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第八届德育年会发言稿
小学第八届德育年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XX小学XX班的班主任邹晓光,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班的班级博客建设和家校信息平台使用情况。
说实话,我也是今年上半年才开始接触“班级博客”这片神秘的天地。我是一个电脑盲,上学期在行政办外墙上见到公示栏内显示XX班班级博客更新为零的时候,我哭了。哭过之后,我痛下决心,一定要建设好班级博客。说干就干,我自己动手,创建了属于我们XX班的博客——“鸟语花香”。它包含的意思是,希望XX班的孩子们,像鸟儿一样叫得欢快,像花儿一样开得香艳,整个班级像春天一样欣欣向荣。
班级博客建好了,我又犯愁了,该设立些什么栏目呢?为此,我查了很多资料,浏览了很多学校班级的博客,慢慢的,我心里有谱了,于是,我在自己的班级博客里设立了如下一些栏目:在首页里,我设立了班级专栏,班级自我介绍,班级荣誉,假期作业,班级喜讯,个人简介,科任老师简介等栏目。在博文一栏里,分设了班主任作品,学生作品,家长必读,教学设计,转载材料,学习方法等栏目。在图片栏里,设立了学生照片,班级动态,个性风采,班级布置等栏目。并及时更新,和每个家长信息交流,将班级博客的网址告诉他们,请他们多多光顾,并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班的班级博客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了我和家长交流的有效途径了。
自从班级博客建立以来,我将学生的优秀作品、精彩镜头,自己的教育故事,学习心得等随时上传博客,记录着班级和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只要有网络,家长随时都能见到自己孩子的精彩瞬间或学习成果。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突然接到周云峰的家长从云南打过来的电话:“邹老师,我浏览了您的班级博客,就是没有找到我的孩子,请问,他在学校里听话吗?我很久没见到他了,希望能在博客里见到他的照片!”我一边和他说话,一边在思考:原来,留守儿童的家长非常想见到自己孩子的照片,很想了解自己孩子的一切。于是,我又在博客里增加了一些照片,尽量的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博客里留下自己的精彩瞬间。这样,家长们就都喜欢去博客里转转,并且给我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几个月下来,家长和我的关系就越来越近了,我们班的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家长们说,假期中,他们是孩子的亲妈妈,在学校里,邹老师就是孩子的好妈妈!为此我深受感动。我深深的感觉到,班级博客为我和家长们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情感的平台。
本学期,学校新建了家校通信息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家校互联方式。我想,这是学校为我们班主任着想,可以为我们节省不少的电话费呢。因此,我利用信息平台,多和家长交流,将学生的每日表现都通过信息平台告知家长,慢慢的,家长养成了爱收看我发的信息的习惯,只要哪一天不发,就有人打电话过来询问:“邹老师,我家的孩子今天表现怎么样啊?”至此,我才意识到,原来家长这么支持我的工作,这么关心孩子的成长,家校信息平台的作用这么大啊。
自从有了家校通以后,因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受时空限制的矛盾就解决了。在节日到来之际,我会向全班所有的家长发一条祝福信息。班上有什么喜讯,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和家长分享。若是碰上哪个孩子生日,我还会发一条祝福信息给孩子的家长。若是哪个孩子取得丁点的进步,我都会以信息的形式和家长交流。碰上天气变化,我还是以短信的方式提醒家长注意给孩子及时添加衣服。就这样,我和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多,信息也成为了我们之间必不可少的沟通桥梁。记得那是一个刚刚天亮的早晨,大概才5点多的光景。我一觉醒来,突然想起今天降温了,还没短信通知家长呢。于是我马上起床,给学生家长发了一条信息:“亲爱的家长您好,天气预报说今天会降温,请您给孩子穿上足够的衣服,以防感冒。让我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一起努力吧!”当时就想着要提醒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会带来什么影响。到了七八点钟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信息的提示声。我打开一看,原来都是家长发来的。有的说:“邹老师,谢谢您的提醒。”有的说:“邹老师,您真细心,孩子交给您,我放心了。”还有一条信息更令我感动:“邹老师,您比我们当父母的还要关心孩子,5点多就给我们发信息,足见您对孩子是真心付出的。为了您的家人,为了我们的孩子,您自己也要多多保重。天凉了,请记得加衣!”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看来,只要有付出,还是会有所收获的。家长体谅老师的辛苦,自然就教育孩子们要尊重老师,因此,一到下课,就有很多同学主动跑到我身边,说:“老师妈妈,您辛苦了,我来给您捶捶背吧!”我一边享受着孩子们的贴心服务,一边想,家校通就是好,为我和家长拓宽了家校互联的渠道。
现在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班级博客,家校通平台的建设,在我的班级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与各位兄弟姐妹一起,进一步探索,争取让班级博客和家校通信息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德育年会发言稿
首先,让我们一起静心审视存在的真实德育现状:从全市中小学生分布来看,农村学生占绝大部分,学生参差不齐,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特定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学生陋习较多,不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转变较难,使德育开展艰难:
因受到生活和学习的挫折,某校有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八年级学生扬言想跳楼自杀……
某校一位七年级女生,因不满同学的指责,竟发疯似的踢打同学和抓扯自己的头发……
上学路上经常有一些学生,甚至是女生,说起话来,满嘴污言秽语,旁若无人……
有些同学因迷恋上网,沉迷游戏,竟几天几夜未回家……
我们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知道不能乱扔乱吐,可校园外,一部分学生却视若无人、随手丢弃……
再看看前不久,“瘦肉精”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事关人民生命的食品安全事件却频频出现。
社会生活中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生产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文化生活中的黄、毒、赌泛滥成灾;互联网上的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游戏,严重冲击着我们中小学生的心灵。相当多同学厌学逃学,好吃懒“学”。椐统计中国差生5000万(品质差居多),每6个学生就有一个差生,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且青少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这些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总理)
温总理说,相较于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仍然是一条短腿。
看到这里,反思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令人不解的是,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没上过思想品德课,也不是不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但还是不断有问题发生。我想学校的德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标语口号式的说教上,蜻蜓点水式的宣讲上,囫囵吞枣式的灌输上,着眼点过高,常常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细节相融合,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从,无能为力。使学生具有了“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要解决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犯罪增多的问题.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但是法律属于事后约束,被动约束,属于国家强制约束,是“马后炮”有局限,再说对中小学生也是“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寻求事前约束,内省约束等,这些从不同侧面呼唤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德育成为困扰教育的难点之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有魅力的教育,成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期盼。但是面对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德育工作实施要求和考核标准是“软性”的、“虚飘”的,认为抓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是软任务;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现在有补语、数、外,有兴趣小组等,但全国没有一个补道德品质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最终很难落实,反映出来的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奇怪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接受的少;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就丧失自律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出现 “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的现象。学校德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固有的德育模式已露弊端,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是德育“高耗低能”。
目前,当务之急是将科学的、有效的德育教育形式、方式、方法、途径,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经验,从“德育生活化”谈三点体会,仅供同仁参考:
一、德育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不强,针对性强弱的核心主要是看它对中学生现实问题的关注度。
德育应首先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思想教育有一个很大弊端是“假”、“大”、“空”,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和契机。我们的德育改革和发展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创造新生活,享用新生活。
1、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例如:有些学生方向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意志力薄弱等问题。我们德育教育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将学习目标具体化。
案例:《训练小毅完成作业》
去年,我班有一位13岁的小毅同学,他是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其父亲对他“大撤手”,小毅从入学至今,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要转变小毅的不良习惯,并非一件易事。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份循序渐进的行为矫正计划,将目标确定为:
1、近期目标:写作业。无论多少,只要每天写就算达标。
2、中期目标:写完作业。无论好坏,每天都要写完作业。
3、终极目标:写好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要求保证属量。
通过一些名人学习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等故事,强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发展的内驱力和毅力。
通过凿壁偷光、悬梁刺骨、映雪囊萤、目不窥园、闻鸡起舞、铁杵磨针等故事,启发教育学生学习要有坚强的意志。
2.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称,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途径,从日常行为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要求学生谈吐儒雅,举止典雅,情趣高雅,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规范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市在中小学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孝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要求学生从一言一行做起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爱心、责任心和文明意识,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静静地盯着年轻母亲打来热气腾腾的一盆水,十分虔诚地为白发苍苍的奶奶洗脚;接下来的画面是,这名稚嫩的小男孩也泼泼荡荡地给年轻母亲端来了一盆热水,还甜甜地叫道:“妈妈,洗脚!”。这一场情不禁使人反思,一个的良好品行究竟是怎样养成的?这则广告似乎让人明白,优良品行的养成主要依靠从日常生活实践中领悟、体验与内化。
那么,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自然、真实的走向真实化、生活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打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纯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也应该如此,它也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他教育之中。基于这一观点,近几年来,我校以“学科德育渗透”、“德育生活化”为基本思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2、指导学生合作交流。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幸福地歌唱着。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天堂与地狱》寓言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他们选择合作,选择共同幸福。
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人际交流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越来越不会交流,不善交流(君不见中小学生常常打架、”出口成脏”,这就是不会交流的表现之一)。交往中引发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我们德育工作应教给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平等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
二、德育要贴近学生个性。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陶行知奖学生糖果》)
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成为学生自我认识、个体自我需要,才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和中小学生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青少年的个体生命成长。我们教师应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领航人”、“呵护人”。
三、德育要贴近学生的心灵。
案例:《钥匙》寓言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钥匙》寓言)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案例二: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我们的老师,往往要求多于鼓励,狭隘的界定成功的标准。
案例三: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实践活动,而且是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注重学生道德体验,引发生命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道德教育。不能换位思考,缺乏相互尊重,互动对话,单方面板起面孔说教,不符合思想道德的本质精神。
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个性、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未来德育的展望
当时代要求人的生活与世界和谐共振的时候;当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打破说教,走向生活”的德育成为必然。德育回归生活,根植于广袤鲜活的生活世界,并为充满神奇的生活世界服务的德育,才是有旺盛生命力的德育。把德育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获得道德体验的乐趣,学生将看到的是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一个人与社会、自然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也是科学、艺术和道德相互渗透的整体。学生通过对道德知识的不断运用,不断探究世界,不断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道德的旷野中快乐地学习着,老师也在实践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着。
只有这样德育,教师和学生一起快乐的学习着、“游戏着”、体验着,他们信步于异彩纷呈的旷野,猎获于意蕴丰瞻的旷野。道德教育给每一位孩子安装一副童心的翅膀,道德教育把童话的种子播到这一片的旷野之中,让所有的道德教育童话在旷野中生根发芽,绽出纯真的花朵,让童心般的花香沐浴孩子们纯洁的世界,使孩子们在享受爱心的同时,也享受童心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德育,师生一起“手拉手”,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回味童景、童趣、童心,一起做“农家乐”野炊,体验“柴米油盐”的趣味;这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对道德综合运用的德育,定会给德育改革吹进了清新的人文之风。
富有人文气息、生活气息和生命诗意的德育,定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聪慧的将道德教育演绎成一个跨越时间、心灵共舞、丰富多彩的磁场;道德技能传授,融入师生共同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美丽的道德,在平等互助中时时撞击出人生智慧的火花;每堂品德课都成为师生人生中美好记忆,也是不可重复的生命的体验,这样的德育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德育,是让生命惬意流淌的德育,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德育,我们需要这样的德育在我市遍地开花结果。
第三篇:德育年会发言稿
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让我们一起静心审视存在的真实德育现状:我市中小学生农村占绝大部分,学生参差不齐,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德育年会发言稿。特定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学生陋习较多,不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转变较难,使德育开展艰难。因受到生活和学习的挫折,我校有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八年级学生扬言想跳楼自杀…有一位七年级女生,因不满同学的指责,竟发疯似的踢打同学和抓扯自己的头发…上学路上经常有一些学生,甚至是女生,说起话来,满嘴污言秽语,旁若无人…一些同学因迷恋上网,沉迷游戏,竟几天几夜未回家…我们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知道不能乱扔乱吐,可校园外,一部分学生却视若无人、随手丢弃…再看看前不久,“瘦肉精”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事关人民生命的食品安全事件却频频出现。社会生活中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生产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文化生活中的黄、毒、赌泛滥成灾;互联网上的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游戏,严重冲击着我们中小学生的心灵。相当多同学厌学逃学,好吃懒“学”。椐统计中国差生5000万,每6个学生就有一个差生,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青少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令人深思。看到这里,令人不解的是,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没上过思想品德课,也不是不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但还是不断有问题发生。以上描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孩子们的德育素质在下滑。反思我们的德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标语口号式的说教上,蜻蜓点水式的宣讲上,囫囵吞枣式的灌输上,着眼点过高,常常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细节相融合,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从,无能为力。使学生具有了“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家宝总理)温总理说,相较于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仍然是一条短腿。要解决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犯罪增多的问题.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但是法律属于事后约束,被动约束,国家强制约束,是“马后炮”有局限,再说对中小学生也是“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寻求事前约束,内省约束等等,这些从不同侧面呼唤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德育成为困扰中学教育的难点之一,对中学生进行有效、有魅力的教育,成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期盼。但是面对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德育工作实施要求和考核标准是“软性”的、“虚飘”的。认为抓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是软任务,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现在有补语、数、外,有兴趣小组等,但全国没有一个补道德品质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最终很难落实,反映出来的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奇怪现象:教师讲学生的多,学生接受的少;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就丧失自律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出现“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的现象。中学德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差距,固有的德育模式已露弊端,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是德育“高耗低能”。目前,当务之急是将科学的、有效的德育教育形式、方式、方法、途径,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如何提高初中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经验,从“生活德育”谈三点体会,仅供同仁参考:
一、德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不强,针对性强弱的核心主要是看它对中学生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德育教育应首先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思想教育有一个很大弊端是“假”、“大”、“空”,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学生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和契机。我们的德育改革和发展应该关注、指导、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创造新生活,享用新生活。
1、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有些学生方向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意志力薄弱等问题。我们德育教育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将学习目标具体化。案例一《训练小毅完成作业》去年,我接手一位13岁的小毅学生,他是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其父亲对他“大撤把”,小毅从入学至今,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要转变小毅的不良习惯,并非一件易事。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份循序渐进的行为矫正计划,将目标确定为:
1、近期目标:写作业。无论多少,只要每天写就算达标。
2、中期目标:写完作业。无论好坏,每天都要写完作业。
3、终极目标:写好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要求保证属量。通过一些名人读书故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等故事,强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发言稿《德育年会发言稿》。增强学生的发展的内驱力和毅力。通过凿壁偷光、悬梁刺骨、映雪囊萤、目不窥园、闻鸡起舞、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意志坚强。2.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称,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途径,从日常行为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要求学生谈吐儒雅,举止典雅,情趣高雅,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规范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市在中小学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孝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求学生从一言一行做起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爱心、责任心和文明意识,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静静地盯着年轻母亲打来热气腾腾的一盆水,十分虔诚地为白发苍苍的奶奶洗脚;接下来的画面是,这名稚嫩的小男孩也泼泼荡荡地给年轻母亲端来了一盆热水,还甜甜地叫道:“妈妈,洗脚!”。这一场情不禁使人反思,一个的良好品行究竟是怎样养成的?这则广告似乎让人明白,优良品行的养成主要依靠从日常生活实践中领悟、体验与内化。那么,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自然、真实的走向真实化、生活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打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纯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也应该如此,它也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他教育之中。基于这一观点,近几年来,我校以“德育生活化”为基本思路,从这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2、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天堂与地狱》寓言故事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他们选择合作,选择共同幸福。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人际交流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越来越不会交流,不善交流、不会交流。交往中引发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我们德育工作应教给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平等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
二、德育要贴近学生的个性。《陶行知奖学生糖果》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成为学生自我认识、个体自我需要,才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和中小学生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青少年的个体生命成长。我们教师应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领航人”、“呵护人”。
三、德育要贴近学生的心灵。案例
一、《钥匙》寓言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案例
二、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身为老师的我们,往往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成功的定义。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实践活动,而且是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注重学生道德体验,引发生命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换位思考,缺乏相互尊重,互动对话,单方面板起面孔说教,不符合思想道德的本质精神。德育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个性、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第四篇:参加小学数学第八届年会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数学第八届年会心得体会
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市举办的小学数学年会。通过学习,使我对教材,学生,课堂,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了指导我教学工作的宝贵经验。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读懂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全面发展,应改变原来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而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思路,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情感等方面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寻找合理的原因和生长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学习轨道。
新课程理念提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经验,多样化呈现教材,对学生充满期待,展现学习的必要性和好处,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满期待的教学环境,提出有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思想进行组织和澄清,并清楚的前后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合作的技能。使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教师应起到帮助,倾听,挑战,选择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核心,做到反思,坚持积累案例。
北京师大附小牛献礼说,教学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促进发展。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思”和“行”结合,适当的进行教学研究。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光要教会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把培养学生的技能放在教学工作中的首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站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高度上,努力发现积极成分,给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的学习环境。
第五篇:第八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议程
第八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议程
暨纪念周守正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25日-26日·河南大学
一、开幕式和大会报告
时间:10月25日上午8:30-12:00
地点:河南大学中州国际金明酒店一楼学术报告厅
第一节:开幕式(8:30-9:30)主持人:高保中副教授(河南大学)1.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教授致辞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明钦教授致辞
3.第八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主席许兴亚教授致辞并作大会主题报告 照相、茶歇:9:30-10:00 照相地点: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楼前
第二节:大会报告(10:00-12:00)主持人:王振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1.报告人:每人发言20分钟
卢荻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经济变革前瞻——走向黄金时代模式的挑战
耿明斋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与中国现代化转型 赵振华教授(中央党校):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经济的新常态
赵学增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马克思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论
蔡继明教授(清华大学):非农业地租并非由农业地租决定和调节——评古典理论的一个教条
2.评论人:每人5分钟
王天义教授(中央党校);刘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3.自由提问:10分钟
二、分会讨论(共八个分会场)
时间:10月25日下午13:30-17:30 地点:河南大学中州国际金明酒店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各分会场
分会1: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
分会主席:沈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恒教授(河南大学)地点:河南大学中州国际金明酒店第4会议室 茶歇:15:10-15:30 1.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脉冲响应分析(吴穹)2.两个四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方建国)
3.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财政政策选择(杨林)4.城乡一体化人地挂钩的制度创新、运作模式与制度损益(杨玉珍)5.新型城镇化、非农化征地与农地增值收益权保护(孟宏斌)6.土地财政、城市蔓延扩张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何文举)7.云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层现状分析(牛建宏)8.目前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核心(郑书耀)9.非农就业与规模农业互动效应(周志太、瞿文华)
分会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分会主席:颜鹏飞教授(武汉大学);康静萍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地点:河南大学中州国际金明酒店第5会议室 茶歇:15:10-15:30 1.资源环境约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张志敏,何爱平)2.FDI提升还是降低了中国环境规制(李子豪)
3.中国政治周期、投资激励与生态约束实证分析(姚金伟、孟庆国)4.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劳动分工本质表征(曾尔曼)5.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王仕军)6.减增长理论述评(陈弘)7.产能利用、信贷扩张与投资行为(张前程、杨光)
8.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刘东皇、谢忠秋、李向东)9.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转型与合作机制研究(王聪)10.技术冲击与生产的再均衡:谁来买单?(郭振杰)11.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李宁)12.财政支出、空间集聚收益与异质性企业生产率改进(李颖)1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于金富)
分会3: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
分会主席:朱方明教授(四川大学);吕景春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地点:河南大学中州国际金明酒店第1会议室 茶歇:15:10-15:30 1.开放条件下中国贸易保护政策影响因素研究(顾振华)2.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合作组织现状与发展(揭新华)3.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张型双、庞柏林)4.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研究(王艳荣、龚珺)
5.实现收入倍增与控制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分析(何涛、吴垠)6.论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策略研究(陈惠妮)
7.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调节与缓解作用研究(陈乐
一、杨云)8.农民工资性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实证研究(杨金磊)9.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傅徳铭)
分会4:经济民主与收入分配的政治经济学 分会主席:乔臻教授(黑龙江大学);李保民教授(河南大学)地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学实验中心第二教室 茶歇:15:10-15:30 1.民主、收入与腐败—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习明明)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内涵辨析(王婷)3.双轨制是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传导机制(董全瑞)4.勤劳致富的困境及破解之策(朱高林)5.再论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赵学清)
6.市场、社会行动与最低工资制度(叶静怡、赵奎、方敏)7.理论制度政策-漫议分配问题(石冀平)
8.政府主导发展方式下地方债务危机的研究(韩海燕)
分会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与发展
分会主席:;蒋永穆教授(四川大学);邰丽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地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二楼第一会议室 茶歇:15:10-15:30 1.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创新(何爱平)2.商品交换的是价值还是产权(吴垠,王蓉惠)
3.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核算(李亚伟)
4.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生产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沈宏亮、谢超)5.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述评(谢超峰)6.马克思财产效率理论的人本意蕴(刘长军)7.转化问题正解(肖殿荒)
8.马克思基于价值转型视角的企业规模边界理论(魏旭)9.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的再认识(王勇)10.机器人代替劳动力的均衡分析(许军、董冰冰)
11.日本马克思学界对榨取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与启示(孙世强、大西広)
12、剩余价值理论框架下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波特与马克思的比较(刘刚)
13、知识积累与劳动报酬递减:一个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任洲鸿)
分会6:制度经济分析
分会主席:卢现祥教授(中南财经大学);李建德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地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二楼第二报告厅 茶歇:15:10-15:30 1.论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崔朝栋)
2.建立我国公有制为主体,耕者有其田的农地产权制度之辨析(丁长发)3.交易费用范式下金融合约演化分析(李建德、彭玉鎦)4.中国农地产权是有意的制度模糊吗?(黄砺)5.中国文化强国梦的公共服务经济学(胡志平)6.论我国农村需求性金融浅化与制度供给(李世财)
7.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看待生态文明(石莹、何爱平)8.我国研发投入的制度分析(卢现祥)
9.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论(何爱平、刘雨)
10.权力清单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性回应(谢建平)11.从计划经济的三大矛盾推导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张昆仑)
分会7: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 分会主席:张林教授(云南大学);杨虎涛教授(中南财经大学)地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学实验中心第一教室 茶歇:15:10-15:30 1.基于资本流动的动态一般均衡理论模型探讨(严金强)
2.从奥地利学派资本理论的视角看待我国的经济改革(郑健雄)3.演化理论视角下损失厌恶产生机制研究(杨勇华)
4.基于转型期行动者规则偏好假说的公共事务决策机制研究(李涛、朱宪辰)5.通货紧缩的中国经济(杨文进)
6.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的经济潜力(李建德、章静一)7.党派之争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韩会明)
8.货币、信用与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分析(王娜)
分会8: 纪念周守正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 时间:10月25日下午14:30-17:30 地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一楼院史馆
第一节
时间:下午14:30-16:00 主持人:耿明斋教授(河南大学)1.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教授致辞
2.王振中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10分钟)3.周守正教授事迹介绍:李保民教授(河南大学)(20分钟)4.《周守正文集》(下卷)的主要内容及编辑情况介绍:许兴亚教授(河南大学)(20分钟)
5.周守正教授夫人马超然老师讲话(10分钟)
6.瞻仰周守正教授雕像、敬献花篮、合影(15分钟)第二节
时间:16:00-17:20,每人发言5分钟
主持人:赵学增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1.78级:陆立军(浙江省委党校原教务长、现任浙江省委党校研究所所长)2.78级:蒋金波(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巡视员)3.79级:侯晓红(河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4.82级:蔡继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5.82级:王献立(郑州商品交易所董事长)6.84级:田光(张家口学院院长)
7.86级:剧乂文(河南轻工业大学党委书记)8.86级:王群(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直工委书记 9.86级:张玉民(河南省人大财经委二处处长)10.86级:任太增(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2.87级:冯会广(河南农业银行)13.87级:于金富(辽宁大学教授)
14.90级:赵振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15.90级:张兴茂(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16.91级:魏成龙(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17.93级:李仁君(海南大学 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第三节
时间:17:20-17:30,会议总结:许兴亚教授(河南大学)
三、大会报告和闭幕式
时间:10月26日 上午8:30-12:30 地点:河南大学中州国际金明酒店一楼学术报告厅
第一节:大会报告(8:30-10:15)主持人:张衔教授(四川大学)1.报告人:每人发言20分钟
贾根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李斯特学派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自主创新 何祚庥教授(中国科学院):创新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必由之路
藤森赖明教授(早稻田大学):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理论前沿与发展 高帆副教授(复旦大学):土地制度的演变逻辑与改革趋向 2.评论人:每人5分钟 丁堡骏教授(吉林财经大学);荣兆梓教授(安徽大学)3.自由提问:5分钟
茶歇(10分钟)
第二节:大会报告和闭幕式(10:25-12:30)主持人:赵学增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1.报告人:每人发言20分钟
丁任重教授(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新认识增长的极限
刘文革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逻辑演化与创新定位 桂林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社会稳定、社会道德与分权治理 乔晓楠副教授(南开大学):结构性货币沉淀与中国式钱荒 2.评论人:每人5分钟
龚刚教授(云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陈享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3.自由提问:5分钟
4.闭幕式致辞:张晖明教授(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