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敬爱的孙中山先生
敬爱的孙中山先生
您好!很荣幸有机会以书信的方式与您交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这响当当的十六个字让我想起了您,想起了您当年发动的辛亥革命,想起了您在日本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想起了您带领着人民推翻清朝,想起了你一系列为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平的努力斗争,一切一切都刻在了我的心中,尽管您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还是有什么困难,但您还是坚持学习,您坚持学习就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
从高中学习的历史书到现在正在学习的的近代史纲要我仿佛都能看到你的身影,您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每次读到属于您的历史时,我总有不一样的感慨。您的一生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富强而奋斗,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05年,你提出了“三民主义”,后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最后导致了清朝专制的覆灭。是你,是辛亥革命,让中国结束了这五千年的专制社会。1912年元旦,你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然而很不幸,中华民国的自由民主却被袁世凯这个窃国大贼给践踏了,对此您却不服,1913年您发动了二次革命,为了是讨饭袁世凯,还中国一个民主共和。1914年你回到了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华国民党。1917年你被推举为大元帅。1924年您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就在这里奠定国共合作的基础。
您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虽然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但您依旧不抛弃,不放弃。先后发动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虽然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您那种坚定不移,不愿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所赞扬的。
在我的脑海里,您还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好总统。个人生活十分平民化。有“平民总统”和“布衣总统”的美誉。您不吸烟、不饮酒、也不喝茶。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您住的房间不大,房里只有四张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而且客厅还兼做饭厅。您曾今将“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作为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座右铭。这一切一切都体现了朴实无华,为人民服务的您。
五月令人向往,值得赞美。上世纪1919年5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
95个春秋过去了,网上总有文章讨论现在年轻人和以前的年轻人,说以前的年轻人如何上进,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差劲,甚至啃老,要靠上代人养活,是“跨掉的一代”。其实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都知道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也许现在的时代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才出现了官二代和富二代等一些新词语,这些年轻人只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不能代表中国现阶段的所有青年人,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不应该就因为官二代的出现,就说明当代年轻人就是差劲的,我也是年轻人群体中的一员,在我眼里,我们当代年轻人是有担当精神,懂得创新的群体,我们知道我们将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栋梁,请孙中山先生放心,我们一定会为祖国的繁荣而读书,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贡献。
孙中山先生我还想告诉你的是我最近正在读一本叫《红岩》的书籍,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事迹,我想正是由于一大批像你一样,不惜为国家献身的革命英雄的出现,才有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有如今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孙中山先生,是您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新篇章,是您坚持不懈地努力宣扬着革命理论,让大中国民众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您功载千秋,万古流芳。我也会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也要做个像您一样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此致,敬礼!
第二篇:《纪念孙中山先生》
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姓名:李泽田 学号:2015110055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是时代的巨人。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毛泽东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可谓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早在1905年孙老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又把这个纲领诠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即三全主义。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这个纲领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中,至关重要。毛泽东所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核心所建立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支持者,伴随者。这也是毛泽东极其敬仰孙中山先生的原因,他推动了中国走向民主革命的大潮。
1925 年,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不久,毛泽东就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写道:“我们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的伟大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文集》第1 卷,第15 页),这足以看出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尊敬。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摘自《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通过孙中山,学会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谦逊、内敛。我觉得,作为一个政治家,谦逊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在许多优秀的人物中,他们都有这个美好的品质。谦逊即谦虚和逊,在对待别人的意见时谦虚聆听,这样不会让一些忠言错过,而犯下大错,无论自己的地位有多高,都要保持谦逊,为人处世而是如此。谦逊的人,对待别人善于倾听,而不是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打断对方。谦逊的人往往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会帮助自己树立可靠的形象。
毛泽东那么尊敬孙中山,是有原因的。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喜欢那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我们所不具备的但是很想拥有的特质。我想,在孙中山的身上,毛泽东看出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救国之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义。”(《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0 页)孙中山心中有国,面对中国的独特的国情提出了独特的纲领,这个纲领后来就是新中国的最低纲领,可见孙中山对中国理解之深刻,爱国之心之强烈。
还有一点关于孙中山的最伟大的贡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一次具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国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提供了武装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实践,并且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新起点。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摒弃了封建的陋习,许多男人开始减掉他们的长头发,女人再也不用裹小脚,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辛亥革命也绝非偶然,他是长时间的累积,是国内与国外的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间产物。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在1911年,在中国的土地上,民主革命的嫩芽破土而出,逐渐成长,到如今新中国的繁荣。想想一路的艰辛,有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的光辉岁月,有内战时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艰辛,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有两弹一星的辉煌,还有很多很多巨大的进步,都要归功于这一次伟大的革命。
同时,也不是说孙中山是完全完美的,他也有他的性格上的缺陷,但总的来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人,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世界的巨人。在二十世纪,他的影响力无人可以替代。
第三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在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后,又开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篇文章第一方面是写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充分地、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思想遗产的宝贵价值。由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背叛了三大政策,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血腥屠杀,一部分共产党员存有“不喜欢孙中山”的思想和情绪,但毛泽东没有被党内的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情绪所左右。毛泽东提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需要用辨证的目光看问题,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国民党在历史上犯下了很多错误,然而我们要明白那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过错。即使是伟人也犯错误,孙中山先生也一样有过。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是他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毛泽东对我们的期待。毛泽东之所以也是一位伟人,是他有独到的思想,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借鉴前人的教训,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第四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文献·勤思考”
题 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 11月3日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孙中山先生在我眼里一直是前者,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因为他的逝去,代表中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读了毛泽东爷爷在1956年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脑海中便不断浮现出先生的脸,他真真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一个为国家立命的践行者,这样为中国革命操虑了一生心血的人,我真心的敬佩他。
出生于1866年的孙中山还处于清政府晚期统治时代,在他青少年时受到了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并在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905年又创立同盟会。这是我最早了解孙中山的开始。尽管在课本中了解到清晚期的腐败,我还是不能切身体会到当时国家的困难,不能想象到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有多么的难过,但是我非常感激与敬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革命先辈们,旧制度的力量在当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然而,他们仍然团结起来做斗争。一次失败了,总结经验后又继续新的革命,坎坷的道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当腐朽的制度消失不在,当人民不再受到压迫,他们的路途就结束了。不,我错了,革命的道路永远不会结束,一个目标实现了,就有新的目标又出现,因而,什么是革命者?就是不断探索更好的光明大道的人。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山先生,在革命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不断的强调那是多么的困难与艰辛,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名字就数不胜数,直到高中我都以为先生的名字就是孙中山,其实他是叫孙文。毛泽东爷爷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这都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这一事迹也被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到了大学还是作为学生的教材内容。所以我们从小对先生就不陌生,我们都记得他为我们做的贡献。先生真真是一个不计名利的人,在民国建立后,并不居功自恃,在协调后让位于袁世凯,在识破袁世凯的骗局后又发动二次革命,坚持反袁武装斗争,捍卫革命成果。不断的革命与斗争,孙中山就这样一直坚持着,1925年,先生因病去世。《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的一生,谁能真正做到这样为革命而奉献一生?尽管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先生们的一切努力是白费的,资产阶级的道路不适合中国,自古以来为解救中国的未来的各个阶级的努力我们都感激并吸取他的经验,正因为此,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想起孙中山就想起华盛顿,在担任了两届总统的职位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农场度过余生,这位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他将民主共和的观念以身作则,孙中山先生也是这样,在革命期间不断以身作则,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了革命事业。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就连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晚年也犯了错,因此,孙中山先生真真是伟大的人。特别是在今天,我们的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员,有多少能像先生一样将天下视为己任,一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中去,不说投入全身心,只要尽职尽责地将自己的本分做好,社会会美好成什么样子,我期待着这样的社会。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否则为什么诸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雷锋精神、好人某某某的事迹会被大肆报道,我觉得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要是多了的话报道就不再新鲜,相反的是那些破坏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共产主义社会道路,这些都和当时孙中山先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历年来,每个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人无不希望看见今天我们这样的成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的未来的潜力不可想象。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回到那个革命的时代,该怎么向伟大的革命先辈解释今天我们祖国的辉煌成就,也许他们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对孙中山的评价历来很多,周恩来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对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评价他的功过,都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山先生无疑是功大于过的人,尽管他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但他在革命中的付出,为后来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向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想让后人更好的评价他吗!不是的。在他做自己想做的时候,是真真为了人民,为了我们民族,而不是为了名利,为了死后被后人的美好的赞誉,因此,他无愧于自己,即使死了,先生依然牵挂着中国未来,让我们向这样的伟人致敬、中国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青少年肩负着伟大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现在我还不是党员,但这样的责任并不是共产党员才能完成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继承者,我们都要继续革命下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随时铭记历史,铭记心中的责任,为社会和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事做起,我们不是非要向孙中山先生那样,又或者是像钱学森教授这样作出对国家巨大的事情,我觉得,只要我们做好身边的事,做好自己在社会的角色中每个该尽的义务,这样我们已经对国家给了很好的帮助,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也会更好的。
第五篇:浅析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
浅析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
民革三水支部夏克传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即着手规划起草的。按照革命党人的理想,民国政权建立后,应该很快统一全国。开始进行强国富民的建设了。但是由于封建余孽、新旧军阀的明争暗斗,统一事业困难重重。先生为了顾全大局,把大总统职务让位给袁世凯,自任铁路督办时,就以“国民党人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的革命胸怀,对我国的港口、铁路、经济资源作过认真的勘察。《计划》最初用英文写成,名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作此《计划》之由来和目的,他在自序中说:“欧战甫完之夕,作者从事于研究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而成此六种计划。盖欲利用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工人,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且以助各国战后工人问题之解决。”他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而国力薄弱”,宜乘欧战结束之时机,借用外国资本、人力以发展中国实业。这是他为实现民生主义的一项重大措施。当然这种完全寄希望于外国援助的思想是很难实现的。但其宏伟构想和急于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抓实业建设的豪情壮举是值得钦佩的。他的理想正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为现实。
一、《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三步走的思想。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现,孙中山为此提出必须分三步走的思想:第一步,引进外资。政府为了建设需要必须引进外国资金,充分利外国先进的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师。第二步,中外合作。必须设法外国专家得到中国人民的信任,互相帮助。第三步,厉行合同。由中国政府召开正式会议,签订条约,避免上当,重蹈清朝的覆辙。
第二,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孙中山开宗明义提出,中国的经济开发,应分个人企业和国家经营两路进行。他认为,凡是可以委托个人办理的事物,并且个人办理比国家经营为适宜的,应当由个人办理,由国家奖励,用法律加以保护;至于不能委托个人独自经营的企业,应当由国家来经营。
第三,提出了引进外国资金和外国人才的方案。孙中山认为,中国经营各种实业建设,必须大量吸引外资和外国熟练的人才。他确立了利用外资、发展实业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选择最有利的途径来吸引外资,利息轻,无抵押;
二、引进的外资必须用于发展国民最需要的企业,不能挥霍浪费;
三、引进外资必须由企业出面签订合同,不需要政府担保,不带政治性质。这样,他吸取了近代中国的经验教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方略。
第四,开发水利。在渤海湾建立北方大港,成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的策源地、中国与世
界交通运输的枢纽;在杭州湾建立东方大港,在浦东创造市宅中心,实际上提出了开发浦东的问题;以广州为中心,建设南方大港。整治长江、黄河、淮河。
第五,修筑10万英里铁路,包括中央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西南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整个铁路系统连接蒙古、新疆、西藏,覆盖全国各地。建设铁路经济。武汉作为中国本部铁路系统的中心,又是中国中西部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中国茶叶的大市场,必将成为像纽约、伦敦规模的世界大都市。他预言南京、镇江的发展前景广阔。建设沿海商埠和渔业港口31个。
最后,孙中山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但不能沿彼西方文明的旧路径而行,中国必须别辟新途,也就是“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
综上所列《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从大兴铁路建立五大铁路系统,到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联为一体;从建设三个国际性大港及众多中小商港、渔港,到疏浚、开凿运河,治理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扩建增设一大批沿海沿江商场商埠;从全方位开发煤、铁、石油及其他矿产,兴建钢铁、水泥、造船、机车等大型工厂,到发展食品、纺织、建筑等工业;从改良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到鼓励移民垦荒,开发广大的边疆地区,其内容几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
二、《实业计划》在旧中国只能是个愿景
在国家财力不支的困境下,“计划过于伟大,难得如此一大宗巨款”,寻求突破的出路在哪里?孙中山的药方是借助一战“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同时吸引外资,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这种发展思路,在现在看来,确乎有理想化的成分。这就需要进一步考察孙中山的“国际观”。他并非没有意识到当时中国险恶的国际环境。孙中山明确指出世界存在三大问题,即国际战争、商业战争和阶级战争。特别是国际战争,是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染指。然而,即使如此,孙中山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着眼,认为“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斗争之性,乃动物性根之遗传于人类者,此种兽性当以早除之为妙也。”
正是基于这种“互助”观念,孙中山淡化“铁血竞争”之残酷,将中国文明、富强之路定为“西向而行”。“西向而行”,一方面反映了孙中山宏观的国际视野和胸襟,接受、学习并乐于踏上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为其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提供理论支撑,鼓吹利益均沾前提下的中西共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国际“竞争”、“斗争”和“战争”的判断存在一定偏差,将国家的发展过多依赖于“友邦”的帮助,“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
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就历史环境而言,这种“西向而行”的想法只能是后发国家的一种权宜选择,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丛林法则:向列强借力,无异于与虎谋皮。
“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道理比较浅显,然则国破山河在,直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才在形式上统一中国,而且没有勇气废除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1927-1937年,被一些史学家称为“黄金十年”,但国民财富急剧集中于“四大家族”也是不争的史实,客观上对国民经济的探索有限。此外,中国的发展之权,长期受美、日、欧等强势力量左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只能成为空谈,实业计划更是空中楼阁。
三、《实业计划》许多天才般的设想如今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1、三个大港已经建成《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的“物质建设”部分,共分为6个计划,在第一、第二、第三计划中,孙中山设想中国要建成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大港。
关于北方大港,孙中山写道“顾吾人之理想,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与纽约等大。”关于东方大港,孙中山认为应建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并表示“论其为东方商港,则此地位远胜上海。”
而在第三计划中,孙中山构想道:“为建设一南方大港,以完成国际发展计划篇首所称中国之三头等海港。”这个南方大港的位置“当然在广州”。
在孙中山所设想的三地已经形成了三个庞大的港口群。
北方港口群以京塘港为中心,两翼有营口港、丹东港、天津港等;东方港口群有上海港、宁波港、南通港、连云港港以及落成不久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而南方港除了广州港外,还有深圳、蛇口等港口,吞吐量均在亿吨左右,忙碌景象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年设想。
2、青藏铁路通到拉萨
民国初年,孙中山即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在此后的《实业计划》“第四计划”中,孙中山又进一步周密化,设计了5条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干线,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在这之中,孙中山最富创意的设想莫过于高原铁路的建设。“此是吾铁路计划之最后部分,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孙中山当时对其便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但这位伟人同时表示,这一块土地“有最富之农产与最美之牧场”,矿藏丰富、世人罕至,一旦其他铁路完成之后,这条铁路建设实有“必要”。
让人钦佩的是,孙中山不仅提出了构想,还细列出了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线等16条具体规划。
孙中山表示,“此线行经之距离约一千一百英里。”沿线所列地点之细令人惊叹,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位伟人的良苦用心。
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构想基本上都是以沿海的三大港为据点,向内地辐射,并由此形成全国铁路网。如今看来,现在中国的铁路网的构架,基本上没有脱离国父的规划。
3、三峡工程发挥效益
而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孙中山又将目光瞄向长江,除阐述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航业问题外,便是长江上游的水利开发——这是见于国人著述中最早的三峡工程。
孙中山描述道: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36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随后在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更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还可发电。
“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
2011年10月,三峡大坝蓄水至156米,三峡工程开始发挥其全面效益,除了孙中山所能想象到的航道改善、发电外,其最大的效益便是防洪,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三峡工程建成后,能有效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三峡水库的蓄水,将使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显现和发挥;预计到2011年全部投产发电的世界最大水电站——长江三峡电站,将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强劲的能源动力。
世纪三峡梦,今日始辉煌。长达2309米、海拔高程185米,气势恢弘的三峡大坝如同巨臂,紧紧锁揽住奔腾不息的长江水。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世界名坝”。
四、应一分为二评价《实业计划》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为中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的,令人鼓舞的蓝图,孙中山始终把中国的经济建设能否成功视为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实业计划》提出了包括交通、港口、都市、水利、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建设规划,他还提出了国家经营和个人企业两种形式同时发展的主张,他说:凡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孙中山对中国民主化,工业化也有论述,满怀信心,认为中国必然会随着时代潮流而进步,一跃而走上富强之路,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阐述的建国思想,建设原则和计划对中国的未来有着不能低估的启示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奴役下的中国人民富民强国愿望注定是永远不会成为现实的梦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改革开放,才取得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丰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孙中山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绘制在纸面上的蓝图,才得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