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ED大学生演讲
why ted talks are better than the last speech you sat through 世上最好的演讲:ted演讲吸引人的秘密 think about the last time you heard someone give a speech, or any formal presentation.maybe it was so long that you were either overwhelmed with data, or you just tuned the speaker out.if powerpoint was involved, each slide was probably loaded with at least 40 words or figures, and odds are that you dont remember more than a tiny bit of what they were supposed to show.回想一下你上次聆听某人发表演讲或任何正式陈述的情形。它也许太长了,以至于你被各种数据搞得头昏脑胀,甚或干脆不理会演讲者。如果演讲者使用了ppt文档,那么每张幻灯片很可能塞入了至少40个单词或数字,但你现在或许只记得一丁点内容。pretty uninspiring, huh? talk like ted: 9 public-speaking secrets of the worlds best mindsexamines why in prose thats as lively and appealing as, well, a ted talk.timed to coincide with the 30th anniversary in march of those now-legendary ted conferences, the book draws on current brain science to explain what wins over, and fires up, an audience--and what doesnt.author carmine gallo also studied more than 500 of the most popular ted speeches(there have been about 1,500 so far)and interviewed scores of the people who gave them.相当平淡,是吧?《像ted那样演讲:全球顶级人才九大演讲秘诀》(talk like ted: 9 public-speaking secrets of the worlds best minds)一书以流畅的文笔审视了为什么ted演讲如此生动,如此引人入胜。出版方有意安排在今年3月份发行此书,以庆贺如今已成为经典的ted大会成立30周年。这部著作借鉴
当代脑科学解释了什么样的演讲能够说服听众、鼓舞听众,什么样的演讲无法产生这种效果。
much of what he found out is surprising.consider, for instance, the fact that each ted talk is limited to 18 minutes.that might sound too short to convey much.yet ted curator chris anderson imposed the time limit, he told gallo, because its long enough to be serious and short enough to hold peoples attention...by forcing speakers who are used to going on for 45 minutes to bring it down to 18, you get them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really want to say.its also the perfect length if you want your message to go viral, anderson says.他挖出了不少令人吃惊的演讲策略。例如,每场ted演讲都被限制在18分钟以内。听起来太过短暂,似乎无法传达足够多讯息。然而,ted大会策办人克里斯?安德森决议推行这项时间限制规则,因为“这个时间长度足够庄重,同时又足够短,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通过迫使那些习惯于滔滔不绝讲上45分钟的嘉宾把演讲时间压缩至18分钟,你就可以让他们认真思考他们真正想说的话,”他对加洛说。此外,安德森说,如果你希望你的讯息像病毒般扩散,这也是一个完美的时间长度。recent neuroscience shows why the time limit works so well: people listening to a presentation are storing data for retrieval in the future, and too much information leads to cognitive overload, which gives rise to elevated levels of anxiety--meaning that, if you go on and on, your audience will start to resist you.even worse, they wont recall a single point you were trying to make.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说明了为什么这项时间限制产生如此好的效果:聆听陈述的人们往往会存储相关数据,以备未来检索之用,而太多的信息会导致“认知超负荷”,进而推升听众的焦虑度。它意味着,如果你说个没完没了,听众就会开始抗拒你。更糟糕的是,他们不会记得你努力希望传递的信息点,甚至可能一个都记不住。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陈述压缩至18分钟左右?加洛就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小建议,其中包括他所称的“三的法则”。具体说就是,把大量观点高度浓缩为三大要点。ted大会上的许多演讲高手就是这样做的。他还指出,即使一篇演讲无法提炼到这样的程度,单是这番努力也一定能改善演讲的效果:“仅仅通过这番提炼,你就可以大大增强陈述的创造性和影响力。” then theres powerpoint.ted represents the end of powerpoint as we know it, writes gallo.he hastens to add that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powerpoint as a tool, but that most speakers unwittingly make it work against them by cluttering up their slides with way too many words(40, on average)and numbers.另一个建议与ppt文档有关。“ted大会象征着我们所知的ppt文档正走向终结,”加洛写道。他随后又马上补充说,作为工具的powerpoint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大多数演讲者为他们的幻灯片塞进了太多的单词(平均40个)和数字,让这种工具不经意间带来了消极影响。the remedy for that, based on the most riveting ted talks: if you must use slides, fill them with a lot more images.once again, research backs this up, with something academics call the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three days after hearing or reading a set of facts, most people will remember about 10% of the information.add a photo or a drawing, and recall jumps to 65%.最吸引人的ted演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补救策略:如果你必须使用幻灯片,务必记得要大量运用图像资源。这种做法同样有科学依据,它就是研究人员所称的“图优效应”(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听到或读到一组事实三天后,大多数人会记得大约10%的信息。而添加一张照片或图片后,记忆率将跃升至65%。one study, by molecular biologist john medina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found that not only could people recall more than 2,500 pictures with at least 90% accuracy several days later, but accuracy a whole year afterward was still at about 63%.华盛顿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主持的研究发现,几天后,人们能够回想起超过2,500张图片,准确率至少达到90%;一年后的准确率依然保持在63%左右。that result demolishes print and speech, both of which were tested on the same group of subjects, medinas study indicated, which is something worth bearing in mind for anybody hoping that his or her ideas will be remembered.梅迪纳的研究表明,这个结果“完胜”印刷品和演讲的记忆效果(由同一组受试者测试)。任何一位希望自己的思想被听众铭记在心的演讲者或许都应该记住这一点。篇二:2013年总结之学习篇——ted演讲 2013年总结之学习篇——ted演讲 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诞生於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
【ted01】chris anderson:谈科技的长尾理论2013-09-10 【ted02】frederick balagadde:谈微芯片上的生物实验室2013-09-11 【ted03】jimmy wales:关于维基百科诞生的演讲2013-09-12 【ted04】gary wolf:数据化的自我2013-09-13 【ted05】peter gabrie:用视频与不公平作斗争2013-09-14 【ted06】derek sivers:下定的目標可別告訴別人2013-09-15 【ted07】seth priebatsch:世界第一的遊戲社交圈2013-09-18 【ted08】julian treasure:保持聽力的八個步驟2013-09-19 【ted09】mechai viravaidya:保險套先生如何讓泰國變得更好2013-09-20 【ted10】steven johnson:偉大創新的誕生2013-09-21 【ted11】ze franks:傑·法蘭克大玩網路2013-09-22 【ted12】craig vente:克萊格-溫特爾揭開合成生命的面紗2013-09-23 【ted13】eric mead:安慰劑魔法2013-09-24 【ted14】lee hotz:帶你走入南極的時光機中2013-09-25 【ted15】nicmarks:快樂星球指數2013-09-26 【ted16】seth.berkley:愛滋病病毒與流感.—.疫苗的策略2013-09-27 【ted17】jessa gamble:我们的自然睡眠周期2013-09-28 【ted18】stanleymcchrystal:聆听,学习...才能领导2013-09-29 【ted19】graham hill:我為什麼要在上班日吃素2013-09-30 【ted20】ken robinson:推動學習革命2013-10-01 【ted21】fabian hemmert:未來手機的形狀變化2013-10-02 【ted22】弗兰斯·德瓦尔:动物中道德行为2013-10-03 【ted23】布莱恩·高德曼:我们能否谈论医生所犯的错误2013-10-04 【ted24】sheryl wudunn:本世紀最大的不公平2013-10-05 【ted25】dan cobley:物理教我有關行銷的事2013-10-08 【ted26】carne ross:獨立外交組織2013-10-09 【ted27】kevin stone:生物性關節置換的未來2013-10-10 【ted28】matt ridley:當腦中的概念交配起來2013-10-11 【ted29】caroline phillips:绞弦琴入门2013-10-14 【ted30】dimitar sasselov:發現數百顆類似地球的行星2013-10-15 【ted31】jason clay:知名品牌如何幫助拯救生物多樣性2013-10-16 【ted32】chris anderson:線上影片如何驅動創新2013-10-17 【ted33】ellen gustafson:肥胖.颻餓=全球糧食議題2013-10-18 【ted34】tan le:解讀腦電波的頭戴式耳機2013-10-19 【ted35】rory sutherland:思考角度决定一切2013-10-25 【ted37】lisa bu:书籍如何成为心灵解药2013-10-27 【ted38】ramsey激发学习兴趣的3条黄金法则2013-10-28 【ted39】marcel dicke:我们为什么不食用昆虫呢?2013-10-29 【ted40】薛晓岚:轻松学习阅读汉字!2013-10-30 【ted41】马特·卡茨:尝试做新事情30天2013-10-31 【ted42】马特:想更幸福吗?留在那一刻2013-11-01 【ted43】贝基·布兰顿:我无家可归的一年2013-11-02 【ted44】凯瑟琳·舒尔茨:犯错的价值2013-11-03 【ted45】stefan sagmeister:休假的力量2013-11-04 【ted46】苏珊·凯恩:内向性格的力量2013-11-05 【ted47】diana laufenberg:怎样从错误中学习2013-11-06 【ted48】罗恩·古特曼:微笑背后隐藏的力量2013-11-07 【ted49】阿曼达·帕尔默:请求的艺术2013-11-08 【ted50】德雷克·西弗斯:如何发起一场运动2013-11-09 【ted51】坎迪·张:在死之前,我想......2013-11-10 【ted52】kiran bir sethi:让小孩学会承担2013-11-11 【ted53】比班·基德龙:电影世界共通的奇迹2013-11-12 【ted54】提姆·哈福德:试验,排除错误和万能神力2013-11-13 【ted55】alexander tsiaras :可视化记录婴儿受孕到出生2013-11-14 【ted56】larry smith:你为何不会成就伟业2013-11-15 【ted57】keith chen:你存钱的能力跟你用的语言有关?2013-11-16 【ted58】cesar kuriyama:每天一秒钟2013-11-17 【ted59】michael norton:如何买到幸福2013-11-18 【ted60】奈吉尔·马什: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2013-11-19 【ted61】罗兹·萨维奇:我为什么划船横渡太平洋2013-11-20 【ted62】jay walker:世界英语热2013-11-21 【ted63】帕特里夏·瑞安:不要固执于英语!2013-11-22 【ted64】皮柯·耶尔:家在何方?2013-11-23 【ted65】charmian gooch:认识世界级贪腐的幕后黑手2013-11-24 【ted66】richard st.john:8个成功秘笈2013-11-25 【ted67】judy macdonald johnston:为生命的终结做好准备2013-11-26 【ted68】sherry turkle: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2013-11-27 【ted69】利普·辛巴杜:健康的时间观念2013-11-28 【ted70】david pogue:十条黄金省时技巧小贴士2013-11-29 【ted71】philip zimbardo:男性的衰落?2013-12-01 【ted72】rives 的凌晨4点2013-12-02 【ted73】reggie watts:用最有趣的方法让你晕头转向2013-12-03 【ted74】丹·丹尼特:我们的意识2013-12-04 【ted75】丹尼尔·科恩:为了更好地辩论2013-12-05 【ted76】迈克尔·桑德尔:失落了的民主辩论艺术2013-12-06 【ted77】hadyn parry:通过基因重组用蚊子抗击疾病2013-12-07 【ted78】hannah brencher:给陌生人的情信2013-12-08 【ted79】ivan krastev:没有信任,民主能继续存在么?2013-12-09 【ted80】arianna huffington:睡眠促进成功2013-12-10 【ted82】dan barber:我如何爱上一条鱼2013-12-12 【ted83】miguel nicolelis:一只猴子用意念控制一个机器人2013-12-13 【ted84】kakenya ntaiya:一位要求学校教育的女孩2013-12-14 【ted85】kevin breel:一个抑郁喜剧演员的自白2013-12-15 【ted86】莱斯莉·黑索顿:怀疑乃信仰之关键2013-12-16 【ted87】比尔迪曼:我的多调人声2013-12-17 【ted88】布莱恩·格林恩:谈“弦理论”2013-12-18 【ted89】jacqueline novogratz:过一种沉浸的人生2013-12-19 【ted90】ben dunlap:谈对人生的热情2013-12-20 【ted92】大卫·克里斯汀:宏观历史2013-12-22 【ted93】christien meindertsma:一头猪的全球化旅程2013-12-23 【ted94】大卫·布莱恩:我如何做到水下屏气17分钟2013-12-24 【ted95】包拉托:错觉中的视觉真相2013-12-25 【ted96】read montague:我们从5000个大脑中学到了什么2013-12-26 【ted97】邹奇奇:大人能从小孩身上学到什么2013-12-27篇三:ted演讲:为什么科技越发达我们却越孤独
几分钟之前,我的女儿rebecca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她说:妈妈,你会震惊全场的。我太喜欢这个了。接到这条短信,就像得到了她的拥抱一样。所以大家看到了,我自己,就处在这样一个核心矛盾里。我自己,非常喜欢收短信,但却要告诉大家,大多的短信会成为一个大的问题。
事实上,我的女儿,让我想起了这个故事的开端。1996年我第一次在ted演讲的时候,rebecca只有5岁,她就坐在那里。最前排,那时我刚写了一本书,庆祝我们的网络新生活,而且将要成为《连线》杂志(wired)的封面人物。在那些令人陶醉的日子里,我们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在线虚拟社区。我们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我对此感到非常兴奋。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最令我兴奋的就是这样的理念:我们会运用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最自己,对自身的认同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现在让我们快进到2012年,我们重新回到了ted的讲台,我的女儿已经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了。她睡觉都抱着她的手机,其实我也是。我刚刚完成一本新书,但是这一本确不会让我登上《连线》杂志的封面。那这十几年间发生了什么?我仍然为科技而兴奋,但是我相信,并且想向大家说明:我们正在放任科技,它将带我们走向歧途。在过去的15年间,我一直在研究通信技术的影响,并且访问了成百上千的人,年轻的或者年长的,了解他们的“移动生活”。我发现,我们的口袋中那些轻巧的电子设备,在心理上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我们本身。我们现在在用电子设备做的一些事情,在几年前还被认为是稀奇或让人讨厌,但是很快大家就习以为常。只是我们的行为方式而已。让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人们在公司的董事会议上,打短信或者写邮件。人们发短信,网购,浏览facebook;上课时,听报告时,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会议时。甚至有人告诉我一项重要的新技能,发短信时如何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他们所虽然这很难,但还是可以做得到的。父母在早餐和晚餐是发短信发邮件,孩子们因此而抱怨父母对他们不够关注。但是同时这些孩子,也很少专心地与彼此相处。这是一张我女儿和她的朋友们最近的照片,他们虽然处在同样的空间,却没有真正的在一起相处。人们甚至在葬礼上发短信,我研究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别的东西来分散我们的悲伤或者胡思乱想,所以们要玩手机。这样有什么问题吗?我认为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正在为自己挖陷阱,这个陷阱无形中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和自己的联系。降低我们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能力。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新的“一起独处”(alone together)的相处方式。人们希望呆在一起,但同时也“在别处”——连线到他们想去的不同的地方。人们想定制他们的生活,想要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之间切换。因为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控制和分配他们的精力。例如你想去参加董事会会议,但只是想关注你感兴趣的一小部分内容。有人认为这是好事,单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比人隐藏自己(hiding form each other),即便我们一直保持这彼此的联系。一位50岁的商人,曾悲哀地告诉我他觉得工作时不再有同事了。他工作时不会停下来和别人说话,他不打电话,他说他不想打断他的同事。因为他说:“他们都在忙着发邮件”。但是然后他停下来,他说:“其实我没有说实话,我也不想让别人来打扰我。我觉得我应该是想(被打扰)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更愿意用黑莓手机联系别人”不管哪一代人,我发现他们没法彼此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如果他们仅仅将彼此保持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距离范围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goldilocks适应效应:不太近也不太远 刚刚好。但是对于刚刚那位中年商人来说,刚刚好的距离对需要学会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青少年来说却可能过于疏远。有一个18岁的孩子,他几乎任何事情都用发短信来解决。他惆怅地干我说,总有一天,当然不是现在我会学习一下如何与人交谈。我问人们,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他们回答说:因为面对面交流时实时发生的,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所以这才是最重要的:发短信、写邮件、贴照片、发状态,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向别人呈现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我 们可以编辑,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删除,可以修改和润色。我们的声音、容颜甚至我们的整个形象。让它不多不少,刚刚好。人类的关系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技巧和和精力来处理。我们现在可以用技术使它变得简便。在我们做这种建华石,一个很可能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了简便的联系,放弃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这是自欺欺人。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没有人在乎这一点了。stephen colbert问过这样一个让我猝不及防深刻的问题,非常深刻。他说:“难道那些微小的简短的在线交流的片段加在一起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交谈吗?我的回答是:不能!那些片段不能整合在一起!以这种小片段的方式交流,可能可以收集到那些精心修饰过的信息,可能表达“我在想你”,甚至表达“我爱你”。的确,想象一下,接到女儿的那条短信是我有多么高兴。但是那些小片段很难让我们互相了解,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对方。我们在与彼此交谈的同时,也同时学习着同自己交流。所以放弃面对面交谈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会损害我们自我反省的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项能力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基石。我一次又一次听到,比起说话我更喜欢发短信。我所看到的也是,人们如此习惯于自欺欺人,逃离真实的交谈,如此习惯于逃向更少更浅的交流。以至于他们越来越希望多开别人。比如说:很多人跟我讲过,有一天更高版本的siri会更像一个好朋友。一个当别人都无暇顾及你时,还耐心聆听你的挚友。我相信这样的愿望,反映了过去15年间我了解到的一个痛苦的事实:那种“没有人愿意听我倾诉”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间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facebook页面,或者推特页面。上面有那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呀!而那种没人倾听的感觉,使我们更愿意和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呆在一起。我们在开发一种被称作“社会性机器人”的产品,它们专门设计用来陪伴老人、孩子甚至我们每个人。我们已经给予彼此关怀毫无信心了吗?(转而要依赖机器人?)我有一项在疗养院进行到研究,我们把“社会性机器人”带到疗养院里,希望它们给予老人被理解的温暖感。一天,我走进疗养院看到一位失去孩子的妇女正在对着一个小海豹形状的机器人说话,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好像在看着她,好像听得懂她说的话——它可以给她安慰。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技术很棒。但是那位妇女居然在试图让一个对人类生活轨迹毫无感受的机器理解她!那个机器人只是完成了一项好棒的表演。我们是如此的脆弱,会把伪装的同情和共鸣当作是真的。在那位妇女沉溺于机器人带给她的伪装的同情的时候,我在想:“那个机器人不可能真正地同情,它不用面对死亡,它也根本不懂人生”从那位从机器人的陪伴中得到同情的妇女,我一点都不觉得这种技术先进。我发现那是我这15年的工作里,最复杂、最纠结、最不是滋味的时刻。但是当我退一步来看,我感觉到自己在这场完美风暴冰冷无情地中心。我们对技术期望的越多,对彼此的期望却越来越少。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相信是科技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正是我们最脆弱的一方面。我们都很脆弱,我们都很孤独,却又害怕“亲密关系”。所以我们研发社交网站和“社会性机器人”这样的技术,是我们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谊的情况下体验被关心和陪伴的感觉。我们借助技术后找到了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并且可以舒服的控制这种联系。但是我们其实没有那么舒服,也没能很好地控制。如今,我们口袋中的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源于它给我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
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
二、总有人会倾听我们;
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这第三种“我们永远不要独处”的错觉对于改变我们的心灵状态是最关键的。因为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及时只有几秒钟,他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不安因而转向那些电子设备。想想人们在排队的时候,在等红灯的时候独处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being alone feels like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所以人们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解决它。但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症状,频繁的联系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它
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此最好的描述是:“我分享 故我在”。我们用技术来定义自己,分享我们的想法和感觉,甚至我们刚刚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所以以前情况是,我有了一个新想法我想打电话告诉别人。现在,事情变成了我想要有个想法,所以我需要发短信告诉别人。这种“我分享 故我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断了和别人的联系,我们就感觉不再是自己了,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所以我们该怎么办了?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隔绝起来。为什么联系会导致隔绝呢?原因是没有培养独处的能力,一种可以与外界分离,集中自己思想的能力。独处中你可以找到自己,这样你才能很好地转向别人,与他形成真正的联系。当我们缺乏独处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者为了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这时候,我们并不真正地欣赏别人,而这好像是把他们当做吃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觉备用零件。我们简单地认为总和别人保持联系,就能让我们不再那么孤单,但这是有风险的。因为事实恰好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而如果我们不能教会我们的孩子独处,他们只能学会如何体验独处。1996年我在ted演讲,报告我关于早期虚拟社区的研究时曾说:那些对于网络世界最为投入的人,是带着一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上网的,这也是我现在想要呼吁的。我们需要一些反思,更甚至是展开对话讨论我们目前对技术的应用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会让我们失去什么。我们被技术(带来的错觉)迷住了,而且我们就像年轻恋人一样害怕说太多话会毁掉浪漫的气氛,但是时候该交谈了。数字技术伴随着我们长大,所以我们也认为技术已经很成熟。实则不然,它还在起步阶段,我们还有很多时间来反思我们应当如何应用它,如何发展它。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抛弃我们的电子设备,我只是建议我们应当与电子设备,与别人也与自己建立更加有自我意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开始改变,把孤独当做一件好事,为它留出空间,向你们的孩子说明独处的价值。在家里开辟专门的空间,例如厨房或者客厅用于和家人交谈。篇四:10步准备一个ted演讲 【演讲技巧】10步准备一个ted演讲
这些18分钟的演讲很难去做。滔滔不绝说1个小时很容易,但18分钟的演讲需要知道你是否超时,是否在中间卡住。
通常我给的演讲是45分钟,但我需要18分钟将我的见识表达出来。这个精选过程要求你传播你想法的时候只传达最重要的信息。练习的时间和演讲长度成反比。演讲越短,需要练习的时间也越多。在这种情况下,18分钟的演讲,我们需要大约18个小时的练习时间。一分钟要练习一个小时?这大概只适合于像我一样的专业人士,还不太老练的演讲者需要更多的时间。
我在tedxeast做了一个演讲,我很兴奋的看着时间不多了,最终还剩6秒。胜利!后来我在印度的ink conference做了一个类似的演讲,但是只有15分钟。尽管我疯狂地练习,并且练习时达到14分半钟,因为严重的支气管炎我吃了药,之后我的时间某种程度上蔓延了,我尴尬了,因为我超了一分钟,但如果我说了第十点将会超过2分钟。以下是我准备演讲的十步: 1.打印你的幻灯片为一页9格作为讲义材料。这种一页9格的幻灯片大小正好和便利贴一样。我组织再组织我的信息,然后添加便利贴直到我感到满意为止。并且确保减少我为40分钟演讲准备的至少一半的幻灯片。
我平衡再平衡,再平衡,直到我觉得它已经接近18分钟。在这期间,我认识到我的思想可以比过去传达的更有效。2.征求反馈。召集一些你值得信任的人,让他们对你的修改过的幻灯片打印材料提些反馈。只需要让他们口头说一下。目的是让他们一次看完所有的幻灯片,你想要得到关于“整体: 4.close the loop。许多时候,作为推荐者,你清楚的知道你的材料以至于你认为你把每一点都搞清楚了。你可能还没有。你的指导者需要保证你在告诉人们为什么。围绕在你思想的“为什么”使内容展开,而不是“如何...”。明确的表达为什么,那么你的听众可以明白你的宏大思想是什么。5.在计时的情况下练习。在最初的时候,在计时的时候排练。这是因为如果你超时了,你要知道自己超了多少。在这个时候不要看着时间。让你的指导者看着,因为你不想在脑海里记住任何时间印记。一分钟,三分钟。一直的练习,直到你可以保持在18分钟里。你的指导者应该可以告诉你在这剪掉30秒或在那加上15秒,以便你内容可以承载最重要的信息。6.在倒计时的情况下练习。一旦你有了时间表就可以在倒计时的情况下练习。你需要在你演讲的一些位置设置计时基准。计算以下你6分钟的演讲会到什么位置。你应该大概知道6、12、18分钟的时候,你会演讲到什么地方。你应该知道幻灯片应到什么位置,以及你在说些什么内容,那么你在台上就可立即知道自己是否按时或已经超时。7.显著标记。你的指导者应该记下你什么内容说的好,什么内容说的不好。他们应该从打印的幻灯片开始,写下你用的好的短语,那么你可以将它们添加到你的讲义里。他们应该帮助捕找些短语,那么你可以打到你的注释里。8.不要不喜被拍。录下一些你最后的练习。这不需要用最好的设置,像我们使用flip摄像机时放在三脚架上。它帮你习惯于看着摄像机,并且你可以回放视频,看看你在台上的表现、目光的注视、手势,确定你需要修改的表现。当然,如果你想使练习做的相当好,你可以倒
回去,听音频,在幻灯片笔记上添上你认为最好的一段。9.在上台之前做一个完整的排练。这就是我在印度搞砸的地方,在那天早晨我完全的练习了几次,但我没有感到需要计时。我承认我一周里没有计时,但是发了疯的练习。如果我通过skype和我的教练krystin练习就更好了。我本将避免一场灾难。10.准备两个自然的结束点。我想要控告印度展的组织者没有真正的给我满15分钟。但是是我搞砸了。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支气管炎导致的,在我演讲完后我还感到时间充足。幸运的是,我准备了两个地方来结束我的演讲。我有一个结束的地方来完整的结束演讲,于是我在那个地方结束了。我没有时间做到的是我没有带来一个鼓舞人心的结尾,可以令在场的人站起来、惊声尖叫。篇五:为什么ted能火?你喜欢ted演讲内容吗?
为什么ted能火?你喜欢ted演讲内容吗?修改
写补充说明
举报添加评论 分享 ? 邀请回答
按票数排序按时间排序 20 个回答
赞同25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杨天颖,tedxguangzhou 演讲培训顾问
曾晓敏、徐菲、李茶德 等人赞同
1、内容为王:多学科、跨界、前沿领域的演讲者;
2、演讲水平:经过排练达到的高水准的演讲;
3、分享精神:精心拍摄video并免费网上传播;
4、组织形态:ted规范和准则授权下的全球各地独立tedx组织。2011-07-13 3 条评论
赞同37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安枫宁、raintain、黃先知 等人赞同
能火是因爲娛樂性高。(大部分能火的東西都是。)2013-11-25 添加评论
赞同6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郎启旭,从心出发
兔子不
二、王占宇、张友东 等人赞同 1.18分钟浓缩,对于观众无压力,对于讲者来说也迫使他们浓缩自己的演讲,用最动人的方式传达自
己最想传达的东西。2.互联网的视频传播,既然所有传统行业都能触网,为什么演讲大会不可以以互联网的方式发布,传播和维护呢?
3.全行业全领域覆盖,每个听众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演讲,话题和讲者。4.本地社区。将ted带进每一个听众身边,志愿者热心翻译视频,更有tedx授权可以让这些爱好者组织身边的分享会。2011-07-13 添加评论
赞同3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孟祥麟,tedxzju组织者,ted@zju发起人 edward qian、莱尼、阿八 赞同
着重与完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idea的分享,毫无偏见,短小精悍,吸引人的演讲风格都是ted广受人喜爱的原因~ 2011-07-13 1 条评论
赞同3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abby chau,mtr香港 分析程序員
黃先知、小易君、刘璐 赞同
以前喜歡, 現在覺得很水。不是說理念和講者的水平低。而是公開後ted 當局似乎更希望可以鼓動觀眾的情緒找搏取掌聲。
和短短的20分鐘之中, 可見講者比起以前有更多的chit-chat, 有更多講述自己感覺的時間, 甚至有更多十分著跡的自我擂撵。不是說講者不可這樣做, 但比起以前那種得不及待地推進深度和廣度的方
式, 現在這種看起來更為完整的表達手法...雖不致於不能看, 但也沒有甚麼衝動想去看了。內容密度不足以致爽度不夠是個大問題。
前沿的技術也沒有多前, 在現在想法愈來愈貶值的環境下, 我對ted 的興趣也是愈來愈低。2013-07-16 添加评论
赞同2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zhiqiang,量化投资爱好者 zhiqiang.org 电波女、朱晋玄 赞同
因为演讲比较短。ted每集5到20分钟适合这种消费方式,大家看ted,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2011-07-13 添加评论
赞同1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angelia2041,#科技 #gdg about.me/angelia2041 蔚樾 赞同
1视频传播 2006年起,ted演讲的视频以知识共享的方式予以授权并被上传到网上 2短小精悍且多元 3-18分钟不等,但内容丰富,新颖,吸引人还有新奇感。现在有了tedx众思想,就更加多元更包容更有力量。3开放共享的web2.0 人人参与,集体智慧,共创未来并且可以看ted,提问题,想问题,答问题,去尝试行动。献策献力 4ted全球化 ted不仅线上线下社群在不断壮大,而且ted conference除了美国本土,还有ted环球会议,分别在非洲等地,英国,爱丁堡,印度等地召开过。2009年起可以自发组建本土tedx 和申请官方授权。5核心价值观idea 6以人为本:ted演讲者以及tedizen 7共生品牌效应 在一些类似会议上ted,poptech,rsa,sxsw,ink等,它们都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吸引大众眼球,红火起来,这就如同twitter,facebook一样。2012-04-09 添加评论
赞同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刘军珺,工业显微镜--知乎者也
喜欢,很多前沿技术,看了很过瘾。2013-05-13 添加评论
赞同1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张毛雨,工科男/ted/伪摇 edward qian 赞同
决定认真回答一次问题。ted能火起来首先是因为它的内容,几乎覆盖了各个领域,科技、艺术、文化等等,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可以通过ted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感兴趣的东西。每个高质量ted演讲都不是入门但也不是晦涩难懂,至少能让几乎每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能够明白其想表达的内容。
其次是ted的传播形式,除了官网上上千个免费的ted视频资源,ted global,还有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tedx组织,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有机会感受到ted的“ideas worth spreading”。我自己有幸成为2012tedxbeijing的策展人之一,做过tedxfactory798的志愿者,大学这几年也接触了全国许多高校tedx组织的同行,虽然国内tedx现在仍然有许多不足,但是tedx确实为ted思想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ted能火起来与这些热情的tedx组织息息相关。
另外还有ted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除了现在每年ted会颁发的ted全球大奖,我们会发现我们看过的每一个ted视频都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我觉得用这三个视频大家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ted 杰夫·汉展示他在触摸屏上的突破 触摸屏上的突破 ted iphone魔术——用魔术阐释欺骗 iphone魔术— ted 增强现实技术,科技魔术 视频: ted演讲集:增强现实技术,科技魔术
从多点触控的出现,到改变世界的iphone。
第二个问题,喜欢。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每个视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们看了一百个视频,如果能够十个喜欢的我也觉得很好了,如果十个中间有一个能对自己有所帮助那就最好不过了。而对于每一场tedx,六个speakers能有一个吸引我,我就觉得异常满足了。
看到许多人觉得ted很水,我表示不敢苟同。十八分钟之内,需要把一个人长期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展示出来,不仅是对speaker自己表达能力的考验,也要考虑到现场以及网络上大多数人的认知程度,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多说一句,很感谢ted和tedx,我大学四年大部分的个人价值都实现于此。2013-11-25 添加评论
赞同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三流,设计师 ted是新时代媒体的原型。
第二篇:Ted演讲
私有制: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源泉
甚至连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与控制的繁荣之路。但是,他们大错特错了。
2009年3月 • 黄亚生
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可信性是全球金融危机中最早的牺牲品之一。随着雷曼兄弟银行的破产倒闭,全世界的权威评论家一窝蜂地唱衰美国经济理念——有限政府、最小限度的监管和对信贷的自由市场分配等。在考虑以何种模式取代没落的美国模式时,有些人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在中国,市场受到严格的监管,而金融机构则由国家控制。在经历了华尔街的溃败后,焦躁不安的弗朗西斯•福山在《新闻周刊》(Newsweek)上撰文指出,中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看起来越来越有吸引力了。”《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为基于孔子思想的“新干预主义”在全球的出现而高声欢呼;伊格内修斯引用理查德•尼克松间接称颂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话说:“现在我们都中国化了。”
但是,在宣布新的中国世纪的曙光到来之前,全球的领导人和高管们需要好好再想一想,中国活力的源泉到底是什么。说到中国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获得广泛认可的看法——那是专家治国论的胜利,共产党依靠国家控制的企业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从各个重要方面来讲都错了。这种标准的看法认为,企业家精神、私有财产权、金融自由化和政治改革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但是,基于对中国政府的调查数据和中央及地方政府文件的详细分析,我的研究结论是,财产权和私营企业是高速增长和贫困水平降低最主要的激励因素。
我们经常读到这样的文章,认为渐进主义是中国成功地从马克思主义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关键因素;许多文章称赞北京摒弃了俄罗斯式的休克疗法,采用更加务实的方法,创建了良好的商业环境,让私营企业有机地发展。这种观点认为,通过在上世纪80年代首先进行小范围改革,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由度和市场导向水平逐渐提高,并在90年代后期积蓄了发展动力。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发生的情况是,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和私营企业的早期地方性试验,催生了乡镇企业最初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些早期的收获——而并非国家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90年代的城市化——为中国奇迹奠定了真正的基础。尽管有许多专家将中国宏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利用外国资金建设的崭新工厂与印度破败不堪的公路和微不足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进行比较,但这种观点夸大了公共开支和外国投资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前,这两种因素在中国的影响力所占比重都不大——它们的出现比80年代宽松的金融控制和最初的乡镇企业发展大潮要晚得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比90年代快得多,并且产生了更好的社会效益:贫困人口下降,贫富差距缩小,而且劳动力在GDP中所占份额——衡量从经济发展中人均获益的指标——显著上升。从1978年到1988年,生活水平低于中国贫困线的农村人口减少了1.5亿以上。而在90年代,尽管GDP几乎都达到了两位数增长,并且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贫困人口数量却只下降了6,000万。此外,在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而不是消费驱动的程度远不像今天这样严重。
换句话说,企业资本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不同,它不仅带来了增长,而且还对增长所带来的利益进行了广泛的分配。企业主义(Entrepreneurialism)既充满活力,又符合社会道德。
西方媒体总爱把像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称颂为生机勃勃的发展中心(见图表)。而中国的农村地区,即使被提到,也通常被形容为贫困的穷乡僻壤。但是,只要对经济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对中国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的这些令人震撼的描述完全是一种误导:事实上,中国的农村才具有最大的经济活力,而政府的强势干预已经窒息了中心城市的企业家精神和所有权。
后一种观点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事实上大部分都可以被描述为两个中国的斗争:由市场推动的、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村与由国家主导的城市之间的斗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中国农村占据优势地位,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企业式的、独立于政治的,并且是充满竞争活力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中国城市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资本主义就会朝着依赖于政治和国家集权的方向发展。
上海是中国城市发展最显著的象征,其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外国奢侈品商店和全国最高的人均GDP使其成为中国的模范城市——一个国家资本主义获得成功的最好例证。事实果真如此吗?采用更具有实际意义的经济成就指标来衡量,上海的发展远不及温州。温州是位于上海南边数百英里以外一个浙江省的城市,这里是企业资本主义的一片乐土。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使温州闻名于世的仅仅是它那勤劳的农民。当时,在温州的500万居民中,城市人口还不到10%。如今,温州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其数量众多的企业主宰着欧洲的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曾经是中国最早的实业家乐园的上海,如今却很少涌现出本土企业家。
温州的转型几乎完全是靠自由市场政策来实现的。早在1982年,当地官员就开始试行民间借贷、自由利率、存贷款机构的跨地区竞争,以及向私营企业提供贷款等。温州市政府还大力保护私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并从其他诸多方面使城市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本土企业为民生福祉带来了什么变化吗?非常多。按人均GDP计,上海几乎是温州所在的浙江省的两倍(难以获得温州人均GDP的详细数据)。但是,如果衡量家庭收入——一般居民的实际的支出能力——这两个地区的繁荣程度就旗鼓相当了。2006年,一个典型上海居民的家庭收入比一个典型浙江居民的家庭收入高13%,但上海居民的非工薪收入水平(如政府福利)却几乎是浙江居民的两倍。两地居民的平均劳动收入大体相当。平均来看,上海居民从经营企业中获得的收入比浙江居民低44%,而从所拥有的资产中获得的收入则要低34%。这就意味着:国家资本主义可以提高城市高楼大厦的楼高和GDP的统计数据,但并未提升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如果研究一下浙江省与其北部近邻江苏省的经济状况,这种对比就会更加清晰。这两个省份可以进行近乎完美的比较。它们的地理条件差不多相同:都是沿海省份,江苏位于上海北面,而浙江位于上海南面。它们还拥有相似的企业发展历史:都对解放前上海的实业家
和企业家阶层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在改革以后的若干年里,江苏省吸引了外国投资并从公共建设工程开支中受益颇多,而浙江省却不然。这种差异产生了令人吃惊的结果。
20年前,江苏省比浙江省更为富庶,但如今却比浙江穷,在每一项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指标上都落后于浙江。平均来看,浙江居民的资产性收入要大大高于其北方邻省的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子更大,拥有电话、计算机、彩电、相机或汽车的比例更高。浙江的婴儿死亡率更低,浙江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更长,识字率也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也远远低于江苏。应该如何解释浙江更胜一筹的繁荣呢?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在江苏,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歧视本地企业而青睐外国资本;而浙江的官员则让本土企业家拥有自由支配权,允许他们构建更大、更富有活力的本地供应链。
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难解之处并不是其经济如何发展,而是西方专家为何对其发展历程的理解错误百出。一个原因是,这些外来旁观者误解了构成中国经济体系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乡镇企业——的性质。一些西方最知名的经济学家将乡镇企业称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创新意义的混合体,在政府的控制下实现了高速增长——的资本主义象征。例如,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兹就称赞乡镇企业为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转型时最常见的问题——私人投资者的资产剥离——提供了具有独创性的解决方案1他认为,这些企业既具有公有制的形式,可以避免被掠夺,同时又能实现私营企业的高效率。
简而言之,西方经济学家常常认为乡镇企业归乡镇政府所有。就在2005年,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罗斯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乡镇企业“与经济学中的标准企业很少有相似之处” 2。但有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在中国国务院1984年3月1日发布的一份政策性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了乡镇企业的名称。该文件将它们定义为“由乡镇主办的企业、由农民组成的联合企业、其他联合企业和个体企业。”“由乡镇主办的企业”一词指的是归乡镇所有并管理的集体企业。该政策文件中提到的所有其他企业均为私营企业:个人所有的企业或有多个股东的较大型企业——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中的标准企业”。官方对“乡镇企业”一词的使用具有非常显著的一致性:它一直是既包括私营企业,也包括政府主办的企业。
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会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认定该名称涉及到所有制。但中国官方却从地理含义上去理解它——位于乡镇的企业。中国农业部的记录证明,私人拥有并管理的企业实体在乡镇企业中占绝大部分。在1985年到2002年期间,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数量于1986年达到顶峰,为173万家,而私营企业的数量却迅猛增长,从大约1050万家增加到超过2,000万家。换句话说,在改革时期,乡镇企业数量的增长完全归功于私营企业。到1990年,在改革的头10年中,此类私营企业雇用的劳动力数量占到了乡镇企业雇用劳动力总数的50%,而税后利润则占到了58%。
对中国发展的真正源泉的思想混乱也搅乱了外国人对中国企业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理解认知。人们常说,中国为全球竞争带来了新的企业模式,国家所有制与明智的运用政府对金融的控制相结合,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竞争力源泉。计算机制造商联想公司就经常被赞颂为中国非传统商业环境中的一个杰作。
但是,联想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其早期便在香港注册并在香港募集资本的能力,而香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1984年,联想公司从中国科学院获得了第一笔启
动资金,但其后所有重大投资的资金均来自于香港3。1988年,该公司从总部位于香港的中国技术公司获得了90万港币(11.6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了合资公司,使联想能够将香港作为其法定的公司所在地。1993年,香港联想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上市,集资1,200万美元。联想公司是香港基于市场的金融与法律体系的成功故事,而并非中国由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的成功案例。
当中国在汲取华尔街崩溃的教训,并准备应对全球经济低迷之时,它可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去接受它已经发现了比自由市场更高效的发展模式的说法。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经验其实非常传统——基于私有制和自由市场金融。中国的经验为全世界提供了非常及时的提示:旨在鼓励这些力量发展的改革的确奏效。
作者简介:
黄亚生,麻省理工学院Sloan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创建并管理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和印度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帮助本土企业家提高管理技能。本文摘自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企业精神与国家》(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一书。
第三篇:Ted演讲
Tony Porter 谈对男性的呼吁
关于这场演讲
在TEDWomen,Tony Porter对全世界男性发出呼吁,别太“大男子主义”。他讲述了自己切身经历,阐述了为何这种在多数男性身上根深蒂固的观念,会致使男性对女性,以及对彼此发生不尊重、虐待和伤害。他提出解决办法:打破陈规,从“男子汉标准”中解放。
关于Tony Porter
Tony Porter是教育家和活动者,他为消除对女性暴力侵害所作的努力受到国际认可。
为何要听他演讲:
Tony Porter是非盈利组织“对男性的呼吁:终止对女性暴力侵害组织”的策划者和共同创始人。Porter的参与和自我检查的要点,与许多家庭暴力和性暴力项目紧密相联,施行于一些知名组织,如全国橄榄球联盟和全国职业篮球联赛,以及全国各地高校,包括美国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Porter还是美国国务院国际讲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做过大量工作。
他是酒精与药物成瘾研究机构纽约办公室的教员,在此,他参与编著了针对美国黑人化学品依赖的临床课程。他还为社会服务组织开发社会公正模型。
“Ted Bunch和Tony Porter就男性有责任终止对女性的暴力侵害,以精彩的亲身经历分享他们的观点,他们提出更正人们心中的男子汉标准,就是解决办法之
一。两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家庭暴力问题,其实是公民权利问题。” —摘自My Sister's Place网站
Tony Porter的英语网上资料
首页:acalltomen.com
[TED科技‧娱乐‧设计]
已有中译字幕的TED影片目录(繁体)(简体)。请注意繁简目录是不一样的。
Tony Porter 谈对男性的呼吁
我在纽约长大,位于哈莱姆区跟布朗克斯区之间。作为男孩子,大人教给我们,男人必须要坚决,要强壮,要勇敢,要强硬;不许痛苦,不许表露情感,愤怒除外。当然,也不能畏缩。男性负责,也就是说女性不用。男性引路,你们只要跟着照做就好。男性高一等,女性低一等。男性强大,女性弱小。女性价值不大,是男性的所有物,是物品。更确切说,是性对象。后来我知道,那是男性的社会形象标准,或称其为“男子汉的标准”。看看这里面都有什么,所有关于如何做
才够男人的定义。我还想说,毫无疑问,作为男人,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非常美好。但与此同时,有些东西实在非常纠结。我们确实需要开始质疑它,审视它,并对我们所熟知的男子汉标准进行拆析和重定义。
这是我的两个孩子,Kendall和Jay,一个11岁,一个12岁。Kendall比Jay大15个月。有段时间我的妻子,她叫Tammie,还有我,我们非常忙,叮,咚,当,Kendall和Jay诞生了。(笑声)当他们长到五六岁,四五岁时,Jay可以过来,哭着跑过来。至于她为什么哭没有关系,她可以趴在我的膝盖上,拿我的袖子擦鼻涕。哭吧,大声哭,爸爸在呢,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如果Kendall,如我所说,他只比妹妹大15个月,他哭着跑过来,或是只要我听到他的哭声,就要拉警报了。我会给他大约30秒的时间,也就是说,等他到我跟前,我就会说,“你哭什么哭?抬起头来,看着我,告诉我怎么了?告诉我怎么了?我不能理解,你为什么哭?”由于自己的失职,我有责任和义务把他教育成一个男人,让他符合这些男子汉标准中的条条框框。我发现我会这么说,“回你的房间去。回去,回你的房间。坐下,振作一下,再回来跟我说话,当你可以像...” 像什么?(观众:男人)“像男人一样。”他才五岁。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天呢,我是怎么了?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回想一下,我想到了我父亲。
有一段时间,我们家发生了一次很痛苦的经历。我哥哥,Henry,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他死于不幸。如我所说,我们住在纽约,当时我们住在布朗克斯区。葬礼在一个叫长岛的地方举行,距市区有两小时车程。当我们准备从墓地返回时,车子停在洗手间旁,让大家在长途返回之前下车方便一下。随后人们都下车了,我母亲,我姐姐,我姑姑,她们都出去了,只有我爸爸和我留在车里。女人们离
开不久,他便放声大哭。他不想在我面前哭,但他知道,回去的路上他会忍不住的。在我面前哭,要比在有女性的场合下哭的好。这个男人,在10分钟之前,刚刚把他年幼的儿子亲手埋葬。这种痛苦是我无法想象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在我面前哭而向我道歉。同时,他还给我鼓励,把我举起来,因为我没哭。
我重新审视这件事。作为男人,我们会害怕,这种害怕让我们瘫痪,让我们成为男子汉的标准的奴隶。我还记得跟一个12岁男孩的对话,他是足球选手。我问他,我说,“如果当着所有队员的面,教练说你踢球像个女孩,你会怎么样?”我本以为他会说,我会很伤心,很愤怒,很生气之类的。但不,男孩这么跟我说,男孩说,“这会把我毁掉。”于是我自问,“天呢,如果被称作女孩就会把他毁掉,那么关于女孩,我们都教给他些什么?”
(掌声)
这把我带回了我的12岁那年。我在市区的廉租公寓长大,那时我们住在布朗克斯区。一个叫Johnny的家伙住在我家附近,他当时16岁左右,我们都12岁左右,比较小。他总是跟我们这些小孩呆在一起。这个家伙,他经常不干好事。他让很多家长感到奇怪,“这个16岁孩子,在一群12岁孩子中做什么?”他也确实不做好事。他是个问题少年,母亲因海洛因摄入过量而死,奶奶把他养大,父亲不管他。他奶奶有两份工作,他经常独自在家。我说过,我们都是小孩,得仰望这个大哥哥。他很酷,他很好。这是那些小妹妹说的,“他很好。”他做过爱,我们都仰望他。
一天,我出门玩,就在周围玩,我记不得在玩什么。他在窗口,叫我上去。他说,“嘿,Anthony。”小时候他叫我Anthony。“嘿,Anthony,快上来。”Johnny
叫我,我就去。我跑上楼。他打开门后,对我说,“你想要吗?”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因为在我们长大的那个年代,根据当时的男子汉标准,“你想要吗”只有两层意思,不是性就是毒品。而我们不吸毒。我的准则,我的男子汉准则,立刻受到威胁。有两点:一,我没做过爱。男人之间不讨论这个。你只会告诉最亲密的朋友,让他发誓保密,跟他讲你的第一次。而对其他人,则会说我两岁就开始做爱了,没什么第一次可言。(笑声)另一点我不能说的是,我不想要。这样更糟。我们应该时刻窥伺,女性只是物品,确切说,是性对象。总之,这些我都不能说。所以,就如我母亲所言,长话短说,我只是对Johnny说,“好。”他让我到他房间里。我进去了,躺在床上的是个叫Sheila的邻居女孩,她16岁,全身赤裸。现在来看,她有心理疾病,有时会比其他人更自闭。我们给她取了很多不好的绰号。总之,Johnny刚跟她做完爱。其实,他强奸了她,但他会说是做爱。因为,当时Sheila没有说“不”,她也没说“是”。
因此他给我机会也这样做。于是我走进去,关上门。各位,我呆住了。我依门而立,这样Johnny不能破门而入,发现我什么都没干。我站了好长一会,长到足够我干点什么了。现在,我想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要怎么出去。我只有12岁,但很聪明。我把裤拉链拉下来,走进客厅。我看到的是,当我和Sheila在房间里时,Johnny到窗边招呼别人上来,所以现在满屋子都是人,就像医生的候诊室。他们问我感觉如何,我对他们说,“感觉不错。”然后在他们面前拉上裤拉链,走出门去。
我是带着愧疚说出这段的。当时我也带着极大的愧疚感,但我很矛盾。因为我感到愧疚的同时,又感到兴奋,我没被抓住。而对发生的一切,我觉得糟糕。这种害怕脱离了男子汉的标准,完全包住了我。对我来说,我和我的男子汉标准,曾经比Sheila和她的遭遇更重要。总的来说,我们作为男人,被教育说女性价值
不大,把她们看做所有物,看做男人的性对象,这就形成一个等式,等号右边是对女性的暴力侵害。我们作为男人,作为好男人,就如大多数的男人,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在这个社会形象标准下进行。我们以为自己不在此列,但其实我们正是其中之一。看到了吗,我们必须明白,这类价值不大,所有物,性对象的观念,致使暴力现象频频发生。因此解决办法就在我们身上,同时问题也在我们身上。疾病控制中心说过,男性对女性的暴力现象,已达到流行病的普遍程度,是女性的最大健康隐忧。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
所以我再简单说几句。这是我生命中的挚爱,我女儿Jay,我希望她的世界里,我会希望男性如何对待女性?我需要你们与我一道,共同努力。你我共同合作,致力于如何培养我们的儿子,教导他们成为男人。可以不强硬,也可以表露情感,可以促进平等,可以拥有女性朋友,就是这样,可以做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男性的解放,与你们女性的解放相依存。我问过一个九岁男孩,我问他说,“如果你不用再遵循这些男子汉标准,你会怎样?”他告诉我,“我就自由了。”
第四篇:Ted演讲
Ralph Langner谈21世纪电子武器Stuxnet揭密
关于这场演讲
Stuxnet计算机蠕虫于2010年首次被发现,带来了令人费解的谜团。除了它不寻常且高度复杂的编码以外,还隐藏着一个更令人不安的谜团:它的攻击目标。Ralph Langner及其团队协助破解Stuxnet编码,找出这个数字弹头的最终攻击目标-以及其幕后源头。经使用计算机数字鉴识方法深入检视后,他解释了其运作原理。
关于Ralph Langner
Ralph Langner是德国控制系统的安全顾问。他对Stuxnet恶意软件的分析受到全球瞩目。
为什么要听他演讲
Ralph Langner为独立网络安全公司Langner的领导者,专营控制系统-监控和调控其它设备的电子装置,如生产设备。这些装置与运作我们城市和国家的基础设施有密切关系,这使它们逐渐成为一场新兴且具高度复杂型态的电子战争攻击目标。自2010年起,当Stuxnet计算机蠕虫首次现身时,Langner坚决地投身于这个战场。
身为致力于译码这个神秘程序的一份子,Langner和他的团队分析Stuxnet的数据结构,并找出他认为其最终的攻击目标:运行于核工厂离心机的控制系统软件-特别是伊朗的核工厂。Langner进一步分析,发现Stuxnet可能的幕后源头,并于TED2011演讲中透露这个秘密。
Ralph Langner的英语网上资料
网站:Langner
[TED科技‧娱乐‧设计]
已有中译字幕的TED影片目录(繁体)(简体)。请注意繁简目录是不一样的。
Ralph Langner谈21世纪电子武器Stuxnet揭密
Stuxnet计算机蠕虫背后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们不希望伊朗造出原子弹,他们发展核武器的主要资产是纳坦兹的浓缩铀工厂,你们看到的灰色方块是实时控制系统,现在,如果我们设法破坏控制速度和阀门的驱动系统,我们事实上可以使离心机产生很多问题。这些灰色方块无法执行Windows软件,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技术,但如果我们设法将一个有效的Windows病毒放进一台笔记本电脑里,由一位机械工程师操作,设定这个灰色方块,那么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了,这就是Stuxnet大致背景。
因此,我们从Windows释放程序开始,让病毒载体进入灰色方块中,破坏离心机,延迟伊朗的核计划,任务完成,很简单,对吧?我想说明我们是如何发现这个的,当我们在半年前开始研究Stuxnet时,对这个东西的攻击目标一无所知,唯一了解的是它在Windows的部份非常、非常复杂,释放程序部份使用多个零日漏洞,它似乎想要做些什么,用这些灰色方块,这些实时控制系统,因此,这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开始了一个实验计划,我们用Stuxnet感染我们的系统并审视结果,然后一些非常有趣的事发生了。Stuxnet表现得像只白老鼠,不喜欢我们的奶酪,闻一闻,但不想吃。这根本没道里。之后,我们用不同口味的奶酪进行实验,我意识到,哦,这是一个直接攻击,完全直接的。释放程序在这些灰
色方块中有效的潜伏着,如果它发现了一个特定程序组态,甚至是它正试图感染的程序,它都会确实针对这个目标执行,如果没发现,Stuxnet就不起作用。
所以这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日以继夜,因为我想,好吧,我们不知道它的目标是什么,很可能的,比方说美国的发电厂,或德国的化工厂,所以我们最好尽快找出目标。因此,我们抽出攻击代码并进行反编译,我们发现它的结构由两个数字炸弹组成,一个较小、一个较大。我们也看到,这是非常专业的设计,由显然知道所有内幕信息的人编写,他们知道所有必需攻击的位和字节,搞不好他们还知道控制员的鞋子尺寸,因此他们什么都知道。
如果你曾听过Stuxnet的释放程序,是复杂、高科技的,让我跟你们说明一下。病毒本身是很高科技没错,比我们曾见过的任何编码都高深,这是这个实际攻击代码的样本,我们谈论的是大概15,000行的代码,看起来很像旧式的汇编语言。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我们如何能够理解这段代码,所以,我们首先要寻找的是系统的函数调用,因为我们知道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我们寻找时间控制器和数据结构,试图将其与真实世界连结起来,寻找现实世界中的潜在目标,因此我们必需进行目标推测,以便确认或排除。为了找到推测目标,我们想到,它必定具有绝对破坏性,必定是一个高价值目标,最可能设置在伊朗,因为这是大部份感染发生的地点。在这区域内你不会找到几千个目标,基本上范围可以缩小为布什尔核电厂及纳坦兹浓缩铀工厂。
所以我告诉我的助手,“列出我们客户中所有离心机和核电厂专家的名单”,我打电话给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努力用我们在代码和数据中的发现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做对照。这很有效,因此,我们找出了这个小数字弹头与转子控制的关联,转子是离心机内部的运转零件,就是你们看到的这个黑色物体,如果控制这个转子的速度,事实上你就能使转子损坏,甚至最后使离心机爆炸。我们也看到了这次攻击的目标,实际上进行的相当缓慢、低调,显然为了达成目标,快把维修工程师逼疯了,因为他们无法迅速找出答案。
这个大数字弹头-我们做过尝试,非常仔细检查数据和数据结构,因此,例如数字164在这些代码中确实很突出,你不能忽视它。我开始研究科学文献,这些离心机如何在纳坦兹组建,并找出它们的结构,就是所谓的层级。每个层级由164台离心机组成,这就说的通了,与我们的结果匹配。
而它甚至更有帮助。这些在伊朗的离心机细分为15种所谓的等级,你猜我们在攻击代码中发现什么?一个几乎相同的结构。所以,同样的,这与结果完美匹配,就我们所寻找的东西来说,这给了我们相当大的信心。别误解我的意思,不是像这样弹指之间,为了获致这些成果,历经几星期相当艰苦的奋斗,我们常常走进死胡同,必需重新来过。
总之,我们找到了这两个数字弹头,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目标,但从不同角度。小弹头对准一个层级,让转子加速旋转然后急遽减速,而大弹头影响六个层级并操纵阀门,总之,我们非常有信心,我们已经确认目标是什么,是纳坦兹,就只有纳坦兹。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其它目标可能被Stuxnet攻击。
我们看到一些非常酷的东西,真的让我印象深刻。下方是灰色方块,顶端你们看到的是离心机,这些东西所做的是拦截来自传感器的输入值,例如,来自压力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的,它提供正常代码,在攻击中依然执行,用的是假的输入数
据。事实上,这个假的输入数据是Stuxnet事先录制的,因此,这就像来自好莱坞电影的抢劫过程中,监视器被放入预录的影片,酷吧?
这里的想法显然不仅是愚弄控制室中的操作者,实际上更加危险且更具攻击性,这个想法是规避数字安全系统。我们需要数字安全系统,当一位人类操作员的行动不够快时,因此,例如在一座核电厂中,当一台大蒸汽涡轮机严重超速时,你必须在一毫秒内打开泄压阀。显然,一位人类操作员办不到,因此,这就是我们需要使用数字安全系统之处。当它们被破坏,真正糟糕的事就会发生了,你的工厂会爆炸,无论你的操作员或安全系统都无法注意到这一点,这很可怕。
但还会更糟。我要说的这些相当重要,想想看,这种攻击是一般性的,它没什么特定性,对离心机来说,还有浓缩铀,因此,它也会作用于,例如一座核电厂或一座汽车工厂,它是通用的,你不需要-身为攻击者,你不需要藉由USB装置传递这个病毒载体,如我们在Stuxnet例子中看到的,你也可以使用传统的蠕虫病毒技术的来散播,尽可能传播四方。如果你这么做,最终它会变成具大规模破坏性的网络武器,这是我们必然会面临的后果。所以,不幸的是,这种攻击最大量的目标并不是在中东,而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因此,所有这些绿色区域就是遭受最多攻击的目标,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后果,我们最好现在开始做准备。
谢谢。
(掌声)
Chris Anderson:我有个问题,Ralph,这件事已广为人知,人们认为摩萨德(以色列情报机构)是幕后的主要推手,你也这么认为吗?
Ralph Langner:好,你真的想知道吗?
Chris Anderson:是啊!
Ralph Langner:好,我的看法是,摩萨德有参与,但以色列并非领导势力。因此,背后的主导力量是网络超级大国,只有一个,就是美国。幸好、幸好,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问题可能更大。
CA:谢谢你吓坏了美国人,谢谢Ralph。
第五篇:TED演讲
TED演讲|激励人心的领导力 西蒙·斯涅克: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
How do you explain when things don't go as we assume? Or better, how do you explain when others are able to achieve things that seem to defy all of the assumptions? For example: Why is Apple so innovative? Year after year, after year, after year, they're more innovative than all their competition.And yet, they're just a computer company.They'r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They have the same access to the same talent, the same agencies, the same consultants, the same media.Then why is it that they seem to have something different? Why is it that Martin Luther King le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He wasn't the only man who suffered in a pre-civil rights America.And he certainly wasn't the only great orator of the day.Why him? And why is it that the Wright brothers were able to figure out control-powered, manned flight when there were certainly other teams who were better qualified, better funded, and they didn't achieve powered man flight, and the Wright brothers beat them to it.There's something else at play here.各位,当事情不是我们料想的那样时,你如何解释?当别人能够成就的事实似乎推翻了过去所有的假设的时候,你如何解释?举个例子,为什么苹果如此具有创新能力?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他们比竞争对手更加创新。而且,他们只是一家电脑公司。就像每个电脑公司一样,他们能招到的人才,获得的资源,找到的顾问,采访的媒体都和别人一样。那为什么他们好像总是能够拿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来?同样,为什么是马丁·路德·金来领导民权运动?他不是唯一遭受运动前社会歧视的黑人,他也肯定不是那个时代唯一伟大的演说家。那为什么是他领导民权运动?还有,为什么是莱特兄弟能够研制出动力控制的载人飞机?当时还有其他团队比他们兄弟俩更有能力,更多资金,他们却没能实现人力飞行,莱特兄弟打败了他们。一定还有一些什么别的因素在起作用。
About three and a half years ago I made a discovery, and this discovery profoundly changed my view on how I thought the world worked.And it even profoundly changed the way in which I operate in it.As it turns out--there's a pattern--as it turns out, all the great and inspiring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whether it's Apple, or Martin Luther King or the Wright brothers, they all think, act and communicate the exact same way.And it's the complete opposite to everyone else.All I did was codify it.And it's probably the world's simplest idea.I call it the golden circle.大概三年半前,我有了一个发现,这个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看法,甚至也根本改变了我运作的方式。事实显示,有这么一个模式,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激动人心的领导者和组织,不管它是苹果,或者马丁·路德·金,或者莱特兄弟,他们思考,行动和沟通的方式完全一样!而对其他人,则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我所做的就是把它整理出来,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一个观念。我称之为“黄金圆环”。
(板上画了三个圆环,中心是“为什么why”, 第二个环是“怎么做how”,最外面的环是“是什么what”)
Why? How? What? This little idea explains why some organizations and some leaders are able to inspire where others aren't.Let me define the terms really quickly.Every single person, every single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knows what they do, 100 percent.Some know how they do it, whether you call it your differentiated value proposition or your proprietary process or your USP.But very, very few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know why they do what they do.And by “why” I don't mean “to make a profit.” That's a result.It's always a result.By “why” I mean: what's your purpose? What's your cause? What's your belief? Why does your organization exist? Why do you get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And why should anyone care? Well, as a result, the way we think, the way we act, the way we communicate is from the outside in.It's obvious.We go from the clearest thing to the fuzziest thing.But the inspired leaders and the inspired organizations, regardless of their size, regardless of their industry, all think, act and communicate from the inside out.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这个黄金圆环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组织和领导者能够激发行动,而其他的不能。让我很快地给这些词下个定义。这个地球上每个人,每个组织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百分之百的。其中有的知道他们该怎么做,不管你称作差异价值定位,或是你的独有工艺,或是你的独特卖点都行。但是非常非常少的人和组织才知道他们为什么做手头的事情。这里我说的“为什么“不是什么“赢利”。那只是结果,一直都是结果而已。说“为什么”我的意思是:你的目标目的是什么?你的原因是什么?你的信念是什么?你的机构为什么存在?你每天早上为什么起床?你起不起床对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为什么要在乎?作为结果,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行动的方式,和我们沟通的方式,在这个黄金圆环上都是从外到内的。我们从最清楚的再到最模糊的。但是激励型的领导者和组织,不管他们大小规模,不管他们所在行业,都从内到外地思考,行动,和沟通。
Let me give you an example.I use Apple because they'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everybody gets it.If Apple were like everyone else, a marketing message from them might sound like this.”We make great computers.They're beautifully designed, simple to use and user friendly.Want to buy one?“ Neh.And that's how most of us communicate.That's how most marketing is done.That's how most sales are done.And that's how most of us communicate interpersonally.We say what we do, we say how we're different or how we're better and we expect some sort of a behavior, a purchase, a vote, something like that.Here's our new law firm.We have the best lawyers with the biggest clients.We always perform for our clients who do business with us.Here's our new car.It gets great gas mileage.It has leather seats.Buy our car.But it's uninspiring.让我给您举个例子。我用苹果电脑,因为它易于理解,每个人都能上手。如果苹果和其他竞争对手一样,他们的广告语可能就会这样写:“我们制造出色的电脑,它们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想要买一台吗?”不想!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沟通的方式。这也是大部分公司的市场推广方式。这也是大部分销售完成的方式。我们说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是怎样与众不同或者更好,然后我们就等着别人被打动或者掏腰包,投票,诸如此类。比如,你对客户说,这是我们新的律师事务所,我们有最好的律师,最大的客户,我们总是为我们的客户竭尽全力。再比如,这是我们推出的新车型,非常省油,又有皮座垫,快来买我们的车吧──这些都无法激励我们。
Here's how Apple actually communicates.”Everything we do, we believe in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o.We believe in thinking differently.The way we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is by making our products beautifully designed, simple to use and user friendly.We just happen to make great computers.Want to buy one?“ Totally different right? You're ready to buy a computer from me.All I did was reverse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What it proves to us is that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people buy why you do it.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 it.苹果实际上是这样沟通的,“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我们都相信要打破现状,以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打破现状的方式就是让我们的产品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我们只是碰巧制造电脑而已。想要买一台吗?”味道完全不同,对吧!你已经准备要向我订购了。我所做的就是反转信息的顺序。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顾客不是购买你所做的产品;顾客购买你制作它的理由。
This explains why every single person in this room is perfectly comfortable buying a computer from Apple.But we're also perfectly comfortable buying an MP3 player from Apple, or a phone from Apple, or a DVR from Apple.But, as I said before, Apple's just a computer company.There's nothing that distinguishes them structurally from any of their competitors.Their competitors are all equally qualified to make all of these products.In fact, they tried.A few years ago, Gateway came out with flat screen TVs.They're eminently qualified to make flat screen TVs.They've been making flat screen monitors for years.Nobody bought one.Dell came out with MP3 players and PDAs.And they make great quality products.And they can make perfectly well-designed products.And nobody bought one.In fact, talking about it now, we can't even imagine buying an MP3 player from Dell.Why would you buy an MP3 player from a computer company? But we do it every day.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 it.The goal is not to do business with everybody who needs what you have.The goal is to do business with peopl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Here's the best part.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个大厅里的每个人都觉得购买苹果电脑挺好的,但是我们也觉得买苹果的MP3播放器(指iPod)挺好的,或者是苹果出品的电话(iPhone),或者是苹果的数字录像设备(Apple TV)。但是,就像我前面说到,苹果只是一个电脑公司。没有什么可以把苹果和竞争者截然分开。那些竞争对手们也能生产品质很好的所有这些产品。实际上,他们也尝试了。几年前,Gateway公司推出了一款平面电视机。他们制造电视机的水平很高,在此之前他们做液晶显示器已经很多年了。但他们推出的平板电视机无人问津。戴尔电脑也推出了自己的MP3播放器和PDA,他们的产品品质也很优秀,也设计良好。同样没有人买。想想吧,我们都难以想像,从戴尔买一台MP3播放器是怎么一回事。你干嘛要从一家电脑公司买一台MP3播放器呢?但我们每天就是这么做的。顾客不会购买你的产品,他们会买你制作它的理由。商业的目的不是和那些他有求你有供的人做生意,是和那些信念相同的人做生意。这就是我的主要论点。
None of what I'm telling you is my opinion.It's all grounded in the tenets of biology.Not psychology, biology.If you look at a cross-section of the human brain, looking from the top down, What you see is the human brain is actually broken into three major components that correlate perfectly with the golden circle.Our newest brain, our homo sapien brain, our neocortex, corresponds with the ”what“ level.The neocortex is responsible for all of our rational and analytical thought and language.The middle two sections make up our limbic brains.And our limbic brains are responsible for all of our feelings, like trust and loyalty.It's also responsible for all human behavior, all decision-making, and it has no capacity for language.我所说的没有一个是我的观点,都是生物学的观念。对,不是心理学,是生物学。如果从上方俯视大脑的横截面图,你所看到的是人的大脑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正好和与黄金环的三个部分对应。我们最新的脑部,即我们智人(生物学概念,指有了现代智慧的人种)的脑部,或者说我们的大脑皮层(neocortex),对应着“是什么”这个环。大脑皮层负责我们所有的理性和逻辑的思考和语言组织。中间的两个部分是我们的边脑(limbic brain),边脑负责我们所有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也负责所有的人体行动和做出决策。同时,这部分没有语言功能。
In other words, when we communicate from the outside in, yes, people can understand vast amounts of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like features and benefits and facts and figures.It just doesn't drive behavior.When we can communicate from the inside out, we're talking directly to the part of the brain that controls behavior, and then we allow people to rationalize it with the tangible things we say and do.This is where gut decisions come from.You know, sometimes you can give somebody all the facts and figures, and they say, ”I know what all the facts and details say, but it just doesn't feel right.“ Why would we use that verb, it doesn't ”feel“ right? Because the part of the brain that controls decision-making, doesn't control language.And the best we can muster up is, ”I don't know.It just doesn't feel right.“ Or sometimes you say you're leading with your heart, or you're leading with your soul.Well, I hate to break it to you, those aren't other body parts controlling your behavior.It's all happening here in you limbic brain, the part of the brain that controls decision-making and not language.换句话说,在这个黄金圆环上当我们从外向内沟通时,我们可以让人们理解大量复杂的信息,比如特点,好处,事实,还有图表,但就是无法激发他们的行动。当我们可以从内向外沟通时,我们就是在直接与大脑中控制行动的部分沟通,然后人们再理性地考虑我们所说和做的“怎样”和“什么”。这就是那些勇敢大胆决定的来源。你可能也知道,有时候你给了别人所有的事实和图表,然后他们说,“我知道所有的事实和细节是怎么回事,但就是感觉不对。” 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感觉”不对?因为控制行动的那部分边脑,不控制语言,所以当边脑这部分拒绝的时候,我们想来想去只好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不对。”有时候,你会说自己是在用心去带领,或者用灵魂去引导,嗯,我不愿意打断你,但这些都不是控制你行为的身体部分。控制你行为的是大脑的边脑部分,它控制了你做的决定,而不是语言。
But if you don't know why you do what you do, and people respond to why you do what you do, then how you ever get people to vote for you, or buy something from you, or, more importantly, be loyal and want to be a part of what it is that you do.Again, the goal is not just to sell to people who need what you have;the goal is to sell to peopl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The goal is not just to hire people who need a job;it's to hired peopl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I always say that, you know, if you hire people just because they can do a job, they'll work for your money, but if you hire peopl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they'll work for your you with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And nowhere else is there a better example of this than with the Wright brothers.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作所为的理由,而人们需要这样的理由,你如何赢得大家对你的支持,从你这里下单购买,或者,更重要的,忠诚并且想成为你行动的一分子呢?再说一次,目标不是向那些有求于你的人销售,目标是向那些相信你所坚信的人销售,他们将为你付出热血,汗水和泪水。对于这一点,没有比莱特兄弟的故事更说明问题的了。
Most people don't know about Samuel Pierpont Langley.And back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pursuit of powered man flight was like the dot com of the day.Everybody was trying it.And Samuel Pierpont Langley had, what we assume, to be the recipe for success.I mean, even now, you ask people, ”Why did your product or why did your company fail?“ and people always give you the same permutation of the same three things, under-capitalized, the wrong people, bad market conditions.It's always the same three things, so let's explore that.Samuel Pierpont Langley was given 50,000 dollars by the War Deptartment to figure out this flying machine.Money was no problem.He held a seat at Harvard and worked at the Smithsonian and was extremely well-connected.He knew all the big minds of the day.He hired the best minds money could find.And the market conditions were fantastic.The New York Times followed him around everywhere.And everyone was rooting for Langley.Then how come you've never heard of Samuel Pierpont Langley?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塞缪尔·兰利这个人。在二十世纪早期,对载人飞行的探索的热情,就像今天对建立网络公司的热度一样。每个人都在尝试。塞缪尔·兰利有着我们大家所谓的成功的所有要素。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今天,你要是问别人,“你的产品或公司为什么会失败?” 那人一定会给出同样三样事情的同样组合──资本不够,用人不善,市道不佳。总是这三个原因,那么让我们且来探讨一番,究竟如何。塞缪尔·兰利获得国防部五万美元投资,让他研制载人飞机。所以对他来说,资金不是问题;他又在哈佛有一个职位,并在Smithsonian博物馆工作,人脉很广很深。他也认识当时所有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用手里的资金可以雇佣当时最好的专家。如果研制出来载人飞行器,市场前景更是无可限量。除此之外,《纽约时报》记者整天跟在他屁股后面等新闻──每个人都支持他。那么你今天怎么会从来没有听说过塞缪尔·兰利呢?
A few hundred miles away in Dayton Ohio, Orville and Wilbur Wright, they had none of what we consider to be the recipe for success.They had no money.They paid for their dream with the proceeds from their bicycle shop.Not a single person on the Wright brothers' team had a college education, not even Orville or Wilbur.And the New York Times followed them around nowhere.The difference was, Orville and Wilbur were driven by a cause, by a purpose, by a belief.They believed that if they could figure out this flying machine, it'll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world.Samuel Pierpont Langley was different.He wanted to be rich, and he wanted to be famous.He was in pursuit of the result.He was in pursuit of the riches.And lo and behold, look what happened.The people who believed in the Wright brothers' dream, worked with them with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The others just worked for the paycheck.And they tell stories of how every time the Wright brothers went out, they would have to take five sets of parts, because that's how many times they would crash before they came in for supper.与此同时,在俄亥俄州戴顿市几百里外,奥维尔·莱特和维尔伯·莱特兄弟,他们俩没有任何我们认定的成功要素──他们资金匮乏,研制经费都来自于兄弟俩开的自行车铺的微薄利润;他们团队里的人没有一个上过大学,连他们俩自己也没上过;《纽约时报》记者更是不沾他们的边。不同的地方是,奥维尔和维尔伯有一个理由,一个目标,一个信仰驱使着他们去做这些事情。他们相信,如果他们能研制出来载人飞行器,将会改变世界。塞缪尔·兰利就不同了。他想要成名,想要发财。他追求的就是这两个结果。事情如何发展呢? 那些相信莱特兄弟梦想的人,与他们同甘共苦,同洒热血泪水和汗水。其他人只是为工资单工作,而且他们还对外人讲述他们是怎么样在莱特兄弟出去的时候不得不偷偷拿走零件,因为他们晚餐都无以为继,生活濒于崩溃。
And, eventually, on December 17th, 1903, the Wright brothers took flight, and no one was there to even experience it.We found out about it a few days later.And further proof that Langley was motivated by the wrong thing, the day the Wright brothers took flight, he quit.He could have said, ”That's an amazing discovery guys, and I will improve upon your technology,“ but he didn't.He wasn't first, he didn't get rich, he didn't get famous, so he quit.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进行试飞成功,当时无人在场见证,而外界几天之后才知晓。后来事情进一步证实,塞缪尔·兰利动机不纯,因为在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后,他退出了。他本来可以说:“干得真棒,伙计们!让我们在你们的技术基础上做个更好的!” 但是他没有。他是第一个投入研制的,却没能第一个成功,看来他没能成名,也无法借机发财,于是他放弃了。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 it.And if you talk about what you believe, you will attract thos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But why is it important to attract thos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Something called the law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And if you don't know the law, you definitely know the terminology.The first two and a half percent of our population are our innovators.The next 13 and a half percent of our population are our early adopters.The next 34 percent are your early majority, your late majority and your laggards.The only reason these people buy touch tone phones is because you can't buy rotary phones anymore.人们不会为你所做的买单;他们为你这么做的理由买单。如果你讲述你的信念,你会吸引那些与你具有同样信念的人。为什么吸引和你信念相同的人这么重要呢?是因为一个革新扩散的法则在起作用。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这个法则的话,你肯定知道这个概念。在这个社会里,2.5%的人是革新者,接下来的13.5%的人是我们早期的采用者,后面的34%是早期的主流,后面还有晚期的主流,以及最后拖后腿的人,这些拖后腿的人购买按键电话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们再也买不到转盘电话了。
(Laughter)(笑)
We all sit at various places at various times on this scale, but what the law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ells us is that if you want mass-market success or mass-market acceptance of an idea, you cannot have it until you achieve this tipping point between 15 and 18 percent market penetration.And then the system tips.And I love asking businesses, ”What's your conversion on new business?“ And they love to tell you, ”Oh, it's about 10 percent,“ proudly.Well, you can trip over 10 percent of the customers.We all have about 10 percent who just ”get it.“ That's how we describe them, right.That's like that gut feeling, ”Oh, they just get it.“ The problem is: How do you find the ones that get it before you're doing business with them versus the ones who don't get it? So it's this here, this little gap, that you have to close, as Jeffrey Moore calls it, ”crossing the chasm.“ Because, you see, the early majority will not try something until someone else has tried it first.And these guys, the innovators and the early adopters, they're comfortable making those gut decisions.They're more comfortable making those intuitive decisions that are driven by what they believe about the world and not just what product is available.在这个刻度上,我们不同的时候处在不同的区间内,但是革新扩散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大众市场的成功,或是大众市场接受一个观念,你只有到达15%到18%这个市场份额的转折点的时候才会发生。我总是问企业,“你的新业务什么时候开始转变?” 他们喜欢告诉我说,“噢,大概10%。” 很自豪地说。好吧,算你可以遍访10%的客户。我们都有10%的客户已经“接受”了。那是我们怎样描述他们,那就像那种勇敢的感觉,“哦,他们刚刚接受了。” 问题是,在你和他们做生意之前,你怎样找到那些接受了的人而非那些不接受的人呢?所以就是这儿,就是这条小沟,你必须弥补,就像杰夫瑞·摩尔说的,“跨越鸿沟”。因为,你看,那些早期的主流人群不会尝试新事物,直到别人先尝试过了。而这些人,这些革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勇于尝试新事物,他们更易于凭直觉做决定,靠的是他们对世界的信念,而非只是市场上有什么样的产品。
These are the people who stood on line for six hours to buy an iPhone when they first came out, when you could have just walked into the store the next week and bought one off the shelf.These are the people 40,000 dollars on flat screen TVs when they first came out, even though the technology was substandard.And, by the way, they didn't do it because the technology was so great.They did it for themselves.It's because they wanted to be first.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at you do it.And what you do simply proves what you believe.In fact, people will do the things that prove what they believe.The reason that person bought the iPhone in the first six hours, stood in line for six hours, was because of what they believed about the world, and how they wanted everybody to see them.They were first.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 it.就是这样的人,当iPhone推出的时候愿意排上六个小时的队,第一时间买到手,哪怕一个星期后,你就可以轻松走进店里随意从货架上拿一个下来。就是这些人,在平板电视刚推出的时候,愿意花费四万美元购买,即使技术还没完全成熟。对,顺便提一句,他们这么做不是因为产品的技术有多么伟大。他们是为自己而购买。因为他们就是想喝头羹汤。所以还是那句话,人们不因你所做的而买单,他们因你所做的理由而买单,你的行动就证明了你的信念。实际上,人们会做那些证明他们信念的事情。那些在iPhone开售前排队6个小时的人,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智能手机和移动计算将是业界的未来,于是他们排队证明给世人看,他们将是第一批走向这个未来的人。人们不为你的行为买单,他们为你的信念买单。
So let me give you a famous example, a famous failure and a famous success of the law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First, the famous failure.It's a commercial example.As we said before, a second ago, the recipe for success is money and the right people and the right market conditions.Right.You should have success then.Look at TiVo.From the time TiVo came out, about eight or nine years ago, to this current day, they are the single highest-quality product on the market, hands down, there is no dispute.They were extremely well-funded.Market conditions were fantastic.I mean, we use TiVo as verb.I TiVo stuff on my piece of junk Time Warner DVR all the time.关于革新扩散理论,让我给你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著名的失败和一个著名的成功例子。首先,著名的失败例子,是在商业领域内的。像我前面提到的,成功的要素是资金充裕,用人为善,市道正好。没错,这样你就可以享有成功了。那么看看TiVo吧。从八、九年前TiVo问世,直到今天,他们都是市场上唯一品质最高的产品。(对听众)不用举手,这没什么可争议。他们资金极为充裕,市场需求非常好。我们几乎把TiVo当作日常用语了──我一直把东西TiVo在我那时代华纳的垃圾DVR里面。
But TiVo's a commercial failure.They've never made money.And when they went IPO, their stock was at about 30 or 40 dollars and then plummeted, and it's never traded above 10.In fact, I don't even think it's traded above six, except for a couple of little spikes.Because you see, when TiVo launched their product, they told us all what they had.They said, ”We have a product that pauses live TV, skips commercials, rewinds live TV and memorizes your viewing habits without you even asking.“ And the cynical majority said, ”We don't believe you.We don't need it.We don't like it.You're scaring us.“ What if they had said, ”If you're the kind of person who likes to have total control over every aspect of your life, boy, do we have a product for you.It pauses live TV, skips commercials, memorizes your viewing habits, etc., etc.“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 it.And what you do simply serves as the proof of what you believe.但是TiVo是个商业上的大失败。他们从未盈利。当他们上市时,他们的股票价格大约30到40美元,然后就直线下跌,而成交价格从没超过10美元,实际上,我记得就没有超过6美元,除了几次价格小涨起落。为什么?因为你看,当TiVo发布产品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顾客的是他们的“what是什么”。他们说,“我们有一个产品,可以暂停直播电视节目,跳过广告,倒回节目开始,记住你的观看习惯,甚至你都不用设置。” 而挑剔的大众回答,“我们不相信你,我们不需要这个东西,我们也不喜欢它,你在唬人。” 市场反应如此糟糕!要是他们像下面这样说会怎样呢,“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全面掌控生活每个方面的人,伙计,我们这儿为你量身打造一款产品,它可以暂停直播电视节目,跳过广告,倒回节目开始,记住你的观看习惯,等等等等。” 人们不因你所做的而买单,他们因你所做的理由而买单,你的行动就证明了你的信念。
Now let me give you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e law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In the summer of 1963, 250,000 people showed up on the mall in Washington to hear Dr.King speak.They sent out no invitations, and there was no website to check the date.How do you do that? Well, Dr.King wasn't the only man in America who was a great orator.He wasn't the only man in America who suffered in a pre-civil rights America.In fact, some of his ideas were bad.But he had a gift.He didn't go around telling people what needed to change in America.He went around and told people what he believed.”I believe.I believe.I believe,“ he told people.And people who believed what he believed took his cause, and they made it their own, and they told people.And some of those people created structures to get the word out to even more people.And low and behold, 250,000 people showed up on the right day, at the right time, to hear him speak.现在我再给你一个革新扩散法则的成功例子。1963年夏天,25万人汇集华盛顿DC,聆听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讲。没有什么邀请信,没有什么网站让你查演讲日期。怎么做到(汇集这么多人)的? 金博士并非美国唯一伟大的演说家,他不是唯一饱受社会歧视之苦的人。实际上,他的部分观点很糟糕。但他有一个天分。他没有巡回告诉人们要做什么去改变美国。他巡回演讲告诉人们他的信念。“我相信有一天……我相信……我相信……” 他告诉人们。
How many of them showed up for him? Zero.They showed up for themselves.It's what they believed about America that got them to travel in a bus for eight hours, to stand in the sun in Washington in the middle of August.It's what they believed, and it wasn't about black versus white.25 percent of the audience was white.Dr.King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laws in this world, those that are made by a higher authority and those that are made by man.And not until all the laws that are made by man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aws that are made by the higher authority, will we live in a just world.It just so happened that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was the perfect thing to help him bring his cause to life.We followed, not for him, but for ourselves.And, by the way, he gave the ”I have a dream“ speech, not the ”I have a plan“ speech.而那些和他怀有同样信念的人接受了他的理由,把它们变为自己的观念,再告诉别人。还有人进一步构建信念把话语传给更多的人,结果,25万人在那天准时出现,聆听他演讲。有多少人是为金博士而来?没有谁是。他们为自己而来,是他们自己对美国的信念把他们带上大巴,跋涉八个小时,在八月夏日的太阳底下来到华盛顿。这是他们的信念,这信念无关黑人与白人,现场听众有25%是白人。金博士相信世间有两种法则,一种是上帝制定的,一种是世人制定的。直到世人制定的法律和上帝制定的律法相符合,我们才真正生活在公义的世界里。只是碰巧民权运动是帮他将信念付诸实现的最佳载体。我们跟随他,不是为了他,是为了我们自己。顺便说一句,他的演讲是“我有一个梦想”,不是“我有一个方案”。
(Laughter)(大笑)
Listen to politicians now with their comprehensive 12-point plans.They're not inspiring anybody.Because there are leaders and there are those who lead.Leaders hold a position of power or authority.But those who lead inspire us.Whether they're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we follow those who lead, not because we have to, but because we want to.We follow those who lead, not for them, but for ourselves.And it's those who start with ”why" that have the ability to inspire those around them or find others who inspire them.听听今天的政治人物提出的综合12点方案,对听众而言真是毫无激动人心之处。有两种人,一种是领导,一种是能领导的人。领导只是处在有权力或权威的位置。但能领导的人才能激励我们,不论他们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跟随那些能领导的人,不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而是因为我们想要。我们跟随那些能领导的人,不是为他们,是为我们自己。正是那些从“为什么”开始的人,有能力激励他们周围的人,或者找到那些能激励他们的人。
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