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认同(主权认同)知识点汇总
宪法认同主题课堂展示——主权认同
一、宪法认同
(一)概念界定
1.认同:一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以对认识对象的基础认知为起点,通过对其归属感、亲近感、信任感的建立逐渐形成肯定性的态度、甚或坚定的信念并最终展现为自愿按其规范行事的实践行为的心理过程。
2.政治认同:处于政治生活中的主体以对政治基本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为起点,逐渐产生出对所处政治环境与结构的积极情感,随着这种积极情感的催化逐渐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或坚定的政治信念,最终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政治实践行为展现出来的完整心理活动过程。
3.宪法认同:宪法认同从表面字义来看是指公民对宪法的认同,从更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政治心理,它遵循着人们认识与了解事物的一般心理规律,以这种规律为基宪法认同可以解释为公民从认识宪法开始,在认识与了解宪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如信任感,随着积极情感的逐渐推进公民建立起坚定的维护宪法的意志,最后以积极的宪法实践为逻辑终点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宪法认同的心理分层
1.宪法认同的认知层面:公民宪法认同心理的形成是从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开始的,宪法认知是宪法认同心理结构的逻辑起点。认知可以分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公民对宪法的感性认知是一种表面性、基础性的认知,公民的认知经过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过程,就才能够对宪法有一种更为理智的情感倾向,最终对公民宪法认同心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宪法认同的情感层面:公民对宪法所表现出的情感倾向,它是以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和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为基础,宪法认同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公民对宪法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只有公民对宪法产生了积极的感情,宪法认同心理才有可能形成。
3.宪法认同的意志层面:建立在公民对宪法的良性认知和深厚情感基础上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较为稳固的心理活动倾向,它一方面融合了公民对宪法的认知与公民对宪法的情感心理层面,另一方面也对公民的实践行为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4.宪法认同的实践层面:是一个终点层面也是一个起点层面,一方面,它是宪法认同心理各个内隐层面综合外化的过程,宪法认同心理也只有达到实践层面才是一个完整有逻辑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宪法认同的实践能够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宪法认同的认识。
(三)宪法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1.深化公民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使其体会到宪法的价值与意义。
2.增强公民对宪法的信任感,促使宪法权威的真正树立 3.激发公民守宪的主动性,为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内驱力
二、主权认同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主权:关于国家主权的涵义,国际法上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看法。有学者甚至指出:“主权是一个多义词” ;“主权概念因人而异”。而有的学者甚至将主权描述成为一个“令人厌烦的概念”。“主权”(Sovereign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指最高权力。从词源上考察,主权原本只是表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等级关系的一个非常具体的术语,其最初仅仅意味着各种优越地位形式之一。
从很多中外学者关于国家主权的定义和定性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国家主权的理解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尽管表述的方式不同,但都承认主权是国家特有的属性,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家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独立权力。由于这种权力是不可分割和不可让与的,并不从属于外来的意志与干预,因此,主权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际上是独立的。
国家主权作为国家特有的属性具有五个重要的特征:最高性、独立性、权威性、合法性、领域性。权威性(Authority)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核心。主权的本意就是最高权威,权威代表和行使主权。权威性并不是一种赤裸的权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合法行使权力的权力,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主权,应衡量这个国家是否拥有绝对的、最高的和最后的权威。但国家主权的这种权威性主要是针对国内法而言的,国家只有在国内才具有最高权威性,因为在国际法上各国都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不存在高于其他主体的权威。国家主权的合法性是行使权力的前提条件,故国家主权是一个法律问题,并受法律的规制。就国内法而言,国家主权的合法性主张人民是合法政治权力的最终掌握者;从国际层面来看,合法性意味着国家主权是得到国际法承认和受国际法保护的,同时合法性原则指国家主权的行使必须在国际法规定的范围内。领域性指国家主权的最高性是有限制的,即在国家领土范围内。国家管辖权的行使与运作,从国内法律位阶角度而言,具有最高位阶效力,而在国家领域之外,主权国家只能行使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权力和境外管辖权。尽管领土管辖权是排他的,但随着国际法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领土管辖权的行使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主权认同:从个人方面来说,认同是指个人确定自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独有能力,表现为对自我的社会身份的理性确认;就社会方面而言,认同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沟通与交往中同意他人的看法或主张,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归属感。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认同含义的解析可以看出,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认同概念所具有的两大特征。这种细化是遵循人们认识与了解事物的一般心理规律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要从基础的认知开始,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情感,这种情感逐渐转化为信念,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作为权威关系客体的社会个体对主权权威的认可、遵从、依赖、归属乃至忠诚的心理认知
(二)主权理论的演化:
虽然原始的国家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城邦时代 ,但那时候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城邦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不等于主权 , 神权也排他性地笼罩在世俗政权的体制当中。在在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制所导致的地方主义的上下挤压之下 ,中世纪欧洲人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感很难产生。人们的 “国王 ”、“民族 ”、“国家 ”的概念都十分淡薄 , 个人对于政治共同体的预期迷茫而且具有不确定性 , 广大民众对与自己有着直接利益联系的领主和教会的忠诚远远超过对国王的忠诚 ,他们普遍认同于领主和神权 ,而不是民族和国家。
近代国家主权的概念是15、16 世纪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和当时欧洲实行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密切联系,尤其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后,主权国家的兴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1.古典主权理论(1)博丹——君主主权论
让·博丹(Jean Bodin, 1530—1596)是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博丹是第一个明确使用 “主权”概念并赋予其近代意义的人,他系统地论证了国家主权,被誉为“近代主权理论之父”。主权是君主不受法律限制的对臣民的最高权力,君主是主权者,只受神法、自然法和万国公法的约束;国内法则不过是君主的法令。博丹认为“主权就是超越于一切公民与属民之上的不受任何限制之最高权力”。国家必须独自享有主权,一个共同主权的存在,是一个政治社会得以构成的根本要素。博丹的主权说,一方面阐述了主权是永久的、绝对的和最高的以及不受法律限制的,因而具有绝对主权的倾向;另一方面又说明主权必须受自然法和神法的限制,承认主权的绝对性是有限制的。博丹提出主权学说目的在于通过论证当时法国君主的专制权力,加强君主的地位以消除宗教纷争,确保国家安定。(2)霍布斯——契约君主主权
霍布斯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重要代表。其代表著作为《利维坦》霍布斯是一位君主主权论者,绝对主权论者,他主张把国家统治权交给君主,并授予君主无限的权力。在他看来主权是国家的灵魂,君主的主权是来自于契约;主权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转让的。
霍布斯的“契约君主主权”否认了“君权神授”,阐述了集权专制的主权学说,同时又将这种主权学说置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之上,并要求考虑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3)洛克——议会主权论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其《政府论》一书中,以自然法为基础,阐述了议会主权学说。洛克认为,人民为了避免自然状态中的战争状态,便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把在自然状态中由个人执行的权利交给一个社会性的权威机构去执行。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故国家主权应属于人民。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其中行政权和对外权可归因于国王,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
(4)卢梭——人民主权论
卢梭为 18 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其 1762 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人民主权学说。卢梭认为在人类历史进入社会状态之前,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是生而自由的,为了维护共同的幸福,人们相互间缔结契约组成国家。人民主权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形成,以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被称为“人民主权”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需要加强君主的权力,使君主能以全权统一国家,并能以最高权力的名义在国内实行统治和管理。近代国家主权理论的产生,顺应了历史的需要,有利于资产阶级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稳定政权。
绝对主权者以坚决的语调支持国家的独立和内政不受干涉,并将国家主权视为国家的生命和保障。但这种思想并没有考虑到其主权学说是否适用于 “平行式”的国际社会的现实问题。它与建立在权力对等和平等基础上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不相容的,绝对主权理论实际上否定了国际社会及其法律的存在。但绝对主权理论在抵御别国的干涉方面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全球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主张民族的自治与独立,高举“国家主权”的旗帜,排斥国外势力的干涉,发展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并实现了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现代的国际法学者一般都反对绝对主权论,主张国家主权是相对的,应受国际法的限制; 同时国家主权理论基本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客观事实——由平等主权国家构成的“平行式”国际社会。
2.近现代代国家主权理论:
(1)绝对主权理论
主张国家是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各个主权国家之间进行国际交往必须遵循“独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基本准则。坚持绝对主权学说的国家,主要
是二战以后伴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而重新获得独立地位的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它们为了反对外来干涉和侵略,巩固自身的独立,迫切需要国家主权这个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所以说,绝对主权理论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它不仅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而且对二战以后兴起的民族国家捍卫自身主权、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也具有一定的屏障和保护作用。(2)相对主权理论。
国家主权相对性主要是指国家主权的相互制约,主权内容的动态变化以及主权权力行使的有限性。首先,各国的国家主权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其次,国家主权的内容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复次,各国主权权力的行使是有限的。一方面,主权行使的方式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另一方面,主权行使的对象也受到限制,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原属国家主权的许多事项都受到侵蚀和制约,并受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家主权的相对性与主权否定论、有限主权论和主权区分论是不同的。
国家主权的相对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是对国际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又较好的反映了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从主权理论上讲,主权国家可以根本不必顾及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的反应,从事任何活动。但在实践中,当今国际社会并不存在这样的国家,这是由国际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由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执行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并不存在高于主权国家的实体,各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平等地享有权力、承担义务,国家主 权的相对性是主权国家的必然选择,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现实需要。
(3)否定或干涉主权理论:
主要指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列强主张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攫取更多的战略利益,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采取政治施压、军事打击、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事务的政策和行径的主权理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 主权的合理公正行使有一定的限度, 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行动。
由于当今国际社会部分国家搞单极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越演越烈,导致国际社会至今仍是动荡不安。为此,重审国家主权的平等性是至关重要的。以“新干涉主义”为例,新干涉主义”是当今国际政治中出现的一股新思潮。所谓的新干涉主义就是指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列强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攫取更多的战略 利益,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而采取政治施压、军事打击、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事务的政策和行径。
国际社会是一个主权国家并存的社会,尽管在国际社会上还存在其他主体,但是国家仍旧并且在不远的将来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主体。国际社会上的国家不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有多少差异,从法律上来讲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平等地享有权力,承担义务,参加国际社会的活动。国际社会是一个“权力水平分布”的社会,因此任何主张绝对主权,将自己的主权无限延伸而不顾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必然遭到失败,引发国际社会的动荡。各国只有在国际法的范围之内充分行使国家主权,才能真正实现本国的利益,实现全人类的利益并顺应历史潮流。绝对的主权观只会造成国家主权的硬碰硬,不利于国际协作与和平,更不利于实现国家平等。
面对国际社会盛行的“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国家主权过时论”等极端论调,以及国际社会存在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平等原则,树立主权的权威。各国不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任何国家在无国际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都不得随意干涉别国内政,更不得以人权为借口,对他国进行干涉。
(三)主权认同的形态
1.基于生理的主权认同
人类个体最早对于共同体的认同源于对其自身基本生理特征的鉴别 ,相同的肤色、体格、毛发、体味等成为原始人类区分敌人与同伴的最明显特质 ,而延续这些基本生理特性的根本在于血缘的关联及由其衍生的种族特性。
基于生理的主权认同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但其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甚至于现代社会也时有以血缘与种族认同区分敌友、效忠国家的情况。
2.基于文化心理的主权认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效应日益显现,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联结也在激发民众的集体热情、凝聚人们的政治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封建制所具有的地方独立性与自治性虽然阻碍了更高一级共同体意识(如民族、国家)的诞生,但并没有完全遏制这一进程。而且语言、传统习俗、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内容带给人们的归属感并不亚于血缘种族等生理属性的导向作用
3.基于制度的主权认同
指效忠于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和增进人们利益的制度,以尊重法律和秩序为原则,承担由体系安排的各种社会角色 ;制度性身份归属的首要前提就是一个以强权和法律秩序为特征的国家机器的存在。
客观上讲,从基于生理的权威认同到基于文化心理的权威认同的迁移只是为个人对主权权威的认同提供了一些历史的、可能的尝试和选择,真正将主权的权威认同纳入世俗的轨道还是有赖于个人基于制度的权威认同
(四)主权认同与法治的关系
1.法治是实现主权合法性的基本路径。一方面,主权者是法律的来源,法律法令出自主权者,法律必然要体现主权者的意志 ;另一方面,法律秩序与实现政治正义联系在一起:法律一经制定,就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它可以使主权者意志的行使被无形地限制在法律的规范当中。
2.主权意志只有通过法律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体现,立法是实现主权认同的基本途径;法律认同是主权认同的派生物,法律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之所以具强制全社会遵守的秉性,正是源于主权的赋予。
第二篇:组织认同
西方组织认同感研究综述及组织认同感对现代企业员工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组织认同感的基本理解及对组织的功能作用(一)组织认同感的基本理解
由于组织认同涉及到组织内外, 尤其是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各层次、各方面主体的问题, 因而一般采用两个概念进行研究: 一是Organizational identity, 二是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它们是两个相关而又有差异的概念。仅从词义表述上讲, 前者通常在汉语里译为组织认同, 多指一种较为完整的组织心理现象和过程;而后者既译作组织认同、也译为组织认同感, 主要从组织认同主体对组织形成组织认同感受心理的角度理解。广义而言, 任何组织都不是一个绝对的独立实体, 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实体———“其他人和其他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离不开相关的人。因此, 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得到除一般意义上(有确定组织边界)的组织之外的相关人群的认同。而从狭义的组织管理来说, 主要把组织看作一个有确定边界的社会结构实体, 因而一般的所谓组织认同就是指组织认同感, 也就是仅仅包含组织实体内部成员的组织认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为广义的组织认同,或一般而言的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感(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强调的是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感受。关于组织认同感的研究, 涉及到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具体行为, 涉及到影响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形成和维持具体的组织行为的种种因素。组织认同感是组织成员在组织中与组织中方方面面的具体因素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互动后出现的一种现实而具体的感受, 而且这种感受还是一种会对组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感受。因此, 组织认同感的研究一开始就是与和组织成员决策行为相关的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西蒙的观点, “一个人在作决策时对被选方案的评价, 如果是以这些方案给群体造成的后果为依据的, 我们就说那个人对那个特定的群体具有认同感了”。托普金斯(P.K.Tompkins)和切尼(G.Cheney)认为, 一个决策者对一个产生组织认同感, 是在他或她渴望选择最能促成它感知到的组织利益替代物的时候。切尼说, 组织认同感与大量的组织现象和行为有联系, 这些现象涉及到决策、工作态度、动机、工作绩效、目标成就、决策冲突、个人决策、员工互动、单位工作时间、工作流动性、人事变动、跨边界活动和组织效率。关于组织认同感的测量工具, 最早是由培切恩(M.Patchen)中心提出的。他在对田纳西谷地管理局员工进行的组织认同感研究中涉及到:(1)与其他员工有共享特征的感知;(2)与组织的团结程度;(3)组织的支持。在这项研究中, 他提出了一个包括有下列几个方面构成内容的组织认同感通用性概念: 相似性、成员资格和忠诚。他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是: 相似性是指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相互感知到的共同目标和利益, 成员资格被描述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组织的联系程度, 而忠诚则被看作是员工对组织的支持和保卫。在培切恩的研究基础上, 切尼形成了他著名的“切尼组织认同感问卷”(OIQ),这是目前研究者运用得最广泛的组织认同感评估工具。这份问卷是一份具有普遍适应性的, 为评估设计的认同感测量工具。它体现出一种对多维项目测量的综合, 设计的目的是评估组织认同感与相关的组织承诺和工作涉入(job involvement)的结构。威廉姆(L.J.William)等人认为,目前的组织认同感的一般操作性定义合并了几种由切尼等人提出的结构。组织认同感实际上被定义做一个内外部信念说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契合, 从而产生基于那些利益的认同感。他们认为, 组织认同感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组织认同感与组织的所有社会方面有强烈的关系;第二, 因为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认同感是组织内决策的基础;第三, 有一种深层的组织结构存在着, 这种深层结构建立在组织的个体成员感知的基础上。这些感知以一种持续的集体组织认同方式指向和形成组织的沟通。(二)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功能作用
组织认同感对组织具有较明显的功能作用。许多研究证明: 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 他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在组织中, 组织认同感可以防止员工产生疏离感(alienated perception)、也是一般工作满足感(job satisfaction)的重要先决条件;如果对组织具有较强的组织认同感, 一个组织成员就更有可能留在组织中并加倍地为组织努力。反之,就可能降低或是撤退对组织的认同。组织认同可能通过与组织的个体认同感过程影响成员的行为。阿什佛(B.E.Ashforth)和米尔(E.F.Mael)认为, 组织认同感的产生可使组织成员在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方面形成一些相关的后果。首先, 导致在组织成员中凸显出“去个性信任”。这是由于经过认同感过程, 个体可能沉浸于先前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独立的信任行为之中。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的分类过程自身提供其他人行为的有效和可靠的信息。“认同感扩大一个人从个人到社会联系的网络, 因此信赖产生”。其次, 加强个体对组织承诺。因为成员的认同感越高, 所感知到的个人成功和组织成功之间的联系越紧。在成员的感知中, 他们的个人自尊及利益都处在于组织的联系之中。再论, 有内化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认同感肯定影响组织成员内化那些被包含在感知到的组织认同中的信念、价值观、意义和目标的倾向。作为对一贯性心理需要的结果, 组织认同感激发个体校正和使他们自己的行为和信念与组织的规范一致。最后, 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传递。通过支持个体的信念和价值, 认同感激发倾向于感知到的组织认同的意义形成, 定义必须被注意和解释作可能与组织的地位和绩效有关的东西。除了提供一种关于组织认同感对组织具有潜在积极功能的解释外, 阿什佛和米尔重构的概念还介绍了一个关于组织认同感的清楚的、概念性的认知阐述, 认为组织认同感提供了一种对于“我是谁”的问题的部分回答。这种从社会认同感的定义的组织认同, 使它与组织承诺和把组织认同看作组织承诺一个部分或承诺的一个基础的组织认同概念相区别。
二、组织认同对现代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组织认同是员工体验到的一种对组织的心理依附,或是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定义自我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归属于群体的知觉。表现为企业组织成员在心理与行为等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他们对组织既有理性的契约感和责任感,也有情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觉得自己在企业组织中有主人翁的感觉和认识并在组织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的一种状态。所以,组织认同水平越高,员工对从事的职业越有兴趣、越热爱,他们在工作中,就能够自我管理,主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转化成具有实质性的工作绩效。正如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更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组织认同争取到。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的服务,都是雇员们精神、力量及努力的结果。”
(一)组织认同会成为现代企业员工自动自发工作的动力。普通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物质激励方式对于现代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虽然考核制度可以督促员工投入到工作中,其效果难以与自发自动的工作意愿相比拟。组织认同的强化使员工更能以组织来定义自己,接受和内化组织的需求作为自己价值系统的一部分,即使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做出符合组织利益的决策。
(二)认同感可以使组织成员增加对组织的信任。当人们对某种团体产生认同时,会使组织成员更愿意与组织有更多的紧密联系、较多的合作行为、较多的与组织对手竞争的动力等。不仅如此,由于组织认同是一种以组织成员身份定义自我的状态,依靠高度组织认同感能够激发知识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愿意且乐意为组织付出。即使员工对某项专业工作并不了解,在适度的教育训练下,组织成员也愿意自愿学习、自我要求。组织认同这种感觉不仅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并通过个体行为之间的互相影响,增强组织内部成员共同的认同感,形成组织独特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第三篇:关于五个认同心得体会范本
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把增强“五个认同”融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个认同心得体会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五个认同心得体会范本【一】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末。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强基固本,书写民族团结新华章。下面是我对五个认同的心得体会。
什么是五个认同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自己的国民意识,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各民族包括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深化根植于心的中华文化意识,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倡导进步、开放、包容、文明、科学的理念,引导各族群众在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认同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选择。热爱党、拥护党,服从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的日常管理。反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不能动摇。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尽管当今国际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在中国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不论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还是确保各项事业发展,都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
在今后,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在新的学年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新出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为学生所接受、所欢迎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工作中能够准确地回答和指导学生的学习问题,大力促进民族团结,为学生树立榜样、为社会树立标杆,才对的起教师的称号,对得起党和政府的重托。
二、就x当前形势来说,稳定压到一切,我做为一名x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新天中生根发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思想,并将该思想也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教师的表率,做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于五个认同心得体会范本【二】
——读红色历史,铭记国防使命近期,我xx大学国防生开展“五个认同”系列教育活动,同学们都收益颇丰,对于我党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对于未来我们所肩负的国防使命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于所需学习的知识与本领有了更多的渴求感。打小时候记事起,爷爷奶奶就会时常给我讲起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江姐、董存瑞炸碉堡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悄悄的在我心里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待我长大了一些,学习
了历史,对于曾经的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有了系统的学习以及更深的了解后,不禁被我党的革命先烈们为了实现心中的信仰,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受的苦难、所牺牲的一切,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中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可以赐予了革命战士们如此强大的、不可战胜精神力量,追寻着这个疑问,我心中的种子悄然发芽。而现今,心中的种子已然破土而出,我已成为xx大学的一名国防生,未来我将跟随革命前辈们的脚步,从他们手中接过他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本次 “五个认同”教育中,随着武警x军事法院方芳院长的授课,带领我再一次走进了曾经的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去寻根溯源。在痛心于过去的黑暗,振奋于革命先驱们的不懈努力,我深深的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感受到了肩膀上所肩负的国防使命的沉重。方院长教导我们:“对于红色历史的学习,不仅是要让我们铭记那段曾经的革命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积蕴深厚的红色文化里吸收营养,镜照历史对比现在,将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基因”深植于己身。正视自己的一切,结合当下不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强化自身,才可以做到在继往开来的征程上扬帆起航。” 在会后,我激动的热血久久不能平息,历史永远不应该被短暂的安逸所冲淡,尤其是革命先驱曾经为之抛头颅、撒热血。为了深化本次教育学习,加之个人兴趣使然,我阅读了《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一书,本书借由“追寻中国共产党历经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百年复兴历史的根脉和起点”展开全书,进而带领读者感悟信仰的力量。通过阅读这本书,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我有了两个感触,在此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信仰若山:
在凄风苦雨中诞生的共产党,身上没有任何幸运的光环,等在她面前是不尽的坎坷和苦难。最初,我党只是一个50多人的党,面对着无穷无尽的坎坷与苦难,革命先驱们含辛茹苦、不畏艰辛,终于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这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我认为,是他们对于共产党的信仰,他们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拯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可以挽救万民于水火中;也只有共产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怎么可能经受住巨大的牺牲考验;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德元帅怎么会决定抛弃高官厚禄,去参加共产党;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如何会走完。信仰,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最为重要的,身为国防生,我坚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我们的信仰,忠诚于信仰,即忠诚于党。正如习主席所说: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是的,忠诚于我们的信仰,忠诚于党是我们的灵魂,一个人是不能没有灵魂的。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就更不能失了魂,失了魂就变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所以,忠诚于党、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我们不仅要有,更要铸强、铸牢!
二、不仅要武装身体,更要武装自己的头脑: 我们要有随时献身使命、敢于牺牲的觉悟,但不能做无谓的牺牲。纵观历史,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他们善于思考,绝不拘泥、接受改变,有着否定与创新的勇气。上了井冈山的毛泽东一路走一路寻,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凭借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敢创新路的魄力,终于探索出了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照搬照套别人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路难,寻路更难,我们不得不佩服主席的大智慧,当然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与运气的垂青。原因在于毛主席认识脚下大地的特点,熟悉中国的国情,善于思考,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也敢于改变,敢于去发现真正对的道路。知识与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 来获取,这即是在武装头脑。著名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便是毛主席向井冈山上的绿林好汉们讨教后,与朱德同志一起总结得出的。
三、要有血性:
共产党革命的胜利,除了依靠杰出的领导者们以外,离不开的便是前仆后继的革命烈士们,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面对一切敌人绝不退缩的决绝,坚守阵地时,哪怕是拼尽一兵一卒也决不退缩;攻克坚堡时,哪怕是手举炸药包,也要为冲锋的同志们开辟道路;隐忍埋伏时,哪怕是烈火焚身,也绝不多吭一声、多动一下。身为一名军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股血性。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打胜仗的,正如习主席所说:战斗力是军队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都是热血男儿来参军,血性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的血性并不能因此磨灭,不仅要有狼一般嗜血、凶狠,更要学习狼的隐忍与坚韧。随时的做好一切准备,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平时,血性代表的不服输,是崇尚荣誉的那种热情与朝气,要不断地拼搏向上,勇攀高峰。2015学习五个必须心得体会篇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4年,x市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摆在各项改革的首位,采取一系列措施简政放权,提升了行政效率效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就工作实际来看,我认为,简政放权要做到“五个必须”。领导重视是前提,必须高位推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政府部门职能定位和权力调整,涉及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必然触及部门利益。只有领导靠前、高位推动,才能突破政府部门权力利益格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效率效能极低是制约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即便是市重点项目,按工作流程审批下来也要300个工作日。对此,x市委、市政府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突破口,写进政府工作报告。x市委、市政府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改革目标要求、方法步骤、时间节点;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严肃问责,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2014年7月1日,x市行政审批新机制正式运行,市本级行政审批时限由300个工作日压缩到40个工作日。激发市场活力是核心,必须简政放权、下放权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激发市场活力,彻底简政放权、下放权力。经过清理,市本级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由718项大幅压减到253项。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和审批,先后取消168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坚持凡是县(市)区政府能做好的,市级政府绝不插手,由此下放56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户外广告登记、投资项目备案复核、危险化学品项目安全联合审查等一批审批事项主动下放。2014年5月20日,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市本级行政审批权力清单,清单之外,未经公布的事项一律不得实施审批。提升效率是目标,必须优化流程、创新机制。行政审批环节众多、流程不畅是制约行政效率效能的主要原因。推动审批提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审批流程过多过长、审批机制死板的问题。通过对审批环节的精简,市本级保留的253项各类事项平均承诺期限由19天压缩到12天。统一设置行政事项服务科,将行政审批类事项归并到行政事项服务科,其他相关科室将工作重心调整到事前服务、日常工作和事后监管。对重大项目尤其是建设工程类项目,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最大限度压缩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周期。对并联审批项目,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审批服务窗口实行全程代理。群众满意是标准,必须服务群众、提质升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群众满意是最终目的和最高标准。我们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作为践行群众路线、解决政府工作人员“四风”问题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促进服务提质升级。对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扩容升级,新增、调整窗口22个,新增工作人员近百名。建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制度,将原来由部门各自管理的住房公积金、房产、公安车辆管理、公安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险、交通运输6个办事大厅,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运用现有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建设成果,建成全省首家市县联动的网上服务大厅,与51家部门实现数据对接、信息共享,企业和群众网上点击即可实现行政事项网上审批和社会事务网上办理。预防腐败是目的,必须强化监督、规范权力。行政审批极易滋生腐败,建立合理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让人民监督权力,就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将市本级253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所有行政审批在大厅内完成,所有行政审批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将保留的行政审批类事项和服务事项逐一登记备案,对各类事项名称、编码、所需材料、办理流程等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各部门“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开,杜绝自由裁量权滥用。建立健全网上监察机制,把全市行政审批流程和工作时限固化,群众上网即可看到办理进度、监督审批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对各类事项办理情
况实施动态监控。x市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力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各级各部门服务意识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全面提速。企业和群众普遍感 受到了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新变化,真正体会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关于五个认同心得体会范本【三】
今年,我校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六好”主旋律,使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社会主义好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全面加强和积极引导教师、学生毫不动摇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和展示我校教育新风尚,开创我校民族团结和教育的新局面,对于提高全体师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觉悟,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观”、“四个认同”、“三史”使全体师生懂得了中国是一个有众多人口和多民族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强有力的聚合体,山河相依、唇齿相联、骨肉相溶、思想相通,是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共同缔造了强盛的多民族国家,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形象。但是,也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往往以宗教为幌子,利用非法宗教活动来掩盖和保护分裂破坏活动。挑拨民族关系,妄图把x从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分裂出去。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应该参加任何宗教、迷信活动,要尊重民族同学的习惯,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禁止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五观”、“三史”、“四个认同”引导教师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
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x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x的山山水水,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各教师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的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增强教师关心家乡建设与发展,爱岗敬业、勇于拼搏的精神;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三史”、“四个认同”的思想。通过本次教育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学校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长期性的活动开展,使我校民族团结蔚然成风,民汉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全体师生水乳交融,融为一家,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
关于五个认同心得体会范本【四】
——读红色历史,铭记国防使命
近期,我XX大学国防生开展“五个认同”系列教育活动,同学们都收益颇丰,对于我党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对于未来我们所肩负的国防使命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于所需学习的知识与本领有了更多的渴求感。
打小时候记事起,爷爷奶奶就会时常给我讲起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江姐、董存瑞炸碉堡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悄悄的在我心里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待我长大了一些,学习了历史,对于曾经的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有了系统的学习以及更深的了解后,不禁被我党的革命先烈们为了实现心中的信仰,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受的苦难、所牺牲的一切,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中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可以赐予了革命战士们如此强大的、不可战胜精神力量,追寻着这个疑问,我心中的种子悄然发芽。而现今,心中的种子已然破土而出,我已成为XX大学的一名国防生,未来我将跟随革命前辈们的脚步,从他们手中接过他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本次 “五个认同”教育中,随着武警x军事法院方芳院长的授课,带领我再一次走进了曾经的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去寻根溯源。在痛心于过去的黑暗,振奋于革命先驱们的不懈努力,我深深的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感受到了肩膀上所肩负的国防使命的沉重。方院长教导我们:“对于红色历史的学习,不仅是要让我们铭记那段曾经的革命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积蕴深厚的红色文化里吸收营养,镜照历史对比现在,将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基因”深植于己身。正视自己的一切,结合当下不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强化自身,才可以做到在继往开来的征程上扬帆起航。”
在会后,我激动的热血久久不能平息,历史永远不应该被短暂的安逸所冲淡,尤其是革命先驱曾经为之抛头颅、撒热血。为了深化本次教育学习,加之个人兴趣使然,我阅读了《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一书,本书借由“追寻中国共产党历经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百年复兴历史的根脉和起点”展开全书,进而带领读者感悟信仰的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我有了两个感触,在此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信仰若山:
在凄风苦雨中诞生的共产党,身上没有任何幸运的光环,等在她面前是不尽的坎坷和苦难。最初,我党只是一个50多人的党,面对着无穷无尽的坎坷与苦难,革命先驱们含辛茹苦、不畏艰辛,终于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这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我认为,是他们对于共产党的信仰,他们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拯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可以挽救万民于水火中;也只有共产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怎么可能经受住巨大的牺牲考验;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德元帅怎么会决定抛弃高官厚禄,去参加共产党;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如何会走完。信仰,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最为重要的,身为国防生,我坚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我们的信仰,忠诚于信仰,即忠诚于党。正如习主席所说: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是的,忠诚于我们的信仰,忠诚于党是我们的灵魂,一个人是不能没有灵魂的。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就更不能失了魂,失了魂就变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所以,忠诚于党、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我们不仅要有,更要铸强、铸牢!
二、不仅要武装身体,更要武装自己的头脑:
我们要有随时献身使命、敢于牺牲的觉悟,但不能做无谓的牺牲。纵观历史,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他们善于思考,绝不拘泥、接受改变,有着否定与创新的勇气。上了井冈山的毛泽东一路走一路寻,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凭借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敢创新路的魄力,终于探索出了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照搬照套别人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路难,寻路更难,我们不得不佩服主席的大智慧,当然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与运气的垂青。原因在于毛主席认识脚下大地的特点,熟悉中国的国情,善于思考,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也敢于改变,敢于去发现真正对的道路。知识与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来获取,这即是在武装头脑。著名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便是毛主席向井冈山上的绿林好汉们讨教后,与朱德同志一起总结得出的。
三、要有血性:
共产党革命的胜利,除了依靠杰出的领导者们以外,离不开的便是前仆后继的革命烈士们,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面对一切敌人绝不退缩的决绝,坚守阵地时,哪怕是拼尽一兵一卒也决不退缩;攻克坚堡时,哪怕是手举炸药包,也要为冲锋的同志们开辟道路;隐忍埋伏时,哪怕是烈火焚身,也绝不多吭一声、多动一下。身为一名军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股血性。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打胜仗的,正如习主席所说:战斗力是军队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都是热血男儿来参军,血性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的血性并不能因此磨灭,不仅要有狼一般嗜血、凶狠,更要学习狼的隐忍与坚韧。随时的做好一切准备,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平时,血性代表的不服输,是崇尚荣誉的那种热情与朝气,要不断地拼搏向上,勇攀高峰。
本次教育与读书,令我受益颇丰。不仅回顾了红色历史,更了解到了一些以前并不知晓的历史故事,增添了很多新的感受。温故而知新,古人诚不我欺。历史这东西总是越读越有味道,其中有着许多前人智慧的闪光之处,结合自身所处的不同实际,实事求是的去思考,便会每每都会有新的收获。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以史为镜,去前人之长补己之短,引前人之遗憾为己诫。
关于五个认同心得体会范本【五】
近期,我校开展“五个认同”系列教育活动,大家都收益颇丰,对于我党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对于未来我们所肩负的国防使命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于所需学习的知识与本领有了更多的渴求感。
本次活动学习了共产党的历史,对于曾经的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有了系统的学习以及更深的了解后,不禁被我党的革命先烈们为了实现心中的信仰,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受的苦难、所牺牲的一切,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中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可以赐予了革命战士们如此强大的、不可战胜精神力量,追寻着这个疑问,我心中的种子悄然发芽。今天,心中的种子已然破土而出,我将跟随革命前辈们的脚步,从他们手中接过他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做好中国的教育事业。
在本次 “五个认同”活动学习教育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感受到了肩膀上所肩负的国防使命的沉重。我们教师要加强“对于红色历史的学习,不仅是要让我们铭记那段曾经的革命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积蕴深厚的红色文化里吸收营养,镜照历史对比现在,将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基因”深植于己身。正视自己的一切,结合当下不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强化自身,才可以做到在继往开来的征程上扬帆起航。”在会后,我激动的热血久久不能平息,历史永远 1 不应该被短暂的安逸所冲淡,尤其是革命先驱曾经为之抛头颅、撒热血。为了深化本次教育学习,加之个人兴趣使然,我阅读了《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一书,本书借由“追寻中国共产党历经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百年复兴历史的根脉和起点”展开全书,进而带领读者感悟信仰的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信仰若山
在凄风苦雨中诞生的共产党,身上没有任何幸运的光环,等在她面前是不尽的坎坷和苦难。最初,我党只是一个50多人的党,面对着无穷无尽的坎坷与苦难,革命先驱们含辛茹苦、不畏艰辛,终于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这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我认为,是他们对于共产党的信仰,他们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拯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可以挽救万民于水火中;也只有共产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怎么可能经受住巨大的牺牲考验;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德元帅怎么会决定抛弃高官厚禄,去参加共产党;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如何会走完。信仰,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最为重要的,身为国防生,我坚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我们的信仰,忠诚于信仰,即忠诚于党。正如习主席所说:要 2 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是的,忠诚于我们的信仰,忠诚于党是我们的灵魂,一个人是不能没有灵魂的。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就更不能失了魂,失了魂就变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所以,忠诚于党、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我们不仅要有,更要铸强、铸牢!
二、不仅要武装身体,更要武装自己的头脑
我们要有随时献身使命、敢于牺牲的觉悟,但不能做无谓的牺牲。纵观历史,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他们善于思考,绝不拘泥、接受改变,有着否定与创新的勇气。上了井冈山的毛泽东一路走一路寻,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凭借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敢创新路的魄力,终于探索出了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照搬照套别人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路难,寻路更难,我们不得不佩服主席的大智慧,当然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与运气的垂青。原因在于毛主席认识脚下大地的特点,熟悉中国的国情,善于思考,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也敢于改变,敢于去发现真正对的道路。知识与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来获取,这即是在武装头脑。著名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便是毛主席向井冈山上的绿林好汉们讨教后,与朱德同志一起总结得出的。
三、要有血性
共产党革命的胜利,除了依靠杰出的领导者们以外,离不开的便是前仆后继的革命烈士们,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面对一切敌人绝不退缩的决绝,坚守阵地时,哪怕是拼尽一兵一卒也决不退缩;攻克坚堡时,哪怕是手举炸药包,也要为冲锋的同志们开辟道路;隐忍埋伏时,哪怕是烈火焚身,也绝不多吭一声、多动一下。身为一名军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股血性。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打胜仗的,正如习主席所说:战斗力是军队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都是热血男儿来参军,血性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的血性并不能因此磨灭,不仅要有狼一般嗜血、凶狠,更要学习狼的隐忍与坚韧。随时的做好一切准备,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平时,血性代表的不服输,是崇尚荣誉的那种热情与朝气,要不断地拼搏向上,勇攀高峰。
本次活动的教育学习与读书,令我受益颇丰。不仅回顾了红色历史,更了解到了一些以前并不知晓的历史故事,增添了很多新的感受。温故而知新,古人诚不我欺。历史这东西总是越读越有味道,其中有着许多前人智慧的闪光之处,结合自身所处的不同实际,实事求是的去思考,便会每每都会有新的收获。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以史为镜,去前人之长补己之短,引前人之遗憾为己诫。
第四篇:“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一、“四个认同”内涵是什么?
(一)对伟大祖国(中国)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正确认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祖国与国家的关系。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二是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是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民族和国家都是从部落发展起来的。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主要是以领土、国民、政府、主权为构成要素的政治单位。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国家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载体,任何民族及其成员都必须依附于一个国家,没有国家的民族及其成员也是不存在的。民族成员既属于本民族的个体,也属于本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个体。当作为国民或公民个体时,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三是正确认识国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四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法律上是在195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我国1954 年《宪法》用了公民一词,但直到1982年《宪法》才确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涵义。《辞海》中对“公民”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可见“以天下为天下,一个公字,将民的视野打开,权利定位他有权过问天下事、国家事,有权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他的天地是国家、是社会。一个公字也包含了公平、公正、正义。” 公民是公民社会所专有的,他是与专制社会的臣民相对的。
所以,公民是以社会和国家公民成员的身份而存在,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义务的社会人和政治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涉及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牢固树立五个意识或观念。一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国家利益意识实质是国家核心利益意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团结稳定是国家核心利益。
二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三是民族依附意识。
四是国家法律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先法法律高于宗教教法的观念。
五是公民意识。由于公民是个人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身份,围绕着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就相应地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意识,在我国就应该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识。
(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而今已经消失了的诸民族的总称,现在则是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56 个兄弟民族,以及散居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1840 年以后,中华民族从一个古代自在(指处在自发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变成为一个近代自觉(指处在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的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民族识别工作,确定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 个民族都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从此,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又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
中华民族意识,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元”(成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接触中逐渐熔铸和孕育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总体认同。中华民族意识,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以及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它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一是“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高度认同,主要奠基在于“大一统”的观念。
1902 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名词,并得到民国创始人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孙中山在1912 年1 月1 日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里提出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并非特指五个民族,而是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的泛称。在今天的中国,“五族”一词已被“中华56 个民族”或“中国人”的提法所替代。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名词提出之前的古代中国,尤其是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国,无论是汉族,还是曾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以及聚居边疆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就自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主张“大一统”。这种“大一统”观念虽然是随着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的实践不断加深的,但从它产生之后就较为普遍了。二是民族平等意识。民族平等,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
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四是利益一致意识。
(三)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指对中华文化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文化?大多数人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化广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文化”。另一类是对文化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在为经济社会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不断开辟着自身发展的新领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现代文化,是现代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文化,又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或观念。
一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观念。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4 页。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吸纳了汉族文化;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吸纳的;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多元一体性。
二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观念。中华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合理引导民族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觉意识。大力繁荣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着力推进文化创新,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形式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新疆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新疆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完整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在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解这条道路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一条基本路线”,这是走这条道路的总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一个总体布局”,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一个发展目标”,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宏伟蓝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一是高举旗帜的观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说这面旗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
二是根本保证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新疆各民族团结和谐、文明进步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新疆与祖国内地紧紧连在一起。
三是坚定不移的意识。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昭示;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为什么要增强“四个认同”?
为什么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有两个因素处于支配地位,一个是“四个认同”认知对象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因素,一个是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这里主要谈一谈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
这里的认知对象就是指伟大祖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非认同、反认同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上三个重要因素
(二)“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从一直在解决而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或彻底解决的问题看,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一是在西方敌对势力支持纵容下,境外“三股势力”气焰嚣张。
二是在宗教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支撑下,“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十分活跃。三是在高压威慑的态势下伺机作案,境内“三股势力”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三)非法宗教活动
这些年来,非法宗教活动在新疆一直是屡禁不止。1996 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中央7 号文件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中指出:“利用非法宗教活动从事分裂破坏活动,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最主要的特点。他们披着宗教外衣,利用部分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宣扬分裂思想,培植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干预司法、行政、教育,制造骚乱。哪里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哪里就不得安宁。严重的斗争说明,非法宗教活动已是民族分裂主义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重要阵地,就是那些没有被民族分裂势力直接操纵的非法宗教活动,实质上也成为民族分裂势力的同盟军。”
(四)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是“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领域。无论是“伊扎布特”、“伊吉拉特”,还是其他“三股势力”组织团伙,都把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渗透。
(五)干部队伍中的问题。
少数党员干部违犯政治纪律,散布错误言论,成为“三股势力”发展的温床。另外,当前在部分维族知识分子中关于“内地涉维问题”和“新疆发展稳定”问题,形成的思想认识或观点,也是增强“四个认同”的障碍因素。
(六)网络等媒体中的问题
当前,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存储卡等移动介质传播宣扬圣战思想和涉“7·5”事件等音频视频情况突出。针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和传播技术进行各种捣乱破坏活动发现滞后、控制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反渗透能力,始终是增强“四个认同”一个重要课题。
三、如何增强“四个认同”? 其一,把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二,切实加强教育的领导; 其三,研究和借鉴境外教育经验; 其四,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发展; 其五,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其六,超前化解“三股势力”容易利用的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 其七,积极应对敌人的舆论颠覆活动; 其
八、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
第五篇:四个认同总结
阿热勒乡牧业寄宿学校2008-2009学年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工
作总结
为增强全体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我们认真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现将我校开展此项工作的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和理解“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
我校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让全体教职员工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到:“四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具体化。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化。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旨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认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充分认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充分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充分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从而为确保伊犁州乃至全疆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校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把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爱”、“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道德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相结合。
主要措施有: 一是党员带头学习
我校在党员队伍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以“四个认同”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想情况。
二是学习、思考相结合,保障了学习质量
我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学习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边学习边反思。每位教职员工在学习中都能够认真作好学习笔记,对因病、外出探亲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同志,及时补课。三是以多种方式推动学习
我校通过集中学习、认真讨论等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联系实际在深入广泛上下功夫
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广泛发动广大教职工,增强“四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研究本地区、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紧密联系本县,本学校的实际,把党员干部的学习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起来;把解决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好各班级学习“四个认同”这个“龙头工程”,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二是紧紧抓住学校团员、少先队员这个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好学校团员、少先队员的“四个认同”教育这个“希望工程”,努力推进科学理论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三是紧紧抓住学生家长这个群体,通过学生广泛对各族群众进行“四个认同”宣传教育这个“基础工程”,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题班会课,思想政治课,远程教育学习阵地,潜移默化提升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 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的基础。“四个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中。
要建立长抓不懈的领导责任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学校广播、文化书刊、学校网络传播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绝对领导,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有效保障。
四、认真做好反分裂宣传工作
我校认真做好了反分裂宣传教育学习工作,及时向州教育局和州领导办公室上报了我校反分裂工作的信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校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确保伊犁州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紧密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全校的工作实际,不断地继续做好“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确保反分裂教育常抓不懈,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决不能给任何分裂分了以可趁之机。