7)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
8、*离婚时住房为共同财产的,本着照顾女方、子女、无过错方的原则分给一方所有,给另一方经济补偿;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
9、离婚时的债务清偿
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夫妻个人债务,个人呢清偿
**个人债务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前所负债务以及婚后与共同生活无关,为满足个人需要或为资助个人亲友所负的债务或夫妻双方约定应由个人所清偿的债务,以及因违法行为所负。
10、离婚时的经济补偿 《婚姻法》第40条,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婚姻法》第42条(提供帮助的一方必须有经济能力)离婚后,抚养:《婚姻法》第37条规定。
第五章
亲子制度
1、亲子关系,又称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指父母和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亲子制度包括父母子女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以及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分为 我国现行《婚姻法》第21条至第27条对于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
(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二)父母对于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三)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四)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
(五)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亲子关系推定:(1)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者出生的子女,以其母亲的丈夫为父亲。非婚同居期间受胎或者出生的子女,以与其母亲同居的男子为父亲。受胎的时间,推定为子女出生之前的第300天到第180天之间。(2)依法采用人工生殖技术生育的子女,以同意采取该方式生育子女的男女为父母。
(3)依下列原则推定:第一,在母亲的丈夫与母亲非婚同居的男子之间,推定母亲的丈夫为子女的父亲;第二,在子女出生时母亲的丈夫与受胎时母亲的丈夫之间,推定子女出生时母亲的丈夫为子女的父亲;第三,在子女出生时与母亲非婚同居的男子和受胎时与母亲非婚同居的男子之间,推定子女出生时与母亲非婚同居的男子为子女的父亲。
3、亲子关系推定的否认。否认权的行使期限以规定一年为宜,起算点应为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否认事由之日。亲子关系推定的否认之诉成立的,负担了子女扶养费的当事人可以要求适当返还扶养费。
4、子女的准正与认领 准正,是指因父母结婚或法官宣告而使婚外所生子女取得亲生子女资格的制度,从而确定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认领,是指父母承认非婚姻关系内出生的子女的为自己的子女的行为。两种形式:自愿认领与强制认领。《婚姻法》第25条 认领人,应包括子女的生父、生母。条件
(1)认领的对象是无法依亲子关系推定制度推定为亲生子女的子女。
(2)自愿认领时意思表示应真实。自愿认领行为是身份法上的法律行为。如果行为有瑕疵,如意思表示不真实或受胁迫,则可能导致认领被撤销。(3)认领子女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亲子关系的存在。
(4)认领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任何限制认领效力的行为都是无效的。(5)认领后生父、生母不得任意撤销认领。
(6)生父认领未成年亲生子女的,须经子女的生母同意;认领成年亲生子女的,须经该子女本人同意。
5、继父母子女
《婚姻法》第27条规定
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而继父母与没有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姻亲关系,不适用法律父子权利 继父母子女关系可否解除,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规定。
关系解除的后果:双方之间的姻亲关系消除,继父母与继子女的称谓、抚养教育关系也不再存在。但经继父母抚养长大的继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父母有给付生活费的义务。
6、凡夫妻就实施人工生育达成协议的,所生子女均为其亲生子女;同质人工授精生育子女的情况下,精子冷藏,如果妻子欺骗丈夫或未征得丈夫同意而采人工生育手段生育子女的,仍应认定父母子女间的亲子关系;达成协议,但由于医疗单位的过失用第三人的精液进行了授精,所生子女仍宜认定为夫妻双方的子女,亲子关系存在。夫妻双方可要求医疗单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如果妻子在未征得、违背丈夫同意情况下,采取异质人工授精方式生育子女的,由于子女是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出生的,因此,首先应推定亲子关系成立,但是丈夫一方有权提起亲子关系推定的否认之诉。
7、父母照顾权,是指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养育、照顾、保护的义务和权利的总称。人身照顾权:姓名决定权(已满十周岁,征求子女意见)、居所决定权、教育权、职业同意权、法定代理权、日常事务决定权、子女交还请求权、交往权
财产照顾权:财产管理权、未成年子女财产收益的使用权、处分权 一是父母应当按照有利于子女利益的原则行使照顾权。“为了子女的幸福”、“保护子女最大利益”,是各国法律中对于照顾权行使的基本要求。
8、不足: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权利以及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权利在婚姻法中均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六章
收养制度
1、收养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建立拟制亲子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将子女或儿童送他人收养的父母、其他监护人和社会福利机构称送养人
2、收养的特征:收养是一种法律行为;收养是身份上的行为;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收养不能发生于直系血亲关系之间;收养关系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
3、寄养是指父母因某种原因,暂时不能直接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而委托他人代为抚养
4、收养法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成长原则;平等自愿;不得违背社会公德的原则;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的原则。
5、一般收养成立的法定条件
被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不满十四周岁的丧失父母的孤儿;不满十四周岁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不满十四周岁的,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收养人必须年满30周岁;收养人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道德+物质)。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双方共同收养,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送养人: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生父母。(认为有子女、计划生育)不得作为送养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在配偶一方死亡后,死亡方的父母要求优先行使抚养未成年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权利。
6、特殊收养成立的条件: 无配偶男性收养女性的,年龄应相差40周岁以上;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有子女。收养三代旁系血亲的,被收养人可以是成年人。
7、收养登记是收养关系成立的必经程序。外国收养至少省级登记。
8、无效的条件:
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即他人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
3、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利益,如弄虚作假、欺骗收养登记或公证机关。
9、解除收养:协议解除;收养人不履行收养义务,侵害被收养子女合法权益,送养人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
1、生父母或其他送养人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或其他送养人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2、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
3、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导致收养关系解除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第七章 抚养
《婚姻法》28条、29
1、扶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亲属间互相供养及互相扶助的法律行为。
2、扶养的特征:扶养义务是私法上的义务;扶养关系基于一定的亲属关系产生;履行扶养义务应具备一定的条件;扶养义务具有强制性。
3、扶养的条件 :扶养之必需(指扶养权利人须是未成年、成年人须生活困难、无独立生活来源或丧失劳动能力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扶养之可能(扶养义务人有扶养能力)
4、扶养方式:共同生活型、间接扶养型
夫妻之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扶养是无条件的、必须履行。要求扶养义务人与被扶养人的生活水平相当。《婚姻法》第20条、第21条
第八章
监护制度
1、监护是指依法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2、特征:监护是一种法定义务;监护人必须有监护能力;监护主体与内容具有特定性;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进行监督、保护的责任来自法律直接规定。
3、我国了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两种。在一定情况下,我国法律认可遗嘱监护与委托监护。只有未成年人与精神病人可以作为被监护的对象。关系密切的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同意的。如果无上述亲朋好友,则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4、不能作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身患疾病或经济能力不足; 被判徒刑、有不良嗜好;具有明显不利于被监护人身心健康情形的。
5、监护职责多分为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两个层次。
人身监护: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管理教育;指定住所;担任法定代理人;诉讼请求权 财产权益监护:及时清点被监护人的财产,列出财产清单;保护与管理财产、禁止处分财产。制作财产报告单。
6、监护终止 :被监护人已成年且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精神病人痊愈、被监护人死亡、被监护人被他人领养、被监护人的父母照顾权恢复。监护人原因:监护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职务、监护人辞去监护职务。
第九章
继承制度
1、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之后,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有效遗嘱,无偿转移给其近亲属所有的法律制度。
2、继承法是关于调整因自然人的死亡而产生的遗产移转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继承法:亲属关系上的财产法;私法;普通法;实体法;总体上为强行性规范。
4:继承法的原则: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继承权男女平等;权利义务相一致;限定继承原则;养老育幼、照顾病残者;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
5、继承人:
1、继承人仅限于自然人,且与被继承人存在近亲属关系。
2、继承人由法律明确规定。
3、继承人必须具有继承能力或继承资格。
4、继承人享有继承权不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前提。
6、遗产《继承法》第3条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不包括债务。遗产特征:时间性、限定性、专属性和合法性、财产性和总体性
7、遗产的范围:《继承法》第3条
8、继承权是自然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遗嘱,无偿取得死者遗产的权利。法定继承人享有的是法定继承权,遗嘱继承人享有的是遗嘱继承权。
9、继承权取得的依据应当是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扶养关系。
10、继承权的放弃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所明确作出的不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意思表示。其“应继份额”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11、继承权的丧失。是指继承人因对被继承人或其他继承人犯有继承法规定的不法行为或违法行为,从而被人民法院取消其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继承法》第7条 1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继承法》第10条、第11条、第12条
注意:未经婚姻登记,即以“夫妻”名义长期同居的男女双方,能否以配偶身份相互、其关键是看同居男女双方的“夫妻”关系是否得到法律的承认。旧社会1950年前遗留,不论妻妾,均可以配偶、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
13、代位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下,该先死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该先死子女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代位继承只能适用于法定继承
14、转继承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死亡,其所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的权利转由他的继承人继承的继承法律制度。转继承适用于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15、分配原则:《继承法》第13条、《继承法》第14条 16遗嘱继承:《继承法》第16条
遗嘱继承要件:被继承人所立的遗嘱合法有效;继承人没有放弃或丧失继承权;不存在效力优先于遗嘱继承的遗产转移方式
17、遗嘱是公民生前依法作出的处分其遗产并于公民死亡后生效的单方、要式法律行为。除自书遗嘱外,其他形式的遗嘱均以见证人在场为其必要条件。
二、遗嘱的无效和不生效 撤销,变更《继承法》第20条
18、遗赠、《继承法》第16条是公民以遗嘱方式表示在其死后将其遗产的一部或全部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单方法律行为。《继承法》第31条、遗赠扶养协议 继承的开始和遗产的处理:《继承法》第2条、23条、25条
19、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继承法》第33条
不能把被继承人与他人的共同债务,如家庭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等、被继承人生前“因继承人能尽而不尽义务所欠的债务,即使遗产不足清偿,继承人仍应负清偿责任”
20、无人继承又无人接受遗赠遗产的处理:《继承法》第32条
第十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救助措施:劝阻(居民、村民委员会及所在单位)、调解、制止(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受害人提出请求,公安机关)、侦查-起诉和审判、强制执行——《婚姻法》第48条
二、法律责任: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离婚时妨害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法律责任、违反《收养法》有关规定的法律责任
1、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因法定的严重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婚姻法46)成立:一方必须的严重过错行为;另一方无过错;有损害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感情破裂标志: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的
第四篇:电信法律知识培训讲座
电信法律知识培训讲座
随着电信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电信市场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电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应当全面依法经营和管理,依法规范企业的行为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达到这一目标,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特别是专业法律知识,这些对今后的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000年9月20日经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第291号令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电信条例共有7章、81条主要确立了我国电信业行政监管理的八项重要制度。
1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制度
经营电信业务必须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2 电信网间互联管理制度
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证,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电信资费管理制度
电信资费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 市场调节价:是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政府指导价:是政府的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指定的价格。这种定价形式中,定价主题是双重的。既体现了政府定价的强制性,也体现了电信业务经营者自动定价的灵活性。
●政府定价: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度的价格,在这种定价形式中定价主体是政府,未经有关部门的批准任何人和单位都无权改变政府制定的价格。
● 基础电信业务资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者市场调节价,在这种定价中前两者占主导地位,后者起辅助作用。
● 基础电信业务包括:固网长途及本地电话业务,宽带网络业务等。
● 增值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 增值电信业务包括:电子邮件,语言信箱,互联网接入 4 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国家对电信资源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
案例1
用户6815****,反映因出差在外地从03.9月开始未交话费,已接到律师函并于04.3月补交了话费。要求重新开通电话确被告之交复装费,用户不满并要求合理解释为什么撤机。
点评:根据《电信条例》第35条二款规定,电信用户在电信业
务经营者暂停服务90日内仍未补交的,电信公司有权终止提供服务,并依法追缴欠费和违约金。所以本案中对其欠费撤机符合规定,是有法律依据的。
案例二
2001年1月,用户刘女士以本地电话费过高为由,分别向北京市电信公司,信息产业部和消费者协会等投诉,要求北京市电信公司提供市内,郊区电话收费清单,否则拒叫交话费。
点评:
本案中用户的要求没有法律依据,《电信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为电信用户交费和查询提供方便,电信用户要求提供国内长途通信,国际通信,移动通信和信息服务等收费清单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免费提供”根据《电信条例》这一规定,北京市通信公司并无向用户提供本地电话收费清单的义务。
案例三
用户宋先生于2000年10月在营业厅办理了移机,因受线路条件限制当年12月仍未装上,宋先生通过电话向电信公司投诉并要求赔偿。
点评:《电信条例》第32条规定用户申请的装,移机业务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开通,由于局方原因逾期未能开通的应当每日按照收取的装,移费的1%向用户支付违约金。在本案中已超过一个月的时限,用户有权要求电信公司支付违约金。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说明在工作中面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处
理方式。对于比较疑难的问题可以通过法律知识,运用《电信条例》向用户解释说明,得到用户的认可。电信建设的保障管理制度电信设备进网制度电信安全保障制度
以上的内容是对《电信条例》的初步认识,希望这次学习能给大家带来收获,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反馈。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校园安全法律知识讲座
校园安全法律知识讲座
一、校园治安形势异常严峻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44万,每天有近40名学生死于非命。
★典型事故:
1.2000年11月13日,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下晚自习时,因楼梯电灯不亮,个别学生跌倒,导致后面大量学生挤压,造成5人死亡,32人受伤。
2.2001年3月6日,正值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江西省万载县潭埠镇芳林村小学发生一起校园爆炸案,一栋教学楼被拦腰炸断,42人遇难,其中37人是刚刚领到新学期课本的三四年级学生。
教育部办公厅的通报如此表述这起事故: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社会影响极为恶劣,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两会”期间,有150多名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上海7月13日,通过全国首部处理校园学生伤害事故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中小学校伤害事故处理条例》。
二、校园安全事故的造成的危害
1.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2.给学生家长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痛苦。
3.使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受到影响。(用焦头烂额来形容。诉累、消极保护措施)
举例:一所小学,下课铃响起,校喇叭立即响起“同学们,下课要缓慢走出教室,不要挤,靠右行。如果鞋带开了,第一步,靠右;第二步,蹲下;后面的同学立即停下…….,可谓用心良苦。
三、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1.校方在教育、管理、硬件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学校被炸惨案的事故原因是,该校学校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社会闲杂人员随意进入学校,致使一患精神病的村民突然闯入学校,造成了这场惨案。
2.学生在守纪意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3.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体育课、戏闹)
四、家长在教育子女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要求子女遵纪守法、学会自我保护方面应尽的职责
1.纠正观念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是孩子的监护人。
(1)学校不是监护人。
所谓监护,是一种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岁以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18岁)的人身、财产及其它合法权利而设立的特定保护人的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通则》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其他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职责,经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没有将亲权之外的学校列为监护人。
监护人应履行的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保管被监护人的财产;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等。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学校是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的机构,承担的只是”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这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监护当中的”监督、保护"。学校若是监护人,将会导致一种自相矛盾的结局。发生事故,各方以什么原则承担责任。学校不负无过错责任。
(2)学生受到伤害,学校并非都要承担赔偿责任。
一旦发生事故,不是完全由学校承担责任,而是看具体是由谁引起的过错,就由谁承担责任,即过错责任原则。所谓过错,由侵权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事故。在几方都没有责任的情况下,按公平原则由当事人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具体处理校园伤害事故判断学校是否存在过错,按照过错推定的方法,首先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学校能够证明在教育、管理等方面确无过错的,方可免责。意思是说由学校举证自己在教育管理方面并无不当。案例:
a午休学生离校溺水身亡案。(共同)
b投掷标枪案(共同)
c报复烧人案。(学生)
d罚吃苍蝇案。(学校)
一般情况下,学校有下列情行形,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见《上海市中小学校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第9条公平责任原则。当事人均无过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由当事人适当分担经济损失。
案例:
a学生坠床死亡案。
b体育课滑倒导致脑震荡案。
c小学生被阿姨领出硫酸毁容案。
有下列情行形,学校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上海市中小学校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
2.学生伤害事故责任人应承担的费用。《上海市中小学校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第18、19、20条。
3.学生监护人应经常主动配合学校对子女加强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学会自我保护。
(1)加强平时教育。
(2)对学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批评和建议。
(3)提倡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投保。
(4)事故发生后,各方尽最大诚意积极和学校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