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生命之轻,安全之重
演讲稿:生命之轻,安全之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之轻,安全之重》
伟大的作家昆德拉曾写过一本著名的小说,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究竟有多轻?我们知道火山对庞贝古城文明的一夜毁灭,亲眼目睹了汶川、玉树、雅安,一次次地震对生命的顷刻摧残,也一遍遍经历洪水的无情的吞噬,生命之轻在自然面前,暴露的如此明显。我们也见惯了煤矿频频发生的灾难,经历过高铁与巴士的一幕幕惊险,也对无情的大火和罪恶的狂徒愤愤不安,生命之轻在人为面前,也如此微弱不堪。安全,这个在无数场合里无数次提起的概念。
在安全上的失误寻找借口,因为很有可能,它让这个失误再也找不到可以附着的主体了。我相信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有它发生的起因,而这种起因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纵观全球每年发生的所有安全大事,没有一件不是因人而起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
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是的,我们无数次的接受安全教育,无数次的重复安全誓言,无数次的敲鸣警钟,却又无数次的在生命受到伤残甚至毁灭时,不断的哀叹惋惜。人的生命是直线前进的,不可循环,也不可倒退。爱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生命因爱而精彩。我们每天出门,上班,兢兢业业在工作岗位上平凡劳作,我们的父母,他们还迈着年老的步伐,在家中为我们祈祷平安;我们的爱人,她们总是准时的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等待我们下班归来;我们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安安静静的学习,回家认认真真的写作业,然后等着在我们进门时,拿出他们工工整整的字迹,希望得到我们的奖励。也许,就从这一刻起,安全和我们,和家人,和朋友全部绑接在了一起,在这根脆弱的藤丝上,牵挂着多少人的期盼和嘱托,谁能忍心将它拉断?
我有一个在外地工作的朋友,他是做桥梁工程的,几年前,因为他的操作失误,导致一场塌方事故,他因此而致残。那时,他已经有个两个月大的女儿,他的妻子悲痛欲绝,父母也因此难过成疾。直到现在,他的饮食起居还是要靠妻子和年老的父母,女儿渐渐长大了,他却不能抱她一下。一个曾经幸福的家庭,就这样变成了一辈子的遗憾。我每每想起他的时候,自己也会忍不住唏嘘一场。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让大家害怕,也不为勾起大家对他的同情。我只是想说,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才变得如此丰富,因为我们有家人,因为我们有朋友,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让安全二字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心头。
不仅如此,我们在呼唤自己安全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安全影响。我们同在一个环境下,在一个集体里,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幸福。爱己爱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二篇:【演讲稿】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十一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
八年前,同样是云南大学的张超,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
五年前,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八刀致死; 两年前,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杀死室友。„„
当今大学生中,杀人事件频频发生,自杀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身为教育者,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些孩子的生命,到底承受了什么,竟如此黑暗而又脆弱?
既然是自我反思,我们暂且抛开这些孩子的个人责任,只是反观一下我们自己。
先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有一种财产,叫自家的孩子;有一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爱,叫不打不成材。成功的渴望、失败的焦虑,就在代际之间悄然传递着。当搀扶已成习惯,家长如何放手,孩子又如何独立行走?
再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学校。幼儿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小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初中,百日会战,三天定夺;高中,一考定终生;大学,就业or考研,that's a question。“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个新的时代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我们一直向前奔跑,却羞于停下来喘息。
再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社会。马云、李彦宏、潘石屹、王思聪„„成功人士的包装,自媒体的宣扬,粉丝的追捧,正推动着我们从自由广阔的天地之间涌向一座名为成功实为名利的独木桥之上。自由、开放、多元的光环下,却只看见一线发展的缝隙。
诚然,家庭、学校、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温暖的支持、丰富的资源、前进的动力。然而,这三者,犹如三座大山,虽然可以成为坚实的依靠,但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如三条大川,虽然可以承载人生之船,但也会倾覆生命之舟。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问,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一个学生回答,无路可走的时候。无独有偶。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来访者说的最多的也是,我已经无人可说、无处可说,所以,我来这里说。此刻,家庭的期望、学校的关怀、社会的支持,在他们的生命里,只是一种淡漠的背景。
花开花落自有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承压底线。当巨大的压力如洪水般袭来,冲垮了这道底线时,人,就会像花一样枯萎凋零。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泰戈尔的小诗: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第三篇:安全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安全,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古往今来,有多少的文人墨客都对生命进行过讴歌,生命灿烂如花,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而安全则是支撑美好生命的支柱。安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字眼,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的永恒话题,是生命的基石。
安全,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安全,凝聚着人们幸福和平安,安全,维系着梦想和财富。相反,不注重安全则可以摧毁人们精心构筑的幸福、平安、快乐、财富。
地震海啸,火山洪水,矿难火灾,一系列的灾难的发生,一幕幕的血淋淋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自然的无情肆虐也许我们无力控制,但是对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对我们而言,安全,不仅是工作时的基本要求,更应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不厌其烦的举办各类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检查,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让美丽的生命之花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出灿烂的花朵。
树立“安全在我心中”的理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润物细无声”,必须从小处着眼,细微处着手,从实际工作做起。血的教训证明不重视安全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是要付出沉痛代价的。
获得生命是一种赐予,失去生命是一份悲哀。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拥有生命,就要珍爱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奉献的基石在于生命的安全。珍爱生命必须抓好安全。
第四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每一个字符都晦涩难懂,然而每一句话语都透露出万花筒一般的哲理性。同张爱玲一样,米兰昆德拉将他对人性细致的观察与体悟转化为种种苍凉荒诞并弥漫于他的文字当中,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剪破众人本千疮百孔的面具,尽致展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既然很轻,为什么生命还无法承受?米兰昆德拉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轻之所以难以承受是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只会发生一次,不会“永恒轮回”,不会一次次重复发生,举无可举,受无可受,自然便无法承受。
可是,何谓“轻”,何谓“重”呢?
我想,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重”,因为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为“轻”。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变得沉重无法承受,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然而,当这些沉重从我们的肩上消失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如释重负的豁然开朗,而是我们曾经看重的生命如今变得如鸿毛一般,轻得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是沉重的。托马斯不可控制的爱上了特蕾莎,却不愿依附于家庭责任,更不愿平凡、专一的去生活,去爱,他感受到了他所可能要背负的生命之重,因此他害怕承受特蕾莎的爱,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也要付出他的所有。于是他用极不负责的方式迫使特蕾莎给他所谓的自由。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切沉重都瞬时消失了,他却开始为自己的不忠而羞愧,承受不了特蕾莎时的感觉,于是生命之重变成了生命之轻。
尽管托马斯努力的逃避生命的重负,但最终,还是承受不了生命的轻。有时候,生命的旺盛正是因为有了“重”的存在,“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当有一天我们摆脱重担的时候,突如其来的轻松感却变成空虚与空白,生命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然而,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可能会压垮脊柱,麻木人的神经。面对生活,我们既不能确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也不能使生活完美以后再来度过,那么,对于平衡生命的重和轻,我们注定要陷入一种茫然吗?也许生活,就像《活着》所说的一样,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第五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材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曾在一部讲述大学四年生活小说中提到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近日阅读之后思绪万千。
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丽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丽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以一言以蔽之:第一遍是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第二遍,梳理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第三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第四遍,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四个人生活遭遇,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不是抛却一切就真的感觉到自由 也不是背负一切就无愧
不是抛却一切就真的感觉到自由 也不是背负一切就无愧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
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