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北方地区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当前北方地区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2007-03-28 13:47:00 作者: 来源:
2006年9月底以来北方地区许多省份的产蛋鸡群在产蛋高峰或尚未达到产蛋高峰即开始出现产蛋下降,降幅一般为5%~50%,还有的鸡群产蛋率上升到60%~80%后停滞达不到产蛋高峰,现将河北山东地区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产蛋高峰期和高峰期前后发病的最多,产蛋下降的幅度最大,280日龄以上的发病较少,产蛋下降的幅度也小。
二、产蛋下降的原因
根据对上述地区产蛋下降鸡群的调查分析,70%以上的产蛋下降是由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约5%是在预防或治疗时用药不当造成的,其余是由饲料营养、管理、环境变化、应激等因素引起的。在传染性疾病中新城疫约占40%,H9亚型禽流感约占25%,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约占9%,鸡传染性鼻炎约占10%,减蛋综合征约占5%,禽脑脊髓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支原体等其他传染性疾病约占11%。
鸡群的免疫失败。免疫程序的不合理,对重点疾病保护不足,比如开产后只免疫新城疫活疫苗,造成鸡群新城疫抗体效价过低,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或只重视灭活疫苗的免疫,不进行相应的活疫苗免疫,造成黏膜免疫的缺失或低下。开产本身对鸡就是一种强生理性应激,造成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下降。一方面大量营养要用于产蛋,另一方面循环抗体大量的向卵黄转移,随着产蛋率的上升,抗体下降速度逐渐加快。如果开产前或开产初期没有进行适当的加强免疫,抗体水平本身不高,开产后很快就会降到临界保护值以下,再有野毒感染,则很快发病造成产蛋下降。还有的养殖户认为鸡传染性鼻炎疫苗保护率不高,免疫了也有发病,所以对一些鸡群没有进行鼻炎疫苗的免疫,因此发病后病情严重,治疗后容易反复,造成产蛋率的较大幅度下降。
疏忽低致病性禽流感免疫。近两年来,人们对H5N1禽流感给予高度重视,相对地,放松了对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再者,一些地方H9亚型禽流感疫苗也难买到,有的甚至连H5亚型和H9亚型的二价苗也很难买到,导致一些鸡群没有免疫或已超过免疫保护期。
用药不当。产蛋鸡连续使用3天磺胺类药物,产蛋量明显下降。金霉素被吸收后,能与血中的钙结合,形成难溶的钙盐排出体外,因而阻碍了蛋壳的合成,使鸡群的产蛋量下降。氨茶碱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产生的哮喘,用于蛋鸡群后,可使鸡群产蛋率下降。一些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的松等,也会影响产蛋率。
冷应激和通风不良造成产蛋下降。产蛋鸡对温度要求是比较敏感的,一般禽舍温度在16~23℃时,是比较适宜的。不少养殖户都习惯冬天将鸡舍关得严严实实,鸡粪发酵产生的氨气以及硫化氢,还有鸡只自身呼吸时所排出的CO2,从而导致舍内有毒气体浓度过高,危害鸡只的眼睛和呼吸道,影响产蛋。另外,突然更换饲料、高峰期免疫等也是造成产蛋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预防对策
1.科学有效的免疫接种,保证鸡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有条件的可定期测定新城疫和禽流感的抗体水平。做好新城疫的免疫接种,在100~110日龄和140日龄进行两次新城疫活疫苗加油苗的免疫。产蛋期应每隔6~10周进行一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的免疫,提高局部免疫力,预防非典型新城疫或传染性支气管炎所引起的产蛋下降和蛋壳质量(白壳蛋、软蛋)下降;减蛋综合征一般在16周龄左右免疫,在输卵管发育之时产生足够的保护能力,免受减蛋综合征病毒的攻击;加强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适时接种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H9亚型禽流感虽然不会引起大批的鸡只死亡,但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产蛋率的急剧下降,并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使免疫应答不理想,也容易造成大肠杆菌等细菌病的继发感染,使产蛋鸡淘汰率增高,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冬春季将鼻炎纳入常规的免疫程序,鸡传染性鼻炎疫苗抗体可以阻止细菌进入血液,减轻全身性感染,临床上免疫过鸡传染性鼻炎疫苗的鸡群,即使发病对产蛋率的影响也很小,并且治疗起来也很容易,且治愈快、复发率低。切记,一般蛋鸡25周(175日龄)是产蛋尖峰,是保护点。要提前做免疫,使鸡在产蛋尖峰前产生坚强的保护力,这样可避免产蛋高峰免疫,造成应激,影响产蛋。
2.加强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建立健全各种防疫与消毒制度和设施。
3.改善鸡舍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在做好通风换气的同时,应防寒保暖。必要时可在舍内加温,也要保持通风,定期排气,降低氨气浓度,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要加强光照管理,不随意增减,喂料要定时,保证全天充足饮水。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
第二篇:当前经济困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当前经济困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一、计划体制在中国的起源
研究计划体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而言,经典作家的原始构思对各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成影响甚微。在我看来,计划体制在中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远远长于新中国的历史,因此,共产党长
期征战中形成的战时命令体制就不会不对新中国的计划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渊源上说,年之后形成的以陕甘宁边区最富代表性的抗日根据地体制,对中国计划体制的起源尤其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起来,与其说是舶来的苏联模式决定了中国计划体制的面貌,倒不如说这种土生土长的延安模式才是计划体制的胚胎。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统收统支;二是地方分权,即各根据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行分散经营、自力更生。在面临着严峻战争考验的时期,这种模式曾经有效地保障了战时供给,保证了共产党能够最终顺利地夺取政权。到建国之后,一方面,由于四边战火犹未平息,政权尚未稳定,所以这种战时体制自然仍有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对于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新政权赖以巩固和发展的庞大的中层干部大多行伍出身,他们熟悉的是以命令和服从命令为特征的军事组织。可见,面对这样一种丰厚的组织资源,最合理的利用途径恐怕就是命令式的计划体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建国伊始,就已经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国家力量强制实行工业化,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林毅夫等作者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一书中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内在的经济逻辑。他们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在一个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只能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必需品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因此造成了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极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计划与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最后,为了贯彻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在微观上必须建立以完成计划任务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可见,一经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性的微观经营机制便相继形成,这种叁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内生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普遍追求经济增长率之外,充分就业也是其最关心的国家目标之一。从一开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公民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义理性,又译合法性既然来自劳动人民当
家作主,则国家无形之中便负有提供公民劳动和工作的权利的义务。正如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如果由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劳动力市场,则自愿和非自愿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实现工人全部就业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借助计划体制。在计划体制下依靠行政命令实现充分就业,结果只能是压低并限制工资水平。但做为对此的补偿,国家还会给予工人较高的福利待遇。国有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提供各种福利待遇的任务,这就是企业办社会这种现象的来源。
二、两种体制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
如何比较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一般来说,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二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然而,这两个指标都有着很大的偏颇性。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则发达国家挟其数百年来的深厚积累,自然比后进国家占据优势;反之,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则落后国家由于基数小,起点低,其潜在的增长机会要比发达国家更多,反映在增长率上自然比发达国家更高。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指出,为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需要考虑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换言之,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一国能尽可能地挖掘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缩小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根据默瑞尔和奥尔森的研究,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年、年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绩效如下:
表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年间的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增长率差距一二二-一市场经济国家计划体制国家资料来源:
表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年间的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增长率差距一二二-一市场经济国家计划体制国家资料来源:
上面两个表中,第二栏分别是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年、年这两个时期内实现的年均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叁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按照预测应实现的年
均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四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从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一在年期间,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绩效大体相当,计划体制国家甚至表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这表明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体制中的其他缺陷;
二在年间,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绩效开始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从表象上看,计划体制国家的实际增长率并不比市场经济国家相差太大,但分析它们的增长率差距就可以看出,计划体制国家已经开始衰落:在年间,市场经济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和上一时期%相比基本相同,但计划体制国家的增长率差距已经从上期的%扩大到%。换言之,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率差距仅扩大了%,而计划体制国家则扩大了%。
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在年代和年代经历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则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能够实现与之并驾齐驱的高速增长,不能不令人震撼。以往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经济学家大多只注意到了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则进一步地分析了这种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由来。
在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来看,计划体制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差异在于,计划体制国家实行的都是一种相对集权的政治制度。在计划体制国家中,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而且,由于这些领导人可以长期任职,因此其集团比较稳定。和其他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家们一样,默瑞尔和奥尔森也把治国者视为经济人,也就是说,身居高位的治国者和芸芸众生一样,也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治国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其政权的长治久安,或者说,治国者目标函数可以概括为义理性的最大化。由于在计划体制国家中,权力相对集中且统治稳定,所以其治国者的自身利益自然而然地易于和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与所谓民主政体中那些轮流坐庄的政客相比,计划体制国家的领导人更为关心自
己国家的经济成长。
这种关心首先体现在治国者对经济增长率的渴求上。由于在敌对意识形态国家的包围之中明显感到的生存威胁,由于一国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工业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而非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直接决定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由于更高的增长率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可以提高自身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所以不难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以赶超战略为基本政策。
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不仅赋予了治国者强烈的动机去关心经济成长,而且这种体制还给治国者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强有力的集权政府可以轻易地粉碎各种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干扰。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指出,寻求特殊利益的各种组织或集团过于活跃时,将会降低社会效率和国民收入,而且还会带来政治不稳定因素。利益集团追求的往往是瓜分更多社会财富。奥尔森形象地把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比作一群人在瓷器店里争夺瓷器:一部分人在多拿的同时,还会打破许多大家本可以分到手的瓷器。其次,由于长期任职,治国者可以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去进行长期投资,比如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等等,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经济成长奠定基础。
叁、传统计划体制的衰落
在经历了建国之初的经济跃进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日益暴露出效率低下的问题。事实上,经济学家们目前普遍认为计划体制先天就有着致命的缺陷。因此,出乎意料的可能并不是这种体制为什么会在本世纪末宣告结束,而是它为什么竟会存在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优劣,都取决于其内在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关心的是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本,即如何以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和经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的信息,维持一种经济体制的运行。激励机制关心的是人们的积极性,即如何使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目标。从信息机制这一方面来讲,计划体制要求中央计划者处理瞬息万变、浩如烟海的有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在信息的层层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将呈几何级数递增,最终远远超出了计划者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这使得有的批评者称计划体制只是一种计算机乌托邦。再从激励机制这方面来看,由于国家只能以执行计划的结果评价工厂和企业的业绩,所以完成计划目标便成了各级经营者唯一关心的事情。于是,就像一幅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在一辆卡车上装着一颗直径两米左右的大铁钉,旁边的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了,直径两米的大铁钉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毫无用处,但它却能满足生产的计划指标。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家只能以经营者过去的工作成绩制定下期计划任务,所以经营者为了逃避更多的生产任务,有着强烈的动机去隐瞒其真实产量,甚至消极怠工。
这种有着先天缺陷的计划体制之所以还能够长期存在,恐怕是因为:一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提供了一种针对治国者的激励机制,使之格外关心本国的经济成长;二在未能达成合谋之前,下级官员以及经营者的相互竞争有助于减少国家的监督成本。换言之,这种内部竞争减少了计划体制所需要的信息量。
以上两点合起来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计划体制在其初期因为有效地抑制了分利集团的活动而实现了不同寻常的高速经济增长。遗憾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似乎只是暂时的、特殊的。考虑到计划体制国家的建国大多经历了革命、战争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些激烈的震荡已经替新生的计划体制国家清洗了社会中旧有的利益集团。
经过一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之后,新的利益集团开始在计划体制内部逐渐产生。尤其是,在主管各部门的高中级干部和下属企业的领导人之间,有着天然的共同利益基础,最容易形成共谋。
这确实是官僚体制的两难。一方面,从提高政府效率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政府内部实行按部门的分工,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保持紧密联系也是促成上下级更好合作必不可少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永恒难题,当做为治国者的代理人的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共谋之后,是的,大臣这种被治者左右治理者的尴尬处境便不可避免了。人们常把各部门里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结盟之后的活动称为官僚主义行为,仔细分析,这种官僚主义行为指两件事:一是尽量向中央隐瞒本部门的实际生产能力;二是尽量向中央索取更多的资源以供自己支配。由于处于下级的部门联盟在信息方面比中央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各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自己最清楚,中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听信这种虚假的汇报。
在部门结盟的势力不断巩固、壮大的同时,是治国者瓦解分利集团能力的削弱。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新一代政治领导人几乎都是从部门官僚中产生的。而且,官僚阶层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治国者在与利益集团谈判时的地位和力量自然不如以前。部门结盟在计划体制之下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最大阻力。部门结盟在寻求特殊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侵蚀着计划体制的基石。于是,在计划体制后期,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下一页
第三篇: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体质检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表现为持续增长,而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却在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重视和广泛关注。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从社会、学校教育、家长和学生自身进行分析,针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为提高学生体质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质下降 原因分析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b)-0147-0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从单学科的角度提升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将“体育阳光活动”计划在各中小学启动并实施,让学生走出寝室、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和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笔者在担任体育教师期间,曾对中学学生体质进行测试,深知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事实和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影响。带着这样的问题,文章将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5个方面进行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为中小学生体质素质提高提供参考。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1.1 社会原因
1.1.1 封建体制遗留的问题
在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下,人们尊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唯分数论英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都已习以为然,学生的一纸成绩单成为让大家为之炫耀和产生心理优越感的“标签”,并默认体育与健康课程无关紧要的认识偏见。
1.1.2 国家出台的管理政策和监督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各学校硬件和软件资源配置差距突出,以及受地域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学生个体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管理部门笼统出台的政策但地方监督部门不能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如此,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留于形式和摆设的空架子,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
1.1.3 国家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2016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国家将投入5 000亿对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我国中小学生数目庞大,分“糕点”的人数太多。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的教学场地器材都得不到保障,“放羊式”的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课渐渐失去兴趣,教师们也力不从心,学生体质下降就是必然之势。
1.2 学校原因
1.2.1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缺乏具体的评价体系和必要的措施监督,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缺乏硬性的评估和具体可行的监督制度。
1.2.2 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学校教学工作重心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及格率,以获得社会,家长的认同。教师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对所担任学科加大布置作业量,“占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补课”,甚至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资料讲解,剥夺学生仅有的体育锻炼时间。
1.2.3 学校对体育教师对教师的认识偏见
考试学科和学校地位成正比,体育教师地位低下,不受重视。比如:职称评定优先考虑的期末统一命题的学科,并成绩靠前的学科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主观因素太强,学校领导的话语权太重。这些认为因素造成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作为教学的导演,没有教师的全心投入教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保障。
1.3 家庭原因
1.3.1 家长的健康意识淡薄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健康意识的引导不够,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家长们回家就是低头一族的“手机控”。周末或是睡觉,或是参加同学,朋友间聚会,没给孩子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氛围,为学生的体质下降暗藏隐患。
1.3.2 家长监管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家长出门打工挣钱,留守儿童居多,隔代疼的弊端暴露无遗。
1.4 教师原因
1.4.1 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欠缺
教师自身的理论文化水平有限;对《课标》理解和认识不充分,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驾驭能力。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对课程改革思想精髓认识不到位。
1.4.2 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禁锢
受到由来已久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教学中教师们习惯的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学生只是站桩式的听课即可。这种枯燥的教学过程和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对体育课是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局面。造成体育学生体质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1.5 学生原因
1.5.1 学生未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学生对体育的要求就是只要体育考试及格即可。人们念叨的所谓“豆芽科”“副科”已经被孩子们心安理得的默认接受,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没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对自己健康没有主动加强锻炼的意识。
1.5.2 学生的惰性增强
随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经济的宽裕,还是事物游戏种类繁多,孩子玩耍、娱乐的形式多样。通讯工具的不断普及和网络信息的发达,学生沉迷于玩手机,看电视、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的机会逐渐剧增,和加快了体能下降。增强学生身体体质对策
2.1 国家完善政策宏观导向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1.1 国家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导向
国家制定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具有约束力、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制度和措施,有效保障切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2.1.2 国家要切实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把提高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工作规划,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切实得到发展和提高。
2.1.3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和强大
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资,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法规在基层学校落实情况的监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2.2 教育部门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和监督制度
2.2.1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成绩纳入考试科目
让学校领导和家长开始重视学生体育课,不再置学校体育于不顾,学生体育体能的提高。制定合理的考评和奖励机制。
2.2.2 制定对体育教师公平的晋升,考评细则
制定与教师相关的职称评审,年终绩效与体育工作的评鉴,具体准则,促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业态度。
2.3 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和搭建促进教学提升平台
2.3.1 学校行政领导加强制度措施的拟定和执行力度,反馈机制
学校将学生的体质工作纳入常态化工作来抓,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手段多样,措施和手段具体化。
2.3.2 学校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
学校多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多创造学生体育锻炼和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2.3.3 学校举办教师之间的技能技巧比赛,资源共享
对教师业务水平通过学习,或者通过比赛,集体备课,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2.4 利用现代传媒网络,加强宣传和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关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加强宣传力度,让家长更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使更多的父母都能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时代气息。
2.5 家长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营造家庭锻炼氛围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重要的启蒙教育,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远离电子鸦片――电子游戏,让孩子业余时间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月红.中小学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0(44):126-127.[2] 田香玲.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218-219.[3]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5):125-128.[4] 何志文,陈玮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2008(4):3-4,9.
第四篇:高中女生数学能力下降原因及对策分析总结
题 目:高中女生数学能力下降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 校 北京十中
姓 名 赵永彩
联系方式 ***
高中女生数学能力下降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女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分女生严重偏科的现象.因而,对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本文就高中女生数学能力下降原因及对策谈了几点个人法。、高中女生数学较差的主要表现
1、数学感知能力较差。
高中女生接受和消化新知识的速度慢,反映也比较迟钝,知识零乱,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缺乏系统性,感知事物时所获取的象比较模糊和不稳定,遇到问题时只 能看到一些孤立的、零散的、无关紧要的材料,“死盯着”具体的数据,注意不到他们所体出来的数学意义及关系,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数学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偏重形象思维,离开具体内容就无法思考,难以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对函数内容难以理解,抽象不出事物的本质。数与对不上号,有明显的脱节现象,没有形 成较合理的概念的图形意向,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的关系难以想象和分辨,形象描数学材料差,对数学对象,在头脑中构不成完整的图象,对于空间图形提供 的形象信息处理困难。、数学推理能力、联想能力、思维转换能力薄弱。
对自己的推理能力没有信心,在推理时常常顾此失彼,思路容易中断,类比推理困难,一般只是被动的模仿。解决问题时联想内容经常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毫无关系,即便是有老师指导,也只能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孤立的具体的联想,信息选择缓慢及组不合理。受已有数学知识和成功经验的局限,形成思维定势,往往形成正向 联结后,逆向联结就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数学材料从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描述比较困难。、数学记忆力差。
习惯死记硬背,对概念、定理、公理的本质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记得慢、忘得快,只要一天不接触数学就会有生疏感,不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思考。、高中女生数学学习差的主要成因:
教材内容、能力要求的因素
高中数学与初中教材内容、学习方法都有较大的差距。高中数学难度较大,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等要较高。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受到的知识方面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太少,初高中不能很衔接。
生理因素
有研究表明,女性在左脑半球偏侧性功能专门化上,较之男性更早、更强烈,其左脑半球在特化、成熟和优势发展方面还是在平上都明显优于男性;女性的听觉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明显优于男性;在记忆上,女性的机械记忆较强;在思维方面,女性由于偏于情绪色彩,更多偏向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弱,一般对文科兴趣更浓。
心理因素
大部分女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自尊心又强,受挫能力较弱。考试测验成绩不理想,作业错误多,不懂的问题又不敢问老师同学,同学笑话,不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没法解决,最后草草了事。而且大多数女生认为自己在数学上没什么天赋,学不数学,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所以即使成绩不理想,也毫不责怪自己,自我反省。对数学的自信心不足,由于缺乏自信,她们在学上不愿在多花时间,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方法
女生的听课方式比较单一。几乎所有的女生都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每到复习时总喜欢看课本和笔记,而忽视了上课听讲与能的训练。大部分女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她们在上课时总绷紧着神经,希望能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灌入中,但又常常力不从心。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又来不及思考,上课时反应冷淡,加之她们内向、总怕被人取笑,遇到没听懂地方不敢当场提出,只得又依靠课后解决。课后的练习偏重基础,作业反映不出问题。女生大部分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公式,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低,她们都能较好地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她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不愿做难题,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高中女生性格保守,自尊心强,不愿意让师看到她们犯错误,做完后有校对答案的习惯。因此从作业中无法正常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造成了障碍。些女生一味追求书写整洁,答案正确,在作业上花的时间很长,久而久之养成了速度慢的习惯。
其他因素
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还有老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具体有:
(1)“应试教育”大气候的影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课外资料和试题;
(2)对素质教育片面的理解,学校的指导方向偏离教育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习压力加大,负担越减越重;
(3)教学容量大,不少女生对节奏快、容量大的课不适应,平均分和优秀率使老师们不敢在教学方法上作大胆的尝试,教法死板单调,缺乏针对性、趣味性、灵活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4)忽视学习方法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去归纳概括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高中女生数学学习应该采取的措施
鉴于女生数学落后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就应采取综合性的教育,从多方面抓起:、抓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1)起点要低,减小坡度。因为女生推理能力弱,把例题习题都作适当的分割,减少每一步的推理难度,让她们“跳一跳就能够摘到”,尝到甜头,体应数学成功的满足感。
(2)循序渐进,多次反复。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因而知识的巩固性较差,所以,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须循序渐进,多次反复,这样,她们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加深理解,直至完全掌握。
(3)数形结合。因为女生擅长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不强,数形脱节,所以要利用必要的教具、模型、教学画图软件,如《几何画板》,《函数作图工具》,充分利用图表对数学 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形象思维滲透入抽象思维,培养她们的观察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使她们能善于利用图形解决数学问题。、抓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提高质量。(1)巩固记忆力。
课前5分钟,由课代表出两道使用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理的问题,以巩固她们的记忆。课上听讲我要求她们做到“五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认准重点;“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教材中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2)揭示思维过程。
鉴于女生接受数学知识慢,注重条理性,在讲评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分析了解学生拿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怎样审题,如何把关键的条件挑出来,怎样把条件 进行转化和重组,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让学生体验成功之路,也让她们知道解题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应该用策略去解决问题和 困难。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分析问题的性质、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锻炼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她们大声的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对她的每一步都要肯定,对的给予表扬,增强信心,错的就启发她发现错误所 在,做忠实地倾听者。这样,学生掌握了什么,没掌握什么都可以了然于心,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教学,并使课后辅导有了针对性。
(4)锻炼概括能力。
下课前5分钟,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作小结,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的方法归纳整理知识点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论,揭示这些结论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形成一条条的知识链,进而结成知识网。
(5)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女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女生一般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她们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她们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基础,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根据数学基础、综合、方法等类编制“类题”。根据数学条件、结论、思想、方法等编制“变式题”。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女生的数学能力,尤其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使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抓课后工作: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保障
(1)难度适当。作业布置和测验难度适当,有层次(有选作题,有附加题),这样就不会加重学生的科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发现自己也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实施分层疏导,辨症施治。对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应教她从简单的模仿中找规律;对思想负担重的学生,应主动疏导,帮她打开心结;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积极开导;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要及时的帮助调整;对思维水平低的,要强化训练。
(2)建立错题本。将作业、试卷中最基础的知识错误,或一些典型性错误摘抄下来,分四部分:原题、错解、原因、对解。要求她们常翻常看,时刻提醒自己哪个知识点需要补缺漏,在哪里常犯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老师也可以从错题本上看到学生差在哪一方面,应该帮她重新构建哪一方面的认知结构。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扬长避短,增加自信
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瞬间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要以绝对评价代替相对评价,发现她们自己学习成绩前后的进步;要把数学学习的落后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要认为是她们能力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女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偏差。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女生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特别要针对女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多讲通解通法和常用技巧,注意速度训练,分析问题既要“由因导果”,也要“执果索因”,暴露过程,激活思维;注重数形结合,适当增加直观教学,训练作图能力,培养想象力;揭示实际问题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培养“建模”能力。例如讲集合的几种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就让每一个学生想一个实际例子,加以说明,然后全班讨论,分辨正误。通过大家讨论,互相学习,学生对该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讲组合性质时,我让学生思考能否用组合的意义来构建“组合模型”。这样学生很易理解。
(2)敢说敢问,培养兴趣
教学中,精心设置疑虑情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刺激思维,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善于利用风趣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比喻,如讲“函数y=Asin(wx+c)+B图像是怎样从y=sinx变 化得来的”。我将此过程描述成“先溜冰,然后拉手风琴,再跳绳,最后坐电梯”,并辅以动作,使得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讲新 旧坐标的互化公式时,学生总是记不清,我就把它概括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变为学习的动力。针对任教班级女生内向胆怯的性格,在课余时间我尽可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她们相处,经常同她们平等交谈,和她们做朋友,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她们“敢问”、“会问”,让她们在课上敢于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想法,允许她们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我们要给她们一个空间,让她们自己往前走;给她们一个条件,让她们去锻炼;给她们一个问题,让她们自己找答案;给她们一个冲突,让她们自己去讨论;给她们一个权力,让她们自己去选择;给她们一个题目,让她们自己去创造,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给女生制造提问的机会,我常在中午时间到教室转转,这一时间教室内几乎全是女生,她们会大胆地提问。同时,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喜欢、认可你了,在课堂上你才能更容易的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另外,作为老师,要求能以积极态度对待女生的数学学习,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她们弃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当学生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老师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说“坐下”,而是要耐心的引导,对他们说“请坐,再一想”。在教学中教师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会拉近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消除女生的畏难情绪,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自主学习,展各种学习能力。当女生们发现老师对她们亲切友好,她们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引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我们还可
结合女性成才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她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事实上,女生的情感平稳度比较高、耐性与坚忍不拔精神都比男生强,只要她们感兴趣,就会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3)持之以恒,培养意志。
要从课前预习、课堂听讲、作业书写、单元复习等方面正确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同,要经常鼓励她们知难而进,努力钻研,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做到持之以恒,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综上所述,要培养女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女生的数学能力,在生活中要和她们多接触、多交流、多关心;在课堂上要低起点、点要勤反复、难点要多分解,即教法要有针对性;在课后教师和学生互相要多问,练习要多面批,对学生多要鼓励。总之,对高女生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群体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只要我们做得细、做得实,一定会有成效的。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下降”原因分析及对策
常常有家长带着报怨或不解向老师反映,他们的孩子一二年级成绩优秀,假如用分数量化的话,语数英都可达95分以上,而到了三年级,成绩直线下降,语数成绩只有80左右。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成因分析:
一、教材由易到难,教学要求由低到高。
一二年级语文是以识字教学为主,数学是简单的加减法。这是学习的起步阶段,小朋友们在来校之前,已接受了幼儿园、家庭的学前教育。正是对字和简单计算发生兴趣的启蒙时期,对识字、认数充满了童趣性的热情和喜好,且低年级的教材比较简单,要求比较低,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达到优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到了三年级后,语文从以拼音、识字为主到了以学段、学篇为主,并开始有了作文教学;数学也从简单的运算到复杂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计算等,特别是二期课改新教材,着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生每天的作业也相应的多了。
二、作文教学不容易满分,复杂运算易出差错
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三年级开始有了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内容比较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一段话。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写一段内容比较完整的段落。由于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作文不太容易得满分,起码要被扣去3分(一张100分的测试卷,作文一般占30%,教师扣掉3分,已经算是给了个优)。
学生到了三年级,要进行复杂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计算失误成了学生数学测试失分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总是将学生的计算失误归结为粗心,如,简单的加减法做错,题目抄错,答案写错。这种错误,尽管有一部分原因是粗心造成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受到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干扰是指大量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影响,当遇到类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有的信息,即强信息便会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如,25×4=100,很多学生在计算24×5时,由于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又如,326+63+47,学生用加法结合律使63和47相加,信息中类似的情况是100,于是学生会把这题算成:326+63+47=326+(63+47)=326+100=426。
三、心理变化,爱好广泛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生理、心理方面也有一定变化,他们开始逐步形成一定爱好。有的喜欢语文,有的喜欢数学,有的爱好体育、音乐等。为什么?因为儿童到了十岁左右`时在生理、心理方面较一二年级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潜移默化的,家长、教师一般是难以感觉的。首先是自尊心和爱好的发展,其次是主观意志的逐步形成。许多学生到了三年级后会明显地产生各种兴趣,偏爱某种学科或爱好。学生在生理、心理的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主要对策:
一、作文有困难怎么办?
1、让孩子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山东省有一所小学,原国家教委分管基础教育的柳斌主任亲自出作文题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做,结果人人优良。他们的经验是什么?校内校外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读书。教师和家长除了让学生多读书外,针对学生的实际还让他们做一些造句、写一段话,口头作文等。
2、要着力加强对学生做人的培养,因为只有人的认识提高了,境界高了,作文能力才会有质的突破。也就是“人情练达皆文章”。
3、不要急于求成,逼着孩子搞“大运动量”的“疲劳战术”——诸如强行规定他们每天大量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写几篇作文等。
4、经常与家长联系,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双管其下。
二、老是粗心怎么办?
1、小学生的差异往往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其中学习习惯是重要方面。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先分析一下是思维方面的原因,还是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如果是习惯方面的,要从这几方面要求他们:认真审题,看清每一个运算符号;做题目时做到“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做数学题要养成认真、规范地打草稿;检查对错要从草稿开始。并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
2、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清晰的概念,保证计算正确无误。教师在教学一个新概念时,首先要让他们准确理解和引导学生去探究,证明概念的形成。
3、加强针对性。实践证明,受强信息干扰等因素造成的计算失误,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纠正的。属于基础知识较差的计算错误,则要加强这方面的补缺。学生做作业家长陪读现象是司空见惯,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怎样看待成绩下降
不要光看学生成绩的一时下降,而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习的自觉性,探究性、主动性如何。学生的成绩似波浪起伏,并非不正常。如果学生对各门学科理解,并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一时成绩达不到优秀是一时的表现等问题,随着孩子不断地学习,是完全能够克服的。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后,语文学科正在进入形象思维的“角色”,而在数学学科方面,正在进入逻辑推理的“角色”。尽管三年级的小学生不知道自己已进入一个新的知识台阶有多高多难,但是,作为家长、教师却必须理解!比如说,三年级有看图作文,一幅画给予孩子的是各种直观上的形象,要孩子就这种直观的形象用生动、具体文字有机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逐步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数学上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较加减法简单运算相比,又是一个新的台阶,它要求小朋友必须有简单的初步逻辑分析、推理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造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可能在进入三年级之后立即就形成。
综上所述,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不要为孩子们暂时的成绩下降而担忧。这种下降正因为是暂时现象、普遍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这种成绩下降现象决不能认为既然是正常现象就不闻不问了。因为共性之中还有个性,普遍性中还有特殊性。总之,不必大惊小怪,而要各自了解原因,予以理解和指导。这种暂时现象会很快改观。正如大海的波涛,既是时起时伏,又是一浪推动一浪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