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承受之美文摘抄
承 受是一种真诚,一种用心铸就的应许和领悟;承受是一种涵养,一种处变不惊、处慌不乱的气度和坦荡;承受是一种勇气,一种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负担、呼出大气 的魄力和形象;
承受是一种力量,一种排泄流俗弘扬正气的凸现和舒展。是的,承受是一杯陈年老酒,醇香而清冽,承受是一盆羞涩朝花,含苞而待放;承受是一只 乡间俚曲,粗朴而浑厚;
承受是一组哲人絮语,含蓄而隽永。承受是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一种人品,一种态势,承受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潇洒,一种境界,一种伟 大。
我要学会承受----以博大的胸怀承受,以深邃的眼睛承受,以贤良的寸心承受,以诚实的口舌承受,以坚强的意志承受,以踏实的行动承受,以完美的人格承 受,以平常的性情承受;承受压力----在学习退步,考试失败,世人贬斥,环境恶劣的重压中挺直弓起的身躯;
承受痛苦---在灾难降临、家境不顺、人生苦短、事业无成的痛苦中燃起不灭的信念;
承受平淡------------在家庭生活、好友亲朋、孤寂失落,等待无奈的平淡中撑开真实成熟的天地;
承受幸福-----------在政通人和、万事顺心、一路平坦、人生得 志的沉湎中牢记祸在人福中的哲理。承受童年的烂漫,青年的追求,中年的成熟,晚年的老成;承受早晨的瑰丽,晌午的炽烈,傍暮的迷离;承受昨天的迷惘,今天 的感慨,明天的希望。承受十字路口的犹豫,也承受义无返顾的抉择;
承受默默无闻的努力,也承受惊天动地的壮举;承受山穷水复的上下求索,也承受柳暗花明的 些许成功。让我们尽心承受吧,用承受支撑生活,凭承受写作人生,在承受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奉献社会,无愧后人。
第二篇:地久天长之美文摘抄
窗,洁净依旧却不再明亮
心,甩开绝望却总是失望
梦,放映着有你们的过往
我,的时候忘了
离别总是
是你们离开我的身旁
昔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时光
在我心上无法
世界那么大
离开你们真挚的善良
我拿什么飞翔
黑夜那么深
没有你们在身旁
我怎么迎接天亮
我们的脚踏在同一只球上
曾几何时
我们的手一起触碰同一个篮框
曾几何时
我们的身影一起飞舞在喧闹的溜冰场
过去的美好
我不会遗忘
相信
你们和我一样
远处繁华的景象
催促我们各奔四方
为
我们不得不选择分离的凄凉
沧海不论如何退让
桑田尽管迎来辉煌
我们的依旧
永远永远的地久天长
第三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美文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式提出了这一问题。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
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第四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阴影”美文
你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
我曾经上过两节让我害怕到差点崩溃的课,恨不得直接从课堂上逃走。
一次是在一个昏昏沉沉的夏日午后,教授正在为我们讲解牛的活体解剖,PPT上突然插入了一张照片,我一下子就被惊醒了。照片上是一个被剥了皮的牛头,弯弯曲曲的血管布满牛头,还有一对仿佛瞪着你的铜铃大眼。那是我的第一节解剖理论课,我想象过它的“残忍”,却远远高估了自己的忍受能力。教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我却再也不敢抬头看屏幕。整堂课,我的脑子里都充斥着那张触目惊心的照片。
另一节是我至今都不敢回想的解剖实验课,在解剖过蚯蚓、鳌虾这些小型动物后,我们要活体解剖白羽鸡!虽然我没被分配到动刀的任务,只需要把鸡的脖子按住就行,但我的手指刚触到鸡头部的皮肤就浑身发麻。那只可怜的鸡还时不时眨眨眼,当同学一刀下去,我明显感觉到手心传来的温度渐渐冷却。一条生命就这样在我的指间悄然流逝,我的恐惧与茫然在这节解剖实验课后彻底爆发,这是我完全不能承受的“生命阴影”!
唉,能怪谁呢!当年高考完,我的成绩超出一本线不足20分。因为父母“非211不可”的“谕旨”,我选择了一所同学口中“211车尾”的学校,觉着只要能进去就OK,没多想就勾选了“接受调剂专业”。于是命运之手将我安排到了“动物科学”这个我一无所知的专业。
随着时间推移,班里的其他女生渐渐适应了课程,我却完全克服不了对动物死体的恐惧,再这样下去恐怕连毕业都成问题。我这才意识到,当初把前途轻率地交给未知的命运,对自己是多么不负责任啊!幸好,学校在大一第二学期有转專业的机会,我通过努力,终于“逃”到了会计专业。
专业的选择,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插曲,却让我明白,选择要有底线,人生也是。要认清自己不能接受的是什么,然后坚决勇敢地说“no”。
第五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这是一部难于读懂的书!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