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之轻美文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充满着对生命的思考:如果一切都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下去,那么我们任何的罪恶都将被无限地放大,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在永恒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担。可事实上呢?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前世对比,也没有来生加以修正,因此相对于永恒轮回,我们的生命是“轻”的。那么失去重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如释重负”呢?失去了承载生命的重量,让我们飘在迷茫和未知的空中,一种失重的压力会把我们摧毁,那就是生命之轻。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一点。在生命的早期,我们必须要有自己非常清晰的人生目标,或者竭尽全力让自己明白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总之,我们要能承载生命的重量,否则,只能在轻飘飘的世界里自我毁灭。要认识到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生命对我们的恩赐,每一秒钟都是一份礼物,我们不能浪费,更不能毁伤,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看他经常做什么样的事情。”所以,利用好我们不再回来的光阴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做有价值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大学生都爱随波逐流,看到大家在考公务员,就一哄而上,恐怕落后;看见大家在考研,就毫不犹豫地加入考研大军;看见大家谈恋爱,就害怕自己成为光棍儿。在一次又一次的趋同效应中,我们实际上成了“沉默的螺旋”,没有了主见,没有了真正的追求,走别人走的路,做别人做的事,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却死在自己的信仰中。承受着生命的重负,却还时常吼着空虚和寂寞,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成了信仰的囚徒,我们失去了自我,成了生活的奴隶,灵魂游离于躯体之外,轻飘飘、无家可归,没有归宿。
人性的复杂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的爱与恨、轻与重。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在我们心中交织,谁能说得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小说中的主人公托马斯之所以喜欢其他的女人,是因为他想猎奇,他需要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找到不一样的神奇,而他对特雷莎是一种不愿放弃的爱,不是同情,而是爱。当特雷莎在他身旁的时候,他会觉得压力的重,但是当她真的离开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被抽空了的痛苦,生命之轻不能承受。对于特雷莎而言,她也爱着托马斯,但是这种爱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他只是区别于她曾经生活世界的一个标志,是她开始一段新生活的一个救星,因此她抓住不放。
而我们呢?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又该何去何从?爱与被爱是人的天性,我们不能蒙昧于“禁欲”主义当中,我们需要理性的爱。因此,太多的时候我们不要因为感情而纠结抑郁,站远一点儿,看淡一点儿,也许他或她就没有那么让你魂牵梦萦或者撕心裂肺了。
《易经》有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刚柔两面,凡事不能剑走偏锋。也许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也许感情总是不投机,但是沉重的负担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萧条,或者生命之轻才是最不堪的重负。抬起头,直面生活,无论轻与重,勇敢前行。
第二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这是一部难于读懂的书!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
第三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每一个字符都晦涩难懂,然而每一句话语都透露出万花筒一般的哲理性。同张爱玲一样,米兰昆德拉将他对人性细致的观察与体悟转化为种种苍凉荒诞并弥漫于他的文字当中,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剪破众人本千疮百孔的面具,尽致展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既然很轻,为什么生命还无法承受?米兰昆德拉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轻之所以难以承受是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只会发生一次,不会“永恒轮回”,不会一次次重复发生,举无可举,受无可受,自然便无法承受。
可是,何谓“轻”,何谓“重”呢?
我想,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重”,因为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为“轻”。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变得沉重无法承受,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然而,当这些沉重从我们的肩上消失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如释重负的豁然开朗,而是我们曾经看重的生命如今变得如鸿毛一般,轻得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是沉重的。托马斯不可控制的爱上了特蕾莎,却不愿依附于家庭责任,更不愿平凡、专一的去生活,去爱,他感受到了他所可能要背负的生命之重,因此他害怕承受特蕾莎的爱,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也要付出他的所有。于是他用极不负责的方式迫使特蕾莎给他所谓的自由。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切沉重都瞬时消失了,他却开始为自己的不忠而羞愧,承受不了特蕾莎时的感觉,于是生命之重变成了生命之轻。
尽管托马斯努力的逃避生命的重负,但最终,还是承受不了生命的轻。有时候,生命的旺盛正是因为有了“重”的存在,“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当有一天我们摆脱重担的时候,突如其来的轻松感却变成空虚与空白,生命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然而,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可能会压垮脊柱,麻木人的神经。面对生活,我们既不能确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也不能使生活完美以后再来度过,那么,对于平衡生命的重和轻,我们注定要陷入一种茫然吗?也许生活,就像《活着》所说的一样,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第四篇:敬畏生命美文摘抄
生命是人世间最神奇的现象,最美丽的花朵。它脆弱,可能在下一刻就转瞬即逝;它坚韧,就算小草被压在石块下仍然顽强不屈地向上挺;它伟大,霍金仅凭那根只能动的手指,却探索了宇宙的奥秘……世界上越是弱小的生命,在追求生存的权利时所表现出的精神越令人震撼。
渐渐地长大,也能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到外婆家,便帮着外公外婆打打杂。做什么呢?看着外公准备剖鱼,便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
一切顺利,把鱼内脏掏空后,鱼肚子里空空如也。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人大吃一惊。当我漫不经心地把鱼扔到水盆里,准备清洗清洗。不料,这鱼像炮弹一样“飞”了起来,在盆子里上蹿下跳。顿时水花四溅,像烟花一样在四面八方闪耀着。这倒惹怒了我,立刻抄起一根木刷,对着鱼脑袋暴击了三下。
“哼,敢惹我,你还嫩了点儿!”正当我自言自语时,它不仅没有晕头转向,反倒比上一次“攻击”来得更加猛烈,直接蹦出了水盆,跳起了“鬼步舞”。
“再捉不住它,今天的午餐就要泡汤了,必须抓住它!”我一边说一边向鱼扑了过去,可不曾想到,脚下一滑,我直挺挺地摔了下去,直接与大地妈妈“亲吻”。
我恼羞成怒,准备继续反击,我突然看见了什么?没错,是生命,是生命在跳动!我心里暗暗吃惊,一条鱼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条鱼,还在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刚才它从水盆里扑腾出去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生活的人奋力一拼,真像一个英雄……虽然死神即将来临,但它仍然要用自己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抗争,它的每一次摆动都震撼着我的心灵。它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它在最后关头还能将生命激发到高潮。
面对这条“壮烈牺牲”的鱼,看着它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我不是动物学家,不知道鱼的垂死挣扎行为是一种偶然还是自然的本能,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它确实是表现出了一种我们人类所应该具有的东西——与生命的抗争。
草,也是一种普通的生物,但是在压迫面前,它是永远也不会悲观和叹气。它能将阻力化为力量,不管前方的石块有多么重,依然顽强不屈地掀翻一个个石块。
人也一样,在千钧一发的关头也能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母亲在孩子危难时刻义无反顾地抬起了压住孩子的汽车,在鳄鱼即将狠命一咬时迅速将孩子救上岸……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人人都具备潜能,我们只有将生命发挥到极致,才会拥有一个五彩的人生。
在苍茫的宇宙中,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当我们能够用心去倾听生命流转的空谷足音时,我们的心灵一定也是充满温暖的了!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条抗争的鱼,那条不可思议的鱼在一个小小的少年的心之峡谷里,激荡跳跃,教会我怎样敬畏生命。
生命是一列向着一个叫死亡的终点疾驰的火车。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荒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了人生的丰盈,为了生命的完美,让生命因奋斗而精彩!
【点评】小作者以自己一次剖鱼时发现鱼垂死挣扎的情景,清楚而真切地展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虽是点滴小事,可由于是小作者的亲身经历,情节展现合情合理,富有生活气息。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能给予我们启迪的事情,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提炼出道理来。
第五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翻译,摘抄
1.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DerscIIwergefassteEntschluss“,一般译为”难下的决心“。
2.对贝多芬这一主题的引用,的确是托马斯转向特丽莎的第一步,因为是她曾经让他去买 贝多芬的那些四重奏、奏鸣曲的磁带。
出他所料,引用贝多芬的这一主题对那位瑞士大夫相当合适。对方是个音乐迷,他平静 地笑着用贝多芬的曲调问道:”Mussessen?“
托马斯再一次说:cJaesmusssein!
3.与巴门尼德不一样,贝多芬显然视沉重为一种积极的东西。既然德语中sChwer的意思 既是”困难“,又是”沉重“,贝多芬”难下的决心“也可以解释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决心“。这种有分量的决心与他的”命运“交响乐曲主题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这是贝多芬的音乐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信念。尽管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可能(甚至是很可 能),探索这种信念应更多地归功于贝多芬作品的注释者们,而不是贝多芬本人。我们也或 多或少地赞同:我们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顶天一样地承受着命运,才会有人的伟大。贝 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顶起形而上重负的人。
4.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5.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也许是一种密码信息交流),还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想象游戏,这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求之一。
6.“即使您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您自己的生活。如果您只是为了您的丈夫活着,那就不
是您的生活了。”女摄影师说。女摄影师也带着有点气恼的声音说:“您想说您是幸福的吗?”
特蕾莎说(依然是恼怒的口吻):“我当然是幸福的!”
女摄影师说:“一个女人说出这种话,肯定是……”她没有说下去。
特蕾莎接过话说:“您想说:肯定是太狭隘。”
女摄影师克制住自己说道:“不,不是狭隘。是落伍。”
7.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
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8.不,这绝不是迷信,这是把她一下子从惶惶不安中解救出来的一种美感,让她全身心都充
满了一种对生活崭新的渴望。偶然的幸运之鸟再一次飞落在她的肩头。她含着热泪,无限幸福地听着他在身边呼吸。
9.日内瓦是一座泉城,有喷泉,有涌泉。
10.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起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11.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做爱后,他有一种无法克服的需要独处的强烈愿望。他讨厌深夜在一个陌生的身体旁醒来;男女早上起床的情景让他憎恶;他不想有人听见他在浴室刷牙,两人一起亲密用早餐也无法打动他。
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2.这事,就是我人生可能遭遇的戏剧之顶峰!而我们俩生活在不同的层次。你走入我的生活,就像格列佛到了小人国。”
13.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
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14.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15.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像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
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
16.玛丽-克洛:爱情是一场战斗。我会一直抗争。抗争到底。
17.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
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18.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19.面对奉承,谁也挡不住!
20.爱情故事之发生在做爱之后:她发烧了,他不能像对其他女人一样送她回家。
他跪在床头,冒出了一个念头:她是被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到他身边的。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21.他知道这话令人费解,但自己深感满足。他感到一阵醉意向他袭来,突如其
来,出乎意料。在向妻子宣布自己不想再看到她和儿子的那一天,他体验到同样的黑色的醉意。在往信箱里投下那封宣布放弃行医的信件的时候,他也体验到同样的黑色的醉意。他完全不能肯定自己做的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做了自己想做的。
22.还是不签?对这个问题也能以如下方式提出:是大声疾呼,加速自己的死亡好?还是缄口
不言,以换取苟延残喘好?这些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他再次冒出那个我们已经知晓的念头: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
23.历史如同个人生命。捷克人仅有一部历史,它和托马斯的生命一样,将终结于某一天,无
法上演第二回。一六一八年,波希米亚贵族鼓起勇气,决定捍卫自己的宗教自由。出于对坐在维也纳御座上的皇帝的激愤,他们把皇帝的两个代表阁下从赫拉得兹城堡的窗户扔了出去。三十年战争由此而开始,它几乎令整个捷克民族毁灭。较之勇气,捷克人是否需要更多的谨慎?答案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
24.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25.如果兴奋是造物主用以取乐的一种机制,相反,爱情则是只属于我们的,我们凭借着它逃
脱造物主的控制。爱情,就是我们的自由。
26.柏拉图《会饮篇》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上帝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
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互相寻找。爱情,是对我们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这就是爱情。
27.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简历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28.我们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的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
将我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的国歌手和美国女明星属此列,那位下巴又长又尖的记者亦是如此。他已习惯了自己的读者,在俄国人查禁了他那家周刊时,他有一种置身于稀薄了一百倍的空气中的感觉。对他而言,谁也代替不了那种不知名的目光,他感觉要窒息了。而后的某一天,他终于明白,有人寸步不离地在跟踪他,窃听他的电话,甚至在街上偷拍他的照片。蓦然间,不知名的目光无处不在地伴随着他,他重又可以呼吸了!他是幸福的!他用戏剧化的口吻质问藏在墙中的窃听器。他从警察中找回了失去的公众。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那些不知疲倦的在组织鸡尾酒会的和宴会的,就属此类。他们比第一类人更快活,因为第一类人若失去了公众,就会想象着自己的生命殿堂的灯全都熄灭了,这种事在每个人身上迟早都会发生。而第二类人却相反,他们最终总能得到某种目光。接下来是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他们的境况与第一类人同样危险。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特雷莎和托马斯应归于此类。
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比如,弗兰茨就是。他来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汽车在泰国公路上颠簸,可他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她。
1.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人们可以在弗兰茨的墓碑上读到这句话。这句碑文可以
理解成一种宗教象征:尘世间迷途的生活之后,最终归于上帝的怀抱。29.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只是管理者,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管理地球。
30.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